标题:四阿鋡暮抄解 内容: 四阿含暮抄解第五(首三法第二恶之二也)卷下阿罗汉婆素跋陀撰符秦西域三藏鸠摩罗佛提等译已说恶行。 云何爱名? 答:爱,欲、恚、嫉妬(修妬路。 嫉妬,憍慢其人皆以为嫉妬也)。 欲。 恚。 嫉妬者,是三谓之爱渴爱。 彼是三象(即上三疾之根),彼三象无数行。 问:云何? 答:欲,淫、有、着梵行(修妬路也)。 淫着、有着、梵行。 着者是三欲。 彼淫名五界,色、声、香、味、细滑,是三象依众生各各染着,不多着杂物。 彼淫着男、女、不成男(修妬路)。 淫想,着女也、男男也、女(男女各有想也)不成男也。 男男也不成男(亦各各有情也)。 问:师虽说色男中着,复言今女、男、不成男。 何以作是语? 以何不恶? 答:女、男、不成男。 相因色,男为本,各各着,有差降,不名染着杂物。 世尊亦说:「我普不见一色中染着。 如男女色(普者,十方大千界也),女如男色。」是以五男无苦。 三有小中大,小者男欲、中者女欲、大者不成男。 欲有中(修妬路),淫有、色有、无色有中,谓着此是有着。 问:如淫着别说女、男、不成男。 何故复说有着? 答:由结说淫着,有着依众生。 一切淫行法,谓淫有。 彼着者谓淫有着。 色行法色有,彼着者是色有着。 无色行法无色有,彼着者是无色有着。 是故别说无苦。 问:云何梵行着名? 答:梵行着者,得、无得、失位希望欲得忧(修妬路)。 梵行着名,得希望、不得欲得、失位便忧忧。 以是句义,过去淫有着,可知得淫。 复希望不得欲得(其人云此中应有失忧),如是有着如是淫有,梵行着也。 各各三分便有九。 若得女着希望,不得欲得,得失位忧。 如是男、不成男可知。 如是淫着有九。 如是有着、梵行着如是。 问:说今有是不闻、梵行着是结。 答:我已说阿那含果(上已说不还有结,何云梵行无结也),世尊亦说三求:淫求、有求、梵行求。 求、爱、欲着此一义。 复说淫梵行中所弃爱、常、念。 问:假令尔者,不足行梵行无着,作如是一切自合梵行。 答:彼当渐行行、自任行行,梵行无着。 梵行福恶等度,求钵赖堤彼陀:一苦乐、二檀度、三神通(持言奉法之第四也)不求果;求果者着我。 以此精进梵行,当作天中天。 如是行可着者,此即希望。 云何得梵行使得乐处? 是得欲希望后世乐梵行,今以爱为乐,为爱所飘作非梵行:「咄! 我堕落。」戒自悔忧,是故梵行着(爱欲竟也)。 问:云何恚名? 答:恚者,己、亲、怨相恚(修妬路)。 己想、亲想、怨想及恚是二恚。 问:云何恚,爱句处(恚爱共合为一义,何以说恚爱同句)? 答:欲想为恚,从想为爱也。 彼己想四门行,怨想各有四(其人云怨上当有亲字也)。 问:云何? 答:己亲未得乐望得(一也),已得乐惧失(二也),得苦欲使失(三也),未得不欲得(四也)。 如是己亲各有四。 怨有相违(怨亲反也)。 何故怨? 未得苦欲令得,得苦不欲失,未得乐不欲令得,得欲令坏。 此怨欲坏是恚,是故爱句处。 问:假使尔己想欲广闻。 答:己想者,三时惧失(思惟省察修妬路也)。 三时名者,过去、未来、现在时名。 如我过去所失,是故起恚,意当有有(有现在也,当有未来)。 如是己想三时惧失恚。 问:亲云何? 答:如亲己(修妬路)。 如是己想三时惧失,是故恚生,亲想如是。 问:云何? 答:为我所爱者彼有所失,是以起恚当有有,是故起恚,如是亲。 问:云何怨? 答:怨相违(修妬路)。 相违与彼异。 若我怨,乐生是故起恚,当有有。 如是怨者欲令坏,三时欲灭尽是九恚。 问:若此恚、若苦行,有何差降? 答:恚者依因缘有,亦依十恶无智可知(恚九恼也。 苦十恶之意三也。 因缘,亲怨也。 无智十恶之八也)。 问:为是一切众生九恚行,为等不? 答:此辈住水地如画石(修妬路)。 此恚行住由众生,如画水、画地、画石,种种依众生则有得。 说濡中增上,如水中画即灭。 地画延时,若风雨足践尔乃灭。 画石,石住石灭(与石俱灭)。 是故众生各怀恚不同。 或起恚自悔:「咄! 我辈丈夫。 我辈性行,于坏法种种苦自更,自起坏法、自起坏意。」是以此恚自息,如画水。 地亦尔,恚已起,不能自除,或师知识亲觉寤,是恚得息去,如画地。 次三者,极恶不思念,行意炽盛瞋恚充体,彼佛、辟支佛所不能寤,唯瞋恚与身灭,如画石。 此恚义。 问:彼云何嫉妬? 答:嫉妬者,下、等、增上起妬(修妬路)。 贡高嫉妬相惑,复相量此彼,是谓嫉妬。 是为三:下愚也、等愚也、增上愚也。 色富族术为首,我胜他,是下愚。 胜己者谓与己等,余者不如,是等愚。 我出彼上,是增上愚(自谓胜上二者也)。 问:已说是下、等、增上相矣。 云何是一切愚得当多种愚? 不恚已说。 答:下妄语、轻毁、慢怠(修妬路)。 若下嫉妬有三:如是妄语嫉妬、轻毁嫉妬、慢怠。 彼妄语嫉妬名极意作恶自庆。 复轻毁嫉妬名受他嗟叹:「汝善哉有功德具。」如是彼人内怀欢喜,外诈言:「我无是德。」慢怠名昼夜眠寤,不能由人身得度生此意。 是谓慢怠。 此三者是下嫉妬也。 问:云何为等? 答:等者,己嫉妬、憍、不敬(修妬路)。 等我嫉妬有三:我嫉妬、憍、不敬。 彼我嫉妬名得受阴(一也),彼受好恶(嫉妬也)。 憍名供养杂种(而不受也,此憍也)。 不敬礼师。 问:云何增上? 答:增上者,甚嫉妬、嫉妬中嫉妬、无限嫉妬(修妬路)。 增上嫉妬名甚嫉妬。 甚嫉妬名下等中我最胜,此谓甚嫉妬。 嫉妬中嫉妬,名极妙中计我为胜,此嫉妬中嫉妬。 无限嫉妬,名未得解脱言得,此无限嫉妬。 是嫉妬九义。 一切渴者有,有中作有(有三有也),是故爱句处嫉妬可知。 婆素跋陀三法次二三度尽(于首三法之第二恶、恶之三事次二也,度亦尽也)。 四阿鋡暮抄解第六(三法之第二恶之第三也)问:已说爱。 云何无明名? 答:无明,无智、邪智、疑智(修妬路)。 无智、邪智、疑智,是三无明智。 由口显,文字亦尔。 被恶口是无(又无知也)。 如恶子非子、如恶朋非朋。 彼无智名有为、无为、不说无觉(修妬路)。 有为、无为、不说无觉是无智。 问:有为有二:内受、外受。 云何是受? 答:有为,内受、外受、此二事(修妬路)。 有为中无智,彼当知内受、外受。 此二事痴也,彼内受阴界处各二行,己受、彼受也。 外受者,草木垣壁为首。 彼谓己受及他受外受。 此二外受,知此中一一遍痴,杂内受外受是无智。 世尊亦说,六更处无智无见。 是修妬路内受,名受为义,行结因缘愚情是我所,是内受名。 问:云何无为? 无为一涅槃,此是无义,云何处三? 答:无为,有余、无余、此二(二种,举上二以为三。 修妬路)。 假令涅槃一无为,彼由行说二也,有余、无余。 此间有余名行结得受是身,是有余,是有余名。 彼尽一切结灭,作证尽,身有余,如是有余。 无余名谓此受阴弃,更不受身,如灯灭,是无余名。 此谓一一或二,愚此无为无智。 问:云何不说? 答:不说,不说受、方便、灭教授中(修妬路)。 彼受教授、方便教授、灭教授。 谓愚此不说无智。 彼受教授名命(天竺音命与众生同也),阴界处现在受内命,受是教授,谓现在受内命法受,由行结是受教授。 不过去、不未来法,命受教授,命非一。 不若干得合命及身。 若是一,无常苦;若异,常为苦。 若常者,不行梵行;不常者;不须梵行。 果受施无义,无常者无义,遍断方便中二无苦吉法(师引佛方便答异道两得也)。 方便教授名过去未来现在行方便教授,方便教授。 此方便教授名,是三时相应。 如我过去时,我是衢黠王(梵言衢黠十名,羊也、眼也、地也、天也、水也、说也、方也、金刚也、光也、剪也。 如是比有十也。 其人不了是十生中何也),未来当有名无胜,现在时工师达(咒术)为首。 诸行路贰暑(云商人也,证三世也)是未受受已,俗数故教授,以此断常。 若是衢黠灭,云何我是? 彼若不灭,云何言是我? 以世俗义说此方便教授。 问:云何灭教授? 答:受、尽不受、息灭教授(修妬路)。 受如上说。 彼尽不受,不侵他己,息无余,度此彼岸,是灭教授。 此断常转还如是。 一若干止如用本受般涅槃教授,是亦不说。 若此异者,不般涅槃;若不异者,不般涅槃。 如是见生苦已、不说已,应般涅槃,如灯灭内。 受一,若干苦不着,受方便教授,过去阴界处,本说如我名衢黠王。 如是未来灭教授,谓灭受为首,说世尊般涅槃。 若方便教授,命不断灭。 教受命常断,受教授命有无断。 已说无智。 问:云何邪智? 答:邪智,己身、内受、摸见(修妬路也。 摸如手摩摸也)。 见己身受、内见、摸受见,是为三邪智。 邪,相违、非贤、谄是一义。 彼己身见,吾我自在相应入(修妬路)。 五入我入自在相应入,是己身见。 彼五入名,幻化城野马向镜中像相似处,计有五入名我名者,假借严具树果似亲阴,计有我自在相应,名坏法。 芭蕉树画水上不熟器似白骨时,我富贵如空邑,使作主是己身见。 此是我身、我是己身,见前着入。 问:是内受云何? 答:内受断常俱思惟(修妬路)。 断思惟、常思惟、二思惟,此说内受。 内受名无方便受。 是义无方便外见。 彼断名世间无常,不是常不是无常,外有不外有不无外,是命外无非有无有彼命,彼身以为首。 二思惟,名常外有无,外有外无,不有以为首,是内受见。 问云何摸受? 答:摸受,戒、见、依彼(修妬路)。 摸受见三事生戒见二依。 彼初品已说戒,以是戒净。 此戒受是二戒摸受(净受二也)。 见摸受,此是谛、余者痴,是着入谛。 身结亦说二依,谓戒、见依。 彼略五阴身,彼知有,或戒、或见阴行净。 此是戒摸受,知阴妙、余不妙,是依见是见摸受。 问:云何疑智? 答:疑智,珍宝、谛、正受疑(修妬路。 )珍宝疑、谛疑、正受疑。 疑名不能持,迷惑、犹豫是一义。 问:云何珍宝? 答:珍宝者,佛、法、众(修妬路)。 佛、法、众是珍宝。 如前已说,佛萨芸若,一切功德具足,弃一切恶解脱。 问:何因故珍宝? 答:以上三功德是佛珍宝。 如是为大慈不妄说法,无因缘为作善知识,佛出难,有不可思议无比法(十二部之第九)功德,如是功德具足成佛珍宝。 说法名方便、方便果,此闻涅槃教授,是世尊一切法为最上。 现诸法有为无为,彼灭最第一。 修妬路彼是珍宝,为无所作,一切苦灭,至竟清凉行,难坏难行无尽,如是功德具足成法珍宝。 僧者已说,乃至声闻一切是亦珍宝。 施得广果报,用世尊语无上福田,得世尊难无能坏不相违戾,如是功德具足成僧珍宝。 此疑是疑智。 问:云何谛? 答:谛者,俗数、相、第一义(修妬路)。 俗数谛、相谛、第一义谛(此中说无解,解在下正受无首也)。 所谓疑是疑智。 正受四:解脱二观处(地水观也。 四色观、四无色定观并,十想也),二直无漏前五想(取十漏之前五),第二第八解脱,谓彼知界正受,此非持功德。 是疑智是苦苦也(重苦者,苦而不知苦也)。 如是习尽道,如是四谛颠倒,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有十二行(颠倒疑也)。 如疑智,受义亦尔(欲、恚、慢,爱之三也)。 无智、邪智义、邪见,此别苦行说。 彼见摸受,己身身内受见苦也。 三界戒摸苦道(疑、邪、无智,无明三也。 邪、戒、摸习)积聚说。 婆三跋陀二法,次二内受三度尽(内受是第二之三,竟法名也。 爱三、无明三,六使也,故结九十八)。 四阿含暮抄解第七(首三法之三也)问:已说功德亦说恶,云何依名? 答:依,阴、界、处(修妬路也)。 阴、界、处者,是名依。 此相依,是故依依立是义。 阴者、界者、处者,此众生依,作相应功德及恶,故是依功德、恶可知。 问:云何阴名? 答:阴者,色、行、智(修妬路)。 色、行、智是阴可知。 阴、积聚、束是一义。 此青黄赤白一、长短小大圆四方,以是为首解色义。 所生物姓受色阴,知彼色有是受。 是色二义。 可见、不可见。 可见属眼,不可见异。 彼声香味细滑风,如是以为首(是五事皆不可见)。 问:已说诸大,彼受诸大,未知云何知色受? 答:诸大,地、水、火、风(修妬路)。 此地为四首。 诸大相,此是色一一等,坚地也、湿水也、煖火也、动摇风也。 此诸大受彼色烟云尘雾影光镜像,五根净以为首(色五情也)。 问:已说色阴,云何行? 答:行者,身、口、意依(修妬路也)。 身是依,是故依身,口是依,是故依口;意是依,是故依意。 此身、口、意依已依也。 此是行,有为所作,是故行。 修妬路说,色有为此,复以色成有为行(行是色也)。 如穀子成穀子,如是知五阴,彼无数、彼是阴,说如穀聚薪聚。 彼福、无福、不纯淑行。 问:云何智名? 答:痛、想、识(修妬路)。 痛、想、识,此三道品法,不为他界所取(不为六欲所牵也)。 世尊亦说,谓忍则想知,谓想知则智(忍则知痛,知痛智所了也)。 此法杂是修妬路。 问:云何痛名? 答:痛者,乐、苦、不苦不乐(修妬路)。 痛者,痛之声,以此痛(痛无形故云声),余命不相应。 若此痛痛,此命相应,是故言痛。 痛字亦尔。 彼痛有三:苦、乐、不苦不乐。 是故各各生:苦因乐生,乐因苦生,俱因不苦不乐。 世尊亦说乐痛者,苦分、苦乐、不苦不乐。 苦乐分,各对是义。 问:云何乐名? 答:乐,淫、不恶、止生(修妬路)。 谓乐说此有三:淫生、不恶生、止生。 彼淫生有五界,爱淫界乃至欢喜。 不恶生,不彼谤是义。 此是善出家者义,戒戒想,意不变悔是想。 谓爱此,是不恶生。 止生,根为首。 五盖得解脱无乱念,禅等为首。 念行是想,谓念欢喜,此止生(自守也)。 止生名谓无热根,义中不着(不受也),止生亦尔。 说此是三乐痛。 问:云何苦? 答:苦者,生、老、死(修妬路)。 生。 老。 死者,此是苦痛。 彼生名苦,如生疽,老如熟疽,死如疽内溃流入支节。 若生已有一切苦,此是生苦。 世尊亦说,生已截手为首,老苦色变力消如压(如压油也),死苦一切所爱财物离为首,苦痛。 问:云何不苦不乐? 答:不苦不乐者,谓三界(修妬路)。 此不苦不乐痛,此有三当知。 不苦不乐,苦乐相对界中当说前三界,说前二苦乐痛,不苦不乐三界。 是知欲界有三;色界二乐,无苦乐;无色界一,不苦不乐。 是故此一切界相应。 问:云何此依? 答:乐依欲为妙,苦依恚为妙,不苦不乐痴为妙。 何故此有乐痛? 谓无欲、欲已尽,如三禅苦。 如世尊头痛、枪脚不起恚。 不苦不乐第四禅,及四无色,彼痴稍尽。 是故如相应说。 问:此从何所起? 答:彼因缘、行、界生(修妬路)。 彼苦、乐、不苦不乐痛,行生、因缘生、界生。 如是为九,若卒遇痛。 问:因缘无数,为尽是因缘也? 不尽是乎? 答:因缘生,福、无福、无余随数(修妬路)。 此苦、乐、不苦不乐痛因缘生。 彼因缘有三:福、无福、无余随数相应。 福是乐,不福是苦,无余不苦不乐。 彼福者苦行,对三禅也。 无福苦行、无余,第四禅及无色也。 问:如福说施戒分别也。 如师说分别,禅等无色是一向说福乐。 答:此彼受言所伤(受三禅也)。 如与比丘三衣,持钵与佛图罗刹(喻也。 衣与比丘者非一人,以喻十二门。 钵与觉护喻一切三禅也)不与佛图罗刹、比丘三衣也,与钵耳。 若复有胜佛图罗刹比丘者,三衣与。 如是分别禅等。 无色福三禅,受福三禅分别受异他与。 是故禅福无所伤。 问:此行生云何? 答:行生者,己身、他行、俱(修妬路)。 行痛有三:己身想、他想行、有二。 知乐想苦想,如自刀刺己也,若已栴檀用涂(自治)。 他想,彼系首破乐。 俱想,语他为我刺头治涂,以此为首(俱,两也。 刺弹首、凿凿首,如是比也)。 问:此界生云何? 答:界生者,时、患、卒遇(修妬路)。 问:界异,说欲、色、无色为是界。 答:此非是界,除众生,此是因缘。 略举要有三想:时、患、卒遇是界想。 彼时名夏、冬、春(修妬路)。 夏时、冬时、春时,此三时知也。 痰夏时聚(风增唾减),唾冬时聚(风增痰息也),风春时聚(痰增唾息)。 如方说时想,苦乐痛有。 问:云何患? 为如苦行爱痴,如所说说耶? 答:此不也。 是法身相对耳。 此说依大身异,彼患风、澹、唾(修妬路)。 此是风、痰、唾患大身,彼想痛有。 问:此云何卒遇? 答:卒遇,除众生因(修妬路)。 卒遇名除众生因,苦痛生垣牆树山崖崩为首。 所因众生,斯己他俱入内,此痛义智。 问:此云何想名? 答:想有、想无、想有所有相(修妬路)。 想增益相似说,此中随修妬路,以想为首,增益相是义,彼想名及依是义。 无想无依,如众多瓶,或有言此是麨瓶、此是酥瓶,以此想得分别。 此中无麨、无酥,空是无想受。 如是声为首,想增益,受声为首。 除是受无所有名,此非所有。 如是相,欲为首,说所有。 彼杂欲者,欲解脱处知相无所有知相。 若虚空识处受无想有想,无想处想杂想无所有,无所有智相。 问:此识云何? 答:识者,欲起、成、未成门行(修妬路)。 无色俱依因缘,可得识。 种种识是识,各二识(心识与根识,六情皆尔)此是三起。 成门、不成门行,依俱、依因缘可得。 此三因缘起,世尊演行因识,若复名色因识,若复眼因色起眼识。 此是三行所作,是故彼起。 阴阳精合在母胎识生,此是生。 生因行,在胎中稍长聚(藕叶上水也)转长(如小指状也),渐凝凝为首(转厚)。 未成门谓识是名色因(六情未成为名色因)。 若复成门未灭,灭正受因,根义识生。 此二依、因缘依一义,不异依得识,是故因缘得。 问:何故重说智? 前说戒息智依,何故复说智? 答:依智、所布依智,是二此中依智。 彼依智,如戒分二说。 如是此知,是故无所伤。 婆素跋陀三法,次三初度说竟也。 四阿含暮抄解第八(第三之二也)问:已说阴,云何界名? 答:界者,欲、色、无色(修妬路)、欲界、色界、无色界者,此是三界。 持彼此行,是故界也。 此一切众生受,至不般涅槃无余。 问:云何此欲界名? 答:欲界者,人天趣(修妬路)。 人天趣,取要此欲界。 欲此间持,是故欲界。 若与欲,是故欲界。 问:云何人? 答:人者,女、男、命根相,四方依(修妬路)。 女根相、男根相、命根相。 此一切人也。 彼一切四方依。 彼女有女根义也,男有男根也。 问:命根相为非男非女乎? 而别说命根耶? 答:虽说男、女、命根相,余处有异不成男,不应女相、不应男相,唯知有命根相。 阴阳精合(藕叶上水状也)凝聚转长转坚命相趣,未成男女根,是故异。 问:云何方名? 答:方者,阎浮提、弗婆鞞提、衢陀尼、郁怛鸠罗婆者,彼谓如方相,弗婆鞞提、次衢陀尼、郁怛鸠罗婆、南阎浮提。 此辈如寿数乐有限,诸具为首,有异(其居生之具也),转上转上妙。 问:天有二行,淫、弃结。 此二何者是? 答:天执手、口义、见行淫(修妬路)。 行淫此受,弃结不复入。 此天有三行淫行:执手行、口义行(言语成淫)、见淫行。 彼口义淫行,化乐。 此染着意、女亦染着,共语言顷如是便欲生。 若一染着,不成淫。 如此间执,男如不相染,如母姊女相抱耳。 他化己所爱男俱乐,是故化染(五天淫也。 男女同欲便化己令前人悦之,而共言语成淫也)。 见行淫,他化自由相应,彼如展转相染念、展转相视,如是淫生。 有不染视,如己他化自由相应,是故他化自由相应(六天见他化着之以成淫也。 五天自化而成淫)。 问:已说口见淫行。 前不说执手行淫? 答:执手行淫有二:相抱、执手(修妬路)。 谓执手行淫天,彼有三:俱行淫、相抱行淫、执手行淫。 彼俱行后当说。 相抱行淫名焰摩,彼展转相染意,如抱女,寻淫生,独一染着。 如此间相抱乐,彼如是得不着意。 如尊长夜起乐喜意,是故焰摩(秦言夜半)。 问:云何执手行淫? 答:兜率陀,彼展转发淫,如女共执手行,如是淫生,独一染着。 如相抱不染着,如尊长自有侍从,喜是故,名兜率陀(秦言止足天,不犯他淫。 梵曰自有己慧不仰人,故曰自也)。 问:云后当说俱行。 此云何? 答:俱行者,三十二(第二天也)、大王、地(修妬路)。 有二着二淫,此一切淫行,依二彼行义。 此二想师说如人。 彼三十三须弥顶,彼如人行淫。 四大王游乾陀罗上(秦言持天地也),彼亦如人。 地者,此间地树河山上居处,爱所欲得。 此一切天如所说,有下风而无便利,转上转上两倍乐。 此辈天欲界住者。 问:趣云何? 答:趣者,地狱、畜生、饿鬼(修妬路)。 地狱、畜生、饿鬼,此是三趣,无善趣故恶趣。 彼地狱,寒、热、因缘想(修妬路)。 寒地狱、热地狱、因缘想地狱。 狱一义,极苦。 是故地狱中无可乐,是故地狱。 彼多种此当说。 彼寒地狱者,能语、不了语、不语(修妬路)。 三语相寒地狱:能语、不了语、不语。 极多语彼能语者,字可了,是故能语。 问:云何能语? 答:能语頞浮陀(秦言卒起)、尼赖浮陀(秦言不卒起)、阿波簸(秦言战修妬路)。 此三寒地狱能语。 彼卒起者(数拘利至百为一,次复至百,如是五,名卒起),数为声如十摩竭(国人也)胡麻担一担二十聚也,念百岁取一胡麻,此时犹可尽。 尔许百岁,彼卒起地狱众生命如此。 四掬成一升,四升成一独笼奈,十六独笼奈成一佉隷(取也),二十佉隶成一担。 如是命为十倍,成不卒起。 以此十倍作已,余者亦尔知。 若不卒起中,以寒身体疱着生,是故不卒起(无数疱着身也)。 身无空处疱满,是故不卒起。 战狱名寒内松落,作尔战唤阿波波。 问:云何不了语? 答:不了语者,阿吒鸺、吒鸺、优钵(修妬路)。 此三不了语,大逼迫时不耐苦,称阿吒鸺、吒鸺,作如是不了,皮落如优钵(皮落但有肉存),甚寒因缘合会,使皮落如优钵花,部身亦尔。 彼于此间诽谤贤人,优钵罗受罪(句倒,受罪如优钵)。 问:云何不能语? 答:不能语者,须揵提(极香花)、拘物度(白花)、分陀黎、钵暮(藕花。 修妬路)。 此四地狱不能语,唯极冬疾风吹身令强。 须揵提(修妬路)、拘物度、分陀黎、藕花,随其象,身更苦,喟喘(喟音穹诡反)身战慄,住此诽谤贤人,是须揵提如是一切殃受此苦。 如是十劫尽,是寒地狱十也。 四方间轮围山(铁围)着(近也)上,狭如覆舍人,常闇冥寒切破身,如丛大火然竹[竺-二+韦]身声吒吒(犹骇骇貌也),如熟橘甘菓自剖,展转相枨生想。 此中亦有人受苦者也,一切谤贤圣受此。 世尊亦说,可诽贤圣者,百千堕卒起地狱,心口愿恶。 此是寒地狱。 问:云何热地狱? 答:热地狱者,所考掠处、少考掠处、无考掠考掠处(修妬路)。 热地狱有三事:考掠处、少考掠处、无考掠处。 考掠处行所作,此中众生或役多役少、或自苦役。 随行造,此生而受苦。 彼考掠处,还活狱、市狱、黑綖狱(修妬路)。 那耆婆(谌伊反)、市狱、黑綖狱,此三考掠处。 还活,如倒悬羊头,以斧斤破为首,狱卒削肉尽索,因缘合会冷风起肉还生。 非好因缘会作苦,有钺斧大如半月,彼各各起疾:「此本逼迫我,我当还逼迫之。」如刈竹[竺-二+韦]虅(钺相破如此),以此怨意死便生。 彼黑綖者,以綖磔缚,綖磔身已段段截也。 此以刀割众生身,热铜鍱遍缠其身,肉血脂流。 此间以鞭众生为首,及出家者託言持戒,众檀越施与衣着亦同。 此大闇冥恶烟熏倒悬驱吸烟,此间以烟熏众生受此罪。 大市者,手脚头鼻为首被截也,坐在市屠罪如此。 热铁地、热铁火车,狱卒张目唤呼驱使走。 此间牛马为首极困苦,抱持他妻令上剑树,极然为首苦。 此考掠也。 由因缘狱卒不被烧、罪者被烧,不可思议行报。 问:少考掠云何? 答:少拷掠者,聚大、啼哭、被炙(修妬路),此三少考掠。 彼大聚者,畏狱卒无数,千众生入山内,随缘前行。 自因缘值火,适还,为狱卒所驱,彼两逼迫山俱合似如磨而象河。 彼于此磨为首,及轮拶众生肉烂尽(轮,外国轮压油伤众生)。 或复以热铁臼,五百岁擣,因缘所牵命不尽。 彼于此弹指顷臼瓜拶杀虱为首(臼亦擣伤虫,于此须臾臼爪彼报然)。 彼大啼哭者,一切皆然,山周匝崩,峻恶狱卒无事而恚:何以走不走、啼不啼? 如是生过。 以热铁椎击破首。 此间人为重事(外国考囚重者八十、轻考三十六)。 被炙者,像如浴室(尖头屋)炽然铜屑地,驱使入熬使熟,熟已驱出。 彼大身恶狗食其肉,食肉尽,风随吹,肉复生,寻驱使入。 此间养蚕命存煮炙。 问:云何无考掠处? 答:无考掠处者,啼哭、被炙、无分米(修妬路),此无考掠处。 彼啼哭,大炽然热铁象龟底极陀,展转相逼大唤呼,以盖覆大苦。 于此间焚烧旷泽、作密蛇穴熏穴居者也。 彼炙者,大多焰相缚,铁山周匝利叉刺炙一面熟,熟已叉自转、或人自转(周匝绕)。 于此间锥刺人及拔翅甲也。 无分米(无分米无不痛),周匝火烧,其城纵广百俞旬,热铜薄覆其上,四门纵广上下,火在其中无空缺处。 寻火焰走,身体烂尽,无分米不痛。 于此间杀父母、罗汉、起恶意向如来、坏僧、若造十恶行,因缘所牵生彼。 此三无考掠处也。 因缘地狱,彼处处河曲间、石腹间、大旷泽中受种种苦。 此因缘地狱。 此尽是地狱。 问:云何畜生? 答:畜生者,地、水、虚空行(修妬路)。 一切无足、两足、多足(修妬路)。 畜生,地上行、水上行、虚空行。 彼地行,牛驴骆驼为首。 水行,鱼、摩竭、失收摩赖(收深幽反)为首。 虚空行,鸟及余小虫。 一切无足、两足、多足。 无足,蛇为首。 两足,乌为首。 多足,牛蜂百足为首。 彼种种作恶增痴行,生此中。 问:云何饿鬼? 答:饿鬼,无食、少食、大食(修妬路)。 此三,取要言之,若干种饿鬼。 问:云何无食? 答:无食,炬焰、鍼、臭口(修妬路)。 炬焰口、鍼口、臭口,此无食。 彼炬焰口,口中焰气还自烧面像,如炬柱。 悭贪嫉彼,受此苦果也。 鍼口者,腹大如山、口如鍼孔,虽广见饮食已而不能得。 臭口者,如粪臭剧烧死人臭,自口臭内熏五藏愤胀,气出无腹(无腹还小也)。 念食若干种,受若干苦,此是无食。 问:云何少食? 答:少食者,臭、鍼毛、咽瘿(修妬路)。 臭毛、鍼毛、咽瘿,此是少食。 或少得不净食,是故少食。 彼毛鍼者,牢坚长头利毛覆身节,各各不相近(恐相触毛入深也),毛还自刺身,如鹿被利箭苦,值得便食(逢物便啮)。 臭毛,名极臭毛覆身,风吹自毛臭气起,熏鼻发恚意,自灭毛,更此苦。 咽瘿,名由己因缘生下转转破瘿,臭脓血流而各食之。 问:云何大食? 答:大食,弃吐,残食,大飞(修妬路)。 彼弃吐食有二,故与,族终亡者去(得也。 无种中此世种,亲祀七,一亲族则得食也。 佛答吐也)不故与者,街巷四道所遗落者去,受身如此。 彼前弃及吐,闻吐声,如被请走,食吐以为力,天祠为首。 施已而还夺,因此生彼。 彼大飞,阅又、罗刹、厌鬼,畜生、人、天作形(修妬路。 其人上三至厌鬼,亦修妬路也)此是饿鬼。 火飞鬼,彼像如天,自然住,由因缘或有好衣食,而不得食。 无量百饿鬼营从,如亲堕狱来,见诸亲大愁苦欲吐,以此为患(如天一也,好食二也,无量三也)畜生、人、天,此饿鬼畜生形、人形、天形,若干种行所致。 此欲界中。 问:云何色界中? 答:色界中及念、无念乐、护行(修妬路)。 色界名彼无欲,但由禅使然,除瞋恚得柔和,色净如金。 此是界义。 此及念行、无念行、苦乐灭护行也。 及念者乐,是故及念除念。 是无念,除苦乐息也,观疾转高解脱,如御马车。 问:云何及念? 答:及念,及念自觉、无觉、自行(修妬路)。 及自觉是自觉除,自觉无觉也。 乐如是如此禅说,自觉初也,无行二也,无觉初二中间。 此禅行色界生也。 随众生为说禅。 问:云何自觉生? 答:自觉者,梵富酸(净师)、梵迦夷(净身)、梵波梨沙(眷属。 修妬路也)。 自觉行禅已生彼中。 净师、净身、净眷属,生已下中上随其乐。 大梵无觉生,无觉无行义。 问:云何无行? 答无行者,波栗阿婆(少光)、阿波摩那阿婆(无量光也)、阿婆嘬罗遮(光音,速末反。 修妬路)。 无行及念乐生此天。 少光、无量光、光音,此名随所欲。 或杂想口语光出少,是故少光。 口出光多,故言无量。 清净无量,故言光音(清净口言明净)。 问已说念乐。 云何无念? 答:无念,彼栗多首波(少净)、阿波罗摩那(无量净)、首波首波讫栗那(修妬路。 遍净)。 无念也,乐禅俱去(得也),生彼三天。 彼少净名,少是一义。 此是少功俱去少,三禅生少净天如是少乐报中,中、无量净生上生遍净。 问:云何护行(自守)? 答:护行,护乐、无想、首陀跋婆(净居也。 修妬路)。 护俱去(得也),有三行:有想、想灭、觉相应。 彼护乐者,鞞疑呵破罗想天(果实天也),首阿跋娑护乐生,是故护彼。 如上中下果实,知阿先如萨倕(都戈反,无想)、净居彼果实。 第四禅下中上功大生彼(下生无果天、中生福光、上生果实天也)以此想灭,俱生无想天(披罗门谓涅槃者)。 彼念想识灭,彼想谓结尽。 无复垢,唯有色身行身一处(猗灭行往故不免生老,故曰行身有四事)彼死起想生来(披罗门自谓此天为般涅槃,知命将终谓圣见欺,故生恶道也)。 问:云何净居名? 答:净居者,修提舍(善见天)、须提舍那(善好见)、鞞首陀(清净天,上中下也。 修妬路也)。 净居名诸结尽,此功德名耳。 问:五净居地,何以说三? 答:清净阿鞞丽舍(卢鸡反)、阿答波、阿迦贰吒(一究竟天上之上中下也。 空定亦上中下三天,阿那含生之,并八天也,修妬路)。 无所触、无熟、一究竟,此三清净知。 分清净为三故,有五色说色界。 问:云何无色界? 答:无色界,已说上分别无色界。 已说彼分别,来生无色界。 是无色界,是间正受,然后生彼。 如是作已,道果有如稻穬子成果实。 婆素跋陀三法次三说二度尽。 四阿含暮抄解第九(第三之三也)问:已说阴、界,云何为处? 答:处,更乐、异学、解脱处(修妬路)。 更乐处、异学处、解脱处,此三处依,义如天处。 若出家殷勤,彼此得覩见恐惧,是故处。 问:云何是谁处? 答:功德、恶、俱(修妬路)。 彼功德解脱处、恶异学处、俱更乐处,此着意而行恶,清净意发功德行。 问:云何更乐处? 答:更乐处,近着、不近着、行不行(修妬路)。 更乐处,近着行、不近着行、无行行,是义此间因缘说,如相应即是行,近着此行,是故近着行。 如是不近着行知。 问:云何近着行? 答:近着行者,鼻、舌、更乐(修妬路)。 鼻、舌、更乐,此是着行。 鼻香入鼻内而受香,香是鼻行。 虽花在远,花香犹入鼻而受香。 香亦是色。 若北风,香至南而不还北,是故花香入鼻受。 味亦如是,味着舌已而受味,不在器中。 如是更乐,更乐身根,是亦入行:细滑、重轻、软坚、卒寒热(细滑八事),以此以此行着受,是故近着行。 问:云何不近着行? 答:眼、耳、意(修妬路。 问已下十一字,其人着)。 眼、耳、意,此三不近着行。 问:眼亦少着受境界;耳亦如是,耳入蚊蚋声受;意亦无色,当云何知不近着行? 答:以是故不近着说。 所谓不近着界受。 问:云何齐限不近着? 答:无齐限。 此间月,在四十千俞旬住受见、或五里处住,随力根见在,故近着行。 不近着行,但界见受。 不蜱(逋鸡反)入眼受,即离则受。 如是耳,离受声,不逼耳得受声,是亦随根力受。 意无色,无有远近,是故不近着行说。 问:云何无行? 答:无行,己、他、受无受(修妬路)。 己受、他受、无受,此无行。 彼己受者,色为首。 他受者,及余六:色、声、香、味、细滑(其人云宜有声)。 无受,牆为首。 螺声、优钵香为首,等无有行,是故无行。 此是余行无有因缘,此是五界无因缘,有是他因缘,法义多。 问:已说无行行更乐处,云何异学处? 答:异学处者,一处、嶮伪、无义论(修妬路)。 一处义论、嶮伪义论、无义义论,此略要异学处三,一义。 彼一处义论,名如因提幢幡竿,八人举在中。 或有说禘跋达提持来,或言天与谛在中不独举(一人言),虽多无一人不得举(虽多已下更答独举),作如是说,一处义论。 何以故义有三? 前因缘报(一人言也,言专前世所为也),现在人所造(其一人言,若专前世,何用现在所造然也),他喜与财(其一人喜施,财天使之言然也)。 此中因缘,至此现一处义论。 嶮伪义论,名如彼因提幢旛竿,或言非人举来,唱齐所致,此是义,嶮伪义。 无义论名如因提幢幡竿,此非人举来。 问:云何一处义论义? 答:一处,己、他人所造及能论(修妬路)。 己人所造有二宿命因缘所造:今命所造彼及宿命所造。 当知是因缘受报想天所与。 如是义有三,如上说。 彼若言因缘人所造,他喜与财作如是说。 一义论所造因缘辈,无人所造、无反复、不可信,此辈不足往来。 若缘所作,如是一切无所作,如是为首恶。 问:云何嶮伪? 答:嶮伪义,众生、法、俱根义想(修妬路)。 嶮伪义论,众生论、法论、俱论。 彼众生法相应,众生所作净不净。 若少作、众生法所作,此是嶮伪义论。 非众生作、非法所作、非俱所作(上非上宜有何以故)。 问:云何众生根义想? 答:众生,梵摩、末恕婆卢、频糅(八臂神也)论(修妬路)。 众生所作,如梵摩所作、末恕婆卢(主地神也)所作、频糅所作。 如是论,不知观。 梵摩论者言,梵摩造虚空,虚空造风,风作水,水作地,地作草木、众生。 如是前梵摩作论,此一切是恶。 若梵摩作虚空地者,住何所处而作空地也? 若展转作者,事违。 如是为首恶也。 末怒婆卢、频糅亦尔。 问:云何法? 答:法者,时、微、性论(修妬路)。 时作一切,微作、性作,此三法义论。 彼时论名是一切皆时之所生,是一时皆时之所成熟也,是一切皆时之所亏,是一切皆时之有为(首卢)。 诵此伪偈,彼不相应。 一处如上说,不足往来,彼于此合(上四事同故)。 或生意,此亦时所作。 此不相应。 何以故? 空无所有,时自亦空,教他所作不合。 如是恶也。 微者亦不合。 彼无念此,事不相应。 性亦如是,性若有起,非性事;若无者,无义。 若无义、有所起,如是一切有者,性有何差降? 若卿生此意性有常。 此不相应。 无常者不变。 如是恶也(性者常然也,常然则无然不然,故曰不变也)。 问:云何无义? 答:无义者,自然、强伏、无所有(修妬路)。 无义论有三:自然论、强伏论、无所有。 彼自然论者,自然有生,不有余想。 刺如利,无有人利之者,以此为首。 强伏论名随物欲生,如大水泉源草木枝叶堕中聚作一抟,此是强伏随风来,或吹向北或复东西,如是种随所欲起。 无所有名空,尽无所有,有何相应? 何者相应? 都无所有。 此辈尽是恶。 何故? 若自然有者,子不生也。 田作水溉灌,以见时为首。 若无是者,子不得生。 是故不自然,一切作所致报。 问:已说异学处,云何解脱处? 欲解脱处,想、禅、诵(修妬路)。 想、禅、诵,此是解脱处。 解脱恶尽彼解脱。 此三处,依是义。 依此已得解脱。 想,因缘是义,彼想依,辟支佛得解脱。 前品已说禅,此当知彼亦依声闻而得解脱。 问:云何诵? 答:诵者,说、听、讽诵(修妬路)。 说、听、讽诵,彼说名随所闻法说、如所闻法受讽诵、随所闻章而转诵之。 问:已说讽诵修妬路、阿毗昙、鼻贰,何故重说? 答:此亦分作三,讽诵三事得果:说时、听时、诵时。 佛弟子有四谛受生(戒度也),施受俱来(施度也),灭受俱来(禅度也),慧受俱来(智度也)。 此如是相应谛听得解脱,施说得解,灭坐禅得解,慧讽诵得解。 是故解脱处义。 如是三法相应,观无乱意,欲求无为,次第得解脱。 解脱义斯慧者,生世尊世。 婆素跋陀三法次三诵三法度尽。 尽三法度。 记曰:听我说偈。 偈千二百(偈三十二字首卢也。 偈人读,佛则二十七字也。 梵本四十六叶,一叶二十八首卢)。 四阿含暮抄解卷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