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仙论卷第三 内容: 金刚仙论卷第三自此以下。 尊者须菩提生疑致问。 须菩提白佛言。 颇有众生。 未来世于此修多罗生实相等者。 自此以下有二段经。 是大段第六名为我空法空分也。 此亦名住放辨才段。 所以名我空法空者。 就对计我四句。 明无我四句。 以释我空。 明能信菩萨于众生五阴中。 解从本以来无定实神我众生寿命等四以之为我。 又无定实五阴因缘以为我所。 以不见定性。 我所可以除荡。 故名我空。 法空者。 就对法中四句。 以明法空。 上我空。 直见生阴定性我无定性。 所犹未空生阴因缘法体。 今明此生阴非直无有定实神我。 其体生灭因缘虚妄。 本来寂静乃至假名亦无。 故名法空。 又知佛性真如古今一定体无方相。 亦名法空也。 亦名任放辨才段。 所以名任放辨才者。 明诸佛菩萨得不妄陀罗尼自在辨才。 故能随问而答。 超越解释前后任意。 义不相违。 故曰任放辨才。 就此段中。 有任放辨才义故。 名任放辨才段也。 亦得名有能信者分。 以此段中明三种人能信此经故也。 此经以何次第起。 上第四段中。 明不住相行于布施。 说因深义。 第五段中。 辨如来非有为相。 说果深义。 有人生疑。 如来说法非直为利现坐大众。 乃亦被益未来像法众生。 然现坐大众亲覩如来。 复是久行大士。 善根淳厚智慧深妙。 是人于此深经。 可容生信。 未来世众生。 善根微薄智慧尠少。 于此因果深经。 不能生信。 若尔则为如来空说无益。 云何如来得言不空说法也。 若空说无益。 如来则非一切智人。 如是因果二种甚深修多罗。 未来末世为当有人能信。 为无人能信也。 有如此疑故。 须菩提腾大众疑意。 故白佛言。 于如来灭后恶世之中。 颇有众生。 能信此经以之为实相不也。 佛下答有人能信。 明于未来恶世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三人。 能信此经生于实相。 故次明也。 应问能信之人乃有其三何故单以我法二空。 [标*寸]第六段名者。 明持戒修福德二人。 在于地前。 仰习二空。 闻中生信。 有智慧人。 乃是初地以上现见我法二空。 证中生信。 然前之二人。 虽未现证。 以其亦同观二空。 髣髴见理故。 俱列为能信之人。 今明虽有三人能信。 但遂三人所观胜境为名。 故曰我空法空分也。 然今将欲道有人能信。 故先遮言莫作是说。 明未来恶世中有人能信此经。 不应问言颇有人能生信不也。 须菩提既闻如来遮言莫作是说。 即复生疑。 我今不解佛意。 为当一向无人能信直止我令默。 为有人能信而止我令谛听也。 故佛答有言。 有者明有人能信也。 虽云有人能信。 未知何等人能信故。 即云未来世有菩萨能信。 又此菩萨有何等德行观何境界故。 能信此经也。 故次云有持戒修福德智慧也。 此总明三种人有能信之德。 所以名持戒者。 明此人已久供诸佛。 曾闻此金刚般若及以余大乘经。 于中生信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发菩提心。 慎教修行者。 乃名真实究竟持戒。 非唯持律仪戒者为持戒也。 福德者明此菩萨于诸佛所。 广以珍财奉施。 修波罗蜜行。 名福德也。 此之二人。 在于地前。 闻中仰信。 智慧者。 明此人已僧祇行满。 道登初地。 现见我法二空。 自证而信。 名有智慧也。 明此三人于斯经能生实相之信也。 此言实相者。 明彼三种人。 能信上不取相行是无相之因实能感无为法法身。 亦信无为法身是无相之果真实不虚。 能生实相之解。 故言以此为实也。 然上虽总出三人能信之德。 明前二种人在于地前闻中生信。 有智慧人地上证信。 然此前二人。 若在地前。 此人为曾供养诸佛发菩提心已修行未故信。 为当未修行来而能信此经也。 若曾供养诸佛久修行来者。 为当供养几许佛来也。 故佛告须菩提。 当知彼菩萨非于一佛二三四五佛所供养种善根来也。 然就三人之中。 先别明前二人非近修行来具能信之德也。 此经正直尔汎明斯二人能信之德。 不可定指在习种性性种道种性中。 以其义通上下故也。 一二三四五佛所修供养者。 此别出持戒人。 明彼菩萨能信此经。 如此经如说修行称可圣心。 名为第一供养。 非谓香华等为供养也。 又非一二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者。 广以衣服珍宝财物等。 奉施诸佛。 修波罗蜜行。 名为有福德人也。 于无量诸佛所。 修行供养种善根者。 直云非一二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种善根。 未知几许佛所。 今者明此人已于无量百千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所。 持戒修福德来。 非是近行之人能生信也。 乃至一念能生净信者。 此并明二人。 久供养诸佛殖因来远。 于此深经能生信心。 此是闻中髣髴信。 非证信也。 然此一念信决定不退。 无有疑浊。 尚得名为净信。 况多时也。 上如来虽答此二种人曾供诸佛能信此经。 然大众犹有疑心言。 何故此人供养诸佛乃多。 而唯言生一念信。 此则太少。 尔未知此二人。 为决定能信此经。 为不能信。 故佛答如来悉知见是诸众生。 明如来自云我是一切种智人。 凡有所说。 此了了知终不虚说。 汝等应信我语勿生疑也。 今言悉知者。 以现智知。 悉见者。 以佛眼见也。 知之与见。 乃理通三种人。 今始明前二人。 未明第三人。 何故此中已明者。 是任放辨才。 前后随意明也。 然诸佛菩萨得自在陀罗尼故。 说则当理。 前后随意。 超越说法。 而文义俱顺。 不失次第亦不相违皆。 不同凡夫二乘要次第诵设越诵则失也。 亦得言但知见前二人不论第三人也。 何以得知。 义该三人。 下论释时解三种人竟。 然后方释悉知悉见故。 知任放辨才者前后随意也。 生如是无量福德聚等者。 上虽明二种人具持戒福德二行故能信上二种深经。 乃至生一念净信。 未知此人以此能信功德。 于未来世。 为有所得。 为无所得也。 故答言生如是无量福德聚。 取如是无量福德也。 此明能信之人未来世更得多福非无所得也。 生福德者。 明二种菩萨能信之心。 近与初地作因。 远则毕竟能与无上佛果作其胜因。 故云生福德聚也。 取无量福德者。 明此福德者非但唯能作因而已。 复藉此信心。 能决定修行。 显出法界身。 证于佛果无量福德。 故云取也。 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无复我相等者。 此别明第三有智慧人能信此经也。 何以故者。 上已别明前二人有持戒修福德能信之行。 未别明第三人有能信之德。 今疑者问意未知上第三有智慧人复有何义有何行何所解何所证。 故名有智慧人能信此经。 有如是问故。 言何以故也。 今欲出第三人能信之行。 故答言是诸菩萨无复我相等。 明此人以得初地已上我空法空之解自证而信故。 名有智慧人能信此经。 不同前二人从他闻法依教生信也。 是诸菩萨无复我相等者。 此四论释云我空。 依四种所治我相。 说四种能治无我相也。 无复我相者。 对治我相也。 外道凡夫计。 谓有一神我。 与五阴一。 与五阴异。 不一。 不异。 若无我者。 何由能府视眴行来进止觉苦觉乐。 以此知有我也。 以对此计故。 言无我相。 明众生五阴因缘法中无有定实神我及以我所故。 曰无我相也。 无众生相者。 有外道横计。 众生所以不断不绝相续住世者。 以有神我众生故也。 为对治此计故。 言无众生相。 明唯有虚假生阴相续生灭。 不由有神我不断不灭故。 言无众生相也。 无人相者。 对治人相。 有外道横计。 所以有一报之命不断绝者。 由有神我。 故命有长短之限。 差品不同。 为对治此计故。 言无人相。 此经云无人相者。 下论中名为命相。 明此命所以有长短者。 以众生业有厚薄故命有修促。 不由于我。 而菩萨解虚假之命悉皆空寂。 不见有神我之命。 故云无人相也。 无寿者相。 对治寿者相也。 有外道横计。 以有神我故。 死此生彼迳由六道受生。 若无我者。 谁受诸趣之报。 对治此计故。 云无寿者相。 明神我是常何由六道受生。 然今所以有生死者。 皆由有无神我。 而但假名行者。 乘善恶等业。 迳诸趣受报。 若有我者。 无受生义。 菩萨解众生五阴虚妄不实无有神我寿者。 以不见此相故。 云无寿者相也。 然依世辨论我与众生。 有一百种名。 不可一一具说。 且对四种虚妄我相。 辨此四法。 以明无我空也。 须菩提是诸菩萨无法相等者。 此四论释云法空。 依四种所治之法相故。 说四种能治之法。 无法相者对治法相也。 何者是法相。 凡夫人于十二入中。 见有能取可取不同。 故计谓实有。 对治此心故。 言无法相。 明十二入能取六识可取六尘悉皆空寂本来不生故。 大品经云。 无有一法出法性者。 乃至涅槃我亦说言如幻如化。 亦非无法相者。 对治非法相。 疑者闻十二入一切法空。 便谓真如佛性无为之法亦皆性空故。 空同虚空龟毛兔角等无为。 对治此疑故。 答云亦非无。 明相今言一切法空者。 有为之法无体相故空。 然真如佛性法。 万德圆满。 体是妙有湛然常住。 非是空法直以体无万相故说为空。 不同前有为诸法性空之无。 又亦不同兔角等无。 故言亦非无法相也。 无相者。 对治于相。 疑者闻真如是有体相不空。 便谓还同色等有为之有。 又云。 若有应同色香味触有为之有。 若无应同性空兔角等无。 此名为相。 对此疑故。 答云无相。 明真如法体妙有妙无。 语真妙。 虽有不同前色等法有。 虽无不同兔角等无。 故云无相也。 此就理教别义边明。 真如证法一向不可以有无名相而说也。 此第三何异第一。 上第一明有为无为一切法空。 此第三唯明真如法体。 双绝有无二相以此为异也。 亦非无相者。 对治无相。 何者是无相。 疑者闻真证法并绝有无二相。 便谓真如证法一向绝于言相。 不复可藉诠得闻假教悟理。 此名无相。 为对此疑故。 答亦非无相。 明真如证法虽无名相可说。 非不寻此名相言教。 会于真如无名相理。 明由证此真如无为法故。 还说无为法。 亦非无相。 此明就理教一义边。 真如非不有相可藉声。 闻假教会也。 此第四何异第二。 上之第二。 明真如法体虽空无万相。 而体是妙有。 今此第四。 明真如法体绝字等有有为万相。 而由诠悟理。 因证有说。 如此本末相推理无条然。 故得言即真如证法中有名字声教可说。 以此为异也。 然此我法二空。 下偈论中释之也。 又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若取法相则为着我等者。 此第二何以故所以来者。 闻上法空中第四句言亦非无相。 还取证法同于名相。 疑云。 若此菩萨有智慧人。 已得彼我法二空之解。 断我法上或者。 何故犹起心谓此证法同于名相。 复言。 我有智慧能观我法二空。 我能修行断烦恼。 我能教化众生。 若尔此菩萨则断灭我相等或不尽。 有如此疑。 故言何以故也。 又能解何以故者作难。 或者闻法空中第四句释言。 真如虽无名相。 非不因此真如证法有于言说。 此音声言教还诠证智。 复藉此言教。 得彼证智。 若尔真如证法中便有名相。 何以故言真如无名相不同有无也。 故答是诸菩萨若取法。 则为着我人等也。 明初地菩萨虽得我法二空之解。 但断初地所断一品麁惑。 犹有二地以上四住根本无明住地善法封着微分别心功用烦恼。 故言则为着我人等。 非谓犹有四住麁惑取证法有名相也。 上已云是菩萨无相。 复云无法相。 此已明菩萨得我法二空之解。 此中复言若取法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此之二文所以相违也。 今者明斯之二文虽似相违。 而其理冥顺。 云何相顺。 前明初地菩萨得我法二空能治之解。 言无我相等者。 但明初地所断四住麁惑。 犹有二地以上修道中善法烦恼无明细闇根本之惑。 如十地经中言。 我能知法入定能化众生等。 犹有微惑未尽。 所以知然。 下论释云。 但有无明使。 无现行麁烦恼。 以此知也。 若取法相者。 明此菩萨虽得我法二空之解。 故起分别。 由我有智慧能解我法二空。 此微分别。 是我见家根本。 从麁为言。 故云着我人等。 此释前我空也。 若有法相者。 亦分别言我有智慧故能解二种法空。 此释前法空。 亦得言先释法空也。 然此二所以不定者。 明同是善法中取着更无别境。 故前后皆无妨也。 若依次第。 应先释我空后释法空。 次第二明法空故。 弃释法空。 复方释我空也。 又此若取法相二句。 经中列之在先。 不应取法非不取法者。 依经列之在后。 及下论释在二句之前。 何以故。 然此第三经文为释。 须明三人有生信差别。 义便故释在先也。 此前二句所以复在悉知悉见后释者。 为证成前二人能信之行。 然后方释前之二句也。 何以故者。 此是第三何以故也。 疑者闻前法空中第三第四句释。 疑云。 证法虽无名相。 非不可依言辞而说。 故言亦非无相。 便执言若前证法可以名句诠说。 此能诠名句则是证智中有。 若尔证法便是有相。 那得上言真如证法体无名相。 然如来言自不定。 我谓为有。 如来说无。 我适谓无。 如来复为我说有。 何以故。 不为我定说。 故言何以故也。 为遣此执故。 答言不应取法非不取法。 此明中道之理不可定说有无。 若定说有无。 恐堕二边。 若堕二边。 则着我人众生等相。 故不得定说也。 不应取法者。 明虽藉诠而说。 而亦理非名相。 不应取声教为证法谓是有相也。 非不取法者。 闻言不应取法。 便证法一向无名相。 不可假教而说。 若无名相不可假教说者。 则复谓音声言教令非是法。 弃其能诠之义。 为遣此疑故。 言非不取法。 此明无言之旨非不可寄名相而说藉诠而悟。 言教非是一向非法。 故言非不取法也。 所以不得定说有无者。 明此法亦有无义复有有义。 而真如法体虽是妙有。 而无名无相故。 不得定说为有。 恐人取同名相有。 然此真如虽无名相。 而不得定说为无。 恐人取同兔角等无也。 以是义故者。 双释二句。 以是不应取声教。 即是真如证法无名相理故。 以是非不藉言教而会证法。 言教名相非是一向非法。 不得舍义故。 如来常说筏喻法门者。 如人乘船亦舍亦取。 下论委释。 故不具辨也。 是法应舍者。 此合前筏喻也。 又余经或云。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依小乘经。 言法尚应舍者。 明小乘罗汉入无余涅槃时。 八正道十智三三昧等无漏善法。 尚尚应舍。 何况十恶等非法而不舍也。 又楞伽经中。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 色等诸法是有犹尚应舍。 何况龟毛兔角名字等法虚妄无实而不舍也。 又余经亦同。 此经云是法应舍非舍法故。 是法应舍者。 明虽寻诠会旨。 得理法须亡诠故应舍教。 成上不应取法也。 非舍法者。 明始行发菩提心乃至成佛。 莫不皆因教悟理藉诠会旨。 须此言教不得全舍。 故言非舍法故。 成上非不取法也。 论曰此义云何者。 论主问斯一段经来意云何也。 向依以下。 说因深果深者。 将序生疑之意。 牒前第四第五段经。 出生疑之处。 若尔以下至非舍法故。 正作疑答法用。 如经初次第生起中解释可知也。 此义云何者。 向未难牒前经设疑。 即通举此一段经。 答疑问之意。 犹未广释。 论主今欲设偈广解。 故问此经。 答疑问之意云何也。 此一段经。 凡以八行偈释。 初一偈释经中。 须菩提问如来答。 明未来恶世时有三种人。 具三种德故能信此经。 第二偈别释前二人殖因来久故有能信之德。 第三偈欲释第三智慧人有能信之德。 故复总举我法二空能治所治。 为下别释作论本。 第四偈正释四种我空。 第五偈正释四种法空。 第六偈为答。 但应明第三人。 不须明前二人疑难。 故复总举来释。 明前三人能信有差别俱足信人。 故须明三人也。 第七偈释悉知悉见。 第八偈释筏喻也。 初一偈。 上一句释须菩提问。 后三句释如来答。 须菩提未来世有菩萨信乃至以此为实也。 说因果深义者。 释前一经中闻说如是修多罗。 双举第四第五因果经文来作问也。 疑问意云何如来所说因果无相二种深义。 于后末世人不能生信。 云何如来常自道言。 我是一切智人。 善知众生机根。 称机说法。 说必有益。 终不虚也。 故偈答言。 于彼恶世时不空以有实。 正释经中佛答须菩提未来世有菩萨摩诃萨。 明虽复恶世信者难得。 有人能信。 非为空说。 何者是能信之人。 下句指云菩萨三德备。 此句正释经中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 此总出三种人能信之德。 故知不空说也。 第二偈别释前二种人能信之德。 从佛告须菩提非于一佛二佛乃至能生一念净信也。 修戒于过去及种诸善根者。 此二句指出持戒修福德二种人。 明此人曾供诸佛。 闻大乘经。 生信不谤。 能发菩提心。 如说修行。 名为持戒。 广以内外珍财。 奉施诸佛及一切众生。 修波罗蜜行。 名种诸善根。 正释经中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而种善根也。 问若此人已供养诸佛。 为当供养几许佛来。 故以下半偈答云。 或具于诸佛亦说功德满。 正释经中已于无量百千万诸佛所修行供养而种善根。 明此二人非但于一二三四五佛所修行种善根。 乃于无量佛所修行供养久积胜因。 方能于此经中生净信也。 此下半偈。 重明上二人。 所以复来。 以经中有两重故。 论主学经再举也。 如经已下讫种诸善根。 此是论主以偈释经已竟通举两段经结偈。 此经文以下至功德具足故者。 论主以经中解不能广释。 故略申经偈所明之义也。 第三偈以下有三偈。 释经中第三有智慧人。 依经中次第应释悉知悉见等经文。 但此知见等义通前后随意。 此乃依任放辨才故。 经文先列。 论中后释也。 后寿者。 乃举我相中四种。 所以单言寿者。 此中虽并明四计。 莫不同计于我。 且举一名。 余三可知。 及法者此举法相中四种。 亦且举法相中一名也。 应言法相。 但以五言偈侠。 直言及法也。 此一句。 总举八种所治法也。 远离于取相者。 正释经是诸菩萨无我相乃至亦非无相我空法空二段经文。 明得此八种胜解能治前八种取相之惑故。 言远离于取相也。 亦说知彼相者。 明所以牒我法二空能治所治法来者将欲更广释第三有智慧人义故。 言亦说知彼智慧人义不断相也。 复非但智慧人不断相。 亦说知前二人不断相也。 依八义别者。 依八种所治。 有八种能治之义。 此一偈与下我空法空二偈为本。 不别释经文也。 此义云何也者。 闻此一偈义意云何也。 故答复说般若义不断故。 此文先解第三句。 然后复设问云。 说何等义。 问此说般若义不断者义云何。 后方举上二句能治所治。 略释能治所治之义也。 虽略释能治所治。 犹未列其数。 故提偈第四句。 结出其数也。 此复云何以下能治所治迭互相属对也。 此义复云何者。 论主生下第四偈故设此问。 前偈虽总解四种寿者相。 还总解四种义。 今一一别释者。 义意复云何。 故答差别相续体。 此一偈释前经中无复我相等四句也。 差别者明我相也。 相续者众生相也。 不断至命住者。 人相也。 复趣于异道者。 寿者相也。 是我相四种者。 四种我相也。 此一偈唯举所治四法也。 此义云何以下。 初列我中四种名。 次解四种计我义。 然后举经中四种能治无我解来。 对四种计心。 云何及法者。 前偈以释寿者等四句。 今次释法中句。 故重举前论本偈上句下两字来作问。 生起后偈故。 言云何及法。 故即以偈答。 此第五偈释经中无法相等四句也。 一切空无相者。 正释经中是诸菩萨无法相。 明外人计众生五阴法十二入六尘可取能取一切法是实有。 此名法相。 对治此计故。 言一切空也。 空者。 此十二入有为诸法本来不生无体相故空。 无为之法佛性涅槃无万相故空也。 应问何故空即答以无物故。 无物者。 空无色等物也。 实有者。 正释经中亦非无法相。 闻言有为无为一切法空。 疑者谓涅槃佛性无为之法亦同有为无体之空。 此名非法相。 对治此计故。 答言实有。 明佛性涅槃体是妙有。 以无万相故空。 勿得闻诸法空便谓涅槃佛性同于有为之法虚妄分别无体故空。 故言实有也。 不可说者。 正释经中无相。 闻言万法皆空。 疑者便谓真如无为法。 同有为诸法无性之空。 亦同龟毛兔角之无故。 答言实有。 既闻真如实有。 疑者计谓真如同色香味触有为之有。 闻无谓真如同色兔角等无。 此二种计名之为相。 对治此计故。 答言不可说。 此言不可说者。 明真如法体妙有妙无而不同世谛色香之有性空等无。 双遣有无二种计情故。 言不可说也。 依言辞而说者。 正释经中亦非无相。 闻言不可说。 疑者便谓真如一向不可说。 若尔真如令不可说者。 云何依经教发心。 凭诠修行。 而得佛果也。 此名为非相。 对治此计故。 答依言辞而说。 明真如虽体绝言相。 非不假于声教而得此理故。 言依言辞而说也。 是法相四种者。 举所治四种相。 结前三句中能治四种无法相也。 而此一偈通举能治所治法也。 何者是四种等者。 上偈第四句中。 虽云是法相四种。 犹未出其名。 今列出四名也。 此义云何者。 前偈中上三句并长行四种名列所治。 而问此能治所治其义意云何也。 有能取可取至以无物故。 此解初对法相无法相能治所治也。 彼法无我空实有故。 言亦非无法相。 此解第二对非法相。 亦非无法相能治所治也。 然云彼法者。 彼真如证法也。 无我空者。 明彼真如法体非但空于我法。 亦复空于无我无法也。 实有者。 恐或者闻言真如证法双绝有无名无我空。 便谓证法一向空寂。 故云实有非无体空也。 彼空无物而此不可说有无故言无相者。 此解第三对相无相能治所治也。 依言辞而说至依言相说。 此解第四对非相。 亦非无相能治所治也。 依八种差别义离八种相者。 此既别释义我法二空竟。 并举能治所治。 双结二空也。 是故说有智慧者。 上问第三人复有何德行故能信此经。 今既明此人能解我空法空。 经论中具释意。 所以举智慧来。 通结其能信之德也。 如经无法相等。 别结法空中四也。 有智慧便足者。 难云若此第三人具二空之解能现信者。 此人则为最胜。 若然但说有智慧人则足。 何须复明持戒修福德二种人也。 答云为生实相差别义故。 将欲便论主释其示现生实相差别所以故。 问云何示现。 然即偈答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 所以复明此一偈者。 前长行论云。 有智慧人证二空之解决定能信此经。 不随他教。 若尔此第三人则为最胜。 唯应明此有智慧人。 何须复说持戒功德二种人也。 故设此偈。 明信有多种义通三人。 非唯有智慧者。 由他前二人以持戒修福德仰信为因故。 能得地上我法二空无漏智慧故。 须明前二人。 不得单明智慧人也。 是故下长行论云不但说般若也。 彼人依信心者。 释持戒修福德二种人。 是地前菩萨未能现见现原。 从佛闻法凭信生解故。 言依信心也。 恭敬生实相者。 明此二人恭敬如来。 随慎佛语。 能信此经。 以之为实相也。 故复超举前经来也。 闻说如是修多罗能生净信者。 结成须明前二种人。 非唯独明智慧足也。 闻声不止取者。 此下半偈复明第三有智慧人依如前疑。 正应但明上二种人有差别信。 何故复举有智慧者。 有二意。 一为以智慧者是证信之人。 上二人是其闻信。 二为乘释经中不应取法非不取法故来也。 闻声不正取者。 明有智慧人得二空解故闻音声言教不取。 即同所诠证义无名相理故。 下论释云。 又智慧者不如声取义也。 正说如是取者。 虽不取声教同于证义。 然所诠之理非不藉声教而得。 非是一向非法故。 下论云随顺第一义智正说如是取也。 言说家果所谓义也。 因能随果。 故云随慎也。 此义云何者。 此一偈所明之义云何也。 而下释分为二。 彼人有持戒功德。 乃至不但说般若。 释上半偈。 明上二人恭敬如来。 凭圣经教。 能生净信。 虽不同第三证而生信。 亦能于经生决定解。 故超举上净信经来结也。 又有智慧以下释下半偈。 明第三智慧人。 不如声取证。 现中生信。 胜于前二。 复越释下第三何以故不应取法等也。 故次言须菩提不应取法者。 如前下半偈所释也。 如经次第。 此经文次应在若取法相有法相则为着我众生等后。 今所以在此释者。 为欲证有智慧人能不如声取义以便。 故越释之。 是故论云次言者。 义中次第。 非经中次也。 又经复言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者。 上来诸偈。 皆先作偈释。 举经结之。 此中何故先列经于前。 后方作偈论而释以上超释后两段经。 此犹未解。 所以先举也。 然此论主解义多途或先举后释。 或先释后结。 而此依阐陀论法也。 此所以超释后二经文今方在此释。 悉知悉见者。 前明三种信人势相属着。 以此知见是任放辨才义通三人。 列三人讫。 明知见义显故方释之。 此明何义者。 论主欲释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义故。 问此悉知悉见明何等义。 即以偈答云。 佛非见果知。 此一偈。 正释经中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 佛非见果知者。 明如来以现智了了知此人决定能信名为持戒。 非见有威仪相貌者。 谓为能信。 名持戒人。 如此假相知者此为藉相。 比知今明佛非以此相貇解故。 云佛非见果知也。 应问若非比智知者云何知。 答曰愿智力现见。 愿智者。 如来百四十不共法中愿智力。 亦云自在力也。 非同小乘发愿后方有智也。 求供养恭敬彼人不能说者。 上半偈明引佛为证成前二种能信人也。 此下半偈出破戒不信之。 实不持戒为利养故。 诈言持戒者。 彼人不能自说我是持戒有功德能信之人。 以如来力加也。 此义云何以下。 一段长行论。 凡有二意。 从初至不能自说已前。 释上一偈。 又是诸菩萨以下。 释偈外两处经也。 就初释偈中。 复有二意。 从持戒等至以有二语。 释上半偈彼持戒等人至愿智力现见故释。 前半偈中知见之义。 如来悉知便足以下至次有二语故。 论主设不须并明知见二法之难。 即答须并明知见二法之义也。 何故如是说者。 论主设问何故作此不须知见之问答须知见之说故。 云何故如是说也。 即答以有二语故。 明知有现智知有比智知有佛眼见肉眼等见以有此二语不同故。 设此问答。 欲使人识如来云知见者是现智知佛眼见非比智知肉眼见也。 又何故如来如是说以下。 明知见中第二意释下半偈。 又何故如来如是说者。 论主设问云。 如来唯知二人有信。 明于知之与见为当更余意也。 故即引下半偈答。 明如来不但知见此二人有能信之德。 若有人实不信此经。 实不持戒。 为求供养恭敬。 诈言持戒有信者。 如来亦知见故。 明下以论释求供养等半偈也。 是诸菩萨生无量福德聚取无量福德者。 生者此明前二人能信之福决定能作菩提因故云能生因也。 取者论释云勳修自体果义者明此一念信心非但能与佛果作决定因义。 由此一念信心为因。 复能修行断惑显出法身无上佛果也。 明此前二人决定能修行取佛果也。 又何以故须菩提若取法相为着我等者。 此一段经。 在我法二空经文之后。 所以解在于此余经文。 其经在下。 而在前释者。 明余经共成有智慧人我法二空之解。 义势相属。 引之前释此经文。 乃明二地已上修道中所断之惑。 在下义便故遗之于此也。 但有无明使者。 此是功用之惑。 善法烦恼。 释经中若取法相则为着我等二句经也。 无现行麁烦恼者。 无三界四住我见等麁惑故。 言无现行麁烦恼。 以示无我我见。 四住烦恼以我者为本。 六十二见亦因而有。 谈其无本足知亦无余惑也。 彼不住随顺一偈。 释经中筏喻。 成上不应取法非不取法。 此经论俱次先举后释。 彼者。 彼于十二部经。 言教法也。 不住者。 彼经教法不住无名相证法中。 正释经中是法应舍。 明所诠之理绝于名相言教法故也。 即有难云。 所诠证理绝于言教名相者。 能诠之教便一向非为法也。 偈即答云。 随顺虽能诠之教。 非即是所证法。 非不因于能诠得证法故。 言随顺也。 此二字释经中非舍法故由教得理不全舍也。 于法中证智者。 释上句彼不住也。 直言不住。 未知于何处不住。 故出于所证智中音声言教法不住也。 如人舍船筏。 释经中筏喻也。 法中义亦者。 合喻也。 此应云如人取船筏法中义亦然。 所以偏云舍者。 以偈狭故也。 此义云何以下至以得证智舍法故。 释偈上句中彼不住。 第二句于法中证智。 明能诠教法非证法故不取教法为证。 即引筏喻来怗成也。 随慎者以下。 释偈初句中随慎二字。 明言教虽非即所证法。 非不随慎于法故。 取言教为法。 不得全舍。 所以复引取筏喻怗结也。 自此以下等。 论主生下我空法空第二段经文。 从初至非有为相得名。 将出生异疑之处故。 牒前第五段经来也。 若如是以下。 作生疑法。 用正出疑体也。 广释如经中生起无异也。 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三菩提也者。 此经犹属我空法空段。 成上有能信人也。 以何次第起。 上第五段中言。 不可以相成就见如来者。 明不可以三相所成丈六应见法佛如来。 以法身如来无生住灭非有为相故。 有人乘此。 更生疑。 若释迦如来。 从王宫生。 六年苦行。 修道成佛。 四十五年住世说法。 后入涅槃。 有此三相非是佛者。 今此三相所成丈六如来。 为当是佛。 为一向非佛。 若是佛者。 不应言不可以相成就见如来。 若非是佛。 不应言我发菩提心修苦行道场成佛转法轮。 此释迦如来为实发菩提心修苦行道场成佛有所证有所说。 为不发菩提心不修苦行不成道无所证无所说也。 有如此疑。 故次答意。 明释迦如来非法身佛。 非不是应化佛。 化佛以众生感见故有。 无实众生体。 亦无四大。 无心意识。 不从修成故。 非是实佛。 既非实佛。 然不发菩提心修苦行道场成佛实有所证。 既无实证亦不说法。 为断此前疑。 故次明此段经也。 前第五段中已别相法身佛。 今此经中亦别相中明应佛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者。 明须菩提怀疑在心即应有问。 如来亦应有答。 以此经文略义隐多不作问答故。 直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也。 欲使须菩提禀如来冥加力故自答此义也。 须菩提解佛意故即答。 世尊无有定法如来得三菩提也。 明应佛以众生感见故有。 道理而言。 无有定法。 应化如来。 有实行者发心修行断烦恼证于菩提故。 云无定法如来得三菩提。 非谓一向无菩提可证亦无实修行证菩提人也。 亦无定法如来可说者。 凡以有证故有说。 无证故无说。 然应佛既不证果亦不因证而说也。 何以故者。 有人闻言应佛如来不修道证果。 复不说法。 更生疑谤。 谓一向无菩提。 亦无菩萨修道证果作佛。 亦令不说法。 若无佛无法者。 何以故释迦如来云。 我三阿僧祇修行满足。 证大菩提。 转法轮。 便有证有说。 云何而言。 如来不得三菩提。 亦不说法也。 又若一向无佛无法者。 云何诸菩萨发菩提心。 修诸苦行。 求于佛果。 有如此疑问。 故言何以故也。 即答云。 如来所说法答意明如来实有证说。 但上言不证说者。 此明应化佛不证不说。 今言如来所说法者。 明释佛如来非不有实行者发心修行断惑证果有所说法也。 那得以应佛不实证说。 便谓报佛亦一向不证不说也。 若报佛说法者。 法佛为说法以不。 此中应有是疑。 而此中不答。 下断疑分中当释法佛有说不说。 或者闻言。 实有证说。 者乘更生疑。 若报佛如来实有证说者。 则所证之法体。 是名相可取说。 云何上言真如证法体无名相。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不可取说也。 故经答皆不可取不可说也。 此答意言。 报佛说法者。 依世谛名相。 道中。 得言有行者修行证果为人说法。 若据真如理中。 泯然一相无有修得。 亦无证说也。 不可取不可说者。 明真如证法体非名相。 不为耳识所得故。 言不可取。 非音声性。 难以言辨。 故言不可说也。 非法者。 明上证法体非名相不可取说故。 声教非证法。 成上不可取不可说也。 非非法者。 若前证智法。 非音声性故。 不可取说者。 则能诠经教条然离于所诠之理亦尔。 经教则一向非法。 为释此疑。 故言非非法也。 明能诠经教虽非即证法。 非不由教得理故。 不得云全一向非法亦是法。 成上来所说法也。 何以故。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者。 何故明此上言非非法者。 明能诠之教虽非证法。 要因证能说。 藉教得证。 明知言教是法。 非是一向非法。 故引此一切圣人。 以释成此义。 何以故者。 此言教何故是法非是非法。 以是初地以上一切圣人证真如无为法。 还说无为法故。 知是法非是非法也。 皆以无为法得名者。 谓真如法名无为也。 明初地菩萨并观三种二谛就现得二空故断除五住习气无明。 离心意识。 名为见道。 乃至十地皆分有对治除断。 此明由见真如正理能断烦恼。 故曰圣人无为法得名也。 论曰。 以是义故者。 论主未甞有释。 何得直云以是义故。 此即指前经文。 如来设问。 须菩提仰答。 如来无有定法。 如来有得有说。 如前经中。 二圣问答相解。 我亦如是。 解此经意。 更不别释。 即指经为解故。 云以是义故。 释迦牟尼佛非佛亦非说法者也。 此义云何者。 此一段经一行论释义意云何也。 故即偈答云。 应化非真佛。 此一偈。 释前一段经。 应化非真佛者。 正释经中无有定法如来得三菩提也。 明释迦如来从感故有八相成道。 言佛者。 是应化佛。 非真佛者。 非是法报二种真佛也。 亦非说法者。 此释经中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 上云应佛不证菩提。 此句云应佛既不证菩提亦不说也。 说法不二取者。 说法二字释经中。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 明报佛如来实证菩提实说法也。 不二取者。 释经中皆不可取不可说也。 云何不二取。 听者不取所说言教以为证法。 亦不取言教以为一向非法。 而说者亦不取声教以为证法。 不取声教以为一向非法。 故云不二取也。 无说离言相者。 释经中非法非非法。 还释成上不二取。 非法者。 云名相言教非真如证法也。 明此证法从本际来自性清净体绝名相故。 不应以所诠证法。 同于声教。 故云无说离言相。 此还成上非非法。 明言教是法非是非法。 若证法无名相言教非是法者。 便应一向绝于言说。 不复可假教而说寻诠可会。 有如此难故。 正应答言不离言相。 但以偈侠。 直云离言相。 明要假言证得于无言也。 此义云何乃至亦非说法者故。 通释偈中上二句。 于中有二意。 从初至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此出二句所明义意虽。 并举三佛来。 意欲但取应佛。 明释迦如来既是应佛。 故不实证三菩提。 亦不说法。 即举经结之也。 若尔以下至亦非说法者故。 闻上释言如来不得菩提。 亦不说法。 论主便执经中如来所说法等。 假兴难意。 即引疑者之难。 以答其难。 明遮人谤。 故云报佛有证说非论应佛有证说也。 复引偈来结。 明应佛无实说也。 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者。 乃至无我相实有故。 此提偈中下二句。 次第释之。 听者说者皆不二取。 释偈中第三句也。 何以故者。 将释偈中第四句故。 问何以故。 上听说二人于所说法中。 皆不二取也。 即释言彼法非法非非法。 然此依次第。 应释无说离言相。 但此句本为释经中非非法。 故引此经文。 释于何以故闻即当解偈也。 依何义说者。 问此所说法言非非法者。 依何义说也。 即答依真如义说。 言依真如义说者。 明如来证真如法还为众生说彼真如法。 而此佛教非法非非法也。 非法者。 一切法无体相故者。 一切法谓十二部经声教法也。 无体相者。 此言教法中无所证智体相也。 非非法者。 彼真如无我相实有故者。 明此真如法体虽双绝有无名为无我。 而体备万德妙有湛然。 故名为实有。 而如来依此法故。 有于言说。 此言说还诠真如法故。 言教是法故。 云非非法也。 自此已前。 释偈已竟。 从此以下。 将释偈所不摄经故。 先问上经中云。 若依真如有说者。 何故唯言如来所说法。 不言如来所证法也。 即答云。 有言说者。 即成证义等。 明若不证者不能说故。 明知今道如来所说法者。 已知有证也。 如经以下。 即提所未释经来结成。 结成竟然后次第释此经文也。 此句明何义者。 问此一句经明何等义得结成上有言说者已知证义也。 即答彼法是说因故。 明圣人由证真如故方有言说。 故引此经证成上有说则有证也。 何以故者。 彼真如无为法。 何以故得作言说家因。 即云一切圣人依真如清净得名。 明初地以上圣人皆证真如无为法故断除二障得圣人之名。 即结云以无为法得名故也。 以此义故者。 以此圣人无为法得名义故。 彼圣人还说无为。 法是故得成证法。 是言说因也。 复以何义者。 作难云。 若圣人证无为法。 还说无为法者。 是则真如证法。 有于名相。 便应可取可说。 复以何义故。 云何真如证法无名无相不可取说也。 即答云。 彼圣人所证法。 不可如是说。 何况如是取。 明彼证法体非声性故。 尚不可以言说。 何况以耳识往取。 故云不可如是说。 何况如是取也。 故即释言。 何以故。 彼法远离言语相。 非可说事故。 明虽彼圣人证无为法。 还说无为法。 而此无为法离言语故。 不可取说也。 何故不但言佛。 乃说一切圣人者。 论主假设难云。 若一切圣人以无为法得名者。 唯佛一人会无为理尽。 可以无为法得名。 初地以上圣人见理未穷。 不应以无为法得名。 何故乃说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也。 即答以一切圣人依真如清净得名故。 明初地以上圣人皆现见真如处同。 故得名为圣。 是故不唯言佛也。 乘即难云。 若初地以上一切圣人皆现会真如。 名为圣者。 佛与菩萨。 有何异也。 故答如是具足清净如分清净。 明如来万德圆满见真如理穷二障永尽。 故名佛为圣人。 具足清净也。 初地以上十地以还。 虽复见胜理未圆。 断惑不尽。 非不如分如力见理除惑。 胜分解成故。 名菩萨为圣人。 如分清净也。 若然佛与菩萨。 便优劣不同。 那得难言若初地以上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者佛与菩萨有何异也。 金刚仙论卷第三竟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