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内容: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七古吴蕅益沙门 智旭 汇释○十三嫌骂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嫌骂。 波逸提。 缘 沓婆摩罗子。 知僧卧具及差僧食。 慈地比丘于眼见耳不闻处。 言其有爱恚怖痴。 故制。 后更于耳闻眼不见处。 言其有爱恚怖痴。 乃更结戒。 相 若面见讥嫌。 若背面骂。 了了。 波逸提。 不了了。 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其人实有是事。 恐后有悔。 语令如法发露。 及戏笑说。 独说。 梦说。 错说。 善见律云。 讥嫌被僧差人。 波逸提。 嫌余人。 突吉罗。 ○十四敷僧卧具不举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取僧绳床木床若卧具坐褥。 露地敷。 若教人敷。 去时不自举。 不教人举。 波逸提。 缘 舍卫城有长者饭僧。 十七群比丘。 取僧坐具在露地敷而经行。 望食时到。 时到已。 不收摄便赴食。 僧坐具为风尘土坌。 虫鸟啄坏。 污秽不净故制。 释 绳床木床。 各有五种。 旋脚。 直脚。 曲脚。 入陛。 无脚。 相 初出门。 波逸提。 一足在门外。 一足在门内。 欲去而不去。 还悔。 一切突吉罗。 若二人共一床。 下座应收而去。 下座谓上座当收。 而上座不收。 下座犯波逸提。 复以非威仪。 犯突吉罗。 上座谓下座当收。 而下座不收。 上座犯波逸提。 若二人不前后。 俱不收。 二俱波逸提。 若余空绳床木床踞床几浴床。 或卧具表里。 或地敷。 绳索。 毳纻。 放在露地。 不收便去。 突吉罗。 敷僧卧具在露地。 不收而入房坐思惟。 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善见律云。 他人私物不举。 突吉罗。 萨婆多论云。 好持戒大沙弥。 亦得付嘱之。 摩得勒伽云。 自卧具不举。 不使人举。 突吉罗。 十诵律云。 诸比丘食竟。 有诸白衣即坐僧卧具床上。 应待白衣食竟。 若有病者不能久待。 应去。 随见者应举。 若失户钩户钥。 无举处。 若八难中一一难起。 不举无犯。 律摄云。 有五种人。 不堪嘱授。 谓无惭愧。 有仇隙。 年衰老。 身带病。 未圆人。 忆而不举。 得本罪。 若忘念者。 但得恶作。 凡是僧伽所有衣服。 不将余物儭替。 不合受用。 其所替物。 亦非疏破。 若僧敷具有破穿处。 应须缝补。 若断坏者。 应为连接。 若不堪修补者。 用充灯炷。 或为拂帚。 或斩和泥。 用涂墙壁。 填孔隙。 令施福增。 凡听法时。 不应与苾刍尼及俗人求寂授学人相近而坐。 有难缘者非犯。 无夏者。 不应共三夏者同座。 一夏者。 不得与四夏者同座。 二夏以去。 得共大三夏者同座。 若白衣舍。 处所迮时。 虽邬波驮耶。 同座非犯。 不应一床二人同卧。 有惭愧者无犯。 若在行途。 得大帔。 中间衣隔。 同卧非犯。 若有施主以衣布地。 延请法众愿为蹈者。 或宝庄饰师子座上。 以俗人衣敷设。 应生愍念。 作无常想。 蹈坐非犯。 若施主借僧褥席。 应与。 事了。 应令送归。 有污。 应洗。 若火烧寺。 先出自己衣钵。 次出常住赀财。 令无力人一处看守。 其火若盛。 不应辄入。 大水来漂。 亦应准此。 ○十五僧房不举卧具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于僧房中敷僧卧具。 若自敷。 若教人敷。 若坐若卧。 去时不自举。 不教人举。 波逸提。 缘 佛在祇桓。 有客比丘语旧住。 我在边僧房中敷卧具宿。 后不语旧住便去。 僧卧具烂坏虫啮。 旧住久不见客比丘。 到房看之。 见已讥嫌。 白佛结戒。 相 出界外。 波逸提。 一脚在界外等。 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时还不久。 及诸难缘等。 ○十六强夺止宿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学。 若比丘。 知先比丘住处。 后来强于中间敷卧具止宿。 念言。 彼若嫌迮者。 自当避我去。 作如是因缘。 非余。 非威仪。 波逸提。 缘 六群与十七群道路行。 至无比丘住处。 十七群语六群言。 汝是我等上座。 应先求住处。 六群报言。 汝等自去。 我不求住处。 十七群即往求住处。 自敷卧具止宿。 六群乃往语言。 汝等起。 当以大小次第止。 十七群不允。 即强敷卧具。 十七群高声言。 诸尊莫尔。 少欲比丘闻而讥嫌。 白佛结戒。 于是比丘。 不知先住处非先住处。 后乃知是先住处。 或有波逸提忏者。 或有畏慎者。 佛言。 不知无犯。 释 中间者。 若头边。 若脚边。 若两胁边。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宽广不相妨碍。 若有亲旧教。 若病倒系缚等。 僧祇律云。 若住处少。 一比丘当一柱间敷床褥。 尼师坛覆上已。 向二师或礼拜问讯。 或受诵去。 后比丘来。 却先尼师坛。 自敷尼师坛而坐。 作细声呗。 先住比丘来见已。 作是念。 谁能断他法。 即持尼师坛去。 是后比丘波逸提罪。 坐禅。 病。 亦如是。 若复来眠他床是上座者。 应语言。 长老不知世尊制戒那。 若眠比丘是下座者。 应诃责汝不善。 不知戒相。 云何后来眠他床上。 若比丘。 在他处经行者。 见先比丘来。 应避去。 若夜眠时。 虽振动寱语。 不作扰乱意。 无罪。 十诵律云。 能敷者。 波逸提。 不能敷者。 突吉罗。 若为恼他故。 闭户。 开户。 闭向。 开向。 然火。 灭火。 然灯。 灭灯。 梵呗。 读经。 说法。 问难。 随他不喜事作。 一一波逸提。 ○十七牵他出房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瞋他比丘。 不喜僧房舍中。 若自牵出。 教他牵出。 波逸提。 缘 亦起自六群牵十七群出。 故制。 相 随所牵多少。 随出户多少。 一一波逸提。 若持他物着户外。 及闭他着户外。 尽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无恚心。 随次第出。 若遣共宿至三夜未受戒人出。 若破戒破见。 乃至应摈等。 五分律云。 若将其所不喜人来共房住。 欲令自出。 若出若不出。 皆突吉罗。 牵余四众出。 突吉罗。 尼牵比丘比丘尼出。 波逸提。 牵余三众出。 突吉罗。 若牵无惭愧人。 若欲降伏弟子而牵出者。 不犯。 律摄云。 舍欲崩倒。 牵出病人。 不犯。 若有苾刍是斗诤者。 戒见轨式。 多有亏违。 如此之人。 瞋而曳出。 若无善心。 亦得恶作。 若于非僧房处曳出清净苾刍得恶作罪。 若破戒人。 大众应共驱出。 若倚门。 若抱柱。 咸应斫去。 并推出之。 事殄息后。 所斫截处。 僧应修补。 或门徒等。 冀其惩恶。 牵出房时。 无犯然不应令出其住处。 若无破戒罪。 但难共语者。 应为曳缰法而折伏之。 仍遣智人就彼开谏。 令其息恶而来忏谢(曳缰法。 解现第六十四戒)。 若于住处。 龙蛇忽至。 应弹指语曰。 贤首。 汝应远去。 勿恼苾刍。 若告已不去者。 应持软物而罥去之。 勿以毛绳等系。 勿令伤损。 于草丛处。 安详解放。 待入穴已。 然后舍去。 若弃蚤虱等。 应于故布帛上。 观时冷热而安置之。 此若无者。 应安壁隙柱孔。 任其自活。 僧祇律云。 若骆驼牛马在塔寺中。 畏污坏塔寺。 驱出者无罪。 ○十八重阁坐脱脚床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若房。 若重阁上。 脱脚绳床木床。 若坐若卧。 波逸提。 缘 有比丘住重阁上。 坐脱脚床。 坐不安详。 床脚下脱。 打在下比丘。 身伤血出。 故制。 释 重阁者。 立头不至上者是。 相 除脱脚床已。 若在独坐床。 或一板床。 或浴床。 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逸波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坐旋脚直脚曲脚无脚床。 及阁有板覆等。 僧祇律云。 阁下无人坐。 无犯。 萨婆多论云。 凡坐卧法一切安详。 不审详者。 必有所伤。 兼坏威仪。 ○十九虫水浇泥草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水有虫。 若自浇泥若草。 若教人浇者。 波逸提。 缘 阐陀起大屋。 以虫水和泥。 教人和。 诸长者见而嫌责。 故制。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不知有虫。 若虫大。 以手触水令去。 若漉水洒地。 五分律云。 有虫水者。 囊漉所得。 肉眼所见。 若有虫。 有虫想。 疑。 皆波逸提。 无虫。 有虫想。 疑。 皆突吉罗。 用有内外。 内用者。 饮食之属。 外用者。 浇灌浣濯洗浴之属。 十诵律云。 随虫死。 一一波逸提。 僧祗律云。 若比丘营作房舍。 须水。 若池。 若河。 若井。 漉取满器看。 无虫然后用。 若故有虫。 当重囊漉谛观之。 若故有虫至三重。 若故有虫。 当更作井。 如前谛观。 若故有虫当舍所营事至余处去。 虫生无常。 或先无今有。 或今有后无。 是故比丘日日谛观。 无虫便用。 萨婆多论云。 若三重作漉囊。 故有虫者。 此处不应住。 ○二十覆房过三节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作大房舍户扉窗牖。 及余庄饰具。 指授覆苫齐二三节。 若过波逸提。 缘 阐陀起大房。 覆有余草。 复更重覆。 三犹不止。 屋便摧破。 诸居士见而嫌责。 故制。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五分律云。 若至第四重。 若草。 若瓦。 若板覆。 一一波逸提。 方便及烧斫时。 皆突吉罗。 根本律云。 若是熟砖及以石木。 或可施主欲得疾成。 虽过重数。 并皆无犯。 ○二十一自往教尼戒。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学。 必若观机。 知有大益。 不犯。 然在末法。 尤宜慎重。 若比丘。 僧不差。 教戒比丘尼者。 波逸提。 缘 佛在祇洹。 大爱道请佛听诸比丘与尼教戒说法。 佛敕阿难随次差上座往。 时般陀尊者当往。 而所诵惟一偈。 三说已。 三入第四禅。 诸罗汉尼皆大欢喜。 六群尼调戏讥嫌。 于是尊者现通而去。 时六群比丘自往教戒。 不说正法。 惟说一切世论。 乃至笑儛跛行等。 六群尼大欢喜。 大爱道白佛。 佛制僧中差教授尼人。 白二羯磨。 于是六群。 即出界外更互相差。 大爱道重白佛。 佛制成就十法。 然后得教授尼。 戒律具足(一)。 多闻诵二部戒利(二)。 决断无疑(三)。 善能说法(四)。 族姓出家(五)。 颜貌端正(六)。 尼众见便欢喜(七)。 堪任与尼众说法劝令欢喜(八)。 不为佛出家而被法服犯重法(九)。 满二十岁若过(十)。 如此等可与尼教戒。 遂结此戒。 根本律云。 具七法者众应差教授尼。 一持戒。 二多闻。 三住耆宿位。 四善都城语。 五不曾以身污尼。 六于八他胜法善能分别。 七于八尊重法能善解释。 释 教授者。 八不可违法。 百腊比丘尼。 见初受戒比丘。 当迎逆问讯礼拜请坐(一)。 不得骂詈诃谤比丘(二)。 不得举比丘罪。 及遮他觅罪。 遮说戒。 遮自恣(三)。 从众僧求授大戒(四)。 若犯僧残。 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五)。 于半月。 当从僧中求教授人(六)。 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七)。 安居竟。 应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 见闻疑(八)。 如此八事。 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 相 非教授日。 往说八不可违法。 突吉罗。 若僧差往。 应克时到。 尼亦克时迎。 克时不到。 突吉罗。 僧祇律云。 教诫尼。 不得从日没至明相未出。 不得深猥处。 不得露现处。 当在不深不露处。 若讲堂。 若树下。 不得十四日十五日月一日二日三日。 应从四日至十三日往教诫。 不得教诫不和合尼众。 到已。 应问尼僧和合不。 若言和合。 应遣使呼来。 若不得来者。 应与教诫欲。 不得偏教诫。 不得长语教诫。 五分律云。 若不差教诫尼。 语语波逸提。 教诫余二女众。 突吉罗。 善见律云。 若不说八敬。 先说余法。 突吉罗。 十诵律云。 比丘应诵尼戒。 莫令忘失。 何以故。 诸女人喜忘。 智慧散乱。 我泥洹后。 诸尼当从大僧问戒法。 附 五分律云。 若比丘。 僧不差。 为教授故。 入比丘尼住处。 除因缘。 波逸提。 因缘者。 比丘尼病。 是名因缘。 若僧不差。 为教授故。 入尼住处。 随入多少。 步步波逸提。 若一脚入门。 突吉罗(僧祇律亦有此戒。 故并附此)。 ○二十二教尼至暮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为僧差教授比丘尼。 乃至日暮者。 波逸提。 缘 难陀好音声(萨婆多论云。 非佛弟难陀也)。 为尼说法。 听者乐闻。 遂至日暮。 尼出祇洹入城。 城门已闭。 即依城堑中宿。 晨旦在前入城。 诸长者谤为与比丘宿。 故制。 相 除教授。 若受经诵经等事至日暮。 突吉罗。 为余妇女受经等至日暮。 突吉罗。 不犯者。 船济处说法。 尼听。 共贾客行夜说法。 尼听。 若至尼寺中说法。 若说戒日来请教诫人。 值说法便听。 律摄云。 虽在时中。 若诸尼立而不坐。 或营务纷扰未息。 或时有拘碍。 而为说者。 亦名非时。 日暮日暮想等六句。 二重。 二轻。 二无犯。 若通夜说法。 或寺门相近。 或城门不闭。 或同在城中。 或尼众在白衣舍。 此皆无犯。 其教授尼人。 一被差已。 尽寿教授。 不须差。 ○二十三讥论教尼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语诸比丘作如是语。 比丘为饮食故。 教授比丘尼者。 波逸提。 缘 尼闻教授师来。 半由旬迎。 安处房舍。 办饮食洗浴处。 六群不为僧差。 心生嫉妒。 作如是言。 故制。 相 说而了了。 波逸提。 不了了。 突吉罗。 余四众突吉罗。 不犯者。 其事实尔。 乃至梦说错说等。 五分律云。 若言为供养故。 教诫比丘及余三众。 突吉罗。 若言比丘行十二头陀行。 坐禅。 诵经。 作诸功德。 皆为供养利故。 语语突吉罗。 ○二十四与非亲里尼衣戒。 大乘不同学。 然在未法。 应须审慎。 若比丘。 与非亲里比丘尼衣。 除贸易。 波逸提。 缘 舍卫城有一乞食比丘。 威仪具足。 时有尼见。 便生善心。 数请彼比丘。 比丘不受。 异时众僧分衣物。 此比丘持衣分出祇桓门。 见此尼来。 即以与之。 意彼不受。 尼辄便受。 比丘数数同人嫌责。 故制。 相 余四众突吉罗。 五分律云。 若与破戒邪见亲里尼衣。 突吉罗。 根本律云。 若亲。 亲想。 非亲。 亲想。 与衣无犯。 若见遭难无衣服者与之。 或因受戒而施。 无犯。 萨婆多论云。 与余二女众衣。 同犯。 ○二十五与非亲里尼作衣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与非亲里比丘尼作衣者。 波逸提。 缘 迦留陀夷为一尼作衣。 乃作男女行欲像。 襞衣与之。 语令不得披看。 亦莫示人若白时到。 当着此衣在尼僧后行。 尼如其教。 诸居士见而讥笑。 大爱道问知其故。 诸尼白诸比丘。 转白世尊结戒。 相 余四众突吉罗。 五分律云。 取衣时。 突吉罗。 割截时。 染时。 皆波逸提。 缝时。 针针波逸提。 ○二十六与尼屏坐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与比丘尼在屏处坐者。 波逸提。 缘 迦留陀夷。 至偷兰难陀所。 在门外共一处坐。 居士讥嫌。 故制。 释 屏处如不定法中说。 相 盲不聋。 聋不盲。 突吉罗。 余四众突吉罗。 不犯者。 有伴。 若行过卒倒地等。 五分律云。 与余二女众屏处坐。 亦波逸提。 律摄云。 设余威仪。 亦皆同犯。 ○二十七与尼同行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与比丘尼期同一道行。 从一村乃至一村。 除异时。 波逸提。 异时者。 与估客行。 若疑畏怖时。 是谓异时。 缘 六群与六群尼人间游行。 居士嫌之。 故制。 于是道路卒相遇者。 畏慎不敢共行。 佛言。 不期无犯。 又众比丘及比丘尼。 从舍卫国至毗舍离。 以不得同行。 诸尼在后。 为贼所劫。 故更开异时。 释 十诵律云。 疑有二种。 一疑失衣钵。 二疑失粮食。 若有疑者。 尼之衣食。 比丘应取持去。 至安隐处应还。 语言。 姊妹。 汝等随意。 不得共行。 相 若与尼期行。 乃至村间分齐处。 随众多少。 界多少。 一一波逸提。 空处行十里。 波逸提。 若减一村。 减十里。 若力便欲行。 尽突吉罗。 余四众突吉罗。 不犯者。 力势所持等。 僧祇律云。 若共随车伴行。 止息发去时。 唤尼来。 勿使不及伴。 波逸提。 若言去去。 勿使失伴。 无罪。 乃至问路问檀越家。 亦尔。 律摄云。 地行为契。 后遂乘空。 现身共期。 隐形而去。 皆得恶作。 乘船亦尔。 萨婆多论云。 不期而偶共同道。 当使相去不闻声处。 若相闻已内。 突吉罗。 与余二女众期行。 同犯。 十诵律云。 若有王夫人共行。 不犯。 附 律摄云。 苾刍有仇隙者。 不应共行。 若有因缘须共行时。 应忏摩已同去。 凡涉路时。 应为法语。 勿出恶言。 或为圣默然。 勿令心散乱。 若至天神祠庙。 诵佛伽陀。 弹指而进。 苾刍不应供养天神。 若路次暂止息处。 或泉池取水之处。 皆诵伽陀。 其止宿处应诵三启。 汲水绳索。 亦应持行。 若有机缘与尼同行。 尼食苾刍应持。 食时更相授与有病苾刍应共卑去。 若人少者。 尼亦助卑。 若至村落。 为觅医药。 若乞食时。 令人看物。 持食来与。 若尼有病。 准此应知。 ○二十八与尼同船戒。 大乘同学。 若丘丘。 与比丘尼共期同乘一船上水下水。 除直渡者。 波逸提。 缘 缘起同前。 直渡者。 有众比丘及尼欲度恒水。 诸尼在后。 暴雨水涨。 船未还。 日已暮。 为贼所劫。 故开。 相 期同船上水下水入船里。 波逸提。 一脚上船。 方便欲入等。 突吉罗。 余四众突吉罗。 不犯者。 不共期。 及被系等。 十诵律云。 若欲直渡。 为水漂去。 不犯。 ○二十九尼赞得食戒。 大乘同制。 是邪命故。 若比丘。 知比丘尼赞叹教化因缘得食食。 除檀越先有意者。 波逸提。 缘 舍卫城有一居士。 请舍利弗目犍连饭食。 偷兰难陀谤为下贱人。 赞提婆达等为龙中之龙。 顷二人至。 即言龙中之龙已至。 居士嫌责偷兰难陀二人食已。 还白佛。 佛乃诃责提婆达等结戒。 是后比丘不知有劝化。 无劝化。 佛言。 不知无犯。 又罗阅城有大长者。 欲待梨师达至。 供养众僧。 后梨师达至城。 有尼往语长者。 因即设斋。 梨师达恐犯戒。 不受食。 故更除檀越先有意者。 释 教化者。 十二头陀行。 乃至多闻。 法师。 持律。 坐禅也。 食者。 从旦至中得食。 相 知尼赞叹得食食。 咽咽波逸提。 得余衬体衣灯油等。 突吉罗。 余四众突吉罗。 五分律云。 以余四众赞叹因缘得食食。 突吉罗。 萨婆多论云。 若不曲赞功德。 但说布施沙门福德甚大。 食者无罪。 ○三十妇女同行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与妇女共期同一道行。 乃至村间。 波逸提。 缘 有毗舍离女。 嫁舍卫国人。 与姑共诤。 还诣本国。 时阿那律从舍卫至毗舍离。 彼妇女欲随行。 尊者许之。 夫主追至打尊者几死。 尊者下道。 静处加趺。 入火光三昧。 夫主待其定起。 礼拜忏悔。 尊者为说法而去。 还告众僧。 白佛结戒。 不期无犯。 因缘如前。 相 犯轻重如前。 余四众突吉罗。 根本律云。 若他遣女人引道。 或迷于道路。 女人为指授。 无犯。 ○三十一过受一食施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施一食处。 无病比丘应一食。 若过受者。 波逸提。 缘 有无住处村。 居士为比丘作住处。 常供给饮食。 止听一食。 六群得美好饮食。 复住第二宿。 乃至于此数数食。 居士讥嫌。 故制。 后舍利弗于彼处得病。 恐犯此戒。 扶病而去。 病遂增剧。 故更增无病之言。 释 十诵律云。 病者。 下至竹叶所伤。 相 丘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有心请留。 及诸阻难等。 十诵律云。 过一宿不食。 突吉罗。 余处宿是中食。 波逸提。 ○三十二展转食戒。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学。 若比丘。 展转食。 除余时。 波逸提。 余时者。 病时。 施衣时。 是谓余时(根本律云。 余时者。 病时。 作时。 道行时。 施衣时。 此是时)。 缘 有沙[少/兔]婆罗门。 以五百乘车。 载满饮食。 经冬涉夏随逐世尊。 伺候空缺设供。 而不得便。 阿难为其白佛。 佛听作饼粥供僧。 时诸居士。 闻佛听僧食粥及饼。 皆大欢喜。 有一少信大臣。 见佛及僧大得供养。 生福田想。 办肥美饮食请僧。 僧先食浓粥。 不复能多食。 大臣嫌之。 罗阅城少信乐师。 其事亦尔。 佛乃结戒。 于是诸病比丘。 所请食处。 无随病食及药。 若有随病食及药。 畏慎不敢食。 佛听病比丘展转食。 又一居士既请佛僧。 复有居士亦请佛僧施食及衣。 比丘畏慎白佛。 佛听施衣时展转食。 释 浓粥者。 以草画之不合不得食。 展转食者。 请也。 请有二种。 若僧次请。 别请也。 施衣时如舍堕中说。 相 若今日得多请食。 应自受一请。 余者当施于人如是施与言。 长老。 我应往彼。 今布施汝。 若不舍前请。 受后请食。 咽咽波逸提。 若不舍后请。 受前请食。 咽咽突吉罗。 不犯者。 若请与非食。 或食不足。 或无请食者。 或食已更得食。 或一处有前食后食。 十诵律云。 病比丘若一请处不能饱。 应受二请。 若第二处不能饱。 应受三请。 若第三处不能饱。 应受已渐渐食乃至日中。 不应受第四请。 听节日数数食。 毗尼序云。 阿难先受他请。 时忘不忆。 复同佛受波斯匿王请。 以食着口。 乃忆知有二请。 不与他一请。 不敢吐食。 为恭敬佛故。 又不敢咽食。 为持戒故。 佛知阿难心悔。 告令心念与他便食。 优波离问佛。 余人亦得尔不。 佛言。 除五人。 一坐禅人(专心在道故)。 二独处(无人可对说故)。 三远行(造次就路。 容有忘念故。 又或同根本部。 许数数食故)。 四长病。 五饥饿时依亲里住。 余悉不听。 摩得勒伽云。 语比丘言。 就此食。 当为汝觅衣食。 食不犯。 语比丘。 此间食。 余处随意食。 食不犯。 律摄云。 若于一舍。 或在寺中。 或阿兰若。 为求肥悦。 或乐美食。 而数食者。 得恶作罪。 若轻贱心。 矫诈不食。 亦得恶作。 ○三十三别众食戒。 此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学。 若比丘。 别众食。 除余时。 波逸提。 余时者。 病时。 作衣时。 施衣时。 道行时。 乘船时。 大众集时。 沙门施食时。 此是时。 缘 提婆达利养断绝。 与五比丘俱。 家家乞食。 故制。 释 别众食者。 若四人。 若过四人。 食者。 饭麨干饼鱼肉。 病者。 下至脚跛躄。 作衣施衣时如上。 道行者。 下至半由旬。 乘船亦尔。 沙门施食者。 在此沙门释子外诸出家者。 及从外道出家者是。 十诵律云。 大众集者。 极少八人。 四旧比丘。 四客比丘。 五分律云。 若于界内别请四人以上。 名别众食。 若次请。 不犯。 根本律云。 别众食者。 谓别别而食。 律摄云。 别众者。 谓不同处食。 若四苾刍同一界内。 下至一人不共同食。 并名别众。 此言食者。 谓是正食。 余食无犯。 辩 按此别众。 凡有二义。 一者别为众。 如四分等所明。 二者别于众。 如律摄中所释。 然则乞食不得四人同行。 受请必须僧次差往。 僧中净食。 要打楗椎。 请食私房。 无缘不听。 圣制昭然。 不可越矣。 相 无因缘别众食。 咽咽波逸提。 有因缘不说者。 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十诵律云。 以二利故。 遮别众食。 一者随护檀越。 以怜愍故。 二者破诸恶欲比丘力势故。 若三比丘别共一处食。 第四人取食分。 不犯。 若道行乘船。 昨日来。 今日食。 明日行。 今日食。 皆波逸提。 僧祇律云。 若三人食。 一人不食。 若三圆具。 一未圆具。 皆无犯。 若以食送彼。 乃至盐一匕与彼众处。 食皆无犯。 或施主言。 但来入者。 我皆与食。 或施主别造房施。 住我房者我皆与食。 斯亦无过。 戒因缘经云。 若比丘。 众中不唱。 私去会者犯堕。 起自毗舍佉母别请五百僧。 故制。 凡欲别请大德人等。 必须兼请僧伽。 乃至众中若有一人随次受请。 便不名别众也。 附 根本律云。 有五因缘。 早请食来在房中食。 一是客新来。 二将欲行去。 三身婴病苦。 四是看病人。 五身充知事。 目得迦云。 若检校人。 应于斋食先取自分食之。 无过。 ○三十四过三钵受请戒。 此是遮罪。 大乘同学。 若比丘。 至白衣家。 请比丘与饼麨饭。 若比丘欲须者。 当二三钵受。 还至僧伽蓝中。 应分与余比丘食。 若比丘。 无病。 过两三钵受。 持还至僧伽蓝中。 不分与余比丘食者。 波逸提。 缘 舍卫国大村女。 嫁郁禅国。 逸父母家。 施比丘食。 其夫呼还。 因诸比丘尽取其食。 方更办具。 其夫已更取妇。 又波罗柰城外。 众商贾车伴共宿。 有比丘于一信乐商贾处得食。 展转告余比丘。 乞令食尽。 彼方更市粮食。 诸伴先去。 道路为贼所劫。 故制。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有病故受。 乃至彼自送来。 十诵律云。 过取。 波逸提。 出外见比丘不与者。 突吉罗。 根本律云。 若取他食时过四升半米饭分量已上。 皆得堕罪。 若施主任取多少者。 无犯。 律摄云。 有五处不应乞食。 谓唱令家。 淫女家。 酟酒家。 王宫内。 旃陀罗家。 若知女人性多淫染。 亦不从乞。 恐生患故。 若于非人及外道家过三钵取。 咸得恶作。 若即此座过三而食。 或除饼麨。 但将余物。 或施主欢喜随意将去。 并皆无犯。 有三种虚损信施。 一施主信心施持戒者。 受已与犯戒人。 二信心施正见者。 受已与邪见人。 三过量而受。 不自啖食。 乃至长受一掬之食。 除其施主先有随意。 如斯三事。 并名虚损信施。 当招恶报。 ○三十五不作余食法戒。 是遮罪。 大乘比丘同学。 若比丘。 足食竟。 或时受请。 不作余食法而食者。 波逸提。 缘 世尊赞叹一食法。 比丘奉行。 体色枯悴。 佛听一坐食乃至饱足。 又听食饭麨等五种食令饱足。 又听病比丘数数食。 因弃余食。 众鸟争鸣。 又听瞻病人食残食。 及听取所受食作余食法。 又听诸比丘从彼处持食还。 作余食法而食之。 当作如是余食法言大德。 我足食已。 知是看是。 此作余食法。 彼应取少许食已。 语言。 我止。 汝取食之。 是名余食法。 时舍卫国有一贪餮比丘。 不知足食不足食。 不知余食不余食。 得便食之。 故制。 释 有五种足食。 知是饭(谓五正食也。 余不名足食)。 知持来(从人受也)。 知遮(言不须也)。 知威仪(行住坐卧四威仪皆得受食也)。 知舍威仪(行者止。 住者移步。 坐者离座。 卧者转侧身起。 是名舍威仪)。 十诵律云。 以二利故。 听受残食法(即作余食法也)。 一者看病比丘因缘故。 二者比丘有因缘食不足故。 相 足食已。 舍威仪。 不作余食法而食。 咽咽波逸提。 若已足食为他作余食法。 若知他足食已。 向之作余食法。 若自手捉食作余食法。 若置地作。 若使净人作。 若向净人作。 若以不好食覆好食上作。 若受他余食法。 尽持去。 皆不成。 余食法。 尽突吉罗。 僧祇律云。 若作残食时。 即于钵上碗中作残者。 正得碗中名作残食。 钵中食不名作。 若碗中食汁流入钵中。 得俱名残食。 若并两钵求作残。 前人止食一钵中食者。 正一钵名作残食。 若或饼或菜通覆横二钵上者。 二俱得名作残食。 余种种器亦尔。 若比丘足食已。 有大檀越。 持种种饮食至。 应问。 有直月维那知事人未足食者。 从彼作残食。 若彼已足食。 当从上座未足者作。 若上座羞。 不能人中作者。 当合坐举至屏处作。 若上座已足食。 有客比丘来。 应问彼若未足。 即向彼作。 若客已足食。 僧应作方便。 勿破檀越善心。 或众中有大沙弥。 将至戒场。 与受具。 教作残食法已。 然后当食(五分律与此同)。 律摄云。 有五蒲膳尼即可啖食。 一饭。 二麦豆饭。 三麨。 四肉。 五饼。 又五珂但尼。 即可嚼食。 谓根茎叶华果。 若先食五嚼食及乳酪菜等。 后食五啖食。 无犯。 若先食五啖食。 更食五嚼食及乳酪菜等。 名犯。 应知有五未足之言。 谓授食时未即须者。 应报言且待。 且去。 且有。 且待我食。 且待我尽。 若兼且言。 名曰未足。 若无且声。 便是遮足。 若未为足意。 设作足言亦不成足。 得恶作罪。 由言不称法故。 若得余食。 作法食者。 自身乐住。 施主得福。 欲作法时。 洗手受食。 持就一未足苾刍。 或虽已足。 未离座者。 对彼作法。 彼若自未遮足。 应取两三口食。 若自足已。 便不合食。 应以手按而告之言。 斯是汝物。 随意食之。 有五不成作余食法。 一身在界内。 对界外人。 二不相及处。 三在傍边。 四在背后。 五前人离座。 翻此便成。 若一人作法。 设余人食。 并皆无犯。 若遮足已。 作遮足想疑。 不作余食法而吞咽者。 便得堕罪。 虽未遮足。 为遮足想疑。 俱得恶作。 后二无犯。 若北方果。 及天神蕅。 斯等难得之物。 或复饥年。 饮食难得。 不作余食法食之。 无犯。 证 毗尼母经云。 比丘受人施。 不如法。 为施所堕。 堕有二种。 一者食他人施。 不如法修道。 放心纵逸。 无善可记。 二者与施转施。 施不如法。 因此二处。 当堕三涂。 应施者。 若父母贫苦。 应先受三归五戒十善。 然后施与。 若不贫。 虽受归戒。 不中施与。 复有施处。 治塔人。 奉僧人。 治僧房人。 计其功劳。 当酬作价。 若过分与。 为施所堕。 施病者食。 当作慈心。 随所宜与之。 若错误与食。 为施所堕。 婴儿。 牢狱系人。 怀妊者。 当以慈心施之。 勿望出入得报。 诣僧坊乞者。 若自有粮。 不须施之。 若无粮食。 施之无咎。 若比丘。 不坐禅。 不诵经。 不营佛法僧事。 受人施。 为施所堕。 若前人无此三业。 知而转施。 与者受者。 皆为施所堕。 宁吞铁丸而死。 不以无戒食人信施。 若足食已。 更强食者。 不加色力。 但增其患。 是故不应无度食也。 大般涅槃经云。 若一切法无常苦无我。 云何为食起身口意三种恶业。 若为贪食。 起三恶业。 所得财物。 众皆共言。 后受苦果。 无共分者。 复观一切众生为饮食故。 身心受苦。 我当云何于是食中而生贪着。 复次因于饮食身为增长。 我今出家受戒修道为欲舍身。 今贪此食。 云何当得舍此身耶。 如是观已。 虽复受食。 犹如旷野食其子肉。 其心厌恶。 都不甘乐。 深观揣食。 有如是过。 次观触食。 如被剥牛。 为无量虫之所啑食。 次观思食。 如大火聚。 识食。 犹如三百[矛*赞]矛。 若有比丘乞食。 预作是念。 愿得好者。 愿必多得。 亦愿速得。 不名于食得厌离想。 所修善法。 日夜衰耗。 不善之法。 惭当增长。 若欲乞食。 先当愿言。 令诸乞者悉得饱满。 其施食者得无量福。 我若得食。 为疗毒身。 修习善法。 利益众生。 作是愿时。 所修善法。 日夜增长。 不善之法。 惭当消灭。 ○三十六使他犯余食法戒。 大乘比丘同学。 若比丘。 知他比丘足食已。 若受请不作余食法。 殷勤请与食。 长老取是食。 以是因缘非余。 欲使他犯。 波逸提。 缘 贪餮。 比丘为他所诃。 心怀恚恨。 故令他犯。 故制。 相 若彼受食。 咽咽二俱波逸提。 若彼不食。 与者突吉罗。 想疑等同上。 不犯者。 不知已足食。 不令他犯。 ○三十七非时食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非时受食食者。 波逸提。 缘 迦留陀夷日暮乞食。 一妊妇持食出门。 值天雷电。 暂见其面。 怖称是鬼。 即便堕身。 恚言。 沙门释子。 宁自破腹。 不应夜乞食。 故制。 根本律云。 十七众入城乞食。 闻女人作可愧耻语。 即忍饥不复巡家。 有诸俗侣在园游宴。 日时已过。 持与饱食。 邬波难陀问之。 答曰。 午前不得。 中后不[(歹*又)/食]。 岂我忍饥而取命过。 佛闻诃责而制学处。 释 时者。 明相出至日中。 非时者。 日中至明相未出。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啖黑石蜜。 病服吐下药。 煮麦不令皮破。 漉汁饮之。 若喉中哯出还咽。 根本律云。 非时。 非时想。 疑。 皆堕罪。 时非时想。 疑。 皆恶作罪。 时。 时想。 非时。 时想。 不犯。 证 舍利弗问经云。 舍利弗复白佛言。 世尊。 有诸檀越。 造僧伽蓝。 厚置资给。 供来世僧。 有似出家人。 非时就典食者索食。 与者食者。 得何等罪。 其本檀越。 得何等福。 佛言。 非时食者。 是破戒人。 是犯盗人。 非时与者。 亦破戒人。 亦犯盗人。 盗檀越物。 非施主意。 施主无福。 以失物故。 但有发心置立之善。 舍利弗言。 时受时食。 食不尽者。 非时复食。 或有时受。 至非时食复得福不。 佛言。 时食净者。 是即福田。 是即出家。 是即僧伽。 是即天人良友。 是即天人导师。 其不净者。 犹为破戒劫盗饿鬼。 为罪窟宅。 非时索者。 以时非时。 非时辄与。 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恶魔。 名三恶道破器癞病人。 坏善果故。 诸婆罗门。 不非时食。 外道梵志。 亦不邪食。 况我弟子知法行法。 而当尔耶。 凡如此者。 非我弟子。 非法之人。 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酢。 死堕燋肠地狱。 吞热铁丸。 从地狱出。 生猪狗中。 食诸不净。 又生恶鸟。 人怪其声。 后生饿鬼。 还伽蓝中。 处都圊内。 啖食粪秽。 并百千万岁。 更生人中。 贫穷下贱。 所可言说。 人不信用。 不如盗一人物。 其罪尚轻。 割夺多人福田故。 断出世道故。 附 根本尼陀那云。 有病苾刍。 医令以水和麨。 非时可食。 佛言。 有无齿牛食麦。 后时便出。 其粒仍全。 用此为麨。 非时应服。 服犹不瘥。 用生麦麨。 多将水搅。 以物滤之。 然后应服。 服犹不瘥。 佛言。 医人处方令服麨饮。 若稠若团。 随意应服。 凡所有事。 我为病人非时开者。 于病瘥后。 咸不应作。 百一羯磨云。 有五种果。 若时非时。 若病无病。 并随意食。 一诃梨勒。 此云天主持来。 二毗醯勒。 三庵摩勒。 即岭南余甘子。 形似槟榔。 食之除风。 四末粟者。 即胡椒。 五毕茇利。 即蒟酱。 删补羯磨云。 有渴病因缘。 许受非时浆。 谓果浆蜜浆等。 澄如水色。 以水渧净。 受之。 有风热病因缘。 许受五种七日药。 有诸病因缘。 听受尽形寿药。 谓一切咸苦酸辛不任食者。 如姜椒之类乃至白术散丸汤膏之类。 若非时浆不得留至明日。 若七日药。 不得畜至八日。 南海寄归云。 牙中食在。 舌上腻存。 未将净水重漱已来。 涎唾必须外弃。 若日时过。 更犯非时。 观水观时。 是曰律师。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七音义迮音摘。 迫也。 苫诗廉切。 草覆屋也。 般陀亦云娑伽陀。 此翻继道。 亦翻小路边生。 八他胜法尼有八弃罪。 于淫盗杀妄外。 更加触八覆随四戒。 具如尼戒中广明。 泥洹即涅槃。 此翻灭度。 卑音忌。 亦音其。 举也。 俗作舁。 读如异。 并讹。 优波离或云邬波离。 此翻上首。 以其持律。 为众纲纪。 或翻近执。 佛为太子时。 彼为亲近执事之臣。 餮音帖。 贪食也。 维那梵云羯磨陀那。 此翻事知。 亦翻悦众。 维那二字。 华梵双举。 维是纲维。 华言也。 那是梵语。 略去羯磨陀三字也。 北方果北俱卢州自然粳等。 天神蕅阿耨达池中之蕅也。 揣食即抟食。 亦名段食有形段故。 触食前六识相应之触心所。 对前境生喜乐。 如观剧戏。 终日不食而自饱等。 又凉援诸触能滋养身。 思食第六识相应之思心所。 于可意境而生希望。 意思资润。 诸根增长。 又思想饮食。 令人不死。 如小儿视梁上悬袋。 及望梅止渴等。 识食第八识执持之相。 由前三食势分所资。 令此识增胜。 能持诸根大种故。 又第七识执第八识为自内我。 此是三界生因。 名之为食。 若入灭受想定。 令第七识染分心心所灭不复执第八识为我。 便于三界不得久住。 故知识是食也。 若约六道分别者。 人畜具四食。 段食显胜。 鬼神欲天除段食。 则具三食。 触食显胜。 禅天除段触二食。 则具二食。 思食显胜。 无想四空并无间狱。 除段触思三食。 唯依识食而住。 啑作答切。 啮也。 [矛*赞]作管切。 音缵。 鋋也。 鋋音禅。 小矛也。 矛音谋。 兵器如鋋而有三廉。 十七众即十七群童子。 最大者年十七。 最小者年十二。 共求出家。 因呼为十七群比丘。 邬波难陀即跋难陀也。 哯以浅切。 音衍。 圊音清。 溷也。 厕也。 至秽之处。 宜常修治使清洁也。 蒟音举。 果也。 似王瓜蔓。 生子长大。 苗为留藤。 实似桑椹。 皮黑肉白。 食之辛香。 今岭南人取其叶合槟榔食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3:2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