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四 内容: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四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调伏心品第七问曰。 如上品说。 三发心必成。 余四不必成。 云何为成。 云何不成。 答曰。 若菩萨发菩提心行。 失菩提心法。 是则不成。 若行不失菩提心法。 是则必成。 是故偈说。 菩萨应远离失菩提心法应一心修行不失菩提法远离名除灭恶法不令入心。 若入疾灭。 失名若今世若后世忘菩提心。 不复随顺修行。 应远离如是法。 若不失菩提法。 不忘菩提心。 应常一心勤行。 问曰。 何等法失菩提心。 答曰。 一不敬重法二有憍慢心三妄语无实四不敬知识有是四法者。 若于今世死时。 若次后世。 则忘失菩提心。 不能自知我是菩萨。 不复发愿。 菩萨行法不复在前。 不恭敬法者。 法名诸佛所说上中下乘。 取要言之。 是诸佛如来所用教法。 于此法中不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不生希有想难得想宝物想满愿想。 是法能失菩提心。 慢心者。 自高其心。 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空无相无愿。 若无生忍法。 若六波罗蜜。 若菩萨十地。 如是等及诸余从修生者。 于此法中未得谓得。 妄语者。 有属突吉罗。 有属波夜提。 有属偷兰遮。 有属僧伽婆尸沙。 有属波罗夷。 或有人言。 有第六妄语。 是妄语心生忏悔。 上五妄语初轻后重。 第六者最轻。 属波罗夷者。 自无过人法。 若口言若形示。 趣以方便现有此德。 属僧伽婆尸沙者。 若口言若形示。 于彼比丘四事中。 以一一有根无根事谤。 属偷兰遮者。 欲以有根无根事谤而说不成。 属波夜提者。 以无根僧伽婆尸沙事谤。 属突吉罗者。 除入四种罪余妄语是。 自心除灭者。 若说戒时自知有小罪。 不得向他说。 即自心悔。 问曰。 是妄语者。 但在比丘不在白衣。 而此论通在家出家。 答曰。 凡知事实尔。 而异知说者。 此论中说是总相妄语。 以有众生分别故。 事分别故。 时分别故。 五众罪分别故。 住处分别故。 则有轻重。 虽轻妄语习久则重。 能失菩提心。 众生分别者。 断善根邪见者。 及余深烦恼者。 是则为重。 事分别者。 若说过人法破僧是。 时分别者。 出家人妄语则重。 五众罪分别者。 如波罗夷僧伽婆尸沙罪则重。 住处分别者。 僧中妄语若证时则重。 不恭敬善知识者。 不生恭敬畏难想。 多行此四法。 则失菩提心。 问曰。 但是四法能失菩提心。 更有余法。 答曰。 悋惜最要法贪乐于小乘谤毁诸菩萨轻贱坐禅者悋惜要法者。 师所知甚深难得之义。 多所利者。 贪着利养恐与己等故。 秘惜不说。 贪乐小乘者。 不得大乘滋味故。 贪乐二乘。 谤诸菩萨者。 无罪而言有罪名为谤。 菩萨义先已说。 此人无过而妄加其罪。 若实有罪而论说者。 此虽有罪比前为轻。 何以故。 经说。 诸菩萨若实有罪若无有罪。 皆不应说。 轻贱坐禅者。 若在家出家为断诸烦恼故勤行精进。 为遮一切烦恼集助佛道法。 此人或不善论议。 或无才辩。 或无重威德。 无智之人而轻贱之。 则得重罪。 复次若于善知识其心怀结恨。 亦有谄曲心。 贪诸利养等。 善知识义先已说。 于此教化说法者生嫌恨心。 如嫌父母得重罪。 谄者心佞媚。 曲者身口业现有所作。 贪利养等者。 贪着利乐称誉。 以此法坏质直心故。 不能深起善根。 如恶色染衣更不受好色。 复次。 不觉诸魔事菩提心劣弱业障及法障亦失菩提心不觉魔事者。 若不知诸魔事。 则不能制伏。 若不制伏则失菩提心。 问曰。 何等是诸魔事。 答曰。 说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时。 及说大乘所摄深义时。 不疾乐说。 若乐说于其中间余缘散乱。 若书读解说论议听受等。 慠慢自大其心散乱。 缘想余事妄念戏笑。 互相讥论两不和合。 不能通达实义。 从座而去作是念。 我于此中无有受记心不清净。 亦不说我城邑聚落居家生处。 是故不欲闻法不得滋味从座而去。 舍大乘所说诸波罗蜜。 及于声闻辟支佛自调度经中求萨婆若。 若书读解说听受等时。 欲乐说余种种事。 破散般若波罗蜜。 所谓说方国聚落城邑园林帅事贼事。 兵甲器仗憎爱苦乐父母兄弟男女妻子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物。 心则散乱失般若波罗蜜。 又说贪恚痴怨家亲属好时恶时歌舞伎乐忧愁戏笑经书文颂往世古事国主帝王地水火风五欲富贵及利养等世间诸事。 令心喜悦。 若魔化作比丘比丘尼形。 以声闻辟支佛经因缘令得而作是言。 汝应习学是经舍本所习。 听法之人不乐听受。 说法者其心懈怠各有余缘。 听者须法而说者欲至余方。 说者乐说而听者欲至余方。 说者多欲贪诸利养。 听者无有与心。 听者信心乐欲闻法。 而说者不乐为说。 说者乐说听者不乐。 或时有说地狱诸苦。 不如此身尽苦早取涅槃是最为利。 说畜生无量苦恼饿鬼阿修罗种种过恶。 说诸生死多有忧患汝于此身早取涅槃是最为利。 又称赞世间尊贵富乐。 称赞色无色界功德快善。 生此中者是为大利。 称赞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功德之利。 汝于此身证此诸果。 是汝大利。 又说法者乐于眷属。 听法者不欲随从。 说法者欲至饥乱不安隐国土。 语听者言。 汝今何用随我至此诸国。 即生厌懈而不随逐。 说法者贵敬檀越数行问讯。 使听法者不得听受。 于深法中令生疑惑。 此非诸佛所说经法。 我所说者是佛经法。 若菩萨能行是法得证实际。 如是等种种因缘两不和合。 当知是等悉是魔事。 取要言之于一切善法有障阂者皆是魔事。 菩提心劣弱者。 诸烦恼有力故。 道心劣弱无有势力。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志愿永绝。 业障者谁有种种业障。 此中说能令求大乘人退转者。 是法障者乐行不善法。 恶空无相无愿及诸波罗蜜等诸深妙法。 如是四法能失菩提心。 复次。 许施师而诳其罪甚深重人无有疑悔强令生疑悔信乐大乘者深加重瞋恚呵骂说恶名处处广流布于诸共事中心多行谄曲如此四黑法则失菩提心施师不与者。 应施师物若许若未许而后不与。 若与非时与非处与不如法与。 此是世间外道法。 佛法中从师得经法。 若有财物供养法故则以与师。 若无无咎无有疑悔。 令生疑悔者。 此人实不破戒。 有少罪相而言大罪。 若破正命威仪若破正见皆令生疑悔。 瞋大乘人者。 有人乘大乘无上乘如来乘大人乘一切智人乘。 乃至初发心者于此人中深生瞋恚呵骂讥论。 说其恶名令广流布。 共事谄曲心者。 于和上阿阇梨诸善知识所。 不以直心亲近。 习行曲心故。 乃至未曾所识亦行谄曲。 四黑法者。 黑名垢秽不净。 能失菩提心。 如说。 转此五四法世世修善行如是则不失无上菩提心五四合为二十法。 是失菩提心。 转此法修习行。 世世不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转者转上五四法。 所谓恭敬法破慢心远离妄语。 深尊重善知识。 余应如是知。 问曰。 以何等法世世增长菩提愿。 又后复能更发大愿。 答曰。 乃至失身命转轮圣王位于此尚不应妄语行谄曲能令诸世间一切众生类于诸菩萨众而生恭敬心若有人能行如是之善法世世得增长无上菩提愿菩萨以是法世世增长菩提愿。 又复能生清净大愿。 若以实语故。 死失转轮王位。 及失天王位。 犹应实说不应妄语。 况小因缘而不实语。 又于眷属及诸外人离于谄曲。 又从初发心已来。 一切菩萨生恭敬心。 尊重称赞如佛无异。 又当随力令住大乘。 ◎◎阿惟越致相品第八问曰。 是诸菩萨有二种。 一惟越致。 二阿惟越致应说其相。 是惟越致是阿惟越致。 答曰。 等心于众生不嫉他利养乃至失身命不说法师过信乐深妙法不贪于恭敬具足此五法是阿惟越致等心众生者。 众生六道所摄。 于上中下心无差别。 是名阿惟越致。 问曰。 如说于诸佛菩萨应生第一敬心。 余则不尔。 又言亲近诸佛菩萨恭敬供养。 余亦不尔。 云何言于一切众生等心无二。 答曰。 说各有义不应疑难。 于众生等心者。 若有众生视菩萨如怨贼。 有视如父母。 有视如中人。 于此三种众生中。 等心利益欲度脱故无有差别。 是故汝不应致难。 不嫉他利养者。 若他得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房舍产业金银珍宝村邑聚落国城男女等。 于此施中不生嫉妬。 又不怀恨而心欣悦。 不说法师过者。 若有人说应大乘空无相无作法若六波罗蜜若四功德处若菩萨十地等诸大乘法。 乃至失命因缘。 尚不出其过恶。 何况加诸恶事。 信乐深妙法者。 深法名空无相无愿及诸深经。 如般若波罗蜜菩萨藏等。 于此法一心信乐无所疑惑。 于余事中无如是乐。 于深经中得滋味故。 不贪恭敬者。 通达诸法实相故。 于名誉毁辱利与不利等无有异。 具此五法者。 如上所说。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不懈废。 是名阿惟越致。 与此相违名惟越致。 是惟越致菩萨有二种。 或败坏者。 或渐渐转进得阿惟越致。 问曰。 所说败坏者其相云何。 答曰。 若无有志干好乐下劣法深着名利养其心不端直悋护于他家不信乐空法但贵诸言说是名败坏相无有志干者。 颜貌无色威德浅薄。 问曰。 非以身相威德是阿惟越致相。 而作此说是何谓耶。 答曰。 斯言有谓不应致疑。 我说内有功德故身有威德。 不但说身色颜貌端正而已。 志干者所谓威德势力。 若有人能修集善法除灭恶法。 于此事中有力名为志干。 虽复身若天王光如日月。 若不能修集善法除灭恶法者。 名为无志干也。 虽复身色丑陋形如饿鬼。 能修善除恶乃名为志干耳。 是故汝难非也。 好乐下劣法者。 除佛乘已余乘比于佛乘。 小劣不如故名为下。 非以恶也。 其余恶事亦名为下。 二乘所得于佛为下耳。 俱出世间入无余涅槃故不名为恶。 是故若人远离佛乘信乐二乘。 是为乐下法。 是人虽乐上事。 以信乐二乘远离大乘故亦名乐下法。 复次下名恶事。 所谓五欲又断常等六十二见一切外道论议。 一切增长生死。 是为下法。 行此法故名为乐下法。 深着名利者。 于布施财利供养称赞事中。 深心系念善为方便。 不得清净法味故贪乐此事。 心不端直者。 其性谄曲喜行欺诳。 悋护他家者。 是人随所入家。 见有余人得利养恭敬赞叹。 即生嫉妬忧愁不悦。 心不清净计我深故。 贪着利养生嫉妬心嫌恨檀越。 不信乐空法者。 诸佛三种说空法。 所谓三解脱门。 于此空法不信不乐不以为贵。 心不通达故。 但贵言说者。 但乐言辞不能如说修行。 但有口说不能信解诸法得其趣味。 是名败坏相。 若人发菩提心。 有如是相者。 当知是败坏菩萨。 败坏名不调顺。 譬如最弊恶马名为败坏。 但有马名无有马用。 败坏菩萨亦如是。 但有空名无有实行。 若人不欲作败坏菩萨者。 当除恶法随法受名。 问曰。 汝说在惟越致地中。 有二种菩萨。 一者败坏菩萨。 二者渐渐精进后得阿惟越致。 败坏菩萨已解说。 渐渐精进后得阿惟越致者。 今可解说。 答曰。 菩萨不得我亦不得众生不分别说法亦不得菩提不以相见佛以此五功德得名大菩萨成阿惟越致菩萨行此五功德。 直至阿惟越致。 不得我者。 离我着故。 是菩萨于内外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求我不可得。 作是念。 若阴是我者我即生灭相云何当以受而即作受者若离阴有我阴外应可得云何当以受而异于受者若我有五阴我即离五阴如世间常言牛异于牛主异物共合故此事名为有是故我有阴我即异于阴若阴中有我如房中有人如床上听者我应异于阴若我中有阴如器中有果如乳中有蝇阴则异于我如可然非然不离可然然然无有可然然可然中无我非阴离阴我亦无有阴五阴中无我我中无五阴如是染染者烦恼烦恼者一切瓶衣等皆当如是知若说我有定及诸法异相当知如是人不得佛法味菩萨如是思惟即离我见。 远离我见故则不得我。 不得众生者。 众生名异于菩萨者。 离贪我见故作是念。 若他人实有我者。 彼可为他因有我故以彼为他。 而实求我不可得。 彼亦不可得故无彼亦无我。 是故菩萨亦不得彼。 不分别说法者。 是菩萨信解一切法不二故无差别故一相故作是念。 一切法皆从邪忆想分别生虚妄欺诳。 是菩萨灭诸分别无诸衰恼。 即入无上第一义因缘法不随他慧。 实性则非有亦复非是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亦非有文字亦不离文字如是实义者终不可得说言者可言言是皆寂灭相若性寂灭者非有亦非无为欲说何事为以何言说云何有智人而与言者言若诸法性空诸法即无性随以何法空是法不可说不得不有言假言以说空实义亦非空亦复非不空亦非空不空非非空不空非虚亦非实非说非不说而实无所有亦非无所有是为悉舍离诸所有分别因及从因生如是一切法皆是寂灭相无取亦无舍无灰衣不净灰亦还污衣非言不宣实言说则有过菩萨如是观信解通达于说法中。 无所分别。 不得菩提者。 是菩萨信解空法故。 如凡夫所得菩提。 不如是得作是念。 佛不得菩提非佛亦不得诸果及余法皆亦复如是有佛有菩提佛得即为常无佛无菩提不得即断灭离佛无菩提离菩提无佛若一异不成云何有和合凡诸一切法以异故有合菩提不异佛是故二无合佛及与菩提异共俱不成离二更无三云何而得成是故佛寂灭菩提亦寂灭是二寂灭故一切皆寂灭不以相见佛者。 是菩萨信解通达无相法。 作是念。 一切若无相一切即有相寂灭是无相即为是有相若观无相法无相即为相若言修无相即非修无相若舍诸贪着名之为无相取是舍贪相则为无解脱凡以有取故因取而有舍谁取取何事名之以为舍取者所用取及以可取法共离俱不有是皆名寂灭若法相因成是即为无性若无有性者此即无有相若法无有性此即无相者云何言无性即为是无相若用有与无亦遮亦应听虽言心不着是则无有过何处先有法而后不灭者何处先有然而后有灭者是有相寂灭同无相寂灭是故寂灭语及寂灭语者先亦非寂灭亦非不寂灭亦非寂不寂非非寂不寂是菩萨如是通达无相慧故无有疑悔。 不以色相见佛。 不以受想行识相见佛。 问曰。 云何不以色相见佛。 不以受想行识相见佛。 答曰。 非色是佛。 非受想行识是佛。 非离色有佛。 非离受想行识有佛。 非佛有色。 非佛有受想行识。 非色中有佛。 非受想行识中有佛。 非佛中有色。 非佛中有受想行识。 菩萨于此五种中不取相。 得至阿惟越致地。 问曰。 已知得此法是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有何相貌。 答曰。 般若已广说阿惟越致相若菩萨观凡夫地声闻地辟支佛地佛地。 不二不分别无有疑悔。 当知是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 有所言说皆有利益。 不观他人长短好丑。 不悕望外道沙门有所言说。 应知即知应见便见。 不礼事余天。 不以华香幡盖供养。 不宗事余师。 不堕恶道不受女身。 常自修十善道。 亦教他令行。 常以善法示教利喜。 乃至梦中不舍十善道。 不行十不善道。 身口意业所种善根。 皆为安乐度脱众生。 所得果报与众生共。 若闻深法不生疑悔。 少于语言利安语和悦语柔软语。 少于眠睡行来进止心不散乱。 威仪庠雅忆念坚固。 身无诸虫。 衣服卧具净洁无垢。 身心清净闲静少事。 心不谄曲不怀悭嫉。 不贵利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物。 于深法中无所诤竞。 一心听法常欲在前。 以此福德具足诸波罗蜜。 于世技术与众殊绝。 观一切法皆顺法性。 乃至恶魔变现八大地狱化作菩萨而语之言。 汝若不舍菩提心者当生此中。 见是怖畏而心不舍。 恶魔复言。 摩诃衍经非佛所说。 闻是语时心无有异。 常依法相不随于他。 于生死苦恼而无惊畏。 闻菩萨于阿僧祇劫修集善根而退转者。 其心不没。 又闻菩萨退为阿罗汉得诸禅定说法度人心亦不退。 常能觉知一切魔事。 若闻萨波若空大乘十地亦空可度众生亦空诸法无所有亦如虚空。 若闻如是惑乱其心欲令退转疲厌懈废。 而是菩萨倍加精进深行慈悲。 意若欲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而不随禅生还起欲界法。 除破憍慢不贵称赞心无瞋碍。 若在居家不染着五欲。 以厌离心受如病服药。 不以邪命自活。 不以自活因缘恼乱于他。 但为众生得安乐故处在居家。 密迹金刚常随侍卫人及非人不能坏乱。 诸根具足无所缺少。 不为咒术恶药伏人害物。 不好斗诤不自高身不卑他人。 不占相吉凶不乐说众事。 所谓帝王臣民国土疆界。 战斗器仗衣物酒食。 女人事古昔事大海中事。 如是等事悉不乐说。 不往观听歌舞伎乐。 但乐说应诸波罗蜜义。 乐说应诸波罗蜜法令得增益。 离诸斗讼常愿见佛。 闻他方现在有佛愿欲往生。 常生中国终不自疑我是阿惟越致非阿惟越致。 决定自知是阿惟越致。 种种魔事觉而不随。 乃至转身不生声闻辟支佛心。 乃至恶魔现作佛身。 语言汝应证阿罗汉。 我今为汝说法。 即于此中成阿罗汉。 亦不信受。 为护法故不惜身命常行精进。 若说法时无有疑难。 无有阙失。 如是等事名阿惟越致相。 能成就此相者。 当知是阿惟越致。 或有未具足者。 何者是未久入阿惟越致地者。 随后诸地修集善根。 随善根转深故。 得是阿惟越致相。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