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六 内容: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六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分别功德品第十一问曰。 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应云何作于昼夜中几时行。 答曰。 以右膝着地偏袒于右肩合掌恭敬心昼夜各三时以恭敬相故。 右膝着地偏袒右肩合掌。 是事应初夜一时礼一切佛。 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中夜后夜皆亦如是。 于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亦如是。 一日一夜合为六时。 一心念诸佛如现在前。 问曰。 作是行已得何果报。 答曰。 若于一时行福德有形者恒河沙世界乃自不容受若于一时中。 行此事者。 所得福德若有形者。 恒河沙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三千大千世界所不容受。 如三支经除罪业品中说。 佛告舍利弗。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满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诸佛。 若复有人劝请诸佛转法轮此福为胜。 又佛于般若波罗蜜随喜回向品中说。 善哉善哉须菩提。 汝能作佛事。 与诸菩萨说回向法。 若菩萨作是念。 如诸佛知见是善根福德本末体相。 何因缘故有。 我亦如是随佛所知所见回向。 是人得福多。 譬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成就十善道。 菩萨回向福德最上最妙最胜无比无等无等等。 须菩提。 置是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成就十善道。 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得四禅。 其福比此。 亦复最上最妙最胜。 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 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亦如是。 如法回向福德最上最妙最胜。 须菩提。 置此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作辟支佛。 若有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复有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其一菩萨以取相心。 供养是诸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于恒河沙等劫。 以一切乐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一一菩萨皆亦如是。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诸菩萨以此因缘。 得福多不。 甚多世尊。 如是福德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是福德有形。 恒河沙等世界所不能受。 佛告须菩提。 善哉善哉须菩提。 是菩萨为般若波罗蜜守护。 以善根随法性回向所得福德。 先诸菩萨取相布施福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万分百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何以故。 先诸菩萨取相分别布施。 皆是有量有数。 又般若波罗蜜回向品中说。 佛告净居天子。 置此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余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一一菩萨以取相心供养是诸众生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物。 随意供养于恒河沙等劫。 诸天子。 若是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余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其一菩萨供养是诸菩萨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物于恒河沙等劫。 是布施取相分别。 如是诸菩萨各于恒河沙等劫。 供养是诸菩萨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物。 随意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皆是取相布施。 若菩萨为般若波罗蜜所护。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 及声闻五品。 及诸凡夫人于中种善根。 已种今种当种。 尽和合称量使无遗余。 最上最妙最胜无等无等等不可思议随喜福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作是念。 我是福德能至佛道。 是福德于先取相福德百分不及一。 千分万分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何以故。 是诸菩萨取相分别布施故。 复有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身行善业口行善业意行善业。 复有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人于恒河沙等劫恶口骂詈皆能忍受。 于恒河沙等劫。 身心精进除诸懈怠。 摄心禅定无诸乱想。 而皆取相不如菩萨如法性回向其福为胜。 是故如汝先说。 作如是事得何等利者。 得如是大福德聚。 是故若人欲得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福德聚者。 应行是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不惜身命利养名闻。 于昼夜中常应勤行。 问曰。 汝但说劝请随喜回向中福德。 何故不说忏悔中福德耶。 答曰。 于诸福德中。 忏悔福德最大。 除业障罪故。 得善行菩萨道行劝请随喜回向与空无相无愿和合无异。 复次忏悔。 如如意珠随愿皆得。 如佛说。 若人欲于婆罗门大姓中生。 刹利大姓中生。 居士大家中生。 应如是忏悔罪业无所覆藏后不更作。 若有人欲生四天王天上忉利天上夜摩天上兜率陀天上化乐天上他化自在天上。 亦应如是忏悔罪业无所覆藏后不更作。 若人欲生梵世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是人亦应如是忏悔罪业无所覆藏后不更作。 若人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亦应如是忏悔罪业。 若人欲得三明六神通声闻道中自在力尽声闻功德彼岸。 亦应如是忏悔罪业。 若人欲得辟支佛道。 亦应如是忏悔罪业。 若人欲得一切智慧不可思议智慧无碍智慧无上智慧。 亦应如是忏悔罪业无所覆藏后不更作。 是故当知忏悔有大果报。 问曰。 汝言忏悔除业障罪。 余经中说。 佛告阿难故作业必当受报。 又阿毗昙中说。 诸业因缘不空。 果报不失不灭。 又经说众生皆属业。 皆从业有依止于业。 众生随业各自受报。 若现报若生报若后报。 又业报经中阎罗王为众生说言。 咄众生。 汝此罪非父母作天作沙门婆罗门作。 汝自作自应受报。 又贤圣偈中说。 实法如金刚业力将无胜今我已得道而受恶业报又佛自说。 大海诸名山丘陵树林木地水火风等日月诸星宿若至劫烧时皆尽无有余业于无量劫常在而不失汝遇具相者一切智人师先所造罪业已偿其果报今虽得值佛垢尽证圣果以余因缘故木刺犹在身是故不应言忏悔除业罪。 答曰。 我不言忏悔则罪业灭尽无有报果。 我言忏悔罪则轻薄于少时受。 是故忏悔。 偈中说。 若应堕三恶道愿人身中受。 又如来智印经中说。 佛告弥勒。 诸菩萨深心爱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有罪应在恶道受报是罪轻微。 后世受恶形。 或多疾病无有威德生下贱家贫穷家邪见家邪业自活家。 生违意处多忧愁处。 国土破坏聚落破坏。 居家破坏所爱破坏。 不遇善知识常不闻法不得利养。 若得麁弊常不自供。 能令下贱之所信敬于诸大人不得信敬。 修集诸福时。 多有障碍不得成就。 诸根闇钝习禅意乱。 不得无漏觉意功德。 不知经法随宜所趣乃至恶梦偿恶道报。 又佛说人有小罪。 今世可受报。 是罪转多便堕地狱。 云何是人今世小罪转多而堕地狱。 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无有大意。 是人小罪便堕地狱。 云何是人有罪今世应受报。 罪不增长不入地狱。 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有大志意心无拘阂。 如是人有罪不复增长今世现受。 譬如人以小器盛水。 着一升盐则不可饮。 若复有人。 以一升盐投于大池尚不觉盐味。 何况叵饮。 何以故。 水多盐少故。 罪亦如是。 偈说。 升盐投大海其味无有异若投小器水咸苦不可饮如人大积福而有少罪恶不堕于恶道余缘而轻受又人薄福德而有少罪恶心志狭小故罪令堕恶道若人火势弱食少难消食此人虽不死其身受大苦若人身势强食少难消食此人终不死但受轻微苦善福慧火弱而有少恶罪是罪无救者能令堕地狱有大福德者虽有罪恶事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譬如鸯崛魔多杀于人众又欲害母佛得阿罗汉道今世轻受又如阿阇世害得道父王。 以佛及文殊师利因缘故重罪轻受。 又如人毒蛇生时雨血。 后渐长大意欲杀人眼看即死。 若以气嘘亦死。 是故时人号为气嘘。 是人命终时。 舍利弗往至其所。 心中瞋恚眼看不死嘘亦不死。 舍利弗身色方更光显。 心即清净上下七观。 以是因缘命终之后七反生天上七反生人中。 于后人寿四万岁时。 当得辟支佛道。 身黄金色。 时人谓是金聚来。 欲斫取即命终涅槃。 又如阿输伽王。 以兵伏阎浮提。 杀万八千宫人。 先世施佛土故。 起八万塔。 常于大阿罗汉所听受经法。 后得须陀洹道。 即人身轻偿。 如是等罪多行福德志意旷大。 集诸功德故不堕恶道。 是故汝先难若忏悔罪业。 则灭尽无有果报者是语不然。 复次若言罪不可灭者。 毗尼中佛说忏悔除罪则不可信。 是事不然。 是故业障罪应忏悔。 分别布施品第十二菩萨能行如是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福德力转增心亦益柔软即信佛功德及菩萨大行是菩萨以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故。 福力转增心调柔软。 于诸佛无量功德清净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 及诸大菩萨清净大行。 希有难事亦能信受。 复次。 苦恼诸众生无是深净法于此生愍伤而发深悲心菩萨信诸佛菩萨无量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诸众生。 无此功德但以诸邪见受种种苦恼故。 深生悲心。 念是诸众生没在苦恼泥我当救拔之令在安隐处是菩萨得悲心已作是念。 是诸众生常为贪恚痴所病。 以身心受诸苦恼。 我当拔济使离身心苦恼深埿。 毕竟无生老病死患。 得住安隐涅槃乐处。 是故于此苦恼众生生深悲心。 以悲心故为求随意使得安乐。 则名慈心。 若菩萨如是深随慈悲心断所有贪惜为施勤精进菩萨是求佛道。 度苦恼众生。 念者随名随顺慈悲不随余心。 深慈名遍。 诸众生念彻骨髓。 所有名一切内外。 所有金银珍宝国城妻子等。 贪名欲得无厌惜名。 爱着不欲与他断名。 离此三恶如是则开檀波罗蜜门。 是故常应一心勤行无令放逸。 何以故。 菩萨作是念。 我今随所能作利益众生。 发坚固施心。 所有一切物有命若无命转轮天王位无求而不与乃至于男女族姓好妻妾年少甚端严巧便能事人恭顺心柔和爱念情甚至惜之过寿命求者皆能与乃至身血肉骨髓及手足头目耳鼻等及身皆能与是菩萨定心布施。 凡所有外物。 若有命若无命。 无有乞而不与。 无命物者金银珍宝。 乃至转轮圣王位天王位。 有命物者男女贵族好家年少妻妾。 端严柔和恭敬善顺。 爱惜之至过于身命而能施人。 如一切施菩萨所有外物及妻子等皆能施与。 是菩萨乃至自身肉血头目手足耳鼻。 割肉出骨破骨出髓。 如萨陀波崙。 或举身施与。 一切所爱无过身者。 亦能施与如萨和檀。 如菩萨为兔以身施与仙人。 如尸毗王以身代鸽。 问曰。 是菩萨为分别知布施及布施果报故。 能以难事施。 为但以慈悲心所发故施。 答曰。 如是布施者则得如是报内以支节等并及诸外物内物名头目手足等。 外物名妻子金银宝物等。 是菩萨如实知施。 是得是报各各分别。 又信诸经所说。 或以天眼得知。 问曰。 汝先说知以身支节布施及外物布施所得果报。 今可说所得果报。 答曰。 宝顶经中无尽意菩萨第三十品檀波罗蜜义中说。 菩萨立愿须食者施食。 令我得五事报。 一者得寿命。 二者得胆。 三者得乐。 四者得力。 五者得色。 须浆与浆者。 先于人中得香美饮。 后得除诸烦恼渴爱。 须乘与乘则得随意乐报。 成就四如意足。 后得三乘道。 须衣与衣则得惭愧衣报。 须灯明与灯明。 则得佛眼光明。 须伎乐与伎乐。 则得具足天耳。 须末香涂香与末香涂香。 则得身无臭秽。 须汁与汁则得味味相报。 须房舍与房舍。 则得与一切众生作归依救护。 施资生之具者。 则得助菩提功德。 施医药者则得无老病死常乐安隐。 施奴婢者。 则得自在随意具足智慧。 施金银珊瑚车璩马脑者。 则得具足三十二相。 施种种杂物庄严具。 则得八十随形好。 施象马车者。 则得具足大乘。 施园林者则得具足禅定乐。 施男女者。 得所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施仓穀宝藏者。 则得具足法藏。 施以一国土一阎浮提四天下王位者。 则得道场自在法王。 施诸戏乐具者。 则得法乐。 以足施者。 则得法足能到道场。 以手施者。 则得宝手。 能施一切以耳鼻施者。 则得具足身体。 以眼施者。 则得具足无阂法眼。 以头施者。 则得三界特尊一切智慧。 以血肉施者。 令诸众生得坚固行。 以髓施者得金刚身无能坏者。 如是开施门果报。 余施果报亦应知。 以卧具施者。 得三乘安隐解脱。 床以坐处施者。 则得菩提树下道场不可坏处。 以妻施者。 为得法喜娱乐故。 以道施者。 为生死失道众生得入正道故。 以筏施者为得度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故。 以骨施者。 为得戒坚定坚解脱坚解脱知见坚众生坚故。 以眷属施者。 为得成就无量无边阿僧祇福德天人眷属同心清净不可沮坏故。 以善哉施者。 为得说法时天龙夜叉乾闼婆沙门婆罗门欢喜称赞故。 以经卷施者。 为得九部经久住无量时故。 以法施者。 为得通达一切法故。 集一切功德故。 是菩萨如是乐行布施。 知布施清净。 知布施果报所得多少。 是故。 非法财施等乃至智呵施无有如是施但合空等施非法者。 恶行所得财。 财名资生之物。 取要言之。 以恶业得财物施。 菩萨知是布施不清净故。 如是等诸余非法施乃至智所呵施不为此事。 菩萨行布施。 唯与空智慧等种种功德和合。 问曰。 所说非法得财施等。 及空智慧等和合施。 此二施应广分别。 答曰。 是二施。 无尽意菩萨会品中檀波罗蜜中说。 初分别布施功德。 所谓诸菩萨无非法求财施。 无热恼众生施。 无恐畏施。 无着故施。 无请而不施。 无不如所许施。 无悋好以不好施。 无不深心施。 无谄曲施。 无假伪施。 无损果施。 无邪心施。 无痴心施。 无杂心施。 无不信解脱施。 无疲厌施。 无亲附施。 无以承望己施。 无求福田者施。 无轻一切众生非福田者施。 无持戒毁戒高下心施。 无求名闻施。 无自高心施。 无卑他施。 无懊惜施。 无悔心施。 无急唤故施。 无恶贱施。 无自然法施。 无求果报施。 无瞋恚施。 无令人渴乏施。 无恼求者施。 无轻弄彼施。 无欺诳施。 无俾面施。 无掷与施。 无不一心施。 无不自手施。 无不常施。 无休息施。 无断绝施。 无竞胜施。 无轻少物施。 无请随自恣而以轻物施。 无不称力施。 无非福田施。 无于少物劣弱心施。 无恃多物憍心施。 无邪行施。 无乐受生施。 无恃色族富贵施。 无求生四王释梵天上施。 无求声闻辟支佛乘施。 无求国王王子施。 无限一世施。 无厌足施。 无不回向萨婆若施。 无不净施。 无非时施。 无刀毒施。 无恼弄众生施。 无智者所呵施。 如是开示施门余不净施亦应当知。 所谓诸菩萨无应弃物施。 无憎恶涅槃施。 无丰饶易得物施。 无量恩施。 无报恩施。 无求反报施。 无求守护施。 无求吉施。 无慢心施。 无家法施。 无因得即施。 无不终身施。 无垢心施。 无游戏施。 无以善知识故施。 无轻施。 无游逸施。 无因失施。 无以赞己故施。 无以呵骂故施。 无以祝愿故施。 无以称希有事故施。 无以明己信故施。 无以畏故施。 无诳施。 无求眷属施。 无不唱导施。 无引众施。 无不信施。 无无因缘施。 无随意施。 无现奇特施。 无自称赞施。 无不随所求施。 无为伏彼施施。 无不爱施。 无不任用物施。 无不恭敬施。 无下施。 无以怪相故施。 无抑挫施。 无挟势得物施。 无不清净心施。 无疑心施。 无破求者心施。 无禁忌物施。 无分别施。 无以酒施。 无以兵杖施。 无夺彼物施。 无令人生疑心施。 无以亲近故施。 无说彼过咎施。 无随所爱施。 无瞋施。 无痴施。 无戏论施。 无不为菩提施。 问曰。 非法求财施。 乃至不为菩提施。 菩萨为有为无。 若尽无者则有过咎不求福田。 于众生无差别心。 亦无知恩报恩。 亦无家法国法施。 若有者何以皆言无。 答曰。 是非法得财施。 乃至不为菩提施。 菩萨不必尽无。 或时有。 是布施。 檀波罗蜜所不摄。 不能具足檀波罗蜜故言无。 空等功德和合施者。 如无尽意菩萨经檀波罗蜜品中说。 菩萨布施。 与空心合故不尽。 是施无相修故不尽。 是施无愿守护故不尽。 是施善根所摄故不尽。 是施随解脱相故不尽。 是施能破一切魔故不尽。 是施不杂烦恼故不尽。 是施得转胜利故不尽。 是施决定心故不尽。 是施集助菩提法故不尽。 是施正回向故不尽。 是施得道场解脱果故不尽。 是施无边故不尽。 是施不可尽故不尽。 是施不断故不尽。 是施广大故不尽。 是施不可坏故不尽。 是施不可胜故不尽。 是施至一切智慧故不尽。 是施断非法求财施等垢成就空等诸功德故不尽。 非法求财施等是施垢施。 与垢合是不净施。 与空等功德合是净。 复次是施净不净今当更说。 经说施有四种。 有施于施者是净不于受者净。 有施于受者是净不于施者净。 有施于施者净亦于受者净。 有施不于施者净亦不于受者净。 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业受者成就恶身口意业。 是名于施者净不于受者净。 若施者成就恶身口意业受者成就善身口意业。 是名于受者净不于施者净。 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业受者亦成就善身口意业。 是名于施者净于受者亦净。 若施者成就不善身口意业受者亦成就不善身口意业。 是名不于施者净亦不于受者净。 贪欲瞋恚愚痴。 若断若不断。 亦应如是分别。 复次四种布施中。 有净不净。 一从施者净。 二从受者净。 三共净是名净。 一不从施者净。 二不从受者净。 三不共净。 是名不净。 是中施者有功德故从施者施得净。 以受者有功德故从受者施得净。 以施者受者有功德故从施者受者施得净。 施者有罪故从施者施不净。 受者有罪故从受者施不净。 施者受者有罪故从施者受者施不净。 施者功德受者功德。 施者罪受者罪。 先已说。 问曰。 汝说此四种施中。 菩萨应行何施。 答曰。 四种布施中行二种净施不求于名利及以求果报是布施有四种三净三不净。 不净尽不行。 净中行二净。 一者施者净不于受者净。 二者共净。 于此二净施中应常精进。 何以故。 是菩萨不期果报故。 若期果报者。 则求受者清净。 净名施者受者功德庄严其心清净。 不净名施者有悭惜心。 如佛说悭为施垢。 余烦恼虽为不净悭最为重。 问曰。 若菩萨于施者净及共净。 应勤行此二施。 悭为施者垢。 亦是施大垢。 若菩萨未离欲未能断悭。 云何能行此二净施。 答曰。 若物能起悭则不畜此物菩萨若于有命无命物知生悭心者则不畜此物。 是故有所施皆无悋惜。 问曰。 外物可不畜身当云何。 答曰。 常为利众生解身如药树为利益众生故。 信解身如药树。 如药树众生有用根茎枝叶华实等各得差病。 随意而取无有遮护。 菩萨亦如是。 为利众生故能自舍身。 作是念。 若众生取我头目手足肢节嵴腹髀膊耳鼻齿舌血肉骨髓等。 随其所须皆能与之。 或举身尽施。 如是降伏其心修集善根。 为方便所护。 行檀波罗蜜。 ◎◎总相别相施皆悉能回向是菩萨能以二种净施能知二种回向。 一为总相。 二为别相。 总相回向者。 有所施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别相施者。 如布施果报中说。 复次总相回向者。 为安乐利益一切众生。 别相回向者。 无信众生令得信故。 破戒者得持戒故。 少闻者得多闻故。 懈怠者得精进故。 散乱心者得禅定故。 愚痴众生得智慧故。 悭者得舍心故。 如是等种种别相。 复次总相回向者。 以六波罗蜜。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别相回向者。 施外物时愿诸众生得大最乐。 支节布施时愿诸众生具足佛身。 问曰。 布施有几种回向几种不回向。 答曰。 一为净四回向三种不回向。 一菩萨布施为清净四事故回向。 三种不回向。 不为得王故回向。 不为得欲乐故回向。 不为得声闻辟支佛地故回向。 不为得王故回向者。 遮王则并遮一切贵人力势自在者。 不为得欲乐回向者。 除上贵人余受富乐五欲自娱者。 不为得声闻辟支佛回向者。 遮因小乘入无余涅槃。 令得安住大乘。 久后乃入无余涅槃。 为四净回向者。 菩萨所施为清净佛土故回向。 为清净菩萨故回向。 为清净教化众生故回向。 为净萨婆若故回向。 菩萨应如是方便回向无令布施损减使得势力。 问曰。 以何法令布施损减。 以何法令布施增益。 答曰。 若施不回向亦无有方便求生于下处亲近恶知识如是布施者是则为损减若布施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随逐世间乐故。 求生下处无有方便。 能出布施禅定果报自在所生。 亲近障阂大乘知识。 以是四法则布施损减。 离四施得增又应三心施菩萨顺佛语亦不求果报离此四法布施则得增益。 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有方便回向。 三求法王处。 四亲近善知识。 又应以三法心而行布施。 一者怜愍一切众生故以菩提心行施。 二者不远佛法而行布施。 三者不求果报而行布施。 复次。 为得三法故而行于布施为欲求二法应当行布施菩萨为得三法故行布施。 一者佛法。 二者说法。 三者令诸众生住无上乐。 又欲求二法行布施者。 一者大富。 二者具足檀波罗蜜。 何以故。 若菩萨大富。 则离贫苦不取他财不求息利。 无有债主不忧偿债。 多财富足能自衣食。 有能惠施利益亲族及善知识。 眷属安乐其家丰饶。 常如节会心常欢悦能大施与。 眷属不轻人所敬仰。 言皆信受众所依附人来师仰入众无畏。 常好洗浴名香涂身。 着好新衣具足庄严。 见诸好色听好音声闻诸妙香。 常食最上美味。 细触怨贼难坏。 善知识欢喜。 是于人身得善果报。 人所钦慕常称吉善。 忘其丑恶。 虽生下贱有大人相。 虽无巧言成巧言者。 虽不多闻成多闻者。 虽少智慧成智慧者。 若先端正倍复殊胜。 若先大家倍复尊贵。 若先巧言倍复巧言。 若先多闻倍复多闻。 若先智慧倍复有智。 所可坐卧贵价宝床寤寐安隐侍卫具足。 众宝为舍极意游戏。 其身贵重须诸经书应意即得。 势位随意亲近王易。 诸贵人所念。 诸医自往常有亲信消息所宜。 有疾轻微若病易差。 远离今世后世怖畏。 毕竟永离不活怖畏常有救护。 多有人众诸亲近者自谓多福。 为同意者深自欣庆。 有少施恩得大酬报。 若加小恶得大殃祸。 族姓女人少年端正具足庄严。 自求给侍诸有谐利悉来归己。 若作恶事事辄轻微。 少有施作即获大利。 多善知识怨憎转少。 蛇虺毒药放逸恶人如是等事不得妄近。 诸爱敬事皆悉归趣。 若获利时众人代喜。 若有衰恼人皆忧戚。 众共示导竞以善吉。 令远非法安住善法。 所施业大见莫不欢。 若与同心则以为足。 不期世间富贵荣利。 假使居位人思匡助除其衰恼。 见他富贵无所悕尚。 人咏其德不扬其过。 虽小人名得大人号无不足色。 视他颜貌不作矫异。 若作婆罗门。 于天寺中大获果报。 读诸经书得其实利得而能施。 若是刹利所习成就。 善射音声善能贯练。 治世典籍能得果报若是毗舍播殖如意。 若是商估能获其利。 若是首陀罗所作事业多得如意。 问曰。 汝先说菩萨不以求果报心施。 又复不为豪贵故施。 而今说求大富故布施。 是语得无自相违背。 答曰。 不相违也。 若自为身求富受乐。 是故说不应求富。 今说求富但为利益众生。 是故说为欲大施故求富。 不为身已求富受乐。 是则果中说因。 若菩萨不得大富虽信乐布施无财可与。 是故汝不应作难。 复次断二法故应行布施。 何等为二。 一者悭。 二者贪。 此二法最为施垢。 又得二法故行布施。 所谓尽智无生智。 又增益三种慧。 一者自利慧。 二者本慧。 三者多闻慧。 有人言。 增长二法故应行施。 一善二慧。 略说菩萨应行四种施摄一切善法。 一者等心施。 二者无对施。 三者回向菩提施。 四者具足善寂灭心施。 菩萨如是具足檀波罗蜜故勤行财施。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