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仙论卷第八 内容: 金刚仙论卷第八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等。 此是断疑分中第五段经文。 此所以来者。 有疑故来也。 云何疑。 上第三段经云。 菩萨不见彼是众生我为菩萨。 即此断疑分中前第四经言。 菩萨不见众生。 亦不见清净国土又挍量分中。 亦云以不见众生等法。 名诸佛如来。 而此菩萨众生佛净土等四。 前已了了解释。 明此四名虽异。 皆依真如故有。 若离真如法界。 于有为虚妄法中。 谓更有此四法可见者。 非是菩萨。 若解不异真如。 而见此四者。 名真菩萨也。 虽尔了了解释有无之义。 然众生复乘无生。 或更起异疑云。 若不见诸法名为诸佛者。 或谓诸佛法身是。 以依身故有五眼。 若无法身。 便应无五眼。 若无五眼。 则不见诸法。 未知今言不见者。 为有五眼故不见。 为无五眼故不见也。 若有五眼者。 为当前法是无故所以不见。 为当前境实有而言不见也。 为断此疑故。 以此五眼经答也。 答意明如来具足五眼。 有无斯照。 随法虚实。 皆如实智知。 今言不见者。 有眼故云不见。 非无眼言不见也。 若有眼者。 何故言不见有。 但前境虚妄无法可见也。 不见有二种。 一真如平等理中不见众生等四条然有异。 故言不见。 二众生五阴虚妄法体本来不生古今空寂故无法可见。 此二明理中绝相故。 圣人无有取相分别之见。 故云不见也。 所以得言见者。 如来具二谛智。 如虚妄而知。 如实而见也。 此就诸法空寂义边故言不见。 非谓眼境并无令不见也。 若尔那得闻言不见便谓诸佛菩萨一向无眼不见诸法。 次明也。 如来有肉眼者。 何者是肉眼所知境界。 而言如来有肉眼。 明凡夫之人肉眼。 但见因缘和合虚妄境界。 见上不见下。 然众生造业既殊。 报得肉眼亦差品不同。 或但见障内。 不见障外。 或内外俱见。 或昼见夜不见。 或夜见昼不见。 或昼夜俱见。 此等诸眼。 皆是父母所生眼。 如弗婆提人。 以父母所生眼。 能见障外色。 前后俱见。 如来同凡夫见此虚妄之色故。 云如来有肉眼也。 如来有天眼者。 天眼有二种。 一者修得。 二者报得。 何者是天眼所知境界。 天眼亦照因缘和合虚妄境界。 皆见障外之色。 亦有见下不见上者。 有见前不见后。 若因他力。 见上见下。 见前见后。 有四方俱见。 明如来所见亦同凡夫颠倒取境。 如来称前境虚实而缘。 以此为异。 故言如来有天眼也。 然世间人。 有报得肉眼。 有报得天眼。 亦有修得天眼者。 此皆三界中法。 明诸佛菩萨道超世表。 久已无此二眼。 何故道言如来有此二眼者。 以见同二眼故。 言如来有天眼也。 如来有慧眼者。 何者是慧眼所缘境。 明慧眼知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无漏善恶无记等法。 而不作念我知此法。 明如来亦同二乘所缘法故。 言如来有慧眼也。 如来有法眼者。 何者是法眼所缘境界。 明法眼能知三乘圣人当证果时。 乘何等心。 证于道果。 如此法眼所缘证法差别。 如来亦同见之。 故言如来有法眼也。 如来有佛眼者。 然上之四眼。 见境不周。 知法不尽故。 设所知见。 不能明了。 明佛眼所见。 真俗并照。 臣细斯鉴。 一切万法了了通达。 无境不周。 无法不尽。 故名佛眼。 此眼如来有五眼故有境之见。 既有此眼。 故知佛有身有眼言不见。 非无身无眼言不见故。 次明此五眼经文也。 乘五眼经文。 复更生疑。 疑云。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 直三千世界中所有种种诸法尚不可知尽。 况无边世界中。 亦有种种诸法。 何故但明此五眼。 若正有此五眼。 是为如来。 则知法不尽。 见境不周。 故引恒河沙喻。 以答此疑。 欲明如来虽但有五眼而照所知之境。 莫不皆尽。 然知境虽尽。 不可俱障于文。 且境中微细难知者不过心法故。 举恒沙世界中众生。 一众生身中。 有善心不善心无记心有漏无漏三三等心数。 不可限量。 一众生有若干种心。 恒沙世界众生。 各有尔许心数差别不同。 如来以三达灵知。 于一念中朗照故。 不应难云若如来但有五眼则知境不尽也。 此明眼虽有五。 而知境斯尽也。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说是沙不者。 前举五眼。 明佛肉具能见之智。 然智不孤起。 必知境。 今将明五眼所知之境。 故佛问须菩提。 汝意地思惟筹量。 谓如来知此恒河中沙头数多少不也。 应如是问。 所以乃言如来说是沙不者。 明理而言之。 要先知后说。 今言如来说者。 明知如来知故方说故云佛说是沙不也。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者。 明须菩提得冥加力故。 解如来意。 故仰述如来所说言。 如是世尊。 如来实了了知此恒河中沙头数多少。 故说非为不知也。 此喻意。 明以一恒河。 为一众生。 此一众生。 有善不善无记等心数法。 多少如恒河中沙。 复以此沙数恒河。 为一众生。 一众生亦有尔许数心数法。 复以此沙数佛世界。 尔许世界中。 复有无量恒沙。 复以一河。 为一众生。 尔许众生心数法。 皆了了知。 况余非心心法也。 乘此。 更生疑念。 如地前菩萨。 以信解力故。 亦知一三千世界中众生心数法。 未知今言如来知恒沙众生心数法者。 为同地前菩萨但知一佛三千世界中恒沙众生心数法。 为遍知十方无量恒河沙世界中众生心数法也。 将释此疑故。 佛重问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数佛世界至如是佛世界宁为多不。 此欲明如来非但知一三千世界中恒沙众生心心数法也。 乃遍知十方世界中无量恒河沙众生心数法也。 须菩提言彼世界甚多世尊者。 明须菩提仰答。 如来如上所说十方恒沙世界实多无量也。 佛告须菩提。 尔许世界中众生。 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者。 上来问答虽有重数。 正答意在此文。 明如来乃是一切智人。 但以五明了了遍知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众生色心等法。 无不皆尽。 今且举知心法。 明知色亦无遗也。 然就此所知法中。 有种种差别。 忧劣不同。 如人中果报。 比于诸天。 优劣上下。 不得为喻。 况诸佛菩萨。 出世胜报。 比于人天之果。 俱然悬绝不可算数。 如来了达无余。 故言悉知也。 何以故者。 因向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 复生疑念。 上云众生五阴六尘六识体是虚妄。 若取此众生五阴等妄法者。 即非菩萨。 又云离一切诸相。 则名诸佛。 若尔何以故。 今复言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 若如来知见此法。 则应是实非为虚妄。 未知此言心住者。 为四念处真如境中住。 为余法中住。 若是真实。 上不应言虚妄道如来不见。 若是虚妄。 不应复言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 故言何以故也。 即答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 此言诸心住者。 凡夫六识。 于虚妄法中。 颠倒而住。 皆为非心住者。 非于四念处中无颠倒真实住也。 此明上言离者。 虚妄故离。 今所以言知者。 如来五眼照境斯尽。 虚实俱了。 故云知。 非为真实也。 是名为心住者。 结虚妄缘中颠倒住。 亦得结上皆为非心住。 是名为非四念处境中真实住也。 何以故过去心不可得等者。 释上。 何以知。 此言心住者。 是六识颠倒虚妄缘中住故。 释云过去心等不可得。 明以三世等心不住为住。 故曰虚妄也。 过去心法已谢于往。 空故不可得。 未来心未至。 空故不可得。 现在心念念生灭不住。 即体是空。 故不可得也。 因三世虚妄诸心颠倒。 复更生疑。 若心住是虚妄颠倒者。 便谓凡夫圣人心皆是虚妄颠倒。 若尔则初地以上诸菩萨心。 亦是虚妄颠倒。 以心虚妄颠倒故。 所有布施等福德智慧了因之行。 亦应是颠倒。 故非菩提因。 不成彼岸无漏功德也。 为断此疑故。 答言以三千世界七宝布施德福甚多。 此明初地以上得真无漏解不取相不住心行布施故。 福德非颠倒。 以非颠倒故。 成波罗蜜行。 不同地前凡夫六识心是虚妄取相颠倒故福德亦是颠倒。 然此福德虽非颠倒。 而要以地前取相颠倒福德为因故。 非条然也。 得福甚多者。 明此无相布施。 乃感常住佛果无尽之福。 故言得福甚多也。 即复生疑。 若此三千七宝布施。 实有福德。 是无漏非颠倒者。 何故上三千七宝布施。 言非福德聚也。 为断此疑故。 答言须菩提。 若福德聚相有实者。 如来则不说福德聚福德聚。 然上明二种福德聚。 一是取相有漏福德聚。 二是不取相无漏福德聚。 我言非福德聚者。 明有漏福德聚非趣菩提无漏福德聚。 不言无漏福德亦非福德聚也。 那得以彼三千世界七宝布施取相福德是颠倒故。 难我此中初地以上不取相布施无漏福德亦使是颠倒也。 论曰复有疑等。 此先牒前所疑事也。 若如是以下序生疑意。 指经为释也。 此一段经。 以三偈行释。 初偈正释五眼经文。 作问答意断疑。 第二偈释恒沙世界譬喻中一段经文。 第三偈释三千世界七宝布施福多经文。 初偈云虽不见诸法者。 上疑云不见诸法。 未知为有眼而不见。 为无眼故不见也。 故偈释明诸佛菩萨虽不同凡夫于众生五阴色等有为法上有取相之见。 非不有五眼如法相虚实而见。 非令无眼故不见也。 故第二句云非无了境眼。 此明虽云诸佛不见诸法。 非无五眼照境之用也。 何以得知。 故次下句言。 诸佛五种实。 此明诸佛有五眼具足也。 若尔即复生疑。 此五种眼。 还同于凡夫颠倒之见故。 即答以见彼颠。 明诸佛菩萨实有五眼。 称于颠倒境界而见。 而见非颠倒故。 不同凡夫也。 此半偈虽解经意。 犹未释经文。 故拘琐作第二偈也。 长行论云。 何故说彼非颠倒者。 论主将释此偈答之意故。 设问云。 若诸佛实有五眼。 见前境界者。 前境是虚妄。 故缘之智则应是颠倒何故说彼五眼为非颠倒也。 即答为显断疑譬喻。 是故说我知彼种种心住如是等也。 明为释若但有五眼。 则知多境不尽之疑。 故引恒沙譬喻。 是故言道若干种心住如来悉知。 非同凡夫颠倒之知也。 故下问云。 此示何义。 即答彼非颠倒。 以见颠倒故也。 何者是颠倒者。 问若佛五眼非颠倒者。 何者是颠倒眼也。 即答偈言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也。 明六识非一故。 云种种。 妄取六尘。 以不实为实。 此憣境之心故云颠倒识也。 何以得知六识是颠倒。 次下句云。 以离于实念。 实念者四念处观也。 观我此身常此身无常乃至法亦如是也。 以六识不住四念处中。 乃取虚妄六尘。 故名颠倒也。 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者。 此二句成上二句也。 明六识不住彼四念处实智境中。 是故我说为颠倒也。 此义云何至差别颠倒。 释偈中初句也。 何故彼心住名为颠倒者。 何故此六种心住名为颠倒也。 即以偈下三句答。 明其六识但缘六尘虚妄境界。 不能住四念处境中。 是故说颠倒也。 如来说诸心住皆为非心住者。 提此一偈所释经来也。 此句示现远离四念处者。 释向六识心住离四念处境故说为非心住也。 此以何义者。 此以义故六识离四念处名为非心住也。 即答心住者住彼念处也。 明若心住于四念境中者。 可名为住。 而此六识以离彼四念处。 取虚妄境界。 故云不住也。 又住不动根本名异义一者。 释上心住彼念处者有于住义也。 依世杂论解。 以后释前。 何故名住。 以其不动。 何故不动。 以根本也。 又解。 何名住。 明菩萨以四念处解。 栖心真如理中。 故名为住。 既心住真。 不为五欲所坏。 故曰不动。 亦得云不为二乘所坏。 故曰不动。 此真如解。 既不为五欲所动。 便能与菩提为基。 故名根本也。 若如是不住是故说心住者。 若不能如是于四念处境中住者。 是故便说为虚妄境中住也。 此明不住相续不断行因者。 双释住不住义也。 此不住者。 释前句也若如是不住相续不断行因者。 释是故说心住也。 是故不住者。 结虚妄住者为非实住也。 示彼相续颠倒。 明虚妄境中相续住者是颠倒识也。 结答上问何故彼心住名为颠倒也。 如经过去心以下。 举释虚妄住非心住经。 结成颠倒义也。 以过去未来以下。 释三世心住经。 可知也。 何故依福德重说譬喻者。 作问生起第三偈也。 第三偈佛智慧根本者。 上难云。 以心颠倒故此福德亦应是颠倒。 今言佛智慧根本。 明此初地以上不取相布施是无漏福德。 乃与佛果种智以为胜因。 故曰佛智慧根本也。 又第二句云非颠倒功德。 明知此菩萨布施福德。 非取相颠倒心也。 以是福德根者。 以是佛智慧根本福德根也。 故重说譬喻者。 重说三千世界施福。 明虽同是布施但取相心布施者福德是颠倒。 不取相心。 施名虽同而福非颠倒也。 然取相心施虽是颠。 非不因此地前取相有漏施福。 以此为因。 然后得入初地无漏。 有慎理之义故。 地前取相福德。 亦得相从为不颠倒福德也。 此说何义至何名善法者。 此序经中生疑之意也。 为断此疑以下至福非颠倒。 释答疑之意也。 何以故者。 释此七宝施福何以故得为非颠倒也。 即提偈上句来。 答以佛智慧根本故非颠倒也。 云何示现根本者。 问云何示现此七宝施福是佛智慧根本也。 如经须菩提等。 举经为取第二福德聚。 答佛智慧根本义也。 此义云何以下。 释经中第二福德聚是其无漏故非颠倒。 以无漏故得为佛智慧根本也。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佛可以色身见不等。 此一段经。 是断疑分中第六段经文。 此经所以来者。 有疑故。 上已三处。 明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 此中第四何故复言佛可以具足色相身成就见不也。 初一边。 明法身上无应佛生住灭三相。 第二边。 明法身上无报佛大丈夫相。 第三边。 明法身上无色等法有为万相。 此三处就别相中。 以明法身佛古今湛然如虚空身非修行故。 得不可以色相而见。 须弥山王喻中。 明报身佛由行者修行因缘。 万德圆满。 以色相庄严体非有为有漏。 湛然常住。 此就别相。 明报佛。 第六段中。 无有定法得菩提者。 明应佛从感故有。 非修行可得。 毕无色无心。 此就别相。 明应佛。 此三佛历然不同也。 法身佛非报应二佛。 报身佛非法身应身佛。 应身佛非法报二佛。 此就三种佛别相义边。 不得为一也。 有人生疑。 若此三佛差别不同。 则皆是不实。 何以故应身佛非修行所得。 无色无心则是虚妄。 既离法身。 有报佛。 报佛则是本无今有已有还无。 亦是不实。 若法身佛如虚空不可得见。 体亦不实。 此是一种疑。 又上第六段中云。 圣人以无为法得名。 复云由行者修行因缘。 成就相好。 名之为佛。 若然为当即法身上有此报应二佛色相之身冥然是一。 为条然异于法身有此二色相身也。 若冥然是一。 则不应有三佛用差。 若条然异有。 则皆是虚妄。 无有一义。 有如此疑。 故佛问须菩提。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等。 此答意云。 汝不应作是难。 所以然者。 则此三佛。 亦有一义。 亦有异义。 故语一则如终一法性无有二相。 论异则三佛体用有别历然不同。 此三种佛。 理而言之。 恒一恒三。 恒三恒一。 言三不伤其一体。 论一癈其三用。 故不应难言此三种佛为冥然作一为条然有异。 为释此疑。 故次明也。 于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者。 此佛问须菩提。 明虚空法身古今湛然体无色相。 可以报应二佛具足色身见不也。 故须菩提答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此明三佛别相异义边。 明法身如来古今湛然犹如虚空。 不可以报应二佛具足色身而见故。 不得说即法身上有报应二佛具足色身。 此一句慎上经中三佛别相法身义边不可以二佛具足色身见也。 何以故者。 有人乘此生疑。 若法身如来古今无相犹如虚空。 不可以报应二佛具足色身见者。 法身便一向无色。 若尔则异于法身。 别有报应二佛具足之色。 则还同前疑。 三佛条然别相。 何以故复作如是说也。 故即答如来说具足色身。 此明三佛一义边。 即法身上有功德智慧二种庄严。 真如解脱色万德圆满无所缺少。 以修行因缘。 显本有法身。 以为报佛故。 即法身上。 有此具足色身也。 若法身中无具足色者。 则不应有报应二佛具足色身。 以斯义故。 得道即法身上有报应二佛色身。 此明三佛不异义也。 是故上言一切法皆是佛法。 覆复生疑。 若即疑若即法身上有报应二种色身者。 便法身中有色上不应言报佛三十二丈夫相及应佛相非法身相也。 又亦不应云法身古今一定如虚空也。 故答言即非具足色身。 明向者就三佛一义边得云即法身上有具足色身。 若据异义边。 明法身古今一定无有二佛色身之用故。 上初句云不应以具足色身见故。 言即非具足色身也。 此成上经三十二大人相即是非相也。 若法身上无报应色者。 还同前疑。 若法身佛就体无色身可见者。 此之色身则条然异于法身。 那得道言即法身佛上有具足色身也。 故答言。 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身明法身中虽即无报应之色可见。 然正显法身作报佛色身之用。 由有报应故。 不离法身有报应之色。 故言如来说名具足色身也。 此成上第二句一义边一切法皆是佛法也。 又复就理而言。 亦得云是故如来说名不具足色身。 所以得云不具足身者。 就异义边论。 明即法身佛上无二佛色身之用故。 亦得云不具足色身。 此句双结三佛一异有色之义。 但以答难故。 直云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 此成上异义也。 又问。 此中但就色身。 明具足之义则足。 何故复明诸具足也。 有人乘无生疑。 若法身佛上无具足色身。 此法身佛。 为有三十二相。 为无三十二相。 为一为异也。 有如此疑问。 以故诸相经答。 明因色身故则有三十二相。 上已了了解释即法身佛上有具足色身。 即法身上无具足色身。 何得难言若法身无色为有诸相为无诸相也。 诸相四句经文不异前具足色身中义。 故不别释也。 论曰复有疑若诸佛以无为法得名者。 牒上第六段中经来也。 论主略申生疑所以。 云何诸佛成就八十种好三十二相。 而名为佛者。 序作难之辞。 云若法身佛无为法得名如虚空者。 与报二佛色相之身。 为一为异等也。 广作疑问。 不异经相也。 生起为断此疑是故说非成就色身非成就诸相者。 略举经中色相二处三佛异义经文答其不异之难。 又色摄得八十种好三十二相。 复举上二处三佛一义经意。 答其异疑也。 如经以下。 举二处一异经来结也。 此一段文。 以二行偈释。 初释经中法身佛不可以具足色身见不可以具足诸相见。 第二偈上三句。 释经中如来说具足色身具足相身。 下一句释经中即非具足色身即非具足相身是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具足相身等经也。 何故如是说者。 将欲偈释故。 先问何故不定。 答乃作如此不定之说。 或言法身有色相。 或言法身无色相也。 故即偈答法身毕竟体非彼相好身。 此二偈明就三佛异义边不得言有色相。 一义边得言有色相也。 法身毕竟体者。 以初二偈释二处经中佛问须菩提答乃至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不应以相身见等。 明虚空法身毕竟无有报应色相之用可见故。 云法身毕竟体也。 何以故。 以报应色相之身修行方得故。 色相之身显用于报应。 真如法身虽万德圆满。 但据体而论。 故无色相之用也。 如冬树无菓以时未至故。 非一向无也。 若一向无者。 应时至亦无。 以此喻验之。 法身非不有色相。 以时未至故不可见也。 非彼相好身者。 明法身非报应相好身也。 以非相成就者。 所以言法身非相好身者。 以法身不为现用相好所成故也。 法身何故不为相所成。 故下句云。 非彼法身故。 明相好之身。 非古今一定法身之体。 故言非彼法身故。 此明法身佛异义也。 第二偈上句。 释经中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具足相身二处经文也。 明法身上虽无色相之用可见。 然不离于法身。 以修行因缘。 则有报应色相之用。 毕竟不从余处来也。 故云不离于法身彼二非不佛也。 彼二者。 彼色之与相。 非不是法身佛故。 第三句云故重说成就。 下一句并释法身中亦得言有色。 亦无二者。 此明虚空法身中毕竟无报应色相。 故言亦无二。 释经中即非具足色身相身也。 虽法身上无。 亦得道即法身中有。 故云及有二。 此明不离法身报应色相之身也。 释经中是故说具足色身具足相身也。 此二偈说何义至以非彼法身相故。 释初偈。 明法身异义边无色相也。 此二非不彼乃至偈言彼二非不佛故。 释第二偈上二句。 引所释经证。 举偈第二句。 结明一义边法身有色相也。 是故此二乃至以不离法身故。 释第二偈中下句。 明法身中亦得说无教应色相。 二亦得说有色相二也。 所以此中再边。 释此一异之义者。 但经中为释难故。 有其两重故。 论主亦重释也。 是故此二。 亦得言无故说非身成就非相成就。 此是释法身无色相义。 经论相属也。 亦得言有故说色身成就诸相成就者。 此解法身有色相义。 经论相属也。 偈言亦无二及有者。 释竟以偈结之也。 何故如是说者。 设问也。 以彼法身中无即于是义者。 答法身中无色相所以也。 说如来色身成就诸相成就。 以不离彼身故者。 答法身有色相所由也。 而法身不如是说者。 明虽不离法身有色相之身。 而法身义边古今一定毕竟无此色相。 为生下疑故作此句。 欲使乘无生难因言长理故后章得显也。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谓如来有所说法耶等。 此断疑分中第七段经文。 已三遍来此所以来有疑故也。 上来广辨法身之体毕竟无有有为万相。 又此前段经。 复明虚空法身异义边。 体无报应色相。 若法身无色相。 则亦无眼等诸根。 既无诸根。 亦无口业。 云何言如来说此法。 问法身佛为说法。 为不说法也。 若法身佛不说法者。 报应二佛亦应一向不说法。 又疑若使如来说法者。 为即此证智法身有言教可说。 为离此证智法身别有此言教可说也。 为断此疑故。 答于意云何汝谓如来有所说法耶。 此答意明法身之体无名无相毕竟无色相可见无言教可说。 又虽无色相诸根。 然要显法身。 为报佛由。 法身现时为报故。 得言因法身有色相诸根。 有口业。 有言教说法。 故上论云圣人证无为法。 还说无为法。 若以此文验者。 虽即证法无言教可说。 亦不得离此所证法身。 别有教法可说也。 于意云何者。 此应有问答。 而不作问答。 故如来直问须菩提于意云何。 欲使冥解而答也。 如谓如来作是念如来有所说法不者。 问须菩提。 汝谓如来作念谓于无名相证法中有名相可说不。 汝谓如来作是念离于所证法更言教法可说不也。 莫作是念者。 遮须菩提此念。 汝若谓如来于证法无名相理取同名相可说者。 此是不正念。 若谓如来离于证智更有教法可说者。 此亦是不正念。 故言莫作是念也。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则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义者。 此释前何以故汝向所说是不正说。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则为谤佛。 明实不作是说。 道言如来作此说。 即诬圣言。 故言谤佛。 此人所以生谤者。 以不解如来所说理教一异之义故。 云何不解。 闻言证法无名相。 便谓离于证法条然更有言教可说。 不知证智无名相无法可说。 故曰不解义。 不知因寻教得理由证有说。 故不解义也。 何以故者。 此世辨释名。 何以故道言如来有所说法。 则是谤佛也。 故下即云。 如来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 明说法有二。 一是所诠证义。 二能证言教。 然此理教虽殊。 而本末相由。 理无条然。 若谓证法有名相可说者。 此不解圣意。 名为谤佛。 闻言证法无名相。 便谓离此证法别有言教可说。 复是不解圣意。 亦为谤佛也。 无法可说者。 明证法无言教可说。 离于证法。 亦无言教可说也。 是名说法者。 如是解证法无名相可说。 不离证法有教法可说者。 方名正解方名正说。 故言是名说法也。 亦应言是名非说法。 明若不如是解证中无名相可说因证有名相可说者。 故非说法也。 论曰复有疑乃至若相成就不可得见者。 牒次前无色无相经也。 云何言如来说法者作难。 自下经文以下。 引经申断疑之意也。 此经以一行偈释。 如佛法亦然者。 释经中乃至不能解我所说故。 如佛者。 如前经中明法身佛上有色相无色相三佛一异离即之义也。 法亦然者。 佛既如此。 理教法一异义亦同也。 明能证言教所诠证义。 依此而论。 亦得言有差别故。 次第二句云所说所二差别。 此释经中说法说法者二差别者。 理教殊也。 此明能诠所诠异义边亦然也。 亦得言无差别故。 下二句云。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此释经中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也。 不离于法界者。 明圣人证于真如法界。 还说此真如。 故知此所诠证义能诠声教不得相离。 此明一义边亦然也。 说法无自相者。 既如证如说。 离于真如法界。 更无言教自相可说。 即证智体无有名相故。 亦无言教自相可说也。 长行论初。 何故言说法说法者。 提经为问也。 即指揭答言所说二差别故。 何者是二乃至所有义。 此出经中。 重言说法说法者。 偈中二也。 何故言无法可说者。 若有言教能说。 复有所说。 义便应是有说。 何故言无法可说也。 即以下半偈答言不离于法界说法无自相故也。 此以何义以下。 有一问答释偈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间说此经法生信心不等。 此一段经。 是断疑分中第八段经文。 复所以来。 此亦有疑故来也。 前段经。 或明法身体无报应色相之身。 或云即法身上有报应色相。 今疑者偏报无边生难。 若一义边。 即法身上有报应色相者。 法身佛既体如虚空。 不可以色相而见。 此报应二佛。 与法身一故。 则应是无。 又次前经。 明真如法界体绝名相。 与言教有异。 复云不离真如法界。 有言教可说。 若尔此真法界体亦如虚空。 无有声教。 此声教既与证智体一。 应亦是其无。 以证法无名相故也。 此之两处。 或明法身法界无色相言教。 而复言不离法身法界有此色相言教。 斯二段经一异之义。 至深难解。 为但现坐能信。 为未来世中亦有人能信。 为一向无人能信也。 又若有人能信者。 有何等人。 能生信心。 为是凡夫。 为是圣人也。 有如此疑。 故须菩提问颇有众生闻说此法生信心不。 佛即答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此答意明经理虽甚深难信。 然非但道益当时现坐生信。 明未来世中亦有人能信。 何人能信。 明要地前地上二种菩萨。 久供诸佛。 殖因深远。 具足二种无我解者。 能信此经也。 经言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 此出有能信人也。 应直答言菩萨有智慧人能信此经。 何故乃言彼此众生非不众生也。 然此圣人相解。 其言虽隐。 而能于此言取悟也。 彼非众生者。 明彼能信人非无智慧不修行不曾供养诸佛闻此经未生信众生也。 非不众生者。 非不是能信圣人众生。 明此人已曾供养过去诸佛。 修行来久。 闻此深经。 则能生信无疑。 是故彼非无智不信众生。 是有智慧能信众生。 故次明也。 何以故者。 此世辨释前。 应问何以故名此能信人。 作彼非众生。 何故复名为非不众生也。 我未解此义。 唯愿如来为我解说。 即答言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 此重牒前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然后释也。 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者。 明此能信人非是底下愚痴凡夫信众生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信圣人快众生也。 论曰复有疑。 若言诸佛说者。 是无所说法不离于法界。 亦是其无者。 牒前有色相无色相有说法无说法二处深经也。 有何等人。 能信此甚深法界者。 作疑问之意也。 自下经文者。 指经为释也。 所说说者深者。 以此一偈。 释斯一段经。 依经次第。 应言说者所说深。 但以阐陀论法随逐语便故。 言所说说者深。 亦以乘势明义故也。 正释经中闻说此经也。 所说者。 牒前经中如来所说理之与教。 说者。 牒前不可以色相成就见法身如来等。 经中所明三种佛能说人也。 深者。 明前所牒二经一异理深。 即举疑。 斯之二经。 佛说太深。 于未来世。 为有人能信。 为当无人能信也。 故下句云。 非无能信者。 此句明有人能信也。 应问何者是能信人。 故下句即指出其人非众生众生。 释经中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非众生者。 明非无信众生也。 众生者。 是有信众生也。 非圣者。 此世辨释名。 非众生者。 非是不圣。 正是圣也。 故即云非不圣也。 此是出其能信之人也。 何故言须菩提非众生非不众生者。 提经为问也。 偈言以下。 指下半偈为释也。 此以何义者。 此生偈以何义故。 得释彼非众生非不众生经为能信人也。 即释若有信此经至非凡夫体故。 解经偈中彼非众生也。 若有信此经彼人非众生者。 取偈上二句中能信义也。 非众生者。 提偈第三句中非众生来也。 非无圣体者以偈。 下句中非圣两字。 释前非众生也。 非无圣体者非凡夫体故者。 此是论主结能信者是圣人非凡夫体也。 非不众生者。 提经来也。 以有圣体故者。 以偈第四句中非不圣释之也。 彼人非凡夫众生非不是圣体众生者。 结此能信为非凡夫是圣人也。 如经何以故至是名众生故。 引如来成释为证也。 如来说非众生者。 非凡夫众生。 我论主释经。 是故说众生者。 结为能信圣人众生也。 众生者。 以圣人众生。 是故说非众生者。 以是能信圣众生故。 结为非凡夫众生也。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三菩提也。 此等是断疑分中第九段经文。 此已五遍来。 文虽相似。 而义有殊。 故非重也。 此所以来者。 为释疑故也。 此疑从何处生。 上来已广明法身古今体满非修得法文。 即此断疑分初第二段。 经中言无有实法如来得阿耨三菩提。 明法身菩提非有为法故不可以有为相得。 即复言如来所得阿耨三菩提。 明菩提之体是无为法故有菩提可得。 复以大身譬喻释成。 明法身本来圆满具二庄严。 离于二障。 非修行得。 即生疑云。 若言如来得三菩提者。 为修行故得。 为不修行故得。 若法身菩提古今一定犹如虚空。 万德圆满。 非修行因缘然后可得者。 云何言行者一阿僧祇修行满足。 证于初地。 转得七地二阿僧祇满乃至上上转胜。 三阿僧祇后。 证佛果菩提也。 以此验知。 法身便由修行因缘可得。 后方圆足。 那得道法身如来犹如虚空万德圆满非修得法也。 若由修行得者。 云何乃离于上上证所得报佛。 而说别有法身如来。 此执一难异也。 又次前第六段经。 明法身犹如虚空体无诸相非修行得法。 故不可以具足色相而见。 乘生疑念。 若法身非修得法。 无色相可见者。 云何菩萨修行因缘。 转转证得阿耨三菩提也。 此疑既起之在先。 所以令方断者。 以中闻更乘生异疑。 遣之未尽故。 今方释也。 此谓为疑故。 经中答意。 明佛有二种。 一法身佛。 古今湛然体性圆满。 非修得法。 此即性净涅槃。 二者报佛。 藉十地方便修行因缘。 本有之性显用之时名为报佛。 即方便涅槃。 不可以报身方便修涅槃行得故。 便使法佛性净涅槃亦修行而得。 为释此疑故次明也。 然就斯一段经。 凡有四子句。 前三句。 明法身佛性净涅槃。 体相圆满非修得法。 后一句。 明报佛方便涅槃。 亦万德圆满。 而有无方大用。 是可修得法也。 无有少法得三菩提者。 此是第一子句。 明法身如来万德圆满无所缺减。 虽在烦恼染法。 于万德中。 不少一法。 非以修行因缘后方满足故。 得名为无上菩提。 故云无少法得三菩提也。 此就法体满足。 以明法身非修得法也。 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三菩提者。 此是第二子句。 释初句。 法身所以万德本圆。 非修行方满者。 以法身古今一定。 非以由人修行因缘故在圣人心中万德增名为高。 非以人不修行因缘故在阐提心中万德减名为下。 此就行者。 以明法佛体无增减非修得行也。 以无众生无人无寿者得平等三菩提者。 此是第三子句。 释前第二句。 法身所以平等无有高下者。 明一切众生法身体相万德皆等。 无此功德多彼功德少。 本来寂灭。 自性离障。 一切平等。 无有我人等或。 不如金刚以还因中行者。 行有深浅。 断惑有多少故。 胜如不同。 有忧劣之别。 故起慢心。 自谓我功德多。 遣惑亦多。 彼劣于我。 所以有此分别慢者。 以其先有烦恼。 遣之未尽。 故有我人等见。 明一切众生法身佛性无有忧劣。 从本以来。 清净体无惑染故。 言无我人平等得三菩提故。 胜鬘经。 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 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 依西国。 刹那有十种名。 此言刹那者。 憣为空也。 明空善心非烦恼取染。 不空善心亦非烦恼所染。 空善心者。 明古今一定法身如来藏体空。 无二十五有生死万相。 故言空也。 不空善心者。 明法身自性体备万德妙有湛然不空也。 故即上经言空如来藏也。 前二子句。 明法身妙有即不空如来藏。 此一句。 明法身妙无即空如来藏也。 此就无鄣清净。 以障法佛平等满足非修得也。 此前三句。 宛转释法佛性净涅槃义竟也。 时众闻言法身古今圆满非修得法。 乘即生疑。 若尔何故诸菩萨发菩提心。 三大阿僧祇。 修十地行竟何所为。 故答一切善法得三菩提。 此是第四句。 明报佛方便涅槃有修得也。 所以据报佛。 明有修得者。 然报佛要就行者修得现用时语。 既就行者论之。 便有修行因。 缘万善满足。 则有法可得。 前但据性体本有为言。 而不辨其用。 今就行者会时而语。 佛性有用。 以有用不用异故。 得云有增减也。 复就行者断惑。 有多少故。 有忧劣不同凡圣两别。 据行者显报有于修得故。 言一切善法得三菩提也。 乘兹即生疑念。 若一切善法得三菩提者。 疑谓一切名滥。 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善法。 俱是一切。 可皆得菩提也。 若皆得者。 何故上论偈言福不趣菩提也。 以断此疑故。 答言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 如来说非善法。 是名善法者。 此明善法有二。 一有漏善法。 二无漏善法。 如来说非善法者。 明向一切善法是一切无漏善法。 非是不趣菩提有漏善法也。 故下句云。 是名善法。 此明是名无漏善法。 亦得言是名非善法。 明无漏非有漏故也。 论曰复有疑。 若如来不得一法得三菩提者。 举所疑经来也。 云何离于上上证转转得三菩提者。 作难也。 自下经文为断此疑。 示现非证法名为得三菩提者。 论主略引经中断疑意也。 此以二偈。 释兹一段。 初偈释前三句。 明法身无修得。 下一偈释后一句明报佛有修得也。 彼处无少法知菩提无上。 此二句释初子句。 知菩提无上者。 以知彼法身处体相满足无所缺少故。 得名为无上最胜菩提也。 法界不增减者。 释第二子句。 明此法身。 非修得方满名为增。 亦非不修行故少名为减也净平等自相者。 释第三子句。 明法佛体上古今清净。 从本以来无我人等或。 故言净也。 第二句知菩提无上。 依下长行论。 释此一句。 义通前三故。 上三句下。 皆应言知菩提无上也。 第二偈有无上方便者。 释第四子句。 明报佛是修得。 就现用义边得名为增。 未用义边得名为减也。 及离于漏法等下三句。 释第四子下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等释疑经文也。 及离于漏法者。 明报佛方便之因。 无漏善法。 体离诸漏。 非有漏善法也。 是故非净法者。 明有漏善法非是无漏清净善法也。 即是清净法者。 如是非有漏善法故。 即是出世无漏清净善法方便因也。 何得以有漏善法于菩提无方便因。 难无漏善法亦使非方便因也。 此明何义以下。 至经一切善法得三菩提。 释二偈中上五子句。 解经中四子句也。 先次解释。 后以经结之也。 余菩提善法不满足者。 谓因中方便菩提。 亦谓二乘菩提。 体未满足。 须更修习故。 言余菩提者善法不满足也。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等。 何故如是说者。 先提下答疑经为问。 即牒后偈下三句为释。 此以何义以下。 复设问也。 彼法无有漏法故。 名非善法者。 此解无漏善法。 非是有漏善法故。 如来说名为非善法也。 以无有漏法。 是故名善法者。 解无漏善法为善法也。 以决定善法者。 结无漏善法也。 金刚仙论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