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经持验记 内容: 历朝法华持验纪卷下五代成都大慈寺有僧。 恒诵法华经。 一日入青城山。 采药。 沿溪越险。 忽云雾四起。 不知所适。 有顷云散。 见一阁跨溪。 甚崇丽。 僧至门。 仆人入报。 出曰。 先生请师诵所业经。 僧朗声诵至宝塔品。 先生野服藜杖。 两眉垂肩。 焚香揖听良久。 诵已。 设秫饭杞菊。 馨若甘露。 嚫金一锾。 仆送至中途。 僧问何姓名。 仆曰。 此孙思邈先生也。 僧方嗟叹。 仆忽不见。 复寻索三日。 竟迷旧处。 归视所嚫。 乃金钱也。 繇兹一膳。 身轻无疾。 唐史云。 邈百五十岁。 至请诵经时。 距前又三百年矣。 出湘山野录。 吴越钱塘永明寺释道潜蒲津武氏。 尝于山斋。 行三七日法华忏。 忽见普贤御象。 在塔寺三门亭下。 其象鼻直枕行忏所。 汉南国钱王建慧日永明寺。 请师居之。 尝阅大藏经。 晏坐中见文殊现形。 后礼阿育王塔。 跽而顶戴。 泪下如雨。 俄见舍利在悬钟外。 旋绕而行。 师悲喜交集。 建隆二年。 坐化阇维。 舍利甚繁。 建塔藏焉。 塔顶放白光。 如初化时。 吴越永明寺智觉禅师讳延寿。 丹阳王氏。 迁居余杭。 总角时。 诵法华经。 七行俱下。 感群羊跽听。 二十八岁。 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 坐罪当死。 临刑颜色不变。 文穆王异而释之。 令出家。 依四明翠岩禅师。 居龙册寺。 执劳供众。 日惟一食。 长坐不卧。 未几谒天台韶国师。 止国清寺。 行法华忏。 中夜见普贤菩萨。 执莲华。 忽授师手。 又于台岭天柱峰。 九旬习定。 见观音大士。 灌以甘露。 遂获辨才无碍。 建隆二年。 忠懿王请居永明道场。 僧问经云。 一切诸佛及诸佛法。 皆从此经出。 如何是此经。 师曰。 长时转不转。 非义亦非声。 问如何受持。 师曰。 若欲受持者。 应须着眼听。 居永明十五载。 众常二千。 署智觉号。 开宝七年。 入天台山。 度戒约万余人。 常与七众授菩萨戒。 夜施食。 朝放生。 六时散花行道。 日课一百八事。 未尝暂废。 余力诵法华经。 计一万三千部。 皆悉回向庄严净土。 时号慈氏下生。 着宗镜录百卷。 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旨。 又着心赋。 惟心诀。 万善同归等录。 尝夜往别峰行道。 空中时闻螺具天乐之声。 开宝八年二月。 年九十八。 焚香跏趺而寂。 塔于大慈山。 冥王绘像顶礼。 具如别传。 吴越温州大云寺释鸿楚永嘉唐氏子。 生而符彩。 翛然出俗。 钱武肃王于乾化初年。 延师居龙兴寺。 开度戒坛。 赐紫不受。 时诗人郑说南游。 亲炙高行。 诗赠师云。 架上紫衣闲不着。 案头金字坐长看。 师讲法华经。 计五十余座。 一日讲堂中。 忽生莲华。 重柎复叶。 香气芬荂。 至今永嘉推为僧宝。 吴越杭州龙兴寺释可周晋陵傅氏。 出家游豫章。 穷究法华慈恩大疏已。 诣龙兴寺。 开演法华。 缁白恒数百人。 钱武肃王命师于天宝堂。 夜为冥司讲经。 往往见诸鬼神现形扈卫。 尝有巫者祭铜官祠神。 久请不下。 后附巫语云。 吾从大神天宝堂听法方回。 武肃异之。 赉师金如意并钵。 赐号通明。 着法华序钞一卷。 晋宣州应瑞院释自新濯戒寻师。 研精法华。 曾无懈废。 尝入宣城山采药。 穿洞深去。 始昏闇。 寻见日明。 行数里。 洞侧有别窍。 溪水泛泛然。 见大松下有草庵。 一僧雪眉拥衲坐禅。 旁有一磬并火器。 师击磬。 僧遂出定。 开目惊曰。 嘻。 师何缘至此。 乃陈行止。 僧揖坐。 取石敲火煎茗。 香味可爱。 日夕。 僧让庵令师宿。 顾其僧上松巅大巢内。 闻诵法华经。 声甚清亮。 顷之。 僧叱骂曰。 此队畜生。 今作毛类。 何苦生人恐怖。 速归林薄。 不宜辄出。 师窥之。 见群虎豹弭耳而去。 及曙。 僧下松来相慰。 师请侍巾履。 僧曰。 自此百见草枯。 四绝人烟。 非师栖息处。 又问莫饥否。 溪畔有稻百余穗。 收其谷。 挪三掬米。 挑野蔬和煮与食。 遣回。 送至洞口云。 相遇非偶然也。 所食茶与菜糜。 平生即不乏食矣。 师遂遵路回本院。 已月余日。 乃命同好再往寻之。 失洞所在。 吴越文穆王天福中事。 周齐州开元寺释义楚湘州裴氏。 七岁舍家。 礼法华经。 字字各拜。 拜且彻部。 俱舍一宗。 臻微造极。 纂释氏六帖。 始从法王利见部。 终师子兽类部。 蔚为巨编。 显德元年。 敕付史馆。 初师著纂。 两目丧明。 医工莫疗。 遂冥心忏过。 如是虔虔无间。 再岁还明。 人谓为征感焉。 宋释绍岩雍州刘氏。 凡百经书。 览同温习。 洎入吴会。 于杭州水心寺挂锡。 恒讽法华经。 不舍昼夜。 俄感陆地生莲华。 举城瞻瞩。 建隆二年。 经愿云满。 誓效药王焚身。 时汉南国王钱氏。 固留乃止。 寻复投身曹娥江。 用饲鱼腹。 有若神人扶足。 惊涛迅激。 如坐宝台。 王乃造上方院。 请师居之。 开宝四年。 语侍人。 吾诵莲经。 及二万部。 决以安养为期。 今幸遂怀。 言已。 趺坐而化。 茶毗舍利无数。 遗骨犹玉莹然。 宋释羲寂永嘉胡氏。 童年诵法华经。 匝月而彻。 受具已。 谒台山竦法师。 研寻止观。 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上方。 有宝幢座。 题曰文殊台。 外隔栏楯。 欲入不可。 俄见观音从内出。 低回相接。 自后乐说无尽。 遂于佛陇国清。 相继讲训。 及兴螺溪道场。 学侣云拥。 太平兴国五年。 诣黄岩浮江放生。 讲流水长者品。 至海门灵石。 重新智者冬居道场。 郁为名刹。 生平讲法华。 凡十余座。 瓯越俗尚畋猎。 自闻师诲。 咸投弓裂网。 说法之功。 得未曾有。 宋释义通姓尹。 高丽国族。 梵相异常。 眉长五寸余。 幼出家龟山院。 晋天福时。 来游中土。 至天台云居韶国师所。 忽有契悟。 及谒螺溪。 闻一心三观之旨。 乃叹曰。 圆顿之学。 毕兹辙矣。 遂留受业。 久之欲泛舶东归。 四明守钱惟治固留之云。 但期利生。 何必鸡林乎。 师遂止传教院。 太平兴国六年。 赐额为宝云。 师敷扬教观。 几二十年。 端拱元年。 右胁而化。 宋释晤恩海虞路氏子。 长兴中。 诣昆山慧聚寺。 学南山律。 后闻天台三观。 冥符玄解。 遂造钱塘慈光院志因师。 讲习弥年。 法华光明止观论。 咸洞玄微。 雍熙三年八月。 梦拥衲沙门。 执金炉焚香。 三绕其室。 自言祖师灌顶。 来此相迎。 梦觉犹闻异香。 面西合掌而化。 院中皆闻空际丝竹铃铎之声。 依稀西去。 宋汝州首山释省念莱州狄氏。 受学于本郡南禅寺。 遍游丛席。 常密诵法华经。 众目为念法华也。 晚侍风穴。 一日师与真园头同问讯次。 穴问。 如何是世尊不说说。 真曰。 鹁鸠树头鸠。 穴曰。 汝作许多痴福作么。 何不体究言句。 又问师。 师曰。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穴谓真曰。 汝何不看念法华下语。 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 上堂说偈。 有今年记却来年事语。 至四年月日。 无爽前记。 仍上堂说偈曰。 诸子谩波波。 过却几恒河。 观音指弥勒。 文殊不奈何。 良久泊然而化。 阇维得舍利五色。 宋释知礼号法智。 金姓。 四明人。 从宝云通师。 传天台教观。 淳化间。 道化大炽。 学徒如林。 力行法华般舟三昧。 期生安养。 尝结十同志修忏。 三载期满。 将焚身以报妙经。 杨文公亿。 李公遵勖。 奏赐紫及法智大师号。 奉旨劝请住世。 门人本如请益经王之旨。 师曰。 汝为我作三年监院来。 如依言。 三年竟。 复咨问。 师震威一喝。 如豁然。 乃呈颂曰。 处处逢归路。 时时复故乡。 本来成现事。 何必待思量。 其随机开悟如此。 师终身修忏。 三七期满七遍。 天台一宗。 师为准的。 着妙宗钞。 大彰观心观佛之旨。 天圣六年岁旦。 建光明忏。 至五日。 召众说法。 骤称佛号数百声。 结跏坐脱。 露龛二七。 颜色如生。 爪发俱长。 舌相不坏。 如莲华然。 赵清献公忭。 铭其塔。 自龙树传北齐文。 文传南岳思。 思传天台顗。 下迨法智。 为台宗十七祖。 宋灵隐天竺寺释遵式字知白。 宁海叶氏。 入国清。 于普贤像前烬一指。 誓传天台教观。 雍熙初。 谒宝云通师。 慧解秀出。 智者讳日。 燃顶誓力行四三昧。 还天台。 以苦学呕血。 毅然行道。 满七七日。 忽如梦。 见观音垂手师口。 引出数虫。 复舒指注甘露于口。 身心清凉。 宿疾顿愈。 祥符八年。 移居天竺。 天禧中王文穆公抚杭。 首访师山中。 请讲法华。 及心佛众生三法如义。 才辨清发。 公嗟赏不置。 请赐慈云号。 于寺东建日观庵。 为运想西方之法。 依无量寿经。 述往生净土忏仪。 及行愿法门。 盛行于世。 常行法华三昧。 以九十日为期。 感应非一。 建光明忏堂。 每架一椽一甃。 必诵大悲咒七遍。 屡经兵火。 岿然独存。 愿力致也。 天圣十年。 示寂。 时号慈云忏主。 宋开宝寺法华大士志言自云寿春许氏。 弱冠游东都。 得度于七俱胝院。 一日读云门录。 忽契悟。 未几宿命遂通。 梵相奇古。 直视不瞬。 口吻衮衮不可识。 日常不辍。 居恒乐诵法华经。 因以为号。 临化时。 语人曰。 我从无量劫来。 成就逝多国土。 分身扬化。 今南归矣。 遂怡然而逝。 仁宗尝夜焚香嘿祷云。 翌日请法华大士。 于化成殿斋。 清旦。 内侍奏。 言法华自右掖门径趋。 将至寝殿。 呵不能止。 上笑曰。 朕请而来也。 及至。 径升御榻。 趺坐受供。 上以储嗣为问。 索笔大书十三十三。 后英宗即位。 乃濮安懿王。 第十三子也。 吕文穆蒙正。 请言法华斋。 问未来休咎。 但索笔书亳州二字。 及罢相。 知亳州。 始悟前谶。 宋东掖山能仁寺释本如四明句章人。 幼依法智。 祥符四年。 至东山。 大弘教观。 讲法华光明观无量寿等经。 皆六七过。 又集百僧。 修法华长忏一年。 尝于山西南。 见一虎卧。 以杖击之曰。 此非汝住处。 俯虎首去。 后于虎卧处结庵。 归闲其中。 先有五通神居此。 师每禅坐。 辄连床舁行空中。 师慕庐山之风。 与郇公章得象诸贤。 结白莲社。 庆历年中。 敕赐号神照。 及紫方袍。 赐寺额曰白莲。 后说法诀别。 江上人见云端有僧西去。 嘉定四年迁葬。 时已二百年矣。 发函慈颜俨然。 须发长垂。 舍利满龛。 宋灵隐天竺寺释祖韶天台刘氏。 十九诵通法华。 入东掖参慈云。 尽得奥旨。 惟行法华三昧。 用为常课。 尝修光明忏百昼夜。 至期将半。 忽见旌幢满前。 导者呼为大辨尊天。 师即前揖。 天曰。 师传通大乘。 利益弘多。 言讫而隐。 又道出淮泗。 梦僧摩顶。 曰。 吾文殊和上也。 示汝五无生义。 既觉。 五藏豁然。 如咀冰雪。 宋释有严临海胡氏。 十四往东山依神照。 习天台教观。 绍圣中。 隐居赤城东峰。 结茆樝木之下。 因自号曰樝庵。 行法华三昧。 水旱禳禬。 一为持诵。 奇应如响。 母病目。 师对观音大士。 想日精摩尼手。 母即梦师擎日当前。 觉而目明。 一日定中见天神告曰。 师净业成矣。 又梦池中生大莲华。 天乐四列。 乃作西归自饯一篇示众。 后七日加趺而化。 塔上有光如月。 三夕方隐。 宋释处咸天台王氏。 受具后。 念佛法广大。 若不力学。 何能见道。 即入天封阅藏经。 三年而毕。 往谒神照。 深悟教旨。 后主白莲寺。 传天台教观。 常修法华三昧。 元祐元年七月。 召众出衣盂散之曰。 吾二十三日。 当还净土。 戒侍者晨钟鸣当告知。 至时徐起趺坐而寂。 杨次公为赞。 有曰。 遗书封了加趺坐。 不住白莲生白莲。 宋释灵照东阳卢氏。 生而誓志空门。 未逾月。 通法华光明二经。 负笈教庠。 精研天台三观。 晚止华亭超果寺。 元丰中。 结诸善侣。 为净社。 以效东林之风。 尝梦见弥陀三圣。 师跪问一生诵经。 祈生净土。 为果愿否。 观音指曰。 净土不远。 有愿即生。 勿复疑之。 又于静夜诵经。 梦睹普贤。 因发心造菩萨像。 誓诵莲经一万部。 以严净报。 一日定中见有异相。 遂累足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舍利无数。 宋释可久居四明开元寺。 常诵莲经。 时号久法华。 师与苏文忠公轼游最稔。 常居西湖祥符。 萧然一室。 清介守贫。 当九曲观灯。 公去从者。 独行入师室。 了无灯火。 但闻瞻卜余香。 公仰叹留诗。 有不把琉璃间照佛始知无尽本非灯之句。 元祐八年。 无疾坐化。 三日复苏云。 吾已神游净土。 见彼土相。 与十六观经所说。 庄严一同。 七宝池中。 所有莲台。 皆书当生者姓名。 一紫金台。 书成都府广教院勋公。 已生其中。 又一金台。 书明州孙十二郎。 一书可久。 又一银台。 书明州徐道姑。 言讫复化去。 后五年。 徐道故亡。 异香满室。 又七年。 孙十二郎卒。 时闻天乐迎空。 皆如师所云。 宋温州法明院释继忠永嘉丘氏。 八岁得度。 诣南湖依广智。 洞悟教观。 行法华光明三昧。 日无虚晷。 却病除崇。 神应莫测。 元丰五年。 集众说法而逝。 赤光照彻空表。 净社全教。 梦金甲神人告曰。 忠法师已生兜率。 宋释思照钱塘阳氏。 参神悟有契。 既而刺血书法华七轴。 筑小庵曰德云。 专修念佛三昧。 凡三十年。 宣和元年春。 一夕见佛现金色身。 即结印坐化。 师诵莲华经千都。 净土七经。 一字一礼。 又礼法华十过。 苦行无两。 宋明州释中立鄞之陈氏。 丱岁出家。 赐号明智。 熙宁中居南湖。 继神智席。 日宣止观。 元祐中再主延庆寺。 修法华三昧忏法者七年。 行法将圆。 一日于禅观中。 见大舟。 众欲乘不可。 惟师坐其中以行。 自是辨慧泉涌。 师诵法华逾万部。 禳救灾旱。 靡不神验。 永嘉扶宗谓师曰。 吾尝见大摩利支韦驮。 于梦中求护法。 它日幸于忏堂置位。 及师主忏。 乃立像自师始。 陈莹中尝赞师曰。 严净木叉。 坚持净虑。 以身为舌。 说百亿事。 宋姑苏无量寿院释净梵嘉禾竺氏。 元祐初。 主姑苏大慈。 凡讲法华经十余遍。 大观中。 结二十七僧。 修法华忏。 每期方便。 以二十八日为期。 如此三会。 感普贤受戒羯磨。 至呼净梵比丘。 则洪音震响。 如撞巨钟。 三昧将圆。 有二僧作礼曰。 今春至石桥礼圣迹。 忽见空中散花。 异香非常。 一僧遽云。 姑苏梵法主期忏散华至此。 语毕不见。 因来瞻礼。 后又于会忏。 见韦天按行忏室。 行人有遭点察者。 辄障起而退。 元符中。 师曾梦至冥府。 王者迎就座。 命吏简簿云。 净梵比丘。 屡经多劫。 长讲法华。 王即起顶礼。 遣使送还。 政和末年。 示寂后。 有舍利五色。 宋释覃异余姚杜氏。 幼出家龙泉寺。 已习天台教观。 掩关专修净业。 诵法华经。 满五千部。 普贤观弥陀经各万卷。 日持佛号不绝。 崇宁初。 焚香告众曰。 吾生净土时至矣。 当乘金刚台。 随佛西迈。 愿勉力进修。 可得相见。 言讫。 泊然而化。 宋会稽道味山释宗利会稽高氏。 既具戒。 往姑苏依神悟。 修法华忏。 要期三载。 俄见普贤乘空过前。 寻诣新城碧沼。 专修念佛三昧。 政和元年。 天旱祷雨。 感龙王现金色身。 甘雨沾足。 建炎末。 居道味山。 系心净土。 至第三夜。 绘像顶珠。 忽放光明。 一日告弟子曰。 佛来也。 吾将归安养矣。 即书偈。 有一相道人归去来。 金台坐断乾坤窄句。 奄然而化。 宋温州释道琛乐清彭氏。 十八具戒。 至南湖依圆照。 于禅定中。 见四明尊者。 坐禅榻上。 深谈法相。 自是心地豁然。 因行法华三昧。 感普贤大士放光。 慧辨愈加。 有久病者。 为说法施食。 多获痊安。 绍兴末。 忽集众讽观经。 晨夜不绝。 众闻异香盈室。 师曰。 佛来接我。 即沐浴更衣。 令众讽安乐行品未讫。 嗒然坐化。 留龛逾月。 颜体如生。 宋释从雅钱塘人。 始从海月。 学通止观。 遂入南山天王院。 诵法华经二万余部。 诵诸经及礼佛。 至百万拜。 礼法华经。 一字一拜者三过。 心期净土。 一生坐不背西。 其精诚如此。 宪使杨杰。 为制安乐国三十赞赠师。 其一云。 净土周法界。 何劳独指西。 但能从一入。 处处是菩提。 师于净住寺图九品三昧。 镌赞于石。 人多感化。 后无疾坐逝。 感异香天乐。 咸谓西圣来迎之兆。 宋释含莹禀天台教观。 尝以银书妙莲经。 遇佛菩萨。 则用金字。 世称为法门至宝。 建炎中。 金寇至。 院宇焚荡。 于瓦砾中。 寻获此经。 不损一字。 宋释祖南居南岳之云峰。 刺血书阿弥陀经五百卷。 金刚经一百卷。 法华经十部。 终二十七年。 皆用血书。 末年血干骨立。 念佛声不绝。 一日在方丈坐化。 眉间迸出舍利。 随取随生。 宋喻思净钱塘人。 自号净土子。 早侍瑛法师讲法华。 后常持诵。 专心念佛。 暇则画佛像。 凡画。 必于净室寂想。 见弥陀光明。 乃下笔。 绍兴丁巳岁。 端坐七日。 一心念佛。 漠然化去。 宋征士左伸天台临海人。 从神照授菩萨戒。 镌西方三圣像。 旦夜虔事。 诵法华经三千四百部。 金刚般若二万卷。 绍圣二年秋。 命沙门唱法华首题。 增受菩萨戒。 寻梦三伟人立江皋。 召伸登舟。 即请僧诵弥陀经。 遽曰。 我已见佛光。 端坐化去。 宋仁和范俨常时蔬食。 世缘淡然。 云。 我自是旅泊耳。 日诵法华。 复手书经一部。 备极庄严。 大观中。 忽见普贤乘六牙白象。 放金色光。 谓俨曰。 汝尝诵法华。 念阿弥陀佛。 得生净土。 故来相报。 越一夕。 睹众圣授手。 就座合掌而逝。 宋汴京张庆祥符中为司狱。 常以慈慎自持。 日躬侍扫涤。 暑月尤勤。 饮食汤药卧具。 必加精洁。 每戒其徒曰。 人不幸罹于法。 我辈若不知所恤。 则罪者何所赴诉。 生平持诵法华经。 每遇重囚就戮。 必为斋素诵经。 一月乃止。 尝教狱囚。 有罪当自认。 毋诬良善以重己孽。 妻袁氏。 年四十八。 染疫死三日。 忽苏曰。 我始至一秽所。 思得清凉处。 忽见白衣大士谓曰。 汝不当至此。 且尚未有嗣。 汝夫多阴德。 子孙当有兴者。 乃以手挈之出。 得苏。 明年生子亨。 官三班借职。 庆年八十二。 无疾终。 六孙皆显官。 号世族。 宋无为军使李遇素诵法华。 忽昏夜途值群鬼侮之。 俄见一老叟布袍草屦。 厉声叱云。 此人常诵法华。 不得相犯。 鬼遂散。 老人亦不见。 宋刑部都官陆沅号省庵。 居四明之横溪。 每晨起。 即澡漱入净室。 焚香趺坐。 诵法华经。 目不他瞬。 首唱偈曰。 盥手清晨贝叶开。 不求诸福不禳灾。 世缘断处从他断。 劫火光中舞一回。 即开卷而诵。 声如贯珠。 日一遍者三十年。 年登八十。 增至三部。 赋诗见意。 有清晨三度到灵山之句。 凡诵九千四百八十五部。 又阅毗卢大藏。 凡台宗律部。 少室心宗。 无不博究。 复诵弥陀圣号。 一意西驰。 绍兴五年四月。 年八十五。 沐浴冠服而化。 忽闻口鼻间。 出莲华香。 郁然弥日方息。 宋晁待制说之字以道。 尝往湖南访明智。 闻三千境观之说。 欣然愿学。 晚年日课莲经不辍。 自号洧上老法华。 宋张秉知冀州。 一巨盗劫民财。 又乱其女。 秉忿极。 设架钉于门。 三日[醢-右+(乞-乙+口)]之。 后感痁疾。 一日方午剧发。 忽见中使来宣秉。 乃力疾促辔。 至一寝殿。 闻先帝真宗厉声帘中曰。 张秉何得非法杀人。 自与本人对辨。 引至殿西南隅。 启狱扉。 囚系万状。 始悟非人世也。 一铁校罪人。 血肉淋漓。 泣诉曰。 汝用非法杀我。 肢体零散。 永无受托。 奈何。 秉方认冀盗。 诟曰。 汝所犯岂止一死。 虽糜万躯。 亦不足塞女耻。 敢更诉乎。 旁有一胥。 乃秉从事河阳日故吏也。 曰五刑自有常典。 亦不得憾其诉。 秉曰。 奈何。 吏曰。 但遣之托生。 公可却还。 秉惧。 询遣之之术。 吏曰。 无如法华经但至诚许之。 秉遂许归日。 召僧诵经百部。 囚不舍。 增及千部亦然。 秉愈怖。 吏曰不。 必多。 但诵贵长久。 日请一僧诵一部。 许终其身。 乃可遣也。 秉如言许之。 果不见。 三日后。 神方还。 乃日召僧诵一部。 至没不废。 出湘山野录。 宋遂州姜学士弱冠暴亡。 冥王责曰。 汝前生为善。 今世该八十二岁。 丁丑举进士。 位历公卿。 不合杀牛食肉。 以致算减禄绝。 汝岂不闻海州七日夜雷雨。 天降石鼓之记乎。 记曰。 六畜皆前业。 惟牛最苦辛。 君看横死者。 尽是食牛人。 言毕。 旁一吏谓曰。 汝宜急求还魂改过。 否则判入地狱。 无出期矣。 姜求指示。 吏曰。 阴府最敬人书写受持妙法莲华经。 及金刚经。 太上感应篇。 汝若发心。 可得脱免。 姜依言乞还魂改过。 书经养亲。 冥王允之。 遂得再生。 自后。 孝养二亲。 奉淫杀戒。 书经持咒。 常述其事劝人。 感化日众。 后登第。 仕至学士。 宋南海潘冕者佯狂不测。 人谓之潘盎。 盖俚语谓心风为盎也。 盎每与京师人。 说法华偈颂。 往来日密。 一异人云。 盎即日光佛。 有赵棠初为幕官。 弃任从盎游。 尽得其道。 盎即隐去。 棠亦坐化。 焚身得舍利数升。 苏文忠公轼与棠子昶游。 得四十八粒。 尝作赵先生舍利记。 宋湖州城南屠户陆翁年二十三时。 见一云水僧至门。 口称教化有缘人。 陆不领解。 僧云。 汝杀牛羊无数。 何不改业。 陆云。 承袭祖业。 遽难弃舍。 僧曰。 汝不改。 后世必堕此类。 仍受冤报。 无有出期。 吾观汝宿有善根。 可亟专心受持莲华经。 及金刚经。 消除恶业。 增长善福。 言讫。 忽不见。 陆遂省悟。 持斋誓不宰杀。 绘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像一轴。 虔装供养。 投师习诵二经。 未及五年。 自能暗诵。 每日于佛前焚香。 诵莲经一部。 金刚经一卷。 忏悔。 愿度所杀众生。 早生净土。 年八十一。 将辞世。 半月前。 遍约亲友。 于十一月初九日。 具蔬相别。 及期。 俱赴斋罢。 忽索浴更衣。 端坐作颂而化。 颂曰。 六十余年离杀业。 手抛刀秤暗修行。 今朝得趣菩提路。 水里莲花火里生。 宋朱氏如一幼归四明薛氏。 年二十余。 即清净自居。 道装素服。 萧然林下。 绣妙法华经七轴。 十年而成。 至化城喻。 针锋缀舍利如粟。 连获数十粒。 一句一字。 凡唱礼者三。 及绣弥陀三圣像。 极为奇妙。 诸大乘经。 诵若建瓴。 尝锓木为图。 劝人念佛。 所化之数。 盈二十万。 绍熙四年。 示微疾。 医进丹砂。 曰吾往生决矣。 丹砂何为。 翛然右胁而逝。 橘州昙禅师作传。 宋德兴县董母李氏诵普门品三十余年。 后入冥。 见观音垂手引之。 光明如昼。 云。 尔数已尽。 缘有善根。 故来相援。 豁然而苏。 宋庆历间。 欧阳文忠公修知颖州。 有官妓卢媚。 姿貌端秀。 口中尝作莲花香。 散越满座。 有蜀僧颇知人生前事。 云。 此女前身尝为尼。 诵法华经三十年。 一念之误。 遂至于此。 公问妓曰。 曾读法华经否。 曰。 某失身于此。 所不暇也。 公命取经示之。 一览辄诵。 如素习者易以他经。 则不能也。 公于是始信修种之言不妄宋绍兴中。 奉化赵母。 素持法华。 一女使窃听久之。 忽记得青莲华香。 白莲华香。 华树香。 果树香。 四句。 自是吟讽不绝。 后卒。 于葬所生青莲华一朵。 释本空述宋潮山黄婆素待法华金刚。 专心念佛。 忽患痢疾但饮水不食。 邻庵僧善修梦婆来谓曰。 将往西方。 越二日。 婆西向念佛。 端坐化去。 远近皆见红霞覆婆之屋。 宋秦氏净坚家松江。 自厌女身。 与夫各处。 精持斋戒。 披诵法华华严光明般若经为常课。 寒暑无间。 晨昏礼佛。 修弥陀忏。 久之光明入室。 面西安坐而寂。 宋宜人陆氏钱塘人。 朝请王玙妻也。 常诵法华。 笃意净土。 礼忏一会。 念佛万声。 三十年不辍。 后因微疾。 忽闻天鼓自鸣。 人方惊异。 氏即向西双手结印而逝。 元钱塘普福寺释弘济号天岸。 余姚姚氏。 少孤。 依从父满公出家。 天性骏发绝人。 授法华经。 辍能记忆。 十六受度。 持律不懈。 慨然有志大法。 往鄞依半山全公。 习天台止观。 专修法华净土忏法。 仿佛于观定中。 睹尊者[田/廾]以犀角如意。 自是谈辨日增。 开法东吴两浙间。 以流通教法为第一义。 建法华百十会。 屡感天华之瑞。 盐官海岸崩。 请师建水陆大会。 师冥心观想。 取海沙咒之。 遍掷其处。 足迹所及。 岸为不崩。 至正七年。 召大众至。 以惟心净土为嘱。 端坐书偈而寂。 元陈君璋黄岩人。 端重寡言。 年四十。 与室叶氏。 披诵法华。 念佛惟谨。 年六十。 疾笃。 一夕命其子景星扶之坐。 谓曰吾归去。 曰归何处去。 曰没处去。 又曰。 我死宜依桑门阇维法。 言讫。 合掌称南无阿弥陀佛而逝。 明天台能仁寺释善继号海慧。 诸暨人。 甫能言。 闻母举佛号。 即合掌随声和之。 十岁。 祝发山阴灵秘寺。 从大山恢公。 习天台教观。 后得法于湛堂澄公。 三主名蓝。 宏阐法华玄义文句。 朝讲暮解。 五章四释。 奥义昭晰。 尝于讲期中。 感四明尊者见梦。 晚年隐居华径。 严修净业。 师平生讲。 法华光明经。 主修法华净土忏。 所感灵异非一。 明五云山云栖寺莲池大师讳袾宏。 古杭沈氏。 弱冠栖心佛乘。 嘉靖丙寅。 依无门性天剃染。 寻受具戒。 单瓢只履。 遍参诸方。 北游五台。 感文殊放光。 隆庆辛未。 见云栖山水幽寂。 遂结茆终焉。 环山多虎灾。 师为讽。 经施食。 虎患以宁。 岁旱。 循田念佛。 随足所至。 时雨沾澍。 自此化道大盛。 师独辟。 净土一门。 融会三藏。 指归惟心。 四方缁白。 顶礼莲台下者。 日数千指。 诸贤豪及门问道者相踵。 皆扣关击节。 征究大事。 靡不心折。 又极意悲愍。 着戒杀放生文劝世。 城内外暨山中。 俱设放生池。 岁救鳞羽诸生命。 不可胜数。 万历中。 慈圣太后遣内侍。 赍紫袈裟斋供。 请问法要。 海内闻师名者。 佥曰云栖古佛云。 师阴。 修四安乐行。 肩荷正法。 密行难窥。 以念佛三昧。 普摄三根。 诚永明以后一人。 憨山禅师制塔铭云。 若非付嘱。 定是地涌。 盖知师者微矣。 师尝有绣法华经赞云。 四十九年间。 开示佛知见。 得此一毫端。 一切尘中现。 人皆用笔墨。 尔则针和线。 叶叶莲华生。 字字光明遍。 心相本无形。 即境能转变。 我以笔为舌。 今用斯为荐。 共结菩提缘。 永转空王殿。 又尝有莲。 经疏偈。 载云栖法汇。 明释德清全椒人。 姓蔡氏。 九岁。 能诵普门品。 十二师授法华。 三月通诵。 二十习禅。 刻志参究。 游京师。 谒安法师。 听法华唯识。 已游清凉。 至北台憨山。 喜其奇秀。 因以为号。 南还至少林。 瞻礼初祖像。 于东阿道中。 豁然了悟。 乃有偈曰。 死生昼夜。 水流花谢。 今日乃知。 鼻孔向下。 遂诣北台。 居龙门最幽峻处。 老屋数椽。 时见万山冰雪。 身心洒然。 涧水奔腾若雷。 一念不生。 众响如寂。 师发愿刺血泥金。 书华严经一部。 结般若缘。 兼酬罔极。 时屡感异梦。 见慈氏尊在广博楼阁。 为说妙法。 又梦入金刚窟。 见清凉大师倚大宝床。 开示圆融观境。 自是夙障冰释。 万历乙未。 以送藏事株及。 谪雷州。 至金陵。 遇达观禅师。 临岐把臂云。 向闻师难。 于佛前期诵法华百部。 以忏夙愆。 余之心。 师之舌也师唯唯。 后至岭外。 构禅室于壁垒间。 集众讽课。 用报前愿。 仍讲法华一周。 至见宝塔品。 洞悟佛意。 戊午。 定居庐山五乳峰法云寺。 仿远公六时。 刻香代漏。 专心净业。 师尝以开示悟入。 判释全经。 著有法华通义。 七卷。 明金陵大报恩寺释洪恩姓黄。 金陵人。 十三岁。 听讲法华。 至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豁然而悟。 求父出家。 与憨山禅师德清。 同师无极和尚。 游嵩少。 至伏牛结冬而归。 再游五台。 挺然以法自任。 万历中。 据猊座。 讲演法华。 日绕万指。 单提本文。 直探佛意。 一雨所沾。 三草二木。 悉皆蒙润。 闻者叹未曾有。 说法几三十年。 每辍座。 即修禅观。 尝于长兴山中。 结茆习静。 入定二日。 林木屋宇。 皆为振动。 憨公叙师梗概。 为中兴法道传。 明天台佛陇岩释真觉字百松。 昆山人。 姓王氏。 梵相奇古。 夙具灵知。 后寻梵典。 知世无常。 出家受具戒。 诣吴兴谒月亭法师。 预法华讲席。 至方便品。 即便开悟。 嘉靖甲子。 天台请师讲法华。 意不欲行。 梦绯衣神人告曰。 师缘至矣。 我当护师行。 台俗初习邪教。 师奋妙辩。 一扫空之。 皆知念佛求生西方。 自后二十六年。 岁无虚席。 远近向风。 学者尊之曰妙峰法师。 所讲法华及妙宗钞。 大弘教观。 时人知有性具宗者。 皆师德化也。 临终着三自省而逝。 师尝修随自意三昧。 每遇病境。 止观逾厉。 著有净土梦谭记。 明释真清号象先。 湘谭罗氏。 少投南岳。 依宝林和尚剃染。 随授具戒。 日持法华经。 兼修苦行。 二十五。 航海礼普陀。 舟中忽有所省。 因访盐官遗迹。 驻锡觉皇。 俄遘疾。 恍见关圣授以灵药曰。 汝至人也。 请广玄规以醒末俗。 病寻愈。 已而南游天台。 精修止观。 五载。 复入华顶南峰。 宋永明大师曾禅定九旬于此。 师高其风。 庐于旧址。 结社。 修大小弥陀忏各三年。 广赞台宗。 精敷五悔。 一夕梦琳宫绮丽。 列坐弥陀三圣。 师因展拜。 见沙弥授一牌。 有戒香熏修四字。 万历丁亥。 慈圣太后特赐金紫方袍。 降旨褒崇。 冢宰五台陆公光祖。 虚芙蓉法席见招。 师辞不起。 后移居东掖慈云。 即式尊者得道之所。 鸣泉在涧。 松影参差。 师禅定于此。 宴如也。 后应云间陆宗伯树声请。 于本一禅院妙阐法华。 癸巳正月坐逝。 五日面如生。 荼毗有异香气。 远近至者几万余。 明天台石城释性专昆山张氏。 号守庵。 少剃发遍访知识。 谒妙峰受戒。 预听法华讲席。 后辞峰往峰顶。 行头陀行。 十二时中。 惟诵法华。 行深禅定。 尝于定中见西方宝池。 成琉璃色。 广厚无际。 以是白峰。 峰曰。 此观行初成之相。 不生取着。 是善境界。 若受若说。 即入群邪。 师繇是深秘不言。 石城有百尺弥勒像。 古称三生佛像也。 以僧护僧淑僧祐更三世始竟工。 嘉靖间因兵燹。 像金剥落。 师为新之。 又构石殿与像称。 感佛放光。 夜明如旦。 甲辰秋。 延禅师传灯讲小本弥陀经。 有请易弥勒上生经者。 师曰。 不然。 吾闻弥陀与弥勒。 一身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 余将俾海众。 同悟本性弥陀。 即本性弥勒。 先游莲华净土。 然后预龙华胜会也。 丙午仲冬。 沐浴更衣。 命众椎钟诵经。 趺坐念佛而化。 前数日。 大佛泥洹褶中。 生灵芝一本。 大于拳。 色白间红。 柔净可爱。 观者咸谓师往生净土之验。 明释传灯姓叶。 姑蔑人。 少从进贤映庵禅师削[髟/采]。 隋谒百松法师。 闻讲法华。 恍有神会。 次听楞严。 中夜入室问楞严大定之旨。 百松瞪目周视。 师即契入。 松付金云紫缕袈裟。 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 无虚日。 自此讲声遐播。 冯司成梦桢。 陆太宰光祖。 施买山赀。 因卜居幽溪高明寺。 先有山农叶祺。 葬亲山后。 忽梦玄弼真君语云。 此圣道场地。 异日有肉身菩萨。 大作佛事。 速迁可免祸。 祺不信。 俄举家病困。 惧而遄徙。 翌日师至。 遂于此地立天台祖庭。 学侣辐凑。 师御高广车。 垂甘露辨。 尝着生无生论。 明往生净土义。 甲辰。 应守庵禅师请。 于新昌大佛前登座竖义。 阖众时闻石室中。 奏天乐。 铿锵类丝竹。 非人间所有。 讲毕乃寂。 每岁修四三昧。 身先率众。 精进勇猛。 注楞严维摩等经。 凡染翰必披戒衲。 感鬼神翼卫。 前后应讲席七十余期。 年七十五。 预知时至。 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 复高唱经题者再。 泊然而寂。 师号无尽。 同时为黄檗禅师深有。 号无念。 博山禅师大舣。 号无异。 俱浊界医王。 人天正眼。 旹称三无云。 明武林西溪释传记鄞水人。 世称法华和尚。 为妙峰高弟。 性好独居。 晦迹西溪。 隐身龙树。 三十余载。 日诵法华为业。 课及九千七百余部。 万历丙戌。 虞司勋淳熙举法华三昧忏。 师奋志忘疲。 力修长期者三。 九历寒暑。 每获瑞应。 默而不言。 后息礼诵。 于西溪道上。 肩水负薪。 行诸佛事。 或曰。 和尚犹作此有为功德。 师厉声曰。 无为岂在有为外乎。 癸丑七月。 辞诸弟子。 念佛及三千声。 唱妙法华经题者数四。 面西合掌而逝。 次早顶门犹暖。 异香久之方歇。 明云栖寺释广莫字仁安。 初游千松门。 执经问难复偕密藏开公。 结制大云。 习禅那行。 开公勉以还从教入。 于是历诸讲席。 万历乙酉。 百松法师讲法华于虎林福田寺。 丙戌。 复于灵峰山寺。 讲法华玄义。 师咸负笈往听。 洞契会三归一之旨。 丁亥。 千松老人讲首楞严于[橘-矛+隹]李东禅。 复驰回预听。 时于能言辈中。 老人屈师一指。 从是义辨日发。 三藏殊文。 百家异学。 开卷知归。 喟然曰。 文字般若。 俱从禅那行中流出。 顾我器量。 不能直截情根。 为彼二障所困其。 以法华为越生死海之津梁。 登涅槃岸之梯磴乎。 壬辰。 礼云栖。 闻净土法门。 三心圆发。 誓蹑华台。 偈有受恩俱是法。 投足乍如归之句。 着怀净土诗九章。 俱古澹幽折。 直契西佛悲愿。 师志弘大法。 尝集诵法华感应一卷行世。 明释广承字绍觉。 弱冠从大觉受业。 深究天台贤首诸宗。 机辨风生。 闻者倾服。 后依翠峰受戒剃发。 云栖大师见师所著净土文。 呼为义虎。 师勤修忏法。 证入法华三昧。 自是阅诸经典。 涣然冰释。 为众讲解。 历年不怠。 后无疾化去。 黄海岸端伯铭其塔。 明江阴释僧复道德高重。 万历末。 常写法华经。 积岁乃成。 写完。 掷笔池中。 时方腊月凝寒。 忽有莲华一朵。 自冰中吐出。 亭亭直上。 师遂自号冰莲道人。 夏孝廉树芳师事之。 亲炙其异。 明释性天号朗然。 吴淞人。 出家普陀。 泰昌庚申。 云间周东渊往南海礼大士。 请师诵法华荐母。 师为诵于韦天前回向。 周有牛甚力。 自是忽毙。 未几。 附妇体呼其子曰。 向以口业重故为牛。 今得法华经功德。 已脱牛苦。 再求朗师礼忏。 便可托生。 师因为礼忏。 施焰口食。 是夜。 周恍惚见母谢曰。 赖礼忏力。 已托生东邻矣。 翊晨。 向师述梦。 适东邻郑氏。 诞一子。 相顾惊愕。 问何时曰。 尔家道场才完耳。 师曾刺血书法华经。 书毕。 六万余言。 澜翻如夙习。 所居静室。 泥壁皆具莲华叶梗诸相。 礼普陀者。 莫不随喜。 合爪赞叹。 明北京刑部街之鹫峰寺。 供养古旃檀佛像之所也。 神庙末年。 住持僧济舟。 生平质实。 奉佛钦肃。 但于酒戒未严。 一日有人着两截衣者。 来告曰。 我地府无常也。 某老妪以生前无一善。 滞地狱不得脱。 每月朔望。 曾到寺礼佛。 携果物供养老师。 以此因缘。 望为渠讽法华经一部。 即得托生。 舟疑而未信曰。 汝既是鬼。 难得到佛地。 盍瞻礼焉。 鬼云。 有都城隍在内。 不敢入。 舟因思是日五更。 有人欲作善事。 立城隍位于殿侧。 其言殆不诬也。 随于七月十五日。 在佛前跪讽法华经。 至第五卷。 天暑渴甚。 觅茶不得。 见桌上一酒壶。 摇之尚有存者。 遂吸冷酒一口。 仍跪佛前完经。 次日。 无常复来云。 老妪承师诵经。 完四卷。 满阴司皆射金光。 正将离狱托生。 忽一阵酒气。 冲入冥府。 自五卷至七卷皆然。 故仍不得力。 舟闻之。 毛骨竦立。 发至诚愿。 为之补诵。 由此严持酒戒。 永不敢犯。 唐公时尝刻其事于本寺严净道场之碑阴。 又昔有高僧。 跪诵法华三十年。 忽见一青衣童子谓曰。 师诵法华甚久。 但每度洗手。 蘸水而已。 不如法净洗。 秽触法宝。 且当受罪。 僧悚然曰。 得何罪报。 童子曰。 当堕粪蛆。 言讫不见。 僧大恐。 后乃净洗如法。 按洗涤法。 先用土灰。 后用澡豆(即肥皂)擦抹。 洗手有净手咒。 洗身有净身咒。 各念七遍。 不念咒。 虽洗尽四大海水。 亦不得净。 净手咒云。 唵。 主迦剌耶莎诃。 洗身咒云。 唵。 贺曩密栗帝莎诃明释行仁字指一。 河南光山张氏。 弱冠读书白鹿洞。 遇异僧戒曰。 子有大难。 能持大悲圣号可解。 师矢心受持。 崇祯辛巳。 献寇破县。 屠戮及师。 刃忽自断。 贼异之。 得不死。 遂决志剃发。 甲申抵金陵。 从千华昧和尚受具戒已。 见戎马充斥。 乃沿流东下。 至昆山。 于净室讲梵网金刚楞严等经。 缁素皈仰。 戊子春。 徐氏舍西郊别业。 延师居之。 庚寅春。 讲演法华。 辨慧云兴。 听众日盈万指。 有白鹤自空而下。 旋绕法筵数匝。 听毕戛然长鸣去。 乃命庵曰法雨。 辛卯。 昆邑大饥。 主施粥事。 心力俱殚。 遂得疾。 壬辰正月二日。 端坐说偈而化。 明嘉靖间。 报恩寺住持僧永宁。 号西林。 蓄一马。 每自寺骑赴礼部。 上马时。 默诵法华经。 至礼部门下马。 恰宗一卷。 率以为常。 本寺对门有孕妇。 夜梦此马入室。 遂生一男。 天明。 向寺访之。 马死正其时也。 其家后即以子为西林徒。 极愚憃。 授之书。 一字不易识。 唯口传法华一卷。 便能熟诵信为马闻经得度矣。 出金陵琐事。 又当湖有僧诵法华经。 一虾蟆闻经声。 忽作昂首拳跽状者移时。 少顷若禅坐。 撼之已息断矣。 唐修雅法师曰。 佛之意兮祖之髓。 吾之心兮经之旨。 合目冥心子细听。 醍醐滴入焦肠里。 若是虫岂非醉醍醐而熟睡者耶。 见达观语录明释明勋徽人原名胡文柱。 天启时。 为中书舍人。 以不从魏珰书经命褫官至丙戌。 忽患人面疮。 痛不可忍。 辛卯冬。 晕绝。 恍惚听疮作人言曰。 予梁时卢昭容也。 在雒阳宫中。 遭贼戕命。 今已六百余年。 尚滞鬼籍。 而君即当日戕予者。 今既转身为男子。 当书法华等经以自救救予。 文柱哀祈住痛即书。 时居仪真。 立具纸笔。 书法华华严金刚楞严等经及水忏。 每书时。 痛辄止。 停笔复痛。 逾年书经完。 患遂愈。 丁酉夏。 遇堆山于德庆。 详述斯事。 但未辨为萧梁。 为朱梁。 李太史明睿。 王子猷定。 诸人题跋。 亦皆不及审定。 堆山曰。 此朱梁也。 萧梁时。 雒阳属魏。 且昭容亦唐宫人位号。 乃拥护昭宗而被害者。 君非朱友圭。 即氏叔琮耳。 遂订而题其册。 见薛公采。 今堆山道者米笔记。 按堆山考据最悉。 但如此。 则梁昭容。 应作唐昭容。 或胡君愦绝中。 唐梁声近而讹。 未可知也。 周石续志。 明苏州宝林寺。 相传有十三岁童子至寺。 云。 欲得净室写经。 寺僧以别房居之。 索纸笔书法华经。 以半幅高丽茧纸。 画作七级浮图。 一级一卷。 纸长四尺许。 广可尺半。 而经文六万余言具焉。 数日便了。 留寺中。 童子不知所之。 里人陈文纲。 亲见此塔。 字如麻大。 致密分明。 其下左方题云。 行童海王师光写。 今归荡口华氏明龙得孚为四明郡丞。 廉直好道。 时普陀有两住持。 一曰大智。 戒律精严。 道俗皈仰。 一曰真表。 虽领丛林。 性悍破戒。 万历壬午。 丞奉监司命。 委鞫真表。 以小过挞沙弥事。 到山处分。 命取莲华经一部火之。 令众僧悉跨其上。 誓无再犯。 己至后殿礼拜。 觉两髀病软不可动。 体发奇热。 疾遂委顿昏愦中。 恍惚闻传旨云。 奉道毁道。 尤当重谴。 姑以爱民故。 罚作三石牛啬官。 丞念此必冥官之号。 如是死矣。 且入恶趣。 某不知毁经之罪。 其大乃尔。 自今而后。 愿斋戒终身。 急免官入道自赎。 大智师亦为祈哀诵经礼忏。 定中见一铁围城。 城中裸尸累累。 丞亦在中。 独不裸。 师至心忏摩。 忽见空中下白光一道。 若有人掖出之而苏。 丞见沙门云拥。 问何故毁经。 犯此大戒。 丞曰。 知罪矣。 愿以百偿一。 先捐俸斋万僧。 众沙门乃隐。 其夕丞家僮于昏黑中。 见两玉女双髽髻。 手携幢盖。 拂床而过。 砉然有声。 幢脚拂僮面。 僮惊起大呼。 丞病良已。 是时不食不瞬十日矣。 屠仪部隆。 目击为之记。 明海盐朱元正为诸生时。 讲孔孟之学。 端方不苟。 六十后。 深入禅悦。 于宅后敝屋三楹闭关。 不与家事。 门上题譬如我已死了六字。 每日功课。 午前讽法华经一卷。 午后静坐。 庚申四月。 唐宜之同其门人陈则梁访之。 先生谓则梁曰。 宜之向曾与汝书。 劝子舍利西泰之学。 而学佛。 此是好话。 可切切听之。 既而则梁曰。 老师年高。 盍少开酒禁。 先生曰。 子意谓衰年。 当藉数杯。 以调气养血耶。 不知我之生死。 已画得断。 何复言此。 先生说画得断时。 因以手在几上画一画。 盖已了生死矣。 见者咸凛然起敬。 七月。 无疾。 忽谓子曰。 吾在此无事。 可行矣。 子问何处去。 曰。 西方去。 子及孙固留。 许之。 至腊月朔。 示疾不食。 家人仓皇治后事。 先生曰。 勿忙。 此腊八夜半事也。 及期。 端坐欲逝。 又曰。 我一生秋毫不负人。 今冬。 舍后木匠。 为我修后门一片地。 盖望我元旦会客。 地平。 便老人行步也。 其雅意尚未报。 取纸作一诗谢之。 中一字错写。 又以笔涂改。 从容坐定而逝。 时方鸡鸣。 先生预诫家人。 临行时。 勿令妇女来。 过二三时方可来。 来亦勿哭。 比天明。 眷属方至举哀。 先生复醒。 开眼而不开口。 但摇头令女人去。 去尽仍瞑目逝。 尔时来去自由如此。 见妙意庵己求书。 明王立毂字伯无。 台州人。 幼从父大中丞士性。 游鸡足山。 入一石壁中。 见迦叶语曰。 汝从何处来。 王瞿然一惊。 迦叶曰。 汝堕火宅中。 行慈忍戒。 他日勇退急流。 桥下前身犹在。 须臾壁合如故。 王自此坚持杀戒。 万历丙午。 领乡荐。 梦父有十年五死。 及植德禳灾之谕。 乃于嘉禾三宝前。 誓奉长斋。 于天台受杀盗淫妄四戒。 后为新淦县令。 戊午入觐。 舟次荻港。 夜为冥府所摄。 主者厉声叱曰。 尔阳数丙辰八月当尽。 延至今者。 斋戒力也。 奈何弃之。 王叩谢曰。 居官势不得不尔。 主者曰。 固然。 奈算尽何。 命驱入狱。 一左侧宰官请曰。 试取破戒后事稽之。 少顷。 羿两簏至。 背令淦文卷。 并一揭一柬。 平日所戏书方寸之纸俱在焉。 各有气上腾。 青黑赤白不一色。 主者令分检之。 先检黑与青成聚。 次检白聚成。 青者渐缩。 又检赤聚。 青者隐。 黑者缩小如杯许。 而赤气炽然独盛。 王睨之。 见所刻金刚经。 及好生编。 社仓卷皆在。 主者曰。 是知植德。 尚有生理。 损五官。 全其躯命可也。 乃令抉其目。 便昏暗无所见。 觉有人促之行。 一趺而寤。 张目见灯火如刺。 了不可开。 医进明目药。 其夜似有人复以钉钉目。 痛楚滋甚。 遂却医药。 决意乞休归里。 弃家修净业。 誓持法华千部。 及日诵金刚梵网经。 以祈冥祐。 庚申七月。 礼忏幽溪。 夕梦大士以杨枝洒甘露点其睛。 晨起。 豁然见物。 两目复明。 后历游云栖博山之门。 再生又十二年。 号壁如大师。 有回生自记。 明苏州尤弘远与邻一女奴相悦私订终身。 娶为妾。 妻妒虐之。 为咒诅法。 令速死。 未几。 妾果卒。 岁余。 妻亦久病。 呼里妪相伴。 夜见妾红裳绿衫。 冉冉至前。 指妻谇曰。 我命未合死。 尔以咒诅。 使我夭殁。 今已诉岳司追汝矣。 言讫不见。 次晚妻果绝。 远心念妾冤。 而妻平日所许誓愿。 及文书类甚多。 必为己累。 乃日持诵玉皇经。 凡数百部。 又祷于所事真武。 卜玄妙观沈道士。 建水陆道场以谢前过。 后远病中。 见隶卒摄去。 至一阙。 扁曰岳府。 王坐殿上。 叱问妻诉远同咒诅事。 远叩辩非己过。 王呼左右押远妻妾前证。 妻辞屈。 王曰。 尔虽不知情。 然此妇咒呾文案甚多。 如何破除。 远未答。 案前一判白王曰。 高真处已有文书准过矣。 王令检文卷览之。 授远。 远惶惧不暇细读。 但见朱字数行在纸尾。 王曰。 文移酆都。 当云呈。 今云咨误也。 俄有二甲胄神将见庭中。 一关圣。 一心将王灵官。 灵官顾王曰。 此小失不足问。 王颔之。 灵官以足蹴远足曰。 去。 遂得出。 路数折。 仍入一司。 有六僧坐其中。 呼远诘问。 主者言。 且还。 当入五瘟司去。 远具言高真赧罪之故。 僧曰。 汝知奉道而忘佛。 即此间利害亦非细。 今既得生还。 宜急延年高有德僧六人。 诵法华经六部。 方可消灭罪愆也。 命放出。 远乃苏。 逾日即请僧诵经如数。 迄今每月朔。 常持念经忏。 虽极冗不废。 明葛琬字石平。 昆山人。 投诚学道。 掩户搜讨竺坟。 长年不倦。 尤皈心法华。 用为日课。 念流光逝电。 妙法难闻。 欲报佛恩。 弘经为要。 因取先贤古德事。 自晋宋迄元明。 辑感通录四卷。 卷末各系以论。 荏苒数载未竟。 辛卯秋。 以衰疲抱疴匝岁。 至壬辰冬。 连夕频感异梦。 见神人趣镌是编。 乃竭力鸠工。 书告成。 病寻愈。 明吴门陈济生字皇士。 文庄公之长子。 素力行善事。 凡古今嘉言懿行。 无不手自辑录。 几至充栋。 尤好内典。 每结莲社。 持诵法华。 久而不怠。 忽夜梦一老者。 风神古异。 手持金字法华经。 及因果事迹相授。 陈子踊跃。 拜而纳之。 天明。 鹿城葛氏所刻法华感通录。 果载至陈子远耀堂流通。 又一友以泥金法华经全部来质。 同日事也。 未几复于途次。 见新安李正卿所书泥金法华搭。 并购归供养。 以成合璧。 庄严妙胜。 观者叹为希有。 始信幽诚所感。 佛事因缘。 不可思议如是。 陈子所著。 有共知录。 同善会全录。 及香林广书等编行世。 明谭工部贞默母严太夫人。 持家教子。 俱有法度。 虽夫贵子贵。 而布衣蔬食。 笃信佛法。 尤崇重法华及金刚经。 晨夕礼诵。 晚岁加持华严。 日一卷。 又能为子妇讲解大义。 崇祯壬申。 示疾。 起沐浴更衣礼佛曰。 我一生敬佛。 果有佛缘。 当令遗体不秽。 因跏趺合掌而逝。 时值暑月七日。 颜色含笑如生。 香气时拂。 丧次无一飞蝇。 见者莫不叹异。 法华持验纪卷下(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3:2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