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二 内容: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二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赞偈品第二十四已如是解四十不共法竟。 应取是四十不共法相念佛。 又应以诸偈赞佛。 如现在前对面共语。 如是则成念佛三昧。 如偈说。 圣主大精进四十独有法我今于佛前敬心以称赞如意及飞行其力无边限于圣如意中无有与等者声闻中自在他心智无量善能调伏心随意而应适其念如大海湛然在安隐世间无有法而能扰乱者诸佛所称叹金刚三昧宝得之在胸中如贤怀直心善知不定法四无色定事微细难分别尽知无有余众生若已灭今灭及当灭唯独有世尊智慧能通达善知不相应非色法中事一切诸世间悉皆不能知世尊大威力功德不可量智慧无边际皆无与等者于四问答中超绝无伦匹众生诸问难一切皆易答若诸世间中欲有害佛者是事皆不成以成不杀法若于三时中诸有所说者言必不虚设常有大果报凡有所说法无非是希有义趣尚不谬何况于言辞于三圣弟子上中下差别四双八辈等第一大导师身口意业命毕竟常清净是故于此中不复须防护自说一切智心无有疑畏若人来难我恐有所不知自说漏尽相尽到无漏边心无有疑畏余漏有不尽自说障碍法于中无疑难虽有用此法不能为障碍所说八圣道心无有疑畏有言是八道不能至解脱如实知是因是果及与非故号一切智名闻流无量三世所有业是诸业定报及非定果报种种皆悉知诸禅三昧中麁细深浅事皆悉能了知禅中无等者先知众生根上中下差别种种乐及性随宜而说法行道得诸利兼以化导人是以弟子众如实得善利宿命知无量天眼见无边一切人天中无能知其限住金刚三昧灭烦恼及气又知人漏尽故名漏尽力烦恼诸禅障一切法障碍三碍得解脱号无碍解脱四十不共法功德不可量无能广说者我已略说竟世尊若一劫称说此佛法犹尚不可尽况我无此智世尊大慈荫无量业善集四功德处故得佛无量法世尊所称说四功德胜处我今还以此称赞于如来三十二相具相有百福德八十种妙好三界谁能有三千大千界众生所有福果报为百倍相有如是德如此诸福德并及其果报复以为百倍成一白毫相三十相一一福德及果报复以为千倍成一肉髻相世尊诸功德不可得度量如人以尺寸量空不可尽从初发大心为度众生故坚心无量劫是故成佛道精勤欲成满如此之大愿无量劫数中行诸难苦行如诸往古佛说四功德处无量劫乃成今得安住中本为护实谛舍身及亲爱财宝诸富乐是故得具足无量劫数中见闻觉知法每先善思惟而后为人说若于不见等及于中有疑而能如实说所益无有量不说他匿事嫌讥而拒逆念常在安慧顺化令安隐第一真妙谛涅槃实为最余者皆虚妄世尊德具足饮食卧具等堂阁妙楼观名好象马车端严诸婇女金银珍宝等聚落诸城邑国土及荣位并以四天下爱子所亲妇支节及头目割肉出骨髓及以举身施怜愍诸众生悉施无所惜为求出生死不以求自乐虚空诸星宿地上所有沙世尊菩萨时布施数过是终不以非法求财而布施无有不知施无侵恼人施不贪惜好物而以恶者施无谄曲心施无惜而强施无恚无疑心无邪无轻笑无厌无不信[卑*页]面等布施无有分别心此应彼不应但以悲心故平等而行施不轻于众生以为非福田见圣心恭敬破戒者怜愍不自高其身卑下于他人亦不为称赞不求报等施无悔无忧愁无恶贱心施无待急恨心无法应当施无不敬心施无弃着地施无求恼者施无垢竞胜施无戏弄求者无不自手施不轻于少物以多自高施不以声闻乘辟支佛乘施不限一世施无有非时施世尊无数劫行诸希有施皆为无上道不为求自乐于诸佛法中出家行远离修习诸佛法为诸人天说说如是施法于诸施中上犹如日光明星月中殊胜如是胜舍处超越诸天人犹亦如世尊一切世间上是故能具足如是胜舍处名闻无量劫流布无穷已世尊无量劫护持清净戒开诸禅定门为得深寂处先离于五相后行八解脱入净三三昧亦住三解脱世尊善分别六十五种禅无有一禅定先来不生者于此诸定中亦不受其味世尊因诸定得三种神通以此度众生是故一切胜世尊无量劫等心弘慈化阿僧祇众生令住于梵世能以巧方便善说禅定故世尊菩萨时常于无量世无贪烦恼缠而往来世间过去得值者无量生天上过去诸菩萨所可行寂灭世尊菩萨时亦等无有异是故于寂灭胜处悉充满世尊菩萨时所有诸智慧以慧求菩提今成是慧报一切所资食如人依地生世尊于世世舍十闇恶道常行十善道斯由慧气分舍五欲五盖得种种禅定无量劫数世不从他人受善哉大圣尊悉是慧势力众生因世尊无量生六天亦令至梵世斯皆由慧力世尊于生死苦乐所迷闷不失菩提心斯皆是慧力世尊于生死不乐而常在乐涅槃不取斯皆是慧力安坐道场时降魔及军众度脱诸群生斯皆是慧力本求菩提时集无量助法闻者常迷闷何况能受行世尊能堪忍斯皆是慧力经书诸技术世世生自知亦能兼教人斯皆是慧力亲近无量佛悉饮甘露教种种谘请问亦随而分别经法智慧中未曾有悋惜乃至僕僮奴亦谘受善语世尊以是故慧胜处流布世尊于前世求是菩提时于一切众生行大慈悲心以第一智慧常出大势力悉作无量种希有诸难事一切诸世间尽共无量劫说之不可尽亦非算数及如是等诸事超越于人天一切世间中奇特无有比大业所获果具足一切智能破生死王安住法王处◎◎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菩萨应以此四十不共法念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是偈次第略解四十不共法六品中义。 是故行者先念色身佛。 次念法身佛。 何以故。 新发意菩萨。 应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念佛。 如先说。 转深入得中势力。 应以法身念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 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 不染着色身法身亦不着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是菩萨得上势力。 不以色身法身深贪着佛。 何以故。 信乐空法故。 知诸法如虚空。 虚空者无障碍故。 障碍因缘者。 诸须弥山由乾陀等十宝山。 铁围山黑山石山等。 如是无量障碍因缘。 何以故。 是人未得天眼故。 念他方世界佛。 则有诸山障碍。 是故新发意菩萨。 应以十号妙相念佛。 如说。 新发意菩萨以十号妙相念佛无毁失犹如镜中像十号妙相者。 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毁失者。 所观事空如虚空。 于法无所失。 何以故。 诸法本来无生寂灭故。 如是一切诸法皆亦如是。 是人以缘名号增长禅法则能缘相。 是人尔时即于禅法得相。 所谓身得殊异快乐。 当知得成般舟三昧。 三昧成故得见诸佛。 如镜中像者。 若菩萨成此三昧已。 如净明镜自见面像。 如清澄水中见其身相。 初时随先所念佛见其色像。 见是像已后。 若欲见他方诸佛随所念方得见诸佛无所障碍。 是故此人。 虽未有神通飞行到于彼而能见诸佛闻法无障碍是新发意菩萨于诸须弥山等诸山无能为作障碍。 亦未得神通天眼天耳。 未能飞行从此国至彼国。 以是三昧力故。 住此国土得见他方诸佛世尊。 闻所说法常修习是三昧故。 得见十方真实诸佛。 问曰。 如是定以何法能生。 云何可得。 答曰。 亲近善知识精进无懈退智慧甚坚牢信力不妄动以是四法能生是三昧。 亲近善知识者。 能以是三昧教诲人者名为善知识。 应加恭敬勤心亲近莫有懈怠废退舍离则得闻是深三昧义利智通达智不失智。 名为坚牢信根深固。 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人无能倾动。 名为信力不可动。 如是四法。 能生三昧。 复次。 惭愧爱恭敬供养说法者犹如诸世尊能生是三昧惭愧爱恭敬者。 于说法者深生惭愧。 恭恪爱乐供养如佛。 如是四法能生是三昧。 复次初四法者。 一于三月未甞睡眠。 唯除便利饮食坐起。 二于三月乃至弹指不生我心。 三于三月经行不息。 四于三月兼以法施不求利养。 是为四。 复有四法。 一能见佛。 二安慰劝人听是三昧。 三常不贪嫉行菩提心者。 四能集菩萨所行道法。 是为四。 复有四法。 一造作佛像乃至画像。 二当善书写是三昧经。 令信乐者得已诵读。 三教增上慢人令离憎上慢法。 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当护持诸佛正法。 是为四。 复有四法。 一少语言。 二在家出家不与共住。 三常系心取所缘相。 四乐远离空闲静处。 是为四。 初五法者。 一无生忍法。 厌离一切诸有为法。 不乐一切诸所生处。 不受一切诸外道法。 恶厌一切世间诸欲乃至不念何况身近。 二心常修习无量诸法定在一处。 于诸众生无有瞋碍。 心常随顺行四摄法。 三能成就慈悲喜舍不出他过。 四能多集佛所说法如所说行。 五清净身口意业及见。 是为五。 复有五法。 一乐如经所赞布施无有悭心。 乐说深法无所悋惜亦能自住。 二忍辱柔和同住欢喜。 恶口骂詈鞭捶缚等。 但推业缘不恚他人。 三常乐听是三昧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令流布增广勤行修习。 四心无妬嫉。 不自高身不下他人。 除眠睡盖。 五于佛法僧宝信心清净。 于上中下坐深心供奉。 他有小恩常忆不忘。 常住真实语中。 是为五复次。 出家诸菩萨所学三昧法在家菩萨者是法应当知若在家菩萨欲修习是三昧一当深以信心。 二不求业果报。 三当舍一切内外物。 四归命三宝。 五净持五戒无有毁缺。 六具足行十善道。 亦令余人住此法中。 七断除淫欲。 八毁呰五欲。 九不嫉妬。 十于妻子中不生爱着。 十一心常愿出家。 十二常受齐戒。 十三心乐住寺庙。 十四具足惭愧。 十五于净戒比丘起恭敬心。 十六不悭悋法。 十七于说法者深爱敬心。 十八于说法者生父母大师想。 十九于说法者以诸乐具敬心供养。 二十知恩报恩。 如是在家菩萨。 住如是等功德者。 则能学是三昧。 出家菩萨修习是三昧法者。 所谓一于戒无毁疵。 二持戒不杂污。 三持戒不浊。 四清净戒。 五无损戒。 六不取戒。 七不依戒。 八不得戒。 九不退戒。 十持圣所赞戒。 十一持智所称戒。 十二随波罗提木叉戒。 十三具足威仪行处。 十四乃至微小罪心大怖畏。 十五净身口意业。 十六净命。 十七所有戒尽受持。 十八信乐甚深法。 十九于无所得法心能忍。 空无相无愿法中心不惊。 二十勤发精进。 二十一念常在前。 二十二信心坚固。 二十三具足惭愧。 二十四不贪利养。 二十五无嫉妬。 二十六住头陀功德。 二十七住细行法中。 二十八不乐说世间俗语。 二十九远离聚语。 三十知报恩。 三十一知作恩报恩者。 三十二于和上阿阇梨所生恭敬忌难心。 三十三破除憍慢。 三十四降伏我心。 三十五善知识难遇故勤心供给。 三十六所从闻是法处。 若得经卷若口诵处。 于此人所生父母想善知识想大师想大惭愧爱敬想。 三十七常乐阿练若。 三十八不乐住城邑聚落。 三十九不贪着檀越善知识家。 四十不惜身命。 四十一心常念死。 四十二不存利养。 四十三于诸物中心不染着。 四十四无所渴爱。 四十五守护正法。 四十六不着衣钵。 四十七不畜遗余。 四十八但欲乞食。 四十九次第乞食。 五十常知惭愧心常有悔。 五十一不畜金银珍宝钱财。 离诸不善悔。 五十二心无缠垢。 五十三常行慈心。 五十四除断瞋恚。 五十五常行悲心。 五十六除断爱着。 五十七常求利安一切世间。 五十八常怜愍一切众生。 五十九常乐经行。 六十除却睡眠。 出家菩萨住如是等法中。 应修习是三昧。 复次。 余修三昧法亦应如是学能生是般舟三昧。 余助法亦应修习。 何等是。 一缘佛恩常念在前。 二不令心散乱。 三系心在前。 四守护根门。 五饮食知止足。 六初夜后夜常修三昧。 七离诸烦恼障。 八生诸禅定。 九禅中不受味。 十散坏色相。 十一得不净相。 十二不贪五阴。 十三不着十八界。 十四不染十二入。 十五不恃族姓。 十六破憍慢。 十七于一切法心常空寂。 十八于诸众生生亲族想。 十九不取戒。 二十不分别定。 二十一应勤多学。 二十二以是多学而不憍慢。 二十三于诸法无疑。 二十四不违诸佛。 二十五不逆法。 二十六不坏僧。 二十七常诣诸贤圣。 二十八远离凡夫。 二十九乐出世间论。 三十修六和敬法。 三十一常修习五解脱处。 三十二除九瞋恼事。 三十三断八懈怠法。 三十四修八精进。 三十五常观九相。 三十六得大人八觉。 三十七具足诸禅定三昧。 三十八于此禅定无所贪无所得。 三十九听法专心。 四十坏五阴相。 四十一不住事相。 四十二深怖畏生死。 四十三于五阴生怨贼想。 四十四于诸入中。 生空聚想。 四十五于四大中生毒蛇想。 四十六于涅槃中生寂灭想安隐乐想。 四十七于五欲中生涎唾想。 心乐出离。 四十八不违佛教。 四十九于一切众生无所诤讼。 五十教化众生令安住一切功德。 复次。 如是三昧报菩萨应当知菩萨行是般舟三昧。 果报亦应知。 问曰。 修习是三昧得何果报。 答曰。 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报。 复次如经所说果报。 佛语颰陀婆罗菩萨。 譬如有人能摧碎三千世界地皆如微尘。 又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草木花叶一切诸物皆为微尘。 颰陀婆罗。 以一微尘为一佛世界。 有尔所世界皆满中上妙珍宝以用布施。 跋陀婆罗于意云何。 是人以是布施因缘得福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 颰陀婆罗。 我今实语汝。 若有善男子。 得闻诸佛现前三昧。 不惊不畏其福无量。 何况信受持读讽诵为人解说。 何况定心修习。 如一搆牛乳顷。 颰陀婆罗。 我说此人福德尚无有量。 何况能得成是三昧者。 佛又告颰陀婆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若劫尽时设堕此火火即寻灭。 颰陀婆罗。 持是三昧者。 若有官事。 若遇怨贼师子虎狼恶兽恶龙诸毒虫等。 若夜叉罗刹鸠槃荼毗舍阇等。 若人非人等。 若害身若害命若毁戒。 无有是处。 若读诵为人说时亦无衰恼。 唯除业报必应受者。 复次颰陀婆罗。 菩萨受持读诵是三昧时。 若得眼耳鼻舌口齿病风寒冷病如是等种种余病。 以是病故而失寿命无有是处唯除业报必应受者。 复次颰陀婆罗。 若人受持读诵是三昧者。 诸天守护诸龙夜叉摩睺罗伽人非人四天王帝释梵天王诸佛世尊皆共护念。 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爱念乃至诸佛皆共爱念。 复次是人皆为诸天所共称赞乃至诸佛皆共称赞。 复次诸天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 乃至诸佛皆欲见是菩萨来至其所。 复次是菩萨受持是三昧者。 所未闻经自然得闻。 复次是菩萨得是三昧者。 乃至梦中皆得如是诸利益事。 颰陀婆罗。 菩萨若我一劫若减一劫。 说受持读诵是三昧者功德不可得尽。 何况得成就者。 颰陀婆罗。 如人于百岁中身力轻健其疾如风。 是人百岁行不休息。 常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于汝意云何。 是人所诣十方有人能数知里数不。 颰陀婆罗言。 不可数也。 唯除如来舍利弗阿惟越致余不能知。 颰陀婆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是人所行处满中真金布施。 若有人但闻是三昧。 以四种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常求多闻。 如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 我亦如是。 如今现在菩萨随喜是三昧。 我亦如是。 如未来诸佛行菩萨道时随喜是三昧。 我亦如是。 如过去未来现在菩萨所行三昧。 我亦随喜皆为得多闻。 我亦如是求多闻故。 随喜是三昧。 颰陀婆罗。 是随喜福德。 于上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不及一。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是三昧得如是无量无边果报。 复次。 是三昧住处少中多差别如是种种相皆当须论义是三昧所住处。 少相中相多相。 如是等应分别。 知是事应当解释。 住处者。 是三昧或于初禅可得。 或第二禅或第三禅或第四禅可得。 或初禅中间得势力。 能生是三昧。 或少者人势力少故名为少。 又少时住故名为少。 又见少佛世界故。 名为少。 中多亦如是。 说是三昧或说有觉有观。 或无觉有观。 或无觉无观。 或喜相应。 或乐相应。 或不苦不乐相应。 或有入出息。 或无入出息。 或定是善性。 或有漏。 或无漏。 或欲界系。 或色界系。 或无色界系。 或非欲界。 或非色界。 或非无色界系。 是三昧是心数法。 心相应。 随心行法。 共心生法。 非色。 非现。 能缘。 非业。 业相应。 随业行。 非先世业果报。 除因报。 可修可知可证。 亦以身证亦以慧证。 或可断或不可断。 有漏应断。 无漏不可断。 知见亦如是。 不与七觉合。 如是一切诸分别三昧义。 皆应此中说。 复次修习是三昧得见诸佛。 如说。 得见诸佛已勤心而供养善根得增长能疾化众生供养名心意清净。 恭敬欢喜念佛有无量功德。 以种种赞叹名口供养。 敬礼华香等名身供养。 是故福德转更增长。 如穀子在地雨润生长。 疾教化者令众生住三乘中。 如是菩萨增长善根。 以初二摄法摄取诸众生后余二摄法未尽能信受初二者布施爱语。 利益同事名为后二。 是菩萨在初地。 不能具解故。 但能信受。 尔时诸善根回向于佛道如彼成炼金调熟则堪用智慧火所炼故。 于菩萨所行事中。 善根成熟则堪任用。 譬喻品第二十六是菩萨应闻地相得修果为得诸地分故勤行精进相者是相貌。 因以得知。 得者成就。 以是法故名成就是法。 修名得修行修。 常念果者。 从因有事成名为果。 是菩萨欲得十地行。 应善闻相得修果。 闻者从诸佛菩萨所闻。 及胜己者。 为得诸地分者。 为得是地分故勤行精进。 此中初地相者。 如先说。 菩萨在初地多所能堪受不好于诤讼其心多喜悦常乐于清净悲心愍众生无有瞋恚心多行是七事是故堪受不诤喜悦清净悲心无瞋等七法。 是初地相。 成就此堪受等七法名为得。 复次堪受等七法相。 即是初地得。 如偈说。 若厚种善根善行于诸行善集诸资生善供养诸佛善知识所护具足于深心悲心念众生信解无上法具此八法已当自发愿言我已得自度当复度众生为得十力故入于必定聚则生如来家无有诸过咎即转世间道入出世上道以是得初地此地名欢喜是故当知。 为菩提故所得决定心。 名为初地得修名。 从初发心乃至成诸佛现前三昧。 于其中间具说诸地功德。 能生是诸功德。 生已修集增长。 名为初地。 修果者。 先已处处说得若干福德。 不回向声闻辟支佛地。 今当更说。 菩萨得初地果。 能得菩萨数百定等。 初地分者。 所有诸法合成初地。 名为诸分。 如麴米等合能成酒故。 名酒因缘。 所有诸法能成初地。 名为初地分。 所谓。 信力转增上成就大悲心慈愍众生类修善心无惓喜乐于妙法常近善知识惭愧及恭敬柔软和其心乐观法无着一心求多闻不贪于利养离奸欺谄诳不污诸佛家不毁戒欺佛深乐萨婆若不动如大山常乐修习行转上之妙法乐出世间法不乐世间法即治欢喜地难治而能治是故常一心勤行此诸法菩萨能成就如是上妙法是则为安住菩萨初地中问曰。 菩萨何用闻是初地相等为。 答曰。 是菩萨初地相等法中。 应善知方便。 是故应闻。 问曰。 菩萨但应于此法中。 善知方便。 更于余法中善知方便。 答曰。 是诸法中应善知方便。 亦于余法善知方便。 问曰。 若尔者可略说。 答曰。 有法能助地有法违于地有法能生地有法能坏地有诸地相果有诸地中得诸地清净分从地至一地住地转增益无能令退者从菩萨净地至无量佛地于此诸事中应善知方便请问诸善人除破于憍慢助初地法者。 所谓信戒闻舍精进念慧等。 如是等及余诸法随顺初地者。 是名助法。 相违法者。 不信破戒少闻悭贪懈怠乱念无慧等及余不随顺不能助初地者是。 灭地法者。 能令此地退失障碍不现。 如劫尽时万物都灭。 何者是所谓能偷夺菩提心法。 是先已说。 生地法者。 能生能成初地。 所谓不偷夺菩提心法。 是先已说。 地相得果地分上已说。 清净法者。 用是法能净初地。 所谓如先说。 初地中七法。 菩萨在初地多所能堪受不好于诤讼其心多喜悦常乐于清净悲心愍众生无有瞋恚心多行是七事如是七法能净治初地。 从一地至一地者。 如从初地至二地从二地至三地。 余亦如是。 从初地至二地得不谄曲等十心故。 从二地至三地得信乐等十心故。 得如是等种种心种种法故。 能从一地至一地。 住地转增益者。 如初地中檀波罗蜜多第二地中尸波罗蜜多又信等诸法转得势力。 第三地中多闻多又布施持戒信等转得势力。 余地中亦如是。 无能令退者。 住是地中。 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无能转者。 何以故。 得大功德力故。 深入法性底故。 大信解故。 从菩萨净地至无量佛地者。 若菩萨具足清净一切地已则得佛地。 于此诸事中皆应善知方便。 请问诸善人者。 成就正法故名为善人。 正法者。 略说一信。 二精进。 三念。 四定。 五慧。 六身口意律仪。 七无贪无恚无痴。 除舍于憍慢者。 自谓我于胜人中胜。 名为大慢。 于与己等中胜而心自高。 名为憍慢。 大不如他言小不如。 名为小慢。 问曰。 汝说于是诸法中应善知方便。 得是方便何用为。 答曰。 菩萨若善知诸地中相得不得成佛道终不转初地相名助诸地等七法。 得名相违法有八种。 灭等八法不应行。 若菩萨善知是法不得佛道终不退转。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0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