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内容: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九古吴蕅益沙门 智旭 汇释○六十八恶见不舍戒。 大乘犯重。 是谤法故。 若比丘。 作如是说。 我知佛所说法。 行淫欲非障道法。 彼比丘谏此比丘言。 大德莫作是语。 莫谤世尊。 谤世尊者不善。 世尊不作是语。 世尊无数方便。 说犯淫欲是障道法。 彼比丘谏此比丘时。 坚持不舍。 彼比丘乃至三谏。 舍此事故。 若再三谏。 舍者善。 不舍者。 波逸提。 缘 阿梨吒比丘生是恶见。 诸比丘谏而不舍。 白佛。 佛令僧为作诃谏白四羯磨。 而结此戒。 相 三羯磨竟。 波逸提。 遮彼莫舍者。 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五分律云。 一比丘屏处谏舍者。 一突吉罗。 多比丘往谏舍者。 二突吉罗。 僧往谏舍者。 三突吉罗。 白竟舍者。 四突吉罗。 一羯磨竟舍者。 五突吉罗。 二羯磨竟舍。 或三羯磨未竟舍者。 六突吉罗。 三羯磨竟。 若舍若不舍。 波逸提。 证 大般若经云。 若染色欲。 于生梵天尚能为障。 况得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菩萨断欲出家。 能得无上菩提。 非不断者。 菩萨摩诃萨于五欲中。 深生厌患。 不为五欲过失所染。 以无量门诃毁诸欲。 欲为炽火。 烧身心故。 欲为秽恶。 染自他故。 欲为魁脍。 于去来今常为害故。 欲为怨敌。 长夜伺求作衰损故。 欲如草炬。 欲如苦果。 欲如利剑。 欲如火聚。 欲如毒器。 欲如幻惑。 欲如闇井。 欲如诈亲旃陀罗等。 舍利子。 诸菩萨摩诃萨。 以如是等。 无量过门。 诃毁诸欲。 ○六十九党恶见人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如是语人。 未作法。 如是邪见而不舍。 供给所须。 共同羯磨止宿言语者。 波逸提。 缘 阿梨吒不舍恶见。 诸比丘白佛。 佛令僧作恶见不舍举。 白四羯磨。 时六群供给所须等。 故制。 释 未作法者。 被举未解。 不舍者。 僧诃谏而不舍。 所须有二。 一者法。 教修增上戒。 增上意。 增上智。 学问。 诵经。 二者财。 供给四事。 同羯磨者。 同说戒。 相 比丘尼波逸提(若随顺被举比丘三谏不舍。 波罗夷)。 不犯者。 不知有是语人。 及病倒持缚命难等。 五分律云。 共语语语波逸提。 共坐。 坐坐波逸提。 共宿。 宿宿波逸提。 共事。 事事波逸提。 虽舍恶见。 僧未解羯磨。 亦波逸提。 若作恶见。 僧未羯磨。 突吉罗。 若不知。 及不如法羯磨。 不犯。 十诵律云。 若教他法。 若从受法。 若与他财。 若取他财。 若共宿。 一切波逸提。 根本律云。 若彼身病。 看侍无犯。 或共同居。 令舍恶见。 亦无犯。 ○七十畜被摈沙弥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知沙弥作如是言。 我从佛闻法。 若行淫欲。 非障道法。 彼比丘谏此沙弥如是言。 汝莫诽谤世尊。 谤世尊者不善。 世尊不作是语。 沙弥。 世尊无数方便。 说淫欲是障道法。 彼比丘谏此沙弥时。 坚持不舍。 彼比丘应乃再三诃谏。 令舍此事故。 乃至三谏而舍者善。 不舍者。 彼比丘应语彼沙弥言。 汝自今以去。 不得言佛是我世尊。 不得随逐余比丘。 如诸沙弥。 得与余比丘二三宿。 汝今无是事。 汝出去。 灭去。 不应住此。 若比丘。 知如是众中被摈沙弥。 而诱将畜养共止宿者。 波逸提。 缘 跋难陀有二沙弥。 作是恶见。 佛敕比丘为作诃谏白四羯磨。 三谏不舍。 乃令僧作灭摈白四羯磨。 六群知僧灭摈。 而诱将畜养共止宿。 故制。 相 若自畜。 若与人。 若自诱。 若教人。 若共宿。 尽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不知是被摈。 乃至命难等。 根本律云。 若令彼舍恶见。 虽权摄受。 无犯。 附 律摄云。 凡不见罪等被舍置人。 共为受用。 皆得恶作。 僧祇律云。 若有人为二师所嫌。 余比丘不得诱引言。 我与汝四事。 汝当在我边住。 受经。 诵经。 若观彼人。 必当舍戒就俗者。 得诱取已。 当教言。 汝当知二师恩甚重难报。 汝应还彼自下住。 ○七十一拒谏难问戒。 大乘同制。 若比丘。 余比丘如法谏时。 如是语。 我今不学此戒。 当难问余智慧持律比丘者。 波逸提。 若为知为学故。 应难问。 缘 起自阐陀比丘。 故制。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谏者痴。 ○七十二轻诃说戒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说戒时作是语。 大德。 何用说是杂碎戒为。 说是戒时。 令人恼愧怀疑。 轻诃戒故。 波逸提。 缘 众比丘诵正法毗尼。 六群恐其通利。 数举我罪。 往语之言。 若欲诵者。 当诵四事及十三事。 余不应诵(云云)余比丘察知其意欲灭法。 白佛结戒相。 毁呰阿毗昙及余契经。 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沙弥等毁所受戒等。 亦突吉罗)。 不犯者。 语令病瘥乃诵。 语令先求果证。 不为灭法。 五分律云。 若欲令人远离毗尼。 不读不诵。 而毁呰者。 波逸提。 若欲令波罗提木叉不得久住。 而毁呰者。 偷兰遮。 毁呰经亦如是毁呰余四众及在家二众戒。 突吉罗。 比丘尼毁呰二部戒。 波逸提。 毁余五众戒。 突吉罗。 若恐新受戒人生疑废退心。 教未可诵戒。 不犯。 证 萨婆多论云。 何以诃戒经罪重。 余经罪轻。 以戒是佛法之平地。 万善由之生。 又一切佛弟子。 皆依而住。 若无戒则无所依。 又入佛法之初门。 若无戒者。 无由入泥洹城。 又是佛法之璎珞。 庄严佛法。 是故诃毁罪重。 善见律云。 若学毗尼者有五德。 一身自护戒。 二能断他疑。 三入众无畏。 四能伏怨。 家。 五令正法久住。 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 能令正法久住。 若中天竺佛法灭。 边地有五人受戒。 满十人。 往中天竺。 得与人具足戒。 是名令正法久住。 如是乃至二十人。 得出罪。 是名令正法久住。 又持律有六德。 一者守领波罗提木叉。 二者知布萨。 三者知自恣。 四者知授人具足戒。 五者受人依止。 六者得畜沙弥。 若不解律。 但知修多罗阿毗昙。 不得度沙弥。 受人依止。 以律师持律故。 佛法住世五千岁。 ○七十三无知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说戒时。 作如是语。 我今始知此法。 戒经所载。 半月半月说。 戒经来。 余比丘。 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说戒中坐。 何况多。 彼比丘无知无解。 若犯罪。 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罪。 语言。 长老。 汝无利。 不善得。 汝说戒时。 不用心念。 不一心摄耳听法。 彼无知故。 波逸提。 缘 六群中一人自知罪障。 恐清净比丘举发。 先往语言。 我今始知(云云)诸比丘察知其故。 白佛结戒。 相 若不与彼罪者。 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沙弥等不知自所受戒。 突吉罗)。 不犯者。 未曾闻说戒。 今始闻。 若未曾闻广说。 今始闻。 乃至错说等。 僧祇律云。 受具足已。 应诵二部毗尼。 若不能者。 当诵一部。 乃至若复不能。 当诵初篇戒及偈。 布萨时。 应广说五篇。 乃至若复不能。 当说初篇及偈。 余者僧常闻。 不诵者。 越毗尼罪。 僧中应使诵利者说。 余人专心听。 不得坐禅及作余业。 若于四事乃至七灭诤法。 中间随不听。 随得越毗尼罪。 一切不听。 波逸提。 此罪不得趣向人悔。 当众中持戒有威德人。 所敬难者。 于前悔。 前人应诃言。 长老。 汝失善利。 半月说波罗提木叉时。 汝不尊重。 不一心念。 不摄耳听法。 诃已。 波逸提悔过。 ○七十四违反羯磨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共同羯磨已。 后如是言。 诸比丘随亲厚以众僧物与者。 波逸提。 缘 沓婆摩罗子知僧事。 设会布施不得住。 衣服破坏。 众僧白二羯磨。 以衣与之。 六群亦在众中。 后乃更作是语。 故制。 相 比丘尼波逸提(沙弥等不得同羯磨。 若私讥议。 亦突吉罗)。 不犯者。 其事实尔。 萨婆多论云。 凡僧中执劳苦人。 若大德。 其贫匮者。 僧和合与。 尽得与之。 但言不应与。 尽犯。 ○七十五不与欲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众僧断事未竟。 不与欲而起去。 波逸提。 缘 众比丘集一处论法毗尼。 六群疑为我等作羯磨。 从座起去。 众僧止而不住。 故制。 释 事者。 十八破僧事。 法非法乃至说不说。 相 出户外。 波逸提。 一足在户外等。 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有僧事塔事瞻病事。 与欲而去。 若口噤不能与欲。 及非法羯磨等。 僧祇律云。 若大小便。 须臾还。 不废僧事。 无罪。 若说法。 说毗尼。 听多比丘诵经。 听他受经。 听他诵经。 尽应白去。 不白去者越毗尼罪。 若诵经者。 止诵作余语。 去者无罪。 五分律云。 若屋下羯磨。 随几过出。 一一出。 波逸提。 若露地羯磨。 出去僧面一寻。 波逸提。 若神通人。 离地四指。 波逸提。 若僧不羯磨断事。 出去。 突吉罗。 若私房断事。 来而去。 突吉罗。 若僧不羯磨断事。 及私房断事。 沙弥得在其中。 起去。 突吉罗。 式叉摩那沙弥尼亦如是。 ○七十六与欲后悔戒。 大乘比丘同学。 若比丘。 与欲已。 后悔者。 波逸提。 缘 六群中有犯事者。 恐僧弹举。 于一切时。 六人相随不离。 僧不得与作羯磨。 后于作衣时唤之。 报言。 作衣不得往。 僧言。 若不得来。 可令一二比丘持欲来。 即令一比丘来。 僧即与此比丘作羯磨。 此比丘还。 六群悔言。 彼作羯磨者。 非为羯磨。 羯磨不成。 我以彼事故与欲。 不以此事。 诸比丘嫌责。 白佛结戒。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实非羯磨。 五分律云。 僧不作羯磨断事。 后诃。 突吉罗。 ○七十七屏听诤后语戒。 此是性罪。 大乘同制。 若比丘。 比丘共斗诤已。 听此语向彼说。 波逸提。 缘 起自六群比丘。 故制。 释 听者屏听。 相 往而闻。 波逸提。 不闻。 突吉罗。 欲往不往。 及一切处二人共语。 不以弹指謦咳惊之。 尽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为破非法羯磨及无利益事。 五分律云。 默听余四众语。 突吉罗。 十诵律云。 为和合故往听。 不犯。 善见律云。 往去。 步步突吉罗。 至闻处。 波逸提。 为欲自改。 往听。 不犯。 僧祇律云。 二比丘在堂里私语。 若比丘欲入。 应弹指动脚作声。 若前人默然者。 应还出。 若故语不止者。 入无罪。 一比丘先在堂内坐。 二比丘私语从外来。 先坐者应作声。 若彼默然者。 堂内比丘应出。 前后行亦尔。 若比丘。 共余比丘斗诤。 结恨。 作是骂詈。 我要当杀此恶人。 比丘闻已。 得语彼。 好自警备。 我闻有恶声。 若有客比丘作是言。 我等当盗某库藏某塔物某僧净厨某人衣钵。 知事人闻已。 默然应还。 僧中唱言。 诸大德。 某库藏某塔物某僧净厨某人衣钵。 当警备。 我闻恶声。 使前人知。 若比丘多有弟子。 日暮窃按行诸房。 知如法不。 若闻说世俗语。 不得便入诃责。 待自来然后诲责。 若闻论经说义问答。 不得便入赞叹。 待自来然后赞美。 ○七十八瞋打比丘戒。 大乘同制。 若为相报。 犯轻。 若无端起恚。 及忿恨增上。 不受彼忏者。 犯重。 若比丘。 嗔恚故不喜。 打比丘者。 波逸提。 缘 六群中有一人。 瞋打十七群比丘。 被打人高声唤言莫尔。 比房闻之。 白佛结戒。 相 手石杖等打。 皆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病须椎打。 噎须椎脊。 触令闻语。 及误触等。 萨婆多论云。 打得戒沙弥(即与学沙弥也)。 盲瞎聋哑。 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 悉波逸提(失双目名盲。 失一目为瞎。 先有盲瞎聋哑病者。 不得受比丘戒。 已受具戒而得此病。 仍是比丘故也)。 摩得勒伽云。 打三种人。 突吉罗。 谓贼住(不得戒)。 本不和合(受五法者)。 本犯戒(犯四重禁失比丘性)。 若以把沙把豆等物掷众比丘。 随所著。 随得尔所波逸提。 不着。 突吉罗。 五分律云。 打余四众乃至畜生。 突吉罗。 僧祇律云。 若恶象马牛羊猪狗等来。 不得打。 得捉杖木瓦石等打地作恐怖相。 若畜生来入塔寺。 触突形像。 坏华果树。 亦得以杖木瓦石打地。 恐怖令去。 ○七十九瞋搏比丘戒。 大乘轻重同上说。 若比丘。 瞋恚不喜。 以手搏比丘者。 波逸提。 缘 亦起自前人。 故制。 相 比丘尼等同上。 不犯者。 他欲打。 举手遮。 遮一切难。 举手招唤误触等。 十诵律云。 以手脚掌向他波逸提。 举余身分向他。 突吉罗。 五分律云。 手拟及。 波逸提。 不及。 突吉罗。 ○八十无根僧残瞋谤戒。 大乘同制。 向同法者说犯轻。 若向外人说。 犯重。 若比丘。 瞋恚故。 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者。 波逸提。 缘 亦起自前人。 故制。 释 三根如僧残法中说。 相 了了不了了同前。 比丘尼等同前。 不犯者。 说实令改等。 ○八十一辄入宫阈戒。 大乘同制。 末世尤所当慎。 设令唤请。 亦不应辄入。 若具大神力。 威德。 不犯。 若比丘。 刹利水浇头王种。 王未出。 未藏宝而入。 若过宫门阈者。 波逸提(西国绍王位时。 取四海水以灌其顶。 故名水浇头王种。 即灌顶王也)。 缘 末利夫人。 劝波斯匿王既得信乐。 听诸比丘入出宫合。 无有障碍。 迦留陀夷入宫。 王与夫人昼日共眠。 遥见尊者。 即起披衣。 以所披衣拂座令坐。 夫人失衣露形。 惭愧而蹲。 尊者还僧伽蓝语诸比丘。 比丘嫌责。 白佛结戒。 释 王未出者。 王未出。 采女未还本处。 萨婆多论云。 王者。 聚落主已上也。 相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王已出。 已藏宝。 有所奏白。 若被请唤。 及被执等。 律摄云。 入王宫有十过失。 一宫人有娠。 便疑苾刍行不净行。 二宫中失物。 三密言出外。 四王子有损。 五王身有损。 六举大臣。 七黜国相。 八国人苦害。 九往征余国。 十辄聚军师。 如是等事。 咸疑苾刍。 ○八十二捉宝物戒。 此是遮罪。 大乘为众生故。 不问处所。 但酌机缘。 若比丘。 若宝。 及宝庄饰。 自捉。 若教人捉。 除僧伽蓝中。 及寄宿处。 波逸提。 若比丘。 在僧伽蓝中。 若寄宿处。 捉宝。 若以宝庄饰。 自捉。 教人捉。 当作是意。 若有主识者当取。 作如是因缘。 非余。 缘 有外道居士。 路行忘千两金囊。 众比丘见而持去。 以待识者。 居士趋还。 即出与之。 反以为少。 讼于波斯匿王。 王鞠知其诈。 罚其家财尽没入官。 故制。 除僧伽蓝者。 毗舍佉母。 脱身璎珞置树下。 往见世尊。 心存于法。 忘取还家。 比丘白佛。 故听取举。 寄宿处者。 比丘行无住处村。 寄宿巧师舍。 巧师以金银置舍内而去。 比丘为守护故。 竟夜不眠。 还以白佛故听收举。 释 根本律云。 宝。 谓七宝。 宝类者。 谓诸兵器弓刀之属。 及音乐具。 鼓笛之流。 相 如上宝物。 自捉。 教人捉。 当识囊器相。 识裹相。 识系相。 应解囊器。 看知几连缀几未连缀。 几方几圆。 几故几新。 若有求索者。 应问汝物何似。 若相应。 应还。 若不相应。 语言。 我不见如是物。 若有二人俱来索。 亦如是问答。 若二人语俱相应。 应持物着前语言。 是汝等物。 各取。 若不尔。 尽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若供养塔寺庄严具。 为坚牢故收举。 十诵律云。 捉伪珠。 突吉罗。 人间金银宝地床器比丘不应行坐用。 天上金银宝地床器。 比丘应行坐用。 根本杂事云。 不应于宝器中食。 或往天上。 或至龙宫。 无余杂器者。 设金宝器。 亦应取食。 证 律摄云。 佛在鹫峰。 诣城乞食。 遇大雨。 水荡崖崩有伏藏现。 告阿难陀。 汝应观此是大害毒。 阿难言。 世尊。 实是可畏毒。 有一采根果人。 闻而往观见是伏藏。 念言。 愿此害蛇。 恒螫于我父母妻子眷属。 亦不辞痛。 遂尽持归。 随意受用。 未生怨王见其富盛遣使往问。 汝于何处得王伏藏。 报言不得。 捉以送王。 王自问之。 亦云不得。 王即准法系其眷属将付屠人。 彼人悲泣。 随屠者去。 高声大唤。 阿难陀。 此是害毒。 此是害毒。 将刑有言。 法须返奏。 王便唤返问之。 彼人具答昔缘。 王时初信佛法。 不觉流泪。 告曰。 汝缘世尊。 获斯珍宝。 罪虽合死。 我今释汝。 并及眷属。 应将此物供养佛僧。 既蒙释免。 遂办上供。 奉请佛僧。 佛为说法。 便获初果。 缘斯不听比丘捉宝。 附 僧祇律云。 比丘见宝物。 若无人识者。 应停至三月已。 塔园中得者。 即作塔用。 僧园中得者。 当作四方僧用。 若故坏僧房塔院欲更修治。 堀地得宝藏者。 净人不可信。 应白王。 王若须。 应与。 若施。 应用。 设己用。 王知索者。 应乞塔物僧物还。 有净人可信。 得取停至三年已。 用作塔事僧事如上。 若宝藏上有铁券姓名。 亦应如实答。 作新僧房等得物亦尔。 ○八十三非时入聚落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非时入聚落不嘱比丘者。 波逸提。 缘 跋难陀非时入村。 与居士樗蒱。 居士不胜。 以悭嫉故。 便言。 比丘晨朝入村。 为乞食故。 非时入村。 为何事耶。 故制。 或有僧事塔事瞻病事等。 听嘱余比丘而去。 若独处一房。 当嘱授比房。 释 非时者。 从中后至明相未出。 相 入村门。 波逸提。 一脚入村。 及共期不去等。 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道由村过。 有所启白。 若为唤。 若受请。 乃至命难等。 十诵律云。 余比丘者。 谓眼所见。 若白已入聚落。 还所住处。 即以先白复至聚落。 波逸提。 若不白入聚落。 随所经过大小巷。 随得尔所突吉罗。 随入白衣家。 一一波逸提。 若八难中一一难起。 不犯。 僧祇律云。 二比丘在阿练若住。 欲俱行。 展转相白。 若一人说己行。 后人复欲行。 应白余比丘。 若无余比丘。 应作是念。 若道中。 若门。 若聚落边。 见比丘当白。 白已然后入。 摩得勒伽云。 若无比丘。 应白余四众。 ○八十四作高床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作绳床木床。 足应高如来八指。 除入陛孔上截竟。 若过者。 波逸提。 缘 迦留陀夷敷高好床座。 世尊诃责结戒。 释 律摄云。 佛八指者。 中人一肘。 萨婆多论云。 八指者。 一指二寸也。 相 自作。 教他作。 成。 尽波逸提。 不成。 尽突吉罗。 为他作。 成不成。 尽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 余三众突吉罗。 不犯者。 他施。 己成者。 截而用之。 第三分云。 除宝床。 余在白衣舍应坐。 十诵律云。 应截己悔过。 若未截。 僧应敕令截。 不敕不听。 尽突吉罗。 五分律云。 得高床施。 应作是念。 此床不如法。 我当更截。 不作是念受。 波逸提。 僧祇律云。 若自作。 终日坐上。 一波逸提。 起已还坐。 一一坐波逸提。 他床而坐上。 越毗尼罪。 若客比丘来。 次第付得过量床。 应语知事言。 借我锯来。 问作何等。 答言。 此床过量。 欲截令如法。 若言。 莫截。 檀越见或不喜。 若不久住。 凿地埋脚齐量止。 若久住。 应齐埋处。 木筒盛脚。 勿使坏。 若檀越家坐床脚高。 不得悬脚坐。 应索承机。 或索砖木承足。 若福德舍中床高。 坐者无犯(福德舍。 即施一食处)。 ○八十五兜罗绵贮褥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作兜罗绵贮绳床木床大小褥。 成者。 波逸提。 缘 六群作此。 居士嫌其无愧无慈。 故制。 释 兜罗绵者。 白杨树华。 杨柳华。 蒱台华(并易生虫)。 大褥。 为坐卧故。 小褥。 为坐故。 相 犯轻重同上。 比丘尼等同上。 不犯者。 若鸠罗耶草。 文若草。 娑婆草。 若以毳劫贝碎弊物。 五分律云。 若坐。 坐坐波逸提。 若卧。 卧卧波逸提。 若他与受。 波逸提。 要先弃然后悔过。 若不尔。 罪益深。 十诵律云。 擿破却之。 然后悔过。 若未破。 僧应敕令破。 僧祇律云。 若贮枕。 枕头支足。 越毗尼罪。 若病。 无罪。 ○八十六作骨牙角针筒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作骨牙角针筒。 刳刮成者。 波逸提。 缘 罗阅城有信乐工师。 为比丘作骨牙角针筒。 废家事业。 无复衣食。 世人言其求福得殃。 故制。 相 犯轻重如上。 余四众突吉罗。 不犯者。 铁。 铜。 铅。 锡。 白腊。 竹。 木。 [竺-二+韦]。 舍罗草。 用作针筒。 十诵律云。 应破已悔过。 若未破。 僧应敕令破。 ○八十七过量作坐具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作尼师坛。 当应量作。 是中量者。 长佛二磔手。 广一磔手半。 更增广长各半磔手。 若过。 截竟。 波逸提。 缘 佛见僧卧具不净所污。 听诸比丘为障身障衣障卧具故。 作尼师坛。 六群便作广大尼师坛。 故制。 迦留陀夷体大不能坐。 向佛所从来道边。 手挽尼师坛。 欲令广大。 佛乃听更增广长各半磔手。 释 僧祇律云。 如来磔手。 二尺四寸(此约小尺。 若约大尺。 可二尺许)。 相 犯轻重如上。 余四众突吉罗。 不犯者。 若得已成者。 裁割如量。 或叠作两重。 十诵律云。 应截断已悔过。 若未截。 僧应敕令截。 ○八十八过量作覆疮衣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作覆疮衣。 当应量作。 是中量者。 长佛四磔手。 广二磔手。 裁竟过者。 波逸提。 缘 比丘患痈疮疥。 脓血污身衣卧具。 佛听作细耎衣覆疮上。 着涅槃僧。 若至白衣家请坐。 应语言。 我有患。 若言但坐。 当褰上涅槃僧。 以此衣覆疮而坐。 时六群便多作广长覆疮衣。 故制。 相 犯不犯同上。 余四众突吉罗。 十诵律云。 乃至疮差后十日。 若过是畜。 波逸提(应同。 长衣犯舍堕也)。 应截己悔过。 若未截。 僧应敕令截。 ○八十九过量作雨浴衣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作雨浴衣。 应量作。 是中量者。 长佛六磔手。 广二磔手半。 过者裁竟。 波逸提。 缘 亦起自六群。 故制。 相 比丘尼浴衣过量。 波逸提。 十诵律云。 应截断已悔过。 若未割截。 僧应敕令割截。 ○九十等佛衣量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与如来等量作衣。 或过量作者。 波逸提。 是中如来衣量者。 长佛十磔手。 广六磔手。 是谓如来衣量。 缘 尊者难陀短佛四指。 诸比丘遥见。 皆谓是佛。 即起奉迎。 至乃知是难陀。 诸比丘皆怀惭愧。 难陀亦怀惭愧。 佛制难陀着黑衣。 时六群比丘。 与如来等量作衣。 或过量作。 故制。 相 犯不犯同前。 余四众突吉罗。 僧祇律云。 当随自身量。 僧伽梨有三种。 上者长五肘。 广三肘。 中者长五肘一不舒手。 广三肘一不舒手。 下者长四肘半。 广三肘一不舒手。 郁多罗僧亦尔。 安陀会上中二种亦尔。 下者长四肘半。 广二肘二不舒手。 律摄云。 若减此量。 不得本罪。 若过五肘已上。 皆得恶作。 十诵律云。 应截己悔过。 若未截。 僧应敕令截。 ○三结问。 诸大德。 我已说九十波逸提法。 今问诸大德。 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附 回僧物与余人戒。 大乘同学。 五分律云。 若比丘。 知檀越欲与僧物。 回与余人。 波逸提。 难陀跋难陀。 以佛制戒不得回僧物入己。 即更互回以相与。 故制(僧祇律中。 亦有此戒。 断宜依此判罪也)。 五。 九十波逸提法竟。 ○六。 四悔过法三。 初总标。 二别列。 三结问。 ○初总标。 诸大德。 是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半月半月说。 戒经中来。 释 律摄云。 谓于住处现在苾刍。 皆须一一别对陈说。 不同余罪故受别名。 又犯罪已。 即须陈说。 不得停息。 亦异余罪。 ○二别列四。 初受非亲尼食戒(至)。 四恐处受食戒。 ○初受非亲尼食戒。 大乘但观可受不可受。 不问亲里非亲里。 然在末世。 特宜与尼疏绝为是。 若比丘。 入村中。 从非亲里比丘尼。 若无病。 自手取食食者。 是比丘。 应向余比丘悔过言。 大德。 我犯可诃法。 所不应为。 我今向大德悔过。 是法名悔过法。 缘 舍卫城时世谷贵。 乞求难得。 莲华色比丘尼乞食所得。 辄持与比丘。 后一长者乘车觐王。 尼因避道堕深泥中。 掩地而卧。 长者慈愍。 敕人扶出。 问知其故。 嫌责比丘不知义让。 故制。 释 僧祇律云。 病者。 不谓小小病。 谓疥癞黄烂疮痍痈痤。 人所恶贱。 相 不病而自手受食食。 咽咽波罗提提舍尼。 沙弥突吉罗。 不犯者。 若亲里。 若有病。 若置地与。 若使人与。 若在僧伽蓝中与。 若在村外与。 若在尼寺与。 五分律云。 若比丘在村外。 尼在村内。 若比丘在村内。 尼在村外。 若比丘在空。 尼在地。 若比丘在地。 尼在空。 如是受食。 皆突吉罗。 ○二不止尼代索食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至白衣家内食。 是中有比丘尼。 指示与某甲羹。 与某甲饭。 比丘应语彼比丘尼如是言。 大姊且止。 须比丘食竟。 若无一比丘语彼比丘尼如是言。 大姊且止。 须比丘食竟者。 是比丘应悔过言。 大德。 我犯可诃法。 所不应为。 我今向诸大德悔过。 是法名悔过法。 缘 六群比丘。 与众比丘在白衣家食。 六群尼为六群索羹饭。 乃越次与。 令中间比丘不得食。 故制。 相 沙弥突吉罗。 不犯者。 尼自为檀越。 檀越令尼处分。 不故作偏与。 五分律云。 余二女众教益食。 不语言小却者。 突吉罗。 比丘教益食。 不平等。 突吉罗。 ○三学家受食戒。 大乘比丘同学。 若先作学家羯磨。 若比丘。 于如是学家。 先不请。 无病。 自手受食食。 是比丘应向余比丘悔过言。 我犯可诃法。 所不应为。 我今向大德悔过。 是法名悔过法。 缘 罗阅城有居士家。 夫妇俱得信乐。 于诸比丘。 无所爱惜。 常与饭食及诸供养。 遂至贫穷。 衣食乏尽。 比居讥之。 佛令僧作学家羯磨。 而结此戒。 释 律摄云。 学家者。 谓预流果。 一来果。 不还果。 相 比丘尼突吉罗。 后彼学家财物还多。 从僧乞解学家羯磨。 佛听僧与彼解。 不犯者。 先受请。 有病。 置地与。 使人与。 已作解羯磨。 五分律云。 若妇是圣。 夫是凡。 或夫是圣。 妇是凡。 皆不应与作学家羯磨。 若夫妇俱是圣。 无悭贪心。 财物竭尽。 乃与作学家羯磨。 若僧有园田。 应与令知。 使毕常限。 余以自供。 若无园田。 僧坊异供养时。 令其家作。 使得遗余。 若复无此。 乞食得已。 就其家食。 与以所余。 若不能尔。 应将至僧坊。 给其房舍卧具。 次第与食。 非时浆饮。 皆悉与之。 有可分衣。 亦应与分。 彼学家妇女。 诸尼亦应如是料理。 十诵律云。 若居士财损减不增长。 若乞不乞。 不应舍学家羯磨。 若财物增长。 乞不乞。 皆应与舍。 若不增不减。 乞应舍。 不乞不应舍。 ○四恐处受食戒。 大乘同学。 若比丘。 在阿兰若迥远有疑恐怖处。 若比丘。 在如是阿兰若处住。 先不语檀越。 若僧伽蓝外不受食。 在僧伽蓝内。 无病。 自手受食食者。 应向余比丘悔过言。 大德。 我犯可诃法。 所不应为。 我今向大德悔过。 是法名悔过法。 缘 诸妇女持饮食诣僧伽蓝中供养。 盗贼闻之。 于道路娆触。 诸比丘白佛。 佛言。 自今应语诸妇女莫出。 道路有贼恐怖。 若已出城。 应语言。 莫至僧伽蓝中。 道路有贼恐怖。 乃结此戒。 相 沙弥突吉罗。 不犯者。 若先语檀越。 若有病。 若置地与。 若教人与。 五分律云。 若军行经过与食。 若贼自持食与。 不犯。 ○三结问。 诸大德。 我已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今问诸大德。 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六。 四悔过法竟。 ○七。 众学法三。 初总标。 二别列。 三结问。 ○初总标。 藏中一一皆云式叉迦罗尼也。 诸大德。 是众学戒法。 半月半月说。 戒经中来。 律摄云。 此众学法。 总为八例。 一着衣服事。 二入村事。 三坐起事。 四食啖事。 五护钵事。 六说法事。 七便利事。 八观望事(佛塔诸条。 诸部每缺。 故不在例也)。 ○二别列。 此众学法。 诸部开合广略不同。 或百十以外。 或五十以内。 盖是行护威仪。 不与上四篇同。 故无定数。 唯四分律。 准有百事。 今但于每戒之下。 注其数目。 不复列科。 但于初事之中。 出其因缘。 余悉从略。 乃至释义罪相等。 更不复标。 皆可思得。 然此百事。 大乘悉皆同学。 护众生故。 倍应严净。 除是住首楞严三昧。 示现逆行。 在所不论。 其或未然。 不矜细行。 终累大德。 幸深思之。 当齐整着涅槃僧。 应当学(一)。 缘 起自六群比丘。 居士讥嫌似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似节会戏笑俳说人。 故制(已下缘起。 大约多同)。 释 不齐整者。 系带脐下。 高褰齐膝。 垂前一角如象鼻。 垂前二角如多罗树叶。 绕腰褶皱。 相 若故作。 犯应忏突吉罗(随机羯磨云。 应请一忏主)。 若不故作。 突吉罗(随机羯磨云。 但自责心)。 余四众突吉罗(以下多同。 若不同者。 随事更明)不犯者。 脐中生疮故下着。 脚? 有疮故高着。 若僧伽蓝内。 村外。 作时。 道行时。 五分律云。 若不解不问而作此着。 突吉罗。 若解不慎而作此着。 突吉罗。 若解。 轻戒轻人而作此着。 波逸提。 比丘尼亦尔。 辩 问。 着衣不齐整等戒。 皆云僧伽蓝内及村外不犯。 然人之严慎。 全在平时。 既僧坊中。 肆态已成。 至入村时。 宁无陋相。 今悉开许。 其义云何。 答。 寺内村外。 非谓可作肆态。 但或有因缘。 不得齐整。 情犹可恕。 入村必宜护惜讥嫌。 令生信乐。 故结罪也。 附 根本杂事云。 苾刍热时。 于自房内。 但着下裙及僧脚崎。 随情读诵说法作衣等。 四威仪悉皆无犯。 当齐整着三衣。 应当学(二)。 不齐整者。 下垂过肘露胁。 高着过脚? 上。 下垂一角。 垂前两角后褰高。 细褶已安缘。 不犯者。 肩臂有疮故下着。 余同前。 舍利弗问经云。 修供养时应偏袒以便作事。 作福田时。 应覆两肩。 现田文相。 云何修供养。 如见佛时。 问讯师僧时。 应拂床。 扫地。 卷衣裳。 乃至移种种供养。 云何作福田时。 应请。 乞食。 坐禅。 诵经。 经行树下。 人见端严。 有可观也。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 应当学(三)。 或左右反抄衣着肩上也。 不犯者。 胁肋边有疮。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 应当学(四)。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 应当学(五)。 总捉衣两角着左右肩上也。 不犯者。 肩臂有疮。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坐。 应当学(六)。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 应当学(七)。 若以树叶。 若以碎段物。 若衣覆头。 不犯者。 或患寒。 或头上生疮。 或命难梵行难。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坐。 应当学(八)。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 应当学(九)。 双脚跳也。 不犯者。 若为人所打。 若有恶兽。 若有棘刺。 或渡渠。 或渡坑堑。 或渡泥。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 应当学(十)。 不得白衣舍内蹲坐。 应当学(十一)。 蹲坐者。 若在地。 若在床上。 尻不至地。 不犯者。 或尻边生疮。 若有所与。 若礼。 若忏悔。 若受教诫。 僧祇律云。 不得抱膝坐。 交脚坐。 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 应当学(十二)。 不犯者。 胁下生疮。 若僧伽蓝内等。 不得手叉腰入白衣舍坐。 应当学(十三)。 手叉腰匡肘妨比座。 十诵律云。 不得掌扶颊坐。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 应当学(十四)。 摇身者。 左右戾身趋行。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或有如是病。 或为人所打。 回戾身避杖。 或恶象师子等所触。 或逢担棘刺人。 如是事戾身避。 或渡坑渠泥水处。 于中摇身过。 或时着衣。 回身看衣齐整。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坐。 应当学(十五)。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 应当学(十六)。 垂臂前却也。 不犯者。 伴行不及。 以手招唤。 余同上。 僧祇律云。 若欲呼人。 不得双举手。 当以一手招。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 应当学(十七)。 僧祗律云。 不得动手足坐家内。 好覆身入白衣舍。 应当学(十八)。 不好覆者。 处处露现。 不犯者。 被缚。 或风吹衣离体。 僧祇律云。 安陀会当用致物作。 若疏者。 当二重三重作。 若安陀会疏者。 郁多罗僧当用致物作。 若郁多罗僧疏者。 僧伽梨当用致物。 若僧伽梨疏者。 郁多罗僧当用致物。 问。 今相传云。 佛制三衣。 俱用粗麻布。 何耶。 答。 比丘三衣。 所以御寒障暑。 据律备开。 共有十种。 所谓劫贝衣。 刍摩衣等。 安有但用粗疏麻布之说。 止因世尊初出家时。 既脱珍御。 树神献一麻衣。 而此麻衣。 乃百年前辟支佛之所留。 极为精细。 亦非粗疏。 后代展转讹传。 失于考订。 故有此语耳。 今虽此方别有随常衣服。 不必两重三重亦可。 然谓止许麻布。 不许用棉布者。 实非律文。 好覆身白衣舍坐。 应当学(十九)。 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 应当学(二十)。 不犯者。 仰瞻日时。 或命难梵行难。 左右处处求方便道欲逃走。 僧祇律云。 谛视行时。 不得如马低头行。 当平视行。 防恶象牛马。 当如担辇人行。 不得东西视瞻。 若欲看时。 回身向所看处。 律摄云。 不高视者。 举目视前一逾伽地。 逾伽量者。 长四肘也。 不得左右顾视白衣舍坐。 应当学(二十一)。 根本律云。 未请坐。 不应辄坐。 不应不善观察而坐。 静默入白衣舍。 应当学(二十二)。 不静默者。 高声大唤。 不犯者。 彼聋不闻声。 静默白衣舍坐。 应当学(二十三)。 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 应当学(二十四)。 露齿笑也。 不犯者。 或唇痛不覆齿。 或念法欢喜而笑。 僧祇律云。 若有可笑事。 不得出龂现齿大笑。 应忍之。 起无常苦空无我想死想。 复不止者。 当以衣角掩口。 摩得勒伽云。 欠时不遮口。 突吉罗。 不得戏笑白衣舍坐。 应当学(二十五)。 用意受食。 应当学(二十六)。 不用意者。 捐弃羹饭。 不犯者。 钵小故饭堕案上。 五分律云。 一心受食者。 左手一心持钵。 右手扶缘。 当平钵受食。 应当学(二十七)。 不平钵者。 溢满也。 不犯者。 或时钵小故还堕案上。 平钵受羹。 应当学(二十八)。 六群受饭过多。 不容受羹。 故制。 羹饭等食。 应当学(二十九)。 不等者。 羹未至。 饭已尽。 饭未至羹已尽。 不犯者。 或时正须羹不须饭。 或时正须饭不须羹。 或日时欲过。 或命难梵行难疾疾食。 以次食。 应当学(三十)。 不次者。 钵中处处取食食。 不犯者。 或饭热。 挑取冷处。 或日时欲过等。 十诵律云。 不得钵中择好食。 不得挑钵中而食。 广当学(三十一)。 置四边。 挑中央至钵底。 不犯者。 患食热。 开令冷。 或日时欲过。 五分律云。 不曲指收钵食。 不嗅食食。 若比丘不病。 不得自为己索羹饭。 应当学(三十二)。 如饥饿时故。 不犯者。 若病自索。 若为他。 他为己索。 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 应当学(三十三)。 不得视比座钵中。 应当学(三十四)。 视者。 视谁多谁少。 不犯者。 比座眼闇。 为看得食不得食。 净不净等。 当系钵想食。 应当学(三十五)。 不系钵想者。 左右顾视也。 不犯者。 或为眼闇比座瞻看。 或看日时等。 不得大抟饭食。 应当学(三十六)。 口不容受也。 不犯者。 日时欲过。 命难等疾疾食。 僧祇律云。 不得大。 不得小。 如淫女两粒三粒而食。 当可口食。 不得大张口待饭食。 应当学(三十七)。 不犯同上。 不得舍饭语。 应当学(三十八)。 不犯者。 噎而索水。 命难等作声食。 僧祇律云。 二师上座唤。 若咽未尽。 能使声不异者。 得应。 若不能者。 咽已乃应。 若前人嫌者。 答言。 我口中有食。 故不即应。 五分律云。 益食时。 听言须不须。 不嫌诃食。 不得抟饭遥掷口中。 应当学(三十九)。 不犯者。 被系缚。 不得遗落饭食。 应当学(四十)。 半入口。 半在手也。 不犯者。 啖薄饼燋饭瓜甘蔗等。 不得颊食食。 应当学(四十一)。 故作大满口。 令两颊鼓起也。 不犯者。 日时欲过等。 不得嚼饭作声食。 应当学(四十二)。 不犯者。 嚼干饼及燋饭瓜果等。 十诵律云。 啜粥不得作声。 啖根茎等勿令大作声。 僧祇律云。 不得全吞食。 使嗗嗗作声。 若咽喉病。 无罪。 不得大噏饭食。 应当学(四十三)。 张口遥呼噏也。 不犯者。 若口痛。 若食羹酪浆等。 不得舌舐食。 应当学(四十四)。 不犯者。 或被缚。 或手有垢。 僧祇律云。 不得舐手食。 若酥油等着手。 当就钵缘上摡聚一处。 然后取食。 不得[口*数]指食。 若蜜及盐等着指头。 得[口*数]无罪。 不得振手食。 应当学(四十五)。 不犯者。 或食中有草有虫。 或手有不净。 欲振去之。 不得手把散饭食。 应当学(四十六)。 散饭者。 散弃饭也。 不犯如上说。 十诵律云。 食堕所受草叶上者。 应食。 若有土者。 吹土却而食。 或有多土著者。 水洗得食。 不得污手捉饮器。 应当学(四十七)。 有腻饭着手也。 不犯者。 草上受。 叶上受洗手受。 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 应当学(四十八)。 不犯者。 澡槃承取水持弃外。 十诵律云。 问主人弃。 不犯。 根本律云。 不得以残食置钵水中。 僧祇律云。 食时当称腹而取。 不得多受。 若净人卒多与者。 未啖时应减与比座。 若比座不取。 应与沙弥及园民。 洗钵时不得一粒泻弃地。 若有者。 应聚着板上叶上。 若细粒。 若麨。 不可聚者。 无罪。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九音义阿梨吒不见翻译。 阿毗昙或云阿毗达磨。 此翻无比法。 或翻对法。 即论藏也。 契经即修多罗藏也。 契经契机。 故言契。 圣口所宣。 故言经。 搏音博。 手击也。 军师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师者。 众也。 尼师坛此翻坐具。 或云随坐衣。 涅槃僧或云泥缚些那。 或云泥伐散那。 此翻裙。 痍音夷。 伤也。 痤才何切。 疖也。 俳步皆切。 杂戏也。 褰音牵。 褶皱上音折。 衣褶也。 下音绉。 蹙也。 ?与腨同。 音软。 腓肠也。 僧脚崎旧云僧祇支。 此翻掩腋衣。 用掩右腋。 覆左肩上。 尻考平声。 脊梁尽处。 龂音银。 齿根肉也。 欠时欠伸。 即颦伸也。 抟音团。 以手捏聚之也。 噎音谒。 食窒气不通也。 啜昌悦切。 同歠。 嗗音挖。 饮声也。 噏与吸同。 舐神纸切。 以舌取物也。 摡音戏。 又音盖。 拭取也。 [口*数]音数。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3:2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