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三 内容: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三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譬喻品余问曰。 菩萨善知是诸法。 未得佛道终不退者。 其喻云何。 答曰。 如大力导师善知好道相此处与彼处转道之所宜资粮及行具皆悉令备足于彼险道中令众得安隐得至大城邑能令众无患由是大导师善能知道故善知诸地转具足助道法菩萨善知道好恶此彼处自度生死险兼导多众生令至安隐处无为涅槃城悉令于恶道不遇众苦患菩萨方便力善能知道故好道相者。 多有薪草水。 无有寇贼师子狼虎及诸恶兽毒虫之属。 不寒不热。 无有恶山沟坑绝涧险隘深榛丛林隈障。 亦无高下平直夷通少于岐道。 宽博多容多人行处。 行无厌惓多有华果可食之物。 如是等事名为好道相。 与此相违名为恶道相。 此处名人众止宿食息之处。 彼处名从是处至异处。 若二宿中间亦名异处。 转道名见有岐道。 至大城者。 是道应行余者应舍。 资粮名麨蜜抟等道路所食。 大力名大势力多有财物善解治法。 备足名多有饮食无所乏少。 安名无有贼寇恐怖之事。 隐名无有疾病苦痛衰患。 大城名多容人众能令多人众得至大城。 导师善解道相自无患难。 亦令人众无有患难。 善谙道故。 无有寒热饥渴怨贼恶兽毒虫恶山恶水深坑坎等如是过患。 何以故。 善知道路好恶相故。 以此喻欢喜等十地。 如人行路去不休息能至大城。 菩萨如是行是十地。 得至佛法入涅槃大城。 如彼好道多有薪草水等。 行者无乏。 草名如人乘马路多好草马力强盛。 十地道功德亦如是。 谛舍灭慧四胜处。 助诸功德故名为草。 何以故。 若人贵于实事乐随谛语。 当亲近实语者。 见实有利乐随实事。 深恶妄语远离妄语。 见妄语过不欲乐闻。 如是等因缘得谛胜处。 舍等三处亦应如是知。 如彼好道须诸象马牛驴等得至大城草助成其力。 如是谛舍灭慧处。 能令至佛法入涅槃大城。 薪名多闻思修慧能至大智慧业。 如薪能令火然亦令勐盛。 如是闻思修慧能生大慧能令增长。 如火能烧能煮能照智慧火亦如是。 烧诸烦恼成熟诸善根照四圣谛。 如火是智慧薪是能生智慧等诸法。 多水名多有诸流河渠随意取用充足大众。 泉井及池所不能尔。 复次多水者。 如人乘船随水至大城。 井泉陂池水则不能得尔。 如经说。 信为大河福德为岸。 如河除热除渴除垢能生势力。 善法中信亦如是。 能灭三毒热。 除三恶行垢。 除三有渴。 为涅槃故。 于善法中得势力。 如彼好道多有诸根药草则行者无乏。 十地道亦如是。 根名深心所爱。 如有根故则生芽茎枝叶等及诸果实。 深心爱道。 生正忆念大愿等诸功德。 药草名诸波罗蜜。 如药草能灭诸毒诸波罗蜜药草灭贪恚痴毒诸烦恼病亦复如是。 如彼好道不失韦婆陀。 则行道安隐。 韦陀秦言无对义。 是符檄。 如行者不失符檄则在所欲至无有障碍。 十地道亦如是。 不失韦婆陀则在所过诸地所集善根则能随意助成。 增长现在善根。 彼又能教化声闻道辟支佛道欲界色界诸天道众生。 令住佛道。 若魔若外道不能干乱。 是名不失韦婆陀。 如彼好道无有蚊虻毒虫之属。 十地道亦如是无有忧愁啼哭之声。 如彼好道无有贼难。 十地道亦如是无有五盖诸恶贼众。 如佛告比丘。 聚落贼者。 所谓五盖。 如贼先夺人物后乃害命。 五盖贼亦如是。 先夺善根后断慧命。 则堕放逸而死。 如道中无师子虎狼诸恶兽等。 十地道亦如是无有瞋恚斗诤。 如师子等恶兽好恼害他瞋恚等为恼他故生亦复如是。 如恶兽等噉肉饮血。 瞋恨等食多闻慧肉饮修慧等血亦复如是。 如彼好道无有寒热过恶。 十地道亦如是不堕寒氷地狱故无有寒过恶。 不堕热地狱故无有热过恶。 如彼好道无深坑等诸难。 十地道亦如是无有外道苦行等诸难。 所谓灰身入氷拔发日三洗翘一足。 日一食二日一食。 乃至一月一食默然至死。 常举一臂常行忍辱。 五热炙身卧刺蕀上。 入火入水自投高岩。 深炉中立牛屎烧身。 直趣一方不避诸难。 常着湿衣裳。 水中卧等。 身苦心苦不至正智。 无如是等故名为无难。 如道无邪径。 十地道亦如是无身口意恶业故名为无邪径。 如道无刺蕀者。 十地道亦如是无诸业障刺蕀故名为无刺蕀。 如刺刺脚则废行路。 业障刺蕀障行佛法入涅槃。 如道正直。 十地道亦如是无一切谄曲欺诳故名为正直。 如道少岐道。 十地道亦如是少于异道。 何以故。 发大乘者少行声闻辟支佛道。 是故少于异道。 或有菩萨行二乘道者。 当知未到菩萨地。 未入正位。 行于边行故。 如彼好道无诸丛林妨碍。 十住道亦如是无有五欲诸恶丛林。 问曰。 何故不言都无五欲丛林但言无恶林耶。 答曰。 发大乘者。 福德因缘有第一五欲。 是故不得言无。 但无恶耳。 复次如深丛林。 难入难过多诸难碍。 菩萨五欲则不然。 不如凡夫于五欲生诸过恶。 如是故但说无丛林。 如道宽博多容不相妨碍。 十住道亦如是多所容受。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共发无上道心而不相妨碍。 是百千万亿众生若一切众生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同行此道不相妨碍。 如道多人所行。 十住道亦如是恒河沙等过去现在诸佛。 行菩萨道时皆行此道。 如彼好道行不疲厌。 十住道亦如是多有因果诸乐。 所谓多生人天中受果报。 乐离欲故受欢喜乐禅定乐无喜乐现在乐。 得是诸乐故无有疲厌。 如道多有华果根。 十住道亦如是多根华果。 根者三善根。 华者七觉华是。 如经说。 七华者七觉意是。 果者四沙门果是。 无如是等违好道功德过故。 名为离恶。 如导师知道中是中应食是应宿彼处亦应宿。 菩萨行十地亦如是知何处可宿何处可食。 可宿名有诸现在佛处。 可食名可得修习善法处。 如食能利益诸根亦助寿命。 诸善法亦如是。 能益信等诸根助成慧命。 异处宿名从彼佛所至余佛所。 复次此佛国土彼佛国土中间亦名异处。 善知道转者。 如彼导师知道不安隐则转。 菩萨亦如是。 善知是道至声闻。 是道至辟支佛。 是道至佛。 如是知已。 舍声闻道辟支佛道。 但行至佛道。 如彼好道多有饮食。 十住道亦如是多行布施持戒修禅。 如彼导师以多财物善能治法有大势力。 菩萨亦如是有财物治法故有大势力。 财者七财。 所谓信戒惭愧舍闻慧。 治法者。 一切魔种种沙门婆罗门外道论师悉能摧伏。 是为威势。 如彼大城无有怨贼疫病暴死种种衰恼故。 名为安隐。 涅槃大城亦如是。 无有诸魔外道诸流贪欲瞋恚放逸死忧悲苦恼啼哭故。 名为安隐。 如彼大城多有饮食故名为丰饶。 涅槃城亦如是。 多有诸深禅定解脱三昧故。 名为丰饶。 如彼大城多所容受故名为大城。 涅槃城亦如是。 多受众生故名为大。 假令一切众生不受诸法故。 皆入无余涅槃。 而涅槃性无增无减。 如彼导师能将多众安隐示好道故。 名为导师。 菩萨亦如是。 善将众生示佛法示涅槃。 从生死险道得至涅槃故。 名为大导师。 如彼导师善知道相故。 身及余人皆无有恶。 菩萨亦如是。 自不行贪瞋恚等诸盖诸恶苦行老死深坑。 亦不堕寒热地狱饿鬼故。 名为自不得恶所随从者亦不得恶。 是故偈中说善知道相故。 自不得恶余不得恶。 ◎◎略行品第二十七菩萨欢喜地今已略说竟菩萨住是中多作阎浮王常离悭贪垢不失三宝念心常愿作佛救护诸众生初地名欢喜。 已略说竟。 诸佛法无量无边是地为本。 若广说亦无量无边。 是故言略说。 菩萨住是地中。 多作阎浮提势力转轮王。 先世修习是地因缘故。 信乐布施无悭贪垢。 常施三宝故不失三宝念。 常念作佛救诸众生。 如是等善念常在心中。 复次。 若欲得出家勤心行精进能得数百定得见数百佛能动百世界飞行亦如是若欲放光明能照百世界化数百种人能住寿百劫能择数百法能变作百身能化百菩萨示现为眷属利根过是数依佛神力故已说初地相果力净治法今当复更说第二无垢地果名得数百定见数百佛等。 势力名能化数百众生。 余偈义先已说。 不复解余偈。 今当复说第二无垢地。 问曰。 汝欲广说菩萨所行法。 初地义尚多。 诸学者恐转增广则懈怠心生不能读诵。 是故汝今应为不能多读诵者。 略解菩萨所行诸法。 答曰。 菩萨所有法是法皆应行一切恶应舍是则名略说如上来诸品所说。 能生能增长诸地法。 如上诸品中说。 若于余处说者。 皆应令生菩萨过恶事皆应远离。 是名略说菩萨所应行。 如法句中说。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有一法摄佛道。 菩萨应行。 云何为一。 所谓于善法中一心不放逸。 如佛告阿难。 我不放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说。 不放逸成佛世间无与等若能不放逸何事而不成复有二法能摄佛道。 一不放逸。 二智慧。 如说。 不放逸智慧佛说是利门不见不放逸而事不成者复有三法能摄佛道。 一学胜戒。 二学胜心。 三学胜慧。 如说。 戒生上三昧三昧生智慧智散诸烦恼如风吹浮云复有四法能摄佛道。 一谛处。 二舍处。 三灭处。 四慧处。 如说。 谛舍定具足得慧利清净精进求佛道当集此四法复有五法能摄佛道。 一信根。 二精进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如说。 信根精进根念定慧坚牢是法大悲合终不退佛道如人得五根能通达五尘如得信等根能通诸法相复有六法能摄佛道。 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 如说。 如所说六度降伏诸烦恼常增长善根不久当得佛复有七法能摄佛道。 所谓七正法。 信惭愧闻精进念慧。 如说。 欲得七正法当乐定精进除去七邪法能知诸功德是人能疾得无上佛菩提拔没生死者令在安隐处复有八法能摄佛道。 所谓八大人觉。 少欲知足远离精进念定慧乐不戏论。 如说。 若人决定心住八大人觉为求佛道故除诸恶觉观如是则不久疾得无上道如人行善者必当得妙果复有九法能摄佛道。 所谓大忍大慈大悲慧念坚心不贪不恚不痴。 如说。 具足于大忍大慈及大悲又能住于慧念及坚心中深心入无贪无恚痴善根若能如是者佛道则在手复有十法能摄佛道。 所谓十善道。 自不杀生不教他杀见杀心不称赞见杀心不喜。 乃至邪见亦如是。 以是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说。 不恼害众生亦不行劫盗不淫犯他妇是三为身业不妄语两舌不恶口绮语不贪恼邪见是七口意行如是则能开无上佛道门若欲得佛者当行是初门如是等法菩萨应生。 生已应守护。 守护已应增长。 于一善事从一转增。 亦应当知。 求佛道者。 于一恶法应疾远离。 所谓远离不放逸。 如说。 若人不能度生死险恶道是为可呵责最是罪恶事虽乐于富乐而生贫贱家不能种善根为人作奴僕皆由于放逸因缘之所致是故有智者疾远如恶毒若未成大悲无生忍不退而行放逸者是则名为死复有二过应疾远离。 一贪声闻地。 二贪辟支地。 如佛说。 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亦名一切失虽堕于地狱不应生怖畏若堕于二乘菩萨应大畏虽堕于地狱不永遮佛道若堕于二乘毕竟遮佛道佛说爱命者斩首则大畏如是欲作佛二乘应大畏复有三过应疾远离。 一憎诸菩萨。 二憎菩萨所行。 三憎甚深大乘经。 如说。 小智以小缘憎恚诸菩萨亦憎菩萨道亦憎大乘经不解故不信堕在大地狱怖畏大惊唤是事应远离复有四过应疾远离。 一谄。 二曲。 三急性。 四无慈愍。 如说。 自言是菩萨其心多谄曲急性无所容不行慈愍心是近阿鼻狱离佛道甚远复有五过应疾远离。 一贪欲。 二瞋恚。 三睡眠。 四调戏。 五疑。 是名五盖覆心。 如说。 若人放逸者诸盖则覆心生天犹尚难何况于得果若勤行精进则能裂诸盖若能裂诸盖随愿悉皆得复有六过与六波罗蜜相违。 应疾远离。 一悭贪。 二破戒。 三瞋恚。 四懈怠。 五调戏。 六愚痴。 如说。 悭贪垢污心破戒而懈怠无知如牛羊好瞋如毒蛇心乱如猕猴不远离诸盖生天为甚难何况得佛道复有七过应疾远离。 一乐多事务。 二乐多读诵。 三乐睡眠。 四乐语说。 五贪利养。 六常欲令人喜。 七迷闷于道心随爱行。 如说。 弊人乐事务乐多诵外经痴人乐睡眠乐共聚众语虽愿欲作佛而深着利养是恩爱奴僕迷闷于佛道如是诸恶人自言是菩萨复有八法应疾远离。 一邪见。 二邪思惟。 三邪语。 四邪业。 五邪命。 六邪方便。 七邪念。 八邪定。 如说。 若有人愚痴行于八邪道学邪诸经法好随逐邪师远离八圣道深妙诸功德坚深着烦恼而或愿菩提如是愚痴人欲度于大海舍好坚牢船抱石欲求渡复有九法应疾远离。 一不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闻已不信。 三若信不受。 四若受不诵持。 五若又诵持不知义趣。 六若知不说。 七若说不如说行。 八若如说行不能常行。 九若能常行不能善行。 如说。 痴人不欲闻无上正真道闻已不能信又不能诵持不知义不说不如所说行不能常善行又无念安慧如是愚痴人不堪得道果犹如罪恶人不得生天上复有十过应疾远离。 所谓十不善道。 如说。 痴人于少时贪爱弊五欲舍离十善道行十不善道诸天乐在手而复自舍弃如贪小钱利而舍大宝藏问曰。 汝说无上道相时。 种种因缘诃骂空发愿菩萨自言菩萨但名字菩萨。 若是三不名为菩萨者。 成就何法名为真菩萨。 答曰。 非但发空愿自言是菩萨名字为菩萨略说能成就三十二法者乃名为菩萨若人发心欲求佛道。 自言是菩萨。 空受名号不行功德慈悲心诸波罗蜜等。 是不名为菩萨。 如土城名宝城。 但自诳身亦诳诸佛。 亦诳世间众生。 若人有三十二妙法亦能发愿是名真实菩萨。 何等三十二。 一深心为一切众生求诸安乐。 二能入诸佛智中。 三自审知堪任作佛不作佛。 四不憎恶他。 五道心坚固。 六不假伪结託亲爱。 七乃至未入涅槃常为众生作亲友。 八亲疎同心。 九已许善事心不退转。 十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慈。 十一于一切众生不断大悲。 十二常求正法心无疲懈。 十三勤发精进心无厌足。 十四多闻而解义。 十五常省己过。 十六不讥彼阙。 十七于一切见闻事中常修菩提心。 十八施不求报。 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处。 二十于一切众生忍辱无瞋碍。 二十一能勤精进修习一切善根。 二十二不随无色定生。 二十三方便所摄智慧。 二十四四摄法所摄方便。 二十五持戒毁戒慈愍无二。 二十六一心听法。 二十七一心阿练若处住。 二十八不乐世间种种杂事。 二十九不贪着小乘。 三十见大乘利益为大。 三十一远离恶知识。 三十二亲近善知识。 菩萨住是三十二法。 能成七法。 所谓四无量心。 能游戏五神通。 常依于智。 常不舍善恶众生。 所言决定言必皆实。 集一切善法心无厌足。 是为三十二法。 为七法。 菩萨成就此者。 名为真实菩萨。 分别二地业道品第一诸菩萨已得具足于初地欲得第二地当生十种心诸菩萨已得欢喜初地。 为得二地故生十种心。 因是十心能得第二地。 如人欲上楼观要因梯而上。 问曰。 何等是十心得第二地方便。 答曰。 直心堪用心软伏寂灭心真妙不杂贪快大心为十诸菩萨已具足于初地。 欲得第二地。 生是十方便心。 一直心。 二堪用心。 三柔软心。 四降伏心。 五寂灭心。 六真妙心。 七不杂心。 八不贪心。 九广快心。 十大心。 直心者。 离谄曲。 离谄曲故心转柔软。 柔软者。 不刚强麁恶。 菩萨得是柔软心。 生种种禅定。 亦修习诸善法。 观诸法实相。 心则堪用。 心堪用故生伏心。 伏心者。 善能降伏眼等诸根。 如经中说。 何等是善道。 所谓比丘降伏眼根乃至意根。 以降伏六根故。 名为伏心。 心已降伏则易生寂灭心。 寂灭心者。 能灭贪欲瞋恚愚痴等诸烦恼。 先伏心已遮令寂灭。 复有人言。 得诸禅定是名寂灭心。 如经说。 若人善知禅定相不贪其味。 是名寂灭心。 得寂灭心已。 必生真妙心。 真妙心者。 于诸禅定神通所愿事中如意得用。 譬如真金随意所用。 行者既得直心乃至真妙心已。 为守护是心故。 乐生不杂心。 不杂心者。 不与在家出家从事。 是人作是念。 我得如是等心。 皆由禅定力故。 以是诸心当得第二地等无量利益。 若与众人杂者则失此利。 何以故。 若人与众人杂行。 则眼等六根或时还发诸不善法。 何以故。 亲近可染可瞋可痴法故。 诸根发动烦恼火然。 烦恼火然故则失此利。 见此等过故生不杂心。 不应与在家出家者杂行。 是人得是不杂心已。 次生不贪心。 不贪心者。 于在家出家人中所谓父母兄弟和上师长等不生贪着。 作是念。 若我于在家出家生贪着者。 必当来往问讯。 我则何有不杂心耶。 是故我欲令诸禅定等利住不杂心者。 当于在家出家舍贪着心。 问曰。 菩萨法不应舍众生。 不应生舍心。 如助菩提中说。 菩萨初精进所有方便力应令诸众生住于大乘中若人教恒沙众生住罗汉不如教一人住大乘为胜若人少势力不堪发大乘次当教令住辟支声闻乘若人不堪住辟支声闻乘应教此众生令行福因缘不任住三乘不堪人天乐常以今世事随而利益之若有诸众生不受菩萨利于此不应舍应生大慈悲汝云何言菩萨得不杂心生不贪心。 若菩萨不贪众生则为舍离。 何能度耶。 答曰。 应随顺菩萨道行舍心。 何以故。 是人因舍心生广快心。 作是念。 我若舍是众閙。 当得禅定因禅定生妙广快法。 得是法已其后则能利益众生。 胜今千万倍。 是故为多利益众生少时舍心权舍众閙。 当得禅定五神通等利益众生。 菩萨何故作如是方便。 菩萨为得大心而作是念。 大人乐大利益故不存小利。 是故我今当求大人之法随而修学。 应如是勤加精进为大利益。 所谓诸禅定神通灭苦解脱等。 是故汝说非也。 问曰。 初地中已有直心等法。 何故复说菩萨欲得二地生于十心。 答曰。 初地虽有此法未得深乐。 未有坚固。 在此地中心常憙乐转深坚固堪任施用。 是故汝难非也。 问曰。 若深乐坚固此法者得何异事。 答曰。 若其一时得深乐坚固心更不复用功如使常随逐如使一时生常随逐人。 菩萨如是一时得深乐坚固心已即常随逐。 更不须用功而生若以少因缘便生。 何以故。 根深入故茎节相续。 问曰。 若菩萨得是十种心得何等果。 答曰。 若得是诸心正住第二地具三种离垢恶业及烦恼若菩萨得是直等十心。 即名住第二菩萨地。 一离垢者。 地名也。 二离垢者。 于此地中离十不善道罪业之垢。 三离垢者。 离贪欲瞋恚等诸烦恼垢故。 名为离垢。 复次离垢义者。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0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