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四 内容: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四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分别二地业道品之余菩萨住此地自然不行恶深乐善法故自然行善道问曰。 十不善道自然不作。 自然行十善道。 此二种道。 几是身行。 几是口行。 几是意行。 答曰。 身意二三种口四善亦尔略说则如是此应当分别不善身行有三种。 所谓夺他命劫盗邪淫。 不善口行四种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 不善意行三种。 贪取瞋恼邪见。 善身行亦有三种。 离夺命劫盗邪淫。 善口行亦四种。 离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 善意行有三种。 不贪取不瞋恼正见。 身口意业道。 是善不善应须论议令人得解。 初夺命不善道者。 所谓有他众生知是众生故行恼害。 因是恼害则失寿命。 起此身业是名初夺命不善道。 离此事故。 名为离夺命善行。 劫盗者。 所谓属他之物。 知是物属他生劫盗心。 手捉此物举离此处。 若劫若盗计是我物生我所心。 是名劫盗行。 离此事者名为离劫盗善行。 邪淫者。 所有女人。 若为父母所护。 亲族所护。 为姓所护。 世法所护。 戒法所护。 若他人妇知有鞭杖恼害等障碍。 于此事中生贪欲心起于身业。 或于自所有妻妾。 若受戒若怀妊若乳儿若非道。 是名邪淫。 远离此事名为善身行。 妄语者。 覆相覆心覆见覆忍覆欲知如是相而更异说。 是名妄语。 远离此事名为远离妄语善行。 两舌者。 欲离别他。 以此事向彼说。 以彼事向此说。 为离别他故。 和合者令别离。 别离者则随顺乐为别离。 憙别离好别离。 是名两舌。 离如此事名为远离两舌善行。 恶口者。 世间所有恶语害语苦语麁语弊语令他瞋恼是名恶口。 远离此事名为离恶口善行。 散乱语者。 非时语无利益语非法语无本末语无因缘语。 是名散乱语。 远离此事名为离散乱善行。 贪取者。 属他之物他所欲。 他田坞他财物。 心贪取愿欲得。 于此事中不贪不妬不愿欲得是名不贪善行。 瞋恼者。 于他众生瞋恨心碍心发瞋恚。 作是念。 何不打缚杀害是名瞋恼离如此事名为无瞋恼善行。 邪见者。 言无布施无有恩报。 善恶业无果报。 无今世无后世。 无父母无沙门无婆罗门。 能知此世后世。 了了通达自身作证。 是名邪见。 正见者。 为有施者有恩报。 有善恶业报有今世后世。 世间有沙门婆罗门。 知此世后世了了通达自身作证。 是名正见善行。 是菩萨如是入正见道。 善道不善道各二十分别知何处起等十二种分别菩萨于十不善道十善道等种种别相知二十种分别。 又于是二十种分别善知从何处起等十二种分别。 于此十不善道中有二十种分别。 所谓不离夺他命罪。 一是不善。 二欲界系。 三有漏。 四非心数法。 五心不相应。 六不随心行。 七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 何等共心生。 实有众生知是众生。 以身业故夺其命。 是名共心生。 云何名不共心生。 若人欲杀众生捉持牵挽扑着地已然后能死。 是名不共心生。 又身不动口不言。 但生心我从今日当作杀众生者。 如是夺他命罪。 是名不共心生。 又是不离夺他命者。 若睡若觉常积习增长。 亦名不共心生。 八或色或非色。 初共心生杀罪是色。 第二杀罪第三第四非是色。 九或作或非作。 有色是作。 余者无作。 十或有缘或无缘。 色是有缘余者是无缘。 问曰。 是心为有缘为无缘。 答曰。 非有缘。 问曰。 若心非有缘身不动口不言时但心生念我从今日当作杀众生者。 如是罪业云何名为非缘。 答曰。 若杀罪是心则应有缘。 今实杀罪非是心。 若心是杀罪即是身业。 而心实非身业。 是故杀生罪不名有缘。 但杀生罪共心在身中生。 以是无作故言非缘。 十一是业。 十二非业相应。 十三不随业行。 十四或共业生或不共业生。 如共心生无异。 但除心与思共生为异。 十五非先世业报。 十六不可修。 十七应善知。 十八应以慧证不以身证。 十九可断。 二十可知见。 不离劫盗罪。 不离邪淫罪。 不离妄语罪中。 但一共心生二不共心生。 一有色二无色。 一作二无作。 一有缘二无缘。 余如杀中说。 不离两舌不离恶口亦如是。 不离散乱语。 或不善或无记从不善心生。 是不善从无记心生。 是无记或欲界系。 或色界系。 欲界系者。 以欲界身心。 散乱语是欲界系。 色界系亦如是。 余如妄语中说。 贪取欲界系。 是有漏心数法。 非心相应。 非随心行。 心共生。 无色无作。 有缘。 非业相应。 非随业行。 非共业生。 非先世业报。 除因报。 非可修。 应善知。 应以慧证。 身证。 可断。 可见知。 瞋恼。 或心相应。 或心不相应。 缠所摄名心相应。 使所摄名心不相应。 随心行不随心行亦如是。 共心生不共心生。 有觉众生与心共生。 无觉众生不与心共生。 如心相应。 随心行共心生业相应。 随业行共业生亦如是。 如心不相应不随心行不共心生业不相应不随业行不与业共生亦如是。 余分别如贪取中说。 如瞋恼邪见亦如是。 十善道中离夺他命是善性。 或欲界系。 或不系三界。 欲界系者以欲界身离夺他命。 是欲界系。 非三界系者。 学无学人八圣道所摄。 离杀生正业。 是或有漏或无漏。 欲界系是有漏。 非三界系是无漏。 非心数法。 非心相应。 非随心行。 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 何等是共心生。 如行人见虫而作是念。 我当身业远离不伤害。 是名离夺命善行共心生。 何等是离杀生善不共心生。 有人身不动口不言但心念从今日不杀生。 是名不共心生。 又有人先远离杀生。 若睡若觉心缘余事。 于念念中不杀生。 福常得增长。 亦不共心生。 或是色或非色。 一是色二非色。 一是作二非作。 一有缘二无缘。 是业非业相应。 不随业行。 或共业生或不共业生。 如共心生不共心生除心与思为异。 非先业报。 除因报。 可修可善知可以身证。 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则可断。 无漏不可断。 可知见亦如是。 离劫盗。 离邪淫。 离妄语。 离两舌。 离恶口亦如是。 离散乱语。 或欲界系。 或色界系。 或不系三界。 欲界系者。 以欲界身心离散乱语。 色界系亦如是。 不系三界者。 如不杀中说。 或有漏或无漏。 有漏者系。 无漏者不系。 余如离妄语中说。 不贪取者是善性。 或欲界系。 或非系三界。 欲界系者。 欲界凡夫不贪取及贤圣不贪取善行。 是欲界系。 非三界系者。 诸贤圣不贪取无漏善行。 是或有漏或无漏。 欲界系是有漏。 不系三界是无漏。 是心数法。 心相应。 随心行。 共心生。 无色无作。 有缘。 非业。 业相应。 随业行。 共业生。 非先业报。 除因报。 可修。 可善知。 可以身证。 慧证。 或可断。 或不可断。 有漏可断。 无漏不可断。 知见亦如是。 离瞋恼是善性。 或欲界系。 或色界系。 或无色界系。 或不系三界。 欲界系者。 欲界不瞋恼善根。 余二界亦如是。 不系者。 余不系是或有漏或无漏系三界者。 是有漏。 余是无漏。 心数法。 或心相应。 或心不相应。 与缠相违不瞋善根与心相应。 与使相违不瞋善根与心不相应。 随心行共心生亦如是。 无色无作。 或有缘或无缘。 心相应是有缘。 心不相应是无缘。 非业或与业相应。 或不与业相应。 或随业行或不随业行。 或共业生。 或不共业生。 亦如心说非业。 报除因报。 可以身证慧证。 或可断或不可断。 有漏可断。 无漏不可断。 可知见亦如是。 正见是善性。 或欲界系。 或色界系。 或无色界系。 或非三界系。 欲界系者。 若凡夫若贤圣。 欲界念相应正见。 是色无色界亦如是。 不系三界者。 贤圣无漏正见。 或有漏或无漏。 三界系是有漏。 不系是无漏。 心数法。 心相应。 随心行。 共心生。 无色无作。 有缘。 非业。 业相应。 随业行。 共业生。 非先业报。 除因报。 可以身证。 慧证。 或可断。 或不可断。 有漏可断。 无漏不可断。 可见可知亦如是。 是名善等二十种分别。 从何起等十二论者。 一从何起。 二起谁。 三从何因起。 四与谁作因。 五何缘。 六与谁作缘。 七何所缘。 八与谁作缘。 九何增上。 十与谁作增上。 十一何失。 十二何果杀罪。 从何起者。 从三不善根起。 又从邪念起。 又随以何心夺众生命。 从是心起。 起谁者。 从杀罪边所有诸法。 已生今生当生。 是因缘亦如是。 何所缘者。 缘众生。 又因何心夺众生命。 亦缘此心。 与谁作缘者。 因杀罪边所有诸法。 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法缘于杀生罪。 何失者。 今世恶名人所不信等。 何果者。 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等及余恶处。 受苦恼报。 增上与谁增上者。 如从何处起中说。 劫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贪取瞋恼邪见亦如是。 但所缘有异。 劫盗罪缘所用物。 邪淫缘众生。 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缘于名字。 贪取缘所用物。 瞋恼缘众生。 邪见缘名字。 余残亦如上。 不杀生从三善根起。 又从正念起。 又随以何心离杀生。 从是心起。 起谁者。 从是法所有诸法。 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因缘亦如是。 所缘者。 缘于众生。 与谁作缘者。 因是不杀生边所有诸法。 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缘于不杀生。 增上者。 诸善根增上。 正念亦增上。 随以何心不杀生。 是心亦增上。 与谁作增上者。 于是不杀生边所有诸法。 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何利益者。 与杀罪相违是名为利。 何果者。 与杀生相违名为果。 不劫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不贪不恚正见亦如是。 但所缘有异。 不劫盗缘所用物。 不邪淫缘众生。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散乱语缘名字。 不贪取缘所用物。 不瞋恼缘众生。 正见或缘名字或缘义。 有漏缘于名字。 无漏缘于义。 是菩萨于善等论及起等十二论。 行十善道。 应如是分别知。 又知。 七种不善处以贪瞋痴生及四门分别业众生各二是菩萨知七不善业道以贪瞋痴生。 而分别于世。 又知七种不善业中四门分别。 是杀罪或从贪生。 或从瞋生。 或从痴生。 从贪生者。 若人见众生。 生贪着心。 从是因缘。 受用好色声香味触。 或须齿角毛皮筋肉骨髓等。 是人生如是贪心故夺他命。 是名从贪生杀罪。 若人瞋心不喜杀众生。 是名从瞋生。 若人邪见不知后世善恶业杀众生。 是名从痴生杀罪。 或以为福德故。 或使欲度苦故而杀。 如西方安息国等。 复有取福德因缘故杀。 以是杀业因缘故。 欲得生天。 如东天竺人于天寺中杀生。 以此事故欲生天上。 是名从痴生。 复有人以贪心故取他物。 作是念。 以我当随意得好色声香味触。 是名从贪生。 复有人以瞋心不喜彼人故劫盗财物。 欲令其恼。 是名从瞋生。 复有人邪见不知果报。 劫盗他物。 是名从痴生。 如诸婆罗门说世间财宝皆是我物。 我力弱故诸小人等以非法取用。 若我取者。 自取其物无有过罪。 以如是心劫盗他物者。 是亦从痴生。 若人贪着色因缘故而邪淫。 是名从贪生。 若人瞋不喜作是念。 是人犯我母妇姊妹女等。 我亦还以淫事污彼母妇姊妹女等。 是名从瞋生邪淫。 若人邪见不知果报而故犯者。 是名从痴生。 如有人言。 人中无有邪淫。 何以故。 女人皆为男子故生。 如余所用物。 如有所须。 若与从事无邪淫罪。 以是心作淫欲者。 是名从痴生。 如劫盗罪妄语亦如是。 为贪财故妄语。 是名从贪生。 为欲诳彼令得苦恼。 是名从瞋生。 邪见不知业果报故妄语。 是名从痴生。 两舌恶口散乱语亦如是。 三不善道则是根本。 从是分别生七种身口业果。 问曰。 不离杀生皆是杀生罪不。 若杀生罪皆是不离杀生耶。 答曰。 有不离杀生即是杀生罪。 有不离杀生非杀生罪。 何等是不离杀生即是杀生罪。 若有众生知是众生故杀夺命起身业。 是名不离杀生亦是杀生罪。 何等是不离杀生非杀生罪。 此人先虽作杀因缘而众生不死又身不动口不说。 但心念我从今日当杀众生。 是名不离杀生非杀生罪。 是二门分别。 为四种分别。 所谓善不善各二种。 不但善不善身心二种业亦复应当知更有余分别除身杀生劫盗邪淫。 余残打缚闭系鞭杖牵挽等。 但不死而已。 如是不善身业非夺命等所摄。 善中迎送合掌礼拜恭敬问讯洗浴按摩布施等善身业非不杀生等所摄。 意业中除贪取瞋恼邪见余所有不守摄心诸结使等不善法。 又意业中除不贪取不瞋恼正见余善守摄心信戒闻定舍慧等善法。 七业亦业道三业道非业杀生劫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七。 是业即业道。 贪取瞋恼邪见。 是业道非业。 此三事相应思是业。 问曰。 前七事何故亦是业亦是业道。 答曰。 习行是七事转增故。 至地狱畜生饿鬼。 以是故名为业道。 是七能作故名业。 三是业道非业者。 是不善业根本。 以是故名三业道非业。 善中亦如是。 所谓离杀生劫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亦业亦业道。 余三不贪取不瞋恼正见是业道非业。 此三相应思是业。 问曰。 前七事何故是业亦业道。 答曰。 常修习此事故。 能至人天好处名为道。 是七能作故名为业。 问曰。 余三何故但业道非业耶。 答曰。 三是诸善业根本。 诸善业从中行故。 名为业道非业。 复次。 戒法即是业业或戒非戒业及于业道有四种分别身口业是戒。 意业是业非戒。 业及于业道四种分别者。 有业非业道。 有业道非业。 有业亦是业道。 有非业非业道。 业非业道者。 三种不善身业。 业道所不摄。 所谓手拳鞭杖等。 及三种善身业。 业道所不摄。 所谓迎逆敬礼等。 是二善不善业。 非业道所摄。 或有人言。 亦是业道。 何以故。 是二业或时至善恶处故。 名为业道。 以不定故不说业道。 业道非业者。 后三不善及三善是烦恼性故非业。 能起业故名为业道。 三善是善根性故非业。 能起善业故名为业道。 亦业亦业道者。 所谓杀生不杀生等七事。 是非业非业道者余法是。 复次。 菩萨初地边以三种清净安住十善道则生决定心是菩萨于第二地中了了分别知如是十善十不善道。 知已以三种清净住十善道。 所谓自不杀生不教他杀。 于杀生罪心不喜悦。 乃至正见亦如是。 问曰。 菩萨初地中已住十善道。 此中何故重说。 答曰。 初地中。 非不住十善道。 但此中转胜增长。 以三种清净故。 先初住中虽作阎浮提王不能行此三种清净。 是故此中说三种清净。 菩萨住是二地。 知如是分别诸业。 生决定心。 世所有恶道皆十不善生世所有善道因于十善生世间所有恶道者。 所谓三种地狱道。 热地狱冷地狱。 黑地狱。 三种畜生道。 水行畜生。 陆行畜生。 空行畜生。 种种鬼道。 有饥饿鬼者食不净鬼者火口者阿修罗夜叉等。 皆由行十不善道。 有上中下因缘故。 出世间所有善道若天若人。 皆由行十善道生。 三界所摄。 天有二十八。 人者四天下人是。 如是决定知已。 作是念。 我欲自生善处。 亦令众生生于善处。 是故我自应住于十善道亦令余众生即住此善道若生善处若生恶处。 皆属十善十不善道。 我知是世间诸业因缘有无有定主。 是故我应先自行十善道。 然后令诸众生亦住十善道。 问曰。 何以故。 要先自住十善道后乃令他住耶。 答曰。 行于恶业者令他善不易自不行善故他则不信受若恶人自不行善。 欲令他行善者则为甚难。 何以故。 是人自不行善。 他人不信受其语。 如偈说。 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他善若自不寂灭不能令他寂以是故汝当先自行善寂然后教他人令行善寂灭是菩萨当如是行善法。 从阿鼻地狱乃至于有顶分别十业果及其受报处当如是正知。 下从阿鼻地狱。 上至非有想非无想处。 皆是善不善种种业受果报处。 于中习行上十不善道故生阿鼻地狱。 小减生大炙地狱。 小减生小炙地狱。 小减生大叫唤地狱。 小减生小叫唤地狱。 小减生僧伽陀地狱。 小减生大陌地狱。 小减生黑绳地狱。 小减生活地狱。 小减生剑林等小眷属地狱中。 亦应如是转小分别。 行中十不善道生畜生中。 畜生中亦应转少分别。 行下不善道生饿鬼中。 如是总相说。 是中应广分别差别。 有诸阿修罗夜叉生鬼道中。 有诸龙王生畜生中。 所受快乐或与诸天同。 是诸众生以不善因缘故生。 生已受善业果报。 行最下十善道生阎浮提人中在贫穷下贱家。 所谓栴陀罗边地工巧小人等。 转胜生居士家。 转胜生婆罗门家。 转胜生刹利家。 转胜生大臣家。 转胜生国王家。 于十善道转复胜者生瞿陀尼。 转胜生弗婆提。 转胜生郁单越。 转胜生四天王处。 转胜生忉利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 习行上十善道生他化自在天。 于是中亦应种种分别小大差别。 如人中小王大王阎浮提王转轮圣王。 四天王处有四天王。 忉利天中有释提桓因。 炎摩天上有须炎摩天王。 兜率陀天上有珊兜率陀天王。 化乐天上有善化天王。 他化自在天上有他化自在天王。 过是以上。 要行禅定思得生上界。 问曰。 若以禅定思得生上界者。 何以故。 说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以十善道故得生。 答曰。 虽修禅定生色界无色界。 要当先坚住十善道然后得修禅定。 以是故。 彼处以十善业道为大利益。 以是故。 说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皆以十善道因缘故得生。 所以者何。 先行清净十善道离欲。 修初禅下思得生梵众天。 修初禅中思生梵辅天。 修初禅上思故得生大梵天。 修二禅下思生少光天。 修二禅中思得生无量光天。 修二禅上思得生妙光天。 修三禅下思得生小净天。 修三禅中思故得生无量净天。 修三禅上思得生遍净天。 修四禅下思故生阿那婆伽天。 修四禅中思故生福生天。 修四禅上思故生广果天修无想定中思得生无想天。 以无漏熏修四禅下思故生不广天。 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不热天。 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喜见天。 以无漏熏修四禅胜思故生妙见天。 以无漏熏修四禅最上思故生阿迦腻吒天。 修虚空处定相应思得生空处天。 修识处定相应思得生识处天。 修无所有处定相应思得生无所有处天。 修非有想非无想处定相应思得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 是名生死世间众生往来之处。 ◎◎分别声闻辟支佛品第二问曰。 是十善业道。 但是生人天因缘。 更有余利益耶。 答曰有。 所有声闻乘辟支佛大乘皆以十善道而为大利益凡出生死因缘唯有三乘。 声闻辟支佛大乘。 是三乘皆以十善道为大利益。 何以故。 是十善道能令行者至声闻地。 亦能令至辟支佛地。 亦能令人至于佛地。 问曰。 是十善道。 能令何等众生至声闻地。 答曰。 随他无大悲畏怖于三界乐少功德分其志甚劣弱心乐于厌离常观世无常及知一切法皆亦无有我乃至一念顷不乐于受生常不信世间而有安隐法观大如毒蛇阴如拔刃贼六入如空聚不乐世富乐贵于坚持戒而为禅定故常乐于安禅修习诸善法唯观于涅槃第一救护者常求尽苦慧乐集行解脱但贵于自利一一胜处来善道令是人能至声闻地随他音声者。 闻他所说随顺而行。 不能自生智慧。 问曰。 十善道能令一切从他闻者皆作声闻耶。 答曰。 不尔。 若无大悲心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地。 若有菩萨从诸佛闻法。 以有大悲心故十善道不能令至声闻地。 问曰。 一切无大悲心者。 十善道皆能令至声闻地耶。 答曰。 不然。 怖畏三界者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道。 余不怖畏者令生人天善处。 以乐三界故。 问曰。 一切怖畏三界者。 十善道皆能令至声闻地。 若尔者菩萨亦怖畏三界为身故。 复为众生勤行精进求于涅槃。 如是十善道。 亦应令至声闻地。 答曰。 不必一切怖畏三界者尽堕声闻地。 何等为堕。 乐习行功德少分者。 于佛所教化六波罗蜜中受行少分。 如是之人堕声闻地。 若人能取诸佛功德遍学智慧十善道必令此人径至佛道。 随他闻声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 是人有二种十善道。 能令至声闻地者。 至辟支佛地者。 问曰。 是人云何俱从他闻怖畏三界取功德少分十善道能令至声闻地至辟支佛地。 答曰。 志劣弱者作阿罗汉。 小坚固者作辟支佛。 问曰。 十善道令一切志劣弱者至声闻地。 答曰。 不然。 何以故。 所谓志弱乐厌离生死者。 非但志劣无厌离者。 问曰。 观何事得知乐厌离心。 答曰。 观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 当知是必乐于厌离。 问曰。 已知乐厌离。 菩萨亦如是观有为无常一切法无我。 是十善道何得不令此人堕声闻地耶。 答曰。 是人深厌离离大悲故。 乃至一念中不乐受生。 不信世间有安隐相。 如经中佛告诸比丘。 譬如少粪尚臭秽不净。 何况多也。 如是一念中受生尚苦。 何况多也。 诸比丘。 当学断生莫令更受。 声闻人信受是语故。 乃至一念中不乐受生。 是人复作是念。 世间无常。 于所作事及受命都无安隐相。 死常逐人谁能知死时节。 不知死时为受何业果报。 为生何心。 如是事中不安隐故。 不可信故。 当疾求尽苦。 菩萨则不尔。 于恒河沙无量阿僧祇劫受生。 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诸众生。 是故偈中说。 乃至一念顷不乐于受生。 善道令是人能至声闻地。 问曰。 是人乐修集何事故不乐受生。 答曰。 是人观地水火风四大憙生瞋恨故。 不净臭秽不知恩故。 生毒蛇想。 色受想行识五阴。 能夺智慧命故。 生怨贼想。 眼耳鼻舌身意。 入离常离不动不变不坏无我无我所故。 生空聚想。 若人于世间一切受生及资生乐具。 以无常虚诳无须臾住故不生喜悦心。 如是之人于一切生处生无安隐想。 但涅槃一法能为救护。 如经中说。 诸比丘世间皆是炽然。 所谓眼然色然眼识然眼触然。 及眼触因缘生受皆亦是然。 以何事故然。 所谓贪欲火瞋恚火愚痴火。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火之所炽然。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观一切有为法皆是炽然。 唯涅槃寂灭法能为救护。 贵涅槃一法故舍一切事勤习坐禅。 问曰。 若观一切有为法皆是炽然。 唯涅槃寂灭能为救护者。 十善道皆令至声闻地耶。 答曰。 不然。 佛所结戒。 为禅定故贵重此戒。 有决定心而不毁犯。 舍一切事但乐坐禅。 求尽苦智常勤修习解脱因缘。 于先世中或从一胜处来二胜处来者。 十善道能令此人至声闻地。 何以故。 持戒清净则心不悔。 心不悔故得欢喜。 得欢喜故身轻软。 身轻软故心快乐。 心快乐故摄心得定。 摄心得定故。 生如实智慧。 生如实智慧故即生厌。 从厌生离从离得解脱。 若一若二胜处来者。 如尊者罗睺罗从谛胜处来。 如尊者施曰罗从舍胜处来。 如尊者离跋多从寂灭胜处来。 如尊者舍利弗从慧胜处来。 或从谛舍二胜处来。 或从谛寂灭二胜处来。 或从谛慧二胜处来。 或从舍寂灭二胜处来。 或从舍慧二胜处来。 或从寂灭慧二胜处来。 如是十善道。 能令至声闻地。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0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