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六 内容: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六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护戒品第四是菩萨如是行诸善道。 于善不善道总相及别相各各分别知有二种果报十善业道总相果报者。 若生天上若生人中。 别相果报者。 离杀生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长寿。 二者少病。 离劫盗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大富。 二者独有财物。 离邪淫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妻妇贞良。 二者不为外人所坏。 离妄语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不为人所谤毁。 二者不为人所欺诳。 离两舌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得好眷属。 二者不为人所坏。 离恶口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得闻随意所乐音声。 二者无有斗诤。 离散乱语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人信受其语。 二者所言决定。 离贪取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知足。 二者少欲。 离瞋恼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在所生处常求他好事。 二者不喜恼害众生。 正见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离谄曲。 二者所见清净。 十不善道亦如是。 总相果报者。 上行堕地狱。 中行堕畜生。 不行堕饿鬼。 别相果报者。 杀生不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短命。 二者多病。 劫盗不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贫穷。 二者失财。 邪淫不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得丑恶妻妇。 又不贞良。 二者为他所坏。 妄语不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人所谤毁。 二者为人欺诳。 两舌不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得恶眷属。 二者眷属可坏。 恶口不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耳闻恶声。 二者常有斗诤。 散乱语不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语不信受。 二者言无本末。 贪取不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心不知足。 二者多欲无厌。 瞋恼不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恶性。 二者喜恼众生。 邪见不善行。 有二种果报。 一者其心谄曲。 二者堕在邪见。 知已爱乐法于法心不动于诸众生中慈悲心转胜爱法者。 但爱于法更无胜事。 此中法者。 先说十善业道。 乐法者。 但乐于法更无余事。 于法心不动者。 乃至失命终不舍法。 菩萨行如是法。 于众生中慈悲转胜。 初地中虽有慈悲不及此地。 以通达罪福业因缘故。 众生可愍皆属于业不得自在。 则无瞋恨憎恚之心。 如是行者慈悲转胜。 作是念。 咄哉诸众生深堕于邪见我应说正见令得入正道菩萨通达罪福业因缘。 于诸众生深行慈悲。 作是念。 众生可愍不知诸法实相故。 多行妄想生诸邪见。 因邪见故起诸烦恼。 因烦恼故而起诸业。 起业因缘故轮转生死。 我先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度众生故当说正见。 是诸众生是我应度。 今当为说正见令入真道使得度脱。 如是念已。 知诸众生有种种烦恼。 所谓。 观所起烦恼及诸烦恼垢种种黑恶业受种种苦恼愍念诸众生多有所阙少种种观察已是皆如我有即时以悲心方便发大愿云何令众生得灭是诸苦烦恼烦恼垢者。 使所摄名为烦恼缠所摄名为垢。 使所摄烦恼者。 贪瞋慢无明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疑。 是十根本随三界见谛思惟所断分别故名九十八使。 非使所摄者。 不信无惭无愧谄曲戏侮坚执懈怠退没睡眠佷戾悭嫉憍不忍食不知足。 亦以三界见谛思惟所断分别故有一百九十六缠垢。 有言人。 烦恼在深心垢在浅心。 有人言。 诸障盖名为缠垢。 余皆名烦恼。 黑恶业者。 即是七不善业道。 及贪取瞋恼邪见相应思。 能生苦报。 种种苦恼者。 身中种种恶事名为苦。 心中种种恶事名为恼。 又今世苦名为苦。 后堕恶道名为恼。 多有所少者。 或诸根支体。 或资生所须。 或信戒等诸功德不具故名为少。 余句易解如偈中所说。 不复须释。 如是思惟已。 众生甚可愍。 堕在于二乘。 我当为发愿令住于大乘。 是事如此十地经中金刚藏菩萨自说。 是菩萨离十不善业道。 亦令众生住十善业道。 为众生深求胜心好心乐心怜愍心慈悲心利益心守护心我所有心大师心摄取心受取心。 作是念。 此诸众生甚可怜愍。 堕种种邪意邪见行邪险道。 我今应令住在真实正见道中。 是诸众生种类不同互相诤竞。 常怀忿恚瞋恼炽盛。 然我当令住无上大慈。 是诸众生无有厌足。 贪求他利邪命自活。 我当令住清净身口意业。 是诸众生在贪欲瞋恚愚痴因缘中常起种种烦恼结使而不方便求欲自出。 我当灭其诸苦恼事令住无苦恼处。 是诸众生为无明所翳入黑闇稠林。 不能自出离。 智慧明入在诸见险恶道中。 我应救之使得无碍智慧之眼。 以是慧眼不随他人。 于一切法知如实相。 是诸众生堕在生死长流。 欲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坑入邪曲网中。 种种烦恼恶草所覆无有导师不生出心。 道言非道非道言道。 魔民怨贼常共随逐无有善师。 随顺魔意远离佛法。 如是众生我应令度此诸生死险恶道得住无畏无衰一切智慧城。 是诸众生为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所漂种种罪业涛波所覆没在爱河。 随生死波浪。 为洄澓所转不能自出。 为欲觉瞋觉恼觉醎水淹烂为身见罗刹之所执持。 入五欲深林为喜染所着吹。 在我慢陆地。 甚可怜愍。 无洲无救。 于六入空聚落不能动发。 无善度者。 如是众生我今应以大悲牢坚智慧之船载至诸安隐无怖畏一切智洲。 是诸众生多苦可愍。 闭在生死忧悲苦恼牢狱。 多怀贪恚爱憎堕四颠倒为四大毒蛇所害。 为五阴怨家所残。 喜染诈贼所陷。 在六入空聚受无量苦恼。 我应破其生死牢狱令得自在无碍涅槃安隐快乐。 是诸众生甚可怜愍。 狭劣小心乐于少利。 缩没无有一切智心。 设求出者则乐声闻辟支佛乘。 我应令得大心使乐佛广大之法。 菩萨如是行则得持戒力善知起善业使令得增长是则为佛子深入离垢地持戒力者。 一心清净具足十善道。 戒则得修集福德力。 能起善业者。 善知自生增长善道。 亦令他众生深入者。 所行转远尽其边底。 佛子者。 能随法行名为佛子。 于初地始生。 至二地增长。 是菩萨应如是勤行精进。 菩萨若得至离垢地边际尔时则得见百种千种佛初地中已说。 般舟三昧。 见现在佛助三昧法。 所谓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十不共法念佛。 于一切法无所贪着。 亦说利益三昧。 能成就果报势力。 问曰。 若菩萨于初地中已到其边能见诸佛。 初入第二地。 即应见诸佛。 云何言乃至第二地边乃见诸佛。 若尔者。 入第二地初中应失此三昧。 至后乃得。 答曰。 初入第二地中亦见诸佛亦不退失是三昧。 汝不能善解偈义故作此难。 第二地初中。 但见百种佛。 乃至其边得见百种千种佛。 见诸佛已心大欢喜。 欲得佛法故。 勤行精进。 即能以四事供养于诸佛能于诸佛所复受十业道四事者。 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余义则可知。 作如是行已从佛受善道至百千万劫不毁亦不失不毁者。 不令戒羸弱。 或以清净事名不毁。 都不复行名为失。 是菩萨如是。 过初地入第二地已。 如说。 善离悭贪垢乐行清净舍善离悭贪垢深爱清净戒清净名但以善心行舍。 不杂诸烦恼。 深爱名坚住其中。 究竟不舍。 此地中悭贪垢。 破戒垢无有遗余。 是故此地名为离垢。 菩萨如是无悭贪破戒心。 于四摄法中爱语偏利。 六波罗蜜中戒度偏利。 利名多行势力转深。 问曰。 若第二地中。 尸罗波罗蜜已得势力。 今此地中。 应解说尸罗波罗蜜分生力净差别。 答曰。 略说尸罗度有六十五分生力净差别处处论中说尸罗波罗蜜无量无边。 但略说有六十五分。 余戒生戒力戒净戒差别。 论中先后处处说相。 如宝顶经中和合佛法品中。 无尽意菩萨于佛前说六十五种尸罗波罗蜜分。 尸罗名不恼。 一切众生于他物中无劫盗想不着外色不诳众生。 眷属具足故不两舌。 多忍恶言故无有恶口。 常思惟筹量利益语故无散乱语。 喜人乐故心无贪取。 忍诸苦故无有瞋恼。 不称誉余师故名为正见。 信净心故信佛。 知法真实故信法。 乐尊重恭敬贤圣众故信僧。 念佛以五体投地供养礼敬。 乃至小戒深心怖畏故。 戒不羸弱。 不依余乘故不毁戒。 离邪行故戒不缺损。 不起恶烦恼故名不杂戒。 毕竟常乐增长善法故名不浊戒。 随意行故名自在戒。 不为智者所呵故名为圣所赞戒。 常在念安慧故名为易行戒。 一切无过故名不可呵戒。 守护诸根故名为善护戒。 诸佛所念故名为名闻戒。 如法物中知量取故名为少欲戒。 断悭贪故名知足戒。 身心远离故名远离戒。 离众閙语故名阿兰若戒。 不视他面望有所得故名为具足圣种戒。 属善根故名细行头陀戒。 生人天中故名随说行戒。 救一切众生故名为慈戒。 忍一切苦故名为悲戒。 心不退没故名为喜戒。 离憎爱故名为舍戒。 降伏心故名为自见过戒。 护彼心故名为不错戒。 善护戒故名为善摄戒。 成熟众生故名为布施戒。 无所愿故名忍辱戒。 不懈退故名精进戒。 集助禅法故名为禅戒。 多闻善根无厌足故名为智慧戒。 从多闻得智慧故名为求多闻戒。 集助七觉法故名亲近善知识戒。 舍邪道故名离恶知识戒。 观无常故名不贪身戒。 勤集善根故名不信命戒。 深心清净故名不悔戒。 行清净故名不假伪戒。 深心无垢故名无热戒。 善起业故名无忧戒。 不自高故。 名无慢戒。 离染欲故名不戏调戒。 心质直故名不自高戒。 心调和故名有羞戒。 恶心不发故名调善戒。 灭诸烦恼故名为寂灭戒。 如说行故名为随所教戒。 行四摄法故名教化众生戒。 不失自法故名为护法戒。 本来清净故名一切愿满戒。 回向无上道故名至佛法戒。 等心一切众生故名得佛三昧戒。 大德舍利弗是六十五分。 诸菩萨清净戒。 则为无尽。 生戒者处处说。 略说有八种生戒。 四从身生。 四从口生。 从身生者。 离夺命离恼苦众生离劫盗离邪淫。 从口生者。 离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 是名八。 是八种戒从受生。 是受法。 若以身若以口若以心受和合为二十四教。 他受亦二十四。 随喜受亦二十四。 修习行时亦二十四。 合九十六。 皆是欲界系。 从是昼夜生。 何以故。 初受心已灭。 是第二心昼夜常生。 用福德亦如是。 所以者何。 初布施心灭已。 从第二心后。 用时当生。 是名善身业。 有十善业道所摄。 有不摄。 欲界所系如是。 色界系有二种。 一从身生二从口生。 从身生者。 离十不善道。 所不摄罪。 从口生者。 离散乱语。 是戒以身受口受心受。 二三为六。 教他亦六。 随喜亦六。 习行时亦六。 四六二十四。 先说九十六合为百二十。 如是从行生戒。 复有证道时生戒。 退道时生戒。 初生时生戒。 以事广故今但略说。 戒力者。 随波罗蜜增长。 戒转得力。 随所得地戒亦坚固得力。 戒净者。 不毁坏缺减等如先说。 复次戒净不净相。 七梵行法中说。 如经说。 以七种淫欲名戒不净。 一者虽断淫欲而以染心受女人洗浴按摩。 二以染心闻女人香共语戏笑。 三以染心目共相视。 四虽有障碍。 以染心闻女人音声。 五先共女人语笑。 后虽相离忆念不舍。 六自限尔所时断淫欲然后当作。 七期生天上受天女乐及后身富乐。 是故断淫欲是名不净。 离此七事名戒清净。 戒差别者。 有二种。 一有漏。 二无漏。 三种欲界系色界系不系。 四种正命所摄二种正语正业。 正命所不摄亦二种正语正业。 五种凡夫戒菩萨戒声闻戒辟支佛戒无上佛戒。 六种欲界正命所摄身口。 一。 正命所不摄二。 色界系正命所摄身口业三。 正命所不摄四。 无漏正命所摄身口五。 正命所不摄六。 七种七善业道。 八种如先说。 身四种口四种。 九种七欲界系七善业道二种如先说。 十种道戒三种。 对治戒三种。 但戒三种。 是九种。 无漏戒有漏戒为十。 如是等种种分别差别。 问曰。 声闻乘中。 说身业口业名为尸罗。 此二善业名好。 二不善业名恶。 是善身口业名尸罗。 此论中即以此为尸罗。 为更有尸罗。 答曰。 不但身口业名之为尸罗修亲近乐行亦名为尸罗此三事一义。 所谓修习亲近乐行。 问曰。 若以修习亲近乐行。 名为尸罗者。 一切法皆应名尸罗。 何以故。 常修习亲近乐行故汝今应说最胜修习尸罗答曰。 若无我我所远离诸戏论一切无所得是名上尸罗若不知内外法实相。 即因尸罗生憍慢贪着故。 开诸罪门。 是故若于内法不见有我。 于外法中不得我所。 知内外法毕竟空无所得。 亦于毕竟空不取相戏论是名最胜尸罗。 何以故。 如是尸罗中尚无心错。 何况身口。 是故诸佛菩萨。 第一能行尸罗者。 于一切法无所得。 名为上尸罗。 如迦叶经中说。 佛告迦叶。 尸罗名无我无非我无作无所作。 无作者。 无行无不行。 无名无色无相无无相。 非善非非善。 非寂灭非非寂灭。 非取非舍。 无众生无众生因缘。 无身无口无心。 无世间无世间法不依世间。 不以尸罗自高。 不以尸罗下人不以尸罗起增上慢。 不以尸罗分别此彼。 迦叶。 是名诸贤圣尸罗。 离于三界无漏无系。 如无尽意菩萨尸罗品中。 语舍利弗。 尸罗名不分别是众生不说是我。 不说是寿者命者。 不说是人。 不说是养育者。 不说是色阴受想行识阴。 不说是地种水火风种。 尸罗名不分别是眼相不分别是色相不分别是耳相声相鼻相香相舌相味相身相触相意相法相。 尸罗名不分别是身是口是心。 尸罗名摄心故是一心相。 选择诸法故是慧相。 尸罗名到空至无相际不杂三界。 无作无起无生忍。 尸罗名不从先际来不至后际亦不住中际。 尸罗名不住。 心意识不与念和合。 尸罗名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无色界。 尸罗名离贪尘除瞋垢灭无明闇。 非常非断不违众缘生相。 尸罗名离我心舍我所心不住身见。 尸罗名不贪着名相不与名色和合。 尸罗名不为结使所使。 不为诸缠所覆。 不住障碍疑悔中。 尸罗名贪不善根所不住过瞋不善根断痴不善根。 尸罗名无急无热猗心快乐。 尸罗名不断诸佛种故不破法身。 不分别法性故不断法种。 无为相故不断僧种。 舍利弗。 是名诸菩萨最胜无上尸罗。 如是尸罗则不可尽唯除诸佛尸罗皆有尽也所谓。 从凡夫尸罗后至辟支佛是皆有尽相菩萨则无尽从凡夫来所有尸罗虽久受果报终归于尽。 诸阿罗汉辟支佛所有尸罗皆亦有尽。 菩萨尸罗无我无我所离一切所得灭诸戏论。 是故无尽。 如无尽意菩萨尸罗品中说。 诸凡夫尸罗随生处尽故。 尸罗则尽。 外道五通退转时尽故。 尸罗则尽。 人以十善业道尽故。 尸罗则尽。 欲界诸天福德尽故。 尸罗则尽。 色界诸天四禅四无量尽故。 尸罗则尽。 无色界诸天随定生处尽故。 尸罗则尽。 诸学无学人入涅槃尽故。 尸罗则尽。 诸辟支佛无大悲故。 尸罗则尽。 大德舍利弗。 但诸菩萨尸罗无有尽。 何以故。 从菩萨尸罗出诸尸罗差别因无尽故果亦无尽。 菩萨尸罗无尽故。 如来尸罗亦无尽。 是故诸大人尸罗名为无尽。 问曰。 汝解麁尸罗时。 说六十五种尸罗。 声闻中有八种尸罗。 四种从身生。 四种从口生。 如是事者何得不相违。 答曰。 不相违也。 何以故。 虽非尸罗体益故名为分八种身口业即是尸罗体虽六十五种分非尸罗体而利益身口八种麁尸罗故名尸罗分。 凡能有所利益皆名为分。 如象马扇盖名为王分。 是故禅定智慧等虽非尸罗体以利益尸罗故。 亦名尸罗分。 解头陀品第五菩萨如是行尸罗法。 见十利应着二六种衣法又以见十利尽形应乞食比丘欲具足行持戒品。 应着二六种衣。 以见十利故。 何等十。 一以惭愧故。 二障寒热蚊虻毒虫故。 三以表示沙门仪法故。 四一切天人见法衣恭敬尊贵如塔寺故。 五以厌离心着染衣非为贪好故。 六以随顺寂灭非为炽然烦恼故。 七着法衣有恶易见故。 八着法衣更不须余物庄严故。 九着法衣随顺修八圣道故。 十我当精进行道不以染污心于须臾间着坏色衣。 以见是十利故。 应着二种衣。 一者居士衣。 二者粪扫衣。 六种者。 一劫贝。 二刍摩。 三憍絺耶。 四毳衣。 五赤麻衣。 六白麻衣。 见有十利尽形乞食者。 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 二众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 三若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我当勤行精进令善住布施作已乃食。 四随顺佛教行故。 五易满易养。 六行破憍慢法。 七无见顶善根。 八见我乞食余有修善法者亦当效我。 九不与男女大小有诸因缘事。 十次第乞食故。 于众生中生平等心。 即种助一切种智。 佛虽听请食欲以自利己亦利他人故则不受请食自利者。 能具诸波罗蜜。 利他者教化众生令住三宝。 行者如是自利利他。 见有十利故常不舍空闲问疾及听法教化乃至寺受阿练若处比丘。 虽增长种种功德。 略说见十利故。 尽形不应舍。 何等为十。 一自在来去。 二无我无我所。 三随意所住无有障碍。 四心转乐习阿练若住处。 五住处少欲少事。 六不惜身命。 为具足功德故。 七远离众閙语故。 八虽行功德不求恩报。 九随顺禅定易得一心。 十于空处住易生无障碍想。 问讯病等来至寺者。 若有因缘事来在塔寺住于一切事中不舍空闲想比丘虽受尽形阿练若法。 有因缘事至则入塔寺。 佛法有通有塞。 非如外道阿练若。 名常乐空闲静处。 于一切法不舍空想。 以一切法体究竟皆空故。 问曰。 有何因缘故来至塔寺。 答曰。 一供给病人。 二为病求医药具。 三为病者求看病人。 四为病者说法。 五为余比丘说法。 六听法教化。 七为供养恭敬大德者。 八为供给圣众。 九为读诵深经。 十教他令读深经。 有如是等诸因来至塔寺。 精进行诸觉随阿练若法比丘已住于阿练若处者常应精勤生种种诸善法大胆心无我灭除诸怖畏阿练若精进者。 若比丘断贪。 不惜身命利养故。 昼夜常勤精进如救头然。 身依随阿练若。 觉者所谓出觉不瞋觉不恼觉等诸善觉。 复次念佛是正遍知者。 众生中尊。 佛法是善说。 弟子众随顺正行。 复次随顺空随顺无相随顺无愿诸觉名随阿练若觉。 复次随顺四胜处。 随顺六波罗蜜诸觉。 是名随顺阿练若觉。 复次如佛为郁伽长者说在家出家菩萨行。 若出家菩萨受阿练若法。 应如是思惟。 我何故住阿练若处。 我非但住阿练若处故名为沙门。 而阿练若处。 多有众生。 多恶不善。 不护诸根不精进不修习善法者。 如麞鹿猿猴众鸟恶贼旃陀罗等不名为比丘。 我今为何事故住阿练若处。 应成办其事。 长者何等为事。 一谓念不散乱。 二得诸陀罗尼。 三行慈心。 四行悲心。 五自在住五神通。 六具足六波罗蜜。 七不舍一切智心。 八修习方便智。 九摄取众生。 十成就众生。 十一不舍四摄法。 十二常念六思念。 十三为多闻故不舍精进。 十四正观择诸法。 十五应正解脱。 十六知得果。 十七住于正位。 十八守护佛法。 十九信业果报故名正见。 二十离一切忆想分别思惟故名正思惟。 二十一随众生所信乐为说法故名为正语。 二十二灭诸业故起业名为正业。 二十三破烦恼气故名为正命。 二十四得无上道故名正精进。 二十五观不虚妄法故名正念二十六得一切智慧故名正定。 二十七于空不怖。 二十八于无相不畏。 二十九于无愿不没。 三十故以智受身。 三十一依义不依语。 三十二依智不依识。 三十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十四依法不依人。 长者如是等名为出家菩萨比丘。 利益事应生。 随顺阿练若法者。 所谓四禅四无量心。 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神通等。 灭诸怖畏者。 是人以三因缘能灭怖畏。 一见无我我所法相故能除怖畏。 二以方便力故。 三以心胆力故能除怖畏。 见无我我所者。 如初地中所说。 除五种怖畏方便力者。 此论中念正思惟业果报故。 名方便力。 应作是念。 诸大国王在深宫殿。 象马车步四兵侍卫业因缘尽。 亦受种种诸衰恼事。 又业因缘守护者。 虽行险道中入大海水在大战阵亦安隐无患。 我先世业因缘。 若在聚落。 若在阿练若处。 业因缘必受其报。 如是思惟已除灭怖畏。 复作是念。 若我为守护身故。 入城邑聚落。 舍阿练若处者。 无有能胜善身业善口业善意业守护者。 如佛告波斯匿王。 若人行身善业行口善业行意善业。 是名为人善自守护。 是人若言我善自守护者是为实说。 大王是人虽无四兵卫护亦可名为善好守护。 何以故。 如是守护名内守护。 非外守护。 是故我以身业善行口业善行意业善行故名为善自守护。 复作是念。 是诸鸟兽腹行虫等在阿练若处。 身不行善口不行善意不行善。 以远聚落住故而无所畏。 我之心智岂不如此鸟兽等耶。 如是思惟除诸怖畏。 又以念佛故。 在阿练若处。 能破一切诸怖畏事。 如经说。 汝诸比丘阿练若处。 若在树下若在空舍。 或生怖畏。 心没毛竪者。 汝当念我是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是念时怖畏即灭。 大胆名心不怯弱决定求道。 如说。 比丘住空闲当以心胆力除灭诸怖畏念佛无畏者若人自起业怖畏不得脱不怖亦不脱怖则失正利如是知不免而破余利者则行小人事比丘所不应若有怖畏者应畏于生死一切诸怖畏生死皆为因是故行道者欲脱于生死亦救于他人不应生怖畏如佛离怖畏经中说怖畏法。 有沙门婆罗门。 住阿练若处。 应如是念。 以不净身业故。 不净口业故。 不净意业故。 念不清净故。 自高卑人故。 懈怠心故。 妄忆念故。 心不定故。 愚痴故怖畏。 与此相违。 身业清净等则无怖畏。 又佛为郁伽长者说。 出家菩萨在阿练若处。 应作是念。 我何故在此。 即时自知。 欲离怖畏故。 来至于此。 怖畏于谁。 畏众愦闹。 畏众语言。 畏贪欲瞋恚愚痴。 畏憍慢恚恨嫉他利养。 畏色声香味触。 畏五阴魔。 畏诸愚痴障碍处。 畏非时语。 畏不见言见。 畏不闻言闻。 畏不觉而觉。 畏不知而知。 畏诸沙门垢。 畏共相憎恶。 畏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生处。 畏堕地狱畜生饿鬼及诸难处。 略说畏一切恶不善法故。 来在此住。 若人在家乐在众闹不修习道。 住在邪念不能得离如是怖畏所。 有过去诸菩萨。 皆在阿练若处。 离诸怖畏得无畏处。 得一切智慧。 所有当来诸菩萨亦在阿练若处离诸怖畏得一切智慧。 今现在诸菩萨。 住阿练若处离诸怖畏。 得无畏处成一切智慧。 以是故。 我怖畏一切诸恶度诸怖畏故。 应住阿练若处。 复次一切怖畏皆从着我生。 贪着我故。 爱受我故。 生我想故。 见我故。 贵我故。 分别我故。 守护我故。 若我住阿练若处不舍贪着我者。 则为空在阿练若处。 复次长者见有所得者。 则不住阿练若处。 住我我所心者。 则不住阿练若处。 住颠倒者。 则不住阿练若处。 长者乃至生涅槃想者。 尚不住阿练若处。 何况起烦恼想者。 长者譬如草木在阿练若处。 无有惊畏。 菩萨如是。 在阿练若处。 应生草木想石瓦想水中影想镜中像想。 于语言生响想。 于心生幻想。 此中谁惊谁畏。 菩萨尔时则正观身。 无我无我所。 无众生无寿者命者。 无养育者。 无男无女。 无知者见者。 怖畏名为虚妄分别。 我则不应随虚妄分别。 菩萨如是应如草木住阿练若处。 又知一切法皆亦如是。 断斗诤名阿练若处。 无我无我所无所属名阿练若处。 不应乐在家出家众闹处住。 诸佛不听阿练若处比丘与在家出家者和合。 问曰。 佛不听与一切众人和合耶。 答曰。 不然。 佛听四和合余者则不听是故应亲近余者则远离菩萨在阿练若处。 听与四众和合。 所谓入听法众。 教化众生供养于佛。 不离一切智心和合。 是故唯听此四事和合。 余者不应亲近。 复次菩萨应作是念。 云何诸佛所听。 阿练若住处。 我当亲近。 我或非阿练若住处。 谓是住阿练若处。 或有错谬。 问曰。 何等是阿练若住处。 菩萨应当和合。 答曰。 佛自经中说阿练若住处。 名不住一切法。 不归诸尘。 不取一切法相。 不贪色声香味触。 一切法平等故。 无所依止住名阿练若处住。 自心善故。 不相违住处。 名阿练若住。 舍一切担猗乐住故。 名阿练若住。 脱一切烦恼。 无怖畏住故。 名阿练若住。 度诸流住故。 名阿练若住。 住圣种故名阿练若住。 知足趣得故。 名阿练若住。 易满易养少欲住故。 名阿练若住。 智慧足住故。 名阿练若住。 正行多闻住故。 名阿练若住。 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现前故。 名阿练若住。 断诸缚得解脱住故。 名阿练若住。 顺十二因缘随顺住故。 名阿练若住。 毕竟寂灭所作已作住故。 名阿练若住。 阿练若住处者。 随顺戒品佐助定品。 利益慧品易得解脱品。 易得解脱知见品。 易行诸助菩提法。 能摄诸头陀功德。 阿练若住处通达诸谛。 阿练若处见知诸阴。 阿练若处。 诸性同为法性。 阿练若处出离十二入。 阿练若处不忘失菩提心。 阿练若处观空不畏。 阿练若处能护佛法。 阿练若处。 求解脱者不失功德。 阿练若处。 能得一切智者则能增益阿练若处。 菩萨如是行。 疾得具六度。 何以故。 若菩萨在阿练若处住。 不贪惜身命是名檀波罗蜜行。 三种善业清净入细头陀行法。 是名尸波罗蜜。 不瞋恨心于诸众生慈心普遍。 但忍乐萨婆若乘不在余乘。 是名羼提波罗蜜。 自立誓愿于阿练若处不得正法忍终不舍此处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得禅定故不观生处修习善根是名禅波罗蜜。 如身阿练若亦如是。 如身菩提亦如是。 如实中无差别。 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听有四法住阿练若处何等四。 如佛告长者。 一者多闻。 二善知决定义。 三乐修正忆念。 四随顺如所说行。 如是人应住阿练若处。 复有菩萨烦恼深厚。 是人若在众闹则发烦恼。 应在阿练若处住降伏烦恼。 复次菩萨得五神通。 是人欲教化成就天龙夜叉乾闼婆故。 应住阿练若处。 复有菩萨作是念。 诸佛所赞听处。 是阿练若处。 复次住阿练若处。 助满一切善法增长善根。 然后入聚落。 为众生说法。 成就如是功德。 乃可住阿练若处。 复次。 决定王经中佛为阿难说阿练若比丘应住四四法菩萨住阿练若处者。 一远离在家出家。 二欲读诵深经。 三引导众生使得阿练若处功德。 四昼夜不离念佛。 复有四法。 一乃至弹指顷于众生中不生瞋恨心。 二不应一时顷使眠睡覆心。 三于一念顷不应生众生想。 四于一念顷不应忘舍菩提心。 复有四法。 一常应闲坐不应聚众。 二常乐经行。 三常观诸法无新故想。 四不应离深空无相无愿法。 复有四法。 一行四禅不行世间禅。 行四无量缘众生生悲心而不取众生相。 二虽行慈心而不缘众生。 虽行喜心而不贪乐。 虽行舍心而不舍众生。 三自见身有四圣种行而不自高卑下他人。 四自行多闻如所闻行。 是为四。 复次。 无智无精进而住空闲处即得于四法复得余四法又复得三事如是佛所说阿练若比丘于诸功德中应勤修习。 何以故。 阿练若功德中。 此二事能生诸功德故。 若比丘愚痴懈怠在阿练若处住者则得四非法。 一多眠睡。 二多贪利养。 三以因缘现矫异相。 四现不乐阿练若处复有四法。 一增上慢未得谓得。 二于深经心怀憎恶。 三坏空无相无愿法。 四于持深经者心生瞋恨。 复有三事。 一若在阿练若处。 不精进无智慧。 或值女人堕在非法。 若得僧残。 若得重罪。 若反戒还俗。 是为三。 ◎◎复次。 ◎◎广说空闲法及与乞食法余十头陀德皆亦应广说十二头陀法。 上来以广解二事。 余十头陀功德亦应如是知。 何以故。 是二则为开十头陀门。 余则易解。 十头陀者。 一着粪扫衣。 二一坐。 三常坐。 四食后不受非时饮食。 五但有三衣。 六毳衣。 七随敷坐。 八树下住。 九空地住。 十死人间住。 粪扫衣者。 人所弃舍受而后着。 受者。 若心生若口言。 一坐者。 先受食处更不复食。 常坐者。 夜常不卧。 食后不饮浆者。 食后不受非时饮。 石蜜等可食之物。 但有三衣者。 唯受三衣更不畜余衣。 毳衣者。 从毳所成麁毛毳衣褐毡钦婆罗等。 随敷坐者。 随所得坐处不令他起。 树下住者。 乐住树下不入覆处。 空地坐者。 露地止住。 住死人间者。 随顺厌离心故。 常止宿死人间法。 是名十二头陀。 令戒清净。 粪扫衣有十利。 一不以衣故与在家者和合。 二不以衣故现乞衣相。 三亦不方便说得衣相。 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 五若不得衣亦不忧。 六得亦不喜。 七贱物易得无有过患。 八是顺行初受四依法。 九入在麁衣数中。 十不为人所贪着。 一坐食亦有十利。 一无有求第二食疲苦。 二于所受轻少。 三无有所用疲苦。 四食前无疲苦。 五入在细行食法。 六食消后食。 七少妨患。 八少疾病。 九身体轻便。 十身快乐。 常坐亦有十利。 一不贪身乐。 二不贪睡眠乐。 三不贪卧具乐。 四无卧时脇着席苦。 五不随身欲。 六易得坐禅。 七易读诵经。 八少睡眠。 九身轻易起。 十求坐卧具衣服心薄。 食后不受非时饮食亦有十利。 一不多食。 二不满食。 三不贪美味。 四少所求欲。 五少妨患。 六少疾病。 七易满。 八易养。 九知足。 十坐禅读经身不疲极。 但三衣亦有十利。 一于三衣外无求受疲苦。 二无有守护疲苦。 三所畜物少。 四唯身所着为足。 五细戒行。 六行来无累。 七身体轻便。 八随顺阿练若处住。 九处处所住无所顾惜。 十随顺道行。 受毳衣亦有十利。 一在麁衣数。 二少所求索。 三随意可坐。 四随意可卧。 五浣濯则易。 六染时亦易。 七少有虫坏。 八难坏。 九更不受余衣。 十不废求道。 随敷坐亦有十利。 一无求好精舍住疲苦。 二无求好坐卧具疲苦。 三不恼上座。 四不令下坐愁恼。 五少欲。 六少事。 七趣得而用。 八少用则少务。 九不起诤讼因缘。 十不夺他所用。 树下坐亦有十利。 一无有求房舍疲苦。 二无有求坐卧具疲苦。 三无有所爱疲苦。 四无有受用疲苦。 五无处名字。 六无斗诤事。 七随顺四依法。 八少而易得无过。 九随顺修道。 十无众闹行。 死人间住亦有十利。 一常得无常想。 二常得死想。 三常得不净想。 四常得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五常得远离一切所爱人。 六常得悲心。 七远离戏调。 八心常厌离。 九勤行精进。 十能除怖畏。 空地坐者亦有十利。 一不求树下。 二远离我所有。 三无有诤讼。 四若余去无所顾惜。 五少戏调。 六能忍风雨寒热蚊虻毒虫等。 七不为音声刺蕀所刺。 八不令众生瞋恨。 九自亦无有愁恨。 十无众闹行处。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3:0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