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内容: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十古吴蕅益沙门 智旭 汇释不得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 除病。 应当学(四十九)。 比丘尼波逸提。 不犯者。 在无生草菜处大小便。 流堕生草菜上。 或风吹鸟[衔-金+缶]而堕生草菜中。 律摄云。 棘刺丛处。 无犯。 若大林中行。 枝叶交茂。 应离人处。 若涉生草田间无空处。 应持干叶布上便利。 若不可得者。 无犯。 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 除病。 应当学(五十)。 不犯同上。 善见律云。 若水。 人所不用。 或海水。 不犯。 水虽中用。 旷远无人用。 不犯。 不得立大小便。 除病。 应当学(五十一)。 不犯者。 被缚。 脚? 垢污。 不得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 除病。 应当学(五十二)。 不得为衣缠颈者说法。 除病。 应当学(五十三)。 不得为覆头者说法。 除病。 应当学(五十四)。 不得为裹头者说法。 除病。 应当学(五十五)。 不得为叉腰者说法。 除病。 应当学(五十六)。 不得为着革屣者说法。 除病。 应当学(五十七)。 五分律云。 若多人着革屣。 不能令脱。 但因不著者为说。 不犯。 不得为着木屐者说法。 除病。 应当学(五十八)。 不得为骑乘者说法。 除病。 应当学(五十九)。 十诵律云。 波斯匿王乘乘向祇洹见佛。 六群为王说法。 故制。 人前己后。 人在道己非道。 人坐己立。 人高座己卑座。 人卧己坐。 覆头。 裹头。 肘隐人。 叉腰。 偏抄衣。 覆右肩。 着革屣。 着屐。 捉杖。 捉盖。 捉刀。 捉楯弓箭。 缘起并同。 戒因缘经亦同。 不得在佛塔中止宿。 除为守护故。 应当学(六十)。 不犯者。 被执。 命难等。 根本杂事云。 诸香台殿幡竿制底等。 皆诵伽陀。 然后足蹈。 不尔者得越法罪。 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 除为坚牢。 应当学(六十一)。 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 应当学(六十二)。 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 应当学(六十三)。 不得着革屣绕佛塔行。 应当学(六十四)。 不得着富罗入佛塔中。 应当学(六十五)。 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 应当学(六十六)。 不犯者。 或为强者所执。 唤入塔中。 不得塔下坐食。 留草及食污地。 应当学(六十七)。 不犯者。 聚着脚边。 出时持弃。 不得担死尸从塔中下过。 应当学(六十八)。 不犯者。 或须此道行。 或强力所将。 不得塔下埋死尸。 应当学(六十九)。 不得在塔下烧死尸。 应当学(七十)。 不得向塔下烧死尸。 应当学(七十一)。 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尸。 使臭气来入。 应当学(七十二)。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 除浣染香熏。 应当学(七十三)。 不得佛塔下大小便。 应当学(七十四)。 不得向佛塔大小便。 应当学(七十五)。 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 使臭气来入。 应当学(七十六)。 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 应当学(七十七)。 不犯者。 道由中过。 强力所持。 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 应当学(七十八)。 不得向佛塔嚼杨枝。 应当学(七十九)。 不得佛塔四边嚼杨枝。 应当学(八十)。 不得在佛塔下涕唾。 应当学(八十一)。 不得向佛塔涕唾。 应当学(八十二)。 不得塔四边涕唾。 应当学(八十三)。 不得向塔舒脚坐。 应当学(八十四)。 不犯者。 中间有隔。 强力所持。 第四分云。 若僧伽蓝内塔满。 听在中间舒脚坐。 不得安佛塔在下房。 己在上房住。 应当学(八十五)。 不犯者。 命难。 梵行难。 人坐己立。 不得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八十六)。 僧祇律云。 若比丘。 为塔事僧事。 诣王及地主处。 彼言。 比丘为我说法。 不得语令起。 恐生疑故。 若边有立人者。 即作意为立人说。 王虽听。 比丘无罪。 人卧。 己坐。 不得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八十七)。 人在座。 己在非座。 不得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八十八)。 人在高坐。 己在下坐。 不得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八十九)。 善见律云。 佛告比丘。 往昔波罗柰国有一居士。 其妇怀妊。 思庵罗果。 夫夜入王园偷取果未得。 明相出。 树上藏住。 时王与婆罗门入园。 欲食庵罗果。 婆罗门在下。 王在高座。 婆罗门为王说法。 偷果人念言。 我应死。 今得脱。 我无法。 王亦无法。 婆罗门亦无法。 我为女人故而偷王果。 王犹憍慢故。 师在下。 自在高座听法。 婆罗门贪利养故。 自在下座。 为王说法。 我与王婆罗门。 相与无法。 我今得脱。 即下树向王说偈。 时偷果人者。 即如来是。 人在前行。 己在后行。 不得为说法。 除病应当学(九十)。 僧祇律云。 若比丘眼患。 前人捉杖牵前。 为说无罪。 人在高经行处。 己在下经行处。 不应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九十一)。 人在道。 己在非道。 不应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九十二)。 不得携手在道行。 应当学(九十三)。 不犯者。 患眼闇须扶接。 不得上树过人。 除时因缘。 应当学(九十四)。 一比丘在大树上受夏安居。 于树上大小便下。 树神瞋之。 佛制不得树上安居。 不得绕树大小便。 若先有大小便处。 大小便无犯。 后一比丘道值恶兽。 恐怖上树。 不敢过上。 即为恶兽所害。 故除时因缘(沙弥等取杨枝取华果等。 上树无罪)。 安居犍度云。 欲取树上干薪。 听作钩钩取。 作梯取。 若绳罥取。 若树通身干。 听上。 不得络囊盛钵贯杖头着肩上而行。 应当学(九十五)。 跋难陀如是行。 居士见之。 谓是官人。 皆下道避。 故制。 不犯者。 强力所捉等。 第四分云。 不应背负物行。 除寺内。 老比丘须杖络囊。 听与作。 白二羯磨。 人持杖不恭敬。 不应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九十六)。 人持剑不应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九十七)。 人持鉾不应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九十八)。 人持刀不应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九十九)。 人持盖不应为说法。 除病。 应当学(一百)。 僧祇律云。 若比丘在怖畏险道时。 防卫人言。 尊者为我说法。 为说无罪。 ○三结问。 诸大德。 我已说众学戒法。 今问诸大德。 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附 第四分云。 鼻中毛长。 听以镊拔。 爪极长如一麦。 应剪。 不应以彩色染爪。 不应以剪刀剪须发。 应鬓发尽剃。 发极长。 长两指。 若二月一剃。 不应梳须发。 不应油涂发。 不应画眼脸。 患眼痛。 听着药。 不应以镜若水照面。 若面患疮着药。 听独在一房。 以水若镜照。 不应着耳珰耳环颈璎臂脚钏指环指印。 不应作铅锡腰带。 不应用五色线络腋系腰臂。 十诵律云。 听载犍牛车。 当使余人御。 不得自御。 梳头刷头。 突吉罗。 顶留少发。 突吉罗。 留发令长。 突吉罗。 阿兰若比丘。 长至二寸无罪。 若头上有疮。 当以剪刀剪。 手摩须发。 突吉罗。 洗脚时。 不得共他语。 根本杂事云。 佛告苾刍。 或时有事。 我于先来非遮非许。 然于此事若违不清净。 顺清净者。 此即是净。 应可行之。 若违清净。 顺不清净者。 此是不净。 即不应行。 七。 众学法竟。 ○八。 七灭诤法三。 初总标。 二别列。 三结问。 ○初总标。 此七种法。 大乘比丘悉同学。 应善和斗诤故。 一一缘起。 皆在第三分灭诤犍度中。 诸大德。 是七灭诤法。 半月半月说。 戒经中来。 若比丘有诤事起。 即应除灭。 释 有四种诤。 一言诤者。 比丘共比丘诤言。 引十八诤事。 法非法乃至说不说。 若以如是。 相共诤言语。 遂彼此共斗。 二觅诤者。 比丘与比丘觅罪。 以三举事。 破戒。 破见。 破威仪。 见。 闻。 疑。 作如是相觅罪。 三犯诤者。 犯七种罪。 一波罗夷。 二僧残。 三堕。 四悔过。 五偷兰遮。 六突吉罗。 七恶说。 四事诤者。 前三诤中事作。 是中言诤以二毗尼灭。 谓现前。 多人语。 或但一毗尼灭。 谓现前。 觅诤共四毗尼灭。 谓现前。 忆念。 或现前。 不痴。 或现前。 罪处所。 犯诤共三毗尼灭。 谓现前。 自言治。 或现前。 草覆地。 事诤以一切毗尼灭。 随所犯。 十诵律云。 有六诤本。 一瞋恨不语。 二恶性欲害。 三贪嫉。 四谄曲。 五无惭愧。 六恶欲邪见。 相 十诵律云。 自言灭诤。 有十种非法。 若犯五篇罪。 自言不犯。 又不犯五篇。 自言犯。 有十种如法。 若犯五篇罪。 自言犯。 若不犯五篇。 自言不犯。 现前灭诤。 有二种非法。 若非法者约敕非法者令折伏。 若非法者约敕如法者令折伏。 有二种如法。 若如法者约敕如法者令折伏。 若如法者约敕非法者令折伏。 忆念毗尼。 有三非法。 有比丘犯无残罪。 自言犯有残罪。 从僧乞忆念毗尼。 若与者非法。 应灭摈故有比丘狂痴还得心。 从僧乞忆念毗尼。 若与者非法。 应与不痴毗尼故。 有比丘有见闻疑罪。 自言我有是罪。 后言我无是罪。 从僧乞忆念毗尼。 若与者非法。 应与实觅毗尼故(即觅罪相)。 有三如法。 有比丘被无根谤。 若人常说是事。 应与忆念毗尼。 有比丘犯罪已悔除。 若人犹说是事。 应与忆念毗尼。 有比丘未犯是罪。 将必当犯。 若人说犯是事。 应与忆念毗尼。 不痴毗尼有四种非法。 有比丘不痴狂。 现痴狂相。 问时答言。 我忆念。 痴故作。 他人教我使作。 忆梦中作。 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 是人乞不痴毗尼若与者非法。 有四如法。 有比丘实狂痴心颠倒。 问时答言。 不忆念。 他不教我。 不忆梦中作。 不忆裸形东西走立大小便。 是人乞不痴毗尼。 若与者如法实觅灭诤。 有五非法。 有比丘犯五篇罪。 先言不犯后言犯。 若与实觅毗尼者非法。 应随所犯治故有五如法。 有比丘犯五篇罪。 先言犯。 后言不犯。 是人应与实觅毗尼。 根本目得迦云。 有二苾刍共生瑕隙。 种种异言。 互相谤讟。 于此二人。 应信持戒者。 若二俱持戒。 应信多闻者。 若二俱多闻。 应信少欲者。 若二俱少欲。 应信极少欲者。 若二俱极少欲而生瑕隙。 无有是处。 僧祇律云。 若有大德胜人。 欲听众僧断事者。 得闻断事。 令众中有辩才能语使事相分明者说。 若凡庶人前断事者。 越毗尼罪。 辩 问。 凡断事者。 惟四种诤。 此四种诤。 皆比丘过失向外人说。 并有重禁。 今既不许向凡庶人前断事。 何故大德胜人。 独许得闻。 设令彼有智慧。 未免仍是未受具人。 向之断事。 岂不违律。 答。 断事虽则通指四诤。 大约言诤中事居多。 其间法非法等辩析折伏。 能使大德胜人闻之增长信心。 故许向说。 非指治罪羯磨等事也。 言大德胜人者。 如波斯匿王。 给孤长者之类。 以其慧深正信不谤。 故名大德。 以其福重能护正法。 故名胜人。 岂寻常富贵而已哉。 附 比丘有十法者应差别平断事。 一持戒具足。 二多闻。 三诵二部毗尼极利。 四广解其义。 五善巧言语。 辞辩了了。 堪任问答。 令彼欢喜。 六诤事起能灭。 七不爱。 八不恚。 九不怖。 十不痴。 第四分云。 佛告比丘。 以二十二种行。 知是平断事人。 具持二百五十戒(一)。 多闻善解阿毗昙毗尼(二三)不与人诤(四)亦不坚住此事(五)应诃者诃然后住(六)应教者教然后住(七)应灭摈者灭摈然后住(八)不爱(九)不恚(十)不怖(十一)不痴(十二)不受此部饮食(十三)亦不受彼部饮食(十四)不受此部衣钵坐具针筒(十五)亦不受彼部衣钵坐具针筒(十六)不供给此部(十七)亦不供给彼部(十八)不共此部入村(十九)亦不共彼部入村(二十)不与作期要(二十一)亦不至彼后来后坐(二十二)。 僧祇律云。 比丘成就五法。 能灭诤事。 知是实。 非是不实。 是利益。 非不利益。 得伴。 非不得伴。 得平等伴。 非不得平等伴。 得时。 非不得时。 成就十四法。 是名持律最第一。 除如来应供正遍知。 何等十四。 知罪。 知无罪。 知重知轻。 知覆。 知不覆。 知可治。 知不可治。 知得清净。 知不得清净。 得四福功德住现法乐。 谓天眼。 天耳。 宿命通。 尽有漏得无漏。 是名十四法。 有七事非他逻咃。 似他逻咃(亦作关赖吒。 萨婆多论云。 闼赖名地。 吒利名住。 智胜自在。 于正法不动。 如人住地。 无倾覆也)。 何等七。 或有狂故不着此众。 不着彼众。 谓是他逻咃。 是最初非他逻咃似他逻咃。 如是心乱钝痴病。 病故不着此众。 不着彼众。 复次或有人为利故。 作是念。 若我着此众。 失彼利。 着彼众。 失此利。 是二俱不着。 复次或有人得二众利故作是念。 我为得二边利故。 不着此众。 不着彼众。 是名非他逻咃似他逻咃。 有二他逻咃。 一者自护心。 见他是非。 作是念。 业行作者自知。 譬如失火。 但自救身。 焉知他事。 二者待时。 见他诤讼相言。 作是念。 此诤讼相言。 时到自当判断。 是名二他逻咃。 共此众法食味食。 亦共彼众法食味食。 或请断当事。 或不请而断当事。 十诵律云。 用瞋恨者。 不灭瞋恨。 惟忍辱力。 乃能灭之。 有五事诤难灭。 不求僧断。 不顺佛语。 不如法白。 二众诤心不息。 所犯不求清净。 反上五事者易灭。 闼利吒比丘取诤时。 应以五事观。 此中谁先来持戒清净。 谁多闻智慧善诵阿含。 谁于师如法。 谁信佛法僧。 谁不轻佛戒。 乌迥鸠罗比丘。 有十事。 僧应差(萨婆多论云。 乌迥名二。 鸠罗名平。 等心无二。 其平如称)。 知诤来往处根本。 善知诤。 能分别诤。 知诤起因缘。 知诤义。 善灭诤。 灭诤已更不令起。 持戒清净。 多闻。 多智。 闼利吒比丘行。 有二十二法。 当知是利根多闻。 一善知事起根本。 二善分别事相。 三善知事差别。 四善知事本末。 五善知事轻重。 六善知除灭事。 七善知灭事更不起。 八善知作事人有事人。 九有教敕力。 十能使人受力。 十一有方便软语力。 十二亦能使人受。 十三有自折伏力。 十四亦能使人受。 十五知惭愧。 十六心不憍慢。 十七无憍慢语。 十八身口意业无偏着。 十九不随爱行。 二十不随瞋行。 二十一不随怖行。 二十二不随痴行。 ○二别列七。 初现前灭诤法(至)七草覆地灭诤法。 ○初现前灭诤法。 应与现前毗尼。 当与现前毗尼。 释 不应人不现前而作羯磨。 云何现前。 法。 毗尼。 人。 僧。 界。 云何法现前。 所持法灭诤者是。 云何毗尼现前。 所持毗尼灭诤者是。 云何人现前。 言义往返者是。 云何僧现前。 同羯磨和合集一处。 不来者嘱授。 在现前得诃而不诃者是。 云何界现前。 在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 相 若诤事。 若灭。 更发起者。 波逸提。 与欲已。 后悔者。 波逸提。 后六毗尼灭亦如是。 附 萨婆多摩得勒伽云。 十种不现前作羯磨。 覆钵。 舍覆钵。 学家。 舍学家。 作房。 沙弥狂。 不礼拜。 不共不语。 供养(一覆钵者。 治罚俗人。 但可遥作羯磨故。 二舍覆钵者。 彼既三乞。 令彼在眼见耳不闻处。 乃为舍故。 三学家者。 护惜檀信。 亦遥作故。 四舍学家者。 彼若三乞。 亦令彼在眼见耳不闻处。 乃为舍故。 五作房者。 谓以故废僧地。 羯磨与彼白衣。 任其为僧更作房屋。 亦三乞已。 令彼在眼见耳不闻处而与之故。 六沙弥者。 灭摈恶见沙弥。 亦令彼在眼见耳不闻处。 作灭摈故。 七狂者。 痴狂羯磨。 其人既有狂病。 不可以法拘摄故。 八不礼拜。 九不共语。 十不供养者。 谓比丘作诸非法触恼比丘尼僧。 尼僧作此三种羯磨。 但可遥作。 不可令大比丘现前而治罚故。 惟此十种不须现前。 余皆须现前明矣)。 ○二忆念灭诤法。 应与忆念毗尼。 当与忆念毗尼。 缘 沓婆摩罗子不犯粗罪。 彼人故问不已。 应与忆念毗尼彼应僧中三乞。 大德僧听。 我某甲。 不犯重罪。 诸比丘言我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 问我言。 汝忆犯重罪不。 我不忆犯重罪。 答言。 我不忆犯如是重罪。 诸长老不须数数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我今不忆念。 从僧乞忆念毗尼。 愿僧与我忆念毗尼。 慈愍故僧应为作白四羯磨。 释 云何忆念毗尼。 彼比丘此罪。 更不应举。 不应作忆念(因众比丘数数令其忆念。 今作此忆念毗尼使莫更问也)。 ○三不痴灭诤法。 应与不痴毗尼。 当与不痴毗尼。 缘 难提癫狂心乱。 多犯众罪。 后还得心。 诸比丘诘问不止。 应与不痴毗尼。 彼应三乞。 僧与白四羯磨。 释 云何不痴毗尼。 彼比丘此罪。 更不应举。 不应作忆念者是。 ○四自言灭诤法。 应与自言治。 当与自言治。 缘 世尊说戒时。 有犯戒者近佛而坐。 佛默然不说。 目连知之。 捉臂牵出。 佛言。 不应尔。 令彼伏罪。 然后与罪。 五分律云。 慈比丘尼以无根波罗夷法谤陀婆比丘。 自言陀婆污我。 即与自言灭摈。 释 云何自言。 说罪名罪种忏悔者是。 云何治。 语言。 自责汝心生厌离也。 ○五觅罪相灭诤法。 应与觅罪相。 当与觅罪相(十诵作实觅。 五分作本言治。 根本作求罪自性)。 缘 僧祇律云。 尸利耶娑比丘。 于僧中言见罪。 复言不见。 不见。 复言见。 作是语言不忆。 与作觅相羯磨。 释 结罪处所也。 云何罪处所。 彼比丘此罪。 与作举作忆念者是。 相 僧祇律云。 此人尽寿应行八事。 不得度人。 不得与人受具足。 不得与人依止。 不得受比丘按摩供给。 不得作比丘使。 不得受次第差会。 不得为僧作说法人。 及说毗尼人。 尽寿不应与舍。 五分律云。 本言有二种。 一可悔。 二不可悔。 若本言犯重。 仍覆藏者。 应作尽寿不可悔白四羯磨。 ○六多人语灭诤法。 应与多人觅罪。 当与多人觅罪。 释 用多人知法者语。 听行筹。 差行筹人。 白二羯磨。 有五法不应差。 爱。 恚。 怖。 痴。 不知己行不行。 反上五法者应差。 有三种行筹。 一显露。 二覆藏。 三耳语。 若众中虽非法比丘多。 然彼二师或上座多知等皆如法。 应显露行筹。 作二种筹。 一破。 二完。 白言。 作如是语者捉不破筹。 作如是语者捉破筹。 行筹已。 应别处数。 若如法者多。 应作白。 作如是语者诤事灭。 若如法者少。 应作礼便去遣信往比丘住处僧中白言。 彼住处非法比丘多。 善哉长老。 能往至彼。 若如法比丘多。 诤事灭功德多。 此比丘闻。 应往。 若不往。 如法治。 若众中虽如法者多。 而彼二师及上座等不如法。 恐显露行筹。 诸比丘随二师等捉筹。 应覆藏行筹。 若众中虽如法者多。 而彼二师等非法说。 应耳语行筹。 行筹时。 应稀坐间容一人身。 小障翳彼比丘。 作耳语语言。 汝和尚等已捉筹。 善哉。 汝亦当捉筹。 慈愍故。 若如法比丘多。 诤事得灭。 功德多。 行捉已。 在一面数之。 十诵律云。 说如法者。 为作长筹。 说非法者。 为作短筹。 说如法者。 为作白筹。 说非法者。 为作黑筹。 说如法筹。 以右手捉。 说非法筹。 以左手捉。 说如法筹。 缓捉。 说非法筹。 急捉。 先行说如法筹。 后行说非法筹。 一切僧应和合集一处。 不得取欲。 僧祇律云。 行筹讫。 若非法筹乃至多一者。 不应唱非法人多如法人少。 当作方便解坐。 或前食欲至者。 应唱令前食。 或后食时。 浴时。 说法时。 说毗尼时。 随应唱之。 若非法者觉。 言我等得胜为我故解坐。 我等今不起。 要即此坐决断是事。 尔时精舍边若有小屋无虫者。 应使净人放火已。 唱言火起火起。 即便散起救火。 乃往觅如法伴。 ○七草覆地灭诤法。 应与如草覆地。 当与如草覆地。 缘 舍卫国诸比丘共诤。 多犯众戒。 非沙门法。 亦作亦说。 出入无限。 后彼自作是念。 我曹若还共问此事。 或令此诤转深重。 经历年月不得灭。 令僧不得安乐。 以是白佛。 佛言。 应灭此事诤如草覆地。 彼一众中。 有智慧堪能比丘。 从座起。 胡跪合掌。 作是言。 诸长老。 我等此诤事。 多犯众罪。 非沙门法。 言无限齐。 出入行来。 不顺威仪。 若我等寻究此事。 恐令罪深重。 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诤事灭。 令诸比丘不安乐。 若长老忍者。 我今为诸长老作如草覆地忏悔此罪。 第二众中亦如是说。 彼应作白。 大德僧听。 若僧时到。 僧忍听。 僧令此诤事作草覆地忏悔。 白如是。 白已。 作草覆地忏悔。 有智慧堪能者。 胡跪合掌白言。 诸长老。 我今此诤事。 己所犯罪。 除重罪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若诸长老听者。 为诸长老及己。 作草覆地忏悔。 第二众亦应作如是说(除重罪等者。 谓此如草覆地法。 一切因诤所起波逸提。 突吉罗等轻罪。 皆悉悔除。 但除波罗夷重罪。 仍须灭。 摈僧残及偷兰遮重罪。 仍须别行忏悔。 非此所灭。 又除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亦不因此而解也)。 释 云何草覆地。 不称说罪名罪种忏悔者是。 十诵律云。 草布地有二种义。 一斗诤数起。 诤人亦多。 其事转众。 推其原本。 难可知处。 佛听布草除灭。 如乱草难可整理。 乱来弃之。 二者有德上座劝喻诤者。 使向两众羊皮四布悔过(即五分所谓皆舒手脚伏地。 故如羊皮也)。 二众者各有所助。 故令各在一处。 五分律云。 若有比丘。 斗诤相骂。 作身口意恶业。 后欲于僧中除罪。 作草布地悔过。 应三乞已。 皆舒手脚伏地。 向羯磨师一心听受羯磨。 彼为白四羯磨。 是名现前毗尼草布地灭犯罪诤。 何谓草布地。 彼诸比丘不复说斗原。 僧亦不更问事根本。 ○三结问。 诸大德。 我已说七灭诤法。 今问诸大德。 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二正示戒相竟。 ○三结劝回向三。 初结前示余。 二述七佛戒经。 三偈赞回向。 初中二。 初结前。 二示余。 今初。 诸大德。 我已说戒经序。 已说四波罗夷法。 已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已说二不定法。 已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 已说九十波逸提法。 已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已说众学戒法。 已说七灭诤法。 此是佛所说。 半月半月说。 戒经中来。 ○二示余。 若更有余佛法。 是中皆共和合。 应当学。 余佛法。 指余随律威仪。 及一切修多罗阿毗昙也。 诸佛慧命。 寄于三藏。 不学。 则世间眼灭。 不和合学。 则说食不饱。 故必如法同住。 朝夕研求。 俾正义昭然。 道明德备。 方无忝于僧宝。 方能绍隆佛种。 否则不惟招羺羊之诮。 亦且堕无闻之祸矣。 可不勉哉。 ○二述七佛戒经七。 初毗婆尸佛所说(至)七本师释迦佛所说。 今初。 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此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说是戒经。 略说戒经。 乃偏赞忍辱者。 以持戒者。 未必能忍辱。 而忍辱者。 决无不持戒。 故遗教经云。 忍之为德。 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也。 若见有辱可忍。 纵使身口不行报复。 心中决难脱然。 只此未得脱然一念。 便与沙门勤息名义不得相应。 惟深观无为法性。 若生若法。 俱不可得。 尚无有辱。 将谁名忍。 是为第一义忍。 故称第一道也。 梵云多陀阿伽度。 此翻如来。 梵云阿罗诃。 此翻应供。 亦翻无所著。 梵云三藐三佛陀。 此翻正遍知。 亦翻等正觉。 即略举十号之三也。 ○二尸弃佛所说。 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此是尸弃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说是戒经。 三界之中。 无非是险是恶。 愚人无智。 不思出要。 故使长受轮回。 聪则能闻道。 明则能见道。 信佛妙法。 深识苦因。 但离诸恶。 便无恶果。 诸恶。 谓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一切现行及种子也。 ○三毗叶罗佛所说。 不谤亦不嫉当奉行于戒饮食知止足常乐在空闲心定乐精进是名诸佛教此是毗叶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说是戒经。 谤是口出恶言。 嫉是心存恶念。 无此二者。 奉行于戒。 乃三业皆净也。 知足远离。 皆头陀胜法。 息世间驰求。 故心定。 勤出世道业。 故精进。 三世诸佛所有法要。 俱不出于此矣。 ○四拘留孙佛所说。 譬如蜂采华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此是拘留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说是戒经。 聚。 谓聚落。 然。 谓乞食之法亦应尔也。 又复聚。 谓大众。 然。 谓求法之道亦应尔也。 不违戾他。 正所谓不坏色香也。 不观句。 谓不观他人之作善不作善也。 问曰。 不违戾他。 是所宜矣。 不观作不作。 得无偏于自利而阙慈悲耶。 答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故欲利他。 先须自利。 为利他而自利。 虽自利实包利他。 何名偏也。 若舍身行于不观。 而欲观他作与不作。 他未必利。 自先受害。 自既受害。 亦能害他。 如癞病人卖好疮药。 着鬼人施好符咒。 其不被诃笑者鲜矣。 故大乘理趣经云。 若诸凡夫。 自不清净。 为毁戒者。 虽说正法。 劝他持戒。 终不信从。 反被轻诃。 以是当知。 先自检身离诸放逸。 坚持净戒波罗蜜多。 然后为人说正法要。 有情闻已。 便能信受。 又云。 知己过戒。 省察自心故。 不见他过戒。 护彼意故。 正与此偈义同也。 呜呼。 时丁末运。 道法陵夷。 持律者。 轻重罔知。 开遮莫辨。 习教者。 徒事口耳。 纵恣身心。 参禅者。 接响承虚。 如狂似醉。 举世滔滔。 狂澜谁砥。 稍为举目。 血泪便流。 故佛藏经云。 当尔之时。 不应入众。 乃至一宿。 当应自处山林空静。 乃至毕命如野兽死。 应生如是厌心。 我当云何见法破乱。 见此沙门恶世难时。 我当勤心精进。 早获道果。 夫佛藏乃大乘经律。 而所言若此。 正谓宏法利生。 原不在虚张声势。 但使南阎浮提深山穷谷之中。 有五清净持戒比丘。 即是僧宝种性不断。 有一清净正见比丘。 即是正法眼藏不灭。 愿我同志。 念正教之将湮。 悲含生之永溺。 钦慈尊明诲。 浚护法远怀。 觑开名利两关。 痛绝偷心一点。 深求出要。 厚蓄资粮。 朗戒珠而澄定水。 揭慧日而拓愿轮。 但期上契佛心。 何患下遗生界。 倘或欲速见小。 未免之楚北辕。 高明者自不以人废言。 异见者必且因言罪我。 然则海运而图南。 亦惟自择。 决起而控地。 亦惟自取矣。 ○五拘那含牟尼佛所说。 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槃此是拘那含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说是戒经。 不放逸。 故无忧患。 学圣法。 故无愁虑。 无忧愁。 故心定也。 忧愁属苦。 放逸是集。 圣法是道。 入涅槃是灭。 若约四种四谛解释。 则浩然无涯。 思之。 ○六迦叶佛所说。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此是迦叶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说是戒经。 五住烦恼。 皆名为恶。 一切莫作。 即圆伏圆断义也。 性具功德。 皆名为善。 尽当奉行。 即圆修圆证义也。 终日止恶。 而无能止之相。 终日行善。 而无能行之相。 是名自净其志意也。 ○七本师释迦佛所说。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释迦牟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于十二年中。 为无事僧说是戒经。 从是以后。 广分别说。 诸比丘。 自为。 乐法。 乐沙门者。 有惭。 有愧。 乐学戒者。 当于中学。 三业道净。 即是十善道法。 若人天。 若声闻。 若缘觉。 若菩萨。 若诸佛。 无不依之。 具如华严十地品中广明也。 无事僧。 谓不犯戒者。 此七戒经。 各逗时机而说。 故旨趣各有所重。 所谓应病与药。 至于会归涅槃。 则一而已。 诸部中。 惟根本部叙厥缘起为详。 而字句文义。 与此略殊。 故不录之。 广分别说者。 有漏法生。 乃结二百五十戒法。 为断彼有漏法故。 一一戒中。 复有根本。 从生方便。 等流之不同。 为比丘者。 皆应学之。 除非不自为者。 不乐法者。 乐作非沙门非释子者。 无惭无愧者。 不乐学戒者。 可不学耳。 问曰。 十二年前。 学个甚么。 答曰。 其无事者。 即是无学。 其未登无学者。 即学净三业道。 问曰。 我今亦但净三业道。 何用学此烦琐戒相。 答曰。 汝今为在十二年后。 为在十二年前。 又且不论时前时后。 且问汝今三业。 为同无事僧。 为不同无事僧。 既不同无事僧。 若不学此戒。 何由知持知犯。 若谓戒不必学。 即犯轻戒波逸提。 只此轻戒一念。 为是净。 为是不净。 若谓持取犯戒俱不可得。 汝今何独不得持戒。 却得犯戒。 若谓犯即无犯。 则亦可持即无持。 何乃舍持取犯。 若谓情无取舍。 即不应取略舍广。 若谓净秽平等。 则地狱天堂亦平等。 恶骂美称亦平等。 檀麝粪秽亦平等。 甘露脓血亦平等。 天衣刀杖亦平等。 汝何不常处地狱。 汝何不名猪狗畜生秃奴秃贼。 汝何不常嗅粪秽。 汝何不餐啖脓血。 汝何不刀杖打割其身。 若汝实证平等法性。 自然不坏俗谛。 必将受现法乐。 善化有情。 若汝勉强受上等事。 即是魔入汝心。 亦非正道。 若汝既未证平等法性。 亦未能受如上等事。 而独随情逐意。 懒惰懈怠。 不肯学此戒法。 即是贼住。 即非沙门。 即无惭愧。 即师子身虫。 即最上大贼。 即恶魔眷属。 即地狱种子。 汝何不观如来证得色平等故。 能使地狱天宫。 皆为净土。 如来证得声平等故。 能使天魔恶声化为赞颂。 如来证得香平等故。 能使幻士厕室。 化为香殿。 如来证得味平等故。 能使食中毒药。 化成甘露。 如来证得触平等故。 能使魔军刀箭。 化成天华。 如来证得法平等故。 不为物转。 恒能转物。 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妙用。 如来证得持犯平等故。 三业无不随智慧行。 能使破戒众生还得清净。 汝既妄称持犯平等。 何乃三业仍多芜秽。 且于戒法作留难耶。 如此欺心。 但为自害。 呜呼痛哉。 二述七佛戒经竟。 ○三偈赞回向七。 初赞护戒胜益(至)七回向佛道。 ○今初。 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当观如是处有智勤护戒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明人者。 以护戒非愚痴人所堪故。 三种乐者。 先举现在未来华报以为劝诱。 非谓护戒本意实图此也。 如是处。 指学处言因智故使戒清净。 因戒故智慧性显。 更相由藉。 以成福慧二严。 直至成佛。 乃护戒之实果也。 前智是闻思正见。 后智是无漏始觉。 始觉合乎本觉。 名究竟觉。 故便得第一道。 ○二明诸佛道同。 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世尊能胜一切忧皆共尊敬戒此是诸佛法一切忧者。 烦恼所知二障为因。 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为果。 惟尊敬此戒。 乃能胜之。 以一一戒。 能治烦恼。 通达戒性。 能离所知愚故。 ○三劝遵佛教。 若有自为身欲求于佛道当尊重正法此是诸佛教自为身。 拣非为名为利。 求佛道。 拣非声闻缘觉。 正法者。 指此波罗提木叉。 惟佛出世方有。 不同定共道共。 及治世五常十善。 故名正法。 又有此戒。 乃有僧宝。 有僧宝。 乃使佛法不灭。 故名正法也。 欲求佛道。 必当尊重此法。 讵可忽为小检。 谤诸佛之明训。 ○四证戒经利益。 七佛为世尊灭除诸结使说是七戒经诸缚得解脱已入于涅槃诸戏永灭尽尊行大仙说圣贤称誉戒弟子之所行入寂灭涅槃言七佛世尊。 为欲灭除众生诸结使故。 所以说是戒经。 普令众生解脱诸缚。 同入涅槃。 灭诸三界种种戏论。 故知此大仙所说之戒。 圣贤所赞之戒。 凡为佛弟子者。 无不行此而入涅槃者也。 ○五重述顾命。 世尊涅槃时兴起于大悲集诸比丘众与如是教诫莫谓我涅槃净行者无护我今说戒经亦善说毗尼我虽般涅槃当视如世尊此经久住世佛法得炽盛以是炽盛故得入于涅槃若不持此戒如所应布萨喻如日没时世界皆闇冥临涅槃而与教诫。 正如父母顾命其子。 较诸平日。 拔苦之心更切矣。 戒经。 指五篇学处。 毗尼。 谓灭罪之方。 此即如来法身常住世间。 故当视如世尊。 有秉羯磨。 有如说行者。 名为此经住世。 名为正法住世。 教行果三。 皆悉具足。 否则法轮坠地。 恶道充满。 故喻如日没之时。 闇冥不见道路矣。 ○六申诫护持。 当护持是戒如牦牛爱尾和合一处坐如佛之所说牦音茅。 牛名也。 牦牛惜尾而忘身。 喻持戒者应护戒而不顾身命也。 如佛所说者。 半月半月如法说。 不犯非法别众等过也。 ○七回向佛道。 我已说戒竟众僧布萨竟我今说戒经所说诸功德施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问。 此戒本为声闻建立。 何以回向佛道。 若声闻法果同佛道。 何故经中有云。 声闻持戒。 名菩萨破戒。 声闻破戒。 名菩萨持戒耶。 答。 处处经中。 但诃声闻心。 不诃声闻律。 以但欲自度。 不思度人。 堕无为坑。 缺大悲用。 所以被诃。 又声闻以趣寂为志。 故瞋心犯轻。 贪心犯重。 菩萨以度生为本。 故瞋心犯重。 贪心犯轻。 至于比丘之名。 本通大小。 有声闻比丘。 有菩萨比丘。 所趋虽异。 比丘体同。 体同则戒亦同。 若无此戒。 则同在家菩萨。 何必舍家趣于非家。 故知比丘戒法。 大小通持。 喻如不龟手药。 顾所用何如耳。 回向佛道。 岂有违于经说哉。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第十音义肘隐人隐蔽也。 又安也。 亦凭着也。 楯乳允切。 与盾同。 富罗此翻短靿靴。 靿音要。 靴统也。 庵罗果亦云庵婆罗。 亦云庵摩罗。 旧翻为奈。 新翻为难分别。 其果似桃非桃。 似柰非柰。 又生熟难分。 鉾音矛。 同矛。 长二丈。 建于兵车。 其端如剑。 镊音聂。 [竺-二+拍]也。 珰音当。 穿耳垂珠。 犍音坚。 犗牛也。 犗音界。 凡畜之强健者曰犗。 讟音读。 怨谤也。 阿含亦云阿笈多。 此翻教又翻无比法。 即如来所说之言教也。 又翻法归。 所谓万法之渊府。 总持之林苑也。 又翻传所说义。 通则大小二教皆号阿含。 别则小开四部。 谓增一阿含。 明人天因果。 长阿含。 破邪见。 中阿含。 明诸深义。 杂阿含。 明诸禅法。 罪名罪种五篇七聚为罪名。 二百五十事为罪种。 之楚北辕楚在中州之南。 欲往楚而北其辕。 则愈驰愈远。 海运图南决起控地庄子逍遥游篇。 明北溟鲲鱼。 化为鹏鸟。 海风发动。 乃徙于南溟。 水击三千里。 抟风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乃息。 此譬大人境界。 所养者厚。 所行者远。 所持者久也。 又云。 斥鷃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此譬庸流境界。 急于自用。 犹如决起。 眼前活计。 如抢榆枋。 无有忍力。 如不至则控于地也。 决起者。 轻急妄举。 抢者。 飞集。 榆枋者。 小树。 控者。 仆地以自安息也。 五住烦恼一者见一切住地烦恼。 三界中分别见惑。 见道之所断也。 二者欲爱住地烦恼。 欲界中任运俱生思惑。 三者色爱住地烦恼。 四禅天任运俱生思惑。 四者无色爱住地烦恼。 四空天任运俱生思惑。 皆修道之所断也。 五者无始无明住地烦恼。 即界外二种别惑。 障俗谛者。 名为尘沙。 障中道者。 名为无明。 非二乘见修之所能断。 故但合为一住。 菩萨诸佛修假中二观。 乃能断之前四住名烦恼障。 后一住即所知障。 根本从生方便等流二百五十戒。 各就本条结罪。 名根本罪。 非仅以四重为根本也。 犯罪而不发露忏悔。 则覆藏之罪日日倍增。 名从生罪。 将犯罪而其事未成。 名方便罪。 罪已成而轻于根本。 名等流罪。 后文治罪法中。 有从生偷兰遮。 当知即是此中初篇二篇之方便罪所摄。 与今从生二字不同。 彼约从罪前生。 今约从罪后生也。 有独头偷兰遮。 当知即是此中初篇二篇之等流罪所摄。 以其自成罪性。 故名独头。 以是两篇根本罪之同等流类。 故名等流也。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不龟手药龟。 音均。 手冻拆也。 庄子中明。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世世以漂布为业。 客闻之。 请以百金买其方。 往说吴王。 冬与越人水战。 由此药力。 手不冻拆。 大败越人。 吴王遂分地而封之。 此药是一。 或以封爵。 或不免于作漂工。 则所用者异耳。 今此比丘戒法亦尔。 声闻持之。 仅得阿罗汉果。 如彼漂工。 菩萨持之。 回向众生同成无上菩提。 犹如吴客之受封也。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3: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