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圣贤录续编 内容: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二往生王臣第三张师诚张师诚。 字心友。 号兰渚。 湖州归安人。 父梦日轮照窗。 寤而生师诚。 母早故。 事父以孝闻。 少年登科第历任封疆。 为江苏巡抚。 见苏城杀业甚伙。 屡出示劝戒。 遇放生河等处。 则严捕鱼之禁。 署中不宴客。 不杀生已而长斋奉佛。 栖心净土。 自号一西居士择前贤净土论说。 辑径中径又径一书。 后附净土歌咏。 其自作数十首。 最为警切。 今录其八首。 一云。 佛缘幸遇识鸿名。 火急西归此一生。 不向此生拼力去。 胞胎再入堕无明。 一云。 才提佛号众魔侵降伏云何到一心。 口耳相闻心应手。 牟尼历历字推寻。 一云。 全抛名利与悲欢。 切已无如此一端。 斫断爱绳凭慧剑。 云栖七笔万回看。 一云。 船乘大愿度尘寰。 自利利他念一般。 先借枝栖莲界稳。 羽毛丰满任飞还。 一云。 执持无间矢初衷。 尤在临时一念融。 堪惜坡公公据在。 未能着力弃前功(自注东坡常以弥陀像自随谓生西方公据似有志于净土者乃疾革时则曰西方不无然个里着力不得钱世雄云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曰着力即差语绝而逝是东坡临终竟未着力不能往生良可叹息)。 一云。 最怕临终神识迷。 舌根坚硬气难提。 若非平日心专一。 那得资粮助往西。 一云。 唯心自性理难明。 水火镜观取譬精。 念到一心心佛合。 临时自有佛来迎(自注般舟三昧经水火镜之喻谓以镜具水火之性喻众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须假日月之光来照者喻弥陀慈光摄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喻信心念佛之力也故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非托空参果能专注静修念到一心不乱则此心此性克复其初与佛融成一片临命终时自能见佛)。 一云。 稍留一爱未全捐。 便恐临时被此牵。 欲出娑婆除必尽。 次公名论许重诠(自注宋杨次公尝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极乐之生必由念一洵为至论而欲出娑婆设有一爱未除即恐难离世网非独爱重者然也当云爱不除不出娑婆似更精到)道光八年。 年六旬余。 乞假归里。 静居斗室。 一意西驰。 逾年卒。 临终时。 诵弥陀经毕。 才与佛号。 至第五声。 寂然而逝(张兰渚年谱。 径中径又径。 汪石心述)。 章攀桂章攀桂。 不详其人。 乾隆间。 服官在外。 笃信净业。 自号宝严居士。 与投子沙门世惺。 辑莲宗集要一书。 自为序曰。 净名云。 随其心净则佛士净。 华严云。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皆唯心净土之旨也。 乐邦苦域。 金宝泥沙。 垢净心生。 粗妙境现。 此理唯禅净双修者。 可以默契。 初机浅学。 何由得其门哉。 永明料拣云。 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而云栖谓持名一法。 彻上彻下。 大小兼收。 所以修净土者。 当以持名为正课。 以修一切善法为助因。 正助既分。 而后修行之路。 较然不惑。 莲池大师疏弥陀经。 以信愿行。 判为一经资粮而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为宗旨。 洵确论与。 余素慕佛乘。 主心西极。 虽宦游几三十年。 夷险备历。 而十念定课。 未尝一日忘也。 己酉春。 与投子憨公游浮山。 至华严寺。 偶于案头见龙舒净土文。 理明词达。 诚为净土津梁。 但篇帙稍繁。 读者或不终卷而废。 乃与憨公。 遍取净土诸篇。 细心商确。 重加编集。 冗者节之。 缺者补之。 分门别类。 略如蘧庵之净土指归。 而大旨一主阿弥陀经。 以持名为宗旨。 故开卷即以此经冠首。 俾行人知先守约。 二六时中专持名号。 以为正行。 而以深信发愿。 为往生前茅。 信愿行三者相须。 净业乃成。 盖净土为佛门。 之异方便。 而持名又异方便中之方便世。 书凡六卷。 帙虽半于龙舒。 义实该乎莲藏。 爰付剞劂。 质之四方净侣。 倘以为不背教理。 不越净规。 愚者暂得心开。 智士益增净行。 斯愿足矣。 若夫唯心净土。 则在当人默契。 固无须门外汉之饶舌也。 后莫知其所终(莲宗集要)总论曰。 向来载宰官往生。 不下数十人。 然皆古记所传。 而近代者无闻。 余广采博访。 寥寥然仅得二人。 焉何夙因之易昧若斯也。 呜呼。 豪贵学道。 自古为难。 况当像季。 不更宜然。 今者。 一则居尊贵。 而不恋世荣。 一则历夷险而不废定课。 有志净业者。 当以二人为轨则。 所谓案牍虽忙姑少置朝朝十念不宜亏不觉深味乎其言哉。 往生居士第四之一黄武城黄武城。 泰州姜堰人。 世业儒。 遇法宗和尚导以念佛。 康熙十年。 染微恙。 沐浴更衣。 请法宗至决择临终四关。 忽猛省。 顿断恩爱。 不容妻孥相见。 一心念佛。 三日后。 趺坐合掌而逝(莲藏)。 吴如庵吴如庵。 徽州人。 入籍常州宜兴县。 生平信向佛乘。 参璞中和尚。 遂修净业。 康熙十二年夏。 示微疾。 以数珠分给子女。 教之修持。 其姻亲俞有光往省之。 与如庵谈及念佛法门。 如庵曰。 念佛之法。 须间也念。 忙也念行坐也念。 梦寐也念。 乃至鬼哭神号无不念。 才是真念佛的人。 欲得此真念者。 只在一信字。 汝当紧信。 汝当紧信。 乃说偈曰。 参禅念佛本非歧。 三圣慈悲引我西。 普劝世人勤念佛。 白莲台上见阿弥。 遂命家人。 朗念佛号。 趺坐而逝(莲藏)。 愈有光俞有光。 新安人。 幼居宜兴。 与吴如庵同修净业。 日持佛号五千。 金刚经三卷。 发愿往生。 后见如庵西归。 益加精进。 书念佛紧要四字于床右。 以自警策。 康熙二十三年三月三日。 遍别亲友。 作偈曰。 西方净土是吾家。 一句弥陀度岁华。 清磬数声明月上。 此身隐坐白莲华。 初八日。 示微疾。 谓家人曰。 吾去。 汝等切莫啼哭。 当念佛相送。 十二日。 闭目寂然。 眷属围绕。 忽张目曰。 念佛紧要。 言讫而逝。 年七十八(莲藏)。 苏起凤苏起凤。 字岐山。 昆山人。 幼年矢志宗乘。 遍参知识。 有所悟入。 一生戒杀。 虫蚁不伤。 晚年笃修净土。 四威仪中。 未尝间缺。 康熙三十八年。 年已八十。 时值严寒。 拥被而坐。 十一月二十六日午间。 谓其孙甸方曰。 净土之缘熟矣。 三日前即见佛来。 吾不欲显言耳。 今夜子时。 吾往矣。 更余披衣而起。 焚香然烛。 端坐向西。 命家中人念佛。 自亦随之。 将三更声音渐低。 寂然而化。 有吴敬山者。 与起凤同里。 为莲社友。 年逾七十。 发愿参学。 甸方以其年老。 劝之专修净土。 可以一生成就。 敬山信之。 昼夜念佛不辍。 未及一载。 其至戚友来。 谓旬方曰。 今早敬山见护法神现。 接引往生临行安然坐脱。 属我致谢是以来耳(西归直指)。 恽又騑恽又騑。 常州人。 素诵金刚经。 长子嗣曾。 季子皋闻。 皆修净业。 其年春。 又騑疾作。 二子呈莲藏一函。 又騑甚喜。 二子曰。 大人既信净业。 何不从此修持。 又騑遂以佛诞日茹素。 日持佛号万声。 至五月二十六日。 诸子进参剂。 又騑不服。 曰。 药医不死病。 乃举念珠云。 佛度有缘人。 时举家忽闻莲华香。 诸子惊异。 请曰。 大人此际意况若何。 答曰。 月白风清。 香烟满路。 遂面西端坐而逝。 事在康熙三十九年(莲藏)西史氏曰。 修净业者。 不在时之久。 而在信之笃。 又騑发心。 才一月耳。 一念坚勇。 疾证菩提。 游移莫决者。 此诚可为龟鉴也。 王贞生王贞生。 昆山人。 父彦敷。 为昆庠善友。 崇奉三宝。 而贞生多习气。 不甚信奉。 一日得病。 见有长大黑鬼。 谓是前世怨仇。 贞生怖甚。 遂勇猛念佛。 求生西方。 念佛稍懈。 鬼形遂现。 由是往生益切。 念佛益锐。 念至数日。 鬼不复现。 临殁时。 至气尽力竭。 其声渐低。 隐隐向西去。 (西归直指)西史氏曰。 临终善友。 最为难值。 贞生所见恶鬼。 明为怨仇。 实则善友也。 且贞生既得往生。 恶鬼必能度脱。 一得两全。 不可谓非幸也。 蔡鹏九蔡鹏九。 字资万。 苏州西洞庭山人。 世为贾。 鹏九则好二氏书。 与高人逸士游。 后遇唯然和尚。 劝修净业。 始诵佛经。 举放生会。 已而持长斋。 自号虚白居士。 亡何得疾。 以乾隆四十五年。 八月八日终于家。 先一夕。 洗浴。 将旦集家人与诀。 谓曰。 世间眷属。 报尽则离。 图久长者。 当结法缘。 若辈勉之。 众哭。 曰。 勿哭。 为我。 齐声唱阿弥陀佛。 复谓其子曰。 吾蔬食者。 一年矣。 丧中设祭享宾。 勿用肉。 汝若忆我须常断杀。 能断杀者。 是为孝子。 勉之。 遂转面向西而逝。 及将敛。 迁尸于堂。 向西如故。 其子跪而祝之。 面始仰。 卒年五十(一行居集)西史氏曰。 往生者。 首重慈心不杀。 经有明文。 今汝若忆我一语。 直身众生之身。 心菩萨之心矣。 悲哉言乎。 唐沤和唐沤和。 不详其出。 身列武庠。 初不信因果。 晚年与鉴机子游。 始信向。 因教以受持十念法。 精进不懈。 年九十六。 示微疾。 忽跃起合掌曰。 佛来迎我。 溘然而逝(莲宗集要)。 陈君魁陈君魁。 池阳贡生也。 遇净川老僧。 指示念佛。 遂长斋戒杀。 精勤礼念。 昼夜不辍。 发愿印施龙舒净土文。 结菩提缘。 未半年。 两睹阿弥陀佛。 身满虚空。 末后又见。 自知往生时至。 沐浴焚香。 手执数珠。 端坐而化(莲宗集要)。 陆士铨陆士铨。 字近堂。 苏州元和人。 始习扶鸾术。 归玉坛为弟子。 后为坛友祈疾。 神教礼梁皇忏。 士铨因礼忏发心。 遂诣天宁庵。 受菩萨戒。 会有寂根菩萨。 自极乐国来。 降于玉坛。 开阐净土法门。 教人痛念生死。 屏绝歧趋。 一心念佛。 先后凡十一会。 由是与会者。 始知回向极乐。 然故习未忘。 多有出入。 唯士铨一意持名修观。 诵法华经。 长斋一二年。 寻得疡疾。 漏下减食遂开肉戒。 而疾亟。 卧床不能起。 自知将终。 愧悔甚切。 先歾前七日。 屏荤腥。 连称阿弥陀佛。 有女年十余。 戒以持斋念佛。 去时勿哭。 及病革。 目光上烛。 若有所见口称白莲白鹤。 及诸上善人。 复连称佛佛。 右胁而逝。 异香满室中。 时乾隆五十二年。 五月十八日也。 年三十九。 已而诸友诣坛。 叩士铨生处。 王天君报曰。 陆子大幸。 若非临终正念。 几至堕落。 现已得生西方边地矣。 其明年。 五月朔。 士铨降坛示诸子曰。 有一件最切己事。 人人不能逃。 人人多忘却者。 汝知之乎。 现前尔等。 四大轻安。 精神强健。 曾不思一旦卧病于床。 魂离魄散。 东西不辨。 南北不分。 前路茫茫。 毫无把握。 随业轮转。 受苦无穷。 唯有平生虔修净业者。 到时自见佛来接引。 生莲华中。 受诸快乐寿命无量。 诸子有志斯道者。 当讲信行愿三事耳。 信者。 信西方之有净土。 犹此城之有阊胥。 娑婆在东。 犹此城之有娄葑。 娑婆既实实是有。 净土岂不实实是有。 同在圆明觉海之中。 举念可到亦犹同处一城之内。 举足可到也。 既信得净土决定可到。 又须信念佛法门。 如穿衣吃饭一般穿衣免冻。 吃饭免饥。 念佛免生死。 今日信明日不信。 未为真信。 终身信。 一念忽不信。 未为真信。 从今日去。 直至命终。 一信到底。 更无纤毫疑惑。 方为真信既信有西方矣。 又信有念佛法门矣。 空言赞叹。 何益生死。 故凡发信心者即当如教奉行。 今日信。 今日即行。 明日信。 明日即行。 切不可曰。 我今后生。 且待耄年未晚。 不见道青冢多埋红粉骨。 黄泉半是黑头人。 何耄年之可待也。 又不可曰。 我父母之事未完。 儿女之债未了。 且待闲暇无事时未晚。 岂知无常迅速。 鬼使临门。 不可向他道。 我父母之事未完。 儿女之债未毕。 且待闲暇无事时。 然后来也。 又有勇猛一时。 懈弛一时是谓人而无恒。 譬如鸡之抱卵。 必其息息不离于卵。 俾热气相续。 方能生育。 若今日抱之明日去之。 未有能生者也。 涵养莲胎。 亦复如是。 至愿之一字。 尤为紧要。 世间信佛念佛者。 固不乏人。 然或求现生富贵。 或求来世福寿。 得好人身。 不至堕落。 此为背佛意指。 佛教。 你出生死。 你偏要入生死。 佛教你生极乐。 你偏要住娑婆。 一生信行。 尽付东流。 譬如耕田下了稗子。 而望其生苗也。 有是理乎。 故发真信者。 当行真行。 行真行者。 当发真愿尽此一生。 决定不生天上人间。 决定要生西方净土。 如此念佛。 方为随顺佛语。 不至唐丧光阴诸子勉之。 其后四年。 尝再降黄敬敷家。 勖勉同坛。 语多切至(一行居集西方公据书证)。 马荣祖马荣祖。 字宁良。 浙江秀水人。 少能文。 弱冠补诸生。 父母早逝。 事继母甚谨。 年三十。 得咯血疾。 又五年疾甚。 进食辄吐。 有僧祥峰者。 未出家时。 与荣祖习。 及是参学还。 宿慧顿开信解通利。 荣祖心异之。 语及却病方。 祥峰曰。 子病殆非药石所能疗。 子能放下万缘。 观佛念佛。 日久功深。 坐断无明。 无量劫来。 生死重病。 直下解脱。 复何身病之患乎。 荣祖瞿然有省。 遂长斋修净业。 病良已。 先是夜梦虚空中。 涌出寿字。 不可算数。 光明烂然。 已而阅梵书。 云阿弥陀。 一名无量寿。 亦名无量光。 适与梦符。 益自喜以为宿缘在是矣。 寻读六祖坛经。 默契法原。 愧悔交切。 后诣山阴大觉林。 受三归五戒。 日持佛名三万。 阿弥陀经金刚经。 各一周。 兼修净观。 暇辄邀诸梵侣。 昼夜课佛名。 其年正月下旬。 自苏归。 阅月病作。 三月初。 卧床不能起。 谓所亲曰。 我从三十五岁。 发菩提心。 唯求严净佛土。 利益众生。 虽卿相之荣。 视同敝踪矣。 今即沉疴在体。 然一念欢喜心。 未曾少变。 庶几临终正念。 直往西方耳。 或问数口嗷嗷。 何以善后。 曰。 此有天焉。 非吾所及也。 至十八日。 晚云。 明日要大忏悔。 晨起搭衣礼佛。 向西端坐。 诵阿弥陀佛名数百。 及云栖发愿文。 尽炷香。 乃就寝。 又三日云。 三圣现前为我说法。 我常在大光明中。 其明日又云。 菩萨以净水沐我。 洗我夙垢。 顿获清凉。 乐不可言。 向晚。 有友沈鸿调来视。 问念佛否。 曰。 念。 鸿调曰。 不可著相。 曰。 即心即佛。 何着之有。 遂屏诸谷食。 日饮茶二盏。 已而唯饮净水者二日。 方向午。 谓家人曰。 佛来迎我。 连举阿弥陀佛。 右胁而逝。 时乾隆五十六年。 三月二十九日也。 年四十八。 无子。 遗命不立后。 时祥峰和尚。 方闭关苏州文星阁。 修念佛三昧。 其年冬夜梦三人入室。 南向坐。 其一僧服。 旁两居士。 神仪俨然。 上有白光覆顶。 祥峰礼足已。 问三大德何来。 僧服者曰。 西方来。 祥峰曰。 莫非阿弥陀佛国中人否。 曰然。 因问何名。 三人同声曰。 汝名甚么。 祥峰曰。 弟子法名达文。 僧服者曰。 却来妄语。 祥峰曰。 真也非妄。 僧服者又问。 汝名甚么。 祥峰曰。 弟子法名达文。 僧服者云。 还要妄语。 祥峰曰。 弟子实非妄语。 如何上座云我妄语。 僧服者曰一切众生。 以妄为真。 执假为实故受轮转。 若有智者。 知是妄语。 即无轮转。 汝莫自迷失本真心。 当知真心无心。 真知无知。 觉知乃魔。 佛无知觉。 汝当信受。 莫怀疑惑。 祥峰言下开悟。 复进曰。 上座之说的是佛法。 不可思议。 请问上座。 既自阿弥陀佛国中来。 可曾见阿弥陀佛否。 左一人答曰。 我向汝说汝终不信。 汝须亲见始得。 三人齐起。 各向祥峰顶上一拍。 为说偈曰。 应当勤精进。 修诸清净业。 因深则果实。 慎勿生疑惑。 又曰诸法从心生。 诸法从心灭。 心法本来空。 取舍不可得。 又曰。 生佛心法等譬如梦中镜。 如幻三摩提。 汝已知少分。 偈毕。 忽见马荣祖。 严整威仪。 顶礼三人。 三人即腾空。 向西而去。 空中乐音嘹亮。 佛声朗然。 荣祖更向祥峰三拜。 曰。 蒙师劝我。 修净业。 归依三宝。 今已生净土。 得大安乐。 故求菩萨。 来演妙法。 以报深恩。 又向祥峰三拜。 合掌念佛。 向西而去。 适晨钟乍发。 遽然而觉。 向晨书之为纪梦篇。 祥峰后隐娄江福城院。 临终。 预知时至。 念佛坐脱(一行居集。 西方公据。 书证染香集)西史氏曰。 前近堂以降坛而勖同学。 今宁良以托梦而谢深恩。 孰谓一生安养。 杳无信息乎。 虽然机缘未熟者。 不可一概例也。 彭希涑彭希涑。 字乐园。 号兰台。 苏州元和廪生。 即二林居士从子也。 年二十六。 举于乡。 少喜蔬食。 成童后。 即长斋五年已而得咯血疾。 始开肉禁。 然因病发心。 遂信向佛乘。 持六斋。 诵华严经。 日课西方佛名。 求生净土。 虽舟车南北。 未尝废忘。 尝作回向诗十首。 一云。 辗转因缘十二支。 尘沙劫数了何时。 空王足下勤稽首双泪潜流不自知。 二云。 风力吹人岂自由。 幻缘牵引惹闲愁。 病魔天遣重重逼。 垂死方悲不早修。 三云。 由来色相尽空虚。 万劫贪痴未易除。 何似弥陀一句子。 六根收拾了无余。 四云。 营营逐逐不如闲。 人命须知呼吸间。 却恐修行迷正路。 临歧回首黑漫漫。 五云。 静观深时落日斜。 了知极乐路非赊。 十年荡子无归处。 一念回光便是家。 六云。 疏风林下百千乐。 好鸟枝头和雅音。 一百八粒菩提子。 种得莲根十丈深。 七云。 心心相续忆弥陀。 万事浮云一任他。 何待命终生彼国。 现前先已出娑婆。 八云。 尘障空时法身现。 潭心月映为波清。 大千无尽音声海。 收拾闻根绝送迎。 九云。 佛心念佛原无隔。 六字绵绵觉亦忘。 我已千生病烦恼。 醍醐此日灌焦肠。 十云。 我为菩提发宏誓。 不求福利与生天。 尽虚空际普贤愿。 未到莲邦怎得圆。 二林居士以云栖往生集。 事词太略。 欲重加采葺。 续以近今故事。 甫创其凡。 希涑欣然任之与妻顾氏。 篝灯钞写。 成书九卷。 名曰净土圣贤录。 刻行于世。 又尝手书法华经一周。 累年始竣。 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三日病疟且痢。 自房中出。 就母寝。 绝口不及家事。 日唯劝母念佛。 曰。 他日西方好相见也。 先歾前三日。 请澄谷和尚至床前设几案。 受三归五戒。 忏悔发愿。 益加恳至。 自言一二日间。 净念现前。 宝池莲华。 宛然可掇也。 十三日早。 命家人张接引佛像。 移榻向西。 仍请澄谷和尚至。 曰烦师。 助我念佛。 至晚口喃喃诵佛名。 右胁而逝异香满室中。 年三十三。 二林居士赠以诗曰。 遍界莲华扑鼻香。 翛然撒手便还乡。 昌黎不识西方路。 孤负当年十二郎。 顾氏。 名韫玉。 早慧能诗。 年二十九。 得疾亦念佛坐逝(兰台遗槁)。 彭绍升彭绍升。 法名际清。 字允初。 一字尺木。 苏州长洲人。 幼聪颖。 年十六。 为诸生。 明年举于乡。 又明年。 捷南宫。 以名进士终于家。 初不信佛。 好世间文字。 志存利济。 忽自省曰。 吾未明吾心柰何。 或告以道家修炼法习之三年不效。 后读佛书。 爽然曰。 道之所归在是矣。 始信向佛乘。 慕梁溪高忠宪。 庐山刘遗民之为人。 故又号曰二林。 以两公修学地。 同名东林也。 性纯孝。 居母丧。 宿殡侧者三年。 父殁。 建念佛道场。 又愿以平日所诵华严经十部。 弥陀经一千部。 金刚经一千部。 佛号一千万声。 代父回向西方。 已而尽弃所习。 专心竺教。 好方山永明之书。 尤推莲池憨山。 为净土之前导。 年二十九。 断肉食。 又五年。 从闻学定公。 受菩萨戒。 自是不复近妇人。 以知归子自称。 尝言志在西方。 行在梵网。 其自誓。 文云。 若我际清。 既受戒已。 还复破戒。 增长恶法毁坏善根。 唯愿护法诸天。 速行诛殛。 为世鉴戒。 若我际清。 克厉身心。 护持戒品。 尽此形寿。 必生安养十方三宝。 为我证明。 俾我速得念佛三昧。 临命终时。 远离尘垢。 亲见弥陀。 脱然西迈。 更无遮障。 见者闻者。 如我发心。 生极乐国。 获无生忍。 回入娑婆。 普度有情。 俱成正觉。 后闭关文星阁。 修一行三昧。 颜所处曰。 一行居。 作闭关诗十首。 一云。 福德门头事孰真。 脚边狼籍几多春。 而今回向无生国。 蜨梦龛中瞌睡频。 二云。 我佛真身遍十虚。 尘尘寂灭更无余。 休将知见重分别。 一念回光识得渠。 三云轮珠一串无头尾。 念念明时粒粒圆。 六字打开无尽藏。 拈来放去只如然。 四云。 园居深处悄如山。 长日何人更扣关。 报与诸公勤护惜。 休从门外苦追攀。 五云。 尧峰山下云深处。 闻说幽人策短藜。 多事东风轻漏泄。 经声又度小楼西。 六云。 一枝梅萼破寒林。 得意春风枝上禽。 声色堆中休错过。 焚香为尔念观音。 七云。 举首低头放下看莲池不隔一毫端。 迦陵音里分明说。 常寂光中休自瞒。 八云。 闲话闺中破寂寥。 人传此夕是元宵。 法华课罢无余事。 龙井新茶试一瓢(目注时为二女子授法华经)。 九云。 重向尼山访旧盟。 铿然点瑟话无生。 莲华脚下如轮大。 沂水春风掉臂行。 十云。 香山老子最清真。 每到歧涂一问津。 莫怅华原消息断。 溪边依旧十分春。 又令画工绘极乐世界图。 悉本净土三经。 依正庄严。 凡四易稿。 阅半载乃成。 自题偈曰。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我读华严偈。 信入净土门。 由诸佛净愿。 成就妙庄严。 净愿如虚空。 不拒种种相。 无边功德水。 涌现宝莲华。 一华一众生。 具有如来藏。 宝池及宝树。 围绕宝阑楯。 重重妙楼台。 充满虚空界。 或浴香水流。 或享上妙味。 或趺坐经行。 或诵经听法。 或衣裓盛华。 供养十方佛或上善同会。 毕入菩提场。 众鸟共天乐。 畅发和雅音。 从闻入思修。 一念总超越。 况乃无量寿。 安坐宝华台。 慈云覆人天。 诸根普一雨。 闻法得解脱。 直至次补处。 如斯利益事。 思议何可穷。 亦如彼画师。 一心所转变。 不离毫端量。 现此宝王居。 非我复非渠。 一即遍一切。 画与能画人。 毕竟了无有。 愿见者闻者。 如我所发心。 凭兹一念功。 自致不退转。 何论万亿程。 当处悉具足。 又悯末法众生。 不具正眼。 互相抵触。 着一乘决疑论。 以通儒释之阂。 着华严念佛三昧论。 以释禅净之诤。 着净土三经新论。 以畅从上莲宗未竟之旨。 其居士传。 善女人传。 净土圣贤录。 随机接引。 世多传而诵之。 又尝醵金万两。 权入出息。 以创佛宫。 刊教典。 饭僧众。 开近取堂以周穷乏。 置润族田以赡贫族。 举恤厘会以济孀居。 立放生会以全物命。 各有发愿文。 回向净土。 于苏杭僧舍。 屏居十余年。 日有课程。 预为终制。 俾无立后。 乾隆六十年秋。 下痢。 仍居文星阁。 入冬。 精神渐耗。 将诸善会赀。 一一属付其侄祝华。 令以后永久勿替。 有僧真清。 问曾见瑞应否。 绍升曰。 有何瑞应。 我大事在来年开印日耳。 至嘉庆元年正月二十日清晨。 作辞世偈云。 出没阎浮尘点身。 流离琐尾竟何因。 而今蓦直西方去。 瞥眼收回万劫春。 遂西向趺坐。 念佛而脱。 时果为署中开印日。 年五十七(居士传。 二林居集。 一行居集。 观河集。 彭氏家谱。 僧真清述)西史氏曰。 余闻二林不若一林好。 就了庐山去锡山。 窃深然其语。 及读一行书。 而叹其去就之得宜。 读决疑念佛两论。 觉非一非二。 无我无渠。 乃爽然自失矣。 吕蔚若吕蔚若钱塘人。 乐善好施。 笃修净业。 茄素二十余年。 晨夕课诵无间。 嘉庆三年二月朔。 抱疾。 时苕溪章铨因事至杭。 舍其家。 夜梦一僧趺坐庭中唱佛。 因问念佛何为。 僧曰。 吕某有善根。 不日当归极乐国土。 君未之知耶。 觉而异之。 晨告其子文燕。 愀然曰。 吾父正月下旬。 即属付后事。 谓于二月七日。 往生净土。 今公梦如此。 信矣。 至初六日。 其卧室遍满莲华香。 经宿不散。 翌日清晨。 香愈烈。 自云阿弥陀佛。 与诸菩萨皆来矣。 乃趺坐合掌。 唱佛号而逝。 章铨为之传(染香集)。 曾庚曾庚。 江苏宝山人。 印显观察之子也。 壮年举贤良。 不求仕进。 好善乐施。 尤喜放生。 家中绝宰杀。 有僧授以念佛法门。 遂笃信力行嘉庆十三年九月。 下痢。 自知不起。 念佛愈切。 至十月二日。 告家人曰。 我归期在今日矣汝等为我称佛名。 一切事不许告我。 自起作书。 别其归戒师智照和尚。 逾刻。 令家人焚香。 合掌正念而逝(染香集)。 陆西桥陆西桥。 以字传。 苏州人。 年少有才。 而省试屡黜。 乃慨然发出世心。 与妻周氏。 同修净业。 膝前止一女未嫁。 一日西桥示疾。 谓周氏曰。 后七日吾行。 矣汝勿令我女知。 之恐其哭泣乱人正念。 周氏曰。 诺至期盥沐更衣。 面西端坐。 诵阿弥陀经。 至白鹤孔雀句。 举目仰面。 若有所见。 寂然而逝。 此嘉庆六七年。 间事也(往生近验录)。 凌树凌树。 字吉人。 松江娄县庠生。 喜讲性理之学。 言行笃实。 乡党敬之晚年。 阅云栖法汇。 遂发信心。 常静坐念佛。 晨夕有定课。 时松人多未知念佛法门。 凌树实倡之。 继起者遂众。 嘉庆十二年秋。 得疾谓所亲曰。 我去必趁中秋好月色。 至中秋夜。 果念佛而逝。 时月明如昼(染香集)。 沈畅沈畅。 字紫林。 元和武生。 为人沉静。 以训蒙自给。 既而归心净土。 凡念佛七期必与焉。 节间解馆。 及岁终。 辄居南禅寺念佛。 一日忽谓其子曰。 吾欲归去。 其子讶之越日示微疾。 招沙门数人助念。 合掌而逝。 有顾居士者。 亦居南禅念佛。 先畅而去。 西归时。 家人皆闻莲华香。 欲为延僧助念。 居士曰无庸。 我已坐莲华中。 见佛放光照我。 我时在光中。 不须灯烛也。 如是三日。 吉祥而蜕。 香三日始歇。 事在嘉庆十五年(西归见闻录)。 蒋龟蒙蒋龟蒙。 会稽人。 壮年游幕四方。 乐行善事。 尤注意净土一门。 嘉兴楞严寺念佛堂。 及放生会。 皆其侣建晚年旋家。 作净室三间。 为栖息地。 中供阿弥陀佛像。 日课洪名十万声。 数年不闲。 嘉庆十六年某月。 预知时至。 临终前三日。 遍辞亲友至期邀僧十人于静室念佛。 白趺坐庭中。 僧众绕行持名。 日将午。 正当行香。 合掌而逝(染香集)。 曹圣友曹圣友。 嘉善人。 尝患风病。 手足瘫痪。 进香杭之天竺。 于佛前发愿。 念佛求生誓不退转。 从此行住坐卧。 佛声不绝。 念至切处。 必痛哭流涕。 如是者十年。 嘉庆十六年七月十一日。 令其子到北港荻秋庵。 请僧六人来家念佛。 十四日僧至。 圣友曰。 吾十六日当西去。 请师等三日相助。 感谢不浅。 即于是日始。 每日念香十枝。 行坐相半。 圣友日随之。 至十六日晚。 坐香甫及二寸。 遂化去(染香集)西史氏曰。 昔人念佛。 痛哭流涕。 今则钓誉沽名。 即使勇猛一时。 旋复怠弛。 用力多而成功少者。 职是故也慎之哉。 冯庭桂冯庭桂。 苏州元和人。 受持五戒。 尝于普福禅院。 礼华严法华两经。 每日千拜。 寒暑不闲。 后居南禅亦然礼经之暇。 即念佛不辍。 如是二十余载。 嘉庆十八年春。 预知时至。 遍辞亲故。 安然念佛而逝。 异香三日(染香集)。 浦文荣浦文荣。 吴江人。 中年。 归依接待寺僧祥谦。 秉受五戒。 发心念佛。 求生西方。 数十年日课佛号不辍。 有二子。 一出家胥江禅院亦常至父舍。 父子兄弟。 同心念佛。 嘉庆十八年。 文荣年七十。 感微疾。 自知时至。 命二子同称佛号。 合掌而逝。 室中异香。 竟日不散(染香集)。 郑兆荣郑兆荣。 字廷勋。 吴江盛泽人。 自幼茄斋好善。 中年贾于汉口。 家渐起。 而善心益厚。 先是有同事妻某氏。 因病入冥。 神责不孝。 欲夺其命。 氏急求免。 神曰。 尔欲消罪。 须向善人徐大均商之乃可。 氏醒。 如其言。 乃获免。 其徐大均者。 素修净业。 兆荣至戚也。 兆荣闻其事。 遂信向念佛。 日渐加功。 慨然捐赀万金。 开善堂。 济贫困。 回向净土。 客至无事。 不交一言。 晚年。 自将久备杪枋寿木售人。 时怀数珠及钱。 往诸贫里。 施劝念佛。 遇隆冬号寒。 虽解衣衣人。 所不惜也。 嘉庆十八年十二月。 染微疾。 至望日。 子欲辞之他往。 兆荣曰。 去宜速归。 吾行有日矣。 至期。 面西趺坐。 眷属环立。 兆荣曰。 为我念佛。 菩萨降临矣。 众闻异香。 移时而化。 年七十八(染香集)西史氏曰世俗愚人。 生前不修安养。 但知预备寿木。 以为安顿一生。 及其身入棺中。 无钱财者。 付之一堆野火。 有体面者。 埋之万里荒山。 其为计亦左矣。 今廷勋以寿木售人。 其亦有鉴于此夫。 吴濂吴濂。 字芑谋。 元和庠生。 父奉佛。 与师林寺某僧善。 父病。 僧频来问疾。 开示念佛法门。 濂在旁闻之。 恍然有省。 遂栖心净业为人简默。 虽念佛无间。 人不知也。 年三十余。 家贫。 以教读为业。 试前列。 无喜色。 尝语所知曰。 我之志。 固有大者在也。 一日小腹忽起一瘤。 医治罔效。 瘤溃。 血流不止。 因赋诗二绝。 一云赘瘤还系赘瘤身。 自叹今生半废人。 四大本来无我相。 皮囊虽好不多春。 一云。 不用良方不用医。 自家有病自家知。 从今昼夜弥陀佛。 证到金刚不坏时。 卧病两月。 病苦日剧。 念力益坚。 临没前三日。 预知时至。 屏家人勿近。 至期。 请名僧数人助念。 跏趺合掌而终。 时在嘉庆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染香集)。 沈廷瑜沈廷瑜。 嘉兴北版人。 性端谨。 遇事必躬为之。 而信口佛声。 滔滔不绝。 人或笑之。 皆所不顾也。 如是数十年。 自云。 念佛愈能熟。 处事愈详明。 年七十三。 示微疾忽语家人曰。 佛来也。 为我炳烛。 手自焚香而绝。 时嘉庆十九年三月十九日也(染香集)西史氏曰。 念佛愈能熟。 处事愈详明。 此真动静一如。 深入三昧者也。 营心名利者。 动云我处事纷心。 无暇念佛。 直至生死到来。 放下空手。 是谁之过与。 施静岩施静岩。 华亭人。 性端谨作事周密。 为人谋。 必尽心。 亲族多赖之。 嘉庆二十三年春。 卧病。 药饵罔效。 入夏病剧。 其表兄郑慧庵来视。 悯之曰。 弟病亟矣。 何不念阿弥陀佛。 经云。 临终十念。 亦得往生。 静岩曰。 我恨平日未知念佛。 今不能念矣。 奈何。 遂大哭。 慧庵曰。 无妨。 弟听我念。 心中。 观想可也。 即朗唱佛名。 静岩亦高声随诵。 才数十声。 忽曰。 阿弥陀佛并诸菩萨多在目前。 言毕而逝(染香集)。 张孝林张孝林。 号鹿泉。 华亭人。 奉佛甚虔。 好施与。 告急者无弗应。 日诵金刚弥陀诸经。 并持佛号万声。 嘉庆二十三年。 晨起。 告家人曰。 吾梦莲华开矣。 明年正月某夜。 炷香向西。 朗诵弥陀经及心经各一周。 复顶礼者三。 趺坐合掌。 默持佛号。 至夜半。 含笑而逝。 异香满室。 先是孝林第四子。 名骥钟。 随父修净业。 施与周急。 亦如孝林。 自奉甚薄。 蔬食终年不厌。 事亲孝。 母死。 哀毁骨立呕血数升。 曰父有三兄在。 我去矣。 即趺坐母柩前。 默持佛号。 阅三日。 捻珠而逝。 载入郡志(染香集)。 方刚方刚。 字铁华。 华亭庠生。 与莲生庵主。 洵庵为方外交。 知念佛法门。 由是长斋念佛。 精进数年。 嘉庆二十三年秋。 染疾。 自知不起。 绝食饮水。 命其弟邀洵庵夜话。 谓曰。 承师开示念佛法门。 遵以修行。 今我于十五日去矣。 感不去心。 故相邀一别耳。 至期能来一助为望。 遂口占一联云。 十念堪凭。 休放过临终一念。 众生可悯。 先了却自己三生。 届期洵庵至。 刚曰。 顷已见大和尚接引。 可急焚香。 念佛千声即去矣。 众称佛名果至千声。 合掌而瞑(染香集)。 潘万宗潘万宗。 吴江黎泾港人。 中年丧子。 发出世心。 诣南海佛顶山。 求藏悟和尚剃染。 悟公曰。 尔有母在。 未可也。 况修行不在出家。 得一良友。 不时熏习足矣。 万宗乃已。 晚年。 长斋奉佛。 下体素患癣疾。 至是忽升头面。 甚重。 欲赴水自尽。 方外友定川止之曰。 疾从业起。 业由心生。 如其含怨沈波。 则迷根深植。 后生益苦。 可不惧耶。 若能悔悟自责。 随缘忍受。 益其进修。 则祸为福基。 所以经叹修行正念。 而临终尤甚。 祇为心力难思故也。 万宗言下豁然。 由是念佛愈勤。 一载后。 疾良已。 嘉庆二十四年仲夏时。 见净室门上油云盘旋。 隐露葫芦放光状。 心窃异之。 是年十月朔。 示微疾。 又三日。 沐浴更衣。 端坐绳床。 令妻助称佛号。 移时而寂。 妻为焚衣。 火灭后。 灰烬中现三圣像。 眉目分明。 衣折毕具。 又于招魂日化一衬衫。 灰上现大字数十。 皆赤色。 惜为无知者埽去。 远近叹异。 年六十六(染香集)。 沈舒华沈舒华。 号苎茶。 钱唐孝廉。 自幼敬信三宝。 力行善事。 尝刊佛经及诸善书印施。 戒杀放生等事。 尤实力奉行。 中年受五戒。 长斋奉佛。 专心净土。 日诵弥陀名号五万声。 数十年无间。 晚选宁郡教职。 辞不赴。 绘趺坐莲台图以见志。 一夕五鼓。 忽睹室中光明。 以为天晓。 遽起礼拜。 未几复暗。 阅半月。 早诵甫毕。 觉体惫倦。 仍默持佛名不辍。 明日晚。 合掌而逝。 时在嘉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染香集)西史氏曰。 古人有镜光现于壁端者。 有月光现于塔上者。 往生集谓身心莹彻之明验。 室中光明。 得毋类是。 沈虞尊沈虞尊。 震泽麻园濵人。 自幼至老。 念佛日课。 无有间断。 临终前一日。 遍召亲友告别。 届期澡浴易衣。 出坐堂中。 合掌念佛而逝。 卒时室中异香。 达于邻里。 年六十七(染香集)。 马敬修马敬修。 松江金山县人。 中年好道。 与里中同志数人。 共修净业。 行愿切实。 乐善不倦。 戒杀放生。 尤为勇猛。 会参一和尚。 暨松涛和尚。 相与提持。 益切求生之愿。 即受优婆塞戒。 苦志数年。 后病颐肿。 转侧维艰。 然志不稍懈。 适松涛和尚来问疾。 留之念佛相助。 三日后。 自见床前有金小塔。 凌空而下。 兼有四色莲华。 鲜盛异常。 乃合掌谢众曰。 导师来矣。 连称佛号而瞑(染香集)。 许仁熟许仁熟。 丹徒南乡人。 性淳厚。 父悟诚。 精修净业。 仁熟亦笃信三宝。 常诵准提咒。 既冠。 肄业城中。 每得修赀。 辄放生济苦。 悟诚欲为聘妻。 辞之。 年二十二赴院试。 得咯血疾。 后数年渐入沉疴。 呻吟床第。 悟诚晓之曰。 病乃宿业所招。 西方阿弥陀佛。 是无上医王。 汝能往生彼国。 万劫沉疴。 一朝脱去矣。 仁熟恍然。 遂请竹林寺雪谷和尚。 庭中设座。 受三归五戒。 发露忏悔。 刻志西方。 至四月八日。 令延僧念佛。 以七日为期。 期满。 即剃发披缁。 眷属悲甚。 仁熟曰。 尔等速去。 勿乱我正念。 自此持诵益力。 五月一日。 又令延僧念佛七日。 遂绝粒饮水。 直身仰卧。 莫能举转。 至初六日晚。 谓悟诚曰。 今夜圆满可耳。 遂上灯起香。 至夜半。 忽窗外红光烛天。 连放二次。 仁熟自力转身。 右胁合掌。 微笑而逝。 年二十五。 悟诚者。 字心僧。 有咏道诗偈行世。 今录其四首。 一云。 心似浮云到处闲。 本来不住有无边。 黄华翠竹皆真谛。 一着研求便落诠。 一云。 勤修净业脱尘缘。 不用思维自了然。 若是狐疑生识见。 密云浓雾障青天。 一云。 谈宗讲教世滔滔。 竞说聪明见地高。 何似坚修真实行。 弥陀一句斩魔刀。 一云。 万劫沉迷悔悟迟。 今朝始识路多歧。 幻缘报尽成无漏。 七宝池莲占一枝(咏道诗偈并序)。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3: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