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圣贤录 内容: 净土圣贤录卷二往生比邱第三之一慧远慧远。 姓贾。 雁门楼烦人。 幼而好学。 博综六经。 尤善庄老。 时释道安建刹于太行恒山。 远往归之。 闻安讲般若经。 豁然开悟。 因投簪受业。 精思讽诵。 以夜继昼。 安叹曰。 使道流东国者。 其在远乎。 晋太元六年。 过浔阳。 见庐山间旷。 可以栖止。 乃立精舍。 号龙泉寺。 时远同门慧永。 先居庐山西林。 欲邀同止。 而远学侣寖众。 西林隘不可处。 刺史桓伊为远更立寺于山东。 遂号东林。 远于是率众行道。 凿池种莲。 于水上立十二叶莲华。 因波随转。 分刻昼夜。 以为行道之节。 既而四方清信之士。 闻风而至者。 百二十三人。 远曰。 诸君之来。 能无意于净土乎。 乃造西方三圣像。 建斋立社。 令刘遗民着发愿文。 勒之石。 时王乔之等数人。 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 远为作序曰。 夫称三昧者何。 专思寂想之谓也。 思专则志一不分。 想寂则气虚神朗。 气虚则智悟其照。 神朗则无幽不彻。 是二者自然之元符。 会一而致用也。 又诸三昧。 其名甚众。 功高易进。 念佛为先。 何者。 穷元极寂。 尊号如来。 体神合变。 应不以方。 故令入斯定者。 昧然忘知。 即所缘以成鉴。 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 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 于是灵相湛一。 清明自然。 元音叩心。 滞情融朗。 非天下之至妙。 孰能与于此哉。 所以奉法诸贤。 咸思一揆之契。 感寸阴之将颓。 惧来储之未积。 洗心法堂。 整襟清向。 夜分忘寝。 夙兴唯勤。 庶夫贞诣之功。 以通三乘之志。 仰援超步。 拔茅之兴。 俯引弱进。 垂策其后。 以此览众篇之挥翰。 岂徒文咏而已哉。 远以江东经藏多阙。 遣弟子远越葱岭。 购诸梵本。 并传关中所有经律。 出诸庐山。 几至百卷。 尝造法性论。 以明泥洹常住之旨。 鸠摩罗什见而叹曰。 边方未见大经。 便闇与理合。 居山三十年。 迹不入俗。 专志净土。 澄心观想。 三见圣相。 而沉厚不言。 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 于般若台之东龛。 方从定起。 见阿弥陀佛。 身满虚空。 圆光之中。 有诸化佛。 观音势至。 左右侍立。 又见水流光明。 分十四支。 回注上下。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佛告远曰。 我以本愿力故。 来安慰汝。 汝后七日。 当生我国。 又见社中先化者。 佛陀邪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 皆在侧。 前揖曰。 师早发心。 何来之晚。 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 吾始居此十一年中。 三睹圣相。 今复再见。 吾生净土必矣。 即自制遗戒。 至八月六日。 端坐入寂。 年八十三。 慧持。 远同母弟。 与远同事安公。 遍学众经。 亦有高行。 隆安中。 辞兄入蜀。 以西方为期。 住[郫-卑+((白-日+田)/廾)]县龙渊寺。 大宏佛化。 义熙八年入寂。 年七十六。 遗命诸弟子。 务严律仪。 专心净业云(东林传庐山集)。 慧永慧永。 姓潘。 河内人。 年十二出家。 事沙门竺昙现。 初习禅于恒山。 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 太元初。 至庐山。 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 永布衣蔬食。 精心克己。 容常含笑。 语不伤物。 峰顶别立茅室。 时往禅思。 至其室者。 辄闻异香。 因号香谷。 一虎同居。 人至辄驱去。 平时厉行勤苦。 愿生安养。 义熙十年。 示疾。 忽敛衣求屣欲起。 众问故。 答曰。 佛来也。 言讫而化。 年八十三。 异香七日乃寂(东林传)。 僧显僧显。 姓傅。 北地人。 贞苦善戒。 诵经业禅。 常独处山林。 或数日入定。 晋太兴末。 南游江左。 经历名山修己恒业。 后遇疾绵笃。 乃属想西方。 心甚苦至。 见无量寿佛光照其身。 所苦顿愈。 是夕起澡浴。 为同住及侍疾者。 说己所见。 并陈诫因果。 至清晨。 平坐而化。 室内有殊香。 旬余乃歇(高僧传)。 慧虔慧虔。 姓皇甫。 北地人也。 少出家。 奉持戒行。 志操确然。 憩庐山十有余年。 义熙初。 投山阴嘉祥寺。 克己导物。 苦身率众。 五载。 寝疾。 自知将尽。 乃属想安养。 祈诚观音。 山阴北寺有尼名净严者。 宿德有戒行。 梦观世音从西郭门入。 清晖妙状。 光映日月。 幢幡华盖。 七宝庄严。 净严作礼问曰。 不审大士何所之。 答云。 往嘉祥寺迎虔公。 虔亦预睹圣相。 疾虽绵笃。 神色如平日。 侍者咸闻异香。 顷之入寂。 道俗闻见者。 莫不叹羡(高僧传)。 僧济僧济。 不详其所出。 入庐山。 从远公学。 精悟法要。 年过三十。 便出邑开讲。 历当元匠。 远公叹曰。 与吾共宏大法者。 其在尔乎。 后疾笃。 恳期净土。 想像弥陀。 远公遗济烛一枝曰。 汝可运心安养。 济执烛凭几。 停想无乱。 又请众僧为转无量寿经。 至五更。 济以烛授弟子元弼。 令随众行道。 于是暂卧。 梦自秉一烛。 乘空而行。 见阿弥陀佛。 接置于掌。 遍至十方。 歘然而觉。 喜曰。 吾以一夕观念。 便蒙接引。 自省四大。 了无疾苦。 明夕忽起立。 目逆虚空。 如有所见。 谓弼曰。 佛来也。 吾其去矣。 转身西向而逝。 时方炎暑。 三日而体不变。 异香郁然。 年四十五(高僧传东林传)。 慧恭慧恭。 豫章丰城人。 入庐山莲社。 与僧光慧兰等同学。 光等学不逮恭。 而系心净土。 较为虔切。 兰谓恭曰。 君虽力学博闻。 岂不知经云。 如聋奏音乐。 悦彼不自闻。 恭未之信也。 后七年中。 兰等先逝。 去时皆有奇应。 又五年。 恭病且笃。 叹曰。 六道沿洄。 何时可止。 死生去来。 吾何归哉。 于是雨泪叩头。 誓心安养。 志不少闲。 忽见阿弥陀佛。 以金台前迎。 觉自身乘其上。 又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告恭曰。 长老受生。 已居上品。 吾等不胜喜慰。 但恨五浊淹延。 相依之晚耳。 恭于是日告众。 欣然奋迅而灭。 时义熙十一年也(东林传)。 昙恒昙恒。 河东人。 童年依远公出家。 内外典籍。 无不通贯德行清孤。 常有群鹿驯绕座隅。 自入庐山。 专志念佛。 义熙十四年。 端坐合掌。 厉声念佛而化(东林传)。 道敬道敬。 琅玡王氏子。 祖凝之为江州刺史。 因从远公出家。 年十七。 博通经论。 日记万言。 每叹戒律难全。 愿净六根。 但禀一戒。 以为得度之要。 远公知其坚正。 许之。 笃志念佛。 日夜弗替。 远公既归寂。 乃入若邪山。 宋永初元年。 谓众曰。 先师见命。 吾其行矣。 端坐唱佛而化。 众见光明满室。 弥时方灭。 年五十二(东林传)。 昙顺昙顺。 黄龙人。 幼出家。 从罗什法师。 讲释群经。 妙尽色空无著之旨。 什叹曰。 此子奇器也。 后入庐山修净业。 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 延顺居焉。 盛宏念佛三昧。 宋元嘉二年。 别众坐逝。 异香满室。 年七十九(东林传)。 佛驮跋陀罗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国人。 甘露饭王之裔也。 幼为沙弥。 年十六。 博学群经。 深达禅律。 姚秦沙门智严至西域。 要与俱东。 泛海达青州。 至长安。 秦太子延请演法东宫。 与罗什论色空义。 深诣元奥。 复入庐山。 预远公莲社。 译出观佛三昧经。 般泥洹经。 修行方便论等。 凡十五部。 元嘉六年。 念佛而化(东林传)。 道昞道昞。 姓陈。 颍川人。 幼出家。 为远公弟子。 该通经律。 言与行合。 究心念佛三昧。 日夜无间。 晋义熙十四年。 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谒。 请绍远师之席。 众咸宗仰。 宋元嘉二十二年。 集众念佛。 就座而化。 年七十一(东林传)。 僧睿僧睿。 魏郡长乐人。 少乐出家。 年十八。 始获从志。 投僧贤法师为弟子。 至二十外。 博通经论。 游历名邦。 随处讲说。 后罗什法师至关。 因请出禅法要三卷。 睿既获之。 日夜修习。 遂精练五门。 善入六静。 罗什所翻经。 睿并参正。 入庐山。 依远公修净业。 后适京师。 止乌衣寺。 讲说众经。 听者推服。 睿善摄威仪。 宏赞经法。 常回此诸业。 愿生安养。 行住坐卧。 不敢背西。 元嘉十六年。 无疾。 忽集僧众告别。 遂入房洗浴。 烧香礼拜。 还座面西。 合掌而化。 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 从睿房出。 年六十七(高僧传)。 昙诜昙诜。 广陵人。 幼从远公出家。 勤修净业。 兼善讲说。 注维摩诘经行于世。 尝述莲社录。 记往生灵迹。 元嘉十七年。 集众谓曰。 自建寺以来。 至此五十年。 吾之西行。 最在其后。 即跏趺称佛百声。 闭息而寂。 年八十(东林传)。 慧崇慧崇凉州人。 拓跋魏武帝时。 为尚书韩万德门师。 与释世高。 并为时所尊重。 会太子晃得罪。 事连高及崇。 遂并见法。 僧法达素钦高德行。 号泣哀慕。 累日不食。 高忽飞空而至。 达顶礼已。 因问师与崇公。 并生何处。 高曰。 吾愿生恶世。 救护众生。 即已还生此阎浮提。 崇公常祈归安养。 今果心矣。 言讫而隐(高僧传)。 昙鉴昙鉴。 姓赵。 冀州人。 少出家。 事竺道祖为师。 蔬食布衣。 律行精苦。 后游方宣化。 达自荆州。 止江陵辛寺。 年六十余矣。 平生片善。 必回向西方。 誓愿见佛。 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 以水洒其面曰。 涤汝尘垢。 清汝心念。 汝之身口。 俱悉严净。 又于瓶中出莲华一枝授之。 定起。 乃属付后事。 与寺僧共叙无常。 夜深。 众僧归房。 独步廊下。 念佛至五鼓。 其声益厉。 及旦。 弟子依常问讯。 趺坐不动。 就而视之。 逝矣。 年七十。 时又有江陵释道海。 北州释惠龛。 东州释惠恭。 淮南释昙泓。 东辕山释道广。 宏农释道光等。 并愿生安养。 临终咸有瑞应(高僧传净土文)。 慧通慧通。 关中人。 少止长安太后寺。 蔬食持咒。 诵增一阿含经。 从凉州慧绍禅师。 咨受禅业。 法门观行。 多所游刃。 常祈心安养。 一日微疾。 于禅定中。 见一人来。 形甚端严。 语通云。 良时至矣。 须臾见无量寿佛。 光明赫然。 定起。 具告同学。 言讫便化。 异香三日乃歇。 年五十九(高僧传)。 昙宏昙宏。 黄龙人。 少修戒行。 专精律部。 南游交趾。 诵观经不记数。 永初中。 游番禺。 止台寺。 晚又适交趾之仙山寺。 诵无量寿及观音经。 誓心安养。 孝建二年。 于山上聚薪。 密往[廿/积]中。 以火自焚。 弟子抱持而还。 半身已烂。 经月小差。 复入谷烧身。 弟子追救。 命已终矣。 于是积薪进火。 明旦乃尽。 尔日邨居民。 咸见宏身黄金色。 乘一金鹿。 西行甚急。 道俗方悟其神异。 收骨葬焉(高僧传)。 慧进慧进。 姓姚。 吴兴人。 少任性游侠。 年四十。 忽悟心自启。 遂出家。 止京师高座寺。 蔬食素衣。 誓诵法华。 用心劳苦。 执卷辄病。 乃发愿造法华百部以忏前障。 于是集诸信施。 造经满百部。 病亦寻瘥。 厉操愈坚。 常回诸福业。 愿生安养。 忽闻空中声曰。 汝愿已足。 必得生西方也。 齐永明三年。 无病而卒。 年八十五(高僧传)。 道珍道珍。 未详其所出。 梁初。 住庐山中。 作弥陀观。 然心尚犹豫。 一夕梦有人乘船大海中。 云往阿弥陀佛国。 珍愿随去。 船人云。 汝未营浴室。 及诵弥陀经。 净业未成。 未可去也。 既觉。 乃营室浴僧。 诵弥陀经。 历年不辍。 后于房中入观。 见有携白银台而至者。 曰法师报尽。 当升此台。 又曰。 师之功行。 当乘金台。 奈初心犹豫。 故止此耳。 珍喜。 因默记其事。 藏于经函。 命尽之夕。 半山以上。 如列数千炬火。 近邨人望见。 谓是诸王礼觐。 及旦。 乃闻珍卒。 后搜捡经函。 方知往生瑞应(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昙鸾昙鸾。 雁门人。 少游五台山。 见神迹灵异。 因发信心出家。 读大集经。 以其词义深密。 因为注解。 文言过半。 便感气疾。 周行医疗。 既而叹曰。 人命危脆。 旦夕无常。 吾闻长年神仙。 往往间出。 得是法已。 方崇佛教。 不亦可乎。 遂往江南陶隐居所。 恳求仙术。 隐居授以仙经十卷。 欣然而还。 至洛下。 遇三藏菩提留支。 鸾问曰。 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 胜此仙经者乎。 留支曰。 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得长年。 少时不死。 卒归轮转。 曷足贵乎。 夫长生不死。 吾佛道也。 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 学此则三界无复生。 六道无复往。 盈虚消息。 祸福成败。 无得而至。 其为寿也。 河沙劫量莫能比也。 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 鸾大喜。 遂焚仙经。 而专修净观。 自行化他。 流布弥广。 撰礼净土十二偈。 续龙树偈。 又撰安乐集两卷传于世。 魏主重之。 号为神鸾。 敕住并州大寺。 晚移汾州元中寺。 兴和四年。 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 吾龙树也。 久居净土。 以汝同志。 故来相见。 鸾自知时至。 集众教诫曰。 劳生役役。 其止无日。 地狱诸苦。 不可不惧。 九品净业。 不可不修。 因令弟子高声唱佛。 西向稽颡而终。 在寺者俱见幡华幢盖。 自西而来。 天乐盈空。 良久乃已。 事闻于朝。 敕葬汾西文谷。 建塔立碑(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法琳法琳。 姓乐。 临邛人。 少出家。 止蜀郡裴寺。 专好戒品。 研心十诵。 时隐公至蜀。 琳从之学。 克己厉志。 以日兼夜。 及隐还陕西。 复随从数年。 诸部毗尼。 洞悉心曲。 后还蜀。 止灵建寺。 修净业。 常持无量寿观音二经。 转诵之时。 辄见一伟貌沙门。 形甚殊大。 屹然在前。 齐建武二年。 寝疾。 注念西方。 礼忏不息。 见诸贤圣皆集。 乃向弟子述其所见。 令死后焚身。 言讫。 合掌而卒(高僧传)。 慧光慧光居洛阳。 着华严涅槃十地等疏。 妙尽权实之旨。 一日有疾。 见天众来迎。 光曰。 我所愿归安养耳。 已而净土化佛。 充满虚空。 光曰。 唯愿我佛摄受。 遂我本愿。 弹指而寂(佛祖统纪)。 僧柔僧柔。 姓陶。 丹阳人。 少有出尘之志。 出家为法师宏称弟子。 精勤戒品。 博综经部。 后入剡白山灵鹫寺。 未至之夜。 沙门僧绪梦神人彩旗素甲。 满山而出。 曰法师将至矣。 明旦柔果至。 萧齐之世。 应诸王请。 出居京师定林寺。 躬为元匠。 四远钦服。 柔誓生安养。 每至悬轮西次。 辄颦容合掌。 至临卒之日。 体无所患。 语弟子曰。 吾应去矣。 铺席于地。 西向虔礼而化。 室内外俱闻异香。 时延兴元年也。 年六十四(高僧传)。 道凭道凭。 姓韩。 平恩人。 年十二出家。 通贯经论。 遍叩讲席。 日臻元奥。 宏法魏赵之间。 讲涅槃华严诸律论。 目不寻文。 洞中肯綮。 居常福智双习。 袒肩跣足。 乞食自资。 发愿回向。 求生西方。 齐天保十年三月十七日。 卒于邺城西南宝山寺。 年七十有二。 临终。 佛光满室。 异香充庭(续高僧传)。 慧命慧命。 姓郭。 太原晋阳人。 出家后。 专行方等普贤等忏。 投恩光先路二禅师。 后游仙城山。 先是有道士孟寿者。 祈心返正。 舍所居馆。 改建寺塔。 及命将至山。 寿忽恍焉如梦。 见神祇严卫馆侧。 觉而命至。 即舍所住为善光寺供事之。 众侣咸集。 未几。 辞反故林。 时有法音禅师者。 与命善。 同就长沙果愿寺能禅师所。 修学禅定。 后俱还仙城。 居五载。 命与音自知亡日。 携手于松林之下。 相顾笑曰。 即此处便可终焉。 侍者初闻。 未之悟也。 不盈旬。 二人同时遇疾。 周天和三年十一月五日。 命正坐跏趺。 面西念佛。 众咸见佛来。 合掌而卒。 众有梦天人下临。 幡幢耀日。 又闻房宇中唱善哉。 奇香异乐。 闻熏非一。 音以其月十七日。 亦坐本处。 念佛而卒。 所现瑞相亦同。 年皆三十八。 即于树下。 构甓成坟(续高僧传)。 静霭静霭。 姓郑。 荥阳人。 少。 游寺观。 观地狱变相。 悚然求出家。 遂往瓦棺寺依和禅师。 年十七。 受具戒。 严护律仪。 通贯经论。 行大慈门。 缯纩皮革。 一无践服。 惟履毳布终其身。 周武帝将灭法。 霭诣阙上表理诉。 面坑上旨。 既不见用。 乃携其门人入终南山居焉。 后又潜遁太一山锡谷中。 躬被斩衰。 潜阐大乘。 多诸撰述。 藏岩洞中。 悼大法沦废。 谓弟子曰。 吾无益世将。 事舍身身。 一日独据别岩。 令侍者下山。 明日当早至。 霭乃跏坐盘石。 自割身肉。 段段布于石上。 引肠挂于松枝。 五脏皆外见。 筋肉手足头面。 脔析都尽。 以刀割心。 捧之而卒。 时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 年四十有五。 侍人明晨至。 犹见合掌捧心。 西向跏坐如初。 骸无遗血。 但白乳滂流。 凝于石上。 又见手书遗偈。 在于石壁。 其文云。 诸有缘者。 在家出家。 若男若女。 皆悉好住。 于佛法中。 莫生退转。 若退转者。 即失善利。 吾以三因缘。 舍此身命。 一见身多过。 二不能护法。 三欲速见佛。 偈云。 无益之身。 恶烦人功。 解形穷石。 散体岩松。 天人修罗。 山神树神。 有求道者。 观我舍身。 愿令众生。 见我骸骨。 烦恼大船。 皆为覆没。 愿令众生。 闻我舍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愿令众生。 忆念我时。 具足念力。 多闻总持。 此报一罢。 四大凋零。 泉林迳绝。 岩室无声。 普施禽兽。 乃至昆虫。 食肉饮血。 善根内充。 愿我未来。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济。 此身不净。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堤塘。 此身可恶。 不可瞻观。 薄皮裹血。 垢污涂漫。 此身臭秽。 犹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从他有。 观此臭身。 无常所囚。 进退无免。 会遇蚁蝼。 此身难保。 有命必输。 狐狼所啖。 终成虫蛆。 天人男女。 好丑贵贱。 死火所烧。 暂见如电。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为仇。 誓断根原。 此身无乐。 毒蛇之箧。 四大围绕。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薮。 身心热恼。 多诸过咎。 此身无我。 以不自在。 无实横计。 凡夫所宰。 久远迷惑。 妄倒所使。 丧失善根。 畜生同死。 弃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积太山。 当来兼倍。 未曾为利。 虚受勤苦。 众生无益。 于法无补。 忍痛舍施。 功用无边。 誓不退转。 出离四渊。 舍此秽形。 愿生净土。 一念华开。 弥陀佛所。 速见十方。 诸佛贤圣。 长辞三涂。 正道决定。 报得五通。 自在飞行。 宝树餐法。 证大无生。 法身自在。 不断三有。 殄除魔道。 护法为首。 十地满足。 神化无方。 德备四胜。 号称法王。 愿舍此身已。 早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在在诸趣中。 随有利益处。 护法救众生。 又复业应尽。 有为法皆然。 三界皆无常。 时来不自在。 他杀及自死。 终归如是处。 智者所不乐。 应当如是思。 众缘既运凑。 业尽于今日(续高僧传)。 慧敬慧敬。 南海人。 少游学荆楚。 博通经论。 常以福业为务。 所至辄兴立塔像。 后还乡。 复修理云岑永安诸寺。 志操严明。 精于戒律。 被敕为僧主。 训领有功。 凡兴福业。 皆回向西方。 临终之日。 室有奇香。 经久乃歇(高僧传)。 昙延昙延。 姓王。 蒲州桑泉人。 年十六出家。 游历讲肆。 深悟法要。 着涅槃大疏。 既成。 卷轴放光彻夜。 塔中舍利又放异光。 魏相宇文泰为立寺京西。 名曰云居。 周建德中。 授为僧统。 隋开皇初。 敕主延兴寺。 八年八月十三日终。 年七十三。 延恒以西方为正观。 语默之际。 注想不移。 若在深定。 遗命以身骨肉。 施诸禽兽。 示寂时。 寺侧有任金宝者。 云见空中幡盖。 列于延前。 两行而引。 从延兴寺达于山西(续高僧传)。 道喻道喻。 不详其所出。 居开觉寺。 念阿弥陀佛。 造栴檀像。 长仅三寸。 后于定中见佛。 谓曰。 汝造我像。 何太小邪。 曰。 心大即大。 心小即小。 言讫。 遂见佛身遍满虚空。 佛告曰。 汝当澡浴。 明星出时。 我来迎汝。 至时见佛来迎。 光明满室。 乃寂。 时开皇八年也(净土文)。 智舜智舜。 不详其所出。 入庐山。 踵远师净业。 大业初。 讲观经毕。 即示疾。 见鹦鹉孔雀。 念佛法僧。 出微妙音。 告弟子曰。 吾今日往生矣。 遂化去(佛祖统纪)。 登法师登法师。 不详其所出。 讲涅槃经于并州兴国寺。 来听经者。 普劝念佛往生。 开皇十二年卒。 临终。 异香满室。 及殡。 香云遍诸聚落(往生集)。 智顗智顗。 字德安。 姓陈。 颖川人。 母孕时。 梦烟五采。 萦绕怀抱。 及诞。 室内光明洞然。 眼有重瞳。 卧必合掌。 坐必面西。 少长。 见像即礼。 逢僧必敬。 年十八。 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 诵法华经。 兼通律藏。 性乐禅悦。 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 思一见曰。 昔日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 今复来矣。 即示以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顗乃于此山修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如来。 身心豁然。 寂而入定。 照了法华。 达诸法相。 陈光大元年。 初至金陵。 居瓦官寺。 创宏禅法。 太建七年。 往临海天台山。 结庵于北峰居焉。 未几。 奉诏入金陵。 陈亡。 去之庐山。 又周游荆扬间。 隋开皇十四年。 归天台。 前后造寺三十六所。 佛像八十万躯。 亲度僧一万四千人。 赎鱼[竺-二+(一/(尸@邑))]溪梁六十余所。 作放生池。 表闻于朝。 严禁采捕。 龙天致敬。 道俗向化。 法教于斯大盛。 晋王广从受菩萨戒。 奉以名曰智者。 尝着净土十疑论。 其末篇示欣厌二义曰。 欲决定生西方者。 具二种行。 定得生彼。 一厌离行。 二欣愿行。 厌离行者。 凡夫无始以来。 为五欲缠缚。 轮回六道。 备受众苦。 不起心厌离五欲。 未有出期。 为此常观此身。 脓血屎尿。 一切恶露。 不净臭秽。 涅槃经云。 如是身城。 愚痴罗刹。 止住其中。 谁有智者。 当乐此身。 又经云。 此身众苦所集。 一切皆不净。 扼缚痈疮等。 根本无义利。 至诸天身。 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 若睡若觉。 常观此身。 唯苦无乐。 深生厌离。 纵妻房不能顿断。 渐渐生厌。 作七种不净观。 一观此淫欲身。 从贪爱烦恼生。 是种子不净。 二父母赤白和合。 是受生不净。 三住母胎藏。 是住处不净。 四在胎唯食母血。 是食啖不净。 五十月满足。 从产门出。 是初生不净。 六薄皮覆上。 其内脓血遍一切处。 是举体不净。 七死后[月*夆]胀烂坏。 是究竟不净。 观身既尔。 观人亦然。 所爱境界男女身等。 深生厌离。 常观不净。 能如此观者。 淫欲烦恼。 渐渐减少。 又发愿。 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 愿得净土法性生身。 此为厌离行。 欣愿行复二种。 一先明求往生之意。 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 欣心愿求。 明往生意者。 所以求生净土。 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 即是思忖。 我今无力。 若在恶世。 烦恼境强。 自为业缚。 沦溺三涂。 动经劫数。 如是轮轮。 无始来未曾休歇。 何时得救苦众生。 为此求生净土。 亲近诸佛。 若证无生忍。 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 故往生论。 发菩提心者。 正是愿作佛心。 愿作佛心。 则是度众生心。 度生心。 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又愿生净土。 须具二行。 一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 二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 何为远离三种障菩提法。 一依智慧门。 不求自乐。 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 二依慈悲门。 㧞一切众生苦。 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依方便门。 怜悯一切众生。 欲与其乐。 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若能远离三种菩提障。 则得三种顺菩提法。 一无染清净心。 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 若为自身求乐。 即染身心。 障菩提门。 故无染清净心。 是顺菩提门。 二安清净心。 为㧞众生苦故。 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 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 令离生死苦。 即违菩提门。 故安清净心。 是顺菩提门。 三乐清净心。 欲令一切众生证大菩提涅槃故。 菩提涅槃。 是毕竟常乐处。 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 即遮菩提门。 故乐清净心。 是顺菩提门。 此菩提因何而得。 要因生净土。 常不离佛。 得无生忍已。 于生死国中。 救苦众生。 悲智内融。 定而常用。 自在无碍。 即菩提心。 此是愿生之意。 二欣心愿求者。 希心起想。 缘弥陀佛。 若法身若报身等。 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八万四千好。 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 常照法界。 摄取念佛众生。 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妙乐等。 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等。 常行念佛三昧。 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 悉以回施众生。 同生彼国。 决定得生。 此欣愿门也。 顗化缘既毕。 往剡东石城寺。 谓弟子曰。 吾当卒于此矣。 命施床东壁。 面向西方。 专称阿弥陀佛。 波若观音。 又合多然香火。 唱无量寿佛经。 及观经题竟。 赞曰。 四十八愿。 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 易往无人。 火车相现。 一念改悔者。 尚得往生。 况戒慧熏修。 圣行道力。 功不唐捐矣。 弟子请云。 未审大师证入何位。 没此何生。 顗曰。 吾不领众。 必净六根。 损己利人。 但登五品。 吾诸师友。 今从观音势至。 皆来迎我。 言讫端坐。 如入三昧。 年六十七。 时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天乡寺释慧延。 闻顗迁化。 感咽无已。 欲知顗生处。 因写法华经以求冥示。 夜梦顗从观音西来。 顾谓曰。 疑心遣否。 其外灵异数着类如此(续高僧传佛祖统纪十疑论)。 慧成慧成。 姓段。 澧阳人。 初受业于十住寺。 后闻南岳思禅师阐化之盛。 即往依之。 开眼坐禅。 夜以达旦。 南岳令入方等观音法华般舟三昧。 以消宿障。 行之三年。 得解众生语言三昧。 后于荆州枝江。 创寺居焉。 诵弥陀经。 修西方观。 三十年常坐不卧。 每入定。 常见净土莲台宝树。 一日语门人。 急甃殿阶。 吾当讲涅槃。 及事竣建讲。 适智者大师自玉泉来。 共谈元理。 良久入灭。 是夕人梦成坐连台。 隐隐西去(佛祖统纪)。 慧命慧命。 天台仙城人。 参南岳思禅师。 闻说三观。 深悟元旨。 得无碍辩。 说法如泻。 将终。 诫门人精修净行。 众忽见阿弥陀佛与大士来迎。 命随佛向西而去(佛祖统纪)。 慧海慧海。 姓张。 清和武城人。 少年入道。 师事邺都广国寺冏法师。 听讲涅槃楞伽再遍。 即能覆述。 慧辩过人。 学徒皆推服。 以周大象二年来仪涛浦。 修葺伽蓝。 庄严佛事。 尝以净土为期。 精诚致感。 忽有齐州僧道诠者。 斋阿弥陀佛画像来。 微妙工巧。 世所未有。 云是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 乘空往安乐世界。 图绘而来。 海冥会素情。 虔笃礼敬。 见神光照烁。 于是模写恳苦。 愿生彼国。 没齿为念。 隋大业五年五月旦。 有疾。 谓弟子曰。 吾当灭矣。 伸五指以表终期。 至五日夜。 歘然而起。 面西礼竟。 跏坐至晓而逝。 年六十九。 海自少精苦。 老而愈笃。 兼以仁慈接物。 诱劝后进。 其没也。 道俗悲凉。 散香华施金宝者无算(续高僧传)。 智通智通。 姓程。 河东猗氏人。 生而乐道。 志求出家。 父母异而许之。 十岁后剃落。 接事师长。 执履谦冲。 严戒行。 昼夜咏法言不辍。 诵诸经中赞佛要偈三千余首。 已而从俊律师延法师受业。 立孤老寺。 等心赈赡。 间复授戒说法。 广修众善。 大业七年十月有疾。 命侍者称阿弥陀佛名。 回向愿生彼国。 已而开目正视。 良久不眴。 如有所睹。 云不可思议也。 侍僧顶盖问故。 云见宝幢华盖塔庙庄严。 初夜又云。 何故大然灯烛。 遂掩灯令暗。 须臾复云。 光明何为转盛。 盖曰是师净相。 不可怪也。 乃合掌达旦。 曰。 吾生净土矣。 遂逝。 山地动摇。 窗户皆震裂。 时寺僧道慧适假寐。 梦见西岭上楼阁殿堂。 乘空而去(续高僧传)。 真慧真慧。 姓陈。 陕州河北人。 旱厌身世。 年二十。 往大通寺清禅师所。 出家受具。 游学四方。 道业日进。 后筑室于蒲版首山麻谷。 居十八年。 设四柱宝幢以奉三圣。 每挺身正念。 依像作观。 隋仁寿四年。 召住栖岩寺。 为人清俭退让。 独处乐静。 坐禅礼忏。 昼夜勤苦。 大业十一年十月。 寝疾。 神色如常。 曰。 吾将生净土。 见莲华相候。 又闻异钟声声幽远。 异香充蔚。 潜然而绝(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法智法智。 不详其所出。 髫年出家。 凡百讲肆。 无不留神。 晚岁闻径直之门。 莫如念佛。 乃谓人曰。 我闻经言。 犯一吉罗。 历一中劫地狱。 可信。 又闻经言。 一称阿弥陀佛。 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则未之信。 有明者示云。 汝大邪见。 俱是佛言。 何得不信。 遂于国清寺兜率台。 昼夜精勤念佛。 感观音势至二菩萨现身。 异日又感天冠宝瓶。 光映其身。 一日辞道俗云。 吾生西方有日矣。 何以饯我。 遂克三日后会食。 食罢。 或宿其房以候之。 中夜。 智于绳床念佛。 安坐而化。 时有金色光。 自西而来。 照数百里。 江上渔人谓已天晓。 迟久方明。 始验智之往生云(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善胄善胄。 姓淮。 瀛州人。 少出家。 通敏易悟。 屡涉讲会。 尤善涅槃。 多摧服座主。 隋初度北。 依远师止于京邑净影寺。 远亡后。 敕令于净影寺为涅槃众主。 大业间。 广选德僧。 胄应选屡开法席。 然常潜修净业。 人莫知也。 因感风疾。 唇口偏向。 后患忽损。 如恒日。 胄曰。 吾患既差。 命必终矣。 唐武德三年三月。 病革。 谓门人曰。 吾一生正信。 心心在佛。 不虑不生净土。 即令拂拭房宇。 烧香严待。 起坐合掌。 语侍人曰。 安置高座。 世尊来也。 胄今忏悔惭愧。 如是良久。 旋就卧曰。 向者阿弥陀佛来。 汝等见否。 吾当去矣。 语讫便卒(续高僧传)。 道杰道杰。 姓杨。 河东安邑人。 少有出世志。 隋开皇十一年。 岁将冠。 投莹法师剃落受具。 继往青州何记论师所。 听讲成实。 记师化去。 遂周游齐土。 搜求论学。 屡开讲席。 久之忽自惟曰。 徒事言说。 心路迷茫。 至于起慧。 非定不发。 遂停讲。 往麻谷依真慧禅师学坐。 深入缘起。 慧叹为利根。 杰为人少欲希言。 疏财薄食。 苦乐不以累意。 晚为栖岩僧主。 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山。 年五十五。 初有桑泉樊绰者。 前周废教僧也。 虽为白衣。 常参法宇。 杰深器之。 绰已先亡。 有二女同梦其父乘虚而至曰。 吾生西方极乐土矣。 知杰师将逝。 故来相迎。 因向栖岩而去。 其日。 杰适患病停讲。 临终。 见绰伫空中。 合寺闻异香及天乐声(续高僧传)。 灌顶灌顶。 姓吴。 临海章安人。 始生三月。 能称三宝名。 七岁入摄静寺出家。 陈至德初。 谒智者于修禅寺。 禀受观法。 研绎既久。 顿蒙印可。 因为侍者。 随所闻法。 悉能领解。 隋开皇间。 智者入寂。 顶宣扬遗教。 勤修定慧。 每宴坐诵经。 常有天华飘坠其侧。 尝于摄静寺讲涅槃经。 群盗突至。 见寺门旌旗蔽日。 神兵皆长丈余。 盗惊而溃。 贞观六年。 八月七日。 终于国清寺。 初示疾。 室有异香。 临终。 命弟子曰。 可多爇名香。 吾将去矣。 忽起合掌。 如有所敬。 三称阿弥陀佛。 颜色愉然。 就卧而逝。 顶暖经日。 年七十二(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僧藏僧藏。 西河人。 幼出家。 屈己事人。 一切恭敬。 不辞劳苦。 见他僧衣故。 则潜为浣濯而缝纫之。 天暑。 脱衣坐草中。 以身血肉施诸蚊蚋。 日念佛号。 不纪其数。 确志冥心。 未尝少废。 及报尽。 见诸天次第来迎。 皆不赴。 俄告人曰。 适往净土。 见诸上善人。 散华空中。 乃合掌念佛而化(宋高僧传)。 法喜法喜。 不详其所出。 遍参知识。 力学无倦。 年六十。 始于大苏山遇智者大师。 一闻法音。 顿获深证。 于是专修禅慧。 尝行方等三昧。 忽一雉来索命。 有神人呵曰。 法师当生净土。 岂偿汝命邪。 后于病中发愿。 以一生行业。 回向净土。 至心念佛。 即见佛菩萨众来迎。 端坐而化(佛祖统纪)。 道昂道昂。 魏郡人。 风神清彻。 慧解夙成。 投灵裕法师出家。 钻研大教。 尝于寒陵山寺讲华严地论。 昏夜无烛。 昂举掌高示。 便发异光。 明照堂宇。 众惊异。 昂曰。 此光手中恒有耳。 何足怪邪。 平时志结西方。 愿生安养。 后在报应寺。 自知时至。 预告有缘。 八月初当来取别。 至期无所患苦。 问斋时至未。 即升高座。 炉发异香。 引四众受菩萨戒。 词理切要。 听者神竦。 昂举目高视。 见天众缤纷。 管弦繁会中。 有清音远亮。 告众曰。 兜率陀天迎我。 然天道乃生死根本。 非所愿也。 常祈心净土。 如何此愿不果遂邪。 言讫。 天乐上腾。 须臾还灭。 便见西方香华伎乐。 充塞如云。 飞涌而来。 旋环顶上。 举众皆见。 昂曰。 大众好住。 今西方灵相来迎。 吾往矣。 言讫。 但见香炉坠手。 即于高座而逝。 年六十九。 时贞观七年也(续高僧传)。 智琰智琰。 字明灿。 姓朱。 吴郡人。 梁散骑侍郎献之孙也。 生有异质。 八岁出家。 事通元寺璩法师为弟子。 遍历名刹。 开宏经论。 陈亡。 归虎邱。 面岩壑者三十载。 后避兵他徙。 武德七年。 苏州总管李世嘉迎还山寺。 行三种净业。 修十六妙观。 集善侣五百余人。 至寺念佛。 每月一集。 将逾十载。 贞观八年十月。 见梵僧手执宝瓶。 前谓之曰。 我无边光也。 却后净土所称功德宝王。 乃我尔。 琰谓寺众曰。 无边光乃势至大士。 功德宝王。 其成佛之号也。 我其西归乎。 其夕遂逝。 年七十一(佛祖统纪武邱志)。 等观等观。 姓孙。 富阳人。 受心观于智者禅师。 居天台。 常诵法华。 贞观九年冬。 余杭法忍寺请观讲演。 明年正月旦。 有王服者至。 谓观曰。 弟子为皋亭庙神。 昨师过庙庭。 适弟子巡游。 未及奉迎。 今故远来。 专求戒法。 观乃然香为授菩萨大戒。 礼谢而退。 明日夜半。 沐浴更衣。 面西趺坐。 称西方三圣尊号。 及智者号。 各百余声。 复为弟子说三观法门。 言毕而终(佛祖统纪)。 寿洪寿洪。 汾阳人。 常勤持念。 求生西方。 将亡。 兜率天童子来迎。 洪曰。 我心期西往。 不生天上。 即令众唱佛。 遽云佛从西来矣。 言讫而化(佛祖统纪)。 道绰道绰。 姓卫。 并州汶水人。 年十四出家。 习经论。 又事瓒禅师学禅。 后居汶水石壁谷元中寺。 昙鸾法师之所立也。 绰慕鸾法师净土之业。 于是潜心观想。 坐常向西。 六时礼敬不缺。 念佛日以七万计。 有僧定中睹西方灵相。 见绰手持数珠。 赩如七宝山。 他诸瑞应。 未可殚述。 绰为众讲无量寿经观经几二十遍。 听讲者各捏珠。 称佛号。 若潮汐声。 或时散席。 响弥林谷。 平时激劝净业。 理致泉涌。 劝人摄虑静缘。 一心念佛。 着净土论二卷。 统该龙树天亲。 迩及慧远昙鸾文句。 词旨切要。 当世重之。 贞观二年。 众咸见鸾法师坐七宝船上。 谓绰曰。 汝净土堂成。 但余报未尽耳。 又见化佛住空。 天华下散。 众皆忻仰叹异。 绰自此报力愈强。 容色盛发。 道俗向风者日众。 年八十余卒。 时有释道抚者。 与绰同志。 每相见。 必指净土为期。 绰亡三日。 抚闻之曰。 吾常期先行。 今乃在后。 吾加一息之功。 可追而及矣。 于佛像前叩头祝愿。 退就座而化(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僧炫僧炫。 并州人。 本学该通。 解行相副。 年九十六。 见道绰禅师着安乐集。 讲观经。 始回心念佛。 恐寿将终。 日夜礼佛一千拜。 念佛八九万声。 于五年间。 一心无怠。 后有疾。 告弟子曰。 阿弥陀佛来。 授我香衣。 观音势至。 行列在前。 化佛遍满虚空。 吾其行矣。 言讫而终。 七日异香不散。 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 目击斯事。 乃于蓝田县悟真寺。 一夏结期。 念阿弥陀佛。 共折一杨枝。 置观音手中。 祝曰。 若得生净土者。 愿七日不萎。 至期益鲜翠。 芳果庆扑。 昼夜观念不舍。 阅五月。 于观想中觉身临宝池。 见观音势至。 坐二大宝莲华。 有千万莲华。 弥满其间。 阿弥陀佛从西来。 坐一最大莲华。 光明映照。 芳果作礼问曰。 阎浮提众生。 依经念佛。 得生此否。 佛言。 勿疑。 定生我国也。 又闻释迦世尊与文殊菩萨赞法华经。 其前有三道宝阶。 其一白衣。 其二僧俗相半。 其三唯僧也。 云皆是念佛人。 来生此矣。 芳果既出定。 历与其徒言之如此(宋高僧传)。 普明普明。 姓卫。 蒲州安邑人。 年十三出家。 周游肆席。 大业四年。 召入大禅定道场。 武德元年。 住蒲州仁寿寺。 每日常诵戒本一遍。 金刚般若二十遍。 六时礼忏。 所有善根。 回向净土。 如是终其身。 凡造檀像数十龛。 写金刚般若千余部。 讲涅槃八十余遍。 摄论胜鬘诸经论。 不记其数。 年八十六。 卒于住寺(续高僧传)。 二沙弥汶州二沙弥。 不知何许人。 同志念佛。 经五年。 长者先亡。 至净土。 见佛白言。 有小沙弥与我同修。 可得生否。 佛言。 由彼劝汝。 汝方发心。 汝今可归。 益修净业。 三年后当同来此。 至期。 二人见佛与圣众。 自西而来。 大地震动。 天华飘舞。 一时同化(佛祖统纪)。 德美德美。 姓王。 清河临清人。 年十六出家。 十九剃染。 隋开皇中。 观化京师。 受持戒律。 日以礼忏为务。 常诵万五千佛名。 大业中。 住京师慧灵寺。 普兴福业。 多诸感应。 唐武德初。 居会昌寺。 于院西造忏悔堂。 行般舟三昧。 终夏不坐。 或止口过。 三年不言。 或行不轻。 通礼七众。 断绝世想。 专念西方。 持佛号终身不辍。 贞观十一年十二月。 忽合掌念佛而卒。 年六十三(续高僧传)。 慧满慧满。 姓梁。 雍州长安人。 七岁出家。 明慎威仪。 游讲四方。 贞观中奉敕住宏济寺。 专宏律训。 奖劝僧徒。 尝愿生安养。 浴僧为业。 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日。 微疾。 自知将尽。 出所用物。 尽归常住。 正坐绳床。 召寺众诀别而终。 年七十五(续高僧传)。 神素神素。 姓王。 安邑鸣条人。 少兴道杰齐名。 每相携问道。 游学讲肆。 大业四年。 杰公停讲素继之。 讲阿毗昙成实论。 共六十余座。 贞观二年。 主栖岩。 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山。 年七十二。 素一生行业。 属想西方。 临终日。 召大众与别。 跏趺正坐。 令读观音经两遍。 一心静听。 自称南无阿弥陀佛。 如是五六声。 又令一人唱余人和。 迄夜。 端坐俨然。 视之逝矣。 是夕仁寿寺智宽法师夜坐。 如见素来告别。 嘱以护持正法。 报如来恩。 及旦。 始知素示寂云(续高僧传)。 明瞻明瞻。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超世之志。 年十七。 州县举为进士。 不就。 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 隋初。 居京师。 屡主法座。 唐贞观初。 诏入内殿。 升御床。 食讫。 广论明君御世之术。 以慈护为宗。 上大悦。 下诏年三月六。 普断屠杀。 并于行陈之所。 广建佛寺。 瞻私以施物。 岁饭千僧。 书写大乘经论。 后入太乙山智炬寺而隐焉。 晚岁。 刻志安养。 或讥其迟暮。 瞻曰。 十念功成。 犹得见佛。 吾何虑乎。 贞观二年冬。 遇疾。 自知时至。 就京邑兴善寺。 设斋别众。 时仆射房元龄杜如晦皆与焉。 即日返智炬寺。 观想西方。 竭诚不替。 十月二十七日。 忽告侍者曰。 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 成就第十二观。 余者不了。 今见善相。 当逝矣。 怡然合掌而化。 年七十(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元会元会。 字怀默。 姓席。 京兆樊川人。 年十二。 欣志捐俗。 出家海觉寺为总法师弟子。 落发后。 即预讲席。 专志涅槃。 义解通释。 造涅槃义章四卷。 时新建慈悲寺。 延会为寺主。 讲扬经教。 接引后学。 贞观八年。 敕住宏福寺。 辄废讲事。 专修定业。 梦无量寿佛以手承之。 遂造阿弥陀佛像。 系心作观。 常坐不卧。 十四年五月。 遘疾返慈悲寺。 见佛来迎。 遂逝。 年五十九(续高僧传)。 慧璇慧璇。 姓董。 少出家襄州。 周灭法后。 南入茅山。 历栖霞。 往安州听讲诸经论。 并契幽极。 晚归襄州。 住光福寺。 寺居山顶。 引汲为劳。 将移他寺。 夜见神人衣紫袍。 身长一丈。 顶礼璇曰。 奉请住此。 常讲大乘。 勿以小乘为念。 其小乘者。 亦如高山无水。 不能利人。 大乘经者。 犹如大海。 若一人讲说。 能令所住之地。 珍宝光明。 眷属荣胜。 饮食丰饶。 若念小乘。 前事俱失。 唯愿宏持。 勿孤所望。 法师须水。 此易得耳。 来月八日。 定当得之。 自往剑南慈母大泉。 请一龙王去也。 言已不见。 至来月七日初夜。 大风卒起。 从西南来。 雷震雨注。 通夜相续。 至明方住。 唯见寺北洼处。 清泉香美。 合寺相庆。 璇慈育为怀。 容常含笑。 居山久之。 道俗翘敬。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八日。 夜见山神告曰。 法师不久。 当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 讲盂兰盆经竟。 敛手曰。 生受信施。 今须通散。 一毫以上。 舍与十方众僧。 及穷独乞人。 并诸异道。 言已终于法座。 年七十九(续高僧传)。 明浚明浚。 姓孙。 齐人。 常诵金刚般若为业。 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 暴卒。 心尚暖。 周时复苏。 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 问一生作何业。 答云。 但诵金刚般若经。 王曰。 功德不可言。 师可更诵满十万遍。 明年必生净土。 弟子不见师也。 令二青衣送之还寺。 浚自是精勤愈倍。 至二年三月卒。 寺众咸闻异香(续高僧传)。 善导善导。 不详其所出。 贞观中。 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 喜曰。 此真入佛之津要。 修余行业。 迂僻难成。 唯此法门。 速超生死。 于是勤笃精苦。 昼夜礼诵。 旋至京师。 激发四众。 每入室。 长跪唱佛。 非力竭不休。 出则演说净土法门。 三十余年。 未尝睡眠。 护持戒品。 纤毫不犯。 好食供众。 粗恶自奉。 所有嚫施。 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 画净土变相三百壁。 修营塔寺。 然灯续明。 道俗从其化者甚众。 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 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 其间得三昧生净土者。 不可纪述。 或问念佛生净土邪。 导曰。 如汝所念。 遂汝所愿。 乃自念一声。 有一光明从其口出。 十至于百。 光亦如之。 其劝世偈曰。 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 岂免衰残病苦。 任汝千般快乐。 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或问何故不令人作观。 直遣专称名号邪。 答曰。 众生障重。 境细心粗。 识飏神飞。 观难成就。 是以大圣悲怜。 直劝专称名字。 正由称名易故。 相续即生。 若能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 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相应故。 不违教故。 顺佛语故。 若舍专念。 修杂业者。 百中希得一二。 千中希得三四。 何以故。 杂缘乱动。 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心不续念报佛恩故。 虽作业行。 常与名利相应故。 乐近杂缘。 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比见诸方道俗。 解行不同。 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 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 千中无一。 愿一切人等。 善自思惟。 行住坐卧。 必须厉心克己。 昼夜莫废。 毕命为期。 前念命终。 后念即生。 长时永劫。 受无为法乐。 乃至成佛。 岂不快哉。 又作临终正念文曰。 凡人临终欲生净土者。 须是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 不净恶缘。 种种交缠。 若得舍此秽身。 超生净土。 受无量快乐。 解脱生死苦趣。 乃是称意之事。 如脱弊衣。 得换珍服。 放下身心。 莫生恋着。 才遇有病。 便念无常。 一心待死。 须嘱家人。 及问候人。 来我前者。 为我念佛。 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 家中长短之事。 亦不须软语安慰。 祝愿安乐。 此皆虚华无益。 若病重将终。 亲属不得垂泪哭泣。 及发嗟叹懊恨声。 惑乱心神。 失其正念。 但教记取阿弥陀佛。 守令气尽。 若得明解净土之人。 频来策励。 极为大幸。 用此法者。 决定往生。 无疑虑也。 死门甚大。 须自家着力始得。 一念差错。 历劫受苦。 谁人相代。 思之思之。 导一日忽谓人曰。 此身可厌。 吾将西归。 乃登寺前柳树。 向西祝曰。 愿佛接我。 菩萨助我。 令我不失正念。 得生安养。 言已。 投身而逝。 高宗知其神异。 赐寺额曰光明云(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怀感怀感。 不详其所出。 秉持强毅。 精苦力学。 闻经言念佛少时。 得生安养。 疑情未决。 还叩善导。 导曰。 念佛往生。 诸佛诚言。 子能信入。 至心念佛。 当有证验。 乃入道场三七日。 不睹灵瑞。 自恨障深。 欲绝食毕命。 导不许。 劝令益加精进。 三年。 感佛化金色光。 睹眉间毫相。 证念佛三昧。 着决疑论七卷。 临终见化佛来迎。 面西而卒(宋高僧传)。 法祥法祥。 同州人。 少出家。 周游访道。 清贫寡欲。 栖止无定处。 后住扬州大兴国寺。 三十余年。 立身凝肃。 常坐卧一大房。 开通前后。 当风而住。 以读经为业。 道俗有问讯者。 非尽卷不交一言。 以安养为期。 凡有饶益事。 必回向净土。 后疾甚。 侍者参立。 闻祥连称佛像。 侍者回顾。 瞥见佛现形。 伫立西壁。 光明若镜。 须臾渐隐。 俄而香乐盈空。 又见白鹤西来。 绕屋三匝。 还向西去。 少时祥卒(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宝相宝相。 姓马。 雍州长安人。 年十九出家。 行头陀行。 六时礼忏。 四十余年。 每夜分课诵阿弥陀经七遍。 持佛号六万声。 先后读涅槃一千八十遍。 兼诵金刚经般若经。 终于即世。 平居冷食粗衣。 一心正念。 晨宵翘注。 及病既革。 诵念自克。 终斯不舍。 嘱道俗曰。 念佛为先。 勿虚度世。 当于西方相待。 又曰。 烧散吾尸。 不劳铭塔。 言讫而逝。 年八十三(续高僧传)。 功迥功迥。 浚仪人。 行普贤忏。 身不倚床者三十年。 一日见普贤大士。 乘六牙象。 地白金色。 晚年专讲法华。 至药草譬喻品。 天辄降雨。 又撰佛地论疏。 愿迥诠疏功德。 求生净土。 疏成。 五色异光照其室。 迥曰。 得于此时乘光见佛。 所愿足矣。 乃系念西方。 不食而化(佛祖统纪)。 惟岸惟岸。 并州人。 平生行方等忏。 回向净土。 遇微疾。 禅观无间。 一日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空中。 迟久不灭。 岸顶礼雨泪曰。 幸以肉眼。 得睹圣容。 所恨后世无传。 乃召画工。 无能画者。 忽有二人。 自言从西京来。 欲往五台。 愿画菩萨像。 画毕忽不见。 岸知西方缘熟。 告诸弟子曰。 吾今往生。 谁偕行者。 有小童子。 稽颡曰。 愿随师去。 岸令辞父母。 父母谓为戏言。 未信也。 顷之。 沐浴更衣。 入道场坐。 念佛而化。 岸抚其背曰。 小子先我行邪。 因索笔作偈。 赞所画二菩萨像。 赞毕。 别诸弟子。 入道场。 命门徒助称佛名。 端坐而逝。 年八十。 时垂拱元年正月七日也(宋高僧传)。 法持法持。 姓张。 润州江宁人。 幼出家。 年十三。 谒黄梅忍禅师。 蒙示法要。 领解幽元。 后事方禅师为入室弟子。 已而专修净业。 长安二年九月五日。 终于金陵延祚寺。 临终遗命。 露尸松林之下。 施与乌鸢蝼蚁。 使食吾血肉者。 起净土因。 言已瞑目。 寺僧见神幡数首。 从西而来。 幡出异光以烛其室。 年六十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怀玉怀玉。 姓高。 丹邱人。 执持律法。 名节峭然。 一食长坐。 蚤虱恣生。 诵弥陀经三十万遍。 日课佛号五万声。 常行忏悔。 天宝元年六月九日。 见西方圣像。 数如恒沙。 一人擎银台来迎。 玉曰。 吾一生念佛。 誓取金台。 何为不然。 圣众遂隐。 玉倍加精进。 忽闻空中云。 头上已有光晕矣。 请趺坐结印以俟佛来。 越三日。 异光满室。 玉云。 若闻异香。 我报将尽。 书偈云。 清净皎洁无尘垢。 上品莲台为父母。 我修道来经十劫。 出示阎浮厌众苦。 一生苦行超十劫。 永离娑婆归净土。 说偈已。 香气盈空。 圣众遍满。 见阿弥陀佛。 观音势至。 身紫金色。 共御金刚台来迎。 玉含笑而逝。 郡太守段怀然作偈赞曰。 我师一念登初地。 佛国笙歌两度来。 唯有门前古槐树。 枝低只为挂金台(宋高僧传)。 慧日慧日。 姓辛。 东莱人。 唐中宗时得度。 见义净三藏。 诣西域求法。 心慕之。 于是泛舶渡海。 经三年。 得达天竺。 礼如来圣迹。 寻求梵本。 日既阅历艰苦。 深厌阎浮。 思何国何方有乐无苦。 何法何行。 能速见佛。 遍问天竺三藏。 皆劝修净土法门。 日闻已顶受。 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 王城东北有大山。 山有观世音像。 有至诚祈请者。 每见大士现身。 日至山叩头七日。 又断食。 毕命为期。 至七日夜。 观音于空中现紫金身。 长一丈余。 坐宝莲华。 垂右手摩日顶曰。 汝欲传法。 自利利他。 唯念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发愿往生。 到彼国已。 见佛及我。 得大利益。 汝当知净土法门。 胜过诸行。 说已忽灭。 日既困惫。 闻已。 精神顿壮。 及登岭东归。 计行七十余国。 阅一十八年。 开元七年达长安。 诣阙献佛真容梵夹等。 赐号曰慈愍三藏。 日勤修净业。 唱导一时。 着往生净土集行于世。 天宝七年卒。 将终。 见莲华在前。 状如日轮(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常慜常慜。 并州人。 落发后。 精勤匪懈。 念诵无歇。 尝发大誓。 愿生极乐。 专修净业。 称念佛名。 后游京洛。 专崇斯业。 辄有冥应。 遂发愿写般若经满万卷。 又欲远诣西域。 礼如来圣迹。 以此胜福。 回向净土。 遂至海濵附舶。 从诃陵国至末罗瑜国。 欲往中天。 商舶载重。 解缆未达。 风起。 舟且覆。 商人争上小舶。 互相排挤。 舶主高声唤慜上舶。 慜曰可载余人。 我不去也。 所以者何。 若轻生为物。 顺菩提心。 亡己济人。 斯大士行。 于是合掌称阿弥陀佛。 舟沉身没。 声尽而终。 年五十余。 有从游弟子一人。 亦念佛名。 与之俱没。 其得济之人。 具陈其事如此(西域求法高僧传)。 法善法善。 不详其所出。 天宝间游京师。 习天台教。 常诵法华。 所居之处。 瓶水自满。 临终见金莲华从空下迎。 天乐竞鸣。 隐隐向西去(佛祖统纪)。 神皓神皓。 字恒度。 姓徐。 苏州人。 天性耿洁。 依钱塘龙泉一公出家。 天宝六年得度。 乾元初。 住苏州开元寺。 结道俗为西方社。 其有懈散者退之。 时以为栴檀林中。 常材自枯。 后示疾。 谓弟子曰。 净土圣相已现。 吾今夕必往生矣。 澡身易衣。 端坐而逝。 香气满室。 是夜天琉璃色。 星霣如雨。 年七十五(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道光道光。 姓褚。 幼出家。 长而受具。 学通毗尼。 持法华经。 创建塔庙。 没身不怠。 上元元年仲秋。 示疾。 其月三日。 质明。 支疾凝神。 观阿弥陀佛。 忽见佛身现在其前。 满庭碧华。 昔所未睹。 四日昧爽。 有一异人见请。 遂开目弹指曰。 但发菩提心。 五日。 曼陀罗华自天而雨。 五色云气。 覆映其庐。 遂卒。 年七十九(宋高僧传)。 飞锡飞锡。 不详其所出。 初学律仪。 后与楚金法师。 研习天台教观。 天宝初。 游京师。 止终南紫阁草堂。 撰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 其上卷明通念三世一切佛门。 略言。 夫帝网未张。 千璎焉觌。 宏纲忽举。 万目齐开。 浴大海者。 已用于百川。 念佛名者。 必成于三昧。 而世人念过去释迦。 想现在弥陀。 独未闻念未来诸佛。 何邪。 以诸佛为至尊也。 众生为至卑也。 高下出焉。 群妄兴矣。 敬傲立焉。 一真隐矣。 般若云。 一切有情。 皆如来藏。 普贤菩萨自体遍故。 夫贫女怀王。 米在糠[禾*会]。 镜然可观。 人皆侮未来玉毫。 不敢侮过现金色。 起罪之由。 在当来佛上。 非已今佛上也。 众生苟非。 当佛焉在。 若知母因子贵。 米以糠全。 有叶法华不轻之心。 则念佛三昧。 不速而成。 是故嬖女群盗。 不可或轻。 鬼狱畜生。 亦宜普敬。 乃至无善可择。 无恶可弃。 故随所念。 无非佛矣。 其中卷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 略言。 悲华经言。 密苏王子发心已来。 行时步步。 心心数法。 常念诸佛。 今登正觉。 生妙乐刹。 即阿閦佛是。 吾谓经行广陌。 徒步幽林。 固当如密苏之见。 即鸣珂入仗。 动佩朝天。 肃肃羽仪。 骎骎车马。 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 夫含齿戴发。 死生交际。 未有无出入息者。 世人多以宝玉木槵等为数珠。 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 称佛名号。 随之于息。 有大恃怙。 安惧一息不还。 即属后世者哉。 余行住坐卧。 常用此珠。 纵令昏寐。 含佛而寝。 觉即续之。 必于梦中得见彼佛。 如钻燧烟飞。 火之前相。 梦之不已。 三昧成焉。 面睹玉毫。 亲蒙授记。 万无一失也。 问。 然则但能继想。 无取高声乎。 答。 辟散之要。 要存乎声。 声之不厉。 心窃无定。 有五义焉。 㧞茅连茹。 乘策其后。 毕命一对。 长谢百忧。 一也。 声光所及。 万祸冰消。 功德丛林。 千山松茂。 二也。 金容荧煌以散彩。 宝华淅沥而雨空。 若指诸掌。 皆声致焉。 三也。 如牵木石。 重而不前。 洪音发号。 飘然轻举。 四也。 与魔军战。 旗鼓相望。 用声律于戎轩。 以定破于强敌。 五也。 喧静两静。 止观双运。 叶夫佛意。 不亦可乎。 华严经。 宁受无量苦。 得闻佛音声。 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 然则佛声远震。 开善萌芽。 犹春雷之动百草。 安得轻诬哉。 其下卷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门。 略言。 世人谓念佛有念也。 吾则谓念佛无念也。 又念即是空。 焉得有。 非念灭空。 焉得无。 念性自空。 焉得生灭。 又无所念心者。 应无所住也。 而修念佛者。 而生其心也。 无所念心者。 从无住本也。 而修念佛者。 立一切法也。 无所念心者。 念即是空也。 而修念佛者。 空即是念也。 此明中道双寂双照。 照而常寂。 无所念心矣。 寂而常照。 而修念佛焉。 如来寂照三摩地。 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 故此三昧。 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 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 念佛真空色。 安住无著心。 观法何名佛。 摄心恒相续。 金色非如来。 四阴亦如是。 离色非如来。 想色应当知。 此是佛世尊。 最胜寂静处。 善能灭一切。 外道诸邪见。 如龙王降雨。 泽及于一切。 此经明六度万行。 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 大品经。 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 以其动生执见也。 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 知其莲不染尘也。 坐禅三昧经。 菩萨坐禅。 不念一切。 唯念一佛。 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 乃至功德法身。 亦如是念。 故知不得以不念为无念。 观佛实相。 观身亦然。 遇境皆真。 无心不佛。 必不离念存于无念。 离生立于无生。 若离而别立者。 斯不了烦恼即菩提。 众生即诸佛矣。 既离之不可。 即念佛真无念也。 即往生真无生也。 其义焕然。 若秋天澄霁。 明月出云矣。 永泰初。 诏于大明宫内。 同良贲等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 及密严经。 充证义正员。 后不知其终(宋高僧传宝王三昧论)。 齐翰齐翰。 字等至。 姓沈。 湖州人。 天宝八年。 出家永定寺。 道性渊默。 迹不近名。 身不关事。 长在一室。 寂如无人。 专门相部义疏。 精敏罕俦。 明法华经。 主苏湖戒坛。 大历十年。 入流水念佛道场。 一念之顷。 即见净土境相。 乃作歌曰。 流水动兮波涟漪。 芙蕖辉映兮宝光随。 乘光西迈兮偕者谁。 未几遇疾。 谓弟子曰。 有鹤从空飞下。 回翔我前。 尔曹见否。 弟子问曰。 和尚舍生。 何乃抱病。 翰曰。 必谢之躯。 虽圣未免。 即回瞻圣像而亡。 年六十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自觉自觉。 博陵望都人。 少出家开元寺。 至德二年。 往灵寿县禅法寺。 习律经论。 勤瘁九年。 皆造精微。 大历元年。 往平山县界。 得重林山院居焉。 拾果采蔬。 日唯一食。 岁大旱。 恒阳节度使张公。 闻其精苦。 躬入山。 请其祈雨。 觉虔告龙神。 大雨立下。 张甚尊礼之。 初欲铸大悲菩萨像。 并建佛寺。 至是施者骈集。 铸像高四十九尺。 梵□端严。 迨年稔。 寺亦随成。 遂于坛前矢愿。 愿承圣力。 早生净土。 夜三更。 见金光二道。 中有阿弥陀佛。 自光中下。 二大士左右随之。 佛垂金臂摩觉顶曰。 守愿勿易。 利物为先。 宝池生处。 任从汝愿。 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 见神人现半身云中。 俯谓觉曰。 师西归之期至矣。 觉举手谢之。 六月十四日。 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化。 觉所铸大悲像。 屡着显应。 至周显德初。 敕令天下铜像一例除毁。 及是像。 匠氏暴卒。 后宋太祖令重铸于寺焉(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3: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