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 内容: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尊者舍利子说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五法品第六之四◎复次具寿若诸苾刍苾刍尼等。 虽无大师。 或余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为说法要亦不以大音声读诵。 随曾所闻究竟法要。 亦不为他广说开示。 随曾所闻究竟法要。 亦不独处寂静思惟筹量观察。 随曾所闻究竟法要。 所有义趣而能善取随一定相。 于彼定相能善思惟。 又善了知复善通达。 如如善取随一定相。 于彼定相能善思惟。 又善了知复善通达。 如是如是于彼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义由正了知。 若法若义便发起欣。 欣故心喜。 生喜故身轻安。 身轻安故受乐。 受乐故心定。 心定故如实知见。 如实知见故生厌。 厌故能离。 离故得解脱。 是名第五解脱处。 是诸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处念未住者能住正念。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 漏未尽者能尽诸漏。 未得最上安隐涅槃者疾能证得。 此中大师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为说法要者。 问大师云何。 答即诸如来应正等觉说名大师。 问尊重有智同梵行者云何。 答解憍陈那马胜贤胜雾气大名那舍圆满无垢妙臂牛主舍利子大採菽氏大迦叶波大劫庀那大营搆氏大迦多衍那大执藏大善见大路随顺无灭欲乐金毗罗等。 皆名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问法云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为法。 即前大师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以诸名身句身文身。 为彼宣说施设建立。 开显分别明了开示。 由此故言为说法要。 如如大师或有随一尊重有智同梵行者。 为说法要如是如是。 彼于法要能正了知。 若法若义者问能正了知。 若法云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是名为法。 彼于此法等了近了明了。 通达品类差别。 获得无二无退转智故。 名能正了知若法。 问能正了知若义云何。 答名身句身文身。 所显所了所说所遍说。 所示所等示。 所开名义彼于此义。 等了近了明了通达品类差别。 获得无二无退转智。 是名能正了知。 若义由正了知若法若义便发起欣者。 最初所发喜名为欣。 彼于此欣起等起。 生等生。 转现转。 聚集出现。 由斯故说便发起欣。 欣故生喜者。 谓上品欣转名为喜。 彼于此喜。 起等起。 生等生。 转现转。 聚集出现。 由斯故说欣故生喜。 心喜故身轻安者。 谓彼从欣生心喜故。 于现法中身重性断。 心重性断。 身有堪能。 心有堪能身细滑。 心细滑。 身轻软心轻。 软身离盖。 心离盖。 身无懒惰心无懒惰。 身无疲倦心无疲倦。 由斯故说心喜故身轻安。 身轻安故受乐者。 谓由身有堪能心有堪能。 广说乃至身无疲倦心无疲惓故。 身便有乐心受妙喜。 由斯故说身轻安故受乐。 受乐故心定者。 谓受乐故远离劳倦。 无劳倦法平等行故。 心住等住近住一趣得三摩地。 由斯故说受乐故心定。 心定故如实知见者。 谓彼若时心住等住无二无转。 尔时于苦如实知见苦。 于集灭道如实知见集灭道。 由斯故说心定故如实知见。 如实知见故生厌者。 谓彼若时于苦如实知见苦。 于集灭道如实知见集灭道。 尔时于五取蕴便生厌毁违逆而住。 由斯故说如实知见故生厌。 厌故能离者。 谓彼若时于五取蕴能生厌毁违逆而住。 尔时便于贪嗔痴三不善根。 能损能薄令渐缺减。 如人以水浸渍黄衣置日光中染色速脱。 如是若时于五取蕴。 能生厌毁违逆而住。 尔时便于三不善根能损能薄令渐缺减。 由斯故说厌故能离。 离故得解脱者。 谓彼若时能损能薄能渐缺减三不善根。 尔时便于贪嗔痴等心得解脱。 由斯故说离故得解脱。 是名第一者。 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数为第一。 解脱处者。 此中何谓解脱处耶。 答此中七法名解脱处。 一者正了知法。 二者正了知义。 三者欣。 四者喜。 五者轻安。 六者乐。 七者定。 是诸苾刍苾刍尼等者。 谓若能引学无间道。 于此义中说为苾刍苾刍尼等。 安住此处者。 谓住此处等住近住。 是故说为安住此处。 念未住者能住正念者。 谓能住四念住。 心未定者能住正定者。 谓能住四静虑。 漏未尽者能尽诸漏者。 问诸漏云何。 答有三漏。 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彼于此三漏能尽等尽遍尽现尽当尽速尽。 由斯故说漏未尽者能尽诸漏。 未得无上安隐涅槃者能疾证得者。 谓诸爱尽离灭涅槃。 说为无上安隐涅槃。 彼速于此能得随得能触能证。 由斯故说未得无上安隐涅槃者。 能疾证得而能以大音声读诵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者。 谓以广大音声读诵。 如先所闻究竟法要。 而能为他广说开示。 随曾所闻究竟法要者。 谓彼而能为他宣说施设建立。 开显分别明了显示。 如先所闻究竟法要而能独处。 寂静思惟筹量观察。 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者。 谓能独处寂静。 寻思遍寻思。 简择遍简择观察遍观察。 如先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 而能善取随一定相。 于彼定相能善思惟。 又善了知复善通达者。 谓能善取定及定相。 于彼定相能善思惟。 又善了知复善通达入住出相。 余如前说。 五根者。 云何为五。 一信根。 二精进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此五根相。 如前广说。 五力者。 云何为五。 一信力。 二精进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问信力云何。 答于如来所修植净信根生安住。 不为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如法引夺。 是名信力。 问精进力云何。 答于己生不善法为永断故。 生欲策励。 乃至广说四种正断是名精进力。 问念力云何。 答于内身住循身观。 乃至广说四种念住是名念力。 问定力云何。 答离欲恶不善法。 乃至广说四种静虑是名定力。 问慧力云何。 答如实了知。 此是苦圣谛。 此是苦集圣谛。 此是苦灭圣谛。 此是趣苦灭行圣谛。 是名慧力。 问何故名力。 答因如是力。 依如是力。 住如是力。 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 皆可断截摧伏破坏故名为力。 五不还者云何为五。 一者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二者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三者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四者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五者上流补特伽罗。 云何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诸有补特伽罗。 即于现法已断五顺下分结。 未断五顺上分结。 造作增长。 起异熟业。 非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便得如是无漏道力。 进断余结而般涅槃。 是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由此补特伽罗。 根极勐利结极微薄。 已超欲界未至色界。 于其中间便得如是无漏道力。 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 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诸有补特伽罗。 即于现法五顺下分结。 已断已遍知。 五顺上分结未断未遍知。 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生色界天中有起。 已往生色界生已不久。 便得如是无漏道力。 进断余结而般涅槃。 是名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由此补特伽罗。 才生未久便得如是无漏道力。 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 名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复次有说如是补特伽罗。 才生未久便得如是无漏道力。 进断余结此后乃至尽寿而住。 方入无余般涅槃界故。 名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诸有补特伽罗。 即于现法五顺下分结。 已断已遍知。 五顺上分结未断未遍知。 造作增长起异熟业。 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生已后时。 依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 修不息加行道。 进断余结而般涅槃。 是名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由此补特伽罗。 依有行道以有勤行有勤作意。 修不息加行道。 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 名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复次有说。 由此补特伽罗。 依有为缘定。 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 名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答诸有补特伽罗。 即于现法五顺下分结。 已断已遍知。 五顺上分结未断未遍知。 造作增长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生已后时依无行道。 以无勤行无勤作意。 修止息加行道进断余结。 入无余依般涅槃界。 是名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无行涅槃补特伽罗。 答由此补特伽罗。 依无行道以无勤行无勤作意。 修止息加行道。 进断余结而般涅槃故。 名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复次有说。 由此补特伽罗。 依无为缘定。 进断余结入无余依般涅槃界故。 名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上流补特伽罗。 答诸有补特伽罗。 即于现法五顺下分结已断已遍知。 五顺上分结未断未遍知。 乃至现入杂修世俗第四静虑。 将命终时退三静虑。 住初静虑临命终时。 造作增长。 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梵众天中。 生已后时现入世俗第二静虑。 临命终时造作增长。 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光音天中。 生已后时现入世俗第三静虑。 临命终时造作增长。 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遍净天中。 生已后时现入世俗第四静虑。 临命终时造作增长。 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广果天中。 生已后时现入下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 临命终时造作增长。 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无烦天中。 生已后时现入中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 临命终时造作增长。 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无热天中。 生已后时现入上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 临命终时造作增长。 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善现天中。 生已后时入上胜品杂修世俗第四静虑。 临命终时造作增长。 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善见天中。 生已后时入上上品最极圆满杂修世俗第四静虑。 临命终时造作增长。 起异熟业及生异熟业。 身坏命终彼色界天中有起已。 往生色界色究竟天。 生已后时方得如是无漏道力。 进断余结入无余依般涅槃界。 是名上流补特伽罗。 问何故名上流补特伽罗。 答有二种流。 谓生死业及彼烦恼。 彼于此二俱未断未遍知。 彼由此因及此缘故。 上行随行上流随流故。 名上流补特伽罗。 复次有作是言。 说由此不还补特伽罗。 渐次胜进于后后定。 能领随领能受随受。 永无退转故名上流。 复次上流略有二种。 何谓为二。 一者行色界。 二者行无色界。 行色界者。 以色究竟天为最极处。 行无色界者。 以非想非非想处天。 为最极处。 五净居天者。 云何为五。 答一无烦天。 二无热天。 三善现天。 四善见天。 五色究竟天。 云何无烦天。 答谓此与彼诸无烦天。 是一类为伴侣共众同分。 依得事得处得皆同。 又若生在无烦天中。 所有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蕴。 是名无烦天。 复次以无烦天。 于苦见苦于集见集于灭见灭于道见道故。 名无烦天。 复次以无烦天。 身无烦扰心无烦扰。 由彼身心无烦扰故。 领受寂静遍净无漏微妙诸受故。 名无烦天。 复次此是彼名异语增语诸想等想。 施设言说谓无烦天故。 名无烦天。 云何无热天。 答谓此与彼诸无热天。 同一类为伴侣共众同分。 依得事得处得皆同。 又若生在无热天中。 所有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蕴。 是名无热天。 复次以无热天。 于苦见苦于集见集于灭见灭于道见道故。 名无热天。 复次以无热天。 身无热恼心无热恼。 由彼身心无热恼故。 领受寂静遍净无漏微妙诸受故。 名无热天。 复次此是彼名异语增语诸想等想。 施设言说谓无热天故。 名无热天。 云何善现天。 答谓此与彼诸善现天同一类。 为伴侣共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皆同。 又彼生在善现天中。 所有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蕴。 是名善现天。 复次以善现天。 于苦见苦于集见集于灭见灭于道见道故。 名善现天。 复次以善现天形色微妙。 众所乐观清净端严。 超过无烦无热天众故。 名善现天。 复次此是彼名异语增语诸想等想。 施设言说谓善现天故。 名善现天。 云何善见天。 答谓此与彼诸善见天同一类。 为伴侣共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皆同。 又彼生在善见天中。 所有无覆无记。 色受想行识蕴。 是名善见天。 复次以善见天。 于苦见苦于集见集于灭见灭于道见道故。 名善见天。 复次以善见天形色转微妙。 众所转乐观转清净端严。 超过无烦无热善现天众故。 名善见天。 复次此是彼名异语增语诸想等想。 施设言说谓善见天故。 名善见天。 云何色界究竟天。 答谓此与彼诸色究竟天同一类。 为伴侣共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皆同。 又复生在色究竟天中。 所有无覆无记。 色受想行识蕴。 是名色究竟天。 复次以色究竟天。 于苦见苦于集见集于灭见灭于道见道故。 名色究竟天。 复次以色究竟天所得自体。 于生色趣最胜第一故。 名色究竟天。 复次此天亦名碍究竟天。 碍谓碍身。 此是碍身最究竟处故。 名碍究竟天。 复次此是彼名异语增语诸想等想。 施设言说谓色究竟天。 或谓碍究竟天故。 名色究竟天。 或名碍究竟天。 五出离界者。 云何为五。 具寿当知。 诸有多闻圣弟子众具勐利见。 若念诸欲便于诸欲心不趣入不信乐。 不安住无胜解。 卷缩不伸弃舍而住。 厌恶毁呰制伏违逆。 如烧筋羽卷缩不伸。 如是多闻圣弟子众具勐利见。 若念诸欲便于诸欲心不趣入乃至广说。 若念出离。 便于出离深心趣入信乐安住。 有胜解不卷缩恒舒泰。 心不厌毁任运现行。 其心安乐易善修习。 于诸欲缘所起诸漏。 损害热恼皆得解脱。 从彼起已离系解脱。 不受彼因彼缘诸受。 如是名为于欲出离。 于恚无恚于害无害于色无色。 应知亦尔。 具寿当知诸有多闻圣弟子众具勐利见若念有身。 便于有身心不趣入不信乐。 不安住无胜解。 卷缩不伸弃舍而住。 厌恶毁呰制伏违逆。 如烧筋羽卷缩不伸。 如是多闻圣弟子众具勐利见。 若念有身。 便于有身心不趣入乃至广说。 若念有身灭涅槃。 便于有身灭涅槃。 深心趣入信乐安住。 有胜解不卷缩恒舒泰。 心不厌毁任运现行。 其心安乐易善修习。 于有身缘所起诸漏。 损害热恼皆得解脱。 从彼起已离系解脱。 不受彼因彼缘诸受。 如是名为有身出离。 此中诸有者。 谓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类如是食。 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 如是寿边际故名诸有。 多闻者。 谓闻多正法。 多正法者谓契经。 应诵。 记别。 讽颂。 自说。 因缘。 譬喻。 本事。 本生。 方广。 希法。 论议。 闻此诸法故名多闻。 圣弟子者圣谓诸佛。 佛之弟子名圣弟子。 诸能归依佛法僧者。 一切皆得圣弟子名故。 名圣弟子具勐利见者。 云何勐利。 答上品圆满故名勐利。 云何为见。 答若依出离远离所生善法。 于法简择极简择。 广说乃至毗钵舍那故名为见。 若念诸欲者。 云何名诸欲。 答欲亦名诸欲。 欲界亦名诸欲。 五妙欲境亦名诸欲。 今此义中意说五妙欲境名诸欲。 由此故名若念诸欲。 便于诸欲心不趣入不信乐不安住无胜解者。 谓圣弟子于妙欲境。 以称赞俱行作意审思惟时。 不起随顺心随顺信随顺欲随顺心。 胜解已胜解当胜解。 由此故名便于诸欲心不趣入不信乐不安住无胜解卷缩不伸者。 谓圣弟子于诸妙欲。 以称赞俱行作意审思惟时。 心不乐住不随顺。 不趣向不临入故名卷缩。 不伸弃舍而住厌恶毁呰制伏违逆者。 谓圣弟子于诸妙欲。 以称赞俱行作意审思惟时。 于诸妙欲弃舍而住。 厌恶毁呰制伏违逆故。 名弃舍而住厌恶毁呰制伏违逆。 若念出离者。 云何出离。 答出离亦名出离。 出离界亦名出离。 色界善根亦名出离。 初静虑亦名出离。 今此义中意说初静虑名出离。 由此故名若念出离。 便于出离深心趣入。 信乐安住有胜解者。 谓圣弟子于此出离。 以胜解俱行作意审思惟时。 便生随顺心随顺信随顺欲随顺心。 胜解已胜解当胜解。 由此故名便于出离深心趣入信乐安住。 有胜解不卷缩恒舒泰者。 谓圣弟子于此出离。 以称赞俱行作意审思惟时。 心乐安住顺趣临入故名不卷缩恒舒泰。 心不厌毁任运现行者。 谓圣弟子于此出离。 以称赞俱行作意审思惟时。 非如于欲心不乐住。 厌恶毁呰制伏违逆。 由此故言心不厌毁任运现行。 其心安乐者。 谓圣弟子当于尔时。 其心安乐无劳无损成无倦法。 由此故言其心安乐。 易修习者。 谓圣弟子当于尔时。 数数修习数数作意。 相应修习故名易修习。 善修习者。 谓圣弟子当于尔时。 因故门故理故行故。 殷重修习。 坚住修习。 恭敬修习。 作意修习故。 名善修习。 于诸欲缘所起诸漏。 损害热恼皆得解脱。 从彼起已离系解脱者。 谓圣弟子由此因缘。 于诸欲中心得解脱。 从彼起已离系解脱。 由斯故说于诸欲缘所起诸漏。 损害热恼皆得解脱。 从彼起已离系解脱。 不受彼因彼缘诸受者。 谓于诸欲若未断未遍知便受苦受。 若已断已遍知不受苦受。 由斯故说不受彼因彼缘诸受。 如是名为于欲出离者。 问今于此中何谓出离。 答永断诸欲亦名出离。 超过诸欲亦名出离。 舍离尘俗亦名出离。 色界善根亦名出离。 初静虑亦名出离。 今此义中意说初静虑名出离。 于恚无恚者。 问恚云何。 答恚亦名恚。 恚界亦名恚。 今此义中意说恚界名恚。 问无恚云何。 答无恚亦名无恚。 无恚界亦名无恚。 慈心定亦名无恚。 今此义意说慈心定名无恚。 于害无害者。 问害云何。 答害亦名害。 害界亦名害。 今此义中意说害界名害。 问无害云何。 答无害亦名无害。 无害界亦名无害。 悲心定亦名无害。 今此义中意说悲心定名无害。 于色无色者。 问色云何。 答色亦名色。 色界亦名色。 四静虑亦名色。 今此义中意说四静虑名色。 问无色云何。 答无色亦名无色。 无色界亦名无色。 四无色亦名无色。 今此义中意说四无色名无色。 诸有多闻圣弟子众具勐利见者如前说。 若念有身者。 有身亦名有身。 五取蕴亦名有身。 今此义中意说五取蕴名有身。 便于有身心不趣入等如前欲说。 若念有身灭者。 有身灭亦名灭。 择灭亦名灭。 今此义中意说择灭名灭非余。 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四此卷宋本第八幅第八九行云彼色界天中有起(之下便云)坏命终彼色界天(乃至)第九幅原五行补特伽罗复(之下便云)已往生色界(乃至)第十一幅第七行生异熟业身(之下便云)次有作是言说(等)。 如是三节文断义绝不相连续。 今捡二本则宋本错将生异熟业身(之下)坏命终彼色界天(乃至)补特伽罗复(等)凡三十四行之文进而写之于彼色界天中。 有起(之下)却将中有起(之下)已往生色界(乃)生异熟业身(等)三十四行之文退而写之于补特伽罗复(之下)。 致令如是。 今依二本进退而正之。 第十二幅原六行善现天中所有无(之下)国本宋本并脱覆无记(乃至)便于诸欲心(等)凡三十五行之文今依丹本足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5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