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圣贤录 内容: 净土圣贤录卷四往生比邱第三之三齐玉齐玉。 姓莫。 霅川人。 早岁出家。 日记数千言。 始参祥符神智。 后依慈辩。 受一心三观之旨。 出居苕溪宝藏寺。 每岁终。 大兴净业社。 迁横山。 立丈六像。 率道俗修行。 中夜告众曰。 我辈未念佛时。 作诸不善。 其罪无量。 犯一吉罗。 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 况犯篇聚重罪乎。 唯有一心念佛。 则念念中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庶得出离地狱。 成就庄严。 况父母生我。 令我出家。 唯望度脱。 以报重恩。 若破戒堕陷。 何以为人。 何以为子。 大众闻者。 无不倾诚忏悔。 举身自扑。 或损额失声。 宣和六年。 迁居上竺。 尝中夜顶像行道。 有僧失规。 责之曰。 汝无知。 乃畜生耳。 已而悔曰。 彼虽不肖。 呵以畜生。 有玷三宝。 自是对佛悔过者三年。 建炎元年秋。 谓首座修慧曰。 床前多宝塔现。 非吾愿也。 所愿见阿弥陀佛耳。 可为我集众念佛。 首座鸣钟集众。 僧至百余人。 玉举首加敬曰。 佛来也。 端坐合掌而化(佛祖统纪)。 蕴齐蕴齐。 字清辩。 姓周。 钱塘人。 幼试经得度。 传教观于法明会贤师。 尝患疫。 百药不治。 遂力课观音尊号。 梦一女人以凿开其胸。 易其心。 以手摩之。 患即愈。 畴昔所览靡不通晓。 走笔成章。 率归典雅。 历主苏杭诸方丈。 晚归常熟上方。 建炎四年正月。 集众讽弥陀经。 称佛号而化。 茶毗获舍利。 起塔上方(佛祖统纪)。 道言道言。 会稽人。 灵芝元照之弟子也。 专修净业。 临终数日前。 见二神人长丈余。 谓言何不系念。 于是大集道俗。 称佛名三昼夜。 将毕。 自升座说法。 为众忏悔。 至晓。 即座而化(佛祖统纪)。 元肇元肇。 姓陆。 明州人。 蚤岁习律。 阅大藏。 诵莲经万部。 又刺血书莲经一部。 律宗诸疏三部。 建炎四年。 金兵破明州。 肇时住湖心寺。 金兵强之北行。 至南徐。 谓左右曰。 吾将西归矣。 即闻笙歌声。 西望念佛而化(佛祖统纪)。 思净思净。 姓喻。 钱塘人。 受法华于德藏瑛法师。 既悟厥旨。 复潜心净观。 专志念佛。 日课观经。 大观初。 于府治北关创精舍。 饭僧三百万。 因扩舍为寺。 接待僧侣。 宣和初。 遇乱。 直造贼垒。 愿以身代一城之命。 贼悚然。 为之少戢。 素善画佛。 每画。 先于净室念佛。 注想久之。 乃下笔。 一日画丈六像。 忽见佛光。 良久乃灭。 众皆瞻礼。 世因呼为喻弥陀。 或问净何不参禅。 答曰。 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 但得五湖风月在。 太平不用起干戈。 绍兴七年冬。 端坐想佛。 经七日。 忽起然香供佛。 归坐跏趺而化。 顶上经七日犹暖。 异香不散(佛祖统纪西湖高僧事略)。 如湛如湛。 姓焦。 永嘉人。 母梦见宝塔而湛生。 幼试法华得度。 依车溪卿法师。 后参慧觉玉法师于横山。 昼夜体究。 尽通教观。 初主车溪寿圣寺。 讲余课法华经一部。 佛号二万声。 有求为知事者。 不见用。 其人怀憾。 挟刃入室。 见达官满座。 惶恐而退。 次夜复入。 则昏暗无路。 又一夕复入。 则见湛分身十余。 皆同一状。 遂骇走。 其后私以告人。 人亦以是神之。 湛少睡。 夏月坐草莽中。 口诵法华。 袒身施蚊。 门人谓湛年高。 宜少息。 湛曰。 翾飞之类。 安得妙乘。 所冀啜我血。 开我经。 以结净缘耳。 后人表其处为喂蚊台。 晚岁谢事。 闲居小庵。 日熏净业。 绍兴十年七月。 念佛如常。 端坐而化。 阇维。 得五色舍利。 著有净业记释观经疏等书(佛祖统纪)。 宗利宗利。 姓高。 会稽人。 七岁。 受业于天华。 既具戒。 往苏州依神悟。 即入普贤忏室。 要期三载。 忽梦亡母谢曰。 蒙汝忏功。 已生善处。 又见普贤从空而过。 忏毕。 复往灵芝谒大智律师。 增受戒法。 尝于定中神游净土。 见宝池莲华宝林境界。 寻诣新城碧沼寺。 专修念佛三昧。 阅十年。 复游天台雁荡天封。 皆建净土道场。 晚归天华。 建无量寿佛阁。 建炎末。 入道味山。 题所居曰一相庵。 绍兴十四年正月。 谓弟子曰。 吾见白莲华遍满空中。 越三日。 复曰。 佛来矣。 即书偈曰。 吾年九十头雪白。 世上应无百年客。 一相道人归去来。 金台坐断乾坤窄。 端坐而逝。 是日近山人见异僧满山。 不知所自云(佛祖统纪)。 道琛道琛。 姓彭。 温州乐清人。 年十八。 受具戒。 初学律仪。 已而从渊师于法明寺。 微言妙旨。 一闻便领。 寻主广济寺。 迁广慈。 建炎三年。 敕主资福院。 赐号圆辩。 专修念佛三昧。 作唯心净土说。 略云。 或问唯心净土。 本性弥陀。 为当往生。 为即心是。 若往生者。 何谓唯心。 若即心是。 何故经云过十万亿佛土邪。 答曰。 当知十界四土。 若净若秽。 不离我心。 此但直具而已。 若达全具为遍。 遍彼生佛。 彼彼生佛。 互遍亦尔。 趣举一法。 是法界之大都。 互具各具。 互融互摄。 参而不杂。 离亦不分。 一多自在。 不相留碍。 夫如是者。 岂有娑婆释迦乐邦弥陀而离我心邪。 故辅行曰。 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 不知我心遍彼三千。 彼彼三千。 互遍亦尔。 苟顺凡情。 生内外见。 应照理体。 本无四性。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今更以譬喻显之。 如彼帝释殿上。 千珠宝网。 众珠之影。 映在一珠。 一珠具足众珠。 彼彼千珠。 互映亦尔。 现前一心。 即是千珠中一。 彼弥陀佛土。 亦是千珠中一。 所有十界众生。 趣举一界皆是千珠中一。 既我一珠能映众珠。 我心之外无复众珠。 则离我心外无别净土。 何故尔邪。 以释迦亦是一珠。 既举一全收。 岂心外有法。 故曰唯心净土。 本性弥陀也。 若尔唯心而已。 何云净土。 须知体非因果。 一念唯心。 迷悟既殊。 因果宛尔。 弥陀果悟。 我等因迷。 忻厌心生。 顺佛劝往。 故云唯心。 又称净土矣。 然则既有取舍忻厌。 莫成虚伪邪。 曰。 当知圆人。 舍则舍秽究尽。 三土九界皆舍。 取则取净穷原。 直取上品寂光。 故妙宗曰。 取舍若极。 与不取舍。 亦非异辙。 良由寂光不离三土。 十界只是四土耳。 若以四眼二智观之。 则万像森罗。 三土九界须舍。 若以佛眼观之。 则真空冥寂。 非离三土九界。 别有寂光。 非寂光外。 别有娑婆。 如古德曰。 只缘即心是佛。 须假修行者。 乃此意也。 若了唯心本性。 只一三千融妙之法。 十万遐方。 皆不为碍。 何以故。 以心具故。 以三千故。 以融摄故。 故得如斯。 以上略提梗概。 若欲深证此理。 须除情想。 一日禅定中。 见一老僧坐禅榻上。 顾谓琛曰。 吾四明法智也。 琛惊喜作礼。 问曰。 道琛于一家法相。 未能通达。 乞垂指教。 老僧首肯之。 觉而心地豁然。 慧辩日进。 自是言教观者皆禀焉。 绍兴十二年。 主南湖。 行法华三昧。 感普贤放光。 建净土系念会。 于月二十三日。 集道俗念佛至万人。 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集众讽观经。 昼夜不绝。 众闻异香盈室。 琛曰。 佛来接我。 即沐浴更衣。 书偈曰。 唯心净土。 本无迷悟。 一念不生。 即入初住。 令讽安乐行品。 未终。 嗒然坐逝。 留龛弥月。 貌如生(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子元子元。 平江昆山人。 茅氏子。 母柴氏。 夜梦一佛入门。 次旦生元。 因名佛来。 投延祥寺出家。 习止观。 定中闻鸦声大悟。 自后栖心安养。 自号万事休。 逆顺境中。 未尝动念。 慕庐山远公莲社遗风。 劝人皈依三宝。 受持五戒。 念阿弥陀佛五声。 以证五戒。 普结净缘。 欲令世人净五根得五力出五浊也。 乃集大藏要言。 编成晨朝忏仪。 代为法界众生。 礼佛忏悔。 期生安养。 后往淀山湖。 创立白莲忏堂。 同修净业。 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 开示莲宗眼目。 又作劝人发愿偈云。 万法从心生。 万法从心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持戒无信愿。 不得生净土。 唯得人天福。 福尽受轮回。 辗转难脱离。 看经无慧眼。 不识佛深意。 后世得聪明。 乱心难出离。 不如念佛好。 现世无名利。 行坐不多罗。 则是阿弥陀。 发愿持戒力。 回向生乐国。 如是各行持。 千中不失一。 释迦金口说。 弥陀亲摄受。 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 见此念佛人。 与佛不相远。 应当坐道场。 转于大法轮。 普度无边众。 譬如贫家女。 腹孕转轮王。 诸天常爱护。 贫女自不知。 腹中有贵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忆佛常念佛。 不久当成佛。 诸佛善护持。 其人自不知。 我当生净土。 却要来后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贫人家。 地内有伏藏。 藏神常守护。 不令其有失。 贫人自不知。 家内有宝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济。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来藏。 自说我无分。 反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边。 痛苦受无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灭贪嗔痴。 能为大医王。 能为大宝藏。 利济一切人。 能为大法王。 覆护一切众。 将谓是凡夫。 不得生净土。 且自持斋戒。 后世愿为人。 辗转更修行。 方可生彼国。 多见修行人。 常作如是说。 不称弥陀愿。 不合净土经。 邪见障覆心。 毕竟难出离。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劝汝修行人。 信我如来说。 佛无不实语。 岂是虚诳言。 但当自精勤。 一心求净土。 因风吹于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愿超三界。 逢宝不取宝。 遇食苦长饥。 咄哉大丈夫。 不见真实意。 我今略劝赞。 辗转传与人。 代我广流通。 作于如来使。 真是诸佛子。 真名报佛恩。 普愿如说行。 同生极乐国。 乾道二年。 诏至德寿殿。 演说净土法门。 赐号慈照宗主。 三月二十三日。 于铎城倪普建宅。 告诸徒曰。 吾化缘已毕。 时当行矣。 合掌辞众。 奄然示寂。 二十七日茶毗。 舍利无数。 尝集弥陀节要行于世(莲宗宝鉴)。 妙云妙云。 字慈室。 姓杨。 明州人。 受业于清修久法师。 通达教观。 绍兴十九年。 继主清修。 历慈溪南湖。 寻退处溪口吴氏庵。 一旦往别吴君。 归而沐浴趺坐。 谓侍人曰。 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矣。 拟临终焚之。 用报佛恩。 今正其时。 吾将有行矣。 及香烟正炽。 起白佛陈请求归安养。 合掌就座而化(佛祖统纪)。 睎颜睎颜。 字圣徒。 明州奉化人。 幼试经得度。 从久法师受观法。 文藻高妙。 后进爱慕。 晚岁自省余习未净。 乃住桃原厉氏庵。 专志念佛十余年。 谓人曰。 净土之道。 岂有一法可得。 但于修中不见一法。 则寂光上品。 无证而证。 扁所居小轩曰忆佛。 尝步菜畦。 见诸虫咂食。 惧伤物命。 不复茹蔬。 唯买海苔以供朝夕。 临终预别道俗。 沐浴更衣。 西向作观。 忽称佛来。 合掌而化(佛祖统纪)。 道因道因。 字草庵。 姓薛。 明州人。 十七受具戒。 从学于明智立法师。 已而遍历讲坛。 屡参禅室。 读四明十不二门指要钞。 有省。 遂遥礼法智为师。 历主永明宝云广受治平。 晚主延庆。 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 别徒众曰。 华严世界。 洞彻湛明。 甚适我怀。 今将行矣。 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 无边刹海海涵空。 海空全是莲华宫。 莲宫周遍遍空漏。 空海独露弥陀容。 阿弥陀佛不生灭。 难觅难拈水中月。 绝非离句如是身。 如是感通如是说。 我与弥陀本不二。 妄觉潜生忽成异。 从今扫尽空有尘。 父子天然两相值。 誓修三福勤六念。 身口意业无瑕玷。 我今以此念弥陀。 不见弥陀终不厌。 赞毕。 随众唱佛数百。 讽观经至上品上生。 即敛念坐脱。 越三日。 顶足皆暖(佛祖统纪)。 有朋有朋。 字牧庵。 金华人。 性强记。 谒车溪卿法师。 昼夜叩请。 尽得其道。 主仙潭。 讲止观。 时天衣持师分卫至境。 入寺就听。 竦然曰。 我所未闻。 设礼而去。 湖人薛氏妇早没。 时见形于室。 其家为斋千僧。 诵金刚般若。 请朋演说经旨。 妇凭语曰。 谢翁婆一卷经。 今得解脱矣。 翁问千僧同诵。 何言一卷。 答曰。 朋法师所诵者是。 徙能仁。 晚主延庆。 开讲日盛。 乾道四年十二月三日。 坐青玉轩。 请行人讽观经。 至真法身观。 令大众唱佛名。 留偈坐逝(佛祖统纪)。 惟月惟月。 不详其所出。 居诸暨化城。 明律学。 修净业。 一日有异僧来迎。 后二日微疾。 急呼同住僧道宁曰。 吾见阿弥陀佛高八丈。 驻空中。 可以行矣。 言讫而化(佛祖统纪)。 思敏思敏。 不详其所出。 依灵芝照律师。 增受戒法。 专心净业。 二十年如一日。 偶疾。 请众讽观经者半月。 越三日。 见化佛满室。 临终唱佛。 声出众表。 酷暑留龛七日。 异香郁然(佛祖统纪)。 慧亨慧亨。 字清照。 不详其所出。 初依灵芝习律。 已而住杭州延寿寺。 专修净业。 阅六十年。 每对人必以念佛为劝。 建宝阁。 立三圣像。 最称殊特。 有江自任者。 忽梦宝座从空而下。 云亨律师当升此座。 适社友孙居士。 预启别亨。 即在家作印而化。 亨往炷香问讯。 归而谓其徒曰。 孙君已去。 吾亦行矣。 乃集众念佛。 为说偈曰。 弥陀口口称。 白毫念念想。 持此不退心。 决定生安养。 即端坐脱去(佛祖统纪)。 行诜行诜。 不详其所出。 受具时。 诵四分戒本。 三日而通彻。 学律于大智法师。 住明庆寺二十年。 偶寝疾。 即设西方佛像。 命徒唱佛名。 数日。 忽起索三衣。 自唱弥陀经。 厉声称佛。 跏趺而化(佛祖统纪)。 用钦用钦。 不详其所出。 居钱塘七宝院。 依大智学律。 闻大智示众曰。 生宏毗尼。 死归安养。 出家学道。 能事斯毕。 即标心净土。 一志不退。 日课佛三万。 尝神游净土。 见佛大士种种异相。 谓侍者曰。 吾明日西行矣。 即集众唱佛。 黎明合掌西向。 跏趺而化(佛祖统纪)。 惟渥惟渥。 钱塘人。 杜门谢事。 阅大藏三过。 华严法华诸经。 总诵二万卷。 晚年诵弥陀经二十藏。 一夕偶疾。 西向端坐。 作印而化(佛祖统纪)。 仲明仲明。 不详其所出。 居山阴报恩寺。 素无戒检。 偶因感疾。 谓同学道宁曰。 心识散乱。 何药可治。 宁云。 但随息念佛为上药。 明依法念之。 至七日困甚。 宁又令观想佛像。 久之。 忽言二菩萨至。 已而曰。 佛来也。 瞑目而化(佛祖统纪)。 冲益冲益。 不详其所出。 居钱塘净光寺。 刺血书净土七经。 复金书法华。 刻西方三圣像。 依止观坐禅法。 念阿弥陀佛。 一日感疾。 不服药。 拈香对佛忏悔。 请大众同唱佛名。 讽弥陀经。 至西方世界。 奄然而化(佛祖统纪)。 本空本空。 字虚堂。 姓徐。 明州奉化人。 母梦神光绕室而有子。 空少时常蔬食诵经。 年十四出家。 从智涌然法师受教观。 淳熙中。 主资教寺。 后迁白莲寺。 大扬宗教。 日以往生为正念。 绍熙三年三月三日。 别众就座。 书偈而化(佛祖统纪)。 法因法因。 字刳心。 姓顾。 明州慈溪人。 学于草庵因法师。 尽其旨要。 时称为小因。 主广寿寺三十年。 冥心净业。 昼夜讲演。 未尝一日诣族姓家。 施者至。 不得却。 受其少分。 所居室。 或劝新之。 曰此躯尚无常。 何事外物为哉。 绍熙四年八月示疾。 于定中见净土二菩萨。 谓左右曰。 吾睹法华道场。 与平时所见异甚。 吾将行矣。 即集众讽观经。 称佛号。 或请留偈。 乃书曰。 我与弥陀本无二。 二与不二并皆离。 我今如此见弥陀。 感应道交难思议。 挺身端坐。 结印而化(佛祖统纪)。 智廉智廉。 不详其所出。 居上虞化度寺。 禀性质朴。 是非不挂唇吻。 初遍参宗门。 晚节一意西方。 庆元元年秋八月。 无病。 忽别众曰。 我梦中见阿弥陀佛。 身长七八尺。 紫金相好。 现白毫光。 大众围绕而说法。 佛言诸善人等。 当起大信心。 修诸善法。 来生我国。 说已即隐。 我既见佛。 往生必矣。 乃书偈曰。 雁过长空。 影沈寒水。 无灭无生。 莲华国里。 书毕。 回身向西。 结印而化。 年八十二(乐邦文类)。 慧明慧明。 字无晦。 杭州盐官人。 出家祥符寺。 依上竺慧光二十年。 了一心三观之旨。 晚居菁山常照寺。 修净业。 日课法华全部。 楞严圆觉等经。 亦循环讽诵。 持弥陀号日万数。 庆元五年春。 示疾。 召徒属曰。 吾学大乘。 求生净土。 今必遂矣。 弟子请作颂。 斥曰。 我临死。 岂更谜语乎。 不得已。 大书骨头只煨过五字。 即累足坐逝。 众闻天乐西来。 徘徊顶上。 有顷而息。 茶毗。 得五色舍利无数(乐邦文类)。 了义了义。 号木讷。 钟离少师之曾孙也。 年十五。 举进土。 过金陵。 见保宁玑公。 闻法开悟。 即从剃染。 随所至处扁曰昨梦。 念念西方。 未尝间断。 祥公赴黄檗。 挽之偕行。 一夕祥梦义来别云。 西归矣。 复见佛菩萨。 授以金台。 越三日。 炷香宴坐。 含笑而化。 尝诣五台。 忽觉随众菩萨后行道。 有紫绶金章二人从其后。 义诘其名。 一僧引至殿旁。 观玉牌金书王古葛繁二名字。 二人俱修净业。 事具本传中(佛祖统纪)。 慧诚慧诚。 不详其所出。 居钱塘资圣寺。 诵金刚经。 礼西方佛。 尝神游净土。 亲睹佛容。 旋于山岫秽薪为龛。 坐龛中。 称佛号。 纵火自焚(佛祖统纪)。 祖南祖南。 不详其所出。 居南岳。 刺血书阿弥陀经五百卷。 金刚经一百卷。 法华经十部。 先后二十七年。 长时念佛。 期生安养。 末后血干骨立。 念佛之声不绝。 一日至方丈。 升座而化。 体中迸出舍利。 随取随生(佛祖统纪)。 晞湛晞湛。 山阴人。 少为儒生。 忽厌世出家。 与莹行人建无量寿佛殿于院社。 专修净业。 坐不背西。 久之。 常见三圣相。 一夕面西诵经。 正坐作印而化(佛祖统纪)。 法持法持。 不详其所出。 居化度寺。 修弥陀忏三年。 烬二指。 增受戒法。 造西方三圣像。 诵观经弥陀经如意轮咒。 愿促阎浮之寿早生安养。 一日小疾。 哭祷佛前。 愿垂接引。 唱佛之声。 闻于百步。 忽见佛身丈六。 立于池上。 即自言曰。 我已得中品生矣。 端坐面西而化(佛祖统纪)。 了宣了宣。 姓潘。 明州奉化人。 肄业于南湖。 精究三观十乘之旨。 阅大乘经。 无不通晓。 修法华忏法。 二十七年。 与释善荣相善。 凡所进修。 必与荣偕。 荣尝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等经。 宣助成之。 或施人手画观音像。 二人结誓往生。 随方劝诱。 于是从而念佛者日众。 一日宣诣荣室。 曰归期已迫。 当重会净土。 荣笑曰。 正欲见君作略尔。 宣即集众告别。 命诵经唱佛号。 书偈曰。 性相忘情。 一三无寄。 息风不行。 摩诃室利。 合掌而逝。 时正炎暑。 停龛七日。 颜色红润。 口流微涎。 异香喷人。 时嘉泰元年五月十日也。 阇维舍利无算。 宣入寂三年。 荣取经像分施故旧。 讽普贤行法经。 小弥陀经。 令众助称佛号。 乃跏趺曰。 我赴宣公之约。 言毕。 蜕然而化(佛祖统纪明高僧传)。 昙懿昙懿。 不详其所出。 居钱塘净住寺。 以医为业。 晚年礼法华经。 修念佛三昧。 出平时所蓄。 供佛饭僧。 造像设浴。 如是二十年。 后微疾。 屏药石。 延七僧唱佛以助往生。 次日见莲华大如屋。 又一日见梵僧临榻问讯。 夜半。 众闻唱佛声渐微。 视之。 泊然逝矣(佛祖统纪)。 祖朗祖朗。 姓李。 蓟州人。 九岁出家。 礼燕京大圣安寺圆通国师为师。 金大定中。 历住崇寿香林诸寺。 真祐间。 赐号圆通大师。 日诵弥陀数万声。 年七十四。 将示寂。 预告其徒曰。 吾生缘尽矣。 其徒讶之。 后七日。 口占偈曰。 咄这皮袋。 常为患害。 继祖无能。 念佛有赖。 来亦无来。 去亦无碍。 四大五阴。 一时败坏。 且道还有不败坏者么。 良久云。 浮云散尽月升空。 极乐光中常自在。 遂跏趺而卒(湛然居士集)。 太微太微。 不详其所出。 儿时。 投钱塘法安法师出家。 初授弥陀经。 便能背诵。 及受具。 发愿扃门念佛。 为不退僧。 尝纵步后山。 忽闻笛声。 豁然开悟。 因蓄一笛以自娱。 有凌监薄者。 亦修净业。 称微为净土乡长。 一日叩门曰。 净土乡弟相见。 微曰。 可相见于净土。 今日诵佛正忙耳。 翌朝。 人怪其不赴粥。 往视之。 见笛钵禅椅。 先经火烬。 跏趺地上而化(佛祖统纪)。 思聪思聪。 不详其所出。 居钱塘法安寺。 少喜作诗。 及读大乘诸经。 有会。 遂息心净土。 日诵莲经二部。 兼持佛名。 未尝语及世事。 一日忽谓弟子曰。 夜见佛菩萨同来接引。 弟子曰。 或恐魔试。 奈何。 聪曰。 吾去后。 但视吾胸前。 可验也。 越二夕。 命声磬唱佛名。 喜曰。 佛来矣。 奄然而化。 视胸前一掌许。 有文红润。 如莲华(佛祖统纪西湖志)。 净观净观。 不详其所出。 住嘉兴寂光庵。 修净土忏法十余年。 谓弟子曰。 我后二十七日行矣。 至期二日前。 见红莲华。 次日。 又见黄华满空。 有化童子坐于华上。 三日入龛端坐。 命众唱佛。 顷之脱去(嘉兴县志)。 利先利先。 不详其所出。 居新城法慧寺。 日诵法华。 兼持佛号。 每至中夜。 其声哀切。 愿早脱娑婆。 往生极乐。 晚岁。 屡感祥梦。 忽示疾。 命众同唱佛名。 西向凝望。 端坐而逝(佛祖统纪)。 师安师安。 不详其所出。 受业乌镇普静寺。 通华严宗旨。 修弥陀忏。 观想净土二十年。 昕夕不废。 一生多病。 临终忽精爽异常时。 谓弟子曰。 佛菩萨已降。 吾将行矣。 即端坐而化(佛祖统纪)。 如宝如宝。 不详其所出。 受业霅川觉华寺。 闻古德有以浴僧功德回向净土者。 遂治浴室。 供众僧。 阅二十年。 建西方佛像。 誓求往生。 年八十一。 请众啜茶言别。 闻钟鸣。 众方惊异。 即向西跏趺。 合掌凝望而化(佛祖统纪)。 显超显超。 博州人。 受金总持三藏。 持秽迹金刚咒法。 济病解冤。 计所得施五万缗。 入永寿常住。 后病中见佛菩萨前迎。 莲华遍满。 技乐杂奏。 弟子哀恳。 愿留住世。 救苦众生。 净土变相。 渐渐隐没。 乃复住十五年。 行咒救人。 一日忽闻天乐异香。 佛及众圣。 并现空中。 即面西跏趺而化(佛祖统纪)。 有开有开。 不详其所出。 居霅川千步寺。 专修净业。 旦暮不忘。 于岁旦请众唱佛讽经。 至西方世界。 即瞑目长逝(佛祖统纪)。 道生道生。 不详其所出。 居常熟兴福寺。 造丈六弥陀像。 得县令梅汝能施财庄彩。 即集众讽经唱佛。 陈白恸哭辞佛归卧房。 书偈坐亡(佛祖统纪)。 若观若观。 不详其所出。 居乌镇嘉会寺。 结十万人。 同唱佛号。 人各十万声。 期先得生者。 次弟汲引。 观诵法华光明二经。 满数十万部。 誓与群生。 庄严净业。 一日索笔书偈。 趺坐而化(佛祖统纪)。 莹珂莹珂。 不详其所出。 受业霅川瑶山。 酒炙无所择。 一日忽自念梵行亏缺。 且堕恶道。 向同住僧。 取戒珠禅师所编往生传读之。 大有感发。 择一室。 面西设坐。 绝食念佛。 越三日。 梦佛及大士告曰。 汝寿尚有十年。 且当自勉。 珂白佛言。 阎浮浊恶。 易失正念。 所愿早生安养。 承事众圣。 佛言。 汝志如是。 后三日当迎汝。 至期。 命众诵阿弥经。 曰佛及圣众俱至。 寂然而化(佛祖统纪)。 智印智印。 不详其所出。 居霅川祇园。 常修净观。 旦夜无间。 病中集众讽弥陀经。 甫毕。 跏趺合掌而化(佛祖统纪)。 戒度戒度。 不详其所出。 受业栖心寺。 学四分律。 晚住余姚极乐寺。 一意西归。 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以见志。 病中作书别士夫道旧。 命众诵观经。 至法身观。 厉声唱佛。 跏趺而化(佛祖统纪)。 祖辉祖辉。 不详其所出。 居明州城中之佛阁。 逢人但云阿弥陀佛。 鄞县尉王用享夫妇敬事之。 一日诣其家告别云。 我明日行矣。 明日送者俱会。 即入龛端坐。 求甘瓜啖尽一枚。 唱佛而化(佛祖统纪)。 如鉴如鉴。 不详其所出。 居明州塔山。 两阅大藏。 长诵莲经。 专志念佛。 昼夜不懈。 晚年庵居。 忽示疾。 请邻庵诸僧唱佛。 面西跏趺。 含笑而化(佛祖统纪)。 祖新祖新。 不详其所出。 受业四明福原寺。 布衣粝食。 制行清苦。 住方氏庵。 别于禅原创净土院。 造三圣像。 栽池莲。 月三八日。 集道俗系念。 一日往别福原方丈曰。 二月十五日将西归。 特来拜辞。 欲索面一碗以果枵腹。 可乎。 主人如其言。 食讫。 竟往净土院像前作礼云。 祖新将行。 奉别尊像。 即归庵别众。 谓曰吾其去矣。 愿诸仁者勤心念佛。 得蚤相会。 即趺坐唱佛。 遽云佛至。 合掌而化(佛祖统纪)。 妙文妙文。 姓孙。 蔚州人。 九岁出家。 二十一。 抵燕京。 依大德明公。 学圆顿之道。 后居蓟之云泉寺。 勤俭节用。 廪有余粟。 岁荒以赈饥民。 蓟人德之。 累主讲席。 大宏方等。 力唱圆宗。 晚年退居逸老。 专修念佛三昧。 元延祐六年。 示疾。 令弟子高声唱佛名。 遽起跏趺。 结三昧印。 泊然而逝。 年八十三(佛祖通载)。 善住善住。 字云屋。 苏州人。 掩关一室。 六时念佛。 病久不易。 终时异香满室。 有安养传谷响集行世(往生集)。 旨公旨公。 字别宗。 杭州人。 戒德甚严。 创观室于龙山之阳。 修念佛三昧。 虽经乱离。 亦不暂废。 临终无疾。 沐浴端坐而化(往生集)。 性澄性澄。 字湛堂。 姓孙。 会稽人。 母梦日轮堕空而生澄。 四岁辄拈笔为佛像。 授以佛经。 即能成诵。 至元十三年。 投石门殊律师祝发受具。 后依佛鉴铦公习天台教观。 大德九年。 住杭之东竺。 十一年吴越大旱。 祷雨。 雨立下。 岁饥。 民死无以敛。 乃为掩其遗骸。 作水陆大会普度之。 至治元年。 驿召入京。 命居清塔寺。 校正大藏。 赐号佛海大师。 住上天竺。 后归佛果寺。 笃志净土。 修一心三观者七昼夜。 屡感瑞应。 月旦。 众前问讯。 澄遽揖曰。 老僧向非急于退步。 几至半涂而废矣。 今日则有。 明日恐无。 光阴可把玩乎。 烦点示衣钵。 用表无常。 众为称佛名。 止之曰。 佛须自念。 明晨当来一别。 黎明众集。 端坐而化。 年七十八(明高僧传)。 蒙润蒙润。 字玉冈。 姓顾。 海盐人。 年十四。 出家白莲寺。 依古原法师。 方礼伽蓝神。 像皆仆。 古原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 即能了大意。 古原归寂。 事竹堂传法师。 因苦学婴疾。 修请观音忏七七日。 疾愈而心倍明利。 寻主海盐德藏寺。 日讲法华。 迁南竺演福。 既而退居于龙井白莲庵。 专修念佛三昧。 依者日众。 复出主下竺。 率众修法华三昧。 感普贤放光。 现诸瑞相。 居三年。 一日呼弟子实法明策等。 示止观安心之旨。 已而曰。 吾生缘已尽。 兹唯其时。 骤称佛号数百声。 泊然而化。 润生平力修。 昼夜无间。 常行般舟三昧。 以九十日为期者七。 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诸忏。 以七七为期者。 不可悉数云(明高僧传)。 明本明本。 姓孙。 钱唐人。 年十五。 决志出家。 礼佛然臂。 誓持五戒。 日课法华圆觉金刚诸经。 夜常行不卧。 已而参天目高峰妙公。 遂从剃染。 再三咨决。 大彻法原。 高峰既示寂。 本栖泊江湖间。 所至学者辐凑。 寻还山。 庐高峰塔下。 元大德十年。 出主师子院。 学者称为中峰和尚。 寻谢去。 诸达官多欲延主浙中诸名山。 本固辞不就。 仁宗欲致之不可。 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赐金襕袈裟。 改师子院为师子正宗禅寺。 本既单提向上。 时复举扬净土。 尝言禅者净土之禅。 净土者禅之净土。 有怀净土诗一百八首。 大行于世。 又尝作报恩院记曰。 秉一心为禅。 照万法为观。 其为心也。 圆湛虚寂。 涉入无碍。 不可以相求。 不可以言诣。 舒之则万法即之而彰。 卷之则万法依之而泯。 凡夫迷昧。 引起轮回。 苦乐升沈。 莫之能释。 是故非禅那不足以契诸佛心。 非妙观不足以破众生惑。 圆觉以三观互推为二十五轮。 无量寿以一佛分观于十六处。 始则端坐静室。 注想一方。 存注不休。 与想俱泯。 所以一轮见谛。 妙观澄明。 一处功成。 诸佛圆具。 如当台镜。 如帝网珠。 万象显而无所照之功。 千光聚而绝能收之迹。 如是观者。 即见清净愿王。 白毫亘天。 绀目澄海。 巍巍光明。 殊特相好。 遍界光明。 化为香台宝树。 楼殿池沼。 诸庄严具。 是时三昧行人。 即闻即见。 即觉即知。 一语一默。 一动一静。 皆与无作清净妙观。 吻然混合者矣。 然后即斯妙观于一切时。 散作无边庄严佛事。 以之报国恩。 则圣祚保无疆之永。 以之报亲恩。 则劬劳超有漏之缠。 乃至过现未来。 一切冤亲。 同时解脱。 其为报也。 岂有量哉。 又尝率诸同事。 岁遇佛诞。 及三元日。 于观世音菩萨像前。 发四十八愿。 其一愿云。 从我今生。 尽未来际。 临命终时。 无诸疾苦。 正念现前。 心不颠倒。 生极乐国。 见佛闻法。 即悟无生。 更往兜率内院瞻拜慈氏。 然后退位。 出生娑婆。 广度群迷。 同登彼岸。 至治三年。 止天目东冈。 八月十三日。 手书别诸外护法属。 明日晨起书偈云。 我有一句。 分付大众。 更问如何。 无本可据。 置笔安坐而逝。 年六十一。 其日白虹贯于山巅。 露龛三日。 貌如生(中峰广录行录发愿文)。 优昙优昙。 姓蒋。 丹阳人。 家世事佛。 弱冠。 出家庐山东林寺。 后住丹阳妙果寺。 元至大初。 诏罢莲宗。 昙大惧曰。 吾承其教将三十载矣。 而亡于吾之世乎。 即白佛发誓。 必复其教。 于是着莲宗宝鉴十卷。 今录其尤警策者。 一云。 凡修净土之人。 灼然自要敌他生死。 不是说了便休。 当念无常迅速。 时不待人。 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 若也半进半退。 似信似疑。 到了济得甚么边事。 如何出离轮回。 若是信得及。 便从今日去。 发大勇猛。 发大精进。 莫问会与不会。 见性不见性。 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 摇撼不动。 专其心。 一其意。 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 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 念兹在兹。 常忆常念。 朝也念。 暮也念。 行也念。 坐也念。 心念不空过。 念佛不离心。 日日时时。 不要放舍。 绵绵密密。 如鸡抱卵。 常教暖气相接。 即是净念相继。 更加智照。 则知净土即是自心。 此乃上智人修进工夫。 如此把得定。 做得主。 靠得稳。 纵遇苦乐逆顺境界现前。 只是念阿弥陀佛。 无一念变异心。 无一念退惰心。 无一念杂想心。 直至尽生。 永无别念。 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 果能如是用功。 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 自然消殒。 尘劳习漏。 自然净尽无余。 亲见弥陀。 不离本念。 功成行满。 愿力相资。 临命终时。 定生上品。 一云。 若念佛之人。 尘垢未净。 恶念起时。 须自检点。 或有悭贪心。 瞋恨心。 痴爱心。 嫉妒心。 欺诳心。 吾我心。 贡高心。 謟曲心。 邪见心。 轻慢心。 能所心。 及诸逆顺境界。 随染所生。 一切不善之心。 设或起时。 急须高声念佛。 敛念归正。 勿令恶心相续。 直下打并净尽永不复生。 所有深信心。 至诚心。 发愿回向心。 慈悲心。 谦下心。 平等心。 方便心。 忍辱心。 持戒心。 喜舍心。 禅定心。 精进心。 菩提心。 及一切善心。 常当守护。 更要离非梵行。 断恶律仪。 鸡狗猪羊。 慎勿畜养。 畋猎渔捕。 皆不应为。 当知极乐国内诸上善人。 良由舍弃恶缘。 修行善业。 获生净土。 不退菩提。 念佛之人。 当随佛学。 应以去恶取善为务焉。 一云。 凡修念佛之人。 欲生净土。 每念世间。 一切无常。 成必有坏。 生必有死。 若不亲闻佛法。 则舍身受身。 轮转三界四生六道。 无解脱期。 我今有缘。 得闻正法。 得修净业。 唯佛为念。 舍此报身。 当生净土。 入彼莲胎。 受诸快乐。 永脱生死。 不退菩提。 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 才有疾病。 正要向前。 坦荡身心。 莫生疑虑。 直须西向正坐。 专想阿弥陀佛。 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及无数化佛。 现在其前。 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声声不绝。 于诸世间一切事务。 不得思念。 不得贪恋。 若或心念起来。 但要急称佛号。 于念念中除灭罪障。 只此一念。 决定往生净土。 命若未尽。 自得安宁。 慎勿妄起留恋世间之心。 当存自存。 当死须死。 但办往生。 何须疑虑。 若解此理。 如脱敝服以着上衣。 一舍凡身。 便登佛地。 岂不伟哉。 一云。 真信修行之事。 端的是要生极乐世界。 专意一念。 持一句阿弥陀佛。 只此一念。 是我本师。 只此一念。 即是化佛。 只此一念。 是破地狱之猛将。 只此一念。 是斩群邪之宝剑。 只此一念。 是开黑暗之明灯。 只此一念。 是渡苦海之大船。 只此一念。 是医生死之良方。 只此一念。 是出三界之径路。 只此一念。 是本性弥陀。 只此一念。 达唯心净土。 但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 莫教失落。 念念常现前。 念念不离心。 无事也如是念。 有事也如是念。 安乐也如是念。 病苦也如是念。 生也如是念。 死也如是念。 如是一念分明不昧。 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书成。 遍证诸方。 莫能易一字。 上书仁宗。 乞复其教。 允之。 命为教主。 赐号虎溪尊者。 至顺初化去(镇江府志莲宗宝鉴)。 宏济宏济。 字同舟。 姓姚。 余姚人。 幼出家里之宝积寺。 年十六剃染。 持四分律甚勤。 后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 久之悉通其旨。 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 一日于定中睹四明尊者。 授以犀角如意。 自是辩才日溢。 泰定元年。 出住万寿圆觉寺。 明年。 盐官海岸毁。 居民惴惴。 丞相脱欢忧之。 命济即海岸。 建水陆大斋。 入慈心三昧。 取海沙诵大悲咒。 遍撒其处。 足迹所及。 岸复固。 人称神焉。 后迁集庆显慈圆通诸寺。 晚归宝积专修念佛三昧。 俄疾作。 即召弟子。 示以唯心净土之说。 或未达。 济厉声曰。 生死难处。 遂逝。 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 年八十六(护法录)。 必才必才。 字大用。 姓屈。 台州临海人。 母赵氏。 奉佛谨。 梦梵僧入堂。 觉而生子。 年十二。 依报恩寺瞿法师出家。 未几进具戒。 后受业于玉冈润法师。 博览群经。 深明教观。 玉冈叹曰。 此子殆灵山会上人邪。 泰定元年。 继玉冈主海盐德藏寺。 寻历杭之兴福演福。 为人凝重沉默。 精修观行。 至讲演经义。 纵横无碍。 听者无不倾服。 顺帝赐号佛鉴圆照。 一日头目岑然。 即谓众曰。 吾缘尽矣。 乃焚香面西。 高称阿弥陀佛号。 尽一昼夜。 又告众曰。 汝等勿谓修持无验。 吾净土缘熟。 三昧现前矣。 即索浴更衣。 为书别相识。 合掌而逝。 年六十八。 阇维。 有五色光。 自龛中发。 火余不坏者二。 舌根如红莲华。 齿牙如珂贝。 舍利无算(明高僧传)。 悦可悦可。 字中庭。 不详其所出。 住嘉定西隐寺。 筑十六观堂以修净业。 延祐间。 赐号广慧大师。 至正中。 无疾坐逝。 茶毗。 齿舌不坏(苏州府志)。 维则维则。 字天如。 姓谭。 永新人。 出家后。 嗣法中峰本禅师。 至正初。 住苏州师子林。 屡召问。 称疾不赴。 则既密契单传。 复推天台永明之旨。 兼宏净土之教。 着净土或问。 破诸疑惑。 策进修行。 今录其尤警切者。 或问一生造恶。 临终念佛。 带业得生。 又无退转。 然则我且做世事。 待临终念佛。 可乎。 答曰。 苦哉苦哉。 赚自己。 又赚天下。 僧俗男女。 皆此言也。 逆恶凡夫。 临终念佛。 是夙有善根。 故遇善知识而得念佛。 此等侥幸。 万中无一。 群疑论云。 有十种人。 临终不得念佛。 一善友未必相遇。 无劝念佛人。 二业苦缠身。 不遑念佛。 三偏风失语。 四狂乱失心。 五遭水火。 六遇豺狼。 七恶友坏彼信心。 八昏迷致死。 九陈亡。 十坠高岩。 此皆寻常闻见。 不论僧俗。 人皆有之。 宿业所招。 现业所感。 忽尔现前。 不容回避。 忽然遭着一种。 便做手脚不得了也。 知识活佛。 救不得了也。 便随业向三涂八难中受苦。 到那时要闻佛名。 不闻了也。 直饶无此恶缘好病而死。 未免风刀解体。 四大分离。 如生龟脱筒。 痛苦逼迫。 怕怖慞惶。 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无病而死。 世缘未了。 世念未休。 贪生怖死。 扰乱胸怀。 又兼家私未明。 后事未办。 妻啼子哭。 百种忧煎。 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未死以前。 只些少病痛在身。 未免忍疼忍苦。 叫唤呻吟。 问药求医。 祈祷忏悔。 杂念纷飞。 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未病以前。 只是年纪老大。 衰相现前。 困顿龙钟。 愁叹忧恼。 向个衰老身上。 左安右排。 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未老以前。 正是少壮。 稍或狂心未歇。 俗务相关。 东攀西缘。 胡思乱想。 业识茫茫。 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清闲自在。 有志修行。 稍于世相照不破。 放不下。 把不定。 坐不断。 些子境界现前。 一个主人翁随他颠倒。 念佛不得了也。 你看老病之时。 少壮清闲之日。 稍有一事挂心。 早是念佛不得。 况临终时哉。 更道且做世事。 你真痴人。 说痴话。 敢保你错用心了也。 且世事如梦。 那有实效。 那一件替得生死。 纵饶造伽蓝。 增常住。 攀名位。 结官豪。 将谓多做好事。 殊不知犯了不体道本。 广造伽蓝等戒。 有为之功。 多诸过咎。 天堂未就。 地狱先成。 生死未明。 皆成苦本。 眼光落地。 受苦之时。 方知平日所为。 尽是枷上添枷。 锁上添锁。 镬汤下增柴炭。 剑树上助刀枪。 袈裟下失却人身。 万劫难复。 铁汉闻之。 也须泪落。 祖师如此苦口。 曾许他临终念佛乎。 死心禅师道。 世人财宝如山。 妻妾满前。 日夜欢乐。 争奈前程有限。 暗里相催。 符到奉行。 不容住滞。 阎罗老子。 不顺人情。 无常鬼王。 有何面目。 且据诸人眼见耳闻前街后巷。 亲情眷属朋友兄弟。 强壮后生。 死却多少。 世人多云。 老来念佛。 岂不知广泉路上无老少。 古人云。 莫待老来方念佛。 孤坟多是少年人。 死心如此。 苦口劝人。 曾许你且待临终念佛乎。 人生在世。 能有几时。 石火电光。 眨眼便过。 趁未老未病。 抖擞身心。 拨弃世事。 得一日光景。 念一日佛名。 得一时工夫。 修一时净业。 由他命终。 我之盘缠预办。 前程稳当了也。 若不如此。 后悔难追。 或问定力未成。 念头无主。 眨得眼来。 千里万里去了。 又或惹着一毫世事。 便是五日十日。 半月一月。 摆脱不去。 当何策以治之。 答曰。 呜呼。 此天下学者之通患也。 汝当间断之时。 若不痛加鞭策。 则专修无间之念。 永无成就之期。 余闻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 一曰报恩。 二曰决志。 三曰求验。 第一报恩者。 既修净土。 当念报恩佛恩国恩。 固未暇论。 只如父母养育。 师长作成。 此恩岂非重大。 你出家以来。 便说要报重恩。 离乡背井。 二三十年。 父母师长。 艰难困苦。 你总不顾。 父母老病。 你又不看。 及闻其死。 你也不归。 如今或在三涂。 受罪受苦。 望你救他。 望你度他。 你却念念间断。 净土不成。 净土不成。 自救不了。 如何救他。 既不能相救。 你是忘恩负义。 大不孝人。 经云。 不孝之罪。 当堕地狱。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便是地狱业也。 又且不织而衣。 不耕而食。 僧房卧具。 受用现成。 你当勤修净业。 图报信施之恩。 祖师道。 此是施主妻子分上。 减刻将来。 道眼未明。 滴水寸丝。 也须牵犁曳把。 偿他始得。 你却念念间断。 净土不成。 净土不成。 酬偿有分。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便是畜生业也。 第二决志者。 若学专修。 志须决定。 你一生参禅。 禅既不悟。 及乎看教。 教又不明。 弄到如今。 念头未死。 又要说几句禅。 又要写几个字。 做几首诗。 情挂两头。 念分四路。 祖师道。 毫厘系念。 三涂业因。 瞥尔情生。 万劫羁锁。 你却志无决定。 情念多端。 因此多端。 间断正念。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便是三涂羁锁业也。 又且守护戒根。 志不决定。 或因身口。 念念驰求。 教中道。 宁以洋铜灌口。 不可以破戒之口。 受人饮食。 宁以热铁缠身。 不可以破戒之身。 受人衣服。 况因诸戒不严。 邪心妄动。 因此妄动。 间断真修。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何止热铁洋铜业也。 又且断除憎爱。 志不决定。 每于虚名浮利。 自照不破。 名利属我。 便生贪爱。 名利属他。 便生憎妒。 古人云。 贪名贪利。 同趋鬼类。 逐爱逐憎。 同入火坑。 你却因此爱憎。 间断净土。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便是饿鬼火坑业也。 第三求验者。 既学专修。 当求灵验。 你如今发白面皱。 死相现前。 知道临终。 更有几日。 须在目前。 便要见佛。 只如庐山远法师。 一生三度见佛。 又如怀感法师。 称念佛名。 便得见佛。 又如少康法师。 唱佛一声。 即有一佛从口飞出。 此等灵验。 万万千千。 你若心无间断。 见佛不难。 间断心生。 决不见佛。 既不见佛。 与佛无缘。 既无佛缘。 难生净土。 净土不生。 必堕恶道。 然则一念间断之心。 便是三涂恶道业也。 如上三策。 当自痛鞭。 使其念不离佛。 佛不离念。 感应道交。 现前见佛。 既见乐邦之佛。 即见十方诸佛。 既见十方诸佛。 即见自性天真之佛。 既见自性天真之佛。 即得大用现前。 然后推其悲愿。 广化一切众生。 此名净土禅。 亦名禅净土也(苏州府志净土或问)。 善继善继。 字绝宗。 姓娄。 越之诸暨人。 母梦神僧授以芙蕖。 因而有身。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 便合掌和之。 大德间剃染。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 习天台教。 后往南竺谒湛堂澄公。 澄深器之。 至正中主天台荐福。 又迁能仁。 晚岁专修净业。 系念弥陀。 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 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年七十二。 茶毗。 舌根不坏(明高僧传)。 子文子文。 字宗周。 明州象山人。 受业于北溪闻法师。 出主宝云寺。 淹博教观。 律规甚严。 与人言若不出口。 至升座说法。 滔滔莫之御也。 一日讲十六观经终。 即就座别众。 将入灭。 或启和尚后事未曾嘱付。 何遽尔。 文曰僧家要行便行。 莫做俗汉技俩。 众恳益切。 于是下座。 复归方丈。 一一条画之。 即合掌称西方圣号。 回向发愿毕。 遂逝。 阇维。 舍利无数。 异香袭人。 弥日乃止(明高僧传)。 盘谷盘谷。 字丽水。 海盐人。 志气超迈。 博通经史。 讲华严大意于杭之慧因寺。 辩才无碍。 七众倾服。 后至松江。 构精舍。 勤修净业。 日课弥陀佛号。 年七十余。 无疾。 预为期。 端坐而寂(明高僧传)。 文慧文慧。 不详其所出。 居嘉禾青龙寺。 善作诗。 已而专志净业。 至老益厉。 一日有疾。 闻空中声云。 中品中生。 遂逝(佛祖统纪)。 妙叶妙叶。 明州鄞县人。 元明之际。 出家为僧。 精研台教。 专修念佛三昧。 着念佛直指上下卷。 其直指心要一篇。 斥妄显真。 最为精造。 文曰。 大雄氏观娑婆有生老病死业系诸苦。 教人念阿弥陀佛。 求生极乐国土。 去圣逾远。 人世浇漓。 错解诸法在心。 便认胸中六尘缘影。 谓乐土在内。 不求生彼。 此六缘影。 皆属前尘。 本无自体。 前尘若无。 此心即灭。 云何有土在此内邪。 或谓悟道便为佛土在心。 既见性。 岂有反执缘影之理。 世无此见。 最下劣矣。 汝欲悟真实本心者。 当观所认六尘缘影之心。 本在汝胸。 胸住于身。 身居国土。 及一切净秽刹海。 悉在虚空。 虚空无际。 十界依正。 一切在中。 此空虽大。 我不动真实本心。 非大极大。 彼空在我真心。 如小片云。 点太清里。 云何净秽刹海。 不在本心中邪。 然则佛说诸法在心者。 非在胸中妄想缘影心内。 乃在现前一念本真心内也。 此心离知觉。 超闻见。 永断一切生灭增减之相。 既一切身土皆在此心。 则知极乐娑婆等境。 乃全我心。 任意于中。 舍东取西。 厌秽忻净。 炽然著相而求。 皆不离我心也。 故极乐弥陀相好现时。 即自心显。 自心显时。 即彼佛现。 我心彼佛心。 彼佛我心佛。 一体无二。 故云唯心净土。 本性弥陀。 非谓西方无土无佛。 不须求生。 但在汝生灭缘影之中。 名为唯心本性也。 求彼佛即求自心。 求自心须求彼佛。 云何今时破法散僧。 闲道游儒。 与泛参禅理者。 不知即境即心。 求不碍真之理。 反于不二法中。 分内分外。 辨境辨心。 教人舍外取内。 背境向心。 使爱憎转多。 分别更甚。 一分其境。 便以极乐为外。 教人不必求生。 一分其心。 便妄指六尘缘影虚伪妄想为心。 谓极乐在内。 又思此心无质。 本无一切因果善恶修证之法。 从是恣意妄涉世缘。 教人不须礼佛烧香然灯诵经忏愿等。 谓之著相。 而于天堂地狱。 及乐土尘刹。 虽曾闻名。 因不见故。 直说为无。 反言快乐便是天堂。 苦楚便是地狱。 其见卑哉。 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不知我心实与佛心同一理故。 弥陀愿力威德光明。 在我心中。 承我心愚痴之力。 作一切佛事。 无时不引导于我。 我心亦于弥陀愿心之内。 修念佛求生一切善行。 无行不具含佛德。 了彼佛德。 成我三昧。 故知弥陀愿力。 始发心。 终究竟。 无一法不直趣我心。 以我心即佛心故。 我亦于无始至今。 尽未来际。 修一切三昧。 无一法不摄归佛海。 成本来佛。 以佛心即我心故。 如是依正色心。 因果净秽。 虽同一心。 而实不妨一一自分。 各住其位。 以一心故。 虽净秽不同。 所求不出于真心。 以自分故。 虽一心。 而必舍秽取净也。 舍秽取净。 则感应道交。 见彼本性弥陀。 了悟一心。 则净秽自分。 可悟唯心净土。 如是而修。 如一滴投海。 便同一味。 方知大海即自己也。 岂有一行虚弃。 不成功德者哉。 村愚夫妇。 虽不识理。 以信实有彼土故。 于命终时。 反得往生。 畏有陷空之人。 因认缘影为心。 谓无外土故。 虽修道行。 还受生死。 是故凡求生者。 当深心起胜愿行。 或称名持咒。 或旋绕礼拜。 烧香散华。 六时忏悔。 尽拨世缘。 一心专注。 观白毫相。 心不懈废。 命终便生彼国。 更能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深信因果。 不谤大乘。 劝进行者。 修如此法。 亦生彼也。 如此念念求生。 正是无念无求无生。 何故。 即精修是无修。 非不修是无修也。 人命无常。 转息来世。 尘事连环。 钩锁不断。 若不能于尘劳郁结。 及得志歇手不得处。 一割割断。 起愿力行。 尽力一跳。 焉得应念生彼。 我今作礼。 奉劝佛子。 当一心而行也(念佛直指)。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3:2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