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 内容: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迦旃延子造 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犍度智品第二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如此章及解章义。 是中应广说。 优波提舍。 问曰。 何以作此论。 答曰。 为止他义故。 如摩诃僧祇部作如是说。 自体能知自体。 如灯是照性。 能自照亦能照他。 彼智亦尔。 是智性。 能自知亦能知他。 昙摩掘部。 作是说。 智能知相应法。 弥沙塞部。 作是说。 智能知共有法。 彼作是说。 智有二种。 一时共生。 一与心相应。 一不与心相应。 心相应智。 知心不相应法。 心不相应智。 知心相应法。 犊子部。 作是说。 人能知非智。 为止如是诸异义故。 而作此论。 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答曰。 无也。 若复有此智生一切诸法无我。 此智何所不知耶。 答曰。 不知自体。 是为便止摩诃僧祇意。 不知相应。 便止昙摩掘部意。 不知共有。 便止弥沙塞部意。 以智知不以人知。 便止犊子部意。 此中作问作答。 作难作通。 如说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此则是问。 答曰。 无也。 此则是答。 若复有此智生一切诸法无我。 此智何所不知。 此则是难。 答曰。 不知自体不知相应不知共有。 此则是通。 问曰。 谁作此问。 谁作此答。 或有说者。 毗婆阇婆提问。 育多婆提答。 如毗婆阇婆提问。 育多婆提言。 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育多婆提答无也。 毗婆阇婆提复难。 若此智生一切法无我。 此智何所不知。 育多婆提。 作如是通。 不知自体不知相应不知共有。 复有说者。 弟子问师答。 复有说者。 无有问者。 无有答者。 但作经者。 有如是意。 若有人问。 颇有一智知一切法。 我当答无也。 彼复作此难。 若此智生一切诸法无我此智何所不知我当答言不知自体不知相应不知共有。 此中说一智者。 是一刹那智。 是故说不知自体。 乃至广说。 若作是说。 此十智中。 颇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可作是答有。 谓等智是也。 如是九八七六五四三亦如是。 若作是说。 此二智中。 颇有一智知一切法也。 答曰有。 谓等智也。 颇即彼等智。 能知一切法不。 答曰知。 若一刹那顷。 等智除自体相应共有。 能知余一切法次第二刹那生。 能知前刹那等智及相应共有。 是故等智二刹那顷。 一智能知一切法。 上言一智不知者。 言一刹那一智。 问曰。 以何等故。 自体不知自体。 答曰。 或有说者。 诸法除自体。 于他有缘生义。 自体于自体。 无长无损。 无害无利。 无育养无坏。 无增无减无因无缘。 无次第。 复有说者。 若自体知自体者。 则与世间现喻相违。 犹如指端不能自触。 如眼瞳黑不自见黑。 如刀不自割。 是故自体不知自体。 复有说者。 若自体知自体者。 则无二处法。 如世尊说。 眼缘色生眼识。 乃至意缘法生意识。 复有说者。 若自体知自体者。 则无三等触。 如世尊说。 眼缘色生眼识。 是三等触。 然有此触生。 是以无有自体能知自体。 复有说者。 若自体知自体者。 则无邪见。 若邪见能自知我是邪见。 此则正见。 不名邪见。 复有说者。 若自体知自体者。 此智毕竟性能自知。 不能知他。 然能知他。 是故不知自体。 复有说者。 若自体知自体者。 则无取所取。 如取所取。 智所知亦如是。 复有说者。 若自体知自体者云何知耶。 为知自体是自体。 为知他体亦如知自体耶。 为知他体是他体。 为知自体亦如知他体耶。 若知自体是自体。 若知他体是他体。 是则为正。 若知自体如知他体。 是则为邪。 若此智生。 能知自体。 亦知他体者。 一智则有二作相。 有二作相则有二智。 有二智则有众多自体。 问曰。 若自体不知自体者。 摩诃僧祇喻云何通。 答曰。 此喻不必须通。 所以者何。 此喻非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中说。 不可以世俗现喻难贤圣法。 贤圣所作法异世俗所作法异若必欲通者。 当云何通。 答曰。 应说其喻过。 若喻有过。 所喻法亦有过。 云何喻有过。 答曰。 灯无根无心。 非众生数。 彼智亦非根非心。 非众生数耶。 复次灯众微尘所成。 彼智亦众微尘所成耶。 若不尔者。 则不相似。 复次如灯体性是照。 不若是照性。 复何所照。 若体性非照。 应当是闇。 则无明性。 为破闇故取灯。 若灯体性是闇。 则有大不相似过。 以何等故。 不知相应。 答曰。 同缘一法生故。 是诸心心数法。 同缘一法生。 以同缘一法故。 不能展转相缘。 如众多人仰视虚空。 不能展转自相见面彼亦如是。 复次若慧缘自相应受。 彼受为自缘为缘他。 若自缘者。 有上自缘之过。 若缘他者则不与慧共同一缘。 以何等故。 不知共有法。 答曰。 以逼近故。 如以铜筹盛安阇那药着于眼中。 以逼近故。 眼不得见。 问曰。 云何名共有法。 答曰。 彼回转身口业生住无常是也。 西方沙门作如是说云何共有法。 慧生时所依阴身。 是共有法。 问曰。 如汝所说。 慧生时所依身。 是共有法。 若然者。 眼识生则不自见身众色差别。 如眼识余识亦尔。 彼作是说。 五识生时。 能各自缘所依。 意识不能。 问曰。 意能缘一切法。 汝先言不能。 是则不然。 复次若慧生时所依身。 是名共有法者。 则有大过。 何以知之。 如苦忍生时。 便于自身不得决定。 是名于苦得少决定。 彼作是言。 若苦法忍。 不尽决定。 苦法智生。 尽得决定。 如道法忍不尽决定。 道法智生尽得决定。 彼亦如是者。 彼不应作是说。 所以者何。 于道得决定时异。 于苦得决定时异。 问曰。 其事云何。 答曰。 如道谛所断邪见。 总谤一切道。 欲令于道少分决定无有是处。 为分别故。 设使于道少分决定。 便能断谤道邪见。 何况尽决定。 唯除一刹那相应共有法。 如身见或计色是我乃至计识是我。 若苦法忍生时。 于所依身。 不得正决定者。 所缘身我见则不应断。 所以者何。 以苦忍不见我见所缘身故。 如身见于苦谛所断烦恼为首。 若其不断则余结不断。 余结不断则无于苦究竟得正决定。 若于苦不得究竟正决定。 于集灭道亦不得究竟正决定。 以是事故苦法忍现在前。 于所依身。 亦见是苦得正决定。 何以知之。 如说苦法忍所缘。 世第一法亦缘。 彼世第一法。 缘欲界五阴尽无有余。 颇有一识识一切法。 乃至广说。 问曰。 以何等故。 智后次说识。 答曰。 或有说者。 彼作经者意欲尔。 乃至广说。 复有说者。 此是经论旧法。 如经说。 长老摩诃拘郗罗。 往长老舍利弗所问言。 长老舍利弗。 所言智者云何为智。 次作是问。 所言识者云何为识。 乃至广说。 如波伽罗那论中说。 云何知法。 次问云何识法。 如此义等。 先说智次说识。 如尊者昙摩难提说。 若以智以识。 有所观察。 此事必定。 彼作经者。 亦随顺旧法。 是以先说智次说识。 复有说者。 识即智。 智即识唯长一字。 何者阇那秦言智。 毗阇那秦言识。 长一字者所谓毗也。 为断如是意欲说差别义故。 先说智次说识。 复有说者。 以此俱是根本法故。 增长法中识为根本。 寂灭法中智为根本。 复有说者。 俱是元首法故。 如说道品法中谁为元首。 所谓智也。 生死法中谁为元首。 所谓识也。 复有说者。 此俱是依法故。 如说依智不依识。 亦说如行五根识。 尽依意识。 复有说者。 若说智则说数法。 所未说者唯是心。 是故先说智次说心。 复有说者。 十二入中。 二入能缘。 所谓意入法入。 若说智即说法入。 若说识即说意入。 复有说者。 此六识各别行境界。 如眼识识色。 耳识识声。 鼻识识香。 舌识识味。 身识识触。 意识唯识法。 为止如是意欲说意识能缘一切法故。 次智说识。 复有说者。 智能缘一切法故。 次智说识。 复有说者。 智能缘总相别相。 识唯缘别相。 为止彼人意欲说识能缘总相别相故。 次智说识。 复有说者。 智行相似不相似境界。 识唯行相似境界。 为止彼人意欲说识行相似不相似境界故。 次智说识。 复有说者。 欲止犊子部意故。 彼说智是道支。 识是有枝。 彼依佛经。 作如是说。 识缘名色故。 知是有枝。 云何圣道。 所谓正见。 乃至正定。 是故说智是道支。 为止如是意欲说智识俱是有枝俱是道支故。 次智说识。 复有说者。 止譬喻者意。 譬喻者说。 智之与识。 是次第生法。 不一时生。 为止彼人意故。 作如是说。 若此智生一切法无我。 此智何所不知。 此智必有相应识。 便止彼人识智次第生意故。 如智能缘一切法无我。 识亦如是余文如上说。 颇有一识识一切法。 此中亦有问有答。 有难有通。 应如智文说。 如说有缘一切法无我行。 问曰。 此何处经中说。 答曰。 如偈说。 若能以智观一切行无我能生厌苦心是道得清净此偈当知说诸行无我。 问曰。 如说能生厌苦心。 此云何能缘一切法。 答曰。 有说者初半偈说一切法无我行。 后半偈说缘苦谛行。 复有说者。 初半偈是观行时。 后半偈说是见苦时。 复有说者。 此偈举说缘苦时无我行。 所以者何。 无漏法非是可厌法。 问曰。 若然者云何是缘一切法无我行。 答曰。 一切有二种。 有少分一切。 有一切一切。 此中说少分一切。 非一切一切。 余经亦说。 一切皆炽然。 无漏法不炽然。 当知说少分一切。 彼亦如是说少分一切。 复有说者余经亦说。 一切行无常。 一切行无我。 涅槃寂静。 此经即说一切法无我行。 评曰。 且置佛经说与不说。 如是说者好。 应有缘一切无我法行。 所以者何。 行者在初行地。 必有如是观现在前。 是以说之。 问曰。 如空行亦能缘一切法。 此中何以不说。 答曰。 或有说者。 彼作经者意欲尔。 乃至广说。 复有说者。 应说而不说者。 当知此义是有余之说。 复有说者。 如空行有所以空。 有所以不空。 有所以空者。 如自中无他。 有所以不空者。 以自故不空无我行无。 如此分别。 是以尊者和须蜜作如是说。 我不说一切诸法悉空。 问曰。 以何等故。 有漏无我行。 能缘一切法。 无漏无我行。 唯缘于苦。 答曰。 或有说者。 有漏无我行。 于观行中势用胜。 无漏无我行。 得正决定时。 自分中胜。 如初观行时。 行者必观一切法是无我。 是以有漏无我行势用胜。 能缘一切法。 无漏无我行。 于自分中明了故胜。 是以不缘一切法。 复有说者。 无漏无我行。 能对治四倒。 如四倒所缘。 彼无漏无我行亦缘有漏无我行。 不能对治四倒。 是以能缘一切法。 复有说者。 无漏观谛有分齐。 有漏观谛无分齐。 复有说者。 无漏者。 对治烦恼。 非一切法是烦恼性。 有漏者。 不对治烦恼。 是以能缘一切法。 问曰。 如有漏无我行不能尽缘一切法。 彼作是念。 一切诸法无我。 云何非是邪也。 答曰。 或有说者。 彼缘多分。 不缘少分。 缘多分者。 如大海水。 少分不缘者。 如海水一渧。 复有说者。 随其所行。 随其境界。 尽缘自体。 相应共有。 非其所行。 非其境界。 是以不缘。 问曰。 缘一切法无我行。 体性是何。 答曰。 慧是体是性。 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 今当说所以名无我行。 答曰。 此行无我法故。 名无我行。 界者。 在欲色界无色界中。 亦有缘一切法无我行。 而不能普缘一切法。 地者。 在七地。 谓欲界未至禅中间。 根本四禅空处亦有。 而不能缘一切法。 问曰。 为能缘几所法。 答曰。 缘四无色阴。 诸彼因。 诸彼灭。 诸彼比智分。 诸比智分非数缘灭。 诸无色非数缘灭及虚空。 虚空与众生。 若言是一。 若言是异。 彼空处无我行尽能缘。 识处亦有无我行。 而不能缘一切法。 问曰。 能缘几所法。 答曰。 缘三无色阴。 诸彼因。 诸彼灭。 诸彼比智分。 诸比智分非数缘灭。 三无色非数缘灭。 除一切虚空。 彼识处无我行尽能缘。 不用处。 缘二地。 非想非非想处缘一地。 余如上说。 复有说者。 空处无我行能缘。 如上所说法。 复缘五地。 非数缘灭四无色第四禅如是识处缘四地。 不用处缘三地。 非想非非想处缘二地非数缘灭。 评曰。 不应作如是说。 如前说者好。 所依身者。 依欲色界身初生依欲界身后依色界。 所以者何。 初生依欲界身。 命终生色界。 依色界身。 重起现在前。 行者唯行无我行。 缘者。 缘一切法。 念处者坏缘法念处。 智者等智。 三昧相应者不与三昧相应。 根相应者。 三根相应。 谓喜乐舍。 第三禅与乐根相应。 初禅二禅喜根相应。 未至中间禅。 及第四禅。 舍根相应。 欲界二根相应。 谓喜舍。 问曰。 如善忧根相应能缘一切法。 此中何以不说与相应。 答曰。 体性相违。 无我行体性欣尚。 忧根体性愁悴。 是以不与相应。 世者。 当言在过去未来现在。 缘世者缘过去未来现在及非世法。 善不善无记者当言善。 缘善不善无记者。 当言三种缘。 欲色无色界系者。 当言欲色界系亦无色界系。 缘欲色无色界系法者。 当言缘欲色无色系法亦缘非系法。 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 当言非学非无学。 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 当言三种缘。 见谛断修道断不断者。 当言修道断。 缘见道断法修道断法不断法者。 当言三种缘。 缘名缘义者。 当言二俱缘。 缘己身缘他身者。 当言缘己身他身亦缘非己非他。 闻慧思慧修慧者。 当言是三种慧。 欲界是闻慧思慧。 色界是闻修慧。 无色界是修慧。 方便得生得者。 当言是方便得是生得。 如色界闻慧。 可言是方便亦可言是生得。 云何言方便得。 答曰如于此间修总相别相生彼则得。 若不修习。 虽生彼不得云何亦可言生得。 答曰。 此虽修习。 不生彼间。 不名生得。 欲界命终生二禅中。 二禅命终生初禅中。 彼为得不。 答曰。 或有说者。 不得。 所以者何。 以远故。 若即二禅得修习。 生初禅中。 则得。 初禅命终。 生二禅中。 初禅地法尽舍。 二禅命终。 还生二禅。 彼为得不。 答曰。 得欲界命终。 生无色界中。 无色界命终。 还生无色界中。 彼为得不。 答曰。 或有说者。 不得以远故。 复有说者。 若即无色修习。 还生无色界则得。 问曰。 为是圣人能生此法。 为凡夫人能生此法。 答曰。 圣人亦能凡夫亦能。 凡夫有二种。 有内道凡夫有外道凡夫。 何道凡夫能生此法。 答曰。 内道亦能外道亦能。 内道凡夫。 亦方便得。 亦生处得。 外道凡夫。 唯生处得。 复有说者。 外道凡夫。 唯生处得。 不起现在前。 所以者何。 以计我故。 问曰。 云何起缘一切法。 无我行现在前。 答曰。 生欲界中。 起现在前时。 缘一切法。 生欲界中。 起色界者现在前。 亦缘一切法。 若生初禅。 不入定现在前时。 亦缘一切法。 若入定现在前时。 缘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生初禅起二禅三禅四禅者现在前。 亦缘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若生二禅不入定现在前时。 能缘一切法。 若入定现在前时。 缘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若生二禅起三禅四禅者现在前亦缘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生三禅四禅亦如是。 无色中缘一切法无我行。 若生欲界。 若生色界。 若生无色界现在前。 缘一切法。 如上说。 问曰。 欲界者缘法多。 色界者缘法多。 答曰。 色界者若不入定。 所缘与欲界等。 若入定欲界者多非。 色界者。 所以者何。 不自缘定共色故。 应作是说。 不入定时。 无有不缘一切色身念处。 无有缘一切受受念处。 无有缘一切心心念处。 无有缘一切法法念处。 问曰。 一切法无我行。 为是欣尚行。 为是厌离行。 若是欣尚行者。 云何缘苦集。 若是厌离行者。 云何缘可欣尚法。 答曰。 应作是说。 是欣尚非厌离行。 问曰。 若是欣尚行者。 云何能缘苦集。 答曰。 虽缘苦集。 故是欣尚行。 所以者何。 设使彼多缘有漏法。 少缘无漏法。 而于无漏法故是欣尚行。 如铜钱[卄/积]上置一金钱。 铜钱虽多。 得一金钱。 犹生欣尚。 彼亦如是。 问曰。 此行为断结不耶。 答曰。 不断。 问曰。 若不断结。 何用起现在前。 答曰。 欲令心勐利故。 心若勐利。 能入圣道。 问曰。 空行无我行。 有何差别。 答曰。 对治我是无我行。 对治我所是空行。 复次对治五我见是无我行。 对治十五我所见。 是空行。 复次对治己见。 是无我行。 对治己所见。 是空行。 我爱我所爱亦如是。 复次阴非是我。 是无我行。 我不入阴中。 是空行。 复次见眼无我生悦适。 是无我行。 见我不入眼中生悦适。 是空行。 乃至意入亦如是。 复次性空义。 是无我行。 行空义是空行。 颇有二心展转相因耶。 问曰。 何以作此论。 答曰。 为止外道意故。 外道作如是说。 后心是前心因。 所以者何。 如水流时。 后水能逼前水驶流。 如是法生。 未来世法逼驶现在。 现在逼驶过去。 如是未来法是现在因。 现在法是过去因。 为断如是意故。 明后心非前心因。 若当后是前因者。 则违内外因缘生法。 如世尊说。 无明缘行。 乃至生缘老死。 若后是前因。 应当行缘无明。 乃至老死缘生。 如说眼缘色生眼识。 若后为前因。 应当缘眼识生色。 如父母是儿因。 若然者应儿是父母因。 违如是等内缘生法。 云何与外缘生法相违。 如种子为牙因。 乃至花为果因。 若然者应牙为种子因。 乃至果为花因。 若后为前因。 复有大过。 何以故。 不作业而受果。 已作业而无果故。 云何不作业而受果。 答曰。 如先受善不善果。 然后作善不善业。 先受律仪不律仪戒果。 然后受律仪戒。 先受阿毗地狱果。 然后作五逆业。 先受转轮圣王果。 然后修转轮圣王业。 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后行诸波罗蜜。 若尔不作业而受果。 已作业应无果。 作业而无果。 则无解脱出要之道。 若后是前因。 则有如是大过。 复次所以作此论者。 如摩诃僧祇部说二心俱生。 为止如是意故作此论。 复次或有说者。 言因缘无体性。 今欲分明因缘体性故作此论。 颇有二心展转相因耶。 答曰。 无耶。 所以者何。 无有一人前后二心俱生。 复有说者。 言前者诸过去心无二俱生者。 言后者诸未来心无二俱生者。 是故答言。 一人前后二心不俱生。 复有说者。 言前者除过去世。 言后者除未来世。 不俱者欲明现在一刹那无二心俱生。 若作是说。 无有一人前后二心俱生。 此则止二心俱生者意。 次作是说。 非未来心与前心因。 此则止后与前作因者意。 复有说者。 若作是说。 无有一人前后二心俱生。 此则止相应共有因义。 次作是说。 非未来心与前心因。 此则止相似因一切遍因报因义。 此中依五因作论故。 答曰。 无若依六因作论者。 应答言有。 以有所作因故。 如二心二受二想二思二触二作意二解脱二念二定二眼乃至二身二命根二身种类。 如是等则无展转因义。 颇有二心展转相缘。 乃至广说。 问曰。 不应先作是论。 应先作此论。 以何等故。 一人前后二心不俱生。 然后应次作此问。 颇有二心。 前后展转相缘。 应作是说。 而不说者有何意耶。 答曰。 或有说者。 彼作经者意欲尔。 乃至广说。 复有说者。 论有二种。 一是根本。 二是傍生。 诸作是问。 颇有二心展转相因。 颇有二心展转相缘。 此是根本论。 以何等故。 一人前后二心不俱生。 是傍生论。 是以先论根本。 次问傍生。 复有说者。 阿毗昙应以相求不以次第。 若前若后。 俱无有过。 但莫违其相。 不应责次第。 颇有二心展转相缘。 问曰。 何以作此论。 答曰。 前说无有二心展转相因。 亦谓二心无展转相缘义。 欲断如是疑故。 而作是论。 颇有二心展转相缘耶。 复有说者。 或有言境界缘无体性。 为止彼人如是意欲分明境界缘有实体性故作此论。 问曰。 颇有二心展转相缘耶。 答曰。 有。 问曰。 若答言有。 此言便足。 所以者何。 如说若法是彼境界缘。 或时不作境界。 无有是事。 以何等故复作是说。 若生无当来心耶。 答曰。 不应作是说。 所以说者。 欲饶益弟子令受义时分明了了故。 颇有二心展转相缘耶。 答曰。 有。 若发意思惟无有未来。 问曰。 其事云何。 答曰。 邪见生言无未来。 次后复生邪见。 言无过去邪见。 亦言无过去诸法。 是名二心展转相缘邪见。 次生身见。 身见复计过去邪见为我。 如身见。 边见计断常亦如是。 见取计过去胜第一。 戒取计净能至解脱计是乘疑犹豫计二里。 想受计好妙适意。 恚计不好妙不适意。 慢计自高自举。 无明于彼。 愚冥不知。 如是等名染污心展转相缘。 善心云何。 答曰。 如正见计过去。 是无常苦空。 无我因集有缘。 是有是性分。 是有因是有缘。 如是等名善心邪见展转相缘。 不隐没无记心云何。 答曰。 非是巧便。 非是不巧便。 是名无记心邪见展转相缘。 若发意思惟有未来。 其事云何。 答曰。 如正见生言有未来。 次后生正见。 言有过去。 亦言有过去诸法。 是名二心展转相缘。 身见计过去正见为我。 乃至不隐没无记缘过去正见亦如是。 若发意思惟无未来道。 问曰。 何以复作此论。 答曰。 先说有漏心相缘。 今欲说无漏心相缘。 问曰。 其事云何。 答曰。 若发意思惟无未来道。 此心与邪见相应。 缘无未来道。 后得正决定。 缘过去法。 作无常苦空无我因集有缘。 此中言后时者。 遮一念。 遮相续。 不限时不限身。 不限无始已来。 以何等故不限时。 答曰。 或有初夜谤道中夜得正决定。 中夜谤道后夜得正决定。 或有后夜谤道昼得正决定。 有昼谤道夜得正决定。 或有一日一夜谤道。 一日一夜得正决定。 如是半月一月。 一时一岁。 乃至一身。 当知亦如是。 若发意思惟有未来道。 此心与正见相应。 缘有未来道。 次后生无漏道。 缘过去正见。 是无常苦空无我因集有缘。 如是正见。 缘未来道。 未来道生。 还缘正见。 是名展转相缘。 后时者如说。 总相观后。 能入圣道者。 遮一刹那顷。 不限相续。 不限时不限身。 乃至不限无始生死已来。 如说三种正观。 后能入圣道。 不限一刹那顷。 乃至不限无始生死已来。 如二知他心智。 亦展转相缘。 问曰。 何以复作此论。 答曰。 前说己身相缘法。 今欲说他身相缘法故。 如二知他心展转相缘。 问曰。 此中为说何等二知他心。 答曰。 此中说根同。 同利根。 同中根。 同下根。 同是初禅地他心智。 乃至第四禅地他心智。 同有漏。 同无漏。 同是法智分。 同是比智分。 问曰。 彼云何相缘。 答曰。 俱缘彼心。 不缘彼心所缘。 若缘心所缘。 是则自缘心。 不名缘他心。 问曰。 此中为说何等知他心智。 答曰。 此中说得证他心智通者。 问曰。 亦更有余能知他心智。 此中何以不说。 答曰。 或有说者。 彼作经者意欲尔。 乃至广说。 复有说者。 此应说而不说者。 当知此义是有余之说。 复有说者。 此中说名义俱好者。 复有说者。 若体性是通。 若体性是修。 若是离欲得。 若是四支五支禅果。 此中说之。 复有说者。 若智知他心。 如实无谬是中说之。 因此事故。 扰动智海。 如二心展转相缘。 诸数法亦如是。 亦应分别五识种界善染污不隐没无记威仪工巧。 彼五识不能展转相缘。 各行境界故。 意识能展转相缘。 缘一切法故。 苦谛所断心。 与集谛所断心。 能展转相缘。 苦谛所断心。 与修道所断心。 展转相缘。 集谛所断心。 与修道断心。 展转相缘。 灭谛所断。 有漏缘使展转相缘。 亦能缘无漏缘使。 无漏缘使不能缘有漏缘使。 道谛所断有漏缘使。 展转相缘。 亦能缘无漏缘使。 无漏缘使不能缘有漏缘使。 无漏缘使于道展转相缘。 修道所断善不善隐没无记。 能缘五行所断心。 其余修道所断。 展转相缘不断心。 如苦忍苦智。 集忍集智。 能缘五行所断心道缘道。 随其所应展转相缘。 界者欲界色界。 展转相缘。 欲界不系法展转相缘。 欲界无色界无展转相缘。 色界无色界及不系心展转相缘。 善者能缘三种。 善染污不隐没无记。 染污能缘三种。 善染污不隐没无记。 善报无记心缘三种。 善染污不隐没无记。 不善报无记无展转缘。 所以者何。 意地无不善报无记。 如说颇业身受受报非心耶。 答曰。 有诸不善业威仪无记心展转相缘。 其事云何。 答曰。 威仪有二种。 一是威仪。 二是威仪心。 威仪者谓色香味触。 威仪心者能起威仪心是也。 四识是威仪方便。 非起威仪心。 意识是威仪方便。 亦是起威仪心。 彼四识能缘威仪。 不能缘起威仪心。 意识能缘威仪亦能缘起威仪心。 复有说者。 因威仪心更生意识。 能缘十二入。 是能展转相缘。 工巧无记心展转相缘。 其事云何。 答曰。 工巧有二种。 一是工巧。 二是工巧心。 工巧谓色声香味触。 工巧心者能起工巧心者是。 五识是工巧方便。 非起工巧心。 意识是工巧方便。 亦是起工巧心。 五识能缘工巧。 不能缘起工巧心。 意识能缘工巧。 亦能缘起工巧心。 复有说者。 因工巧心更生意识。 能缘十二入。 是能展转相缘邪见。 或以因谤果。 或以果谤因。 或不以果谤因。 或不以因谤果。 云何以因谤果。 如说此善恶业无果报。 云何以果谤因。 如说是人诸所受报无因无缘。 云何不以果谤因。 众生烦恼无因无缘。 云何不以因谤果。 如说无过去未来现在。 是名不以因谤果。 此邪见苦谛所断。 先说二心展转相因。 展转相缘者此中说二缘义所谓因缘境界缘。 问曰。 以何等故。 此中不说次第缘威势缘耶。 答曰。 或有说者。 彼作经者意欲尔。 乃至广说。 复有说者。 应说而不说者。 当知此是有余之说。 复有说者。 此义以入彼所说中。 其事云何。 若说因缘当知已说次第缘。 所以者何。 如说二心无展转相因。 当知二心亦无次第缘。 若说境界缘。 当知亦说威势缘。 所以者何。 如说二心展转相缘。 当知二心亦展转威势缘。 是名已入彼所说中。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