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鞞婆沙论卷第二 内容: 鞞婆沙论卷第二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三不善根处第二三不善根者。 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 三不善根有何性。 答曰。 贪不善根者。 欲界爱五种六识身。 恚不善根者。 恚有五种六识身。 痴不善根者。 欲界无明尽有四种。 见习见尽见道思惟所断。 见苦断痴种少所入。 问曰。 何以故。 答曰。 谓此有十种。 五见相应疑爱恚慢相应。 不共有十。 于中八种立不善根。 二种不立。 欲界身见边见相应也。 问曰。 因者说是根。 彼欲界身见边见相应无明一切不善法因。 彼何以故不立不善根。 答曰。 谓性不善。 亦一切不善法因。 彼立不善根。 此欲界身见边见相应无明。 虽一切不善法因。 非性不善。 问若尔者为云何。 答曰。 无记是。 是故说欲界无明尽四种见尽见道思惟所断。 一种少所入见苦断也。 六识身相应。 此十五种三不善根性。 此是三不善根性已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当说行。 何以故说不善根不善根义云何。 尊者婆须蜜说曰。 生义养义增义不善根义。 重说曰。 长义受义满义不善根义。 重说曰。 因不善义是不善根义。 重说曰。 转不善义是不善根义。 重说曰。 顺不善义是不善根义。 重说曰。 受不善义是不善根义。 尊者昙摩多罗说曰。 诸尊处所中种不善法转顺受。 是故说不善根义。 问曰。 若因不善义是不善根义者。 前生不善五阴后生不善五阴。 亦是因前生十恶行。 后生十恶行。 亦是因前生四十四不善使。 后生四十四不善使。 亦是因意故时无量不善。 何以故说三不善根。 答曰。 佛世尊法真谛。 余真不能过上者。 彼尽知法相。 定知定行。 有不善根相者立不善根。 无不善根相不立不善根。 尊者瞿沙说曰。 世尊觉此随彼力随重重彼随彼近。 此三不善根一切不善法因。 非余不善法。 或曰。 谓一切不善法首在前主将法故。 此力故一切不善法转。 或曰。 谓一切不善法因根。 导本所作缘等有习等起。 于中因种子法故。 根坚法故。 或曰。 谓一切不善法来持等持生养增。 是故说不善根。 或曰。 谓功德怨家。 问曰。 此中何功德。 答曰。 三善根是。 问曰。 此何近不亲怨家。 答曰。 三不善根是。 或曰。 如守门人不令入门。 住守门法故。 或曰。 谓三善根相违。 于中贪不贪相违。 恚不恚相违。 痴不痴相违。 或曰。 谓说行本如所说(出中阿含)。 迦蓝此三行本习。 迦蓝贪行本习。 迦蓝恚痴行本习。 或曰。 谓各各相生各各相转。 如所说从爱生爱。 从爱生恚。 从恚生恚。 从恚生爱。 于中无明。 或曰。 说相违相违不相违相违故。 众生多起斗诤缚。 谓天阿须伦往共斗。 婆罗他(兄也)摩诃婆罗他(弟也)罗摩(兄也)罗叉那(弟也)为私陀故(妻也)罽那(兄也)阿詶那(弟也)。 为彼一女故。 杀十八姟人。 何以故。 答曰。 不相违相违故。 不相违者爱。 相违者恚。 问曰。 何以故不说痴。 答曰。 于中已说。 若彼智者天境界故不作此恶。 何况人间恶欲故。 人为国故为宫故尔所恶。 何况园田作尔所恶。 何况长者为粪扫故作。 于春时多起斗诤缚。 是故说谓不相违相违。 以此故尔。 或曰。 谓三痛所使。 如所说乐痛中贪使所使。 苦痛中恚使所使。 不苦不乐痛中痴使所使。 问曰。 如此中一切所使。 答曰。 多故乐痛中多贪所使。 苦痛中多恚所使。 不苦不乐痛中多痴所使。 贪因乐痛中起已。 即彼乐痛中受根已。 增不善五阴。 增不善五阴已。 多起恶行。 多起恶行已。 生死中多受苦。 恚因苦痛起。 彼于苦痛中受根已增不善五阴。 增不善五阴已。 多起恶行。 多起恶行已。 于生死中多受苦。 痴因不苦不乐痛起。 彼于不苦不乐受根已。 增不善五阴。 增不善五阴已。 多起恶行。 多起恶行已。 于生死中多受苦。 是故说谓此三痛所使。 以此故尔。 或曰。 谓五种六识身使性。 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多方便。 五种者。 见苦断至思惟断。 六识身者。 眼识相应乃至意识相应。 使性者。 贪者欲使。 恚者不可使。 痴者无明使。 能起身行口行者。 为贪故作身行口行。 为恚痴故作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多方便者。 如施设中所说。 若断善根彼云何断以何行。 答曰。 有一人性欲重恚重痴重。 彼欲重恚重痴重故。 难语难教难解难脱。 是故说谓五种六识身使性能起身行口行断善根时多方便。 彼立作不善根。 问曰。 如邪见能断善根。 彼何以故不立不善根中。 答曰。 方便堪任增上力。 一切善恶多用方便力。 非堪任作。 有说者如菩萨。 见世间生老病死苦盲无将导。 始发无上正真道意。 于中初意最胜。 不退转不移动。 于此上三阿僧祇作行。 不后得尽智无生智。 当来修三界善根。 或曰。 彼邪见若断善根。 彼一切是不善根力。 若彼不善根。 令善根薄穿减少力。 然后彼邪见断善根。 或曰。 谓彼断善根时转不转。 贪者转恚者不转痴者转不转。 彼邪见能不转非转。 以是故尔。 或曰。 此前已说谓五种。 彼邪见非五种是四种。 非六识身是意识。 虽有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 何以故。 答曰。 无有见断结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不多方便。 彼邪见最后时用。 谓彼邪见离此聚。 以是故不立不善根中。 谓此五阴离不善根中。 彼亦离此聚色阴。 非五种非六识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不多方便。 痛阴想阴识阴。 彼相应行阴。 谓彼离结。 是五种六识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不多方便。 不相应行阴五种。 非六识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不多方便。 结中五见及疑。 非五种非六识身。 虽有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不多方便。 慢五种非六识身。 虽使性不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不多方便。 余说十缠。 瞋缠不语缠睡缠眠缠调缠悔缠无惭缠无愧缠悭缠嫉缠。 于中瞋不语非五种。 非六识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不多方便。 眠五种非六识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不多方便。 睡调此二五种六识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不多方便。 无惭无愧。 此二五种六识身非使性。 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多方便。 悭嫉。 此二非五种非六识身非使性。 不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不多方便。 愤依诳谄高害。 此一切说是结。 垢依结非根本结。 谓五种六识身使性。 能起身行口行。 断善根时多方便。 彼立不善根。 若离此聚中彼不立不善根。 或曰。 谓此三不善根能起十恶行。 起十恶行已生十恶道。 问曰。 云何此三不善根能起十恶行。 起十恶行已生十恶道。 答曰。 佛说契经杀有三种。 贪故恚故痴故。 至邪见三种。 贪故恚故痴故。 阿毗昙亦说。 谓此三不善根一切不善法因根。 导本作缘有习起。 如是三不善根能起十恶行。 问曰。 云何起十恶行已生十恶道。 答曰。 佛说契经习杀生修多修。 生地狱畜生饿鬼中。 若来生人中短寿。 阿毗昙亦说。 习增上杀修多修。 生大阿鼻泥犁中。 于中减于中软。 生热地狱大热地狱叫唤大叫唤想黑绳等活地狱。 生畜生饿鬼中。 如是起十恶行已生十恶道中。 是故说三不善根。 或曰。 谓彼亦说增亦说薄。 如所说云何增欲增恚增痴。 答曰。 因软欲故便有中。 因中便有增。 因软恚故便有中。 因中便有增。 因软痴故便有中。 因中便有增。 如是增欲增恚增痴。 问曰。 云何欲软恚软痴软。 答曰。 增上欲薄便有中。 中薄便有软。 增上恚薄便有中。 中薄便有软。 增上痴薄便有中。 中薄便有软。 如是欲薄恚薄痴薄。 是故说。 谓彼亦说增亦说薄。 以故尔。 或曰。 谓彼退时多因多缘。 如所说若比丘比丘尼。 自观增欲恚痴。 比丘比丘尼当知我于善法中退。 世尊说此是退。 是故说。 谓彼退时多因多缘。 以故尔。 或曰。 谓说结障碍。 如所说云何结障碍。 答曰。 若众生性欲重恚重痴重。 彼性欲恚痴重故。 难教难语难解难脱。 是故说结障碍以故尔。 或曰。 此现门略度。 若有尔所不善根。 或欲分恚分痴分。 如彼契经说。 婆罗门若有二十一结染着意。 彼必生恶道趣泥犁中。 说者尊者昙摩多罗说。 此契经中一切结立三分。 尔所欲恚痴分。 若说欲当知已说欲分。 若说恚痴当知已说恚痴分。 如欲恚痴分。 如是亲分不亲分亲不亲分。 益分不益分益不益分。 乐分不乐分乐不乐分。 尽当知。 是故说现门略度。 或曰。 谓说内垢。 如所说欲是内垢。 恚痴是内垢。 如内垢者。 如是内不亲怨敌尽当知。 或曰。 谓说尘。 如所说欲是尘恚痴是尘。 如尘如是。 垢秽障大刺毒刀尽当知。 以是故立三不善根。 问曰。 此结云何行。 答曰。 若意中行欲此中无恚。 若恚无欲。 此二要有痴。 问曰。 何以故。 若意中行欲此中无恚。 若恚无欲。 答曰。 性相违故。 贪性喜恚性忧。 贪身长养受。 恚身不长养受。 贪身软安隐缘中不碍。 软安隐者。 若贪现在前一切身软。 缘中不碍者。 若意中染着受。 长夜亲不厌。 恚身不软不安隐缘中碍。 不软不安隐者。 若恚现在前一切身不软。 缘中碍者。 若意中恚现在前。 眼不喜有所视。 是谓性相违故。 若意中行欲。 此中无恚。 若恚无欲。 此二要有痴。 此三不善根说五种六识身。 问曰。 何以故。 三不善根说五种六识身。 答曰。 若此有见断非思惟者。 彼思惟断不善心应非根。 若思惟非见断者。 彼见断不善心应非根。 若有五识身非意识者。 谓彼意识不善心应非根。 若有意识非五识者。 谓彼五识不善心应非根。 一切不善心中此三不善根。 是根或二或一。 贪相应不善意有二根。 贪及彼相应无明。 恚相应不善意有二根。 恚及彼相应无明。 离此已诸不善意。 彼尽是一根无明。 是此说多有根。 身见法根。 世尊法根。 欲法根。 不放逸法根。 性根说一切法。 问曰。 何以故说身见法根。 答曰。 计我故。 计我已生六十二见。 以故尔。 问曰。 何以故说世尊法根。 答曰。 说故谁说染着清净缚解轮转出要佛也。 以故尔。 问曰。 何以故说欲法根。 答曰。 欲得善法。 欲得者彼得善法。 不欲得者彼不得善法。 以故尔。 问曰。 何以故说不放逸法根。 答曰。 坚持善法故。 不放逸者。 彼能坚持善法。 放逸者。 彼坚持善法已便失。 况能更坚持。 问曰。 何以故说性根一切法。 答曰。 不舍自己种故。 问曰。 如汝说无为中亦应有根。 彼亦不舍己种。 答曰。 若无为中有根者无在。 彼亦不舍己种。 以故无在更有欲。 治此咎故说。 性根者与因故。 问曰。 云何与因。 答曰。 前生后生因。 问曰。 如汝说苦法忍应无根。 何以故。 彼他不与自然因。 答曰。 彼苦法忍虽他不与自然因。 而彼与他彼涅槃。 他不与因。 亦不与他因。 彼云何性根与因故此不论。 如是说性根者。 不舍己种故。 以是故说性根一切诸法。 广说三不善处尽。 鞞婆沙三有漏处第三三有漏者。 欲有漏恚有漏痴有漏。 问曰。 漏有何性。 答曰。 欲有漏性四十一种。 爱五恚五慢五疑四见十二十缠。 此四十一种欲有漏性。 问曰。 身恶行口恶行烦恼性耶。 非烦恼性耶。 若烦恼性者。 此欲有漏中何故不说。 若非烦恼性者。 施设所说云何通。 彼中说身恶行口恶行。 非结非缚非使。 是烦恼非缠当弃舍灭。 因生苦故。 作此论已说曰如烦恼性。 问曰。 若尔者。 此欲有漏中何故不说。 答曰。 应说此身恶行口恶行立欲有漏中。 应作四十三种欲有漏性。 若不说者是略言。 更有说者如非烦恼性。 问曰。 以是故欲有漏中不说。 彼施设云何通。 答曰。 此施设所说应尔。 身恶行口恶行非结非缚非使非烦恼非缠。 当弃舍灭。 因生苦故应尔。 问曰。 若不尔者何意。 答曰。 彼虽非烦恼性。 为烦恼所烦恼。 是故说烦恼。 问曰。 彼非结性为结所系。 何故不说结。 非缚性为缚所缚。 何故不说缚。 非使性为使所使。 何故不说使。 非缠性为缠所缠。 何故不说缠。 答曰。 应说若未说者是略言。 或曰。 现二门二略二度二炬二明二光二数。 如彼非烦恼性为烦恼所烦恼。 是故说烦恼。 如是彼非结性为结所系。 亦应说结。 非缚性为缚所缚。 亦应说缚。 非使性为使所使。 亦应说使。 非缠性为缠所缠。 亦应说缠。 若彼非结性为结所系而不说结。 非缠性为缚所缚而不说缚。 非使性为使所使而不说使。 非缠性为缠所缠而不说缠。 如是彼非烦恼性为烦恼所烦恼。 亦不应说烦恼。 是故说现二门至二数。 有有漏性五十二种(应加睡调五十四也)。 爱十。 色界五。 无色界五慢十。 色界五。 无色界五。 疑八。 色界四。 无色界四。 见二十四。 色界十二。 无色界十二。 此五十二种有有漏性。 无明有漏性十五种。 欲界五色界五无色界五。 此十五种无明有漏性。 此百八种三有漏性。 彼亦名百八种烦恼。 是谓三有漏性已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 当说行。 何以故说有漏。 有漏有何义。 答曰。 留住义是有漏义。 渍义是有漏义。 漏义是有漏义。 增上主义是有漏义。 持义是有漏义。 醉义是有漏义。 留住义是有漏义者。 众生以何留住欲界。 众生以何留住色无色界有漏也。 渍义是有漏义者。 如渍种子而生萌芽。 如是众生为结所渍生有萌芽。 漏义是有漏义者。 如漏刻水漏。 如乳房出乳。 如是众生六入门中常结漏。 增上主义是有漏义者。 如人为人增上主。 不得令众生东西南北自在。 如是众生结为增上主。 不得越界趣轮转生死。 持义是有漏义者。 如人为非人所持。 不应说而说。 不应语而语。 不应取而取。 不应盗而盗。 如是众生为结所持。 不应说而说。 至不应盗而盗。 醉义是有漏义者。 如人饮根酒茎酒叶酒华酒果酒。 醉失惭愧不知事非事。 如是此众生结酒所醉。 失惭愧不知事不事。 是故说留住义渍义漏义增上主义持义醉义是有漏义。 问曰。 若留住义是有漏义者。 行亦留住众生在生死中。 如所说二因二缘生死行及结行结。 是生死种子不断不破不除不没。 复次若七岁八岁得阿罗汉果。 于彼上至百岁。 住生死中受无量苦。 头痛身热乃至四百四病。 彼一切结尽。 但因行故住生死中。 如因行故。 众生住生死中者。 何以故。 立结有漏中而不立行。 答曰。 此结是行本。 不可以不断结而断行。 或曰。 彼因结故而起行。 无结受报。 如人以泥团抟壁乾亦不堕。 因本故。 如是彼因结故而起行。 无结受报。 或曰。 结尽般涅槃。 非行尽阿罗汉。 行住如须弥。 而阿罗汉尽灭阴入无余涅槃界。 或曰。 彼行不定。 或住生死或断生死。 此结一向定住生死中。 以是故立结有漏中非行。 彼婆须蜜。 施设所说。 云何欲有漏。 答曰。 除欲界无明。 诸余欲界结缚使烦恼缠也。 云何有漏。 答曰。 除色无色界无明。 诸余色无色界结缚使烦恼缠也。 云何无明漏。 答曰。 三界无智也。 此说好三界无智。 若说三界不智。 而不取三界无智。 若说三界无智此说好。 问曰。 何以故欲界结。 除无明立欲有漏。 色无色界结。 除无明立有有漏。 何以故。 一切三界无明别立无明有漏。 答曰。 若留住欲界。 彼一切依欲故欲得欲故求欲故乐欲故欲爱欲故。 以是故欲界结。 除无明立欲有漏。 若留住色无色界。 彼一切依有故欲得有故求有故乐有故欲受有故。 以是故色无色界结。 除无明立有有漏。 谓彼住欲界。 住色无色界者。 彼一切由无明故。 以是故一切三界无明别立无明有漏。 或曰。 欲界结及欲爱我及二及毒。 以是故欲界结。 除无明立欲有漏。 色无色界结无欲受我。 非二非毒。 以是故色无色界结。 除无明立有有漏。 谓彼欲界爱我。 色无色界爱我。 彼一切由无明故。 以是故一切三界无明别立无明有漏。 作譬喻者说。 二根本结无明及有爱何以故。 答曰。 谓彼二根本结。 无明者本缘起根。 有爱者当来有。 问曰。 若尔者。 彼三有漏云何。 答曰。 彼说者爱或不善或无记。 或有报或无报。 或受二果或受一果。 或无惭无愧相应。 或无惭无愧不相应。 彼若有不善有报受二果无惭无愧相应者。 彼是欲界爱。 因彼故诸余欲界结。 除无明得欲有漏名。 谓无记无报一果无惭无愧不相应。 此谓说色无色界爱。 因彼故色无色界结。 除无明有有漏得名。 问曰。 于此论中更有论生。 何以故。 欲界爱故。 欲界结除无明欲有漏得名。 何以故。 色无色界爱故。 色无色界结。 除无明有有漏得名。 答曰。 谓爱故界断地断种断。 谓爱故爱一切盛结。 以是故欲界爱故。 欲界结除无明欲有漏得名。 以是故色无色界爱故。 色无色界结除无明有有漏得名。 问曰。 何以故。 一切三界无明别立无明漏。 答曰。 谓无明前无智后无智中无智。 内无智外无智内外无智。 行无智报无智行报无智。 觉无智法无智僧无智。 苦无智习尽道无智。 于六更乐入如真无智。 无见痴冥故以故尔。 或曰。 谓种重行重。 种重者。 一切结重与一无明等。 行重者。 一切结共作行。 复别立不共无明使。 以故尔。 或曰。 谓彼说懒怠。 如所说此比丘懒怠者。 谓无明是。 有说。 水中有虫名懒怠。 自盲教他亦盲。 如是此无明已自盲。 诸有行者亦盲。 以故尔。 或曰。 谓九种一种缘中痴。 九种者增上至软软。 一种缘中痴者。 彼有想无想软软一种也。 问曰。 此事能一切非己界遍使。 邪见有九种。 一种缘中谤言无见。 盗九种。 一种缘中受。 第一戒盗九种。 一种缘中受净。 疑九种。 一种缘中犹豫。 如此事能一切非己界遍使。 彼何不共事独说无明。 答曰。 不也。 问曰。 若尔者此云何。 答曰。 此欲界痴起九种。 一种亦起九种。 如一种起九种。 如是至第九种亦起九种。 如欲界起九九种。 如是至有想无想处起九九种。 一切非己界遍使。 无此事。 谓彼尔所种尔所度今众生生死痴。 以故尔。 或曰。 谓彼住一时中。 五种因五种缘五种使所使。 以故尔。 或曰。 谓前普遍。 问曰。 前者云何。 答曰。 于四圣谛不欲故。 无明缠故。 苦是苦不欲不忍。 习是习尽是尽道是道。 不欲不忍。 如饥饿人。 初得恶食饱满。 后得极妙食而不欲。 如是彼痴如恶食。 无明缠故。 后甘露四谛而不欲。 不欲故苦是苦不欲不忍。 习是习尽是尽道是道不欲不忍。 不欲故生犹豫。 有苦耶无苦耶。 有习尽道耶。 无习尽道耶。 是疑如是无明中转生疑。 一切犹豫令定故。 若得正说。 便从正定有苦习尽道。 此是正见。 若得邪说。 便从邪定无苦习尽道。 此是邪见。 如是彼疑中转生邪见。 若无苦习尽道而有我。 此是身见。 如是彼邪见中转生身见。 若有我者便作是念。 是常耶是断耶。 若见次第相似便作是念。 有常也。 此是计常见若见坏事便作是念。 断也。 此是断见。 如是彼身见中转生俱边见。 于中取一边净。 以此为净为解脱出要。 此是戒盗。 如是彼边见中转生戒盗。 若此为净解脱出要。 是第一上最上妙最妙。 此是见盗。 如是彼戒盗中转生见盗。 若彼已见便爱。 此是爱使。 他见便恚。 此是不可使。 彼见故贡高。 此是慢使。 如是彼见中转生使。 使中转生缠。 缠者十缠。 瞋缠不语缠睡缠眠缠调缠悔缠无惭缠无愧缠悭缠嫉缠。 于中瞋缠嫉缠依不可使。 不语缠亦依爱亦依无明。 依爱者。 爱故覆藏。 依无明者。 无智故覆藏。 睡调悭者依爱。 眠无惭无愧悔依无明。 更有说结垢依结。 非根本结。 愤依谄诳高害。 于中愤害依不可使。 依诳高依见盗。 诳依五见。 如是无明中转生一切结。 是故说前。 普者从阿鼻至第一有可得。 是故说普。 遍者非如前说。 住一时中五种。 因五种缘五种所使。 问曰。 若不尔者此云何。 答曰。 自界一切遍使中亦共一切遍使。 非己界一切遍使中亦共一切遍使。 己地一切遍使中亦共一切遍使。 非己地一切遍使中亦共一切遍使。 己界缘使中共缘使。 非己界缘使中共缘使。 己地缘使中共缘使。 非己地缘使中共缘使。 有漏缘使中共有漏缘使。 无漏缘使中共无漏缘使。 有为缘使中共有为缘使。 无为缘使中共无为缘使。 共一切结去洒散入内杂。 谓彼尔所门尔所度令众生生死中痴。 以是故。 一切三界无明别立无明有漏。 如佛契经说。 彼不正思惟未生欲有漏便生。 生已增广。 问曰。 如此结如所起随所灭住不过一时。 何以故。 说未生欲有漏便生生已增广。 答曰。 此说软中上故彼结软生。 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 便生中中增上。 以故尔。 尊者婆须蜜说曰。 如佛说。 若不正思惟未生。 欲有漏便生。 生已增广。 云何增广。 答曰。 不应增广。 但生复生故增广也。 彼结一过生。 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便生至百千。 是故说增广。 重说曰。 软中上故说增广。 彼结软生。 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 便有中中增上。 是故说增广。 重说曰。 不增广但生复生。 重生故说增广。 彼结软生。 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便有中。 中有增上增上极增上。 是故说增广。 重说曰。 不增广。 但度境界故说增广。 因一界生彼结生住已缘余界。 舍彼已复缘余界。 依眼生彼结。 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 彼复依耳鼻舌身意生缘色生。 若不正思惟不依正事。 彼复缘声香味细滑法生。 是故说增广。 尊者昙摩多罗说曰。 诸尊不应增广。 但人于一有中多行缠故说增广。 问曰。 彼何所说。 答曰。 彼尊者谓。 一切众生结等生恶趣等至生第一有。 亦等于中或多行结或不尔。 是故说。 诸尊人于一有中多行缠故说增广。 或曰。 受依果报果故说增广。 谓结未起时亦不受依果报果。 起已便受依果报果。 是故受依果报果故说增广。 或曰。 与果受果故说增广。 若结未起时亦不与果亦不受果。 生已便与果受果。 是故与果受果故说增广。 或曰。 与缘故说增广。 彼结未起时不与次第缘。 若起已便与次第缘。 是与缘故说增广。 如佛契经说。 七有漏能多起忧悲恼。 问曰。 如三有漏。 何以故说七有漏。 答曰。 此中说有漏具名有漏。 如余具余为名。 阿毗昙具以阿毗昙为名。 乐具乐为名。 如所说偈。 乐为揣食乐为持衣乐为行步依山窟间垢具垢为名。 如所说偈。 女垢梵行女缚世间苦行梵行此洗无水使具使为名。 如所说。 比丘色所使色所爱。 比丘所使者。 即彼爱彼。 爱已为魔所缚。 欲具欲为名。 如所说。 五欲功德世间爱乐。 念退具退为名。 如所说。 五因五缘等。 意解脱阿罗汉若退若忘。 云何为五。 一者多诵。 二者业。 三者和合诤。 四者远行。 五者长病。 行具行为名。 如所说。 此六更乐入本所作本所思本行所报。 报具报为名。 如所说。 诸贤。 我已一施报故。 七生天上为天王。 七生人为人王。 如是有漏具有漏为名。 尊者婆奢说曰。 彼所说法竟。 更有受化者来。 彼能知此义异句异味。 以是故。 世尊。 此义说异句异味也。 尊者瞿沙说曰。 佛说此契经中二漏。 一者见断。 二者思惟断。 见断者如己像。 思惟断者治故。 彼思惟断者二种。 一者须臾治。 二者根本断。 于五品中现须臾治。 最后品现根本断。 如佛契经说。 彼如是知如是见。 欲有漏心解脱。 有有漏无明漏心解脱。 问曰。 如彼欲界除欲时。 欲有漏心解脱。 有想无想处除欲时。 有有漏心解脱。 何以故。 有想无想处中说。 欲有漏心解脱。 有有漏无明漏心解脱。 答曰。 本已解脱。 解脱为名。 如已来来为名。 如所说。 大王从何所来。 当尔时非是来。 彼已来也。 已取证证为名。 如所说。 菩萨于正中取证时得等智。 如来得尽智无生智时。 于欲得无欲无恚无愚痴。 善根本已尽尽为名。 如所说。 彼苦已尽乐已尽。 忧喜本已没。 不苦不乐护念清净。 于四禅成就游也。 已正受正受为名。 如所说。 云何念入慈正受。 答曰。 欲令众生乐。 已痛痛为名。 如所说。 彼觉乐痛时知乐痛。 如是本已解脱。 解脱为名。 或曰。 二俱永灭故说。 二俱者。 欲有漏无明有漏。 有有漏无明有漏。 彼欲界除欲时。 虽有参差未永尽。 彼有想无想处除欲时。 永尽是二俱永灭故说。 或曰。 缚断故说。 本际不可知。 如彼有有漏无明有漏。 于彼欲有漏断已。 断还复缚。 若有想无想处除欲已。 彼缚至竟断。 是缚断故说。 或曰缘断故说。 本际不可知。 如彼有有漏无明有漏。 彼欲有漏断已。 断与三缘。 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若有想无想处除欲已彼缘尽断。 是缘断故说。 或曰。 责治故说。 谓彼修行人有想无想处除欲已。 彼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 责数呵谏。 我脱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 谓将我生死中去欺调。 是责治故说。 问曰。 如所说。 彼如是知如是见。 欲有漏心解脱。 有有漏无明有漏心解脱。 如一切心数法解脱。 何故独说心解脱。 答曰。 妙说妙义故。 彼一切心心数品中何者最妙心也。 如所说。 王共眷属行。 或曰。 谓说心主。 因彼故立心数法。 心者说大地。 因彼故立十大地。 或曰。 谓彼神通作证时无碍道缘心。 或曰。 谓说远行。 如所说偈。 远行独去无身依身难御能御是世梵志或曰。 谓说前去。 如所说偈。 意法在前意妙意疾意为念恶若说若作罪苦自随轮道轹杀意法在前意妙意疾意为念善若说若作福乐自随影逐其形或曰。 谓彼说如王。 如所说偈。 第六增上王以染而染之不染则无染染者谓之愚或曰。 谓说城主。 如所说。 比丘城主者。 识盛阴是。 或曰。 谓能起善不善戒。 如所说。 他婆提不善戒从何所起者。 我说有所起从心中起是。 他婆提善戒从何所起者。 我说有所起从心中起是。 或曰。 谓不等者生恶道。 等者生天上。 不等生恶道者。 如所说。 今是时鹦鹉童子。 是兜他子若命终。 如申臂顷入泥犁中。 何以故。 如彼于我起不善心。 众生恶心故。 身坏命终生恶趣中。 等生天上者。 如所说。 今是时鹦鹉童子。 是兜他子若命终。 如申臂顷生天上。 何以故。 如彼于我起善心。 众生善心故。 身坏命终生天上。 是故说谓不等生恶道等生天上。 以故尔。 或曰。 谓彼心若依若行若缘随转。 心数法亦尔。 若心依眼随转心数法亦尔。 若心依耳鼻舌身意随转。 心数法亦尔。 若心青行随转心数法亦尔。 若心赤黄白行随转心数法亦尔。 若心色缘随转。 心数法亦尔。 若心声香味细滑法缘随转。 心数法亦尔。 如鱼随所转。 诸子亦尔。 如是心若依若行若缘。 随所转心数法亦尔。 或曰。 谓未调御不调御身行口行。 所谓调御调御身行口行。 谓不调御心数法亦尔。 谓调御心数法亦尔。 谓不定不定身行口行。 谓定定身行口行。 谓不正不正身行口行。 谓正正身行口行。 谓不软不软身行口行。 谓软软身行口行。 谓不持不持身行口行。 谓持持身行口行。 如彼法澡罐不覆口则漏覆则不漏。 如是心不持已心数法。 则漏色声香味细滑法中。 心持已心数法。 则不漏色声香味细滑法中。 是故说谓不持心数法亦不持。 谓持心数法亦持。 喻如法澡罐。 广说三有漏处尽。 鞞婆沙四流处第四四流者。 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 问曰。 四流有何性。 答曰。 欲流性二十九种。 爱五恚五慢五疑四十缠。 是二十九种欲流性。 有流性二十八种。 爱十色界五无色界五慢十色界五。 无色界五。 疑八色界四无色界四。 是二十八种有流性。 无明流性十五种。 欲界无明五色界五无色界五。 是十五种无明流性。 见流性三十六种。 欲界见十二色界十二无色界十二。 是三十六种见流性。 此百八种四流性。 此是流性。 已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当说行。 何以故说流。 流有何义。 答曰。 流下义是流义。 漂义是流义。 堕义是流义。 流下义是流义者。 流下诸界诸趣诸生流转生死中。 是故说流下义。 漂义是流义者。 漂诸界诸趣诸生漂转生死中。 是故说漂义是流义。 堕义是流义者。 堕诸界诸趣诸生堕转生死中。 是故说堕义是流义。 是故说流下义漂义堕义是流义。 问曰。 若流下诸界诸趣诸生流转生死中者。 不应立上分结此亦将至上堕生上上界缚。 答曰。 不然。 问曰。 若不尔者此云何。 答曰。 诸界故立上分结。 谓彼将至上堕生上上界缚。 解脱故正智故圣道故善法故立流。 虽生至第一有中故是下。 解脱故正智故圣道故善法故。 尊者婆跋罗茶亦尔说。 久时生上。 流下故是故说流。 施扼故是故说扼。 问曰。 何以故。 流中别立见流而不立有漏中。 答曰。 譬喻者四有漏。 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见有漏。 谓我此欲流彼欲有漏。 谓我此有流彼有有漏。 谓我此无明流彼无明有漏。 谓我此见流彼见有漏。 说曰。 彼譬喻者。 于此中不问不答。 问曰。 若三有漏者此云何。 答曰。 佛世尊法真谛余真无能过。 彼知法相尽知行。 若有有漏相立有漏中。 或曰。 此见动摇除欲时随顺也。 住欲时不随顺住义是有漏义。 是故余不动摇。 结住结烂结杂已立有漏中流下随顺。 是故流中别立见流。 或曰此见狂捷利行。 住时不随顺住义是有漏义。 是故余不动摇。 结住结烂结杂已立有漏中流下随顺。 是故流中别立见流。 如二狂牛系在一扼。 彼挽扼破已而走。 如系一狂一不狂。 彼不狂者能制狂者。 如是见狂捷利行。 住时不随顺住义是有漏义。 是故余不动摇。 结住结烂结杂已立有漏中流下随顺。 是故流中别立见流。 如四流四扼亦尔。 问曰。 何以故。 一切经说流已。 后说四扼。 亦尔。 答曰。 所谓流则是扼。 扼则是流。 流下故说流。 施扼故说扼。 如此众生流所流下。 扼者施扼。 彼当云何不受生死苦。 如彼牛在犁中。 施扼已以杖捶。 当云何不挽犁。 如是众生流所流下扼者施扼。 彼当云何不受生死苦。 以是故一切经说流已后说扼亦尔。 广说四流四扼处尽。 鞞婆沙四受处第五四受者。 欲受戒受见受我受。 问曰。 四受有何性。 答曰。 欲受性三十四种。 爱五恚五慢五无明五疑四十缠。 是三十四欲受性。 戒受性六种。 欲界二色界二无色界二。 是六种戒受性。 见受性三十种。 欲界十色界十无色界十。 是三十种见受性。 我受性三十八种。 爱十色界五无色界五慢十色界五无色界五无明十色界。 五无色界五疑八色界四无色界四。 此百八种四受性。 此四受性已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当说行。 何以故说受。 受有何义。 答曰。 二事故说受。 能燃行捷疾行。 能燃行者。 燃五趣中行。 捷疾行者利故。 或曰。 三事故说受烧受断是故说受。 问曰。 云何烧义。 答曰。 薪义是受义。 坏义是受义。 缠义是受义。 薪义是受义者。 如因薪火燃。 如是众生因结薪行火燃。 是故薪义是受义。 坏义是受义者。 如利刺极入身中能坏身。 如此受利刺极入法中能坏法身。 是故坏义是受义。 缠义是受义者。 如蚕虫要以绵自缠而于中死。 如是此众生要以结自缠而生恶趣中。 是故缠义是受义。 薪义坏义缠义是受义。 问曰。 何以故。 无明有漏中别立无明漏。 流中无明流。 扼中无明扼。 然受中不别立无明受。 答曰。 佛世尊于法真谛。 余真无能过。 彼尽知法相尽知行。 谓法能担彼别立。 或曰。 前已说二事故。 说受行燃捷疾行。 彼无明虽燃五趣行。 但非捷疾行。 钝故烂故不利行故不定故不断故。 或曰此前已说三事故。 名为受能烧受断彼无明。 虽有烧受但不断。 捷利者。 能断彼钝烂不利行不定不断。 以是故受中不别立无明受。 问曰。 何以五见流中合立见流。 扼中合立见扼。 何以受中四见立见。 受一见立戒受。 答曰。 佛世尊于法真谛。 余真无能过。 彼尽知法相尽知行。 谓法能担别立。 或曰。 前已说二事故。 说受行然捷疾行。 彼戒盗等然五趣行等余见。 或曰。 前已说三事故。 名为受能烧受断。 彼戒盗等烧受断等余见。 或曰。 违道故远解脱故。 违道者。 欲种种苦行为清净。 远解脱者。 如彼依此见而远涅槃。 或曰。 二事欺诳故。 二事者。 此内法外法。 问曰。 云何此内法欺诳。 答曰。 等受持乞食粪扫衣露坐。 受持沙门十二净行。 如人似净行。 如彼尊者婆耶。 日日澡浴如似净行。 如是此内法欺诳。 此外法云何欺诳。 谓欲种种苦行为净。 此尊者瞿沙亦尔说。 此世间现事如见火二事。 欺诳如小儿。 以是故受中四见立见。 受一见立戒受。 问曰。 何以故说我受为行耶为缘耶。 若行是我受者。 应身见是我受。 此是我行。 若缘是我受者而无我。 作此论已说曰。 亦非行亦非缘。 问曰。 若不尔此云何。 答曰。 处所故。 此欲界结欲处故。 转行众生处故。 具处故。 色无色界结非欲处故。 转行非众生处故。 非具处故。 但我处故。 以故尔。 如佛契经说。 此四受者何本何习何生何缘。 答曰。 此四受无明本无明习无明生无明缘。 问曰。 如一切契经说。 爱缘受。 何以故。 此契经中说无明缘受。 答曰。 为异学故。 彼异学亦出家舍家妻子。 无家无守不畜财宝。 彼亦无多恶。 但由无明故。 依诸见令彼生恶趣中。 如彼老象入污泥中而陷没。 如是彼异学由无明故。 依诸见令彼生恶趣中。 以是故佛契经说。 四受无明本无明习无明生无明缘。 广说四受处尽。 鞞婆沙四缚受处第六四缚者。 欲爱身缚。 瞋恚身缚。 戒盗身缚。 我见身缚。 问曰。 四缚有何性。 答曰。 欲爱身缚欲界爱五种。 瞋恚身缚恚五种。 戒盗身缚三界六种。 我见身缚三界十二种。 此二十八是四缚性。 此缚性已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当说行。 何以故说缚。 缚有何义。 答曰。 束义是缚义。 连续义是缚义。 束义是缚义者。 如彼施设所说。 此无明未尽未知已彼彼身彼彼依彼彼得已身亦是因亦是缘。 束而束遍束。 连续相连续。 如巧鬘师鬘师弟子。 绳长綖已结作种种鬘。 彼綖于彼华亦是因亦是缘。 结而结遍结。 连续相连续。 如是此无明未尽未知已彼彼身彼彼依彼彼得已身亦是因亦是缘。 束而束遍束。 连续相连续。 是故说束义是缚义连续义是缚义。 相连续是缚义者。 如彼契经说。 当尔时香食(中阴也)。 二心中必有一。 或爱相应。 或恚相应。 是故说连续义是缚义。 问曰。 若此众生生死中。 束而束遍束是缚义者。 一切结亦尔。 众生生死中束而束遍束。 何以故。 立四缚不立余。 答曰。 是世尊余言略言欲令行言。 世尊为教化故。 或曰。 为人故为眷属故为器故为教化故。 尊者瞿沙说曰。 世尊于法真谛余真无能过。 彼尽知法相尽知行。 若有缚相立缚中。 无缚相不立缚中。 或曰。 谓极缚三界众生。 欲爱身缚瞋恚身缚极缚欲界众生。 戒盗身缚我见身缚极缚三界众生。 或曰。 谓二事极缚白衣及学道者。 欲爱身缚瞋恚身缚极缚白衣。 戒盗身缚我见身缚极缚学道者。 如白衣及学道。 如出家及不出家。 舍家妻子及不舍家妻子。 有家无家。 有畜财宝不畜财宝尽当知。 或曰。 谓能起二诤。 一者淫欲故诤。 二者见欲故诤。 如彼契经。 持澡罐杖梵志至尊者迦栴延所。 而问迦栴延。 何因何缘。 王王共诤。 梵志梵志共诤。 居士。 居士共诤。 县县共诤。 国国共诤。 答曰。 此梵志因淫欲着故。 令此王王共诤。 梵志梵志共诤。 居士居士共诤。 县县共诤。 国国共诤。 重问曰。 迦旃延此沙门亦无家无所守不畜财宝。 迦栴延何固何缘。 沙门沙门共诤。 答曰。 见欲着故。 此梵志沙门沙门共诤。 谓彼能起二诤。 一者淫欲。 二者见欲。 以故尔。 如诤如是二边二箭二转二戏尽当知。 以是故立四缚不立余。 广说四缚处尽。 鞞婆沙论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4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