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三十 内容: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三十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见犍度想跋渠第三十想。 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 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死想断想无淫想尽想。 诸法无常想生彼法无常想相应耶。 设诸法无常想相应。 彼法无常想生耶。 乃至尽想亦如是。 诸法无常想生。 彼法无常想一缘耶。 设诸法无常想一缘。 彼法无常想生耶。 乃至尽想亦如是。 颇法智分别不断不修不作证耶。 颇法智分别不断不修作证耶。 颇法智分别不断修作证耶。 颇法智分别断修作证耶。 颇法智分别断不修作证耶。 颇法智分别断不修不作证耶。 颇法无缘缘因无缘缘。 法缘俱生有有像非不有非不有像。 余色余痛余想余识余彼相应法。 彼法于彼法当言因耶。 当言缘耶。 复次当言缘。 当言非因耶。 彼法当言善耶不善耶无记耶。 彼法几使所使。 几结系。 若法心俱生非不用心。 如是心生彼法亦然耶。 如心尽彼法亦然耶。 如彼得心彼法亦然耶。 如彼弃心彼法亦然耶。 如彼心受报彼法亦然耶见相应痛几使所使。 见不相应痛几使所使。 疑相应痛几使所使。 疑不相应痛几使所使。 因道缘生摄几持几入几阴。 眼更等生想痛除心相应法。 耳更等生想痛除心不相应法。 诸余法摄几持几入几阴。 鼻舌身更等生想痛除心相应法。 意更等生想痛除心不相应法。 诸余法摄几持几入几阴。 此章义愿具演说。 十想。 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断想无淫想尽想。 诸法无常想生彼法无常想相应耶。 答曰。 或法无常想生。 彼法非无常想相应。 云何法无常想生。 彼法非无常想相应。 答曰。 犹如无常想在前必尽。 诸余想在前必生。 彼想诸相应法。 是谓法无常想生。 彼法非无常想相应。 云何法无常想相应。 彼法非无常想生。 答曰。 犹如余想在前必尽。 无常想在前必生。 彼想诸相应法。 是谓法无常想相应。 彼法非无常想生。 云何法无常想生。 彼法无常想相应。 答曰。 犹如无常想在前必尽。 无常想在前必生。 彼想诸相应法。 是谓法无常想生。 彼法无常想相应也。 云何法非无常想生。 彼法非无常想相应。 答曰。 犹如余想在前必尽。 犹如余想在前必生。 彼想诸相应法。 是谓法非无常想生。 彼法非无常想相应。 乃至尽想亦如是。 诸法无常想生。 彼法无常想一缘耶。 答曰。 或法无常想生。 彼法非无常想一缘也。 云何法无常想生。 彼法非无常想一缘耶。 答曰。 犹如无常想在前必尽。 犹如余想在前必生。 彼有余缘。 是谓法无常想生。 彼法非无常想一缘也。 云何法无常想一缘。 彼法非无常想生。 答曰。 犹如余想在前必尽。 无常想在前必生。 彼有此缘。 是谓法无常想一缘。 彼法非无常想生也。 云何法无常想生。 彼法无常想一缘耶。 答曰。 犹如无常想在前必尽。 无常想在前必生。 彼有此缘。 是谓法无常想生。 彼法无常想一缘也。 云何法非无常想生。 彼法非无常想一缘耶。 答曰。 犹如余想在前必尽。 犹如余想在前必生。 彼有余缘。 是谓法非无常想生。 彼法非无常想一缘。 乃至尽想亦如是。 颇法智分别不断不修不作证耶。 答曰有。 虚空非数缘尽也。 颇法智分别不断不修作证耶。 答曰。 有数缘尽。 颇法智分别不断修作证耶。 答曰有。 无漏有为法也。 颇法智分别断修作证耶。 答曰有。 善有漏法也。 颇法智分别断不修作证耶。 答曰有。 天眼天耳也。 颇法智分别断不修不作证耶。 答曰有。 除天眼天耳也。 诸余无记有为法若不善法也。 颇法无缘缘因无缘缘法缘俱生耶。 答曰有。 诸五识身俱相应。 诸意识身俱相应。 色无为心不相应行。 缘彼法诸得生老无常。 是谓法无缘缘因无缘缘法缘俱生。 有有像有彼法非无彼法。 是故有有像非不有非不有像。 然有彼法非不有彼法。 是故非不有非不有像。 余色彼法非色。 余痛彼法非痛。 余想彼法非想。 余识彼法非识。 余彼相应法彼法非相应。 是故余不相应法。 彼法于彼法。 当言因。 当言缘耶。 或当言缘。 当言非因耶。 答曰。 前生后生当言因当言缘。 后生前生当言缘。 不当言因。 彼法当言善耶。 不善耶当言无记耶。 答曰。 彼法善中当言善。 不善中当言不善。 无记中当言无记。 彼法几使所使。 答曰。 三界有漏缘。 几结系。 答曰九。 诸法心俱生非不用心。 如彼心生彼法亦然耶。 答曰。 先心生后彼法也。 如彼心尽彼法亦然耶。 答曰先。 心尽后彼法也。 如彼得心彼法亦然耶。 答曰。 先得心后彼法也。 如彼弃心彼法亦然耶。 答曰。 先弃法后弃彼心也。 如彼心受报彼法亦然耶。 答曰。 或是或非。 见相应痛几使所使耶。 答曰。 有漏缘。 亦见无漏缘。 若彼相应无明也。 见不相应痛几使所使。 答曰。 除见无漏缘。 若彼相应无明。 诸余一切疑相应痛。 几使所使。 答曰。 见谛断有漏缘。 亦疑无漏缘。 若彼相应无明也。 疑不相应痛。 几使所使。 答曰。 除疑无漏缘。 若彼相应无明。 诸余一切见谛断也。 因道缘生摄十八持十二入五阴也。 眼更等生想痛。 除心相应法。 耳更等生想痛。 除心不相应法。 诸余法摄十八持十二入五阴。 鼻舌身更等生想痛。 除心相应法。 意更等生想痛。 除心不相应法。 诸余法摄十八持十二入五阴也。 阿毗昙想品第四十一竟(梵本一百四首卢秦一千六百二十二言)。 ◎◎阿毗昙见犍度智时跋渠第四诸聚智时彼聚断耶。 设聚断彼聚智耶。 诸聚厌彼聚无欲耶。 设聚无欲彼聚厌耶。 诸聚厌彼聚修厌耶。 设聚修厌彼聚厌耶。 诸聚无欲彼聚修厌耶。 设聚修厌彼聚无欲耶。 若法诸法因或时法彼法不当言因耶。 若法诸法次第缘增上。 或时彼法彼法不当言次第缘增上耶。 诸意更彼一切三等更。 设三等更彼一切意更耶。 诸慢彼作慢耶。 设作慢彼慢耶。 诸慢心增上设心增上彼慢耶。 诸行非护耶。 设非护彼行耶。 诸行彼护耶。 设护彼行耶。 若聚不得不成就彼聚耶。 设聚不成就不得彼聚耶。 诸聚得成就彼聚耶。 设聚成就不得彼聚耶。 除苦圣谛及法入。 诸余法摄几持几入几阴耶。 习亦如是。 除尽圣谛及法入。 诸余法摄几持几入几阴。 道亦如是。 除色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几持几入几阴。 无色可见不可见。 有对无对。 有漏无漏。 有为无为。 过去未来现在。 善不善无记。 欲界系色无色界系。 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见谛断思惟断。 除无断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几持几入几阴。 除起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几持几入几阴。 未生色无色。 可见不可见。 有对无对。 有漏无漏。 有为无为。 过去未来现在。 善不善无记。 欲界系色无色界系。 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见谛断思惟断。 除不断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几持几入几阴。 颇一持一入一阴。 摄一切法耶。 此章义愿具演说。 诸聚智彼聚断耶。 答曰。 或聚智彼聚不断。 云何聚智彼聚不断。 答曰。 以苦智习尽道智不除垢。 是谓聚智彼聚不断。 云何聚断彼聚不智。 答曰。 以苦忍习忍尽忍道忍断垢。 是谓聚断彼聚不智。 云何聚智彼聚断耶。 答曰。 以苦智习尽道智断垢。 是谓聚智彼聚断。 云何聚不智彼聚不断。 答曰。 以苦忍习尽道忍不断垢。 是谓聚不智彼聚不断。 诸聚厌彼聚无欲耶。 答曰。 或聚厌彼聚非无欲。 云何聚厌彼聚非无欲。 答曰。 以苦忍习忍。 以苦智习智不断垢。 是谓聚厌彼聚非无欲。 云何聚无欲彼聚非厌。 答曰。 以尽忍道忍以尽智道智断垢。 是谓聚无欲彼聚非厌。 云何聚厌彼聚无欲耶。 答曰。 以苦忍习忍。 以苦智习智断垢。 是谓聚厌彼聚无欲也。 云何聚非厌彼聚非无欲。 答曰。 以尽忍道忍以尽智道智不断垢。 是谓聚非厌彼聚非无欲。 诸聚厌彼聚修厌耶。 答曰。 如是。 诸聚厌彼聚修厌也。 颇聚修厌彼聚非厌耶。 答曰有。 以尽智道智断垢也。 诸聚无欲彼聚修厌耶。 答曰。 或聚无欲彼聚非修厌。 云何聚无欲彼聚非修厌。 答曰以尽忍道忍断垢。 是谓聚无欲彼聚非修厌。 云何聚修厌彼聚非无欲耶。 答曰。 以苦忍习忍以苦智习智不断垢。 是谓聚修厌彼聚非无欲。 云何聚无欲彼聚彼修厌。 答曰。 以苦忍习忍以苦智习尽道智断垢。 是谓聚无欲彼聚修厌。 云何聚非无欲。 彼聚非修厌。 答曰。 以尽忍道忍不断垢。 是谓聚非无欲彼聚非修厌。 若法诸法因或时彼法彼法不当言因。 答曰无。 若法诸法次第或时彼法彼法不当言次第。 答曰。 若彼法未生也。 若法诸法缘增上。 或时彼法彼法不当言缘增上耶。 答曰无。 诸意更彼一切三等更耶。 答曰。 如是。 诸意更彼一切三等更。 颇三等更彼非意更耶。 答曰。 有五识身相应更。 世尊亦说比丘有意持法持。 有无明持无明痛更。 触有得耶无得耶有无得耶。 诸慢彼一切自己耶。 答曰。 如是。 诸慢彼一切自己也。 颇自己非慢耶。 答曰有。 见世尊亦说比丘我是自己。 于我比丘是自己。 诸慢彼增上盛耶。 答曰。 如是。 诸慢彼增上盛也。 颇增上盛非慢耶。 答曰有。 除慢诸余垢现在前。 世尊亦说比丘若增上者。 是魔所系不增上者是解脱波旬也。 诸行彼非护耶。 答曰。 或行彼非不护。 云何行彼非不护。 答曰。 身护口护。 是谓行彼非不护。 云何非护彼非行。 答曰。 根非护。 是谓非护彼非行。 云何行非护。 答曰。 身非护口非护。 是谓行非护。 云何非行彼非不护。 答曰。 根护。 是谓非行彼非不护。 诸行彼护耶。 答曰。 或行彼非护。 云何行彼非护。 答曰。 身不护口不护。 是谓行彼非护。 云何护彼非行。 答曰。 根护。 是谓护彼非行。 云何行彼护。 答曰。 身护口护。 是谓行彼护。 云何非行彼非护。 答曰。 根非护。 是谓非行彼非护。 若聚不得不成就彼聚耶。 答曰。 如是。 若聚不得不成就彼聚颇聚不成就彼聚非不得。 答曰有。 若聚得便失也。 若聚得彼聚成就耶。 答曰。 如是。 若聚成就彼得聚也。 颇聚得彼聚非成就耶。 答曰有。 若聚得便失也。 除苦圣谛及法入。 诸余法摄二持(意识)一入一阴。 习亦如是。 除尽圣谛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七持十一入二阴。 道亦如是。 除色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七持一入(意也)一阴。 除无色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持十入一阴。 除可见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六持十入二阴。 除不可见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一持一入一阴。 除有对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七持(意识竟)一入一阴。 除无对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持十入一阴。 除有漏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二持一入一阴。 除无漏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七持十一入二阴。 除有为法及法入。 除一切法无聚空论。 除无为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七持十一入二阴(色识)。 除过去现在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七持十一入二阴。 除未来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七持十一入二阴。 除善不善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七持十一入二阴。 除无记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九持三入二阴。 除欲界系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三持九入二阴。 除色无色界系法。 学无学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七持十一入二阴。 除非学非无学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二持一入一阴。 除见谛断法无断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十七持十一入二阴。 除思惟断法及法入。 诸余法摄二持一入。 一阴除起法及诸法必不起。 诸余法摄十八持十二入五阴。 除未生法及诸法必不生。 除一切法无聚空论。 除色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八持二入四阴。 除无色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一持十一入一阴。 除可见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七持十一入五阴。 除不可见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一持一入一阴。 除有对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八持二入五阴。 除无对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持十入一阴。 除有漏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三持二入五阴。 除无漏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八持十二入五阴。 除有为法及诸法必不生。 除一切法无聚空论。 除无为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八持十二入五阴。 除过去现在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八持十二入五阴。 除未来法及诸法必不生。 除一切法无聚空论。 除善不善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八持十二入五阴。 除无记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持四入五阴。 除欲界系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四持十入五阴。 除色无色界系法学无学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八持十二入五阴。 除非学非无学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三持二入五阴。 除见谛断法无断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十八持十二入五阴。 除思惟所断法及诸法必不生。 诸余法摄三持二入五阴。 颇有一持一入一阴。 摄一切法耶。 答曰有。 一持法摄一入意入一阴色阴也。 阿毗昙智跋渠第四竟(梵本一百七十八首卢秦二千三百四十一言)。 阿毗昙见犍度见跋渠第五邪见断垢净无因无智见智力无精进作七士身因四本缘豪无无因自亦他我作作无因此彼我六见欲乐及诸禅空有无非风我作亦有慢若得若当得故说是见品所谓此见无施无福无说。 此邪见习谛断。 无善恶行果报。 此邪见苦谛断也。 无今世后世无父无母。 此邪见习谛断也。 无世阿罗汉乐法。 此邪见道谛断也。 无等法此邪见尽谛断也。 无趣得诸今世后世。 自智作证成就游。 此邪见道谛断也。 所谓此见于此命活。 余处断坏无有死。 此边见摄断灭见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四大人身。 彼若命终时彼当尔时。 地即属地。 身水即属水。 身火即属火。 身风即属风。 身空五人持尸往弃塚间。 迹现根归虚空。 此边见摄。 有常见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骨白鸽色我变为灰。 若火我缘此非见是邪智。 若有漏行我缘此邪见习谛断也。 若无漏行我见。 此邪见道谛断也。 所谓此见贪者叹施。 智者叹受。 诽谤智法。 此邪见道谛断也。 所谓此见彼空妄语此愚非智。 诸作是说有于此命活。 余处断坏曾无有死。 此愚边见摄。 有常见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 无因无缘众生有垢。 无因无缘众生有垢。 此邪见习谛断也。 所谓此见。 无因无缘众生净。 无因无缘众生净。 此邪见道谛断也。 所谓此见。 无因无缘众生无智无见。 无因无缘众生无智无见。 此邪见习谛断也。 所谓此见。 无因无缘众生智见。 无因无缘众生智见。 此邪见道谛断也。 所谓此见无力无精进。 无力精进。 无自作无他作无士作。 非自作非他作非士作。 士力士精进士方便。 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 无力无自在无精进无方便。 有行报无因无缘众生受苦乐。 于六六生若诽谤有漏力精进。 此邪见习谛断也。 若诽谤无漏力精进此邪见道谛断也所谓此见造教造断教断煮教煮愁烦椎胸呻吟志乱。 害众生不与取淫邪行。 妄语饮酒。 穿牆坏藏偷金淫他妻。 害村害城害众生。 作如是者此非恶。 以刀以轮此地上所有诸虫。 彼一切一日之中。 断截挝捶作一肉聚。 彼无有恶无因缘恶报。 于恒水左施福说法于恒水右断截挝打来。 彼无福无恶。 施与戒完具欢喜说钱财。 彼因缘无福。 彼因缘无福报。 此邪见习谛断也。 所谓此见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实住。 聚常住彼立非移动各不相干。 若福若恶福恶。 若苦若乐苦乐。 彼何者。 所谓地身水身火身风身苦乐命七。 是谓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实住聚常住彼立不移动各不相干。 若福若恶福恶若乐若苦乐苦。 若士乐士苦不豫世事。 七身中间乃得过去亦不害命。 彼无作是说。 若害若杀不到命终而到命终。 此边见有常见摄。 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因四百千生门。 六十百千大劫。 六百三行行半行。 六十二迹向。 六十二尘持。 六十二中劫百二十根。 百三十六大地狱。 四十九百千梵志家。 四十九百千裸形村。 四十九百千龙国。 于中入六六生八士地。 七想行七无想行。 七尼犍子行。 七阿须伦七非阿须伦。 七天七恚七人七非人。 七泉七百泉。 七嶮七百嶮。 七山七百山。 七梦七百梦。 是谓八十四百千大劫。 若愚若智往来经历尽其苦际。 彼无有作是说。 我以此戒果净行。 不行熟行当熟已熟。 当倍已倍二倍苦乐已进无退。 譬如缕丸执缕放走。 如是八十四百千大劫。 若愚若智往来经历尽其苦际。 无作作缘此戒盗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诸此人所更。 彼一切本所作因无作作缘。 此戒盗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此人所更。 彼一切富者化因无作作缘。 此戒盗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此人所更。 彼一切无因无缘。 此邪见习谛断也。 所谓此见我作苦乐无作作缘。 此戒盗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他作苦乐。 无作作缘。 此戒盗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我作他作。 苦乐无作作缘。 此戒盗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非自作非他作。 非我作非教他作。 无因无缘众生苦乐所更。 此邪见习谛断也。 所谓此见彼是我。 彼是世我。 是彼常法非变易法。 此边见有常见摄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实有此我。 此边见有常见摄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实无此我。 此边见断灭见摄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我观我眼色我住。 此身见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我观非我眼我住色众具因。 此身见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无我见我色我住眼众具因。 此身见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此是我。 若语若觉作教作生等生。 于彼彼作善恶行受报。 此边见有常见摄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彼净脱出。 若五欲乐娱乐以秽法盗为最。 此见盗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彼净脱出。 若解脱欲乃至第四禅成就游。 无作作缘。 此戒盗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我豪依空见起增慢。 我相似依空见起慢。 我卑依空见起小慢。 有胜我者依见起小慢。 有似我者依见起慢。 有卑我者依见起增慢。 无豪我者依见起增慢。 无似我者依见起增慢。 无卑我者依见起小慢。 所谓此见无风无雨无射怀妊不孕河不流火不然。 日月不出不没。 垢净无住处。 此边见断灭见摄。 苦谛断也。 所谓此见。 我造众生他亦有造一一无有见不观此是箭依我造众生者。 我作我造我化故曰我造众生。 他亦有造者。 他作他造他化故曰他亦有造。 一一无有见者。 一一非一切箭者。 见彼不看不视不觉。 故曰一一无有见。 不观此是箭当观此箭缘。 若触于生受我作彼非有他作。 彼非有当观此箭缘者。 此箭谓之见。 此箭缘别生别老别病别死。 视此见箭视觉也。 故曰观箭缘。 若触于生受者生谓之依。 学于彼此见染着触。 故曰若触于生受也。 我作彼非有者。 彼非有我作我造我化。 故曰我作彼非有他。 作彼非有者。 彼非有他作。 他造他化故曰他作彼非有。 慢住此众生。 慢取慢缚见。 逆生死不过。 慢住此众生者。 七慢彼住属成就。 故曰慢住此众生。 慢取者。 彼取重取恒取故曰慢取。 慢缚者。 彼缚重缚恒缚故曰慢缚。 见逆者。 断灭见有常见俱。 逆有常见断灭见。 俱逆故曰见逆。 生死不过者。 无穷彼不越不等越。 故曰生死不过。 若得若当得二尘杂俱散异学戒诸学诸持戒诸活诸梵活诸养全若得若当得者。 已得持阴入故曰若得。 若当得者。 不得持阴入必当得。 故曰若当得。 二尘杂俱散者。 二尘欲瞋恚愚痴彼散云多散。 故曰二尘杂俱散。 异学戒者。 学彼从彼故曰异学戒。 诸学者。 诸众生如是见如是语。 彼净脱出诸学象颈马嵴车弓地。 钩强诸辇出入。 故曰诸学也。 诸持戒者。 诸众生如是见如是语。 彼净脱出若持牛戒守狗戒鹿戒象戒秃枭戒裸形戒。 故曰诸持戒也。 诸活者。 诸众生如是见如是语。 彼多活久活。 若洗人泉不人泉上人泉。 恒门三藕泉。 故曰活。 诸梵活者。 诸众生如是见如是语。 彼净脱出诸两。 两梵行改往等爱。 故曰诸梵活。 诸养全者。 诸众生如是见如是语。 彼净脱出。 若事火日月星宿药严饰宫。 故曰诸养全。 此一边无作作缘。 此戒盗苦谛断也。 诸众生如是见如是语。 好欲净欲食欲。 充根欲欲中无事。 此二边以秽法盗为最。 此见盗苦谛断。 此二边不知戒盗见盗。 如实不知如实不见。 彼取彼受彼走见起眼成见。 彼眼成者。 谓之佛世尊彼见取时受时走时。 见起故曰眼成见。 彼此二边知戒盗见盗。 如实知如实见。 不取彼不受彼不走彼见不起。 眼成见彼眼成者。 谓之佛世尊。 彼见不取时不受时不走时不起时。 故曰眼成见。 彼此非染非秽非愚。 彼不欲净解脱出。 彼不复轮转。 轮转谓无量生死。 彼非不尽非有余故。 故曰不复轮转。 此边我说苦苦者五盛阴。 彼此边后边最后边。 故曰此边我说苦也。 见品第四十三竟(梵本二百七十六首卢秦三千三百七言)。 阿毗昙见犍度中偈跋渠第六见婆罗门二母尽洒若负一。 不信三十六恶见。 无望沫讲堂堕皮。 视者视时视不视时亦视不视者亦视不视视亦视视者视时视。 视谓之诸已见苦习尽道。 视时视谓之诸余见苦习尽道彼亦见此见苦习尽道。 故曰视者视时视。 不视时亦视者。 谓之诸余不见苦习尽道。 彼视此不见苦习尽道。 故曰不视时亦视。 不视者亦视不视。 谓之不见苦习尽道视谓之诸见苦习尽道。 故曰不视者亦视不视视亦视。 彼见苦习尽道此不见苦习尽道。 故曰不视视亦视(见竟)。 不应捶婆罗门亦不放婆罗门不是捶婆罗门亦不是放婆罗门不应捶婆罗门者。 婆罗门者谓之阿罗汉。 彼不捶若手若石若刀若杖。 故曰不应捶婆罗门。 亦不放婆罗门者。 彼阿罗汉不放不敬。 衣食卧具病瘦医药。 故曰亦不放婆罗门。 不是捶婆罗门者。 彼不是弊丑。 诸捶阿罗汉若手若石若刀若杖。 故曰不是捶婆罗门。 亦不是放婆罗门者。 彼不是弊丑。 诸放阿罗汉不敬衣食卧具病瘦医药。 故曰亦不是放婆罗门(二竟)。 捐舍于父母亦王及二学舍邦土翼从无碍过梵志捐舍于父母者。 母谓之爱生故也。 如说。 爱为生士。 彼心驰走。 人因生死。 彼苦大畏。 父谓之有漏行。 有彼当舍离断。 故曰捐舍于父母也。 亦王及二学者。 王谓之有漏心意识。 如说。 六增上王。 染着诸尘。 非染无污。 染谓之愚。 二学谓之戒盗见盗。 故曰亦王及二学也。 舍邦土翼从者。 邦土谓之垢。 翼从谓之彼相应有觉有观彼当舍离断。 故曰舍邦土翼从。 无碍过梵志者。 三碍贪欲瞋恚愚痴。 彼尽于欲界中过出要。 色无色界过出要。 梵志者于此见尽要。 故曰无碍过梵志也(三竟)。 捐舍于父母亦王及二学已害于五虎彼谓之清净捐舍于父母者。 母谓之爱生故也。 如说。 爱为生士彼心驰走人因生死彼苦大畏父谓之有漏行。 有彼当舍离断。 故曰捐舍于父母也。 亦王及二学者。 王谓之有漏心意识。 如说。 六增上王染着诸尘非染无污染谓之愚二学谓之戒盗见盗。 故曰亦王及二学也。 已害于五虎者。 世尊现瞋恚。 如彼虎凶恶无慈。 如是瞋恚缠。 众生凶恶无慈。 彼世尊现当尽。 云何五。 答曰。 数为五。 五盖中五。 五下分结中五。 彼当舍离断。 故曰已害于五虎也。 彼谓之清净者。 尽欲清净。 瞋恚愚痴已尽谓之清净。 彼故谓之清净也(四竟)。 若已尽不生已尽不将随彼佛无量行无迹何迹将若已尽不生者。 结尽无余谓之尽。 或生或不生谁生。 答曰。 若彼结尽退。 此生谁不生。 答曰。 若彼结尽不退此不生。 故曰若已尽不生也。 已尽不将随者。 此结不尽有余以二事将随。 于现法中乐色声香味细滑。 若身坏有苦生。 彼尽无余不将随。 故曰已尽不将随也。 彼佛无量行者。 云何佛。 答曰。 如彼如来无余智见明觉思惟。 已得度成就谓之佛。 二边有着常断此非佛世尊行也。 四意止无量无边无限此佛世尊行。 故曰彼佛无量行也。 无迹何迹将者。 迹谓之垢。 彼垢无一可将。 若染若秽若愚。 故曰无迹何迹将(五竟)。 若丛染枝洒无爱可将随彼佛无量行无迹何迹将若丛染枝洒者。 丛谓之爱。 如说。 比丘我今当说爱丛水枝洒。 若彼诸众生覆隐没荫盖缠。 云何洒。 答曰。 此爱不尽有余洒。 若生五趣过去未来现在也。 彼尽无余不洒。 故曰若丛染枝洒也。 无爱可将随者爱尽无余也。 此爱不尽有余二事将随。 于现法中乐色声香味细滑法。 若身坏有苦生。 彼尽无余不将随。 故曰无爱可将随也。 彼佛无量行者。 云何佛。 答曰。 若彼如来无余智见明觉思惟。 已得度成就谓之佛。 二边断灭有常。 彼非佛世尊行也。 四意止无边无限无量此佛世尊行。 故曰彼佛无量行也。 无迹何迹将者。 迹谓之垢。 彼垢无一可将。 若染若秽若愚。 故曰无迹何迹将(六竟)。 已截绳束高亦意等相依觉为已度堑彼是世梵志已截绳束高者。 世尊现高慢绳爱。 譬如车载现高绳系。 如是众生高慢爱系。 彼世尊现当灭。 故曰已截绳束高。 亦意等相依者。 三意欲瞋恚愚痴也。 等相依谓之彼相应觉观。 故曰亦意等相依也。 觉为已度堑者。 佛世尊现当断无明。 如说。 云何比丘已度岸。 答曰。 无明堑尽无余。 故曰觉为已度堑也。 彼是世梵志者。 梵志现已灭恶法。 故曰彼是世梵志也(七竟)。 一本二展转三垢五弥广诸海十二转文尼度沃焦一本二展转者。 世尊现无明是本。 如说。 诸余恶趣今世后世彼无明本悭贪等生二展转谓之名色。 故曰一本二展转也。 三垢五弥广者。 三垢贪淫瞋恚愚痴五弥广也。 谓之五趣地狱畜生饿鬼天人。 故曰三垢五弥广也。 诸海十二转者。 世尊现海六入是海也。 如说。 海海比丘愚凡人说语此非圣典海。 大水处大水聚数。 眼入为海。 波色回使若忍彼色使。 不度眼海俱回使俱神俱罗刹。 耳鼻舌身意入海。 彼法回使若忍彼法使。 彼不度意海俱回使。 俱神俱罗刹。 十二转者谓之十二入。 若眼色中回色眼中回。 乃至意法中回法意中回。 故曰诸海十二转也。 文尼度沃焦。 沃焦者。 无限生死彼无学文尼已度。 学文尼方度。 故曰文尼度沃焦(八竟)。 不信不往知若那罗断际害淫舍离淫彼是无上士不信不往知者。 世尊弟子已实见四谛。 谓之不信。 何故。 答曰。 彼不信余。 若佛若法若僧若苦习尽道也。 不往知者。 谓之泥洹。 如说。 有比丘不生不往不有。 无为于此长久远。 不得今得因道因迹。 故曰不信不往知也。 若那罗断际者。 彼断一切三界际。 若那罗者名也。 如说。 众生谓之那罗。 磨[少/兔]舍三磨纳婆四富楼沙五福伽罗六祁披七禅豆(八人名字也)。 故曰若那罗断际也。 害淫舍离淫者。 害淫现形尽。 舍离淫现命淫尽。 故曰害淫舍离淫也。 彼是无上士者。 彼第一士大士妙士高士无上士。 故曰彼是无上士(九竟)。 诸三十六水意流有倍顺流二见由淫觉出诸三十六水者。 水谓之三十六爱种也。 故曰诸三十六水也。 意流有倍者。 意生意首意所缚着。 倍者极增上满。 故曰意流有倍。 顺流二见者。 二见谓之断灭见有常见。 彼流至地狱畜生饿鬼。 故曰顺流二见。 由淫觉出者。 三觉欲觉瞋恚觉害觉。 欲生欲首欲所缚着。 故曰由淫觉出也(十竟)。 弃身恶行及口恶行弃意恶行诸秽杂想弃身恶行者。 现灭身三恶行。 故曰弃身恶行也。 及口恶行者。 现灭口四恶行。 故曰及口恶行也。 弃意恶行者。 现灭意三恶行也。 故曰弃意恶行也。 诸秽杂想者。 若知诸余杂想亦当灭。 故曰诸秽杂想(十一也)。 如鬘童子。 见见有足闻闻足知知足识识足如非此。 如非此者如非彼。 如非彼者。 如非下非上非两中间。 此是苦边。 或鬘童子见见有足。 或无谁有。 答曰。 若眼见色不起垢。 是谓有。 谁无。 答曰。 若眼见色起垢。 是谓无。 闻闻足知知足识识足亦如是。 如彼鬘童子。 见见有足闻闻足知知足识识足如非此。 若染若秽若愚若非此。 若染若秽若愚者如是非彼取缚。 若如非彼取缚者。 如是如非下。 欲界非上。 无色界非两中间。 色界此是苦边苦。 谓之五盛阴。 彼是边后边最后边。 故曰此是苦边(十二竟)。 磨舍(一)兜舍(二)僧贳磨(三)萨披多罗毗比栗多(四)此是苦边。 磨舍者。 不悕望。 若欲若恚若愚故曰磨舍也。 兜舍者。 喜佛道喜善说法。 顺圣憎别苦习尽道。 色无常痛想行识无常。 故曰兜舍也。 僧贳磨者。 欲生制息之。 瞋恚愚痴生制息之。 故曰僧贳磨也。 萨披多罗毗比栗多者(昙蜜罗国语也)。 一切欲界心脱离。 一切色无色界心脱离。 故曰萨披多罗毗比栗多也。 此是苦边者。 苦谓之五盛阴。 彼是边后边最后边。 故曰此是苦边也(十三竟)。 知身如聚沫觉法如野马断魔华小华不往见死王知身如聚沫者。 如彼沫聚无力羸虚空不坚。 五盛阴如是。 无力羸虚空不坚。 故曰知身如聚沫也。 觉法如野马。 如野马者。 从日光出不久弹指顷不住。 本无忽有设有便尽。 五盛阴如是斯须弹指顷不住。 本无忽有设有便尽。 故曰觉法如野马也。 断魔华小华者。 四魔阴魔垢魔死魔自在天子。 世尊为彼现见谛断。 华垢尽小华思惟断。 故曰断魔华小华也。 不往见死王者。 如是见谛思惟断结已尽无余。 自在天子不随意自恣。 故曰不往见死王也(十四竟)。 守堂若彼此诸觉喜足我知世间兴衰善心尽解脱守堂若彼此者。 三讲堂空无愿无相。 诸缘内生外缘。 故曰守堂。 若彼此也。 诸觉喜足我者。 觉谓之智达。 聪明智慧成。 喜于佛道善说法顺圣僧别苦习尽道。 色无常痛想行识无常想妙。 我具身口意行成就。 故曰诸觉喜足我也。 知世间兴衰者。 世间谓之五盛阴。 诸比丘游观兴衰。 如此色如此色习如此色尽如此痛想行识。 此识习此识尽。 故曰知世间兴衰也。 善心尽解脱者。 彼思义思法思善思妙一切有道没。 生脱当脱已脱。 故曰善心尽解脱(十五竟)。 脱若堕已堕贪餮复来还已逮安隐处乐往至乐所脱若堕已堕者。 脱谓欲界也。 已堕谓生色界。 若堕谓办色界中五阴也。 故曰脱若堕已堕也。 贪餮复来还者。 有世间道垢尽圣智未生。 彼自身娱乐自身恃怙。 复堕地狱畜生饿鬼。 故曰贪餮复来还也。 已逮安隐处。 已逮者。 谓佛佛弟子。 安隐者。 谓之泥洹彼娱乐。 故曰已逮安隐处也。 乐往至乐所者。 彼道乐至泥洹。 故曰乐往至乐所也(十六竟)。 若无根无皮叶无况有枝彼勐缚解脱谁堪能诽谤若无根无皮者。 世尊现无明根。 如说。 诸此恶趣今世后世彼无明本悭贪等生。 皮者四识住彼不尽有余不欲不忍。 故曰若无根无皮也。 叶无况有枝者。 世尊现叶我慢。 如说。 云何比丘烧叶。 答曰。 我慢。 尽无余枝者。 爱如说比丘我今当说爱丛水枝洒。 于此众生覆隐况阴盖缠。 故曰叶无况有枝也。 彼勐缚解脱者。 勐谓佛弟子勐勇。 智慧成就勐胜除恶法三缚。 欲瞋恚愚痴彼脱已脱当脱。 故曰彼勐缚解脱也谁堪能诽谤者。 彼人当称誉不可毁訾也。 若毁訾者受罪多。 如说。 若毁便誉若誉便毁口招祸殃不觉乐故。 曰。 若无根无皮叶无况有枝。 彼勐缚解脱谁堪能诽谤。 偈品第四十四竟(梵本二百一十首卢秦三千九百五十七言)。 见犍度第八尽。 八犍度共四十四品。 阿毗昙八揵度论卷第三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4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