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鞞婆沙论卷第五 内容: 鞞婆沙论卷第五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十八界处第十七十八界者。 眼界色界眼识界。 耳界声界耳识界。 鼻界香界鼻识界。 舌界味界舌识界。 身界细滑界身识界。 意界法界意识界。 说曰。 此界亦是略说。 亦是广说。 略说者因大经故。 如大本起大般泥洹。 广说者因入故。 入者亦是略说亦是广说。 略说者界故。 广说者阴故。 阴者亦是略说亦是广说。 略说者入故。 广说者如所说诸有为求。 是苦因彼故。 更有说者。 界者亦是略说亦是广说。 即此界故。 此界中说色心广心数法略。 入亦是略说亦是广说。 即此入故。 入中说色广心心数法略。 阴亦是略说亦是广说。 即此阴故。 阴中说心数法广色心略。 更有说者。 界者一向说广。 问曰。 何以故界一向说广。 答曰。 摄一切法故。 大本起大般泥洹虽说广。 但彼非摄一切法。 入中虽摄一切法。 但不说广。 阴中不摄一切法。 阴者虽摄有为法。 但不摄无为。 亦不说广。 此界一向说广及摄一切法。 此是佛世尊略说广说。 非尔所广说。 如大本起大般泥洹。 亦非尔所略说。 如二施法施财施。 问曰。 若不尔者此云何。 答曰。 若法前说广后说略。 谓十八界法此摄受。 立十二入中。 谓十二入法此摄受。 立五阴中。 除无为法。 谓五阴法此摄受。 说诸有为求是苦。 诸有为求者。 是谓世尊一向略说。 此是佛略说广说。 世尊因此告舍利弗。 舍利弗。 我能为诸弟子法略说广说。 但知者难。 因此略说广说故。 尊者舍利弗白世尊曰。 唯世尊。 但当略说及广说法。 能有知法者。 因此略说广说故。 作譬喻。 如海中大龙海中长养身已。 昇在虚空云覆虚空。 放电光震大音声。 我当降雨。 彼时百穀药木树神恐怖作是念。 海龙大身。 若雨者当有所坏。 彼时此地亦不畏惧堪受龙雨。 百岁千岁我能尽受如海大龙。 如是世尊从幢英佛定光惟卫式弃随叶拘留秦拘耶含牟尼迦叶三耶三佛。 长养法身。 以大悲乘虚空。 以大慈云覆阴世间。 放智电光震大法音。 舍利弗。 我能为诸弟子法略说广说。 但知者难。 如百穀药木树神恐怖。 如是一切声闻恐怖作是念。 世尊能异名异句异味异法异义。 若说法者。 恐不能知。 如地不畏惧堪受龙雨。 如是尊者舍利弗六十劫中长养智见。 堪受世尊略说广说。 能有知法者。 因此略说广说故。 问曰。 如有法如舍利弗百千那术数。 非其境界所知。 何以故舍利弗堪受世尊。 答曰。 堪受声闻境界非佛境界。 堪受声闻智非佛智。 堪受声闻行非佛行。 或曰。 堪受依佛。 尊者舍利弗作是念。 此世尊等说饶益不空说法。 一向满具随器说法。 以是故尊者舍利弗堪受世尊。 十八界者。 眼界乃至意界。 问曰。 名十八界种有几。 答曰。 名十八界种或十七或十二。 若取六识者失意界。 如是名十八种十七。 若取意界失六识。 如是名十八种十二。 是名十八界种或十七或十二。 如名如种。 如是名数种数名相种相名异种异名别种别名觉种觉尽当知。 问曰。 若十八界种或十七或十二。 云何名立十八界。 答曰。 以三事故身依缘。 谓十八界六身六依六缘。 六身者六内界。 眼界耳鼻舌身意界。 六依者六识界。 眼识界耳鼻舌身意识界。 六缘者六外界。 色界声香味细滑法界。 是谓三事故身依缘。 是立十八界。 如佛契经所说。 六十二界彼尽入中。 此三事故身依缘。 问曰。 何以故世尊说六十二界。 答曰。 断异学意故。 此身见六十二见根。 断身见故。 佛契经说六十二界。 如彼佛契经所说。 拘翼。 此世种种界无量界。 彼谓知界。 于彼彼界强力盗一向入说。 此佛契经以见名说界。 此尽入十八界中。 以三事故身依缘。 佛所说契经以大树作喻说。 诸比丘如大树叶。 界亦尔数。 此佛契经以见名说界。 此亦尽入十八界中。 以此三事故身依缘。 是谓名立十八界。 此是界性。 已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当说行。 何以故说界。 界有何义。 答曰。 性义是界义。 段义分义微义异相义不相似义断义。 种种事是界事。 舍提说曰。 趣趣者是界。 持长养是界。 性义是界义者。 一身一意有十八性。 如一山中多有性。 铁性铜性白鑞性铅锡性金性银性琉璃性水精性。 如是一身一意有十八性。 是性义是界义。 段义是界义者。 次第布肉便数有男有女。 如竹篾次第织便数名盖是扇。 如木片便数为车宫舍讲堂台观。 如是次第布肉段便数为男女。 是段义是界义。 分义是界义者。 女十八分男十八分。 是分义是界义。 微义是界义者。 女十八微男十八微。 是微义是界义。 异相义是界义者。 眼相异至意相异。 是异相义是界义。 不相似义是界义者。 眼界不相似至意界不相似。 是不相似义是界义。 断义是界义者。 眼界断三界。 至意界断三界。 是断义是界义。 种种事是界事者。 谓眼界事非至意界事。 谓意界事非至眼界事。 是种种事是界事。 舍提说曰。 趣趣者是界。 持长养是界。 趣趣是界者。 趣诸界诸趣诸生趣轮转生死。 持者己性。 长养者他性。 是谓性义是界义。 段义分义微义异相义不相似义断义种种事是界义。 舍提说曰。 趣是界持长养是界。 如是共行说已。 当说别行。 云何眼界。 答曰。 谓眼见色。 已见当见今见。 及此余所有。 已见者是过去。 当见者未来。 今见者现在。 此及余所有者。 谓彼眼识或空或非空。 更有说者。 谓我眼见色是我所有。 余一切众生余所有。 谓我眼不见色是我余所有。 余一切众生亦余所有。 更有说者。 谓我眼见色是我所有。 余一切众生亦所有。 谓我眼不见色是我余所有。 余不见色亦余所有。 问曰。 如无此事。 一眼二人见色。 况多。 何以故说。 谓我眼见色是我所有。 余一切众生亦所有。 答曰。 颇有此以他眼见色耶。 但眼所用事因见色。 彼见已便灭。 谓用事已便灭。 以是故说。 谓我眼见色是我所有。 余一切众生亦所有。 更有说者。 谓我眼见色是我所有。 余一切众生亦非所有。 亦非余所有。 谓我眼不见色是我余所有。 余一切众生非所有。 亦非余所有。 此者不论。 此眼云何非所有非余所有。 问曰。 若不论者此云何。 答曰。 如是好。 如前所说。 谓我眼见色是我所有。 余一切众生余所有。 谓我眼不见色是我余所有。 余一切众生亦余所有。 问曰。 如一眼能见色二眼不见色。 云何见非见因非见见因。 答曰。 因见不见来。 因不见见来。 是各各相来故谓之因。 见不见持不见见持。 是各各相持故谓之因。 见不见等持不见见等持。 是各各等相持故谓之因。 因见不见生因不见见生。 各各相生故谓之因。 见不见养不见见养。 各各相养故谓之因。 见不见长不见见长。 各各相长故谓之因。 或曰。 谓眼见及不见。 此二俱一界一入一根一见。 一界者眼界。 一入者眼入。 一根者眼根。 一见者眼见。 如眼界耳鼻舌身界亦尔。 问曰。 色界云何。 答曰。 谓色眼已见当见今见。 及此余所有。 已见者过去色。 当见者未来色。 今见者现在色。 及此余所有者。 罽宾说余所有。 色四种。 有过去色。 谓眼不见已灭。 有当来色。 谓眼不见当灭。 有现在色。 谓眼不见而灭。 复有当来色不生法是。 谓罽宾说。 余所有色四种。 外者说余所有。 色五种。 有过去色。 谓眼不见已灭。 有当来色。 谓眼不见当灭。 有现在色。 谓眼不见而灭。 复有当来色不生法。 不生法色者有二种。 或眼识空或非空。 是谓外者余所有色说五种。 说曰。 复有所有色。 或一众生境界。 或二或至百千。 谓一众生见至百千。 此云何。 如说法者昇乎高座。 百千众生见已起彼缘识。 彼所有不起者余所有。 如月初生。 百千众生见已起彼缘识。 彼所有不起余所有。 如大聚会庄严一女伎人。 百千众生见已起彼缘识。 彼所有不起者余所有。 说曰。 复有余所有色。 或一众生不见。 或二乃至百千。 如山根山谷山腹山内。 此大地内大海内须弥山王内。 虽彼天眼境界。 但不用故不见。 问曰。 非佛眼境界耶。 答曰。 颇有佛天眼常现在前耶。 如色界。 声香味细滑界亦尔。 问曰。 云何眼识界。 答曰。 眼缘色生眼识。 问曰。 如除己性余一切法缘生眼识。 何以故说眼缘生眼识。 答曰。 谓彼近与增上缘。 彼眼色生眼识时。 极近与增上缘。 非如已生老无常。 或曰。 谓彼依及缘。 依者眼。 缘者色。 或曰。 谓彼内及外。 内者眼。 外者色。 或曰。 谓彼根及根义。 根者眼。 根义者色。 是说眼缘色生眼识。 问曰。 如色缘生识。 何以说眼识不说色识。 答曰。 应说如彼外尘经所说。 色更乐缘生识。 若不说者是世尊有余言。 此现义门现义略现义度当知义。 或曰。 妙说妙义故。 虽色缘生识。 但彼眼生识时。 妙义如伎染衣书。 如所说某处作伎。 非无女伎。 非无弹伎。 非无歌伎。 非无教伎。 非无守者。 但彼伎主极妙事。 是说某处作伎。 如说人染衣。 非是人染衣是色染衣。 但彼人于染极妙事。 是说人染衣。 如说以笔书作字。 非无墨非无纸非无人方便。 但彼笔于字极妙。 是说笔妙。 如是虽色缘生识。 但彼眼生识时妙事。 是妙说妙义故。 如彼染衣书。 或曰。 眼及眼识一依一意可得色不定。 或曰。 眼内色不定。 或曰。 眼在己意(意者神也)。 色不定。 尊者婆须蜜说曰。 如色缘生识。 何以故说眼识不说色识。 答曰。 依眼非色。 重说曰。 眼妙非色。 重说曰。 眼己意可得非色。 重说曰。 眼近事色不定。 重说曰。 眼受非色。 重说曰。 眼增减识亦增减非色。 重说曰。 眼增上缘非色。 尊者昙摩多罗说曰。 若无眼者必不生识。 问曰。 若无色者亦不生识。 答曰。 若无一色者更有二乃至百千色。 若无眼者以那术色在前。 不可依此生识。 是故说数事。 依猗及妙己意近受增及上缘师想在后眼知色者。 问曰。 如识知色非眼知色。 何以故说眼知色。 答曰。 此说应当尔。 眼到眼识所教谓之见应尔。 问曰。 若不尔者何意。 答曰。 具故。 如商人行导。 彼非商人。 行是足行。 但彼商人于行为具。 是说商人行导。 如是虽识知色。 但彼眼见色具。 是故说眼知色。 或曰。 除重说咎故。 如后当说眼知色谓心意识。 问曰。 心意识有何差别。 一说者无有差别。 心意识一义无若干义。 如此诵十种名。 彼说火有十名。 火炎燃炽尽薪恶黑烟居明炎雪怨。 此是火十名彼同是一。 如是诵火色者。 说火色有十名。 火赤多疫死黄色起刀兵红炎有饥馑杂色宜五穀青色丰欢乐白色国兴盛黑色境减损此名火十色如是余契经说。 谓痛等痛别痛觉。 是痛此虽多名是一。 痛如是余契经说偈。 释统勳大千眼拘翼日夫天王因提在后此虽十名故是一。 如是说心意识同一义非若干。 或曰。 有差别。 心者过去。 意者当来。 识者现在。 或曰。 界施设心。 入施设意。 阴施设识或曰。 性义是心义。 输门义是意义。 聚义是识义。 或曰。 猗性憍逸说心。 性义是界义。 恃财憍逸说意。 输门义是入义。 恃命憍逸说识。 阴者如怨家。 或曰。 思是心觉是意知是识。 尊者婆婆罗茶说曰。 能思能截是心。 能觉能恻是意。 能知能别是识。 能思者是有漏。 能截者是无漏。 能觉者是有漏。 能恻者是无漏。 能知者是有漏。 能别者是无漏。 心意识是谓差别。 如眼识。 耳鼻舌身意识亦尔。 问曰。 意界云何。 答曰。 谓意法已知当知今知。 及此余所有。 已知者过去。 当知者未来。 今知者现在。 及此余所有者。 谓意或空或不空。 问曰。 云何法界。 答曰。 谓法意已知当知今知。 已知是过去。 当知是未来。 今知是现在。 问曰。 六识何以不立余所有。 答曰。 行故立六识。 彼过去意不作行。 或曰。 生故立六识。 彼过去意无生法也。 以是故六识不立余所有。 问曰。 法界何以故不立余所有。 答曰。 已说意当知已略说法界。 谓彼不说此中说。 谓彼说有余此说无余。 是故法界不立余所有。 或曰。 非是因法界故立所有余所有。 若因法界故立所有余所有者。 是一切十二入亦当立所有余所有。 但非法界故立所有余所有。 以是故作此论。 颇色界法中或所有或余所有耶。 答曰。 有十色入。 是所有余所有。 谓彼生老无常此所有。 问曰。 何以故。 答曰。 谓彼入法界中。 法界者无余所有。 以故尔。 颇无色法中所有余所有耶。 答曰。 有七意界是所有余所有。 谓彼生老无常此所有。 问曰。 何以故。 答曰。 谓彼入法界中。 法界者无余所有。 以故尔。 颇有处系在眼。 彼处亦系在色。 亦系在能生眼识耶。 答曰。 或是处或余处。 问曰。 云何是处。 答曰。 生欲界见欲界色。 彼欲界眼欲界色。 能生欲界眼识。 生初禅中。 初禅地眼见初禅地色。 彼初禅地眼初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此谓是处。 问曰。 云何余处。 答曰。 生欲界中。 初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初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复生欲界。 二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二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二禅地眼见初禅地色。 彼二禅地眼初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二禅地眼见二禅地色。 彼二禅地眼二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复生欲界。 三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三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三禅地眼见初禅地色。 彼三禅地眼初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三禅地眼见二禅地色。 彼三禅地眼二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三禅地眼见三禅地色。 彼三禅地眼三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复生欲界。 四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四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初禅地色。 彼四禅地眼初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四禅地眼见二禅地色。 彼四禅地眼二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三禅地色。 彼四禅地眼三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四禅地色。 彼四禅地眼四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是谓生欲界。 如生欲界。 生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亦尔。 是谓余处。 颇有余处系在眼余处系在色。 余处系在能生眼识耶。 答曰。 有生欲界。 二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二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复生欲界。 三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三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三禅地眼见二禅地色。 彼三禅地眼二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复生欲界。 四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四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二禅地色。 彼四禅地眼二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三禅地色。 彼四禅地眼三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是谓生欲界。 如生欲界。 生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亦尔。 是谓余处系在眼。 余处系在色。 余处系在能生眼识。 颇有处系在身。 彼处亦系在眼。 亦系在色。 亦系在能生眼识耶。 答曰。 或是处或余处。 问曰。 云何是处。 答曰。 生欲界。 欲界眼见欲界色。 彼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 能生欲界眼识。 生初禅。 初禅地眼见初禅地色。 彼初禅地身初禅地眼初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是谓是处。 问曰。 余处系云何。 答曰。 生欲界。 初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欲界身初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初禅地眼见初禅地色。 彼欲界身初禅地眼初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复生欲界。 二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欲界身二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二禅地眼见初禅地色。 彼欲界身二禅地眼初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二禅地眼见二禅地色。 彼欲界身二禅地眼二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复生欲界。 三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欲界身三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三禅地眼见初禅地色。 彼欲界身三禅地眼初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三禅地眼见二禅地色。 彼欲界身三禅地眼三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三禅地眼见三禅地色。 彼欲界身三禅地眼三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复生欲界。 四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欲界身四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初禅地色。 彼欲界身四禅地眼初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二禅地色。 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二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三禅地色。 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三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四禅地色。 彼欲界身四禅地眼四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是谓生欲界。 如生欲界。 生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亦尔。 是谓余处。 颇有余处系在身。 亦余处系在眼。 亦余处系在色。 亦余处系在能生眼识耶。 答曰。 有生欲界。 三禅地眼见二禅地色。 彼欲界身三禅地眼二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复生欲界。 四禅地眼见二禅地色。 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二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三禅地色。 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三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是谓生欲界。 生二禅。 三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二禅地身三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复生二禅。 四禅地眼见欲界色。 彼二禅地身四禅地眼欲界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四禅地眼见三禅地色。 彼二禅地身四禅地眼三禅地色。 能生初禅地眼识。 是谓生二禅。 如生二禅。 三禅亦尔。 是谓余处。 如眼界色界眼识界说已。 耳界声界耳识界亦尔。 颇有处系在鼻。 彼处亦系在香。 彼处亦系在能生鼻识耶。 答曰。 有欲界鼻欲界香。 能生欲界鼻识。 如鼻界香界鼻识界说已。 舌界味界舌识界亦尔。 颇有处系在身。 彼处亦系在细滑。 彼处亦系在能生身识耶。 答曰。 或是处或余处。 问曰。 云何是处。 答曰。 生欲界觉欲界细滑。 彼欲界身欲界细滑。 能生欲界身识。 生初禅觉初禅地细滑。 彼初禅地身初禅地细滑。 能生初禅地身识。 是谓是处。 问曰。 云何余处。 答曰。 生二禅觉二禅地细滑。 彼二禅地身二禅地细滑。 能生初禅地身识。 生三禅觉三禅地细滑。 彼三禅地身三禅地细滑。 能生初禅地身识。 生四禅觉四禅地细滑。 彼四禅地身四禅地细滑。 能生初禅地身识。 谓细滑能觉自地非觉他地。 是谓余处。 颇有处系在意彼处亦系在法。 彼处亦系在能生意识耶。 答曰。 或是处或余处。 问曰。 云何是处。 答曰。 生欲界中知欲界法。 彼欲界意欲界法。 能生欲界意识。 如是至生有想无想地知有想无想地法。 彼有想无想地意有想无想地法。 能生有想无想地意识。 此谓是处。 问曰。 余处云何。 答曰。 生欲界中知初禅地法。 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初禅次第知欲界法。 彼初禅地意欲界意识法。 或初禅地或至有想地无想地。 彼生欲界中知二禅地法。 彼欲界意二禅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二禅次第知欲界法。 彼二禅地意欲界意识法。 或二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彼生欲界中知三禅地法。 彼欲界意三禅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三禅次第知欲界法。 彼三禅地意欲界意识法。 或三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彼生欲界中知四禅地法。 彼欲界意四禅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四禅次第知欲界法彼四禅地意欲界意识法。 或四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彼生欲界中知虚空地法。 彼欲界意虚空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虚空处次第知欲界法。 彼虚空地意欲界意识法。 或虚空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彼生欲界中知识地法。 彼欲界意识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识处次第知欲界法。 彼识地意欲界意识法。 或识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彼生欲界中知不用地法。 彼欲界意不用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不用处次第知欲界法。 彼不用地意欲界意识法。 或不用地或有想无想地。 彼生欲界中知有想无想地法。 彼欲界意有想无想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有想无想处次第知欲界法。 彼有想无想地意欲界意识法。 有想无想地。 是谓生欲界中。 生初禅中知二禅地法。 彼初禅地意二禅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二禅次第知初禅地法。 彼二禅地意初禅地意识法。 或初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彼生初禅中知三禅地法。 彼初禅地意三禅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三禅次第知初禅地法。 彼三禅地意初禅地意识法。 或初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彼生初禅中知四禅地法。 彼初禅地意四禅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四禅次第知初禅地法彼四禅地意初禅意识法。 或初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彼生初禅中知空处地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地法。 彼初禅地意有想无想地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有想无想次第知初禅地法。 彼有想无想地意初禅地意识法。 或初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处地。 是谓生初禅。 如生初禅。 至生有想无想处亦尔。 此说是生。 问曰。 云何正受。 答曰。 欲界善心次第初禅正受。 彼欲界意初禅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初禅次第二禅正受顺。 彼初禅意二禅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二禅初禅正受逆。 彼二禅意初禅意识法。 或初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处地初禅次第三禅正受顺起。 彼初禅意三禅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三禅起初禅正受逆超。 彼三禅意初禅意识法。 或初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二禅次第三禅正受顺。 彼二禅意三禅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三禅起二禅正受逆。 彼三禅意二禅意识法。 或二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二禅次第四禅正受顺超。 彼二禅意四禅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四禅起二禅正受逆超。 彼四禅意二禅意识法。 或二禅或至有想无想处。 三禅次第四禅正受顺。 彼三禅意四禅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四禅起三禅正受逆。 彼四禅意三禅意识法。 或三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三禅次第虚空处正受顺超。 彼三禅意虚空处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虚空处起三禅正受逆超。 彼虚空处意三禅意识法。 或三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四禅次第虚空处正受顺。 彼四禅意虚空处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虚空处起四禅正受逆。 彼虚空处意四禅意识法。 或四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四禅次第识处正受顺超。 彼四禅意识处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识处起四禅正受逆超。 彼识处意四禅意识法。 或四禅地或至有想无想地。 虚空处次第识处正受顺。 彼虚空处意识处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识处起虚空处正受逆。 彼识处意虚空处意识法。 或虚空处或至有想无想处。 虚空处次第不用处正受顺超。 彼虚空处意不用处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不用处起虚空处正受逆超。 彼不用处意虚空处意识法。 或虚空处或至有想无想地。 识处次第不用处正受顺彼识处意不用处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不用处起识处正受逆。 彼不用处意识处意识法。 或识处或至有想无想处识处次第有想无想处正受顺超彼识处意有想无想处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有想无想起识处正受逆超。 彼有想无想处意识处意识法。 或识处或至有想(无想处)。 从不用处次第有想无想处正受顺。 彼不用处意有想无想处意识法。 或三界系或不系。 从有想无想处起不用处正受逆。 彼有想无想处意不用处意识法。 或不用处或有想无想处。 是谓正受。 问曰。 余正受云何。 答曰。 此设欲界四种变化意。 一者初禅果。 二者二禅果。 三者三禅果。 四者四禅果。 初禅果变化心次第世俗初禅现在前。 彼欲界意初禅意识法者。 彼变化或六入或四。 六者己心住。 四者非己心住。 世俗初禅次第初禅果欲界变化化。 彼初禅地意欲界意识法者。 变化或六入或四入。 问曰。 应有六。 何故四。 答曰。 彼不化香味故。 问曰。 何以不化香味。 答曰。 莫令成就是故不化。 更有说者。 彼化香味但彼不成就。 如女有女根男有男根。 但彼不成就。 如是彼化香味但不成就。 如是说者必化香味。 欲界二禅果变化心次第世俗二禅现在前。 彼欲界意二禅意识法者。 或六入或四。 世俗二禅次第二禅果欲界变化化。 彼二禅意欲界意识法者。 变化六入。 欲界三禅果变化心次第世俗三禅现在前。 彼欲界意三禅意识法者。 或六入或四。 世俗三禅次第三禅果欲界变化化。 彼三禅意欲界意识法者。 变化六入。 欲界四禅果变化心次第世俗四禅现在前。 彼欲界意四禅意识法者。 彼变化或六或四。 世俗四禅次第四禅果欲界变化化。 彼四禅意欲界意识法者。 变化六入。 此余正受也。 问曰。 若成就眼界彼亦成就色界耶。 答曰。 如是。 若成就眼界彼亦成就色界。 颇成就色界不成就眼界耶。 答曰。 有生欲界不得眼界。 设得便失。 不得者。 生盲及处母胎卵膜渐厚。 设得便失者。 如眼界。 若脱若腐若破若堕若挑若陷若瞟若曀若烟若尘。 如是余患坏眼也。 问曰。 若成就眼界。 彼亦成就眼识界耶。 答曰。 或成就眼界非眼识界。 云何成就眼界非眼识界。 答曰。 生二禅三禅四禅。 眼识界不现在前。 是谓成就眼界非眼识界。 云何成就眼识界非眼界耶。 答曰。 处胎卵膜渐厚。 若生欲界不得眼根。 设得便失。 是谓成就眼识界非眼界。 云何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识界耶。 答曰。 生欲界具诸根。 亦生初禅及生二禅三禅四禅。 眼识界现在前时。 是谓成就眼界亦成就眼识界。 云何不成就眼界。 亦不成就眼识界耶。 答曰。 生无色界。 是谓不成就眼界亦不成就眼识界。 问曰。 若成就色界。 彼亦成就眼识界耶。 答曰。 或成就色界非成就眼识界。 云何成就色界非眼识界耶。 答曰。 生二禅三禅四禅。 眼识界不现在前时。 是谓成就色界非眼识界。 云何成就眼识界非色界耶。 答曰。 此无也。 云何成就色界亦成就眼识界耶。 答曰。 生欲界具诸根。 亦生初禅及生二禅三禅四禅。 眼识界现在前时。 是谓成就色界亦成就眼识界。 云何不成就色界亦不成就眼识界耶。 答曰。 生无色界。 是谓不成就。 色界亦不成就眼识界。 问曰。 若不成就色界。 彼亦不成就眼界耶。 答曰。 如是。 若不成就色界。 彼亦不成就眼界颇不成就眼界非不色界耶。 答曰。 有生欲界不得眼根。 设得便失。 问曰。 若不成就眼界。 彼亦不成就眼识界耶。 答曰。 或不成就眼界非眼识界。 云何不成就眼界非眼识界。 答曰。 处胎卵膜渐厚。 若生欲界不得眼根。 设得便失。 是谓不成就眼界非眼识界云何不成就眼识界非不眼界。 答曰。 生二三四禅眼识界不现在前。 是谓不成就眼识界非不眼界。 云何不成就眼界眼识界。 答曰。 生无色界。 是谓不成就眼界眼识界。 云何非不成就眼界眼识界。 答曰。 生欲界具足眼根。 生初禅亦生二三四禅。 眼识界现在前。 是谓非不成就眼界眼识界。 问曰。 若不成就色界彼亦不成就眼识界耶。 答曰。 如是若不成就色界彼亦不成就眼识界。 颇不成就眼识界非不色界耶。 答曰。 有生二禅三禅四禅。 眼识界不现在前也。 问曰。 若眼界成就得不成就。 彼亦色界成就得不成就耶。 答曰。 如是若色界成就得不成就。 彼亦眼界成就得不成就。 颇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耶。 答曰有。 生欲界得眼根便失也。 问曰。 若眼界成就得不成就。 彼亦识界成就得不成就耶。 答曰。 或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识界。 云何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识界。 答曰。 生欲界得眼根便失。 是谓眼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识界。 云何眼识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界。 答曰。 生二三四禅从眼识界起。 是谓眼识界成就得不成就非眼界。 云何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识界。 答曰。 欲色界没生无色界。 是谓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识界。 云何非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识界。 答曰。 生欲界具足眼根。 生初禅亦生二三四禅。 眼识界现在前。 是谓非眼界成就得不成就亦眼识界。 问曰。 若色界成就得不成就。 彼亦眼识界成就得不成就耶。 答曰。 如是若色界成就得不成就。 彼亦眼识界成就得不成就。 颇眼识界成就得不成就非色界耶。 答曰有。 生二禅三禅四禅。 从眼识界起也。 问曰。 若不成就眼界得成就彼亦色界不成就得成就耶。 答曰。 如是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 彼亦眼界不成就得成就。 颇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界耶。 答曰有。 生欲界不具眼根获眼根也。 问曰。 若不成就眼界得成就。 彼亦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耶。 答曰。 或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 云何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 答曰。 生欲界眼根不具得眼根。 是谓眼界不成就得成眼识界。 云何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 答曰。 生二禅三禅四禅。 眼识界现在前。 是谓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 云何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 答曰。 无色界没生欲色界。 是谓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 云何非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 答曰。 生欲界眼根具足。 生初禅亦生二禅三禅四禅。 眼识界现在前。 是谓非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 问曰。 若不成就色界得成就。 彼亦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耶。 答曰。 如是。 若不成就色界得成就。 彼亦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 颇不成就眼识界得成就非色界耶。 答曰有。 生二三四禅。 眼识界现在前也。 如眼界色界眼识界余界亦尔。 广说十八界处尽。 鞞婆沙论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4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