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鞞婆沙论卷第八 内容: 鞞婆沙论卷第八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四圣谛处第三十二之一四谛者。 苦谛习谛尽谛道谛。 问曰。 四谛有何性。 阿毗昙者说曰。 五盛阴是苦谛。 有漏因是习谛。 数缘灭是尽谛。 学无学法是道谛。 譬喻者说曰。 名及色是苦谛。 行及结是习谛。 行及结灭是尽谛。 止及观是道谛。 鞞婆阇婆提说曰。 八苦相是苦是苦谛。 余苦虽苦非苦谛。 当来有爱是习是习谛。 余爱及余有漏法。 虽习非习谛。 当来有爱灭是尽是尽谛。 余爱及余有漏法灭虽尽非尽谛。 学八种道是道是道谛。 余学法及一切无学法虽道非道谛。 问曰。 如汝说阿罗汉应不成就二谛。 习谛及道谛。 不成就习谛者。 谓彼当来有爱是习谛。 彼阿罗汉除欲时当来有爱尽也。 不成就道谛者。 谓彼学八种道是道谛。 彼阿罗汉得果时舍学八种道。 尊者瞿沙说曰。 己阴及他阴。 众生数非众生数。 彼一切苦是苦是苦谛。 但观时观己阴。 不观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 问曰。 何以故尔。 答曰。 谓彼观是苦此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不能生苦无命。 此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 于此己阴生苦。 若无此己阴者。 彼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当生何苦。 以是故。 彼作此智。 生经中设数己阴极生苦。 他阴不如此。 因己阴他阴生苦。 不因他阴己阴生苦。 以是故观己阴不观余。 谓己阴因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 彼一切习是习谛。 但观时观已阴因。 不观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 谓己阴尽。 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尽。 彼一切是尽是尽谛。 但观时观己阴尽。 不观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尽。 谓己阴道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道。 彼一切是道是道谛。 但观时观己阴道。 不观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道。 如是说者。 谓己阴及他阴。 众生数非众生数。 彼一切是苦是苦谛。 观时亦尽观。 问曰。 如彼观时观苦。 彼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不生苦当何观。 答曰。 设不生苦。 但彼一切有无智欲令生智。 有疑欲令生定。 有谤欲令生信。 复次何得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不生我苦。 若他以手以足打我者。 我宁不生苦耶。 如是若于上若木若石堕我上者。 我宁不生苦耶。 以是故谓己阴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彼一切是苦。 是苦谛观时尽观苦相故。 谓己阴因及他阴。 众生数非众生数因彼一切是习。 是习谛观时尽观本末故。 谓己阴尽及他阴。 众生数非众生数尽彼一切是尽。 是尽谛观时尽观止相故。 谓己阴道及他阴。 众生数非众生数道彼一切是道。 是道谛观时尽观出要相故。 此是诸谛性。 已种相所有自然。 说性已当说行。 何以故说谛。 谛有何义。 答曰。 实义是谛义。 审义如义不颠倒义不虚义是谛义。 问曰。 若实义是谛义者。 虚空非数缘尽亦实亦审。 亦如彼何以故不立谛。 答曰。 谓法痈痈因离痈能离痈。 痈者是苦谛。 痈因者是习谛。 离痈者是尽谛。 能离痈者是道谛。 彼立谛。 彼虚空非数缘尽非痈非痈因非离痈非能离痈。 是故彼不立谛。 或曰。 谓法刺刺因离刺能离刺。 刺者是苦谛。 刺因者是习谛。 离刺者是尽谛。 能离刺者是道谛。 彼立谛。 彼虚空非数缘尽非刺非刺因非离刺非能离刺。 是故彼不立谛。 或曰。 谓法病病因离病能离病。 病是苦谛。 病因是习谛。 离病是尽谛。 能离病是道谛。 彼立谛。 彼虚空非数缘尽非病非病因非离病非能离病。 是故彼不立谛。 或曰。 谓法灾患灾患因离灾患能离灾患。 灾患者是苦谛。 灾患因者是习谛。 离灾患者是尽谛。 能离灾患者是道谛。 彼立谛。 彼虚空非数缘尽非灾患非灾患因非离灾患非能离灾患。 是故彼不立谛。 或曰。 谓法苦苦因离苦能离苦。 苦者是苦谛。 苦因者是习谛。 离苦者是尽谛。 能离苦者是道谛。 彼立谛。 彼虚空非数缘尽非苦非苦因非离苦非能离苦。 是故彼不立谛。 或曰。 谓法阴阴因离阴能离阴。 阴者是苦谛。 阴因者是习谛。 离阴者是尽谛。 能离阴者是道谛。 彼立谛。 彼虚空非数缘尽非阴非阴因非离阴非能离阴。 是故彼不立谛。 或曰。 谓此岸彼岸河筏。 此岸者是苦谛。 彼岸者是尽谛。 河者是习谛。 筏者是道谛。 彼立谛。 彼虚空非数缘尽非此岸非彼岸非河非筏。 是故彼不立谛。 或曰。 彼虚空非数缘尽。 无漏故不摄苦谛习谛。 无记故不摄尽谛。 无为故不摄道谛。 或曰。 彼虚空非数缘尽。 常故非三谛。 无记故非尽谛。 或曰。 彼虚空非数缘尽。 非阴故非三谛。 无记故非尽谛。 或曰。 彼虚空非数缘尽。 非世故非三谛。 无记故非尽谛。 或曰。 谓法喜处缘及厌处缘。 彼立谛。 彼虚空非数缘尽非喜处缘亦非厌处缘。 以是不立谛。 或曰。 谓法邪见及无漏见缘是立谛。 彼虚空非数缘尽非邪见亦非无漏见缘。 是故彼不立谛。 或曰。 谓法是因是果彼立谛。 彼虚空非数缘尽非是因非是果。 是故彼不立谛。 问曰。 若不颠倒义是谛义者。 不应颠倒谛所摄。 以颠倒故。 答曰。 行故相貌故一向颠倒住故说颠倒。 如彼有审实种相。 如是谛所摄。 或曰。 如彼有因有果。 是谛所摄。 如无常计常苦计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如是说颠倒。 问曰。 若不虚义是谛义者。 不应虚谛所摄。 以虚故。 答曰。 姦伪欺诳一向侫谄住故说妄语。 如彼有审实种相。 是谛所摄。 或曰。 如彼有因有果是谛所摄。 如不见言见见言不见。 不闻言闻闻言不闻。 不分别言分别分别言不分别(鼻舌身三情总名也)。 不知言知知言不知。 是说妄语。 是谓实义是谛义。 审义如义不颠倒义不虚义是谛义。 问曰。 苦有何相。 习尽道有何相。 尊者婆须蜜说曰。 逼迫相是苦相。 本末相是习相。 止相是尽相。 出要相是道相。 重说曰。 已转成是苦相。 当转相是习相。 离行相是尽相。 能离行相是道相。 重说曰。 已成轮转生死是苦相。 当轮转生死是习相。 已离轮转生死是尽相。 能离轮转生死是道相。 尊者昙摩多罗说曰。 诸尊。 处所中作谛相。 彼五盛阴堆阜如铁团。 入三苦依在内杂如铁团着火中。 火入铁同火色。 观苦当如是。 此苦行所转结所变易有所趣连续有。 此合会有当观习谛。 中起离结行不复连续有。 此合会有当观是尽谛。 修习止观知兴衰法有因得尽。 此合会有当观道谛。 是故说诸尊处所中作谛相。 如世尊所说偈。 一谛无有二谓众生生疑难陀观诸谛我说非沙门问曰。 如四谛。 何以故佛说一谛无有二。 尊者波奢说曰。 一一谛故。 世尊说一谛无有二。 一谛者是苦谛。 更无二苦谛。 一谛者是习谛。 更无二习谛。 一谛者是尽谛。 更无有二尽谛。 一谛者是道谛。 更无有二道谛。 是故世尊说一谛无有二。 或曰。 一谛者是尽谛。 断多计解脱意故。 异学欲令多有解脱无身无量意净聚无想聚世尊说彼非解非脱非出要非离。 唯有一第一义解脱。 谓尽谛是。 是谓断多计解脱意故。 世尊说一谛无二。 或曰。 一谛者道谛是。 断多计道意故。 异学欲令多有道。 不食卧灰上叉手随日月服气食果裸形卧棘上着弊草衣。 世尊说此非道是恶道此不可依非是人所行恶人所行。 唯一第一义道。 谓道谛是。 是谓断多计道意故。 世尊说一谛无二。 如世尊所说契经。 二谛等谛第一义谛。 问曰。 云何等谛云何第一义谛。 答曰。 等谛者。 苦谛习谛等入此中。 谓妇人男子小儿小女。 若来若去若坐若住现种种行。 第一义谛者。 尽谛道谛。 更有说者。 等谛者三谛。 彼尽亦说如城现如彼岸。 第一义谛者是道谛。 更有说者。 一切四谛是等谛。 亦第一义谛彼道谛。 亦说如栰观如山。 是故一切四谛是等谛。 亦第一义谛。 苦谛习谛中等如前所说。 妇人男子小儿小女。 若来若去若坐若住现种种行。 第一义者。 无常苦空非我。 因习有缘尽谛中等如所说。 如园观彼岸城。 三耶三佛所说第一义者。 尽止妙离。 道谛等者如所说栰大石山。 生七花成八种水。 第一义者。 道正趣出要。 是故一切四谛中趣等亦趣第一义。 问曰。 若一切四谛中起等亦起第一义者。 彼等应有十八界十二入五阴第一义。 亦应有十八界十二入五阴。 彼等谛第一义谛何差别。 尊者婆须蜜说曰。 等谛者是诸法名。 第一义谛是诸法性。 重说曰。 等谛者是俗数。 第一义谛者贤圣数。 等谛第一义谛是谓差别。 问曰。 彼等于第一义中是第一义耶。 为非耶。 若等于第一义中是第一义者。 应有一谛。 是第一义谛无有二谛。 若等谛于第一义中非第一义者。 亦应有一谛。 是第一义谛无有二谛。 作此论已。 答曰。 有此等于第一义中是第一。 若等谛于第一义中非第一义者。 如来说二不是真实。 若如来说二真实者。 是故可知等谛于第一义中是第一义。 问曰。 若等谛于第一义中是第一义应有一谛。 是第一义谛无有二谛。 答曰。 是一谛第一义谛。 问曰。 若是一谛第一义谛者。 云何如来说二谛。 答曰。 因事故如来说二谛。 若事是等谛。 此事非第一义谛。 若事第一义谛。 此事非等谛。 如一痛说四缘。 因缘次第缘增上缘所缘缘。 彼虽一痛说四缘。 但若事因缘非此事乃至增上缘。 若事增上缘非此事乃至因缘。 如是一痛说六因。 相应因共有因自然因一切遍因报因所作因。 彼虽一痛说六因。 但若事相应因非此事乃至所作因。 若事所作因非此事乃至相应因。 如是一谛第一义谛。 若事等谛非此事第一义谛。 若事第一义谛非此事等谛。 尊者陀罗难提说曰。 性名等谛。 苦谛习谛所摄。 如世尊契经所说。 异学梵志梵志有三谛。 云何为三。 此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 不害一切众生。 若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 不害一切众生。 是谓异学梵志梵志一谛。 复次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 我于他无所为他于我无所为。 若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 我于他无所为他于我无所为。 是谓异学梵志梵志二谛。 复次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 诸所习法皆是尽法。 若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 诸所习法皆是尽法。 是谓异学梵志梵志三谛。 问曰。 此中云何说梵志云何谛。 答曰。 梵志者外。 谛者即此三。 余者尽虚妄。 更有说者。 梵志者此内法。 谛者即此三。 世尊说契经断异学意故。 异学自言是梵志。 常逼促他为斋故。 杀牛亦杀羊鸡猪。 亦杀种种众生为斋故。 世尊说逼促他非梵志。 谓不害一切众生。 是第一义梵志。 异学自言是梵志。 有所为故行梵行。 为天女为天食。 世尊说。 若有所为故行梵行非梵志。 谓无所着无所爱无所为行梵行。 是第一义梵志。 异学自言是梵志。 着断灭计常。 世尊说。 若着断灭计常非梵志。 谓诸所习法皆是尽法。 是谓第一义梵志。 是谓梵志。 此内法谛者即此三。 佛说契经断异学意故。 或曰。 此中说三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 彼不害一切众生者是戒身。 我不为他他不为我者是定身。 诸所习法皆是尽法者是慧身。 如三身三戒三思惟亦尔。 或曰。 此中说三三昧方便。 空无愿无相。 彼不害一切众生者。 是空三昧方便。 我不为他他不为我者。 是无愿三昧方便。 诸所有习法皆尽者。 是无相三昧方便。 或曰。 此中说根本三三昧。 空无愿无相三昧。 彼不害一切众生者。 是空三昧。 我不为他他不为我者。 是无愿三昧。 诸所习法皆是尽法者。 是无相三昧。 以是故此中说根本三三昧。 如佛契经说。 此是已行正法。 所谓广说四谛。 问曰。 何以故说已正行。 答曰。 谓已行者已修道行非因他修道。 是谓说已正行问曰。 云何知。 答曰。 有佛契经。 契经中有头陀梵志。 到世尊所而说偈言。 我观世天人梵志行无积我今礼大仙拔我疑网刺问曰。 此梵志何所说。 答曰。 彼梵志懈怠。 至世尊所已。 沙门瞿昙为我故修道。 令我意中结尽。 世尊为彼说偈。 我不能脱汝梵志及余世若知极妙道汝可度此流问曰。 如来何所说答曰。 世尊说。 梵志。 不因他修道令汝结尽。 若梵志。 因他修道汝结尽者。 我在道树下时一切众生皆应结尽。 我于一切众生极有大悲。 但梵志。 非因他修道令汝结尽梵志。 如己病服药。 非他病得愈。 如是梵志。 己有结病服圣道药。 非他结病得愈。 如梵志己服乐己病愈。 如是梵志己有结病。 服圣道药己结病愈。 以此契经可知。 自行四谛非因他行。 是故说己正行。 或曰。 不正令入正。 是故说己正行。 不正者凡夫是。 正者圣道是。 令不正凡夫使入于正道果。 是故说己正行。 或曰。 正令入正。 是故说己正行。 正者世间第一法。 正者苦法忍。 今正世间第一法使入正苦法忍。 是故说己正行。 问曰。 何以故圣谛说己正行。 非说界入阴。 答曰。 谓此圣谛极上受化者亦极上。 说界者为始行。 说入者为少习行。 说阴者为己成行。 此圣谛一向近法身。 谓彼近见圣谛者。 或曰。 谓说圣谛取证得果。 除结漏尽非界入阴。 以是故圣谛说己正行非界入阴。 问曰。 四圣谛者。 云何立四圣谛为种耶。 为因果耶。 为观耶。 若种者应有三。 离苦无习离习无苦。 是一谛尽二道三。 若因果者应有五。 如苦有因有果。 是二谛道亦有因有果。 是四谛尽谛五若观者应有八。 前观欲界苦。 后观色无色界。 前观欲界行因。 后观色无色界。 前观欲界行尽。 后观色无色界。 前观欲界行道。 后观色无色界。 作此论已。 答曰。 因果故便立四谛。 问曰。 若尔者应有五。 如苦有因有果。 彼一切苦习趣道。 有习趣道贪习趣道轮转生死习趣道。 如是道有因有果。 彼一切苦尽趣道。 有尽趣道贪尽趣道轮转生死尽趣道。 云何因果故立四谛。 答曰。 因三事。 有漏无漏故因果故诽谤信故。 此四圣谛二种有漏无漏。 有漏者有因有果。 谓有漏因彼立一谛习谛是。 谓有漏有果立二谛苦谛是。 无漏种者亦有因有果。 谓无漏有因有果者。 立一谛道谛是。 谓无漏有果无因者。 立二谛尽谛是。 问曰。 谓无漏种有因有果。 何以故立一谛非二。 答曰。 诽谤信故此苦有二种。 谤无苦无习。 如此中二种谤。 应当发二种信。 彼道谓有因有果。 彼一切同一谤无有道。 如同一谤如是应当发一信。 是谓因三事有漏无漏故因果故诽谤信故立四圣谛。 更有说者。 亦因观故立四圣谛。 谓欲界苦及色无色界苦。 彼一切同一观逼迫一相故。 谓欲界行因。 及色无色界行因。 彼一切同一观本末一相故。 谓欲界行尽。 及色无色界行尽。 彼一切同一观一止相故。 谓欲界行道。 及色无色界行道。 彼一切同一观一出要相故。 是谓同一观故立四圣谛。 问曰。 云何四圣谛为善根圣耶。 为无漏圣耶。 为圣所成就耶。 若善根圣是圣谛者。 便有二谛善尽谛道谛。 二谛三种善不善无记。 苦谛习谛是。 若无漏圣是圣谛者。 便有二无漏尽谛道谛。 二有漏苦谛习谛。 若圣所成就是圣谛者。 非圣亦成就。 如所说。 谁成就苦谛习谛。 答曰。 一切众生。 作此论已。 答曰。 圣所成就是故圣谛。 问曰。 如非圣亦成就。 如所说。 谁成就苦谛习谛。 答曰。 一切众生。 答曰。 谓成就一切四圣谛。 彼是圣。 非圣者虽有成就。 但不成就一切四圣谛。 是故不说圣。 问曰。 彼圣亦不成就四圣谛。 谓具缚入苦法忍中。 答曰。 少一时项于彼上生苦法智已。 成就一切四圣谛。 或曰。 此是圣所谛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观圣所觉。 是故说圣谛。 或曰。 谓得圣戒是圣。 彼圣有此谛。 是故说圣谛。 或曰。 谓得圣财是圣。 彼圣有此谛。 是故说圣谛。 或曰。 谓圣得止观是圣。 彼圣有此谛。 是故说圣谛。 或曰。 谓得圣印是圣。 彼圣有此谛。 是故说圣谛。 尊者僧伽婆修说曰。 彼时凡人共圣人诤。 凡人说此是我。 圣人说此非我。 凡人说此是乐。 圣人说此是苦。 凡人欲令无因不正因。 圣人欲令有因正因。 彼共诤便至世尊所。 到已如此义白世尊。 世尊说。 如圣所说。 此是圣所谛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观圣所觉。 问曰。 如汝说一切洹沙三耶三佛说圣谛。 一切皆有诤耶。 此者不论。 如是好如前所说。 圣所谛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观圣所觉。 是故说四圣谛。 云何四。 苦圣谛苦习圣谛苦尽圣谛苦尽道圣谛。 苦圣谛云何。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 略言之五盛阴苦。 彼生苦者。 因一切苦故。 老苦者少壮变故。 病苦者境界断故。 死苦者大忧悲故。 怨憎会苦者一切厌恶故。 爱别离苦者所念相违故。 所求不得苦者不从愿故。 略言之五盛阴苦者众苦依故。 复次生苦者起苦故。 老苦者容色败故。 病苦者一切不堪故。 死苦者多烦恼热故。 怨憎会苦者见不善故。 爱别离苦者善见相违故。 所求不得苦者善望意断故。 略言之五盛阴苦者彼一切苦依。 此转非不依。 是故说略言之五盛阴苦。 问曰。 如五盛阴亦广苦。 何以故世尊说略言之五盛阴苦。 答曰。 如是略亦苦广亦苦。 但多苦故。 世尊说略言之五盛阴苦多苦患故。 如彼贼帅屏处呵责众中亦呵责。 用多过故。 如是五盛阴略亦苦广亦苦。 但世尊说略言之五盛阴苦多苦患故。 问曰。 阴中有乐耶无乐耶。 若阴中有乐者。 何以故世尊说苦谛无说乐谛。 若阴中无乐者。 摩诃男契经云何通。 彼所说摩诃男若色一向是苦者非乐。 乐喜长养离乐。 摩诃男。 非是因众生着色。 此众生不应着色摩诃男。 若痛想行识一向是苦者非乐。 乐喜长养离乐。 摩诃男。 非是因众生着识。 此众生不应着识。 摩诃男。 如色非一向苦乐乐喜长养不离乐。 摩诃男。 是因众生着色。 以是故众生着色。 摩诃男。 如痛想行识非一向苦乐是乐乐喜长养不离乐。 摩诃男。 是因众生着识。 以是故众生着识。 复次说三痛。 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 苦阴中无乐者。 此二经云何通。 作此论已有一说者。 阴中有乐。 问曰。 若阴中有乐者。 摩诃男契经善得通。 此经云何通。 何以故说苦谛不说乐谛。 答曰。 虽阴中有乐但少。 以少故立苦分中。 犹如毒瓶一渧蜜堕中不因一渧蜜故毒瓶。 得名蜜瓶。 但毒多故名为毒瓶非蜜瓶。 如是虽阴中有乐但少。 以少故立苦分中。 更有说者。 阴中无乐。 问曰。 若阴中无乐者。 此经若为通。 以是故说苦谛不说乐谛。 摩诃男契经云何通。 答曰。 此说是俗数亦说圣数。 如俗数者阴中可有乐。 如彼行疲小息便言乐。 寒小得热便言乐。 热得少凉便言乐。 饥少得食便言。 乐渴少得饮便言乐。 如圣数者如是阴中无乐。 如圣观地狱中。 界入阴炽然。 至第一有亦尔。 如是俗数阴中有乐。 圣数阴中无乐。 云何苦习爱习圣谛。 谓此爱当来有喜欲俱爱乐彼有。 问曰。 如阿毗昙所说。 习谛云何有漏缘。 何以故佛世尊一切有漏种独当来有爱立习谛耶。 答曰。 此爱施设习时摄受种。 是故佛一切有漏种。 一当来有爱立习谛。 如思施设行时摄受种。 是故佛一切相应不相应行阴中。 一思立行阴。 如是此爱施设习时摄受种。 是故佛一切有漏种。 一当来有爱立习谛。 或曰。 谓爱过去当来现在苦说根本。 如所说。 此爱过去当来现在苦因根。 将本作缘有习等起。 或曰。 谓爱数数转苦时增上主。 如所说偈。 如树根不拔断截还复生不拔爱根本数数还受苦谓爱数数转苦增上主以故尔。 或曰。 谓说爱如母。 如所说偈。 爱中生士夫彼心驰趣向众生入生死受苦甚恐怖谓爱说如母以故尔。 或曰。 谓爱男种女种生长养。 谓此众生趣向东西南北。 以供养父母及妻子奴婢。 一切皆由爱故。 如此鸟从一山谷杀虫还以养子。 一切皆由爱故。 谓爱男种女种生长养以故尔。 或曰。 谓爱众生数非众生数生长养。 谓此众生畜象马驼牛驴骡猪羊奴婢。 金银瑠璃车璩马瑙珊瑚虎珀。 谓爱众生数非众生数生长养以故尔。 或曰。 谓爱数数微细行。 如削(音笑)刀削物不觉。 如是此爱数数微细行。 行时不可觉以故尔。 或曰。 谓爱无厌足。 如人饮醎水饮已增渴。 如是众生未除欲。 若得境界已增益其爱。 谓爱无厌足以故尔。 或曰。 谓难舍不可除。 如人为二罗刹所持。 一为母形。 二为己形。 谓己形者彼易防护。 谓母形者不可防护。 如是众生未除欲者。 多为二结所持。 爱及瞋恚。 恚者如己形此易防护。 爱者如母形不可防护。 谓爱难舍不可除以故尔。 或曰。 谓爱说如罗刹。 如罗刹见商人船坏而往问讯。 善来诸贤。 善来大仙人。 此间园观快乐无极。 宫舍可乐此多诸珍宝。 种种具足尽持相与。 可共我等娱乐此间。 如彼各随所欲然后断其命根而食之。 食彼人时若有余残发毛爪齿。 尽取食之无有遗余。 食彼人时血渧堕地。 以指爪掴而食之。 如是此爱因时和颜悦色。 果时便异断慧命根。 堕地狱中极受恶苦。 谓爱说如罗刹以故尔。 或曰。 谓爱润渍相着。 此爱润渍着众生不至涅槃。 如蝇胶着蜜瓶。 及湿牛皮力不能飞。 如是此众生爱所润渍着无力至涅槃以故尔。 或曰。 谓此爱起生死蛊道。 如有水处彼能起蛊道。 如是爱起生死蛊道。 以故尔。 或曰。 谓爱性坏散。 有为能合会。 如以水合会性散坏沙如是此爱性坏散。 有为能合会以故尔。 或曰。 谓爱润渍一切生死不萎乾。 如水润渍一切药草树木不萎乾。 如是爱润渍一切生死不萎乾。 以故尔。 或曰。 谓爱润渍识种子生有萌芽。 如水渍种子萌芽得生。 如是爱润渍识种子生有萌芽以故尔。 或曰。 谓爱若意中着。 彼余结皆着。 如衣有腻尘垢染着。 如是此爱谓意中着。 彼余结皆着以故尔。 或曰。 谓爱若意中乐。 彼余结皆乐。 如有水处虾蟇鱼乐中。 如是谓爱若意中乐。 彼余结皆乐以故尔。 或曰。 谓爱受三有种名。 彼初者名为爱种。 广者名为受种。 已灭者名为无明种。 谓爱受三有种名以故尔。 或曰。 谓爱说如罗网说水说洒。 如所说比丘。 我当为说爱罗网水洒。 谓此众生所缠裹阴盖覆弊以故尔。 或曰。 谓说不可计如所说偈。 本有斯一爱此爱便有二爱为连钩锁彼爱不可计谓说爱不可计以故尔。 或曰。 谓爱说广如所说偈。 问曰。 广无过于地深无能踰海高无出须弥力无胜那延佛答偈曰。 广无过于爱腹为难可满憍慢最增上大士无胜佛或曰。 谓爱染污一切正受增上主。 如阿毗昙所说。 味相应初禅。 当言入味耶。 当言起味耶。 答曰。 若味是入已味是起。 味相应乃至有想无想处。 当言入味耶。 当言起味耶答曰。 若味是入已味是起。 谓爱染污一切正受增上主以故尔。 或曰。 谓依爱于母胎有所依。 因父母不净便有精以故尔。 或曰。 谓爱持去狂愚如罗刹女。 如所说。 伽弥尼持去者是爱。 以故尔。 或曰。 谓爱当来有依欲令得当来身乐欲。 乐欲已愿求。 愿求已便转成。 以故尔。 或曰。 谓爱界断地断种断根断。 以故尔。 或曰。 谓爱盛一切结以故尔。 或曰。 谓爱为首说十法。 如所说阿难。 因爱求因求利因利计。 挍因计挍欲因欲着因着悭不舍因悭不舍家因家守。 因守故阿难便知。 便知有刀杖。 因有刀杖便斗诤。 谀谄欺诳妾言意中便生无量不善法。 以是故佛契经。 一切有漏种独一当来有爱立习谛。 爱尽苦尽圣谛云何。 谓此爱当来有喜欲俱无余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 问曰。 如此亦习尽何以故世尊说苦尽不说习尽。 答曰。 应说如说苦尽习尽亦尔。 若未说者是世尊有余言。 此现义义门义略义度当知义。 或曰。 为教化者。 令彼欲故。 如佛说苦尽。 如是受化者闻已欲得尽。 彼作是念。 彼尽极妙。 谓离此弊恶苦。 以是故佛契经说苦尽不说习尽。 苦尽道圣谛云何。 谓八圣道。 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问曰。 如此习尽道。 何以故说苦尽道不说习尽道。 答曰。 应说如说苦尽道。 说习尽道亦尔。 若未说者。 是世尊有余言。 此现义义门义略义度当知义。 或曰。 彼习此中已说。 谓离习无有苦。 离苦无有习。 已说苦尽道。 当知已说习尽道。 或曰。 为教化者令彼欲故。 如佛说苦尽道。 如是受化者闻已欲得道。 彼作是念。 彼道极妙。 谓能断此弊恶苦以故尔。 或曰。 不受苦时现道功故。 彼道问其义。 能令因不作因耶。 能令果非果耶道义。 答曰。 我不能令因不作因。 不能令果非果。 但所因及缘生苦者。 彼缘彼因要当坏。 彼更不复受苦。 更不复与苦相续。 更不复与苦作因。 是谓不受苦现道功故。 以故尔。 或曰。 断诽谤故说苦尽道。 谓七岁八岁得阿罗汉果。 于彼上或百岁在生死中多受苦。 世间者诽谤彼道。 何所能而令彼受尔所苦。 世尊说谓道所应为已为断当来苦。 寿尽已更不复受苦。 更不复连续苦。 更不复与苦作因。 是谓断诽谤故佛契经说苦尽道非说习尽道。 如世尊契经说。 谓无量种诸善法和合。 彼一切尽摄入四圣谛。 四圣谛者于彼说第一。 谓摄故。 诸野众生足一切尽摄入象足中。 象足者于彼说第一。 谓广大故。 是故诸无量种善法和合。 彼一切尽摄入四圣谛。 四圣谛者于彼中说第一。 谓摄故。 问曰。 设使有三圣谛有为和合。 彼尽谛无为云何和合。 答曰。 假使不和合。 但摄故名为和合。 或曰。 此说得故。 虽彼尽谛不和合。 但彼得是和合。 是谓得和合故说。 或曰。 和合说二有和合起和合。 此三谛二和合。 有和合起和合。 彼尽谛起和合。 但有和合。 是谓有和合。 故如世尊契经说。 慧根当何所观。 四圣谛是。 问曰。 为摄故说。 为缘故说。 若摄故说者。 不应慧根摄四圣谛。 亦非四圣谛摄慧根。 若缘故说者。 是一切法缘。 作此论已。 答曰。 非摄故说。 亦非缘故说。 问曰。 若不尔者此云何。 答曰。 因事故。 此慧根事。 得四圣谛增上主。 是故世尊说。 慧根何所观四圣谛是。 如信根事得四不坏信增上主。 是故世尊说。 信根何所观。 四不坏信是。 精进根事于四意断增上主。 是故世尊说。 精进根何所观。 四意断是。 念根事于四意止增上主。 是故世尊说。 念根何所观。 四意止是。 定根事于四禅增上主。 是故世尊说。 定根何所观。 四禅是。 如是此慧根于四圣谛增上主事。 是世尊说。 慧根何所观。 四圣谛是。 云何四。 谓苦圣谛习尽道圣谛。 问曰。 如前因后果。 何以故世尊前说苦后说习。 答曰。 此苦麁是故以前说。 习细是故后说。 如人前学射箕泥团草朿。 然后能射着毛不僻错。 如是此苦麁彼学已然后观习细。 问曰。 如前修道然后尽作证。 何以故。 世尊前说尽作证后说修道。 答曰。 谓观尽观道随顺。 问曰。 云何观尽观道随顺。 答曰。 彼行者前尽作证已。 然后求道。 当以何道得至涅槃。 如人欲进路时。 问他人士当示我道。 彼还问欲至何所。 曰我欲至某城。 彼曰。 此是道已知。 彼城说道易。 如是若前说道后说尽。 便不知趣何道。 如前说尽后说道。 已知尽便修道易。 或曰。 彼行者因道前除三谛痴。 然后道道缘现在前。 谓除道谛痴。 如人先见他面不自见面。 以明净镜自照其面。 如是彼行者彼因道先前除三谛痴。 后道道缘现在前。 谓除道谛痴。 以是故世尊前说尽后说道。 问曰。 如前断习后知苦。 何以故世尊前说知苦后说断习。 答曰。 欲拔苦根本故。 如树前执持枝叶后断其根易。 如是生死树前知苦已后断习易。 以故尔。 或曰。 谓此观苦能来观习。 观习已能来观尽。 观尽已能来观道。 不可以不观苦而观习尽道。 或曰。 谓苦慧能来习尽道慧。 不可以不起苦慧能起习尽道慧。 或曰。 谓观苦观习尽道方便门依。 不可以不起苦观能起习尽道观。 或曰。 谓观苦观习尽道。 因根将本作缘有习等起。 不可以不起苦观能起习尽道观。 或曰。 谓观苦习尽道生持等持增长养。 不可以不起苦观能起习尽道观。 或曰。 谓苦痴能执持习尽道痴。 不可以不除苦痴能除习尽道痴。 或曰。 谓苦不痴能令习尽道不痴。 不可以苦不痴能令习尽道不痴。 尊者波奢说曰。 彼行者观五阴如痈已然后求因。 此从何生。 观从习生。 云何令无。 谓灭尽涅槃云何至。 谓圣八道种。 如人身中生痈极苦痛脓血流出。 彼求所因此从何生。 观知或风寒热。 云何令无安隐处。 云何至安隐。 或服药吐下或破。 如是彼行者观五阴如痈已后求因。 此从何生。 观从习生。 云何令无。 谓灭尽涅槃。 云何至。 谓八圣道种。 复次行者观五阴如患已后求因此从何生。 观从习生。 云何令无。 谓灭尽涅槃。 云何至。 谓八圣道种。 如人有儿作贼凶暴随恶知识。 后求因谁坏我儿。 观从恶知识生。 谁能制之。 观善知识是。 如是彼行者观五阴如患已后求因。 此从何生。 观从习生。 云何令无。 谓灭尽涅槃。 云何至。 谓八圣道种。 以是故彼行者前知苦已后断习。 断习已次尽作证。 尽作证已后修道。 以是故前说苦后说习尽道。 鞞婆沙论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4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