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鞞婆沙论卷第十一 内容: 鞞婆沙论卷第十一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四等处第三十四四无量等慈悲喜护。 问曰。 何以故次禅说无量等。 答曰。 从禅生故次说等禅。 有余功德次说无量等。 问曰。 无量等有何性。 答曰。 慈悲护无贪性取彼共有法相应法。 欲界色界有五阴性。 喜根性取彼共有法相应法。 欲界色界五阴性。 问曰。 若喜是喜根性者。 彼婆须蜜施设云何通彼问。 慈云何。 答言。 慈及慈相应痛想行识。 云何痛与痛相应耶。 答曰。 彼说应尔。 慈云何。 答曰。 慈及慈相应想行识应当尔。 若不尔者当有意。 答曰。 彼总说五阴性。 四无量等虽痛不与痛相应。 但彼想行识相应。 此是无量等性。 己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当说行。 何以故说无量。 无量等有何义。 答曰。 除戏故说无量等。 问曰。 若除戏说无量等者。 彼四无量等有二戏用。 何等除戏。 答曰。 慈悲除见戏。 谓众生多行见。 彼多有恚喜护除爱戏。 是故除戏说无量等。 或曰。 除放逸故说无量等。 或曰。 圣游戏故说无量等。 如豪贵者多种种乐戏。 如是圣游戏无量等。 是谓圣游戏故说无量等。 界者欲界系亦色界系。 地者七地。 欲界依未来禅中间根本四禅。 依者依欲界行者慈乐行悲苦行喜悦行护舍行。 缘者或有说欲界无量等缘初禅。 初禅地缘二禅。 二禅地缘三禅。 三禅地缘四禅。 更有说者已地缘如是说者一切缘欲界。 一切缘众生。 一切总缘。 缘欲界者。 或五阴众生缘。 或二阴众生缘。 若己心住者。 五阴众生缘若不己心住者二阴众生缘。 意止者四意止。 智者性非智与等智相应。 定者非与定相应。 痛者总三痛相应。 乐根喜根护根。 问曰。 当言过去耶。 当言未来耶。 当言现在耶。 答曰。 当言过去当言未来当言现在。 问曰。 当言过去缘耶。 当言未来缘耶。 当言现在缘耶。 答曰。 当言是过去缘。 当言是未来缘。 当言是现在缘。 问曰。 当言己意缘耶。 当言他意缘耶。 答曰。 当言他意缘。 问曰。 当言名缘耶。 当言义缘耶。 答曰。 当言是名缘。 当言是义缘。 问曰。 无量等如说行亦尔耶。 为说异行异耶。 有一说者。 无量等者如说行亦尔。 前行慈。 是故世尊前说慈悲喜护亦尔。 更有说者。 无量等者说亦异行亦异。 问曰。 何以故说亦异行亦异。 答曰。 或有但行慈等不行余等。 问曰。 何以故。 答曰。 无有等渐渐正受。 无有顺正受。 亦非逆正受。 亦非超正受。 如无量等解脱。 除入一切入亦尔。 问曰。 何等人能行无量等。 答曰。 人有二种。 一者求恶。 二者求功德。 求恶者彼终不能行无量等。 谓彼至于阿罗汉所亦求恶。 何所犯何所失何所过。 常诵习持谓求功德者。 彼能行无量等。 谓彼至于断善根所求功德。 问曰。 断善根者无功德何所求。 答曰。 彼断善根者。 端正极妙形见本宿行。 见已便作是念。 本宿行为极妙。 如是受极妙果。 是谓求恶者不能行无量等。 求功德者能行无量等。 问曰。 行无量等时作何方便。 答曰。 此慈前从亲起行。 一切众生立三品。 亲品怨家品中人品。 彼亲品复立三品软中上。 上亲品者父母尊师。 彼前上亲品乐开解欲令彼乐。 然此心极恶难御难制难持。 于亲极妙意中不住。 彼精进勤不舍还摄意。 于上亲品开解欲令彼乐。 如人以豆投锥。 数数投不住。 彼精勤不舍。 要投令住。 如是彼精勤不舍还摄意。 于上亲品乐开解欲令彼乐。 于上亲品开解已。 中亲及软亲开解。 然后中品人及濡怨家开解。 然后中然后增上怨家品开解欲令彼乐。 如一切众生平等如称无欺。 乐开解如上亲品。 如是至增上怨家品。 如是慈成就。 如慈悲喜亦尔。 护因中品行。 问曰。 护何以故因中品行。 答曰。 当舍亲品者憎爱。 舍怨家者憎恚。 是故前中品开解。 此是众生然后舍怨家。 问曰。 何以故前舍怨家。 答曰。 恚易除非爱。 然后舍上亲。 如一切众生平等如称无欺。 舍一切众生已。 如中品如是至上亲品。 如是护等成就。 说曰。 前行慈。 问曰。 何以故前行慈。 答曰。 彼前求欲饶益众生。 慈者是饶益相。 已饶益众生。 彼作是念。 当除不饶益事。 悲者除不饶益相。 饶益众生已除不饶益事。 彼作是念。 令众生喜。 谓众生喜已然后舍众生。 更有说者前行悲。 问曰。 何以故前行悲。 答曰。 前欲令众生除不饶益事。 悲者除不饶益事。 已除不饶益事便欲饶益慈者饶益相。 如以除众生不饶益事饶益。 彼作是念。 令众生喜然后舍众生。 更有说者。 此二无量等各各相怀悲及喜。 若前行悲要当次行喜。 问曰。 何以故次悲要行喜。 答曰。 如悲令心忧。 彼生喜已除忧。 若前行喜要次行悲。 问曰。 何以故喜次要行悲。 答曰。 如生喜心调然后起悲摄受。 问曰。 谓欲令众生乐慈。 正受用何乐令众生乐开解。 有一说者。 谓自受乐饮食乐衣被床座乐。 以如此乐令一切众生乐开解。 问曰。 如汝说一切众生不应乐开解。 一切众生无有此乐。 更有说者。 三禅地增上乐众生乐开解。 问曰。 如汝说谓不得三禅。 彼不能令众生乐开解。 更有说者。 三禅地宿命智忆已众生乐开解。 问曰。 作如是说。 谓三禅地不得宿命智。 彼不能令众生开解。 更有说者。 谓众生乐是彼缘从彼行慈。 问曰。 作如是说。 非一切众生受如此乐。 更有说者。 有众生乐根现在前。 是彼缘从彼行慈。 问曰。 作如是说。 非一切众生乐根现在前。 亦非一切众生如是成就乐根。 尊者婆须蜜说曰。 谓众生乐慈正受。 彼定行所缘以何乐令众生乐开解。 答曰。 谓彼自受安乐。 若饮食乐及衣被床卧乐。 是彼缘从彼行慈。 问曰。 此定不应一切众生缘。 亦不一切众生受如此乐。 重说曰。 三禅地增上乐众生乐开解。 问曰。 此定不应一切众生缘。 亦不一切众生得三禅地乐。 重说曰。 三禅地宿命智忆已众生乐开解。 问曰。 此定不应一切众生缘。 亦不一切众生得三禅地宿命智。 重说曰。 谓众生乐是彼缘从彼行慈。 问曰。 此定不应一切众生缘。 亦非一切众生乐。 重说曰。 有众生乐根现在前。 是彼缘从彼行慈。 问曰。 此定不应一切众生缘。 亦非一切众生乐根现在前。 尊者昙摩多罗说曰。 诸尊见诸众生。 乐想与慈愍俱有饶益心。 愍念众生平等行如曾见彼行者入城村乞食。 见无钱财者。 及无床卧裸形恶垢弊衣手足。 剖裂头发蓬乱手执瓦器。 到家家乞下声软语从他。 乞索当施贫穷当惠。 困厄当给孤。 独复见象众马众车众步众。 金冠庄饰光曜照目。 着妙衣持盖。 随从击鼓吹贝作五倡伎。 如彼天子。 见此二已。 食后还至本处。 举衣钵洗足。 或坐绳木床。 身柔软意柔软。 坐已以彼苦者安处乐中。 令彼苦者亦如此乐。 是故说诸尊见众生。 乐想与慈愍俱有饶益心。 愍念众生平等行如曾所见。 问曰。 谓欲令众生乐慈正受。 彼众生不得乐彼定当言颠倒耶。 当言不颠倒耶。 答曰。 当言不颠倒。 欲饶益故。 或曰。 当言不颠倒。 以妙意故。 或曰。 当言不颠倒。 愍众生故。 尊者婆须蜜说曰。 当言不颠倒。 有众生乐根现在前。 是彼缘从彼行慈。 重说曰。 当言不颠倒。 有众生乐。 是彼缘从彼行慈。 重说曰。 当言不颠倒。 坏恚故。 尊者昙摩多罗说曰。 诸尊不由彼行慈故。 众生得乐。 但从彼行除恚。 问曰。 颠倒行亦除恚。 答曰。 谓正行除恚非是颠倒谓以余行除恚是不善。 或曰。 谓彼如是意开解欲令众生苦者。 应有颠倒。 但彼如是意开解欲令众生得乐。 而彼众生不得乐。 彼有何过。 或曰。 谓彼入善心饶益一切众生故。 是非颠倒。 说曰。 此说三思惟。 一自相思惟。 二总相思惟。 三得解思惟。 自相思惟者。 如色相思惟。 色至识相思惟识是谓自相思惟。 总相思惟者。 如十六圣行是谓总相思惟。 得解思惟者。 如此无量等解脱。 除入一切入。 此三思惟中说无量等意解思惟非余。 问曰。 无量等为遍缘一切众生耶。 为有方齐限耶。 若遍缘一切众生者。 云何不得众生海边。 若有方齐限者。 此契经云何通。 彼四无量等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作此论已。 有一说者无量等遍。 缘一切众生。 问曰。 云何不得众生海边。 答曰。 设得一切众生海边当有何咎。 佛契经说。 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除此已更无众生。 如是得众生海边但总相非自相。 更有说者。 无量等方有齐限。 问曰。 此契经云何通。 彼四无量等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答曰。 此众生说方为名。 更有说者。 佛遍缘一切众生声闻辟支佛方有齐限。 更有说者。 佛辟支佛遍缘一切众。 声闻方有齐限。 更有说者。 佛辟支佛声闻得度无极遍缘一切众生。 余声闻方有齐限如是说者。 无量等者。 是得解思惟。 若佛遍缘一切众生者。 辟支佛声闻亦尔。 若佛方齐限者。 辟支佛声闻亦尔。 问曰。 如无量等遍缘一切众生。 何以故。 说意与慈俱满东方已成就游。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一切诸方。 意与慈俱满诸方已成就游。 答曰。 此契经应当尔。 意与慈俱满东方。 众生已成就游。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一切诸方。 意与慈俱满。 众生已成就游。 此应当尔。 若不尔者当何意。 答曰。 此众生说以方为名。 问曰。 颇不发初禅地无量等。 能发二禅地无量等耶。 有一说者。 不可不发初禅地无量等能发二禅地无量等。 问曰。 何以故不可不发初禅地无量等能发二禅地无量等耶。 答曰。 谓初禅地无量等。 二禅地无量等依方便门。 是故不可不发初禅地无量等能发二禅地等。 更有说者。 可得不发初禅地无量等能发二禅地无量等。 如圣道可得。 初禅地不发能发二禅地。 何况无量等得解思惟。 问曰。 无量等一地不可得各各次第现在前。 余地各各次第能现在前耶。 为不耶。 有一说者曰。 无量等地亦不可各各次第现在前。 要从彼一地相似善根现在前。 谓次第无量等现在前。 无量等现在前已。 有如此行慈乐行悲苦行喜悦行护舍行。 问曰。 初禅地无量等上。 速发二禅地无量等耶。 于二禅地无量等上。 速发初禅地无量等耶。 答曰。 二禅地无量等上速发初禅地无量。 非初禅地无量等上速发二禅地无量等。 如学梵书已速学佉楼书。 非学佉楼速学梵书。 如是二禅地无量等上。 速发初禅地无量等。 彼定揵度说。 云何思惟慈正受。 答曰。 众生乐。 云何思惟悲正受。 答曰。 众生苦。 云何思惟喜正受。 答曰。 悦众生。 云何思惟护正受。 答曰。 舍是众生。 问曰。 此云何说正受。 答曰。 前正受已正受为名。 此中证答如前说。 如世尊契经说。 谓须涅多罗弟子为梵天人上故说法时。 不具一切戒行。 彼或生四天王中。 或生三十三天中。 或生炎天。 或生兜术天。 或生化自在天。 或生他化自在天。 谓须涅多罗弟子为梵天上说法时。 具一切戒行。 彼思惟四梵游处。 于欲除欲已多游行故梵天中。 问曰。 如此所说须涅多罗胜非释迦文。 何以故。 谓须涅多罗弟子具一切戒行彼生梵天中。 谓不具一切戒行。 彼生欲界六天中。 谓释迦文弟子具一切戒行。 彼生善处及灭尽涅槃界。 谓不具一切戒行。 彼生地狱饿鬼畜生中。 答曰。 此不然。 何故应当从契经索次第何因何缘。 佛契经说。 须涅多罗以无量等。 是戒谓为梵天上说法。 谓须涅多罗弟子为梵天上说法时。 求等能行具足等。 彼生梵天中。 谓须涅多罗为弟子梵天上故说法时。 求无量等不能具足行无量等。 彼行增上善根生欲界六天中。 复次尔时一切众生各有妙行。 谓不行无量等。 彼生欲界六天中。 何况求无量等不能。 发无量等。 云何彼增上善根不生欲界六天中耶。 是谓此中说不是犯戒及破戒。 释迦文学二百五十禁。 是戒为无余涅槃故说法。 谓释迦文弟子不犯戒不破戒。 便生善处亦入无为涅槃。 谓释迦文弟子犯戒越戒不具足戒。 生地狱饿鬼畜生中。 生人恶趣中。 是谓契经次第。 于是须涅多罗作是念。 我不应尔与弟子俱生一处一趣。 我宁可增益思惟慈。 增益思惟慈已。 当生光音天中。 于是须涅多罗后时增益思惟慈。 增益思惟慈已。 生光音天中。 问曰。 如已成菩萨除诸疾患。 何以故自行二禅发于等。 为弟子说初禅。 答曰。 须涅多罗观弟子根本齐限故。 或曰。 二禅地无量等。 无佛法时不可得发。 唯有已成菩萨能发。 余一切不能。 或曰。 须涅多罗菩萨作是念。 此梵志长夜欲得梵天。 常愿梵天究竟梵天。 彼作是念。 令我等生梵天上近大梵天。 须涅菩萨常欲满他愿故。 随所欲而为说法。 问曰。 如三四禅无量等极妙。 何以故说二禅地无量等妙。 答曰。 彼弟子无量等故。 说二禅地无量等妙。 或曰。 为初禅地无量等故。 说二禅地无量等妙。 或曰。 须涅菩萨作是念。 彼三禅四禅地无量等。 无佛时不可得尊者瞿沙亦尔说。 若上地可得无量等者须涅多罗不应说我宁可增益思惟无量等生光音天。 此非凡夫地。 但佛威神故。 令弟子能彼现在前。 问曰。 何以故说梵游行处。 答曰。 初梵可得及一切具。 依未来已虽初可得。 但非是一切具。 上地虽一切可得。 但非是初。 此初禅中亦初可得。 亦一切具。 是故说梵游行处。 或曰。 能除非梵故。 曰梵游行处。 非梵者欲界结。 彼能除是谓除非梵游行处。 或曰。 谓思惟大梵已得梵天王故。 曰梵游行处。 或曰以梵音说。 故曰梵游行处。 或曰。 梵者。 谓如来彼说分别施设显示。 故曰梵游行处。 问曰。 无量等及梵游行处何差别。 有一说者。 无有差别。 无量等有四。 慈悲喜护。 梵游行处亦四。 慈悲喜护。 是故无差别。 或曰。 谓初禅可得。 彼是梵游行处。 上地可得。 彼是无量等。 或曰。 除非梵故名梵游行处除。 戏故名无量等。 或曰。 除非梵故名梵游行处。 除放逸故名为无量等。 或曰。 三地可依。 未来初禅中禅是名为梵游行处。 七地可得。 欲界未来禅中禅根本四禅。 名为无量等梵游行处。 无量等是谓差别。 如世尊契经说诸比丘。 我自知七岁思惟慈心。 七成败不来至此世。 世成败时我生光音天中。 世不成败生余空静梵宫。 彼为梵天余处千反作他化自在天子。 三十六为释提桓因。 无量百千作转轮圣王。 说曰。 此中七夏月名七岁。 说者菩萨极好时多诸善根。 地无沙石生诸金银。 在中国为人王。 彼国极热。 离城不远有山林。 谓至夏月彼城中人往诣山林。 彼菩萨留人守城已。 出城亦诣山林。 彼人夏四月各各作务。 菩萨别至高显处。 发无量等。 发无量等已。 夏四月游行无量等。 过夏四月已。 谓人出林中已还入城。 菩萨出林已亦还入城。 彼时菩萨极设大会施与作福欲得食者与食。 渴者与饮。 裸者与衣。 施与屋舍床卧灯明。 亦持戒说者菩萨六往反山林七反。 或有说者。 菩萨命终已生光音天。 或有说者。 成败时彼命终生光音天。 是故此中七夏月名七岁。 问曰。 若说无量等果生梵天上及光音天中。 此应当尔。 谓无量等色界果色界法。 若说无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释提桓因及转轮圣王此色界善根。 彼欲界不受报。 何以说无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及释提桓因转轮圣王。 答曰。 菩萨于三地发无量等。 欲界初禅二禅。 欲界无量等果生他化自在天子释提桓因及转轮圣王。 初禅地无量等果生大梵。 二禅地无量等果生光音天。 或曰无量等于此故。 欲界有出心入心。 如市肆中一切杂物可得。 欲界亦尔。 此欲界乃至尽智无生智有相似相。 谓欲界出心入心。 由彼果生他化自在天子释提桓因及转轮圣王。 根本无量等生大梵天及光音天中。 或曰。 谓菩萨极设大会时施与作福。 欲得食者与食。 渴者与饮。 裸者与衣。 施与屋舍床卧灯明。 由彼果作转轮圣王。 若持戒者由彼果作释提桓因及他化自在天子。 无量等果生大梵天及光音天中。 或曰。 此佛契经说三福。 一者施二者戒三者思惟。 此契经说比丘。 我作是念。 是谁行果。 是谁行报。 令我大尊神妙。 比丘。 我作是念。 此三行报令我最尊。 极大神妙。 云何三。 一施二御三摄。 施者是施福。 御者是戒福。 摄者是思惟福。 彼施福果作转轮圣王。 戒福果作释提桓因及他化自在天子。 思惟福果作大梵天及光音天。 以故尔。 问曰。 何以故色界一切善根说无量等。 思惟福不说余。 答曰。 谓无量等者果不可烧。 如彼契经。 天至世尊所以偈问曰。 何物火不烧而风不能坏水灾坏地时何者水不渍世尊偈答曰。 福火所不烧福风不能坏福水所不渍虽非福亦不烧但烧其果。 无量等亦不烧。 福亦不烧果。 以是故佛契经说。 色界一切善根中。 说无量等思惟福如佛契经说。 慈正受时火所不烧。 毒所不中。 刀所不伤。 不由他横死。 问曰。 何以故慈正受时。 火所不烧。 毒所不中。 刀所不伤。 不由他横死。 尊者婆须蜜答曰。 彼定无诤。 是故诤不能动。 重说曰。 彼定极大威神。 是故诸天所护。 重说曰。 色界四大现在前故。 彼患不能动。 如彼色界四大充满。 身体合一极厚如石。 是故彼患不能动。 是谓慈正受时火所不烧毒所不中刀所不伤不由他横死。 问曰。 悲喜护正受时此患能动耶。 不动耶。 若动者何以故慈正受不动。 悲喜护而动耶。 若不动者何以故但说慈正受不动。 不说悲喜护正受。 作此论已。 答曰。 悲喜护正受亦不动。 问曰。 何以故说慈正受不动。 不说悲喜护正受耶。 答曰。 应说如说慈悲喜护亦尔。 若不说者。 是世尊有余言。 此现义义门义度义略当知是义。 或曰。 悲喜护虽正受时不动。 但起时或能动。 慈起亦不动。 或曰。 悲喜护虽正受时不动。 起或能伤坏。 慈起亦不伤坏。 或曰。 根本悲喜护正受时虽不动。 但悲喜护方便可动。 慈方便亦不动。 说者有一人。 得欲界慈方便。 彼以不知犯于王法。 为执事所收将送王所。 王当尔时乘大象出城。 遥见彼人顾问左右。 此是何人。 臣白王曰。 此人犯于王法。 愿王罚之。 王时手执古律省其过状。 此人所犯法。 王应手行刑。 王怒隆盛以剑投之。 彼人见王瞋恚。 寻方便行慈正受。 如豆投木即还堕地。 彼剑如是投身即还堕王足下。 时王惊怖问彼人曰。 汝行何术。 作何蛊道。 施何幻化。 彼人对曰。 大王。 愿王欢喜。 我不作术不作蛊道及以幻化。 王问曰。 若不尔者此云何。 彼人对曰。 我见王瞋。 于天王所行于慈心。 是故此剑不害我身。 是故可知慈方便亦不动。 况根本慈耶。 以是故说慈正受时不动。 不说悲喜护。 如佛契经说。 慈修习多修习能除诤。 悲修习多修习能除恚。 喜修习多修习能除不乐。 护修习多修习能除害。 问曰。 无量等能除结耶。 不能除结耶。 若无量等能除结者。 此定揵度云何通彼说。 慈除何系结。 答曰。 无处所。 悲喜护除何系结。 答曰。 无处所。 若无量等不除结者。 此契经云何通。 作此论已。 答曰。 无量等不能除结。 问曰。 若尔者定揵度所说善通。 此契经云何解。 答曰。 除结有二种。 一者须臾除。 二者究竟除。 如须臾除者。 是佛契经所说。 慈修习多修习能除诤。 悲修习多修习能除恚。 喜修习多修习能除不乐。 护修习多修习能除害。 如无量等不能究竟除结者。 如定揵度所说。 如是此二说为善通。 如佛契经说。 慈修习多修习除淫诤。 护修习多修习亦除诤。 问曰。 何诤慈能除。 何诤护能除。 答曰。 诤有二种处诤非处诤处。 诤者慈能除。 非处诤者护能除。 复有二种诤。 一者欲舍众生命。 二者系众生。 谓舍众生命慈能除。 谓系众生者护能除。 如是诤慈除。 如是诤护除。 如佛契经说。 不净修习多修习能除淫欲。 慈修习多修习除淫欲净。 问曰。 何淫不净能除。 何淫慈能除。 答曰六种欲。 一色欲。 二处欲。 三行欲。 四淫欲。 五更乐欲。 六庄饰具欲。 色欲者以不净除。 处欲者以慈除。 行欲者不净除。 更乐欲者以慈除。 淫欲者以不净除。 庄饰具欲者以慈除。 如是欲不净除。 如是欲以慈除。 如世尊契经说。 如是修习慈心解脱。 如是多修习能得阿那含果。 或复上得。 问曰。 如无量等不能除结。 何以故说如是修习慈心解脱。 如是多修习能得阿那含果。 或复上得。 答曰。 此佛契经以圣道名说慈。 佛说圣道多种名。 或以痛为名。 或以想为名。 或以思为名。 或以意为名。 或以信为名。 或以精进为名。 或以念为名。 或以定为名。 或以慧为名。 或以灯为名。 或以我为名。 或以石山为名。 或以华为名。 或以水为名。 或以痛为名者。 如所说。 比丘觉已此苦知如真。 此习尽道知如真。 是谓痛为名。 或以想为名者。 如所说。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除一切淫欲。 一切色欲。 一切无色欲。 一切无明。 一切自慢。 是谓想为名。 或以思为名者。 如所说。 未那若思及行黑黑报。 谓思能除。 是谓思为名。 或以意为名者。 如所说偈。 当制意入处谓无所有缘终不染着世可受一切供是谓意为名。 或以信为名者。 如所说偈。 信能度流不放逸海真谛除苦慧应清净如所说。 舍利弗信成就。 若比丘比丘尼除去不善修行于善。 是谓信为名。 或以精进为名者。 如所说。 阿难精进能转成道。 如所说。 舍利弗圣弟子成就精进力。 除去不善修行于善。 是谓精进为名。 或以念为名者。 如所说。 我说一切中念。 如所说。 舍利弗圣弟子成就于念。 如守门人。 除去不善修行于善。 是谓念为名。 或以定为名者。 如所说偈。 定者是道非定非道定以自知五阴兴衰如所说。 舍利弗圣弟子成就三三昧。 须除去不善修行于善。 是谓定为名。 或以慧为名者。 如所说偈。 慧为世间妙能趣有所至能用等正智生老病死尽如说所说慧过一切法上。 如所说。 诸妹圣弟子以慧刀断一切结缚使恼缠。 重断打重打割剥。 是谓慧为名。 或以灯为名者。 如所说偈。 勤修不放逸受摄及调御慧者能然灯痴闇不能坏是谓灯为名或以我为名者。 如所说。 比丘我者圣八道。 是谓我为名。 或以石山为名者。 如所说。 比丘大石山者坚固常住不坏。 一切同一体等见是。 是谓石山为名。 或以华为名者。 如所说。 比丘生七觉花者七觉是。 是谓花为名。 或以水为名者。 如所说。 比丘成就八味水者圣八道是。 是谓水为名如此佛说圣道多种名。 如是佛契经说。 圣道以慈为名。 或曰。 谓慈意慈解脱计慈意方便。 或凡夫时求阿那含果。 或圣人时求阿那含果。 谓凡夫时求阿那含果者。 彼除欲界结时得慈意解脱。 彼若取证彼得阿那含果。 谓圣人时求阿那含果。 除欲界结得阿那含果。 于阿那含果上得慈意解脱。 以是故说。 如是修慈意解脱。 如是多修习得阿那含果。 或复上得。 但无量等不除结。 问曰。 无量等何者最妙。 有一说者。 慈为最妙。 谓慈正受一切众不能伤害故。 更有说者。 悲为最妙。 谓佛发于大悲而说法。 问曰。 何故但说大悲而不说大慈大喜大护。 答曰。 应说如说大悲。 大慈大喜大护亦尔。 谓从佛意中功德可得尽应说大。 何以故。 佛世尊无量愍心饶益心善心。 是故谓从佛意中功德可得尽应说大。 更有说者。 此不应难。 何以故。 若悲即是大悲者可难。 但悲异大悲异。 问曰。 若悲异大悲异者。 悲及大悲何差别。 答曰。 即以名为差别。 一者悲。 二者大悲。 或曰。 地亦有差别。 悲在七地。 大悲根本第四禅地。 或曰。 意亦有差别。 悲佛辟支佛声闻同。 大悲但佛非余。 或曰。 身亦有差别。 悲者男女身可得。 大悲者男身可得非女身。 或曰。 除结亦有差别。 悲无贪。 善根能除贪。 大悲无愚痴。 善根能除痴。 或曰。 行亦有差别。 悲者能悲不能救。 大悲者亦能悲亦能救。 如二人在河岸上。 彼时河中有漂溺人。 彼一人意虽欲拔济。 而无有力但索掌而住。 彼第二人有意亦有力。 拔济彼人着安隐处。 如彼一人见已索掌而住无力者。 悲亦如是。 如彼第二人有意亦有力拔济彼人着安隐处者。 大悲亦如是。 尊者昙摩多罗说曰。 诸尊佛世尊大悲。 从久远来极微入遍一切入等摄。 一切众生声闻何能悲。 及色无色界众生。 问曰。 何以故说大悲。 答曰。 以大贾得故名大悲。 非如声闻道以一施以一人故。 亦非如辟支佛道一杨枝施一把施故。 但一切极妙事极爱物施。 除非己有。 然后可得。 是谓大贾得故名大悲。 或曰。 生大身故名大悲。 非如声闻道辟支佛道不具身可得。 但彼大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 紫磨金色圆光一寻。 梵音声妙如迦毗陵鸟。 视之无厌。 是谓生大身故名为大悲。 或曰。 以大方便求得故名大悲。 非如声闻道一种二熟三解脱。 亦非如尊者舍利弗六十劫中增益智慧。 亦非如辟支佛百劫中增益智慧。 但具足三阿僧祇劫。 修无量苦行然后可得。 是谓大方便求可得故名为大悲。 或曰。 极多饶益众生故名为大悲如此众生愿求佛道。 愿求辟支佛声闻道。 得大富生豪贵家。 颜貌端正生天上人中。 彼一切皆由大悲。 是谓多饶众生故名为大悲。 或曰。 堕大堑众生能拔济之故名为大悲。 如佛见众生堕于五趣而度脱之安处道果。 彼一切皆由大悲故。 是谓堕大堑众生能拔济故名为大悲。 或曰。 能动大护山故名为大悲。 佛世尊于四禅地不共游处名为大护。 谓佛护现在前时。 尔时一切众生地狱饿鬼畜生炽燃。 如甘蔗竹[竺-二+韦]稻麻。 丛林炽燃。 佛于彼处心无倾动。 如大悲现在前已。 尔时佛身极坚固力。 大悲能动如风吹芭蕉树。 是谓能动大护山名为大悲。 或曰。 以大士能入考掠中故名为大悲。 如佛化作末罗力士形。 或作瓦师形。 或作乞人形。 或作妓女形。 手牵难陀至五趣中。 为鸯崛魔故。 回前地令后广。 回后地令前广。 佛常定不乱。 口出广长舌而自覆面。 极成就惭愧。 为女人现阴马藏。 舍妙禅乐。 舍极妙佛法。 为教化故。 过百千亿铁围山大铁围山至恒沙国土。 一切由大悲故。 是谓大士能入大考掠中名为大悲。 如世尊律所说。 世尊为众生慈满已而说法。 问曰。 谓世尊为众生慈满故而说法。 彼众生得乐耶。 不得乐耶。 若众生得乐者。 何以不以慈满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天人。 而为说法。 若彼众生不得乐者。 此偈云何通。 如鬼心念恶若往着于人不触亦不害能令生痛畏彼鬼心念恶者。 能动恶果。 况佛心念善不动善果耶。 作此论已。 说曰。 世尊为众生慈心满为说法。 彼众生得乐。 问曰。 若乐者何以故。 不以慈满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天人。 而为说法。 答曰。 世尊观众生行转不转。 谓众生作转行。 为彼慈满而说法。 谓众生作不转行。 不为慈满而说法。 更有说者。 世尊为众生慈满说法者。 彼众生不得乐。 问曰。 若众生不得乐者。 此偈云何通。 如鬼心念恶若往着于人不触亦不害能令生痛畏答曰。 佛世尊无量种慈满。 或以神足。 或现爱缘。 或知乐。 或善细滑。 或清凉影。 或以神足者。 如所说。 世尊最后游世间。 至波婆国阎浮林精舍。 波婆国人闻世尊游世间。 到此波婆国阎浮精舍。 波婆国人闻已。 聚集一处共设要令。 我等尽当往见世尊。 若不往者。 当罚旧金钱五百枚。 彼设如是要令已。 一切往诣世尊所。 尔时大臣留枝。 于世尊所无敬信意。 彼亦往至世尊所。 彼时阿难遥见大臣留枝来。 见已告言。 善来。 善哉善哉。 留枝。 汝能来见世尊。 此世尊具足无上福田。 不久无常所坏。 留枝大臣曰。 阿难。 我不故来见沙门瞿昙。 我但不违亲里要令故耳。 尊者阿难谓留枝。 不违亲里何等要令。 大臣留枝曰。 尊者阿难。 我等亲里聚集一处共设要令。 我等尽当往见世尊。 若不往者当罚旧金钱五百枚。 尊者阿难。 我宁与旧金钱五百枚。 不愿来见沙门瞿昙。 但我作是念。 无令于亲里有诤。 于是尊者阿难牵大臣留枝臂。 至世尊所。 到已白世尊曰。 唯世尊。 此大臣留枝。 本旧亲里。 然于世尊无信敬心。 唯愿世尊。 善为说法。 令于世尊有信敬心生于欢喜。 彼留枝心行爱志乱不定。 诸佛世尊终不为乱志者说法。 彼时世尊离处不远。 化作沸屎地狱。 深广无量。 令彼举声。 有大臣名留枝。 于世尊所无信敬心。 彼命终已当生此中。 大臣留枝见大地狱。 闻声已恐惧生厌。 佛世尊知彼恐惧生厌已。 随顺说极妙法。 大臣留枝闻法已。 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此佛以大慈满大臣留枝。 问曰。 云何说慈满。 答曰。 彼神足是。 复次或以神足。 如所说。 调达劝阿阇世王。 有象名檀那波勒。 以清酒饮之令醉。 放使奔趣害于世尊。 彼时象遥见世尊。 便走趣向彼。 时世尊遥见象来。 见已左右面化作极高牆。 后化作极大涧。 深百千丈。 上化极大山雷声而下。 在前化五大师子。 彼象见五大师子已。 极大恐怖回视左右。 面有极大牆。 还回视后有极大涧。 深百千丈。 而仰视大火山雷声而下。 见已谓生一切世火燃想。 佛世尊见象大畏惧已。 还摄却五大师子。 却五大师子已。 唯见佛足下清凉。 见已至世尊所。 到已头面礼世尊足。 以鼻投世尊足。 彼时世尊诸相庄严紫磨金色。 满五千福祐一切。 世尊以右手摩象头。 摩象头已醉便解。 醉解已。 世尊为说偈曰。 象莫害大龙象龙出世难象莫害大龙终不生善处不应捶而捶无恚而生恚当受十倍报速疾往生彼当受极苦痛身体亦毁坏当遭困重疾心乱志恼恶或遭灾困厄为他所诽谤或亲戚离别钱财尽亡失居宅诸所有为火所焚烧身坏无有慧当生地狱中彼象闻此偈已。 眼便泪出。 佛为作象音而说法。 彼象闻佛说法。 命终生三十三天。 此佛为象故慈满。 问曰。 此中云何慈满。 答曰。 即彼神足是。 谓神足或现爱缘者。 如所说。 梵志有一儿守稻田。 天大瀑雨为雹所杀。 及坏稻田。 彼梵志以二俱丧故。 便意乱生狂裸形而走。 乃至舍卫阿那邠邸园。 彼梵志应从佛化。 世尊遥见梵志从远而来。 见已作是念。 今此时恒沙佛为说法者不能令度。 彼时世尊离彼不远。 化作稻田及彼一子。 梵志见此二已还得本心。 彼作是念。 此是我子及以稻田。 令我常抱忧患。 见已便至世尊所。 到已头面礼世尊足。 却坐一面。 彼于世尊有信敬心内怀欢喜。 世尊随顺为说妙法。 彼梵志闻佛说法。 远尘离垢得法法眼生。 此佛为梵志慈满。 问曰。 此中云何慈满。 答曰。 即彼现爱缘是。 复次现爱缘者。 如所说。 婆斯吒女梵志有六子。 命终念子忧慼。 意乱生狂裸形而走。 乃至舍卫阿那邠邸园。 彼女梵志应从佛化。 世尊遥见女梵志从远而来。 见已作是念。 今此时若恒沙佛为说法者不能令度。 彼时世尊离彼不远化作六子。 女梵志见六子已逮得本心。 此是我子令我常抱忧患。 彼有惭愧。 便长跪而坐。 彼时世尊告阿难。 汝阿难取郁多罗僧与彼女梵志。 如是世尊。 彼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已。 取郁多罗僧与女梵志。 女梵志取阿难郁多罗僧被着。 至世尊所。 到已礼世尊足。 礼足已却住一面。 彼于世尊有信敬心。 内怀欢喜。 世尊随顺为说妙法。 女梵志闻佛说法。 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此佛为彼女梵志故慈满。 问曰。 此中云何慈满。 答曰。 即彼现爱缘是。 是谓现爱缘。 或现智药者。 如所说。 摩诃先优婆夷。 请佛及僧供养医药。 彼时有一比丘。 得病服药。 医教勅当服肉汁。 彼病比丘语侍病者。 贤者汝语摩诃先优婆夷。 某比丘有患服药。 当须肉汁。 彼时侍比丘者。 便至摩诃先优婆夷所。 到已语摩诃先优婆夷。 妹当知。 某比丘遇患服药。 当须肉汁。 彼摩诃先优婆夷告使人曰。 汝持此物往买肉与彼比丘。 彼使人持物往周遍波罗[木*奈]城。 索肉不能得。 说者彼曰。 梵摩达王生一童男。 尽勅城内不得杀生。 彼使人还至摩诃先优婆夷所。 到已白摩诃先优婆夷曰。 大家当知。 周遍城中求索肉不可得。 摩诃先优婆夷作是念。 此为灾比丘得患而服药。 若不得肉或能命终。 便持利刀入屋中。 割身软肉与使人。 汝使人。 自煮与彼比丘。 彼使人如所勅持与比丘。 彼比丘不知。 持往与病比丘。 彼病比丘亦不知而服。 至病得愈。 摩诃先优婆夷患身疼痛。 彼时摩诃先优婆夷。 夫少有事为出行不在。 彼摩诃先优婆夷夫还自问内人曰。 摩诃先今所在。 内人对曰。 大家。 摩诃先在屋中极患苦痛。 彼时摩诃先夫闻已极瞋恚无有敬心。 彼作是说。 若施者不知。 受者亦不知耶。 我当往向佛论之。 于是摩诃先夫至世尊所。 彼时世尊无量百千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摩诃先夫见已作是念。 今不得论。 明当请世尊会。 然后当论。 作是念已。 便前至世尊所。 到已礼世尊足礼足已却坐一面。 彼时世尊为摩诃先夫。 无量方便而为说法。 劝进等劝进令欢喜等欢喜。 无量方便为说法。 劝进等劝进令欢喜等欢喜。 默然住。 彼时摩诃先夫从座起叉手向世尊。 白世尊曰。 唯世尊。 明设微小会。 愿世尊及僧愍故当受。 世尊受彼摩诃先夫请默然而住。 于是摩诃先夫知世尊默然可已。 礼世尊足绕世尊已。 还本所止。 到已即彼夜具诸餚饍。 设种种净妙供馔。 办已便白时至。 彼时世尊晨着衣服。 诸比丘前后围绕。 往诣彼摩诃先夫舍。 到已就座。 世尊知而问内人。 摩诃先优婆夷今为所在。 内人曰。 唯世尊。 摩诃先优婆夷行来断。 极患苦痛在屋中。 佛世尊知内缘起。 知外亦如是。 于是世尊屈伸臂顷。 至雪山上取药来已摩着疮上。 着疮上已。 告摩诃先优婆夷夫曰。 呼摩诃先优婆夷出。 世尊呼汝。 唯然世尊。 摩诃先夫受世尊教已。 便至摩诃先所。 到已语摩诃先。 世尊呼汝。 闻世尊呼疮即平服同一色。 闻已于世尊所倍增信敬。 内怀欢喜至世尊所。 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 世尊随顺为说妙法。 摩诃先优婆夷及诸眷属闻说法已。 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此世尊为摩诃先优婆夷故慈满。 问曰。 此中云何慈满。 答曰。 即彼智药。 复次智药者。 如所说。 彼时愚痴琉璃王。 破迦维罗卫城。 将彼释种极妙六女。 彼在堂上而自夸说。 我能坏汝亲族令无遗余。 彼释女对曰。 王有宿福。 我亲族见谛尽是圣人。 但王不应全命而来。 彼王作是念故。 能为彼敢有所言。 彼王舍于后世无有慈心。 截彼释女手足已弃着堑中。 彼释种女尽应佛化。 彼世尊为教化故。 便至彼处见彼遭无量苦患。 见已作是念。 今此时此释六女若恒沙佛为说法者。 彼患斯苦不能令受化。 佛世尊知内缘起。 知外亦如是。 于是世尊屈申臂顷。 至雪山上取药来已。 摩着疮上。 摩着疮上已。 苦痛即除便生乐痛。 生乐痛已。 世尊随顺为说妙法。 彼六释女闻说法已。 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此世尊为六释女慈满。 问曰。 此中云何慈满。 答曰。 即彼智药是。 是谓智药。 或以更乐者。 如所说。 世尊游诸房到一房舍。 世尊见彼房中有一比丘。 遇患苦痛独自无伴。 眠大小便中不能起居。 世尊知而问比丘。 何以故遇此患独自无伴。 病比丘质直白世尊曰。 唯世尊。 我窳惰不能看视他。 他亦不看视我。 唯世尊我无所依。 唯善逝我无所怙。 世尊告曰。 比丘。 汝不为我故出家学道作沙门耶。 比丘曰。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世尊告曰。 比丘。 我是汝所依及天世间。 彼时世尊于彼卧处徐徐扶起。 将出外安徐令卧。 彼时世尊还入房中。 出彼荐席除大小便。 泥治卧屋更布新荐席。 洗浴病比丘已。 更着新衣浣濯故衣。 还将入房。 徐徐卧新床褥上。 以手摩身世尊告曰。 比丘。 若汝不增勤修不到欲到不获欲获不证欲证者。 比丘但更遭重患复甚于此。 如世尊以手摩病比丘。 所苦即除便得乐痛。 得乐痛已。 世尊随顺为说妙法。 比丘闻说法已。 远尘离垢。 诸法法眼生。 此世尊为彼比丘故慈满。 问曰。 此中云何慈满。 答曰。 彼更乐是。 复次更乐者。 如所说。 世尊游耆阇崛山一方。 调达亦在一方。 彼时调达遭重头痛不可堪忍。 彼时世尊以具足相好紫磨金色满百千福手。 贯彼山摩调达头。 除一切苦痛便得乐痛。 得乐痛已。 调达作是念。 是谁之恩。 彼还顾见是世尊手。 见已说曰。 善哉悉达。 善学此医。 以此医方足得生活。 此世尊为调达故慈满。 问曰。 此中云何慈满。 答曰。 即更乐是。 是谓更乐。 或以凉冷影者。 如所说。 世尊及尊者舍利弗同游一处。 尊者阿难在佛后执拂拂佛。 彼时有鸟为鹰所逼。 怖畏飞趣尊者舍利弗影中住。 身战如独摇树。 彼鸟离舍利弗影。 飞至佛影中无恐畏。 阿难见已叉手白佛曰。 甚奇世尊。 如此鸟在尊者舍利弗影中时。 身战如独摇树。 离舍利弗影。 至世尊影已便无恐畏。 世尊告曰。 如是阿难。 如是阿难。 舍利弗比丘虽离于杀不极清净。 是故鸟住影中。 身战如独摇树。 阿难。 我于三阿僧祇劫离于杀。 极具足清净行。 是故鸟住我影中而无恐怖。 此世尊为彼鸟故慈满。 问曰。 此中云何慈满。 答曰。 即凉冷影是。 复次凉冷影者。 如所说。 有一贼被截手足弃着堑中。 彼贼世尊应化。 世尊作是念。 若此时恒沙佛为一贼说法者。 不能度彼。 时世尊往至贼所。 到已彼贼在世尊影中。 即离苦痛便得乐痛。 得乐痛已。 世尊随顺为说妙法。 贼闻法已。 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此世尊为贼故慈满。 问曰。 此中云何慈满。 答曰。 即凉冷影是。 是谓凉冷影。 如世尊无量种慈满非一种。 以是故律说。 世尊慈满众生而说法。 如世尊契经说。 四种人受于梵福。 谓人未曾立处。 以如来舍利立作鍮婆。 是谓初人受于梵福。 复次谓人未曾立处。 作房舍已施招提僧。 是谓二人受于梵福。 复次谓人若有斗乱。 僧而和合之。 是谓三人受于梵福。 复次谓人心与慈俱满一方已成就游。 如是二三四四维上下满一切诸方已。 心与慈俱成就游。 如是心与悲喜护俱满一方已成就游。 如是二三四四维上下满一切诸方已成就游。 是谓四人受于梵福。 譬喻者说曰。 此非佛契经所说。 亦非梵福。 佛契经说。 无量等是梵福。 何以故。 谓无量等与果等。 如此受梵福。 谓金刚座及转法轮。 从天下处立鍮婆。 如是彼立小小鍮婆。 得梵福与等等耶。 如此受梵福。 谓竹园祇桓林深邃林立大僧坊。 如是彼立小小房。 得梵福与等耶。 如此受梵福。 谓调达斗乱。 僧而和合之。 如是彼拘舍弥比丘小小诤。 而和合之得梵福。 与等耶。 是故非佛契经。 亦非梵福。 佛契经说。 无量等亦是梵福。 如是说者是佛契经说。 亦是梵福。 问曰。 如此果不与等。 答曰。 饶益他故。 世间福相。 如无量饶益他。 谓修无量等。 如是此亦无量饶益他。 谓未曾立处。 以如来舍利立鍮婆。 谓因彼处百千众生修善身口意行。 供养世尊缯綵华盖幢幡伎乐碎末涂香。 愿求佛道声闻辟支佛道。 得大富生豪贵家。 颜貌端正生天上人中。 观此极有饶益。 如此无量极饶益他。 谓发于无量等。 此亦如是。 无量饶益他。 谓未曾立处作房已。 施与招提僧。 谓因彼处百千众生修善身口意行。 诵习读者问者教者。 思惟契经律阿毗昙。 思惟静默除欲界结。 除色界无色界结。 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 为佛法僧故佐助众事。 愿求佛道声闻辟支佛道。 得大富生豪贵家。 颜貌端正生天上人中。 观此极有饶益。 如此无量极饶益他。 谓发于无量等。 此亦如是无量饶益他。 谓和合斗乱僧者。 如僧斗乱坏。 尔时未取证不取证。 未得果不得果。 不能除结。 不得漏尽。 亦不诵习契经律阿毗昙。 亦不思惟契经律阿毗昙。 亦不思惟静默。 不除欲界结。 亦不除色无色界结。 不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 三千大千世界不转法轮。 至首陀会天。 意乱。 谓和合斗乱僧已。 未取证取证得果。 能除结得漏尽。 诵习契经律阿毗昙。 思惟契经律阿毗昙。 亦思惟静默。 除欲界结。 除色无色界结。 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 三千大千世界转于法轮。 至首陀会天。 意亦不乱。 观此极有饶益。 或曰。 谓未曾立处以如来舍利立鍮婆者。 如来是梵因。 彼处受梵福。 谓未曾立处作房施招提僧。 因梵行人处受梵福。 谓和合斗乱僧者。 谓圣道因。 彼处受梵福。 尊者婆须蜜说曰。 谓未曾立处以如来舍利立鍮婆。 以四事故受梵福。 云何为四。 开极妙意。 广出财物。 及立舍利。 所作已讫。 谓未曾立处作房施招提僧。 以四事故受梵福。 开极妙意。 广出财物。 所作已讫。 诵习禅思未定得定。 谓和合斗乱僧。 以四事故受梵福。 除口四过行四净口。 除诸非法住于施法。 谓修无量等。 以四事故受于梵福。 离诤不诤。 除去五盖。 色界果封在色界。 问曰。 梵福福为几数。 有一说者。 谓所因行得转轮王。 此是梵福数。 更有说者。 谓所因行得天帝释。 是谓梵福数。 更有说者。 谓所因行得他化自在天子。 是谓梵福数。 更有说者。 谓所因行得大梵。 是谓梵福数。 更有说者。 世败还成时。 一切众生所因行施设此大地。 是梵福数。 更有说者。 梵天请世尊转于法轮。 圣大梵请佛所转法轮受福。 是梵福数。 问曰。 大梵不隐没无记心请佛世尊。 云何受梵福。 有一说者。 谓始发梵天我当往请佛世尊。 即彼时大梵天受梵福。 此者不论。 何以故。 如汝所说应不作行而受报。 问曰。 若不尔者此云何。 答曰。 大梵天请世尊转法轮。 大梵天闻已便作是念。 我请故佛转法轮。 彼以此怀欢喜心。 发极妙善愿。 彼时受梵福。 更有说者。 除已成菩萨。 余一切众生所受福。 此是梵福数。 如是说者名梵福者。 此称誉赞叹。 但梵福者无量不可计阿僧祇不可数。 如世尊契经说。 慈修习多修习生遍净天。 悲修习多修习生空处。 喜修习多修习生识处。 护修习多修习生不用处。 问曰。 若说慈修习多修习生遍净天者。 此应尔。 谓慈果报在遍净。 谓说悲修习多修习生空处。 喜修习多修习生识处。 护修习多修习生不用处者。 此不应尔。 何以故。 此是色界功德善根。 不应受无色界报。 何以故说悲修习多修习生空处。 喜修习多修习生识处。 护修习多修习生不用处。 有一说者。 弥勒下已当为说之。 余者不能。 或曰。 为相似故说。 慈是乐行乐根。 一切生死中最妙。 彼三禅中可得。 是故佛说修慈生遍净。 悲者能呵责坏色。 空处亦呵责坏色。 是故佛说修悲生空处。 喜者悦行。 识处意亦悦行。 是故佛说修喜生识处。 护者能舍不用处。 亦说名为舍。 是故佛说修护生不用处。 或曰。 彼行者令意悦乐故。 或有行者欲得三禅。 或欲得空处识处不用处。 谓欲得三禅者。 彼除欲界结。 意不乐不悦。 除初禅欲不乐不悦。 于二禅除欲时。 三禅现在前意悦乐。 谓欲得空处者。 彼除欲界欲。 意不乐不悦。 乃至三禅除欲。 意不乐不悦。 于四禅除欲时。 空处现在前意悦乐。 谓欲得识处者彼除欲界欲。 意不乐不悦。 乃至四禅除欲。 意不乐不悦。 谓空处除欲时。 识处现在前意悦乐。 谓欲得不用处者。 彼除欲界欲。 意不乐不悦。 至空处除欲。 意不乐不悦。 于识处除欲时。 不用处现在前意悦乐。 是谓行者令意悦乐故。 以故尔。 或曰。 此中说觉支道支。 谓觉支道支者能除二禅。 彼说慈为名。 谓觉支道支除四禅。 彼说悲为名。 谓觉支道支除空处者。 彼说喜为名。 谓觉支道支除识处者。 彼说护为名。 是谓说觉支道支。 以故尔。 或曰。 断异学意故。 异学无色中计解脱想。 于无量等中说道想。 谓异学无色中计解脱想者。 彼世尊说无等量共同。 尊者瞿沙亦尔说。 异学于离中者痴。 于不离中计解脱想。 谓计解脱想者。 彼世尊说无量等共同。 广说四无量等处尽。 鞞婆沙论卷第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4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