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鞞婆沙论卷第十三 内容: 鞞婆沙论卷第十三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八智处第三十九八智者。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习智尽智道智。 问曰。 何以故彼作经者依八智而作论。 答曰。 彼作经者意欲尔。 如所欲如是作经。 与法不相违。 以是故依八智而作论。 或曰。 彼作经者无事。 问曰。 何以故彼作经者无事。 答曰。 此是佛契经。 契经说八智。 彼作经者于佛契经中依本末处所。 已此阿毗昙中作论。 彼作经者不能八智中减一智已立七智。 增一智已立九智。 问曰。 何以故。 答曰。 所谓是一切佛契经亦不增亦不减。 不增者无增可减。 不减者无减可增。 如不增不减如是无量深无边。 无量深者。 无量义故。 无边者。 无边味故。 如大海无量深无边。 如是佛契经无量深无边。 无量深者。 无量义故。 无边者。 无边味故。 如尊者舍利弗。 如是比百千那术。 以佛契经二句作百千经。 令智尽而住。 不能尽佛契经二句得其边崖。 如佛契经此论是故作经者无事。 问曰。 若佛契经此论佛契经者。 说无量智。 或说二智。 如增一中说二法或说四智。 如增一中说四法或说八智。 如增一中说八法或说十智。 如增一中说十法。 如佛契经说无量种智。 何以故。 彼作经者离无量种智。 依八智而作论。 答曰。 谓八智是中说亦摄一切智。 二智虽摄一切智彼但略。 十智虽摄一切智但极广。 或曰。 谓八智数数现在前。 尽智无生智不数数现在前。 或曰。 谓八智数数思惟。 尽智无生智不数数思惟。 或曰。 谓八智是见性及智性。 尽智无生智虽是智性但非见性。 或曰。 谓八智有欲无欲意中可得。 尽智无生智一向无欲意中可得。 如有欲无欲。 如是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慢无慢。 如是尽当知。 或曰。 谓八智学无学意中可得。 尽智无生智一向无学意中可得。 如学无学。 如是作不作求不求息不息如是尽当知。 以是故彼作经者离无量种智。 依八智而作论。 彼作经者或依一智顷作论。 如杂揵度所说。 颇以一智知一切法耶。 答曰。 不也。 问曰。 如此智生一切法无我。 此何所不知。 答曰。 不知自然。 不知共有法。 不知相应法。 问曰。 何以故尔。 答曰。 彼作经者依一智顷作论以故尔。 若彼作经者依一切八智作论而问。 颇八智一智能知一切法耶。 可答有等智。 是如是七六五四三二一。 若彼作经者依一智作论而问。 颇一智知一切法耶。 亦可答有等智也。 若彼作经一智中依二时顷立论而问。 颇一智二时顷知一切法耶。 亦可答有一智二时顷。 谓一智一时顷除自然相应法共有法。 余者尽知一切法。 谓一智二时顷者。 知自然相应共有法如是彼智二时顷尽知一切法。 但彼作经者。 一智一时顷立论而问。 颇一智知一切法耶。 答曰。 不也。 八智者。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习智尽智道智。 问曰。 八智有何性。 答曰。 慧性摄。 一持一入一阴少所入。 相应法共有法摄。 三持二入五阴。 此是智性。 己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当说行。 何以故。 说智智有何义。 答曰。 决定义是智义。 问曰。 若决定义是智义者。 疑品中不应有智。 彼疑品者非决定。 答曰。 疑品中有智者性决定。 但余事故名疑品。 谓彼疑品苦是苦犹豫疑。 如是习尽道是道犹豫疑。 作譬喻者说曰。 谓心中有智不应有无智。 谓心中有疑不应有决定。 复次譬喻者诘责。 阿毗昙师诸尊如丛林。 阿毗昙师说法性亦如是。 一心中施设智施设无智。 一心中施设疑亦施设决定。 但阿毗昙师说法性。 一心中施设智无智。 亦施设非智非无智。 一心中施设疑亦施设决定。 施设亦非疑亦非决定。 智者慧。 无智者无明。 非智非无智者余法。 疑者犹豫。 决定者智。 非疑非决定者余法。 问曰。 此当言智耶。 当言了耶。 答曰。 亦名为智。 亦名为了。 智者决定义故。 谓知苦习尽道。 了者开义。 谓开己意亦开他意。 以是故亦名为智。 亦名为了。 如是共行说已。 当说别行。 问曰。 如一切十智法性。 何以故说一法智。 答曰。 十智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智。 知十八界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界。 如十二入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入。 如七觉意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择法觉意。 如六思念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念。 如四信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信法。 如四意止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意止。 如四辩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辩。 如三宝三自归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宝法归。 如是虽有十智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智。 或曰。 此法智者。 一名余者二名。 法智者同名余者同不同名。 是故说一法智非余。 或曰。 谓法智始觉法。 如法故说法智。 谓后觉如法。 是未知智。 是说未知智。 或曰。 谓法智初得无坏信。 是故说法智。 谓后得无坏信。 是未知智。 或曰。 谓法智。 除欲界多非法相结。 如恚愤不语依高害谄诳无惭无愧悭嫉。 是故说法智。 谓除诸结是未知智。 或曰。 谓法智。 法智除欲界结是法智。 谓除色无色界结是未知智。 问曰。 何以故说知他心智。 答曰。 谓知他心。 是故名知他心智。 问曰。 如知他心数法。 何以故。 说知他心智不说心数法智。 答曰。 方便求故知他心智。 此法多事故得名。 或性故或依故或相应故或方便求故或行故或缘故或行缘故。 性故得名者如界入阴。 依故得名者如六识身。 谓依眼者彼名眼识。 谓依乃至意名为意识。 相应故得名者如觉乐痛法觉苦痛法觉不苦不乐痛法。 方便求故得名者如此知他心智。 复次如无量空处无量识处行故得名者如苦智习智。 缘故得名者如四意止如五见。 正受行缘故得名者如尽智道智。 此智名亦同缘亦同。 此中方便求故名知他心智。 因此故彼行者。 精勤方便求欲令我知他心。 然后不精勤方便求。 自然知他心数法。 如人欲求见王。 既见王已并见眷属。 如是行者精勤方便求欲令我见他心。 然后自然知他心数法以故尔。 或曰。 妙说妙义故。 彼品何者最妙心。 是如所说。 如王行眷属随从以故尔。 或曰。 谓说心王。 因彼故立心数法。 心者说大地。 因彼故立十大地。 或曰。 谓彼神通作证时。 无碍道缘心以故尔。 如是如前心所答。 于此中尽答。 以故说知他心智。 问曰。 何以故说等智。 答曰。 知等故名等智。 如此中净不净行尽行裁割缝去来坐卧言语饮食。 如是余事是谓知等。 故曰等智。 问曰。 如知第一义苦习尽道乃至一切法。 何以故。 说等智不说第一义智。 答曰。 多知等故名为等智。 少知第一义。 是故不说第一义智。 或曰。 隐没故名为等智。 犹如器盖上名隐没。 如是此智隐没故名为等智。 或曰。 此智谓依于痴与痴相续。 痴所持是故名等智。 尊者婆须蜜说曰。 此智非智相。 但多人举作智相。 是故名等智。 如彼多人举作王性非王种。 但多人会推举为王。 以多人举故。 是故说名多人举。 但王如是。 此智非智相。 但多举非智相。 是故名等智。 问曰。 何以故说苦智。 何以故说乃至道智。 答曰。 谓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是名苦智乃至道智。 问曰。 世俗智亦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何以故不名苦智至道智。 答曰。 是世俗智与苦习同一缚。 是故不名苦智至道智。 或曰。 此世俗法诽谤说言。 无苦无习尽道。 是故不应说苦智至道智。 或曰。 谓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能灭坏破有。 是名苦智乃至道智。 世俗智虽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但增受长养有。 是故非名苦智至道智。 或曰。 谓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能断有相续。 能断轮转生老死。 是故名苦智乃至道智。 世俗智虽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能相续有轮转生死。 是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 或曰。 谓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苦尽趣道。 有尽趣道。 贪尽趣道。 尽生老死趣道。 是故名苦智乃至道智世俗智虽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苦习趣道。 有习趣道。 贪习趣道。 生老死习趣道。 是故不名苦智乃至道智。 或曰。 谓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非身见种。 非颠倒种。 非爱种。 非使种。 非贪处非恚处非痴处。 非杂污非杂毒非杂浊。 非在有不堕苦习谛。 是名苦智乃至道智。 世俗智虽苦行四行乃至道行四行。 是身见种颠倒种爱种使种。 贪处恚处痴处。 杂污杂毒杂浊在有堕苦习谛。 是故非名苦智乃至道智。 说曰。 四事故名为法智。 始知法故名为法智。 知现法故名为法智。 于法非愚故名为法智。 于法非欺故名为法智。 遥知故名未知智。 此亦四事从因遥知果。 从果遥知因。 从身行口行遥知心。 从见善说法遥知世尊。 知他心智亦四事。 因次第缘增上。 此智有四缘。 知亦四缘。 等亦四事。 名等相续等俗数等所入等。 苦亦四事。 生苦老苦病苦衰苦习亦四事。 行结爱处所。 尽亦四事。 一者三结尽。 二者欲恚薄。 三者五下分结尽。 四者一切结尽。 道亦四事。 一者缘。 二者现法安乐游。 三者身游戏。 四者观所作办。 尽智亦四事。 空三昧不相应不摄见不与知他心智俱。 所求已舍。 无生智亦四事。 一者依二者方便求三者意四者不转。 说曰。 一智摄一切智。 法智是此性非如法智。 但十智性是法。 二智摄一切智。 有漏无漏相续非相续系非系。 三智摄一切智。 法智未知智等智。 四智摄一切智。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 五智摄一切智。 苦智习智尽智道智等智。 六智摄一切智。 苦习尽道智知他心智等智。 七智摄一切智。 法智未知智等智苦习尽道智。 八智摄一切智。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习智尽智道智。 问曰。 若八智摄一切智者。 余更有八智法界住智涅槃智生死智念宿命智漏尽智妙智尽智无生智。 云何此八智摄彼八智。 答曰。 此八智尽摄彼八智。 问曰。 云何此八智摄彼八智。 答曰。 法界住智者是法性。 彼是四智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 涅槃智者是尽智。 彼是四智法智未知智尽智等智。 生死智念宿命智者。 本阿毗昙师及罽宾说者一等智。 尊者瞿沙说曰。 生死智念宿命智六智。 法智未知智等智苦智习智道智。 除知他心智尽智。 问曰。 何以故除知他心智。 答曰。 生死智念宿。 命智缘过去未来。 知他心智缘现在。 是故除知他心智。 问曰。 何以故除尽智。 答曰。 生死智念宿命智是有为缘。 尽智无为缘。 是故除尽智。 如是说者生死智念宿命智是一宿命智。 有漏尽智者。 或有说。 谓智有漏尽缘是漏尽智。 更有说者。 漏尽智者漏尽意中可得。 是漏尽智。 谓说漏尽缘。 是漏尽智者此四智。 法智未知智尽智等智。 谓说漏尽意中可得。 是漏尽智者一切十智漏尽意中可得。 妙智者本阿毗昙师及罽宾说一智等智。 尊者瞿沙说曰。 妙智者七智。 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等智苦智习智道智除尽智。 问曰。 何以故除尽智。 答曰。 妙智者有为缘尽智者无为缘。 是故除尽智。 如是说者妙智一等智尽智。 无生智者六智。 法智未知智苦智习智尽智道智除知他心智等智。 问曰。 何以故除知他心智。 答曰。 尽智无生智知他心智。 不相应故除知他心智。 问曰。 何以故除等智。 答曰。 尽智无生智是无漏。 等智是有漏。 是故除等智。 如是此八智摄彼八智。 说曰。 一切智当言一智。 智知故。 知如法故。 十智当言法智。 性法故。 十智当言妙智。 愿满故。 十智当言尽智。 得漏尽故。 十智当言无生智。 不转故。 问曰。 此八智几欲界系。 几色界系。 几无色界系。 几不系。 答曰。 六智是不系。 等智三界系。 知他心智或色界系或不系。 地者法智。 六地未至中间根本四禅。 未知智者九地。 此六地及三无色。 知他心智根本四禅。 问曰。 何以故根本四禅。 答曰。 神通故谓神通定可得。 彼知他心智可得非根本地及无色。 非神通定可得。 等智十一地。 苦智习智尽智道智法智分六地。 未知智分九地。 依者法智知他心智依欲界。 未知智等智依三界。 苦智习智尽智道智法智分依欲界。 未知智分依三界。 行者法智未知智十六行。 知他心智道四行。 等智或十六行。 或离十六行。 苦智习智尽智道智各四行。 缘者法智未知智四谛缘。 知他心智欲界色界缘。 他有漏无漏心心数法等智。 或四谛缘或离四谛。 苦智苦谛缘。 习智习谛缘。 尽智尽谛缘。 道智道谛缘。 意止者法智未知智苦智习智道智四意止。 尽智法意止。 知他心智心意止。 等智或四意止。 或离四意止。 智者即智定者。 法智未知智三三昧相应。 知他心智道无愿相应。 等智或三三昧相应。 或不相应。 苦智二三昧相应。 习智尽智道智各一三昧相应。 痛者法智未知智知他心智苦智习智尽智道智总三根相应。 乐根喜根护根。 等智五根相应。 问曰。 当言过去耶。 当言未来耶。 当言现在耶。 答曰。 当言过去当言未来当言现在。 问曰。 当言过去缘耶。 当言未来缘耶。 当言现在缘耶。 答曰。 法智未知智等智或过去缘。 或未来缘。 或现在缘。 或离世缘。 知他心智当言现在缘。 苦智习智道智当言过去缘。 当言未来缘。 当言现在缘。 尽智当言离世缘。 问曰。 当言名缘耶。 当言义缘耶。 答曰。 当言名缘当言义缘。 问曰。 当言己意缘耶。 当言他意缘耶。 当言离意缘耶。 答曰。 法智未知智等智当言己意缘。 当言他意缘。 当言离意缘。 知他心智他意缘。 苦智习智道智当言己意缘。 当言他意缘。 尽智。 当言离意缘。 广说八智处尽。 鞞婆沙三三昧处第四十三三昧者。 空三昧无愿三昧无想三昧。 问曰。 应说一三昧。 如十大地十心心数法。 如五根五力七觉种八道种。 说一三昧应说二三昧。 如所说有漏无漏。 相续不相续。 系不系。 应说四三昧。 如所说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不系。 应说五三昧。 如所说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断无断。 应说六三昧。 如所说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应说九三昧。 如所说增上增上中增上软。 中上中中中软。 软上软中软软。 应说十八三昧。 有漏九种无漏九种意故。 一时顷有无量三昧。 云何一三昧广施设三三昧。 云何无量三昧略施设三三昧耶。 答曰。 以三事故。 一行二不愿三缘。 行者空三昧行二行。 空行非我行。 不愿者。 不愿有故。 问曰。 若不愿是无愿者亦不愿道耶。 答曰。 不也。 何以故。 无愿者是圣道能除有。 以故不愿有。 圣道者不愿道。 何况愿有缘者无想。 离十想法故。 十想法者。 五界想。 色声香味细滑。 二众生想。 男想女想。 三有为有为想。 生老无常。 此者彼中无一。 是离十想法故名无想。 是谓三事故行不愿缘说三三昧。 或曰。 除结故说三三昧。 空三昧除身见。 无愿三昧除戒盗。 无想三昧除疑。 是谓除结故说三三昧。 彼施设中说谓空三昧。 即是空三昧非无愿。 非无想。 谓无愿即是无愿。 非空三昧非无想。 谓无想三昧即是无想。 非空三昧非无愿。 问曰。 何以故别说三。 答曰。 行各异故。 谓空三昧行。 此行非无愿行非无想行。 谓无愿行。 此行非空三昧行非无想行。 谓无想行。 此行非空三昧行非无愿行。 是谓行各异故别说三三昧。 复如所说。 谓空三昧即是空三昧。 亦是无愿非无想。 谓无愿即是无愿。 亦是空三昧非无想。 谓无想即是无想。 非空三昧亦非无愿。 问曰。 何以故并说二别说一。 答曰。 一时得故。 共除结故。 一时得者。 若依空三昧取证亦得无愿。 若依无愿取证亦得空三昧。 共除结者。 此二俱具若断除结种。 是谓一时得故。 共除结故。 并说二别说一。 复如所说。 谓空三昧即是空三昧。 亦是无愿亦是无想。 问曰。 何以故一切并说。 答曰。 此三昧空无有常计常。 常住不变易以是故一切并说谓无愿即是无愿亦是空三昧亦是无想。 问曰。 何以故此三昧无愿。 答曰。 此三昧不愿淫恚痴。 亦不愿受当来有。 是故此三昧是无愿。 谓无愿三昧即是无想。 亦是空三昧亦是无愿。 问曰。 何以故此三昧是无想。 答曰。 此三昧无有色想。 无有声香味细滑法想。 是故此三昧无想。 问曰。 三三昧有何性。 答曰。 行阴性。 界者或三界系或不系。 地者或十一地或九地。 依者依三界。 行者空三昧有二行。 空行非我行。 无愿有十行。 无常行因习本缘道正趣出要。 无想有四行。 尽止妙离。 此中应作四句。 谓空三昧亦是行空行耶。 答曰。 或空三昧非行空行。 云何空三昧非行空行耶。 答曰。 谓空三昧行非我行。 是谓空三昧非行空行。 云何空行非空三昧耶。 答曰。 谓空三昧行空行时相应诸法。 是谓行空行非空三昧。 云何空三昧亦是行空行。 答曰。 谓空三昧行空行。 是谓空三昧亦是行空行。 云何非空三昧亦非行空行。 答曰。 若即取此种类。 应说谓空三昧行。 余行相应法。 若不即取此种类。 应说除此行如行。 如是已行当行。 如空行三四句。 如是无我行亦三四句。 是谓空三昧六四句。 无愿三十。 无想十二。 并说四十八四句。 缘者空三昧缘苦谛。 无愿缘三谛。 无想缘尽谛。 意止者空三昧无愿四意止。 无想法意。 止智者虽性非智。 空三昧四智相应。 法智未知智苦智等智。 无愿七智相应。 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苦智习智道智。 无想四智相应。 法智未知智尽智等智。 定者即定。 痛者三痛相应。 乐根喜根护根。 问曰。 当言过去耶。 当言未来耶。 当言现在耶。 答曰。 当言过去。 当言未来。 当言现在。 问曰。 当言过去缘耶。 当言未来缘耶。 当言现在缘耶。 当言非世缘耶。 答曰。 空无愿当言过去缘。 当言未来缘。 当言现在缘。 无想者当言非世缘。 问曰。 当言名缘耶。 当言义缘耶。 答曰。 当言名缘当言义缘。 问曰。 当言己意缘耶。 当言他意缘耶。 当言非意缘。 答曰。 空三昧无愿当言己意缘。 当言他意缘。 无想三昧当言非意缘。 此是三三昧性。 已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当说行。 何以故说三昧。 三昧有何义。 答曰。 三事故说三昧。 一等二相续三缘缚。 等者众生久时心数法乱。 谓令正真。 因三昧故。 相续者众生久时心数法不次第生。 若生善便有不善无记。 若生不善便有善无记。 若生无记便有善不善。 谓令一向次第生善相缚相续除不善无记。 唯因三昧故。 缘缚者众生久时心数法散。 色声香味细滑法。 谓令摄捡缚一缘中。 因三昧故。 是谓三事故等相续缘缚说三昧。 或曰。 以三事故。 一摄二不散三不舍说三昧。 或曰。 复有三事故。 一者一意二不散三相续说三昧。 如世尊契经说三三昧三解脱门。 问曰。 三三昧者。 空三昧无愿无相解脱门。 亦空三昧无愿无相。 此二何差别。 答曰。 三昧者有漏无漏。 解脱门者一向无漏。 是谓差别。 问曰。 此论更有论生。 何以故三昧有漏无漏。 解脱门一向无漏耶。 答曰。 此是解脱门。 解脱门者不应有漏。 亦不应系缚。 是故三昧有漏无漏。 解脱门一向无漏。 问曰。 解脱门者。 为取证故解脱门耶。 为有漏尽故解脱门耶。 若取证故解脱门者。 应苦法忍相应是解脱门余者非。 若有漏尽故解脱门者。 应金刚三昧相应是解脱门。 余者非。 作此论已。 答曰。 解脱者。 取证故亦漏尽故。 问曰。 若取证漏尽故是解脱门者。 应苦法忍相应是解脱门余者非。 答曰。 一切取证故。 得一切漏尽。 故名为解脱门。 问曰。 何以故名为门。 答曰。 向面故名为门。 如勇健夫执楯自障。 以极利刀害彼怨家。 如是行者三昧向面已。 以利慧刀害结怨家。 如是谓向面故名为门。 如世尊契经以三三昧为鬘。 问曰。 何以故佛世尊说三三昧为鬘。 答曰。 增上恭敬故。 极妙故。 如人以鬘冠首。 妙故他所恭敬。 如是行者以三三昧鬘冠首。 妙故天及人增上恭敬。 是谓增上恭敬妙故说三三昧为鬘。 或曰。 如人首冠华鬘风不乱其发。 如是圣三三昧冠首善根功德。 觉观风不能乱以故尔。 或曰。 如人以綖结花作鬘久住不速解散。 如是圣三三昧结功德鬘。 得久住不速遗忘以故尔。 或曰。 如人以华结作鬘多有所直。 如是圣以三三昧结功德鬘多有所直。 取证得果除结漏尽。 因此事故佛契经说。 舍利弗圣弟子成就三三昧鬘。 除去不善修行于善以故尔。 或曰。 谓以三三昧广师子吼。 如所说尊者舍利弗游拘萨罗止山林中。 离彼不远有异学亦在中止。 彼时人民于四月节会游戏。 彼异学少有事缘。 下山林至人间。 遇彼节会得酒肉丰足。 彼醉挟瓶还本山林。 彼遥见尊者舍利弗。 见已轻之。 甚奇我亦止于林彼亦止于林。 我亦出家彼亦出家。 我亦舍妻色彼亦舍妻色。 我有如此乐彼有如此苦。 即时说偈曰。 美酒我饮醉今复持一瓶山地草树木视之一金色于是尊者舍利弗作是念。 此死瘦梵志能说此偈。 我岂不能以偈答之。 即时说偈曰。 我饮无想酒持空三昧瓶山地草树木视之如弃唾尊者舍利弗于此偈中以三三昧作师子吼。 我饮无想酒者。 此现无想三昧。 持空三昧瓶者。 此现空三昧。 山地草树木视之如弃唾者。 此现无愿三昧。 如是此偈中尊者舍利弗作师子吼。 以是故佛契经说三三昧为鬘。 问曰。 死瘦者。 无命根无意非众生数。 彼梵志有命有意是众生数。 何以故说言死瘦耶。 答曰。 以彼轻易意故言死瘦。 或曰。 彼无慧命根故言死瘦。 说曰。 此说多有无想。 或以空三昧说无想。 或以见道说无想。 或以无疑说无想。 或以非想非不想说无想。 或无相即说无想。 或以空三昧说无想者。 如所说我本无想。 三昧所为所行。 谓我所为所行者。 我今便止不欲。 谓彼比丘思惟空法。 便忘众生想不见男女。 此是空三昧说无想。 复次空三昧说无想者。 如所说有一比丘。 得空解脱门。 而不自知何果何功德。 彼作是念。 谁能为我记此三昧果及功德。 复作是念。 尊者阿难圣所称誉。 世尊印可阿难。 必能为我记此三昧果及功德。 复作是念。 若我至尊者阿难所。 问此三昧何果功德者。 或能尊者阿难还问我。 比丘得此三昧耶。 我若说得云何示他功德。 我若言不得云何欺彼上尊。 比丘我若默然住。 云何触娆上尊。 比丘复作念。 我当寻从尊者阿难。 或能自他从尊者阿难所闻此事。 于是彼比丘六年中寻从尊者阿难而不闻此事。 于是彼比丘后时从坐起。 整衣服偏露右肩。 叉手向尊者阿难。 白尊者阿难曰。 尊者阿难。 谓此三昧精勤修行不增不减。 如水定住。 住故解脱。 解脱故住。 此三昧何果何功德耶。 尊者阿难问曰。 比丘。 汝得此三昧耶。 比丘对曰。 唯然尊者阿难。 得此三昧。 尊者阿难说曰。 比丘谓此三昧精勤修行不增不减。 如水定住。 住故解脱。 解脱故住。 比丘。 此三昧智果智功德。 比丘不久当得智。 精勤修行者勇勐专志。 是故说精勤修行。 不增不减者不增涅槃不减生死。 是故说不增不减。 或曰。 不增者除我故。 不减者除是我故。 或曰。 不增者除我见故。 不减者除有我见故。 是故说不增不减。 如水定住者。 如泉眼出水覆泉眼不舍。 如是彼三昧所缘生而不舍彼缘。 比丘此三昧智果智功德者。 取证得果漏尽故。 说智果智功德。 于是彼比丘闻尊者阿难善方喻说。 内怀欢喜诵习受持已。 礼尊者阿难足。 绕尊者阿难已而去。 彼比丘因尊者阿难教授。 独靖寂燕坐心不放逸。 精勤游已知法至得阿罗汉。 此是空三昧说无想。 见道说无想者。 如所说目揵连。 彼鞮舍梵不为汝记第六无想行人耶。 第六无想行人者。 坚信坚法。 此义说第六无想行人。 彼无想不可数不可施设。 或此住或彼住。 或苦法忍或苦法智。 或苦未知忍或苦未知智。 或习法忍或习法智。 或习未知忍或习未知智。 或尽法忍或尽法智。 或尽未知忍或尽未知智。 或道法忍或道法智。 或道未知忍。 是谓无想不可数不可施设。 以是故坚信坚法。 说第六无想人。 此中见道说无想。 问曰。 何以故此见道说无想。 答曰。 见道速疾道捷疾。 道不住故。 以是故见道说无想。 或无疑说无想者。 如所说尊者瞿多有欲想有恚想有痴想。 若无者。 是谓无想是谓无疑。 此中说无疑是无想。 问曰。 何以故说无疑是无想。 答曰。 结者能令退因结相故。 无疑不减不退。 以是故无疑说无想。 或非想非不想说无想者。 如所说彼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想非不想处成就游。 此中非想非不想说无想。 问曰。 何以故非想非不想说无想。 答曰。 彼想亦非定非想亦非定。 想非定者。 如七想正受。 非想亦非定者。 如无想正受想灭。 正受钝故不利故不捷疾故。 无想即说无想者。 如所说三三昧空三昧无愿无想。 此中无想即说无想。 如世尊说。 空三昧上尊所居。 问曰。 何以故说空三昧上尊所居。 答曰。 上尊多游中故。 三千大千国土。 佛世尊于功德中最为上尊。 彼多游此中。 第二上尊尊者舍利弗彼亦多游此中。 是谓上尊所居多游此中。 名空三昧上尊所居。 或曰。 谓空三昧于此法不共居故。 说空三昧上尊所居。 虽百岁在此外法者。 但彼故名为小成就。 愚法故。 虽七岁在此法者。 但彼名为上尊成就。 上尊法故。 谓空三昧于此法不共居故。 名为上尊所居。 问曰。 无愿无想于此外法为有耶为无耶。 答曰。 虽无根本无愿无想。 或有相似无愿行相似是麁行。 无想行相似是止行。 一切九十六种术无有似空三昧。 况根本空三昧。 谓空三昧于法此不共居。 是故说上尊所居。 或曰。 定住故说空三昧上尊所居。 此众生未观空故。 常乱驰逸狂奔不住如水扰动。 意如是不住。 若观空法已。 定住不移动如须弥山。 是谓定住。 故说空三昧上尊所居。 或曰。 一切爱非爱便不便善不善乐具苦具不共俱。 是故说空三昧上尊所居。 如所说尊者舍利弗母命终。 弟子退服还家。 当尔时黑齿比丘常与尊者舍利弗不相得。 彼作是念。 我当至彼说此凶问。 便诣尊者舍利弗所。 到已说曰。 尊者舍利弗欲知不。 尊母命终。 弟子退服还家。 尊者舍利弗说曰。 黑齿比丘。 此者知当如何。 如汝所说母命终者此有之性谁生不死者。 汝所说弟子退服还家者。 此凡夫人性常移动。 世尊说唯一圣人常不移动。 如所说阿难见谛之人。 知已犯戒舍戒退服还家者。 非有此处。 黑齿比丘作是念。 虽有斯言心必不乐。 尔时尊者舍利弗见此事。 清旦整服持钵入舍卫分卫。 分卫已食后举衣钵澡洗手足。 以尼师檀着左肩上。 入安陀林坐禅。 尊者舍利弗安陀林坐禅时作是念。 世间颇有极好妙事可爱。 谓当变易起我愁忧苦恼耶。 复作是念。 世间无有极好妙事可爱。 谓当变易起我愁忧苦恼。 尔时尊者舍利弗晡时从禅起。 出安陀林诣祇树给孤独园。 尊者阿难遥见尊者舍利弗来。 见已说曰。 善来尊者舍利弗。 为从何来何处坐禅。 尔时尊者舍利弗答曰。 阿难。 从安陀林来在彼坐禅。 尊者阿难问曰。 尊者舍利弗。 在安陀林云何坐禅。 答曰。 阿难。 我于安陀林思惟有觉有观。 问曰。 云何尊者舍利弗有觉有观三昧。 答曰。 阿难。 我于安陀林坐禅时作是念。 世间颇有极好妙事可爱。 谓当变易起我愁忧苦恼耶。 尊者阿难问曰。 作是念时为获何等。 答曰。 阿难。 我作是念。 世间无有极好妙事可爱。 谓当变易起我愁忧苦恼。 问曰。 尊者舍利弗。 为极爱敬世尊不。 答曰。 阿难。 极爱敬世尊。 问曰。 若世尊般涅槃。 为当起愁忧苦恼不耶。 答曰。 阿难。 世尊般涅槃。 我不起愁忧苦恼。 但作是念。 世尊般涅槃甚速。 世间眼灭甚疾。 尊者阿难说曰。 善哉善哉。 尊者舍利弗。 世尊般涅槃。 不起愁忧苦恼。 何以故。 如彼我是我极断故。 是谓一切爱非爱便不便善不善乐苦具不共俱。 是故说空三昧上尊所居。 复次如所说。 世尊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在一处坐禅。 便作是念。 一时世尊游释种处城名尼钳。 彼时我从世尊闻如此所说义。 阿难。 我多游空三昧。 云何昔世尊所说善知善受持耶。 于是尊者阿难。 从下晡起至世尊所。 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 白世尊曰。 唯世尊。 世尊昔一时游释种处城名尼钳。 彼时我从世尊闻如此所说义。 阿难。 我多游空三昧。 云何昔世尊所说善知善受持耶。 如是向世尊说已。 世尊告曰。 如是阿难如是阿难。 我所说汝善知善受持。 何以故。 阿难。 我今亦多游空三昧。 问曰。 若彼善知善受持者。 何以故问世尊。 若问者云何善知善受持。 作此论已。 答曰。 善知善受持。 问曰。 若善知善受持者。 何以故问。 答曰。 尊者阿难以坏释种忧慼意中不定故问。 说者彼愚痴流离王伐迦维罗卫尽坏彼族。 尊者阿难闻愚痴流离王伐迦维罗卫尽坏我释种。 闻已明旦与一比丘为伴。 入彼城视本城犹若天宫。 今如丘塚。 牆壁楼橹埤堄窓牖皆已毁坏。 有种种华树种种果树园观。 尽已摧折纵横蔽地。 若干花池莲华池青莲花池尽颓毁枯竭。 异类奇鸟凫雁鸳鸯鸲鹆鹦鹉孔雀千秋青雀飞在空中。 烟火所熏徘徊在上。 无量男女丧失父母。 号哭悲泣随逐阿难。 彼时异学优昙钵园中。 七万贤圣埋半身在地。 以大香象铁把把之。 尊者阿难见已增益悲酸。 世尊因彼处故。 与诸比丘前后围绕。 诸根寂定意行不动犹如山地。 执心如持油钵。 御五根马如净金山而入彼城。 于是尊者阿难遥见世尊妙光曜身。 阿难见已作是念。 甚奇生地同坏种族俱灭。 我有如此忧慼。 而世尊犹若大山无有倾斜。 彼时世尊知尊者阿难意念意行。 便告尊者阿难曰。 阿难。 我多游空三昧。 而汝有村想我具足寂静想。 而汝有人想。 我具足法想。 彼时尊者阿难及余比丘丧失亲族。 内怀忧慼不能行善。 于是世尊因此处故游于人间。 次第游行还至舍卫。 游舍卫祇桓精舍给孤独园。 彼时尊者阿难忧慼心除。 于寂静处作是念。 昔一时世尊游释种处城名尼钳。 彼时我从世尊闻如此所说义阿难。 我多游空三昧。 云何昔世尊所说善知善受持耶。 于是尊者阿难从下晡起至世尊所。 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 白世尊曰唯世尊。 世尊昔一时游释种城名尼钳。 彼时我从世尊闻如此所说义。 阿难。 我多游空三昧。 云何世尊。 所说善知善受持耶。 世尊告曰。 如是阿难。 如是阿难。 我所说汝善知善受持。 何以故。 阿难。 我今亦多游空三昧。 问曰。 若问者云何善知善受持。 答曰。 彼善知善受持者不耶。 受持不颠倒受持。 不前不后受持不尽遗忘。 但内怀忧慼意中不定故问。 说曰。 如世尊说。 阿难我今亦多游空三昧。 彼时诸比丘闻所说作是念。 空三昧者。 诸佛世尊必不共游居。 非诸声闻辟支佛。 彼时世尊知诸声闻意念意行已。 告尊者阿难曰。 阿难。 诸有比丘欲多游空三昧者。 阿难彼比丘当不念村想不念人想。 应念寂静想。 问曰。 世尊现何等村想。 何等人想。 何等寂静想。 何等地想。 何等无量空处想。 何等无量识处想。 何等无所有处想。 何等无想意定。 何等有为意解脱。 何等无为意解脱。 何等漏尽。 答曰。 村想者。 现缘迦维罗卫想。 人想者。 现杀舍夷人想。 寂静想者。 现尼拘类树园想。 地想者。 现四禅想。 无量空处乃至无所有处想者。 现除此欲色界。 或曰。 村想现欲界。 欲界者说如村。 如所说偈。 谓能弃村刺骂言及缚害比丘离苦乐如山不可动人想者。 现凡人想。 寂静想者。 现二禅想。 此说贤圣默然。 地想者。 现灭色想。 因色故便有截耳鼻手足。 无量空处想乃至无所有处想者。 现除欲色界。 是谓现村想至无所有处想。 问曰。 何以故。 常说村想人想当莫念。 答曰。 谓此二想令诸比丘内多怀忧慼。 世尊说当舍此行善法。 以是故。 常说莫念村想人想。 问曰。 何以故。 舍下想增上想。 答曰。 制乱故。 若世尊不舍下想增上想者便有乱。 诸佛世尊法常不乱说。 是谓制乱故。 或曰。 制重说故。 若世尊不舍下想增上想者。 便为有重。 诸佛世尊法常不重说。 是谓制重说。 故舍下想增上想。 阿难此不颠倒。 如真实空三昧。 谓有为解脱无为解脱。 问曰。 云何此中有为解脱无为解脱。 答曰。 有为解脱者。 等意解脱。 无为解脱者。 无碍解脱。 问曰。 何以故说等意解脱。 答曰。 以少道得故说等意解脱。 问曰。 何以故说无碍解脱。 答曰。 以无量道得故说无碍解脱。 问曰。 何以故说无碍解脱不动。 答曰。 结者能令动。 无碍者因结不动不转不退。 以是故无碍解脱说不动。 谓至竟漏尽者。 谓现一切漏尽。 广说三三昧处。 尽广说大章尽。 鞞婆沙论卷第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3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