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五 内容: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五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道品第十之一有人出世。 如来无所着等正觉。 说种种因种种门种种道种种向道。 今当集诸道门。 有一支道二支道三支道四支道五支道六支道七支道八支道九支道十支道十一支道。 云何一支道。 身念处。 是名一支道。 云何二支道。 定慧。 是名二支道。 云何三支道。 有觉有观定。 无觉有观定。 无觉无观定。 空定无想定。 无愿定是名三支道。 云何四支道。 四念处。 四正断四神足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四向道四修定四断。 是名四支道。 云何五支道。 五根五力五解脱入五出界五观定五生解脱法。 是名五支道。 云何六支道。 六念六向六出界六明分法六悦因法六无喜正觉。 是名六支道。 云何七支道。 七觉七想七定因缘法。 是名七支道。 云何八支道。 八圣道八解脱八胜入。 是名八支道。 云何九支道。 九灭九次第定九想。 是名九支道。 云何十支道。 十想十直法十一切入。 是名十支道。 云何十一支道。 十一解脱入。 是名十一支道。 何谓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谓念至身依身以身始观。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思惟身无常。 知无常解无常受无常。 如实人念忆念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身苦恼痈箭味患依缘坏法不定不满可坏苦空无我。 思惟缘。 知缘受缘。 即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思惟身灭。 知灭解灭受灭。 即无明灭。 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行知行乐住知住乐坐知坐乐卧知卧乐。 如是身住乐。 如实人念忆念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去来屈伸应正智行。 执持衣钵。 如法饮食。 病瘦医药除疲极睡眠。 及大小便利于行住坐卧觉悟说法默然。 应正智行。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出息长知出息长。 入息长知入息长。 出息短知出息短。 入息短知入息短。 如旋师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 如是比丘。 出息长知长。 入息长知长。 出息短知短。 入息短知短。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从顶至足。 皆是不净。 此身中有爪齿发毛薄皮厚皮肉筋脉脾肾心肺大小秽处涕唾脓血脂肪脑膜泪汗骨髓。 如净眼人。 于一门仓。 观见诸穀。 胡麻米豆小豆豍豆大麦小麦。 如是比丘。 观此身中。 从顶至足。 皆是不净。 此身中但有爪齿乃至骨髓。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观四大。 此身有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如屠牛师屠师弟子屠牛为四分若坐若立观此四分。 如是比丘。 观此身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观此诸大。 各各相违。 有此诸大依于外大饮食长养羸劣不坚念念磨灭暂住不久。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观此身依食住依食长养。 缘食住无食不住。 如火依薪得然无薪则灭。 如是比丘观此身依食住依食长养。 缘食住无食不住。 如世尊说。 观身所集苦一切皆缘食若能除灭食则无是诸苦如是知过患食是成就苦比丘灭食已决定得涅槃如是人念忆念实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 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观身尽空俱空。 以念遍知解行。 如竹苇尽空俱空。 如是比丘观身尽空俱空。 以念遍知解行。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 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观身是痈疮。 身中有九疮津漏门。 所出津漏。 皆是不净津漏。 是胎始膜。 是腐败。 是臭秽。 是可恶津漏。 眼出眵泪脓血津漏。 耳出耵[月*宁]脓血津漏。 鼻出涕痰脓血津漏。 口出涕唾脓血津漏。 二处出便利脓血津漏。 如人痈疮乾痂久住。 如是九疮津漏门所出。 皆是不净津漏。 是胎始膜。 是腐败。 是臭秽。 是可恶津漏。 比丘如是观身是痈疮。 此身九入九疮九津九漏。 眼耳鼻口一一处所出津漏皆是不净津漏。 是胎始膜。 是腐败。 是臭秽。 是可恶津漏。 眼出眵泪脓血津漏。 耳出耵[月*宁]脓血津漏。 鼻出涕痰脓血津漏。 口出涕唾脓血津漏。 二处出便利脓血津漏。 如摩诃迦叶所说。 四大身是衰耗相违津漏。 众病所居处。 众苦所依处。 爱护身者。 如爱护死尸。 寿命短促。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 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观三根集业。 贪根集业。 恚根集业。 痴根集业。 若贪作业贪共贪绪贪集贪因贪缘身口意是非圣业。 是有漏业。 是集业非灭垢业。 瞋恚愚痴。 亦复如是。 若成就此业。 父母具足有漏心向阴欲受生。 彼阴灭处母胎生初识有色共彼识四大所造色。 谓色由意生受想思触谓名如是名色共生共起。 彼不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 不从父母出。 不从业出。 亦非余处出。 因众缘和合。 因集因业因父母出。 如春后月无有云雾。 日中时有人持火珠。 以乾牛粪坋上。 便有火生有光出。 如是观火。 不从东方乃至牛粪中出。 如是众缘和合有火生光出。 比丘如是观名色。 不从东方。 乃至不从业出。 众缘和合因集因父母生。 便有色名。 七日时。 是胎始膜。 复七日如云。 复七日初肉。 复七日始坚。 乃至四十九日。 身肢节具足。 帝释问世尊。 诸佛不以色为我。 云何身有觉。 云何水中生骨。 复云何能住胎。 问已有答。 世尊为决疑。 一切行生灭。 世尊。 如实知一切行生灭。 帝释谛听。 我今当说。 初有胎始膜。 因胎始膜。 便有如云。 因如云便有初肉。 因初肉便有始坚。 因始坚便有支节诸入爪发。 因母饮食便住。 帝释复问。 众生不知何法众生不觉何法众生何法染贪众生何法系缚世尊答。 众生不知生法众生不觉灭法众生身法染贪众生爱法系缚帝释宜实谛听知因法则能离慧者能度死流度已终不复还若母怀妊。 或九月。 或十月。 身重自爱护。 若九月若十月爱护重身已。 便生子。 生已母以血养。 圣法中。 以母乳为血。 后便能食能食已。 诸根增长。 诸根增长已诸根具足。 后则衰变。 骨节离解。 皮缓面皱。 气力微弱。 齿落发白。 身体偻曲。 拄杖羸劣。 气息转少。 不耐苦痛。 壮时已过。 血肉渐消。 多诸苦患。 死命迫促。 如尸婆罗所说。 人命去不还日夜常衰损如鱼处热水生苦死复逼以如是方便。 知法无常有为缘生。 尽法变法。 离法灭法。 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我所。 皆无有我。 如是慧者。 正观不放逸。 勤念正慧寂静行。 若依贪妄想断。 断已内心正住正止。 独处得定。 如实人念忆念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 人有眼耳鼻舌身意。 假名为人。 眼耳鼻舌身意非人。 离眼耳鼻舌身意亦非人。 若如是法。 正生正成就正出。 假名为人。 如舍有梁椽牆壁假名为舍。 梁椽牆壁非舍。 离梁椽牆壁亦非舍。 若如是法。 正生正成就正出。 假名为舍。 比丘如是思惟。 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假名为人。 眼耳鼻舌身意非人。 离眼耳鼻舌身意亦非人。 比丘若如是法。 正生正成就正出。 假名为人。 如象经所说。 比丘缘木缘竹缘绳索缘泥围绕虚空。 假名为舍。 比丘如是缘骨缘筋缘血肉缘皮肤围绕虚空。 假名为我。 以如是方便。 知此法无常有为缘生。 尽法变法。 离法灭法。 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所我皆无有我。 如是正慧见。 如是不放逸。 勤念正智寂静行依贪妄想断。 断己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 缘有眼。 假名为我。 无眼亦不假名为我。 眼非我离眼。 若是我眼。 应当有异。 以眼非我故。 眼无有异。 若无眼亦不假名为我。 以眼非我离眼亦非我。 以是故。 缘眼假名为我。 无眼亦不假名为我。 耳鼻舌身。 心缘心假名为我。 无心亦不假名为我。 心非我离心非我心。 若是我心。 应当有异。 以心非我故。 心无有异。 若无心亦不假名为我。 以心非我离心亦非我。 以是故。 缘心假名为我。 无心亦不假名为我。 如世尊说。 若说眼为我者非也。 眼有生灭。 若生灭者。 我亦应生灭。 则有此负。 是故非也。 若说眼为我者此事不然。 耳鼻舌身心亦复如是。 如是方便知此法无常。 有为缘生。 尽法变法。 离法灭法。 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所我。 皆无有我。 如是正慧见。 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 依贪妄想断。 断已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 若见色是我。 受想行识是我。 此见共欲共瞋恚共愚痴共取共忍住共苦共虚妄共众恼共燋热。 不解射。 不离欲。 不灭。 不寂静。 不正觉。 不得沙门果。 不得涅槃。 若此见成就。 于生老病死苦本。 则聚集和合。 若见色无我。 受想行识无我。 此见不共瞋恚。 不共愚痴。 不共取。 不共忍住。 不共苦。 不共虚妄。 不共众恼。 不共燋热。 解射离欲灭。 寂静正觉。 得沙门果得涅槃。 若此见成就。 于生老病死苦本。 则不聚集和合。 如世尊说。 诸比丘。 有人如是见缘有我有我所缘有我所有。 我言有我有我所。 若实若有。 尽不可得。 诸比丘此非纯愚法也。 世尊是也。 诸比丘。 如愚者计有常。 不异不异物不变法。 常定住有是也。 世尊有也。 诸比丘。 若计有常。 不异不异物不变法。 常当定住也。 世尊无也。 若愚者计有我。 若我常不异不异物不变法。 常定住有是也。 世尊有也。 诸比丘。 计有我。 若当不异不异物不变法。 常当定住也。 世尊无也。 诸比丘。 若愚者依止。 若依常见。 不异不异物不变法。 常当定住也。 世尊有也。 诸比丘。 若依止。 若依常见。 不异不异物不变法。 常当定住也。 世尊无也。 以是故。 诸比丘若一切色。 过去未来现在。 内外麁细。 卑胜远近。 如是一切色。 我非我所有。 我所非我有。 我所我。 皆无有我。 是谓正慧观。 受想行识观亦如是。 复次比丘。 若作是见。 我乐世乐当乐常不异不异物不变法常定住。 但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我所皆无有我。 是谓正慧观。 若作是见。 我断灭。 但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我所皆无有我。 是谓正慧观。 若作是见。 我能见闻觉知思惟分别。 但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 我我所皆无有我。 是谓正慧观。 圣人若如是见如是闻。 有我有我所。 终无惊恐。 复次如世尊说。 色非我。 若色是我。 色不应受苦患。 色应得自在。 如是有如是非有。 以色非我故。 色受苦患。 色不得自在。 如是非有。 受想行识非我。 我非识。 若识是我。 识不应受苦患。 识应得自在。 如是有如是非有。 以识非我故。 识受苦患。 识不得自在。 如是有。 如是非有。 是故当知此法无常有。 为缘生。 尽法变法离法。 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我所。 皆无有我。 是谓正慧观。 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 依贪妄想断。 断已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 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世间种种苦。 此苦何因何绪何集何生何尊上。 如是思惟世间种种苦阴。 因阴绪阴集阴生阴尊上缘阴。 有丧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亲属苦。 有衰耗众病苦。 有诸不适意触。 若手拳触。 鞭杖触。 瓦石触。 刀杖触。 寒热触。 饥渴触。 风日触。 蚊虻触。 有国王大臣。 枷锁系闭縺缚。 肉断骨出如贝骑利木刀。 以石锤脚。 五车磔裂。 以绳拘结。 火鬘烧身。 身为火爆。 以刀削身。 以钩钩肉。 剥皮蜜涂。 令虫唼食。 草裹火烧。 扇车吹身令破。 铁鍱缠身。 断手足耳鼻。 驱上标头。 以箭射杀。 最后斩杀。 有如是等苦。 如世尊说。 无有如欲火无有如恚毒无有如痴网无有如阴苦如实知此已涅槃第一乐是故当知。 此法无常有。 为缘生。 尽法变法离法灭法。 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我所皆无有我。 是谓正慧观。 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 依贪妄想断。 断已心正住正止独处定。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身多苦多失多恼多悲多众苦。 观身生正生起正起出正出成就具足生种种病。 若因热生病。 因阴生病。 因风生病。 因自力生病。 因他恼生病。 因时变生病。 因诸大相违生病。 因食不消生病。 因业报生病。 因集生病。 眼病耳鼻舌身病。 头痛肩痛。 牙齿咽项。 脑痛蛇肌。 气逆呼呷咽塞謦欬呕吐下利绞痛热病腹痛。 疮癣疥瘙皮肤[病-丙+习][病-丙+习]如虫行。 侵淫疮癞疮痈疮白癞枯燥瘨狂病痔病赤肿病。 外为种种虫噉蚤虱壁虱蚊虻蟆子。 内乃至一毛处。 无不有虫。 如世尊说。 色生住出生病居苦出老死。 若受想行识生住出生病居苦出老死。 复次如世尊说。 三苦。 行苦。 苦苦。 变苦。 是故当知。 此法无常有。 为缘生。 尽法变法离法灭法。 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我所皆无有我。 是谓正慧观。 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依贪妄想断。 断已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 得须陀洹果。 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 何因何住何非因何非住。 如是思惟。 因脚骨住膞骨。 因膞骨住髀骨。 因髀骨住臗骨。 因臗骨住嵴骨。 因嵴骨住肋骨。 因手骨住臂骨。 因臂骨住肩骨。 因肩骨住项骨。 因项骨住头骨。 因髓住骨因骨住筋。 因筋住肉。 因肉住血。 因血住皮。 因皮住薄皮。 因薄皮住毛。 如因空住风因风住水因水住地因地住诸作业及种子聚落。 众生聚落。 药草丛林。 比丘如是思惟。 因脚骨住膞骨。 因膞骨乃至头骨。 因髓住骨。 因骨乃至住毛。 若无脚骨膞骨不住。 无膞骨髀骨不住。 无髀骨臗骨不住。 无臗骨嵴骨不住。 无嵴骨肋骨不住。 无手骨臂骨不住。 无臂骨肩骨不住。 无肩骨项骨不住。 无项骨头骨不住。 无髓骨不住。 无骨筋不住。 无筋肉不住。 无肉血不住。 无血皮不住。 无皮薄皮不住。 无薄皮毛不住。 如无虚空风不住。 如无风水不住。 若无水地不住。 如无地诸作业及种子畴类众生聚落药草丛林不住。 比丘如是思惟。 若无脚骨膞骨不住。 无膞骨乃至头骨不住。 无髓骨不住。 无骨乃至毛不住。 以骨盛髓筋缠骨肉覆筋血涂肉皮裹血薄皮膜厚皮毛衣薄皮。 如世尊说。 若法生灭。 因行住行。 是故当知。 此法无常有。 为缘生。 尽法变法离法灭法。 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我所皆无有我。 是谓正慧观。 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依贪妄想断。 断已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此念亲近多修学。 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 何因何假。 何非因何非假。 如是思惟。 因身有假身业。 无身无假身业。 因口有假口业。 无口无假口业。 因意有假意业。 无意无假意业。 若身作业。 若口说业。 业触身去来屈伸回转身教。 集声音句言语口教。 若因意作业。 无意无作业。 如巧匠巧匠弟子。 刻作木人。 动作机关。 能令去来坐卧。 如是若身作业。 若口说业。 业触身去来屈伸回转身教。 集声音句言语口教。 若因意作业。 无意无作业。 如世尊说。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是故当知。 此法无常有。 为缘生。 尽法变法离法灭法。 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我所皆无有我。 是谓正慧观。 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依贪妄想断。 断已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 若最后行。 未知而灭。 若无间行灭已。 识续余道生。 彼行缘彼识。 名无间缘。 若因行彼识续余道生。 彼行缘彼识。 名因缘。 若思惟行识。 续余道生。 彼行缘彼识。 名缘缘。 若依行识续余道生。 彼行缘彼识。 名依缘。 若报行识续余道生。 彼行缘彼识。 名报缘。 若行起识续余道生。 彼行缘行识。 名起缘。 若相应行识续余道生。 彼行缘彼识。 名异缘。 若增上趣彼识增上续余道生。 彼行缘彼识。 名增上缘。 此最后识灭初识续余道生。 最后识灭已。 初识即生。 无有中间。 如影移日。 续日移影。 续影与日。 无有中间。 如是最后识灭。 初识续余道生。 后识灭已。 即生初识。 无有中间。 如此最后识。 若最后识相应法。 不至初识。 若初识初识相应法。 不至后识。 如眼识灭已生耳识。 耳识灭已生眼识。 眼识相应法。 不至耳识。 耳识相应法。 不至眼识。 如是后识后识相应法。 不至初识。 初识初识相应法。 不至后识。 若后识灭已即生初识。 谓此时过。 谓此灭后生。 谓此终彼始。 非命是身。 非身是命。 非命异身。 非身异命。 非命非断。 非生非住。 非有变。 非无因。 非天所作。 非此作此受。 非异作异受。 知有去来。 知有生死。 知有业相续。 知有说法。 知有缘。 无有从此至彼者。 无有从彼至此者。 但行相续生。 以业缘故。 如世尊说。 我所空。 我于我所。 不应疑我我所。 不应说于一切法不应疑。 是故当知。 此法无常有为缘生尽法变法灭法离法。 我所非我有。 我非我所有。 我所我皆无有我。 是谓正慧观。 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依贪妄想断。 断已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若见婴儿。 心愚痴无识。 眠卧秽处。 如是思惟。 我亦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我身亦是有生法。 有生过患。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若见男子女人。 年老衰熟。 发白齿落皮缓面皱身体偻曲柱杖羸步气息不调。 如是思惟。 我身亦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我身亦是有老法。 有过患。 如实人念忆念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若见男子女人。 身患苦有。 眠卧秽处。 羸劣无力。 动止须人。 如是思惟。 我身亦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我身亦有病。 有病过患。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若见男子女人身坏时过。 若是亲属若非亲属。 弃其死尸。 如草粪土。 如是思惟。 我身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我身亦坏法。 有死过患。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见死尸弃在塚间。 一日至三日。 观自身。 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见死尸弃在塚间。 一日至三日。 膖胀青瘀。 观自身。 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见死尸弃在塚间。 一日至三日。 若乌鸟虎狼。 为若干诸兽所食噉。 观自身。 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如实人念忆念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见死尸骨节相连青赤烂坏脓血不净臭秽可恶。 观自身。 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见死尸骨节相连血肉所覆筋脉未断。 观自身。 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见死尸骨节相连血肉已离筋脉未断。 观自身。 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见死尸骨节已坏未离本处。 观自身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见死尸骨节已坏远离本处脚髀膊臗嵴脇肋手足肩臂项髑髅各自异处。 观自身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见死尸骨节久故色白如贝色青如鸽朽败碎坏。 观自身如是法如是相。 未离是法。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见死尸在火聚上。 一切发毛。 皮肤血肉。 筋脉骨髓。 一切发毛。 乃至骨髓渐渐消尽。 观此身法。 不至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住。 此身法本无而生已有还灭。 如实人念忆念。 是名身念处。 念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何谓身念。 身发起生。 是名身念。 思惟身生。 是名身念。 身境界生。 是名身念。 依身生。 是名身念。 身分别生。 是名身念处。 何谓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何谓定。 心住正住。 是名定。 何谓慧。 智分别是名慧。 如是定如是慧。 是名定慧。 亲近多修学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是名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若一切有为法。 若一处有为法。 思惟无常知无常解无常受无常。 如是不放逸观。 得定心住正住。 是名定。 如实人若智分别。 是名慧。 如是定如是慧。 是名定慧。 定慧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若一切有为法。 若一处有为法。 思惟苦患痈箭着味。 依缘坏法。 不定不满。 变灭可坏。 苦空无我。 思惟缘知缘解缘受缘。 即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纯苦聚集。 如是不放逸观。 得定心住正住。 是名定。 如实人若智分别。 是名慧。 如是定如是慧。 是名定慧。 定慧。 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若一切有为法。 一处有为法。 思惟灭知灭解灭受灭。 即无明灭。 无明灭则行灭。 乃至纯苦聚集灭。 如是不放逸观。 得定心住正住。 是名定。 如实人若智分别。 是名慧。 如是定。 如是慧。 是名定慧。 定慧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行知行乐住知住乐坐知坐乐卧知卧乐。 如身行住坐卧乐。 如实知不放逸观。 得定心住正住。 是名定。 如实人若智分别。 是名慧。 如是定。 如是慧。 是名定慧。 定慧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乃至若见死尸在火聚上。 亦如上说。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 我内有欲染。 如实知内有欲染。 若内无欲染。 如实知内无欲染。 如欲染未生。 如实知未生。 如欲染生。 如实知生。 如欲染生已断。 如实知断。 如欲染断已。 如实知更不复生。 内有瞋恚睡眠掉悔疑亦如是。 如是不放逸观。 得定心住正住。 是名定。 如实人若智分别。 是名慧。 如是定。 如是慧。 是名定慧。 定慧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 我内眼识色有欲染瞋恚。 如实知内眼识色有欲染瞋恚。 内眼识色无欲染瞋恚。 如实知内眼识色无欲染瞋恚。 如未生眼识色欲染瞋恚。 如实知未生。 如未生眼识色欲染瞋恚生。 如实知生。 如生眼识色欲染瞋恚已断。 如实知断。 如眼识色欲染瞋恚断已。 如实知更不复生。 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亦如是。 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 是名定。 如实人若智分别。 是名慧。 如是定。 如是慧。 是名定慧。 定慧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是思惟。 我内有念正觉。 如实知内有念正觉。 内无念正觉。 如实知内无念正觉。 如念正觉未生。 如实知未生。 如念正觉未生生。 如实知生。 如念正觉已生具足修。 如实知具足修。 择法正觉精进正觉除正觉定正觉舍正觉亦如是。 如是不放逸观。 得定心住正住。 是名定。 如实人若智分别。 是名慧。 如是定。 如是慧。 是名定慧。 定慧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如实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 如实知漏漏集。 漏灭漏灭道。 如是不放逸观。 得定心住正住。 是名定。 如实人若智分别。 是名慧。 如是定。 如是慧。 是名定慧。 定慧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 心畏怖故。 出一切有为。 入甘露界。 此寂静胜离一切有为爱尽涅槃。 如是不放逸观。 得定心住正住。 是名定。 如实人若智分别。 是名慧。 如是定。 如是慧。 是名定慧。 定慧亲近多修学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是名定慧二支向涅槃道。 何谓定。 烦恼未断者。 欲染断正断寂静。 瞋恚愚痴烦恼障碍覆盖诸缚恶行灭正灭寂静。 如秋时多起尘土云雾即时雨堕灭尘土云雾。 灭正灭寂静。 如是定如烦恼未断者。 欲染断正灭寂静。 瞋恚愚痴障碍覆盖诸缚恶行灭正灭寂静是名定。 何谓慧。 如实人若智分别。 色如实分别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如明眼人。 上高山顶。 若观东方。 如实分别。 若南西北方。 如实分别。 如是慧。 如实分别色受想行识。 是名慧。 ◎◎云何有觉有观定。 若定觉观。 相应觉观。 共生共住共灭。 是名有觉有观定。 复次有觉有观定。 若定觉观得正得缘得。 是名有觉有观定。 复次有觉有观定。 比丘离欲恶不善法。 有觉有观。 离生喜乐。 成就初禅行。 比丘有觉有观。 喜乐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五支正得缘得觉观喜乐一心。 是名初禅有觉有观定。 复次比丘。 若得有觉有观定。 有喜共味定。 比丘观喜麁心有悲无喜乐胜寂静。 比丘观喜麁已。 喜寂静正寂静灭没除。 喜寂静正寂静灭没除已故。 有觉观无喜乐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四支正得缘得觉观。 无喜乐一心。 是名非禅非禅间有觉有观定。 如比丘。 若行若受教若法相若方便若专心若思惟若触得有觉有观有喜共味定。 如比丘行受教法相方便专心思惟触亲近多修学。 如比丘行乃至触亲近多修学已。 心向寂静。 心向寂静已。 尊上寂静。 尊上寂静倾向寂静。 倾向寂静已。 喜寂静。 喜寂静正寂静。 正寂静灭没除。 灭没除已。 有觉观无喜乐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四支正得缘得觉观无喜乐一心。 是名非禅非禅间有觉有观定。 复次比丘。 若得有觉有观无喜乐共味定。 此比丘观无喜乐麁心有作不苦不乐舍寂静胜。 此比丘观无喜乐麁已。 无喜乐寂静。 寂静正寂静。 正寂静灭没除。 灭没除已故。 有觉有观不苦不乐舍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四支正得缘得觉观不苦不乐舍一心。 是名非禅非禅间有觉有观定。 如比丘若行若受教若法相。 若方便若专心。 若思惟若触得。 有觉有观无喜乐共味定。 如比丘行乃至触亲近多修学已。 心向寂静。 心向寂静尊上寂静。 尊上寂静倾向寂静。 倾向寂静已。 无喜乐寂静。 寂静正寂静。 正寂静灭没除。 灭没除已。 有觉有观不苦不乐舍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四支正得缘得觉观不苦不乐舍一心。 是名非禅非禅间有觉有观定。 云何无觉有观定。 若定离觉。 观相应不共觉生不共住不共灭。 观共生共住共灭。 是名无觉有观定。 复次无觉有观定。 若定不得觉不正得不缘得。 观得正得缘得。 是名无觉有观定。 复次无觉有观定。 若比丘。 得有觉有观有喜共味定。 此比丘观觉麁。 无觉有观定寂静胜。 此比丘观觉麁已觉寂静。 觉寂静正寂静。 正寂静灭没除。 灭没除已。 故有观喜乐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四支正得缘得观喜乐一心。 是名禅间无觉有观定。 如比丘若行若受教若法相若方便若专心用意。 若思惟若触得有觉有观有喜共味定。 此比丘彼行乃至触亲近多修学。 如比丘行乃至触亲近多修学已。 心向寂静尊上寂静倾向寂静。 心向寂静尊上寂静倾向寂静已。 觉寂静正寂静灭没除。 觉寂静正寂静灭没除已。 故有观喜乐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四支正得缘得观喜乐一心。 是名禅间无觉有观定。 何谓禅间。 是初禅二禅间。 从初禅趣二禅时。 复次比丘。 得无觉有观有喜共味定。 比丘观喜麁喜心。 犹有悲无喜。 乐寂静胜。 比丘观喜麁已。 喜寂静正寂静灭没除。 喜寂静正寂静灭没除已。 故有观无喜乐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三支正得缘得观无喜乐一心。 是名非禅非禅间无觉有观定。 如比丘。 若行。 若受教。 若法相。 若方便。 若专心。 若思惟。 若触。 得无觉有观有喜共味定。 如比丘。 行乃至触。 亲近多修学。 亲近多修学已。 心向寂静。 心向寂静已。 尊上寂静。 尊上寂静。 倾向寂静。 倾向寂静已。 喜寂静灭没除已。 故有观无喜乐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三支正得缘得观无喜乐一心。 是名非禅非禅间无觉有观定。 复次比丘。 得无觉有观无喜共味定。 比丘观无喜乐麁。 无喜乐心。 犹有作不苦不乐舍寂静时。 比丘观无喜乐麁已。 无喜乐寂静寂静正寂静。 正寂静灭没除。 灭没除已。 故有观不苦不乐舍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二支正得缘得不苦不乐舍一心。 是名非禅非禅间无觉有观定。 如比丘若行。 若受教。 若法相。 若方便。 若专心。 若思惟。 若触。 得无觉有观无喜乐共味定。 如比丘。 行乃至触。 亲近多修学。 行乃至触亲近多修学已。 心向寂静。 尊上寂静。 倾向寂静。 倾向寂静已。 无喜乐寂静正寂静灭没除。 灭没除已。 故有观不苦不乐舍一心。 若入此定者。 得三支正得缘得观不苦不乐舍一心。 是名非禅。 非禅间无觉有观定。 是名无觉有观定。 何谓无觉无观定。 若定离觉观觉观不共生不共住不共灭。 是名无觉无观定。 复次无觉无观定。 若定于觉观不得不正得不缘得。 是名无觉无观定。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3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