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第八 内容: 尊婆须蜜论卷第八尊婆须蜜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菩萨所集行揵度首阿罗汉于欲界般涅槃。 云何受色无色界相应报。 或作是说。 速疾受报故。 受色无色界行受闲静身。 问若能受阴者。 何以故。 不究竟尽诸行。 不得阿罗汉。 受色无色界报。 设逮阿罗汉。 于现法中受报界。 是故后世受报缘。 则有微妙报。 若彼行还阿罗汉不舍因缘。 以杂行还阿罗汉。 则有其缘相应之行。 是行果未熟受妙报。 或作是说。 初第二第三禅地。 缘彼行受苦乐报。 第四禅地及无色界相应受不苦不乐报。 此亦如上所说。 复次阿罗汉若般涅槃受善报。 拔诸苦原不善善者缘。 云何般涅槃有其处所。 彼作是念。 云何彼无所有耶。 当作是观。 设彼行无报者。 彼行则无所有。 亦无果实。 行亦无所有。 如仓穀欲使不得成就不生萌牙。 彼则无所有。 若阿罗汉行果已坏。 是谓报果。 阿罗汉亦无所有。 是故此不尔行所有。 颇有人自害身命。 非阿罗汉父母。 受五逆罪耶。 或作是说。 有也。 作父想往杀人者受五逆罪。 复次母化为男子。 彼人作母想往杀人者。 则受五逆罪。 颇杀女人。 非母非阿罗汉受五逆罪耶。 或作是说。 有也。 作母想杀他女人者。 则受五逆罪。 复次母化为女人。 彼女人作父想杀人者。 则受五逆罪也。 不成男杀父母。 当言受五逆罪。 当言不受五逆罪。 或作是说。 不受五逆。 何以故。 不成男愚痴不能起上结使。 不于中间有上结。 有不情罪。 或作是说。 上结不成男。 于中方便必受五逆。 如是出要是五逆。 彼不有五逆。 是故不受。 当作是观。 或作是说。 当言不受报。 何以故。 彼不有恩慈。 向于父母心不一定。 设当受报者。 受五逆罪。 或作是师想。 当作是论。 世间纯是五逆罪。 若畜生还自害父母。 当言受五逆罪。 当言不受五逆罪。 或作是说。 当言不受五逆罪。 何以故。 畜生无有是智。 有尊卑想。 于其间有是五逆罪。 或作是说。 有智众生便受五逆罪。 有智能造结使。 犹如御马师。 以衣缠头合马牡者。 便知是我母。 还自齧根断。 或作是说。 彼法自尔。 有智众生无有限量。 畜生之类如闻音响。 千秋(人面鸟身)生子还害其母。 后逮阿罗汉果。 复次当言无五逆罪。 彼无有恩慈于二父母。 设有慈心日日衰耗受五逆罪。 当以师想作是论。 设当尔者。 一切世间皆是五逆。 凡夫人住杀害心。 当言成就善心。 当言不成就善心耶。 或作是说。 当言不成就。 彼无此智慧能悉分别。 彼无禁戒。 问今凡夫人不生天上。 唯闻戒生天上。 或作是说。 当言或成就或不成就。 若生天上彼则成就。 若入地狱者彼不成就。 问此义不然。 云何亦闻大行。 分别契经说。 于七处犯则入地狱。 不犯则生天上。 复次或有成就或不成就。 谁成就。 于三昧戒具足。 不犯戒律。 禅不退转命终后。 是谓成就。 谁不成就。 三昧戒不具足。 犯戒律。 于禅退转便命终者。 是谓不成就。 阿罗汉最住后心有漏界。 当言成就当言不成就。 或作是说。 当言成就不舍戒律。 问云何受果报。 于彼后心而受果报。 问行与报等无有异此非论。 是故无此。 或作是说。 当言不成就。 彼三昧戒不受其报。 问尽形寿三昧戒不具足。 复次阿罗汉遍满世界。 复次当言成就。 尽形寿彼便作是念。 云何今受报。 彼言前若后。 云何于其中间而受果实耶。 若作讲堂房舍。 当言身行当言意行。 或作是说。 当言身行。 身求方便勤劳有功。 问是何等身善行所摄。 答曰。 非尽身行。 是身三善行所摄。 或作是说。 当言口行。 口有所陈。 我施众僧房舍。 口行所作。 当问是何等口善行所摄。 答曰。 至诚语知时语不麁犷语。 或作是说。 当言意行意有决了以物施彼。 意已施了后发口言。 我今施至诚不妄语。 问是何等善行所摄。 答曰。 意三善行。 不起贪嫉无瞋恚等见。 复次若身教戒我有所施。 彼身有教戒我有所施。 彼当言身行意行。 若口有教戒我有所施。 彼当言口教意教。 若身口有教我有所施。 彼当言身教口意教。 不于中间起房舍福念。 诸善根成就。 于此间设复还生为人。 若出家若处俗修法。 彼以何故不于现法中不出家修行法。 或作是说。 彼善根未熟已。 更生诸善根便成熟。 或作是说。 彼以善因缘有碍不得出家。 复以此因缘得豪贵家。 复次于此间或有凭依外力。 而有成就所依者。 强诸结已尽。 诸善行。 具足。 若无方便诸善法。 衰耗。 彼于此间终更生复得出家。 当作是观。 有尔所事。 以何等故。 结有果实行无果实。 或作是说。 行报是其对已受此报。 诸结使尽道是其对。 道未生而有果实。 问行亦是道对。 道生结则灭。 复次有报受其教一切消灭。 或作是说。 若行数数有果实。 则上亦无果实。 是故不断绝。 问欲使不断绝耶。 复次此俱有二果共一法。 何以故。 无果复言有果。 若彼有自然行。 受报教男女不成男亦尔凡夫人后心施讲堂房舍如此地须弥大山王。 众生受行教众生般涅槃。 彼渐微小耶。 答曰。 不微小也。 何以故。 一切众生缘其行报。 若不受报者。 彼或有众生受报不受报者。 此非彼过。 有其微小穀子芩鬼芩药草树木。 当言自受行报。 当言受增上报。 或作是说。 当言受行报。 问则无有不与取。 答曰。 他所受则无有不与取。 问为受谁物。 或作是说。 若有所受彼是行报。 若无所受彼亦是行报。 问彼亦是受报。 彼亦是不受报。 欲使彼是行报。 复次受行增上。 何以故。 不以行报故受其果实。 不断苦原乐原。 如草木园果。 以何等故。 往昔人修十善行时。 延命长寿田业丰熟。 如今日之人修十善行时。 亦不长寿亦无田业。 或作是说。 往昔人长夜修十善。 如今日人不长夜修十善。 问如今不长夜修十善。 彼则得长寿也。 亦得好田业。 或作是说。 彼往昔修十善。 如今日人不修十善。 问无始之人修清净之行。 今可得受长寿耶。 及大田业。 或作是说。 彼非现在受行报。 余处受行报。 彼时长寿及大田业。 于彼行果余处受。 如今日修行十善。 彼时余处受报。 问如今亦不观。 或余处受行报。 亦得长寿有大田业。 复次无量众事延众生命。 亦由田业。 不独此行行。 亦无量众事。 如今可观。 或有方俗诸趣。 或有众行延命长寿。 以何等故。 持戒人教他不持戒便自堕罪。 或不持戒人教他持戒使有戒律。 或作是说。 持戒人教他不持戒。 是故犯戒若犯威仪。 然精进人不精进人不得威仪。 若持戒人教他不持教使不持戒。 然不持戒人不教使。 持戒人教使持戒。 或作是说。 精进人教他不持戒。 处在悕望。 悕望以坏教戒。 不持戒人教他持戒。 不起悕望。 悕望坏则戒坏。 复次持戒人教他不持戒人。 若起想念则曰不持戒。 有持戒力而不退转。 不持戒人教他不持戒。 若起想念。 当言持戒人以精进力游。 颇有一口行。 有福无福报耶。 或作是说有。 爱此教彼有是二心。 口有一教。 本起想念作是语。 收某甲缚某甲。 问发善心有教有功德生。 善法具足起诸教戒。 若不善心有教。 则有不善福生。 心所念有善不善生。 复次教戒有众想生。 或作是说。 口无善行善心有教。 不善口行。 不善心口行。 不以一教有善心生。 是故无也。 复次口教相类。 亦有虚亦有实。 善心生不善心亦生。 无记心亦生。 复次一切属心行。 亦有善亦有不善亦有无记。 是心所念口行处所。 当言行口一心亦善亦不善。 是故无也。 以何等故。 身行亦善亦不善。 或作是说。 有作杀害想。 一处有教身本起念。 当杀某甲当赏某甲。 问设善心有教。 则有福生善心已生。 若不善心有教。 则无有善福生。 不善心有教心是身本。 若心所念有福无福然教戒者有二杀害心。 或作是说。 善身行善身。 口教不善身行不善。 身心有教不以一教。 当言善当言不善是故无也。 复次教相类亦见礼敬。 兴起善心。 兴起不善心。 兴起无记心。 复次一切心所念有是教善不善无记。 是故心所念不以念有善有不善。 是故无也。 云何得知阿罗汉有漏戒成就。 或作是说。 彼非具足有尽威仪。 犹如是威仪。 不还阿罗汉。 如还阿罗汉无异。 或作是说。 设阿罗汉有漏戒不成就者。 彼无有罪犯。 已复还悔。 或有漏戒成就阿罗汉。 复次若阿罗汉不起有漏戒。 亦不量有漏此是世俗。 是谓因缘。 亦不藏匿起众生想。 以等圣谛方便之心贤圣妙法。 于此戒而随空性。 当作是观。 又世尊言。 于是阿难大爱道比丘尼。 若受八重法。 则是出家之要。 亦是禁戒。 亦是比丘尼行。 云何出家要。 云何禁戒。 云何比丘尼行。 或作是说。 承受重法。 亦是出家禁戒。 亦是比丘尼行。 亦作是说。 彼则是禁戒比丘尼行。 或作是说。 捐弃家业。 是谓出家。 承受重法。 谓是禁戒。 到时乞食不失威仪。 是谓比丘尼行。 复次于现法中习学威仪被沙门服。 出家学道得具足戒。 以方便得此禁戒。 顺从不失时节。 是谓比丘尼行。 云何学增上戒。 云何学增上心。 云何学增上智慧。 或作是说。 身威仪口威仪众行清净。 是谓增上戒。 四禅。 是谓学增上心。 分别四谛。 是谓学增上智慧。 或作是说。 等语等行业等方便。 是谓学增上智慧。 是谓学增上智慧。 等念等定。 是谓学增上心。 等见等志等治。 是谓学增上智慧。 或作是说。 若戒依思惟。 是谓学增上戒。 若依止观。 是谓学增上心。 若以止观断诸结使。 是谓学增上智慧。 或作是说。 见不持戒志为秽能去离彼者志在禁戒。 彼一一学。 是谓学增上戒。 见去离秽意不染着。 习学三昧。 于彼一一学。 是谓增上心。 无有方便见诸秽露能舍去离。 以方便智慧亲近善友。 于彼一一学。 是谓学增上智慧。 复次顺近贤圣八道分别威仪。 是谓增上戒。 尽寿奉戒当去恶就善贤圣道起诸三昧。 以智慧学增上心。 于此三昧有方便遂增益。 于其中间诸贤圣道智慧。 是谓增上智慧。 于此智慧方便修行。 以何等故。 舒尼二十亿(沙门名也)以一房施之。 得九十一劫不堕恶趣。 菩萨于此中间作无数功德而入地狱。 或作是说。 舒尼二十亿心偏在施众生。 以此好施功德。 所生之处常好惠施。 意续不断。 以是不堕恶趣。 然菩萨者意偏在智慧。 意甚勇勐不堕恶趣。 或作是说。 舒尼二十亿意在闲居。 有信解脱。 以此闲居之德不堕恶趣。 然菩萨者修行道业。 彼或时不堕恶趣。 若失志便堕恶趣。 若不失志不堕恶趣。 便生天上。 或作是说。 菩萨者九十一劫不入恶趣。 古昔经历出九十一劫无数生死也。 尊昙摩多罗作是说。 此诽谤语。 菩萨方便不堕恶趣。 菩萨发心以来求坐道场。 从此以来不入泥犁。 不入畜生饿鬼。 不生贫穷处裸跣中。 何以故。 修行智慧不可沮坏。 复次菩萨发意还三不退转法。 勇勐好施智慧遂增益顺从。 是故菩萨当知不堕恶法。 大王曩昔时持戒身口行罗汉瞿昙弥学不堕恶趣以何等故。 阿罗汉谓之福田耶。 或作是说。 心无垢着能供事彼者便获大福。 如田除去恶草穀好滋茂。 问于彼不敬当获大罪。 此当言不善福田。 答曰。 不有福也。 如稻田中善理恶草。 设有一日种异草。 故名稻田如实无疑。 或作是说。 心修行根力觉意。 便缘善心生诸福业。 是故阿罗汉谓之福田也。 问不善心亦生欲使非福田耶。 答曰。 阿罗汉无有不善念缘其德业。 何以故。 恶缘不善念。 然阿罗汉无有是恶。 缘是非缘。 或作是说。 阿罗汉能使他有信。 是故阿罗汉谓之福田。 虽于彼生恶念者。 意亦不移动。 复次心当惠施诸法之本。 是谓福田。 彼生便长益广布在大果。 是故阿罗汉谓之福田。 于彼便作是念。 彼非实福田。 然实福田。 虽复于彼造邪业事。 不于中住随他邪事。 若一揣施之福生善乐天处。 于彼得种种宫殿屋舍。 当一揣之施获尔所福耶。 当非独一揣之施获尔所福。 或作是说。 当言一揣之施获尔所福也。 何以故。 所可由行生彼间者。 此行种种宫殿屋舍。 问云何一行得种种宫殿屋舍。 答曰。 众行集聚。 或作是说。 非一揣之施获尔所福。 可缘善心所念法。 以是之故而生彼间。 彼行亦种种得彼宫殿屋舍。 或作是说。 非一揣之施得生彼间。 持戒得生。 亦作是说。 施获大福。 持戒生天。 问如宫者说。 缘一揣施之福。 七生天上人间受福自然。 答曰。 以此因缘彼戒成就。 是故彼间受福。 设作是说。 是揣施之报。 七生天上人间受福自然。 不以一行七反受福也。 是故彼自然。 如是不以揣施之报生彼间。 此事如审一揣之施。 复次揣施相应。 彼亦在外无身根生。 颇彼行是身根。 展转相因增上生。 因缘行相应。 受种种果报。 如一种行有增益。 有种种藕华报。 如彼画师作种种图像如实。 以何等故。 声无有报。 或作是说。 声有响报。 报中间无有报。 是故声无报。 问心心中间生报。 欲使心非报耶。 或作是说。 声现在合会而有声。 然报不尔。 是故声非报。 问境界现在合会而有欲。 使彼非报也。 或作是说。 声亦是报。 世尊亦说。 欢喜欲闻声便有是。 答曰。 彼声或欢喜或非欢喜。 如今无有报。 如二俱当有报。 闻声亦当有报。 问闻或时欢喜或时非欢喜。 欲使闻非是报耶。 或作是说。 声亦是报。 菩萨梵音大人之相。 受诸行报实。 问咽喉四大此是行报。 以有梵音彼非受报。 答曰。 金色四大所造。 欲使彼非报耶。 复次声非报亦不非报。 何以故。 声是巧匠。 有一心还贪欲所造生喜生忧。 然报不尔。 是故声非报。 颇有杀生口行所摄耶。 或作是说。 如大王所说勅彼杀生。 问身行口行则无有定。 复次因缘口行而造杀生。 杀害不得言口行所摄。 于彼便作是念。 云何今勅使杀人。 彼有口恶行。 若杀生者则有杀妬不尽。 以杀害意便堕恶趣。 颇有妄语身行所摄耶。 或作是说有。 犹如手印。 口不发言有种种教引证时人。 问亦无身行口行。 复次无也。 无有身行。 彼便作是念。 今云何手印及身行。 当作是观。 相行不等也。 若于梦中修行十善。 当言是身行耶。 当言是口行耶。 当言是意行耶。 或作是说。 当言三种。 以三种行摄十善行。 问若于梦中害众生。 当言犯杀戒耶。 复次当言是意行。 意之所念于中便有是。 如梦中见身行口行。 此非为喻。 若非法作法想坏乱众僧。 若法作非想。 何者罪最重。 答曰。 坏非法想斗乱众僧者。 彼罪最重。 问设俱作二法想。 斗乱众僧者。 二罪俱等。 复次若瞋恚炽盛心发恶念。 彼罪最重。 又世尊言。 三种德业施戒思惟。 于彼比丘施者。 戒为微妙。 戒思惟为妙。 以何等故。 施戒为妙。 戒思惟为妙。 或作是说。 施得大福。 戒生天上。 思惟离恶趣。 微妙彼便生天。 以生天离恶趣。 复次以施恭敬相应获施之德。 若施少与心有违。 能使众生而使住戒。 可使不可使众生自心解脱。 是故施戒为妙。 戒思惟为妙。 如所说二种德业能所施。 能食人信施。 彼云何有所施。 云何能食人信施。 或作是说。 若割己惠施是谓为施。 若受施能消是谓食人信施。 问云何得知有福德耶。 或作是说。 若缘施心是谓为施。 若缘食施心。 是谓受人信施。 或作是说。 若割己惠施心是谓为施。 若缘尊心是谓食人信施。 复次长诸功德。 如随种福德种所缠络。 或作彼福德增益。 若施无厌足。 数求方便。 又世尊言。 种园果茂盛或作桥度人病则医药救昼夜获大福云何彼获大福。 或作是说。 受施者得福。 问云何知得大福。 或作是说。 由施得福于彼思惟。 是故得大福。 如前说。 善觉能觉者是瞿昙弟子昼夜勤苦行念常不离佛彼不作余念。 常思惟念佛。 或作是说。 如种穀子。 或时茂好或时不茂好。 福亦如是。 一切作善福随时茂好。 或作是说。 如所说获大福。 或作是说。 如所说念获大福。 复次于彼身得福。 或时彼身于彼福渐渐以方便得福。 田业善处生二聚梦威仪何者最福重福谓之园观若从果实天众生何塔(多廅反)鞞(净尼)天。 彼当言与行缘故生彼天。 当言以结彼生彼。 或作是说。 当言以行缘生彼。 四禅微妙思惟得生彼。 修行四禅而生彼间。 是故当言以行因缘生彼。 或作是说。 俱以二事生彼受结使对。 是故有结使名。 便有行名。 复次以行因生。 世尊亦说。 是故当言缘行生。 又世尊言。 于是不那(沙门)或有一人造恶续造身诸行。 云何彼造诸身行。 或作是说。 身行有三种。 下中上。 于下为造恶。 续造为上。 造恶续造为中。 观彼上者造恶续造。 观下谓之造恶续造。 若下者二俱观。 谓之造恶续造。 是故中有下也。 造恶作身行。 或作是说。 趣三恶道。 是谓造恶。 生色无色界。 是谓续造。 欲界天人造恶续造恶也。 处无定要造恶续造。 作诸众行。 或作是说。 三种无明缘行。 有福者无福者无漏福者。 于彼无福行是谓造恶。 无漏福者续造也。 有福者造恶续造也。 作诸福行是谓造恶续造也。 复次人作种种行。 无数处解脱。 此不可一时而办一心所为。 如一切恶趣而有三痛。 以何等故。 一切造恶续造耶。 或作是说。 不以恶趣生诸行报。 或作是说。 不于彼中间生诸行报。 或作是说。 不以积行而生彼间。 复次诸等识盛而有定处。 不更处有苦乐行。 以何等故。 天人之中作诸善行。 谓之受报耶。 或作是说。 彼境界自尔。 问或有恶微妙数。 或作是说。 善微妙数者言是我所。 问恶趣之中亦有善言是我所。 欲使彼善生耶。 或作是说。 若能拔济。 彼无有恶结行由结生。 是故不善遍在一切。 问如所说戒生天上者此事不然。 答曰。 戒拔恶趣不善行结而生彼间。 是谓戒生天。 如所说五下分结尽。 谓之生上。 无有尽而生者。 复次无有报生无记报。 复次缘禅行而生。 生因缘便有名兴。 如此而生彼间。 如方俗处所不得处所。 于彼意而生心。 以此而生彼。 如是善报因缘生因缘。 而有名兴则生天上。 云何障行。 或作是说。 生诸悔心。 以彼诲心而不障道。 复次有贪欲处所。 田业坏败。 于彼所须田业尽为障蔽。 如所说有五罪行。 或有人无惭愧不耻众人。 揵妄无志情意迷惑。 此有何差别。 或作是说。 于此间或有人。 作彼色像而思惟。 一切无有惭愧。 永住不惭愧心。 已有不惭愧心加犯诸恶。 于此间或有人无有尊卑。 教授戒律亦不肯受。 不润渍其心。 重复更犯余罪。 于此间或有人如其色像而思惟一切惭愧尽灭。 住无有愧心。 复以无愧心犯诸恶行。 当于此间学。 彼不复忆更犯余罪。 于此间或有人不知当作是学。 彼后不知更犯余恶。 是其同异。 又世尊言。 不知迹解脱。 不知迹解脱说。 云何迹解脱。 云何为迹解脱说。 答曰。 有二迹解脱。 比丘僧目前。 而说比丘戒清净与相应。 是谓比丘迹解脱。 比丘尼僧在目前。 而说与共相应。 是谓比丘尼迹解脱。 此迹解脱有五相。 于异僧前而说。 而诵习读敷演使人奉行。 是谓迹解脱。 又世尊言。 不解戒不解说戒。 云何为戒。 云何为说戒。 问戒清净是谓戒。 五种贤圣聚。 是谓戒行。 又世尊言。 还众行比丘。 便运集聚。 属授人往行属授。 云何为属授。 云何为属授行人。 或作是说。 四部所行得四行。 余残属授往行人。 十部所行而十行。 余残属授往行人。 二十部所行得二十行。 余残属授往人行。 众所行事得众行。 与戒属授往行人。 复次若比丘德行成就。 彼曰得行。 病不堪任入众。 彼谓属授人往行。 又世尊言。 于是目揵连深妙法中。 渐渐布行渐渐学渐渐迹渐渐受诲。 云何于深法中渐渐布行渐渐学渐渐迹惭渐受诲。 或作是说。 马师满宿之徒。 于此间得信而修行之。 听微妙法。 闻法而奉行。 观察诸法量诸法。 应适不违身便受证。 智慧分别以禅而观。 或作是说。 如所说揵那目揵连契经。 身威仪口威仪。 等命清净渐渐而学。 根威仪念威仪。 渐渐布行四禅。 谓渐渐迹也。 如是如来之教化。 如是受训诲。 或作是说。 初将至戒场。 再唱三唱四唱四行具足。 是谓渐渐行。 如是受具足。 如是学增上戒。 于彼增上心后。 学增上智慧。 如是渐渐学戒若学。 是时初四谛所断结尽。 便建道迹。 后思惟所断欲界相应色界相应无色界相应。 如是渐渐而知。 此一切渐渐而知。 如是渐渐受训诲。 复次以色身说法。 比丘叹佛叹法叹比丘僧。 意堪忍心好喜。 常不远离。 不以口所陈。 心净为净。 当受归命。 亦说初出家人戒律具足。 本所造行去离非行。 亦不及此。 亦不及彼。 如是渐渐布教。 如是渐渐而作。 渐渐佐助众事。 增上律增上迹。 解脱而说戒。 如是渐渐布教。 于彼学时随时学增上戒。 随时学增上心。 随时学增上智慧。 如是布具足迹随行。 彼时渐渐受训诲。 是谓断灭。 是谓受证。 是谓住入。 要如是受训诲。 ◎◎又世尊言。 备十功德如来为沙门结戒。 欲使增聚使增。 善住不移。 欲使增安隐。 不信者令信。 信者重令信。 降伏恶人为惭愧。 作导师于现法中教尽。 尽有教未生众生。 使尽有漏梵行之住。 此有何等异。 答曰。 当学此戒本。 无如来声闻众。 便有所摄而不坏。 与共相应等学诸戒说。 当等说得等解脱同其一类。 此何集聚义。 当言有胜。 故曰增集聚。 作是学时。 欲降众分别义分别法。 欲使成就善住沙门妙法。 故曰摄取增。 学如是戒时。 降伏众分别义分别法。 欲使成就善住沙门法。 故曰欲使增善住也。 学如是戒时。 降沙门展转无欲展转无怨展转不相恼。 故曰欲使增安隐。 学如是戒时。 化自相未曾得喜今便得之。 故曰不信者令信。 学如是戒时。 化自相已。 得信重令增益。 界不相干。 故曰信者重令信。 如不信者已生信重令修行。 于中邪路众生导示大道。 不越戒次。 故曰降伏恶人。 已降伏恶人。 于中惭愧众生得恶伴侣无有苦恼。 恶人何等异。 以第三训诲第三。 一切众生皆作是观。 七事自相自相已。 故曰欲使惭愧者安隐降伏。 如是戒者于现法中于恶行中已自修行。 故曰于现法中尽有漏教降伏。 此戒便生善处。 闭恶趣门戒律成就。 故曰未生众生使尽有漏有漏。 当言当作是观不。 作如是学戒者。 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智慧而不断绝。 如是深法得久住。 故曰梵行久住。 种种业所作如三善所障不惭现在戒嘱授及训诲又世尊言。 阿难今是汝过。 汝作不善。 云何三告汝而不答。 吾使如来住劫。 设当答者。 如来为住劫耶。 或作是说。 如来住劫。 然如来无处所。 问今何故作是语。 诸修行四神足。 意欲住劫。 亦能尽其劫数。 答曰。 现神足威力。 问世尊若善修行而不住。 云何现其威力。 答曰。 声闻住劫便能住劫。 问若为声闻说。 溺者则无有相根。 或作是说。 亦能住劫。 复次为侍卫人能久住。 亦不求索。 设当请使住便住。 至阿难得阿罗汉果。 或作是说。 若缘前请若缘后请。 求世尊住者。 然世尊不作是说。 今云何作是说。 先何以不说。 譬如有人过他邦土。 人便作是念。 不请使住。 设请使住者便住也。 乃至尊者阿难得阿罗汉果。 或作是说。 若前请若后请。 然世尊不住也。 云何今作是说。 犹如有人适他邦土。 还时便有人告。 若前请若后请而不住。 设当语何以先不告语。 或作是说。 不住也。 何以无处所。 二阿惟三佛俱出世。 于此劫中弥勒世尊当出现世。 是故不住。 此尔所事前以叹说竟。 复次设尊者阿难不闻如来告。 为魔所厌。 世尊知魔厌。 云何告语。 乃至二三于中有何过。 厌不能应答。 彼便作是念。 虽世尊告时未疲厌。 于其中间魔便起厌意。 是故不能应答。 尔时告语无有力势。 能后便作是语。 我目前闻如来语承受奉行。 云何疲厌而忆本所作。 若世尊欲住者。 是故修其悕望。 欲化导众生故。 如所闻阿罗诃弥勒授决。 亦闻无有二三三耶三菩阿惟三佛而出现世也。 以何故。 当言使世尊住劫。 此至三事。 当作是观。 以何等故十二入四善不善无记八无记。 或作是说。 四行报八是报非行。 问意入非行。 欲使彼是无记耶。 或作是说。 四与心相应与心俱起。 问设今自然善不善。 彼云何有起有方便或作是说。 心自然善不善。 彼相应心所念法及心不相应行俱起身口行。 问彼如上所说涅槃无有善。 复次色入者色不可坏。 声入声不可坏。 此因缘集聚如是便有善不善所作意相应。 不住色声中。 独无有侣。 是故当观。 若觉犯罪睡眠清净耶。 或作是说。 有如草五体布地而悔便睡眠。 复次求请悔过。 请众人解过作三行。 便睡眠故眠不觉。 颇有持戒不梵行。 或作是说。 有五戒优婆塞。 以己妻为足。 及余优婆塞奉贤圣戒。 以己妻不净行。 比丘者持戒精进。 身威仪具足。 然有淫意不尽而共相应。 当言非梵行。 及余比丘于贤圣戒精进。 淫意未尽与共相应。 当言非梵行。 若阿罗汉已般涅槃而供养。 当言彼得行报耶。 当言现在有其功力。 或作是说。 当言得行报。 若先已作福德。 彼便得供养。 若本不作福德。 彼生存在世求食难得。 说当获供养。 问云何今受报。 复次现在方便所造。 诸于彼功德具足者。 彼方便所造。 如空中不可受报。 如世尊言。 犹如有人。 于此间不承受请问已。 此因缘报故作如是行。 作如此事。 生恶趣入地狱中。 若还生人间无有智慧。 此是何行报。 或作是说。 已愚痴故。 彼不请问事事不明。 便堕恶趣。 复作是说。 不请问时意谓清净。 此是戒盗苦谛所断。 复次如此坚信常奉持法。 于中生诸方便。 是伴非伴而示现道。 以此深法中信契经阿含深语。 不于中忍有诸方便。 如是阿毗昙阿含微妙三语身证之教。 不于中而作方便。 如是禁律阿含微妙之语而信趣向。 不于中作方便。 复以此法疑无智慧。 此是智慧之路。 设不请问趣恶道者。 彼便住世满此众生。 又世尊言。 彼身恶行口意恶行各相牵速。 云何行相牵速。 或作是说。 见有恶行亦见瑞应。 命过时便作是语。 见火炎起见狗犬。 若善行命过时便作是语。 我见天宝宫殿屋舍。 见诸园果。 或作是说。 有诸缘报。 有此瑞应行。 是谓恶是谓善。 或作是说。 报渐观近怀诸悕望。 如观近无善觉知成败。 是谓缘无义行牵速。 或作是说。 于恶趣沉没。 设心亦覆蔽。 是谓牵速。 复次云何缘过去行。 复次如此恶行意便好喜。 当于尔时便有证有验。 亦见诸疮痍结使遂增恶行。 又世尊言。 于现法中便有悔意。 彼悔意当言善耶。 不善耶。 当言无记耶。 或作是说。 当言善。 恶自见恶于彼作恶行念。 问不于今堕恶趣中。 答曰。 彼善少不善力大。 复作是语。 与少善生于善处。 如所说得善心念法与等见俱。 或作是说。 当言不善。 与邪见相应。 虽复忆念后更忘失。 所不应忆者后便忆之。 是故当言不善。 复次云何世尊说。 譬喻与不相应自不相应。 此非譬喻也。 一切作恶行者。 则有悔意也。 能自修已则生天上。 世尊亦说。 设彼悔者亦是善心。 云何善心无善命过。 若悔是不善者。 云何不善心多彼智相应。 若悔是无记者。 云何无记心无善命过。 是故此非佛语。 以何等故。 未来教不得成就。 或作是说。 不以未来教而有教耶。 问过去教者亦无教。 欲使不成就过去教耶。 答曰。 教已过去。 问未来亦当有教。 复次虽不作行便有所获。 如是无行而有果实。 于彼便作是念。 云何今不思惟。 亦有福德。 彼当作是观。 又世尊言有缘生。 云何有缘生。 或作是说。 中阴中五阴是谓有缘生。 或作是说。 所生五阴是谓有缘生。 或作是说。 已处母胎是谓有缘生。 或作是说。 所生五阴诸得行缘而受报数。 是心将从受诸色报。 命根心不相应行。 是谓有缘生。 复次趣恶生者最初得有。 是谓有缘生有。 有则有生。 礼彼诸眠觉供养或罗汉不问魔所厌告语不还缘以何等故。 本所作行谓之一结缘。 如今无明为所作行。 是一切行缘。 或作是说。 如今过去一切缘。 过去亦是一切结缘。 复次过去最要言之。 现在广说现其善教。 问不如彼一切结缘。 或作是说。 本所作行一切结是缘。 过去无明声。 已说与无明相应。 现在所造声与无明相应。 现在所造声。 已说无明造声相应。 问不以现在无明声。 作是说与无明相应。 或作是说。 生无智力少足故。 譬喻众生示现。 若行无明于此生是缘。 由结故生诸行。 是故譬喻众生现在若行。 问彼回转譬喻众生现其善行。 过去之时一切结是缘。 复次结结相生行。 缘其根生彼结。 彼结彼各相应。 结由行生。 行由结生。 行由行生。 谓无明缘行生。 结缘行生。 复作是说。 爱缘有行已。 炽然作诸行。 当作是观。 以何等故。 色界无垢人。 谓之成就无漏戒。 然非有漏。 答曰。 此不舍贤圣道。 便成就戒。 界界游已灭世俗事。 界界游行。 无有无色界无色界定戒。 是故不得名成就。 以何等故。 行报故生无色界天。 或作是说。 以无想三昧众生报故也。 问无想三昧亦非心亦非心所。 念法云何。 由是报故生。 答曰。 无想三昧有漏善心不相应行有报。 问设彼三昧有报。 彼不与行相应。 世尊亦说由行而生。 或作是说。 若于心中间入无想三昧。 缘彼心报生无色界天。 问云何若于心中间入第二禅。 缘彼报生光音天耶。 或作是说。 无想三昧无心。 无想三昧相应心报而生彼间。 无有无想三昧相应心。 何以故彼无有想。 世尊亦说。 彼想有教无教有心教耶此无处所。 复次无想三昧彼则有。 是不由行而生彼心。 亦无行方便。 世尊亦说。 由行报而有生。 复次无想三昧心相应心所生报是缘。 能作是住。 如生无想界天。 如善御车人所向无疑。 如报缘除其报则受其有。 颇缘灭尽三昧报生有想无想天耶。 或作是说。 彼三昧有漏之有报。 非有想无想天。 更受生缘。 是报而生。 问灭尽三昧亦不与行相应。 世尊亦说。 由行而生。 或作是说。 灭尽三昧有心。 是故灭尽三昧相应心报故。 生有想无想天。 问无有灭尽三昧心相应痛。 何以故彼无想世尊亦说。 彼有想无想心觉当有觉。 亦无处所。 或作是说。 不生也。 何以故。 已越有想无想天。 以灭尽三昧。 不以妙三昧报故生九地也。 问彼地灭尽三缘是果报而生彼间。 问如所说越有想无想天。 入想忍三昧则有彼地。 亦说尽越不用定处。 修有想无想定。 彼亦是不用定地。 问灭尽三昧入是三昧。 不以贪欲故。 欲爱未尽。 入有想无想三昧。 非不欲尽。 不用入处有想无想定。 复次如所说灭尽三昧无有心。 彼则有是也。 彼无有报无有心。 复次有想无想天灭尽三。 昧报而受。 彼三昧非报缘。 又世尊言。 欢喜施者。 便得欢喜。 从心所好。 施真正处(偈也)。 云何观是欢喜。 为观受者。 为观施者。 或作是说。 当观施者。 从物因缘若施彼时。 彼则受报也。 问设彼受者有福欢喜。 答曰。 彼非真正处。 亦说从心所好施真正处。 或作是说。 从檀越心如郁伽长者说。 是谓如来二端[叠*毛]我所爱者。 愿世尊纳受。 以大慈故而不见逆。 我从如来闻。 欢喜施者。 便得欢喜。 复次当观施者意。 从施[叠*毛]时便作是念。 我今割意施。 作是心已受大报。 如尊者舍利弗说。 若行后世受报者。 彼不可得现世受报。 设行现世受报。 彼不可得后世受报。 世尊亦说。 或有尼揵子。 若行现世受报。 彼不可得后世受报耶。 设行后受报。 彼不可得现世受报。 如是尼揵子辈愚痴尽无果实。 说是语。 其义云何。 或作是说。 尼揵子作是见。 行尽苦尽行尽。 谓一意识。 不可得后世受报。 行现世受报痛。 若彼愚痴尽无有果实。 于此法中垢尽苦尽。 若道生时灭诸结使。 若无愚痴无有果实。 问若于此法中不尽行本。 不得般涅槃。 亦无有上。 答曰。 如阿罗汉速疾受报。 问如所说契经则有违。 或有阿罗汉。 行报渐薄。 不相应果便灭。 若阿罗汉能行报者。 亦能广博诸行。 或作是说。 犹如彼行实在者。 彼行道亦复实在。 或作是说。 诸行实在便有集聚。 设行不实在者。 可使作集聚。 复次此非行报义也。 于深法中不失深法。 如其义理游戏。 其彼义无有疑。 彼作是念。 如今云何后身受报。 当作是观。 如是阿罗汉不得众行而受报也。 以何等故。 祭祠饿鬼得然不及余趣。 或作是说。 此生趣自尔。 问此是我疑。 何以故生趣自尔耶。 或作是说。 饿鬼嫉妬心意便颠倒。 河无河想。 见水不净及诸饮食浆水。 若饿鬼祭祀饮食。 便发欢喜意心不颠倒。 若彼饿鬼得增上行时彼受食。 或作是说。 饿鬼以嫉妬意。 彼不能作好境界。 若彼饿鬼有所祭祀发欢喜意。 于彼得好心游好境界。 或作是说。 饿鬼以嫉妬意身体长大心常懈疲。 以懈疲心不至神妙饿鬼所。 若彼饿鬼而祭祀食于施发欢喜心。 便得身大心广。 以彼心广大故。 得游诸大饿鬼所。 彼亦归伏礼跪。 以身大故。 彼饿鬼得增上行。 于彼受食。 复次与人作福彼人不得如饿鬼与彼施食者。 饿鬼善心好施。 彼便受行若彼饮食。 是故非余趣。 诸心与身行俱起。 口行俱起。 当与心共同耶。 当言不与心共同。 或作是说。 当言与心共同与心俱起。 问云何心不与行同耶。 或作是说。 当言不与心共同。 本所生心与行俱起。 若不生则不有起。 是故当言不与心共同。 或作是说。 或与心共同。 或不与心共同。 诸与心回转则与心共同。 诸不与心回转则不与心共同。 复次缘彼有心行有回转。 亦各相摄。 先有回转便有所摄。 行与结有何差别。 或作是说。 行是身是口是意。 然结是意。 问若行是意。 与彼结有何差别。 或作是说。 行是善不善无记。 结是不善。 问若行不善。 与彼结有何差别。 或作是说。 意行意行。 结亦不意亦不不意。 问云何意无有报耶。 复次一切心所念。 当言皆是行。 然世尊视若干种行渐渐有疑。 云何无虫便有杀意。 或作是说。 如无有虫便有杀虫之想。 如无虫便有杀害意。 若有虫处彼无有杀意。 何以故。 彼虫或有常或无常。 设有常者。 亦不能堕此无有相。 设有常者。 如是得断灭。 复次所造五阴作虫思想。 便言我尽形寿不杀。 若越彼意者行各散一处。 是故彼便有害想。 若于彼虫便有杀意。 何以故。 由彼虫故。 因缘合会则有差违。 设不差违则不能有所起。 若有差违则有所起。 云何不有所起则有所起。 若有违不得无违者不得。 无有力能起。 若得有所起。 云何起无差违或不能起。 又世尊言。 有四不可思议。 世间不可思议。 众生行报不可思议。 及佛境界不可思议。 以何等故。 此谓之不可思议。 或作是说。 方便力少不足思议。 或作是说。 无有余方便作如是知。 如佛世尊或作是说。 不可思议深妙难究是故不可思议。 复次作我思议者成狂。 愚痴思惟心亦乱。 众生行报及佛境界。 非己心所了。 亦不可观。 无明无色界及彼无垢人无想及灭尽舍利弗饿鬼种种诸根相众生难思议诸入不善三昧。 彼尽犯二罪耶。 或作是说。 诸犯不善者。 彼尽犯二罪。 犯彼罪时成五逆。 问云何犯五逆时不犯二罪耶。 复次唯犯一罪。 何以故。 世尊说有五罪。 若犯不善罪时而犯二罪。 作是广说而思惟说。 一时彼无罪。 是故犯一罪。 若转轮圣王女宝得色声香味。 当言由行报得。 当言不由行报增上得。 或作是说。 当言由行报得。 问云何余行报余者受报。 答曰。 女宝者由行报故彼便得。 若彼得彼王得是报。 复次由行增上得。 若由行报得。 不作行而受报。 女宝则有坏败。 转轮圣王不由他行受报。 斗乱僧若斗乱僧。 当言一劫入泥梨耶。 当言中劫受泥梨罪。 或作是说。 当言一劫受泥梨罪。 世尊亦说。 斗乱僧经历一劫。 问已过半劫。 云何全受一劫罪。 答曰。 余方刹土至彼泥梨。 如犯罪重之人。 数移徙入深狱。 然后脱其罪过。 若复受劫罪。 一劫泥梨中受罪。 问泥梨受罪之人无有此理。 至他方泥梨受罪。 命未尽便死。 或作是说。 二十劫中及四劫劫大劫。 二十中劫受罪。 是谓一劫受罪。 若劫融烧时。 便生二十中劫。 云何彼经历尔所时。 复次当中劫受泥犁罪。 无有欲界众生受一劫之寿。 诸斗乱僧彼一切住一劫受罪耶。 设住一劫受罪者。 彼一切斗乱僧耶。 或作是说。 诸乱僧彼一切一劫受罪。 破坏僧者最重之罪。 或作是说。 斗乱僧非住一劫受罪耶。 若坏乱意而斗僧者受五逆罪。 复次或住一劫受罪。 彼非斗乱僧现其报。 或斗乱僧及一劫受罪耶。 若非法坏斗乱意而坏僧者。 或不斗乱僧。 亦不一劫受罪耶。 除上尔所事也。 斗乱僧当言性受罪。 当言非性受罪。 或作是说。 当言性受罪。 何以故。 斗乱僧最重之罪。 若此非受罪者。 云何今性受罪。 问诸斗乱僧彼一切受无救之罪。 问如杀生者性受罪。 诸不杀害受罪。 害罪如是。 斗乱僧性自受罪。 诸不斗乱僧。 彼一切受无救之罪。 复次当言非性受罪。 何以故。 僧成就斗乱罪。 然非无救罪。 诸恶行斗僧。 彼性当言受罪也。 又世尊言。 意行者最是重。 如法慧契经言。 一行最是重罪斗乱僧。 非意行斗乱僧也。 说是语其义云何。 或作是说。 一切行最是重罪。 除其五逆。 及余行意行最是重罪。 或作是说。 意口行思惟。 彼行已口行。 彼最第一。 意行意行最是重罪。 思惟行斗乱僧最是重罪。 复次不于中间意行有斗乱僧。 非彼思惟而斗僧。 诸恶行斗乱僧者。 当言彼最是重罪。 以何故。 非灭五人不得斗乱僧。 答曰。 必当有二部僧。 勅使如调达斗世尊声闻众。 彼坏凡夫僧。 不能坏贤圣之人。 问今不受五逆罪。 答曰。 作僧想而坏凡夫众受五逆罪。 如父作父想而杀害其命。 受五逆罪。 问若今世尊说斗乱僧受一劫罪。 答曰。 此世尊教戒语。 调达作是想我坏僧。 或作是说。 比丘众谓之比丘僧。 于彼凡夫人勅使斗乱。 或复贤圣人在世尊侧而不能坏乱。 或作是说。 有十四事斗乱之章。 无垢人不可坏败。 不能坏世尊。 是故世尊不可坏。 复次世尊声闻众内无垢人。 外凡夫人于彼坏外凡夫人众。 内无垢人不可沮坏。 是世尊众不可沮坏。 以何等故记之。 结言无报耶。 或作是说。 无记者即无报也。 或作是说。 彼不于身体有所长益。 或作是说。 不化身口意行。 复作是说。 无记心所念法。 自凭依有是苦恼。 摄持诸法而有报也。 复次无记无报法亦是有报也。 如所说我今不行。 乃至不知为趣何所。 而见光明。 云何是报。 复次诸善不善法。 或有因或有缘。 有诸果实。 于彼作报想。 无记之法或有因或有缘有诸果实。 是故无记法而有报也。 须陀洹性有瑕罪。 当言性无瑕秽。 或作是说。 无有瑕罪。 瑕罪者现诸秽病。 或作是说。 无有瑕罪。 瑕罪者现诸秽病。 或作是说。 无瑕罪依善不诤。 复次当言有瑕秽想。 心邪见未灭。 犯罪乐斗乱住劫及性罪不灭五坏众无记性净行酒浆者。 当言性罪。 当言非性罪。 答曰。 当言非性罪。 何以故。 若饮酒者。 淳酒有余教以入腹。 若服咒术饮食术。 当作是观非梵行。 当言性罪。 当言非性罪。 或作是说。 当言性受罪。 不于中间结秽有其梵行。 复次当言非梵行。 心是其罪。 性染污观。 复结兴起当言有罪。 性罪者其义云何。 或作是说。 性染污是谓性罪。 复作是说。 性不善是谓性罪。 复次性有瑕秽是谓性罪。 非性罪者其义云何。 答曰。 不染污是谓非性罪。 复作是说。 性常不善是谓非性罪。 复次非性有瑕是谓非性罪。 颇有比丘。 四事之中各无所犯。 然不舍戒而就白衣。 当言非比丘。 或作是说。 有人根变易根已变易。 当言非比丘。 或作是说。 因缘果实邪见而现在前。 若布现示人。 是谓当言非比丘。 或作是说。 若自长养此比丘非比丘也。 彼若勤修戒行于中移转。 云何当舍戒而越戒律。 复次有所悕望。 悕望者流转生死。 当言于比丘法退转。 若无教诲也。 又世尊言。 若比丘于比丘受衣裳。 入无量心三昧而思惟之。 彼果报无量。 施主檀越福增益善增益。 善食无病。 是谓自作。 余者不受耶。 答曰。 非自作余者受报。 复次施主檀越所受之德。 问云何不成就而受其福。 答曰。 由田业润厚。 于彼种穀子。 若种人忆田好不好。 必获好穀。 问此亦不相应。 云何于田种子不于三昧檀越有其德。 复次有彼人受彼信施。 施主檀越得其处所。 便有福德长益。 是故不可沮坏。 无瞋恚之体。 彼便有休息根心意欢喜。 受施之人不堪任施。 施者自受福。 又作是说。 以此法施彼彼为谁得。 或作是说。 无有得者。 是谓不与取。 复次受施主之语。 此何由施。 若依比丘者彼则有所还。 若于道果。 道果受其教诲无有所还。 又世尊言。 摩纳众生行。 由与由行所造。 由行因缘。 由行施为众生。 由行成若好若丑。 说是语其义云何。 答曰。 自所造行受其果报。 众人不牢固。 如所作行便受其报。 是谓行因缘受其生报。 行若处处生。 在在受其报。 是谓行胎生。 若舍其行有若干相。 若舍其行此众生如上所说。 众生有上下。 是故行众生有所演说。 若其有好有丑。 有何行故。 若本劫众生自然食身能飞行。 或作是说。 于欲界爱尽。 诸欲界炽盛善根。 由其果报也。 问今亦不有所现耶。 或于彼种善根之中。 果报有自然身能飞行。 答曰。 众行备具彼果不得生实。 复次由生因缘行报因缘。 有如是对。 于彼自在施所造得。 彼则身能飞行。 由彼施主之德方便。 彼则有头光明。 诸尊重梵行者。 病痛遭困厄车马施。 彼则身能飞行。 饮酒其犯邪性犯最重罪飞比丘游行行自造人后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行揵度第九竟。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智揵度首又世尊言。 彼于不净修念觉意。 云何于不净修念觉意。 或作是说。 计意作不净想。 挍计身中而修念觉意。 如是于不净修念觉意。 或作是说。 觉意分别不净。 觉意中间入不三昧。 不三昧中间修念觉意。 复次相各自有义。 当作是观。 然不与不净念觉意相应。 又世尊言。 比丘汝等当修护。 比丘若修护已尽断除欲界爱。 尽色界爱。 尽无色界爱。 尽于此憍慢尽无明。 云何修护。 或作是说。 诸觉意四禅四等。 或作是说。 修无漏四禅。 或作是说。 护觉意不忘失。 复次修道得诸果实故。 于此说诸所生即灭常得护也。 于欲界爱尽等。 越次取证时。 云何修断欲界相应结。 思惟所断而修行道。 或作是说。 彼不尽便修行道。 彼本以尽已世俗道。 问四谛所断结已尽。 世俗道欲使彼尽不修道耶。 修道法忍。 是故思惟所断尽而修行道。 答曰。 彼非四谛也。 断修法忍也。 以贤圣谛起此道。 问若四谛所断已尽不修行道者。 不以彼结世俗道永断结使。 是故见谛人不究竟尽。 或作是说。 彼灭未来结。 问欲界爱尽等越次取证。 以未来所修以思惟断。 答曰。 彼不得思惟断道。 设得是时世间思道。 若知彼力契经者。 或作是说。 未知智中间起思惟道。 问彼不实有阿那含须陀洹得禅。 答曰。 进前取阿那含。 是故修行道谛。 便得阿那含。 然须陀洹不得禅。 复次二种结已尽。 思惟彼二种事。 修行二事。 有二智修行。 于彼爱尽等越次取证。 无量之事皆悉具。 净修其心。 作如是行道。 以三界结四谛断欲界相应。 用思惟断修行谛圣。 住阿那含处。 彼时亦作是观。 欲界相应结使用思惟断修行道时。 诸得未来善根。 当言灭诸结使也。 或作是说。 当言断灭。 问云何以未来道灭。 答曰。 未来之道便有力势。 现在不灭也。 诸有力势生彼则能灭。 如是未来之道。 有力势生彼则能灭。 复次当言彼不能灭也。 以未知智所领。 当言用思惟所断以世俗之数。 彼非身所习出要。 以何等故五盛之阴。 不言是想意止。 或作是说。 法意止所摄。 当言想身意止色阴所摄。 痛意止者。 痛阴所摄也。 法意止者。 想阴所摄也。 行阴者此无为也。 复次心意止所摄。 当言是想也。 身身相观痛痛相观。 于痛思惟一切心处。 所作如是。 观法意止者。 合数之义。 于阴垢着染污。 当作如是观。 须陀洹住果实心。 于三界中当言成就等智。 当言不成就等智。 或作是说。 当言成就。 何以故。 善根者。 以二事灭不相应果灭缚着。 于彼若去离界。 然须陀洹不退转越彼界。 是故当言成就。 复次觉知三界时以舍等智。 复次空于空。 无愿于无愿。 无想于无想。 当言成就也。 彼不舍意也。 又世尊言。 法园观浴池婆罗门异学闲靖无垢浊与诸真人俱我浴神诤讼不渍体灭恶说是语是义云何。 答曰。 贤圣沙门津。 于此义中法园观浴池也。 彼不颠倒结已尽。 心枝叶诸垢永尽。 谓之法也。 不顺从戒是谓戒。 梵志未越不善根。 观彼不善是谓闲静。 无秽无浊。 于佛声闻发欢喜心。 是谓与诸真人俱。 成就等智分别等智。 觉知深义而入其中。 是谓浴神心。 无有垢秽。 亦不作是想。 或作是说。 灭本恶心。 不作是想。 是谓不渍身灭恶也。 以何等故空缘有漏耶。 无愿者亦缘有漏亦缘无漏。 或作是说。 空者缘苦谛缘有漏。 无愿者亦缘苦谛。 亦缘习谛。 亦缘道谛。 是故无愿亦缘有漏亦缘无漏。 复次各自凭已。 亦不自觉。 亦不得无漏法。 是故空缘有漏也。 现有所失能知弃舍。 尔时无复有愿田业之想。 如群鹿惊四面无有障碍。 于中无愿亦缘有漏亦缘无漏。 世俗上无我智有何差别。 或作是说。 世俗为下增上为世俗上。 或作是说。 一切无我智是谓世俗上。 一切顺越世俗。 复次诸分别晓了是谓世俗。 诸不晓了彼谓之世俗上。 复次世俗无我智。 作识别观方便。 非方便有如斯事。 作是思惟。 彼自相彼无巧便。 无我自度视世俗上。 以何等故未知智非缘欲界。 或作是说。 法智已作缘。 问忍已作缘法智不作缘。 或作是说。 现有法智悬思未知智现有欲界。 是故而不作缘。 问欲界之中或有现或无有现。 色无色界或有现欲界爱。 复次此不相应。 世尊亦说。 彼以此法见知自过去未来。 将往是谓往。 是谓当言未知智。 是故有未知智缘欲界。 觉意而敷演欲界根上阴须陀洹法空差别若干界以何等故。 生终世俗智便忘失。 然非世俗上。 或作是说。 世俗智富足。 以智相佐世俗上智者。 亦富足以彼相佐而不修行。 或作是说。 垢力势大非世俗智。 以垢所缠。 然后世俗力大非结。 不为结所缠。 复次作世俗智想作等想。 现有所说。 世俗上智者。 作无想与相应如实义。 因长益处所缘得其章义。 依彼有功德不可沮坏。 以何等故。 阿罗汉谓之不成就学法耶。 或作是说。 此已舍学法游果果行。 或作是说。 得无学法则不成就学法。 此之谓也。 或作是说。 若成就学法者则是其学。 若成就无学法则无学法也。 复次根度无极则有缘果。 度无极果度无极缘入度无极。 于中阿罗汉当言不成就学法。 彼则有此不如意。 亦不学亦不不学。 法不成就也。 当作是观。 当作限量世俗之法学无学法也。 以何等故。 四辩才二界有漏二于三界无漏。 或作是说。 不于此色界中名身句身有所系。 有所敷演所有无漏智。 是故二界有漏也。 复有无色界第一义不回转智三昧。 入彼三昧不回转智。 若无漏智回转者。 然此三界皆悉无漏。 复次无色界无有辩才。 然辩才非有漏亦不生有漏中间有漏以何等故。 六通三有明三非有明。 或作是说。 一第一义明尽有漏二。 便招来得其明声。 或作是说。 阿罗汉因果报智明。 自识宿命知。 我从某处终。 缘此因缘而生是间。 因果报者。 微视通我某处终。 由此因缘当生彼间。 因果智而知。 尽有漏智者。 我已此道而尽有漏诸因果报智。 复次第四通自知所从来。 第五通知始生智者。 第六通与共相应。 是谓智尽有漏。 若相应智者。 彼第一义明初通者。 知诸伎术。 第二通者摄持诸声。 第三通者而观自相。 如此三解脱门空无愿无想。 以何等解脱门等越次取证。 答曰。 空无愿生便能越已生。 当言等越次取证。 如得分别智。 以何等故。 未知智不与同缘色无色界。 或作是说。 一时敷演见谛所断结。 问此亦是我疑。 何以故。 二界见谛所断一敷演。 然非三界二界有何差别。 一见谛所断。 然非思惟所断。 或作是说无常苦空无我。 问三界集聚是谓无常。 或作是说。 不现未知智。 彼可量现在前。 问欲界少有现色。 无色界不现。 是故现非义。 复次是谓三界等越次取证。 是谓当言未知智。 此是其道等越次取证。 忍与智有何差别。 或作是说。 忍能忍事智能知物。 问无智者能忍乎。 忍时有智耶。 或作是说。 忍为下智为上或作是说。 尽道为忍道果为智。 复作是说。 断道为忍解脱道为智。 复作是说。 断道为忍无所罣碍为智。 复次如行道人不能前进。 便自劝勉安隐到处所。 如是等越次取证。 先得智慧眼导引为忍。 越彼岸为智。 忍为下。 诸不忘学法分别觉意门来生及分别忍法是十经用何等故以忍断结。 然不用智或作是说。 道已生便断。 是故忍断结。 忍已能舍。 是智不能断。 忍无不断结。 或作是说。 尽道为忍。 道果为智。 然非以道果断结。 是故不以智断。 或作是说。 尽道为忍。 解脱道为智。 非以解脱道断也。 是故智不断。 复次见地见谛所断结。 尽道障道不等道断也。 此相应是故忍断。 以智覆不生。 当作是观。 以何等故。 尽时忍断结断。 结非生时。 或作是说。 尽时忍现在道断结。 是故尽时忍断结。 若忍生时道未生则不能断。 是故生时不断。 问若生时忍不断结者。 彼不有违耶。 答曰。 然生时忍不断者。 如是彼则不有违。 所以生断。 是故彼相佐助。 问若自观者忍已生。 彼便自灭无生无复闇冥。 复次若所生忍灭结已生。 当言便尽。 犹如然明闇冥悉除。 问若所生忍灭当言是结耶。 已生道未知忍。 一切见谛所断结尽。 是故忍成就须陀洹。 答曰。 一切见谛所断结尽。 不以智集聚名须陀洹。 何以故。 不以此有为得须陀洹果。 如世尊说。 于是比丘诸观五盛阴如实而知。 是谓须陀洹。 不以见苦名须陀洹。 亦作是说。 三结尽名须陀洹。 不以忍集聚名须陀洹。 又世尊言。 比丘说一切结时。 四意止等说而说。 世尊亦说。 说善聚比丘时。 四意止等说而说。 然一切诸法非善说。 是语其义云何。 或作是说说一切法时。 四意止等说而说道有缘。 以是故说善说善聚时。 四意止等说而说。 亦由道说。 复次说一切法时四意止等说而说。 由八正道三十七品。 以是故说。 说善聚时。 四意止等说而说。 第一义聚善聚。 由是故说。 诸如来相义起微妙智。 诸声闻亦有此微妙智耶。 设声闻有此微妙智。 彼是如来相义起微妙智耶。 或作是说。 诸如来相义起微妙智。 彼相义声闻有也。 起微妙智。 诸众生类。 于彼如来声闻起微妙智。 如彼智境界回转时。 复次不应作是说。 众生微妙智心智慧欢喜。 有其誓愿微妙智者。 彼声闻渐渐而智现在前。 如来者于智得自在心思惟心。 三昧清净。 于欲便能无有罣碍起微妙智。 以何等故。 四意止无身意止生耶。 或作是说。 意止无有思惟渐渐而至。 复次渐渐有益。 如来之教渐渐讽诵承受者。 复次身身相观作诸意。 痛痛相观流行。 痛痛相观作诸意。 心心相观有流行。 心心相观作诸意。 法法相观有流行。 如是渐渐修意止。 以何等故。 七觉意中谓先谓念觉意耶。 或作是说。 次第言之。 复次如来次第所说。 为诵者所说。 复次念觉意先现在前。 为人次第说修说觉意。 如所说如彼所念法选择诸法。 亦复观知味诸法。 于彼法选择。 亦复觉知诸法之时。 便有勇勐发欢喜意。 意盛不少无有异身。 心有所猗受乐使。 三昧观其心意。 以何等故八贤圣道。 先谓之等见。 或作是说。 贤圣道不审修行。 复次如来次第说。 为诵者所说。 复次等见为人次第行道。 犹如一切四神足中。 以得自在精进心定。 以何等故。 一切自在三昧尽行成就是谓四神足精进三昧心三昧。 三昧尽行成就。 是谓神足。 或作是说。 诸增上起诸三昧。 彼彼所说。 如所说比丘自在增上得诸三昧。 彼有自在三昧精进心比丘增上得诸三昧。 彼则谓三昧。 复次如此诸事转增。 以三昧定。 或时禅三昧增得自在。 起诸自在自在回转。 或时精进增起诸精进精进回转。 或时心增起心心心回转。 或时味增起味味回转。 于中说四神足便有增上。 五根五力有差别。 或作是说。 增上为根义。 不可沮坏为力义。 复次外种力当观修根。 内种力当观修力。 于彼修行人诸根不牢固谓之根。 不可沮坏谓之力。 又世尊言。 犹言一信。 余或从余处闻。 或觉诸种以见观人。 复次有智不可坏智。 此处不然。 说是语其义云何。 或作是说。 须陀洹种于彼心。 欲亲近善知识。 何以故。 由信生欲礼拜承事。 从彼闻现说法言得知诸种。 思惟恶露。 见诸禅现法法相生义。 复次先有所闻。 如一切诸行无常也。 于彼智得诸信。 由有信便有智慧。 善亦智慧如其实义。 彼谓之欲。 欲义者已智摄。 彼好丑观诸行挍计算数。 如其实义起智慧眼。 如忆彼诸法见诸忍。 二忍一切法诸种身为初觉意见所堕种种及余处以何等故。 以苦种等越次取证。 然不由恼疮痍。 或作是说。 疮痍有漏。 然非有漏道等越次取证。 苦种无漏。 以无漏道等越次取证。 复次疮痍种者。 界柔差集聚渐渐兴起。 苦种者。 以苦阴相应。 作如是观。 苦种疮种痍种有何差别。 或作是说。 苦种疮种痍种有漏。 苦种无漏。 复次苦种切身之相。 痍种疫疾之相。 疮种起漏之相。 以何等故眼根谓之见耶。 或作是说。 是世俗所见语。 如有见净有见不净。 复次还眼便有所见。 世间契经是谓眼根谓见。 以何等故忍不谓智。 或作是说智能知事忍不能知。 是故忍不谓之智。 复次已得见是谓有智。 非以忍有智。 是故忍非智。 以何等故。 尽智无生智不谓之见。 或作是说。 若尽智无生智是见者。 则九种成就阿罗汉。 亦说十种成就阿罗汉。 是故彼智不谓之见。 问如无学等见谓之智。 有其定处。 云何彼非智是见耶。 彼亦有行处。 复次智当见度彼岸。 为见彼所度。 便有是。 云何不十种有定。 当言是观八种为地。 如此智当言无学法。 犹如此三解脱门。 空无愿无想。 等越次取证当言得已。 起等越次取证当言得。 答曰。 空无愿等越次取证当言得。 以越次取证当言得。 无想者已越次取证当言得。 若空三昧时彼修无愿三昧耶。 设修无愿三昧。 彼修空三昧耶。 或作是说。 或空非无愿。 云何空非无愿。 已得空三昧现在前。 是谓空非无愿。 云何无愿非空。 已得无愿三昧现在前。 不得无愿三昧现在前。 不得是时修空三昧。 是谓无愿非空。 云何修空无愿。 不得空三昧而现在前。 得是时修无愿三昧。 不得无愿三昧而现在前。 得是时修空三昧。 不得无想。 不得世俗智而现在前。 得是时修空无愿三昧。 是谓修空无愿三昧。 云何不修空非无愿。 本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若本不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不得是时修空无愿三昧。 本得世俗智而现在前。 若本不得世俗智而现在前。 不得是时修空无愿三昧。 一切凡夫人染污心无记心。 灭尽三昧无想三昧无想天。 是谓非空非无愿。 复次或空非无愿。 学见迹若阿罗汉。 得空而现在前。 或无愿非空。 修行习忍智回转时。 道法忍回转时。 道法智修行回转时。 道未知忍回转时。 学见迹若阿罗汉。 得无愿三昧而现在前。 或空无愿修行苦时。 忍智回转修行法时。 道未知智回转时。 学见迹若阿罗汉。 不得空无愿无想而现在前。 或非空非无愿。 三昧修行尽时忍智回转。 学见迹若阿罗汉。 本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一切世间心思惟。 不修空不修无愿三昧。 于中亦有降伏想。 若修空三昧。 彼修无想三昧耶。 设修无想三昧。 彼修空三昧耶。 或作是说空非无想。 云何空非无想。 得空三昧而现在前。 若不得空三昧而现在前。 不得是时修无想三昧。 不得无愿三昧而现在前。 得是时修空三昧。 云何无想非空。 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若不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不得是时修空三昧。 云何修空无想。 不得空三昧而现在前。 得是时修无想。 若本不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得是时修空三昧。 不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得是时修空三昧。 不得世俗智而现在前。 得是时有空无想三昧。 云何非空非无想。 得无愿三昧而现在前。 不得无愿三昧而现在前。 得世俗智而现在前。 不得世俗智而现在前。 是时不得修空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一切染污心无记心。 入无想三昧灭尽三昧。 不修空三昧非无想。 是谓非空非无想。 复次或空非无想。 修行苦时忍智回转。 学见迹若阿罗汉。 得空三昧而现在前。 或无想非空。 修行尽时忍智回转。 学见迹若阿罗汉。 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或空无想。 修行道时未知智回转。 学见迹若阿罗汉。 不得空无愿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云何非空非无想。 修行习时忍智回转。 道未知智周回修行道法智。 道未知忍回转时。 学见迹若阿罗汉本得无愿三昧。 一切世间心思惟不修空无想三昧。 不于其有降伏。 若修无愿三昧。 彼修无想三昧耶。 设修无想三昧。 彼修无愿三昧耶。 或作是说。 或无愿非无想。 云何无愿非无想。 得无愿三昧而现在前。 不得无愿三昧而现在前。 是时不得空三昧而现在前。 是时不得修无想三昧。 不得空三昧而现在前。 三昧而现在前。 不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是时不得修无愿三昧。 云何修无愿无想三昧。 不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得是时修无想三昧。 不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得是时修无愿三昧。 不得空三昧而现在前。 得是时修无愿无想三昧。 不得世俗智而现在前。 是时修无愿无想三昧。 云何非修无愿无想三昧。 得空三昧而现在前。 得世俗智而现在前。 不得世俗智而现在前。 是时不得修无愿无想三昧。 一切染心无记心。 无想三昧灭尽三昧无想天。 修无愿无想三昧。 是时谓不修无愿无想三昧。 复次或无愿非无想。 修行习时忍智回转。 道未知忍回转时。 修行道未知智。 道未知忍回转时。 学见迹若阿罗汉。 得无愿三昧而现在前。 或无想非无愿。 修行尽前忍智回转。 学见迹若阿罗汉。 得无想三昧而现在前。 云何无愿无想。 修行道未知智回转时。 学见迹若阿罗汉。 不得空无愿三昧而现在前。 或非无愿非无想三昧。 学见迹若阿罗汉得空三昧而现在前。 一切世俗心思惟不修无愿无想三昧。 于其中有降想。 若应时修空三昧。 彼时修无愿三昧耶。 设应时修无愿三昧。 彼时修空三昧耶。 当作是说。 如上所得然不及现在前。 复次若应时修空三昧。 彼时不修无愿三昧。 设便应时修无愿三昧。 彼时不修空三昧。 何以故。 时节回转。 当作是观。 空无想亦复如是。 无愿无想亦复如是。 以何等故。 三界修行等智谓之有漏耶。 或作是说。 即彼三界所有。 彼是有漏也。 或作是说。 所谓等智是以有漏也。 或作是说。 如彼智谛得不如彼谛此。 当修行。 复次三界所修等智。 师意作是想。 譬如空无愿无想。 于无想故。 曰修于彼作是想。 当作是观。 以何等故。 色界不等越次取证。 或作是说。 彼无有此厌患之法犹如欲界也。 问不以此患等越次取证。 设有患者。 恶趣中亦等越次取证。 或作是说。 欲界有是行报。 问若于欲界取般涅槃。 云何有色无色界行报耶。 答曰。 欲界受报。 问有何因缘。 色界无色界行报。 非欲界受色无色界行报。 或作是说。 以其软根不等越次取证。 问犹如此间利根而生彼间。 云何彼间有软根。 答曰。 彼生自尔。 问非色界无垢人起贤圣道耶。 答曰。 已得能起。 问不得无学道能起。 复次便有降伏想。 复次于此间作行。 命终生色界。 因相有力故。 彼不等越次取证。 若最初起无生智。 为几智中间起。 或作是说。 或尽智中间起。 我已知苦尽智。 然不知无生智起一切诸谛。 复次三尽智中间起。 我生死尽是谓尽智。 我梵行立是谓尽智。 所作已办是谓尽智。 更不受后身是谓无生智。 已说二苦相眼忍智越次思惟观三界有生犹如本以何等故。 苦智知苦智。 习智知习智。 道智者唯道智耶。 或作是说。 苦谛有漏五阴。 于彼苦智回转。 因智亦回转。 道者无漏五阴。 彼出要智便回转。 于彼有道智。 复次于苦思苦与回转有顺。 是故谓习智道智。 复次苦与回转有顺。 于彼有习智道智。 一思惟相。 若缘是说者。 于中不可沮坏。 世尊界根智为缘何等。 或作是说。 因智道智界根智也。 彼因道是其缘。 或作是说。 诸根展转界根智是其智也。 复次最第一义善缘界根。 恐畏厌患有何差别。 或作是说。 欲界相应为恐畏。 三界为厌患。 或作是说。 有己为恐畏。 彼我为厌患。 问结中间为畏。 善根中间为厌患。 复次觉知怨敌欲住障者。 是为恐畏。 心驰逸为厌患。 强颜无畏有何差别。 或作是说。 结中间为强颜。 善根中间为无畏。 复次意所入余处为强颜。 意刚强为无畏。 捷疾智速智有何差别。 答曰。 捷疾义实晓了。 速对以彼渐渐方便义。 次第捷疾智。 利智无碍智有何差别。 答曰。 断诸结为利智。 分别谛为无碍智。 甚深智慧普遍智慧有何差别。 答曰。 觉知此缘是甚深智慧。 长益众多普遍智慧。 别智慧广智慧有何差别。 答曰。 种种相觉知诸义。 是谓别智慧。 一处普遍智。 是谓广智慧。 所可用智逮须陀洹果。 彼智慧当言已知根所摄未知根所摄。 答曰。 所可用知无为逮须陀洹果。 彼智当言已知根未知根所摄。 犹如一切结见四谛悉断。 以何等故。 或见谛断或思惟断此之谓也。 或作是说。 见谛道断者。 彼见谛所断也。 思惟道断者。 彼思惟断也。 问彼有长益现一长益。 或有余思惟。 答曰。 如齐眼所见。 彼齐眼思惟。 如齐眼思惟。 彼眼所见。 是故无力势。 或作是说。 彼最初见谛断者。 彼见谛所断也。 见谛者已见谛住断。 或习而断彼思惟断。 或作是说。 诸忍所断彼见谛断也。 诸智所断彼思惟断也。 或作是说。 有前敌彼思惟断。 诸无前敌彼见谛断也。 复次诸等智历非因缘。 犹如以木鑽火。 彼见谛断。 彼见长益断。 如想心耶。 彼鑽彼思惟断。 苦世尊厌患强颜捷疾利甚深别智慧须陀洹及谛尊婆须蜜菩萨所集知揵度第十竟。 尊婆须蜜论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