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二 内容: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蕴第六中根纳息第一之一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此二十二根。 几学。 几无学。 几非学非无学。 如是等章。 及解章义。 既领会已应广分别。 问何故尊者以二十二根而作论。 答是彼尊者所乐欲故。 随彼所欲不违法相而作斯论。 不应责其所以。 有说。 不应问。 彼尊者以契经说二十二根。 彼根契经是此论根本。 依彼经造论不可责其因缘。 以彼尊者于佛所说二十二根不能少减说二十一。 不能少增说二十三。 以佛所说无增减故不可增减。 如不可增减。 不可多少。 不可损益。 无量无边应知亦尔。 以佛所说无量无边。 不可于中作量边故。 无量者义难测故。 无边者文难知故。 譬如大海无量无边。 无量者深。 无边者广。 世尊所说应知亦然。 虽百千俱胝那庾多数。 如舍利子等诸大论师。 于佛所说二句文义。 造百千论分别解释。 尽其觉性不得边际。 是故不应责彼尊者。 问置彼尊者。 世尊何故说此契经。 答观所化者应闻此法得饶益故。 复次此经有别缘起。 谓有梵志名曰生闻。 来诣佛所欢喜。 问讯。 在一面坐而白佛言。 施设几根摄诸根尽。 佛言。 我说二十二根摄诸根尽。 若有遮此更说余根。 当知彼说有言无义。 若还问彼反生愚惑。 所以者何。 非其境故由梵志问。 说此契经。 是故不应徵佛说意。 问置佛说意。 梵志何故但问诸根。 不问蕴界处等。 答随彼所疑而问。 不应为责。 或彼梵志性善寻思。 随有所闻憙便历问。 为知根义周遍游历九十六道问诸根量。 如离系者施设一根所谓命根遍内外物。 故彼立制不饮冷水。 不断生草以有命故。 问诸外道于外物中。 执有何根名有根法。 答有于外物执有意根。 有于外物执有命根。 有于外物执有二根。 由意根故名有根法。 由命根故名有命法。 有于外物执有二根。 谓业与意随应当说。 又如外道波罗设利。 作如是说。 眼不见色。 耳不闻声。 名圣修根。 问何故彼名波罗设利。 答是所立名不应问立名所以。 名随假立不必皆有实义故。 有说。 此是彼姓。 谓婆罗门有姓憍蹉。 有姓筏蹉。 有姓扇祑略。 有姓憍陈那。 有姓婆罗堕阇。 有姓波罗设利。 有说。 此是杂种。 谓从刹帝利婆罗门生。 名波罗设利。 如从驴马所生名骡。 如是说者。 此是彼姓。 彼有弟子名嗢怛罗。 曾于一时来诣佛所。 欢喜问讯在一面坐。 佛时告曰。 汝师波罗设利。 为汝等说修根法耶。 嗢怛罗言。 我师曾说。 佛问云何。 彼云。 我师作如是说。 眼不见色。 耳不闻声。 名圣修根无所取故。 佛即难曰。 若尔盲者应名圣修根不见色故。 时阿难陀佛边侍立。 为佛摇扇。 寻亦难言。 聋者亦应名圣修根不闻声故。 问设有外道。 百千俱胝那庾多数。 智慧辩才如舍利子。 佛皆能伏。 何故世尊作初难已。 尊者庆喜作第二难。 世尊何故而不遮止。 答佛观庆喜咽喉有相。 知欲设难故便自止。 以佛昔在三无数劫。 精勤修习菩萨行时。 尚不断他所有才辩。 乃至弟子亦不遮遏。 况今成佛断他辩才。 又佛了知若自所说。 若庆喜说平等无异。 无有增减故不遮止。 又显师与弟子俱能摧伏他故。 若师弟子俱能伏者。 乃名善伏故不遮制。 又欲令彼无余言故。 谓若世尊作第一难。 庆喜不作第二难者。 则彼外道还自众中。 以余慢心作如是言。 虽为彼师所伏而非弟子。 彼虽能伏我等而非我师。 若佛世尊作第一难。 庆喜复作第二难者。 则彼永舍憍慢之心。 弟子尚能摧伏我等何况彼师。 设我师来亦不能对何况我等。 又欲满彼梵志意故彼作是念。 乔答摩尊诸力士中。 为无有上能伏能破一切论者而无屈挠。 诸论师中最为尊胜。 往昔所有诸大论师。 尚无能对何况我等。 若彼弟子与我谈论。 我当酬对岂不宜哉。 佛一切时满所化意。 如其所念而汲引之。 故不遮止庆喜所难。 复次佛以庆喜为证义人。 故彼外道众信重庆喜。 以彼尊者形貌端严。 善知因陀罗声明论故。 佛意令彼问所信人。 自验师宗应正理不。 庆喜时说故佛不止。 复次欲显世尊无胜己虑故。 谓诸外道虑弟子中有胜己故。 遮其言辩佛无是事。 设有弟子百千俱胝那庾多数。 辩才智慧如舍利子。 亦无问难与佛等者况能胜佛。 复次欲显己断法悭垢故。 谓诸外道不许弟子与他论难。 勿彼由斯多获名誉恭敬利养。 佛则不尔。 假使世间。 一切皆得无边名利。 佛无一毫终无嫉妬。 是故不止庆喜所说。 复次欲显弟子亦胜他故。 谓诸外道恐己门徒与他论难堕负受辱。 世尊弟子无不胜他。 若论难时益更光扬如来正法故不遮制。 复次为欲显示善说法中文义满足无异见故。 谓诸外道恶说法中。 文义乖违师徒见异。 随有所立所说所解。 师与弟子各各相违。 佛正法中无此过失。 随有所立所说所解。 弟子与师皆同一味。 由此等缘对彼外道。 佛与庆喜各设一难。 问外道若许盲聋之人。 是圣修根云何成难。 答是为大难亦是总说外道过失无能对者谓汝若许盲聋之人。 亦得名为圣修根者。 汝等何故弃舍居家。 昼夜精勤修诸梵行。 但应毁坏眼耳二根。 自可名为圣修根者。 故前所说是为大难。 亦是总诃一切外道。 又胜论者说有五根。 鼻舌眼身耳根为五。 又数论者说十一根。 谓五觉根五业根意根。 五觉根者。 所谓眼耳鼻舌身根。 五业根者。 谓语手足大小便根。 意者意根为第十一。 或复有说。 百二十根。 谓眼耳鼻各二为六。 舌身意命及五受根。 信等五根总为二十六。 趣各二十为百二十。 彼说阿素洛为第六趣。 有说。 根是主义。 彼外道说有百二十主。 如天主龙主阿素洛主及人主等。 要受如是百二十处。 胜妙之身方得解脱。 生闻梵志闻如是等。 说根不同转生疑惑。 不知何者是其实说。 闻释氏宫生一大子。 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 身真金色圆光一寻。 见者欢喜覩无厌足。 舍轮王位踰城出家。 精勤修习难行苦行。 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一切知者一切见者。 断一切疑网施一切决定。 能尽一切问难源底。 闻已即时来诣佛所。 在一面坐而白佛言。 说根者多沙门说几根摄诸根尽。 问何故梵志不以所闻说根差别。 请问于佛而直作此问耶。 答彼有恶慧恐佛于他所说根中。 择善而说故作总问。 佛依彼问答言。 我说二十二根摄诸根尽。 若有遮此更说余根。 广说乃至。 非其境故。 问世尊何故复作是语。 若有遮此更说余根。 当知彼说有言无义。 若还问彼反生迷惑。 所以者何。 非其境故。 答欲令彼知先所闻一根。 乃至百二十根皆非实故义言。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 尚不能于二十二根中。 减一根说二十一。 增一根说二十三。 况诸外道僻见无知于诸根中有能增减。 说一乃至百二十耶。 由此因缘彼来诣佛。 但问根义非蕴界等问此二十二根名有二十二。 实体有几。 答对法者言。 名二十二。 实体十七。 于中男女三无漏根无别体故。 问何故男女根无别体耶。 答此二即是身根摄故。 如说女根云何。 谓身根少分。 男根云何。 谓身根少分。 问何故三无漏根亦无别体。 答此三即是九根摄故。 九谓意根。 乐喜舍根。 信等五根。 此九根有位名未知当知根。 有位名已知根。 有位名具知根。 即见道位。 修道位。 无学道位。 如次应知。 又在随信随法行相续中。 名未知当知根。 在信解见至身证相续中。 名已知根。 在慧解脱俱解脱相续中。 名具知根。 九根聚集随位说三故无别体。 由此故说二十二根名二十二实体十七。 尊者法救作如是说。 名二十二。 实体十四。 谓即前五及命舍定无别实体故。 彼说问何故命根无实体。 答命根是不相应行蕴所摄。 彼说不相应行蕴无实体故。 问何故复说舍根无别体。 答彼说离苦乐受无别不苦不乐受。 所以者何。 诸所有受。 或乐或苦若非苦乐。 云何名受。 问若尔经说三受当云何通。 答彼作是说。 乐受苦受有上。 有下有利有钝。 有躁有静。 诸上利躁者名乐受苦受。 诸下钝静者名不苦不乐受。 此体不定如疑而转。 问何故彼说定根亦无别体。 答彼说离心无定体故。 如说定云何。 谓心一境性。 由此诸根名二十二。 实体十四。 尊者觉天作如是说。 名二十二。 实体唯一。 所谓意根。 彼作是说。 诸有为法有二自性。 一大种。 二心。 离大种无所造色。 离心无心所。 诸色皆是大种差别。 无色皆是心之差别。 由此义故实根唯一。 如实义者。 应如初说名二十二。 实体十七如名体。 如是。 名施设体施设。 名异相体异相。 名异性体异性。 名别性体别性。 名分别体分别。 名觉悟体觉悟。 应知亦尔。 是名诸根自性。 我物性相自体已说自性当说所以。 问何故名根。 根是何义。 答增上义是根义。 明义是根义。 现义是根义。 憙观义是根义。 端严义是根义。 最义是根义。 胜义是根义。 主义是根义。 问若增上义是根义者。 诸有为法展转增上。 诸无为法于有为增上。 则一切法皆应立根。 何故世尊立二十二。 脇尊者言。 佛于诸法了达究竟。 善知诸法体相势用余不能知。 若法有根相者立根。 无者不立不应责问。 有说。 增上缘有下有上有劣有胜。 上胜立根。 下劣不立。 有说。 虽一切法皆有增上缘义。 而非皆有增上明现。 乃至主义。 如二十二根者。 如一切有情虽皆互有增上缘义。 而有胜者。 如鬼界中琰摩王胜。 傍生趣中师子王胜。 村中主胜。 国中王胜。 四大洲中转轮王胜。 于欲界中自在天胜。 千世界中梵王为胜。 于三界中佛为最胜。 佛于一切有情类中。 独称法王无伦匹故。 如是诸法虽皆是增上缘。 而非一切皆有增上。 乃至主义。 如二十二根者。 故佛唯说此二十二根。 问若增上义是根义者。 谁于何增上。 答眼根于四处增上。 一庄严自身。 二导养自身。 三为识等依。 四作不共事。 庄严自身者。 虽有妙身支分具足。 眼根若缺人不喜观。 故于严身此为增上。 导养自身者。 由眼根故见好恶色。 舍危就安令身久住。 为识等依者。 眼识及相应法依此而生。 作不共事者。 唯眼根见色非余根。 耳根于四处增上。 一庄严自身。 二导养自身。 三为识等依。 四作不共事。 庄严自身者。 虽有妙身支分具足。 耳根若缺人不憙观。 故于严身此为增上。 导养自身者。 由耳根故闻好恶声。 舍危就安令身久住。 为识等依者。 耳识及相应法依此而生。 作不共事者。 唯耳根闻声非余根。 有余师说。 眼根导养生身为胜。 耳根导养法身为胜。 如说。 譬如明眼人能避现嶮难世有聪明者能离当苦恶多闻能知法多闻能离罪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复有说者。 眼根耳根俱能导养生身法身。 导养生身如前说。 导养法身者。 由眼根故亲近善士。 由耳根故听闻正法。 由此能引如理作意。 法随法行乃至展转证得涅槃。 是故经说。 梵寿梵志勿坏二根。 谓眼与耳。 问何故于诸根聚中。 但说勿坏二根耶。 答由眼耳根佛出世时。 为路为门趣入佛法。 又由眼耳遇佛便能比知是佛。 如说苾刍。 汝若不能知佛心者应二处求。 一所闻。 二所见。 由此偏说勿坏二根。 鼻舌身根皆于四处增上。 一庄严自身。 二导养自身。 三为识等依。 四作不共事。 庄严自身者。 虽有妙身支分具足。 三根随缺人不憙观。 导养自身者。 由此三根受用段食令身久住。 以段食是香味触故。 为识等依者。 鼻识及相应法依鼻根生。 舌识及相应法依舌根生。 身识及相应法依身根生。 作不共事者。 唯鼻能嗅。 唯舌能尝。 唯身觉触。 各非余根。 意根于二处增上。 一能续后有。 二自在随转。 能续后有者。 如说识若不託母胎名色得成羯逻蓝不。 不也世尊。 自在随转者。 如说。 世间心所引亦为心所劳心若于彼生皆自在随转有说。 意根于染净品增上。 如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 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男女二根于二处增上。 一有情异。 二分别异。 有情异者。 由此二根令诸有情男女类别分别异者。 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别。 谓劫初时无女男差别。 后于是处少造色生。 便有男女体类状貌。 显形言音衣着饮食受用差别。 有说。 此二于染净品增上。 于染胜者。 非于淫欲此无疑故。 但由此二若坏若阙。 于不律仪。 五无间业。 不能受作。 亦复不能断诸善根。 于净胜者。 此男女根若坏若阙。 便不能起一切律仪。 亦复不能离三界染。 不能种植三乘种子。 命根于二处增上。 一令说有根。 二令根不断。 命根若在可说有根。 及令诸根相续住故。 有说。 命根于四处胜。 一续众同分。 二持众同分。 三护养众同分。 四令众同分不断。 五受根于杂染品增上。 以诸有情由受势力。 四方追求游于铁锁。 钩索嶮路登山越谷。 匍匐偃倒。 或入大海遇诸畏难。 谓波浪洄澓室兽摩罗。 黑风旋风伏山滩碛堕恶龙宫。 逻刹娑洲金毗罗难盗贼难等。 如是种种皆因诸受。 问无漏受云何于杂染品增上耶。 答初起加行及趣入时。 亦于杂染品增上。 谓观行者求彼受时。 亦须追求衣食等物。 由此势力亦生染故。 有说受于染净俱胜乐受。 于染胜者。 如说于乐受贪随增。 于净胜者。 如说乐故心定。 苦受于染胜者。 如说于苦受瞋随增。 于净胜者。 如说苦为信依。 不苦不乐受于染胜者。 如说于不苦不乐受无明随增。 于净胜者。 如说六出离依舍信等五根。 于清净品增上。 如说。 信生能归趣越放逸流海精进能除苦慧能得清净又说我圣弟子具信。 伊师迦能舍不善修习善法。 又佛告庆喜。 精进能得菩提。 又说我圣弟子具精进力。 舍不善法修习善法。 又说念能遍行防护一切。 我圣弟子具念防护。 舍不善法修习善法。 又说定是正道不定是邪道。 定心得解脱非不定心。 定心能知诸蕴生灭。 又说。 我圣弟子具三定鬘。 能离不善修于善法。 又说。 慧为世间上能顺趣决择能正知诸法能尽老死苦又说。 一切法中慧为最上。 又说。 姊妹。 我圣弟子能以慧刀。 断诸结缚随眠缠垢。 又说。 我圣弟子具慧垣牆。 能障恶法增长善法。 未知当知根。 于未见谛而见谛增上。 已知根。 于已见谛除烦恼过增上。 具知根。 于已除烦恼过。 得现法乐住增上。 由此各各于彼彼处有增上义。 故说为根。 尊者寠沙筏摩作如是说。 唯意一种是胜义根。 是内是遍有所缘故。 是内者。 内处摄故。 是遍者。 从无间狱至有顶故。 有所缘者。 缘一切法故。 余眼等根不具斯义。 是故不立为胜义根。 谓眼等五虽内处摄。 而非是遍非有所缘。 命根虽遍而非内处。 亦非有缘。 苦乐忧喜。 虽有所缘非遍非内。 舍信等五虽遍有缘而非内处。 三无漏根如九根说。 问若唯意是胜义根者。 余二十一何故名根。 答彼与意根作所依。 作依。 作杂染。 作清净。 作清净位。 故亦名根。 谁作所依。 谓眼等五根。 谁作依。 谓命根。 谁作杂染。 谓五受根。 谁作清净。 谓信等五根。 谁作清净位等三无漏。 根。 即见位修位无学位。 问何故男女复得名根。 答生有情故。 生欲乐故。 制烦恼故。 为染依故。 生有情者。 谓生胎生卵生有情。 生欲乐者。 谓于是处初生欲乐后乃遍身。 如依眉间初生圣乐后乃遍身。 于亦如是制烦恼者。 谓此志性能于暂时伏诸烦恼。 为染依者。 谓染污识及相应法此为所依。 余处身根发三种识。 此唯发染污识非余。 发此识时唯作习近意故心与贪俱。 尊者僧伽筏苏作如是说。 唯命等六是胜义根。 所谓眼耳鼻舌身命有情本故。 问若命等六是胜义根者。 余十六种何故名根。 答与命等六。 作种子。 作杂染。 作清净。 作清净位。 故亦名根。 谁作种子。 谓意根。 谁作杂染。 谓五受根。 谁作清净。 谓信等五根。 谁作清净位。 谓三无漏根即见位修位无学位。 问何故男女亦得名根。 答欲界有情欲为种子。 欲为苗稼。 此依何有。 谓男女根。 是故此二亦得名根。 尊者妙音作如是说。 命等八种是胜义根。 谓眼耳鼻舌身男女命有情本故。 问若命等八是胜义根者。 余十四种何故名根。 答与命等八作种子。 作杂染。 作清净。 作清净位。 故亦名根。 广如前说。 问身根极微遍身等有。 何故此独名女男根。 复说为显。 尊者世友作如是说。 此处能显是男女故。 名男女根复说为显。 问有二形者亦能显耶。 答此不能显不决定故。 由此故说非女非男。 有说。 此处生流转者还灭者故。 外道六师补刺拏等名流转者。 声闻独觉。 及与如来名还灭者。 尊者说曰。 此处能生诸仙牟尼。 诸聪慧者。 善调伏者。 易共住者。 故名男女根。 亦说名显。 已说诸根聪相所以。 今当显示一一别相。 问眼根云何。 答若已见色。 今见色。 当见色。 及此所余是名眼根。 已见色者说过去眼。 今见色者说现在眼。 当见色者说未来眼。 此说同分。 及此所余者说彼同分。 眼如界中广说。 乃至意根说亦如是。 问女根云何。 答身根少分。 男根云何。 答身根少分。 命根云何。 答三界寿。 乐根云何。 答依顺乐触所生身心乐。 平等受受所摄。 是谓乐根。 苦根云何。 答依顺苦触所生身苦。 不平等受受所摄是谓苦根。 喜根云何。 答依顺乐触所生心悦。 平等受受所摄。 是谓喜根。 忧根云何。 答依顺苦触所生心慼。 不平等受受所摄。 是谓忧根。 舍根云何。 答依顺不苦不乐触所生身心舍。 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摄。 是谓舍根。 信根云何。 答于出离远离所生善法。 诸信顺印可忍受欲乐心清净性。 是谓信根。 精进念定慧根如文广说。 问未知当知根云何。 答未见谛者。 未现观者。 诸学慧慧根。 及所有根。 随信随法行。 于四圣谛未现观能现观。 是谓未知当知根。 此中于四圣谛未已见故。 名未见谛者。 未已现观故名未现观者。 诸学慧慧根者。 此说慧根及所有根。 随信行随法行于四圣谛未现观能现观者。 说余八根。 总此九根名未知当知根。 问此九根中何故慧根再说。 别说余根但作一总说耶。 答慧名义胜故。 谓根聚中慧为最胜。 如国中王胜。 村中主胜。 余根不尔。 有说。 慧为导首故。 如说。 苾刍。 诸善法生。 明为导首。 明为前因。 由此引生所有惭愧。 有说。 慧具三现观故。 谓慧具三现观。 一见现观。 二缘现观。 三事现观。 慧相应法有二现观。 谓除见非慧性故。 慧具有法有一现观。 谓事非余。 非慧性故。 无所缘故。 有说。 慧见烦恼令不久住。 如穴居众生。 人若见时便还入穴。 有说。 慧照相续则烦恼不侵。 如室有灯贼不能盗。 有说。 慧能照一切法。 外日月等唯照一界一处一蕴一世少分。 慧能普照十八界。 十二处。 五蕴。 三世。 及无为法。 有说。 无慧者缚。 有慧者解。 有说。 慧入佛法甚欢娱故。 谓佛法中以解为胜。 是故诸有慧者见妙法宝。 于中欢娱如明眼人入于宝渚。 若无智慧虽入佛法无所见故常怀忧慼。 如生盲人至採宝所更增愁毒。 有说。 慧根如将。 如导。 如目。 如首。 是觉觉支。 是道道支。 有说。 慧能导引余菩提分令不异趣。 如明眼者导众盲人令行正路。 此亦如是。 有说。 慧断缠缚犹如利刀。 如说。 姊妹。 我圣弟子。 能以慧刀断诸结缚随眠缠垢。 有说。 慧如台殿。 如尊者阿埿律陀言。 我依戒住戒。 得昇无上智慧台殿。 有说。 慧能安立诸法自相共相。 能分别诸法自相共相。 破自体愚及所缘愚。 于诸法中不增减转。 有说。 慧是诸佛所爱敬故。 佛不爱敬有情色力族姓财富自在。 但爱敬慧以慧能证诸功德故。 有说。 慧能显佛无与等故。 谓诸色力族姓财富荣贵自在。 不能显佛是最尊胜。 唯慧能显。 以一切智唯佛有故。 余根不尔。 以如是等无量因缘。 慧根余根作差别说。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5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