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十五 内容: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十五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复有别四种食。 行住处为食。 秽相为食。 行步为食。 行净为食。 于中何者行净而为食。 若初觅食求善根果。 愿我得是处所。 愿我得如是行。 愿我得如是发处。 愿我得有如是时。 愿我得如是语。 愿我得如是辩才。 愿我得如是取处。 愿我得如是残。 愿我得如是劫寿余残。 彼欢喜心而不和合。 以不和合故不得造作。 与谁和合。 谓与恶道和合。 何者是恶道。 欲是恶道瞋是恶道愚痴是恶道。 此极恶道者谓染着处。 以染着故当有诸有。 若得诸有处是为食也。 复有别四种食。 何等为四。 少爱离着取锁一切想。 是为四种食。 于中所有一切想食者从无明生。 凡有见处即念于彼。 若有念处即有渴爱。 若有爱处彼即坠下。 何者是下。 言下者所谓为垢。 何者是垢。 贪欲是垢瞋恚是垢。 愚痴是垢又言垢者所谓幻也。 又复垢者所谓是魔。 何者为魔。 取我是魔。 何者取我谓取他法。 何者取他谓执法也。 于中更无余法。 能令速入满阿鼻脂。 如执我者言执者。 是作怨讐言。 作怨讐者是共斗诤。 若斗诤者彼非我声闻。 彼等乃至共如来斗诤。 彼无别解脱。 唯除值遇如来而共和合。 若值遇如来共和合者。 彼等于无余涅槃入般涅槃。 譬如有人有屋宅而有七门。 然彼丈夫于七门中。 有种种食及诸果报诸调度等。 时彼丈夫有承事者。 若奴若客若使者。 然彼恶口所欲使处而不随顺。 彼人逼切呵责已。 彼承事者作如是念言。 我走去即入宅内。 然彼丈夫见其入已。 默无所言亦不忆念。 唯见在内。 是时内中若食若饮将向外置。 将外置已。 彼等众门皆悉闭塞善作藏隐。 然彼痴人作如是念。 我已走也我已走也。 彼住或时五夜或时六夜。 饥渴逼切至彼门下。 观视唤呼大叫扬声。 复作是言。 我在于此我在于此也。 然彼丈夫即告彼言。 汝道何也。 彼复答言。 我今饥渴我在于此。 时彼丈夫从彼出已。 与其饮食令得充饱。 复语彼言。 我更当走。 时彼丈夫语彼人言。 汝当莫走。 复作是念。 我要当走。 然彼人于后即更逃走。 尔时丈夫亦不趁逐。 阿难。 如是如是。 如来为诸众生利益故安乐故而为说法。 于彼之中。 有痴人辈作恶口者。 背走恐怖。 不受如来佛菩提法。 彼等思念。 我已走也当至藏处。 阿难。 如来所说藏处者。 是阿鼻脂大地狱。 彼等被火所逼受大苦恼。 为火所然椎胸叫唤。 复作是言。 彼沙门瞿昙善说恶行还得恶果。 唯愿我等还当得值如来教法。 于彼之中当如教住。 阿难。 如是发心得具足故。 地狱之中诸众生辈。 速得出离除灭渴爱。 以利智故无有争竞。 阿致迦罗业比丘具足者。 还速堕于阿鼻地狱。 何故名阿致迦罗也。 言阿致者是摩致。 言摩致者是谄言。 谄者是幻言。 幻者是恶念。 言恶念者是枳致耶多。 彼等以幻谄曲具足故。 是故言作迦致迦。 何故言幻。 无有身体故言幻也。 至于幻处故言幻有。 慢处来慢处去故言幻也。 以谁来谁去故名幻者。 彼何所来彼何所去。 谓非去处作去。 非来处作来。 是说第二食处。 以是故言食也。 复别有四种食。 浊是食。 不浊是食。 海是食。 有顶是食。 何以故。 言有顶为食。 无有众生从有顶处舍是身已生天人中。 多有叫唤已堕于阿鼻中。 尽一切善根故。 彼处舍身已具不善根故。 常堕阿鼻中。 作如是语已。 长老阿难白佛言。 世尊。 有何因缘。 彼阿鼻大地狱中舍是身已。 彼无有善根复无功德。 何故从彼生天人中。 佛告阿难言。 若有诸佛世尊出现世间。 尔时彼大地狱以光明照。 彼光明所触味。 彼观察已生爱念心。 欣爱已从彼舍身出大地狱。 即生人中。 以七十七相中当应教示。 虽无诸佛如来世尊出于世间。 然诸菩萨有得顺忍者。 时诸菩萨等当得顺忍。 于彼时中一千世界光明遍满。 彼等受是光明触味。 彼观察者即生爱喜。 彼等发心生喜爱已。 即时从彼大地狱处舍身当生人中。 虽复诸佛如来世尊不出世间。 亦非菩萨得顺法忍。 但劫初尽。 乃至有地狱诸众生辈。 若复畜生若阎罗世或天或人。 彼等皆生光音天中。 所有地狱诸众生等业未尽者。 彼等掷置于别世界地狱之中令尽彼业。 虽诸佛世尊不出世间。 亦诸菩萨于诸法中不得顺忍。 亦复无有劫烧之时。 但有诸天子往昔曾见诸佛世尊者。 彼等观看大地狱中见诸众生作诸恶事。 彼等当作如是之言。 南无彼世尊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也。 然彼地狱众生念彼如来曾闻是声。 闻已心净得如是心。 即便命终当生人中。 阿难。 亦有此因此缘。 所有彼处舍是身已当生人中。 言有顶食者是取着名字。 亦如织经迭相缚着。 故名为食。 又何故名织经缚着。 从此至彼从彼至此。 于流转中不出不回。 是名织经义。 故言食也。 复有四种别食。 作限梵行为食。 得道为食。 得财是为食。 迷惑为食。 以何义故以迷惑为食。 以迷惑故名迷惑为食。 言迷惑者谓分别。 以分别故心散乱不得解脱。 以不解脱故。 从此世流转来向彼世流转。 从彼世流转向此世流转已复转。 犹如莎草。 犹如芦根相缚相着。 不知自理不知他理。 亦复不知忘失本念。 不得自心牵取不实。 取不实已即满恶趣生彼恶趣故言远行也。 复以何义故言远行也。 于先不信远离沙门婆罗门。 是故生恶处言远行也。 彼言汝远来者欲何所须。 彼即答言。 仁者辈我饥渴也。 即扑仰卧于铁地上令大张口。 即取铁丸内其口中。 彼等于时即便当受极大苦恼。 是故彼等言远来食也。 亦言远来也迳暂时过言暂时。 暂时者随几时作不善业。 还尔所时尔所时受极苦恼。 故言暂时食。 言见者何。 言见者苦。 言苦者不善。 何者不善而无有善。 何者复无有善。 若诸佛世尊不值遇故。 彼等不善丈夫言卒作事。 是故不善者也。 亦复不成闲预生处。 亦不能成灭无明处。 虽常共住各相违背。 所言住者是尘。 言尘者是业是烦恼是渴爱。 然渴爱者牵取。 是故言食也。 复有别四种食。 破瓨作各别想浊病无有处染着。 何者是无有处染着。 言无有处染着者是色。 于彼之中所染着处。 是名为食。 言无有者是受想行识。 于彼之处有所爱着。 是名为食也。 复有别四种食。 牢[革*卬]缚为食。 别离为食。 世间思为食。 发起为食。 于彼中何者是牢[革*卬]缚食。 言牢[革*卬]者谓极牢。 业牢已复牢业。 彼造作已当有和合。 何者和合。 谓自身体和合诸骨和合筋依肉血生。 凡有生者彼名为色。 然彼色者不从东方来。 不从南西北方来。 唯因业烦恼果报故彼无有相。 不可以我所见。 于彼之中无所取执言我体也。 从他来者还至他身。 当知此是凡夫所见。 是为邪见。 言我身体。 以是故言我体也。 何者是更造作者作不憙处。 于中所有执着未来所得。 以生分别故即成他物。 以是故言如是我体。 有如是他体摄取住持。 是故言取色也。 若无取者彼是邪见。 以无明行成就是色。 以其色故有所造作受想行识。 识亦造作。 于造作处而生我想。 彼以为色所缚。 受想行识以识色所缚。 故言为缚。 受想行识所缚。 故名为缚。 当作有物。 当得成就。 当作我所分别。 我所分别已复起分别。 分别分别所牵。 牵已复牵。 以有牵故言牢[革*卬]所缚。 其牢[革*卬]者谓三种缚。 欲缚恚缚痴缚。 后牢[革*卬]缠者。 何者为后。 言后者背面造业。 彼等诸业不现面前。 应先应作者而于后作。 作彼彼已。 于后命终当有悔恨。 以有悔故无善命终不得好时。 至彼恶时即便灭没随顺司命。 以魔波旬随意所作。 复言缚者谓相续不断。 故言被缚也。 以是故言牢[革*卬]所缚。 此等四食所顺眠处取爱味处。 彼是流转流行不能越度。 摄取种种受生之处。 是故言食也。 复别有四种食。 无畏处恐怖相。 恐怖处无畏相。 嬾墯者。 我者。 于彼之中所有此食。 无畏处有恐怖相。 言无畏者所谓涅槃。 言恐怖者谓得诸有。 得诸有者无有涅槃。 无般涅槃者。 彼即可言有谄曲也。 言谄曲者。 东方诸人辈言摩奴沙罗。 阎浮提人辈语言。 即彼瞿耶尼人辈言阿伽奢也。 其郁单越人辈彼无贼盗。 若当有者彼皆知丑。 此等四种是大贼也。 犹可治罚。 若此教中偷法贼者彼不可治。 何者法贼。 言法贼者如来法言不异不别。 若分别不分别法。 此合此不合。 如是之人名为自辩。 以自辩说言佛所说。 当知彼人于妄语中而作诽谤。 假使一切众生成辟支佛。 有人谤毁种种诃责。 不实语中而作诽谤。 或有信者或不信者。 作分别行以自辩才演说诸法。 此名诽谤如来也。 假使诽谤尔所辟支者。 如来所谤法之罪此重过彼。 若人作如是言。 我毁戒也。 我毁佛也。 我毁法也。 我毁僧也。 若以自辩置立言辞舍教师语者。 当知一切皆已毁谤。 阿难。 此名法贼。 何以故。 安慰诸佛子已舍佛语言。 以自辩才为他解说。 此是佛语此是佛语阿难。 若复有人。 于一切众生所。 夺取一切财宝及穀米等。 若复有人。 如来所说修多罗中。 乃至一句等舍已。 或诸师所作。 或自辩中自语言中意欲具满。 如是人辈最为大贼。 名偷法也。 亦名坏法也。 阿难。 若有具足偷法贼者。 彼于佛边有清净心。 及法僧中有清净心。 无有是处。 复应当知。 彼暂所闻诸修多罗即生诽谤。 此合此不合。 此着此不着。 如是彼人有不善根。 具足成就有智我慢。 彼舍身已命终之后。 当生诸地狱中。 虽生人间得钝哑报语言謇吃。 或复无舌。 或有两舌。 或有少舌。 或有块舌。 当得[革*卬]舌。 当得缺舌。 无有滑利语言之业。 当复堕落无节度中。 当得哑吃。 当得失语。 喉中咽塞。 口中臭脓气。 口生重舌。 或得齿痛。 或复喉痛。 口如满鑪得白羊口。 当得舌浊。 当得恶色如被索缚。 当得减色。 无有医师为说药法。 得涕唾病。 或得乾病。 彼以如是无善根故。 诽谤修多罗具足故。 有四种虫生舌根中。 口利如针。 于舌根中复生二虫。 一名不知足。 二名毗荼途呼。 是舌根中复生二虫。 一名阿输吒蒲。 二名优波斯那迦。 此等四虫常为彼作不净面门。 以脓血故。 复于上下齿行之中。 复有四种蛆虫出生。 上齿行中生一蛆虫。 名曰娑都遮耶。 于下齿行中有一蛆虫。 名曰阿[少/兔]那摩。 下齿行中复生二蛆虫。 一名婆婆荼。 二名浮耶吒。 复于咽下边生二蛆虫。 一名波卢沙吒。 二名毗婆罗迦。 此等蛆虫被彼食已住于面门。 譬如猪口上脣反出而覆鼻孔。 有如是等不善事住。 若以自意测量佛语。 以自语义安置建立。 是故阿难。 所有诸师具足受持诸修多罗。 于彼之中欲求佛菩提者。 莫缺莫少莫覆莫藏。 文句庄严教化众人令他建立。 阿难。 汝等应如是学。 阿难问言。 世尊。 有何等法当净道。 佛言阿难。 即此陀罗尼法本。 若如来所说受持已。 当应正念当应正行。 当应生智当善言辞。 复次阿难。 诸修罗教证四谛义。 此处言苦有第一实谛。 彼处言阿罗迟耶尼。 阿难。 诸阿修罗摄持有第二实谛。 彼云毗尼荼婆荼。 阿难。 阿修罗复第三摄持当有实谛。 阿难。 彼云波梨尼师絺多毗伽阇呼者。 即为第四摄持当有实谛。 如来为诸阿修罗说。 而复言道也。 此四种实谛。 于九十世间中。 于东方有一摄持一安置立。 南西北方一相置立。 是故阿难。 于实谛中我说第二。 汝应善受善思已。 应为他说。 阿难。 如此中定共圣谛者。 彼覆钵足夜叉中言毗荼婆。 阿难。 若此中言第二圣谛。 彼覆钵足夜叉中言阿卢荼尸。 阿难。 若此中言第三圣谛。 彼覆钵足夜叉中言毗毗梨毗迦。 阿难。 若此中言第四圣谛。 彼覆钵足夜叉中言波荼卢呵。 阿难。 若有诸众生辈。 能知此等名字语言。 彼等当得疾智利智。 若知此等语言者。 是等当知彼未受胎。 当知种种印行。 阿难。 此四种实谛。 如来为彼娑伽罗龙王所说。 为孙陀龙王。 为阿那婆达多龙王。 为伊罗钵多罗龙王。 为难陀跋难陀龙王。 如来已说。 阿难。 若有如是言辞所作印中堕落之者。 彼等当如野干作鸣叫响。 复作鸣声如毗啰梨(此野狐类杀人食噉狩)。 彼等当受种种阴聚。 阿难。 彼等法贼。 以彼缺少故。 住于卑贱。 缺少之中无有牢固。 无明之中无有牢固。 我慢之中无有牢固。 流转之中以是之故名为食也。 复别四种食。 阿娄哆侯娄多食。 阿罗呵谟呵都食。 宿忌利波食。 怨雠系缚食。 有何因何缘。 而言怨雠缚食也。 言怨雠者有二十种。 何等为二十。 妇女怨雠。 丈夫怨雠。 生处所怨雠。 起发怨雠。 无羞愧发起怨雠。 相欺诳怨雠。 两破坏怨雠。 在国土怨雠。 堕落怨雠。 所闻怨雠。 为阿阇梨怨雠。 为和上怨雠。 破戒怨雠。 舍为怨雠。 远离朋友怨雠。 选择利养欢喜朋党怨雠。 相欺为怨雠。 望方怨雠。 王被驱怨雠。 远离聚落为怨雠。 此等为二十种怨雠。 名为怨雠也。 阿难。 上虚空有诸风。 名曰毗岚婆。 阿难。 彼毗岚婆诸风等。 高九十九百千俱致由旬。 彼等诸风是何由旬。 是人间由旬复有几许大由旬。 若人辈百千俱致由旬。 是彼风家一由旬。 阿难。 如是由旬有六十八万千俱致由旬。 其毗岚婆风高如所也。 阿难。 于毗岚婆上虚空之中。 复有诸风名曰尼僧阿罗(隋云可收)。 阿难。 彼等诸风如是牢[革*卬]。 若须弥山王在彼处者。 彼等诸风能破坏之。 如散土一掬。 阿难。 彼尼僧阿罗诸风。 高二十百千俱致由旬。 阿难。 大铁围山在彼处者。 虽不破散而掷置诸方所。 有第二四洲天下。 上虚空中不可收风。 等彼将大铁围山如是掷之。 从此向彼从彼向此。 如乾树叶亦不堕落。 尔时彼等诸风次第来已少分触地。 而于大铁围山上如少沙堕彼大须弥山王峯聚破坏。 或百由旬大。 或二百由旬大。 或三百由旬大。 聚皆吹破。 譬如巧调象师取象缚勒。 一日令行四十由旬。 彼象脚中掷置铜盘。 而彼象龙如是速行。 如是四十由旬。 彼一铜盘不令堕地。 如是如是。 大铁围山彼诸风吹掷置彼处。 从于彼处掷置此处。 阿难。 彼诸风上于虚空中。 复有诸风名曰阿鸠罗迦罗(隋言作乱)。 其作乱风上虚空中。 复有诸风名曰上行。 阿难。 彼上行诸风。 高七十一百千俱致由旬。 其上行诸风上虚空中。 复有诸风。 名曰婆吒三毗多那。 其婆吒三毗多那风上虚空中。 复有诸风。 名曰地奢目佉(隋言方面)。 无量百千俱致由旬。 阿难。 彼诸风上虚空中。 复有诸风。 名曰须斯洟罗(隋言善住)。 无量百千俱致由旬。 乃生略说。 其善住风上虚空中。 复有诸风。 名曰避荼那。 避荼那诸风上虚空中。 复有诸风。 名曰阇婆那输陀那(隋言疾走净)。 其疾走净诸风上虚空中。 复有诸风。 名曰毗多毗卢遮那。 其毗多毗卢遮那风上虚空中。 复有诸风。 名曰富吒避陀那(隋言片破)。 略说如上应知。 复有诸风。 名伽帝尼避奢伽伽那揭波。 复有诸风。 名遏颠多悉洟帝迦。 复有诸风。 名阿迦奢毗奢毗迦多复有诸风。 名阿住[示*只]啰。 复有诸风。 名避多博叉。 复有诸风。 名施利伽摩。 复有诸风。 名迦多娄恶。 复有诸风。 名娑那帝啰那。 复有诸风。 名阿[少/兔]呵伽。 复有诸风。 名阿输伽阿多罗。 复有诸风。 名波利延多施沙婆多。 阿难。 我于波利延多施沙婆多风。 昼夜说时亦不可尽。 阿难。 其波梨延多奢沙风等上虚空中。 复有诸风。 名删尼覆娑那。 复有风。 名曰阿岚婆娑苏都(隋言发事)阿难。 此风名字如来悉知。 如彼名字。 已上所有风轮名者。 阿难。 复有二十千种风轮。 如来所知普如数知。 此最后风轮上。 有上非想非非想诸天。 于其中间中间所有风名字。 乃至如来所知。 于彼非想非非想天上虚空之中。 有六万八百千俱致由旬以上。 复有风轮。 名曰毗毗梨洟。 (隋言开示)于彼最上。 复有风轮。 名曰首楞伽摩(隋言健行)。 高六十万八百千俱致由旬。 彼上虚空中有水聚。 高六十八百千俱致由旬。 如是数。 如是大小。 如是作事中。 大千世界中。 如是水聚悉皆遍满。 复于此上。 复有地界。 厚六十八百千俱致由旬。 彼处复有阎浮提无畏之处。 丰乐广大甚可爱乐。 于彼阎浮提中。 有七十百千诸城。 皆悉无畏安隐丰乐意憙可乐。 多有人民充满于彼。 是诸人辈。 见在寿命九十九百千俱致岁。 彼处现有如来说法。 名曰大灯明如来。 彼世尊初会有四十百千俱致比丘众。 然彼世尊。 为于声闻如是说法。 我于今者。 以劫浊时出现于世。 汝等发勤精进。 以未得者应令得之。 以未至者当令得至。 以未证者当令证故。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4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