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摄大乘论本 内容: 摄大乘论本卷上无着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总摽纲要分第一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 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 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复次,云何能显? 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 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 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 六波罗蜜多,说名彼入因果体。 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 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 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 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 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 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 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 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 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 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 此中二颂:「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及智,最上乘摄是殊胜。 此说此余见不见,由此最胜菩提因,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 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 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 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 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 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 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 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 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第二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 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 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即于此中复说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如是且引阿笈摩证。 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 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 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 所以者何? 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 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 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此亦名心,如世尊说:「心意识三。」此中意有二种:第一、与作等无间缘所依止性,无间灭识能与意识作生依止。 第二、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此即是识杂染所依。 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 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 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所以者何? 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又无想定与灭尽定差别无有,成过失故。 谓无想定染意所显,非灭尽定;若不尔者,此二种定应无差别。 又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成过失故,于中若无我执我慢。 又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谓善、不善、无记心中;若不尔者,唯不善心彼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 是故若立俱有现行,非相应现行,无此过失。 此中颂曰:「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训词,二定别,无皆成过失;无想生应无我执转成过;我执恒随逐一切种无有。 离染意无有,二三成相违;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 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 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何因缘故亦说名心?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复次,何故声闻乘中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名阿陀那识? 由此深细境所摄故。 所以者何? 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解脱成就,故不为说。 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是故为说。 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憙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 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 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 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 阿赖耶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 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 是义不成,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 复有一类,谓薄伽梵所说众生爱阿赖耶,乃至广说,此中五取蕴说名阿赖耶。 有余复谓贪俱乐受名阿赖耶。 有余复谓萨迦耶见名阿赖耶。 此等诸师,由教及证,愚于藏识,故作此执。 如是安立阿赖耶名,随声闻乘安立道理,亦不相应。 若不愚者,取此藏识安立彼说阿赖耶名,如是安立则为最胜。 云何最胜? 若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速舍离故。 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 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 阿赖耶识内我性摄,虽生恶趣一向苦处求离苦蕴,然于藏识我爱随缚,未尝求离。 虽生第四静虑以上,于贪俱乐恒有厌逆,然于藏识我爱随缚。 虽于此正法信解无我者厌逆我见,然于藏识我爱随缚。 是故安立阿赖耶识名阿赖耶,成就最胜。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安立异门,安立此相云何可见? 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薰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薰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复次,何等名为薰习? 薰习能诠。 何为所诠? 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 如苣蕂中有花薰习,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薰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 或多闻者,多闻薰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薰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 阿赖耶识薰习道理,当知亦尔。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 为无别异? 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 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 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 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 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云何薰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 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薰之所薰习,于薰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 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或有分别无因无缘。 若愚第二缘起,复有分别我为作者,我为受者。 譬如众多生盲士夫,未曾见象,复有以象说而示之。 彼诸生盲,有触象鼻,有触其牙,有触其耳,有触其足,有触其尾,有触嵴[月*梁]。 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或有说言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箒,或有说言象如石山。 若不解了此二缘起,无明生盲亦复如是,或有计执自性为因,或有计执宿作为因,或有计执自在为因,或有计执实我为因,或有计执无因无缘;或有计执我为作者,我为受者。 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此中五颂:「外、内。 不明了。 于二唯世俗、胜义。 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 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二念不俱有,类例余成失。 此外内种子,能生、引应知,枯丧由能引,任运后灭故。」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他曰:「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他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 是增上缘。 如是六识几缘所生? 增上,所缘,等无间缘。 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 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云何烦恼杂染不成? 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 所以者何? 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 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 又此眼识贪等俱生所有熏习亦不成就:然此熏习不住贪中,由彼贪欲是能依故,不坚住故。 亦不得住所余识中,以彼诸识所依别故,又无决定俱生灭故。 亦复不得住自体中,由彼自体决定无有俱生灭故。 是故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熏习,不应道理;又复此识非识所熏。 如说眼识,所余转识亦复如是,如应当知。 复次,从无想等上诸地没来生此间,尔时烦恼及随烦恼所染初识,此识生时应无种子,由所依止及彼熏习并已过去,现无体故。 复次,对治烦恼识若已生,一切世间余识已灭,尔时若离阿赖耶识,所余烦恼及随烦恼种子在此对治识中,不应道理。 此对治识自性解脱故,与余烦恼及随烦恼不俱生灭故。 复于后时世间识生,尔时若离阿赖耶识,彼诸熏习及所依止久已过去,现无体故,应无种子而更得生。 是故若离阿赖耶识,烦恼杂染皆不得成。 云何为业杂染不成? 行为缘识不相应故。 此若无者,取为缘有亦不相应。 云何为生杂染不成? 结相续时不相应故。 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没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 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 设和合识即是意识,为此和合意识即是一切种子识? 为依止此识所生余意识是一切种子识? 若此和合识是一切种子识,即是阿赖耶识,汝以异名立为意识。 若能依止识是一切种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 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 何以故? 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 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 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槃为所依趣。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 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 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 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 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 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 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 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 此他言音,如理作意,为熏耳识? 为熏意识? 为两俱熏? 若于彼法如理思惟,尔时耳识且不得起;意识亦为种种散动余识所间。 若与如理作意相应生时,此闻所熏意识与彼熏习久灭过去,定无有体,云何复为种子能生后时如理作意相应之心? 又此如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心,曾未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 既不被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是故出世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亦不得成。 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 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 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 为非阿赖耶识自性? 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 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 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修作得相应故。 又此正闻熏习种子下中上品,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 又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嶮恶趣,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 虽是世间,应知初修业菩萨所得亦法身摄。 声闻独觉所得,唯解脱身摄。 又此熏习非阿赖耶识,是法身解脱身摄。 如如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 既一切种所依转已,即异熟果识及一切种子无种子而转,一切种永断。 复次,云何犹如水乳? 非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同处俱转,而阿赖耶识一切种尽,非阿赖耶识一切种增? 譬如于水鹅所饮乳。 又如世间得离欲时,非等引地熏习渐减,其等引地熏习渐增而得转依。 又入灭定识不离身,圣所说故。 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非为治此灭定生故。 又非出定此识复生,由异熟识既间断已,离结相续无重生故。 又若有执以意识故灭定有心,此心不成:定不应成故,所缘行相不可得故,应有善根相应过故,不善无记不应理故,应有想受现行过故,触可得故,于三摩地有功能故,应有唯灭想过失故,应有其思信等善根现行过故,拔彼能依令离所依不应理故,有譬喻故,如非遍行此不有故。 又此定中由意识故执有心者,此心是善不善无记皆不得成,故不应理。 若复有执色心无间生是诸法种子,此不得成,如前已说。 又从无色、无想天没,灭定等出,不应道理。 又阿罗汉后心不成。 唯可容有等无间缘。 如是若离一切种子异熟果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是故成就如前所说相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此中三颂:「菩萨于净心,远离于五识,无余,心转依云何汝当作? 若对治转依,非断故不成,果因无差别,于永断成过。 无种或无体,若许为转依,无彼二无故,转依不应理。」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 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 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 四种者,一、引发差别、二、异熟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 此中引发差别者,谓新起熏习。 此若无者,行为缘识,取为缘有,应不得成。 此中异熟差别者,谓行有为缘,于诸趣中异熟差别。 此若无者,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应不成。 此中缘相差别者,谓即意中我执缘相。 此若无者,染污意中我执所缘,应不得成。 此中相貌差别者:谓即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等。 共相者,谓器世间种子。 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 共相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 对治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 共相为他分别所持,但见清净,如瑜伽师于一物中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此中二颂:「难断难遍知,应知名共结,瑜伽者心异,由外相大故,净者虽不灭,而于中见净;又清净佛土,由佛见清净。」复有别颂:对前所引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此若无者,诸器世间,有情世间生起差别,应不得成。 复有麁重相及轻安相:麁重相者,谓烦恼随烦恼种子。 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 此若无者,所感异熟无所堪能,有所堪能所依差别,应不得成。 复有有受尽相无受尽相:有受尽相者,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 无受尽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种子故。 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 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 复有譬喻相:谓此阿赖耶识,幻炎梦翳为譬喻故。 此若无者,由不实遍计种子故,颠倒缘相应不得成。 复有具足相不具足相:谓诸具缚者,名具足相。 世间离欲者,名损减相。 有学声闻及诸菩萨,名一分永拔相。 阿罗汉、独觉及诸如来,名烦恼障全永拔相,及烦恼所知障全永拔相,如其所应此若无者,如是次第杂染还灭应不得成。 何因缘故善不善法能感异熟,其异熟果无覆无记? 由异熟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 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 摄大乘论本卷上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3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