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显识论 内容: 显识论一卷(从无相论出)真谛三藏译一切三界但唯有识。 何者是耶。 三界有二种识。 一者显识。 二者分别识。 显识者。 即是本识。 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 何者分别识。 即是意识。 于显识中分别作人天长短大小男女树藤诸物等。 分别一切法。 此识聚分别法尘。 名分别识。 譬如依镜色影色得起。 如是缘显识。 分别识得起。 是分别若起。 安立熏习力于阿梨耶识。 由此熏力本识未来得生。 缘此未来显识。 未来分别识得起。 以此因义。 是故生死无有前后。 为显此义。 佛于解节经中。 说偈言。 显识起分别分别起熏习熏习起显识故生死轮转所言熏习者。 一执着分别性。 二观习真实性。 以此二义故名熏习。 第一熏习者。 增长阿梨耶识。 阿梨耶识被增长。 具足诸能。 能生六道受生诸识。 以是义故生死圆满。 第二熏习者。 名观习真实性。 此熏习能除执着分别性。 是第一熏习被损坏故。 阿梨耶识亦被损。 阿梨耶识既被损。 受生识亦被损。 以阿梨耶识能生三界。 由被损故得三界转。 依此转依义具五种。 如灭差别相中解说。 显识者有九种。 一身识。 二尘识。 三用识。 四世识。 五器识。 六数识。 七四种言说识。 八自他异识。 九善恶生死识。 其次分别识有二种。 一有身者识。 二受者识前九识中。 第一身识者。 谓转作似身。 是故识名身识。 所言似者。 如所执身相貌似身而非真实故名似身。 此识能作相似身。 名为身识。 即是五根。 余尘等八种识亦如是。 即是唯识义也。 所言身识者有五种。 即眼根界等。 是名身识通是五根。 第二尘识有六种。 色界等乃至识尘。 通名应受识。 第三用识者。 六种眼识界等即是六识。 大论名为正受识。 第四世识者有三种即三世。 过去未来现在也。 又生死相续不断故名世。 第五器识者。 大论名处识也略即器世界。 谓外四大五尘。 广即十方三界等。 第六数识者。 算计量度。 第七四种言说识者。 谓见闻觉知四种。 一切言说不出此四。 若不说见即说闻。 觉知亦尔。 第八自他异识者。 谓依处各异六趣不同。 依处者身也。 六趣身谓自他异识。 第九善恶趣生死识者。 一切生死不离两道。 善者人天。 恶者四趣。 此善恶道不离生死。 即生即灭无停住故。 又有身者。 识者我见所覆。 此识为我见贪爱所覆故受六趣生。 此识为生死身。 若有此识即有身识。 此识若尽则生死身尽。 我见生一切肉惑。 贪爱生一切皮惑。 故有生死身。 若离爱我见即无皮肉烦恼。 若无皮肉烦恼即无三界身故。 身识受生死也。 二受者识。 意界名受者。 识即三种意识。 一谓阿梨耶识。 是细品意识。 恒受果报。 不通善恶但是无覆无记。 二陀那识。 是中品意识。 但受凡夫身果报。 三者谓常所明意识。 是麁品意识。 通受善恶无记三性果。 五识亦尔。 此三品意识。 通能受用果报。 但今据兴废为言故。 呼梨耶识为受者识。 又梨耶识是凡夫所计我处。 由陀那执梨耶识作我境。 能执正是陀那故。 七识是我见体故。 分别识有二种。 一有身识。 二身者识。 合名意根。 大本染污根即陀那识。 二次第缘意根体。 即缘本识作我境。 自出彼缘相彰。 显识有九种。 如上显识唯是梨耶。 若是分别识则是陀那及意识。 陀那分别我。 意识分别万法。 意识有三种分别。 五识但有自性分别。 熏习有四种方便。 一忍二名三相四世第一法。 一忍有二。 一广二略。 一切众生皆迷真实性。 今修习先作广观次作略观。 得入真实。 所言广者即观四谛。 苦集即是凡夫俗谛。 灭道即圣人真谛。 各有九种。 观苦九分。 即三界各有三世成九。 又欲界一有。 色界四有。 无色界四有。 故为九种。 集谛九分。 即是九结分者。 灭此九结为九灭谛。 道谛九分者。 九次第三摩提即九次第定。 次略观先观苦谛为八种者。 观四大四名四大。 即色阴四名即四阴。 以为八种苦集有八者。 即八邪乖八圣道。 灭谛八种者。 灭八邪即名八种灭。 道谛八者。 修八圣道以为道谛。 次复略观苦为七。 六趣及中阴。 集七者。 即是七使。 七使者贪瞋痴慢疑见欲界。 欲名欲使。 色无色界名为有使。 合为七种使。 灭七使名七种灭。 道谛七者。 即七觉分。 次略观苦为六种。 谓六种内入。 集六种。 谓六种贪爱即六尘生六种贪。 灭六贪为六灭。 道六者。 六种出离界。 一出离杀。 他瞋修慈界。 二出离逼恼瞋修悲界。 三出离嫉妬瞋修喜界。 四出离贪欲修舍界。 五出离觉观熏修念出入息界。 六出离无明惑修无我界。 修此六种名出离界。 次略观苦为五即五阴。 集为五即五盖。 灭此五盖为五种灭。 道五者。 即五根五即五力等。 次略观苦四种即四念处。 谓身受心法。 集四者。 即四取亦即四流。 四取者。 取只是贪。 有四种贪。 即是取有四种。 一欲取二见取三戒取四我语取。 我语取者。 是内取缘内五阴。 贪色无色八禅定内法。 名我语取。 于中取名我语取。 若贪欲界尘名外法名为欲取。 欲取者是断见众生。 我语取是常见众生。 此两法缘事起见取戒取。 取常见缘理起此四取。 是受资粮。 明受爱有三种。 一远离贪爱。 即一切三涂众生。 二求得贪爱。 即人天至三空三安住贪爱。 即非想非非想。 谓为涅槃。 如四种取名集谛。 灭四取名四灭谛。 道谛四者谓四念处。 即是四种般若。 观身通达苦谛。 观受通达集谛。 观心通达灭谛。 观法通达道谛。 观身为麁。 观三界身麁为苦。 观欲界身寒热等为苦。 观色界身四威仪为苦。 观无色界心念念不住苦。 观受通达集谛者。 众生一切贪爱缘受故起。 若无受贪不生故。 观受通达集谛。 若观心通达灭谛者。 一切众生安立我见于心中。 是故众生执我见则不信有灭。 只由陀那识执梨耶是一是常故。 我体非灭。 观心非我故信有灭。 以舍我见。 观人法二无我故。 观心通达灭谛。 观法通达道谛者。 法有二。 一净品二不净品。 观不净品为苦集。 净法为灭道。 又不净品即一切诸惑。 净品者一切治道故。 应须通达道谛。 次略观苦三种。 即观三界为苦。 观欲界为苦苦。 观色界为坏苦。 生住不停乐坏时即苦故坏苦。 观无色界为行苦。 生住坏三时皆苦。 但众生有二道。 恶道为苦善道为乐。 舍此二边谓为涅槃。 此心有行有动。 是故无常故苦也。 集有三者即三毒。 又三种身见戒取疑。 身见者。 众生着身见。 执有常乐我净故住生死。 不修出世道。 戒取者。 不肯修正道。 疑者疑不决了灭谛灭。 此三种烦恼即为三灭道。 三者谓戒定慧。 次略观苦为二。 谓身心又名色亦是。 集二者。 十二因缘中谓无明贪爱。 灭此二种为二种灭。 道谛二者即定慧。 次略观苦为一。 谓无常为苦。 集者谓不正思惟。 灭此思惟为灭。 道谓身念处。 即总观四念处名为身念处。 又义若自思惟为道谛。 不正思惟为集谛。 欲令实慧分明故。 作广略二种观观苦。 一切法作九分乃至一分。 余三谛亦然。 语言及分别熏习有四种方便处。 语言熏习者。 从忍名。 乃至自性法处。 所言处者即名为所。 及境界为处。 分别熏习从相至第一一切修得法。 一切修得法处者。 从下品至上品相第一一切为处。 若人依名为思择。 是名语言熏习。 若人离名句等直思择义。 是名分别熏习。 是显识显后两识。 两识者。 一四种言说识。 二自他差别识。 显此两识。 余七种识及分别识。 此八种识。 缘语言熏习得起。 又两识。 一身识。 二受者识。 及自他异识。 此三识缘身见熏习得生。 又善恶生死识。 缘有分熏习得起。 如是诸识。 是名一切三界唯有识也(义疏九识第三合简文义有两一明识体二明识用一识体者出唯识论)。 论曰。 一切三界唯有识。 问曰。 一切法只是三界。 何用二言。 答两义。 一者分段是三界变易是界外。 四种生死是一切也。 二者广言一切是。 何谓十方。 十方非三界故。 云一切三界也。 今唯有识者。 上七种死唯识所显现。 离识无别体故。 言三界唯有识也。 界者自性义。 自性有两。 一者不杂义。 欲性异色。 色非无色也。 二者性是不改不转为义。 欲为欲色为色无色为无色。 善恶亦尔。 三性不改为义。 唯有识者。 离识无有别境也。 由识见有似尘。 离识尘无体也。 论曰。 何者为识。 所谓三界。 释曰。 前明离识无三界。 此明离三界无识。 又前明二识用。 论曰。 识有二种。 一显识。 二分别识。 释曰。 初一是本识。 本识显六尘也。 次一是六识。 六识分别此异彼也。 又前一明所缘。 后一明能缘。 就显识有二种回转。 一回转作六尘。 二回转作五根。 次分别识回转作似我。 如是意执二识计我也。 即陀那与意识共作我见。 陀那执本识起我体相。 意识分别计我有种种差别用故。 一切法不有不无。 由六尘有六识不可定无也。 离六识无六尘不可定有。 又一切法不可定说有。 亦不可定说无也。 人法二我不实故不可说有有。 人法二空真实故不可言无。 又义一切法决定有决定无。 人法决定无。 此人法二空是决定有。 此三悉共显俗是有。 显真是无。 二明识用。 论曰。 此分别识若起。 安立熏习力于阿梨耶识中。 释曰。 熏习力者。 譬如烧香熏习衣。 香体灭而香气犹在衣中名为熏衣。 此香不可言有。 香体灭故。 不可言无。 香气在故。 故名为熏。 如六识起善恶。 留在熏力于本识中。 能得未来报。 名为种子。 若小乘义正量部名为无失。 譬如券约。 故佛说偈。 诸业不失无数劫中至聚集时与众生报摩诃僧祇柯部。 名为摄识。 即是不相应行。 譬如诵经。 初一遍未得。 第二遍诵摄前第一。 如是乃至第十遍诵通利时。 即通摄前九。 如是初识能变异在第一。 如是乃至第九变异在第十中。 第十能摄前九。 即此第十变异之用。 名为摄识。 有前九用故不失前九也萨婆多部。 名同随得。 同者与数处时等相应长。 随者与三性不相妨。 而得者不失义。 同亦不失。 随亦不失。 譬如摩斗楼。 此言榆华。 取洛柯汁谓赤色汁。 点摩斗楼华须。 华须与赤色俱。 后结实成熟。 则有赤色出。 是名同时修得。 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同前有赤色出。 是名同修得。 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 前来至后不失名随。 随最后显故名得也。 若是他毗梨部。 名有分识有者三有。 即三界也。 亦有七有。 一中有二生有。 三业有。 四死有。 通前三有为七有也。 慾色二界具四有。 若无色界无中有。 中有者。 正辩名为向生处。 处者。 有因缘名处也。 如十二因缘有支。 是事有故是事有。 是事生故是事生。 有者是因。 因有二。 一前因。 二同时因。 如橘子生芽。 是前时因。 芽生则有并橘。 同时因。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受等。 是同时。 所以言。 是事有故是事有者。 为破外道生有义。 外义云。 一切众生从自在天我有故生死是有。 言内义同。 今破由前因生故得生。 汝自在天无有。 非生生死。 有是生故。 不得是有。 故不得是有故是有也。 故佛立义是事有即有生。 汝自在天是有。 非是生生不同内义。 乃至从世性微尘等生亦尔。 又外道立无因有果。 果自然生故破外道。 此物有是因有故果事是也。 所以明二义者。 为明因缘具故得生。 若此物有故此物有是缘。 若此物生故此物生。 是明因义。 有分者。 生处即是生因生缘。 此有分识体。 是果报法决。 是自性无记也。 四有者。 从识支至六岁是生有。 从七岁已上能分别生熟起贪至未舍命是业有。 死有者。 唯一念中有即中阴。 就业有中。 六识起三种业。 善不善不动等三业。 有为有为有分识。 所摄持六识自谢灭。 由有分识摄持力用在。 问曰。 何故立有分识。 一期生中常缘一境。 若生人天。 此识见楼观。 等事报。 若起六识用麁覆障。 则不觉此识用。 若生恶道。 此识但缘火车等。 若报起六识用强则不觉此识缘也。 若欲界六识缘欲境。 凡夫不能觉。 乃至无色亦然。 若无色诸识灭。 此有分识用则显。 如梨耶及意识也。 言种子者。 此相续变异。 能感未来果报。 是名种子。 相续无变异亦非种子。 若但变异无相续亦非种子。 相续变异不相离故成种子。 如螺白色非一非异。 若白色是螺。 螺则无三尘。 若白色异螺。 则见白色不得螺故。 不可言定异以不异故名白螺也。 相续变异亦尔。 故成种子。 缘此熏习力。 本识未来得生者。 释曰。 缘熏习力。 种子若成。 本识得生。 缘未来显识。 未来分别六识得生也。 是故生死无前后者。 若离烦恼业则不得生。 若生死有前分。 则别有前分众生处起烦恼业感前分处。 既无前分众生起业。 则无有前分生死故。 知生死无始无初。 四义明无。 初一非本。 若众生初无后有者。 此无不作有本。 有二种过失。 一者若无不能生后。 若能生有则非无。 二者平等过失。 若虚空花生有事者。 可得从无生有。 二者不见离欲众生生故。 生死无初也。 若生死初无贪欲等。 后方有贪欲等者。 离欲阿罗汉等无欲。 亦应生欲。 以是罗汉更不生欲故。 知生死无初。 三者修行梵行无用故。 故生死无初。 一切圣人修八圣行。 为灭令不生修梵行。 离欲人更不生灭故。 故知生死无初。 四者生死有二种。 一恶报二善道。 是善恶由善恶二因。 不得无因。 是生死初为善道为恶道。 若善道者未有善因。 若恶道者未有恶因。 离善恶二道更无第三道故。 知无初也。 难曰。 初者自然不用因缘。 后者须因缘。 若尔者。 是义不然。 有二过。 一即理不平等故二因果不相似。 若汝说生死不由因后由因者。 则不平等。 初后皆是生死。 何故一由因一不由因。 二不相似者。 果亦有因因亦有因。 因果皆有因故得相似。 若相似能生同类。 汝若前无因故。 后亦应无因。 若前无因后有因者。 则不能生。 若能生者。 豆应生麦麦亦应生豆。 而不然者。 故知汝前为后果作因前因不成因也。 佛说偈初句显识。 即是梨耶。 梨耶则果报识。 分别识即是烦恼识。 是从果报识起烦恼识。 烦恼识即陀那等。 次句明从烦恼起识识起熏习。 熏习即是业功能。 能转变本识成种子识也。 次句从。 业起果报。 次句总结生死轮转。 轮转者以不定故。 或因转作果。 或果转作因也。 所言熏习有二种者。 下为显二义。 一显生死方便名为邪。 亦名违逆。 二显涅槃方便名正。 亦名随顺执着。 分别性者。 一切诸法有三种性。 一分别性。 二依他性。 三真实性。 分别性者。 名言所显诸法。 依他性者。 一切诸法因果道理所显真实性者。 一切诸法如如性。 分别者无相为其性。 依他者。 无生是其性。 所言性者。 自有五义。 一者自性种类义。 一切瓶衣等不离四大种类义。 同是四大性。 是自性义。 二者因性义。 一切四念处圣法所缘道理缘此道理能生圣法。 亦是因义。 三者生义。 若物无生则性不可见。 生义可见故性训生。 五分法身是生性义。 如来正说众生信乐生三种信。 一信有真实道理。 二信得五分法身功德。 三自利利他德备修五分身。 五分身生则显至得性故。 故五分法身生以此为性义。 四不坏义。 此性在凡夫不染在圣不净。 故名不坏。 五秘密藏义。 亲近则行净。 乖违则远离。 此法难得幽隐故名秘密。 即名藏义。 生有四种。 一触生。 如男女交会有子。 二嗅生。 如牛羊等类。 雌雄有欲心。 雄以鼻嗅雌等根则便有子。 三沙生。 如鸡雀等。 雌雀起欲心。 以身坌尘沙之中。 而有卵等生子。 四声生。 如鹤孔雀等类。 有欲心闻雄鸣声。 亦生卵生子。 一切出卵不可食。 皆有子也。 分别性是无有空。 分别无法可得故。 依他性是不如空。 如是破所执。 真实性是自性空。 无人法二我。 是自性空也。 复次分别性如空花是极无。 依他性异空花。 似幻化非空有无。 观依他性不有不无故。 能得道成圣空无是断观。 空无不能得道成圣。 一切烦恼别执着分别性。 一切诸法欲乐观习真实性。 执着观习此二属依他性。 此二种法是名熏习。 一烦恼种子熏习。 二道种子熏习也。 第二熏习增长本识者。 以同类故。 本识缘如如起四谤。 是虚妄熏习种子烦恼同是虚妄。 是故熏习能增长本识。 譬如甜物能增长澹。 澹亦是甜性。 同性故能增长。 具足诸能者。 明业有四种。 一被作不被长。 如利智人遇恶知识起不善业是作。 复即追悔故不被长。 二被长不被作。 如羞惭人随人修行。 此善被增转广。 不能自起若心故不作。 三亦作亦长者。 如人作善业。 复恒数习。 此善业转广大也。 四不作不长者。 即无漏善业若转增长生死报。 名为作者。 无漏能除生死作者故不长。 前三是业后一分非。 就前三中。 取第三句亦作亦长。 故云具足诸法。 能生六趣者。 即能得六趣生死果报。 生阿梨耶识因。 此生死圆满身因熏习方便故生死得成。 故云此因义生死圆满。 第二观习真实性。 观三种无性。 是名观习真实性。 观有四用。 一者除观。 二灭观。 三证观。 四修观。 观如如是苦谛性性。 三谛亦然。 观四谛如如具四用。 观如如灭苦灭集。 观如如即证灭。 会如如即修道也能除执着分别性者。 分别于无中作有。 真实观者。 显有无与自性相违故云除。 分别性是第一熏习被损坏者。 现在被损。 未来被坏。 若损集谛。 苦亦被损。 阿梨耶识被损者。 本有七重苦谛。 三界即为三重。 三重被损竟。 阿梨耶识是受果报本。 虽无惑业所引。 不复入三界生。 而在无流界中四种生死内受生。 如是乃至无有生死位也。 梨耶被损故受生亦被损何以故。 显识是分别识。 因显识被损故。 知分别识亦被损。 此分别人我及六尘等识。 又已灭尽何止被损耶。 今言被损者。 据净品为语。 此与本识俱尽也。 是阿梨耶能下者可灭除也。 显识论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3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