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入大乘论 内容: 入大乘论卷上(本无阙第一品名目)坚意菩萨造北凉三藏法师道泰等译今欲解入大乘义。 问曰。 何故说入大乘义。 答曰。 我为众生欲遮苦因故。 汝今当知。 或复有人近恶知识。 为恶所误偏执己法。 专着邪见。 颠倒思惟。 不解实义。 不顺佛智。 诽谤圣说。 诽谤圣说者。 则坏正法。 坏正法者。 得大罪报如世尊说。 谤法之罪。 重于五逆。 恶道长远。 久受苦报。 如偈说曰。 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此人受业报实智之所说生堕地狱中大火炽然身焚烧甚苦痛业报罪信尔炽然大铁犁具满五百数而耕其舌上遍碎身苦恼若从地狱出复受余恶报诸根常缺漏永不闻法音设使得闻者复生于谤法以谤法因缘还堕于地狱谤法众生闻如是说。 于大乘中。 便生疑心。 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薄福之人不生于疑能生疑者必破诸有若有疑者。 皆应听法。 闻已意解。 便得开悟。 得开悟已。 即生信心。 生信心已。 便生喜乐。 生喜乐已。 如是次第。 生闻思修。 乃至具足得一切种智。 因谤大乘。 而堕恶道。 亦由大乘。 起诸善业。 如人因地故倒。 还依地而起。 又因于智。 趣菩提道。 亦与众生。 共和合有。 若离众生。 则无有得菩提道者。 从众生界。 出生一切诸佛菩提。 如尊者龙树所说偈。 不从虚空有亦非地种生但从烦恼中而证成菩提问曰。 汝说善入摩诃衍论。 如是功德云何名为摩诃衍耶。 答曰。 菩萨藏处名摩诃衍。 问曰。 佛不说三乘亦摩诃衍乎。 答曰。 如是。 此大乘中。 亦说三乘。 即名三藏。 如菩萨藏经中说。 佛告阿阇世王。 族姓子。 藏有三种。 何等为三。 谓声闻藏。 辟支佛藏。 菩萨藏。 族姓子。 非以声闻乘故名为三藏。 亦非以辟支佛乘故名为三藏。 唯诸菩萨所学大乘。 得名三藏。 何以故。 夫说法者。 具足三乘。 乃名三藏。 以菩萨说法能具三乘故。 是故我说名三藏耶。 族姓子。 有三种学人。 声闻学。 辟支佛学。 菩萨学。 声闻乘者。 不学辟支佛乘。 何以故。 非所解故。 辟支佛乘者。 不学菩萨乘。 何以故。 亦非所解故。 族姓子。 唯诸菩萨虽学声闻辟支佛乘。 而不证于声闻辟支佛道。 学菩萨乘。 深知菩萨所行之法。 常乐随顺。 以是义故。 菩萨乘者名为三藏。 非谓声闻辟支佛乘。 于余经中。 以具分别。 是故我今但略说耳。 如汝意谓非三藏者。 汝今但以增一阿含。 中阿含。 长阿含。 杂阿舍百千等偈。 以为一藏。 毗尼阿毗昙二百千偈。 名为二藏。 尽具修习。 名为三藏。 若如是说。 不名三藏。 所以者何。 诸余经等。 则非佛说。 有如是过。 阿含。 毗尼。 阿毗昙等。 亦是三藏。 杂藏。 舍头罗经。 胎经。 谏王本生。 辟支佛因缘。 如是八万四千法藏。 尊者阿难从佛受持者。 如是一切皆有非佛语过。 若无过者。 当知一切尽是佛说。 如是所说。 若皆是藏。 此则便有百千等藏。 汝言三藏。 是语自坏。 复有阿难所不受者。 佛成道二十年后。 方于僧中自言。 我年老大。 须供给人。 若能为我作给侍者。 当自言能。 尔时大众和合。 即差阿难为佛侍者。 阿难便语同梵行人。 如来有八万四千法聚。 我今悉能受持。 唯先二十年中。 有二比丘。 所受持者。 皆悉不了。 以是义故。 当知阿难所受持者。 不名多闻。 佛所说法中。 阿难实有不任器者。 如中阿含说。 释提桓因语郁多罗言。 尊者。 我得他心智。 观阎浮提一切众生。 无有尽能受持佛法。 唯除尊者。 余不能了。 以是因缘当知阿难非悉能持一切佛法。 声闻弟子。 及以阿难。 不任法器。 诸大乘经。 已具广说。 如首楞严经中。 佛为净月藏天子说。 阿难所持少不足言。 不受持者乃有无量。 我所知法。 百千亿分。 不说其一。 阿难于我所说法中。 百千亿分。 不持其一。 善男子。 我于一日一夜。 十方世界梵释。 四天王。 天龙。 夜叉。 乾闼婆。 及诸菩萨。 一切来集。 为说智慧修多罗偈颂章句。 众生所行诸波罗蜜。 及说声闻辟支佛乘。 厌恶生死。 赞叹涅槃。 满足诸波罗蜜。 乃至为诸天子广演说法一日一夜假使满阎浮提如微尘数。 多闻智慧皆如阿难。 于一日一夜。 百千亿分亦不能持具足一分。 乃至复满十方微尘世界皆如阿难。 不能尽持亦复如是。 处处经中亦说。 阿难不任法器。 以是义故。 当知阿难不能尽持一切佛法。 问曰。 如来世尊不说阿难于多闻中为第一耶。 答曰。 佛于声闻众中。 假说阿难以为第一。 非谓菩萨。 又复汝等于阿难所持尚不尽闻。 况于大乘具足深义。 汝意若谓是声闻乘即大乘者。 此事不然。 何以故。 因果异故。 若声闻乘因与大乘因。 而不异者。 果亦应不异。 现见果异故。 当知因亦异。 何以故。 声闻学者。 但断结障。 观无常行。 从他闻法。 菩萨所断微细诸习。 乃至空竟观一切法。 不从他闻得自然智。 无师智。 以是义故。 非以声闻乘同大乘也。 问曰。 佛不说解脱无异也。 答曰。 声闻解脱时。 颇能令使须弥山等。 尽向道场。 悉皆曲躬。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八十由旬一切魔众。 悉来降不。 菩萨解脱。 如上所说。 悉能为之。 以是义故。 佛于余经。 虽说解脱相等无异。 大小实殊。 犹如虫啮芥子中空。 虽有空名。 当与十方世界中空得为一不。 空虽不异。 大小有别。 又如荧火欲等日月。 亦如蚊子比金翅鸟。 如娑留枝比丘。 说佛本行偈。 一切诸光明灯焰与掣电星月照差别日光最第一飞行诸禽兽蚊蚁及与蜂众鸟飞各异金翅最不同以是故。 虽少相似。 大小有殊。 当知因既有异。 果岂同耶。 汝言解脱无异。 如是观察。 解脱不同。 声闻解脱。 名爱尽解脱。 非一切解脱。 但为钝根少智众生。 假分别说。 大乘解脱。 断烦恼习。 一切都尽。 为利根菩萨。 广分别说。 如汝今说。 声闻解脱。 即大乘解脱者。 如来则非一切种智。 有如是过。 如佛小疾。 遣目连诣耆毱所。 当须何药。 是时耆毱已亡七日。 生忉利天。 目连即便诣彼天所。 尔时耆毱将入后园。 即便问言。 如来有疾。 当须何药。 答曰。 用酥。 如来身者。 犹如金刚。 诸恶已灭。 岂有疾乎。 而问耆毱。 如婆拘罗比丘。 于九十劫前。 以一药果。 施同梵行者。 于九十劫中。 身常无病。 于最后身。 年至八十。 初无微病。 正以此一诃梨勒果微施因缘。 尚得无病。 况复如来亿百千万阿僧祇劫。 具足檀波罗蜜。 备诸功德。 乃至截身手足髓脑血肉。 而施病者。 以是因缘。 岂得疾耶。 如经所说。 则现如来非一切智。 如来又时入城乞食。 空钵还归。 为度于提婆达多令使出家。 如枯树经说见大火聚。 尔时诸比丘中便有生退心者。 为度马师满宿故。 数数骂婆罗门夺赖阇。 萨遮尼乾。 孙陀利等。 于九十日中受食马麦。 目连。 舍利弗。 入于陶室。 乃有如是等事。 汝意若谓有余业者。 此则不然。 何以故。 如来已尽一切诸恶。 具满一切无量功德。 有余恶业。 则有大过。 汝曾不闻诸经中说如来永断一切烦恼业结习耶。 如摩陀遮离所说偈赞。 一切结习尽唯有救世者一切智所有功德悉成满有三种习。 所谓业习。 烦恼习。 威仪习。 此三种习。 如来永尽。 以是因缘。 若有余业。 此则大过。 汝今若谓是方便者。 此亦不然。 何以故。 汝意先谓。 佛身是实。 不言方便。 及与应化。 汝常自言。 佛身是一。 何得复有方便应化。 汝于何经闻说方便。 及应化耶汝经中说唯有后边身。 不言别有法身。 与应化方便身异。 而我十住经中所说。 别有法身。 不与方便应化身同。 是故。 大乘经中说。 佛是一切智。 则无有过。 汝小乘中说一切智。 则有大失。 若谓声闻乘。 即是大乘。 此事不然。 大乘者。 与声闻乘。 则有差别。 以广大故。 汝意若谓声闻乘中显示大乘。 是亦不然。 何以故。 理相违故。 声闻乘者。 从他闻法。 大仙之乘。 绍三宝种。 不断绝故。 如毗琉璃宝终不出于水精之中。 体差别故。 是故大乘微妙甚深。 其心广大。 菩萨摩诃萨次第修学。 始从初地。 乃至十地。 具足一切功德智业。 是故佛说名为摩诃衍乘。 若声闻乘从摩诃衍出。 则有是理是故菩萨修学十地。 具满一切诸波罗蜜故。 能出生三乘善法。 如十地经说。 金刚藏菩萨语解脱月菩萨言。 佛子。 譬如字章字本为初。 一切文字皆出字本。 如是佛子一切佛法亦复如是。 以地为初。 亦从于地。 而得究竟。 成自然智。 是故大乘名曰甚深。 出生一切声闻功德。 非谓小乘能出大也。 佛说十地。 犹如金聚具足无失。 云何不受。 如来以慈悲力。 为钝根故。 说声闻乘。 而汝信受。 便自偏执。 受行小法。 不信大乘平等正教。 是故当知佛说大乘。 名最吉胜。 问曰。 世尊昔说。 于我灭后。 当来世中。 多有众生。 起诸诤论。 此是佛说。 此非佛说。 是故如来以法印印之。 若义入修多罗。 随顺毗尼。 不违法相。 是名佛说。 答曰。 佛亦不言。 声闻乘者。 非是我说。 乃至菩萨大乘亦复如是。 佛说不异。 等一相故。 以法印印。 汝言入者。 为是义入修多罗。 为文字入耶。 若以文字入者。 无有是处。 何以故。 十二部经。 一切文偈章句各异。 是故当知非文字入。 若以义入理不相违。 义者若顺修多罗义。 与法相相应。 其义显现。 是故名为顺修多罗耶。 若显示声闻法。 名声闻乘。 随顺入修多罗。 若显示辟支佛法。 名辟支佛乘。 随顺入修多罗。 若显示菩萨法。 名菩萨乘。 随顺入修多罗。 若我显示十地功德。 明菩萨行。 是名真说。 随顺入于大乘。 但汝意偏党独谓入小乘三藏。 大乘三藏中。 我已说入。 是故三藏即是大乘。 何以故。 十二部中。 说毗佛略。 即是大乘。 如中阿含说。 云何名丘丘。 所谓知法以能善解十二部经。 修多罗乃至忧婆提舍。 毗佛略者。 是摩诃衍。 何以故。 毗佛略经。 为诸众生说修对治法故。 名毗佛略。 亦有众多乘故。 名毗佛略。 亦以多庄严具故。 名毗佛略。 亦能出生无量大果报故。 名毗佛略。 非是称量所能知故。 名毗佛略。 除断一切诸邪见故。 名毗佛略。 若汝意谓。 我声闻法中。 广说修多罗偈颂章句。 亦名毗佛略者。 无有是处。 何以故。 汝依阿含说为毗佛略。 但有言语。 若但言语。 此非可信。 若阿含经中。 必有斯义。 何处章句。 为声闻说。 是毗佛略。 若无定文。 是故当知毗佛略者。 显发大乘。 非谓声闻小乘说也。 汝声闻经一部所说。 终无百千偈赞文句。 况复当有亿万广说。 如来世尊。 教诸声闻。 唯示无常。 令厌生死。 使知苦本。 速求涅槃。 从初如是。 乃至奉行句味尠少。 则无甚深广大之义。 大乘经说菩萨所为。 其事深广。 如大喻经。 贤劫三昧经。 解脱经。 华首经。 如是等。 悉是摩诃衍。 皆名毗佛略。 如结解脱经中。 善财童子。 诣善知识海幢比丘所。 十二年中。 入大海三昧。 白海幢言。 此三昧中。 深广无边。 更有法门大此三昧不。 说是语已。 于大海三昧中。 见大莲华。 佛从中出。 即以右手摩海幢顶。 赞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更有普眼法门。 汝当受持。 海幢即受普眼法门章句。 次第为他广说。 告善财言。 善男子。 我于一刹那顷。 所可受持普眼法门。 用大海水尽以磨墨。 积大纸聚犹如须弥山。 天下草木持以为笔。 三千世界水陆众生。 悉为书师。 于一刹那顷。 所受法门。 百千分中。 犹不能书尽其一分。 况复一日一夜。 乃至十二年中。 所受甚深无量无边大分要义。 善财童子于一善知识所从闻法已能如是无量无边过亿千数。 况复谘问微尘世界诸佛等边。 及善知识所受教法。 以是因缘。 具足大乘。 名毗佛略。 无量无边非声闻耶。 此义甚深。 是故一切声闻所修行法。 悉入摩诃衍道。 最为大吉。 是名随顺修多罗义。 今当复说随顺比尼。 三乘圣道皆同断贪欲瞋恚愚痴。 名为比尼。 修多罗者。 分别因果。 阿毗昙者。 分别法相。 亦断烦恼。 摩诃衍者。 亦说断除贪欲瞋恚愚痴烦恼一切恶法。 佛教声闻净己三业名为比尼。 为菩萨说净己三业。 乃至成佛兼及众生满足一切尸波罗蜜。 菩萨所持是自性戒。 发菩提心。 得真实果。 是故当知摩诃衍者。 随顺比尼不违法相者。 三乘经说不违十二因缘。 大乘亦不违十二因缘。 善观察者。 能知大乘即三法印。 若不善观察。 则无大乘。 亦不具三乘。 若诽谤摩诃衍者。 是大过罪。 汝今若言。 此是魔说。 佛所不说。 然诸经中。 实无此语。 若但口言为大乘者是魔所说。 终不可信。 汝意若谓是佛说者。 犹如师子身中生虫。 则还食师子。 三乘皆尔。 不独大乘。 是故当如摩诃衍者。 非魔所及。 唯佛能说。 问曰。 汝非魔说。 我是魔乎。 答曰。 我与汝等俱非魔耶。 问曰。 若谓我与汝。 等俱非魔。 说言魔说者。 此则应遮。 答曰。 我大乘法利及与众生顺于法相故多魔事。 是故如来于大乘中。 说言遮魔。 汝小乘法。 唯能自度。 魔不扰恼。 何须遮乎。 是以如来昔于法华及般若经中说。 于当来世。 多有众生。 喜起嫉妬故遮诽谤。 堕于恶趣汝所诵习。 于何部经中。 言摩诃衍是魔所说。 若汝经中。 不言摩诃衍魔所说者。 自言魔说。 此亦叵信。 汝意若谓声闻法中。 亦有遮断。 但事已久灭。 难可证据。 此亦不然。 何以故。 非处所故。 若假令遮佛以神力则能守护此法。 经劫亦不坠没。 是故当知汝言久者。 但有言语。 假令魔说。 能除惑障。 不违正法。 虽曰魔说。 即是正法。 与佛语不异。 何以故。 如佛所说。 依法不依于人。 是以我今但从正理。 不取名字。 又我等所求。 能灭智障。 烦恼障者。 即是世尊若实魔者。 终不能说菩萨之法。 何以故。 魔不能知菩萨从禅定生闻思修慧。 厌离欲恶不善之法。 是大乘义。 唯佛能说。 从于初地。 乃至十地。 如是次第。 四禅。 四无量心。 四无色定。 灭受想定。 菩提心。 诸波罗蜜。 随宜方便成熟摄众生法。 十善道戒闻智慧不放逸。 离世八法。 八圣道。 转法轮。 坚持头陀具足功德。 苦空无常无我寂灭。 十二因缘。 出入诸禅。 三解脱门。 诸陀罗尼。 三十七品助道之法。 诸神通门。 实谛四辩。 禅智二轮。 以自庄严。 皆悉和合。 游戏诸法。 而于生死涅槃等中。 不背生死。 亦不向涅槃。 心常厌恶。 正观诸地。 出离诸地。 不堕声闻。 辟支佛地净佛国土。 随顺法忍。 无生法忍。 不退转地。 受正位地。 力无畏不共法。 相好法身。 为众生故住于生死顺转决定转。 随顺不转。 决定不转。 如是等因果次第法。 不共法。 非觉法。 魔不能说。 非魔境界故。 魔有四种。 若言阴魔作是说者。 我终不说佛有阴身。 又复若言实是魔说。 如斯语者。 弥勒菩萨亦应遮止。 又尊者宾头卢。 尊者罗睺罗。 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 散在诸渚。 于余经中亦说有九十九亿大阿罗汉。 皆于佛前取筹护法住寿于世界。 东方弗婆提渚。 麦渚。 粟渚。 师子渚。 阎浮渚。 大阎浮渚。 跋提梨伽处。 罽宾。 乃至阿耨大池。 诸贤圣等皆住。 守护佛法。 若言摩诃衍是魔所说者。 则为佛法之大患也。 诸贤圣等悉应遮断。 是故当知言魔说者。 皆是妄语。 空作斯说。 又大菩萨诸贤圣等。 皆护大乘。 是摩诃衍绍三宝种。 不令断绝。 问曰。 如汝所说。 若摩诃衍是三宝种。 皆悉拥护菩萨声闻。 如今云何于诽谤大乘者。 何不遮止。 使斯人辈。 不堕地狱。 不趣恶道。 不坏佛法。 答曰。 业报决定不可除断。 业有二种。 一者决定增长。 二者决定受报。 非诸菩萨声闻贤圣所能除灭。 造作恶业决定受报。 不可救止。 如瞿迦离比丘。 诽谤摩诃衍经是魔所说。 当知是人必堕地狱。 无能拔者。 问曰。 汝言谤摩诃衍。 能入恶道。 亦是麁语。 我未信耶。 答曰。 汝言佛说摩诃衍是魔语者。 即是诽谤三世诸佛。 亦是一切众生大怨。 所言甚麁犷。 当受恶口不善重报。 如佛偈说。 人生于世间如斧在口中自斩害其身斯皆由恶业汝谤摩诃衍。 如是麁语。 非我所说。 我今但欲令汝不起诽谤。 为利益故。 便作是说。 犹如病人食不应食。 良医瞻病。 禁断不听。 为怜愍汝。 妄作绮语。 言摩诃衍是魔所说。 过去诸佛已说摩诃衍。 未来诸佛当说摩诃衍。 现在诸佛今说摩诃衍。 是名遮断诽谤摩诃衍论。 菩萨为断诽谤大乘。 是故演说初入摩诃衍论品。 问曰。 汝已遮他不令诽谤。 今当云何入摩诃衍行。 答曰。 菩萨当先具种性。 随顺善行。 所解广大。 内心广大。 界分广大。 种性广大。 性既具足。 其心调柔。 渐损烦恼。 少贪瞋痴。 好修诸善。 精勤诵习。 如是众生。 六根广大。 能发大愿。 欲求佛道。 种性相貌。 如佛所说。 下根下性。 下发道意。 所愿亦下。 中根中性。 中发道意。 所愿亦中。 上根上性。 上发道意。 所愿亦上。 是故诸佛。 随其根性。 则以慈心。 分别教授。 问曰。 若诸众生。 各有根性。 云何应为随根说法。 答曰。 上根众生为说菩萨深妙法藏。 以知根性堪菩萨行故。 说菩萨藏。 问曰。 为菩萨藏者。 当住何地。 答曰。 有十种行。 到解脱地。 能听菩萨藏时。 得十种法行。 离解脱行。 便得入于菩萨之行。 何等为十。 一者修菩萨解脱行。 若多若少。 皆悉修习。 二者菩萨所有之法。 若多若少。 皆悉书写。 三者菩萨藏法。 若多若少。 皆悉供养。 四者菩萨之法。 若多若少。 皆悉转读。 五者菩萨之法。 若多若少。 皆悉听受。 六者菩萨之法。 若多若少。 皆悉受持。 七者菩萨之法。 若多若少。 皆悉习诵。 渐渐通利。 八者菩萨之法。 若多若少。 皆悉为他分别演说。 九者菩萨之法。 若多若少。 皆悉思惟。 善解义趣。 十者菩萨之法。 若多若少。 独处思惟。 修集增明。 是名菩萨十行。 第八者是菩萨闻慧。 第九者是菩萨思慧。 第十者是菩萨修慧。 问曰。 菩萨得是闻思修已。 当入何行。 答曰。 为得己地入解脱门。 如是次第。 闻思修生。 为见法界。 得于己地修三解脱门。 问曰。 何等名为三解脱门。 答曰。 行空无相无愿。 问曰。 云何为空。 答曰。 观我人众生。 无有自体。 性相常寂。 问曰。 云何解了。 答曰。 当入十二因缘。 问曰。 是空解脱异十二因缘法耶。 答曰。 空与十二因缘。 等无异相。 空即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即是空。 何以故。 因缘假起。 无有自体。 如尊者龙树所说偈。 十二因缘空我今欲解说假名因缘法此即是中道一切诸法悉皆空寂。 何以故。 皆属因缘无自性故。 问曰。 若一切法因缘生者。 何故说言无体性耶。 答曰。 所言因缘世谛故说。 第一义谛则无体性。 亦无有生。 既无有生。 亦无有灭。 无生无灭。 即真寂灭。 真寂灭者。 即是一切诸法寂灭。 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无有体性。 如老母经中世尊所说。 姊譬如因人因桴因鼓。 众缘和合便有声出。 如此之声。 不在三世。 亦非内外及在中间。 其性空寂。 无生无灭。 姊今当知一切诸法体性亦然。 老母经中佛自说空。 是故菩萨于无量劫。 修集福德禅定智慧。 悉入三解脱法门。 善观生灭皆悉空寂。 犹如幻炎。 乾闼婆城。 皆同梦化。 如佛说言。 初觉十二缘众生皆悉空刹那顷所得幻炎乾闼城如是次第。 入空解脱门。 其心快乐。 逮得义利。 问曰。 外道各着我见。 云何遮断。 答曰。 如是外道。 于内外色。 皆生染着。 取我我所。 顺生死流。 彼着我者。 我能施与饮食财利。 如是种种依止我见。 众生等见。 彼我我所者。 我之造作。 是我瓶物。 如是等名依止我所。 彼所作业。 若一若异。 若一异。 若不一不异。 取着偏执。 但以言语。 诳惑于世。 及以己身。 以是义故。 流转生死。 不解因缘诸法性空。 问曰。 是诸外道。 不解因缘。 而起四执。 何者为过。 答曰。 僧佉所说。 有计一过。 作与作者一。 相与相者一。 分与有分一。 如是等皆名为一。 优楼佉计异。 尼健陀计一异。 若提子计非一非异。 一切外道。 及摩他罗等异计。 皆悉不离如是四种。 问曰。 僧佉人言作与作者一有何过。 答曰。 语有二故不名为一。 作是因作者名果。 是事不同。 云何说一。 若实异言一。 此则颠倒。 何以故。 以作者即是作故。 作与作者。 前后时异。 云何为一。 问曰。 前后一用。 如种生芽。 时虽前后。 但相似相续。 故名为一。 答曰。 此亦有过。 若作在先。 作者在后。 生未生异。 云何为一。 譬如有瓶终不得并。 如牛角不相因生。 作以作者亦复如是。 复次所以作与作者不得为一。 声别义别。 因缘别时别。 字别体别。 若如是者。 则有多过。 若但一者。 不应二名。 声义体相先后异故。 不得为一。 若作与作者一。 如取泥团陶师。 轮绳酥酪等物皆悉应得。 以不得故。 当知非一。 如我心不得为一。 若是一者。 心无常故。 我亦应无常。 以是故作与作者。 相与相者。 量与量者。 分与分者。 悉同是破。 有一瓶等亦应破遮。 如色与瓶一。 及白[叠*毛]青叶。 长短方圆。 如是等物作悉应遮。 问曰。 比舍师计异。 有何过耶。 答曰。 若作与作者异亦有大过。 问曰。 云何为过。 唯愿说之。 答曰。 若瓶与泥异。 作瓶时应取缕。 作[叠*毛]时应取泥。 以作瓶不取缕故。 当知不异。 复次泥团。 因微尘成。 瓶因泥团成。 若瓶异泥团者。 瓶则无体。 泥团成瓶故。 不得为异。 泥团于微尘为作者。 于瓶为作。 若作与作者异。 泥于微尘瓶但名异。 不应有二。 以是故作与作者。 不得为异。 因缕成[叠*毛]。 因蒲成席。 皆亦同是说。 复次若有一瓶异则一切法坏。 何以故。 若有一非瓶。 离应有瓶。 若有一是瓶。 则为多瓶。 有一非故。 异亦应非。 是则无瓶。 以是义故。 汝计异者。 即坏一切法。 问曰。 如此说者。 非坏一切法。 何以故。 有一依瓶立。 是故有一瓶等皆成。 答曰。 若有一与瓶合。 有一应是瓶。 若瓶与有一合。 瓶亦应名有一。 以有一合故。 不得为异。 复次有一异者。 犹如白[叠*毛]。 此亦有过。 何以故。 白则非[叠*毛]。 [叠*毛]亦非白。 白与[叠*毛]异。 余物亦然。 如烧[叠*毛]时。 白不应烧。 若[叠*毛]烧时。 白亦烧者不得为异。 汝今以言物异相异。 此事不然。 汝先言。 六事各异。 此则应遮。 问曰。 尼健陀先言一异。 有何过耶。 答曰。 汝所谓一异者。 或说作以作者一。 或说作以作者异。 此亦多过。 问曰。 有何过耶。 答曰。 若作即是作者。 事则不成。 若作与作者异。 事亦不成。 何以故。 因果各异。 云何为一。 以众缘成果故。 不得为异。 作相作者相。 亦皆如是。 问曰。 如瓶相破。 而体不破。 以体不破故。 亦得为异。 以见体在。 而相破故。 若破瓶时。 本成体无。 不得为异。 答曰。 若言一。 同僧佉破。 若言异。 同比舍师破。 如叶青[叠*毛]白。 亦皆俱破。 问曰。 若提子计不一不异。 有何过耶。 答曰。 前三计者。 各有所执。 汝说不一。 应当是异。 若说不异。 即应是一。 何所执故。 而言不一不异。 若无所执。 妄有所说。 则坏法相。 问曰。 汝说大乘。 亦无所执。 汝亦应坏一切法相。 答曰。 我之所执。 世间现见。 是因缘法。 汝之所说。 但是颠倒不顺法相故。 问曰。 何者是法相。 而说我坏法相耶。 答曰。 无体相者。 即是体相。 问曰。 云何无体相。 为体相耶。 答曰。 空名无体相。 问曰。 云何名空。 以有为空。 以无为空耶。 答曰。 我不以有义故名空。 亦不以无义故名空。 以离于有无故名为空。 如尊者龙树所说偈。 执有名为常计无则为断若离于有无是名真实空复次如龙树中论中说偈。 执有取体相执无着无体不存于有无是名真实观以是故。 以离有无名空。 离断常故。 名为中道。 若能觉悟如是法相故名为佛。 是故十二因缘义。 名之为空。 问曰。 十二因缘以何为证。 而知为空。 答曰。 譬如瓶泥团轮绳。 及以陶师。 众缘和合。 然后成瓶。 非即泥团是瓶。 亦非离泥团有瓶。 但假名说瓶。 属众因缘。 无有体相。 无体相故无生。 无生故体相寂灭。 因缘所成。 是故无体。 若诸法定有自体。 不假因缘。 则无是处。 以无自相故无瓶。 瓶无故一切法亦无。 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一法若有体诸法亦复然一切法本无因缘皆悉空真实观一法诸法不二相谛了是空已则见一切空问曰。 因缘生法。 即是体相。 答曰是事不然。 何以故。 若有体相。 若无体相。 非汝所及。 如汝所说。 以因缘为体相者。 因缘从他生故。 云何有体。 言体相者。 自性而起。 不属因缘。 若属因缘。 则无自性。 譬如假借非自有也。 是故因缘假他而成。 无有自体。 如尊者龙树所说偈。 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体相问曰。 诸法体相。 世间现见。 云何无耶。 答曰。 是事不然。 凡愚妄见。 此非可信。 生灭之法。 皆悉是空。 生灭流速。 无暂停时。 相似相续故。 妄见为实。 犹如灯炎。 念念生灭。 凡夫愚人。 谓为一炎。 亦如駃流。 影响幻炎。 如佛所说。 幻及幻者。 都无所有。 而妄见者。 谓之为实。 若是实者。 饿鬼不应见水为火。 沙石脓血。 而诸众生。 以善恶故。 随业所见。 若有净心。 利根众生。 则能见空。 夜叉饿鬼。 远见其水。 近则见火。 便生疑惑。 若物有实。 不应二见。 以二见故。 则知非实。 但妄见故。 当知一切诸法皆无体相。 以无体相故。 都无生灭。 问曰。 若一切法无生无灭。 云何得有来去计断常过。 答曰。 以见种子故。 便计来去。 若得法空。 则离断常。 如因种子有芽茎枝叶花果次第而见芽生故种子灭。 是以不断。 乃至果生故花灭。 亦无常过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诸法相续有则非是断灭因灭故果生不得名为常以是故。 见因缘空。 即离断常。 问曰。 痴因缘行。 云何而得离于断常。 答曰。 因无明故。 有善恶行。 乃至因生故有老死。 凡夫不解因缘相续。 妄计为实。 无明体空故。 行亦体空。 乃至生体空故。 老死体空。 以世间假名有相续故。 无断灭过。 念念不住。 无有常过。 以凡夫众生死此生彼。 相似相续故。 如佛所说。 第一义中。 无有众生死此生彼。 但以世谛假名说故。 识为种子。 行业为田。 以慢土覆。 无明为粪。 爱水为润。 父母精气。 众缘和合。 生名色芽。 是故名色无有自体。 犹如床脚。 相假而用。 初名歌罗罗。 二名安浮陀。 三名肉段。 四名坚实。 五名诸炮开张。 六名为触。 生法次第。 相假而有。 不名为断。 菩萨善解因缘法故。 即知其空。 以因缘空故。 一切法空。 解法空故。 无断常过如出胎经中佛所说偈。 随假名字而得诸法名中无法是则真实以是故。 非言说故。 有法。 若随名字。 有诸法者。 法则多体。 犹如空法。 无一无多。 问曰。 若一切法无体。 汝言有过现见有故。 答曰。 若法是有。 言无则过。 法既非有。 云何言过。 以是故。 诸法如初。 后亦复然。 若诸法定有体相。 后涅槃时。 应是断灭。 若先非是空。 后言空者。 则是邪见。 坏于正法。 亦无解脱。 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不空而见空我应得涅槃邪见非涅槃如来之所说诸法本空故。 恒见是空。 如过去佛所见空相。 今亦复然。 是故我说因缘法空。 是则无过。 如是先立第一义谛。 后分别世谛。 我及众生。 作与作者。 乃至一异。 则无过失。 如尊者龙树所说偈。 不说分别谛不得于实谛若不得实谛则无得涅槃复次说偈。 诸佛演说法常依于二谛分别于世谛及与第一义若不能分别真俗二圣谛如是则不知佛法甚深义是故因缘法空。 名为真如。 法性实际。 是名修习第一义禅。 见因缘空。 即是空解脱门。 若见空者。 则不见诸法相。 是名无相解脱门。 见无相故。 无所愿求。 是名无愿解脱门。 安住如是三解脱门。 识种子于三界内。 则更不生名色等芽。 识无取着。 灭三有苦。 三有灭故。 得寂灭涅槃。 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识是种子义游行于六处若见诸尘空有芽则断灭问曰。 菩萨度空。 出于生死。 云何能得胜于声闻。 答曰。 菩萨得世间利。 出世间利。 度尔炎地故。 虽出世间。 能住世间。 教化众生。 声闻不然。 怖畏生死。 求速灭度。 以出世间道。 见于法界。 见法界已。 到涅槃岸。 菩萨不尔。 何以故。 菩萨见众生苦。 起大悲心。 为欲度彼坚住庄严。 于阿僧祇劫。 修行出世间道。 于一念顷。 观一切法界。 观法界已。 众生缘故。 不取果证。 乃能度脱。 如佛阿耨大池经中说。 譬如二人欲堕山顶。 一人有力。 善巧方便。 以巧便故。 虽堕还起。 得昇山顶。 一人力少。 复无方便。 即住退堕。 不能复起。 菩萨于无为法中。 不证不着。 如善巧人得昇山顶。 声闻之人。 以证着无为故。 如少方便者。 堕而不起。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 以饥俭故。 远至他国。 经数十年。 长者后时。 住一大城。 其家巨富。 多积珠珍。 渐得佣力故。 还来本国。 菩萨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到尔炎地。 向于涅槃。 以愍众生故。 还入生死。 于阿僧祇劫。 久受勤苦。 菩萨摩诃萨乘大苦乘。 求无上果不可思议。 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具足一切功德智慧。 是故超度尔炎之地云何菩萨乘大苦乘。 譬如有人乘船入海。 遇大恶风涛波如山。 有如是等无量众难。 诸伴心急。 生大恐怖。 是时船师巧持帆故。 能度众难有福德人。 得度难已。 获大珍宝。 菩萨摩诃萨处生死海。 亦复如是。 为恶知识不信所难。 趣向恶道。 第一阿僧祇劫。 修治净地行。 求净解脱。 第二阿僧祇劫。 修净禅定行。 第三阿僧祇劫。 修净智慧行。 除尔炎地障。 是故菩萨名乘苦乘。 满足十地。 得无疑无障。 一切行具足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以尔炎智。 得成大果。 入大乘论卷上入大乘论卷下坚意菩萨造北凉三藏法师道泰等译讥论空品第二问曰。 汝先说调顺乘大苦乘。 得妙果报。 菩萨所得境界。 甚难了知。 答曰。 菩萨行处。 微妙甚难。 于三阿僧祇劫。 乃可成就。 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在凡夫中。 无有出世之法。 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无量亿劫中常在凡夫地汝今应当知未来亦如是是故菩萨行处甚大。 亦复难得。 散乱众生。 得闻甚难。 能说亦难。 况复修行。 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生得值法难听说亦复难生死虽无际听法故有边问曰。 尊者先所说十地。 愿时为我分别演说。 何等为菩萨十地。 答曰。 初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名明地。 四名焰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深远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云何名欢喜地。 出过凡夫。 得不思议出世间道。 心生欢喜故。 名欢喜地。 云何名为离垢地。 离破戒垢故。 名为离垢地。 云何名明地。 依十二门禅。 得明智慧故。 名为明地。 云何名焰地。 得增上觉意分别道品。 烧烦恼薪。 功德炽然。 故名焰地。 云何名难胜地。 修习十智。 虽伏烦恼。 未能胜故。 名为难胜地。 云何名现前地。 能逆顺观十二因缘。 得法现前故。 名为现前地。 云何名深远地。 爱佛功德智慧次第不间余心深入法相故。 名深远地。 云何名不动地。 离色等相坚固难动故。 名为不动地。 云何名善慧地。 入四辩才。 解一切音声。 随其所问。 于一刹那顷。 悉皆能答故。 名善慧地。 云何名法云地。 能受一切佛法。 犹如大云。 能注法雨故。 名法云地。 是名菩萨具足十地。 如是十地。 是菩萨安住行处。 亦能满足一切智慧。 如十地经中之所广说。 若能如是知菩萨十地者。 是名善知安住行处。 亦名善知菩萨广大功德处所。 亦能善知如来无量功德广大处所。 若不能如是知者。 我今立决定誓。 当知是人于菩萨法。 及如来法。 皆悉不了。 菩萨摩诃萨。 从初发意。 乃至十地。 常修四行。 如宝顶经中说。 善知无明行。 诸波罗蜜行。 分别道品行。 成熟众生行。 如是四行。 总入二轮。 所谓福轮。 智轮。 菩萨诸地。 悉具二种智果福果。 问曰。 云何成就二果。 答曰。 初地福果。 为阎浮提王。 第二地福果。 为转轮圣王。 主四天下。 第三地福果。 为天帝释。 第四地福果。 为焰魔天王。 第五地福果。 为兜率陀天王。 第六地福果。 为化乐天王。 第七地福果。 为他化自在天王。 第八地福果。 为千世界梵。 第九地福果。 为二千世界梵。 第十地福果。 为三千大千世界净居天王。 如花严经广说。 如来出生果报。 及摄受世界。 是名菩萨福轮。 云何名菩萨智轮。 初地菩萨。 于一刹那顷。 得百三昧。 见百诸佛神通。 能过百佛国土。 能动百佛世界。 光明遍照百佛世界。 能成就百众生。 能知过去百劫未来百劫。 能入百法门。 能现百身。 复为一身。 以百菩萨。 庄严眷属。 若以愿力。 复过于此。 百千万亿。 无量无边。 亦非算数譬喻所知。 若身力。 若光明力。 若神通力。 若眼力。 若声力。 若行力。 若庄严力。 若住持力。 若解脱力。 造众善业。 是名初住。 菩萨于刹那顷。 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二住菩萨。 得千三昧。 如是广说。 三住菩萨。 得十万三昧。 余亦如初住广说。 四住菩萨。 得亿三昧。 余亦如初住广说。 五住菩萨。 得千亿三昧。 余亦如初住广说。 六住菩萨。 得万亿三昧。 余亦如初住广说。 七住菩萨。 得亿百千那由他三昧。 余亦如初住广说。 八住菩萨。 得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 余亦如初住广说。 九住菩萨。 得十佛世界百千阿僧祇微尘数三昧。 诸余功德。 如初住广说。 十住菩萨。 得十佛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亿百千那由他微尘数三昧。 诸余功德。 如初住广说。 于一刹那顷。 乃至见十佛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亿百千那由他微尘数诸佛。 如初住菩萨。 于一刹那顷。 见百佛世界。 乃至成就百众生。 十住菩萨亦复如是。 问曰。 如佛所说。 一世界中无二佛出。 云何菩萨见十佛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亿百千那由他微尘数诸佛。 答曰。 诸佛说言一世界中无二佛者。 为彼钝根小心众生。 不为利根大心者说。 如汝经中说。 一世界无二转轮圣王。 无二佛出。 然诸四天下实有众多转轮圣王。 诸佛出世亦复如是。 问曰。 释迦牟尼佛。 亦能遍一切佛国。 何必余佛。 答曰。 若如汝言。 但一佛能遍满一切世界者。 不应有过去大释迦牟尼佛。 七佛出世。 得成正觉。 是以我言多佛无过。 假使释迦牟尼佛神力能遍一切世界。 今无量诸菩萨等广修万行。 功德满足皆当成佛。 无有一人独成正觉而障诸菩萨使不成佛。 无有是处。 如阿含枯树法轮及余诸经。 说是经时。 有六十比丘。 漏尽意解。 俱得阿罗汉果。 菩萨亦尔。 功行齐等。 同时成佛。 当知十方有无量诸佛。 又金沙阿含二部经说。 有佛始成。 有佛现在。 有佛灭度。 复次说偈。 过去无量佛未来亦复然及今成佛者皆灭于愁忧一切尊重法今本皆修行未来亦复然正觉法如是昙无毱多亦说是偈。 顶礼一切佛漏尽无有上无量诸佛身正觉最胜尊正觉所生处并及得菩提能转正法轮入无漏涅槃若住若经行如来之所坐卧如师子王我今皆悉礼上下诸世尊方面及四维法身与舍利敬礼诸佛塔东方及北方在世两足尊厥名曰难胜彼佛所说偈若以此偈诵常赞于世尊生死百劫中终不堕恶道如佛为尊者目连说言。 非汝退神足。 但是舍利弗。 以神通力。 用其衣带。 系难胜坐。 如是等佛而汝经中。 自作此说。 况摩诃衍。 辩明诸佛无量无边。 等于法界。 同虚空界。 诸佛世界。 悉有诸佛。 初地菩萨。 身行清净。 虽有结使。 而不能扰。 七住菩萨不名断结。 亦不名有结。 云何名不有结不断结以不为结使所扰故。 名为无结。 爱佛功德故。 名为有结。 第二阿僧祇劫满足得于八地。 一切行具足无有所作。 一切结使尽故得成菩提。 空静住处得灭尽定如阿罗汉。 如是得无生法忍。 若诸佛不劝请者。 即于彼定。 入无余涅槃。 如经中说。 得无生法忍。 离烦恼障。 如阿罗汉。 得寂灭无余。 离于生死。 得十自在。 何等为十。 寿命自在。 得心自在。 众具自在。 作业自在。 生处自在。 解脱自在。 神通自在。 愿自在。 法自在。 智自在。 得如是自在。 善修如意足故。 降伏四魔。 何等为四阴魔。 烦恼魔。 死魔。 天魔。 为众生故皆悉一味得无缘慈。 犹如如意药树。 随众生所愿。 皆使成就。 问曰。 云何菩萨自身作业能令众生随愿令得。 答曰。 菩萨以慈心为体。 犹如见毒而能杀人众生见菩萨故便得利益。 问曰。 八住菩萨以尽结使。 云何最后身菩萨生罗睺罗。 答曰。 诚如所言。 若最后身菩萨有实欲者。 乃至无佛可得。 况罗睺罗。 问曰。 云何无佛。 答曰。 若毁戒无尸波罗蜜。 若无尸波罗蜜。 则无诸波罗蜜。 如佛所说。 若无戒则无施。 无施则无忍。 无忍则无精进。 无精进则无禅定。 无禅定则无智慧。 无智慧则无一切诸功德。 无一切诸功德。 则无佛。 无佛则无罗睺罗。 汝何以疑生罗睺罗有结无结八住菩萨无诸烦恼。 如阿罗汉以方便力故。 现受五欲。 作诸过恶。 舍四天下转轮王位。 令使众生得厌离心。 犹如娑留枝比丘说佛本行偈。 一身为多身作已极为胜非实亦非虚各各令喜悦放恣生欲意盛壮狂所乱现同行于欲引令到彼岸禅智能烧灭欲界诸结使欲结甚狂逸能示现其心菩萨观欲知如幻梦。 是故以此令转其意。 大悲菩萨作诸幻术。 而化其心。 问曰。 云何作此幻术诳惑众生。 答曰。 菩萨常以四摄法。 方便教化一切众生。 同事利益。 为破结使故。 如翅烧菩萨本事因缘。 以欲狂心担负死尸走唤歌舞。 菩萨方便亦现同彼。 为除彼女炽欲忧患故现同事。 不名妄语。 一切菩萨方便同事。 皆非妄语世间幻术。 少有利益。 菩萨得无量解脱如幻三昧门。 诸有所为能大利益成就众生故无有过。 问曰。 罗睺罗为是应化。 为真实耶。 答曰。 二俱无过。 菩萨身者。 即是天身。 如本起经说。 佛告阿难。 如来为众生故。 出现于世。 不以天身转于法轮。 何以故。 欲令众生不懈怠故。 佛以天身得成正觉非我凡夫之所能成。 以是故天中天为怜愍众生故。 示现世间。 有其父母妻子眷属。 若是幻化现有罗睺罗此亦无过。 若是实人。 亦无有过。 菩萨方便。 得不思议解脱。 住于大地。 成就众生。 互为化生父母兄弟妻子。 问曰。 罗睺罗是菩萨耶。 答曰。 不但罗睺罗独是菩萨。 住迦毗罗卫城诸释种童子。 阿难难陀。 提婆达多。 阿[少/兔]楼驮等。 皆是大力不退转菩萨。 如婆罗楼志于本行经中所说偈。 或是大丈夫或是佛所化提婆达多者大仙之同伴或复为父子常作内眷属菩萨有大力权变能为此共佛及余人菩萨诸大仙阿难难陀等那律释摩南跋陀与桎沙忧波桎丽等作父子眷属咸皆共围绕问曰。 提婆达多。 于五百身中。 常与菩萨。 而作大怨。 云何复言名菩萨耶。 答曰。 提婆达多。 非佛怨耶。 何以故。 若提婆达多是佛怨者。 菩萨修善。 提婆达多恒造诸恶。 云何世世得与菩萨共俱相值以是义故。 提婆达多非菩萨怨。 譬如二人各行。 一人趣东。 一人向西步步相远。 而常违背。 云何为伴得相值耶。 若提婆达多是菩萨怨者。 如来世尊应有大过。 问曰。 有何过耶。 答曰。 若尔者佛非一切智。 亦无神力。 是为愚痴。 则不能得拥护众生。 非金刚身。 如来便应有余业不能断尽。 云何知佛非一切智。 如来在耆阇崛山。 为提婆达多推石所压。 而不觉知。 是故当知。 如来非一切智。 云何名为无有神力。 提婆达多持杵打害。 不能禁制。 以是当知。 无有神力。 云何名为愚痴。 现见害至。 而不知避。 是以当知。 为愚痴也。 云何名为不能拥护众生。 提婆达多作五逆罪。 而不救度。 以是当知。 不能拥护众生。 云何名非金刚身。 转轮圣王以少福报。 而无怨害。 何况如来。 转法轮王为石所压身血流现。 当知如来非金刚身。 云何名有余作业不能断尽。 为他所打。 当知如来余业不尽。 若欲令佛无是过者。 如来便应悉灭怨敌。 但以善巧方便。 欲令众生起厌恶心。 现作逆害。 堕于地狱。 欲示业报不可坏故。 又复欲为堕地狱者。 归依如来请佛救护。 又为来世豪贵之人入佛法中。 若有恃其势力。 复以鞭杖加打于人。 令此众生便作是念。 如来之身。 犹被毁害。 况我凡夫薄福德者。 汝言逆罪。 但是菩萨善权方便。 如是逆罪。 名虽有五而实有二。 破僧害佛。 如是等业。 世间所无。 提婆达多是大宾伽罗菩萨。 为遮众生起逆罪故。 现作二业。 堕于地狱。 菩萨摩诃萨。 随所应作。 以化众生。 乃至现同魔业。 令魔波旬以三玉女。 显现如来无欲之相又雨刀剑。 一切鉾矟显现如来无瞋恚相。 亦无贪爱及愚痴相。 问曰。 天魔来意。 欲坏如来正觉之心。 汝云何言欲显如来无贪瞋耶。 答曰。 不为遮断。 何以故。 若如来出过魔界。 犹为魔遮者。 大梵天王亦出魔界。 云何不遮菩提。 是道之妙果。 无能夺者。 亦无与者。 故不可坏。 言魔扰乱。 凡有二义。 何等为二。 一者实有恶业。 为魔所扰。 二者为进新学。 令心坚固。 为魔逼试。 实是菩萨。 真善知识。 现作魔来增益功德。 譬如道路。 以恐畏故。 疾度嶮难。 犹如好牛。 以少鞭杖。 则得调利。 问曰。 天魔亦有是菩萨耶。 答曰。 非但此世界魔是菩萨。 十方世界魔王者。 多是菩萨。 如维摩诘经中所说。 十方世界作魔王者。 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 能乞手足头目髓脑。 如是言者。 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 何以故。 若非菩萨者。 未堪斯事。 譬如香象蹴踏非驴所及。 唯诸菩萨乃能行耳。 如彼广说。 以是义故当知。 菩萨善知众生种种所行。 为欲显其功德智慧方便力故。 或现作杀杀者。 作乞乞者。 问曰。 若罗睺罗实是菩萨者。 云何复言声闻阿罗汉耶。 答曰。 菩萨亦名声闻。 亦名阿罗汉。 何以故。 令一切众生。 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声闻。 于一切天人阿修罗。 应受供故。 名为应供。 菩萨摩诃萨。 为化众生故。 现作声闻阿罗汉。 问曰。 诸余声闻。 亦是菩萨耶。 答曰。 诸余声闻。 亦有是菩萨者。 如法华经中。 舍利弗等五百弟子。 悉是菩萨。 皆当作佛。 一切声闻。 皆是阿鞞跋致菩萨。 如不退转法轮经中广说。 以是故当知。 菩萨皆现为声闻。 问曰。 一切声闻。 皆成佛不。 答曰。 声闻成佛。 此亦无过。 问曰。 云何无过。 答曰。 先断结障。 后断智障。 净治诸地。 向一切智。 是以无过。 问曰。 烧灭结使。 如焦穀芽。 云何得佛。 答曰。 若如汝言。 断灭结使。 不得成佛者。 汝及一切众生。 皆具诸烦恼。 即应是佛。 汝意若谓。 具烦恼人。 非是佛者。 离烦恼者。 应当得佛。 汝言。 烧烦恼结。 如焦穀芽。 而不成佛。 亦无是处。 我不欲令具烦恼种。 生佛法芽。 汝痴无智。 颠倒解故。 谓烦恼为佛法种。 阿罗汉初断烦恼。 后除智障。 修菩提道。 得成正觉。 阿罗汉中。 有少断智障者。 有不断者。 有得无诤三昧者。 有不得无诤三昧者。 有得五神通者。 有不得五神通者。 有得四辩者。 有不得四辩者。 有得禅出入自在者。 有不得禅出入自在者。 何以故。 不断一切智障故。 问曰。 云何名为智障。 答曰。 出世间无明。 名为智障。 犹如娑罗留枝本行中说偈。 无明有二种世间出世间世间无明行贤圣已远离愚痴无妙解不能如实知依止此心识法界诸嶮处未能及本原云何决定出法身证涅槃唯佛能了知佛婆伽婆。 乃能知其体性智慧。 及大悲断结。 是名声闻所断智障。 声闻有二种。 一者勤修禅定。 是钝根人。 二者回向菩提。 能断智障。 是利根人。 乐行禅者。 如宝良经说。 犹如水精终不能成摩尼宝珠。 声闻修禅。 亦复如是。 终不能成菩提果也。 此是诸佛境界。 非我所知。 一乘多乘。 今但略举其义。 以明佛教。 不相违背。 我未能了。 譬如长者远行疲极。 现作化城。 此经中说。 但有一乘。 实无有三。 佛亦自说。 唯有一乘。 更无二三。 问曰。 如来以何行得断结使。 而成佛耶。 答曰。 经中说言。 佛告阿难。 能修四如意足者。 若住一劫。 若住多劫。 乃尽生死。 一切诸经皆同是说。 若汝言无烦恼者。 我亦如是。 若有亲爱信归于我。 当为汝说。 问曰。 云何住寿。 答曰。 阿罗汉无烦恼。 与八住菩萨同。 善修如意足故。 能随意住世。 乃至尽于生死。 罗睺罗。 宾头卢等。 尽住于世。 为以此身住世。 为更有余身住。 若以实身而住世者。 则无其义。 若变化身住寿多劫。 斯有是处。 亦如僧祇中说青眼如来等。 为化菩萨故。 在光音天。 与诸声闻众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住。 如彼天中声闻住寿多劫。 当知此界亦有声闻。 能如是住。 声闻无结。 能如是住者。 当知八地菩萨亦能如是。 尽生死住。 问曰。 佛言。 弥勒菩萨一生补处。 以是因缘当知菩萨有生耶。 云何得名无生乎。 答曰。 言有生者。 是戏论法。 菩萨摩诃萨。 以方便力。 示现受生。 非是真实。 如维摩诘语弥勒菩萨言无生可得。 云何如来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过去生。 未来生。 现在生。 若以过去生。 过去生已灭。 未来生。 未来生未至。 现在生。 亦无住故。 如观过去未来现在生。 皆不可得。 是故我说八住菩萨。 于第二阿僧祇劫尽有作行。 住无作行。 如阿罗汉断结使。 而说偈言。 从初发意来方便行诸地得到第八地自在尽诸结顺修诸行品第三问曰。 如向所说。 八地菩萨善断烦恼一切结使。 云何成佛。 得一切智。 答曰。 菩萨摩诃萨。 除身诸恶。 寂灭结使。 离于生死游戏自在。 金刚力士常随护助。 获得清净金刚之身。 如如来藏经中广说。 得四辩智。 净治第九地。 于二千梵中。 得自在力。 能善说法。 为大法师。 能入如来秘密之藏。 净治第十地。 得无量无边禁咒方术。 能令一切自在无碍。 作摩醯首罗天子。 亦为一切世间依止。 问曰。 所言摩醯首罗者。 为同世间摩醯更有异耶。 答曰。 是净居自在。 非世间自在。 汝言摩醯首罗者。 名字虽同。 而人非一。 有净居摩醯首罗。 有毗舍阇摩醯首罗。 其净居者。 如是菩萨隣于佛地犹如罗縠障。 于一刹那顷。 十方世界微尘数法悉能了知。 能以口吹十方世界皆大震动。 又以一身遍一切佛国。 亦如皇太子初受职时。 以己业力故。 大宝莲华自然化出。 受一切种智位。 坐宝莲华王座。 有无量菩萨。 亦坐莲花上而自围绕。 坐宝莲花已。 十方世界诸佛放大光明照。 此菩萨受灌顶位。 如转轮圣王长子受王位时。 受灌顶已。 即于彼座。 断除智境微细之障。 得首楞严三昧。 毗楞严三昧。 法华三昧。 得一切实法决定三昧。 不可思议解脱三昧。 甚深无畏海水三昧。 微妙清净离垢三昧。 诸法平等无言说三昧。 乃至金刚三昧。 得如是诸三昧已。 悉无障碍。 一切行满足。 觉一切智境。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正觉已。 得如来十力。 得四辩智十八不共法。 能遍至一切佛国。 得一切诸佛不坏法身。 遍满一切法界。 一切身口意业相。 皆悉除灭。 得无为寂灭处。 登如来地。 有二因缘。 一于一切世间显现色身。 悉以本愿无作业力。 二以众生分别想异。 是故能作种种色像。 皆悉应之。 是名如来无碍法身。 问曰。 如经中说。 从初出家。 能住佛法。 名为法身。 答曰。 此事不然。 汝若以是名为法身。 唯法无佛。 则无三归。 若欲令具三归依者。 始从初地。 乃至十地在净居天。 成于正觉。 自在应化名为法身。 具足三宝。 问曰。 若以如是名法身者。 虚诳无实。 何以故。 如来具足功德舍兜率天。 降阎浮提生于王宫。 于后边身。 得成菩提。 云何而言于净居天。 得成佛道名为法身耶。 答曰。 非阎浮提成佛。 十地功德非欲界法。 况于阎浮提得成正觉。 我先不言。 八住菩萨。 尽一切结漏。 能作千世界梵王。 九住菩萨。 作二千世界梵王。 十住菩萨。 作三千大千世界梵王。 以誓愿力故。 生净居天。 斯有是处。 于阎浮提。 实身成佛者。 则非其义。 以是义故。 当知净居天成佛。 非阎浮提乎。 问曰。 假使生于阎浮提。 得成佛者。 亦能于三千大千世界。 而得自在。 答曰。 此事不然。 何以故。 福德果报。 决定有处。 汝不知故。 而作是说。 若释迦牟尼佛生阎浮提。 于三千大千世界。 得自在者。 于一切十方世界。 亦应自在。 问曰。 纵令十方皆使自在。 复有何过。 答曰。 若尔者但是一佛世界。 十方诸佛。 则无依果。 复次如诸经说。 皆谓释迦如来王领三千大千世界。 不言乃至十方世界。 若如汝语则无因果。 如经中说。 诸佛出世。 国土众生。 皆是依报。 各有齐限。 是故当知。 在净居天。 成于正觉。 领三千大千世界。 非阎浮提。 问曰。 若佛非阎浮提成正觉者。 如来四塔。 则无利益。 答曰我先不已说耶。 若以结使因缘受身则无成道无尸波罗蜜。 若无尸波罗蜜。 则无诸波罗蜜。 若无诸波罗蜜。 则无佛。 若无佛。 则无四塔。 问曰汝之所说。 皆非义理。 何以故。 一切诸部论师皆说。 一切诸佛皆从阎浮提出。 而释迦如来生于林弥尼园。 在伽耶城。 坐于道场。 成等正觉。 于波罗[木*柰]。 而转法轮。 拘尸那城。 入般涅槃。 是故汝言非也。 答曰。 此事不然。 何以故。 我意不欲令诸如来。 于此而出在首陀会天。 而成正觉。 若首陀会成正觉者。 则无王宫生。 亦无出家亦无成道。 何以故。 若尔如来便无亲族。 亦无生处。 亦无有灭。 如法华经。 智照经。 如来出生经。 皆广说。 如来不生不灭。 迦叶亦自说言。 我依一切种智出家。 当知此义。 即是示现如来不生于金棺内。 而出其脚。 迦叶致礼。 则明如来不灭。 是故当知。 如来法身不生不灭。 问曰。 如来都无少生灭耶。 答曰。 我今依理正说如来实无生灭非为虚妄。 如来但以方便示现生灭。 皆是不可思议。 为化众生故。 如佛于修赖经中说。 我于娑婆世界。 若以实身现者。 则无一人而受我化。 是故此处最为甚深。 亦是秘密。 亦名显现皆为下根众生智慧微浅。 不能得知甚深之法。 是故方便为现斯事。 以偈颂曰。 大乘甚深广显现易可说钝智心狭劣闻则怀惊疑真是佛子者能知其甚深今乃真实说但为求佛者成就于二乘人天诸利根受福乘此乘是名大乘道大乘能出生声闻缘觉道若遮大乘者云何得诸果犹如诸字本离本则无字若离摩诃衍亦无一切乘钝根少智者不信于大乘以不能信故则无一切乘自利而兼他是名无上乘是故当亲近乃至成佛道是义甚深。 难可显现不应处处而为人说。 问曰。 虽不得一切处说。 应为能解者说。 若发大心增长智慧。 应为是人具足分别如前所说。 答曰。 有四不思议。 所谓佛不思议。 禅定不思议。 龙神不思议。 业报不思议。 佛不思议应显现法。 唯有利根众生。 从卢舍那佛以来。 所说诸法悉能堪受。 问曰。 云何得从彼佛以为次第乃至今耶。 答曰。 如来法身为化众生有四方便。 何等为四。 一者多檀多罗波罗比地。 二者多檀多罗尼比致。 三者阿亶多波罗比致。 四者阿亶多罗比致(此四深妙秦言无以译之故存梵本耳)。 问曰。 若如来法身常是寂灭无相无为。 云何而得随顺有相。 答曰。 以本愿力故。 如入灭尽定比丘。 虽无心相。 以先要心。 若打揵搥。 声发至耳。 随其声发。 即得出定。 菩萨亦复如是。 发菩提心。 本誓愿力。 若使我得寂灭法身尔时心识虽复无相以无作力故。 教化众生。 是故如来无相法身。 便能普应。 随顺有相。 如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兜率天。 百亿炎摩天。 皆悉俱时示现色身。 现色身已。 或复舍寿。 或现入胎。 或现初生。 或作释梵四天王等。 接事左右。 或现行七步或现师子吼。 或复自言天上人间最尊最上。 最后边身断生老病死或现童子。 或现入宫。 或现出家。 或现苦行。 或现坐道场。 或现降魔。 或现初成佛。 或现觉悟众生或现久成佛。 或现释梵请转法轮。 或现成熟不成熟众生。 或现度脱已成熟者。 或现当入涅槃。 或现已入涅槃。 或现阎浮提全身舍利分身舍利。 或现兜率下来。 乃至现度脱成熟众生。 随应所见皆为现形。 或复数数示现。 或复暂时示现。 如是说者。 名真实义。 终不三阿僧祇劫修行诸波罗蜜而成。 四十五十年果便灭尽耶。 云何当说。 因如须弥只罗山等。 果如芥子微尘分许。 是故汝说即是颠倒。 如我法中。 乃可令使因如芥子。 果如须弥只罗大山。 此合斯义。 是故三阿僧祇因。 得尽一切生死果报。 应化众生法身常存。 如法花寿量所明。 亦如文殊师利授记品中说也。 彼云何名为多但多罗尼比致。 如佛所说。 我作佛事已竟语诸比丘。 我涅槃时到。 如是十方诸佛。 亦复如是。 为化众生故。 作如是语。 其实不灭。 一切佛国。 神通变化。 皆与虚空法界齐等。 是故当知。 法身是常。 色身应化故无常。 若以色身观佛者。 不名见如来。 如佛说偈。 若以色见佛音声求如来是人行邪道不名为见佛以是义故。 以法身观佛。 名真见如来。 如莲花比丘尼。 见佛色身。 便作是念。 我最先见佛。 佛言。 汝不先见我。 唯须菩提识于法身。 已先见我。 是故当知。 位阶十住。 名见法身。 若礼法身。 即礼一切色身。 如佛于法华经中说。 若人称名供养观世音法身者。 胜供养六十二亿诸佛色身。 何以故。 以其位阶十地。 得佛法身。 亦名菩萨。 亦名为佛。 以是故知。 法身为本。 无量色身。 皆依法身。 而现化出。 是故佛便假说六十二亿恒河沙色身。 不如供养一法身乎。 如佛于宝积经中所说。 如是迦叶。 如世间人。 月初出时。 恭敬礼拜。 至其盛满。 而不恭敬。 何以故。 从初以至满故。 如是迦叶。 若善男子。 欲恭敬我者。 先当敬礼菩萨。 何以故。 以佛从菩萨地得满足故。 乃至经历生死变化色像利益众生。 以是义故。 彼已得佛果。 是佛实说。 非虚妄也。 问曰。 若未入菩萨地者。 受具戒比丘得为礼不。 答曰。 得礼。 以初发心菩萨胜于一切声闻辟支佛故。 如尊者罗睺所说偈。 若发深心必生菩提故为一切之所恭敬问曰。 云何受具足戒比丘。 而礼不具足戒未入正位菩萨耶。 答曰。 应礼菩萨。 何以故。 声闻戒要须受得尽寿便舍。 菩萨发心成就自性第一义戒。 解脱戒。 是故声闻虽受具足戒。 犹应礼彼未入正位菩萨。 以菩萨体性不杀。 远离刀杖。 乃至虫蚁尽无杀心。 而有惭愧。 如是广说。 体性不盗。 乃至体性不邪见。 如波罗提木叉戒。 命终时舍。 罢道时舍。 菩萨大士性戒成就。 乃至道场。 终不中舍。 以是义故。 虽受具戒。 应为作礼。 问曰。 成就体性戒者。 乃可供养。 不应礼拜。 答曰。 不然。 以有戒功德故。 亦应礼拜。 岂但供养。 汝言。 不受戒菩萨。 不应向礼。 我今复当为汝广说。 不但以白四羯磨故。 而受具足戒。 如比尼毗婆沙中说有十种受具足戒。 菩萨有种种受戒。 何等为十。 如佛自言善来比丘。 自然已得受具足戒。 如摩诃迦叶。 自誓因缘受具足戒。 如憍陈如。 见谛故受具足戒。 如波阇波提比丘尼。 以八法受具足戒。 如达摩提那比丘尼。 遣使受具足戒。 如须陀尼耶沙弥。 论义受具足戒。 如耶舍比丘等。 善来受具足戒。 如拔陀罗波楞伽。 三归受具足戒。 如边地第五律师受具足戒。 中国白四羯磨受具足戒。 是以菩萨常受具足戒未曾舍离。 问曰。 若被法服菩萨得礼白衣菩萨不。 答曰。 菩萨方便具足五通。 随顺众生一切形相。 而同其服。 亦随一切众生。 入于诸趣。 同其状类。 大菩萨等。 随众生业报。 变化受身如尊者拘摩罗陀所说偈言。 诸趣悉变化唯除净居天随业种种转无处不受生以是故知。 诸菩萨常同利益。 随其受生。 而化导之。 以方便力。 但为众生。 不随烦恼业报所系。 如尊者提婆所说偈。 或现作师长或复为弟子以种种方便为化诸凡愚自在于诸趣常为众恭敬若不恭敬者是大憍慢业是以菩萨虽形服在俗。 应得礼敬。 犹如如来。 为化众生。 作若干种形。 亦如化弗迦沙王。 作老比丘形。 作瓦师形。 作力士形。 作琴瑟伎术师形。 亦现种种在家人形。 虽为种种无量形状。 一切皆应恭敬礼拜。 是故虽同俗服。 应加礼敬。 如佛所说偈。 严饰诸行而寂灭调伏决定修梵行于诸众生舍刀杖是名沙门婆罗门是以于诸菩萨。 不应取其形状相貌。 而生分别。 菩萨但为三界众生。 作大舍宅。 或化为佛。 或化为天人。 乃至化为种种畜生。 一切皆应礼彼菩萨功德妙聚。 不应作心礼其状貌如彼世人。 致礼形像。 远敬法身。 岂在金石泥团土木而尊事乎。 是故菩萨。 以诸方便。 作内外形。 利益众生。 礼无咎耶。 是以如来非是涅槃。 非不涅槃。 如罗睺罗所说偈。 生死苦长远应当入涅槃以大慈悲力久住而不舍是故当知。 随生死久远。 法身常住。 色身应现。 犹如灯灭是故菩萨法身。 胜于诸佛色身。 诸佛色身。 于欲界而成正觉。 菩萨法身。 住于净居。 菩萨法身。 住于诸佛一切种智。 诸佛色身。 为化众生。 令诸释梵。 四天王等。 皆悉恭敬。 是以佛说。 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诸佛色身。 不如供养菩萨一法身也。 如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中所说。 喜乐正法。 终不说佛入于涅槃。 如法华经中说偈。 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凡愚无智者虽在而不见如入一切世界大庄严三昧经中说。 告善男子。 汝见如来法身不。 白言。 世尊。 唯然已见。 于一毛孔。 见亿百那由他诸佛世界。 身口业等遍满一切诸佛世界。 又如来密藏中说持速疾菩萨。 观如来顶上。 至无量诸佛世界。 犹不能见。 如目连寻如来说法音声。 乃至野马世界。 犹不能尽于佛音声。 如首楞严经中所说。 如来处于宫中。 而现无量世界初生转法轮入涅槃。 如密藏经中说。 如来法身住于一切众生身中。 光影外现。 犹如净綵裹摩尼珠。 无所障蔽亦复如是。 是故当知。 如来法身遍在一切诸众生中。 如佛所说。 乃至枯树焦木亦悉皆入不应生害。 况复余类。 是故不应称量众生。 除诸如来。 无能知者。 如维摩诘所说。 一切佛土。 皆悉严净。 此娑婆世界亦是。 大心众生有如来藏故。 释迦如来以善方便。 令诸声闻大弟子等。 现五浊世。 诸外道等。 虽计一异如是人等。 一切身中。 亦有法身。 悉从菩萨善方便生。 皆为显发摩诃衍道。 是故当知。 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 教化众生故。 种种不同。 若利根众生。 为赞大乘。 而无讥嫌。 令心易解。 若钝根众生。 入邪见林。 着愚痴网。 得见诸佛菩萨因缘故。 灭诸邪见。 乃入大乘。 是故摩诃衍。 于诸乘中。 最为根本。 若有众生。 受持信解此大乘者。 当知是人业报烦恼皆悉消除如世尊为阿阇世王解诸疑悔经中所说光相。 勿作是言。 何以故。 汝于余佛世界。 十劫修诸禅定。 不如于此娑婆世界。 能一食顷修行慈心。 何以故。 于余世界。 断除烦恼。 亦复不如于此娑婆世界。 一食顷中修习善业。 如与文殊师利授记中说。 及余诸经。 皆具分别。 若有众生诽谤正法。 如般若经及法花中广说。 其谤法过逆罪。 若能受持信解大乘。 乃至五无间等。 皆悉消尽。 如佛所说偈。 所作重恶业能深自悔责敬信大乘法拔除诸罪根佛说如是。 真实法相。 信心次第相续连注。 皆悉空寂。 先所造恶。 即能消灭。 如世尊解除疑悔经中说也。 大王观察汝心。 以何心杀父。 为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耶。 若过去心。 过去心已灭。 若心已灭。 则无方所。 亦无住处。 若未来心。 未来心未至。 若现在心。 现在心不住。 譬如幻化。 非青黄赤白。 紫颇梨色。 体性纯净。 乃至非相非可见。 如是广说。 即得胜趣。 是故当知。 摩诃衍者。 是根本乘。 如弥勒庄严经中说。 发菩提心事。 解菩提心。 住菩提心。 得大利益。 不堕恶趣。 解菩提心。 净菩提心。 从地至地。 渐渐增益。 而得法身。 能现神通。 如卢舍那佛所作变化。 而说偈言。 若得无垢身色像则无量或出于阎浮或处于兜率从于定光佛乃尽生死际知时与非时当知定光化非是形色处亦复非无相悉由于本行亦如水中月身口意皆密悉是不共法一切诸世界色身现解脱持世诸天人欲观见佛顶无边不思议过于亿世界目连诸弟子至心求佛声亦过百千界寻声无边际法身功德业一切无能知不可以形类言辞巧宣说见闻唯佛力非我之境界念报佛恩者顶戴信奉行今我所说法回施诸众生悉灭烦恼结得证无上道入大乘论卷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