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内容: 灵明洞彻,湛寂常恒。 非浊非清。 无背无向。 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 澄浊而清。 返背而向。 越三祇于一念。 齐诸圣于片言。 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故我世尊,乍说三乘,终归一实。 等颁珍赐。 更锡殊恩。 指四十八之愿门。 开一十六之观法。 愿愿归乎普度。 观观宗乎妙心。 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 观法深玄,尤应守约。 知先则务生彼国。 守约则惟事持名。 举其名兮。 兼众德而俱备。 专乎持也。 统百行以无遗。 从兹而万虑咸休。 究极乎一心不乱。 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 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 处处弥陀说法。 时时莲蕊化生。 珍禽与庶鸟偕音。 琼院共茆堂并彩。 盖由念空真念。 生入无生。 念佛即是念心。 生彼不离生此。 心佛众生一体。 中流两岸不居。 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此则理之一心,全归上智。 亦复通乎事相,曲为钝根。 奈何守愚之辈,著事而理无闻。 小慧之流,执理而事遂废。 著事而迷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 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 然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 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 遂使垂手徒勤。 倚门空望。 上辜佛化。 下负己灵。 今生以及多生。 一误而成百误。 甘心苦趣。 束手死门。 无救无归。 可悲可痛。 末法下凡。 穷陬晚学。 罔通玄理。 素鄙空谈。 画饼何益饥肠。 燕石难诬贾目。 祗承先敕。 笃奉斯经。 望乐国为家乡。 仰慈尊如怙恃。 仍以心怀兼利。 道贵弘通。 慨古疏鲜见其全。 惟数解仅行于世。 辞虽切而太简。 理微露而不彰。 不极论其宏功。 俦发起乎真信。 顿忘肤见。 既竭心思。 总收部类五经。 直据文殊一行。 而复会归玄旨,则分入杂华。 贯穿诸门,则博综群典。 无一不消归自己。 有愿皆回向菩提。 展此精诚,乞求加被。 归命娑婆说法主。 西方接引大慈尊。 不可思议佛护经。 舍利文殊诸圣者。 二土六方遍尘刹。 过去见在及当来。 无尽三宝咸证知。 惟愿慈悲摄受我。 我今妄以秽土见。 蠡测如来清净心。 仰承三宝大威神。 加被凡愚成圣智。 使我言言符佛意。 流通遐迩益含灵。 见闻随喜悉往生。 同证寂光无上果。 将释此经,总启十门。 一、教起所因。 二、藏教等摄。 三、义理深广。 四、所被阶品。 五、能诠体性。 六、宗趣旨归。 七、部类差别。 八、译释诵持。 九、总释命题。 十、别解文义。 先明总者。 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 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 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 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 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 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初、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 佛成道时,已当浊世。 况今末法,正入斗争。 转展陵夷。 后之又后。 皆赖此经神力,救拔余生。 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 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者。 入道多门,本无拣择。 险夷曲直,难易攸分。 则无量门中,念佛一门,最为方便。 略陈有四。 一、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 二、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 三、不修余行,得波罗密方便。 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 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回。 旷劫至今,曾无省励。 故示苦乐两土。 爰开折摄二门。 激之扬之。 俾欣俾厌。 胜心既发。 净业斯成。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 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滞。 闻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 故令回小向大,发意往生。 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者。 初发心菩萨,大心虽建,胜忍未成。 所谓弱羽止可缠枝。 婴儿犹应傍母。 入正定聚。 亲彼世尊。 方得忍证无生,终成佛果。 乘大愿筏,苦海度生。 如《智论》中说:且夫六心堕落。 尘劫声闻。 鱼子庵罗,足为明镜。 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 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 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 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者。 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 是以华藏如盲,萤光增结。 唯此一法,上下兼收。 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岂不慈门广大,普度无遗。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 末世修行,多诸障难。 一亏正见,即陷群邪。 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 大光明中,不遭魔事。 能为护念。 直至道场。 故知泽图辟怪。 宝镜遁妖。 正念分明,无能娆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 心本无念。 念起即乖。 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 今教念佛。 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 病愈寇平。 则舍病体更无自身。 即寇盗原吾赤子。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 七地仅名现相。 八地乃得无生。 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 弥求弥远。 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 入有得空。 即凡成圣。 可谓通玄秘诀。 换骨神丹。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 此有二义。 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 念佛往生,古称径路。 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 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 鹤冲鹏举。 骥骤龙飞。 不疾不行。 而速而至。 径中径矣。 二者,《无量寿经》广陈依正,备载修持。 今此经者。 崇简去繁。 举约该博。 更无他说,单指持名。 但得一心,便生彼国。 可谓愈简愈约。 愈妙愈玄。 径中径矣。 如上别中十义。 复以前九为通。 后一为别。 兼前总义。 为此经教起之所因故。 已知佛说此经,有如是因。 未知此经藏教分中,各何摄属。 言藏有二。 一、三藏。 二、二藏。 且初三藏者。 一、修多罗藏。 二、毗柰耶藏。 三、阿毗达磨藏。 今此经者,是修多罗摄。 诸经亦有互相摄者。 今非彼故。 二藏者。 一、菩萨藏。 二、声闻藏。 今此经者,菩萨藏摄。 亦有互摄。 今非彼故。 教者。 依贤首判教分五。 谓小、始、终、顿、圆。 今此经者,顿教所摄。 亦复兼通前后二教。 分者。 十二分教,如修多罗夜等。 今此经者,修多罗、优陀那,二分摄故。 已知此经摄于顿教,少分属圆。 未知所具义理,当复云何。 先明此经摄于顿者。 盖谓持名即生。 疾超速证。 无迂曲故。 正属于顿。 或难,顿教一念不生,即名为佛。 五法三自性皆空。 八识二无我俱遣。 今持名念佛,是为有念,云何名顿。 答。 以一心不乱,正谓无念。 若有念者,不名一心。 但得一心。 何法不寂。 分属圆教者。 圆之为义。 谓四法界中。 前三通于诸教。 后一独擅乎圆。 今此经者。 圆全摄此。 此分摄圆。 得圆少分。 分属圆故。 先明通《观经》者,有言十六观门,名为定善。 执持名号,名为散善。 今为通之。 于中有二。 一总。 二别。 先明总者。 彼经妙观,宗乎一心。 此经一心,正符彼意。 一心作观。 一心称名。 何得同归一心,扬彼抑此。 详如《净觉疏》中说。 次明别者。 或谓此经但闻佛名。 或谓此经佛是劣应。 或谓此经华局车轮。 或谓此经五逆不生。 或谓此经止属下品。 不知二经实一义故。 不知此经尤独要故。 复明通诸经者。 与诸大乘经意义相通,如《净名》《法华》等。 旁通如是。 乃知此经,义理所该,深邃广远。 不应视同浅近,自取愆尤。 已知此经,文略义丰,言近旨远。 未委被何根器,有何阶等。 先明料简。 前三非器。 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 反是皆器。 于是器中,辈之品之,成三成九。 九之又九。 三之又三。 又细分之,复应无量。 如二部中说。 总收者。 但持佛名,必生彼国。 则或高或下。 或圣或凡。 乃至或信或疑。 或赞或毁。 知有彼佛,便成善根。 多劫多生,俱蒙解脱。 已知此经被机普遍。 未知能诠,何为体性。 依古展转十门推本。 约之成四。 先明随相。 于中复二。 一谓声名句文。 二谓所诠义。 以文与义,皆属相故。 又若据法所显义。 则无非佛事。 如香饭光明等。 当知法法皆为教体。 唯识者。 此文此义,皆识所变。 而有本影四句。 归性者。 前以所变之万境,摄归能变之八识。 今以所现之八识,复摄归能现之一心。 则性为教体。 无碍者。 心境理事,本自交彻。 境及事者,是名随相。 心者唯识。 理者归性。 俱交彻故。 已知此经能诠之体,如是该罗。 未审所宗,当在何者。 夫语之所尚曰宗。 宗之所归曰趣。 而有通别。 通论佛教因缘为宗。 别则依古十门。 自我法俱有,至圆融具德。 后后前前,次第深浅。 是故诸经,各有宗趣。 今明此经,古有多解。 有谓信愿为宗。 有谓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宗。 令诸众生得不退转为趣。 此经宗乎法性。 于法性中,复分总别。 总而合之。 谓是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又别明之。 则成五对。 一、教义。 二、事理。 三、境行。 四、行寂。 五、寂用。 以为宗趣。 已知此经,宗趣冲深。 未审当部等类,为有几种。 初先明部者。 部有二种。 一谓大本。 二谓此经。 二明类者。 自有三种。 一、《观经》。 二、《鼓音王经》。 三、《后出阿弥陀偈经》。 三明非部类者。 带说净土。 如《华严》《法华》,及《起信》等。 又非部类,而中说专持名号,如《文殊般若》。 已知此经,为部为类,详略同别。 未委译自何时。 凡有几译。 以至注释阐扬。 读诵受持,有何灵验。 初明译者有二。 一名《佛说阿弥陀经》。 即今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二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二经联比,小异大同。 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次明释此经者。 论则有天亲菩萨《无量寿经论》。 解则有慈恩通赞、海东疏、孤山疏。 乃至大佑略解等。 若夫远承佛旨。 弘阐秘宗。 为论为文。 为集为录。 为传为偈。 为赋为诗。 交赞互扬。 其丽不亿。 莫不叮咛恳告。 感慨悲歌。 普劝迷流。 同归觉路。 一曾过目。 可弗铭心。 次明诵此经者。 如舌根不坏。 天乐西迎。 方解冤而往生。 未终卷而坐脱。 归如入定。 终睹白莲。 银台而易金台。 粗乐而来细乐。 又若书写则化被苍生。 讲演则祥符白鹤。 现前感应,则宝地遥观。 克取往生,则涅? 非比。 如斯感应。 屡见古今。 若持名者。 或一念而飞一光。 或一声而出一佛。 或响弥林谷。 或音彻宫闱。 或六时系念,而依正盈空。 或十字标心,而圣贤入会。 洎乎昭代。 续有名流。 至于感护则宿冤得度。 恶鬼不侵。 灵应则瞽目重明。 俘囚脱难。 又复恶人则善和十念。 地狱现而化佛空迎。 畜生则鸲鹆称名。 形骸掩而莲花地发。 何况身无重慝。 报在最灵。 信愿薰修,宁成虚弃。 是以一音始唱。 千佛同赓。 三学高僧。 九流名德。 若幽若显。 若圣若凡。 如万水无不朝东。 似群星悉皆拱北。 方之捷径。 号曰普门。 岂虚语哉。 决志求生。 无容拟议者矣。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