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宗要 内容: 法华宗要元晓师撰将欲解释此经。 略开六门分别(初述大意次辨经宗三明诠用四释题名五显教摄六消文义)。 初述大意者。 妙法莲华经者。 斯乃十方三世诸佛出世之大意。 九道四生灭入一道之弘门也。 文巧义深。 无妙不极。 辞敷理泰。 无法不宣。 文辞巧敷花而含实。 义理深泰实而带权。 理深泰者。 无二无别也。 辞巧敷者。 开权示实也。 开权者。 开门外三车是权。 中途宝城是化。 树下成道非始。 林间灭度非终。 示实者。 示□生并是吾子。 二乘皆当作佛。 算数不足量其命。 劫火不能烧其立是谓文辞之巧妙也。 言无二者。 唯一大事。 于佛知见开示悟入无上无异令知令证故。 言无别者。 三种平等。 诸乘诸身皆同一揆。 世间涅槃永离二际故。 是谓义理之深妙也。 斯则文理灭妙无非玄。 则离麁之轨乃称妙法。 权华开敷实菓泰彰。 无染之美假喻莲花。 然妙法妙绝。 何三何一至久至冥。 谁短谁长兹□□总入之不易。 诸子澜漫出之良难。 是如来引之□权羡□车。 于鹿苑示有□之麁身。 驾白牛于鹫岳显无限之长命。 斯迺□一以破三。 三除一舍。 假□以□短。 短息而□忘。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荡然靡据。 肃焉离寄。 不知何以言之强称妙法莲花。 是以分坐令闻之者。 当受轮王释梵之座。 迳耳一句之人。 并得无上菩提之记。 况乎受持演说之福。 岂可思议所量乎哉。 举是大意以标题目。 故言妙法莲花经也。 第二辨经宗者。 此经正以广大甚深一乘实相为所诠宗。 总说虽然。 于中分别者。 一乘实相略说有二。 谓能乘人及所乘法。 此经所说一乘人者。 三乘行人。 四种声闻。 三界所有四生众生。 并是能乘一佛乘人。 皆为佛子。 悉是菩萨。 以皆有佛性当绍佛位故。 乃至无性有情亦皆当作佛故。 如宝云经言。 菩萨发心便作是念。 一切世界中少智众生愚痴瘖痖无涅槃分不生信心者。 □□菩萨之所弃舍。 如是众生我皆调伏乃至坐于道场得阿耨菩提。 发此心时。 魔宫震动。 又言。 菩萨成佛众愿满足。 方便品说。 三世诸佛但教化菩萨。 譬喻品云。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故。 又言。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佛子□道已。 来世得作佛。 斯则无一众生而非佛子。 所以广大。 此众生界即涅槃界。 是故甚深。 如论说言。 三界相者。 谓众生界即涅槃界。 不离众生界有如来藏故。 是谓能乘一佛乘人也。 此一乘人所乘之法。 略而说之有四种。 一谓一乘理及一乘教。 一乘之因一乘之果。 一乘理者。 谓一法界。 亦名法身。 名如来藏。 如萨遮尼揵子经云。 文殊师利白佛言。 若无三乘差别性者。 何故如来说三乘法。 佛言。 诸佛如来说三乘者。 示地差别。 非乘差别。 说人差别。 非。 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 示小功德知多功德。 而佛法中无乘差别。 何以故。 以法界法无差别故。 金光明经言。 法界无分别。 是故无异乘。 为度众生故分别说三乘。 又此经言。 诸佛如来能知彼法究竟实相。 论释此云。 实相者。 谓如来藏。 法身之体。 不变相故。 又下文言。 同者。 示诸佛如来法身之性同诸凡夫声闻辟支佛等。 法身平等无有差别故。 桉云。 如来法身如来藏性。 一切众生平等所有。 能运一切同归本原。 由是道理无有异乘。 故说此法为一乘性。 如是名为一乘理也。 一乘教者。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从初成道乃至涅槃。 其间所说一切言教。 莫不令至一切智地。 是故皆名为一乘教。 如方便品言。 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 种种因缘譬喻言辞。 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 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故。 是教遍通十方三世。 无量无边。 所以广大。 故一言一句皆为佛乘。 一相一味。 是故甚深。 如是名为一乘教也。 一乘因者。 总说有二。 一者性因。 二者作因。 言性因者。 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三身果而作因故。 如常不轻菩萨品云。 我不轻汝。 汝等皆当作佛。 论释此言。 示诸众生皆有佛性故。 又言。 决定增上慢二种声闻。 根未熟故。 佛不与授记。 菩萨与授记。 菩萨与授记者。 方便令发心故。 当知依此经意而说趣寂二乘无性有情皆有佛性悉当作佛。 言作因者。 若圣若凡内道外道道分福分一切善根。 莫不同至无上菩提。 如下文言。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少倾头。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无佛皆已成佛道乃至广说。 本乘经言。 凡圣一切善不受有漏果。 唯受常住之果。 大悲经言。 佛告阿难。 若人乐着三有果报。 于佛福田若行布施诸余善根。 愿我世世莫入涅槃。 以此善根不入涅槃。 无有是处。 是人虽不乐求涅槃。 然于佛所种诸善根。 我说是人必入涅槃。 尼健子经一乘品言。 佛语文殊。 我佛国□所有僧伽尼乾子等。 皆是如来住持力故方便示现此诸外道。 善男子等。 虽行种种诸异学相。 皆同佛法一桥梁度。 更无余度故。 桉云。 依此等文。 当知佛法五乘诸善及与外道种种异善。 如是一切皆是一乘。 皆依佛性无异体故。 如法花论显此义。 云何体法者。 谓理无二体。 无二体者。 谓无量乘皆是一乘故。 而下文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 谓发菩提心退已还发者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 者为显种子无上义故。 旦约发心善根而说。 非谓余善不得佛果。 是故□违前所引文。 由是言之。 若凡若圣一切众生内道外道一切善根。 皆出佛性同归本原。 如是本来唯佛所穷。 以是义故广大甚深。 如是名为一乘因也。 一乘果者。 略说有二种。 谓本有果及始起果。 本有果者。 谓法佛菩提。 如寿量品云。 如来如实知见。 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 亦无在世及灭度者。 非实非虚非如非异。 桉云。 此文就一法界显一果体。 非有体故非实。 非无体故非虚。 非真谛故非如。 非俗谛故非异。 如本乘经云。 果体圆满无德不备。 无理不周。 无名无相。 非一切法可得。 非有体非无体。 乃至广说。 又言。 二体之外独在无二故。 是明法佛菩提果体。 始起果者。 谓余二身。 如论说言。 报佛菩提者。 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证故。 如经言。 我实成佛已来。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故。 应化菩提者。 随所应见而为示现。 谓出释宫树下成道及与十方分身诸佛。 如宝塔品之所广明。 总而言之。 一切众生皆修万行同得如是。 □菩提果。 是谓一乘一乘果也。 如方便品云。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桉云。 此文正明如来所愿满足。 所以然者。 遍化三世一切众生。 如应皆令得佛道故。 如宝云经云。 譬如油钵若已平满更投一渧终不复受。 菩萨成佛众愿满足亦复如是。 更无减少一尘之愿。 大云密藏藏经云。 大云密藏菩萨曰言世尊。 唯愿如来。 为未来世薄福众生。 演说如是深进大海水潮三昧。 佛言。 善男子。 莫作是言。 何以故。 佛出世难。 此大云经闻者亦难。 云何偏为未来之。 吾当遍为三世众生广门分别。 花严经云。 如来转法轮。 于三世无不至。 依此等文。 当知诸佛初成正觉。 一念之顶遍化三世一切众生。 无一不成无上菩提。 如昔所愿已满足故。 设有一人不成菩提。 如昔所愿即不满故。 虽实皆度而无尽际。 虽实无际而无不度。 以无限智力度无限众生故。 而此经下文言。 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 今犹未尽复倍上数。 论释此云。 我本行菩萨道今犹未满者。 以本愿故。 众生界未尽愿非究竟。 故言未满。 非谓菩提不满足故。 所成寿命复位上数者。 示现如来常命方便。 显多过上数量不可数知故。 此论意者。 为明约今众生未尽□如是时本愿未满。 非谓菩提已满。 而其本愿未满亦非本愿未满。 而说佛法已足。 如花严经云。 一切众生未成菩提。 佛法未足。 本愿未满。 是故当知愿与菩提不满。 等则已满则等满。 如是名为一乘果也。 合而言之。 理教因果如是四法。 更互相应共运一人到萨婆若。 故说此四名一乘法。 犹如四马更互相应共作一运故说四马名为一乘。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问理教及因共运众生到萨婆若。 此事可尔。 果既到究竟之处。 云何与三共运众生。 解云。 此有四义。 一者由未来世有佛果力。 冥资众生令生善心。 如是展转令至佛地。 如涅槃经云以现在世烦恼因缘能断善根。 未来佛性力因缘故还生善根故。 二者当果报佛现诸应化化今众生令得增进。 如本乘经云。 自见己身当果。 诸佛摩顶说法身心别行不可思议故。 三者此经六处授记。 记当得成阿耨菩提。 由得此记。 策心进修当果属彼□得运彼故。 下文言。 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四者此经中说一切种智。 无□不尽。 无德不备。 一切众生同到此果。 众生缘此能诠所诠发心。 胜进迳四十心游戏神通化四生类。 故说众生乘于果乘。 乘乘能运因地众生。 如下颂诸子是时欢喜踊跃乘是宝车游于四方。 由方是四义当知果乘与余三法共运一人。 人人四法因缘和合远离诸边不可破坏。 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如是名为广大甚深究竟一乘真实相也。 所诠之宗略述如是。 第三明能诠用者。 如法师品云。 一切菩萨阿耨菩提皆属此经。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此文正明是经胜用。 用有二种。 谓开及示。 开者开于三乘方便之门。 示者示于一乘真实之相。 总说虽然。 于中有三。 先开次示。 第三合明开示之用。 先明开义即有二种。 谓所开之门及能开之用。 所开之门即三乘教。 此名方便略有四义。 一者佛方便智之所说教。 依主立名名方便教。 二者即三乘教巧顺三机。 持乘作名名方便教。 三者为一乘教作前方便。 因是后说一乘正教。 对后正教名为方便。 四者于一乘理权说方便非真实说。 是方便义对真实说名为方便。 依此四义故名方便。 此名为门。 有其二义。 一者出义。 诸子依此出三界故。 二者入义。 又依此教入一乘故。 然门有二名。 若言佛门人门。 则门非佛人。 若言板门竹门。 则门是板竹。 今三乘教名方便门者。 同板竹门。 门即方便。 是故名为方便门也。 开方便门。 方便有其二义。 若望出义说三乘时。 开而不闭。 望其入义说三之时。 闭而不开。 虽出三界未入一乘故。 今说一乘教言。 三是方便。 方开方便门令入一乘故。 如下文言。 当知诸佛方便力故。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言正开方便之门。 诸余言语例此可知。 次明示用。 于中亦二。 先明所示。 次明能示。 所示之真实相。 谓如前说。 一乘人法。 法相常住。 道理究竟。 天魔外道所不能破。 三世诸佛所不能易。 以是义故名真实相。 而非三非一。 无人无法。 都无所得。 如是正观乃名真实究竟一乘。 所以然者。 诸有所得无道无果不动不出。 故知如前非三是一。 能乘所乘人法之相不出四句。 是有所得。 云何说此为真实相。 解云。 此言不然。 所以者何。 若言非三是一不出四句故是有所得非究竟者。 是则有得为非无得为是亦入四句故是有所得亦非正观。 若言寄言说无所得而非如言取于无得是故无得不入四句者。 他亦寄言假说一乘而非如言取于一乘所以一乘亦出四句。 是故当知遂言俱非。 不如言取二说无异。 问。 若不取言皆为实者。 彼三乘教亦应是实。 答。 通义皆许。 而有别义。 以三乘教下都无三理一乘教下不无一理故。 三是权。 一乘是实。 虽不无一而非有一。 是故亦非有所得也。 所示真实其相如是。 能示□用有其二种。 一者则开之示。 如前开三是方便时。 即知一乘是真实故。 如开门时即见内物。 二者异开之示。 异前开三别说一乘。 闻之得悟一乘义故。 如以手□方见内物。 如下文言。 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如是等言是示真实相也。 第三合明开示用者。 一开示中合有四义。 一者用前三为一用。 前三乘之教即为一乘教故。 二者将三致一。 将彼三乘之人同致一乘果故。 三者会三归一。 会昔所说三乘因果还归于本一乘理故。 四者破三立一。 破彼所执三乘别趣以立同归一乘义故。 此经具有如是四种胜用。 故言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问。 用三为一。 将三致一。 是二未知以何为证。 答。 方便品言。 佛以无数方便演说诸法。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此文正是用三为一之证也。 又言。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 皆得一切种智。 此言正是将三致一之证也。 问。 会三因果归本一者。 为当三皆非实故归于一实耶。 为当唯二非实故归于一实耶。 若如后者。 何故经言。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若如前者。 云何复言。 唯是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答。 或有说者。 三皆非实。 如前文说。 而言一实二非真者。 三中之一与无三之一俱。 是佛乘。 通说是实。 余二不用开别言非实。 由是义故二文不违。 或有说者。 唯二非实。 如后文故。 而说三乘皆方便者。 于一实中加二非实合说为三。 是三非实。 如人手内实有一菓方便言三。 三非是实无三菓故。 考而论之。 一菓是实。 二是方便。 有一菓故。 如智度论云。 于一佛乘开为三分。 如人分一斗米以为三聚亦得言会三聚归一亦得言会二聚归。 会三会二犹是一义不相违也。 或有说者。 前后二文各有异意。 不可一会。 所以然者。 三乘之教有其二种。 一者别教。 二通教。 别教三乘三皆非实。 皆是方便。 以彼教说三僧祇劫唯修四度。 百劫之中修相好业。 最后身中修于定惠。 菩提树下成无上觉。 如是因果以为佛乘。 是故佛乘亦是方便。 若论通教所说三乘。 佛乘是实。 定余二非真。 以彼教说于十地中具修六度万行圆满致萨婆若。 此萨婆若果不与三世合。 如是因果究竟真实此为佛乘。 岂是方便。 是故当知二文意异。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者。 是显别教所说三乘也。 唯是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者。 是对通教所说三乘。 其余诸文皆作是通。 问。 若说别教三乘因果皆是方便故归一者。 为归一因为归一果。 答。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 随其本归因归果。 是义□何声闻缘觉若因若果皆于一因分别为二。 如经说言。 声闻缘觉若智若断。 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当知此二皆归一因。 归一因故终致一果。 彼教中说。 佛乘因果分别佛地化身少分。 如经说言。 我实成佛已来。 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故。 当知彼说佛乘因果同归于此一乘果内。 若有菩萨依彼教故望树下佛发心修行。 如是愿行归于一因。 同彼二乘未至果故。 通而言之。 应作四句。 一以方便因归真实因。 谓菩萨因及二乘因。 二以方便果归真实果。 谓于树下成无上觉。 三以方便因归真实果。 谓树下佛前菩萨行。 四以方便果归真实因。 谓二乘人之无学果。 总摄如是四句。 以说会三归一。 问。 方便教中有人天乘。 何故不会此二唯会彼三。 答。 会三之言亦摄此二。 所以然者。 法花教中说。 三乘有二。 一者三车所譬。 出喻品。 二者三草所咒。 出药草品。 此义云何。 人天二乘合为小乘。 如小药草。 声闻缘觉名为中乘。 如中药草。 依彼别教发心菩萨。 说名为大乘。 如大药草。 会此三乘即摄五乘。 然彼人天会因而不会果。 果是无记。 不作一因故。 彼因善法有二功能。 报因功能亦不会之。 有受尽故。 等流因用是今所会。 无受尽故。 会此因义入第一句。 问。 会三归一其义已显。 破三立一云何可知。 答。 欲知此义。 有广有略。 略而言之。 破四种三。 一执三教定非方便。 二执三人定是别趣。 三执三因别感。 四执三果别极。 破此四种所执之相。 遣其四种能执之见。 是故建立一乘真实。 谓立一教故则破三教。 立一人故则破三人。 立一因故则破三因。 立一果故则破三果。 立一理性通破四三。 以四一皆同一乘理故。 略说如是。 广而论之。 为破十种凡圣执故。 说七种譬及三平等。 此义至彼第六门释。 第三明诠用竟也。 第四释题名者。 具存梵音。 应云萨达摩分陀利修多罗。 此云妙法莲华经。 言妙法者略有四义。 一者巧妙。 二者胜妙。 三者微妙。 四者绝妙。 言巧妙者。 此经巧开方便之门。 巧灭执三之见。 巧示真实之相。 巧生已一之惠。 以是四义而作真轨故。 言妙法言胜妙者。 此经能宣一切佛法。 能示一切神力。 能显一切秘藏。 能说一切深事。 以此四义最为胜妙故名妙法。 如神力品云。 以要言之。 如来一切所有之法。 如来一切自在神力。 如来一切秘密之藏。 如来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经宣示显示显说。 故言妙法。 言微妙者。 此经所说一乘之果。 无妙德而不圆。 无杂染而不净。 无义理而不穷。 无世间而不度。 以是四义故名微妙之法。 如譬喻品云。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出诸世间为无有上。 故言妙法。 言绝妙者。 此经所说一乘法相。 广大甚深离言绝虑。 以是四义故为绝妙之法。 如方便品云。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故。 此四义中。 巧妙胜妙之法当能诠用立名。 微妙绝妙之义从所诠宗作目。 合而言之。 具含如是。 巧胜微绝十有六种极妙之义十方三世无二之轨以是义故名为妙法。 妙法之名略释如是。 莲花之喻有别有通。 通者。 此华必具华须台实四种。 合成殊为美妙。 喻于此经具四妙义合成一经。 故名妙法。 别而言之。 即有四义。 一者。 莲花之类有四种。 中分陀利者是白莲花。 鲜白分明花开实显。 喻于此经了了分明开权显实之巧妙也。 二者。 此花凡有三名。 未敷之时名屈摩罗。 将落之时名迦摩罗。 已敷未衰处中之时开荣胜盛称分陀利。 喻于此经大机正发之盛时宣示显说之胜妙也。 三者。 此花非直出离泥水。 亦乃圆之香洁众美具足。 喻于此经所说佛乘出烦恼浊离生死海众德圆满之微妙也。 四者。 此花非直荷广[卄/祸]深。 亦乃不着水渧不染尘垢。 喻于此经所说一乘法门广大道理甚深离言绝虑之绝妙也。 由是四义有同妙法故。 寄是喻以立题名也。 第五明教摄门者。 是法华经何教所摄。 为是了义为不了义。 有说。 此经是不了义。 所以然者。 大分佛教有三法轮。 一者有相法轮。 唯为发趣声闻乘者。 依四谛相转法轮故。 如阿含经等。 二者无相法轮。 唯为发趣菩萨乘者。 依法空性转法轮故。 如般若经等。 三者无相无上法轮。 普为发趣三乘者依诸法空。 无自性性而转法轮无上无容故。 如解深密经等。 此中前二是不了义。 第三法轮是真了义。 是义具如彼论广说。 此法华经是第二摄。 如偈说言。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故。 是故当知第二无相法轮所摄。 既属第二。 是不了义。 此义即以二文为证。 一者即彼解深密经云。 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 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勐加行方便化道。 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 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 一向慈悲薄弱故。 一向怖畏众苦故。 乃至广说。 二者对法论言。 众生意乐。 乐乐者。 如为不定种性者舍离下劣意乐故。 记大声闻当得作佛。 又说一乘。 更无第二。 桉云。 彼经既是究竟真实了义说。 说言声闻永不成佛。 是知法花说诸声闻当得作佛。 是方便语不了义说。 是故阿毗达磨□云。 是随众生意乐而说。 非是直说真实道理。 修多罗者。 以文为胜阿毗达磨以理为胜。 由有如是二种明证。 当知法花一乘之教定非究竟了义说也。 或有说者。 法花经是究竟了义。 所以然者。 如来一代所说教门。 略摄不出三种法轮。 何者为三。 一者根本法轮。 二枝末法轮。 三者摄末归本法轮。 根本法轮者。 谓佛初成道花严之会□为菩萨广开一因一果法门谓根本之教也。 但薄福钝根之流深不堪闻一因一果故。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谓枝末之教也。 四十余年说三乘之教陶练其心。 今至法花之会始得会三归一。 即摄末归本教也。 如信解品明。 长者居师子坐眷属围绕罗列宝物。 即指花严根本教也。 唤子不得故密遣二人。 脱珍御服着弊垢衣。 谓隐一说三枝末教也。 如富长者知悉下劣□伏其心乃教大智。 谓摄末归本教也。 是□诸门处处有文。 当知此中初后二教同是究竟了义之说。 第二教者。 于一说三。 皆是方便不了义说。 为成此义。 明证有二。 一者修多罗。 二者阿毗达磨。 修多罗者。 略引三文一者如安乐行品云。 此法花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 一切世间多怨难信。 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是诸如来第一之说。 于诸说中最为甚深。 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 二者化城品云。 是诸佛方便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处故说二。 三者胜鬘经云。 阿罗汉辟支佛。 四智究竟得苏息处。 亦是如来是方便有余不了义说。 如是等文不可具陈。 阿毗达磨者略引三处文。 法花论云。 决定增上慢二种声闻。 根未熟故佛不与授记菩萨与授记。 菩萨与记者。 方便令发心故。 二者智度论说。 问。 阿罗汉先世因缘之所受身必应当灭。 住在何处而具足佛道。 答。 得阿罗汉时。 三界诸漏因缘尽故。 更不复生三界。 有净佛立出于三界。 乃至无有烦恼之名。 于是国立佛所闻法花经具足佛道。 三者宝性论云。 问。 说阐提无涅槃性常不入涅槃者。 此义云何。 为欲示显谤大乘因故。 此明何义。 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不求大乘心。 依无量时。 故作是说。 以彼实有清净性故。 依是等文。 当知诸教说有二乘定不成佛。 及说无性有情等言。 皆是方便不了义说。 若说一乘更无第二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如是经典是真了义。 问若立初师义者。 后师所引文云何和会。 彼师通曰。 诸一乘教所说诸文。 皆为护彼不定性者。 皆是方便。 故不相违。 法花论文及宝性论。 亦为述后方便教意。 智度论文说阿罗汉生净土者。 是约不定种性声闻。 由是道理亦不相违。 问。 若立后师义者。 前所引证云何得通。 彼师通云。 深密经说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者。 是明决定当入无余永不能令不入无余直证无上正等菩提。 是故说为一向趣寂。 然彼声闻入无余时。 住八万劫或住六万四万二万。 然后起心即入大生于净土具足佛道。 若论不定种性人者。 唯住有余依地入大。 如瑜伽论分明说故。 是故彼经亦不相违。 对法论文说一乘教为方便者。 是述三乘权教之意而非究竟道理之说。 如彼执三乘者说云。 十五有漏□无记者。 是约麁相境界而说。 非是究竟真实道理。 是故当知彼对法论或有述于方便教文。 由是道理不相违也。 问。 二师所通一据相违。 何者为实何者为胜。 答。 皆是经论。 有何不实。 所以然者。 为护一向趣寂者意。 则如初师所通为实。 为护不定种姓人意。 则如后师所说为实。 皆当物机各得和通故。 若就道理判其胜负者。 彼师义狭而且短。 彼说佛□不遍一切故。 又说二□竟断灭故。 第二师义宽而复长。 返前短狭其义可知斯则以短狭义会宽长文。 文伤□□会。 用宽长义容短狭文。 文狭则无伤义。 则易会。 由是道理后说为胜。 是故当知此法花经乃是究竟了义之教也。 今依是义以通诸文。 诸文相违皆得善通。 所以然者。 以诸了义究竟教内不无方便不了之言。 如解深密经中说言。 一切声闻缘觉菩萨同皆共一此妙清净道。 皆同是一究竟清净如。 □是道理为彼经宗。 所以彼经是真了义。 而彼经说寂趣声闻终不能得坐于道场。 如是等文是方便说。 为护决定二乘意故。 作是方便不了义说。 由是道理夫人性等说彼以为不了义说。 如是二文不相违也。 又此法花经中说言。 为□□故。 化作宝城。 更止息已终引佛果。 依是道理以说一乘。 是为经究竟了义。 此经亦有不了义语□直说言唯有□□无二无三是文为□□定□□说无趣寂二乘之行。 而实不无趣寂二乘之行。 是故说无是方便语。 由是道理对法论说为方便者。 亦有道理也。 法花宗要 弘安六年八月十七日相承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