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音玄义记 内容: 观音玄义记卷第一宋四明沙门知礼述知礼俯伏惟念。 早年慕学投迹宝云。 遇授法师讲说此品。 神根既钝遂数谘疑。 先师念我学勤。 不辞提耳。 故所说义麁记在心。 昔同闻人今各衰朽。 虑乎先见不益后昆。 共勉不才抄录于世。 但疑识暗谬有所传。 圆宗哲人刊正是望。 时天禧五年岁在辛酉八月一日绝笔故序。 观音玄义从略标之具存应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 以其序中及以正文具明人法。 故且略标。 言玄义者能释之义门也。 玄者幽微难见之称。 义者深有所以也。 斯盖大师以三昧力彻法性际。 深见今品人法之意也。 应知名等五义皆悉幽微七方便人智莫能见。 卷上者。 既有两轴乃以上下而甄别。 之次示能说之人。 即天台智者。 既是门人记录所说。 故不敢正斥其法讳也。 天台山者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 故以此处显其人也。 若山之得名居之所自。 入灭相状灭后灵异。 具于大本及辅行别传等文。 今不备述。 智者者。 即隋帝求受菩萨大戒讫。 师云。 大王迂遵圣禁宜号总持。 王曰。 地持经云。 传佛法灯即是智者。 师既传灯可号智者。 自此凡上书疏皆云弟子总持和南智者。 言大师者。 斯乃帝王大人所师故称也。 非同今时补署之号。 说者悦也。 纵乐说之辩悦妙悟之怀。 异乎诸师採摭经论。 着述疏章消解经文也。 故大忍法师覩智者说法。 对众叹云。 此非文疏所载。 乃是观机纵辩。 般若非钝非利。 利钝由缘。 丰富适时。 是其利相。 池深花大钝可意得。 记录乃是章安尊者。 解行灵异始终事迹。 本传具彰。 释文为二。 初释序文二。 初叙真应益物二。 初正明真应二。 初示二身妙用三。 初明体妙故。 二用泯亡二。 初法融应泯。 法界圆融者。 色心依正以即性故。 趣指一法遍摄一切。 诸法遍摄亦复如是。 法法互遍皆无际畔。 乃以无界而为其界。 此之法界无不圆融。 即百界千如百如千界也。 是故得云唯色唯心唯依唯正。 若不尔者。 即非圆融。 观音证此以为本体。 全此妙体而起应像。 以法界应赴法界机。 亦是以法界机感法界应。 法界无二能所自忘。 感应尚忘体用宁异。 故虽设应无应可存。 故云像无所像。 二真如下性净真忘。 真如清净者。 起信论云。 真如者。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又云。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无可立。 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既不可破立自绝言想。 则与河沙烦恼本不相应。 故曰清净。 观音证此而为本体。 即以此体示诸众生。 令观行知或真似见。 此知见者成伏断益。 若其未有此知见者。 但能三业精进成机亦离众苦。 悉得名化。 此皆真身益物相也。 问。 同缘曰应。 欻有名化。 此二种身皆非智德。 今何以化而为真身。 答。 欻有之化即化现化也。 今对像论化取化转化也。 所以者何。 上言于像则应化皆像。 自实报下至地狱身。 皆已摄尽。 若欲化转凡贤入圣。 须示真智。 若非真身不能化转。 言化无所化者。 据性平等忘于化功。 虽令九道皆趣涅槃。 而无众生得灭度者。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终日化物终日无化。 二虽像下明用忘故。 二益周遍二。 初显益周。 色心诸法虽无生性。 因缘和合法尔而生。 观音妙证同诸法性。 虽无形相。 众机扣之。 无像不现。 此由绝于垂应之念。 故能遍应法界群机。 其犹明鉴无念而现。 故云无所而不像。 二化无下冥益遍。 以上虽字贯此句初。 虽中实性不可变化。 不变而变迷悟宛然。 观音顺理虽知不变。 常以真智化一切凡成不二圣。 此则由无化物之念故。 遍令他革迷成悟。 其犹磁石无念而吸。 故云无所而不化三故无下遮照相即。 结二身德相二。 初应身相。 中道法界双遮二边故无所在。 当体双照故无不在。 化应九道之身者。 此中云化作欻有释。 并应成二。 显益相足也。 问。 经云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 今那云九。 答。 佛界身者有通有局。 局在妙觉智相之身。 三千实相以究尽故。 尚非等觉心眼观见。 况乎下地及凡小耶。 通则三教果头之相。 及以圆教凡圣所见。 虽分麁妙皆名佛身。 然是随机应现之相。 是其事识或是业识之所见。 故虽是佛身而通二乘菩萨界摄。 经文从通故云现十。 今文从局故云九道。 二处有下真身得。 通以九界名之为有。 以其皆有业报故也。 应身虽乃处在其中。 而其真智自冥极理。 故云寂入不二之旨。 前即真身而垂应相。 此即应相而示真身。 二是以下明两用摄生。 上明真应两用既然。 今示与拔摄生之相。 初二句明真身拔苦。 次二句示应身与乐。 佛答前问。 三业显机感乎冥应。 七难二求及以三毒尽诸苦际。 故云蒙脱苦崖。 佛答后问三业显应赴其冥机。 三土众生十重获益。 终归秘藏。 故云使霑上乐。 然其四誓非专与乐。 虽在此明实通上句。 以上三业即能感之因。 此明四誓是能应之本。 上下互显彼此无亏。 应知三业亦通冥机。 现在虽无宿生须具。 二故娑下兼明本迹二。 初示诸名二。 初今昔因。 名今堪忍土称无畏者。 此经两出。 怨贼难中一人唱言。 诸善男子勿得恐怖。 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名号。 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 乃至云。 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又劝供养中佛自叹云。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于怖畏急难之中。 能施无畏。 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 为施无畏者。 宝藏等者。 悲华经云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中。 时有佛出名曰宝藏。 有转轮王名无量净。 第一太子三月供佛及比丘僧。 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受三途等一切苦恼。 若能念我称我名字。 为我天耳天眼闻见。 不免苦者我终不成无上菩提。 宝藏佛云。 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 故今字汝为观世音。 二已成下过未果号。 已成等者。 千手眼大悲经云。 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 已于过去无量劫中。 已作佛竟。 号正法明如来。 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 现作菩萨。 又观音三昧经云。 先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 释迦为彼佛作苦行弟子。 次当等者。 观音授记经云。 观世音菩萨次阿弥陀后。 当成正觉。 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补处者。 犹储君之义也。 二其本下结难测。 如上经说。 或已成如来或现为菩萨。 往世正法曾作释迦之师。 今日观音仍补弥陀之处。 亦如妙德元是能仁九代祖师。 孙已果圆祖犹因位。 本迹高下安可测量。 然须用其高下四句。 以显诸圣难思之相。 二今言下叙人法标题二。 初叙人兼经字二。 初叙人二。 初对梵翻名。 诸神咒经先称梵名。 今文稍略。 而其华语名多互出。 此云观世音。 余云观自在。 唯千手眼大悲经中云。 观世音自在菩萨。 其义似足。 然约境智而明感应。 则今三字诠显无亏。 若依今解已彰自住。 二能所下约华释义二。 初别释二。 初释二。 初释观字二。 初中边妙达。 能所圆融中智也。 有无兼畅二智也。 只于一心双遮双照。 于照中时即达二谛。 故云兼畅。 是则十界言音即起即观常遮常照。 二照穷下修性俱明。 照穷正性见性德也。 察其本末见修德也。 此约妙境显其妙智。 本具三千虽即三谛。 对修故合但云正性。 修中缘了各有本末。 合掌低头缘之本也。 福德庄严缘之末也。 一句一偈了之本也。 智慧庄严了之末也。 顺修既尔逆修亦然。 造恶之时慧数诸数。 岂非其本。 受苦之时习果报果即是其末。 若以修性论其本末义复臻极。 性德三千语本方尽。 修起三千论末乃穷。 非上三智莫照斯境。 非此妙境莫发其智。 函盖水乳聊可方之。 二释世音。 即十界众生遭苦求救。 称名等音也。 是所观境者。 上之境智皆是能观可譬槌砧。 此之世音可譬淳朴。 非前境智观此世音。 焉令十界俱脱三障。 又复应知前之境智。 即是菩萨难思体用。 即能应也。 世音之境乃是众生由苦成机。 即能感也。 此即境智及以感应。 三字之中悉得成就。 万像等释世。 类音殊唱带世释音。 俱蒙离苦致感获益。 二菩萨下结。 可见。 二此即下总示。 观等三字境智也。 能所者感应也。 能即能应所即所应。 岂可重云能照所照。 二叙经。 此品既已别行于世。 本多题云观世音经。 或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 故今叙人名后略释经字。 言由义者。 净名玄义云。 经由圣人心口故称为经。 悉檀致教。 经由如来心口。 故名经也。 又云。 前圣后圣莫不经此悉檀所说之教。 而得成道。 文理等者。 取经纬义法喻参明。 文经理纬互相表发。 织成行者观智之心也二普门下叙法兼品二。 初叙法二。 初消二字。 二用一下示十普。 实相者。 三千皆实相相圆融。 而言一者。 不二义也。 万德总称一乘异名。 下文十义以示其相。 一无缘慈悲。 二无作弘誓。 三圆修之行。 四不断之断。 五圆入法门。 六无记神通。 七体内方便。 八施开说法。 九普供诸佛。 十普益众生。 从愿立行自因之果。 全体起用上供下益。 原始要终摄诸法尽。 十皆实相互通遍摄无所障碍。 二叙品。 虽顺别行立乎经目。 然是法华流通一品。 故今叙之不忘本也。 中阿含云。 跋渠此翻为品。 取义类同者集为一章也。 二大部下释正文二。 初例大部。 妙玄五章解释甚委。 经之一品妙义岂殊。 彼但正明五字通目。 今之所释一品别题。 况复抗行。 故须自立五义分别。 虽复自立还须符彼开权显实圆妙之文。 故释名则纯妙人法。 显体则不二理智。 明宗则难思感应。 论用则无缘与拔。 判教则终极醍醐。 此之五章名总三别教判总别(云云)。 二释名下释今文五。 初释名四。 初列章。 二通者下示相。 三何故下对根。 通既是略一往对利。 别解则广一往对钝。 若其二往须明二持。 闻持则以广说为利。 义持则以略说为利。 钝可意得。 槃特名钝是就闻也。 目连称钝盖约义也。 今之二释对乎两根。 须约闻义互论利钝。 四今就下正释二。 初通释二。 初标列二。 一列下正释四。 初列名三。 初略标示。 二立名意二。 初明理超名数。 大师虽用十种义门通释题目。 而深体达观音至人。 普门妙法。 本离言说心缘之相。 故云至理清净等也。 故起信云。 一切言说假名无实。 但随妄念。 不可得故。 二但妙下名数显理二。 初约义示。 上言至理清净无名相等。 盖约自证绝乎言思也。 今云妙理虚通假名相说。 乃据被物设教而谈也。 言虚通者。 此明妙理无坚住性。 虽无名数而能遍应一切名数。 故荆溪云。 性本无名具足诸名。 故无说而说说即成教。 是则离言依言皆顺至理。 圣默圣。 说俱有大益。 故起信。 问曰。 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者。 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答曰。 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 虽念亦无能念可念。 是名随顺。 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今亦如是。 以十种义无说而说。 意令学者无念而念。 二故大下引文证。 般若无相即是一法。 悉檀为物立种种名。 三今处下正列名二。 初明中当。 今立十义离于太广及以太略。 广则令智退。 略则义不周。 我今处中说令义易明了。 二十义下正标列二。 第二下次第三。 初标示两意二。 初正标示。 约观约教各有生起次第不乱。 二约观下明总该。 若观若教能总能该。 观总三心。 人法慈悲初心也。 福慧中心。 真应至八皆在后心。 缘了极性示因方圆。 智断究尽明果方满。 教约五时无不该括。 华严顿也。 三时渐也。 复于渐中三藏唯小二酥部大。 若论法华出前四味。 以非兼但对带故也。 已备诸说故今略之。 二约观下解释两意二。 初观次第十。 初人法二。 初能冠九双。 慈悲等九皆以人法而为所依。 是故品题特标此二。 故以凡夫假实为譬。 先有揽阴所成众生。 方可论其种种德行。 人法冠九义岂不然。 二人法下当科次第二。 初疑。 何意乘以人法为次者。 法是所乘人是能乘。 理合先说本性所乘。 方论始觉能乘。 今何反此。 二此须下释。 能乘所乘先后无在。 今有二意。 先人次法。 一据经文。 二从义便。 人能秉法即其义也。 二慈悲二。 初十中次第。 二二法前后。 下去诸科例有此二。 次于人法论慈悲者。 大士既观本性普门之法。 乃达生佛无差之理。 而闵迷者枉受众苦。 失于本乐。 故起誓愿永期与拔。 观境发心正当其次。 先慈次悲者。 文有四释。 今从语便及以本怀。 不从用次及以行人。 故结示云今从前义。 三福慧中。 人法据信者。 愿行之前人观圆法止且成信。 依乎忍乐立其四弘。 若匪行山莫填愿海。 行即福慧义当六度。 五资于慧慧导于五。 其犹目足不可互阙。 五除事障慧消理惑。 此二功圆则悟理得事矣。 是知福慧成前慈悲之心。 起后与拔之用。 先福次慧亦从语便不据本怀。 若论资导复何先后。 四真应者。 信愿福慧皆在于因。 因能剋果故成真应。 福资于慧显出真身。 慧导于福显出应用。 真应次者。 若就渐化先示应身接其小器。 后令入实方示真身。 亦可先顿次渐。 则真前应后。 今不从设化但就真显应起。 而立其次。 故云从前亦是语便。 五药珠者。 福慧二行显发真应。 故云直语证得未涉利人。 今明药珠则示两身益物相也。 真身冥理见则三惑皆消。 即差病益也。 应身赴物感则众善普会。 即雨宝益也。 言真破取相者。 既以三智冥理为真。 岂但能破见思取相。 应知见思取生死相。 尘沙取涅槃相。 无明取二边相。 若次不次俱有其义。 药珠次中与慈悲相似者。 药即同悲珠可类慈。 彼有四义定乎先后。 言说本怀即先慈次悲。 从用就机则先拔后与。 今之次第似彼后二。 六冥显者。 前明二身破惑如药对机如珠。 机既破惑则显见真身。 故云二身即能显益。 今辩二身常普被物。 有见知者俱名显益。 不见知者称为冥益。 如是说者。 方尽圣人益物之相。 二益先后不可定判。 亦从语便故云冥显。 此既易解故不言也。 七权实中。 前缘不同者。 盖所被之机根性差别也。 权巧无方者。 即能鉴之智无定方所也。 或冥或显破恶生善。 深浅不同广狭有异。 皆由二智逗会无差。 故于益后须论权实。 二智前后虽有三义。 且据浅深为次。 八本迹中。 巧有优降者。 谓智有高下也。 上中下者。 以妙觉为上。 等觉为中。 降此为下。 前权实鉴机必须双用。 故云横也。 今本迹约位既论高下。 人必从本方乃垂迹。 故云竪也。 二法前后可见九缘了二。 初指前顺论自他。 如上八双从微至着。 皆是顺论仍未分配。 今挹流寻源。 须明性德而为诸法生起之本。 二明今却讨种子。 则逆推真身智慧悲誓观智之人。 元以性德了因为种。 若应身福德慈誓普门之法。 元以性德缘因为种。 自行既然以例化他。 本证实智冥益药王属乎了种。 迹化权智显益珠王功归缘种。 乃以顺论却讨为次。 十次缘了论智断者。 前既逆推尽乎因德之始。 今更顺说至于果德之终。 即以始终而为其次。 过茶无字故十后不论矣。 二二约下明教次第二。 初牒章立门。 二通义下依门释义二。 初通者。 五时四教各可论十。 随法义立不可深穷。 且如三藏立十双者。 人法则揽阴成人谛缘度法。 慈悲则声闻法缘菩萨生缘。 福慧则声闻三学菩萨六度。 真应则五分法身作意通应。 药珠则治四住病雨三乘宝。 冥显则众生获益有见闻不见闻。 权实则称真之实随情之权。 本迹则自证之本示现为迹。 缘了则一句了因微善缘种。 智断则声闻四果菩萨顿成三藏尚备通别可知。 二别今下别二。 初五味二。 初释五。 初乳二。 初明具前六义。 乳即部顿故指华严。 六字别题具法人喻。 大方广法也。 佛是舍那果人也。 华严喻诸地因华严果德也。 只就一题已含六义。 以慈悲乃至真应不出自行因果。 药珠冥显只是化他能所。 即就中道别论六义也。 二而未下明阙后四义二。 初明通别二。 初明无别。 二通义下许有通。 若以别圆对权实体用论本迹。 微因之约了。 大觉之智断。 亦有理存焉。 二何故下明阙具二。 初缘化始明阙。 权实等四说出世意。 示久远成。 却讨三因终归秘藏。 初成设教别接大机。 既匪终穷故阙斯意。 二所以下对具明阙二。 初对法华言小隔于大者。 旧经三十七云。 时舍利弗祇园林出。 不见如来自在庄严变化。 及生意念亦不乐说。 不能赞叹。 以声闻人出三界故。 此即如聋如哑之文也。 以未说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故也。 言无本迹者。 华严初云。 于菩提道场始成正觉。 今法华云。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 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三菩提。 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斯是华严被废之文也。 言弹指謦欬者。 如神力品。 释迦牟尼与分身诸佛出广长舌相。 上至梵世。 一切毛孔放无量光。 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 一时謦欬俱共弹指。 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 地皆六种震动。 乃至佛告地涌诸菩萨。 汝等于如来灭后。 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等。 此乃本门为嘱累地涌菩萨通经。 现斯神力也。 疏云。 謦欬者。 通畅之相。 弹指者。 随喜也。 盖表如来远本之意。 已获通畅。 随喜菩萨闻于远本。 增道损生也。 二言无下对涅槃。 言不明小乘根性等者。 不如涅槃明二乘之人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悉当作佛。 故阙后二双。 二次约下酪二。 初太师明阙具二。 初正明阙具。 二何故下明阙具所以。 言二乘教者。 以三藏菩萨果同二乘。 如大论中通指阿含为声闻经耳。 此教不谈妙有之真。 故身智灭不能起应。 既无真应岂有药珠等邪。 二私难下章安私料简二。 初正料简二。 初难者。 恐人不了大师立今通别之义。 故设兹难作说示之由。 乃约真中设通别难。 由此二是通别理故。 二私答下释者。 不以真谛通对中道别。 盖约三乘通对菩萨别。 若三藏三乘从因至果。 可就真谛通论十义。 今释观音须在因位此教菩萨因中唯有求佛人法。 四誓慈悲。 六度福慧。 伏惑未断。 故不得论真应等七。 岂唯无于中道之七。 亦乃未有真谛之七。 二师云下指师意。 只齐三藏别论菩萨。 前之三义异于二乘。 不就中道别论三义。 三生酥。 部虽四教。 今对偏小明圆中道人法等六。 未开权迹及却讨等。 故无别四。 四熟酥。 虽会小法。 未开小人。 同前二部但明六意。 五若约下醍醐二。 初法华二。 初明部彰八意。 六虽同前不无小异。 前是隔偏之圆。 此乃开麁之妙。 故人理教行咸会一乘。 权实本迹唯彰此典。 若约自他及以偏圆论权实者。 前部非无。 今所论者为实施权开权显实。 会权归实废权立实。 此之权实余部永无。 若理事理教教行体用四重本迹不独今经。 诸部容有。 若尘点劫前最初成佛而为实本。 中间今日示现成佛皆为权迹。 此名权实本迹。 本门开竟。 此身即本。 迹门已说及诸部谈。 皆名为迹。 是名今已本迹。 此之二重诸经绝议。 故云诸教不明法华方说。 二三世下明化满一期。 方便品中五佛章内。 皆先施方便后显种智。 方便即四时三教。 种智是法华一乘。 是知诸佛化终此典。 灯明迦叶出于净土。 故至法华即入灭度。 今佛释迦现于秽土。 故说涅槃以为赎命。 二若约下涅槃二。 初明摄机罄尽。 渐化已来法华入者。 望前已钝。 复有未入待至涅槃法华犹利。 然法华破大阵涅槃收残党。 法华为刈穫涅槃是捃拾。 大化之功在乎灵鹫。 余机未尽故至双林。 极钝既昧法华八义。 须为此人委明佛性。 一代之机终穷于此。 二若论下明示法无遗。 涅槃既摄钝机。 故始穷本性终显极果。 十义整足。 故以性三起于修三。 既修性各三则因果不二。 双非缘了。 即是中道正因之体。 而此正体必具双照之德。 故至修成三点法身也。 例知缘了亦各具三修德。 须云三点般若三点解脱等也。 当知今文为顺经题人法二义。 故立十门始终皆二。 二即不二中在其中。 数有亏盈法无增减。 故止观云。 首楞严偏举一法。 具一切法亦不减少。 名秘密藏。 乃至涅槃三法具足法亦不多。 亦名秘密藏。 盖诸经赴缘不同故也。 二此历下结中。 云此历五味论十法次第者。 问。 前约观明十法。 自行化他原始要终。 实成次第生起不乱。 今历五味。 但明诸部具法多少。 何名次第生起邪。 答。 前约观中正论修证次第。 今约教中乃论用与次第。 明其十法随于部味次第被机。 前之四味但三但六。 后至醍醐具八具十。 岂非用与次第邪。 应知前明诸教观法次第。 今明观法随教次第。 虽乃约修约用不同。 而皆得名十法次第也。 二约四下四教者。 通论则随真随中各有十双。 若别论者。 三藏别就菩萨。 唯有人法慈悲福慧三双。 以未断惑故无真应等义。 具如前说。 例此通教亦就菩萨。 而可别论真谛六双。 以第七地去誓扶余习。 神通託生双流化物。 得有真应药珠冥显之义。 二乘无此。 故名为别。 若其别教行虽次第。 而可就中明乎六义。 凡三圣三其相可见。 法华前圆亦只有六。 涅槃四教皆知十双。 然约重施不无进不。 前历五味已含教义。 故云可解。 三故知下结叹两意二。 初结叹。 观论此十则因有愿行果有力能。 教论此十则论法有始终。 被机尽利钝。 故禀教修观者何莫由斯道也。 商略犹较量也。 以此十义较量一代教观。 摄无不尽。 该修德之极故云意气宏远。 彻性德之本故云义味深邃。 又横收四教故云宏远。 竪摄五味故云深邃。 人法至真应自行之前后。 药珠至本迹化他之前后。 缘了与智断修性之前后。 三义为麁六义为细。 乃至八义犹麁十义最细。 此就略广以辩麁细。 若以麁妙释麁细者。 诸味纯杂可以意得。 二问法下料简。 问。 意者。 法华之前别论华严方等般若同有六义。 有异意否。 虽问三味六意同异。 答。 中委出酪味中三及醍醐八。 以五味中根有利钝。 利人部部得入醍醐。 钝者随味次第转改。 故华严六义。 高山王机即入地住。 穷子迷闷见思全在。 三藏但小故无显露得大益者。 若八万诸天获无生忍。 故云密去。 二乘之人方破见思。 故但成酪。 方等中六有褒有贬。 利者。 闻褒即得圆益。 小人被贬冥入通门。 般若中六意在淘汰。 利闻圆空得不共益。 声闻转教密破尘沙。 法华八意调机已熟。 开彼权门即示实理。 复废近迹令见本身。 钝人皆得一乘利者复增圣道。 涅槃同味故略不言。 但为捃拾具说十双。 于极钝根亦获常益。 故知四味虽谈圆顿机悟浅深。 至第五时益无差降。 不禀山门焉知一化机教之相。 第三解释三。 初略标。 二人即下广释十。 初人法三。 初立所言入者。 阴中主宰也。 略论四名。 所谓我人众生寿者。 具论十六。 即于四上加其十二。 谓命者生者养育者众数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 言假名者。 自无实体。 但藉五阴和合而成。 如揽五指假名为拳。 是则拳由指得指非拳成。 拳如于人指如于法。 能成是实所成是假。 此之假实就大小教辩常无常。 小明人法终归无常。 大说假实究竟常住如藏通教。 始从凡地至有余涅槃。 皆有假实。 若入无余身智既忘。 假人安寄。 若别圆教三惑二死尽净之时。 人之与法常住自在。 假人是尊极众生实法名常住五阴。 以要言之。 若云惑尽人法永无。 斯是小乘亦称权教。 若言惑尽人法不灭。 斯是大乘亦称实教。 凡言别圆初后知常。 盖知人法不可灰断。 藏通反是故曰不知。 又复应知假人之号。 多从依正实法而立。 如世人称谓。 或从形貌或从德业。 即正报实法立名也。 或从住处或从统摄。 即依报实法立名也。 今观世音为假名者。 观是观智世音是境。 此是自他正报岂非实法。 但以名为观世音菩萨。 故判属人。 普门既是此人所乘。 故判属法。 若云普门法王子观世音者。 即须却判普门属人观音属法。 盖由今品以观智目人。 是故释义皆用智慧而对人也。 须知观智体是实法。 既以观智目人。 则九双中悲慧真药冥实本了智皆是实法。 目其假人。 于今知已。 释下诸文则皆可见。 二此之下释二。 初总示二。 初示通凡圣。 虽漏无漏偏圆因果优劣不同。 而其假实终无暂阙。 二若色下各明假实二。 初凡。 庸常曰凡弊恶曰鄙。 即六道五阴唯成分段生死人也。 二戒定下圣二。 初示相。 既革凡成圣即转五阴而为五分。 三乘四教虽权实异。 皆能转阴而为法身。 随位揽法成其假人。 二故大下引证。 妙觉极位人法二执究竟尽处。 假名一千皆成四德。 名无上众生。 依阴二千一一四德。 名无上实法。 故偏小及圆因位。 无非本性无上人法。 但二执未尽。 而其修得不名无上耳。 二虽通下委释二。 初凡。 善恶为因人法是果。 各论三品此约总示。 其中别业交互感果非算数可及二圣人下圣。 性德人法何甞改变。 但以随机教门示观。 致有小大共不共异。 故于圣中分别其相。 初小三。 初就有门释。 即毗昙中人法观也。 言人空法不空者。 非全不破实法。 盖此门观行。 破假人时未破五阴。 且云不空。 以此二空前后观故。 而前后相两途不同。 若观假人如兔角等。 惑落见谛即于修道观阴无常。 破彼思惑。 若其人执虽被穷逐。 见惑不破而更度入实法之中于阴生见。 即须观阴无常无我。 破此见惑。 故法空观能破二惑。 乃于节节各有人法。 若见惑未伏即有漏人法。 其能伏者即方便人法。 发真断结及生有余。 皆无漏人法。 然小教中不说生处。 今约跨节故生界外。 如大论云。 出三界外有净国土。 声闻缘觉出生其中。 以大乘说身智不灭。 无漏业牵生彼五阴。 二若空下就空门释。 即成实中二空观也。 揽阴成人不同有门阴中求我。 三假浮虚且异实法生灭。 人既揽阴而有观乃即法观人。 从始至终假实双破。 言三假者。 谓因成相续相待。 名不殊大义归小乘。 大观三假。 生即不生亦复无灭。 今观三假因缘和合体性不坚。 大若空华此如云霭。 由此观故会入真空平等之道。 三余两下例二门释。 亦有亦空门即昆勒论之所申也。 非有非空门未见论来。 有人言。 犊子阿毗昙申此门意。 未可定用。 然假人不有四门是同。 唯论实法四相有异。 若毗昙明析色存于隣虚。 成实析色破于隣虚。 昆勒说色亦有亦无。 第四门意例应双遣。 然此四门诠法虽殊。 谛理是一。 若不得意四门成诤。 故大论云。 若不得般若方便。 入阿毗昙即堕有中。 入空门即堕无中。 又大师云。 数存隣虚论破隣虚。 此与邪无相滥等。 若得意者。 色若麁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 破于见爱得入空平。 双亦双非语似中道。 理只在空。 但能从容会入空理。 节节人法例前可知。 二摩诃下衍三。 初明体空通三教。 不言人法空不空者。 异彼毗昙观人空时。 未破实法。 不言体有假用者。 异彼成实揽实法体成假人用。 但观人法本自不生今亦无灭。 色是五阴之首我是十六之初。 故各举一以例其余人法即空故曰如也。 观此二空始因终果。 若人若法不生不灭名为涅槃。 常修此观以行正道。 应知大品谈空义含深浅何者。 若钝根者谓但空有。 即入偏空证其通理。 若利根人一闻于空知空二边。 名见中空属后二教。 又此中空复分二种。 离边而解此当别理。 即边而解乃属圆理。 如来巧智善谈于空。 能被三根断证不等。 又复应知彼经空义虽通三教。 今之人法非前二种。 唯用最后即边之空。 净其二执成圆假实。 若不尔者非今人法。 二以观下明缘了通别圆者。 前明二空未明缘了。 意虽在圆通人有分。 今约二空明二佛性。 故在圆别不涉通门。 今文既以观人法空。 明二因种。 一言于空须分二种。 若毕竟空观于人法显圆二因若次第空观于人法。 即别二因。 文以无上人法为缘了种。 亦须善别。 百界假实为佛涅槃斯为圆观。 若唯佛界故属别也。 文意在圆别人有分。 释此为二。 初了因中。 以观人空即了因种者。 大乘空观荡情显德。 今经既以智慧目人。 故人执空则智人显。 况观本空乃显本智。 本智即是性德了因。 故引论文果佛为证。 则因果不二修性一如。 故知今文正明圆观。 言始觉人空终觉法空者。 人是觉智。 不独自空人执。 复能空于法执。 虽云始终非次第观。 此由大乘观性相二空。 破生法二执。 显真俗二谛。 观虽不次说有始终故也。 如大本疏云。 真谛即法空俗谛即生空。 俗假真实。 辅行云。 若有性执世而非谛。 破性执已乃名世谛。 故云世谛破性。 性执破已但有名字。 名之为假假即是相。 为空相故观于法性。 观理证真名真谛破相。 空非前后二谛同时。 为辩性相前后说耳思之思之。 不见此意徒谓即空(上皆补行)此明觉智一念之中。 空人法执有始终义。 勿迷此语定判属别。 说时非行时斯之谓也。 二缘因中。 观法空即缘因种者。 由觉智故法执既亡五阴清净。 乃以净阴而为缘因。 况了本空乃阴本净。 本净之阴名性缘种。 故引大论大经极果法空。 及大品真因法空。 以显缘因相。 当知真因极果既十界圆融。 则百界五阴皆无上之法。 揽此等法称之为佛。 若以三千言之。 则众生一千皆佛之假名。 阴土二千皆佛之实法。 故荆溪云。 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又云。 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 修德既尔性德本然。 问。 文中缘了并云种者。 其义何邪。 答。 夫言种者。 凡有二义。 一敌对论种。 如三道是三德种。 二类例论种。 如缘了是智断种。 性德法身为修德法身种。 此二皆取能生之义也。 若以二空为种即类例义。 若以二执为种即敌对义。 今文既云观人法空即缘了种。 是类非对。 若就觉智观于二空。 为二因种。 则取修二类于果二。 若就性德本自二空为二因种。 则取理净类于已净。 故圆论性种有对有类。 别无对种学者审思。 圆教反是。 学者思之。 三以观下明即离唯圆顿二。 初约六法示三因二。 初引经标即离众生佛性者。 性德三因也。 六法者。 五阴神我也。 斯盖本觉常寂常照常非寂照。 寂是缘因。 照是了因。 双非是正因。 此三于六不即不离。 乃不思议不生不灭之六法也。 立门既妙。 故别初心不能造趣。 二不即下据理明即离。 正因不即者。 正非寂照故不即一切。 迷时不即我阴人法。 解时不即修中缘了。 良以始终无变改故也。 缘了不离者性德二因既当而寂而照。 寂是百界实法照是百界假人。 此之假实能迷能解。 迷故举体而为一界假实。 即非局而局。 是故二因不离六法。 若即迷成解转成修中缘了。 破于二执显本寂照百界假实。 名为二空。 即非遍而遍。 故云不离众生空而有了因。 不离阴空而有缘因。 结云不离六法者。 不动我阴而成二空故也。 只一觉性具三种德。 名为三因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非一非异不纵不横。 欲彰秘藏绝乎思说。 故对六法言非即离。 人见文中正因不即缘了不离。 不达妙旨分对而已应。 知一王一数一根一境。 随迷随解从因至果。 但趣举一皆名佛性。 不可谓是不可谓非。 故云不即六法不离六法。 亦名一念即空假中。 中故不即空假故不离。 义非异途。 故此观唯属圆教。 二佛从下约三性明分证。 言佛从者。 欲对观音明分满故。 佛于三性六即究满。 良由初心能以三观观于六法。 应知三性即是性中三德三观。 初发心时须于性三起于修三。 六位虽殊三性无别。 是则六即皆是无上人法。 故下结云。 二番问答是分释无上人法也。 三前一下结文有二。 初结指经文。 二当知下结归题目可见。 二慈悲三。 初标示。 二菩萨下解释二。 初约四誓论功二。 初明须誓三。 初须誓意。 所言慈悲弘誓者。 简于凡小无誓慈悲。 显今菩萨有誓慈悲。 二譬如下举喻显。 慈悲摄生如节廨合。 无誓胶漆拔与不长。 三誓愿下牒喻结。 二悲心下示运心二。 初二誓明悲。 今既通示世间之言兼两三界。 后出世间亦当例此。 二以慈下二誓明慈。 前拔苦中果重因轻。 故先拔重。 今与乐中因显果密。 故先与显。 斯是菩萨利物之心。 则与声闻知苦断集慕果修因不同故也。 若璎珞中明四誓云。 未度苦谛令度苦谛。 未解集谛令解集谛。 未安道谛令安道谛。 未得灭谛令得灭谛。 彼经所立四皆利他。 今文所列三通自行。 应知语有自他意必双具。 二但前下约四教辩相。 以其立誓须依四谛。 若不依谛名为狂愿。 何者。 四既称谛。 则能审实迷解之相苦乐之际。 依此起誓方有拔苦与乐之理。 傥于法不谛。 徒兴与拔之心。 终成狂简之愿。 此有二。 初例前科。 二若三下明四教依谛立誓。 须知权实各有事理。 故以四教明乎谛相生灭无生无量无作。 皆明菩萨依之起誓。 初三藏。 此教为于迷真重人。 说世出世二因二果。 不即真理故互生灭。 菩萨观此兴有作誓。 有生可度有惑可断。 有法可知有佛可成。 四皆有作谛使然也。 问。 三藏所谈灭非真谛。 今文依灭起第四誓。 那云真谛无为理邪。 答。 灭谛之体是二涅槃。 虽非真谛能冥于理。 故云因灭会真。 道是灭因苦集违理。 佛既契真。 故成佛誓观真而发。 二复次下通教。 所拔所与二因二果大同前教。 但以此教所被之机迷真轻故。 事皆即理。 四并如幻不生不灭。 所谓苦无逼迫相。 集无和合相。 道不二相。 灭无灭相。 观此四谛而起四誓。 谛既如空誓亦如幻。 言若有一法过涅槃等者。 大论第五十先引经云。 诸天子心念。 应何等人听须菩提所说。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念语言。 如幻人听法无听无闻无知无证。 乃至云。 佛亦如幻化涅槃法亦如幻化。 论释云。 一切众生中佛第一。 一切法中涅槃第一。 闻是二事如幻。 惊疑谓。 须菩提错说为听者误。 是故更问须菩提。 须菩提言。 以二法皆从妄法生故。 法属因缘无有定实。 须菩提作是念。 假令有法过胜涅槃。 能令如幻何况涅槃。 三别教。 此教为迷中重者。 虽谈无作果不通因。 故初发心但依无量。 所诠森罗万像之法。 皆为迷于如来藏性而起。 然此藏性虽不具九。 而能随缘变造诸法。 性随染缘则起世间无量苦集。 性随净缘则起出世无量道灭。 故妙玄明别教如来藏者。 名为妙有。 为一切法而作依持。 从是妙有出生诸法等。 但由苦集定能为障。 故须别缘道灭对而翻之。 先以生灭四谛伏于通惑。 次以无生四谛断于见爱。 中以无量四谛破于尘沙。 后以无作四谛断于无明。 此四四谛在于别教。 皆名无量。 故云缘界内外苦集因果无量四谛而起愿也。 所以然者。 盖知一切迷解之本。 皆是佛性。 性无量故谛称无量。 前教不尔故不受名。 圆教虽有无量之义。 三皆即实故云无作。 四圆教二。 初示四誓二。 初明誓相。 法界者。 即十法界也。 圆融者。 总论百界别语三千。 既生佛依正互具互遍。 故曰圆融。 非违等者。 以性夺修千法皆性何修不泯。 破戒比丘不入地狱。 清净行者不入涅槃。 岂唯地狱涅槃即性。 抑亦破戒净行非修。 非违非顺泯苦灭也。 非暗非明泯集道也。 无明暗故则违等者。 上示全修即性是故俱非。 今论全性起修。 是故俱立。 荆溪云。 性无所移修常宛尔。 既观不违而违。 故起悲愿拔其二苦。 既观非顺而顺。 故起慈愿与其二乐。 由知法界圆融。 故非违顺亦由法界圆融。 故有违顺。 有违顺故起誓。 非违顺故无缘。 二譬如下明无缘二。 初喻。 不得前意此喻莫销。 二今此下法。 正以三慈分缘无缘。 若依生法则缘有空。 心若即中方绝缘念。 以绝念故。 乃能周遍法界任运与拔。 大经十四梵行品初云。 慈有三种。 一缘众生。 二缘于法。 三者无缘。 众生缘者。 缘一切众生如父母亲想。 法缘者。 见一切法皆从缘生。 无缘者。 不住法相及众生相。 大论二十亦云。 慈有三种。 众生缘者。 谓缘十方无量怨亲中人。 法缘者谓缘无漏罗汉支佛诸佛圣人。 破吾我相。 但观四缘空五众法。 无缘者。 不住有无。 唯诸佛有。 此与涅槃文意大同。 又大论第五明悲亦有众生等三。 故知将三慈悲以对三谛。 义甚显了。 今从胜说但云无缘。 若得无缘必具生法。 二菩萨下明六即。 皆由理具方有事用。 今全理慈起修德五。 而观世音未臻究竟犹处分真。 欲令众生知理慈悲修成五即。 故兴两问以生二答。 槌砧相扣器诸淳朴。 三若前下结归二。 初结指经文。 二故知下结归题目可解。 观音玄义记卷第一观音玄义记卷第二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三福慧三。 初标示异名。 福中之胜不过于定。 举胜摄劣。 则五度备矣。 二定名下依名释义二。 初明二法功能四。 初定慧之功。 静爱观策者。 由寂静故能爱摄诸行。 由观照故能策进诸行。 爱而不策则生凝滞之心。 策而不爱则成散越之慧。 爱策具足方有趣果之功。 二寂照下福智之德。 寂照之智者。 即权实二智也无幽不朗者。 即无三惑之暗也。 福德禅定必含诸度及大小诸禅。 以福资智如油助灯也。 三亦称下目足之称。 清凉池即涅槃者。 涅槃必须三德具足。 极在妙觉。 分通初住。 四涅槃下庄严之名。 二严属修法身是性。 性有阙具。 故使二修有真缘之异。 如下所辩。 二释此下约四教解释二。 初明四教。 三藏菩萨虽云观理。 伏而未断。 且举诸禅实兼余度。 发真必在三十四心。 若通菩萨体法巧慧理度助之。 因即发真至佛方竟。 别人虽信能造之心即是佛性。 性不具九为惑所覆。 故须别缘真中二理。 破通别惑。 是故名为缘修智慧。 乃以俗谛诸禅三昧助显法身。 圆谈性恶。 了惑实相即为能观。 名实相观。 定亦如是名实相定。 复以实相名所显身。 即一而三名定慧身。 即三而一同名实相。 若昧性恶何预初心。 二今圆下示圆六即如文。 三观音下结指经题二。 初指经文。 言智光照苦者。 经无此文。 而有其义。 无量众生遭苦称名。 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是智照照即光也。 观音妙智即是众生三道之体。 众生迷故颠倒乃生。 观音照之解脱斯在。 频引三经放光文者。 若非色者。 安得云放。 若定是色那名智慧。 故知色心其体不二。 色性即智智性即色。 岂惟光然。 一切色然。 普现色身义准可识。 又岂独果事实存因理。 良由理具方有事用。 二良以下结归题目。 四真应三。 初标名示义。 二身皆有集藏之义。 真集一切。 智慧藏于一心。 应集一切神通藏于一色。 色心不二通慧一如。 唯色唯心斯之谓也。 二若契下对拣是非二。 初约法示三。 初法实相之体即是法身。 能契之智即自受用报。 此二于今皆名真身。 法报既冥则能称机。 起胜劣等应。 二譬如下喻。 揽镜譬证真。 即形譬起应。 三此之下结。 三千俱体为真。 三千俱用为应。 此之真应方不相离。 无谋之说义显今宗。 诸家所谈难逃作意。 二若外下说人简二。 初简小外。 根本有漏禅境不明。 纵少现通不能益物。 此简非应。 尚未下简非真也。 若二乘等者。 且举二乘。 必兼两教及二菩萨。 准妙玄意。 藏通二教皆是作意神通。 以须灰灭无常住本不能起应。 若别接通别惑未断。 亦不得应。 纵令赴物皆名麁应若别初心亦不能应。 初地初得三观现前。 证二十五王三昧。 法身清净无思无念。 随机即对。 是不思议妙应也。 二大乘下示圆人二。 初明二身。 得实相真者。 正语圆住义该别地。 与真不殊者。 名质为真。 圣人应像同机体质。 已证众生本觉之性。 用机百界应百界机。 体本不二安得少殊。 二菩萨下示六即。 三今经下结指经目二。 初指经文。 二良以下结题目。 五药珠三。 初标名示教。 柰女经者。 具云佛说柰女祇域经。 一卷。 柰女即维耶离国梵志家柰树所生。 颜色端正宣闻远国。 因蓱沙王往娉。 后生一男名曰祇域。 生时手把针筒药囊。 至年八岁广通医术。 遍行治病。 后逢小儿担樵。 祇域视之。 悉见此儿五脏肠胃。 祇域心念。 本草经说有药王树。 从外照内见人腹脏。 此儿樵中得无有药王树邪。 即往问儿。 卖樵几钱。 儿曰。 十钱。 便雇钱取樵。 下樵置地闇冥不见腹中。 祇域思惟。 不知束中何所为是药王。 便解两束一一取之。 以着小儿腹上。 无所照见。 辄复更取。 如是尽两束樵。 最后有一小枝。 裁长尺余。 试取以照具见腹内。 祇域大喜。 知此小枝定是药王。 悉还儿樵。 儿既得钱樵又如故。 欢喜而去。 祇域于国遍治病人。 皆以药王照视。 悉见病本。 然后治之无不愈者。 今取譬真身拔苦。 如药王之治病也。 珠是如意之宝者。 如华严中得摩尼珠十种莹治。 能雨众宝。 今取譬应身与乐。 如摩尼之雨宝也。 二广历下约教辩能二。 初略指三。 随教浅深益物广狭。 以明治病得宝之相。 二今约下广明圆二。 初释二身二。 初药树身二。 初喻。 根深喻真妙。 四布喻应广示理行果教。 如根等次第。 信行修四如闻获益。 法行修四如触获益。 二菩萨下法。 今品初段专明拔苦。 即是大悲熏于真身。 与治病义齐也。 形声利物且就通说。 若据经文须在冥益。 不以形声合前闻触。 意亦在兹。 二又如下珠王身二。 初喻。 如文。 二菩萨下法。 即以大慈熏于应身。 普令得乐。 与宝义同也。 问。 大悲熏真其相如何。 答。 真是妙智能破妄惑。 悲名愍伤能拔他苦。 同是法身一清净用耳。 欲彰照理有利他益。 故立拔苦之悲熏于破惑之智。 即显有悲之智。 普除众生妄惑之苦。 例于大慈熏应与乐。 同是法身一自在用。 一用二能。 故有能熏所熏之义。 良由应身本是自行证得之法。 以慈熏故。 方遍益他。 然则慈心非不熏真。 悲心非不熏应。 真身非不与乐。 应身非不拔苦。 欲令易解。 是故经文寄两问答。 分别说也。 二此亦下辩六即。 博地已具治病雨宝二种之理。 与佛不殊。 名字已上随浅随深。 能治能雨。 三就前下结指经目二。 初指经文。 二故知下结题目。 六冥显三。 初释名。 二大圣下辩相二。 初明二益三。 初示相。 大圣常以真智冥熏。 妙色显被。 无明隔故益而不知。 二譬如下举譬。 两曜喻二益。 盲者喻无明。 凡小全在下地分隔。 眼膜既有厚薄之殊故。 不见之相不可一揆。 三故药下引证。 三草二木而皆不知一地一雨。 下不测上亦通圆人。 故引妙德不知妙音。 言以不知故名为冥益者。 此明二身于不知者。 皆称冥益。 即彰真应于其知者。 皆称显益。 发智见理于真显益。 见身不识但荷冥利。 真冥应显可以意思。 二此亦下明六即。 理同极圣此则不论。 名字即人所有智行兼他之益。 彼七方便受而不知。 况内外凡二益非薄。 皆知即性故离我能。 三若就下结指二。 初指经文。 前论真应各有冥显。 斯为尽理。 今以人法别对二益。 且随文尔。 二故知下结题目。 七权实三。 初释名。 暂用则权宜。 非暂则究竟。 二略言下辩相二。 初泛明三种二初总示三种。 即唯自唯他及自他共。 以诸经论所谈权实。 其相不同。 或言自行有权有实。 或许化他有权有实。 或经论说自行之法皆名为实。 化他之法皆名为权。 是故今家凡论权实。 须明此三。 若不然者。 禀学之徒。 则不尽知权实之相。 于诸经论不免生疑。 复应了知权实法相。 或约理事或约理教。 教行缚脱因果体用。 渐顿开合通别悉檀。 皆通自他及自他共。 今以中观对于二观为权实者。 似用因果而辩三番。 自修三观为自行权实。 若约化他但随他意。 四悉适时不可定判。 若第三番自行三观。 有权有实。 以顺智故只称为实。 化他之法虽有权实。 以顺情故唯称为权。 二用此下遍历诸教二。 初略指四教。 随教浅深明理事等。 约自约他及自他共。 义皆不阙。 二复就下明圆六即。 六通三教即唯在圆。 复就自行。 明六权实从因至果。 义便故也。 二寻此下别用第三。 前番问答有权实。 七难二求在权。 永离三毒是实。 以由大士用于自行一心三观。 观其音声令皆解脱。 故都判为实。 后番问答。 十界身说显有权实。 以是大士随差别机示种种应。 故覩判为权。 此乃判于自行化他。 以为权实无第三番。 如何分经两段而对权实。 三前问下结归二。 初结指经文。 前后皆云自行化他者。 简异单自行单化他权实。 意云。 前番是自他相对之实。 后番是自他相对之权。 二故知下结归题目。 八本述三。 初名义。 净名玄义云。 所言本迹者。 本即所依之理。 迹是能依之事。 事理合明故称本迹。 譬如人依住处。 则有行往踪迹也。 住处是所依。 能依之人有行往之迹。 由处有迹寻迹得处。 当知若高若下实得皆本。 若高若下应现皆迹。 二若通下解释二。 初通凡渐。 世智高者诸有施作。 但见踪迹莫知本意。 二教贤圣至别似位。 本所证得下位焉知。 节节皆可通论本迹。 二局圆圣二。 初局分满二。 初略示。 的论其本。 须破无明证法身体。 所垂之迹或九界身或现八相。 二若一下简判二。 初简一往。 二今细下取细明二。 初约义明二。 初明本迹通高下。 若知四句释之方尽。 一本下迹高。 初住法身迹为八相。 上位菩萨。 八相元是妙觉威仪。 故云迹高。 二本高迹下。 妙觉法身迹为下地及九界相。 三俱高。 妙觉法身迹为八相。 四俱下。 初住法身迹为九界。 中四十位本迹高下。 可以意知。 二何以下明实得辩是非。 二故寿下引文证。 自意是本他意是迹。 二就本下通六即。 五位本迹理皆具足。 三就前下结归二。 初指经文。 前以实本益他。 后以垂迹益他。 二故知下结题目。 九缘了三初标示名义三。 初示名义。 此之名义修性皆然。 二了者下辩流类。 类至极果。 节节名异其体不殊。 三大论下引论释。 缘了之相实同耘种。 非此二力性田不丰。 二通论下依教解释二。 初诸教皆具。 藏通义立全乖性种。 别教虽有初心别修。 唯有圆教修性不二。 虽云皆具须辩此殊。 二今正下剋就圆论二。 初剋辩二因二。 初明二种因果。 此中二因且在修类。 二原此下讨二种根本三。 初总明性德。 前之因果犹在修中。 今穷其源性具缘了。 净名云。 一切众生本涅槃相不可复灭。 本菩提相不可复得。 起信论明真如二德。 谓如实空如实不空。 当宗明三千即空三千即假。 皆是性德缘了文也。 二大经下别引文释二。 初证释了因。 不明三千徒消一切。 非空假中莫辩自空。 如实空性与一切染本不相应。 一切染者。 不出三惑。 自非本性即空假中。 岂能不应一切染邪。 乃毕竟空为了因性。 亦用等者。 全性起修方见本空。 二又云下证释缘因。 经云众生即菩提相及涅槃相。 或谓理中独具佛德。 今文众生有初地味禅及灭尽定岂非性具天法声闻法邪。 既具此二。 余诸法界那不具邪。 又具二定者。 从二习果及报果说。 岂不各具性相等邪。 不以理具而消此文。 如何欲散便是灭定。 性德缘因于兹验矣。 三以此下依性立修。 以此二种者。 性种也。 方便等者。 智行也。 毫末者。 类种也。 由斯性类。 修成智行乃至二严。 二此一下不论六即。 此科正意但明理即非论五位。 三前问下结指经题二。 初指经文。 明今二严必有其本。 故从二种受名。 二故知下结题目。 十智断三。 初略标二通途下广释二。 初不二而二明智断二。 初约通途明二德。 言通途者。 此解兼别。 以有为无为对智断故。 若唯圆说。 苦集尚无作智德岂有为。 然名虽借别其意唯在圆。 以修妙三观得成圆断功。 因时立此能至果须休息。 故将无作行暂立有为名。 断德称无为别从道后立。 此犹教道设。 是故曰通途。 此文自二。 初智德二。 初列异名。 圆净等者。 智极故圆惑尽故净。 不生不灭名为涅槃。 二言有下释有为。 智虽无作有断证功。 故借别教立有为称。 因虽无常等者。 涅槃经中。 因外道辈执因是常成无常果。 佛用别教以无常因感常住果。 而对破之。 故因无常犹在别教。 将因等者。 由惑未断故起智照。 一分惑灭一分智忘。 故智无常。 既有照用故名有为。 果既惑尽称理常住。 更无为作。 将因名果故令智满受有为名。 二断即下断德二。 初列异名。 解脱者。 不系名解。 自在为脱。 在染不染名之解脱。 方便等者。 机生则生。 是生不生。 机灭则灭。 是灭不灭。 权示生灭不被染碍。 故此涅槃名方便净。 二言无下释断义二。 初简小。 不知三种世间常住。 谓烦恼灭便无身心。 安能自在名无体断。 但于虚妄见思解脱。 未得三千三谛自在。 二大乘下明大二。 初正示。 妙觉三脱名有体断。 所言断者。 任运断也。 已有智德了三惑空。 故处九道恶自相离。 众生之心如涂胶手捉物皆粘。 诸佛之心如净洗手捉物不粘。 已有智水洗其胶故。 致令净用自然不着。 此智断德说有次第。 用无前后。 以三千法究竟即空。 名今智德。 三千之法究竟即假。 为今断德。 三千之法究竟即中。 是法身德。 道前道后悉是一心。 通教尚是双流。 圆果岂当分隔。 二故净下引证。 证有体断。 见受业报全体即是性恶法门。 如富豪人七宝家业。 凡夫生盲转动罣碍。 为宝所伤。 二乘热病见是鬼虎避走远去。 圆人之眼不盲不病。 明见是宝自在用与。 非触不被损伤恐怖。 而能以此自给惠他。 于此证理名为自给。 以此利物即是惠他。 今之断德正在惠他。 此等皆由体达修恶即是性恶。 今明究竟体达位也。 二寂而下约寂照简非德。 常住寂照妙色妙心。 方名智断庄严之相。 小乘灰断身智俱忘。 将何永度众生。 将何常照寂理。 二如此下二而不二明三德二。 初约即三明理极二。 初明二三不殊。 而寂而照即是智断。 非寂非照即是法身。 二德既穷法身乃极。 亦名究竟三种佛性。 二法身下明因果无别二。 初别示三法因果二。 初法身隐显。 法身一德体非因果。 而有隐显者。 斯由缘了逆顺故也。 缘了逆性而成惑业。 故使正因非隐而隐。 名如来藏。 缘了顺性而成智断。 故使正因非显而显。 名为法身。 虽有隐显体无增减。 故大经云非因非果。 二又云下二德修性。 是因非果复名佛性。 佛是果称。 岂非果法而为因种。 是果非因复名佛性。 性是因称。 岂非因法而为果德。 不以修性缘了销之。 此文安解。 二佛性下总示三法因果二。 初约义示。 前虽因果互是互非。 而皆称佛性。 验知缘了通因通果。 又言。 佛性非因非果。 良以正因不即我阴。 故曰非因。 缘了不离我阴。 故曰是因。 不即故一点在上。 不离故二点在下。 是故性三不纵不横又正因不即智断。 故曰非果。 缘了不离智断故曰是果。 不即故一点在上。 不离故二点在下。 是故果三不纵不横。 故知妙三贯通因果。 方得名修性不二。 二故普下引文证不达妙三始终该亘。 普贤观文如何可解。 二智德下复就二符经文。 若匪智德常照。 何能即称即脱。 若非断德遍调。 安得身说普应三前问下结归二。 初指经文。 二故知下结题目。 三问此下贴文为证二。 初约无文立难。 揽乎别文立其总目。 释题十义名出余经。 今经全无此文。 何名揽别为总邪。 二答大下约有义答通三。 初明衍义众经共用二。 初约法义明。 大乘诸部皆谈中道。 故使义门可以共用。 二若不下以人师验。 诸师说释诸大乘经显理则须论佛性。 指惑则莫非五住。 岂以当经无文为责。 二此品下以二问答贴义无亏。 十种别名文虽不列。 以二问答总贴十义。 明如目击。 故曰宛然。 三今已下别点句句。 证十义二。 初结前有义开后有文。 前云在文无十名者。 但无次第明示十名。 若于品中散取诸句。 则有文有义也。 二如文下约句对义。 自在之业即法身者。 真应二身亦称色法。 应则现色真则冥法。 名从所契故曰法身。 理具一切一一融通。 最自在也。 业是德业即智德也。 真身契法名自在业巍巍是重明高累之貌。 高明如是即满足也。 此等理智相合。 皆真身名义也。 若运三业无显应者其福不失。 须知密有与拔之功。 即冥益也常舍行者。 毕竟空智无所受着。 故属智德。 又以即观音声属智。 皆得解脱为断此彰二德同时而用。 应知句句证义不独示其十义有文。 亦显十重二二互具。 四料简二。 初别料简十。 初简人法二。 初问。 彼经具明十法王子。 观世音法王子外。 自有普门法王子。 既以普门而名于人。 今释普门那定属法。 二答二。 初立句二。 初泛立四句。 句虽有四义实唯二。 不出相非及相即故。 如此二义皆通大小。 今意在大。 而论小乘即离句者。 欲示名言须将理定。 所辩人法。 若其不以二谛中道。 甄其权实但言即离。 何能的显今之相即。 二若约下以部对句二。 初明诸部人法即离四。 初华严。 彼经别教。 缘实相法。 修次第行。 未能即以实相之法。 为观行人。 是故人法互不相即。 圆观不次。 即以实相为观行人。 是故人法更互相即。 别则证道方即。 圆则始终不二。 二三藏。 此教有门。 人如兔角故无。 阴有生灭故实。 此唯非句。 空门两向。 揽实为假假实不同。 名互非句。 既不相离复名互即。 此教两门虽谈即离。 人之与法俱非中道。 三方等。 四教并谈。 藏通唯二谛。 别圆同华严。 四般若下例余。 般若荡相钝谓但空。 同前二谛。 利分二种同前别圆涅槃四教虽俱知常。 初心用观不无差别。 藏通且须顺于二谛。 别初心人未即圆法。 二今方下明难属方等即句。 二今明下通难三。 初正约即句通难。 今品前问答观音属人。 能观所观岂非法邪。 若后问答既以普门为所证法此法岂无能证人邪。 方等既以普门目人。 能目普门岂可非法。 论其大意。 观音普门皆中道法。 随悉檀益将何目人。 唯圆始终即揽实相。 而为假人。 二例如下傍取人物例显二。 初以人显。 二譬如下举物喻。 三今普下以人法互具结示三。 初明法具人。 二若併下明人具法。 三如身下以身为例。 皆可见矣。 二简慈悲二。 初简慈悲名相三。 初明与拔同异二。 初与拔相兼问。 苦除即乐。 如夕尽即晓。 乐至苦除。 如灯来闇灭。 趣举一种即有二能。 何以慈悲而分两法。 二答通下与拔不俱答。 一能兼二。 此就通论对境发心。 实须别说。 故举二喻以彰别相。 二明喜舍阙具二。 初问。 二答二。 初不二是舍。 四无量心。 舍无别体。 奢摩他观体既是定。 定能与乐毗婆舍那观体既是慧。 慧能拔苦。 二观不二即忧毕叉。 亦名平等舍。 故不二而二则立慈悲。 二而不二即是于舍。 今既明于不二慈悲。 则已含舍故不别立。 二喜者下苦在阙喜二。 初约法释。 今明慈悲是立誓愿。 运慈与乐生既苦重。 即须运悲。 二俱未遂何喜之有。 福慧满时药珠功毕。 方与众生生乎庆喜。 二如阿下引事例。 阿输加王即育王弟。 不归三宝见兄饭僧乃生嫌谤。 育王见愍设计劝之。 王入温室诈言已崩。 策之绍位。 方登御座育王出怒。 其罪当死。 乃令七日受王五欲。 使旃陀罗逐日唱死。 过已王问。 受乐否邪。 答言。 我闻几日当死唯苦无乐。 王言。 沙门观念念灭。 虽受供养宁有着心阿输知已。 出家修道得阿罗汉。 少痛夺乐近事可验。 众生若此。 故菩萨心未生喜也。 三问禅下明支等前后二。 初约前后问。 今论四等慈悲喜舍。 慈能与乐则乐前喜后。 何故禅支喜前乐后。 初禅五支。 谓觉观喜乐一心。 二禅四支。 谓内净喜乐一心。 三禅无喜。 四禅无乐。 今约初二。 皆喜在前乐支在后。 其意何邪。 二答禅下约自他答。 自证禅支从麁至细。 前喜后乐。 利他四等先与其乐。 后方庆喜。 故其次异。 二复次下简与拔有无三。 初外道虚想。 四禅四空及四无量十二门禅。 根本定也。 通于内外小大圣贤。 而修证之。 若诸外道及正信凡夫修慈悲喜舍。 自证此定。 虚想众生离苦得乐。 于他无益。 自虽暂益不免退失。 二若二下明二乘自利。 二乘修此虽不益他。 自拔分段得小涅槃。 三今菩下明菩萨遍益二。 初明行超凡圣。 不同凡外随禅受生。 异小圣贤但自拔苦。 盖非生法二种缘慈。 乃以无缘法界与拔。 令诸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二明同时与拔。 无缘慈悲不二而二。 用不异时。 分别令解故各说耳。 言前明拔苦等者。 从本怀故先标于慈。 若从用次先拔后与。 是故四誓从用为次。 三简福慧二。 初定福智与拔所以二。 初问。 二答。 因修福慧。 至果则成智断二德。 此德与生体性无二。 故称观音智德人名。 即能显召本性了种。 是故能除暗惑苦也。 若对普门断德应身。 即能引起本性缘种。 是故获于因果之乐。 若不尔者。 何名感应道交。 二问福下辩福慧一异是非二。 初约隔异难。 备举相资难今隔异。 二自有下约偏圆答二。 初立即离四句。 大小皆四故。 知即离名同义异。 二如六下通偏圆诸教二。 初明三教即离俱非二。 初明小衍二。 初三藏。 菩萨一位得两即句。 罗汉白象得二离句。 虽有即离同在三藏。 二若大下大乘。 约别地前论于四句。 初以行行对于慧行而为福慧。 不破无明故俱名福。 即此二福能破取相。 复受智名故。 此福智当两即句。 又地前福智无明全在。 故皆名福。 地上福智分破无明。 故皆名智。 此之福智当两非句。 故两四句非今福智。 二方等下例二部。 二今此下明圆教开合俱是二。 初释二。 初二而不二三。 初明相即。 一心三止为福。 一心三观为慧。 始从理性终乎极果。 定慧不二是今两即也。 二故大下明互具。 般若既是尊妙人见。 验慧具福。 尊妙即是上定故也。 论即大论。 彼翻首楞严为健相也。 三昧既能破彼强敌。 验福具慧。 强敌即是无明故也。 三大经下明异名。 五名之中。 般若师子吼是慧。 楞严金刚是定。 佛性是通名也。 既是异名弥彰体一。 是故此五皆双具之称。 复以无妨禅慧以结不二。 二不二下不二而二。 法虽不二。 不妨分门各作名数而为解释。 二此是下结。 论虽分门别相而说。 须知禅慧毕竟不二。 四简真应二。 初正简真应二。 初立句。 二若非下简示二。 初简前三句非。 且简凡小实兼通别。 通教灰断同藏二乘。 地前作意非不谋应。 圆六根净虽全性发。 别惑在故未名真应。 二亦真下示后一句。 是即真而应世之常谈。 自舍今宗莫穷其妙。 都为他师不知性恶。 致令起应不得无谋。 徒说无缘之慈。 不究无缘之旨。 二今依下兼定常间三。 初一往且分。 以经二段别对常间。 二常间下二往互具二。 初立。 二鸟者。 大经第八鸟喻品云。 善男子。 鸟有二种。 一名迦隣提。 二名鸳鸯。 游止共俱不相舍离。 此品答前。 云何共圣行。 娑罗迦隣提。 旧解或云。 娑罗一双隣提一双。 或云。 娑罗一隻。 隣提一隻。 或云娑罗翻为鸳鸯。 章安云。 然汉不善梵音。 只增诤竞。 意在况喻。 取其雌雄共游止息。 以喻生死涅槃中俱有常无常。 在下在高双飞双息。 即事而理即理而事。 广如彼疏。 今喻二身常间两益不得相离者。 乃是观音分证涅槃中常无常二用也。 二若小下释二。 初小真理天然是佛法体。 善吉观见常无间然。 于莲华尼似如有间。 故于二圣明常无常。 斯乃真身自有二益。 丈六之相于有缘者常得覩之。 若其无缘同处不见。 岂非应身亦有二益。 二大乘下大。 佛法界身未甞不益。 于情执者而成间灭。 真具二也。 佛应化身随机生熟出没无间。 应身常益也。 见不见异令应不常。 又成间益也。 故知二身各具二益。 三而今下顺文别对。 前文即称即感。 别对真身常益之义。 后文现相生灭。 别对应身间益之义。 五简药珠二。 初依义互具。 但就譬说即显真应各能与拔。 斯为尽理矣。 二若别下就文别对。 前文除苦名为药身。 后文与乐名为珠身。 且顺经文作斯别对。 六简冥显。 三十六句者。 冥显机应各论四句。 冥机者。 过去善能感也。 显机者。 现在善能感也。 亦冥亦显机者。 过现善业共能感也。 非冥非显机者。 过现无善当能生善而能感也。 冥应者。 法身也。 显应者。 应身也。 亦冥亦显应者。 二身俱应也。 非冥非显应者。 亦法身。 但以不见不闻而知而觉为冥应。 不见不闻不知不觉即双非应。 故此二应皆果中法身也。 识此八已。 相对互对具足而言成十六句。 约机感应约应赴机。 各成十六。 加根本四即三十六。 若解此意则无生不感无时不应。 除诸邪见深荷圣恩。 亦知一切众生无一不成佛也。 七简权实二。 初定文立难。 真即是实假即是权。 答文备见四种相也。 二立句答通二。 初详论互具。 真智冥应脱有浅深。 七难二求免事中之苦。 脱权也。 离三毒根成佛无疑。 脱障实惑也。 权智显应得度不同。 见身闻法破惑显理。 度实也。 事中怖难得无畏者。 度权处也。 机熟之者。 对此二智得权实理。 名俱度。 离浅深障名俱脱。 机生返此。 是故俱名不度不脱。 二据说且分。 八简本迹二。 初本迹俱与拔二。 初各具二用。 二非本下相由贴文。 非脱众苦之迹。 不显一真之本。 故前问答是明迹本。 非证千如之本。 莫垂十界之迹。 故后问答是明本迹。 二问本下本迹。 异真应二。 初问。 二答。 诸经所说始从地住终至等妙。 一分真明一分应起。 岂唯一世实居当念。 是名横辩。 别明本迹如寿量品。 即今说久远为本。 诸经及迹门名已说。 近成为迹。 既约久近。 是故名就三世竪论。 前明观音多就体用。 而论本迹。 今彰部故约久近。 而明本迹。 九简缘了二。 初约当宗问答四。 初明善恶法门性德皆具二。 初问。 缘能资了了显正因。 正因究显则成果佛。 今明性具缘了二因。 乃是性德具于成佛之善。 若造九界亦须因缘。 九界望佛皆名为恶。 此等诸恶性本具不。 二答。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 以性具善诸师亦知。 具恶缘了他皆莫测。 故摩诃止观明性三千。 妙玄文句皆示千法。 彻乎修性。 其文既广且义难彰。 是故此中略谈善恶。 明性本具不可改易。 名言既略学者易寻。 若知善恶皆是性具性无不融。 则十界百界一千三千。 故得意者以此所谈。 望止观文不多不少。 二明提佛但断修中善恶二。 初问。 一阐提者。 此翻无欲。 以于涅槃无乐欲故。 又翻信不具。 以其不信善恶因果故。 既无欲无信名断善尽。 佛已永离五住二死名断恶尽。 善恶既是理性本具。 则不可断是何善恶提佛断尽。 二答。 夫一切法不出善恶。 皆性本具非适今有。 故云法住法位世间相常。 若因修有安得常住。 大经云。 十二因缘非佛修罗人天等造。 不是性具何得非造。 起信云。 一切法真不可遣故。 若非正具那得皆真。 以皆本具故得名为性善性恶。 复以性具染净因缘。 起作修中染净因缘。 乃有所生世出世法。 若具言者。 本具三千为性善恶。 缘起三千为修善恶。 修既善恶。 乃论染净逆顺之事。 阐提是染逆之极。 故云断修善尽。 佛是净顺之极。 故云断修恶尽。 若其性具三千善恶。 阐提与佛莫断纤毫。 三明性中善恶不断所以二。 初问。 二答二。 初约理答。 善恶是性性不可改安可断邪。 既不可改。 但是善恶之法门也。 法名可轨。 轨持自体不失不坏。 复能轨物而生于解。 门者能通。 可出可入。 诸佛向门而入则修善满足修恶断尽。 阐提背门而出。 则修恶满足修善断尽。 人有向背门终不改。 二譬如下举譬类。 魔烧佛经如提断修善。 性善不尽以法合也。 佛烧恶谱如断修恶。 恶法门存即是合也。 焚典坑儒双喻二人断修善恶。 岂能等合也。 四明提佛迷达起不起异二。 初问二人善恶既皆断修而存于性。 何故阐提后起修善。 如来何故不起修恶。 二答二。 初以了达故不起实恶。 提以邪痴断于修善。 既不能达性善本空。 故为善染修善得起。 佛以空慧断于修恶。 了达性恶本来清净。 恶不能染故泯修恶。 二以自下以自在故。 能起权恶。 佛能达恶于恶自在。 现恶摄生不染不起。 阐提若尔则名佛矣。 二若依下破他义显正二。 初叙他非义二。 初明他得修失性。 他即陈梁已前相州北道。 弘地论师也。 又有摄大乘师。 亦同地人之解。 他明梨耶是无记无明善恶所依。 能持一切善恶种子。 阐提但断现行之善。 后为种子熏起于善。 佛断此识无恶种熏。 永不起恶。 仍释伏难。 佛断恶种。 如何现恶化诸众生。 故释云但以神变现恶化众生耳。 二问若下难他作意同外。 断恶既尽神变现恶。 全是作意。 非同明鉴无念而形。 虽相州南道弘地论者。 以法性为依持。 然不明性具诸恶法门。 现恶度生亦未能逃作意之咎。 二今明下明今妙旨二。 初正明由性具善恶起权实善恶二。 初正示今义。 阐提成佛诸佛现恶。 若非不断性善性恶。 则义不成。 二以有下结成妙旨。 断常名通别人缘理断九。 以定断九故昧性恶。 名为断见。 不能忘缘是存修恶。 名为常见。 涅槃已前皆名邪见。 斯之谓欤。 断修存性既离断常。 乃绝一切边邪之义及种种思。 斯是妙旨庶去滞情。 二如来下重明由达不达故。 自在不自在。 现恶达恶岂能染恶。 恶际实际缚相脱相。 非道佛道。 以了达故无有罣碍。 阐提不尔故永异也。 十简智断二。 初明二德同时二。 初举一法难与拔二用。 既是一法而立异名。 必无所局。 何故拔与。 定属智断。 二然而下约身心。 从二严立称。 名从义立不无亲疎。 心解通融属智。 身力自在属断。 心则智慧庄严。 身则福德庄严。 此之二严宜对拔与。 二今经下示两文互举。 智断二德何曾相离。 今且各说互相映显。 前段明智后段明断。 二若深下总结益。 举此十双以为义例。 庶乎行者遍通一切。 若其然者释今题目无边际也。 第二别释二。 初标列。 谓分文人法各自解释也。 二以何下解释二。 初释观世音二。 初结前生后二段。 二云何下依别委释二初。 简示境智二。 初标科。 思议中理外理内者。 此与余文所说有异。 若四教义以藏通二谛为理外。 别圆二谛为理内。 盖约真谛非是佛性。 故云理外。 若净名玄义以衍门三教。 皆为理内二谛。 盖由通教真谛含中故也。 今文通以外道及四教起见之徒。 皆名思议理外境智。 故引中论以为能破。 若思议理内境智者。 既破四性观理证真。 正在通教义兼三藏。 若不思议境智者。 正唯圆教亦兼别教。 圆该六即别在后心二。 一天下释相二。 初明思议二。 初约理外二。 初立四。 谓天然相待因缘绝待。 此四即是四性异名。 用此名者。 略有二意。 一示名言通于邪正。 须以理惑定其是非。 且如天然及以绝待。 本圆极名今在理外。 故知不可以名定理。 二明理外不全外外。 意令内人勿于正法生于性计。 故立此名定其见过。 又四句中皆双检者。 盖以境智俱有自生等过故也。 初天然中。 言由智故境由境故智者。 借彼相待显此天然。 二相待者。 境待智成智待境立也。 三因缘者。 非是单自单他。 而成于境。 乃自他和合方成于境。 因缘即是自他故也。 智亦如是。 此即共性。 四绝待者单自单他及自他共。 此待皆绝。 约无三句情谓。 一往立绝待名全非绝理。 二并是下破二。 初总约性执斥三。 初约理外斥。 上之境智既属四性不入三谛故云理外。 二故中下引中论斥。 法离四性那计四邪。 三计执下约起过斥。 理外妄想于四计中。 自执者是实。 他语者皆妄。 见惑既盛爱使亦增。 见爱相添即九十八。 因兹造业受苦无穷。 二云何下别示。 四性过二。 初自生二。 初举过二。 初约能迷所迷二。 初能迷诸惑。 随执一种即生十使。 利中有钝即背上使。 历三界四谛。 成八十八。 虽遍三界及以四谛。 随生一见即能具起一处理显顿能除灭。 是名通名利使烦恼。 若思惟惑界系不同。 既非迷理不对四谛但历三界而成十使。 足前乃成九十八使。 二此则下所迷诸法。 即四四谛四三宝也。 二若作下约能执所执二。 初能执性计二。 初正判属计。 纵学佛法。 若执境智自天而然。 若照不照常是境智。 我见不忘者唯增生死。 惑业既盛。 与彼外外轮回一等也。 二故大下引大论证。 彼论明三种我义云。 凡夫三种我。 谓见慢名字。 学人二种。 无学一种。 见即利使初果顿断。 故云学人二种。 慢即顿使四果方尽。 故云无学一种。 但随世俗分别彼此。 有名字我言三种语者。 即三种语我不同也。 二今凡下所执正教。 以见慢心用经论语。 如虫蚀字不知是非。 唯增见慢即不知非。 以此障理名不知是。 昧是非故。 服不死药而致早夭。 二今不下结非。 二自生下例三。 若增见慢。 于百千句起过皆然。 二二明下约理内二。 初示相二。 初明理内。 于上四种境智之中。 随用一种。 而知本为除于见慢。 遂加精进研境成智。 于惑能破名为毕故。 于智不着名不造新。 乃成似解而发真证。 譬如盲人等者。 大经如来性品云。 譬如百盲人为治目故。 造诣良医。 是时良医即以金錍抉其眼膜。 以一指示之。 问言见否。 盲人答言。 我犹未见。 复以二指三指示之。 乃言少见。 彼经所譬具示三谛方云少见。 今文但喻抉见思之膜示真谛之指。 虽非佛性且约见空得称理内。 二虽见下斥作意。 斯境智者虽灭惑证真。 非唯境唯智。 思议不绝非今所论。 二今明下结非。 二次明下不思议二。 初据前破性难。 四句境智若非。 云何立于境智况诸经论所明境智不过此四。 二答经下离性四悉答二。 初辩相二。 初四悉檀相二。 初明赴机四悉二。 初明四相。 圣人境智永袪四执。 若其众生于自然境智。 有欢喜生善破恶入理机者。 圣乃随机。 说言境智自天而然。 众生若于相待境智。 因缘境智。 绝待境智。 有四悉檀机。 圣人一一随彼机缘。 为作相待等三种说也。 各令获益。 是故经中作此四种说境智也。 二虽作下辩离情。 圣说境智天然等相。 永无四执爱见不生。 故令闻者破惑入道。 得真境智。 三悉境智亦复如是。 二如是下明能显正法若知四种执着过患。 名识苦集。 若知四悉被机获益。 名识道灭四谛既明三宝则立。 诸佛之法无不现前。 二若以下不思议相二。 初再明思议。 于四境智离计而修。 四性既空入空取证。 虽成理内未泯言思。 二若不下正明不思议三。 初约义示。 问。 摩诃止观破见思假节节皆明性相二空。 不思议境中约法性无明。 检四性过。 荆溪云。 本自二空为性德境推检二空为修德境。 是则思议及不思议。 各须性相二空之观。 今文何故顿乖诸说。 乃以二空分对两处。 答。 通别二惑同障中道。 委论观法皆须二空。 今既略谈名有存没。 通惑破处虽具二空。 小人得之住涅槃相。 是故且没相空之名。 若破别惑从胜而说。 但存空相而于其中。 含二空义。 何者。 以观四种境智名字。 不住四句亦不不住。 四句属性不住属相。 既了四种境智之名。 无说无闻。 不起分别。 不作思量。 岂于别理犹计性实。 今分二空破通别惑。 且顺诸论教道之说。 小但人空大得二空。 先人后法。 良由今文未论观法。 且寄次第示妙境智也。 二金光下引经证。 三此且下指大本。 二龙树下引类。 大论释经皆先破计。 后方示义。 今明境智亦类彼文。 先破理外见慢惑心。 次斥小乘思议之证。 后方显示不可思议四悉境智。 二夫依下正释境智二。 初定先后。 二世者下依义释二。 初释境二。 初释世二。 初释名义二。 初示世分三种二。 初直列三种。 大论释百八三昧中。 至释能照一切世间三昧云。 得是三昧故。 能照三种世间。 谓众生世间。 住处世间。 五阴世间。 故一家用义。 准彼论之三世。 演法华之十如。 妙谈三千。 固非常情之所企及。 二既有下义须至三。 二世是下辩三通十界二。 初约依正明世间。 二各各下约因果明法界。 二今就下示妙境二。 初示妙义二。 初明三千缘起。 界有相性至究竟等。 因果方备。 十界皆尔则成百法。 十界互具既成百界。 则使因果成于千法。 如是千法不出解惑因缘。 及以所生世出世法。 小说无漏因缘但能灭法。 故令四圣终归灰断。 大说无漏因缘则能显法。 故使四圣终归常住。 故引大经证大乘义。 须了缘起修性皆然。 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也。 然复应知今明千法即是三千。 以约三种释世间故。 且一界报须论依正。 正复假实。 又如初相。 如世日者记于此世。 夭寿贤愚实法也。 僧俗仕庶假名也。 衣食田宅依报也。 岂非初相能表三邪。 初后既尔中可例知。 故千法三千但广略尔。 今文前明三种世间。 今说一千因果之法。 前后相显其义圆足。 二是诸下示三谛妙境。 以三千法皆因缘生。 是故一一即空假中。 三谛互具非纵非横。 故荆溪云。 三德三谛三千。 皆绝言思是为妙境。 二此境下该三法二。 初约三人分二境。 一家明观不出二境。 四念处心对阴色。 而分内外。 此文心对生佛。 而分自他。 十不二门以心对彼依正色心而分内外。 则依正生佛及己色阴。 皆名为外。 荆溪特会两处之文。 立外境也。 应知生佛依正。 及己色心皆是法界。 无不具足三千三谛。 故内外自地皆是妙境。 但为观境近而复要。 莫若内心。 故诸经论多明心法遍摄一切。 须知遍摄由乎不二。 故四念处云。 唯是一识唯是一色。 万象之色既许心具。 千差之心何妨色具。 众生成佛是依报成。 国土废兴岂是他事。 有不达者。 但执唯心不许色具。 而立难云。 色具三千应自成佛。 何处曾见草木受记。 是何言欤。 是何言欤。 以说心具义则易明。 于色示具。 相则难显。 故使教文多明心具欲禀教者因易解难。 以心例色。 乃显诸法一一圆具。 故云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 况唯心之说有实有权。 唯色之言非权唯实。 是故大师为立圆宗。 特宣唯色。 乃是吾祖独拔之谈。 固隐圆宗唯同他说。 其意何邪。 唯心之义。 今非不谈。 以明自心及依正色。 此之三处各具诸法。 则令唯心不与他共。 何者。 忽若不明万法互具。 如何可立心具三千。 金光明云。 于一切法含受一切。 斯之密义深可依凭。 问。 大意云。 色由心造全体是心。 何教文云。 心由色造。 全体是色。 又义例说。 心具三千。 是于无情立佛乘义。 亦是心摄何关色邪。 答。 约能造心摄法易解。 故顺经论以心摄法。 而为观境。 故云色由等也。 大师既云。 唯是一色而分二种。 谓有分别色无分别色。 意指识心为分别色。 此色造心有何数量。 那云。 一向色不造心。 既云。 唯是一色。 那云。 不云全体是色。 又至果时。 依中现正正中现依。 刹说尘说因果理同依正何别。 理性名字已有依正不二之相。 何缘坚执一边具邪。 无情佛乘约心具说。 元是一体从易而观。 勿引此文证色不具大。 师此说令知皆具。 而今据此唯局在心。 是得意邪为失意邪。 欲人生解邪为符我见邪。 二问自下引二经明各具二。 初问。 前以十界而为世境。 次明世境有自有他。 他即生佛自即己心。 乃引华严心如画师造种种阴。 种种之言岂非生佛。 故据此文而设今问。 能造之心可具十界。 所造生佛云何各能具十界邪。 以知世人不解三法无差之义。 谓心为理生佛是事。 理能造事心随解缘造佛。 心随迷缘造生。 三不相离名无差别。 此解违经隐覆圆义。 故兴此问以生后答。 二答。 先引净名实相者。 即诸法实相也。 约今经意。 十界诸法皆实相也。 观身观佛实相既然。 岂不各具十法界邪。 复引华严三无差文。 以证各具。 彼经如来林菩萨云。 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经文先示心造一切。 便以此心而例于佛。 示佛权造同心实造。 次复以佛而例众生。 示生实造同佛权造。 权实虽异因果暂殊。 三皆能造一切世间。 故得结云三无差别。 云何却谓一是能造二为所造。 何得此三无差别邪。 此是今家消彼经文。 若明其义更匪他知。 以今经说因缘果报。 即是实相。 因缘是能造果报是所造。 此之造义既在实相。 是故造义理本具足。 以此理造方有事造。 三法皆尔。 是故得云理事不二本末相映。 理既互融事宁隔异。 三法互具互变互摄。 深有所以。 圆顿之旨终极于斯。 荆溪叹云。 不解今文。 如何消偈心造一切三无差别。 前问那得自他各具十界。 今答岂不各具三谛。 故知十界若通若别。 皆是三谛。 二释音二。 初约口业正释。 十法界中佛者。 今既明机。 须除极果自分证还但是圆机皆名佛界。 悉可称名。 二问下明三业俱机二。 初问起。 二然通下答释二。 初正明俱通。 真寂常照岂简身意。 唯赴口机。 二而今下对偏显圆二。 初明古遍局六。 初趣举。 二随俗。 三互举三。 初正释。 圣标于观必照生之色心。 即身意也。 生标于音。 必对圣之耳识。 既闻音声复观色心。 则是圣应三业机也。 二旧问下通难二。 初他难。 一等互举。 何不名为闻色心邪。 二旧答下古通三。 初叙古通。 举观为应。 既色心两字则彰应广。 举音为机音但一字。 则是机狭。 机狭应广。 深显圣德也。 二今更下今载。 难若逐字者。 则彰感应有可有不。 若俱应俱感。 则不应云应二感一也。 三今不下今为通圣三俱应凡三俱感。 但约与夺互举口意。 四义摄。 独有言音具于三业。 故云义摄。 五隐显。 六难易二。 初难急口机易。 二又第下誓深宜急称。 二今明下引论圆释二。 初以觉观况音声。 且引释论。 三业之事无不圆具。 觉观才动与息共俱。 已成身行。 既是语本又成口行。 意业隐细尚能具三。 身口麁显各具可知。 二但举下明观音圆感应。 大圣一观非独具于一种三业。 须知具足百界三业。 以全法界而为应故。 众生一音圆具亦尔。 以全法界而为机故。 斯由大圣照穷正性察其本末。 难思感应。 岂以人师凡见测邪。 观音玄义记卷第二观音玄义记卷第三宋四明沙门知礼述第二释观智二。 初标列。 二结境下解释二。 初结束世音之境。 欲明观智先束境界。 世间音声品类无边。 尘沙莫喻。 须依圣教结示谛境。 方可明观。 观不依谛邪错何疑。 十界是因缘境者。 以十如是类十二缘。 义无别故。 二二明下正明能观之智二。 初泛明诸境观。 谛缘通四教故四。 三谛唯别圆故二。 二谛加三接故七。 一实唯圆极故一。 无谛体忘观亦不立。 二今约下今依三谛观者。 境顺涅槃新伊之文。 观依中论相即之说。 荡情立法示妙融心。 像末观门此为最也。 初示境通别。 通对顿观别对渐观。 二今对下明观渐顿二。 初双列。 二次第下双释二。 初历教释。 二种观二。 初偏圆并释二。 初约诸部释五。 初依璎珞明三观。 体于三假四句不生。 即俗见真名从假入空观。 观三假俗入即空真。 由俗入真复名二谛。 于空不证。 分别一切三假药病。 应病授药。 故名从空入假。 前用真破俗。 今用俗破真。 若俗若真破用既均。 复名平等。 以前二破作双遮方便。 即以二用作双照方便。 次第破用既立。 一心遮照可修。 故云二观为方便等。 三观俱用从胜名中。 心既即中思议忘泯。 名第一义谛观。 二此之下依大品明三智三。 初正明三智相。 内法内名者。 谓理内所诠法相。 及能诠名字。 外法外名者。 即理外所诠法相。 及能诠名。 空观若成。 于此名相悉能体达无我我所。 故佛言。 摩诃迦叶婆罗门法皆知。 沙门法皆知。 故云内外能知能解。 然其空智但能总达诸法无生。 不能别知诸法缘起。 故不能用诸佛道法。 发起众生一切善种。 假观能尔。 故以道种而名其智。 于一种等者。 夫中观智者。 则了一切皆是中道。 中则不偏绝待为义。 一法若中。 则一切众生因种。 一切佛之道法。 无不咸趣。 一外有法不名中也。 一法既尔。 一切皆然。 故云于一种智。 知一切道知一切种。 一相等者。 结前所说而成遮照。 双遮则一相寂灭。 双照则种种皆知。 遮照同时。 故名一切种智。 二通而下对上辩通别。 璎珞三观大品三智。 通则异名别分因果。 三此三下对大经四智二。 初略示四智相。 大经二十五云。 观因缘智凡有四种。 谓下中上上上。 下智观者不见佛性。 以不见故得声闻菩提。 中智观者不见佛性。 不见佛性故得缘觉菩提。 上智观者见不了了。 不了了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观者见则了了。 得阿耨菩提。 辅行释云。 因缘不殊四观不等。 对别教中。 云住十住地者。 以次第行从住入空。 乃至十地方入中道。 次第住三故名为住。 住及不了并约教道。 二涅槃下对上判离合。 四教证修唯三观智。 空分析体故成四也。 大经观缘明四智者。 取藏析空为下智故。 大品三智璎珞三观简小明衍故。 若以二经之三。 就大经四者。 应开析空生灭一切智。 若以大经四就二经三者。 应合下中同入空智。 四若将下以观智对五眼。 肉天二眼是四智三智。 所观境本不论开合。 慧法佛眼与三观智。 主对已齐。 若论四智须于慧眼。 而对析体二空智也。 五中论下以中论四句结。 二若将下对四教释二。 初正对四教二。 初正对教。 二所以下出所以。 观必教诠智由观得。 今明观智须能诠教。 二教必下广明四相二。 初四教主二。 初明教主一异。 文有二义明其一异。 初跨节论。 只一圆佛被四种机。 说四教法。 次或可下约当分论。 随机所见据教所诠。 四佛体用优劣硕异。 二四教下明补处偏圆。 补处亦明当分跨节。 例主可知。 二若言下四教法二。 初明理尚无一。 二答理下明赴缘说四。 前通释题。 十义之首已明此义。 证理绝言被缘须教。 初明赴缘。 二三藏下明说四四。 初三藏三。 初明教相二。 初明愿行二。 初依谛立誓。 初为陶师者。 合云陶师之子。 因遇彼佛入城乞食。 相好巍巍。 乃发善心而兴供养。 遂对彼佛发于誓言。 愿我当成佛。 一如今世尊。 故今释迦法住之时。 度人多少等。 皆同往佛。 言即起慈悲者。 发心拔苦欲与其乐。 若不谛审非想结集及轮回苦。 又不谛审三无为灭。 及尽苦道。 则不拔苦际非与真乐。 凡外不谛二乘无誓。 菩萨双非依谛立誓。 二行六下依誓起行二。 初六度填愿。 文中所明六蔽为集。 六道为苦。 六度为道。 蔽息为灭。 略举初后中四例知。 此教菩萨自伏六蔽。 对破六道。 令他断集离苦故也。 菩萨戒疏云。 檀破饿鬼。 尸救地狱。 忍济畜生。 进拔修罗。 禅静人中。 慧照天众。 二行此下六度满时。 如尸毗王遍割身肉就鹰贸鸽。 至尽一身不恼不没。 自誓真实感身平复。 是檀满相。 如须摩提王以身就死持不妄戒。 是尸满相。 如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 慈忍不动作誓即感血化为乳。 是羼提满相。 如好施太子求如意珠雨宝济贫。 得珠坠海抒海取之。 筋骨断坏终不懈废。 诸天问之。 云生生不休。 故助抒海海水减半。 龙恐海乾送珠与之。 是毗离邪满相。 如尚阇梨得第四禅出入息断。 鸟谓为木于髻生卵。 定起欲行恐鸟母不来。 即更入禅鸟飞方起。 是禅满相。 如劬嫔大臣分阎浮提地为七分。 城邑山川均故息诤。 是般若满相。 所言满者度本治蔽行期满愿。 今蔽已离与拔遂心。 即知六度其功剋满二如此下明时位三。 初约时明行相。 从古释迦至罽那尸弃佛。 名初僧祇。 准望声闻位。 在五停心及别相总相念处也。 观力既微故不知作佛。 从罽那尸弃至然灯佛时。 名第二僧祇。 位当煖法。 既有证法之信。 必知作佛。 心未分明故不向他说。 从然灯至毗婆尸佛。 名第三僧祇。 位在顶法。 内心了了自知作佛。 口自发言无所畏难也。 无脂肥羊者。 大论云。 此菩萨虽有上妙五欲不生贪着。 以有无常等观故。 譬如有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 王欲罚罪。 语言。 若得无脂肥羊当赦汝罪。 大臣有智。 系一羊养以水草。 日日三时以狼怖之。 羊虽得养肥而无脂。 王问。 云何得尔。 答以上事。 菩萨亦尔。 见无常空狼。 令结使脂销而功德身肥。 二用此下约观明涉位。 问。 声闻根钝尚能速入七贤四圣。 菩萨利智何故三祇犹居顶法。 答。 声闻但于一境一门。 修念处等故易成就。 菩萨遍于一切境界。 一一四门。 复加六度久远熏修。 使一一行摄诸众生令种熟脱。 故三祇内凡化几人超凡入圣。 自身此岸度人彼岸。 故经劫长证位犹下。 言三十四心正习俱尽者。 顿证罗汉及以支佛。 亦三十四心无间而得。 但不以此顿尽正习一言于习有见思习及尘沙习。 菩萨修学尘沙法门。 治其劣慧。 于一一门用四谛观。 伏其正使于一一门六度行熏见思习。 故树王下三十四心。 于尘沙法上证四真谛。 故令正使及二习气俱时而尽。 故能二谛皆究竟也。 方异三乘弟子独彰佛眼佛智。 三此中下约佛明补处。 二若就下结观智。 若于三藏明观音人其相如是。 三料拣二。 初简超劫二。 初问。 一超九劫者。 婆沙云。 尔时有佛。 号曰底沙。 有二弟子。 一名释迦。 乐修利他行所化机先熟。 二名慈氏。 乐修自利行所化机在后。 彼佛念曰。 回多人就一人即难。 回一人就多人即易。 欲令释迦先成道故。 于是舍二弟子入至山中。 时释迦菩萨随后入山。 寻求本师不见踪迹。 正行之次。 忽见彼佛在宝龛中入火界定。 威光赫奕特异于常。 行次忘下一足经于七日。 说于一偈叹彼世尊云。 天地此界多闻室(即北方多闻天王之室也)逝宫天处十方无(逝宫即梵王宫。 外道计彼为常佛为破彼。 故称逝宫)丈夫牛王大沙门。 寻地山林遍无等。 因此精进超于九劫。 在弥勒前成佛。 二答。 弗沙与底沙梵语赊切耳。 弥勒值佛必有超劫。 恐梵文未至。 二简百劫二。 初问。 二答。 住此法门者。 若任运行于六度法门。 则须百劫。 此据常途理数而言。 若精进功倍。 亦何局于时分。 二通教二。 初明教相二。 初示名教。 三乘因位共能忘言契真谛故。 同断见爱故受通名。 然有利根通入后教。 今分四相且从钝说。 前教菩萨至果方断。 三乘不通也。 二此事下辩行相二。 初斥三藏明行位二。 初对事度显空行三。 初斥事非度。 大论斥三藏菩萨云。 具足三毒。 云何能集无量功德。 譬如毒瓶虽贮甘露皆不中食。 菩萨修诸纯净功德。 乃得作佛。 若杂三毒。 云何能具清净法门。 菩萨之身犹如毒器。 具足烦恼名为有毒。 修习佛法如贮甘露。 此法教他令他失于常住之命。 檀有三品。 谓命上身中财下也。 贸鸽割身犹是中舍。 既不了空焉到彼岸。 二不见下明空成行。 施本治悭悭不可得。 三事既空施相不立。 能所既泯真空现前。 是真檀度。 下之五度能所皆空。 是则名为道不二相。 以此空慧荡生法执。 故令众行称理圆成。 三又复下斥定三祇。 空心立行长劫忘劳。 摄无量生经无量劫。 何得限定三阿僧祇。 为逗衍机须破三藏。 非是废除彼教接物。 二大品下约断结明共位二。 初衍门行位二。 初断结行。 梵云萨婆若。 此云一切智发心与此空智相应。 即能断见及破思惟。 即是无生人法法缘慈悲。 自行化他积行填愿。 皆与无生四谛相应。 故能因中断结证理。 二则有下断结位。 二若将下对小阶级。 八人地对八忍。 人者忍也。 世第一后十六刹那齐道比忍。 犹属于贤。 至道比智即名为圣。 二位同在无间三昧。 故以十六对八人见。 此教菩萨从已办地。 留习润生用慈悲道。 与真空观双行化物。 前断正使今侵二习。 至于佛地。 见思习尽真谛究竟。 尘沙习尽俗谛究竟。 第七地中有断有留。 故尽不尽。 二以誓下约扶余习以利他。 正使既尽习不润生。 以誓扶之能生三界。 以藏通教俱不谈常。 生死之身全由惑业。 二乘惑尽不受后身。 菩萨利物恐同二乘。 故藏菩萨用慈悲誓。 扶于正使受生化物。 通既断正以誓扶习而作生因。 尽在不久故似微烟。 既为益他留形三界。 故称名感见能拔苦与乐。 二此是下结观可见。 三别教二。 初明教相二。 初示名教。 诠中故异通。 次第故异圆。 故名为别。 不共般若不共二乘。 全别前教。 圆亦不共故未别后。 不名不共意在于兹。 二此教下辩行相二。 初约次第明行位二。 初明次第意。 虽说众生见闻觉知体是佛性。 而全起作三种之惑。 故须用此觉知之性。 观空破有观假破空待二均平。 方照本性中道之觉。 故名方便。 次第显理既此迂回。 故经尘劫。 从初标志。 次第修学河沙观智。 破河沙惑。 显如来藏河沙性德。 故缘无量四谛发心。 二十信下明伏断相二。 初法。 十信缘中通伏三惑心正着有。 要先观空伏断四住。 方袪滞有。 复偏着空故观六界药病。 成就体析八门道种。 又观四圣惑智因缘。 无量无作八门道种。 二观既成故照中道。 此时三观只在一心。 别向圆修斯之谓矣。 二喻。 圆譬冶铁作器。 别喻烧金作器。 冶谓鎔铸。 淳朴顿融任运麁垢先落。 烧谓锻鍊。 物体犹坚特要麁尘先去。 然后融金以除细垢。 圆观顿穷法界。 无意先观二谛。 二惑任运先落。 别观次第显中。 有意先观二谛。 故使二惑先除。 二此菩下期真应以利物。 初虽次修后能圆应。 二此是下结观智。 问。 别向圆修。 何但结为出假之智。 答。 后胜受名故。 约教道故。 如辅行云。 一教始终虽具三谛。 若入证道不复名别。 是故别教但在于假。 四圆教二。 初约行位明圆二。 初广示相二。 初正释行位二。 初约法示相二。 初教所诠理。 说一切法皆是中道。 一色一心一染一净。 皆具三千悉非空假。 非内即非性。 全性成修故。 非外即非修全修在性故。 既其空假双亡。 修性俱泯。 则中道之义显矣。 二观十下教所诠观二。 初正示二。 初明修观二。 初对境示观。 教所诠法令生妙解。 今依妙解而修妙观。 十界众生所观境也。 镜水譬性德三千。 像月喻修起三千。 内外有无皆无实性。 而三千三谛终自宛然。 二观智下就观明谛。 此无缘观照无相谛。 以无相谛发无缘观。 谛观名别其体本同。 是故能所二。 即非二。 二大品下明证释二。 初证发心相。 若发真心似心观心及名字心。 随位约即明坐道场转轮度生。 故佛藏云。 众生身中已有如来结跏趺坐。 理即尚尔况修中位。 二即于下初发心德。 二入十下入位。 二文云下引文称叹四。 初此经叹真实。 二大品叹具法。 三涅槃叹初心。 四此中下诸文叹眼智二。 初约此经总示。 开示悟入皆佛知见所知见境既该百界。 验能知见即三智五眼。 从胜称一。 如海具众流。 二引二文别释二。 初大论明智。 言十智者。 谓世智他心苦集灭道法比尽无生也。 如此十智通于三藏三乘。 唯如实智属于衍教。 今但证圆。 二眼亦下大经明眼。 既见麁色。 即是佛性具一切法。 即观行五眼从胜名佛。 肉眼见性褒之以佛。 慧见偏空贬之为肉。 二若能下兼明人法二。 初示圆六双。 二以无下明经二益。 三点涅槃者。 大经云。 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 若并则不成伊。 纵亦不成。 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 乃成伊我亦如是。 解脱之法亦非涅槃。 如来之身亦非涅槃。 摩诃般若亦非涅槃。 三法各异亦非涅槃。 此乃三德即一而三。 名大涅槃也。 二是名下结归题如文。 二问答显妙三。 初明无缘与拔二。 初据中道妨慈问。 二指净名成慈答。 观众生品文殊问维摩言。 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 如智者见水中月。 如镜中见其面像等。 文殊言。 若菩萨作是观者。 云何行慈。 维摩言。 菩萨作是观已。 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彼品既是通相。 从假入空彻见三谛即是中道无缘与拔。 二明中道建立二。 初约双非皆破问。 二明中道遍立答二。 初约明中能立偏圆三宝四谛二。 初略示迷中之失。 四教四谛是权实相。 皆依中道非权非实。 而得建立。 今既迷此则一切皆失。 二若明下广示明中之德二。 初示四种四谛唯心。 十种法界忘言之理。 名为中道。 得此理故方施权实之教。 十界融即说者名圆。 十界次第说者名别。 六界无生说者名通。 六界生灭说者名藏。 此之四教各论四谛。 若识中道诸法皆融。 故于一心具四四谛。 二所以下释一体三宝具渐二。 初约圆观明三宝。 佛但双非者。 且从略示。 遮必具照三智圆觉。 方名佛宝。 以法三谛显佛不孤。 僧宝中云。 理事和者。 上三谛法性本圆融。 名之为理。 随情差别名之为事。 佛实相慧具于权实。 实慧和理能说圆法。 权慧和事能说偏法。 故文句明法用方便云。 智诣于规善用圆法。 逗会众生如圆举指目于圆处。 智诣于矩善用偏法。 逗会众生。 如偏举指目于偏处。 言事和即有前三教等者。 权慧随情照谛差别。 即说别教次第三谛。 或说藏通即离二谛。 乃有三教行人。 禀法修行成三僧宝。 若其实慧和随智谛。 即说不次第三谛。 乃有顿修行人。 禀法成于圆教因果之僧。 不独令他禀教成僧。 亦能应作偏圆行人。 修成僧宝。 问。 四十二位。 自等觉来合判为僧。 妙觉为佛。 云何因果皆名为僧。 答。 别相三宝乃以因果而为僧佛。 今论一体。 一人一念具足三宝。 四十二位位位报智冥于法性。 皆名二宝。 位位应身皆名僧宝。 故妙觉应最能三土统理大众。 是故僧宝究竟成就。 若能善识一体三宝。 任运能具诸渐教中三宝之义。 以能和于理事三谛故也。 二故大下引月爱明。 僧相二。 初据经文明诸地智断二。 初正引涅槃二。 初通譬诸地二。 初顺喻白黑论增减二。 初举月光喻。 白月光增以喻发智。 黑月光减以喻断惑。 喻虽前后法乃同时。 二月性下以体用合。 实相则因果不二。 智断则增减有殊诸法不生诸法不灭。 三千无改也。 烦恼灭般若生。 无明即明也。 大经等者。 以无明体是彊觉。 故亦称为明。 二如是下约法地地论智断。 舍喻就法四十二地。 一一智断故云皆具。 二若十下别对诸地二。 初以晦望对妙觉。 月望以喻妙觉理体智德二俱圆极。 故重云不生。 月晦以喻妙觉独头相应二皆究尽。 故重云不灭。 二初三下约开合对诸地。 合前开后。 故以十五对四十二。 此中初三即有黑白两初三也。 乃至十五亦复如是。 二仁王下例诸般若。 但明因位故以十四对四十一地。 地地之中具三般若。 二如此下结僧实立一切因果。 若与中道理和。 必与三教事和。 是则权实由果皆由中道而得建立。 二若不下约迷中。 即破渐顿三宝四谛二。 初示得前失后。 四教三宝及四四谛。 但依二种中道而立。 藏通依离断常中别圆依佛性中。 各有即离故成四教。 外计断常都迷二中。 故失四教三宝四谛。 三教得失在文可见。 二传传下明前多后少。 二以权显实二。 初约圆诠废渐问。 二约权能显实答二。 初舒渐显圆二。 初以观例教。 观既以次显于不次。 教亦以三显于一圆。 利可直谈钝宜渐显。 今若四说利钝不遗。 二若不下以三显圆二。 初示立三意。 二虽说下引文证释。 余深法者。 藏通余而不深。 圆教深而不余。 别教亦余亦深。 故将唯余及以两亦助显唯深。 弄引者。 引去声。 谓曲弄之前必有引起。 言开空法道者。 谓前三教是开通圆空之法道也。 二若入下卷权归实二。 初废三立圆。 前是为实施权。 今明废权立实。 十方三世法皆尔也。 二复次下忘言契理。 寄言显理从偏入圆权非实是。 恐失意者是非不泯。 故以双非绝其思议。 权既不生实亦不生。 故二不生彰乎妙契。 应知此立非权非实。 但是袪乎着语之情。 其所契悟理无别途。 勿谓双非理过一实。 二观心明二种观。 问。 上明诸教无非对境立乎观门。 况复约圆境观皆妙。 何故至此更说观心。 答。 上为解释观世音名。 故约四教明乎观法。 既观世音。 正以他生而为观境。 心佛众生虽无差别。 就生佛境高广难观。 若就心境近而易照。 佛世当机随闻悟入。 境无远近。 灭后初学修观要须拣难从易。 故今诸部约教释中。 纵己明观。 后须更立观心一科。 又复他生不出心性。 若观自心。 则能明见十界众生。 故知观心成前约教世音之观。 今示观心其意略尔。 先标。 次夫心下示二。 初约心源本无境观二。 初明本无心境二。 初明性绝百非。 心源本净等者。 只现前心当处即中。 名之为源。 离一切相名为本净。 无为下列所离相。 既其若此焉立心境。 二虽复下明心非四运。 尚不可以知觉而求。 岂能以生灭而取。 是故不可立心为境。 二岂可下明莫陈观法三。 初法。 心境本无观于何设。 二犹如下喻。 无以比况强指虚空。 三此下合二有因下由缘感须立观心二。 初由缘立心。 有十因缘能修证者。 无能所中立所观境。 二既有下由心立观二。 初略立三。 初法。 二喻。 三合。 二若作下委示二。 初示渐观。 虽明二观二意在圆。 故次第观略指而已二。 若观下示顿观二。 初明全性成修二。 初就法直明二。 初示二。 初于一念观性三因三谛即正因。 三观即了因。 一切法即缘因。 具缘了之正名为三谛。 具正缘之了名三观。 具正了之缘名一切法。 故大经云。 法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脱亦非。 此之三法举一即三三即是一。 非纵非横同居一念。 二十法下观千法皆有三谛。 以其千法皆因缘生。 故趣举一性相叵得故空。 缘起宛然故假。 性绝待对故中。 一法既然千法皆尔。 学者须知千种三谛只一三谛。 说千不散说一不合。 以圆融故千法各得三谛全分。 盖由三谛体是三德。 名秘密藏。 一切诸法不出此藏。 此藏全体遍入诸法。 如世真金具灿烂色。 具转变能具不改性。 若成师子。 则全以色等作头作尾作乎胸背四足牙爪众毛。 岂有一处不具色等三邪。 此三岂可暂分隔邪。 得此喻意则于千种三谛。 不起合散一多之计也。 况今千法且总略言。 广则三千一一三谛。 故荆溪云。 三千即空性了因。 三千即假性缘因。 三千即中性正因。 心法既尔。 众生三千诸佛三千同一秘藏是故一一皆具三谛。 此等法门同居一念。 二此即下结。 即不次第观者。 不思议境境即是观。 若境自是境更起观智。 来照此境。 此乃别修非性德行。 故止观十乘是观别相。 三千空假中是观总体。 以此为妙境。 以此为发心。 以此安其心。 以此能遍破。 以此通塞着。 以此调道品。 以此合助道。 就此论次位。 以此忍他缘。 以此离似爱。 此外无行此外无果。 以将果理为妙行故。 故示千种三谛之后。 便云此即不次第观也。 二华严下按经委示二。 初引经示观二。 初明心造一切。 十种世间皆住真法。 真法无碍故十互融。 融故百界千法具足。 此之理具已有造义。 由理造故方有事造。 故一言心造即二造也。 二若观下观一切皆三。 理事二造各论一切。 略则千法广则三千。 若观心空理事三千无不空也。 观心假中理事三千无不假中。 既三千空空即三观。 三皆能破故总言空。 观三千假假即三观。 以皆立故故总言假。 观三千中中即三观。 皆绝待故故总言中。 此乃三德三谛三千故也。 二如是下结法归心。 二若能下指修是佛二。 初广引经文二。 初引证齐佛三。 初约大经观缘得佛。 十如即是十二因缘。 今观即性故见三千即空假中。 名上上智。 初心修此即名得佛。 二引净名观身等佛。 观境虽异实相岂殊。 故得观自身心等彼果佛。 三引华严心佛无差。 如前委说。 二若作下约经叹观二。 初叹正观。 余观望此皆悉偏邪。 迦叶未闻已前皆是邪见。 二即开下叹是佛。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今家四释。 一圆四位住行向地。 二圆四智谓道慧即毕竟空。 二道种慧不思议假。 三一切智双遮中道。 四一切种智双照中道。 三圆四门。 即不思议空门有门双非双亦也。 四圆四观即三观皆空。 三观皆假。 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皆如次对开示悟入。 四位竪论余三横辩。 故知开等通浅通深。 座室衣三皆称如来者。 以用果法为行故也。 位虽高下境观无殊。 是故四仪皆应起塔。 二如此下结成佛法。 非今所明难越九界。 三明普门二。 初开章。 二随释二。 初通途明门二初列。 二释六初略列门名三。 初列门下通约喻显。 二凡鄙下别就法示二。 初世间二。 初示诸门。 外唯世间故至惑苦。 惑即集也。 爱着三界常乐我净。 故言四倒。 见惑虽多。 不出有无及以一异。 各执四句。 二善恶下束归生死。 二若就下佛法门二。 初示四教通之能所。 通真含中钝入化城见空真也。 利达常住见中真也。 二此则下明四种有乎教观。 大本立云。 若于一教以四句诠理。 即是四门。 四四合为十六门。 若以行为门者。 禀教修观因思得入。 即以行为门。 藉教发真则以教为门。 若初闻教如快马见鞭影。 即入正路者。 不须修观如依电光即得见道。 不更须教。 并是往昔善根习熟。 今于教门得道名信行。 于观门得道名法行。 三能通下广指大本。 二二示下示门相四。 初三藏。 俗既实有不即真谛。 故于俗谛明四种门。 以通于理。 假人叵得四门是同。 但就五阴分别四相。 实法无常是有门观。 三假浮虚是空门观。 二门俱用从容而修。 是两亦门观。 离空有相绝言而修。 是双非门观。 随成一观皆得会真。 二通教。 二谛相即四门不诤。 或观幻有或观幻空。 或双存观或双泯观。 但随根性。 依一门修皆得入道。 三别教。 言观佛性者。 信分别心是本觉性体是三谛。 根钝不知性具九故。 致令三谛体不融即。 随禀一门而修观法。 禀有门者。 观本觉性是真善妙有。 如瓶盆寻为闇覆故。 不能显现。 佛藏十喻皆此门意。 禀空门者。 观于本觉是毕竟空。 无相可得。 由我执者不得覩见。 如迦毗罗城空者。 此城本是释尊生处。 为瑠璃王之所破灭。 释种既尽城邑荡然。 阿难愁恼。 世尊怡悦。 因阿难问。 故佛答言。 汝见迦毗罗有。 我见迦毗罗城空。 大涅槃空亦复如是。 禀双亦门者。 观本觉性不定有无。 如石中金福人见故亦有。 罪人不见故亦无。 有无双照可以证入。 禀双非门者。 观本觉性不可有无而思说也。 绝念而观方可妙悟。 圆教者。 真善妙有及毕竟空双遮双照名岂异前。 但以别人不知三谛体是三德。 不纵不横一一互具。 以此三谛而为四门。 失此意故。 随门各解名有四之四。 今圆得旨。 乃于彼四融即而观。 故得名为不四之四。 虽立行位皆不思议。 三次论下明权实。 偏真为权中道为实。 前之二教能诠能观共十六门。 所诠所证但在偏真。 故皆是权。 别教教道能诠能观皆次故权。 见所诠理及所证地同圆故实。 圆教教观。 能诠所诠能行所到始终俱圆。 故皆是实。 四次明下明普不普二。 初凡渐不普。 二圆门是普二。 初约法直示。 三千之法即空假中。 乃以所通而为能通。 门外无理能所泯亡。 此之妙门普义成就。 二复次下引经委释二。 初众经圆门二。 初别示四门三初约二经一往属空二。 初引净名。 不专引文。 已含释义。 彼经文云。 善意菩萨云。 生死涅槃为二。 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 无缚无解不然不灭。 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彼疏释云。 生死是缚是然。 涅槃是解是灭为二。 今观生死性本来常寂。 本自不缚何所论脱。 又亦不然岂应是灭。 既无然灭不复有二。 是为入不二门。 问。 经疏但以中道之一。 不于缚解然灭之二。 今文何故更加非一。 答。 所言中者。 体绝待对。 若定是一必须待二。 善谈中者必忘中也。 故末陀摩经正诠中道。 而以忘中名为中道。 故自注云。 末者。 莫义。 陀摩者。 中义。 即莫着中道也。 又复今文以彼。 善意所谈不二。 建立圆空释普门义。 若于三谛荡之不尽。 非毕竟空。 岂成普邪。 故知四依深谛中义。 破用自由。 不可执文难于妙解。 二何以下释经义二。 初据本经释。 若真不二必不存一。 亦名不有不无者。 圆教中道也。 此中能破藏通二教单俗单真。 故云不有破假不无破空。 又破别教複俗单真。 故云不有破二不无破一。 盖前三教各以二谛为缚解故。 圆中能具三种二谛。 具故融即乃以融即破于不融。 令成不二。 若尔下明能融亦荡。 虽曰圆中存则成待。 二大经下例涅槃释。 净名生死与涅槃不二。 大经无明与明不二。 二遣一亡。 两经义合。 既其二边与中俱荡。 名毕竟空。 此乃约空明普门也。 二三十下寻净名门。 门具四二。 初举一品诸门。 三十一菩萨妙德净名。 若说若默无非实相。 当体为门。 若就现文增胜而说。 可以分对空等四门。 及以第五不可说藏。 皆名不二无非普门。 二细寻下示圆义各四。 大师妙解尽理而穷。 见一一门具四门义。 如向所引生死涅槃。 二既即中中亦即二。 中即生死名妙有门。 中即涅槃名妙空门。 二即中道中必遮照。 双照是第三门。 双遮即第四门。 虽于一门约义开四。 此四皆悉摄法遍周。 俱得名普。 余三十门既皆融二。 而归不二各四宛然。 文殊以言显于无言。 净名以默彰于无说。 盖示三谛体是秘藏本绝言诠。 既示三谛岂非四门。 复由向者三十一菩萨。 皆从无说显示四门。 门门妙绝不可言思。 得意之机随其所闻。 忘言而证。 其失意者犹谓有说。 莫契无生。 故二大士以言以默。 显乎四门离言说相。 则使彼彼四门之机。 各于其门忘言趣理。 须了无说被四门机。 其功最大。 故诸菩萨虽各兴言不谈一字。 净名杜口广说四门。 是则说时常默默时常说。 若不尔者。 何故备举三十三门。 而言皆有四门义邪。 非旋总持莫穷斯旨。 细寻之说其致甚深。 三肇师下就诸经分文对四。 三十三门门门具四。 义虽成就。 文且幽深。 欲使咸知故。 就显文示四门相。 肇注净名经云。 诸菩萨历言法相文殊言于无言。 山家准肇判属二门。 思益一切即邪即正。 邪是俗有正是真空。 华严游心遍入法界。 岂非妙有。 即达如空岂非妙空。 故此二经皆双亦门也。 复取净名杜于言说。 显于诸法皆非二边。 示第四门其文甚显。 此则诸经据圆实理开乎四门。 深而复广皆是普门。 二大品下通明普门。 大品法华三句明门。 虽不别属四门之数。 而遍摄法皆是普门。 四十二字字字皆具三种般若。 非纵非横而高而广。 故能互摄诸字功德。 智门一门皆通实理。 难入狭小其义相成。 难入故狭狭故难入。 四十余年调机方说。 此门甚妙非七方便能解能入。 斯乃至广而受狭名。 三众经下结门名普。 此经开权永异诸部。 显示实理与昔圆同。 故与众经同明普门。 四随观心并在大本第八辩体中明。 谓随彼根机种种差别。 赴欲赴宜赴治赴悟。 故四门异说也。 观心者。 若以教为门。 即于四门随门得悟。 不须修观。 名信行人。 若闻而不悟。 应须修观。 名法行人。 四教四门各有十观学者寻之。 二别释普门二。 初标。 二至理下释六。 初明中适。 二列十章。 三上通下辩异通。 十双通释既以十隻释观音人。 即以十隻释普门法。 故云通途已约法竟。 今之十门于二严中。 就福德论因果自他庄严法身。 然是性德之行。 还严于性能所本亡。 即非庄严庄严也。 四分别相。 五总生起七。 初慈悲。 菩提之心非小智能发。 心由旷济之念。 而兴无上之心。 二誓愿。 通释慈悲即是誓愿。 不分两门。 今明弘誓能制慈悲。 功力既殊故须别立。 又复慈悲通语与拔。 誓依四谛别示要期。 又慈通凡小誓唯菩萨。 三修行。 福德财者。 即前四度。 神通力者。 即禅定之用。 智谋即般若也。 四断惑二。 初引两论二三道。 修行断惑及入法门。 此之三门有开有合。 若依成论断即解脱。 对于无碍只立二道。 若依毗昙断证不同。 对于方便乃成三道。 二引释下依释论用三道。 菩萨有断故行无碍。 佛果无断故行解脱。 既分因果不可合明。 故用毗昙三道为次。 故今列章。 第三修行即方便道。 第四断惑即无碍道。 五入法门即解脱道。 五神通。 从初至五乃是自行从因至果。 今论化他不出三密。 第六神通即当身密。 第七方便即是意密。 第八说法即是口密。 六供佛。 以法供养结于自行。 七度生。 言入诸法门者。 以中道实智。 入二谛权门。 化度众生同归中道。 六随章释二。 初标。 二始从下释三。 初且约十义释普门十。 初慈悲二。 初约次第三慈通释二。 初就人标列。 凡圣慈悲三种摄尽。 大经十四梵行品云。 慈有三种。 一缘众生。 二缘于法。 三者无缘。 众生缘者。 缘一切众生如父母亲想。 法缘者。 见一切法皆从缘生。 无缘者。 不住法相及众生相。 大论二十亦云。 慈有三种。 文意与涅槃大同。 又论第五明悲。 亦有众生等三。 辅行云。 将三慈悲以对三谛。 义甚显了。 观音玄义记卷第三观音玄义记卷第四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若缘下约法简判二。 初简生法不周。 次第生法二种慈悲。 藏通二教及别住行。 若众生缘亦兼凡外。 二有所缘何得名普。 二若无下别无缘方普。 别教十向圆教初心。 修此慈悲至入地住。 乃能分证。 犹如明鉴不动而形。 磁石无念而吸。 此之慈悲方得名普。 二别释下约圆顿三慈别释。 三慈一念不纵不横。 故大经云。 慈若有无非有非无。 名如来慈。 有即生缘无即法缘。 双非即无缘佛心圆具。 今修佛慈。 故一一慈皆不思议。 文分三。 初众生缘慈二。 初总示二。 初一心缘一界非普。 二今观下一心缘十界。 是普二。 初观众生三。 初法。 对下法缘毕竟空真。 故今众生是难思俗。 真实俗假故曰假名。 非独人我。 称为假名。 十界性一举一即十。 故成百界。 各有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 故有千种。 岂唯已千。 生佛各千皆冥在性。 二喻。 三合。 凡夫一心具而不识。 圆圣法眼一念遍知。 二知此下起慈悲圆。 闻名字学佛慈悲。 即于一念观百界生善恶因缘苦乐本末。 而起慈悲与拔之想也。 大本十如四类解释。 一四趣。 二人天。 三二乘。 四菩萨佛。 若分苦乐者。 应以四趣为苦。 人天等为乐。 或六凡为苦四圣为乐。 或九界为苦佛界为乐。 二今约下委释二。 初明观法二。 初指初后两界。 狱是苦之尤。 佛是乐之极。 二地狱下明一念千法二。 初明地狱具余九界二。 初直明地狱十法二。 初明十法。 十初性。 二相。 三体。 大本通取摧折色心为体。 今取觉苦故的指心。 四乃至下力。 堪任刀火长劫不绝。 五作。 既堪受苦必任作恶。 六因。 三业动作成恶习因。 七缘。 假藉诸恶我及我所。 一切具度助成习业。 八果。 因习淫欲业既成就。 果于苦具见是欲境。 如本染爱。 九报。 习果在心境随心变。 报因既满即受烧然。 十本末。 大本乃以初相后报而为本末。 则修性皆尔。 今欲彰于理事不二。 故以修性而为本末。 全修在性全性成修。 方得名为究竟等也。 二地狱下例九界。 若非十法不成一界。 二问当下明具九界十法二。 初约佛法难具问。 界有法分云何互具。 佛法离染顿出凡圣。 云何地狱具兹十法。 二答大下明凡心即佛答二。 初正明地狱具佛十法十。 初佛性。 仙豫大王欲化外道。 十二年中供养五百婆罗门众。 后令归信大乘方等。 其不归信乃谤言无。 仙豫闻谤乃杀五百。 五百堕狱即生三念。 一念此是何处乃知地狱。 二念从何处来。 乃知人道。 三念何因堕狱知谤方等。 因兹悔过便生佛国。 终获佛身。 此乃仙像知地狱人有佛性故。 杀之令堕三念中发。 婆薮过去杀生祭天。 因堕地狱于狱教化九十亿人。 从地狱出至方等会。 佛言。 婆者。 好也。 薮者。 高也。 好高之人岂堕地狱。 又言。 婆者。 刚也。 薮者。 柔也。 刚柔之人岂堕地狱。 斯是大权示现恶相。 显于地狱有佛性矣。 二佛相。 三佛体。 上品恶心即中道故。 四佛力。 性具大用即八自在。 五佛作。 此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者。 欲明顺修是佛界作也。 九界因果皆违本立。 唯佛因果顺本而作。 以本觉性元离住着。 即无住本。 若不顺本无住而作。 则非佛界因缘果报。 此是妙修此修起时。 豁然能绝七种方便智行之作故喻师子筋絃弹绝百兽筋絃。 师子之乳点化百兽之乳。 须知地狱之心。 本具佛界修性之性。 如大本中以相性体为佛性三。 力作以去是佛界修。 此之修性凡心皆具。 得此作意则了诸修皆顺性起。 六因者。 即是顺修所显之理。 故曰正因。 七缘者。 即是顺修能资智行。 故曰缘了。 而言性德者。 以地狱心本具故也。 八果。 九报即前缘了所剋二果。 地狱之心无不具也。 十佛本末究竟等。 约修性相在释。 与前地狱不异。 二大经下以佛界况余界十法。 雪山者。 极恶心地也。 妙药毒草者。 初后二界也。 佛法超胜地狱尚具。 岂不能具余八界邪。 二地狱下余九皆即十界。 地狱具九已如上说。 九界各各具余九界。 可以意得。 二菩萨下起慈悲二。 初约十界解释三。 初深观善恶境二。 初法。 菩萨修慈只于一念。 遍观十界。 修得善恶皆即性具。 以性照修尽善恶际。 二如见下喻。 二以观下广运与拔心。 观于九界七法因缘。 及以所生二死果报。 皆即性德故起大悲欲拔其苦。 观于佛界七法因缘。 及以所生二德果报。 皆即性德。 故起大慈欲与其乐。 问。 性德善恶及以苦乐。 皆是法门不生不灭。 今何与拔。 答。 斯之妙谈不可轻议。 以三菩萨观于苦乐但谓修成。 故存与拔之功。 莫运无缘之力。 是故慈悲俱不名普。 今知所生苦乐及以能生因缘。 皆是性德。 故拔一切苦不损毫釐。 与一切乐不增微末。 方得慈悲广普尘劫忘劳。 此众生缘与其无缘无二无别。 三此十下结成慈悲普。 二问地下就地狱料简二。 初约重苦妨乐问。 二约乘机代苦答二。 初答众下乘机示因。 以第三念忆知先罪必有悔心。 大圣承机现身说法。 或密警发令起善心。 即乐因也。 或即得乐如婆罗门。 或后得乐如婆薮所化。 二又菩下代苦与乐。 请观音云。 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 二法缘慈者。 前众生缘若缘六界但生死俗。 不得名普。 圆观十界二乘即真。 菩萨是俗佛是中谛。 既在一念。 即非次第。 况复互融而成百界。 弥显一假一切假也。 此众生缘安得不普。 今明法缘即于此境而观于空。 二乘空俗菩萨空真。 佛空二谛。 既约百界即一空一切空。 名毕竟空。 具足言之。 三千即空名今法缘。 安得不普初明观境三。 初深观性空三。 初观千法空。 十界必百性相有千。 观此皆空毕竟无相。 二十法下观三千空。 上之千法于假于实。 及于依报即成三千。 三无我下观二取空。 无能观我无我所观。 无智无得离二取相。 二如幻下举喻本空。 不但俗幻真中亦幻。 方是圆家法缘之喻。 三常寂下引证圆空。 三千荡相即是今教终归于空。 二众生下起慈悲三。 初正示慈悲二。 初明所与拔相。 生死涅槃本无二相。 以不觉故唯苦无乐。 二拔其下明能与拔法。 即以三谛如幻慈悲。 拔与十界如幻苦乐。 二净名下引证真实。 说三谛空慈即真实。 三若缘下结成圆普可解。 三无缘慈者。 中观之别名也。 中则绝待有缘非中。 问。 慈悲须对众生苦乐。 若其无缘何能与拔。 答。 大乘所说同体慈悲。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圆名字位学即心佛慈度即心众生。 众生既同体。 苦乐元性具。 故无能缘所缘。 亦无可拔可与。 如此慈悲尽未来际。 拔一切苦与究竟乐。 圆谈不独无缘若此。 生法亦然。 何者。 生缘假名三谛俱假。 法缘空寂三谛俱空。 无缘即中三谛绝待。 三慈皆照圆融三谛。 岂可二慈非同体邪。 但随宜乐故立三门。 宜取门者。 故说生缘。 宜舍门者。 故说法缘。 宜不取不舍门者。 故说无缘。 释此为二。 初约三观示慈悲二。 初明修相二。 初约双遮明观法。 若缘六界假名。 此假定假即有所缘。 既缘十界假不定假。 故缘即不缘。 若缘六界如幻此空定空即有所缘。 既缘十界空不定。 空缘即无缘。 故云不缘十界性相。 不缘十界之真。 即边是中故遮二边。 既是即边复何中道。 中边绝迹不可思议。 彊谓无缘。 二如是下约双照辩慈悲三。 初法。 心无所寄自在双照。 无拔遍拔拔一切苦。 不与遍与与究竟乐。 二如磁下喻。 不教喻无缘相应喻与拔。 三无缘下合。 二行者下明入位二。 初约位辩有证。 应知理性具三慈悲。 全性起修成三观智。 虽则六位无缘不殊。 必在证悟方彰与拔。 二不动下引喻显无缘。 明镜如慈体现像即与乐。 磁石如悲能。 吸铁即拔苦。 二三谛下约三谛明普门。 三谛名普即是能通。 复云通至中道者。 约证为所通也。 又即一而三为能通。 即三而一为所通。 所通绝待彊名中道耳。 二誓愿普二初释名。 二弘誓下明义二。 初通明誓相三。 初明四誓功用二。 初通明誓成慈悲。 苦集二谛苦因果也。 道灭二谛乐因果也。 二若见下别明誓之与拔四。 初愿度苦果。 二若见下愿解集因。 三清净下愿安净道。 四灭烦下愿得涅槃。 二生死下明四誓铨次二。 初通示因果前后。 拔苦二愿约知难易。 易必居前。 与乐二愿先修后证。 而为次也。 二大经下别证由道获灭。 鑽摇喻道品浆喻有漏善。 酪等四味喻四教灭。 道品不调失方便善。 况四灭果。 不云酪及熟酥者。 文略。 三明四誓总要二。 初明四谛依一心。 世出世间二种因果事类非一。 原其总要不出自心。 何者。 集是四心苦是三受。 道是定慧灭是证智。 岂非四谛皆是一心邪。 二以四谛例四弘。 二次明下明普不普二。 初大师约偏圆拣二。 初偏誓不普三。 初凡夫。 厌下等者。 即六行观也。 谓厌下苦麁障攀上胜妙出。 故四无量约此与拔。 虚伪浅狭何普之有。 二二乘者。 须兼两教也。 不言菩萨者。 与拔分齐只在界内。 故斥二乘见彼不普。 三别教。 以次第故初心不普。 二若圆下圆誓能普三。 初一念圆照明普意。 十界苦集四教道灭。 即于一念圆顿而观。 二遍知下四谛遍知明普相四。 初集普三。 初知凡夫集。 摄大乘师称有为缘集。 体是见爱也。 二二乘下知二乘集三。 初示集名。 摄大乘师称无为缘集。 体是无明也。 二净名证。 不染生死而染涅槃。 结习者。 结使之余习也。 以小教中未说声闻别惑正使。 且寄通惑余习言之。 三大经证。 二乘道品以大望之。 是邪非正。 三乃至下知圆集。 住前似爱住上真爱。 亦是等者。 即无为缘集通至等觉也。 若摄大乘师立四种缘集。 前二集上更加自体及以法界。 今家二意但立二种。 以自体法界不殊无为。 悉是障中无明故也。 若约无为分出二种。 是亦无失。 即以第十地为自体。 等觉为法界。 广如净名疏记。 二遍知苦下苦普。 以因对果知之不谬。 三遍知对下道普二。 初遍知偏道不普。 人天例立道灭之名。 道不动惑灭不出界。 有名无义。 三教道灭虽能动出。 普义不成。 二圆教下知圆教中道普。 三千皆中即名实相。 不动而运方曰大乘。 以此为因故称普道。 四故所下灭普。 三千实相究竟显处。 名为圆灭。 劫火譬中智遗烬喻无明。 三所观下依谛遍周起普誓。 二私用下章安用修性判菩萨起誓。 欲断十界众生之恶。 欲生十界众生之善。 观此善恶若但修成。 不知性具者。 此誓不普。 何以故。 修必次第。 或少或多那得普邪。 观此善恶是性具者。 此誓乃普。 何以故。 性既圆融事必遍摄。 如别教人不知性九。 故十唯十。 圆知性九故十即百。 岂唯界界遍摄。 亦复性相互收。 故得一如而收十界。 以如收界以界收如。 一一无边重重莫尽。 此之界如。 不出善恶。 誓断此恶何恶不断。 誓生此善何善不生。 故知观性誓愿方普。 章安私简以师之义。 成师之说令前偏圆显然可见。 故云语异不言义别。 逭者迭也。 以性十界与圆四谛。 迭相显映也。 三修行普。 指行妙者。 彼约大经五行。 明次不次。 且次第五行者。 一圣行。 谓戒定慧。 二梵行。 谓慈悲喜舍。 此二皆是地前修因行也。 三天行。 谓初地已上证第一义天。 天然之理。 由理成行故名天行。 四婴儿行。 谓示同三乘。 七方便人所修之行也。 五病行。 谓示为九道之身。 现有三障之相。 此二皆是从果起应之行也。 不次第五行者。 即大经云。 复有一行名如来行。 所谓大乘大般涅槃。 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 今文虽示次第意在不次。 以如来行是修行普。 四断惑普二。 初明二观断不普。 藏通三乘及别住行皆二观摄。 十向圆修属后中观。 二若空下明中观断方普。 圆人初心体于见思即是中道。 正破无明名拔根本。 根本既动枝叶先摧。 观障即德名翻大地。 既观中道二观自成。 三观圆修无惑不破。 故得名普。 五入法门普二。 初明偏小不普。 修不称性证乃阶差。 我唯知等者。 华严善财寻善知识。 历百一十城。 所见知识皆云我唯知此一法门。 新经至第五十见弥勒。 第五十三见文殊普贤。 则不复云唯知一法。 故知即是前渐后顿。 二若入下约圆顿名普三。 初法。 大经明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显于我性。 三昧者。 此云调直定。 而言王者。 妙玄云。 空假调直不得为王。 所以二乘入空菩萨出假。 不名法王中道调直故得称王。 二喻。 三合。 三谛之下理定之外。 各有种种助道禅定。 名为眷属。 六神通普。 神通有六。 谓天眼天。 耳他心宿命身如意漏尽。 皆名神通者。 璎珞云。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 天然之慧彻照无碍。 故名神通。 今文略举天眼以例余五。 初明天眼二。 初偏教非普大罗汉见大千者。 准大论第五云。 大罗汉少用心见二千界。 大用心见三千大千世界。 辟支佛亦尔。 今言见百佛土者。 大部文句亦云。 支佛见百佛世界。 不以风轮为碍。 亦无己他界隔。 前同罗汉人属三藏。 此必在通。 菩萨见河沙佛土者。 正唯别教义兼于通。 应知此等天眼见土。 皆约同居净秽言之。 以有余土体质是一故。 二今圆下圆教是普。 缘十法界等者。 圆真天眼具足五眼。 见六道即肉天二眼。 见二乘即慧眼。 见菩萨即法眼。 见佛界即佛眼。 若尔。 与佛眼何别。 答。 净名疏云。 见十法界麁细之色。 名真天眼。 见三谛无二名为佛眼。 二眼见下例余五神。 通妙中明二乘依背舍胜处一切处。 修十四变化发得神通。 六度菩萨因禅得五。 坐道场时得六。 通教菩萨因禅得五。 依体法慧得六。 别教地前依禅得五。 登地发六。 圆教不因事禅而发。 乃是中道之真。 自有神通任运而发。 又云。 三轮不思议化。 七方便普二。 初简通取别。 毗昙三道方便道伏。 无碍道断解脱道证。 今以无碍。 而为道中。 进行伏惑名前方便。 于解脱位观机授法皆后方便。 二若二下明普不普三。 初小教不普。 小菩萨者。 藏通二教也。 不云别者。 以今正明道后方便。 别证同圆故不言也。 二圆教名普。 二谛为方便者。 圆人虽乃三谛顿观。 中须是实。 二谛为权故二名方便。 应知三谛是性三因。 而缘了属修。 故三互融离纵横过。 不同别教三皆在性互不相收。 是故真则三谛俱破。 俗则三谛俱立。 既破既立方便义成。 收得一切方便者。 此之破立何所不收。 若人若天若小若大。 所有智慧为俱破摄。 人等福善为俱立收。 以此破立资发中三不破不立。 故一念圆观。 具性具修含权含实。 思议不绝莫造其门。 入中道已双照等者。 道前自行既以二谛。 资发于中。 道后利他亦复如是。 照真则以真身益物。 照俗则以应身赴机。 故神变二字有通有别。 通则二身皆有神变。 别则真运神灵拔三障若。 应能变现与三德乐。 皆以三千而为神变。 故云遍十法界。 双照用增双遮体显。 于其法身何损之有。 圆人始末方便既然。 故皆名普。 八说法普二。 初小教不普。 此亦指前二教。 以今说法是别圆分证位中。 化他之用也。 二圆教名普。 一音者。 即八十好中一音能报众声。 殊方异类莫不获益。 起信云。 圆音一演异类等解。 九供养普二。 初标列。 二华严下随释二。 初释事供。 分证三千事之本也。 十方六尘理之用也。 上献佛者。 表因趣果。 二理解下释理供二。 初正释。 万行熏智名为供佛。 智具三故名为一切。 此智即是十方三世诸佛正体。 复名一切。 二净名下引证。 食即三谛能发三智。 理佛事佛咸资咸供。 十成就普二。 初举普不普喻二初举萤等。 二举日光。 卉木丛林总举三草二木。 华果成就略喻十番利益。 二外道下明普不普法二。 初明凡小通别。 二今圆下明圆圣慈慧三。 初正明。 二华严下引证。 因乃称性发心。 果则随机遍益。 三譬如下重喻。 此则今经一地一雨众生谓异圣意无偏二。 普门下明普门义无量二。 初明净名三号难受。 彼经云。 诸佛之法悉皆同等。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 名为多陀阿伽度。 名为佛驮。 阿难。 若我广说此三句义。 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 皆如阿难多闻第一。 得念总持。 此诸人等以劫之寿。 亦不能受。 净名之俦者。 彼经俦类。 诸大乘经所称三号。 悉应难受。 二今此下明今题三义同彼。 今之观字同彼第三佛驮之号。 此云觉者故。 世音同彼第二多陀阿伽度之号。 此云如来。 以今世音即如如境故。 普门同彼第一三藐三佛陀之号。 此云正遍知。 一实相开十门故。 此之三义若广说者。 劫寿莫受。 三章安就品证十义。 大章第二释体二。 初略示今品体二。 初示今体。 灵智者始觉也。 法身者本觉也。 同是一觉何所论合。 但为本迷觉成不觉。 圆名字位寻名觉本。 功非伏断合义未成。 五品顿伏得名观合。 六根似合。 分真证合。 今观世音隣极之合。 全本为始实非二体。 以有不觉故约伏断而论于合。 本觉轨持生始觉解。 故名为法。 自然集聚三千妙德。 故名为身。 始觉元明故名为灵。 今能断证故名为智。 本始不二是所诠体。 二若余下异他经二。 初以三二对辩。 余经明三身者。 金光明经。 立化身应身法身。 又云。 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 如来是应能游是报。 法性是法。 此经迹门云。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五佛即应。 能究是报。 实相是法。 本门云。 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 非如非异等。 如来即应。 如实知见是报。 非如非异是法。 净名有解脱名不思议是法。 住是解脱即报。 能以须弥入芥子中是应。 大品三般若亦是三身。 此等众经皆可三身对体宗用。 此品但有二身义者。 名观世音即真身义。 普门示现即应身义。 真是内证之智。 应是外化之身。 若比诸经即当宗用。 虽无体文而有体义。 以智不孤立必合法身。 岂有盖无函有光无鉴。 是则诸经三身故。 可别以法身为体。 此品二身即须法报合而为体。 二只此下明理智不二二。 初约出缠明不二。 前云灵智合法身者。 非二物合。 只此灵智体是法身。 以本觉不觉是故在缠。 名如来藏。 本觉自觉是故出缠。 名大法身。 今既出缠验智即理。 二今知下约一物喻不二。 性德本具权实之相。 七方便人非性德智。 是故不知同体权实。 今之灵智既知权实。 验理智不二。 理智二名只名一体。 其犹一物人若在右物则成左。 人若在左物则成右。 左右名异物未始殊。 故二智与理名异体一。 二若明下广指大本释。 三明宗四。 初正明今品宗二。 初略指。 体章既明智合法身。 斯是出缠之体也。 此体广有自在之应。 此应对于冥显两机。 收一品文罄无不尽。 故以感应为此品宗。 二十界下示相二。 初示机应相。 上出缠之体是寂照之知。 十机若扣即寂之照。 遂蒙真智冥拔众苦。 十机若扣即照之寂。 乃蒙应像显与诸乐。 寂照不二只是一知。 与拔虽殊岂须动念。 致有前后者。 即二问答。 说有前后非一时也。 二益文下二示宗要义。 七难三毒二求得脱。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得度。 此之文义喻如纲目。 若牵感应之纲。 目无不动。 斯为宗要谁谓不然。 二余经下与他经辩异二。 初示他用因果。 本部明一乘因果。 净名明佛国因果。 观经明心观。 金光明指果德。 虽单複不同。 而不出因果。 斯是众经明宗之相。 二今品下就此明去取二。 初去因果通义。 言不尔者。 明今品宗不用因果也。 何者若以义推谁无因果。 从凡至圣能感所感。 此义通漫非的今宗。 但经意不至此者。 出不用因果之意。 盖由经文不谈观音自行修证故也。 以如来答得名之由。 但云即时观其音声。 尚不明观音声观法。 岂有观成入位之相。 若佛顶首楞严经云。 昔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诸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乃至同慈力故能现应身。 同悲仰故能施无畏。 又大悲心陀罗尼经云。 昔千光王静住如来。 为我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以金色手摩我顶上。 作如是言。 汝当持此心咒。 普为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 我于是时始住初地。 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 乃至身生千手千眼等。 若今大部迹本二门。 广明如来修因证果。 及诸经中明佛因果文皆可见。 此品不然。 故云文意似不至此也。 二机家下取感应扶文。 以前答中冥应显机。 具诠三业。 称名常念及礼拜等。 文有因也。 免七种难离三毒根。 文有果也。 至后答中显应冥机。 是故不说三业现因。 而感诸身说。 皆云得度。 盖随浅深悉能到岸。 此有果文也。 此因果文以感往收。 有何所漏。 圣虽无下文虽不示观音修证。 而具谈冥显济物无穷。 以应往收更无所失。 问。 前释名章通论十双。 慈悲福慧属因。 真应智断在果。 至别释中解人。 则圆观初终。 释法则十普始末。 至今明宗。 何故乃云圣无因果。 答。 通别释名明观世音及以普门。 既是等觉无上人法。 道理须明发心立行从因至果。 乃取一代教中所诠修证法相。 解释人法此乃义推。 合有因果也。 今明宗要理须扶文岂。 可却取他经因果邪。 须知今言圣无因果。 乃是文无不妨释名义求自有。 是故今云文不至此。 应知今宗不取因果。 特用感应略有三意。 一者经既不谈所证之理。 故让灵智合法身为体。 既冥理属体故摄物为宗。 二者经不谈圣自修证相。 若用因果则不扶文。 三者一品始终唯诠冥显两应对冥显二机。 若用感应。 宗要善成。 三感应下指大本。 四问若下杂料拣显相。 共十一番问答分五。 初四番约机拣四。 初善恶俱感明微义二。 初问。 若言等者即大本释名中云。 机是微义。 故易云。 机者动之微。 吉之先现。 众生有将生之善。 此善微微将动而得为机。 今以善例恶。 亦有将生微动之义。 可得为机否。 答然者。 许亦是机。 圣心圆照善恶不遗。 善微将生念欲与乐。 恶微将生念欲拔苦。 二性善冥伏明生义。 二初问。 不知性善有可生义。 故兴此问。 二答。 冥伏未现故须圣应。 是善性故得将生。 三善恶慈悲相关义二。 初问。 若善已成不须关圣。 若关圣应微善成着。 恶关圣应亦微恶成着邪二答。 圣岂成就众生之恶。 但以善性法尔关慈应。 则善成得乐。 恶关悲应恶灭离苦。 同体故关非条然也。 四感应相称释宜义二。 初问。 圣智鉴机宜用何法。 那将释感云机宜邪。 二答宜必相宜何局于应。 底盖之喻不在一边。 二一番约应简二。 初约二身无应问。 二约二身俱应答。 法身聚集无量法门。 能应众生种种观智。 应身聚集无量神变。 能应众生种种见闻。 三三番相对简三。 初明感应非一异二。 初问二答。 不一故感应不异故相关。 二明感应非虚实二。 初问。 二答。 云云者。 义应例上。 既非一异亦非虚实。 然双非虚实及非一异须得其意。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理本无差差约事用。 三千理同故不异。 迷悟事异故不一。 悟故佛法为应。 迷故心生是感。 理本一故非实。 事暂异故非虚。 故不二门云。 幻机幻感幻应幻赴。 故地住前异相仍存。 真位分分同佛体用。 至于究竟感应既亡。 复何论于一异虚实。 三以他下明感应难思议二。 初叙他问答二。 初疑凡圣隔异非感应。 剋论感应其体各别。 虽互立能所。 而凡圣定分。 所感是圣必非能感。 所应是凡定非能应。 感应分隔何名道交。 二答能所存没故道交二。 初互论能所。 先立所感所应不实。 何者。 所感非凡故不实。 所应非圣故不实。 次立能应能感不实。 何者。 良以还将所感为能应。 所感既不实。 故能应不实。 又将所应为能感。 所应既不实故能感不实。 二既不实二亦非异。 二不异下各论存没。 既无实无异。 何名感应道交。 故以互存互没而立不异而异。 以由所感而为能应。 所应为能感。 故感应不异。 而今圣边没于所感。 目为能应。 凡边没于所应目为能感。 故成而异就于而异。 故有感应。 就其不异故得道交。 斯是古师情解感应及道交义。 二私难下章安破立二。 初难他义不成二。 初难立义不成二。 初明存没不成。 虽以能所互论存没。 究其体状只于圣边。 没其凡感复于凡边没于圣应。 以其圣没能应不得。 凡没能感不得。 若尔。 感应永殊。 那言不异。 二又感下明不异不成。 大意同前。 二又难下以四性结过。 感能应所自属于机感所应能自属于应故是自性次之二句虽涉感应。 义不相由还属自性。 次有四句皆从彼生。 故属他性。 第三不独由自不独由他。 须二合生乃属共性。 若离自他属无因性。 二问若下明今能妙契二。 初离四句无感应以问。 二答圣下用四悉立因缘而答。 大圣圆证三千理事。 同在一心故心平等。 一一皆了即空假中。 故心为住。 圣既用此平等无住为能应法。 故不住着所应机感。 但随十界乐欲便宜破恶入理四机扣之。 即以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四种之法。 任运而应。 此之感应岂可以其自他共离而思议邪。 又复众生于自生感应。 有四益者。 亦可说言自感自应。 若于三种有四益者。 亦可说言由感生应由应生感。 共能生感共能生应。 离二有感离二有应。 皆可得说。 既无四执随机说四。 故诸经论谈于感应。 不出此四也。 四问妄执下一番约机简二。 初疑妄执之善非机。 二答妄执是恶能感。 五问妄执下二番相对拣二。 初示妙应随情所为二。 初问。 二答。 二问凡下示至圣拔邪归正二。 初问。 二答。 四慈悲利物用二。 初标。 问。 感应慈悲为同为异。 若其同者。 那得分对宗用二章。 若其异者。 请陈其义。 答。 法相开合製立多途。 今文既以般若法身合之为体。 乃于解脱分出宗用。 虽是一德而有二能。 感应则通语关宜。 慈悲则别明与拔。 若论感应不说慈悲。 则似仁王降世而无治理之功。 今明感应则收经义尽。 故立为宗。 次示慈悲则利物义足。 故立为用。 开一为二。 其意略尔。 二二智下释二。 初正论冥显二。 初略辩二。 初对二智辩用二。 初问。 妙经之用断权疑生实信。 正当二智那指慈悲。 二答。 二智之用通亘一部。 具智慈悲今品别用。 二他释下就二身明益二。 初叙他局解。 二今明下明今正义二。 初法二。 初明二身皆常间二。 初明二身皆常。 法以寂照为常。 应以不休为常。 二若言下明二身皆间。 二故知下明二益无二别。 二譬如下喻。 二此中下指广。 大本明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 显真常我性。 通有四意。 一出诸有过患。 二明本法功德。 三结行成三昧。 四慈悲破有。 观音自行已破诸有惑业过患。 功德三昧皆已成就。 正以慈悲令他破有。 故知今用即第四意也。 二问观下兼辩本迹三。 初明本迹难知二。 初问。 二答。 二如观下明因果异说二。 初引二经犹在因。 二若观下引一经已成果。 三二文下用悉檀和会二。 初问。 二乃是下释。 或说已成或说未成。 盖顺机缘令获利益。 勿求其实。 第五明教相二。 初定文相二。 初泛明部党。 二今所下的示所传二。 初示妙经一品。 二而别下明别行之由。 二此品下明教相二。 初同本经醍醐相二。 初明品意。 通于开权显实者。 且举迹门。 亦应更云开迹显本此乃以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 俱为正宗。 以十九行偈后。 俱为流通本迹二门也。 二圆人下明教味。 圆法即本迹二门所诠之法也。 圆教即本迹二门能诠之教也。 二问文下覈今品施开义三。 初覈成施权相二。 初约方便乖圆问。 二答就下约为实施权答二。 初约实人施权答。 圆圣偏说为引渐机。 岂佛说小令佛是小。 就能说人判属圆教。 二又付下约权能通实答。 深信解者。 即嘱累云信如来智慧者。 若不信者。 即七方便人。 二又问下覈成开权相二。 初约机同鹿苑难。 说人虽圆禀人通小。 且如鹿苑佛岂不圆。 只就禀人判属三藏。 今岂不然。 二约部开权迹答。 阿含小部未开权迹。 遂令教味随机属小。 今经开显即权是实。 即迹是本。 虽说小法为通圆经。 岂同鹿苑邪。 三问上下覈成妙用相二。 初约舍用相乖问。 二约体用难思答。 正宗废权立实故言舍。 流通为实施权故须用。 显实体后而论权用。 斯是今经秘妙方便。 观音玄义记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1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