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音义疏记 内容: 观音义疏记卷第一宋四明沙门知礼述释疏二。 初释题目二。 初正释题。 义者。 宜也。 谓解释经文使合宜也。 又义理也。 斯盖智者入法华三昧。 于观行位中见第一义理。 以此义理解今经文。 疏者。 通意之辞。 又音疎。 即疏通疏条之义也。 二说记人二。 释疏文二。 初预分章段二。 初叙二家三段。 此品既是谶师为北凉沮渠蒙逊。 别传于世。 故凉陈已来讲者甚众。 于是分节经文三段有异。 二今师下示天台多种二。 初泛明多种分文。 二若作下正依二段节目。 二就前下正释经文二。 初前问答二。 初分科。 二一尔下随释二。 初问四初时节二。 初释字义二即是下明悉檀二。 初别释相四。 初世界。 东方西方随机乐欲。 二或可下为人。 或有根性闻于前品已得世界。 故云喜竟。 今闻此品即生宿善。 三或可下对治。 疑破解事属于对治。 疑破悟理属第一义。 今从解事当第三悉。 四或可下第一义。 二土者。 谓净光庄严土八万四千随妙音者。 此土华德及四万二千天子。 因彼菩萨来往得道。 今八万发心悟在观音。 二诸佛下总明悉。 如来如鼓四机如桴击之有声声不孤发。 今乃四机扣佛之时也。 二标人二。 初释别名三。 初中道对小。 此菩萨名由证中立。 中必不偏。 今偏从无尽者为对小乘。 是灭尽法特彰中道。 性无尽故。 小乘尽智者。 谓我见苦已断集已。 证灭已修道已。 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无生智者。 谓我见苦已不复更见。 断集已不复更断。 尽证已不复更证。 修道已不复更修。 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也。 二又云下三谛明圆二。 初总示。 二大品下别示三。 初圆空无尽。 拣析示体故。 云即色是空。 应知体空通衍三教。 通则但体生死即空。 此偏空也。 别圆能体涅槃亦空。 此中空也。 离边属别即边属圆。 今在圆也。 圆中名空此空无尽。 二又大下圆假无尽二。 初引经示相三。 初大集约八十明假二。 初本土所修。 此是妙假具于三观。 不灭故假。 不生故空不出故中。 盖不流出二边故也。 此观观佛具观三身。 至分证位名为见佛。 一切佛法无不现前。 且举六度耳。 二身子下依法立字二。 初身子问。 二菩萨答。 具彰愿行。 愿行无尽名于此立。 因缘果报即依苦集立誓。 因缘集也。 果报苦也。 为一切等依灭立誓。 以一切智及五分等佛果法故。 众生性下依道立誓。 以顺法性教化众生知道法故。 皆云发心。 知是立誓。 又檀下依誓立行万行皆为檀等摄也。 称波罗蜜行到果也。 若愿若行皆无作故方得无尽。 凡八下结上愿行。 皆即法界。 是故皆含一切佛法。 二又净下净名就二谛明假。 有为是俗可尽之法。 无为是真不可尽法。 小乘智浅。 尽于有为住于无为。 故归灰断。 圆人观俗即是妙有。 故行万行。 观真能达不空之真。 是故不住三无为坑。 是故二谛皆是常住不思议假。 故名无尽。 三华严约十藏明假。 新经二十十无尽藏品云。 菩萨有十种藏。 三世诸佛皆说。 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 乃至云。 此十种无尽藏有十种无尽。 令诸菩萨究竟菩提。 何等为十。 饶益一切众生故。 以本愿善回向故。 一切劫无断绝故。 尽虚空界悉开悟心无限故。 回向有为而不着故。 一念境界一切法无尽故。 大愿心无变异故。 善摄取诸陀罗尼故。 一切诸佛所护念故。 了一切法皆如幻故。 是为十种无尽法。 能令一切世间所作皆得究竟无尽大藏。 二如此下结经明假。 三又如下圆中无尽二。 初引经示相四。 初胜鬘约佛法明中。 以一切法皆佛法故。 法无不中。 中故常住。 常住故无尽。 二大品约法界明中。 法界体是大总相故诸法皆趣。 如提纲领毛目悉归。 造境皆中何法非总。 今特言意盖为释经。 意为法界理必双非。 名无尽者。 名偏意圆故例真常实无边倒。 今释无尽上下皆然。 三净名示即边是中。 空有当体皆是圆中。 中性不改。 岂可有尽此之无尽荡二边情。 是故能空尽与不尽。 故知下结成圆中是真无尽。 四大品明诸法皆中。 修恶全体是性恶故。 十二因缘及以五阴。 一一如空常住周遍。 非当宗义此文莫销。 二如此下结经明中。 三通达下从德立名二。 初正立名。 能达之意从所达法。 得无尽名。 学者须了。 意即三谛无别所达。 能达亦无。 若其不然非无尽意。 二亦名下例诸法。 心智五阴及一切法既即三谛故。 皆得立无尽之名。 二菩萨下释通名三。 初对梵翻名。 二约华释义二。 初释众生二。 初通明因果。 能生实法所生假人。 始自凡人讫尊极人。 莫不从于众法而生。 二别明菩萨。 从于无尽众行而生。 故曰众生二发心下释余字。 又约上求下化而释。 前以众行生己假人。 今以道法成他众生。 三广释如别。 三敬仪二。 初分经。 二起者下随释三。 初释起二。 初事释。 礼即曲礼。 彼云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郑氏注云。 尊师重道也。 起若今抠衣前请也。 业谓篇卷也。 益谓受说不了。 欲师更明说之。 今无尽意欲请观音利他之业。 欲益己心菩萨之行故。 从座而起。 二观释三。 初约空论起。 文有二意。 初明空观不着诸法。 次明空观自不着空。 故名为起。 二又菩下约假论起。 即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也。 三又中下约中论起。 中道遮照皆绝待对。 故起不起无非中实。 即遮之照。 名不起之起。 此起自能起发中实。 亦能令他起发中实。 二偏袒下释袒二。 初事释二。 初约西土。 二此方下约此方。 言须贾谢张仪者。 合云张禄字之误也。 元是范睢魏人也。 初仕魏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 齐以睢为贤。 私赏金璧及牛酒。 须贾嫉而怒之。 使还谗睢于魏相魏齐云。 范睢以魏密事告齐。 魏齐大怒。 拉胁折齿遭箦卷弃之厕中。 睢不死求守圊者出之。 睢既得免。 易姓名曰张禄随秦使王稽。 入秦见昭王。 昭王悦之拜为客卿。 稍迁左丞相。 后须贾为秦使。 睢乃微服而出杖于路。 贾见而大惊。 问睢曰。 复说于秦乎。 睢曰。 逃亡之人免死而已。 何敢说秦乎。 又问睢曰。 秦相张君子知之乎。 睢曰。 主人公亦得接近。 贾曰。 今欲因子请谒张君。 于是同诣下车。 守门者惊起正色。 贾疑之。 睢入而不出。 贾问门人知是秦相失色。 战惧脱冠肉袒请入谢罪。 睢乃数而恕之。 及贾使还睢曰。 为我报魏君。 令斩魏齐。 不然我将图魏矣。 魏齐后乃自缢。 魏王斩首送秦。 二观解。 以事表理既成法门。 可以修观故名观解。 三释合掌二。 初释合掌二。 初事释。 二观解二。 初表权实。 昔分今合顺部表观。 百界一念权实吻然。 二又五下表事理。 迷殊悟合。 法性五阴凡圣岂殊。 但圣出缠众生在染。 染中性阴起生死阴以为能感。 故使圣人出缠实阴起于权阴而为能应感。 若复性应则归真。 故以两掌表今方合。 欲令行人即观事阴。 合于性阴。 二释向佛。 文唯观解而有二意。 初直明向佛。 次兼合掌明向义。 四正发问二。 初分文立意三。 初带总分节。 二大经下问答功德。 三释论下简示今问。 二世尊下依文释义三。 初释称叹。 二观世下释所问。 三何因下释正问二。 初问能成因缘二。 初别取境智。 境是机感智即圣应。 感应名局因缘则通。 二若就下互通凡圣。 因亲缘疎互论因发。 互论缘助。 二名观下问所成名号。 因缘是实法。 名号是假人。 揽实成假也。 二佛答二。 初分科。 二数者下随释三。 初总答二。 初贴文二。 初明机四。 初标人数二。 初举多数三。 初牒经略示。 经文所举百千万亿。 非谓十界共有此数。 盖指一业有如许人。 二如一下同受一苦。 以苦验人知同一业。 若不然者。 那得同受一品苦邪。 三将此下以例诸趣。 二所以下明多意。 凡地发心尚能遍摄。 果中济物岂有所遗。 境众等者。 机薪若多应火必盛。 二遭苦二。 初成上义显无量二。 初以别业该同受。 上言百千是同业者。 共受一苦。 今言诸苦。 即是有诸百千万亿。 二用此下以此意历十界。 界界有诸百千万亿。 华严明数极至不可说不可说。 二今言下对别答彰遍该二。 初明总答。 文略意广。 上明诸苦实遍十界。 苦由惑业即显能脱十界三障。 广岂过此。 二后别答。 文广意狭别答七难。 约观行解始通三乘。 今之总答文该十界。 三闻名二。 初遭苦闻名共作机。 由过现恶故遭诸苦。 复由二世之善而得闻名。 妙玄云。 从阐提起改悔心。 上至等觉皆有善恶相带为机。 二闻有下四闻三慧俱能感二。 初释相二。 初别指四教四闻三藏能闻所闻皆是实有。 通教即空。 别教即假。 圆知能所皆是法界。 闻既有四思修亦然。 故大本疏解我闻。 有闻闻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 二若能下正示圆教三慧。 前三闻慧不得圆闻。 圆教闻慧四种遍达。 达四皆是不闻不闻。 即闻而思何依何着。 二慧导行。 一心称名名圆修慧。 二此文下结示。 四称号二。 初牒示事理。 二若用下各示称念二。 初事二。 初明一心。 有相续一心。 有数息一心。 二明称名。 今文但称所归之名。 未称能归之辞。 故是略非广。 二理二。 初明一心。 心有生灭不名为一。 今达心性非四句生。 既本不生亦复无灭。 乃名一心。 然立一心对他成二。 若无一无心则无诸无法。 毕竟叵得名理一心。 言达此心者。 即是体达事中一心。 二知声下明称名。 既达心空。 从心所生一切皆空故。 令声响能称所称皆非生灭。 故曰理称。 事未必理理必具事。 以此为因。 安不感圣。 二明应二。 初分科。 二应有下随释二。 初明应相二。 初判偏圆益相三教作意。 应不一时。 圆任运应一时普遍。 二众机下明机应速相。 观音应赴心内众生。 众生机感心内观音。 若不然者不遍不速。 二皆得下明解脱二。 初约多机显圆应。 故前释人数。 云此举众境机多以显观深应大。 二或时下约三速再贴文。 经云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如何观之。 能令众苦普皆解脱。 说听之者宜善思之。 二问十下料简二。 初明十界机应俱时遍二。 初以多机差别难。 二答譬下以四事圆普答五。 初以四喻示。 二菩萨下约四法合。 三安乐下引此经证。 智慧宝藏证财智二。 四又如下又三喻显。 五又是下示三昧力。 中道为王。 统摄二谛。 一心圆入十益普霑。 观音入此三昧。 即是遍入一切众生心性。 常以三昧之力。 与其十番之益。 但由机感亲疎。 致使利益深浅。 王三昧在妙玄第四十益在第六。 二问一下明一心事理立能感二。 初久称无効问。 二散心乖法答。 若能一心称于事理。 其犹形对影生声腾响答。 第二别答二。 初分科叙意二。 初分科。 二叙意二。 初叙他师意三。 初立三机三。 初有人下定三业前后。 二通论下论三机与拔。 免难是除果离毒。 是除因得子是与乐。 三叙三番料拣三。 初问。 那忽与乐者。 古以得子为乐故也。 答。 云少分与乐不碍悲门。 二问。 礼拜乞子示求乐果。 何不令求戒善等业为乐因邪。 答。 乐果称意可引人。 求修因勤苦。 非引接法。 其文在后者。 十九说法广示修因也。 三问。 并答可见。 二有人下立七难二。 初明双隻。 鬼开去来者。 去谓飘堕其国。 来谓到此恼人。 王论轻重者。 被害则重检系则轻。 体则是五开则成七。 二明次第。 鬼王相间者。 三鬼国难。 四临害难。 五来恼难。 六枷锁难。 三四相比。 鬼难在海国则重。 王难在城邑似轻。 四五相比。 王难或死故重。 鬼恼或不死故轻。 各论轻重故云相似。 乃相间也。 三有师下立八难二。 初一师立。 二一师破。 二今明下明今师意二。 初明三机二。 初斥他非二。 初斥情卜圣应。 二今不下斥悲门与乐。 二今言下明今意二。 初随世立次。 此娑婆国声为佛事。 口机为初。 意根冥密起必先身。 身业麁显后心。 而动三业之次岂不然乎。 二若寻下圣应无谋。 且随世俗立次如前。 据圣无谋即扣即应。 二他既下明七难二。 初明次第二。 初且一往立次。 从重至轻一往次第。 二至如下诫不可定执。 二问诸下明所表二。 初以难多唯七责。 二答此下以七难表六答二。 初正示表意二。 初通明七六。 经明七难。 不止在事。 故约观释通亘三乘。 若无所表不能该深。 故约七难以表六种。 外水火风表内三种。 刀锁坚碍表内地种。 王等有情可表识种。 大千世界虽非正难。 是难所依可表内空。 二云何下别示空识二。 初明表相。 二空为下明为难二。 初空。 虽非正难而是难由。 若论观行亦为所观二识。 识起爱见必该通别二种爱见。 二所以下结示唯七意。 二一火下依义释文三。 初口机二。 初明七难七。 初火难二。 初科意三。 初节经文。 二上总下叙经意。 三释诸下列义门。 二贴文下随释三。 初贴文四。 初持名二。 初释文义二。 初释持名。 秉持属口者。 大论云。 出入息是身行。 觉观是口行。 受为心行。 秉持之心既是觉观。 故属口业。 二释若有。 挑字去声不定貌也。 二余皆下明先后二。 初叙古。 谓是互出其义不然。 二今释三。 初约义释。 二如慈下引事劝二。 初引事证。 此是男子名慈童女。 鬻薪养母督于孝诚。 后欲涉海。 母抱其足不欲儿去。 违母掣身绝母一发。 海上失伴入诸宝城。 多岁受乐。 行孝报也。 后入铁城火轮着顶。 绝发之报。 若专行孝不遭火轮。 二行人下劝忆持。 三火难下约重结二遭苦三应。 四威神下结。 二次约下举事二。 初示二人着传。 二其传下举四人免难。 三就观下观释三。 初通标列。 报是事火。 眼见身觉。 业与烦恼但有烧义。 令世善业及三观坏故名为火。 是以称为就观行释。 问。 三观所对唯在烦恼。 纵兼远障只至于业。 事相火等全不妨观。 何得果报预观释邪。 答。 经列七难。 止在人中。 智者深穷。 救难之功在王三昧。 即二十五有真常我性观音证已。 乃能遍拔众生之苦。 于一一有十番破障。 令与我性究竟冥一。 方尽大士拔苦之用。 然十番破不出三障。 若尽理说。 于一一番皆破三障。 今欲易解从增胜说。 报且在事业属有漏。 唯惑至极。 观音修习王三昧。 时具有弘誓拔于法界三障之苦。 故今众生三障苦逼。 一心称名皆得解脱。 其义若此。 岂得不论果报火等。 应知吾祖说观世音圆修三昧。 圆发僧那圆入法门。 圆救诸难。 意令行人倣之修入。 所列三障岂独即今修观之境。 亦是将来所拔之苦。 故知具示七难浅深。 正论观行始末之相也。 二果报下示分剂。 报业烦恼始自博地终至等觉。 皆具此三。 故辅行明分段土至实报土各有三道。 分段三道谓见思惑为烦恼道。 烦恼润业名为业道。 感界内生名为苦道。 方便三道谓尘沙惑为烦恼道。 以无漏业名为业道。 变易生死名为苦道。 实报三道谓无明惑为烦恼道。 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道。 彼土变易名为苦道。 今从增胜而说。 故约事火而为果报。 只至初禅轮回之因。 以为业火。 故至有顶。 三观所破方名烦恼。 故通三乘。 下去诸难其意准此。 三果报火难下随次释三。 初果报火二。 初遭难三。 初通明处。 二如阿下别示相。 三凡一下总结数。 四趣四洲六天初禅。 若加梵王合云十六。 同在初禅且云十五。 二持是下感应二。 初机成获脱。 二直就下指数斥局。 直就果报地上清凉。 验于旧解所失者众。 因华已去丸番破有他不闻名。 二次明下恶业火二。 初遭难。 二初明修因。 上之所明于现报上求免苦厄安其果身。 今所论者修行戒善及八地定。 求于未来人天乐果。 二多为下明遭火三。 初释相。 宿习破戒十恶业等。 于修持时起作障难。 使戒定等善业不成。 名为被烧。 有顶等者。 然有漏善极非想定。 非恶业火。 无所有下即为恶业。 且欲示于恶通三界。 故引之耳。 二术婆下引证二。 初引事。 术婆伽淫欲炽盛火起烧身。 此即业火。 能生事火。 验三种火其性不别。 二金光下引经。 三能破下被烧。 上升之善既为所焚。 乃随恶业牵堕于下。 二若能下感应三。 初成机得脱。 二故请下引消伏证。 梵行者。 净行也。 谓大小诸戒是三乘之人清净之行。 十恶是能破梵行是所破。 三由斯下用此文结。 三烦恼火二。 初就机应解释二。 初明偏圆机感二。 初别释二初约声闻广示。 见思之因分段之果。 四心流动三相迁移名为火宅。 竞共推排争出此宅。 若非一心称观世音。 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此教观音身在此岸度人彼岸。 故令声闻得二涅槃。 二次明下例余位俱机。 剂于通教见思为火。 别教正以尘沙为火。 圆教初后无明为火。 上之二土通名变易。 未能伏断无明惑者。 名钝根人。 若能伏断称利根人。 伏在方便断穷实报。 二凡有下总示二。 初修观被烧。 唯除求离果报火者。 戒善已上皆名修道。 故云九番。 并为五住惑火烧者。 修因禅定。 亦被爱惑三住所烧。 况三毒业见思通摄。 二称观下称名得脱。 各依本法而修一心及以称号。 若成机者无不得脱。 二问菩下明渐顿慈悲二。 初问起。 如上所明二十五有三障苦难十番令脱。 未知大士修何方便。 证何法门。 得如是力。 二答菩下释出二。 初略示。 二所以下广释二。 初明渐次二。 初修观本誓三。 初果报慈悲。 既于元始发菩提心。 凡曰见闻终期济拔。 二受持下修因慈悲。 略云禁戒。 须兼根本十二门禅。 以其业火皆能坏故。 三修无下无漏慈悲二。 初事定。 若据根本。 味禅之外有根本净禅。 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 此等亦带无漏能灭烦恼。 今但从观骨光等为无漏者。 盖取出世事禅之中有火名者。 辩其观相。 此乃以事禅之火。 灭见思之火。 然事禅有四。 即观练熏修。 观谓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练谓九次第定。 熏谓师子奋迅三昧。 修谓超越三昧。 今于四中但举观禅。 中三不引八背者。 以八背中无火名故。 盖随便也。 初云白骨流光者。 即九想中于第八白骨。 修八色流光。 言八色者。 见地色如黄白净洁之地。 见水色如深渊清澄之水。 见火色如无烟清净之火。 见风色如无尘逈净之风。 见青色如金精山。 见黄色如薝卜华。 见赤色如春期霞。 见白色如珂贝雪。 见色分明而无质碍。 八胜处者。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 三内无色。 相内观色少。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 此四句末皆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五地胜处。 六水胜处。 七火胜处。 八风胜处。 此于缘中转变自在观心淳熟胜前八色故也。 十一切处者。 一青一切处。 二黄一切处。 三赤一切处。 四白一切处。 五地一切处。 六水一切处。 七火一切处。 八风一切处。 九空一切处。 十识一切处。 此于所观普遍即观禅成就也。 二又观下三观。 诸火者。 报业烦恼及事定中火。 皆是三观所观境也。 此境缘生故。 先即空次假后中故成别观。 节节慈悲誓。 拔报业及三惑火。 二今住下熏心起应二。 初乘誓赴难三。 初真悲妙力。 即是隣极同体慈悲冥熏众生。 令成机感垂应拔苦。 二若事下众机关誓。 众生若起三种火时。 与本菩萨所起无殊故。 关分果之悲。 以答因中之誓。 肇师云。 发僧那于始心。 终大悲以赴难。 三若众下一时普救别教虽则修有次第。 证必圆融。 故十种机能一时应。 二如华下引经证成二。 初引经。 问。 今家判华严。 善财未见弥勒文殊已前。 皆是别教历别法门。 今文既云此火山者。 名为无尽法门。 若入此门能知诸法。 此门岂非圆融义邪。 答。 此唯于火法门中能知诸法。 不能于余法门知诸法故。 以彼经云我唯知此一法门。 故知仍是教道之说。 若尔。 此之三昧住何谛理破何等惑。 答。 既云。 无尽法门。 又云。 能知诸法。 即是中道三昧破无明惑。 故释签明。 善财若于知识得实相三昧。 则破障中微细无明。 多分并约教道不融。 破无明惑(上皆释签)二举彼下结示。 观音若是别教。 救于烦恼火者。 即如方便命婆罗门所修之相也。 十番利益者。 乃是通结前来三番慈悲。 二次明下明圆顿二。 初明本修圆观慈悲。 初心观火不思议境。 即一火门具三千法。 虽皆互遍相相分明。 即于此境发菩提心。 誓拔众生三障火难。 誓与众生三种火乐。 二若法下明入位法界机应二。 初释三。 初无谋而应。 圆修圆证以圆誓愿。 熏圆力用。 不动一心救十火难。 二虽无下不分而分。 圆普之悲彻底而拔。 实非前后。 浅深应之但就机感。 三障分齐对二十五王三昧力。 自成多少。 免果报火。 当于十五王三昧力。 修有漏善免恶业火。 当二十四王三昧力。 关何一邪。 若除恶业不用非想。 若成善因不用地狱。 以地狱因无成就。 故非想之因无破除故。 故修因恶业极上极下互论不用一三昧也。 二乘已去至圆入中。 节节皆用二十五有王三昧力。 三虽应下入而不入。 虽入诸有三障之火。 以其体了即空假中故。 无相可得。 何有能烧及所烧邪。 二菩萨下结。 二常途下示己他得失。 如幻三昧破阎浮有。 具论十番。 他师唯知果报一益。 故云少分。 二水难二。 初列义门。 二贴文下随门释三。 初贴文二。 初科经。 二问何下释义三。 初遭水二。 初问二答二。 初就水难答。 二火难下对火难答。 二称名。 三水论下蒙应。 二引证。 三观释二。 初列三水。 从增胜意同前火难。 二如地下释三水三。 初果报二。 初遭难。 二是时下机应。 二次恶下恶业二。 初遭难。 放舍浮囊等者。 大经云。 如人带持浮囊欲度大海。 有一罗刹乞此浮囊。 初则全乞。 其人不与。 次乞其半。 次乞三分之一。 次次乞手许。 后乞微尘许。 其人念言。 若与尘许。 气当渐出。 何由度海故悉不与。 护持禁戒亦复如是。 常有烦恼罗刹令人破戒。 若破根本如全与。 破僧残如半与。 破舍堕如与三分之一。 破波夜提如与手许。 破突吉罗如与尘许。 所破虽少。 若不发露则不能度生死彼岸。 菩萨护持重禁及突吉罗等无差别。 今明恶业故言放舍。 二若能下机应。 三烦恼二。 初明机二。 初论惑水二。 初通明诸有水。 菩萨香象足虽到底。 若未达岸宁免被漂。 缘觉观集而为初门。 故云爱水增长诸有。 二二乘下别示四教机二。 初示声闻。 二次支下例诸位。 支佛修行不立分果。 深观缘起久种三多。 福慧既隆预侵二习。 虽未发真。 四流莫动名得浅处。 顿证极果安到彼岸。 通教菩萨正尽得浅。 习尽到岸。 变易二土同以别惑而为中流。 上品寂光方为彼岸。 二复次下示四流。 常途四流只是界内之惑。 今取别惑方名无明。 故知即与五住无异。 但合色爱及无色爱。 为一有流耳。 二菩萨下明应。 前之十番各有修相。 皆所被机求脱之事。 今说本观二种修相。 皆是观音垂应之本。 二初通示二观慈悲。 兼别观者。 略有二意。 一者此教初心立行虽依渐次。 以知中实后心能证王三昧故。 二者欲以历别之相。 显于圆融一念具故。 摩诃止观十乘之初。 先明次第显不次故。 今释此品。 本观皆两有兹二意。 二所以下别明三昧渐顿二。 初渐二。 初渐修。 元始发心上求下化水光三昧。 即观白骨八色流光中一色也。 水胜处等例如火难中说。 二今成下顿应二。 初乘誓赴难。 渐修顿证常鉴法界。 十番机缘三障水漂。 对于因中节节誓愿。 令彼一切皆得解脱。 二如华下引经证成二。 初证。 託于事海观三障海。 十二年者。 十二缘也。 渐渐转深见海十德十观成也。 生大莲华显妙境也。 天龙庄严者。 具妙力用也。 有佛相好常见卢舍那也。 申右手者。 权智应也。 摩我顶者。 实智感也。 即以感应道交彰。 始本分合也。 说普眼经者。 分得果法也。 一日所受至不能得尽者。 一念心尘显大千经卷也。 二当知下结。 既如阿字具一切义。 应知亦是中道法门。 但带教道。 唯知此一耳。 二复次下顿二。 初顿修十界趣水者。 水为法界。 摄诸法尽故言趣也。 既立能趣及以所趣。 故当俗谛。 水尚等者。 所趣之水全体是性。 无相可得。 无所趣故那有能趣。 能所俱空名为真谛。 云何等者。 水尚叵得则无有趣。 有趣既绝不趣自忘。 即以双非显于中道。 此之三谛同一法性。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不思议谛也。 二如此下顿应二。 初明不应而应。 大经云。 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名如来慈。 岂非三谛起慈悲邪。 前总难中十界众生受苦称名。 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不观十界即空假中。 那得一时离于众苦。 良以三谛是生本性亦圣果源。 无有二体。 故同体悲方能圆拔。 二明不分而分。 大意同前火难中说。 今以四流对诸位难。 四教入空离于有流。 等于见欲二流也。 假于有流无染湿者。 假虽彼空亦不着有。 以双流故。 应知假显空亦弥着。 名平等观。 义在于斯。 中破无明。 如常所说。 观音义疏记卷第一观音义疏记卷第二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三罗刹难二。 初列义门。 二随门释三。 初贴文二。 初科经。 二人数下随释二。 初明难五。 初举数二。 初释人数。 若百若千或万或亿。 以其泛海必乘大舶故。 云结伴不可独往。 二贤愚下明入海。 二次遭下难由三。 初正释难由二。 初证。 风非证难。 以古师足风为八难故据结文但成鬼难。 二难由下推。 风是难由。 若展转推之。 皆是难由。 于诸由中风由最切。 是故经文特言风耳。 二七宝下追释宝物二。 初分真伪。 二示似真。 三黑风下更释风相二。 初他解三。 初旧师立。 二有人下他人弹。 三今还下今例难。 二请观下今释二。 初经明风色。 二风加下风黑怖甚。 三罗刹下遭苦。 罗刹鬼者。 本毗沙门天王所管。 有其二部。 一曰夜叉。 捷疾鬼也。 二曰罗刹。 食人鬼也。 遍在诸处。 然其本居海外有国。 或人飘往其国。 或鬼来此恼人。 皆由恶因相关故也。 四一人下明机。 五明应。 二何意下结名。 二约事。 三观释二。 初明风义不局。 世界中风果报风也。 黑业名风。 至失人道善宝。 皆恶业风也。 失无漏财烦恼风也。 以下第五又明鬼难。 具明三障恶鬼之义故。 今观行且从难由风义。 而示欲于六种。 明别圆观即是一切观境之式。 二从地下释风通三障三。 初果报二。 初遭苦二。 初上至三禅。 二如僧下下遍诸趣。 僧护比丘明四阿含为众知识。 五百商人入海採宝。 来就世尊。 请此比丘船中说法。 佛知有益许之。 令去船还海岸登陆而行。 夜宿树下。 商人早发忘唤比丘。 因兹失伴。 独行山林。 见僧伽蓝比丘住处。 若饮食若房舍若温室。 若园林若田地若受用。 皆是苦具日夜之间。 受种种苦。 有百余条。 僧护问故。 皆答云。 当还问佛。 自当知之。 既至佛所。 具陈所见。 佛皆答之。 悉是比丘破诸禁戒。 毁坏常住侵用众物。 于彼海山受地狱苦。 学者览之足以自诫。 二当此下明机应。 二次明下恶业二。 初遭难三涂约果爱见约因。 皆由宿业。 令起爱见堕于三涂。 贪欲之心如罗刹妇。 破戒定善如随食子。 失人天报如食其夫。 二急须下机应。 三次明下烦恼二。 初明机二。 初声闻。 圣财不出七种。 一闻。 二信。 三戒。 四定。 五进。 六舍。 七惭愧。 慧行即无常析观。 行行即不净慈心等。 二行约凡位所修。 七财约圣位所得。 二次明下诸位。 八倒风者。 支佛六度通别圆入空之观。 以常等为倒。 假中变易以无常等为倒。 用正观一心称观世音。 即出二边恶鬼境界。 即能达到中道宝渚。 鬼义合前后章前即此章贴文约事。 后即第五鬼难章也。 二法界下明应二。 初通示二观慈悲。 别虽渐修果能圆应。 二菩萨下别明三昧渐顿二。 初渐二。 初修时逐行起誓。 二今入下明证时随难相关。 二若作下顿二。 初修持三谛圆融。 风字门者。 如请观音疏释六字章句。 以六道等为六字门。 良由六道。 体是法界能通实相。 故名为门今以风字为门。 其义亦尔。 字者。 召法之辞。 二若分下用时一念差别。 四刀杖难二。 初列门。 二解释三。 初贴文二。 初科经。 二释义三。 初遭难。 二称名。 三今言下蒙应二。 初据文消释。 二问下对前料简二。 初问。 二答。 二约证。 三观行二。 初通示三障。 二从地下别释三相三。 初果报二。 初明遭难。 娑伽龙王本宫安住兴云降雨。 六天四域修罗龙鬼感见不同。 天见华宝。 人得清水。 修见刀剑。 二若能下明机应二。 次明下恶业二。 初遭难。 恶业所感三毒炽然。 近障戒定远妨三观。 言思绝处即微妙心。 二起怖下机应。 三次明下烦恼二。 初机二。 初声闻二。 初遭苦二。 初释相。 二故大下引证。 彼经云。 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 令人养饴瞻视卧起。 若令一蛇生瞋恚者。 我当准法戮之都市。 其人闻已舍箧逃走。 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之。 密遣一人诈为亲友。 而语之言汝可来还。 其人不信投一聚落。 都不见人求物不得。 即便坐地闻空中声。 今夜当有六大贼来。 其人惶怖复舍之去。 乃至路值一河截流而去云云。 合云蛇若害人不堕恶道。 无三学力。 必为五阴旃陀罗害。 若不识爱。 为诈亲诳。 观于六入犹如空聚。 群贼住于六尘六入。 欲舍复值。 烦恼驶流应以道品船栰。 运手动足过分段河。 十住未免唯佛究竟。 经文本喻三乘始终。 今喻声闻观法。 十二因缘关禁如城。 黑白不动三种之业。 系属如馆。 五欲为害如拔刀人。 魔境难出如门被守。 二尔时下得脱。 二次明下诸位。 各以本观一心称名即时解脱。 二复次下应二。 初渐二。 初明本誓。 随见随修皆起誓愿。 拔于众生三障刀杖。 二今住下明赴机三。 初赴机相。 三昧神力称本诸誓一一能拔二刀杖下所住法。 以七种难。 表内六种对于观门。 此地种门今修成也。 三如华下引经证。 六种遍收一切观境。 刀杖坚碍属地字门。 故引屋壁地种能现诸佛。 及能发明善财定慧一切功德。 当知地门能成普应。 二复次下顿二。 初圆修。 地为法界。 生佛依正无不趣入地字法门。 当知一尘无不具足三谛等者。 一尘即空一切皆空。 假中亦尔。 二圆起下顿应二。 初总示。 三谛慈悲无不遍摄。 故能一时遍拔众苦。 二若欲下分别。 圆悲该亘不可别论。 若欲易知对机分别。 四洲四趣四王忉利。 此之十有有事刀杖。 能感一十王三昧力。 修有漏善遮恶。 刀杖感二十四王三昧力。 四教三观一心称名。 感二十五三昧之力。 第五鬼难二。 初列门。 二贴文下随释三。 初贴文二。 初科经。 二三千下释义四。 初标处二。 初大千假设。 二对上料拣。 二遭难。 三称名。 四鬼所下蒙应。 恩威即是折摄二门。 以恩摄故害心恶眼二俱休歇。 以威折故恶害亦然。 二约事标而不释合注云云。 上罗刹难已彰其事。 故不重说。 三观解三。 初果报二。 初明难诸天等者。 瞋增诸恶助鬼之威。 慈为善本消鬼之势。 行者当知。 若多瞋恚。 常与恶鬼同其事业。 若常慈悲。 与佛菩萨。 同其出处。 二如是下明感。 二次明下明恶业二。 初明难二。 初鬼动三毒。 虽是恶鬼使人淫佚。 亦是淫业所召。 以其多起淫思。 致令淫鬼得便。 瞋恚邪见亦复如是。 又是宿业互相招集。 故于今日同造恶因破于善业。 二三毒下诸恶名鬼。 如前业火业水业风。 故今诸恶得名为鬼。 皆以三毒而名恶业。 与烦恼何异。 任运起者名为烦恼。 卒起决定能动身口名三毒业。 今既能破五戒十善。 必非任运贪瞋痴也。 人天散善名为动业。 四禅四定名不动业。 二若能下明感。 三次明下烦恼二初机二。 初明难二。 初所遭难二。 初明满大千。 男性刚利如见推划。 女性柔染如爱缠绵。 二何以下遍三界。 二此鬼下遭难人。 小草已上八番行人。 俱为烦恼鬼之所害。 二若称下明感。 见爱尘劳即染而净。 是故净名取譬。 侍者随意所转。 二次明下明应二。 初渐二。 初随修立愿。 如讫拏迦等。 即请观音经缘起也。 毗舍离此翻广严。 彼国人民遇大恶病。 眼赤如血两耳出脓。 乃至六识闭塞犹如醉人。 有五夜叉名讫拏迦罗。 吸人精气。 二于诸下乘誓普救三。 初示相。 渐修顿证法身自在。 法界众生三障鬼难关于本誓。 一一救之。 能令诸鬼皆为佛乘。 二如华下引经。 斯是菩萨住鬼法门。 能以鬼身广作佛事。 三障之鬼或破。 或用得自在故。 一切鬼难一时普救。 三故知下结益。 二若圆下顿二。 初明圆观慈悲。 识种乃通今约鬼修。 别从爱见识种为境。 一识一切识一切识一识。 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 此是鬼门十界。 三谛依此妙境。 真正发心乃能遍应。 二若分下明随机分别。 事鬼既能恼于帝释。 故地居天四洲四趣。 感于十种王三昧力。 余义同前。 六枷锁难二。 初列门。 二随释三。 初贴文二。 初节经。 二上临下释义四。 初标罪。 二在手下遭难。 三鸟死下称名。 曾子云。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四蒙应。 二约事。 三观释二。 初正明枷锁三。 初果报二。 初明难。 事系唯在四趣三洲。 二若能下明感。 二次明下恶业三。 初明难。 二若欲下明感。 三故经下引经。 廷尉检系可有散时。 妻子钱财系无脱日。 望现在等者。 只今妻子及钱财等亦业亦报。 何者。 若从现说名之为报。 从过去说名之为业。 应知障善皆是宿恶。 此之宿恶或已成报。 乃附报为障。 即今妻子及自身依报等也。 若未成报今在业道。 亦自有力令善不成。 又今妻等不定为障。 若于往世同营善因。 今则能为修道助缘。 如妙庄严王因妻子故。 见佛悟道。 现见有人妻子劝善畜财能施。 今从恶因所感。 妻等名锁名狱。 若归观音则成报之业。 及未成者是恶皆息。 三次明下烦恼二。 初明机二。 初约声闻二。 初约小释二。 初明难。 凡夫见思全在。 初二三果思惑未尽。 皆名有罪。 罗汉思尽名为无罪。 大品经指学无学。 名为大龙。 故云摩诃那伽。 学人残思名为有罪。 无学断尽名无罪俱未无余。 名同在狱。 既有果身宁逃五阴及以三相。 乃名检系。 权实等者。 此约有罪示也。 碍于二智提拔名杻。 妨于二行进趣名械。 小以断常为中道枷。 能障五分为法身锁。 只是见思对于所障。 得杻等名。 二称名下明感。 二此复下明通大。 若就通惑论杻械等。 即藏通人。 若就别惑明杻械等。 即别圆人。 二次明下例诸位。 二若论下明应。 因中渐顿慈悲。 果上圆普与拔。 皆如上说。 二若三下兼明空识二。 初普应指前。 二论其下本观。 今说二。 初渐二。 初本观慈悲二。 初随观示。 一切烦恼是识所为。 识最是难。 空虽非难能来难。 故空亦名难。 空为业者。 亦是业由身内有空故。 能动作造于业因。 外空亦然。 空为惑者。 于境迷悟成障成理。 一切法邪一切法正。 而于节节起誓与拔。 二故净下引经证。 入不二法门品。 明相菩萨曰。 四种异空种异为二。 四种性即是空种性。 如前际后际空故。 中际亦空。 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 是为入不二法门。 既云四种性。 即是空种性。 就性明空空是中理。 此以中理不于事二。 彼约五种即性故不二。 今明六种岂不即性得经意故加于识种。 弥显不二。 若其空识不即中道。 将何以为王三昧体。 二成王下乘誓应赴二。 初示相。 二华严下引证。 见空实相。 能于虚空立种种事。 利诸众生。 二若作下顿二。 初空识圆修。 诸门观法多推心识。 从近从要初心易故。 人根不等。 有宜观外而得益者。 四念处中。 下界众生多着于外。 故令摄境观于内心。 上界众生多着内心。 故令观色夺于内着。 今观空种。 亦是色类。 唯是一色空外无法故。 一切十界悉趣空门。 空即三谛故。 一切法皆即三谛。 三谛慈悲无生不摄。 二起无下慈悲普应。 第七怨贼难二。 初列门。 二贴文下随释三。 初贴文二。 初正释怨贼二。 初科经。 二难处下释义四。 初标难处二。 初明处。 二次明下明难二。 初释满中。 二怨者下释怨贼。 二二标下遭难人二。 初示四义。 二商者下释四义四。 初释商主。 二既有下释商人。 三既涉远下释重宝。 以人众路远显所齎宝贵。 四险路下释险路。 以处以人二事释险。 三机者下明有机二。 初示经四义。 二所以下通释四义二。 初明前三助进二。 初释二。 初明设三所以。 一心称名为计策者。 更无过此知德可凭其胆则定。 二若不下明无三不进。 二故知下结。 二三义下明后一能感二。 初明因三故唱。 二南无下翻梵就华。 四明蒙应。 二次结下寄结口机二。 初举经。 二今言下释意二。 初约威力明。 二巍巍下约字义显。 二约事证。 三观释三。 初果报。 二修善下恶业。 修善治恶。 若恶多善少恶即怨贼。 若善多恶少恶为僕从。 氷炭之势多能灭少。 系念成机恶销善立。 三次明下烦恼二。 初略明机二。 初通明四行遭贼。 以前六遍。 备明八番破惑感应。 故今怨贼但明四行。 遭烦恼贼将历四教。 自摄八番。 言四行者。 一戒法受持。 二听习教理。 三研修正观。 四正助合行。 出世行人要先禀戒。 随境护持持心习教。 凭教显理称理修观。 以正导助。 若非此四入圣何期。 初商主下戒中三句明受一句明持。 五尘能杀持护之心。 名戒怨贼。 次或法下听法中。 师徒说听皆欲依教而显至理。 此二俱得名重宝者。 以其诠旨得则俱得失则俱失。 其犹识指方乃见月。 故知解教诚为不易。 何况理乎。 而其徒主两喜杂魔。 二宝俱失。 师为利故说。 徒为名故学。 斯之两人皆成魔业。 或师瞋弟子。 或弟子恨师。 亦是二人值于魔事。 或心下修观中。 心王若正心数亦正。 王数同求正智之宝。 三毒觉观能劫此宝。 最为怨贼。 或般下正助中。 正观般若导五助行。 共显理宝。 般若如知金藏。 五度如用功掘出。 六蔽之贼害此二因。 还今藏隐。 是名怨贼。 二将此下历诸教明感。 四教行人一一须四。 若遇怨贼。 一心称名四行皆就。 二例明应。 例前六种故略不说。 第二意业机二。 初列门。 二贴文下随释二。 初贴文二。 初科经。 二释义二。 初正明意机二。 初总示经文。 二通称下通释经义三。 初依经论释三毒二。 初通释二。 初明单複。 云贪瞋痴。 此三单也。 今从複列。 故云淫欲瞋恚愚痴。 大本疏云。 自爱为欲爱他为淫。 自忿为恚忿他为瞋。 自惑为愚惑他为痴。 二有人下明多少二。 初他明少。 二意谓下今明多二。 初立少乖经。 二今明下明多能感。 毒之多少由习重轻。 求之进不由机有无。 无机者毒多毒少俱不求离。 若其有机毒之多少俱能求离。 古人不解执多不求。 今明能念任多亦离。 二大论下别释二。 初正别释三。 初贪欲四。 初大论明宿因。 意同此经。 谤经之罪历诸恶道。 纵得人身。 淫欲炽盛不择禽兽。 若不求离。 复沦苦趣无解脱期。 二不择下现事明过患。 术婆伽缘略如玄记。 褒姒者。 褒国之女也。 周幽王伐褒。 褒人以姒献之。 王甚惑之。 初幽王与诸侯约。 有寇即击鼓举烽。 诸侯来赴。 及惑褒姒褒姒无笑。 王欲其笑。 乃击鼓举烽。 诸侯皆至而无寇。 姒乃笑。 又好闻裂缯之声。 发缯裂之以适其意。 及申侯与犬戎兵至。 击鼓举烽。 诸侯以为如前见欺。 无复至者遂败。 三净住下二经明虫鬼。 各是有情。 以共业故资人倒惑。 又阿含云。 淫亦有鬼。 鬼入心则使淫佚无度。 四如大下大经明多少。 习果若成报果在即。 故云熟也。 如人灾至合当王宪。 即有恶人奖助为恶虫鬼如助者。 地狱如王宪。 此多欲相也。 若反此者名为少相。 二瞋恚四。 初约喻明瞋相。 二故遗下二经明障道。 慈是一切善法根本。 瞋既乖慈名劫名障。 百法明门者。 即障别圆地住所证之法也。 仁王云。 初地得百法明门。 二地得千法等。 地论云。 入百法明门增长智慧。 思惟种种法门义。 故百法者。 应如百法论所明。 三大集下二经明魔业。 佛以慈定能伏天魔。 是知瞋心为魔所降。 习近瞋恚是报熟时。 四若例下例上有虫鬼。 若虫鬼潜伏是瞋少相。 三愚痴二。 初明过患。 三句明于邪痴之相。 如大经者。 合云习近愚痴是报熟时。 此乃邪痴习报二果。 痴心习成。 地狱报熟也。 二例前下例虫鬼。 多少随人。 二三毒下总结过。 二欲离下约伏断明得离三。 初示念得离。 二有人下斥非显正二。 初他解非灭离。 以由他师不解常念。 致令三毒不得灭离。 二今谓下二经明尽净。 经直言离。 那专伏释。 若以念故唯能伏者系念六字能净毒根。 至成佛道亦只伏邪。 三今作下正明伏断果报修因。 三藏菩萨。 此三伏惑。 声闻缘觉通别圆菩萨方便土人实报土人。 此七断惑。 三问离下约问答明常念二。 初约念非离惑难。 二答经下约念即智慧释二。 初略明正念之德二。 初即念明慧之功。 念想观智等诸名字。 有过有德有偏有圆须约六句定其法体。 故圆中念破偏小智。 圆中之智破偏小念。 偏小之念修圆中智。 偏小之智修圆中念。 圆中之念即圆中智。 圆中之智即圆中念。 以此六句评法是非。 方解一切经论名相。 问家昧此。 故使非念而是于智。 今此圆文既云常念。 显非二边有生灭念。 双遮双照中正之念也。 体烦恼性是观音身。 不破烦恼不立观音。 破立既忘能所斯绝是为常念。 恭敬观音。 不离三毒而离三毒。 若有观音可生缘念。 若见三毒须灭离者。 此乃增毒非离毒也。 二若如下离念说慧之过。 二今此下委明修观之相二。 初忘照各论四句。 此之正念染体既绝忘照不妨。 即照三谛即忘三观。 虽约四句唯忘三观。 以双非双。 亦只是中故不以色念忘俗也。 以色例于一切诸法。 不以非色念忘真也。 合云。 不以非色非非色念。 忘双遮中也。 不以亦色亦非色念。 忘双照中也。 约照三谛复成四句。 亦以色念照俗也。 亦以非色念照真也。 亦以非色非非色念。 照双遮中也。 亦以亦色亦非色念。 照双照中也。 应知善忘假者方善照假。 善忘空者方善照空。 善忘双非方照双非。 善忘双亦方照双亦。 不须以空忘假以假忘空。 双非双亦皆悉尔也。 此就圆论念。 即法界无德不备。 故作四句说之自在。 终日忘四终日照四。 如此方是常念观音。 二或次下渐顿有诸四句。 次第非念忘四句也。 次第论念照四句也。 忘照本求离于三毒。 故次第离亦有四句。 若得别教三观之意诸句可见。 何者。 如照空时。 必须忘空以遣着。 故忘照成者必离见思。 故此空观有忘有照有离。 次观假后观中。 皆须论于忘照离三若不次第忘照及离。 斯是圆观如向四句。 二次就下观释二。 初前七番指上。 果报已上至通菩萨。 皆不能破无作之集。 别人虽破而在后心。 今从初心故同前指。 二今但下后三番当说二。 初三毒逆顺委示二。 初约界外双标。 二今取下依法相广释二。 初逆顺各示二。 初顺约烦恼释。 初明毒害二。 初二乘三毒二。 初明毒相二。 初合明三毒。 二开三下开成八万。 既有三毒须论等分。 四分各具二万一千。 是故成于八万四千。 界内既尔界外亦然。 何者。 以大乘说诸法不灭。 云断惑者。 但转有漏而成无漏。 入假入中。 八万四千随观而转。 至果乃名八万四千波罗蜜也。 二净名下引经证。 观众生品。 天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 至大弟子便着不堕。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尔时天女问舍利弗。 何故去华。 答曰。 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 勿谓此华为不如法。 所以者何。 是华无所分别。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乃至云。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 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彼疏解云。 华至菩萨皆堕落。 者表菩萨住不思议解脱。 生实报土已离别惑。 彼妙五欲所不能动。 故华不着身皆自堕落。 至大弟子便着不堕者。 二乘但断界内五欲故。 世间五欲所不能动。 别惑未除故。 为界外上妙色声之所染污。 故诃言。 结习未尽华则着身。 下文料简云。 结习未尽华则着身。 何关别惑。 答。 大论云。 于声闻经说为习气。 于摩诃衍说为正使。 即是别惑二未断下菩萨三毒。 同有此三毒者。 望前二乘名同义异。 前但贪空。 今贪俗中前瞋生死。 今瞋涅槃。 前不达真。 即是中道为痴。 今见中道未得了了为痴。 如大树折枝之譬者。 大论三十云。 譬如泽有树。 名奢摩黎。 枝觚广。 大众鸟集宿。 一鸽后至住一枝上。 枝觚即时为之而折。 泽神问其故。 树神答云。 此鸟从我怨家树来。 食彼尼俱类树子来栖我上。 或当放粪。 子堕地者恶树复生。 为害必大。 是故怀忧。 宁折一枝所全者大。 彼喻菩萨畏于二乘坏灭佛乘心也。 二欲除下明机应二。 初明正念机应。 二永离下明上土全分。 生身菩萨若未得入别圆地住。 生方便土。 故于变易论全未离无明之惑。 若在生身入地住者。 即生实报。 故于变易除残别惑。 一变易土分于方便实报。 异者只由生身于无明惑。 有侵未侵不同故也。 二次明下逆约法门释。 以烦恼名立观法称。 不顺常涂故云逆说。 然若不知性恶之义。 云何三毒而为三观。 于中二。 初明毒观欲成二。 初明凡小毒少。 法略于痴人略菩萨。 痴随贪恚亦名为少。 菩萨偏假三毒非多。 二菩萨下示圆人毒多二。 初就毒名论大。 语稍同前意则永异。 前在二谛偏论取舍。 是可离法。 今就三谛说贪瞋痴。 是究竟道。 理性之毒莫不遍周。 故皆名大。 五不受者。 谓受亦不受。 不受亦不受。 亦受亦不受亦不受。 非受非不受亦不受。 不受亦不受。 皆言不受者。 即无生观荡于取着也。 前四即离四句也。 后一谓观亦自亡也故大品第三。 身子问须菩提何故不受。 答云。 般若波罗蜜空故自性不受。 无明下明痴毒须论即性异前唯修。 又痴下明痴等。 若非即性。 岂皆如空不可尽邪。 二如此下约法门明妙三。 初标列三门。 理性之法德过一际。 或称毒害。 或称功用。 今明三毒是三法门。 则佛菩萨无不修证。 二大慈下解释三相圆观见思三毒之境即三法门摄一切德三。 初大贪法门。 大慈大悲者。 诸佛以无缘慈悲普熏三业。 于十方世界普现色身。 而作佛事。 慈悲之名虽同四无量中而体永异。 四摄。 一布施摄。 二爱语摄。 三利行摄。 四同事摄。 众生情所爱者即是此之四法以四接引导以正道。 而度脱之。 十力者。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无畏者。 即四无所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于八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失。 则无微致恐惧之相。 故称无所畏。 三昧即百八三昧解释并如法界次第也。 二大瞋门。 般若即三般若。 四边不可取者。 观照般若即寂而照。 不可以有取也。 方便般若即照而寂。 不可以空取也实相般若非寂非照。 不可以双亦取也。 而寂而照不可以双非取也。 迦毗罗城如玄记。 三大痴法门。 前取舍二门虽具中道。 而取门终以立法为宗。 舍门终以荡相为主。 今两舍门岂不具于二边。 而终以双非为体。 不三而三三门宛然。 三而不三门门绝妙。 初约无缘直示。 二举鉴像难思。 三引净名杜口。 三引人证结。 诸法无行经云。 诸天子白佛言。 世尊。 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 上尸利无上尸利。 文殊语诸天子言。 止止诸天子。 汝等勿取相分别我不见诸法是上中下。 如汝所说文殊义者。 我是贪欲尸利。 瞋恚尸利。 愚痴尸利。 是故我名文殊师利。 乃至云。 我是凡夫从贪欲起。 从瞋恚起。 从愚痴起。 我是外道是邪行人。 诸天子言。 以何事故自言我是凡夫等。 文殊言。 是贪欲瞋恚愚痴性。 十方求不可得。 我以不住是性中故。 说我是凡夫。 文殊。 汝云何名外道。 文殊言。 我终不到外道。 诸道性不可得故。 我于一切道为外。 诸天子言。 汝云何是邪见行人。 文殊言。 我已知一切法皆是邪虚妄不实。 是故我是邪行人。 说是法时万天子得无生法忍。 二欲满下常念感应四。 初明机成德满。 二一切下明诸圣所依。 三故无下引无行经证。 四一切下结成佛法。 二此三下逆顺合谈二。 初被物双示。 就三烦恼常念求离。 名为顺说。 约三法门常念求满。 名为逆说。 满离俱时。 但约悉檀去取说耳。 二如华严下引经委证三。 初证贪欲逆顺。 说离欲际顺也。 随类见女逆也。 欲是烦恼是故说离。 欲是法门是故说住。 即离即住唯离唯住。 离深住深。 离极住极。 今观世音乃是际极住离贪欲故。 一切机求离求住。 皆须常念。 二又四下证瞋恚逆顺。 以调一切顺也。 苦楚治罪逆也。 恚害烦恼是故须调。 瞋恚法门是故须行。 逆顺无二调行不偏例前贪欲其义是同。 但欲是乐法故作实事接物令离。 恚害是苦。 故以幻事调他令离。 若其机缘宜以实杀。 而得益者。 即如仙豫杀婆罗门为瞋法门。 此乃假实互现例于贪痴。 亦可幻设。 但得逆顺相即之意。 不拘假实也。 三方便下证愚痴假实。 如前火难。 具引经文逆顺满离。 例前二毒其义不殊。 二次此下明二观慈悲。 例前大士。 本修三毒满离之观。 复见众生为三毒过之所恼害。 亦见欲满三毒法门。 故起慈悲。 誓令众生离三毒过满三毒德。 今成补处隣极三毒。 故能任运遍法界应。 普令众生满离成就。 然渐顿观皆观三毒。 顿则满离不二而观。 渐则初心但观于离。 后乃满离相即而照。 二结意机。 经文可见。 观音义疏记卷第二观音义疏记卷第三宋四明沙门知礼述第三身业机应二。 初列门。 二贴文下随释三。 初贴文二。 初分经料简二。 初分经。 二文云下料简二。 初独女求男问。 二解者下女无子苦答二。 初他谬解。 二今解下今正释。 二求男下依经解释二。 初求愿二。 初大师销文二。 初释求男二。 初唱经。 二释义二。 初分经三义。 二愿与下略二解一二。 初略愿行。 二德业下释德业。 二释求女二。 初唱经。 二求女下解释二。 初明存略意。 二女人下明相貌意。 二有人下章安斥谬二。 初斥非显是二。 初叙他谬立。 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此之二句据义犹是女之德业。 他师谬谓双释男女伏疑之文。 意恐人疑。 男之智慧女之端正。 皆由修种忍智之因。 非圣能与。 不修而得堕无因过。 故出彼意云。 众人咸谓。 观音但能交会父母等也。 二私难下明今正义二。 初难破二。 初立义难。 福慧受生皆由缘办。 观音既能与其生缘。 何不能与福慧缘邪。 二难观下引文难。 儿不修因。 圣不能令有福慧者众不称名。 何故得脱。 此以现文破无因执。 不用义解同心乞福也。 二今明下正立二。 初释。 观音用遍三千法界。 于诸众生得大自在。 无生缘者令植生缘。 无福慧者亦能令种。 此等皆于中阴中作。 故中阴经云。 妙觉如来以神足力。 将于无量四众八部。 入中阴中。 化作七宝讲堂七宝座等。 彼中阴众生七日至一日。 终者尽令住寿。 如来与化佛说法教化。 令七十八亿百千那由他中阴众生。 起无上正真道意。 经说甚广。 尚能令彼中阴众生发菩提心。 岂不能令植福慧邪。 二今不下结。 二结叹二。 初两句解释。 四句经文虽是结句。 亦是释疑则可两向。 若宿植德本众人爱敬两句经文。 定属生女德业句也。 二问礼下对前料简二。 初问。 二答。 二引事。 三观解二。 初明果报二。 初无子苦。 阿鼻地狱无求子念。 诸余轻系苦乐相间。 六欲诸天皆有亲爱。 故无子者而生苦恼。 二礼拜下明机应。 二明修因。 有漏无漏一切善法不出定慧。 即男女义。 皆须修习并名修因。 不同诸难。 别以有漏之善名为修因二。 初列章。 二法门下释义二。 初辩法门二。 初以事表法二。 初正表法二。 初表世间法二。 初明苦集。 无始至今常为痴爱。 及根尘识习熏资熏。 生于惑业无量男女。 此之眷属一切众生莫能舍离。 二若外下示外书。 易云。 乾道成。 男坤道成女。 礼云。 天子之与后犹阴之与阳。 天子修男教后修女顺。 二若就下表出世法二。 初表能生父母。 佛于一切而得自在。 名为国王。 尊严如父。 经教含理开发智慧。 养育如母。 佛法和合生三乘僧。 故经云。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得佛法分。 又权智历缘能成果用。 实智冥理能生果智。 故一切佛皆由此生。 初则果能生因。 次则因能生果。 共成一义也。 二又慈下表所生男女。 净名云。 慈悲心为女。 善心诚实男。 先据此文立于悲智。 名为男女。 冥中道智即是诚实善心故也。 乃类此法立诸男女。 初以禅慧对于男女。 次分三乘以对男女。 后约佛性见对不见。 而分男女。 何者。 既以见性为丈夫相。 即彰不见为女人相。 复约照性自具男女。 佛性正观决破无明。 为福德智慧之男。 中道慈悲含覆一切。 为端正有相之女。 二今借下结表意。 二问那下释难明表二。 初执无妨有难二。 初立无男女理。 二大经下引无男女文二。 初正引教文二。 初引大乘文。 大经二十八云。 涅槃无相。 谓色相。 声相。 香味触相。 生住坏相。 男相。 女相。 是名十相。 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次大论净名及安乐行皆列男女二名。 非之以显无相。 若不二门云。 无定慧乃是男女所表之法也。 二小乘下引小乘文。 理无相故不可言说。 无相即非男女相也。 空平等故。 离男女等一切相也。 二男女下结无所表。 能表男女既无。 所表定慧安在。 二答大下即遮而照释二。 初广释三。 初说默相即二。 初据理妙绝。 若论绝理尚不可说无男女相。 岂可被论有男女邪。 二善巧下被机有无。 若于众生有四益者。 或说无男女。 或说有男女。 故引天女。 不离文字说解脱相。 性空即脱。 何妨文字。 真无三世俗即有。 二谛既即说默无违。 二非有下明一二本融三。 初法中道双非则无定慧。 当体双照定慧宛然。 言未曾相离者。 即定慧不离法性也。 二譬如下喻。 岂因左右令一身异。 岂可一身而废左右。 三合只一觉性有寂照德。 名为定慧。 岂此二德暂离觉性。 三言定下明定慧互具二。 初约义明具三。 初法。 一觉静明名为定慧。 是故此二终不孤立。 二譬上以一身左右。 譬于二德不离一性。 犹恐谓其二德相离。 故以二人左右譬之。 此如修性不二门云。 二与一性如水为波。 二亦无二亦如波水。 当以彼喻而寻此喻。 三定慧下合。 二何但下据文证释二。 初慧具定。 男本表慧而兼福德。 即慧具定也。 二文云下定具慧。 慈心种相者。 经云。 清净慈门刹尘数。 共生如来一妙相。 即无缘慈定而修其相也。 互具可知。 二故知下总结二。 初以一二相即结。 此文男女各具二德。 即表定慧二法互具。 若非体一何能互具。 故以互具。 显乎体一。 故二不二舒卷自在。 二理实下以说默相即结。 理非一二赴缘两说。 如此说者何异不说。 经示男女其德互具。 表于定慧一二无异说默不殊。 能此解者方得经文表法之义。 二次明下与愿二。 初示义门二。 初明十番感应四。 初果报。 二修因下世善三。 初五戒二。 初表行法。 二若不下求愿满。 行人若为五种惑业。 牵破持心。 当念未来感报苦乐。 归命观音。 障退戒完二求即满。 二十善。 若例五戒妄摄口四。 酒即意三。 并慧属男。 若自细作。 不绮是真实属男。 不两舌是和爱。 不恶口是柔善属女。 不贪痴是无染智慧属男。 不瞋是慈属女。 余同五戒。 三修禅下。 八定定即四禅四空各有修证。 且论初禅五法为修五支为证。 修以乐欲精进巧慧。 此三方便分别属男。 忆念一心此二方便静细属女。 若证支林三支慧多属男。 二支定多属女。 若论二禅四支。 一内净。 二喜属男。 三乐。 四一心属女。 三禅五支。 一舍。 二念。 三慧属男。 四乐五一心属女。 四禅四支。 一不苦不乐与第四一心属女。 二舍三念清净属男。 若论四空。 一空处定。 二识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 四非有想非无想定。 此四虽无支林男女。 而有微细四阴。 通以四处受想为女。 行识为男。 若论四无量心。 慈悲属女。 喜舍属男。 今且麁辩备在禅门。 须者应检。 三四教四。 初三藏三初声闻二。 初表行法。 略举停心以为所表。 念处乃至正道节节应明男女之义。 以诸道品不出定慧二法故也。 直缘谛理者。 即四谛十六行观也。 出观等者。 历事之时。 愍物执常为说四谛。 名法缘慈。 二若不下求愿满。 出观男女者。 法缘即正智之男。 慈悲即柔和之女。 既带空入假则历事不染故不畏诸有也。 二支佛二。 初表行法。 缘方便等者。 即凡地修福种相之时。 名起慈观。 慧观者。 即观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发真约顿证之位。 出观能用。 生法二缘之慈。 譬鹿回顾者。 大论譬三兽在猎围求出不同。 声闻如麞惊怖跳出都不顾群。 缘觉如鹿虽顾盻群怖不停待。 菩萨如大香象。 虽遭刀箭拥群共出。 二若不下求愿满。 三次明下菩萨二。 初表行法。 方便智慧。 或第六度分地世智。 或辩六度邪正之智。 或是事中伏惑之智。 此皆方便也。 此等犹是能生男女所被之机必修六度。 乃以五一而为所生之男女也。 二若定下求愿满。 二通教二。 初表法。 小同三藏唯论菩萨。 凡亦同前。 唯于真位以智为男。 以慈为女。 二求愿下愿满。 三别教二。 初明男女生相。 此教外凡为破见思所修。 正助作意趣空。 望中犹名有为有漏。 五度福严故称为女。 而知地上无作智严在今心性。 乃缘此性通伏无明。 名之为男虽缘无作为偏修空。 尚违中理。 故男女相遥。 若入内凡见思破处。 心趣假中顺于本性。 名男女交。 至回向位正修中观。 名怀圣胎。 证初地时即遮而照。 慈智合发名为双生。 得念不退无两边过。 副本期故地名欢喜。 二慈悲下明男女有能所生。 初地慈智男女既是真因。 任运能生上地男女。 上地复生极果男女。 是故诸佛皆以初地。 为祖父母。 仍辩慈智得名。 所以慈悲称大者。 以拔苦与乐物荷深恩。 故称为大。 十力无畏既唯自证。 物莫能知故不称大。 四圆教二。 初表法。 此教顿修。 始心即用性德慈智。 以为男女。 方称经文双具德业。 慈无偏缘故名端正。 慈即佛相故名有相。 女德备矣。 智离边邪故名质直。 智含万善故名福德。 男德备矣。 似位无明不覆而覆。 名曰处胎。 初住慈智不显而显。 名曰双生。 真慈出假爱见莫拘。 真智趣果无似爱滞。 亦不畏者同体权实。 二皆无缚。 二方便下愿满。 四变易。 言两番者。 方便实报同名变易。 乃以二土名为两番。 若实报人断证虽分四十一品。 皆是破于障果无明。 唯求究竟慈智男女。 故于此土论一番益。 其方便人根虽利钝。 法分渐顿而皆大乘。 俱求佛智。 此土唯望实报为益。 唯求分真慈智男女。 是故论益亦只一番。 二复次下作三差料简三。 初明人天定散二。 初明有善禅之德。 空居四天因亦修定。 以散心强故但名男。 例此四空以定强故。 合云唯女。 四禅诸支既对定慧即名男女。 俱时而得故曰一心。 二从三下斥无动出之功。 三界功德虽名定慧。 而皆爱味。 或杂邪见都属有漏。 是故男女无动出用。 二从二下明藏通智断二。 初明有无漏之德。 二从二下明无中道之失。 大经既以见佛性者。 名为丈夫。 故不见性皆名女人。 无漏诸定不能发生中道之智。 故如石女。 二乘偏空名为定多。 菩萨偏假名为慧多。 此之定慧俱不能见。 寂照平等三德之性。 迦叶菩萨涅槃之前。 岂是外道名。 邪见者。 盖未出二边。 望中名邪。 三唯有下明别圆地住。 修因虽异证道是同。 斯乃性德缘了。 显为果中定慧。 二故知下斥他局第三劝持二。 初科经。 二劝持下释义三。 初劝持。 二格量二。 初科。 二格量下释四。 初格量本。 经举六十二亿恒河沙不多不少者。 佛顶首楞严云。 此三千大千世界现住世间。 诸法王子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数。 修法垂范教化众生。 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既是现住娑婆菩萨。 是故特举为格量本。 二问。 三答。 四正格量二。 初约教释二。 初约佛眼略示二。 初以少格多。 二问起答释二。 初以人情问。 二答佛下约佛眼答。 佛眼所照称法界量。 四多法界不增。 四少法界不减。 故云功德正齐。 二问何下对他解广释二。 初问。 虽示佛眼称量不谬。 其意难明。 故须问起。 先引古释方彰今义。 二旧解下答二。 初叙旧解非五。 初引物论等。 其福实殊者。 谓六十二亿之福实胜观音。 但是方便引物论等此解最谬。 破意可知。 二二云下田有高下。 对劣显胜。 不见观音证理之德。 何名为叹。 三心有浓澹。 四时解不解。 意谓观音虽少。 称名之时解心现前。 六十虽多。 供养之时解心不发。 是故多少得福乃等。 此之二释皆在持供。 心之优劣叹德远矣。 五有缘无缘。 父母有生育之缘。 故供之福深毁之罪重。 路人无缘故浅。 文虽不斥理亦全疎。 岂可观音但与众生有缘而已。 二今明下明今义是二。 初明今立义二。 初约实际释。 一多人法皆无性相。 二空既显一实斯彰。 存则假实暂分。 亡则一多齐致。 存亡不二方名正等。 二一中下以经偈释。 举华严偈释今经意。 良由一与无量俱同实际。 故互能圆解也。 以实际之多生观音之一。 故非是一。 以实际之一生河沙之多。 故非是多。 既其一多无决定性。 故互生非实也。 照其事理者事谓一多之相。 理谓融即之体。 慎勿以多为事以一为理。 二法华下引本论证论以持六十二亿河沙佛名为校量者。 古云。 论误。 盖不解论意也。 今具引论文并荆溪解释。 方晓其义。 论云。 受持观音名。 与六十二亿恒沙诸佛名。 彼福平等者有二种义。 一信力故。 二毕竟知故。 信力复二一者。 求我如观音。 毕竟信故。 二生恭敬心如彼功德。 我亦得故。 二毕竟知者。 决定知法界故。 法界者名为法性。 初地菩萨能证入一切诸佛平等身故。 平等身者。 谓真如法身。 是故受持观音。 与六十二亿恒沙诸佛。 功德无差。 荆溪云。 以此验知。 须依圆释。 何者。 于二义中。 信力约事毕竟约理。 事理相资方成所念。 如信力二中。 既云求我身如观音。 即指化身。 又云。 观音功德我亦得之。 乃指报身愿齐报应。 方乃成念。 但念果德者。 何必识理。 故次义云。 知法界等。 次引证位。 即是初地且引分证。 令人识之。 故知若念观音三身。 须却以念佛校之。 若以念法身论之。 纵引十方诸佛其功亦等。 何但六十二邪。 所以论文虽似举经。 乃是增句释义。 亦如方便。 初加难解难知。 欲说大法乃增三句。 而为申释。 今六十二亿菩萨加以佛释。 二又约下约观释。 虽三种观俱受修名。 而中是性是故得云二观发中二观实不等者。 破立不等也。 虽乃不等而二皆是中道之德。 二与中道毕竟不异。 中道既等。 二岂不等。 是故言空三皆是空。 假则皆假。 中则皆中。 乞人难胜其实不等。 亦以此二同一法性是故等也。 三结成。 此但通云受持名号。 以正格中言一时故。 复引大品一华供佛。 以类一时持观音名。 其善流入法性海。 故如海无尽。 言至毕苦者。 二死尽也。 盖言成佛散华之福犹尚不尽。 大章第二问答二。 初标章述意二。 初标章二前问下述意二。 初述前科。 称名常念及以礼拜。 三业现前。 故曰显机。 菩萨以此为所观境。 法身灵智即始本二觉。 分合之真身也。 望于众生即能观智。 乃以此知冥应拔苦。 即此境智而为因缘。 亦名感应。 以此因缘名观世音。 蒙说已领。 二今问下示今意乃明观音意业鉴机身业现相。 口业说法。 既令众生知觉见闻。 故云显应。 而且不说众生三业修行之相。 此由宿善冥伏在怀乃能致感故曰冥机。 通释十双即当法慈福应珠显权迹缘断十隻之义。 二分科释经二。 初分科。 二一云下释经二。 初问二。 初示三业文。 方便问意者。 非是道前取理方便。 正当证后鉴机方便。 二此是下明三业德二。 初通释三业二。 初标列三义。 二三不下解释三义三初释三不护二。 初法。 作意等十字是其护义。 实不两字彰于任运。 然须不其三惑之护。 即能三业任运度生。 二譬如下谕。 二三无下释三无失。 不护显于思义寂绝。 无失彰其逗会称宜。 得三悉益即会事也。 得第一义即冥理也。 三三轮下释三轮二。 初遍示三轮。 三业应机旋转自在。 能为众生摧破三障。 故名为轮。 二虽音下释不思议化二。 初约义释相。 心体离念。 即是法身本性智慧。 今虽垂应委悉被机。 而能称本离于思念。 故于法身无所损减二净名下引经证释。 分别诸法证于垂化。 于义不动证不思议。 即理而事名不动而动。 二问意下别明示意二。 初问。 二答。 若随自意无能测者。 若随他意蜫虫亦知。 又无机者不测。 有缘者令知。 二佛答下答二。 初分经二。 初别下释义三。 初别答二。 初悬示经意三。 初明诸身。 皆答三业二初释相二。 初以三答三。 二又但下约二答三二。 初现身具三。 二若说下说法具三。 不如树木风吹作声。 口兼身业其义易明。 故不言也。 二二释下结示。 二从别下以诸身。 束对十界二。 初约义示。 若据身说理合齐等。 但约经中结说文少。 故云十九。 如八部四众伹结一说耳。 二而文下足阙文二。 初明菩萨二。 初叙他四解。 二若三下今取古本。 若指上品今品那阙。 若云脱落余何不脱。 若言观音即是菩萨不须更现。 妙音菩萨何故更现。 故云。 三解皆有难也。 若依古本。 即今品文菩萨一界为化义广。 最不可阙。 二又无下明地狱二。 初叙三释若指上品亦可为例。 其次二释人之局情耳。 二今明下明今有义二。 初依总答明有。 总文既云现种种形。 岂可无于地狱形邪。 二又请下据二经明有。 请观音经游戏五道文。 先明地狱。 方等陀罗尼经说。 婆薮大权示为商主。 坚执邪见杀羊祀天。 生陷地狱于地狱中。 说法教化九十亿罪人。 来至佛会皆令得道。 那言代苦不论说法。 况复论云多作佛身。 岂不说法。 三今通下约诸身对机四句二。 初释相二。 初通示四句。 经云众生应以佛身得度。 即现佛身为独现佛。 为兼余身同度彼生。 又为一界独感于佛。 为兼余界同感于佛。 诸身乃至执金刚神能应共独。 能感共独不可偏执。 故今通就十法界应。 对十界机。 一多相对立以四句。 方见经文感应之相。 二别对三相。 不唯感应多少成于四句。 人法因果亦有多少故。 须更立两重四句。 初机应四句二。 初若妙下释四句四。 初一界度一界。 三即下三土以现佛身。 必遍三处。 盖等觉下至于凡夫皆能感佛。 故须三土以明其应。 初实报能度所度纯一佛界。 二方便土就本而说。 故曰五人。 生彼土已没其异称。 以皆求佛。 是故感应亦纯一界。 三同居土且明寂场圆机感佛。 不论形类及兼别机。 是故亦当第一句也。 二若寂下一界度多界。 更以寂场对于次句。 不唯形异亦乃根殊。 能感虽多能应唯一。 问。 何不二酥对于次句。 那将初乳配两句邪。 答。 本论佛界度于多界。 二酥之佛胜劣相合。 钝见劣身尚是偏空。 体非佛界。 故以寂场一中道佛。 度于圆别佛菩萨界及五道形。 方名一界度多界句。 三若有下多界度一界。 诸时诸会三乘八部翼从世尊共化一机。 或诸大权共成化事。 或佛自遍现而度一机若有一人应以十界身而得度者。 观音即现十身而为说法。 四若佛下多界度多界。 文中且约作十界身。 遍入诸道而为此句。 若委论者。 或有多机同在一处应以十身而得度者。 亦随彼现也。 用此下历五味。 若就根性为能感机。 就所证体而为能应。 则乳唯得一界度二界。 醍醐唯得一界度一界。 若就形相为感应者。 则味味中各有四句。 既云应以何身得度。 知正约形为感应也。 学者应知约土约味。 别对句者欲易解故。 若见一多四句相。 已一切时处应自在作。 二复次下人法四句。 上之四句以人对人。 今之四句以法对人。 此由经云而为说法。 故须更论人法四句。 初句云。 善财从百一十者所历之城也。 知识即五十三人也。 虽带人辩意在所说法异。 二三两句可见。 第四句云。 一道出生死。 而言多法者。 盖于法法开佛知见。 以开十界十如。 皆是实相即不思议之多法。 此四能被多少之法虽引诸经。 皆显观音能应之德。 三复下因果四句。 上二四句对机说法。 法须修证从因至果。 自若不然他何所効。 如转四谛灭我已证。 道我已修。 故诸身说一一皆有因果始终。 方能被物。 故四句中戒善麁略。 感报亦然。 故因果俱少。 声闻因中凡分内外。 圣有见修正助行法。 遍于三藏。 而只证得二种涅槃。 故因多果少。 独觉不禀三学行法。 但观彫变顿成果已。 能具种种神通化事。 故因少果多。 菩萨修因时长行广。 及成佛果二智万德。 故因果俱多。 此等皆是悉檀示现。 修因证果大略如是二观音下结示二。 初结归圣能。 二有人下叙他斥局。 虽因果迭论一多互说。 不能显于权实体相。 今以十界三重四句。 望彼之义尘岳相殊。 二旧释下科释经文二。 初科经二。 初旧科二。 初分三枝末。 二若尔下释疑问答。 二今明下今科。 二一明下释义八。 初圣身四。 初佛身三。 初垂应相状二。 初约身简定二。 初定应化。 化则变化。 歘然而有歘尔而无。 盖是暂时益物相也。 应则应答同物始终。 如极乐人民。 寿不可数佛同无量。 此土寿促佛同八十。 有降生日有入灭时。 即八相佛也。 若寻等者。 据列三乘八部四众。 至金刚神。 宛是一期化物之相。 知非歘尔也。 二问何下拣真应二。 初问。 因向文云。 妙觉法身应于三土说法被机。 既本是真佛。 何用垂应方说法邪二答。 虽云多种。 岂出四身法报应化。 法身则远而难示。 应化则近而易狎。 报身则亦远亦近。 智同法身像属胜应。 般若赞云。 应化非真等者。 此以真法而夺应化。 是则无相之相方名真佛。 无说之说方名说法。 据妙觉法身等者。 此据住上品寂光。 方是真法上地菩萨亦莫能覩。 以等觉还皆住果报并依业识见佛。 若望妙觉俱是胜应。 故云真法渊远。 如妙音等者。 问。 妙音东来。 先现八万四千众宝莲华。 文殊见已而问于佛。 据此亦是不识应相。 那忽引证不知真身。 答。 斯乃见迹不识其本。 即是不知真身也。 故下问云。 是菩萨种何善本。 修何功德。 行何三昧。 即真法也。 二若从下就土分别三。 初实报二。 初示应相。 圆满相好者。 如华严如来相海品。 及随好光明品说十莲华藏世界。 微尘数相一一皆以妙相庄严。 说一实谛者。 若约教道。 实报犹有别教根缘。 亦说无量四谛。 今约实论也。 二示机宜。 四十一地皆与妙觉分同体用。 故不可以九界之身并劣应应之。 二复次下有余二。 初论有无二。 初大小有无。 方便实报二土俱受变易生死。 偏目此者。 上土分破此中全在。 从强受称也小乘不说常住佛性。 见思若尽果报永亡。 大乘谈常。 故三界外更立三土。 无明全破则居寂光。 分破实报全在有余。 五种意生身即全在者也。 楞伽但明三种意生身。 今家约义开为五种。 且三种者。 一入三昧乐意成身。 此拟二乘入空意也。 二觉法自性意成身。 此拟通教菩萨出假意也。 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 此拟别教菩萨修中意也。 若开为五者。 于三昧开两教二乘。 于觉法开别教十行。 或作七种两教二乘。 各开为二。 不云别教十住者。 义同二乘入空故也。 若论九人生方便土更取别教十住。 及取圆教十信。 摄入三种意生身中。 以未断无明未生实报。 通言意者。 以未发真。 皆是作意成之。 以生并从果说。 此依妙玄并辅行撮略而辩。 二释论下经论定判。 二此应下明机应二。 初明但示两应。 初示胜应者。 问。 前实报身而云此应非余土堪。 至此那云圆满相海。 如前实报。 答。 彼应真机与应分合。 此应似机与应未合。 此犹作意彼则任真。 能见既殊所见宁一。 但为此机无明已伏或少分除。 故用报相引令入真。 云如前者。 稍似实报非谓全同。 二示劣应者问此土一佛。 示于胜劣两种相貌。 与同居土尊特丈六合身之相。 同异如何答方便两应。 但说次第及不次第二种大乘五种意生。 其土禀教虽有利钝。 既皆禀大学佛智慧。 俱知佛身是大觉性。 能修中观伏无明者。 见相则胜。 若在二观未伏无明。 见相则劣。 相虽胜劣只一尊特故非合身。 若同居土说通教时。 钝但见空。 故感丈六利见不空。 故感尊特。 大小二机。 于一佛身见解有异。 故名丈六尊特合身。 此纯大见故不名合。 二何故下明唯被二机二。 初总示。 二若圆下别示。 言圆人无明未破者。 即七信已上。 言分破者。 仁王般若说十地惑。 有三十品。 既于一地自有三品。 是知圆圣四十二位皆有三品。 初住三品即第十信三心用观而对破之。 初心用观对于上品。 破则中心。 中心用观对于中品。 破则后心。 后心用观对于下品。 此品若破方名初住。 生实报土。 今云分破犹生方便。 即第十信中后心也。 如等觉人住于后心。 经历多劫。 方破下品证入妙觉。 别九向位十向初心。 俱名未破。 第十回向中后二心。 名为分破。 此圆别人俱修中观。 伏破无明虽生方便其根既利。 感佛胜身说圆顿法。 别第七住至十行位。 及通菩萨偏观于假。 藏通二乘偏在于空。 此等生在方便有余。 虽已知常。 求佛智慧尚滞二边。 并未观伏无明之惑。 其根既钝。 但感劣身说渐次法。 三凡圣同居土。 或称净秽同居土。 谓净土秽土。 各有凡圣而同居之。 释此为二。 初释相二。 初通明二土二根二。 初明所感二相三。 初二土净秽。 论土净秽有横有竪。 若以分段对于变易。 为净秽者。 则约通惑尽不尽说。 即竪论也。 如释论云。 出三界外有净国土。 声闻缘觉出生其中。 若于分段自说净秽。 则约五浊轻重相对。 即横论也。 今以极乐及善净国。 对于堪忍。 是横非竪。 故使净土有见思毒。 无恶道名。 毒非苦因。 则见与烦恼二浊轻也。 果报严净劫命轻也。 众生居此有何鄙称。 弥陀愿行摄之。 故轻非是断惑方生其中。 以世慈善五逆称佛亦能生。 故娑婆秽相目击可知。 此是横论净秽二土。 而此二土皆有凡圣。 凡如前说。 圣有二种。 谓应来圣有修得圣。 二土皆然。 二两根利钝。 浊重之土论悟道根。 自有利钝浊轻土根亦有利钝。 以土对根故成四句。 三五浊轻重。 身形至卑小即众生浊。 时节麁险即劫浊。 余三名显。 净土不尔者。 如大本疏问云。 既言五浊何者是五清。 答准例邪正三毒。 邪是五浊。 正是五清。 他方净土无邪三毒。 则五障轻也。 二何故下明能感二行。 言福德者。 即三种福也。 如观无量寿佛经云。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土正因。 彼疏云。 初业共凡夫。 第二共二乘。 第三是大乘不共之业。 彼经云。 欲生极乐国者。 当修三福。 故今云。 多修福德不多修福。 为二土行。 就此福而论也。 二若秽下别示秽土二根二。 初示乘戒四句二。 初立句相戒论十戒。 唯取不缺不破不穿不杂。 此之四种前三事戒后一事定。 皆人天因。 不取随道无着智所赞自在。 随定具足。 以此六种虽名为戒。 体是三观自属于乘。 乘论五乘不取人天。 以其二种虽名为乘。 不动不出体是漏善事戒所摄。 唯取三乘以声闻等该于四教。 是入理智虽分深浅。 皆能动出烦恼生死。 故得名乘。 今以四戒而对三乘。 论于缓急以成四句。 二戒急下判所感。 乘戒约过去。 机感约现在。 二机有下明大小二根二。 初通明大小感佛。 不问事戒有持有毁。 但论习学理乘大小。 是故文中置戒明乘。 故涅槃云。 其戒缓者未名为缓。 于乘缓者方名为缓。 以戒缓者唯失人天。 若其乘缓无解脱路。 乘分大小。 昔为偏真修观行者。 今作小机。 唯感劣应佛之形声。 昔为中道修观行者。 今作大机能感胜应佛之形声。 言降神等者。 如来昔于大通佛所。 覆讲法华与无量众生作一乘因。 中间退大染着五尘。 佛恐堕苦。 遂以小乘而救拔之。 或用衍三而引导之。 如是大小种种成熟。 堪于今世悟入佛乘。 是故如来为此一事出现于世。 然其机发复少差别。 故于一代而分五时。 有机堪能直入于实。 有机但能迂入于实。 虽此二类熟在一时故。 于华严顿谈圆别。 被二种机。 此机从始即见胜相。 若于中间习小深者。 虽于今世入一佛乘。 而小先熟。 故为此机示现劣身。 初说三藏。 诸味调熟。 来至法华方开佛慧。 此机于始唯见劣身。 故降母胎即示两相。 问。 华严顿后方施小化。 譬如穷子急追不至。 徐语方来。 前顿后渐其义善成。 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示两相。 答。 诸文所论初顿次渐。 盖是化仪施设之语。 今此所说大小双应终归一乘。 方尽鉴机始末之事。 如方便品。 思无大机念欲息化。 诸佛劝谕方施小乘。 次文却云。 无量劫来赞涅槃法。 生死永尽我常是说。 是故思机然后施小。 此等之说皆是仪式。 不可据此以难今文。 预鉴群机原始要终。 度物之意也。 二顿机下别示大小得益二。 初大机益相。 一类众生大种先熟即感胜应。 入胎住胎出胎成佛其相皆胜。 转一实谛即华严部。 顿说圆教。 既兼别教。 故云无量。 彼经预叙一代始终。 故立譬云。 犹如日出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 后照平地。 今家义开平地为三。 对于涅槃五种牛味。 高山大机能感顿教。 日光前照。 即有次第及不次第见佛性也。 若涅槃中譬从牛出乳。 次第五味。 则对一代五时教味。 次第相生。 今明顿机。 能见佛性。 是故兼用食草之譬。 乃以雪山譬舍那佛。 忍草譬十二部经。 牛食譬大机修观。 即得醍醐譬见佛性。 观音义疏记卷第三观音义疏记卷第四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若小下小机益相四。 初酪益二。 初明小机应。 即是小种先熟之者。 初感劣应。 始从入胎至于成佛。 其相皆劣。 拘隣或隣儿或憍陈如。 此五人首也。 其四人者即阿鞞。 跋提。 摩诃男。 拘利。 太子初于鹿园证四谛理。 名得甘露。 此乃佛日次照幽谷。 二既非下对大甄拣二。 初进对法华拣悟。 初教得道虽曰甘露。 既非第五醍醐之味。 岂得度于二种生死。 故未名得度。 故云等者。 引此经也。 但用一门解脱虚妄见思之缚。 其实未得一切境界解脱尘沙无明惑累。 其至灵山方证斯脱。 二未堪下退就华严辩机二。 初于大名乳。 此中乃以证小之后。 遇大不闻。 以验在凡机。 不受大。 以聋哑文在经后分。 其时仍长。 义当方等般若之时。 亦可通在鹿苑之前。 是故迦叶却叙小机蒙大拟时。 迷闷躄地以后显前。 机未堪大其意宛然。 虽有冥益。 其如见爱炽然现行。 故机在华严全生如乳。 二闻方下于小名酪。 急追付财称怨大唤。 徐语除粪欢喜随来。 乃施方便说三界苦。 以畏苦故断见思集。 既革凡成圣。 名转乳为酪。 次闻下生酥。 四教俱演横摄众机。 小闻弹诃渐能慕大。 密得通益。 钝根菩萨益同二乘。 调此等机得生酥味。 应知约教明五味者。 不取浓澹但语相生。 以其顿乳即醍醐故。 若约机者有浓澹义。 然就三乘极钝者说。 为此一类于彼华严全无显益。 如鯹血乳说三藏时。 此机成酪。 次第渐浓至于极味。 次闻下熟酥。 不谈三藏具示衍三。 利根之人入圆者众。 声闻至此被加转教。 既于真空具谈万行。 故令钝根冥得别益。 约调渐机名熟酥味。 四次闻下醍醐二。 初法华二。 初明三乘皆得成佛。 舍前三教方便四谛。 但说一实无上之道。 复开三教方便之门。 皆是一乘真实之相。 乃是此经待绝二妙。 谈兹妙故。 方令二乘焦穀更生。 三教菩萨权疑永息。 是故无一不成佛者。 二故云下证一代俱入醍醐。 若大机先熟。 华严初见即入佛慧。 若小机先熟。 即须渐引。 今闻开废方得佛慧。 初得今得皆是佛慧。 俱譬醍醐。 但彼兼别至此纯圆。 二若复下涅槃。 开显之意法华具彰。 执权之机大阵已破。 更须涅槃收其余党。 故法华后复谈般若。 调熟其心。 令于涅槃得醍醐味。 是故彼经就般若部后分结撮五味。 次第云。 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 说胜三修者。 彼经明三种三修。 一邪二劣三胜。 邪即世间邪师所教常乐我也。 劣即依佛半教破于邪执。 谓无常无乐无我也。 胜即依佛胜教破于劣修。 谓常乐我也。 法身常恒无有变易。 游诸觉华欢娱受乐。 具八自在无能遏绝。 如是修者入秘密藏。 名胜三修。 二是为下结例三。 初结佛身。 二或示下例余身。 佛身既能说五时教。 若示余身。 亦于五时引诸实行。 随味而转。 复须论于示现多身度于一人。 或一度多或一度一。 或多度多约人既尔。 人法因果多少相对。 各成四句。 故初悬叙立三四句。 方尽身说感应之相。 三秽国下例净土。 如安乐世界。 菩萨无数声闻亦然。 良以法有顿渐。 是故人分大小。 具如九品。 生彼土后入大小位。 皆由闻法。 验知应彼净土度生。 须论渐顿二种身说。 二此中下本观慈悲。 如上所明。 三土垂形五时化物。 秽指释迦净约弥陀。 二佛化事教文备彰。 以显观音示现佛身与此不异。 分真究竟体用同故。 果用若此岂无本因。 故今却寻本观誓愿。 是修别圆观行之时。 起慈悲誓。 期遍法界现身说法度诸众生。 今住寂光本誓所熏。 能遍三土。 形声利益例前赴难。 本誓文中已备说也。 三问经下简土名体二。 初辩土名二。 初问。 娑婆之名翻为堪忍。 于同居中尚不通净。 那得具约三土释邪。 二答。 菩萨举一以为问端。 如来称法周遍为答。 故云。 以种种形游诸国土。 横亘十方竪彻三土。 故言诸也。 皆是观音应身游处。 此约如来答过于问。 据文释也。 若更约义其相宛然。 何者。 经示方便及实报土不离娑婆。 故云若闻长寿深心信解。 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 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既云常在耆山。 则劫火洞然此土安隐。 复以菩萨共诸声闻。 而为听众。 岂非娑婆即方便土。 复云。 又见娑婆世界。 其地瑠璃乃至楼观皆悉宝成。 其菩萨众咸处其中。 既云又见。 即非前处唯有菩萨。 不共声闻。 即纯菩萨而为僧也。 验知娑婆即是实报。 此文皆是四信妙观即于堪忍。 而见二土。 观音深智游于娑婆。 岂容独应同居秽邪。 二问二下明土体二。 初问。 大论云。 出三界外有净土。 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 受法性身非分段生。 即方便土也。 大品云。 法身佛为法性身菩萨说法。 其听法众非生死人。 但云菩萨不共二乘。 即实报土也。 二土不同皆称法性。 云何分别。 二答。 小乘灰断无界外生。 论云出界。 复云受身。 此据大说。 大乘法性体本常住。 即是一切色心之源。 何者。 小谓色心因见思有。 故因缚断其果永忘。 大说色心因惑生灭。 不因惑有体是法性见思。 若尽无明全在则当真谛法性色心。 方便生灭无明分破。 本性分显。 义当中道法性色心。 实报生灭。 无明究尽。 则复本性常住色心离生灭相。 常寂光也。 今明方便及实报土。 法性名同。 约断惑论真中大异。 二次明下菩萨二。 初明应相二。 初辅佛不同。 横论四教竪则三土。 同居四教各有教主。 各有菩萨辅翊化机。 方便二教实报一圆。 各须菩萨辅佛逗缘。 二赴利下赴缘有异。 大略而分。 顿部根利渐教根钝。 若委论者。 顿中别钝渐中圆利。 所说之法随机废兴。 辅佛菩萨亦随改转。 不可文备宜准教思。 二此中下明本观。 佛章略述。 二支佛。 若论独觉。 既不值佛禀教。 何能说法。 欲化众生但现神变。 今云说法。 乃论佛世禀因缘教者也。 此明权示亦引其类随味而转同声闻也。 四次明下声闻二。 初明所现。 二内秘下明能现。 前列所现全同实行。 今明能现知是大权。 此中有四。 初能现意。 外示权迹。 意在庄严涅槃双树。 言双树者。 四方各双。 东方一双一枯一荣。 南西北方亦复如是。 东方枯荣表常无常。 南乐无乐。 西我无我。 北净不净。 如来于中。 北首而卧入般涅槃。 则表双非常无常等。 经文略举因中六人。 即是身子目连空生那律迦叶阿难及果一人。 即如来是。 此皆善能庄严双树。 斯盖如来与身子等久证三德。 欲令众生得入秘藏。 双非常等真四德故。 初于三藏主伴相与同诸实行。 殷勤修证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成四枯也。 次于二酥褒圆折偏耻小慕大。 说菩萨法。 引诸众生破于无常。 修学常等成四荣也。 至法华会及今涅槃。 引诸众生。 皆同证入非枯非荣中道四德大般涅槃。 经示主伴一代化功。 今已成就乃于双树中间涅槃。 而表显之。 故云六人及以如来能严双树。 观音示现声闻之身。 其意如是。 二次引下能现人。 善财所见诸善知识。 如海云比丘善住比丘。 现声闻身说别圆法。 二乘机扣即说藏通。 既住不思议法门何所不说。 此合今文人法四句。 三次引大下能现法。 上总约法彰能现人。 今此的示现小之术。 故引大经四种之智观十二缘得四乘果。 观音若修别观。 则次第用四智观缘。 若修圆观则一心用四因缘智。 而于一一皆起誓愿。 度诸众生。 不取四相不舍四法。 不取故非有不舍故非空。 双遮二边即无缘誓。 双照生法。 即四慈悲。 今行愿成故遍法界。 现四形声普应一切。 今于四中的取下智。 为能现法。 四问下寄料简二。 初问。 因前分别以十界身应十界机。 一多交互。 虽成四句而终有佛度于佛界。 故有今问。 答中等觉度初地者。 约别教义也。 以圆六即佛义太宽。 别教登地佛界义显。 何者。 别教三贤用于三乘所修观法。 入地证中逈超九界。 始本分合体用同佛故。 然是分证惑必厚薄智论浅深。 是故上位现化他佛。 度于下位自行之佛。 取譬人中师度弟子。 须知能度之佛或现八相。 或坐华王。 所度之佛必作因身。 以佛威仪非禀法相故。 四教佛皆无师智。 又今一往且云等觉度于初地。 若本下迹高。 可云初地度于等觉。 以示佛迹是妙觉身。 乃由极果加被故也。 二二明下天身六。 初梵王二。 初释名相。 二观音下明本观。 此天依正多是白色。 观音因时观于白色。 即空假中住白法界。 即是此有真常我性。 名王三昧。 不取不舍者。 不取此禅有相。 谓见思也。 不取此禅空相。 尘沙也。 不取此禅亦有亦无相非有非无相。 无明也。 则不随三惑生于此禅三土也。 以不舍故。 即能应为凡夫梵王同居也。 复能应为方便梵王。 即阿含云。 已证三果将入方便土也。 复能应为实报梵王。 即仁王云。 证七地故说出欲论。 亦三惑欲也。 四句现身。 即是感应一多相对。 以成四句。 以权引实。 引三土实行人也。 具如佛章。 下去诸身皆应例此。 二帝释。 三自在。 四大自在。 五天大将军。 阙释毗沙门以可见故。 三小王下人身五。 初小王。 二长者。 十长人之德。 如大本疏第五云。 世间长者备十种德。 一姓贵。 二位高。 三大富。 四威勐。 五智深。 六年耆。 七行净。 八礼备。 九上叹。 十下归。 姓则三皇五帝之裔。 左貂右插之家。 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 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 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 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 年则苍苍稜稜物仪所伏。 行则白珪无玷所行如言。 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 上则一人所敬。 下则四海所归。 内合如来十种功德。 及观心十德。 具彰彼疏。 三居士。 四宰官。 五婆罗门。 四次列下四众。 比丘者。 或言有翻。 或言无翻。 有翻者。 此云除馑。 众生在因无法自资。 得报多所馑乏。 出家戒行是良福田。 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 无翻者名含三义。 一破恶。 二怖魔。 三乞云云。 比丘尼者。 比丘同前。 尼者。 此翻女也。 优婆塞。 此云近事男。 优婆夷。 此云近事女。 以受归戒堪近事出家二众。 又在家二众。 或翻为清信士清信女。 五妇女。 六童真。 七八部。 八初天。 二龙。 三夜叉。 四乾闼婆。 五阿修罗。 六迦楼罗。 七紧那罗。 八摩睺罗伽。 八金刚二。 初释相。 二问答二。 初问。 二答。 第二总答三。 初牒章示文意二。 初牒章。 二示文。 二初名下依文明义广二。 初依文释二。 初明垂应遍三土。 就同居说十方土异。 约上二土则无异域。 故同居对方便一异分之。 方便对实报融不融别。 实报对寂光相无相简。 若同居中众生种类。 尘沙莫喻。 观音悉能示其三业。 而度脱之。 经文所列三十三身盖略示也。 欲彰周遍。 故总示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也。 二以种下据总文示三广。 不明三广。 但依别答。 则成限局观音应化矣。 二言虽下结义广。 三善财下按义显他狭二。 初明文广义狭。 二斥违义立宗。 若寻今意。 一菩萨身能现十界。 复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三广义彰不可思说。 经文明示普门示现。 佛意令知本性发明。 就何文义云梦幻不真。 乃是刚然贬挫妙典。 故知此师但见文略不究理圆。 故作斯判矣。 第三劝供养二。 初标章立意二。 初标章。 二佛答下立意二。 初明始终相称二。 初示今立章二。 初前后皆三。 二初叙前三。 二佛答后下示今三。 二而总下明总别互举。 二有人下斥他伤义。 前三后三始终开合。 各得相称。 若以总答为叹德者。 则令后三义不相称。 佛以总答广前别答。 若废总答。 则令三广义意不显。 故云伤义。 二问后下问答释疑二。 初番二。 初疑前无奉旨。 二答默念成机二。 初明默念。 前劝持名唯令心念。 是故受旨但当冥默。 后劝供养。 必假外物以表内怀。 是故解璎而为法施。 二又欲下互成机。 前陈三业已是显机。 奉旨默念更成冥感。 今但宿善即是冥机。 奉旨解璎即成显感。 前后互现。 各有深致。 二番二。 初问以机难应。 二答以机显应。 二初劝下依文释义二。 初分文。 二先称下释义二。 初劝供养二。 初称美。 二出供下出意。 若佛顶首楞严经明十四种无畏功德。 即以救七难。 赴二求免三毒等。 为施无畏。 今品既在第二问答之后。 明施无畏。 似用现身说法为施无畏。 若据文云。 于怖畏急难之中。 能施无畏。 亦可总该前番问答。 是则真应二身俱为能施。 冥显二益皆得无畏。 二奉旨二。 初科。 二经文下释六初奉命二。 初释解璎二。 初事释二。 初评众宝文。 二若依下释百千价二。 初问。 经以事璎表于行璎。 诸地功德庄严法身。 既有阶差。 故以世宝贵贱为表。 今无尽意入位既高璎珞合用无价之宝。 岂可止直十万两金。 二答。 言百千者。 略举多数如云百姓。 岂局一百。 万民亦然。 约位辩璎必无价也。 二若就下观解。 所言百千。 乃以事数表于理观。 岂专约事定其多少。 颈是所严故表中道。 此性德也。 全性起修。 故能严行皆无着也。 此行称性如璎在颈而言解者。 菩萨虽有上求下化一切功德。 未始不与常舍相应。 欲示众生常舍行故。 乃解璎珞而为施也。 大集盖明行璎严理。 一地成万者。 了达一心。 十界百法百界千法千界万法。 此之万法性本具足。 全性起修转名万德。 即三学六度三昧。 总持神通智慧。 四等四摄三念八脱。 十力无畏十地。 悉能分证。 万德即成十万。 故知言数不专事也。 二法施下释法施二。 初旧取重法施。 因重圣法故行财施。 是则财法分为两派。 理岂然乎。 二今明如法施。 法是三谛圆常理性。 今体财即性诸法趣财是趣不过。 财尚叵得。 云何当有趣与非趣。 故财与法无二无别。 财外无法。 法外无财。 岂唯财尔。 施及受者皆空假中无非法界。 如是乃名以法界心。 对法界境起法界施。 于财下引净名经。 以一璎珞分作二分。 一分施与最下乞人。 一分奉于难胜如来。 而作是言。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 犹如如来福田之相。 无所分别。 等于大悲不求果报。 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彼疏释云。 此即观所施田入平等法界。 无有二相成无缘悲。 具足一切佛法。 不求缘修之报。 即是具足法施之会。 如此明文诸师何得但约说法以明法施。 疏文彼经居士观于悲田。 法界等佛。 今无尽意对于敬田。 既称法施。 岂不等彼一切众生邪。 二不肯下不受二。 初事释。 二观解。 不受三昧即毕竟空。 一心三观破无不遍。 以即空故不受于有以即假故不受于空。 以即中故不受二边。 照空假故不受中道。 如是不受在一心中。 方离次第及以但空。 以五不受义遍衍门。 应当料简。 三重白下重奉。 三义解愍。 前二自行后一利他。 此犹事释。 以无等者。 复约理观求观音受。 何者。 圆论不受则于诸法无所遗。 故毕竟不受即毕竟受。 故云。 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四佛劝。 五受施。 观音本地唯佛能知。 今现因身须求极果。 故虽受施回奉敬田。 以一璎珞作二分者。 表于一行必具二因。 理则正因。 事则缘了。 事理不二名曰妙因。 能成二身不思议果。 法无增减而能出缠。 性即修故报有断证。 然匪功成修即性故。 若其然者。 方曰事理之因趣于法报之果。 不论应身者。 因人趣果合表二身。 法报若成应用自发。 六结德。 文后重颂什公不译。 诸师皆谓。 梵本中有。 荆谿云。 此亦未测什公深意续高僧传云。 偈是阇那崛多所译。 智者出时此偈未行。 故无所解。 荆谿亦于辅行记中。 引还着于本人之文。 故知具释理亦无妨。 近有天竺寺式法师。 分节其文对于长行。 二种问答宛如符契。 今依彼科略消此偈。 偈有二十六行分三。 初一行双颂二问二。 初一句叹德。 世尊具相诚由万德之所庄严。 是故叹相。 即是美德。 次我今下三句双问二。 初一句含上二问。 长行先问得名因缘。 次问三业游化之相。 今既重颂岂阙后问。 故知句中问彼两字兼含次问也。 二佛子下两句别颂初问。 文甚显着。 二具足下二十二行双颂二。 答二。 初二句经家叙。 缉缀之语。 合当直说。 今为偈者。 或集经者乘便颂之。 或是崛多以偈翻之。 贯散无在。 二汝听下正颂佛答二。 初一行半加颂总叹愿行。 汝听二字勅令审谛。 观音行者。 一心三智观彼类音。 令无量苦一时解脱。 即是已成利他行也。 不动真心垂形三土。 方名善应。 处处现往故曰诸方。 此二句总叹所剋真应二身。 次则总论能成行愿。 初明始心四弘愿广。 复示行行经劫难量。 以誓深故长时不退。 以时长故值佛唯多。 随佛作为。 方名侍佛修诸佛行也。 一一佛所皆发净愿。 后心别愿也。 若不尔者。 安得真智遍拔众苦。 安能应身普度一切。 二我为下别颂二答二。 初颂初答观音得名二。 初一行颂总答。 举要言之。 故云略说。 闻名故称口业机也。 见身故礼身业机也。 心念正当意业机也。 上明冥应。 今云见身二应具也。 亦可见于妙智之身。 不亏冥应。 长行总答机但称名。 而别答中机具三业。 至今重颂总中三业。 别但心念绮文互现。 颂之巧也。 二假使下颂别答二。 初十二行颂七难。 十二初一行颂第一火难。 如前疏释。 下去诸难皆可例知。 问。 上长行中求离三毒。 常念观音。 疏云。 常念乃是正念。 体达烦恼即是实际。 无能无所。 今偈那云念彼观音。 彼此既分岂忘能所。 答。 圆妙之教不可情求。 文似相违义归一揆。 即于无差而说差故。 岂有差别异无差邪。 今文言彼。 义当两向。 若就佛说观音为彼。 即是师弟而分彼此。 若就众生。 念彼观音此乃感应。 而分彼此。 师弟感应妙教诠之。 皆是法界一一圆融众生。 乃感心中彼佛。 诸佛还应心内彼生。 此教行人或遭苦难。 念彼观音。 岂谓能念异所念邪。 以知皆是法界故也。 达彼观音即念而具。 既知即念有何能所。 故彼此虽分能所俱绝。 是故偈文虽云念彼。 与上正念全不相违。 问。 求脱苦难。 心念观音一切机缘俱能感圣。 今释念彼那但约圆。 岂果报等机全不能感。 答。 王三昧力救一一难。 皆论十番。 始离恶报终入寂光。 十界众机谁不蒙益。 疏释前答。 此义备彰。 颂开七难而为十二。 各合具明十番感应。 但以部意正在醍醐。 是故长行佛示意机。 唯令常念。 常念必须绝于破立。 今闻重颂念彼观音。 必合疑云前令绝所今教念彼。 岂不相违。 故须约圆释此伏难。 彼此即念能所岂存。 学者应知。 观音应物虽无所遗。 今宗示人唯在妙观。 是故前疏释乎意机。 全废余涂。 一向圆解。 至今重颂念彼观音。 岂可异前。 自从浅解违大师意。 劝今学人。 若说若行勿离圆观。 一苦一乐常念观音。 既成妙机何爽圆应。 一实事益念念常霑。 二或漂下一行颂第二水难。 三或在下一行加颂堕须弥峯。 四或被下一行加颂堕金刚山。 五或值下一行超颂怨贼难。 六或遭下一行颂刀杖难。 七或囚下颂幽执难。 八咒诅下加颂咒诅难。 还着本人者。 凡咒毒药。 乃用鬼法欲害于人。 前人邪念方受其害。 若能正念还着本人。 如譬喻经中。 有清信士初持五戒。 后时衰老多有废忘。 尔时山中有渴梵志。 从其乞饮。 田家事忙不暇。 看之遂恨而去。 梵志能起尸使鬼。 召得杀鬼。 勅曰。 彼辱我往杀之。 山中有罗汉。 知往诣田家语言。 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 口诵守口身莫犯偈。 慈念众生可得安隐。 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 鬼至晓求其微尤。 无能得害。 鬼神之法人令其杀。 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 法当却杀其使鬼者。 其鬼乃恚欲害梵志。 罗汉蔽之令鬼不见。 田家悟道梵志得活。 辅行引此云。 正是观音经中还着于本人之文。 九或遇下追颂罗刹难。 十若恶下加颂恶兽难。 十一蚖蛇下加颂蛇蝎难。 十二云雷下加雷雨难。 足前七难而为十二。 皆须具约报业烦恼六道。 四教一一释之。 若论所表不出六种。 须弥金刚亦是地种。 雷雨属水。 兽蛇咒诅同是有情皆表识种。 菩萨因中于此大种修别圆观。 今住六种如实之际。 故遍法界救诸苦难。 皆令得住六种本际。 斯是观音证恶法性于恶自在。 方能任运遍赴诸难。 以要言之。 一切依正皆是观音妙身妙心。 一切众生于圣色心而自为难。 求救三业亦即观音。 是故机成即时而应。 当以此义念念观之。 何患不同观音利物。 二众生下一行总颂三毒二求。 一切众生多于界内贪瞋邪见。 及以界外三毒之惑。 外则无于报得男女。 内则乏于定慧男女。 致招二种生死困厄。 是故名为无量苦逼。 若其能以正助为机。 即感真身妙智之力。 救于二种世间之苦。 疏解长行三毒二求。 义该一切。 对今重颂更无所遗。 二具足下颂次答普门示现二。 初正颂示现二。 初一行超颂总答。 长行先别后总。 以总结别。 今颂先总后别。 开总出别。 前后互显矣。 长行总答云。 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今颂却论能应之由。 由神通力及智方便也。 若匪千如全体之用。 不名具足神通力也。 通虽性具。 复由广修妙智方便。 照性发通故。 得普门示现自在。 十方无外三土非他。 不离一心遍应诸刹。 二种种下追颂别答。 上长行中别列诸身。 身皆三业。 今颂别示三业。 业皆遍周。 重颂之巧也。 文三。 初一行别颂身业普应。 合明十界但示三涂。 以下况上也。 又种种恶趣通指九界。 九界望佛皆名为恶。 次别举三涂极恶故也。 九界二死皆有四相。 渐令除灭归于常寂。 二真观下颂意业普观二。 初一行明本观慈悲有五。 观字皆去声呼。 具明三观及以慈悲。 真观空也。 清净观假也。 假从空得无见思染。 故名清净。 又空唯自净假令他净。 故名清净。 又不思议假三观具足离三惑染。 故名清净。 广大智慧观中也。 双遮双照无偏无待即平等大慧也。 此之三观或次第修。 或不次修。 无不皆以慈悲合运。 而其慈悲皆称观者。 其意有二。 一者慈悲是观如四无量心。 名四种禅。 禅即观也。 观音乃以无缘慈悲。 观察众生名慈悲观。 二者慈悲之法必用三观。 良以三观能成众行。 用三观拔苦故名悲观。 用三观与乐故名慈观。 故上文云。 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岂非悲心用于三观。 虽有二解体是一也。 菩萨从初至于邻极。 三观慈悲未始离念。 故令众生常愿修此常仰兹观。 疏解长行冥显二应。 因中合有本观慈悲。 后译重颂果有其文。 信智者言冥符佛意。 二无垢下一行明智光遍照。 三观慈悲因中立誓也。 智光遍照果上益物鉴机也。 无垢净光照穷正性察其本末。 若其不破三惑诸暗。 二死风火何能普益。 二世间机火灾至初禅。 喻同居生死。 风灾至三禅。 喻实报生死。 水灾至二禅。 喻方便生死。 举二不言水者。 中可例知。 三悲体下一行颂口业普说二。 初二句颂二轮化本。 说虽在口。 必假身意为授法本。 初句者为法现形。 本期救苦。 故说法身名为悲体。 此身先用戒德警人。 如天震雷物无不肃。 次句者菩萨以慈而为心意。 无缘而被名之为妙。 物无不覆。 譬若大云。 二轮既施然可授法。 二澍甘下二句正颂口轮说法。 甘露者。 智者云。 诸天不死之神药也。 所宣至理解必无生。 若匪无生焉能不死。 本性常法非说那知。 于慈云中澍大法雨。 众生受者三惑焰灭。 以兹三普为入道门。 故当别颂普门义也。 二诤讼下加颂显机。 长行显应以被冥机。 疏以施璎彰显机义。 今逢重颂有显机文。 益见天台冥契圣旨。 事係讼庭身临战阵。 心忧刑罚命虑兵残。 今昔冤仇此时合会。 一心致感众难皆祛。 亦可例前疏释七难。 通于三障。 即诤讼等义。 该诸有及以三乘。 思之可见。 三妙音下三行双颂二劝二。 初颂劝受持二。 初一行明智境深妙。 以劝常念。 初三句中有五音字。 皆是众生称唱言音。 以由菩萨妙智观。 故皆成妙境。 三智照故音成三境。 双遮空有即成妙音。 双照空有即成世音。 世即二世间也。 不别而别。 此二音字中智境也。 梵是四等慈悲喜舍四观照之。 即成俗谛故名梵音。 称俗照机若熟若脱。 时节不差名海潮音。 此二音字假智境也。 毕竟空智出九界情。 照众生音超二世相。 是故名为胜世间音。 此一音字空智境也。 言虽次第观在一心。 智外无音。 音外无智。 境智冥一思虑顿忘。 是故须常念者。 正勤持念也。 此之类音虽是众生口业所发。 大圣三智照成三谛。 即是三身故。 劝行者念此三身。 言常念者。 如疏解云。 即是正念非破非立。 无能无所。 三谛俱照三观俱亡。 不次不偏名常名正。 若其然者名为妙机。 二念念下一行明感应难测。 以劝勿疑。 上先举境智。 次劝常念。 今先劝勿疑。 次陈感应。 左右互显耳。 言念念者。 相续系念也。 念即观音深妙智境。 虽达常住未免迁流。 即于迁流照常境智。 是则念念不离观音。 如大师示众偈云。 实心系实境。 实缘次第生。 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 言实缘者。 刹那念也。 次第而起。 一一皆是实观之缘。 如是系念唯慎生疑。 疑兕若生理境斯障。 故明圣德以劝息疑。 纵久修不成求之未应。 须知净圣冥资不虚。 于二死中。 如父如母可依可怙。 念念持护感应必彰。 然疑有三。 所谓疑人疑法疑自。 今但举人其二可息。 劝令常念复诫生疑。 疑去念成。 劝持意足。 二具一下一行颂劝供养。 先举功德方劝顶礼。 初句总示一切功德。 次二句别彰慈眼及以福聚。 慈为善本福收万行。 结示普门劝修供养。 礼既属身身必具口。 非意不行。 顶礼已成三业供养。 第三叹闻品功德。 二初持地叹功德二。 初释闻上二益。 经云持地者。 宝云经云。 菩萨有十法。 名持地三昧。 如世间地。 一者广大。 二众生依。 三无好恶。 四受大雨。 五生草木。 六种子所依。 七生众宝。 八生众药。 九风不动。 十师子吼亦不能惊。 菩萨亦尔。 经一一合。 妙乐引彼释今持地。 结云。 以八教判方应今经。 二此中下释自在之业。 业有多种。 大约论三。 一有漏业。 为见思所润受分段土生。 二无漏业。 三非漏非无漏业。 同为无明所润。 受变易土生。 此约自行受生以说。 若利他者。 皆以慈悲润彼彼业。 同他受生。 三藏菩萨众生缘慈润有漏业。 同居业生。 通教菩萨法缘慈润有漏业习。 于同居土神通受生。 法身菩萨无缘慈润不思议业。 三土应生。 今观世音等觉后心无缘慈悲。 润于中道自在之业。 故云中谛摄也。 应十界感十方。 净秽方便实报同彼机类。 现身说法。 故云于二谛得自在也。 即普门示现神通力矣。 闻者能得观行真似微妙功德。 故云不少。 二无等下闻品获利益二。 初约四悉释无等等。 疏有四节。 结云。 四悉以明发心。 初释四。 初世界。 二乘有上是可等法。 佛智无上是无等法。 初发大心等于无等。 即无等中而论于等。 只是等于佛智故也。 大小体别名世界也。 二又约下为人。 乃以人数用表法门。 刹那刹那莫不具足八万四千净秽之法。 此一一法无非实相。 若缘诸法作念而修尘劫不等。 性中八万。 若即实相无缘发心。 刹那能等八万四千究竟之法。 发实相心。 是生理善。 即为人也。 三亦是下对治。 八万四千始终无改。 迷即尘劳悟即彼岸。 说波罗蜜翻彼尘劳。 即对治也。 四故经下第一义。 前心难者初破无明实为难事。 大经所赞。 正在分真。 是故顶礼初发心。 即发心住也。 此位能具四十一位真应功德。 此心超胜已不可等。 此不可等等于妙觉。 既是真发即第一义。 二此即下结上之四释。 初四等果。 二三等理果。 理不二岂有阶差。 然约诸文。 三慧四悉多就位辩。 故须四释。 不别而别。 约位而明。 五品闻慧即超二乘。 不二观成凡心等佛。 小果有上大果无等。 小大差别故当世界。 初信至七位当思慧。 既麁垢先除发实相似解。 照乎性德八万法门。 既生理善故属为人。 八信至十位当修慧。 内外尘沙不除自遣。 能以性中八万功德。 对破逆修八万尘劳。 自他恶破故属对治。 初发心住三慧功成。 性三圆发。 四十二位互具虽等。 较其难易初入功深。 此位始得。 真心开发名第一义。 二发心下约三即显真发。 名字发者。 于能诠名。 豁然开发三种菩提愿行之心。 对违顺境此心弥炽。 圆伏三惑名观行成。 若名字即纵能勤修八法成乘。 以未开悟不名为发。 今发观行称名字者。 盖此五品非真非似。 但是信解诠妙名字。 于妙三谛决无疑滞。 能伏无明不为境动。 是故称为名字发也。 相似发者。 因观加功。 故三菩提倍前开发。 似于本性六根互用。 稍类分真。 如鍮比金犹火先暖。 故名相似发菩提心。 真心发者。 一发一切发发一切方便。 发一切观照发一切真性。 此三菩提圆融通达不前不后亦不一时。 分证三德分同果佛。 故华严云。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微妙净法身湛然应一切。 始从初住终至等觉。 皆有此发位。 位转深前之二发相显故来。 经文结益正在真发。 观音义疏记卷第四释重颂宋天竺寺沙门遵式述第二重颂。 是隋炀大业中智者灭后笈多所译。 方入大部。 故疏阙释。 灵感传天人语南山云。 什师八地菩萨。 译法华阙观音重颂。 既涉冥报。 信有此文。 今扶上二番问答。 随文略释固难尽理。 讲者但令不失上文。 大途梗概何必骋异。 此颂二十六行为二。 初一偈双问二章。 次二十五偈双答二问。 初问中一句叹德。 三句正问。 一句之内名体合。 叹世尊名也。 所以略举尊号。 则知上九并为三世中尊叹之要也。 具相质也。 相妙而具妙是叹辞。 具谓三十二满足。 又可妙即是好。 以八十种好严其相。 令妙好也。 复次名实俱叹法身。 名是妙名相为妙相。 上文云。 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 即此意也。 具此相好者。 即具二严能答我问。 故举而叹也。 正问中初句兼于二问。 文云重问。 即重问上二段之事。 孰谓不然。 次二句别问观音。 欲佛先答。 初章就近更徵故也。 亦可三句併问初章。 自招后答。 既有真身冥益。 岂无应像显赴耶。 故许说中双许二番。 谓闻名及见身是也。 第二答中作三意。 初二偈总答二章。 次十九偈别答二章。 三四偈劝持名供养。 总答中初一偈正答。 次一偈依本观慈悲汝听观音行是总答前章。 观音即境智因缘得名。 善应诸方所是总答后段普门示现。 并用上总意消之。 次一偈却寻本观慈誓。 显今智断十番利益。 本依别圆无量无作四谛。 起于愿行。 由誓境深广故。 弘誓如海。 弘即广也。 历劫显时。 久远一一劫中。 侍多千亿。 显值复多。 一一佛所复发别愿。 如四十八等。 一一愿含法界故。 复云大也。 历劫约竪侍多约横。 一一竪中有横。 一一横中有所历之时。 广说云云。 将此总中本誓。 历下别答一一难及。 普门后广作可知。 第二别答复二。 初一偈是双许说二章。 闻名是许前章。 见身是许后章。 向诫听今许说。 言略说者。 即别答也。 总答多含。 即文略而意广。 别答陈列。 且约人界果报边。 明七难等。 普门且约三十三身等。 即文广而意略。 今取意略信是许别答也。 闻名闻观世音境智名也。 上文约四种闻释成三慧。 义观两全可解。 见身即普门示现。 显应三业也。 心念不空者。 明二段应益也。 心念属意。 不云身口者此从冥显二机摄。 二章语便。 何者。 初章显机。 若身若口俱须域意故。 意能总摄也。 故上释持名云。 口为诵持心为秉持。 为理不失。 虽非口持觉观是口行。 通属口业机摄。 例如小弥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亦不妨口机。 下文皆云念彼观音力。 例同此释。 后段冥机约心为便。 可解。 不空者。 纵使称名都无显验。 冥益不虚。 第二十八偈正答。 又二。 初十三偈颂初章。 次五偈颂后章。 初又二。 初十二偈明口业机应。 次一行略颂身意二种机应。 上文七难表六大种。 而云假令。 多举诸难亦是表此。 今偈加推堕二山恶兽蛇蝎。 此四皆识种摄。 毒药从人及虫鬼识种摄。 从尘体地种摄。 雨雹水种摄。 又合罗刹鬼难。 加六成十二难。 初一偈火难。 上文例作三科释。 贴文事证观解。 于观中初广约十番。 遭苦称名成机致感。 次约别圆二种本住法门及慈悲誓愿。 显前十界圆益。 今但略作贴文一释。 余可准上。 不复备叙。 讲者应具示其意。 使义观不壅有益来者。 言大火坑者。 上直云大火。 此加之以坑。 大而更深。 意显圣力火无浅小。 皆能成难。 况乎大坑。 设使劫火从地狱至初禅。 如此大坑满中红焰。 菩萨亦能或以吹灭。 或以口噏。 或复手遮令其不烧。 或作凉池次一偈水难上得浅处。 即能免难。 若加龙鬼浅亦可畏故。 值死缘多重。 于上文弥彰圣应尔。 次一偈堕须弥难。 如日住空显圣力难思。 然但是假设。 何人能到复被推等。 设有此事圣无不为。 顶生人王能上妙高。 因贪帝位还降人间。 若能称名必有免理。 四一偈堕金山难。 五一偈怨贼难。 六一偈王难。 七一偈枷锁难。 八一偈毒药难。 大慈等爱。 理合均除。 而还着本人者。 被害称名机成须救。 能害无机恶心自剋。 非圣使然。 又毒药有鬼。 须得着人。 若不杀他必须自害。 问。 若恶心自剋怨贼。 何故但令起慈。 答。 贼害事显。 但令起慈即彰圣力。 毒药阴谋反害方验。 然贼亦有自害。 如东林老僧为贼所斩。 贼反以剑自刺心入背出。 群党奔迸。 又毒药未必例皆还着。 有作折摄二用释者。 若二俱有机则可然。 若能害者无冥显二机折亦徒施。 九一偈罗刹鬼难。 然兼毒龙。 前有鱼龙及鬼。 此重言者。 龙鬼通水陆。 前但在水也。 上文四种龙等云云。 十一偈恶兽难。 十一一偈蛇蝎难。 十二一偈雨雹难。 欲益观行者。 应巧约恶业烦恼。 作蛇虎等法门释之。 使顺道理。 若准请观音疏。 作三义明消伏力用。 谓约事约行约理。 对此中果报烦恼及所住法门会之。 亦应可解。 口业机应竟。 第二一偈总颂身意。 二种机应。 三毒勐盛心不自在。 名之困厄。 四类同栖各说所苦。 鸽说淫为最苦。 蛇说瞋为最苦云云。 女无子苦如上说。 或分二句对意对身。 细作可了。 若作观解十番为三毒所困。 及约界外作顺逆法门应释。 应用上文意消三毒义。 身业无子无修因男女。 乃至无圆顿男女。 寻上文消之。 若心念身礼二业成机。 断除三毒根满足二庄严。 永拔十界三土世间之苦。 故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亦应更明别圆本观慈悲云云。 第二五偈别答普门示现。 此中文狭。 望上别文此仍成总。 又为三。 初二偈颂普现次二偈颂本观。 三一偈结成圣者。 三业初又二。 初一偈直颂普现。 二一偈别举所化。 三种法界。 上文列圣身。 至金刚神。 阙地狱界。 此中举劣况胜。 成互出耳。 一一身说约四句如前。 又上文约三土为所应。 此十方当约三土释十方云云。 次二偈本观。 又二。 初偈行愿。 次偈观成普益。 初又三。 二句辩观一句慈誓。 一句诫归。 向真观了空成一切智。 清净观出假处有无染成。 道种智广大智慧。 即中道观遍于诸法名广。 胜出二边名大。 中道体即智慧观。 此体故名智慧观。 问。 何以智慧名中体耶。 答。 顺此经意。 此经以寂照合法身为体。 感应为宗。 得作此说。 三智实在一心中得。 不可一异。 悲观等者。 誓愿通称为观缘谛发故。 如止观十法通名为观。 次偈辩益。 又二。 上二句明智光。 次二句慈光。 破暗照世云云。 三一偈结成圣者。 三业显应。 戒雷对身业。 慈云对意业。 澍雨对口业。 戒检七支身业为便。 戒净能拔三恶之苦。 故名悲体。 身轮现通骇动群情。 复如雷震。 内心爱念名慈普覆一切如云。 无谋而应逗会不差。 复名为妙意业也。 口轮演实相之法。 为甘露雨。 三草二木平等蒙润三惑热恼为之清凉。 广释三无缘三不护等如上文。 一一应迹一一说法。 皆须明别圆菩萨所住法门。 方有事用。 释普门一番竟。 第三四偈劝持供养。 又为二。 初二行一句劝持。 二一行三句劝供养。 初又二。 初一行重举前口业机应。 以为劝由。 由前口业居初。 举一摄二。 所以特举。 官讼军阵者。 水火难稀鬼虎事寡运衰。 方值诤讼事众世之诤本。 财色田宅日用有之。 劝持则要也。 刀杖幽执有过方遭。 军阵王役事非由己。 又捔力相持白刃森目。 刀杖桉籍赊死之难。 贼夺有财非如师旅。 斯亦劝之要也。 次一行一句正劝。 又二。 初三句约权实格量。 次二句结劝。 先举菩萨实证实益为格量本。 胜彼九界权乘慈智故。 云胜世间音。 秖音尘一法以实智佛眼观之。 即实谛妙音。 权智法眼观之。 即俗谛世音。 此实证也。 缘中道修慈名为梵音。 此慈能与机会名海潮音。 譬不失度此实益也。 与夫九界生法二慈作意应物。 岂复为类。 故云胜彼格量明矣。 二句结劝。 初劝常念有事理二行云云。 若事理行成。 自见菩萨色法二身故。 一句复止疑劝也。 次一行三句劝供养。 初一句叹菩萨清净三业。 从正命生故云净圣。 言共堪受供养也。 正命是圣法。 人禀此法名人为圣故。 云观音净圣。 次别举德以为劝由。 于苦恼下二句颂上施无畏德。 苦恼死厄怖畏处也。 作依怙无畏力也。 如幼子恃怙父母。 更何所畏即指前现权实身说为父母。 护三乘子免二死厄。 具一切下三句举福田劝。 具一切功德举菩萨报身敬田。 慈眼视众生举应身恩田。 福聚海无量总叹二田。 高出如山之谓聚。 深广无际之谓海。 亦是二田所依叹法身也。 顶礼正劝以三业供养也。 身仪事显故。 特举之必具三业。 上文脱璎珞。 望今乃互举耳。 又此劝事普一切。 皆得供养。 百金之璎孰人可辩。 又能严尚贵所严。 岂复轻耶。 观心者身业勤则增长福德供养。 应身口业勤则说般若供养。 报身意业勤则会理供养法身云云。 释偈竟。 宋慈云尊者疏别行重颂附大部入藏。 而南方教苑不传。 几二百年矣。 至元甲午。 为教门入京。 于燕城弘法寺。 待之东归。 犹至宝然不敢自秘。 遂锓诸梓以惠来学。 大德壬寅夏五。 兴元住山苾刍性澄谨题。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1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