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分律卷第十五 内容: 五分律卷第十五(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三分初受戒法上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过去有王名曰郁摩,有四庶子:一名照目、二名聪目、三名调伏象、四名尼楼;聪明远达,并有威德。 第一夫人有子,名曰长生,顽薄丑陋,众人所贱。 夫人念言:『我子虽长,才不及物;而彼四子并有威德,国祚所归,必锺此等。 当设何计,固子基业?』复作是念:『王见信爱,兼余夫人! 正当先以情求,次以理成耳!』即如其念,便自严饰,于王入时,倍如承敬。 王欲亲近,即便啼泣,王问其故,夫人答言:『微愿不遂,于是尽矣!』王言:『汝愿理苟可从,誓不相违!』便白王言:『王之四子并有威德,我子虽长,才不及物,承係大业必为倰夺! 若王摈斥四子,我情乃安!』王言:『四子孝友,于国无愆。 我今云何而得摈黜?』夫人又言:『我心劬劳,实兼家国! 王此四子并有威德,民各怀附已;一旦竞逐,必相殄灭,大国之祚何必王后?』王言:『止,止! 勿复有言!』即呼四子勅令出国。 四子奉命,即便装严。 时四子母及同生姊妹,咸求同去;又诸力士、百工、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民,多乐随从,王悉听之。 于是四子拜辞而去,渡傍耆罗河,到雪山北,土地平广,四望清净,又多名果、异类禽兽。 四子见之,呼婆罗门、长者、居士住,共议言:『所经诸处,无胜此者! 可以居乎?』咸无异议。 即便顿止,营建城邑。 数年之中归者如市,渐渐炽盛,遂成大国。 「去后数年,父王思子,问群臣言:『我四子者,今在何许?』答言:『在雪山北,近舍夷林,筑城营邑,人民炽盛,地沃野丰,衣食无乏。』王闻三叹:『我子有能!』如是三叹。 从是遂号为释迦种也。 「尼楼有子,名象头罗。 象头罗子,名瞿头罗。 瞿头罗子,名尼休罗。 尼休罗有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 净饭王有二子:一名菩萨、二名难陀。 白饭有二子:一名阿难陀、二名调达。 斛饭有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那律。 甘露饭有二子:一名婆婆、二名拔提。 菩萨有子,名罗睺罗。 「菩萨少有出家志,父王恐其学道,常以五欲而娱乐之。 至年十四,严驾游观,出东城门,逢见老人,头白背偻,拄杖羸步。 问御者曰:『此为何人?』答曰:『老人也!』又问:『何谓为老?』答曰:『年耆根熟,形变色衰,坐起苦极,余命无几,故谓之老。』菩萨曰:『吾免之乎?』答曰:『未也!』便回驾还宫,自念未离老法,愁忧不乐。 王问御者:『太子出为乐不?』答言:『不乐!』又问:『何故?』答曰:『逢见老人,是故不乐。』王恐相师言实,出家不久,复增五欲以娱乐之。 「菩萨久后复勅御者严驾游观,出南城门,逢见病人,形体羸瘦,倚门喘息,问御者曰:『此为何人?』答曰:『病人也!』又问:『何谓为病?』答曰:『四大增损,饮食不能,气息羸微,命在漏刻,故谓之病。』又问:『吾免之乎?』答曰:『未也!』便回驾还宫,自念未离老病,更增愁忧。 王复问御者:『太子此出乐不?』答言:『逾更不乐。』又问:『何故?』答曰:『逢见病人,是故不乐。』王恐出家不久,复增五欲,昼夜娱乐。 「菩萨久后复勅御者,严驾游观,出西城门,逢见死人,舁尸在前,室家男女哀号随后。 问御者曰:『此为何人?』答曰:『死人也!』又问:『何谓为死?』答曰:『气绝神逝,无所复知,弃之空野,长离亲戚,故谓之死。』又问:『吾免之乎?』答曰:『未也!』菩萨自念,未离老病死法,更增愁忧,即回车还,逢见一人,剃除须发,法服擎钵,视地而行。 问御者曰:『此为何人? 衣服异世。』答曰:『出家人也!』又问:『何谓出家?』答曰:『善自调伏,具诸威仪,常行忍辱,怜愍众生,故谓出家。』菩萨闻已,三称:『善哉,惟是为快!』至便下车,恭敬而问:『何故形服与世绝异?』答亦如上。 菩萨复三称:『善哉,惟是为快!』登车向宫。 有一女人遥见菩萨,生欲爱心,即说偈言:「『母有此子乐,其父亦甚欢; 女人有此婿,乐过于泥洹。』「菩萨闻说泥洹声,欢喜踊跃,自念:『我何当得此无上泥洹?』还宫思惟,未离生老病死之法。 王问御者:『太子今出乐不?』答言:『始出不悦,还时甚乐!』又问:『何故?』答曰:『出逢死人,是故不悦。 还见比丘,是故欢乐。』王复念曰:『相师言实,出家必矣!』复增五欲昼夜娱乐。 菩萨为诸妓女所娱乐已,便得暂眠,众妓女辈皆淳惛而寐。 菩萨寻觉,观诸妓直更相荷枕,或露形体如木人状,鼻涕,目泪,口中流涎,琴瑟筝笛纵横在地;又见宫殿,犹如丘墓。 菩萨见已,三反称言:『祸哉,祸哉!』走视父王所住宫殿,宫殿变状,亦复如是。 复称:『祸哉!』深生厌离。 于是菩萨勅奴阐陀:『汝起被马,勿令人闻!』阐陀白言:『夜非行时,不应游观,又无怨敌,逼于上宫。 不审何故夜勅被马?』太子答言:『有大怨敌,汝不知耶? 老病死怨,怨之大者! 汝速被马,勿得稽留!』即被白马,牵至中庭,白言:『马已来此!』菩萨便到马所,将欲跨之,马大悲鸣,天神恐有留难,即散马声,令人不闻。 菩萨跨马向閤,閤即自开;复向城门,门亦自开,既出门已,向阿[少/兔]耶林,去城不远,便下马脱宝衣,语阐陀言:『汝可牵马,并持宝衣还宫,道吾拜白父母:「今辞学道,不久当还,愿不垂忧!」』阐陀涕泣长跪,白言:『相师昔记太子,当为转轮圣王,七宝千子,王四天下,正法御世,不用兵杖,自然太平;而今云何弃此王位,脱身宝衣,受苦山野?』菩萨反问:『相师尔时,复何所记?』答言:『若不乐天下,出家学道,当成无上等正觉道。』菩萨语言:『汝闻此语,今何为忧? 但速还归,启白父母:「设我骸骨枯腐,不尽生老病死之原,终不还反!」』于是阐陀悲泣前礼,右绕三匝,牵马持宝衣还宫。 「菩萨前行,见一猎人着袈裟衣,往至其所,以所着衣价直百千,用以贸之,得着而去。 菩萨复前向须摩那树,树下有剃头师,求令除发,即为剃之。 释提桓因如屈伸臂顷至菩萨前,以衣承发,持还天宫。 剃已,作是念:『我今已为出家,自然具戒。』于是渐渐游行,到王舍城。 瓶沙王少有五愿:一者、父王登遐,我当绍位;二者、愿为王时,遇佛出世;三者、愿身见佛,亲近供养;四者、愿发喜心,得闻正法;五者、愿闻法已,即得信解。 菩萨入城乞食,威仪庠序,视地而行,时未有钵,持莲华叶展转道路,叶不离根。 时王与诸群臣于高楼上,遥见菩萨以为奇雅,顾语众臣:『未曾见闻若斯人比,必是神圣!』咸皆白言:『昔闻雪山北,迦维罗卫城王名净饭,生子名菩萨;相师相之,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主四天下七宝自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臣宝、主兵宝;王有千子勇健多力,以法御世,兵杖不用自然太平。 若不乐世间,出家学道,道成号佛,度人生死。 闻已出家,此人必是!』王闻是语,便大欢喜言:『吾昔五愿一愿已果,余有四愿,今必获矣!』即勅二人:『往视菩萨于何憩止? 吾当出诣。』受教驰往,见菩萨乞食毕,还波罗[木*柰]山,向波旬国结跏趺坐,一人往视,一人还白。 王即严驾,出诣菩萨止顿山下,王步上山,至菩萨所。 菩萨言:『善来,大王! 得无疲极?』王即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菩萨言:『本生何国? 何姓出家?』菩萨答曰:『生雪山北,舍夷国迦维罗卫城,父名净饭,姓曰瞿昙。』王欲试菩萨,语言:『比丘族姓尊贵,世为王胄,圣德自然,应君四海。 四海顒顒莫不企仰,若能降志,亦当称蕃北面相事。』菩萨答曰:『位莫尊转轮王,吾已弃之,况四海乎! 所以出家求道,欲度一切生死大苦! 何不请我道成先度,乃反区区以此相要?』王言:『善哉,斯语甚快! 道成之日,愿先度我及此国人!』菩萨许之,王大欢喜,礼足辞退。 「王去后,菩萨便向菩提树,去树不远见一人刈草名曰吉安,从乞少草持至树下,敷已结跏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即除五盖,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得第四禅,游戏其中,通三十七道品之行;以此净心,三明洞照,所谓:宿命明、他心明、漏尽明,如《瑞应本起》中说。 于是起,到郁鞞罗聚落。 始得佛道,坐林树下,初夜逆顺观十二因缘:缘是,故有是;缘灭,则是灭。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皆灭。 见此义已,即说偈言:「『生缘法皆尔,梵志初始禅, 既知此缘法,能除一切疑; 生缘法皆尔,梵志初始禅, 既知此缘法,能除一切苦; 生缘法皆尔,梵志初始禅, 破魔之闇冥,如日昇虚空。』「尔时世尊身有风患,摩修罗山神即取诃梨勒果奉佛:『愿佛食之,以除风患!』佛受为食,风患即除,结跏趺坐,七日受解脱乐。 过七日已,从三昧起,游行人间。 「时有五百贾客,乘五百乘车,中有二大人:一名离谓、二名波利。 二人昔善知识,死为善神,恒随逐之,作是念:『今佛始成大道,未有献食者,我今当令二人饭佛,使长夜获安!』即以神力,车牛皆踬,众人怖惧,四向求神。 彼神于空中,语言:『汝等莫怖,汝等莫怖! 今佛世尊初成大道,静坐七日,从定起游行,坐彼树下,未有献食者。 汝奉上麨蜜,长夜获安!』众人欢喜,即和麨蜜,俱诣树下,遥见世尊,姿容挺特,诸根寂定,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圆光一寻,犹若金山;前礼佛足,奉上麨蜜。 世尊作是念:『过去诸佛皆以钵受,当来诸佛亦复如是,我今亦应用钵受施。』四天王知佛意,各取一自然香净石钵,以奉世尊,白言:『惟愿哀纳我等此器,受贾人施!』佛复惟念:『若取一王钵,不可余王意!』便悉受四钵,累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钵,以用受施。 受已,语言:『汝等当归依佛,归依法!』即受二自归,是为人中二贾客,最初受二自归。 便为说随喜咒愿之偈:「『二足汝安隐,四足亦安隐, 去亦得安隐,还亦得安隐。 如耕田有望,下种亦有望, 汝今入海望,获果亦如彼。』「尔时世尊说此偈已,更为贾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已,复至一树下食麨蜜。 食麨蜜已,复结跏趺坐,入定七日,受解脱乐。 过七日已,到文鳞龙所,坐一树下。 龙从水出,以非人食奉上世尊。 佛受食已,复入定七日,受解脱乐。 时雨七日,其云甚黑,使人毛竪,龙作是念:『今雨可畏,我宁可化作大身,绕佛七匝,头覆佛上,勿使风雨、蚊虻,恼乱世尊!』即便作之。 世尊过七日已,从三昧起。 龙见雨止,空中清明,舍其本形,化作年少,稽首白佛:『我化大身围绕七匝,头覆佛上,欲以障蔽风雨、蚊虻,不为触恼!』「佛以此义,便说偈言:「『静处远离乐,闻法见法乐, 不恼世间乐,能慈众生乐, 世间离欲乐,等度恩爱乐, 能伏我慢者,是为最上乐。』「佛说偈已,起到郁鞞罗斯那聚落,入村乞食;次到斯那婆罗门舍,于门外默然立。 彼女须阇陀,见佛威相殊妙,前取佛钵盛满美食,以奉世尊。 佛受食已,语言:『汝可归依佛,归依法!』即受二自归,是为女人中须阇陀最初受二自归为优婆夷。 佛食已,复还菩提树下,结跏趺坐,三昧七日,受解脱乐。 过七日已,从三昧起,着衣持钵,复到其舍。 斯那奉食,受二自归,亦如上说。 佛后复往其舍,其妇见佛奉食,受二自归,亦如上说。 佛后复往其舍,彼姊妹四人,见佛奉食,受二自归,亦如上说。 佛食已,复还菩提树下,三昧七日起,向阿豫波罗尼拘类树,中路见一女人鑽酪作酥,便从乞食。 彼女取钵,盛满酪奉佛,受二自归,亦如上说。 佛食已,前到树下三昧七日。 过七日已,从三昧起,作是念:『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 众生乐着三界窟宅,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 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泥洹,益复甚难。 若我说者,徒自疲劳,唐自枯苦!』「尔时世尊欲重明不可说义,而说偈言:「『我所成道难,若为窟宅说, 逆流回生死,深妙甚难解, 染欲之所覆,黑闇无所见, 贪恚愚痴者,不能入此法。』「尔时世尊以此默然,而不说法。 时梵天王于梵天上,遥知佛意,作是念:『今佛正觉,兴出于世,不为众生说所悟法,世间长衰,永处盲冥,死即当复堕三恶道!』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涌出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惟愿世尊,哀愍众生,时为说法! 自有众生能受佛教,若不闻者便当退落!』如是三返。 复以此义说偈请佛:「『先此摩竭界,常说杂秽法。 愿开甘露门,为演纯净义! 自我在梵宫,皆见古佛说, 惟愿今普眼,亦敷法堂教! 众生没忧恼,不离生老死, 然多乐善者,愿说战胜法!』「尔时世尊默然受之,即以佛眼普观世间,见诸众生根有利钝:有畏后世三恶道者;有能受法,如大海者,有若莲华萌芽在泥,出水、未出水不污染者,而说偈言:「『先恐徒疲劳,不说甚深义, 甘露今当开,一切皆应闻。』「尔时梵天闻此偈已,欢喜踊跃,前礼佛足,右绕三匝,忽然不现,还于天宫。 佛作是念:『甘露当开,谁应先闻? 郁头蓝弗聪明易悟,此人应先!』念已欲行,天于空中白言:『郁头蓝弗亡来七日。』佛言:『苦哉! 彼为长衰,甘露法鼓如何不闻?』复更惟曰:『甘露当开,谁应次闻? 阿兰迦兰聪明易悟,次应得闻!』适起欲行,天复白言:『阿兰迦兰昨夜命终。』佛言:『苦哉! 甘露法鼓而不得闻,生死往来,何由得息?』复更惟曰:『甘露当开,谁应次闻? 父王昔遣五人,随侍劳苦,此功应报! 今此五人,在波罗[木*奈]国,仙人鹿苑中。』念已便行,未至中间,道逢梵志,名优婆耆婆,遥见世尊姿容挺特,诸根寂定,圆光一寻,犹若金山,便问曰:『本事何师? 行何道法? 以致斯尊!』「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一切智为最,无累无所染, 我行不由师,自然通圣道, 唯一无有等,能令世安隐; 当于波罗[木*奈],击甘露法鼓。』「梵志复问:『自说最胜,愿闻其义!』「佛复以偈答曰:「『能除一切结,灭尽三界漏, 摧破诸恶法,是故我为胜!』「梵志不受,拍髀而去。 彼梵志宿世善神,即于空中为说偈言:「『佛始出世间,天上天下尊。 如何汝遇之,而反弃舍去?』「梵志虽闻此偈,犹去不顾。 「于是世尊之波罗[木*柰]趣五人所。 五人遥见佛来,共作要言:『瞿昙沙门昔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今既多欲,去道远矣! 但为敷一小座,慎莫起迎,礼拜问讯!』世尊既到,五人不觉起礼,为捉衣钵,更敷好座,以水洗足;然犹轻如来,面呼姓名:『某甲可就此坐!』佛告五人:『汝等愚痴立要,云何而不牢固? 汝莫轻于佛,面称姓名,自使长夜受大苦报! 吾今已成无上正觉,应共一心听受教诫,汝若随顺无违无逆,不久当得族姓出家,净修梵行,现证道果!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解了五阴,止宿泥洹。』五人复言:『卿先如是难行苦行,尚不得过人法,圣利满足! 况今失道,放恣多欲,过人之法,其可得乎!』佛复告曰:『汝等莫轻如来无上正觉,佛不失道,亦不多欲!』五人闻已,乃舍本心。 佛复告曰:『世有二边,不应亲近:一者、贪着爱欲,说欲无过;二者、邪见苦形,无有道迹。 舍此二边,便得中道,生眼智明觉,向于泥洹。 何谓中道? 所谓八正: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为中道。 复有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何谓苦圣谛? 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失苦。 以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圣谛。 何谓苦集圣谛? 所谓有爱,及俱生烦恼,处处乐着,是谓苦集圣谛。 何谓苦灭圣谛? 所谓爱断无余,灭尽泥洹,是谓苦灭圣谛。 何谓苦灭道圣谛? 所谓八正道,是谓苦灭道圣谛。 是法我先未闻:眼生、智生、明生、觉生、通生、慧生,是法应知;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是法已知;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是苦圣谛,是苦圣谛应知,是苦圣谛已知。 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是苦集圣谛,是苦集圣谛应断,是苦集圣谛已断。 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是苦灭圣谛,是苦灭圣谛应证,是苦灭圣谛已证。 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是苦灭道圣谛,是苦灭道圣谛应修,是苦灭道圣谛已修。 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我已如实知。 是三转十二行法轮,得成无上正觉。』说是法时,地为六返震动。 「憍陈如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佛问:『憍陈如! 解未? 憍陈如! 解未?』憍陈如答言:『已解,世尊!』地神闻已,告虚空神,虚空神告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告忉利天,如是展转至于梵天,言:『佛今于波罗[木*柰]转无上法轮,先所未转! 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一切世间所未曾转!』诸天欢喜,雨种种花,皆有光明,如星坠地;于虚空中作天伎乐。 于是憍陈如从坐起,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 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 受具足戒,于我善说法律,能尽一切苦,净修梵行。』憍陈如须发自堕,袈裟着身,钵盂在手,是为憍陈如已得出家受具足戒。 自是已后,名为阿若憍陈如。 佛便为四人说法教诫,跋提、婆颇二人得法眼净,见法得果。 见法得果已,从坐起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 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 复为二人说法教诫,頞鞞、摩诃纳得法眼净,见法得果。 见法得果已,从坐起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 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 「佛告五比丘:『汝等一心求正断烦恼,我先亦一心求正断烦恼,故得成无上正觉! 于意云何? 色为是常,为无常乎?』答言:『无常!』又问:『若无常者,为苦? 为乐?』答言:『苦!』又问:『若苦,为我? 为非我?』答言:『非我!』受想行识亦如是,问答亦如上。 『是故诸比丘! 色若内、若外,若过去、未来、现在,皆应如实见于非我,受想行识亦如是! 夫为圣弟子,应作是观,厌离、无染,便得解脱;得解脱智,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说是法时,五比丘一切漏尽,得阿罗汉道。 尔时世间有六阿罗汉。 「复有长者子,名曰耶舍,本性贤善,厌离世间,喜乐闻法。 世尊作是念:『彼耶舍长者子,当以信出家!』便往婆罗水边,敷草坐宿。 时彼长者子五欲自娱已,便得暂眠,一切伎直悉皆眠卧。 长者子须臾便觉,视己屋舍犹若丘塚,观诸伎直皆如木人,更相荷枕,鼻涕,目泪,口中流涎,琴瑟筝笛乐器纵横,甚大惊怖,生厌离心;走向父所住处,见亦如是,益生厌离,即便向閤,閤忽自开;向门及大城门,皆自然开,迳趣婆罗水边高声大唱:『我今忧厄,无所归趣!』「尔时世尊伸金色臂,招言:『童子来此! 此处无为,无有忧厄!』耶舍闻佛语声,一切忧厄,豁然消除,即脱琉璃屐着于岸边,渡水诣佛,遥见世尊姿容殊特,犹若金山,生欢喜心。 到已,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佛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次说四谛苦集灭道,即于坐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后伎直觉,共求耶舍,不知所在,白其父母。 父母四向推求,络绎而追,兼募人言:『若知我子所在,即以其身所着宝衣与之!』其父夜至城门,待开出城,见其屐迹,寻迹追之;既到水边,见琉璃屐在岸上,乍喜、乍悲,即舍屐渡水。 佛遥见之,恐坏子善心,化令有障,使子见父,而父不见子。 父问佛言:『沙门见我子不?』佛言:『且坐! 若在此者,何忧不见?』闻此语已,念言:『沙门必不妄语!』便前礼佛足,却坐一面。 佛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五欲过患,出生诸漏,在家染累,出家无着。 说如是种种助菩提法,然后更说诸佛常所说法,所谓:苦集尽道。 彼即于坐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果。 见法得果已,受三自归,次受五戒,是为诸优婆塞于人中,耶舍父最初受三归五戒。 耶舍闻佛为父说四真谛法,漏尽意解。 然后令其父子两得相见,父语子言:『汝起还家! 汝母失汝,忧愁殆死!』佛语其父言:『若人解脱于漏,宁能还受欲不?』答言:『不能!』佛言:『我为汝说法时,耶舍观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其父白佛言:『佛为我说法,而使耶舍快得善利!』于是耶舍从坐起,白佛言:『世尊! 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 尔时世间有七阿罗汉。 「时耶舍父从坐起顶礼佛足,白佛言:『惟愿世尊与耶舍,受我明日食!』佛默然受之。 更顶礼足,绕三匝而去;还家办种种多美饮食。 佛至时将耶舍,着衣持钵,往到其家,就座而坐。 长者夫妇,手自下食。 食已,行澡水毕,妇取小床于佛前坐。 佛言:『姊妹! 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即受三归,次受五戒,是为耶舍母初受三自归五戒。 尔时世尊为耶舍母举家大小,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皆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果。 见法得果已,皆受三自归,次受五戒。 「尔时耶舍有四友人:一名、满足,二名、善博,三名、离垢,四名、牛主,闻耶舍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共议言:『其道必胜! 乃使豪族,不顾世荣。 我等可共到大沙门所,净修梵行!』四人欣悦,慕道于心,便往耶舍所,问言:『汝所修梵行,岂能具足为最胜乎?』答言:『此道无量,为最胜也!』便将四人往到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 佛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皆于坐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果。 见法得果已,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 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 受戒未久,勤修不懈,得阿罗汉。 尔时世间有十一阿罗汉。 「耶舍昔所交游,复有五十人,闻耶舍于瞿昙所,修行梵行,共议出家乃至得阿罗汉,皆如上说。 尔时世间有六十一阿罗汉。 「相师阿夷知菩萨成佛,当在波罗[木*奈]国,仙人鹿苑中,转于法轮,又念:『我命过后,诸弟子中那罗摩纳,当绍继我。 我之供养悉当属彼,彼必贪着,无复忆佛出兴世意。 我今宁可于鹿苑边,为立舍宅,教令日日三念:「佛当出世! 若出世时,汝当于彼净修梵行!」』念已,即为立宅,如念教之。 阿夷不久便命过,那罗果得供养,贪着心深,都不复忆佛当出世。 「时伊罗钵龙王,作是念:『昔迦叶佛记我:「于当来过百千万亿岁,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佛当记汝脱龙身时。」时今应至,当往见佛。』彼龙为见佛故,于六斋日在恒水中,用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又庄严二女,而说偈言:「『何者王中上? 染与非染等, 云何得无垢? 何者名为愚? 何者流所漂? 得何名为智? 云何流不流,而名为解脱?』「龙王说此偈已,念言:『若人有能解此偈者,即是佛! 若从佛闻,必示我佛处! 我今不见余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一切世间有能解此偈者。』念已唱言:『若有能解此偈,我当与金银钵满金银粟,及此二女。』尔时众多余沙门、婆罗门、长者、居士竞欲为龙解此偈义,龙王为说,皆不能解。 尔时那罗摩纳,为摩竭国人所共宗敬,皆言:『此摩纳有大知见,必能解之!』便共往请。 摩纳念言:『我为一国所宗,若言不能,便当为彼众人所弃;我虽未解,当作方便,保全此誉!』便语众人:『汝皆共我往到龙所,我当解之!』于是众人与摩纳俱,恭敬围绕,往到龙所,语龙言:『可说汝偈,我当敷演!』龙即说偈,摩纳言:『此甚易解! 我七日后,当来解之。』即诵其偈,先问余沙门、婆罗门、不兰迦叶六师等;悉不能解,皆诡瞋骂,咸言:『无义!』欲以掩藏不解之短。 摩纳复念言:『师昔告我,佛当出世,于彼净修梵行。 今沙门瞿昙在鹿苑中,必能解之,我当往问。』复作是念:『此六师等年耆博见,尚不能解! 况沙门瞿昙既自年少,出家始尔,而能解乎!』复念:『明闇自然,不可以先后相挌! 瞿昙虽少,不可轻也!』念已,便到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说龙王偈,以问于佛。 佛即为说:「『第六王为上,染者与染等, 不染则无垢,染者谓之愚, 愚者流所漂,能灭者为智, 舍流不复流,是名为解脱。』「摩纳闻说偈已,深知是佛,诵习受持,至第七日往到龙所;时八万四千人在恒水两岸,欲听摩纳解说偈义。 摩纳更语龙言:『说汝先偈。』龙王便说,摩纳即说佛所说偈,而为解之。 龙王闻偈,欢喜踊跃,念言:『佛已出世! 我今便为已得见佛! 所以者何? 我不见余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一切世间有能解此义者。』念已,问摩纳言:『汝实语我! 汝所说偈,为从谁闻? 我今不见诸余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有能说此偈者。 唯除佛,若从佛闻!』答言:『我实语汝,佛已出世,我从其闻!』龙王欢喜问言:『佛今在何处? 我欲见之!』摩纳胡跪,舒右手指佛处方,言:『佛今在彼!』龙王益复欢喜,三返称:『南无如来、应供、等正觉!』便语摩纳言:『汝可送我往至佛所,问讯世尊!』答言:『可尔!』龙王即自复身,身体长大,眼如大钵,喘息如雷,口出火光,水中逆上,八万四千人皆亦随从。 既达渚,次化作转轮圣王,上岸诣佛;遥见世尊姿容殊特,犹若金山,龙王欢喜,加敬无量。 佛见龙王称其名曰:『善来,伊罗钵龙王!』龙王闻已,复加喜敬:『世尊知我名,修伽陀识我名!』前顶礼足,却住一面,更说本偈,以问于佛,佛为说摩纳所受之偈。 龙王闻已,先大欢喜,然后悲泣。 佛问龙王:『何故须臾乍喜、乍悲?』答言:『世尊! 我忆过去迦叶佛所,净修梵行。 于后时,捉紫华茎,往到佛所问言:「世尊! 若比丘杀此草,得何等罪?」佛答我言:「以此因缘,或有堕最苦地狱者!」我闻此语不信不敬,便故刺伊罗树叶,作是念:「试看有何果报?」竟不舍此见,亦不悔过。 命终之后,今生长寿龙中,因是业故,名我为伊罗钵龙。 既受身已,复往佛所问言:「我何时当得脱此龙身?」佛答我言:「当来过于百千亿万岁,有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彼佛当记汝得解脱时!」我今既见世尊生希有心,始知诸佛言无虚妄,是以欣笑。 又念昔违佛教,今复不能受佛明戒,是以悲泣。』复白佛言:『愿记我何时当得脱此龙身!』佛言:『当来过百千亿万岁,有弥勒佛出现于世,汝于尔时得脱龙身,出家受戒,广修梵行,得尽苦源!』佛便为龙受三自归,为优婆塞;复为八万四千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所谓:施论乃至出要为乐。 皆欢喜已,更为说诸佛常所说法,苦集尽道。 八万四千人即于坐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果。 见法得果已,受三自归,次受五戒。 于是龙王语摩纳言:『汝今何为须此龙女? 龙女多恚,或以毒火共相伤害! 随汝所须金银宝物,尽当相与!』答言:『止,止! 龙王! 我不须龙女,亦不须金银! 我闻佛最后说偈,得离欲界欲故。』佛说法已,语龙王言:『汝可还归所住!』龙王受教,顶礼而退。 龙王去后,摩纳前礼佛足,白佛言:『世尊! 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 出家未久,勤行不懈,得阿罗汉。 尔时世间有六十二阿罗汉。 「于是世尊从鹿苑,渐渐游行到娑罗林,在树下坐。 去林不远有一园观,时有同友三十人,各将其妇于中游戏。 一人无妇,雇一淫女假好衣服,共游此园,方欲极情肆乐,而彼淫女着其好衣忽然叛去,相助追觅至娑罗林,遥见世尊姿容挺特,犹若金山,见已生希有心,皆到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问佛言:『大沙门! 见有一女人来不?』佛言:『宁欲自求,为欲求他?』答言:『我宁自求,不求妇女!』佛言:『且坐! 为汝说法!』皆受教,更礼而坐。 佛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乃至苦集尽道。 三十人皆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果。 见法得果已,白佛言:『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得阿罗汉亦如上说。 尔时世间有九十二阿罗汉。 「时复有六十人为婚姻事,行过娑罗林,遥见世尊姿容挺特,犹若金山,皆前到佛所,顶礼佛足。 佛为说法,乃至得阿罗汉皆如上说。 尔时世间有百五十二阿罗汉。 五分律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1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