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辩中边论 内容: 辩中边论卷中世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真实品第三已辩其障。 当说真实。 颂曰。 真实唯有十谓根本与相无颠倒因果及麁细真实极成净所行摄受并差别十善巧真实皆为除我见论曰。 应知真实唯有十种。 一根本真实。 二相真实。 三无颠倒真实。 四因果真实。 五麁细真实。 六极成真实。 七净所行真实。 八摄受真实。 九差别真实。 十善巧真实。 此复十种。 为欲除遣十我见故。 十善巧者。 一蕴善巧。 二界善巧。 三处善巧。 四缘起善巧。 五处非处善巧。 六根善巧。 七世善巧。 八谛善巧。 九乘善巧。 十有为无为法善巧。 此中云何根本真实。 谓三自性。 一遍计所执自性。 二依他起自性。 三圆成实自性。 依此建立余真实故。 于此所说三自性中。 许何义为真实。 颂曰。 许于三自性唯一常非有一有而不真一有无真实论曰。 即于如是三自性中遍计所执相常非有。 唯常非有。 于此性中许为真实。 无颠倒故。 依他起相有而不真。 唯有非真。 于依他起许为真实。 有乱性故。 圆成实相亦有非有。 唯有非有。 于此性中许为真实。 有空性故。 云何相真实。 颂曰。 于法数取趣及所取能取有非有性中增益损减见知此故不转是名真实相论曰。 于一切法补特伽罗所有增益及损减见。 若知此故彼便不转。 是遍计所执自性真实相。 于诸所取能取法中所有增益及损减见。 若知此故彼便不转。 是名依他起自性真实相。 于有非有所有增益及损减见。 若知此故彼便不转。 是名圆成实自性真实相。 此于根本真实相中无颠倒故。 名相真实。 无颠倒真实者。 谓无常苦空无我性。 由此治彼常等四倒。 云何应知此无常等依彼根本真实立耶。 颂曰。 无性与生灭垢净三无常所取及事相和合苦三种空亦有三种谓无异自性无相及异相自相三无我如次四三种依根本真实论曰。 无常三者。 一无性无常。 谓遍计所执。 此常无故。 二生灭无常。 谓依他起。 有起尽故。 三垢净无常。 谓圆成实。 位转变故。 苦三种者。 一所取苦。 谓遍计所执。 是补特伽罗法执所取故。 二事相苦。 谓依他起。 三苦相故。 三和合苦。 谓圆成实。 苦相合故。 空有三者。 一无性空。 谓遍计所执。 此无理趣可说为有。 由此非有说为空故。 二异性空。 谓依他起。 如妄所执不如是有。 非一切种性全无故。 三自性空。 谓圆成实。 二空所显为。 自性故。 无我三者。 一无相无我。 谓遍计所执。 此相本无故名无相。 即此无相说为无我。 二异相无我。 谓依他起。 此相虽有而不如彼遍计所执故名异相。 即此异相说为无我。 三自相无我。 谓圆实成。 无我所显以为自相。 即此自相说为无我。 如是所说无常苦空无我四种。 如其次第依根本真实各分为三种。 四各三种如前应知。 因果真实。 谓四圣谛。 云何此依根本真实。 颂曰。 苦三相已说集亦有三种谓习气等起及相未离系自性二不生垢寂二三灭遍知及永断证得三道谛论曰。 苦谛有三。 谓无常等四各三相。 如前已说。 集谛三者。 一习气集。 谓遍计所执自性执习气。 二等起集。 谓业烦恼。 三未离系集。 谓未离障真如。 灭谛三者。 一自性灭。 谓自性不生故。 二二取灭。 谓所取能取二不生故。 三本性灭。 谓垢寂二。 即择灭及真如。 道谛三者。 一遍知道。 二永断道。 三证得道。 应知此中于遍计所执唯有遍知。 于依他起有遍知及永断。 于圆成实有遍知及证得。 故依此三建立道谛。 麁细真实。 谓世俗胜义谛。 云何此依根本真实。 颂曰。 应知世俗谛差别有三种谓假行显了如次依本三胜义谛亦三谓义得正行依本一无变无倒二圆实论曰。 世俗谛有三种。 一假世俗。 二行世俗。 三显了世俗。 此三世俗如其次第。 依三根本真实建立。 胜义谛亦三种。 一义胜义。 谓真如胜智之境名胜义故。 二得胜义。 谓涅槃。 此是胜果亦义利故。 三正行胜义。 谓圣道。 以胜法为义故。 此三胜义应知但依三根本中圆成实立此圆成实总有二种。 无为有为。 有差别故。 无为总摄真如涅槃。 无变异故名圆成实。 有为总摄一切圣道。 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 极成真实略有二种。 一者世间极成真实。 二者道理极成真实。 云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实立耶。 颂曰。 世极成依一理极成依三论曰。 若事世间共所安立。 串习随入觉慧所取。 一切世间同执此事。 是地非火色非声等。 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此于根本三真实中。 但依遍计所执而立。 若有理义聪睿贤善能寻思者。 依止三量证成道理施设建立。 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此依根本三真实立。 净所行真实亦略有二种。 一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二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云何此二依彼根本真实而立。 颂曰。 净所行有二依一圆成实论曰。 烦恼所知二障净智所行真实。 唯依根本三真实中圆成实立。 余二非此净智境故。 云何应知相名分别真如正智摄在根本三真实耶。 颂曰。 名遍计所执相分别依他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论曰。 相等五事随其所应。 摄在根本三种真实。 谓名摄在遍计所执相。 及分别摄在依他。 圆成实摄真如正智。 差别真实略有七种。 一流转真实。 二实相真实。 三唯识真实。 四安立真实。 五邪行真实。 六清净真实。 七正行真实。 云何应知此七真实依三根本真实立耶。 颂曰。 流转与安立邪行依初二实相唯识净正行依后一论曰。 流转等七随其所应。 摄在根本三种真实。 谓彼流转安立邪行。 依根本中遍计所执及依他起。 实相唯识清净正行。 依根本中圆成实立。 善巧真实谓为对治。 十我见故。 说有十种云何于蕴等起。 十我见耶。 颂曰。 于蕴等我见执一因受者作者自在转增上义及常杂染清净依观缚解者性论曰。 于蕴等十法起十种我见。 一执。 一性。 二执因性。 三执受者性。 四执作者性。 五执自在转性。 六执增上义性。 七执常性。 八执染净所依性。 九执观行者性。 十执缚解者性。 为除此见修十善巧。 云何十种善巧真实依三根本真实建立。 以蕴等十无不摄在三种根本自性中故。 如何摄在三自性中。 颂曰。 此所执分别法性义在彼论曰。 此蕴等十各有三义。 且色蕴中有三义者。 一所执义色。 谓色之遍计所执性。 二分别义色。 谓色之依他起性。 此中分别以为色故。 三法性义色。 谓色之圆成实性。 如色蕴中有此三义。 受等四蕴界等九法各有三义随应当知。 如是蕴等由三义别无不摄入彼三性中。 是故当知十善巧真实。 皆依根本三真实而立。 如是虽说为欲对治十种我见故修蕴等善巧。 而未说此蕴等别义。 且初蕴义云何应知。 颂曰。 非一及总略分段义名蕴论曰。 应知蕴义略有三种。 一非一义。 如契经言。 诸所有色等。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 二总略义。 如契经言。 如是一切略为一聚。 三分段义。 如契经言。 说名色蕴等各别安立色等相故。 由斯聚义蕴义得成。 又见世间聚义名蕴。 已说蕴义。 界义云何。 颂曰。 能所取彼取种子义名界论曰。 能取种子义。 谓眼等六内界。 所取种子义。 谓色等六外界。 彼取种子义。 谓眼识等六识界。 已说界义处义云何。 颂曰。 能受所了境用门义名处论曰。 此中能受受用门义。 谓六内处。 若所了境受用门义。 是六外处。 已说处义。 缘起义云何。 颂曰。 缘起义于因果用无增减论曰。 于因果用若无增益及无损减。 是缘起义。 应知此中增益因者。 执行等有不平等因。 损减因者。 执彼无因。 增益果者。 执有我行等缘无明等生。 损减果者。 执无明等无行等果。 增益用者。 执无明等于生行等有别作用。 损减用者。 执无明等于生行等全无功能。 若无如是三增减执。 应知彼于缘起善巧。 已说缘起义。 处非处义云何。 颂曰。 于非爱爱净俱生及胜主得行不自在是处非处义论曰。 处非处义略由七种不得自在。 应知其相。 一于非爱不得自在。 谓由恶行虽无爱欲而堕恶趣。 二于可爱不得自在。 谓由妙行虽无爱欲而昇善趣。 三于清净不得自在。 谓不断五盖不修七觉支。 决定不能作苦边际。 四于俱生不得自在。 谓一世界无二如来二转轮王俱时出现。 五于胜主不得自在。 谓女不作转轮王等。 六于证得不得自在。 谓女不证独觉无上正等菩提。 七于现行不得自在。 谓见谛者必不现行害生等事。 诸异生类容可现行。 多界经中广说此等。 应随决了是处非处。 如是已说处非处义。 根义云何。 颂曰。 根于取住续用二净增上论曰。 二十二根依于六事增上义立。 谓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义。 命根于住一期相续有增上义。 男女二根于续家族有增上义。 于能受用善恶业果乐等五根有增上义。 于世间净信等五根有增上义。 于出世净未知等根有增上义。 已说根义。 世义云何。 颂曰。 因果已未用是世义应知论曰。 应知因果已未受用。 随其所应三世义别。 谓于因果俱已受用。 是过去义。 若于因果俱未受用。 是未来义。 若已受用因未已受用果。 是现在义。 已说世义。 谛义云何。 颂曰。 受及受资粮彼所因诸行二寂灭对治是谛义应知论曰。 应知谛者即四圣谛。 一苦圣谛。 谓一切受及受资粮。 契经中说。 诸所有受皆是苦故。 受资粮者。 谓顺受法。 二集圣谛。 谓即彼苦所因诸行。 三灭圣谛。 谓前二种究竟寂灭。 四道圣谛。 谓即苦集能对治道。 已说谛义。 乘义云何。 颂曰。 由功德过失及无分别智依他自出离是乘义应知论曰。 应知乘者。 谓即三乘。 此中如应显示其义。 若从他闻涅槃功德生死过失而起此智。 由斯智故得出离者。 是声闻乘。 不从他闻涅槃功德生死过失自起此智。 由斯智故得出离者。 是独觉乘。 若自然起无分别智。 由斯智故得出离者。 名无上乘。 已说乘义。 云何有为无为法义。 颂曰。 有为无为义谓若假若因若相若寂静若彼所观义论曰。 应知此中假谓名等。 因谓种子所摄藏识。 相谓器身并受用具。 及转识摄意取思惟。 意谓恒时思量性识。 取谓五识取现境故。 思惟即是第六意识。 以能分别一切境故。 如是若假若因若相。 及相应法总名有为。 若寂静者。 谓所证灭及能证道。 能寂静故。 彼所观义。 谓即真如。 是寂静道所缘境故。 如是所说若诸寂静若所观义总名无为。 应知此中缘蕴等十义所起正知。 名蕴等善巧。 真实总义略有二种。 谓即能显所显真实。 能显真实。 谓即最初三种根本。 能显余故。 所显真实。 谓后九种。 是初根本。 所显示故。 所显九者。 一离增上慢所显真实。 二对治颠倒所显真实。 三声闻乘出离所显真实。 四无上乘出离所显真实。 由麁能成熟细能解脱故。 五能伏他论所显真实。 依喻导理降伏他故。 六显了大乘所显真实。 七入一切种所知所显真实。 八显不虚妄真如所显真实。 九入我执事。 一切秘密所显真实。 辩修对治品第四已辩真实。 今次当辩修诸对治。 即修一切菩提分法此中先应说修念住。 颂曰。 以麁重爱因我事无迷故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论曰。 麁重由身而得显了。 故观察此入苦圣谛。 身以有麁重诸行为相故。 以诸麁重即行苦性。 由此圣观有漏皆苦。 诸有漏受说为爱因。 故观察此入集圣谛。 心是我执所依缘事。 故观察此入灭圣谛。 怖我断灭由斯离故。 观察法故。 于染净法远离愚迷入道圣谛。 是故为入四圣谛理。 最初说修四念住观。 已说修念住。 当说修正断。 颂曰。 已遍知障治一切种差别为远离修集勤修四正断论曰。 前修念住。 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类差别。 今为远离所治障法。 及为修集能对治道。 于四正断精勤修习。 如说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 乃至广说。 已说修正断。 当说修神足。 颂曰。 依住堪能性为一切事成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论曰。 依前所修离集精进。 心便安住有所堪能。 为胜事成修四神足。 是诸所欲胜事因故。 住谓心住。 此即等持故。 次正断说四神足。 此堪能性。 谓能灭除五种过失修八断行。 何者名为五种过失。 颂曰。 懈怠忘圣言及惛沉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五失应知论曰。 应知此中惛沉掉举合为一失。 若为除灭惛沉掉举不作加行。 或已灭除惛沉掉举。 复作加行俱为过失。 为除此五修八断行。 云何安立彼行相耶。 颂曰。 为断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为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论曰。 为灭懈怠修四断行。 一欲二正勤三信四轻安。 如次应知。 即所依等。 所依谓欲勤所依故。 能依谓勤依欲起故。 所因谓信是所依。 欲生起近因。 若信受彼便希望故。 能果谓安是能依。 勤近所生果。 勤精进者得胜定故。 为欲对治后四过失。 如数修余四种断行。 一念二正知三思四舍。 如次应知。 即记言等。 记言谓念能不忘境。 记圣言故。 觉沉掉者谓即正知。 由念记言。 便能随觉惛沉掉举二过失故。 伏行谓思。 由能随觉沉掉失已。 为欲伏除发起加行。 灭等流者。 谓彼沉掉既断灭已。 心便住舍平等而流。 已说修神足。 当说修五根。 所修五根云何安立。 颂曰。 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论曰。 由四神足心有堪能。 顺解脱分善根满已。 复应修习五种增上。 一欲增上。 二加行增上。 三不忘境增上。 四不散乱增上。 五思择增上。 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 已说修五根。 当说修五力。 何者五力次第云何。 颂曰。 即损障名力因果立次第论曰。 即前所说信等五根。 有胜势用复说为力。 谓能伏灭不信障等。 亦不为彼所陵杂故。 此五次第依因果立。 以依前因引后果故。 谓若决定信有因果。 为得此果发勤精进。 勤精进已便住正念。 住正念已心则得定。 心得定已能如实知。 既如实知无事不办。 故此次第依因果立。 如前所说。 顺解脱分既圆满已复修五根。 何位修习顺决择分。 为五根位五力位耶。 颂曰。 顺决择二二在五根五力论曰。 顺决择分中暖顶二种在五根位。 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 已说修五力。 当说修觉支。 所修觉支云何安立。 颂曰。 觉支略有五谓所依自性出离并利益及三无染支论曰。 此支助觉故名觉支。 由此觉支位在见道。 广有七种。 略为五支。 一觉所依支。 谓念。 二觉自性支。 谓择法。 三觉出离支。 谓精进。 四觉利益支。 谓喜。 五觉无染支。 此复三种。 谓安定舍。 何故复说无染为三。 颂曰。 由因缘所依自性义差别故轻安定舍说为无染支论曰。 轻安即是无染因缘。 麁重为因生诸杂染。 轻安是彼近对治故。 所依谓定自性即舍故。 此无染义别有三。 说修觉支已。 当说修道支。 所修道支云何安立。 颂曰。 分别及诲示令他信有三对治障亦三故道支成八论曰。 于修道位建立道支。 故此道支广八略四。 一分别支。 谓正见。 此虽是世间而出世后得。 由能分别见道位中自所证故。 二诲示他支。 谓正思惟正语一分等起。 发言诲示他故。 三令他信支。 此有三种。 谓正语正业正命。 四对治障支。 亦有三种。 谓正精进正念正定。 由此道支略四广八。 何缘后二各分为三。 颂曰。 表见戒远离令他深信受对治本随惑及自在障故论曰。 正语等三如次表已。 见戒远离令他信受。 谓由正语论议决择令他信知。 已有胜慧。 由正业故不作邪业令他信知。 已有净戒。 由正命故。 应量应时如法乞求衣钵等物令他信。 已有胜远离。 正精进等三如次对治本随二烦恼及自在障。 此所对治略有三种。 一根本烦恼。 谓修所断。 二随烦恼。 谓惛沉掉举。 三自在障。 谓障所引胜品功德。 此中正精进别能对治。 初为对治彼勤修道故。 正念别能对治。 第二系念安住止等相中。 远离惛沉及掉举故。 正定别能对治。 第三依胜静虑。 速能引发诸神通等胜功德故。 修治差别云何应知。 颂曰。 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无倒无倒随是修治差别论曰。 此修对治略有三种。 一有颠倒顺无颠倒。 二无颠倒有颠倒随。 三无颠倒无颠倒随。 如是三种修治差别。 如次在异生有学无学位菩萨。 二乘所修对治有差别相云何应知。 颂曰。 菩萨所修习由所缘作意证得殊胜故与二乘差别论曰。 声闻独觉以自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 菩萨通以自他相续身等为境而修对治。 声闻独觉于身等境。 以无常等行相思惟而修对治。 若诸菩萨于身等境。 以无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对治。 声闻独觉修念住等。 但为身等速得离系。 若诸菩萨修念住等。 不为身等速得离系。 但为证得无住涅槃。 菩萨与二乘所修对治。 由此三缘故而有差别。 修对治总义者。 谓开觉修损减修莹饰修发上修隣近修。 谓隣近见道故。 证入修增胜修初位修中位修后位修有上修无上修谓所缘作意至得殊胜。 辩修分位品第五已说修对治。 修分位云何。 颂曰。 所说修对治分位有十八谓因入行果作无作殊胜上无上解行入出离记说灌顶及证得胜利成所作论曰。 如前所说修诸对治。 差别分位有十八种。 一因位。 谓住种性补特伽罗。 二入位。 谓已发心。 三加行位。 谓发心已未得果证。 四果位。 谓已得果。 五有所作位。 谓住有学。 六无所作位。 谓住无学。 七殊胜位。 谓已成就诸神通等殊胜功德。 八有上位。 谓超声闻等已入菩萨地。 九无上位。 谓已成佛。 从此以上无胜位故。 十胜解行位。 谓胜解行地一切菩萨。 十一证入位。 谓极喜地。 十二出离位。 谓次六地。 十三受记位。 谓第八地。 十四辩说位。 谓第九地。 十五灌顶位。 谓第十地。 十六证得位。 谓佛法身。 十七胜利位。 谓受用身。 十八成所作位。 谓变化身。 此诸分位差别虽多应知。 略说但有三种。 其三者何颂曰。 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论曰。 于真法界位略有三。 随其所应摄前诸位。 一不净位。 谓从因位乃至加行。 二净不净位。 谓有学位。 三清净位。 谓无学位。 云何应知依前诸位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颂曰。 依前诸位中所有差别相随所应建立诸补特伽罗论曰。 应知依前诸位别相。 如应建立补特伽罗。 谓此住种性。 此已发心等。 修分位总义者。 谓堪能位即种性位。 发趣位即入加行位。 不净位净不净位。 清净位有庄严位遍满位。 谓遍满十地故无上位。 辩中边论卷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0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