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摄大乘论释卷第九 内容: 摄大乘论释卷第九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入因果胜相第四因果位章第一释曰。 此义有十一章。 一因果位。 二成立六数。 三相。 四次第。 五立名。 六修习。 七差别。 八摄。 九对治。 十功德。 十一互显。 论曰。 如此已说入应知胜相。 云何应知入因果胜相。 释曰。 总举前所明四位入唯识观。 故云如此。 前已说于方便道见道修道究竟道四位中。 入应知胜相。 云何广说入此胜相因。 及入后所得果令其开显易见。 论曰。 由六波罗蜜。 谓陀那。 尸罗。 羼提。 毗梨耶。 持诃那。 般罗若波罗蜜。 释曰。 此答向问。 明因果胜相。 易可得见六度为因果体。 先以六度为因。 后以六度为果。 论曰。 云何由六波罗蜜得入唯识。 复云何六波罗蜜成入唯识果。 释曰。 向虽说六度为因果体。 未释义意故。 更问以何义故说六度为因。 复以何义说六度为果。 此六度能除六种入唯识障故。 六度为入唯识因。 第一障者。 喜乐欲尘。 于富财物自身受乐中。 见胜功德。 由此障故不得入唯识。 施能除此障故。 施是入唯识因。 第二障者。 纵心起身口意业。 由此障故不得入唯识。 戒能除此障故。 戒是入唯识因。 第三障者。 不能安受轻慢毁辱寒热等苦。 由此障故不得入唯识忍能除此障故。 忍是入唯识因。 第四障者。 执不修行为乐。 未得计得。 于得不见功德。 由此障故不得入唯识。 精进能除此障故。 精进是入唯识因。 第五障者。 乐相杂住。 于世间希有事及散乱因缘。 见有功德。 由此障故不得入唯识。 定能除此障故。 定是入唯识因。 第六障者。 于见闻觉知计为如实。 于世间戏论勤心修学。 于不了义经如文判义。 由此障故不得入唯识。 智慧能除此障故。 智慧是入唯识因。 论曰。 此正法内有诸菩萨。 释曰。 唯依正法内修行。 能成立入唯识因。 若依正法外二乘教及外道世间教。 无有得立此因义。 故先明正法内为立因之所。 能立因人非二乘等所能。 故言菩萨。 菩萨行何法能入唯识。 论曰。 不着富乐心。 乃至云如理简择诸法。 得入唯识观。 释曰。 此明离布施障。 乃至离智慧障。 具如前释。 故以六度为入因。 论曰。 由依止六波罗蜜。 菩萨已入唯识地。 次得清净信乐意所摄六波罗蜜。 释曰。 若菩萨由依六度除六障。 已入唯识。 是时菩萨更得清净信乐意所摄六波罗蜜。 于六度正教中心决无疑。 故名为信。 如所信法求欲修行。 故名为乐。 此信乐意有五因缘。 故称清净。 一无着清净。 谓不起与波罗蜜相违法。 二不观清净。 谓于自身及波罗蜜果报报恩中。 心常不观。 三无失清净。 谓离与波罗蜜相杂染污法。 及离非方便行。 四无分别清净。 谓离如言执波罗蜜相。 五回向清净。 谓于六度已生长及未生长中。 常求得大菩提。 一一波罗蜜。 皆具此五种清净信乐所摄。 复有清净信乐意。 谓已过愿乐地。 入见地等。 得圣人信乐。 异地前信乐故名清净。 复有清净信乐意。 谓由奢摩他毗钵舍那入真如观。 得无分别智及无分别后智所摄信乐意。 故名清净。 论曰。 此正法内有诸菩萨。 不着富乐心。 于戒无犯过心。 于苦无坏心。 于善修无懒惰心。 于此散乱因中不住着故。 常行一心如理简择诸法。 得入唯识观。 由依止六波罗蜜。 菩萨已入唯识地。 次得清净信乐意所摄六波罗蜜。 是故于此中间。 设离六波罗蜜加行功用。 释曰。 已入唯识观故言是故从见位乃至究竟位为中间假设。 此人于其中间不作功用。 修行六度。 六度自然满足。 何以故。 论曰。 由信乐正说。 爱重随喜愿得思惟故。 释曰。 如来正说与六度相应。 虽甚深难解。 此人亦信乐无疑。 由此信乐无不行义。 于六度行中见无穷功德。 心生爱重。 由此爱重无不行义。 如此信乐意何人能得。 唯诸佛如来已至究竟波罗蜜位。 能得此意。 知是胜人所得成。 于胜人深心欣赞。 故名随喜。 由此随喜无不行义。 愿众生及我平等。 得此清净信乐意。 故名愿得。 由此愿得无不行义。 如佛所立大乘法门。 依施等六度及十二部阿含。 由闻思修慧数数思惟。 由闻慧思惟果得圆满。 由思慧思惟于所闻法。 心得入理。 由修慧思惟自事得成。 以能入地及治地故。 由此四种思惟无不行义。 论曰。 恒无休息行故。 修习六波罗蜜究竟圆满。 释曰。 由此四思惟。 菩萨恒无放逸。 无放逸故修习六度。 在因究竟至果圆满。 此位能摄六度。 令悉具足五种清净。 故名清净意位。 其相云何。 为显此相故。 次长行后更说三偈。 论曰。 此中说偈。 修习圆白法能得利疾忍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说论曰。 修习圆白法。 释曰。 先于愿行位中。 善生长道资粮。 为显此义故说初句。 所修之行已过四十心位故名圆。 施戒修三品清净法名白。 复有白法。 谓信根智根。 精进根定根。 此四根即是四位。 念根通四位。 能除一阐提外道声闻独觉四种黑障。 能得净我乐常四德故名白法。 若资粮圆满更何所得。 论曰。 能得利疾忍。 释曰。 能乐受行是忍义。 于广大甚深法。 难受难行而能受行故名利。 数起不息故名疾。 此句显忍是上上品。 若菩萨在此忍位。 由此境界必得清净。 为显此境界故。 论曰。 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说。 释曰。 大乘唯是菩萨境界故名自。 乘大乘能令菩萨清净。 于此乘中有别境界。 一法无我名甚深。 虚空器等定名广大。 前是智境。 后是定境。 此二境能令菩萨清净。 由此思惟菩萨得清净。 为显此义故说第二偈。 论曰。 觉唯分别故得无着智故是乐信清净名清净意地论曰。 觉唯分别故。 释曰。 菩萨觉了大乘一切法。 乃至甚深广大皆是分别所作。 如此觉了名为思惟。 此思惟能令菩萨清净。 菩萨清净为何所得。 论曰。 得无着智故。 释曰。 菩萨见一切法但是分别。 无复外境。 外境不成故分别亦不成。 若菩萨见内外无所有则无所着。 即是无分别智。 此智即是清净。 此清净体性云何。 为显此义故说第三句偈。 论曰。 是乐信清净。 释曰。 乐信即是无分别智体。 不爱七有故名乐。 于三种佛性。 心决无疑故名信。 离七爱故乐清净。 离虚妄故信清净。 论曰。 名清净意地。 释曰。 由乐信清净故。 此位得清净名。 又此位是菩萨见位。 无分别智境清净处。 此智以乐信为体故。 说此位名清净意地。 清净乐信其相云何。 论曰。 菩萨在法流前后见诸佛已知菩提近无难易得故论曰。 菩萨在法流前后见诸佛。 释曰。 清净乐信有二种相。 一恒在寂静为相。 二恒明了见佛为相。 由乐舍七爱故。 恒入观修道故。 说恒在法流。 若菩萨在法流为何所见。 由信三种佛性故。 先思惟法身。 后证法身。 先以比智见法身。 后以证智见法身。 此乐信有何功德。 论曰。 已知菩提近无难易得故。 释曰。 若人在清净乐信位中。 明了见无上菩提已近。 己身过四十心。 是故无难入正方便。 所以易得。 由此三偈成就资粮忍境界。 思惟体性相貌皆得显现。 成立六数章第二论曰。 何故波罗蜜唯有六数。 释曰。 此问波罗蜜何故定立六数不增不减。 论曰。 为安立能对治六种惑障故。 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 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故。 释曰。 立波罗蜜其数有六。 凡为此三义。 一为除惑。 二为生起佛法。 三为成熟众生。 除惑。 现在自得利益。 生起佛法。 成熟众生。 未来得自他利益。 若惑已永灭。 则于现在得安乐住。 何以故。 不须更起功用为灭此惑及遮此惑。 令不复生故。 于现在得自利益。 惑障既灭。 于未来世必自具足佛法。 又能成熟众生故。 得自他利益。 论曰。 为对治不发行心因故。 立施戒二波罗蜜。 不发行心因者。 贪着财物及以室家。 释曰。 贪着财物障施。 贪着室家障戒因此贪着不能发修行心。 论曰。 若已发修行心。 为对治退弱心因故。 立忍精进二波罗蜜。 释曰。 虽已能行施戒。 若不忍受苦事则施戒心退弱。 虽能忍苦。 若不勤修诸善息一切恶。 则施戒忍心皆退弱。 故为对治退弱心。 须立此二度。 论曰。 退弱心因者。 谓生死众生违逆苦事。 释曰。 不得理者名生死众生。 乖反菩萨教为违。 侵毁菩萨身为逆。 此并是苦事。 若不能忍受此苦事。 则生瞋心。 瞋即是退弱心因。 论曰。 长时助善法加行疲怠。 释曰。 精进行于久远时中。 修一切善。 若于众生无慈悲心。 爱惜自身。 不见所修行有胜功德故。 于所修行中生疲怠心。 由有此心不能精进。 即是懒惰。 懒惰即是退弱心因。 论曰。 若已起发行及不退弱心。 为对治坏失心因故。 立定慧二波罗蜜。 坏失心因者。 谓散乱邪智。 释曰。 由散乱故坏静心。 由邪智故失正解。 论曰。 是故为对治六种惑障。 立波罗蜜有六数。 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者。 释曰。 六度是生长佛法因。 论曰。 前四波罗蜜是不散乱因。 释曰。 有四障为散乱因。 一弃舍障。 二远离障。 三安受障。 四数治障。 由贪着故不能弃舍。 由贪瞋痴生十恶故不能远离。 由瞋恚故不能安受。 由贪瞋痴等烦恼故不能数治。 由此四障故心散乱。 前四度能对治此四障故。 四度是不散乱因。 复次以五盖为定障。 四盖障定因。 一盖障正定及定所发慧。 贪掉悔瞋睡眠四盖。 是散乱因。 障前四度。 四度对治此四盖故。 四度是不散乱因。 疑缘境不决故心散乱。 定心决守一境故。 疑障正定。 由疑不见理故。 障定所发慧故。 以定慧对治于疑。 论曰。 次一波罗蜜是不散乱体。 由依止此不散乱故。 能如实觉了诸法真理。 一切如来正法皆得生起。 是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 立波罗蜜有六数。 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故者。 由施波罗蜜利益众生。 由戒波罗蜜不损恼众生。 由忍波罗蜜能安受彼毁辱。 不起报怨心由精进波罗蜜生彼善根。 灭彼恶根。 由此利益因。 一切众生皆得调伏。 次彼心未得寂静。 为令寂静。 已得寂静为令解脱。 故立定慧二波罗蜜。 由此六度菩萨善教众生。 释曰。 善教有二义。 一如理为说故名教。 二恒为说故言善教。 论曰。 故得成熟。 是故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 立波罗蜜有六数。 由如此义。 是故应知成立波罗蜜有六数。 相章第三论曰。 此六波罗蜜相。 云何可见。 释曰。 何故作如此问。 世间二乘菩萨皆有施等六行。 若不明菩萨所行六波罗蜜相。 云何得知此是波罗蜜。 此非波罗蜜。 是故须问波罗蜜相。 论曰。 由六种最胜。 六波罗蜜通相有六。 一由依止无等。 谓依止无上菩提心起。 释曰。 此明所依止有异。 世间及二乘行施等。 不依止无上菩提心起。 唯菩萨行施等。 必依止无上菩提心起故。 以依止无等。 为菩萨所行六度相。 论曰。 二由品类无等。 谓一一波罗蜜略说皆有三品。 菩萨皆具修行。 释曰。 此明所缘事有异。 不等世间及二乘。 无有能行施等具足品类。 谓外内及内外。 若菩萨行施等必皆具足品类故。 以品类无等。 为菩萨所行六度相。 论曰。 三由行事无等。 谓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事。 菩萨所行诸度。 皆为成此二事故。 释曰。 此明行事有异。 菩萨行六度有何能。 先为生众生现在未来世间乐。 后随根性。 生众生三乘道果。 世间及二乘行施等。 但为安乐利益自身尚不成就。 何况能安乐利益众生。 故以行事为菩萨所行六度相。 论曰。 四由方便无等。 谓无分别智。 菩萨所行诸度。 皆是无分别智所摄故。 释曰。 此明方便有异。 于三轮清净。 名菩萨方便。 于三轮清净即是无分别智。 菩萨由此智。 不分别能施受施及所施财物。 世间及二乘。 不能舍三轮分别。 是故起我爱及着财物。 于他不能平等故。 以方便为菩萨所行六度相。 戒三轮者。 离众生事时分别。 忍三轮者。 离自他过失分别。 精进三轮者。 离众生高下事用分别。 定三轮者。 离境众生惑分别。 般若三轮者。 离境智众生分别。 论曰。 五由回向无等。 谓回向无上菩提。 菩萨所行诸度。 决定转趣一切智果故。 释曰。 菩萨若行施等先作是心。 我以此物施与一切六道众生。 此是众生财物。 我为彼行施。 愿彼皆得无上菩提。 此施由回向。 令他得无上菩提故。 此施行永无有尽。 若行余度亦皆回向。 世间及二乘无回向故。 以回向为菩萨所行六度相。 论曰。 六由清净无等。 谓惑智二障永灭无余。 菩萨所行诸度分分除二障。 乃至皆尽故。 释曰。 此中显二种清净。 一显清净因。 二显清净位。 清净因者。 因灭惑智二障故。 施等事清净。 清净位者。 先于地前渐除惑障。 后登初地渐除智障。 此两处名分分清净。 即是因位。 若至佛果六度圆满。 名具分清净。 即是果位。 论曰。 施即是波罗蜜。 波罗蜜即是施耶。 释曰。 此问欲何所显。 欲简别是波罗蜜及非波罗蜜相。 论曰。 有是施非波罗蜜。 释曰。 谓离依止无等等六相行施。 此施非六度所摄故。 但是施非波罗蜜。 论曰。 有是波罗蜜非施。 释曰。 谓具依止无等等六相。 行戒等余度。 论曰。 有是施是波罗蜜。 释曰。 谓具依止无等等六相行施。 论曰。 有非施非波罗蜜。 释曰。 谓离前三句。 别行无记及不善等。 皆是第四句摄。 论曰。 如施中四句。 应知余度亦有四句。 释曰。 如施简别是非。 余度亦应如此简别。 次第章第四论曰。 云何说六波罗蜜。 如此次第。 释曰。 此或由疑故问。 或由不解故问。 疑故问者。 一切所行必先由智知因果已方起正勤。 由此二因。 随其所欲则皆能行。 是故应倒次第及无次第。 由有此疑是故须问。 由不解故问者。 若人欲修众行。 未知浅深难行易行。 浅则易行。 深则难行。 易应先学。 难应后学。 为知此义。 是故须问。 论曰。 前前波罗蜜。 随顺次生后后波罗蜜故。 释曰。 菩萨不能忍见众生贫穷困苦。 数习舍财以串能舍故。 不欲作损恼众生事。 即舍家持戒故。 因施生戒。 菩萨为爱护所受戒。 不欲以忿恨众生事。 毁破净戒。 即习行忍故。 因戒生忍。 由烦恼不尽。 或成不成。 菩萨为爱护此忍。 即行精进。 故因忍生精进。 若人恒行精进则能治心。 由此精进若心沉没。 则拔令起。 若心掉动。 则抑令不起。 若心平等。 则持令相续。 由心调和所以得定。 故因精进生定。 若心得定。 则能通达真如。 故因定生慧。 此即前能生后。 论曰。 复次前前波罗蜜。 由后后波罗蜜所清净故。 释曰。 施由戒故清净。 若人不持戒。 身口意业则不清净。 所行之施亦不清净。 以依止不清净故。 由能持戒依止清净故。 施得清净。 戒由忍故清净。 若人能忍。 身口意业皆得清净。 忍由精进故清净。 以精进能生善灭恶故。 精进由定故清净。 若精进不在修位。 则不能除惑故。 定由智慧故清净。 若不了别真如。 虽复得定。 以有流故。 即生死法。 若见真如所得之定。 则成无流。 为涅槃道。 此即后能清净前。 由此二义故有次第。 立名章第五论曰。 依何义立六度名。 此义云何可见。 释曰。 世间立名自有多因。 有因生类立名。 有因相立名。 有因假立名。 有因轻贱立名。 有因敬重立名。 于此五因中。 六度从何义立名。 从二因立名。 种性异故。 从生类立名。 功德多故。 从敬重立名。 所立之名自有通别。 六种皆称波罗蜜是通名。 施戒等有异是别名。 何故通名波罗蜜。 论曰。 于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中。 最胜无等故。 释曰。 有六种及三种最胜无等。 六种如前六相中释。 三种者。 一时无等。 二加行无等。 三果无等。 一一度皆三阿僧祇劫修行故。 时无等。 加行无等者。 有四种五种。 复有五种。 复有六种。 四种即前所明四修。 五种即前所明五种清净。 复有五种即五修。 复有六种即六意五修六意后文自说果。 无等者。 谓三身所显无上菩提。 论曰。 以能到彼岸故。 是故通称波罗蜜。 释曰。 到彼岸自有三种。 一随所修行究竟无余为到彼岸。 世间及二乘亦有应所修行。 修之不尽故非到彼岸。 二如众流以归海为极。 施等亦尔。 以入真如为究竟。 即以入真如为到彼岸。 世间及二乘虽修施等。 不能入真如故非到彼岸。 三以应得无等果为到彼岸。 更无别果胜于此果。 为诸果中上故名彼岸。 世间及二乘虽修施等。 不求此果故非到彼岸。 菩萨所修彼岸皆具此三义。 故通称波罗蜜。 何故别名陀那等。 论曰。 能破灭悋惜嫉妬。 及贫穷下贱苦。 故称陀。 释曰。 悋惜是多财障。 嫉妬是尊贵障。 因时能灭悋惜障。 果时得多财故离贫穷苦。 因时能灭嫉妬障。 果时得尊贵故离下贱苦。 何以故。 若人未破悋惜嫉妬心。 则不能行施。 故说能破此障。 若人行施能破此障。 此人后受贫穷下贱苦。 无有是处。 论曰。 复得为大富主。 及能引福德资粮。 故称那。 释曰。 能施能用名大富主。 由是主故能引福德资粮。 由具此义故称陀那。 论曰。 能寂静邪戒及恶道。 故名尸。 释曰。 因时能破邪戒。 果时能离恶道。 若人不舍恶业而能持戒。 无有是处。 故先破邪戒。 若人破邪戒持正戒堕四趣者。 无有是处。 故果时能离恶道。 论曰。 复能得善道及三摩提。 故称罗。 释曰。 由先持戒后受人天善道果。 或在因中或在果中。 由持戒故身口清净。 清净故无悔。 无悔。 故心安。 心安故得喜喜故得猗。 猗故得乐。 乐故得定。 定故见如实。 见如实故得厌离。 厌离故得解脱。 故因持戒得三摩提。 由具此义故称尸罗。 论曰。 能灭除瞋恚及忿恨心。 故名羼。 释曰。 因时由观五义故灭除瞋恚及瞋恚。 所生忿恨心五义者。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恒念念灭。 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 有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 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 云何于中欲生损害。 由此五观故能灭瞋恚。 瞋恚既灭故能除忿恨。 论曰。 复能生自他平和事。 故称提。 释曰。 此事通达因果。 此忍能令自身不为瞋恚过失所染。 即是于自平和既不忿恨。 不生他苦。 即是于他平和。 如经言。 若行忍者。 则有五德。 一无恨。 二无诃。 三众人所爱。 四有好名闻。 五生善道。 即此五德名平和事。 由具此义故称羼提。 论曰。 灭除懒惰及诸恶法。 故名毗。 释曰。 于恶处沉没故称懒惰。 又不厌恶恶行故称懒惰。 由懒惰故离诸善行。 生诸恶法。 三业恒起过故名恶法。 由灭懒惰故能除懒惰所生诸恶。 此名灭黑法精进。 论曰。 复行不放逸。 生长无量善法。 故称梨耶。 释曰。 此约信乐因果以明精进。 信因可行。 乐果可得。 是故恒行恭敬行名不放逸。 由行恭敬。 未生善能令生。 已生善能令增长。 此即生得法精进。 由具此义故称毗梨耶。 论曰。 能灭除散乱。 故名持诃。 释曰。 散乱有五。 一自性散乱。 谓五识。 二外散乱。 谓意识驰动于外尘。 三内散乱。 谓心高下及噉味等。 四麁重散乱。 谓计我我所等。 五思惟散乱。 谓下劣心。 菩萨舍大乘。 思惟小乘。 论曰。 复能引心令住内境。 故称那。 释曰。 引心令住五种寂静。 名为内境。 由具此义故称持诃那。 论曰。 能灭一切见行。 能除邪智。 故称般罗。 释曰。 见行谓六十二见。 邪智谓世间虚妄解。 见行即是惑障。 邪智即是智障。 论曰。 能缘真相。 释曰。 谓缘真如即如理智。 论曰。 随其品类。 释曰。 品类有二种。 谓有为无为。 及名等五摄。 若知此法。 即如量智。 论曰。 知一切法故称若。 释曰。 真如相及品类名一切法。 如理智名般若。 如量智是般若果。 亦名般若。 此二智为三义所显。 一对治。 即二障。 二境界。 即真相。 三果。 即如量智。 由具此义故称般罗若。 修习章第六论曰。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修习。 释曰。 世间及二乘。 皆有施等修习。 菩萨施等修习。 异世间及二乘。 云何可知。 论曰。 若略说应知修习有五种。 释曰。 若广说修有十二种。 一显示修。 二损减修。 三治成修。 四后行修。 五相应修。 六胜修。 七上上修。 八初际修。 九中际修。 十后际修。 十一有上修。 十二无上修。 显示修者。 谓修四念处。 以能显示。 四谛义故损减修者。 谓四正勤。 以能渐灭诸恶法故。 治成修者。 谓四如意足。 以能治成定故。 为除五失及持八灭资粮故。 后行修者。 谓修五根。 以具解脱分善根故。 相应修者。 谓修五力。 以应续见道故。 胜修者。 谓七觉分。 以入四谛观故。 上上修者。 谓八分圣道。 以胜见道故。 初际修者。 谓凡夫位。 修戒乃至得不净观及数息观。 以随顺颠倒故。 中际修者。 谓有学位。 此中无倒倒所随故。 后际修者。 谓无学位。 此中无倒非倒所倒故。 有上修者。 谓声闻独觉修。 及等彼位故。 无上修者。 谓菩萨十地等。 以最胜故。 论曰。 一加行方法修。 释曰。 谓身口意业能成广大清净最胜故。 论曰。 二信乐修。 释曰。 约闻教如初章释。 论曰。 三思惟修。 释曰。 思惟修中自有三种。 谓爱重随喜愿得。 合名思惟修。 亦如初章释。 论曰。 四方便胜智修。 释曰。 即无分别智有三义。 一广大。 二清净。 三速成。 具此三义故。 立方便胜智名。 论曰。 五修利益他事。 此中前四修应知如前。 利益他事修者。 谓佛无功用心。 不舍如来事。 释曰。 明大乘教中所说。 诸佛虽已般涅槃犹更起心。 般涅槃即法身。 更起心即应化二身。 诸佛已住法身。 由本愿力离三业。 随利益众生事。 自然显现应化二身。 恒不舍如来正事。 及行诸波罗蜜。 是故诸佛有诸波罗蜜修习。 论曰。 修习诸波罗蜜至圆满位中。 更修诸波罗蜜。 释曰。 佛及菩萨或随分圆满。 或具分圆满。 于此圆满位。 若修诸波罗蜜。 自事已成故不自为。 见众生由此行得离四趣入三乘道果故。 更修诸波罗蜜。 即是利益他事。 论曰。 复次思惟修习者。 爱重随喜愿得思惟。 六意摄所修。 释曰。 此章通明修习义。 前明五修。 未分别修位有异。 云何得知愿行位修。 异清净位修。 若六意摄三思惟。 修诸波罗蜜。 应知在清净位。 愿行位中则无此义。 三思惟是修行本。 以六意庄严摄持此三。 论曰。 六意者。 一广大意。 二长时意。 三欢喜意。 四有恩德意。 五大志意。 六善好意。 广大意者。 若菩萨若干阿僧祇劫能得无上菩提。 释曰。 总举劫数无限多少。 故言若干。 以大小乘经说劫数不同故。 不定说劫数多少。 小乘明三阿僧祇劫得成佛。 大乘明或三或七或三十三阿僧祇劫得成佛。 论曰。 以如此时。 为一刹那刹那。 释曰。 或合三阿僧祇劫为一刹那。 或合三十三阿僧祇劫为一刹那。 故再称刹那。 如此从一刹那至无量刹那。 为一日一月乃至一阿僧祇劫。 从一阿僧祇至三十三阿僧祇。 方得成佛。 欲显菩萨意无厌足故。 说此长时。 论曰。 菩萨于此时中。 刹那刹那常舍身命。 释曰。 此时即总举长时。 刹那明世间所说刹那。 于向所说长时中。 如世间所说刹那。 于一一刹那中。 常舍身命及以外财。 乃至成佛。 无有厌足心。 论曰。 及等恒伽沙数世界。 满中七宝奉施供养如来。 从初发心。 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 释曰。 有余涅槃名清。 以离烦恼浊故。 无余涅槃名凉。 以离众苦热恼故。 又菩提以净乐为体。 欲显净德故言清。 欲显乐义故言凉。 论曰。 是菩萨施意犹不满足。 如此多时刹那刹那。 满三千大千世界炽火。 菩萨于中行住坐卧为四威仪。 离一切生生之具。 释曰。 此下欲明菩萨修余五度。 于此长时一一刹那中。 常在极苦难处。 资身之具恒不供足。 菩萨虽受此苦。 于此时中修诸波罗蜜。 未甞厌足。 论曰。 戒忍精进三摩提般若心。 菩萨恒现前修。 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 是菩萨戒忍等意亦不满足。 是无厌足心。 是名菩萨广大意。 若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 不舍无厌足心。 是名菩萨长时意。 若菩萨由六波罗蜜所作利益他事。 常生无等欢喜。 众生得益其心欢喜所不能及。 是名菩萨欢喜意。 若菩萨行六波罗蜜利益众生已。 见众生于己有大恩德。 不见自身于彼有恩。 是名菩萨有恩德意。 若菩萨从六波罗蜜所生功德善根。 施与一切众生。 以无着心回向。 为令彼得可爱重果报。 是名菩萨大志意。 若菩萨所行六波罗蜜功德善根。 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 为彼回向无上菩提。 是名菩萨善好意。 由此六意所摄爱重思惟。 菩萨修习。 释曰。 为显求得心见有大功德故。 求欲得之。 论曰。 若菩萨随喜无量。 菩萨修加行六意所生功德善根。 是名菩萨六意所摄随喜思惟。 释曰。 为显无疑心既随喜胜人所行故。 决定无疑。 论曰。 若菩萨愿一切众生。 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 及愿自身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 修习加行乃至成佛。 是名菩萨六意所摄愿得思惟。 释曰。 为显大悲无独求之心。 此三思惟即除三心。 一除不行心。 二除进退心。 三除偏进心。 论曰。 若人得闻六意所摄菩萨思惟修习。 生一念信心。 是人则得无量无边福德之聚。 诸恶业障坏灭无余。 释曰。 灭业障有二义。 一能坏业令尽。 二业虽在以善力大故。 能遮恶道报。 令永不受业。 亦有坏灭义。 若人但闻尚得无量无边福德。 何况菩萨尽能修行。 差别章第七论曰。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差别。 释曰。 此问欲何所显。 诸波罗蜜品类不可数量。 欲显真体故作此问。 由明诸波罗蜜差别故。 真体显现。 论曰。 由各有三品。 知其差别。 释曰。 此总标数。 以答问。 论曰。 施三品者。 一法施。 二财施。 三无畏施。 释曰。 法施利益他心。 由法施故他闻慧等善根德生。 财施利益他身。 无畏施通利益他身心。 复次由财施。 有向恶者引令归善。 由无畏施。 摄彼令成眷属。 由法施。 生彼善根及成熟解脱。 由具此义故说施有三品。 论曰。 戒三品者。 一守护戒。 二摄善法戒。 三摄利众生戒。 释曰。 守护戒是余二戒依止。 若人不离恶。 摄善利他则不得戒。 若人住守护戒。 能引摄善法戒。 为佛法及菩提生起依止。 若住前二戒。 能引摄利众生戒。 为成热众生依止。 复次守护戒由离恶故。 无悔恼心。 能得现世安乐住。 由此安乐住故。 能修摄善法戒。 为成熟佛法。 若人住前二戒。 能修摄利众生戒。 为成熟他。 此三品戒即四无畏因。 何以故。 初戒是断德。 第二戒是智德。 第三戒是恩德。 四无畏不出此三德故。 言即四无畏因。 由具此义故说戒有三品。 论曰。 忍三品者。 一他毁辱忍。 二安受苦忍。 三观察法忍。 释曰。 由毁辱忍。 能忍他所起过失。 何以故。 由菩萨为作利益他事。 发心修行。 虽为他毁辱。 不由着此过失还退本行心。 由安受苦忍。 虽复堕在生死诸苦难中。 不由此苦退本行心。 由观察法忍。 菩萨能入诸法真理。 此忍即是前二忍依处。 以能除人法二执故。 由具此义故说忍有三品。 论曰。 精进三品者。 一勤勇精进。 二加行精进。 三不下难坏无足精进。 释曰。 云何得知精进有此三体。 由佛世尊于经中说经言。 此人有贞实有胜能有勇勐。 有强制力不舍善轭。 为显三体说此五句。 为显勤勇精进说有贞实。 为显加行精进说有胜能。 何以故。 此人于加行时有胜能。 如前所欲皆能行故。 为显不下难坏无足精进。 次第说有勇勐有强制力。 不舍善轭三句。 何以故。 有人始时为得无上菩提。 先有贞实加行。 时有胜能。 为时长远。 所求果相未现。 于此中间生下劣心。 为对治此心显不下精进。 故说勇勐。 若人虽复勇勐心无退弱。 若遭生死苦难。 沮坏其心。 则退菩提愿。 为对治此心显难坏精进。 故说有强制力。 由有强制力。 生死苦难不能令退。 若人虽复遭苦不退。 于少所得便生足想。 由此知足不能得最上菩提。 为对治此心显无足精进。 故说不舍善轭。 由具此义故说精进有三品。 论曰。 定三品者。 一安乐住定。 二引神通定。 三随利他定。 释曰。 有定为现世得安乐住。 何以故。 能离一切染污法故。 依此定为生自利。 谓三明故能引成六神通。 因引成通定生随利他定。 利他即是三轮。 一神通轮。 谓身通天眼通天耳通。 此轮为引向邪者令其归正。 二记心轮。 谓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 此轮为引已归正者。 若未信受令其信受。 三正教轮。 谓宿住通漏尽通。 由宿住通识其根性。 由漏尽通如自所得为说正教。 令得下种成熟解脱。 由具此义故说定有三品。 论曰。 般若三品者。 一无分别加行般若。 二无分别般若。 三无分别后得般若。 释曰。 从闻无相大乘教。 得闻思修慧。 入分别想空。 通名无分别加行般若。 已入三无性即无分别智。 名无分别般若。 得无分别智后出观。 如前所证。 或自思惟。 或为他说。 名无分别后得般若。 般若复有三品。 谓未知欲知根。 知根。 知已根。 为生住用出世间事故。 由具此义故说般若有三品。 摄章第八论曰。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摄义。 释曰。 余一切善法。 与诸波罗蜜互相摄义。 云何应知。 论曰。 一切善法皆入六波罗蜜摄。 释曰。 一切善法。 谓愿乃至四无碍六通如来所有秘密法藏等。 皆是六波罗蜜所摄。 论曰。 以为彼性故。 释曰。 由波罗蜜是愿等法性故。 此愿等亦摄诸波罗蜜。 由愿等是波罗蜜性故。 诸波罗蜜同以无分别智为性。 故得相摄。 论曰。 彼是六波罗蜜所流果故。 释曰。 彼即六通十力四无所畏。 乃至不共法等诸佛法。 皆是六波罗蜜所流之果。 以与波罗蜜同性故。 论曰。 一切善法所随成故。 释曰。 信轻安等诸善法。 是菩萨道所摄。 随菩萨所欲行波罗蜜。 皆能成就。 波罗蜜即是彼所流果。 故得相摄。 对治章第九论曰。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所对治。 摄一切惑。 释曰。 如波罗蜜能摄一切清净品尽。 波罗蜜所对治。 亦应能摄一切不净品尽。 云何应知。 论曰。 以为彼性故。 释曰。 如波罗蜜以无着为性故。 摄一切善法尽。 波罗蜜所对治以着为性。 故摄一切不净品尽。 论曰。 为彼生因故。 释曰。 不信邪见身见等诸法。 能生悋惜嫉妬邪行瞋恚等果。 以同性故得为彼因。 论曰。 为彼所流果故。 释曰。 此悋惜嫉妬邪行瞋恚等。 由着自他故生诸恶行。 谓十恶等亦以同性得为彼果。 由此诸义故得相摄。 功德章第十论曰。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功德。 释曰。 行世间施等行亦有功德。 菩萨波罗蜜功德云何应知。 菩萨波罗蜜功德与世间有同有异。 同有六种。 异有四种。 同有六种者。 论曰。 若菩萨轮转生死大富位自在所摄。 释曰。 转轮王天帝梵王等为大富位。 于中为主故名自在菩萨凡夫行施同得此报。 论曰。 大生所摄。 释曰。 大生有三种。 一道胜二性胜三威德胜。 菩萨凡夫持戒同得此报。 论曰。 大眷属徒众所摄。 释曰。 亲戚名眷属。 所摄领者名徒众。 眷属及徒众亦有三胜。 如前所说故称为大。 皆相亲爱不生憎嫉。 恒共欢聚未甞违离。 菩萨凡夫行忍同得此报。 论曰。 大资生业事成就所摄。 释曰。 资生业有四种。 一种植二养兽三商估四事王。 和同乖诤名事。 如所欲为无不谐遂。 故名成就。 菩萨凡夫行精进同得此果。 论曰。 无疾恼少欲等所摄。 释曰。 四无量所摄定。 此定得果身无诸病。 心离众恼。 故恒欢悦。 其余诸定所得果报。 虽复在家。 与离欲仙人不异。 以少烦恼故。 等谓得好形相及长寿等。 菩萨凡夫修定同得此果。 论曰。 一切工巧明处聪慧所摄。 释曰。 为立资生故须工巧明处。 即十八明处能立现在未来及解脱法。 此中有立破二理。 若有聪慧则能成此事。 菩萨凡夫若修般若同得此报。 异有四种者。 论曰。 如意。 释曰。 菩萨行施等。 得富乐等报。 于中常离过失。 谓无染污利益自他故。 世间行施等。 虽有功德则无此事。 是名第一异相。 论曰。 无失富乐。 释曰。 菩萨行施等。 得富乐等报。 于中如意。 谓自用及为他用。 常生三种欢喜故。 世间行施等。 虽有功德则不如此。 是名第二异相。 论曰。 利益众生为正事故。 释曰。 菩萨行施等。 所生功德常为众生。 作世出世利益事。 不为自身。 世间行施等。 虽有功德则不如此。 是名第三异相。 论曰。 菩萨修行六度功德。 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 恒在不异故。 释曰。 菩萨行施等所生功德。 从初发心乃至极果。 如本恒在利他不异。 此即常住功德。 世间行施等。 虽有功德则不如此。 是名第四异相。 互显章第十一论曰。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更互相显。 释曰。 如般若波罗蜜等经中说三十六句。 显说一一波罗蜜即说余五波罗蜜。 云何应知。 论曰。 世尊或以施名说诸波罗蜜。 或以戒名。 或以忍名。 或以精进名。 或以定名。 或以般若名说诸波罗蜜。 释曰。 五波罗蜜入一波罗蜜摄。 一波罗蜜中则具有六。 但以施等一名说之。 论曰。 如来以何意作如此说。 于诸波罗蜜修行方便中。 一切余波罗蜜皆聚集助成故。 此即如来说意。 释曰。 若菩萨于一一波罗蜜修加行。 余波罗蜜皆助成此一。 如诸菩萨正行施时。 守护身口离七支恶。 即持正语正业正命戒。 由此戒故施得成就。 故戒能成施。 若菩萨正行施时。 能安受受施人相违言语及相违威仪。 乃至安受行施苦事。 由此忍故施得成就。 故忍能成施。 若菩萨正行施时。 由欲行施心能除贪爱。 由有大悲能除瞋恚。 由下身心能除憍慢。 欲令受者安乐能除悭悋嫉妬。 知施有因果能除无明邪见。 精进能生如此善。 对治如此恶。 由精进施得成就。 故精进能成施。 若菩萨正行施时。 一心相续缘利乐众生事。 由此定故施得成就。 故定能成施若菩萨正行施时。 由了别因果不着三轮。 故般若能成施。 是名余波罗蜜助成一波罗蜜。 故合说六波罗蜜。 总名为施。 如施戒等亦尔。 一度具六故成三十六句。 论曰。 此中说郁陀那偈。 位数相次第名修差别摄对治及功德互显诸度义摄大乘论释卷第九(第九张十五行。 懒惰即是退弱心因之下。 应有定慧二波罗蜜文。 而三国本皆阙。 遂令次文坏失。 心因者。 谓散乱邪智。 及与结文为对治六种惑障故。 立波罗蜜。 有六数等言。 皆无所从来。 今捡本论。 此中有云。 若已起发行及不退弱心为对治坏失心因故立定慧二波罗蜜等二十五字。 今依本论加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0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