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四 内容: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四无着菩萨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明信品第十一释曰。 已说无上菩提随顺。 菩提者所谓信。 此信相今当说。 偈曰。 已生及未生正受及似受他力亦自力有迷亦不迷现前不现前听法及求义观察等十三分别于信相释曰。 信相差别有十三种。 一者已生信。 谓过去现在信。 二者未生信。 谓未来信。 三者正受信。 谓内信。 四者似受信。 谓外信。 五者他力信。 谓麁信。 由善友力生故。 六者自力信。 谓细信。 由自力生故。 七者有迷信。 谓恶信。 由颠倒故。 八者不迷信。 谓好信。 由无倒故。 九者现前信。 谓近信。 由无障故。 十者不现前信。 谓远信。 由有障故。 十一者听法信。 谓闻信。 由闻生故。 十二者求义信。 谓思信。 由思生故。 十三者观察信。 谓修信。 由修生故。 已说信相差别。 次说信种差别。 偈曰。 可夺间无间有多亦有少有覆及无覆相应不相应有聚亦无聚极入亦远入复此十三义分别于信种释曰。 信种差别亦有十三。 一者可夺信。 谓下品信。 二者有间信。 谓中品信。 三者无间信。 谓上品信。 四者多信。 谓大乘信。 五者少信。 谓小乘信。 六者有覆信。 谓有障信。 由不能胜进故。 七者无覆信。 谓无障信。 由能胜进故八者相应信。 谓熟修信。 由恒行及恭敬行故。 九者不相应信。 谓不熟修信。 由离前二行故。 十者有聚信。 谓有果信。 由能得大菩提故。 十一者无聚信。 谓无果信。 由不能得大菩提故。 十二者极入信。 谓功用信。 从初地至七地故。 十三者远入信。 谓极净信。 从八地至佛地故。 已说信种。 次说信障难。 偈曰。 多忘亦懈怠行迷并恶友善羸及邪忆放逸复少闻闻喜及思喜因定增上慢应知此等过障碍于信相释曰。 障者相违义。 多忘者。 于已生信为障。 懈怠者。 于未生信为障。 行迷者。 于正受似受信为障。 如先所受能受执着故。 恶友者。 于他力信为障。 以倒法令受故。 善羸者。 于自力信为障。 邪忆者。 于不迷信为障。 放逸者。 于现前信为障。 少闻者于听法信为障。 不听了义故。 闻喜者。 于求义信为障。 少思惟故。 思喜及定慢者。 于观察信为障。 少修及不细观察故。 问何障障信种。 偈曰。 不厌及不习有厌亦有覆无应及无聚应知障信种释曰。 不习者于可夺信有闻信为障。 不厌者。 于小信为障。 不厌生死故。 有厌者。 于大信为障。 厌生死故。 有覆者。 于无覆信为障。 无应者。 于相应信为障。 无聚者。 于有聚信为障。 已显示信障难。 次赞叹信功德。 偈曰。 信有大福德不悔及大喜不坏将坚固进位并得法自利与他利亦复速诸通以此诸功德赞叹信利益释曰。 大福德者。 赞现在信不悔者。 赞过去信。 不追变故。 大喜者。 赞正受信及似受信。 定相应故。 不坏者。 赞友力信。 正道不坏故坚固者。 赞自力信。 不退舍故。 进位者。 赞不迷信现前信听法信求义信观察信有间信。 得法者。 赞无间信。 自利者。 赞少信。 他利者。 赞多信。 速通者。 赞诸自分信。 谓无覆信相应信有聚信极入信速入信。 偈曰。 狗龟奴王譬次第譬四信习欲习诸定自利利他人释曰。 譬如饿狗求食无厌。 诸习欲人信亦复如是。 于一切时种种信故。 譬如盲龟水中藏六。 诸习外定人信亦复如是。 唯知修习世间定故。 譬如贼奴畏主。 勤作诸自利人信亦复如是。 为怖生死勤方便故。 譬如大王自在诏勅。 诸利他人信亦复如是。 增上教化无休息故。 菩萨自解诸信。 复广分别令他得解。 如是劝诸众生生大乘信。 已赞信功德。 次遮下劣心。 偈曰。 人身及方处时节皆无限三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释曰。 人身及方处时节皆无限者。 得无上菩提有三因无限。 一者人身无限。 由人道众生得无限故。 二者方处无限。 由十方世界得无限故。 三者时节无限。 由尽未来际刹那刹那得无限故。 三因菩提得勿起下劣心者。 由此三因无限。 是故诸菩萨于无上菩提不应退屈起下劣心。 已遮下劣心。 次显福德胜。 偈曰。 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依他说大乘不依自义法释曰。 得福由施彼非由自受用者。 譬如以食施彼则得大福。 由利他故。 非自受用能得大福。 由自利故。 问若尔菩萨云何得福。 答依他说大乘不依自义法。 诸菩萨如是依他说大乘经得大福德。 不依自利说小乘经得大福德。 已说胜福。 次说得果。 偈曰。 大法起大信大信果有三信增及福增得佛功德体释曰。 大法起大信大信果有三者。 谓有智人于大乘圣法而生大信。 由此大信得三种果。 问得何等果。 答信增及福增得佛功德体。 此明一得大信果。 信增长故二得大福果。 福增长故三得大菩提果。 功德无等及佛体大故。 明信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第十二之一释曰。 如是已说种种信。 次说以信求诸法。 偈曰。 三藏或二摄成三有九因熏觉寂通故解脱生死事释曰。 三藏或二摄者。 三藏谓修多罗藏毗尼藏阿毗昙藏。 或二谓此三由下上乘差别故。 复次为声闻藏及菩萨藏。 问彼三及二。 云何名藏。 答由摄故。 谓摄一切所应知义。 问云何成三。 答成三有九因。 立修多罗者。 为对治疑惑。 若人于义处处起疑。 为令彼人得决定故。 立毗尼者。 为对治受用二边。 为离乐行边遮有过受用。 为离苦行边听无过受用。 立阿毗昙者。 为对治自心见取。 不倒法相此能示故。 复次立修多罗者。 为说三学。 立毗尼者。 为成戒学。 心学由持戒故不悔。 由不悔故随次得定。 立阿毗昙者。 为成慧学。 不颠倒义此能择故。 复次立修多罗者。 为正说法及义。 立毗尼者。 谓成就法及义由勤方便烦恼灭故。 立阿毗昙者。 为通达法及义。 由种种简择此为方便故。 由此九因故立三藏。 问别用如此通用云何。 答熏觉寂通故解脱生死事。 此明解脱生死是其通用。 由闻故熏。 由思故觉。 由止故寂。 由观故通。 由此四义生死诸事永得解脱。 偈曰。 经律阿毗昙是各有四义具解成种智一偈得漏尽释曰。 若略说三藏一一各有四义。 若菩萨能了此义。 则成就一切种智。 若声闻能了一偈则得诸漏永尽。 问云何一一四种义。 偈曰。 依故及相故法故及义故如是四种义是说多罗义释曰。 修多罗有此四义。 一依二相三法四义。 依者。 是处是人是用。 谓随是何国土。 随是何诸佛。 随是何众生。 如来依此三种说修多罗。 相者。 谓世谛相及第一义谛相。 法者。 谓阴界入缘生谛食等法。 义者。 谓释所以。 偈曰。 对故及数故伏故及解故如是四种义是说毗昙义释曰。 阿毗昙有此四义。 一对二数三伏四解。 对者是向涅槃法。 谛菩提分解脱门等说故。 数者是相续法。 于一一法色非色可见不可见等差别无量说故。 伏者。 是胜上法。 于诤论众中决判法义退彼说故。 解者。 是释义法。 由阿毗昙修多罗义易可解故。 偈曰。 罪起净出故人制解判故四义复四义是说毗尼义释曰。 毗尼有二种四义。 初四义者。 一罪二起三净四出。 罪者。 罪自性。 谓五聚罪。 起者。 罪缘起。 此有四种。 一无知。 二放逸。 三烦恼疾利。 四无恭敬心。 净者。 罪还净。 由善心不由治罚。 出者。 罪出离。 此有七种。 一者悔过。 谓永遮相续。 二者顺教。 谓与学羯磨治罚。 三者开许。 谓先时已制后时更开。 四者更舍。 谓僧和合与学者舍。 是时先犯还得清净。 五者转依。 谓比丘比丘尼男女转根出不共罪。 六者实观。 谓法忧陀那由胜观察。 七者性得。 谓见谛时细罪无体。 由证法空法尔所得。 复四义者。 一人二制三解四判。 人者谓犯罪人。 制者谓依彼犯人大师集众说彼过失制立学足。 解者谓如所制更广分别。 判者谓云何得罪。 云何不得罪。 如是应持。 已说求法。 次说求缘。 偈曰。 佛说所缘法应知内外俱得二无二义二亦不可得释曰。 佛说所缘法应知内外俱者。 佛说一切所缘法有三种。 一内二外三俱。 彼能取自性身等为内。 所取自性身等为外。 合二自性为俱。 得二无二义二亦不可得者。 于此内外二缘如其次第得无二义。 问云何得。 答若所取义与能取义无别观。 若能取义与所取义无别观。 复次合二为一。 由于内外二缘得如如故。 如是彼二无有二义。 则此二缘亦不可得。 问已说得缘。 云何得智。 偈曰。 三缘得三智净持意言境了别义光已安心唯有名释曰。 三缘谓如前说内外俱三境。 三智谓闻思修三慧。 由依三缘能得三慧。 问云何得。 答若于三缘净持意言境即得闻慧。 意言者分别也。 净者信决定。 持者择彼种。 由此得闻慧。 若于三缘了别义光已即得思慧。 谓知义及光不异意言。 由此得思慧。 若于三缘安心唯有名即得修慧。 谓知义及光但唯是名。 由此得修慧。 如先所说二缘不可得。 是故应知彼三缘者。 是闻思修三慧依止。 已说求缘。 次说求作意。 偈曰。 最初谓种性所作及依止信安及欲生依定亦依智别缘种种缘通达及修种自性与功力领受及方便自在小大等如是有十八尽摄诸作意行者应勤修释曰。 十八种作意者。 一种性作意。 二所作作意。 三依止作意。 四信安作意。 五欲生作意。 六依定作意。 七依智作意。 八别缘作意。 九种种缘作意。 十通达作意。 十一修种作意。 十二自性作意。 十三功力作意。 十四领受作意。 十五方便作意。 十六自在作意。 十七小作意。 十八大作意。 种性作意者。 由声闻等三乘性定故。 所作作意者。 由福智二聚圆满故。 依止作意者。 由在家出家迫迮不迫迮差别故。 信安作意者。 念佛相应故。 欲生作意者。 随念佛时信心相应故。 依定作意者。 有觉有观等三三昧相应故。 依智作意者。 从闻思修方便次第生故。 别缘作意者。 此有五种。 于修多罗忧陀那伽陀阿波陀那。 一受二持三读四思五说故。 种种缘作意者。 此有七种。 名缘句缘字缘人无我缘法无我缘色缘无色缘。 色缘谓身缘。 无色缘谓受心法缘。 通达作意者。 此有四种。 一通达物。 谓知苦体。 二通达义。 谓知苦无常空无我义。 三通达果。 谓知解脱。 四通达觉。 谓知解脱智。 修种作意者。 此有四种修及三十七种。 修四种修者。 谓人无我种修。 法无我种修见种修。 智种修。 三十七种修者。 谓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修。 是名四念处种修。 复次得习断对治四种修。 是名四正勤种修。 复次为对治知足乱疑掉动沉没四障故欲进念慧四种修。 是名四神足种修。 复次住心者。 为成就出世间故起信勤不忘心住简择五种修。 是名五根种修。 复次如是五修能治五障即名为力。 是名五力种修。 复次于菩提正忆简择勇勐庆悦调柔心住平等七种修。 是名七觉分种修。 复次得决定故。 成净持地业。 思惟分别故。 圣所受三戒能持故。 先所得道勤习故。 法住相不忘故。 无想心住转依故。 如是八种修。 是名八道分种修。 自性作意者。 此有二种。 一奢摩他。 二毗钵舍那。 此二是道自性故。 功力作意者。 力有二种。 一拔除熏习。 二拔除相见。 领受作意者。 诸佛菩萨教授所有法流悉受持故。 方便作意者。 于定所行处方便有五。 一解数方便。 于名句字数悉通达故。 二解具方便。 具有二种。 一分量具所谓诸字。 二非分量具所谓名句等。 三解分别方便。 分别二种。 一依名分别义。 二依义分别名非分别者字也。 四解次第方便。 谓先取名后转取义。 五解通达方便。 通达有十一种。 一通达客尘。 二通达境光。 三通达义不可得。 四通达不可得不可得。 五通达法界。 六通达人无我。 七通达法无我。 八通达下劣心。 九通达高大心。 十通达所得法。 十一通达所立法。 自在作意者。 自在三种。 一惑障极清净。 二惑智二障极清净。 三功德极清净。 小作意者。 谓初清净。 大作意者。 谓后二清净。 已说求作意。 次说求真实义。 偈曰。 离二及迷依无说无戏论三应及二净二净三譬显释曰。 离二及迷依无说无戏论者。 此中应知。 三性俱是真实。 离二者。 谓分别性真实。 由能取所取毕竟无故。 迷依者。 谓依他性真实。 由此起诸分别故。 无说无戏论者。 谓真实性真实。 由自性无戏论不可说故。 三应及二净二净三譬显者。 三应谓初真实。 应知第二真实应断。 第三真实应净。 二净谓一者自性清净。 由本来清净故。 二者无垢清净。 由离客尘故。 此二清净由三种譬喻可得显现。 谓空金水。 如此三譬。 一则俱譬自性清净。 由空等非不自性清净故。 二则俱譬无垢清净。 由空等非不离客尘清净故。 偈曰。 法界与世间未曾有少异众生痴盛故着无而弃有释曰。 法界与世间未曾有少异者。 非法界与世间而有少异。 何以故。 法性与诸法无差别故。 众生痴盛故着无而弃有者。 由众生愚痴炽盛。 于世间无法。 不应着而起着。 于如如有法。 不应舍而弃舍。 已说求真实。 次说求真实譬喻。 偈曰。 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释曰。 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者。 譬如幻师依咒术力变木石等以为迷因。 如是虚分别依他性亦尔。 起种种分别为颠倒因。 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者。 譬如幻像金等种种相貌显现。 如是所起分别性亦尔。 能取所取二迷恒时显现。 偈曰。 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释曰。 如彼无体故得入第一义者。 如彼谓幻者幻事无有实体。 此譬依他分别二相亦无实体。 由此道理即得通达第一义谛。 如彼可得故通达世谛实者。 可得谓幻者幻事体亦可得。 此譬虚妄分别亦尔。 由此道理即得通达世谛之实。 偈曰。 彼事无体故即得真实境如是转依故即得真实义释曰。 彼事无体故即得真实境者。 若人了彼幻事无体。 即得木等实境。 如是转依故即得真实义者。 若诸菩萨了彼二迷无体。 得转依时即得真实性义。 偈曰。 迷因无体故无迷自在行倒因无体故无倒自在转释曰。 迷因无体故无迷自在行者。 世间木石等虽复无体而为迷因。 若得无迷行则自在不依于他。 倒因无体故无倒自在转者。 如是依未转时虽复无体而为倒因。 若得转时由无倒故。 圣人亦得自在依自在行。 偈曰。 是事彼处有彼有体亦无有体无有故是故说是幻释曰。 是事彼处有彼有体亦无者。 此显幻事有而非有。 何以故。 有者是幻像事。 彼处显现故。 非有者彼实体不可得故。 有体无有故是故说是幻者。 如是有体与无体无二。 由此义故说彼是幻。 偈曰。 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无体体无二是故说是幻释曰。 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者。 此显幻事非有而有。 何以故。 非有者。 彼幻事无体由无实体故。 而有者。 彼幻事非无体由像显现故。 无体体无二是故说是幻者。 如是无体与体无二。 由此义故说彼是幻。 偈曰。 说有二种光而无二光体是故说色等有体即无体释曰。 说有二种光而无二光体者。 此显虚妄分别有而非有。 何以故。 有者。 彼二光显现故。 非有者。 彼实体不可得故。 是故说色等有体即无体者。 由此义故。 故说色等有体即是无体。 偈曰。 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是故说色等无体体无二释曰。 无体非无体非无体即体者。 此显虚妄分别非有而有。 何以故。 非有者。 彼二光无体由无实体故。 而有者。 彼二光非无体由光显现故。 是故说色等无体体无二者。 由此义故。 故说色等无体与体而无有二。 问体与无体何不一向定说而令彼二无差别耶。 偈曰。 有边为遮立无边为遮谤退大趣小灭遮彼亦如是释曰。 如其次第。 一为遮有边。 二为遮无边。 三为遮趣小乘寂灭。 是故不得一向定说。 问云何遮有边。 答有边为遮立。 此明由于无体知无体故。 不应安立有。 问云何遮无边。 答无边为遮谤。 此明由于有体知世谛故。 不应非谤无。 问云何遮趣小乘寂灭。 答退大趣小灭遮。 彼亦如是。 此明由彼二无别故。 不应厌体入小涅槃。 偈曰。 色识为迷因识识为迷体色识因无故识识体亦无释曰。 色识为迷因识识为迷体者。 彼所迷境名色识。 彼能迷体名非色识。 色识无体故识识体亦无者。 色识无故非色识亦无。 何以故。 由因无故彼果亦无。 偈曰。 幻像及取幻迷故说有二如是无彼二而有二可得释曰。 幻像及取幻迷故说有二者。 迷人于幻像及取幻。 由迷故说有能取所取二事。 如是无彼二而有二可得者。 彼二虽无而二可得。 由迷显现故。 问此譬欲何所显。 偈曰。 骨像及取骨观故亦说二无二而说二可得亦如是释曰。 骨像及取骨观故亦说二者。 观行人于骨像及取骨。 由观故说有能观所观二事。 无二而说二可得亦如是者。 彼二虽无而二亦可得。 由观显现故。 问如是观已。 何法为所治。 何法为能治。 偈曰。 应知所治体谓彼法迷相如是体无体有非有如幻释曰。 应知所治体谓彼法迷相者。 此中应知。 所治体即是法迷相。 法迷相者谓如是如是体故。 如是体无体有非有如幻者。 如是体说有者。 由虚妄分别故。 说非有者。 由能取所取二体与非体无别故。 如是有亦如幻无亦如幻说此相如幻。 偈曰。 应知能治体念处等诸法如是体无相如幻亦如是释曰。 应知能治体念处等诸法者。 此中应知。 能治体即是诸法。 诸法者。 谓佛所说念处等法。 如是如是体故。 如是体无相如幻亦如是者。 彼体亦如幻。 何以故。 如诸凡夫所取。 如是如是有体故。 如诸佛所说。 如是如是无体故。 如是体无相。 而佛世尊示现入胎出生踰城出家成正觉。 如是无相而光显现。 是故如幻。 问若诸法同如幻。 以何义故。 一为能治。 一为所治。 偈曰。 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释曰。 譬如强幻王令余幻王退者。 彼能治净法亦如幻王。 由能对治染法得增上故。 彼所治染法亦如幻王。 由于境界得增上故。 如是清净法能令染法尽者。 如彼强力幻王能令余幻王退。 菩萨亦尔。 知法如幻。 能以净法对治染法。 是故无慢。 问世尊处处说如幻如梦如焰如像如影如响如水月如化。 如此八譬各何所显。 偈曰。 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诸行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释曰。 如幻至如化次第譬诸行者。 幻譬内六入。 无有我等体但光显现故。 梦譬外六入。 所受用尘体无有故。 焰譬心及心数二法。 由起迷故。 像复譬内六入。 由是宿业像故。 影复譬外六入。 由是内入影内入增上起故。 响譬所说法。 法如响故。 水月譬依定法定则如水。 法则如月。 由彼澄静法显现故。 化譬菩萨故意受生。 不染一切所作事故。 二六二二六一一一有三者。 初二六谓内六入外六入。 彼幻梦二譬。 所显二谓心及心数。 彼炎譬所显。 复二六谓内六入外六入。 彼像影二譬所显。 一一一谓说法三昧受生。 彼响月化三譬所显。 已说真实义。 次求能知智。 偈曰。 不真及似真真及似不真如是四种智能知一切境释曰。 不真及似真真及似不真者。 不真谓不真分别智。 由不随顺出世智分别故。 似真谓非真非不真分别智。 从初极通达分由随顺出世智故。 真谓出世无分别智。 证真如故。 似不真谓非分别非不分别智。 即出世后得世智故。 如是四种智能知一切境者。 由此四智具足知一切境界。 已说求智。 次说求染污及清净。 偈曰。 自界及二光痴共诸惑起如是诸分别二实应远离释曰。 自界及二光痴共诸惑起者。 自界谓自阿黎耶识种子。 二光谓能取光所取光。 此等分别。 由共无明及诸余惑故得生起。 如是诸分别二实应远离者。 二实谓所取实及能取实。 如是二实染污应求远离。 偈曰。 得彼三缘已自界处应学如是二光灭譬如调箭皮释曰。 得彼三缘已自界处应学者。 三缘谓内外俱。 如前说。 自界谓诸分别。 应如是解。 处谓名处。 此名处应安心。 应学谓修止观二道。 如是二光灭。 譬如调箭皮者。 谓分别二种光息。 譬如柔皮熟[革*卬]令软。 亦如调箭端曲令直转依亦尔。 若止若观一一须修。 得心慧二脱则二光不起。 如是清净应求至得。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5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