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四 内容: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四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威仪法之一(上坐法)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僧集欲作布萨,比丘尽集。 时难陀为僧上座不来。 有檀越持物来,待僧和合已欲布施,问:「僧集未?」答言:「未集。」复问:「谁不来?」答言:「僧上座不来。」檀越嫌言:「我待僧集欲有所施,而上座不来。」待良久便布施而去。 上座逼暮方来,竟不行舍罗,复不唱:「不来诸比丘说欲清净?」直略说四事而去。 年少比丘问言:「上座来未?」答言:「上座来已还去。」年少比丘嫌言:「云何上座来亦不使人知,去亦不使人知?」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呼难陀来。」来已,佛问难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僧上座应如是知。 云何如是知? 上座法应知。 今十四日、若十五日布萨,中间布萨若昼、若夜,当知处所,若温室、讲堂、若林中,应广诵五篇戒,下至四事及偈,余者僧常闻。」若城邑聚落中有比丘者,上座应令人唱:「今僧十四日、若十五日,若食前食后,尔许人影在某处布萨。」应先使人扫地泥治、散众花已,谁应咒愿、诵戒、行舍罗? 上座应知。 说戒时僧未集,有檀越来者,上座应为说法共相劳问。 若不能者,应请第二上座。 若法师为说法、布萨时至者,应问:「檀越欲去住。」若言:「去。」者,应与咒愿发遣令去。 住者,应遣出已作布萨。 有者应香汤洗舍罗已行。 若坐希者,应一人行一人收,不得覆头覆肩行筹,应脱革屣偏袒右肩行筹,受筹人亦如是。 先行受具足人筹,然后行沙弥筹。 行已应白:「尔许受具足人,尔许沙弥,合有尔许人。」僧上座应诵戒。 若不能者,次第二上座诵。 若复不能,乃至能诵者应诵。 诵时若逼暮、天阴、风雨、有老病人不堪久坐、住处远、有王难、贼难,尔时得略诵。 若日早无上诸难者应广诵,若上座自诵、若余人诵,若和合竟夜说法、论议、问答、咒愿。 上座布萨法应如是。 若不尔者,越威仪法。 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僧集欲作布萨,第一上座来,第二上座不来。 时檀越持物来欲布施,问:「僧集未?」答言:「未集。」问:「谁不来?」答言:「第二上座不来。」檀越嫌言:「我欲少有所施,第二上座不来。」待良久不来,便布施而去。 第二上座逼暮方来,上座嫌言:「世尊独制我,第二上座便不问耶?」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呼是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布萨时,第二上座亦应如是知。 云何如是知? 一切如上座中广说。 但以第二上座为异耳。 若僧上座不能者,第二上座应知。 若不如是者,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僧集欲作布萨,上座、第二上座来,余人彷徉不时来集。 上座、第二上座嫌言:「世尊独制我,不制余人耶?」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是诸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 世尊!」佛言:「从今日后布萨事,一切僧应如是知。 云何如是应知? 月一日、二日乃至十四日、十五日,布萨中间、布萨日处所应知。 若人问:『今是几日?』不得逆问:『昨日是几日?』要当知。 若恐忘者,应作筹绳穿悬讲堂前、若食厨前,直月知事人日过一筹。 布萨日广诵五篇戒,乃至四事及偈,余者僧常闻。 一切如上座中广说,但一切为异。 若上座、第二上座复不能者,余一切尽应知。 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祇洹精舍檀越设供饭比丘僧,第一上座不来,羹饭已冷。 檀越言:「比丘僧集未?」答言:「未集。」「谁不来?」答言:「第一上座不来。」檀越嫌言:「我舍家业来欲饭僧,而比丘不集。」上座时至方来,亦不叹食咒愿,狼狈食已便去。 年少问言:「上座来未?」答言:「已来食竟便去。」年少嫌言:「上座来亦不令人知,去亦不令人知。」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呼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僧上座食应如是知。 云何如是知? 今日谁施食? 为二部众、为一部众? 为别房、请聚落中? 若精舍中应知。 若有人请明日饭僧,僧上座不得即受,应知前请人姓名客旧巷陌处所,恐有人试弄比丘故,不应即受。 若有人识彼请人男女,得受请。 受请已不得便随去,至明旦应遣直月、若园民、若沙弥往看之,或遭县官、水火、盗贼产生死亡不能得办。 若有此难,僧应自办食,若无者语令乞食。 使往问:『请主食办未?』若言:『是何人? 是何食?』当知彼诳。 若僧伽蓝有食应办常食,若无应唱言:『比丘僧被诳,各自乞食。』若请主言:『尊者! 正尔办。』是时上座应知时。 若冬时应一切集已共去,若春夏时应前后去。 若到彼请家日早,食未办欲余行,应白比丘:『我欲至某甲家,若食办者莫待我。』去已应早还。 入檀越家时,上座应知坐左右。 若檀越作吉祥会,右敷座者应坐。 若为饿鬼会,左敷座者亦应坐。 若敷长净坐具,急者应以手按令缓,徐徐坐不得使裂。 若不急者不得顿身坐,或下有器物、眠小儿,先应一手按座。 不得持腻钵及饼果着上,不得用拭手。 上座当知谁看房? 谁病应语与食。 若檀越惜者,应语言:『长寿! 法应与,不得不与。』若日早者应着行取,若日晚者应先取发遣令去。 僧上座应知前人为何等施? 当为应时咒愿。 若檀越行食时,多与上座者,上座应问:『一切僧尽得尔许不?』答言:『止上座得耳。』应语言:『一切平等与。』若言:『尽得者应受。』若须,少取少下者,应语:『多与。』若乳酪、饼肉、酥如是比好食,尽应语:『平等与。』僧上座法不得随下便食,应待行遍唱等供已然后得食。 上座法当徐徐食,不得速食竟住看,令年少狼狈食不饱。 应相望看,不得食竟便在前出去,应待行净水,随顺咒愿已然后乃出。 若为亡人施福者,不应作是吉祥叹:「『贤善已无常,今是吉祥日, 种种设餚饍,供养良福田。』「应作如是咒愿:「『一切众生类,有命皆归死, 随彼善恶行,自受其果报。 行恶入地狱,为善者生天, 若能修行道,漏尽得泥洹。』「若生子设福者,不应作如是说:「『僮子弃塚间,[口*束]指七日活, 不遭蚊虻害,僮子功德力。』「应如是咒愿:「『僮子归依佛,如来毗婆施, 尸弃毗叶婆,拘楼拘那鋡, 迦叶及释迦,七世大圣尊, 譬如人父母,慈念于其子, 举世之乐具,皆悉欲令得。 令子受诸福,复倍胜于彼, 室家诸眷属,受乐亦无极。』「若入新舍设供者,不得作是说:「『若火烧屋时,得出中所有, 必为己财宝,不为火所焚。』「应作如是咒愿:「『屋舍覆荫施,所欲随意得, 吉祥贤圣众,处中而受用。 世有黠慧人,乃知于此处, 请持戒梵行,修福设饮食。 僧口咒愿故,宅神常欢喜, 善心生守护,长夜于中住。 若入于聚落,及以旷野处, 若昼若于夜,天神常随护。』「若估客欲行设福者,不应作是说「『一切诸方面,贼难不可行, 今正是其时,出家修梵行。』「应作如是说:「『诸方皆安隐,诸天吉祥应, 闻已心欢喜,所欲皆悉得。 两足者安隐,四足者亦安, 去时得安隐,来时亦安隐。 夜安昼亦安,诸天常护助, 诸伴皆贤善,一切悉安隐。 康健贤善好,手足皆无病, 举体诸身分,无有疾苦处。 若有所欲者,去得心所愿。』「东方有七星,常护世间令得如愿:一名吉利帝,二名路呵尼,三名僧陀那,四名分婆[口*束],五名弗施,六名婆罗那,七名阿舍利,是名七星在东方常护世间,今当护汝令得安隐得利早还,一切星宿皆当护汝。 复次东方有八天女:一名赖车摩提,二名尸沙摩提,三名名称,四名耶输陀罗,五名好觉,六名婆罗湿摩,七名婆罗浮陀,八名阿毗呵罗,是名八天女,在东方常护世间。 有天王名提头赖吒、揵闼婆王及一切诸天常护汝等,普令安隐得利早还。 东方有支提名弓杖,常出光明,诸天恭敬供养,是一切供养天当护汝,令得财利安隐早还。 「南方有七星,常护世间:一名摩伽,二、三同名颇求尼,四名容帝,五名质多罗,六名私婆帝,七名毗舍佉,是名七星,在南方常护世间。 今当护汝令安隐得利早还,一切星宿皆当护汝。 南方有八天女:一名赖车魔帝,二名施师魔帝,三名名称,四名名称持,五名好觉,六名好家,七名好力,八名非断,常护世间。 有天王名毗留荼俱魔荼鬼神王,共护汝等得利早还。 南方有支提名阿毗钵施,常放光明,诸天恭敬供养。 一切供养支提诸天,常护汝等安隐得利早还。 「西方有七星,常护世间:一名不灭,二名逝吒,三名牟逻,四名坚强精进,五、六同名阿沙荼,七名阿毗阇摩,是名七星。 常护世间,当护汝等得利早还,一切星宿皆当护汝。 西方有八天女:一名阿蓝浮婆,二名杂发,三名阿利吒,四名好光,五名伊迦提舍,六名那婆私迦,七名既色尼,八名沙陀罗,是名八天女。 有天王名毗留博叉,常护世间,有龙王名婆留尼,及一切诸龙当护汝等得利早还。 西方有山名饶益,日月居中,若有所求得心所愿。 「北方有七星常护世间:一名檀尼吒,二、三同名世陀帝,四名不鲁具陀尼,五名离婆帝,六名阿湿尼,七名婆罗尼,是名七星,常护世间,当护汝等得利早还,一切星宿皆当护汝。 北方有八天女:一名尼罗提毗,二名修罗提毗,三名俱吒毗,四名波头摩,五名呵尼,六名波利,七名遮逻尼,八名迦摩,是名八天女。 有天王名婆留那,常护世间,当护汝等得利早还。 北方有山名枳罗苏,鬼神常居中,一切诸鬼神当护汝等得利早还。 二十八宿并日月三十二天女,并四大天王治世有名称,东方提头罗吒王、西方毗留博叉王、南方毗留荼王、北方婆留那王。 八沙门、八婆罗门、八大国刹利、八帝释女等,当护汝等得利早还。 「若取妇施者,不应作是说:「『枯河无有水,国空王无护, 女有兄弟十,亦名无覆护。』「应作是咒愿:「『女人信持戒,夫主亦复然, 由有信心故,能行修布施。 二人俱持戒,修习正见行, 欢喜共作福。 诸天常随喜, 此业之果报,如行不齎粮。』「若出家人布施者,不得作是说:「『使子孙繁炽,奴婢及钱财, 牛羊诸六畜,一切皆滋多。』「应作是咒愿:「『持钵家家乞,值瞋或遇喜, 将适护其意,出家布施难。』「僧上座应如是知,若不如是者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时檀越饭僧,难陀为上座先坐,优波难陀及余比丘不时集,上座嫌言:「世尊独制我,不制余人耶?」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应一切齐集食。 上座应如上说,此中但以第二上座,及一切为异,乃至当留比坐坐处。 若行食人过者,不得默然而看比坐,应语:『与是。』不得得食便先食,要待遍已然后食。 若时逼者,随下随食无罪。 上座应咒愿,若不能者,第二上座咒愿。 若复不能者下过,乃至能者应咒愿。 如是一切食上座应知。 若不如是知者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时优波难陀度人出家受具足,受具足已不教诫,如天牛、天羊威仪不具足,不知承事和上、阿阇梨、长老比丘法,又不知入聚落阿练若法,入众着衣持钵法。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呼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和上应如是教共行弟子。 云何教? 受具足已应教诵二部比尼;若不能者教诵一部;复不能者教广诵五篇戒;复不能者教诵四、三、二下至四事。 日三教,晨起、日中、向冥。 教法者,若阿毗昙、若比尼。 阿毗昙者,九部经。 比尼者,波罗提木叉略广。 若不能者,应教知罪轻重、知线经义、知比尼义、知阴界入义、知因缘义,教威仪、非威仪应遮,受经时、共诵时、坐禅时,即名教。 若不受经、共诵、坐禅者,下至应教莫放逸。 和上不如是教共行弟子者,越威仪法。」复次佛住舍卫城,时优波难陀共行弟子,不数至和上所,优波难陀嫌言:「世尊独制我、不制弟子。 弟子来我当教,不来我教谁?」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呼是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共行弟子应如是事和上。 云何事? 共行弟子法应晨起先右脚入和上户,入已头面礼足问:『安眠不?』若受经、若问事已应出。 小行器唾壶着常处,先以水洒地然后扫,巨摩涂地。 洗手已授水、齿木竟,持钵与迎粥食。 粥已洗器举着常处。 若有请处者应往迎食。 欲入村时授入聚落衣,卷叠院中衣着常处。 入聚落时应从师后行。 若欲乞食时当白和上,和上应语:『如法莫放逸。』若先还者应与和上敷坐床,取净水、办草叶待和上。 和上还已应授与院中衣,取入聚落衣抖擞叠着常处。 若热时应与水洗浴,寒时应然炉火。 己若得好食者应授与和上,和上看已应问:『汝何处得是好食?』若言:『某甲淫女家、寡妇家、大童女家、不能男家、恶名比丘尼边、恶名沙弥尼边得。』和上应语:『此非行处,不应取彼食。』若言:『为说法故得。』应语:『不得邪命取人食。』食时应授水洗手授食,若是热时与冷水、以扇扇之,食已收钵取草叶洗钵举着常处。 和上若欲入林坐禅时,应取尼师檀着肩,上持澡罐随后。 到已若受经问义,得已应在一处修习。 若欲共他并诵时白和上,和上应问:『与谁共诵?』答言:『与某甲共诵。』和上观前人,持律缓者应语:『莫去,此人不可与作往反。』若持律好者应语:『诵。』还时应取尼师檀着肩上、持澡罐随还。 和上欲礼塔时,应与水洗手授华。 礼塔已与敷坐床、与洗脚、与油涂足。 欲眠时应拂拭床褥安枕,应与然灯,内唾壶小行器。 和上安隐已,然后受经问义。 分房当次得时,先问和上然后取。 二人共得房者,和上应问:『汝共谁得房舍?』答言:『共某甲。』应观前人,持戒缓者应语:『莫取,生人过患。』若贤善者语:『取。』后更有上座来,出去时亦当白。 若共行弟子,于和上所应如是作,若不作者越威仪法。」若弟子众多,下至一拂拭床,是名事。 佛住舍卫城,时难陀、优波难陀受人依止不教诫,如天牛、天羊,一一如上和上中广说,但以阿阇梨为异耳。 佛住舍卫城,尔时难陀、优波难陀受人依止,弟子不来,师嫌言:「世尊独制我、不制弟子。 弟子不来,我当教谁?」如上共行弟子中广说,但此中以依止弟子为异耳。 上座布萨事、第二一切然、上座食上法、第二一切然、和上所教示、共行应随顺、依止顺法教、弟子应奉行。 初跋渠竟。 佛住舍卫城祇洹精舍,如来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床处处侧地,风飘日曝雨露其上,虫食乌鸟粪上。 佛知而故问:「比丘! 此是谁床? 处处侧地乌鸟粪上。」乃至佛告诸比丘:「从今日床褥应如是知。 云何知? 不得见床处处侧地,虫噉、日曝、雨露、风飘、乌鸟粪上而置。 若处处者应收检着一处,侧者当正,日曝、风雨飘者应着房内,虫噉者当支脚,乌鸟粪上当抖擞内着房中。 不得看房舍漏坏不治。 若草覆者当草补,瓦覆还用瓦补,石灰覆者还用石灰补,泥覆者还泥补。 壁破者当泥治巨摩涂地。 众僧床褥不得趣尔受用以单故布覆上,应以两重尼师檀覆上。 若卧具,眠时应以物厕里,不得令近身。 褥氍毺厚者,不得屈敷破坏僧物。 褥枕拘执、若垢腻者应浣,破者应补已还成。 若僧床褥卧具应如是举持,若不尔者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祇洹精舍,尔时诸比丘春末月不修治房舍。 如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诸比丘房。 何等五? 一者、我声闻弟子中不贪着有为事不? 二、不着世俗言论不? 三、不着眠睡不? 四、为看病比丘故。 五、有信心年少比丘见如来威仪庠序发欢喜故。 是名五事行房。 见房舍破坏不治,佛知而故问比丘:「是何等房破坏不治?」诸比丘答言:「安居比丘自当治事。」佛言:「从今日后安居时房舍应如是治。 云何治? 若安居时欲至,不得看房舍破坏不治而言:『安居人自当治。』若草房者当草覆,乃至泥房者应泥补,壁孔应泥治。 当塞鼠孔、泥治地,房中受用物应聚着一处。 五法成就应拜作分房人。 何等五? 不随爱、不随瞋、不随怖、不随痴、得不得应知,是名五。 羯磨者应作是说:『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五法成就,若僧时到,僧拜某甲作分房人。 如是白。』白一羯磨,乃至『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比丘得羯磨已,应修房、温室、食堂、讲堂、浴室、井屋、厕屋、门屋、经行处、树下,疏记多少,若阿练若、住处离余住处远者,四月十二日、十三日应分房舍,若不受者应余处去。 若多近住处者,十四日、十五日分房,应僧中读疏:『大德僧听! 某甲精舍有尔所房、尔所床褥、尔许食、尔许斋日饮食、有尔所安居衣。』上座应语分房舍。 共一施应分房,从上座乃至无岁比丘,不得与沙弥房。 若和上、阿阇梨言:『但与,我当治事。』应与。 若房长者,一人应与两房,若言:『我不须二,得一便足。』应语言:『不为受用故与,为治事故与。』若房少者,二人、三人共一房。 如是复不受者,五人、六人共。 若复不受,有大堂者一切尽共入大堂。 若复不受者,上座敷大床,下座敷小床。 若复不受者,上座小床,下坐草褥。 若复不受者,上座草褥,下坐应加趺坐。 若复不受者,上座加趺坐,下坐应立、若出树下。 冬时分房,治事故与、受用故与。 上座来唤起,便应去。 春时分房亦复如是。 夏时分房,治事故与、受用故与。 上座来唤起去,不应去。 若比丘春末月应如是治房,若不如是者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祇洹精舍,尔时世尊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房舍漏坏不治事、雨潦瀰满、水渎不通、门户虫噉、床褥[醛-全+两]青。 佛知而故问:「比丘! 是何等房? 不治漏坏如是。」乃至佛言:「从今日后夏安居中应如是治房舍床褥。 云何如是治? 不得见房舍漏坏及以床褥而不治事。 若草覆者应草补,乃至泥覆者泥补,通水渎及长流。 若卧床褥、坐床[醛-全+两]生者,应日中晒令乾。 若房内湿者,应令离壁支脚,勿使虫食。 应扫屋间炱煤虫网,半月应以巨摩涂地。 若乾者应以水洽涂地,若湿者淳用巨摩涂。 若房内湿者,不得洗手、洗足、洗钵,不得闭户。 当时时开户使风得入,不得以烟熏之。 若比丘夏安居,房舍当如是治。 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阿练若处安居竟,不嘱便去,后野火来烧房舍。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比丘安居竟,房舍应如是治。 云何治? 若比丘在阿练若处安居竟,至冬时欲移就暖处者,不得尽去。 当求两人三人堪能者令住,应与饮食勿令乏短。 若言:『不能,我何故住此空野中为?』若都无住者,若有床、枕褥、拘执铜铁器物,一切应寄聚落中精舍,卧床、坐床当离壁以物支足,勿令虫食。 安居竟,不得见房舍漏坏不治事而去。 若草覆者应草补,乃至泥覆者泥补。 泥治房舍作白色壁,周匝尠火当嘱託放牧人:『汝时时与我看视。』聚落中住处亦应如是治事,若温室、讲堂、食堂自污洒治事。 若精舍檀越在者,应语令治、若差人治。 若无主复不差人者,一切僧应治。 当共分,人得一肘、二肘、三肘令周遍。 卧床、坐床缓坏者,应更织令坚。 若褥枕、拘执、卧具腻,应浣令净。 若破者应补。 房中受用诸物,应聚着一处。 若比丘安居竟,房舍床褥应如是治。 若不如是治,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世尊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卧床、坐床处处狼藉侧地,佛知而故问:「是何等床狼藉不举?」答言:「世尊! 是旧比丘所安,我是客。」佛言:「从今日后客比丘应如是知。 云何知? 乃至不得见卧床、坐床狼藉虫噉而置。 若狼藉者应收置一处,若侧者应正,以物支足勿使虫噉。 客比丘来至,不得便持物着屋中,当放物一处觅旧比丘。 得房舍已,若地不平者应平,若有鼠孔者应塞泥治,若有炱煤虫网应扫,卧床、坐床若缓者应织令急。 褥枕拘执应抖擞屋中,应以水洒净扫涂地。 若木衣架者,当以物拭令净。 若是竹滑者以手拭之,应看壮坚者以钵悬上。 若半夜住者,亦应如是治竟去。 客比丘若不如是治,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祇洹精舍,尔时如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诸比丘房,乃至言:「世尊! 是客比丘敷置,非我旧比丘。」佛言:「从今已后旧比丘应如是知。 云何知? 旧比丘不得令床敷处处弃捐,令虫噉食而置。 若处处星散者应聚一处,若虫噉者当以物支足。 旧比丘法不得自住好房,床褥枕留弊坏垢腻者待客比丘来。 自当治当修治好者待客比丘。 旧比丘应如是知,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祇桓精舍,如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诸比丘房,乃至佛见已知而故问:「比丘! 是谁床敷?」答言:「世尊! 是旧比丘敷,我方始住。」佛言:「从今已后床敷,一切比丘应如是知。 云何知? 一切比丘不得令床褥处处雨露日炙虫噉,若见散在地者应聚着一处。 若雨露日炙者应安覆处,若虫噉者当支足,若房舍漏坏者应覆,草覆者草补,乃至泥覆者泥补,壁穿坏者当补治泥地。 若床褥枕拘执垢腻破坏者,不得看置,应浣染补治,内毳当擘还斫,床绳缓者当织令坚緻。 打揵椎治床褥时,不得徐徐来,应疾往集,集已应当共治。 有应作绳者、有应织者当共作。 若分者,各自持去。 若如是打揵椎治床褥时,不得言:『我是阿练若、我乞食、我大德、我是上座,不能治。』此中受用者自当治,一切尽集共治。 有绳线者、有缝者、有上色者,比丘应如是一切治。 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处处大便,为世人所嫌:「云何沙门释子似如牛驴? 便右无常处。」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已后应作厕屋,厕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开风道。 作法者,若作坑、若依高岸、若坑底有水出者,当使净人先起止中,然后比丘行。 若临岸上底有流水者应安板,令先堕板上后堕水中。 应作两孔三孔,孔广一不舒手、长一肘半。 屋中应安隔,使两不相见。 边安厕篦,屋下应安衣架。」尔时有比丘先在厕上,后有比丘急行入厕便,欲在先比丘上行。 彼比丘言:「长老莫污我。」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上厕法应如是知。 云何如是知? 不得临急已然后上厕,应当如觉欲行便往。 往时不得默然入,应弹指。 若内有人,亦应逆弹指。 若大急者,应背蹲先人、应相容处,不得未至便高举衣来,当随下随褰。 不得着僧卧具上厕,不得厕上嚼齿木、覆头覆右肩,应当偏袒。 不得在中诵经、禅定、不净观及以睡眠,令妨余人。 起时不得高举衣起去,应随下随起。」复次尔时诸比丘用竹作筹草伤破身,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已后不听竹片[竺-二+韦]片木札及骨。 应用滑物圆物。 不得用已放厕中,应土毗夜置一处,若是深坑高岸放中无罪。 大小行及涕唾,当使正堕孔中,不得污两边。 若前人污者,当以木篦除令净,不得大小行已不用水而受用僧坐具床褥。 应安水瓶,若是坑者不得就中用水,若临岸者得用,当用木石瓦作瓶盖。 年少比丘次第益水,时时当洗瓶。 若木盖者不得日中晒、勿令破,若是瓦石者得着日中晒。 厕边应着灰土巨摩。 若水器有虫者,不得言:『此中有虫。』当持草横上,令知有虫相。 不得多用水,应裁量用。 若瓶水尽者,当语知水家使人益、若自益,下至一澡罐水令得一人用。 若下部痔脱病不得洗者,当用软物拭,若布、若树叶。 若无厕屋者应在房后。 若壁不便右,不得并嚼杨枝及覆头、覆肩、应偏袒。 若夜患下者,应以瓦器盛弃之。 若无器者当在水渎边,明当洗去。 若温室、讲堂中卒下者,当出。 若大急不得去者,当在一处,不得如牛随行随放,晓当除却、水洗处,持油涂之下至巨摩。 若绕塔时,腹痛下者应当去。 若大急者应在一处,不得如牛污脚而去。 竟已,当除去,水洗、香泥涂之。 若阿练若处无香者,当持油涂之。 若欲入聚落,当先便右已而去。 入聚落中若大行者,应往丈夫厕上,不得入女人厕。 若无者,应问人求,随所安处。 问时不得问年少妇女,闻已当笑,应问长宿。 若复无者,当入空舍。 入时不得在浅露处,不得深处使人谓呼是贼。 若复无者,应在道边牆下。 若有伴者令背向障。 若共贾客,行时大便者应下道,勿在上风熏人,应在下风。 若宿时欲便右者,不得默然去,当语贾客,勿呼是贼;亦当在下风,不得在上风。 若随贾客船上行时,若大便者当到大行处,应用木板着下,令先堕木上然后堕水。 若无木者,乃至一厕草承。 若无厕草,当用瓦器盛已弃之。 若塔院僧院内见不净者应除去。 若二人共行见者,下坐应除,若下坐持戒缓者当自除。 若被毒,医言:『应服大便汁。』若自己许不须复受,若他许者当受。 若比丘在厕上应如是。 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处处小行,为世人所嫌:「云何沙门释子如牛驴处处小行? 此坏败人,何道之有?」乃至佛言:「从今已后应作小行处。 作法者,不得在北、在东,应在南、在西开风道。」时有比丘小行,复有比丘来于上欲小便,先比丘言:「长老! 莫污我。」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已后小便法应如是知。 云何知? 不得临急然后去,如觉欲行当去。 应先弹指,若先有人者亦逆弹指。 若急者应背先人,先人应容处。 不得覆头、覆肩并嚼齿木,应偏袒右肩。 当上行,不得在上禅定、眠睡、诵经及不净观以妨后人,竟当时去。 若无小便处者,应以甖盛,甖上当安穿底瓯,别一瓯中行以泻中。 若无瓯者,当用木杓泻中。 不得大行涕唾中,年少比丘次第弃之。 弃时当着屏处,不得弃塔院上流中,泻已当水洗覆地,若无者应人人求器。 若是瓦者洗已覆地、若木者洗已着阴中,勿令破。 当施絃,夜当内着床下。 若无器者,水渎边小便,不得在塔上流。 若温室、讲堂上,欲小便时应出。 若急失者不得行,失小便当住一处,讫然后以水洗油涂乃至巨摩。 若绕塔欲小便者应去,若急者不得并行应住一处,讫以水洗之香涂。 若阿练若处无香者,当用油涂。 若欲入聚落,当先小便已而去。 若聚落中欲小便者,当在屏处。 若急不得至屏处者,当向牆,若有伴应背向障。 若共贾客道行欲小便者,当在下风、不得上风。 若夜宿时小便者,当在下风。 起时当语人令知,勿令人呼是贼。 若船行者当至小便处,若无者当小便器中已泻弃。 比丘病,医言:『当服小便。』者,不得取初后应取中。 若自己许,承取即名受。 若在地及他许,当受,小便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嚼未断治齿木,为世人所嫌:「云何沙门释子如凶恶人,合枝条嚼齿木?」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不听用齿木。」复次佛住舍卫城,尔时世尊大会说法,时比丘口臭,在下风而住。 佛知而故问:「是何比丘独在一处如嫌恨人?」比丘答言:「世尊制戒不听嚼齿木,口臭恐熏诸梵行人,故在下风。」佛言:「听用齿木,应量用,极长者长十六指。」复次尔时有檀越在阿练若处种树,比丘拔取作齿木用。 主见已心生不悦,即往佛所,以是因缘而白世尊。 佛为随顺说法,发喜心已礼佛而退。 佛言:「呼是比丘来。」比丘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取华果树作齿木? 从今已后不听用花果树作齿木。」嚼时不得在温室、讲堂、食屋,及僧前、和上阿阇梨前、塔前、像前,不得覆头覆肩,应偏袒右肩在屏处。 若僧房内者,应以器盛嚼,残余不得着器中,不得着塔院中、僧院中常行处。 刮舌时不得如淫欲人法,刮已当洗着一处。 若齿木难得者,当截所嚼处弃之,洗已残者明日更用。 复次尔时有比丘嚼齿木欲尽,见世尊来,以恭敬故咽之,细木着咽喉不乐。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已后不听嚼尽,极长者十六指,极短者四指已上。 嚼时当在屏处,先净洗手,齿木嚼已水洗弃之。 用时不得如淫欲人,当以除口臭秽故。 嚼时不得咽汁,若误咽者无罪。 比丘病,若医言:『嚼齿木咽之当差。』应受已嚼咽。 若无齿木者,当用灰卤、土塼、礓石、草木洗口已食。 若塔院僧院中见所嚼齿木,当取弃之。 若二人共见,小者应弃。 若下坐持戒缓者,当自取弃之。 齿木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床敷春末月、安居坐已竟、客比丘并旧、一切亦复然、厕屋大小便、齿木二跋渠。 佛住舍卫城,如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比丘敷衣地补,佛言:「从今日应作席。 作法应用竹[竺-二+韦]长十肘、广六肘,欲缝衣时应在讲堂上、若温室、禅坊中,敷席已张衣上缝,当洗脚坐上。 若不洗当背坐上,勿令脚近。 不得在上晒穀晒衣染衣,不得使日炙雨露鸟兽污上。 缝衣竟当内着覆处。 若无席者应在床上作。 若复无者温室、讲堂上巨摩涂地缝。 缝衣时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坐禅还,持冷脚熨他,彼比丘心惊不安。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已后当作障隔。 作法者,应用[竺-二+韦]竹、若旃,竪四角施帘绳系,坐禅还时开,入中还闭。 不得昼闭应举,夜当下。 障隔法应如是。 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世尊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房舍漏坏不治。 佛知而故问:「是何房舍漏坏乃尔? 从今日后房舍应如是知。 云何如是知? 不听见房舍漏坏不治,若草覆者草补,乃至泥覆者泥补。 应时时扫屋间虫网尘埃。 地高下者应平治,塞鼠孔泥治,半月当一巨摩涂地。 若地燥者当水和涂,若湿者淳用。 若是上屋地作绀青色者,当以物裹床足,不得在中然灯、经行及着革屣,不得唾地,当用唾壶。 若是中屋者,得洗足洗手面盪钵。 下屋者,得然灯、经行、洗手足面、盪钵。 房舍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世尊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房舍讲堂壁上涕唾淋落垂地,佛知而故问:「是何涕唾不净乃尔?」佛言:「从今日后涕唾法应如是知。 云何如是知? 壁泥已不泥尽不得唾。 若地不泥者当唾一处,以脚磨之,不得处处污。 若作地者应用唾壶,底当安沙若灰礓石,当数弃之,勿令臭秽生虫,清水净洗覆乾,不得在中嚼齿木。 若禅坊中欲唾者,应唾革屣底拭地,若地有覆者当用唾壶。 若在食上欲唾者,不得大喀着地,使比坐比丘恶心,应唾两足中间,以脚磨之。 若大多出不止者,当出外唾已还坐。 若和上、阿阇梨前欲唾者,当至屏处。 若聚落中欲唾者,应唾足边,以脚磨之。 若是末,吐无罪。 若塔院中、僧院中见涕唾者,应以足磨之。 若二人共见,小者应磨。 若小者持戒缓者,当自磨。 比丘唾时应如是。 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举钵着向孔中,旋风来吹堕地即破,闻食粥揵椎声欲取钵,正见一聚碎瓦。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呼是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钵应如是知。 云何知? 不得举着向孔中、岸边、危处,不得着开户扇处及行来处,不得用灰洗令脱色,当用树叶汁、无沙巨磨洗。 洗时不得在岸边、危处、石上、塼上,不得在多罗树下、迦毗陀树下、那梨树下。 洗钵应踞坐、若胡跪,离地一搩手。 应先洗和上、阿阇梨钵,然后自洗。 不得持自钵中残水泻和上、阿阇梨钵中,当持和上、阿阇梨钵中残水洗己钵。 乾时亦先收和上、阿阇梨钵。 盛时应先盛和上、阿阇梨钵。 盛时当踞坐,持钵囊带串臂着膝上盛之。 若着卧床上、若坐床上,钵囊当用两重三重作。 欲悬钵时,当先摇捎橛坚不? 然后安之。 若无悬处者当着床上,若向中有笼蔬遮者得安,若有钵龛者得安,勿令相撑。 钵龛当作缘。 不得闇中取钵,不得不净手取,应净洗手、若以叶捻取。 取钵时一手捉两、一手捉一,不得捉四。 授钵时不得卒放,应问言:『捉未?』若言:『捉已。』乃放。 不得持钵盛不净物,亦不得用盛水剃发、洗手足面、浴室中用及洗小便处用。 护钵如护眼,应当如是。 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呰毁粥,若见薄者作是言:「此非粥,此是遥浮那河。」若见粥强者便言:「此非粥,是饭折人齿。」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呼是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已后粥应如是知。 云何知? 若闻打食粥揵椎声时,当知此是二部僧粥? 为是一部僧? 为是师徒眷属? 知已应去。 到已不得形相厚薄,随得应取,不得越次取。 取时不得覆头、覆肩、着革屣,应脱革屣、偏袒右肩取。 若行粥人去駃者,下至脱革屣根。 若不及脱者,待还时取、若倩人取,若坐者次第取。 若薄者不得言:『太清,如遥浮那河见月影。』若强者不得言:『此是饭折人齿。』随得应取。 粥法应如是。 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比丘在帝释石室山边坐禅,时有比丘在前立住,坐禅比丘心不得定。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呼是比丘来。」来已,佛问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当如是住。 云何如是住? 不得在坐禅比丘前立,不得在僧中当前立,不得当徒众坐前立,不得当和上、阿阇梨前立,及长老比丘前立,不得着革屣、叉腰、覆头、放两手在边,若病者无罪。 不得在淫女前住,樗蒱儿前、沽酒家前、屠儿前、狱囚前、杀人前住,不得在深邃处立住。 住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5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