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六 内容: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六安慧菩萨糅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一复次略说决择有四种。 谓谛决择法决择得决择论议决择。 谛决择复有四种。 谓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说。 苦谛云何。 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 即有情世间器世间。 如其次第若生若生处。 俱说名苦谛。 有情生者。 谓诸有情生在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趣中。 人谓东毗提诃西瞿。 陀尼南赡部洲北俱卢洲。 天谓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有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无边空处天无边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生所依处即器世界。 谓水轮依风轮。 地轮依水轮。 依此地轮有苏迷卢山七金山四大洲八小洲内海外海。 苏迷卢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天。 三十三天所居处别。 外轮围山。 虚空宫殿。 若夜摩天覩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及色界天所居处别。 诸阿素洛所居处别。 及诸那落迦所居处别。 谓热那落迦。 寒那落迦。 孤独那落迦。 及一分傍生饿鬼所居处别。 乃至一日一月周遍流光。 所照方处名一世界。 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千月千苏迷卢山王千四大洲千四大王众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覩史多天千乐变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 如是总名小千世界。 千小千界总名第二中千世界。 千中千世界总名第三大千世界。 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总有大轮围山周匝围绕。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 譬如天雨滴如车轴无间无断从空下注。 如是东方无间无断。 无量世界或有将坏。 或有将成。 或有正坏。 或坏已住。 或有正成。 或成已住。 如于东方乃至一切十方亦尔。 如是若有情世间若器世间。 业烦恼力所生故。 业烦恼增上所起故。 总名苦谛。 业烦恼力所生。 业烦恼增上所起者。 此二句如其次第显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俱是苦性。 复有清净世界非苦谛摄。 非业烦恼力所生故。 非业烦恼增上所起故。 然由大愿清净善根增上所引。 此所生处不可思议。 唯佛所觉。 尚非得静虑者静虑境界。 况寻思者。 复次已略辩苦谛相。 今当广显诸经所说苦相差别。 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略摄一切五取蕴苦。 生何因苦。 众苦所逼故。 余苦所依故。 众苦所逼者。 谓曾于母胎生熟藏间。 具受种种极不净物所逼迫苦。 正出胎时复受支体逼切大苦。 余苦所依者。 谓有生故老病死等众苦随逐。 老何因苦。 时分变坏苦故。 病何因苦。 大种变异苦故。 死何因苦。 寿命变坏苦故。 怨憎会何因苦。 合会生苦故。 爱别离何因苦。 别离生苦故。 求不得何因苦。 所希不果生苦故。 略摄一切。 五取蕴何因苦。 麁重苦故。 如是八种略摄为六。 谓逼迫苦转变苦合会苦别离苦所希不果苦麁重苦。 如是六种广开为八。 转变苦中分三种故。 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问如说三苦。 此中八苦为三摄八八摄三耶。 答展转相摄。 所谓生苦乃至怨憎会苦能显苦苦。 顺苦受法苦自相义故。 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能显坏苦。 已得未得顺乐受法坏自相义故。 略摄一切五取蕴苦能显行苦。 不解脱二无常所随不安隐义故。 问如说二苦。 谓世俗谛苦。 胜义谛苦。 何者世俗苦。 何者胜义苦。 答生苦乃至求不得苦。 是世俗谛苦。 世间智境界故。 略摄一切五取蕴苦。 是胜义谛苦。 由安立真如门出世智境界故。 复次诸观行者。 于苦圣谛以四种行观察共相。 谓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 无常相者略有十二。 谓非有相坏灭相变异相别离相现前相法尔相刹那相相续相病等相种种心行转相资产兴衰相器世成坏相。 非有相者。 谓蕴界处于一切时我我所性常非有故。 言无常者是非有义。 由苦圣谛恒无有我我所自性。 无者是除遣义。 常者是一切时义。 以常无故名曰无常。 坏灭相者。 谓诸行生已即灭。 暂有还无故。 变异相者。 谓诸行异异生。 由不相似相续转故。 别离相者。 谓于诸行失增上力。 或他所摄执为己有。 以于资具等事。 或时自在失坏。 或他陵夺为己有故。 现前相者。 谓正处无常。 由因随逐今受无常故。 法尔相者。 谓当来无常。 由因随逐定当受故。 死无常性决定当受。 刹那相者。 谓诸行刹那后必不住。 诸行念念劣得自体。 无间必坏故。 相续相者。 谓无始时来诸行生灭相续不断。 由无始生死展转相乘轮回不绝故。 病等相者。 谓四大时分寿命变异。 由四大乖违齿发疎落等住时势尽故。 种种心行转相者。 谓于一时起有贪心。 或于一时起离贪心。 如是有瞋离瞋有痴离痴。 若合若散若下若举。 若掉离掉。 若不寂静若寂静。 若定不定。 如是等心行流转。 由住能治所治位差别故。 资产兴衰相者。 谓诸兴盛终归衰变。 由诸世间富贵荣盛不可爱乐非究竟故。 器世成坏相者。 谓火水风三种成坏。 由火水风灾令大地等数成坏故。 能烧浸燥如其次第。 又有三灾顶。 谓第二第三第四静虑。 由火水风能坏世界安立处所乃至第一第二第三静虑边际。 次上所余名三灾顶。 如其次第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处所差别。 第四静虑外宫殿等。 虽无外灾成坏。 然彼诸天与宫殿等俱生俱灭。 说有成坏。 由彼有情初生时与宫殿等俱生。 终没时与彼俱灭。 即说此为成坏故。 又有三种中劫所谓饥馑疫病刀兵。 此小三灾劫究竟满方乃出现。 谓世界成已一中劫初唯减。 一中劫后唯增。 十八中劫亦增亦减。 一中劫初唯减者。 谓劫成时第二十一劫。 一中劫后唯增者。 谓最后劫。 十八中劫亦增亦减者。 谓于中间十八。 二十中劫世界正坏。 二十中劫世界坏已住。 二十中劫世界正成。 二十中劫世界成已住。 合此八十中劫为一大劫。 由此劫数显色无色界诸天寿量。 如说以寿尽故福尽故业尽故。 彼彼有情从彼彼处没。 云何寿尽。 谓时死此约时没说。 由所引寿时分究竟应时死故。 云何福尽。 谓非时死即非福死。 此约非时没说。 以彼有情贪着定味。 福力减尽因此命终。 由爱定味损害所修引寿业力非时死故。 云何业尽。 谓顺生受业顺后受业俱尽故死。 此约相续没说。 由于此处顺生后受业受用斯尽。 以无业故不复生此。 苦相者。 或三或八或六广说如前。 何故经说若无常者即是苦耶。 由三分无常为缘苦相可了知故。 谓生分无常。 灭分无常。 俱分无常。 生分无常。 为缘故苦苦性可了知。 生分无常者。 谓本无今有。 苦品诸行体是逼迫。 由此无常为缘苦苦性可了知。 灭分无常为缘坏苦性可了知。 灭分无常者。 谓已有还无。 乐品诸行不可爱乐。 由此无常为缘坏苦性可了知。 俱分无常为缘行苦性可了知俱分无常者。 谓麁重诸行相续流转。 若生若灭俱不可乐。 由此俱分无常为缘行苦性可了知。 即依此义薄伽梵说。 诸行无常诸行变坏。 又依此义言诸所有受我说皆苦。 当知此中于不苦不乐受及乐受。 密意故说苦苦。 受苦性世间共了故不复密意说。 又于生灭二法所随诸行中有生等八苦。 性可了知故。 佛说言若无常者即是苦。 又于无常诸行中有生等苦可了者。 如来依此密意说言。 由无常故苦非一切行。 若不尔圣道无常故亦应是苦。 空相者。 谓若于是处此非有。 由此理正观为空。 若于是处余是有。 由此理如实知有。 是名善入空性。 如实知者不颠倒义。 问于何处谁非有。 答于蕴界处常恒凝住。 不变坏法我我所等非有。 由此理彼皆是空。 问于是处谁余有。 答即此处无我性。 此我无性无我有性。 是谓空性。 由彼诸行常等相我此中无故。 诸行恒时离我性相。 无我真性此中有故。 非一向无此俱名空性。 故薄伽梵密意说言。 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 又有三种空性。 谓自性空性。 如性空性。 真性空性。 初依遍计所执自性观。 由此自相定非有故。 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观。 由此如所计度皆非有故。 第三依圆成实自性观。 由此即空真性故。 无我相者。 谓如我论者。 所立我相蕴界处非此相。 由蕴界处我相无故。 名无我相我论外道计度诸行为我。 彼诸行非此相故名无我。 故薄伽梵密意说言。 一切法皆无我。 如世尊说。 此一切非我所。 此非我处此非我我。 于如是义应以正慧如实观察。 此言何义。 谓于外事密意说此一切非我所。 于内事密意说此非我处此非我我所。 所以者何。 以于外事唯计我所相。 是故但遣我所。 于内事通计我我所相。 是故双遣我我所。 问前说无常皆刹那相。 此云何知。 答如心心法是刹那相。 当知色等亦刹那相。 由心执受故。 等心安危故。 随心转变故。 是心所依故。 心增上生故。 心自在转故。 又于最后位变坏可得故。 生已不待缘自然坏灭故。 当观色等亦念念灭。 诸无常行坏灭等相。 心心法刹那相。 世间共了。 更不重辩。 诸色等法刹那灭相。 世不共了故今成立。 由心执受者。 谓色等身。 由刹那心念念执受故刹那灭。 等心安危者。 谓色等身恒与识俱。 识若舍离即便烂坏。 由身与心安危等故。 决定如心念念生灭。 随心转变者。 谓世间现见心。 在苦乐贪瞋等位身随转变。 随刹那心而转变故身念念灭。 是心所依者。 谓世间共知心依止有根身。 若法依此生非此自无坏。 能依有可见。 如火芽等依薪种等。 是故此身是刹那心所依止故。 亦刹那灭。 心增上生者。 谓一切内外色皆心增上所生。 能生因刹那灭故。 所生果亦刹那灭。 如世尊说。 诸因诸缘能生于色。 彼亦无常。 无常因缘力所生故。 色云何常。 随此经句义。 身定刹那灭。 心自在转者。 谓若证得胜威德心。 于一切色如其所欲自在转变。 由随刹那能变胜解转变生故。 色等刹那道理成就。 于最后位变坏可得者。 谓诸色等初离自性念念变坏。 于最后位欻尔变坏。 不应道理然此可得。 故知色等从初已来念念变坏。 自类相续渐增为因。 能引最后麁相变坏。 是故色等念念生灭。 生已不待缘自然坏灭者。 谓一切法从缘生已。 不待坏缘自然坏灭。 以不待余缘自然坏灭故。 最初生已决定坏灭。 若言生已初无灭坏。 后方有者不然。 无差别故。 故知一切可灭坏法。 初才生已即便坏灭。 是故诸法刹那义成。 问如世尊说。 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种若四大种所造。 此依何意说。 答依容有意说同在一处。 依此而有是造义。 由所造色离大种处别自建立无功能故。 若于此聚此大种可得。 当知此聚唯有此大种非余。 或有聚唯一大种。 如乾泥团等。 或有二大种。 谓即此湿。 或有三大种。 谓即此煖。 或有一切大种。 谓即此湿煖泥团等。 于移转位所造色亦尔。 若于此聚此所造色可得。 当知此聚唯此非余。 或有聚唯一所造色如光等。 或有二所造色如有声香风等。 或有三所造色如香烟等。 由此香烟有色香触差别所显故。 触差别者。 谓此中轻性。 或有四所造色。 如沙糖团等。 或有五所造色。 谓即此有声时。 又若于此聚大种造色随分可得。 当知此中有此非余。 此依麁物说非种子。 一一聚中有一切种子故。 又说麁聚色极微集所成者。 当知此中极微无体无实无性。 唯假建立。 展转分析无限量故。 但由觉慧渐渐分析。 细分损减乃至可析边际。 即约此际建立极微。 问若诸极微无实体性何故建立。 答为遣一合想故。 若以觉慧分分分析所有诸色。 尔时妄执一切诸色为一合想即便舍离。 由此顺入数取趣无我性故。 又为悟入诸所有色非真实故。 若以觉慧如是分析所有诸色至无所有。 尔时便能悟入诸色皆非真实。 因此悟入唯识道理。 由此顺入诸法无我性故。 复次苦法略有八种差别。 谓有广大不寂静苦。 有寂静苦。 有寂静不寂静苦。 有中不寂静苦。 有微薄不寂静苦。 有微薄寂静苦。 有极微薄寂静苦。 有非苦似苦住大寂静。 云何广大不寂静苦。 谓生欲界未曾积集诸善根者。 由欲界一切生趣苦具足所显故。 未集善根不能遮止往诸趣故。 如其次第名广大不寂静苦。 云何寂静苦。 谓即此已生顺解脱分善根者。 决定趣向般涅槃故。 云何寂静不寂静苦。 谓即此为世间道离欲已种善根者。 由即此欲界苦为世间道离欲已种善根者决定超越苦苦等故。 然非毕竟故。 如其次第。 如是中不寂静苦等随所应当释。 云何中不寂静苦。 谓生色界远离顺解脱分者。 云何微薄不寂静苦。 谓生无色界远离顺解脱分者。 云何微薄寂静苦。 谓诸有学。 云何极微薄寂静苦。 谓诸无学命根住缘六处。 云何非苦似苦住大寂静。 谓已得究竟菩萨摩诃萨等。 乘大悲愿力故生诸有中。 由能除灭无量众生相续大苦故。 名住大寂静。 复次前说死苦。 死有三种。 谓或善心死。 或不善心死。 或无记心死。 善心死者。 谓于明利心现行位。 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 或由他所引摄故。 发起善心趣命终位。 不善心死者。 谓亦于明利心现行位。 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故。 或由他所引摄故。 起不善心趣命终位。 无记心死者。 谓若于明利心现行位。 若于不明利心现行位。 或由阙二缘故。 或由加行无功能故。 起无记心趣命终位。 此中所言善等心死者。 当知依我爱相应将命终心位前说。 修净行者临命终位。 于身下分。 先起冷触。 不净行者临命终位。 于身上分先起冷触。 又不净行者中有生时。 其相显现如黑羊羔光。 或如阴闇夜分。 修净行者中有生时。 其相显现如白练光。 或如晴明夜分。 又此中有在欲色界正受生位。 亦从无色界命终后位。 亦名意生健达缚等。 极住七日。 或有中夭。 或时移转。 言意生者。 谓受化生身。 唯心为因故。 香所引故。 名健达缚。 是随逐于香往受生处。 义极住七日。 或有中夭者。 此约速得生缘者说。 若过七日不得生缘。 必定命终还生中有。 如是展转乃至七返更不得过。 或时移转者。 谓于此位往余生处。 强缘现前。 如得第四静虑起阿罗汉增上慢比丘。 彼地中有生时。 由谤解脱邪见故。 转生地狱中有。 又住中有中亦能集诸业。 先串习力所引善等思现行故。 又能覩见同类有情。 谓先所共行善不善者。 如于梦中见已与彼现同游戏。 又中有形似当生处如当生处。 前时有形而起故。 又此中有所趣无碍。 如具神通往来迅速。 仍于生处有所拘碍。 又此中有于所生处。 如称两头低昂道理。 终没结生时分亦尔。 又住中有中于所生处发起贪爱。 亦用余烦恼为缘助。 此中有身与贪俱灭。 羯逻蓝身与识俱生此唯是异熟。 自此已后根渐生长。 如缘起中说。 于四生类。 或受卵生。 或受胎生。 或受湿生。 或受化生。 如缘起中说者。 谓名色等前后次第如说。 最初羯逻蓝次生頞部昙从此生闭尸闭尸生键南次钵罗奢佉后发毛爪等及色根形相渐渐而生长云何集谛。 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 俱说名集谛。 由此集起生死苦故。 烦恼增上所生业者。 谓有漏业。 若尔何故。 世尊唯说爱为集谛。 由最胜故。 谓薄伽梵随胜而说。 若爱。 若后有爱。 若贪喜俱行爱。 若彼彼希乐爱。 是名集谛。 言最胜者是遍行义。 由爱具有六遍行义。 是故最胜。 何等为六。 一事遍行。 谓于一切已得未得自身境界事遍行故。 于已得自身起爱。 于未得自身起后有爱。 于已得境界起贪喜俱行爱。 于未得境界起彼彼希乐爱。 二位遍行。 谓于苦苦性等三位诸行中遍随行故。 于已得苦苦性位起别离爱。 于未得苦苦性位起不和合爱。 于坏苦性位起不别离爱。 及和合爱。 已得未得差别故。 于行苦性位起愚痴爱。 由烦恼麁重所显故。 及不苦不乐受所显故。 唯阿赖耶识是最胜行苦位。 依止此位因我痴门贪爱转故。 三世遍行。 谓于三世中遍随行故。 于过去世起追忆行遍随行爱。 于未来世起希乐行遍随行爱。 于现在世起耽着行遍随行爱。 四界遍行。 谓欲色无色三爱次第遍三界故。 五求遍行。 谓由贪爱遍求欲有邪梵行故。 由欲求力不脱欲界招欲界苦。 由有求力不脱二界招色无色界苦。 由邪梵行求力不脱生死彼彼流转故。 六种遍行。 谓有无有爱遍行断常一切种故。 烦恼者。 谓由数故相故缘起故境界故相应故差别故邪行故界故众故断故。 观诸烦恼。 数者。 谓或六或十。 六谓贪瞋慢无明疑见。 十谓前五见。 又分五谓萨迦耶见。 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相者。 若法生时相。 不寂静由此生故身心相续。 不寂静转是烦恼相。 不寂静性是诸烦恼共相。 此复有六。 谓散乱不寂静性。 颠倒不寂静性。 掉举不寂静性。 惛沉不寂静性。 放逸不寂静性。 无耻不寂静性。 缘起者。 谓烦恼随眠未永断故。 顺烦恼法现在前故。 不正思惟现前起故。 如是烦恼方乃得生。 烦恼随眠未永断者。 彼品麁重未永拔故。 顺烦恼法现在前者。 现前会遇可爱等境故。 不正思惟现前起者。 于彼境界取净等相。 能随顺生贪瞋等故。 境界者。 谓一切烦恼还用一切烦恼为所缘境。 及缘诸烦恼事。 又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 余不能缘上地为境。 此无明等虽亦有能缘上地者。 然彼不能亲缘上地如缘自地。 由依彼门起分别故。 立彼为所缘。 所言无明缘上地者。 谓与见等相应见者。 除萨迦耶见不见世间。 缘他地诸行执为我故。 上地诸烦恼不缘下地为境。 已离彼地欲故。 又缘灭道谛诸烦恼。 不能亲缘灭道为境。 由灭道谛出世间智及后得智内所证故。 唯由依彼妄起分别说为所缘。 分别所计境不离分别故。 又烦恼有二种。 谓缘无事及缘有事。 缘无事者。 谓见及见相应法。 见谓萨迦耶见及边执见。 所余烦恼名缘有事。 相应者。 谓贪不与瞋相应。 如瞋疑亦尔。 余皆得相应。 何故贪不与瞋相应。 一向相违法必不俱转故。 又贪不与疑相应者。 由慧于境不决定必无染着故。 余得相应者。 与余慢等不相违故。 如贪瞋亦尔。 谓瞋不与贪慢见相应。 若于此事起憎恚。 即不于此生于高举。 及能推求与余相应如理应知。 慢不与瞋疑相应。 无明有二。 一一切烦恼相应无明。 二不共无明。 不共无明者。 谓于谛无智。 见不与瞋疑相应。 疑不与贪慢见相应。 忿等随烦恼更互不相应。 展转相违法必不相应故。 如贪分与瞋分。 若不相违。 犹如烦恼展转相应。 无惭无愧于一切不善品中恒共相应。 若离不顾自他不善现行无是处故。 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 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 若离无堪任性等染污性成无是处故。 差别者。 谓诸烦恼依种种义立种种门差别。 所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瀑流轭取系盖株杌垢烧害箭所有恶行漏匮热恼诤炽然稠林拘碍等。 问结有几种。 云何结。 何处结耶。 答结有九种。 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 爱结者。 谓三界贪爱。 结所系故不厌三界由不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当知此中宣说诸结若相若用若位辩结差别。 且如爱结何等是结。 谓三界贪是结自性。 云何为结。 谓有此者不厌三界。 由此展转不善现行善不现行。 于何位结。 谓于后世苦果生位。 如是恚结等并如理应知。 恚结者。 谓于有情苦及顺苦法心有损害。 恚结所系故。 于恚境相心不弃舍。 不弃舍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 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慢结者。 即七慢。 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 慢者。 谓于下劣计己为胜。 或于相似计己相似。 心举为性。 过慢者。 谓于相似计己为胜。 或复于胜计己相似。 心举为性。 慢过慢者。 谓于胜己计己为胜。 心举为性。 我慢者。 于五取蕴观我我所。 心举为性。 增上慢者。 谓于未得上胜证法计己已得上胜证法。 心举为性。 下劣慢者。 谓于多分胜计己少分劣。 心举为性。 邪慢者。 谓实无德计己有德。 心举为性。 慢结所系故。 于我我所不能了知。 不了知故执我我所。 广行不善不行诸善。 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无明结者。 谓三界无智。 无明结所系故。 于苦法集法不能解了。 不解了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 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于苦集法不解了者。 谓于果性因性有漏诸行。 所有过患不了知故。 见结者。 即三见。 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 见结所系故。 于邪出离妄计追求。 谓我当解脱我所解脱。 既解脱已我当常住。 或当断灭。 又谓佛法中定无解脱。 如是执着邪出离已。 广行不善不行诸善。 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取结者。 谓见取戒禁取。 取结所系故。 于邪出离方便妄计执着。 弃舍八圣支道。 妄执萨迦耶见等。 及彼为先若戒若禁为清净道。 以妄执着邪出离方便故。 广行不善不行诸善。 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疑结者。 谓于谛犹豫。 疑结所系故。 于佛法僧宝妄生疑惑。 以疑惑故于三宝所不修正行。 以于三宝所不修正行故。 广行不善不行诸善。 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嫉结者。 谓耽着利养不耐他荣发起心妬。 嫉结所系故爱重利养不尊敬法。 重利养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 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悭结者。 耽着利养于资生具其心悋惜。 悭结所系故。 爱重畜积不尊远离。 重畜积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 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缚有三种。 谓贪缚瞋缚痴缚。 由贪缚故缚诸众生令处坏苦。 由瞋缚故缚诸众生令处苦苦。 由痴缚故缚诸众生令处行苦。 由贪等缚缚处坏苦等者。 以贪瞋痴于乐等受常随眠故。 又依贪瞋痴故。 于善方便不得自在故名为缚。 犹如外缚缚诸众生。 令于二事不得自在。 一者不得随意游行。 二者于所住处不得随意所作。 当知内法贪瞋痴缚亦复如是。 随眠有七种。 谓欲爱随眠瞋恚随眠有爱随眠慢随眠无明随眠见随眠疑随眠。 欲爱随眠者。 谓欲贪品麁重。 瞋恚随眠者。 谓瞋恚品麁重。 有爱随眠者。 谓色无色贪品麁重。 慢随眠者。 谓慢品麁重。 无明随眠者。 谓无明品麁重。 见随眠者。 谓见品麁重。 疑随眠者。 谓疑品麁重。 若未离欲求者由欲爱瞋恚随眠之所随眠。 由依彼门此二增长故。 未离有求者由有爱随眠之所随眠。 未离邪梵行求者由慢无明见疑随眠之所随眠。 由彼众生得少对治。 便生憍慢。 愚于圣谛。 虚妄计度外邪解脱解脱方便。 随其次第三见二取。 如结中说。 于佛圣教正法毗柰耶中。 犹豫疑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5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