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 内容: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无着菩萨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功德品第二十二释曰。 已说菩萨诸觉分。 次说菩萨诸功德。 偈曰。 舍身及胜位忍下亦长勤不味不分别六行说希有释曰。 此偈显示行希有。 檀行者。 若能施自身命。 则为希有。 余非希有。 戒行者。 若能弃舍胜位慕道出家。 则为希有。 余非希有。 忍行者。 若能不顾身命忍于下劣众生。 则为希有。 余非希有。 精进行者。 若能长时正勤乃至穷生死际而不断绝。 则为希有。 余非希有。 禅行者。 若能于胜定乐而不噉味不彼受生。 则为希有。 余非希有。 慧行者。 若能起无分别智。 则为希有。 余非希有。 若声闻人分别四谛而有厌离。 菩萨则不尔。 是名六种行希有。 偈曰。 生在如来家得记并受职及以得菩提四果说希有释曰。 此偈显示果希有。 菩萨有四种果。 一者入初地时生如来家。 是须陀洹果。 二者于第八地中而得授记。 是斯陀含果。 三者于第十地中而得受职。 是阿那含果。 四者佛地。 是阿罗汉果。 前三是学果。 第四是无学果。 已说菩萨希有。 次说菩萨非希有。 偈曰。 离欲与得悲胜修及平等依此修诸度是行非希有释曰。 若菩萨已得离欲而行布施非为希有。 不染于物物易舍故。 若菩萨已得大悲而持戒忍辱非为希有。 若菩萨已得胜修。 谓第八地。 由无功用无分别故。 行后三度非为希有。 若菩萨已得自他平等心行一切诸度亦非希有。 由利他时即如自利。 无有退屈心故。 已说菩萨非希有。 次说菩萨平等心。 偈曰。 菩萨爱众生不同生五爱自身与眷属子友及诸亲释曰。 此偈显示菩萨于诸众生得平等心。 众生有五种爱心不得平等。 一爱自身。 二爱眷属。 三爱儿子。 四爱朋友。 五爱诸亲。 由此五爱不得平等亦非毕竟。 如人或时亦行自害。 菩萨爱众生心则平等。 由不舍不退故。 偈曰。 无偏及无犯遍忍起善利禅亦无分别六度心平等释曰。 此偈显示菩萨行六度得心平等。 无偏者。 是布施心平等。 于诸求者不堕爱憎故。 无犯者。 是持戒心平等。 乃至微细戒行亦不缺故。 遍忍者。 是忍辱心平等。 普于胜劣众生皆能忍故。 起善利者。 是精进心平等。 为起一切善根及起自他一切种利而勤行故。 禅亦者。 是学定心平等。 菩萨修定亦为起诸善根及为起诸利益而精进故。 无分别者。 是修慧心平等。 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所行诸度皆三轮清净故。 是名诸度心平等。 已说菩萨平等心。 次说菩萨饶益众生事。 偈曰。 令器及令禁耐恶与助善入法亦断疑六行饶益事释曰。 此偈显示诸菩萨以六波罗蜜饶益诸众生。 令器者。 以施饶益。 令彼得成修善器故。 令禁者。 以戒饶益。 随其堪能而令持故。 耐恶者。 以忍饶益。 能受众生违逆事故。 助善者。 以进饶益。 佐助众生营善业故。 入法者。 以定饶益。 回邪入正通力能故。 断疑者。 以智饶益。 若凡若圣所有疑网皆除故。 已说菩萨六度饶益。 次说菩萨七似饶益。 一似母饶益。 二似父饶益。 三似善友饶益。 四似同侣饶益。 五似健奴饶益。 六似阇梨饶益。 七似和上饶益。 问云何似母饶益。 偈曰。 等心生圣地长善防诸恶教习以多闻五业如慈母释曰。 譬如慈母于子作五种饶益业。 一怀胎。 二出生。 三长养。 四防害。 五教语。 菩萨饶益众生五业亦尔。 一等心向众生。 二生之于圣地。 三长养诸善根。 四防护诸恶作。 五教习以多闻。 是名菩萨五种似母业。 问云何似父饶益。 偈曰。 令信令戒定令脱令劝请亦为防后障五业如慈父释曰。 譬如慈父于子作五种饶益业。 一下种子。 二教工巧。 三为娉室。 四付善友。 五为绝债不令后偿。 菩萨五业亦尔。 一令起信以为圣体种子。 二令学增上戒定以为工巧。 三令得解脱喜乐以为娉室。 四令劝请诸佛以为善友。 五为遮诸障阂以为绝债。 是名菩萨五种似父业。 问云何似善友饶益。 偈曰。 秘深及呵犯赞持与教授令觉诸魔事五业如善友释曰。 譬如善友于己作五种饶益业。 一密语为覆。 二恶行令断。 三善行称誉。 四所造佐助。 五遮习恶事。 恶事四种。 一射猎。 二姦非。 三耽酒。 四博戏。 菩萨五业亦尔。 一非器者秘其深说。 二犯戒者如法呵责。 三具戒者以善称誉。 四修行者教令速证。 五魔事者即令觉知。 是名菩萨五种似善友业。 问云何似同侣饶益。 偈曰。 与乐及与利乐恒利亦恒及以不离散五业如同侣释曰。 譬如有智同侣于己作五种饶益业。 一与乐。 二与利。 三恒与乐。 四恒与利。 五不乖离。 菩萨五业亦尔。 一与不颠倒乐。 世间成就者名乐。 由此得乐受故。 二与不颠倒利。 出世成就者名利。 由此对治烦恼病故。 余三可解。 是名菩萨五种似同侣业。 问云何似健奴饶益。 偈曰。 成生开出要忍害与二成示以巧方便五业如健奴释曰。 譬如健奴为主作五种饶益业。 一极诸所作。 二得不欺诳。 三忍诸打骂。 四作事精好。 五解巧方便。 菩萨五业亦尔。 一成熟众生。 二开示出要。 三忍诸恶事。 四与世间乐。 五与出世利。 是名菩萨五种似健奴业。 问云何似阇梨饶益。 偈曰。 遍授及示要舒颜亦爱语不求彼恩报五业如阇梨释曰。 得无生忍者说为阇梨。 譬如阇梨于弟子作五种饶益业。 一教其诸法。 二示其速要。 三身知舒颜。 四口知爱语。 五心无悕望。 菩萨五业亦尔应知。 问云何似和上饶益。 偈曰。 令满及令脱断障与世乐及与出世利五业如和上释曰。 譬如和上于弟子作五种饶益业。 一度令出家。 二与其受戒。 三禁断诸过。 四摄持以财。 五教授以法。 菩萨五业亦尔。 一令满二聚。 二令得解脱。 三令断诸障。 四与世间乐。 五与出世利。 是名菩萨五种似和上业。 已说菩萨七似饶益。 次说众生六种报恩。 偈曰。 不着及不犯知作亦善行如是修六度是报菩萨恩释曰。 如菩萨饶益众生。 众生报菩萨恩亦如是。 不着者。 布施报恩。 不犯者。 持戒报恩。 知作者。 修忍报恩。 菩萨爱忍彼知而作。 即是报恩。 善行者。 行余三度报恩。 以精进行定慧即得解脱故。 后三度合名善行。 已说众生六种报恩。 次说菩萨五种希望。 偈曰。 六增及六减成生与进地大觉是五处希望有五种释曰。 诸菩萨于五处常起希望。 一希望六度增长。 二希望六蔽损减。 三希望成熟众生。 四希望胜进诸地。 五希望无上菩提。 是名五种希望。 已说菩萨五种希望。 次说菩萨四种不空果。 偈曰。 断怖与发心除疑亦起行四事化众生必定不空果释曰。 诸菩萨四业利益。 众生必不空果。 一为说深法必得不怖。 二令发菩提心必得佛果。 三为之断疑必无重起。 四为说六度必能修习。 是名四业不空果。 已说菩萨四种不空果。 次说菩萨六种正行。 偈曰。 离求离后有遍起诸功德修禅舍无色智合方便行释曰。 离求者。 布施正行不望报故。 离后有者。 戒忍正行不求后有故。 遍起诸功德者。 精进正行。 修禅舍无色者。 禅定正行。 智合方便行者。 般若正行。 三轮清净为般若。 回向菩提为方便。 如宝积经说。 施不求报如是广说。 已说菩萨六种正行。 次说菩萨六度进退分。 偈曰。 着财与毁禁慢下将堕善噉味亦分别是退翻为进释曰。 六度所对治是退分因。 翻彼所对治。 即是能对治。 应知即是进分因。 已说菩萨六度进退分。 次说菩萨六度真似功德。 偈曰。 假许及诈相诳喜亦伪勤身静口善说是似翻即真释曰。 假许者是似布施。 谓语求者言所有恣取而彼来即悋。 诈相者是似持戒。 谓覆藏诸恶而诈善威仪。 诳喜者是似忍辱。 谓甘言虚悦而规害待时。 伪勤者是似精进。 谓虚说我求佛果而实心希世报。 身静者是似禅定。 谓身口端默而恶觉扰心口。 善说者是似般若。 谓为他巧说而身自不行。 此六是不真行。 翻此不真行即为真行。 已说菩萨真似功德。 次说菩萨为众生除六蔽。 偈曰。 与彼六度行除彼六蔽障菩萨化众生地地皆如是释曰。 众生有六蔽能障彼六波罗蜜。 所谓悭贪破戒嗔恚懈怠乱心愚痴。 菩萨如其次第。 给其所须令行布施。 乃至令行般若。 使彼众生得除六障。 即是与施乃至与智。 已说菩萨除众生六蔽。 次说诸佛授菩萨记。 偈曰。 授记有二种人别及时别转记及大记此复为二种释曰。 授记有二种。 一人差别。 二时差别。 人差别授记有四种。 一未发心授记。 谓性位。 二已发心授记。 三现前授记。 四不现前授记。 时差别授记有二种。 一有数时授记。 二无数时授记。 复次更有二种授记。 一转授记。 二大授记。 转授记者。 谓记彼菩萨后于如是如来如是时节当得授记。 问云何大授记。 偈曰。 八地得无生断慢断功用诸佛及佛子一体同如故释曰。 大授记者。 谓在第八地中得无生忍时。 由断自言我当作佛慢故。 及断一切分别相功用故。 得一切诸佛菩萨同一体故。 问云何同一体。 答不见诸佛诸菩萨与自己身而有差别。 何以故。 同一如故。 偈曰。 刹土及名号时节与劫名眷属并法住记复有六种释曰。 复有此六种授记。 一者于如是刹土。 二者有如是名号。 三者经如是时节。 四者有如是劫名。 五者得如是眷属。 六者如是时节正法住世。 已说诸佛授记。 次说菩萨六种决定。 偈曰。 财成及生胜不退与修习定业无功用六事决定成释曰。 菩萨由六度增上得六种决定。 一者财成决定。 由施常得大财成就故。 二者生胜决定。 由戒常得随意受生故。 三者不退决定。 由忍诸苦常不退故。 四者修习决定。 由进恒时习善无间息故。 五者定业决定。 由禅成就众生业永不退故。 六者无功用决定。 由智得无生忍无分别智自然住故。 已说菩萨六种决定。 次说菩萨六种必应作。 偈曰。 供养及学戒修悲亦勤善离諠深乐法六事必应作释曰。 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 于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 一者必应供养。 此为成就檀度。 若不长时供养则檀度不得圆满。 供养义如供养品说。 二者必应学戒。 此为成就戒度。 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 三者必应修悲。 此为成就忍度。 若不长时忍诸不饶益事则忍度不得圆满。 四者必应勤善。 此为成就进度。 若心放逸不修诸善则进度不得圆满。 五者必应离諠。 此为成就禅度。 若在聚落多诤扰心则禅度不得圆满。 六者必应乐法。 此为成就智度。 若不遍历诸佛听法无厌。 如海纳流无时盈溢。 则智度不得圆满。 已说菩萨六种必应作。 次说菩萨六种必常作。 偈曰。 厌尘及自省耐苦修善法不味不分别六行必常起释曰。 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 必应常作六事。 一者厌尘。 谓知五欲过失。 譬如粪秽虽少亦臭。 布施果报虽多亦苦。 由不着故能行三施。 此事常修则檀度圆满。 二者自省。 谓昼夜六时常自省察所作三业。 知过则改。 此事常修则戒度圆满。 三者耐苦。 若有他来作诸不饶益事。 及自求法忍诸寒热等苦。 此事常修则忍度圆满。 四者修善。 善谓六波罗蜜。 于诸地中此事常修则进度圆满。 五者不味。 谓不噉禅中胜乐恒来欲界受生。 此事常修则禅度圆满。 六者不分别。 谓于三轮异相不起分别。 此事常修则智度圆满。 已说菩萨六种必常作。 次说菩萨六度胜类。 偈曰。 法施及圣戒无生起大乘定悲如实智六行此为胜释曰。 施有多种。 以法施而为最上。 戒有多种。 以圣人所爱无流戒而为最上。 忍有多种。 以八地无生忍而为最上。 精进有多种。 以起大乘度脱众生而为最上。 定有多种。 以出世第四禅与大悲合者而为最上。 智有多种。 以如实通达诸法智而为最上。 已说菩萨六度胜类。 次说四种假建立。 偈曰。 立法及立谛立理亦立乘五七四三种建立假差别释曰。 四种假建立者。 一法假建立。 二谛假建立。 三道理假建立。 四乘假建立。 问各有几种。 答法假建立有五种差别。 谛假建立有七种差别。 道理假建立有四种差别。 乘假建立有三种差别。 法假建立五种者。 偈曰。 所谓五明处皆是大乘种修多祇夜等类有差别故释曰。 法假建立五种。 即是五明论。 此五皆是大乘修多罗祇夜等种类差别。 五明处如觉分品说。 谛假建立七种者。 偈曰。 轮转及空相唯识与依止邪行亦清净正行如七种释曰。 七种差别即是七如。 一轮转如。 二空相如。 三唯识如。 四依止如。 五邪行如。 六清净如。 七正行如。 轮转如者谓生死。 即是三界心心法。 此从分别起。 此分别复从因缘起。 不从自在等因生。 亦非无因生。 由分别境界空故。 一切时但有分别依他二性轮转。 空相如者谓法无我。 一切诸法同一空如以为相故。 唯识如者谓无分别智。 依止如者谓苦谛。 此有二种。 一器世间。 二众生世间。 邪行如者谓集谛。 此即是爱。 清净如者谓灭谛。 此有二种。 一烦恼障净。 二智障净。 正行如者谓道谛。 如此七种如名谛假建立。 此中应知三种如是分别依他二性。 谓轮转如依止如邪行如。 四种如是真实性。 谓空相如唯识如清净如正行如故。 分别依他二性摄者即是世谛。 真实性摄者即是真谛。 道理假建立四种者。 偈曰。 正思正见果择法现等量亦说不思议道理有四种释曰。 道理假建立有四种。 一相待道理。 二因果道理。 三成就道理。 四法然道理。 相待道理者。 所谓正思。 由待正思出世正见方始得起。 离正思惟更无别方便故。 因果道理者。 所谓正见及果。 成就道理者。 所谓以现等量简择诸法。 法然道理者。 所谓不可思议处。 此法已成故如。 问何故正思能起正见。 此已成就不应更思。 何故正见能断烦恼及得于灭。 此已成就不可更思。 诸如是义悉是法然道理。 如此四种名道理假建立。 乘假建立三种者。 偈曰。 心说行聚果五各下中上依此三品异建立有三乘释曰。 依五义三品建立三乘。 五义者。 一心二说三行四聚五果。 三品者。 谓下中上。 若声闻五事俱下。 心下者求自解脱。 说下者说自利法。 行下者行自利行。 聚下者福智狭小但三生等。 果下者得声闻果。 若缘觉乘五事俱中。 若菩萨乘五事俱上。 心上者谓四种恩心。 如金刚波若经说。 说上者如其恩心作如是说法。 行上者如其说法作如是行行。 聚上者如其行行得如是聚满。 果上者如其聚满得无上菩提。 复次若声闻乘从他闻法内自思惟。 以分别智得果。 若缘觉乘不从他闻内自思惟。 亦以分别智得果。 若菩萨乘不从他闻。 以无分别智得果。 此三种名乘假建立。 已说四种假建立。 次说菩萨四种求知。 偈曰。 名物互为客二性俱是假二别不可得是名四求义释曰。 诸菩萨四种求诸法。 一名求。 二物求。 三自性求。 四差别求。 名求者。 推名于物是客。 此谓名求。 物求者。 推物于名是客。 此谓物求。 自性求者。 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 此谓自性求。 差别求者。 推名差别及物差别。 知俱空故悉不可得。 此谓差别求。 说四求已。 次分别四如实知。 偈曰。 真智有四种名等不可得二利为大业成在诸地中释曰。 诸菩萨于诸法有四种如实知。 一缘名如实知。 二缘物如实知。 三缘自性如实知。 四缘差别如实知。 如实知者。 由知一切名等皆不可得故。 二利为大业成在诸地中者。 诸菩萨于诸地中起自利利他大事。 此名如实知业。 偈曰。 住持及受用种子合三因依止及心法亦种为彼缚释曰。 三因者。 一住持因。 二受用因。 三种子因。 住持因者谓器世界。 受用因者谓五欲境界。 种子因者谓阿梨耶识。 由此识是内外诸法种子因故。 此三因如绳即是能缚。 问此缚缚何等物。 答依止及心法。 亦种为彼缚所缚亦有三种。 一依止。 二心法。 三阿梨耶识。 问依止是何等。 答是眼等六根。 问阿梨耶识是何等。 答是三界内外诸法种子。 此中但有阿梨耶识可缚。 无人我可缚。 此名如实知系缚。 偈曰。 安相在心前及以自然住一切俱观察至得大菩提释曰。 安相在心前者。 安相谓闻思修慧方便。 人所缘起分别故。 名安相及以自然住者。 彼相谓自性现前。 非分别故名自然住。 一切俱观察者。 彼二所缘非所缘体无分别故。 以此方便为诸相对治。 彼二应次第观察。 谓先观安相。 后观自然住相。 此二皆非缘体。 彼起四倒即得随灭。 至得大菩提者。 若修行人但观察人相。 唯得声闻缘觉菩提。 若观察一切法相即得无上菩提。 如是随其所缚而得解脱。 此名如实知解脱。 问此解脱由何所知由何所尽。 偈曰。 若智缘真如远离彼二执亦知熏聚因依他性即尽释曰。 若具知三性即尽依他性。 若智缘真如者。 是知真实性。 远离彼二执者。 是知分别性。 亦知熏聚因者。 是知依他性。 依他性即尽者。 由知三性即熏习聚尽。 熏习聚者。 谓阿梨耶识问此尽有何功德。 偈曰。 缘彼真如智观察无异相有非有现见想作自在成释曰。 观察无异相者。 别相及如无差别见故。 此说二乘与菩萨差别。 二乘相及无相差别而见。 如是见已悉舍于相。 于无相界起作意缘入无相三昧。 菩萨则不尔。 于真如外不见别有诸相。 于无相界亦见无相。 由菩萨智无种种相修故。 有非有现见者。 有名真如境界。 非有名相境界。 皆现见故。 想作自在成者。 谓欲作神通等事一切皆由忆想分别而成。 此是如实知利益。 问凡夫及菩萨二见云何显示。 偈曰。 覆实见不实应知是凡夫见实覆不实如是名菩萨释曰。 凡夫无功用不见真如见不真实相。 菩萨无功用见真如不见不真实相。 问已知差别。 云何转依及得解脱。 偈曰。 不见见应知无义有义境转依及解脱以得自在故释曰。 无义境界谓诸相。 此即不见。 有义境界谓真如。 此即见。 如是说名转依。 见所执境界无体。 及见真如有体。 如是说名解脱。 何以故。 以得自在故。 自在者。 谓随自意转自然不行诸境界。 如经说。 若有相则被缚。 若被缚则无解脱。 不行一切境界即是解脱。 问云何如实知净土方便。 偈曰。 众生同一种地境皆普见此即净土障应知亦应舍释曰。 众生同一种地境皆普见者。 器世界是大境界。 一切众生同见一种类。 皆言此是大地故。 此即净土障者。 由作此见即与净土方便而为障碍。 应知亦应舍者。 菩萨知此想为障碍已。 即应勤舍此想。 是名对治。 已说菩萨四种如实知。 次说菩萨五种无量。 偈曰。 应化及应净应得亦应成应说此五事菩萨五无量释曰。 五事无量者。 一应化事无量。 由摄一切众生界故。 二应净事无量。 由摄一切器世界故。 三应得事无量。 由摄一切法界故。 四应成事无量。 由摄一切可化众生故。 五应说事无量。 由摄十二部经是化众生方便故。 已说菩萨五种无量。 次说菩萨说法有八果。 偈曰。 发心及得忍净眼与尽漏法住学亦断受用为八果释曰。 菩萨若勤说法能得八果。 一诸听法者或发菩提心。 二或得无生忍。 三或于诸法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此谓下乘所摄。 四或得诸漏尽。 五令正法久住。 由此正说得展转受持故。 六未学义者令得学义。 七未断疑者令得断疑。 八已断疑者令得受用正法无障大喜味。 已说菩萨说法有八果。 次说大乘七大义。 偈曰。 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释曰。 若具足七种大义说为大乘。 一者缘大。 由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故。 二者行大。 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 三者智大。 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 四者勤大。 由三大阿僧祇劫无间修故。 五者巧大。 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六者果大。 由至得力无所畏不共法故。 七者事大。 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槃故。 已说大乘七大义。 次说八法摄大乘。 偈曰。 性信心行入成净菩提胜如是八种事总摄诸大乘释曰。 此以八事总摄一切大乘。 八事者。 一种性如性品说。 二信法如信品说。 三发心如发心品说。 四行行如度摄品说。 五入道如教授品说。 六成熟众生。 谓初七地七净佛国土谓第八不退地。 八菩提胜谓佛地。 菩提有三种。 谓声闻菩提。 缘觉菩提。 佛菩提。 佛菩提大故为胜。 于此佛地示现大菩提及大涅槃故。 已说八法摄大乘。 次说菩萨五人差别。 偈曰。 信行及净行相行无相行及以无作行差别依诸地释曰。 菩萨有五人差别。 一信行人。 谓地前一阿僧祇劫。 二净心行人。 谓入初地。 三相行人。 谓二地至六地。 四无相行人。 谓第七地。 五无作行人。 谓后三地已说菩萨五人差别。 次说菩萨诸相差别。 偈曰。 不着及清净降嗔与勤德不动并见实有欲名菩萨释曰。 此偈以自利门说菩萨相。 不着者是能行施不着诸欲故。 清净者是能持戒。 降嗔者是能忍辱。 勤德者是能精进。 不动者是能习定。 见实者是能修智。 有欲者是能起愿乐大菩提故。 行此七事说名菩萨相。 偈曰。 随摄及无恼耐损并勇力不放逸多闻利彼名菩萨释曰。 此偈以利他门说菩萨相。 随摄者是施。 恒以四摄摄众生故。 无恼者是戒。 自信于他不起恼害见故。 耐损者是忍。 他来违逆不怀加报意故。 勇力者是进。 在苦度众生无有退屈心故。 不放逸者是定。 不着禅味来就下处生故。 多闻者是智能断一切众生疑故。 如是勤行利他是菩萨相。 偈曰。 厌财及舍欲忘怨亦勤善巧相无恶见内住名菩萨释曰。 此偈以住功德门说菩萨相。 厌财者住施功德。 知悭财过堕于恶道来贫穷故。 舍欲者住戒功德。 若着五欲不能出家受持戒故。 忘怨者住忍功德。 他来损己不怀不报故。 怀报者如似画石。 不怀报者如似画水。 一堕恶道。 一生善趣。 勤善者住进功德。 为自他二利恒行六波罗蜜故。 巧相者住定功德。 善能分别止举舍三相故。 无恶见者住智功德。 一切诸相不可得故。 内住者住愿功德。 内谓大乘论住不动故。 偈曰。 具悲亦起惭耐苦及舍乐持念并善定不舍名菩萨释曰。 此偈以不退门说菩萨相。 具悲者是施不退。 愍他苦人能行施故。 起惭者是戒不退。 观此世他世及法人不造诸非故。 耐苦者是忍不退。 风雨寒热等及他违损事一切皆忍故。 舍乐者是进不退。 能行正勤人不着自乐故。 持念者是定不退。 能善摄心人由念力故。 善定者是慧不退。 无分别智具足故。 不舍者是愿不退。 不舍大乘故。 偈曰。 除苦不作苦容苦不畏苦脱苦不思苦欲苦名菩萨释曰。 此偈以离苦门说菩萨相。 除苦者是施。 施他物时除他贫穷故。 不作苦者是戒。 戒自居时不作苦恼他故。 容苦者是忍。 自他利时诸苦能受故。 不畏苦者是进。 行难行时恒得不退故。 脱苦者是定。 离欲欲界时解脱苦苦故。 不思苦者是慧。 三轮清净时不起分别故。 欲苦者是愿为化众生乐住生死故。 偈曰。 乐法及性法呵法亦勤法自在法明法向法名菩萨释曰。 此偈以摄法门说菩萨相。 乐法者是施。 爱施等法故。 性法者是戒。 自性护持故。 呵法者是忍。 讥嫌瞋法故。 勤法者是进。 勤行大乘法故。 自在法者是定。 诸禅自在故。 明法者是慧。 无上般若具足故。 向法者是愿。 一向乐大菩提故。 问云何名法。 答由一切诸波罗蜜法皆随转故。 偈曰。 财制护善乐法乘于此七七种不放逸是故名菩萨释曰。 此偈以不放逸门说菩萨相。 一财不放逸。 此由布施不施不坚施则坚固故。 二制不放逸。 此由持戒如佛说应作者作不应作者不作故。 三护不放逸。 此由忍辱护自他心无两害故。 四善不放逸。 此由精进常起正勤行六度故。 五乐不放逸。 此由修定诸禅乐受不味着故。 六法不放逸。 如实真法此能知故。 七乘不放逸。 此由大愿魔王来坏其菩提心亦不退故。 偈曰。 不遂及小罪不忍退亦乱小见及异乘七羞名菩萨释曰。 此偈以有羞门说菩萨相。 一不遂羞。 羞悭贪故。 二小罪羞。 羞微细罪见怖畏故。 三不忍羞羞不忍故。 四退羞。 羞懈怠故。 五乱羞。 羞退定故。 六小见羞。 羞余小执通达法无我故。 七异乘羞。 羞起小乘心舍大菩提故。 偈曰。 今世后世舍起勤亦得通等说及大果七摄名菩萨释曰。 此偈以摄生门说菩萨相。 一今世摄谓以布施摄现在众生。 二后世摄。 谓以持戒摄未来众生。 得胜生处方能摄故。 三舍摄。 谓以忍辱摄有恼乱众生。 四起勤摄。 谓以精进摄懈怠众生。 五得通摄。 谓以禅定摄他方众生往彼化故。 六等说摄。 谓以智慧摄下中上众生。 等心为说无增减故。 七大果摄。 谓以大愿若得佛果摄诸众生无有余故。 此诸偈义以异门说六度及大愿。 是菩萨相应知。 已说菩萨诸相差别。 次说菩萨诸名差别。 偈曰。 应知诸菩萨亦名摩诃萨亦名有慧者亦名上成就亦名降伏子亦名降伏持亦名能降伏亦名降伏牙亦名为勇勐亦名为上圣亦名为导师亦名大名称亦名为有悲亦名大福德亦名自在行亦名正说者释曰。 此十六名皆依义立。 一切菩萨总有此名。 若人闻有此名。 应知即是菩萨。 已说菩萨诸名差别。 次说菩萨诸义差别。 偈曰。 实觉大义觉一切觉恒觉及以方便觉五觉名菩萨释曰。 由有五觉故名菩萨。 一者实义觉。 觉人法无我故。 二者大义觉。 觉自他义故。 三者一切觉。 觉一切种义故。 四者恒觉。 虽现涅槃觉无尽故。 五者方便觉。 觉随物机而作方便故。 偈曰。 随我及小见及以诸识身亦于虚分别四觉名菩萨释曰。 复由四觉名为菩萨。 一随我觉。 由觉心故。 心谓阿梨耶识。 二小见觉。 由觉意故。 意谓与我见等四惑相应缘阿梨耶识者。 三识身觉。 由觉识故。 识谓六识身。 四虚分别觉。 由觉不真分别故。 不真分别者。 即前心意识。 一切菩萨唯觉。 此是不真分别故。 偈曰。 无境及真义永无亦圆满亦说不可得五觉名菩萨释曰。 复由五觉名为菩萨。 一无境觉。 觉依他性故。 二真义觉。 觉真实性故。 三永无觉。 觉分别性故。 四圆满觉。 觉一切境一切种故。 五不可得觉。 觉三轮清净故。 三轮者。 一应觉。 谓菩萨境。 二依觉。 谓菩萨身。 三觉性。 谓菩萨智。 此三不可得故。 名不可得觉。 偈曰。 成就及处所胎藏随次现及以断深疑五觉名菩萨释曰。 复由五觉名为菩萨。 一成就觉。 谓成佛果。 二处所觉。 谓住兜率天宫。 三胎藏觉。 谓入母胎。 四随次现觉。 谓出胎受欲出家修行成道。 五断深疑觉。 谓为诸众生转大法轮。 偈曰。 得不得及住于自亦于他有说与无说有慢及慢断未熟亦已熟如此十一种一切皆能觉是故名菩萨释曰。 复由十一种觉故名菩萨。 得不得及住者。 如其次第过去未来现在觉。 于自亦于他者。 谓内觉外觉。 有说与无说者。 谓麁觉细觉。 有慢及慢断者。 谓劣觉胜觉。 未熟亦已熟者。 谓远觉近觉。 未熟者觉彼久远方觉。 已熟者觉彼于近即觉。 功德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5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