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性论 内容: 佛性论卷第四天亲菩萨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辩相分第四中无变异品第九复次无变异义应知。 离有六义。 合则成三。 离有六种者。 一无前后际变异。 二无染净异。 三无生异。 四无转异。 五无依住异。 六无灭异。 言无前后际变异者。 如佛为海智菩萨说。 解节经偈言。 客尘相应故有自性德故如前后亦尔是无变异相复次释不净位中。 有九种客尘。 非所染污故不净。 净位中。 常乐我净四德。 及如来恒沙功德。 恒相应故。 故说如来性前后无变异。 若略说一切烦恼客尘。 凡有九种。 一者随眠贪欲烦恼。 二随眠瞋。 三随眠痴。 四贪瞋痴等极重上心惑。 五无明住地。 六见谛所灭。 七修习所灭。 八不净地。 九净地惑。 若烦恼在世间离欲众生相续中。 为不动业增长家因。 能生色无色界。 为出世无分别智所灭。 是名随眠欲瞋痴等三毒。 释曰。 言烦恼在者有二。 一有体说在。 二无体。 约因在故说在。 言体在者。 即见谛。 随眠未得治道故言在。 约因在者。 即思惟随眠。 已得治道故。 以思惟用见谛为因。 思惟虽灭。 由有见谛。 为思惟因故言因在。 思惟必由见谛而生。 若除思惟因。 有根本见谛惑在。 后更能生思惟之惑故。 言思惟因在。 不动业增长家因者。 一思惟能成业。 二见谛能得果。 何以故。 断思惟尽。 业不成故。 断见谛尽。 不感果故。 故说不动业。 为增长家因。 能生色无色界故。 为出世无分别智所灭者。 有二种灭。 一者性灭。 二治道灭。 一性灭者有二。 谓念念灭。 及相违灭。 相违灭又有二种。 一等类相违。 如贪违瞋等。 二不等类相违。 如正思惟违欲瞋等。 是名性灭。 二治道灭者。 有二种。 一通二别。 通道者。 谓观真如。 灭三界烦恼。 二别道者。 如不净观等。 能灭贪瞋等烦恼。 如苦谛观。 灭苦谛惑。 不灭集谛惑故。 名随眠欲瞋痴等。 四三毒极重上心惑者。 有诸烦恼在欲行众生相续中。 为罪福两行增长家因。 但生欲界修不净观等所破。 是名贪瞋痴极重上心烦恼。 五无明住地惑者。 在阿罗汉相续中。 为无流业生家因。 能生意所生身。 为如来菩提所破。 是名无明住地惑故。 阿罗汉约安立谛观能破诸烦恼。 此无明住地。 非安立谛观所能破故。 犹在罗汉相续中。 为无流业生家因。 无流业生家因者。 流有三义。 一者流入三界生死。 二者退失。 如失欲界流往色界。 或失色界流下欲界。 则随生死不定一处故名为流。 三者流脱功德善根失戒定慧。 譬如破塘水则不住。 无此三流故名无流。 业者作意为义。 此意业能生四种生死。 如来菩提破者。 如来菩提非安立谛观。 是名如来菩提。 因此道故。 能灭此惑故。 名无明住地。 六见谛所灭惑者。 有二种学人。 一凡夫。 二圣人。 此惑在学道凡夫相续中。 无始已来未曾见理。 因初出世圣道所破名为见谛。 释曰。 学道凡夫相续中者。 若小乘则从煖顶忍世法。 此四是学道凡夫位。 见谛随眠其未能灭故言在中。 无始时节未见者。 从无始以来迄至此道所未曾见安立圣谛故言未曾得见。 初出世圣道所破者。 始自苦法忍初念之道。 能破烦恼名为见谛。 自此后去并属思惟。 平等观者。 有利有钝。 若利根人。 于一念中则等观四谛。 八十八惑一时俱断。 皆名见谛。 若钝根人。 于次第观者。 则初念观苦。 不见余三谛。 但断苦下四谛。 名为见谛。 余未断者。 皆属思惟。 是名见谛所灭惑。 若大乘则十信等诸位。 圣人者。 初地以上。 七修道所灭惑者。 在学道圣人相续中。 昔已曾见出世圣道所破。 是名由修道所灭惑。 八不净地。 惑者。 在未究竟行菩萨相续中。 对障菩萨七地为无相无功用道所破对障故。 释曰。 七地者即前七地已还故无相无功用道者。 即八地以上无相者。 即真如境。 无功用者。 即自然昇进道。 是名不净地惑。 九净地惑者。 在究竟行菩萨相续中。 能障八地以上三地。 譬金刚定慧所破。 言究竟者。 八地以上见境皆周。 无更别境所未见者故名究竟。 但方便由有浅深故。 诸地为别故。 分别烦恼有此九种。 约此烦恼立众生有四种。 一凡夫。 二罗汉。 三有学。 四菩萨。 此四种众生。 依无流界。 由四烦恼故不净。 第一众生由四烦恼故不净。 第二众生由一烦恼故不净。 第三众生由两烦恼故不净。 第四众生由两烦恼故不净。 第一凡夫由四惑者。 前三是随眠贪瞋痴等。 后一即上心烦恼。 由此四故不净。 二由一惑者。 即罗汉由无明住地故不净。 三由二惑者。 谓见谛思惟。 即有学圣凡夫学道。 凡夫由见谛烦恼故不净。 有学圣人由思惟烦恼故不净。 是名由二惑。 四由二惑者。 谓净不净。 即是从初地已上至七地菩萨。 由不净地惑故不净。 若从八地已上三地。 由净地惑故不净。 是名由二惑故言不净。 复次为现此九种烦恼故。 立九譬者。 一为显贪欲烦恼故。 立莲花化佛譬。 譬如莲花初开之时。 甚可爱乐。 后时萎悴。 人厌恶之。 贪欲亦尔。 初依尘成。 后依尘坏。 故以华譬贪。 而华坏时。 化佛出世。 如贪覆法身。 二为瞋烦恼故以蜂为譬者。 如蜂若为他所触。 放毒螫人。 瞋亦如是。 若心起瞋。 即能自害。 复能害他。 而有甘蜜。 即譬法身。 为瞋所覆故。 三为无明惑故。 立穀中粳粮譬。 譬如白米。 为糠所覆。 不得受用。 法身亦尔。 为无明[穀-禾+卵]所隐覆故不得现。 四为上心三种烦恼。 立金堕不净譬。 譬如净洁金宝为粪所涂。 违逆人心。 离欲之人亦复如是。 为上心烦恼违逆其意。 故说此譬。 法身本净为上心惑所覆故言不净。 五为显无明住地故。 立贫女宝藏譬。 譬如贫女宅中地下有金宝藏。 为地覆故。 受贫穷苦。 二乘亦尔。 为无明所覆不见佛果故。 受四种生死之苦。 六为显见谛惑。 立菴罗树子譬。 譬如菴罗子生芽之时。 必破其皮。 然后得出。 皮譬见谛。 芽譬法身。 见谛亦尔。 初见真理。 即破此惑。 法身显现故。 七为显思惟惑故。 立弊帛裹金宝譬。 譬如败衣不堪服用。 身见真实先来已破。 圣道对治数数习故。 思惟烦恼无复势力。 譬彼败衣金如法身。 为思惑所障。 八为显不净地惑。 立贫女怀王子譬。 譬如转轮王子在贫女腹中。 胎不能污。 七地以还。 烦恼亦尔。 虽名烦恼。 而有三德。 一者无染浊智慧慈悲所含养故。 二者无过失以不损自他故。 三者无量功德能成熟佛法及众生故。 若长烦恼即成凡夫不能成熟佛法。 若断烦恼。 即成二乘不能成熟众生。 九为显净地惑故。 立摸中金像譬。 譬如铸金像未开摸时像已成熟。 水等诸物不能破唯斧等乃能破故。 八地以上惑亦如是。 唯金刚心能破究竟故。 因三种自性为显心清净界。 名如来藏。 故说九种如莲花等譬。 三种自性者。 一者法身。 二如如。 三佛性。 合此九譬为三。 初三譬法身。 次一譬如如。 后五譬佛性。 云何如此明。 诸佛法身有二种。 一正得。 二正说。 言正得法身者。 最清净法界。 是无分别智境。 诸佛当体。 是自所得法。 二正说法身者。 为得此法身清净法界正流从如所化众生识生。 名为正说法身。 正说法身又有二种。 一深妙。 二麁浅。 为安立此二道理。 一深妙者。 为安大乘道理。 二麁浅。 为二乘人说此道理。 复次第一义谛为安立菩萨甚深法藏。 约真俗二谛。 安立二乘十二部等种种法藏。 释曰。 一正得法身者。 体是真如。 世间无物可为譬者。 故还取花中佛像为譬。 二正说深妙法身者。 以真如一味故。 故取蜂家蜜为譬。 三麁浅正说法身者。 以显真俗种种义味故。 故取糠中米为譬。 由此三譬显诸佛正得法身正说法身。 是三法身遍满摄藏一切众生界无余故。 故经说无一众生出如来法身外者。 如无一色出虚空外者故。 次金堕不净一譬。 譬如如者如如有三义故。 取金为譬。 一者性无变异。 二者功德无穷。 三者清净无二。 自性亦如。 无变异故。 功德亦如。 无增减故。 清净亦如。 无染污故。 故曰如如是真如。 如在一切邪定聚及一阐提诸众生中本无差别。 若至客尘灭后说名如来藏。 故说一切众生为如来藏。 能藏如来不得显现。 为显此清净无二故。 佛说此经。 文殊师利诸佛已出离于我取根本。 由此自性清净。 应一切众生清净。 是自性清净与众生清净无有二故。 为显此如故说金宝譬。 后五譬佛性者。 佛性有二种。 一者住自性性。 二者引出性。 诸佛三身。 因此二性故得成就。 为显住自性故。 说地中宝藏譬。 此住自性佛性者。 有六种德故如宝藏。 一者最难得。 佛性亦尔。 于无数时节。 起正勤心。 因福德智慧满足庄严。 方始显现故。 譬如意宝藏。 由胜因乃感。 二者清净无垢。 由佛性与烦恼不相染故。 是故譬如意宝。 不为不净所污。 三者威神无穷。 明六神通等功德圆满故。 如意宝亦尔。 随意能办故说宝藏譬。 四者能庄严一切世间功德善根。 于一切处相称可故。 如意宝亦尔。 能为世间种种庄严具。 五者最胜。 于一切法中无与等故。 亦如如意宝。 物中最胜故。 说宝藏为譬。 六者八种世法中无有变异。 为十种常住因故。 真宝亦尔。 虽烧打磨不能改其自性故。 取宝藏以譬住自性佛性。 二者引出佛性。 从初发意。 至金刚心。 此中佛性名为引出。 言引出者。 凡有五位。 一能出阐提位。 二能出外道位。 三出声闻位。 四出独觉位。 五出菩萨无明住地位。 此法身能破烦恼[穀-禾+卵]。 其体显现故。 第六说菴罗树芽为譬。 如彼树芽。 能破皮肉。 得出生为大树王故。 说引出佛性。 如菴罗树芽能生大树王故。 为约此两因故。 佛说三身果。 一者因住自性佛性故说法身。 法身有四种功德。 是故第七说败帛裹真金譬。 四功德者。 一自性有。 如金本有。 非所造作。 二清净。 如金本净尘垢不能染污。 三为一切功德所依处。 如金能感种种贵物故。 四平等所得。 谓一切众生并同应得。 如金无的主众人共有。 随其功力修者即得。 故说法身犹如真金。 二者因引出佛性故说应身。 应身有四种功德。 是故第八说如贫贱女人有转轮王胎。 四功德者。 一依止。 依止者。 三十七道品。 是所依止。 二者正生。 谓欲得应得。 即是未知欲知根。 三者正住。 谓正得。 即是知根。 四正受用。 即知已根。 合此四义。 名为应身。 如胎中转轮王子。 亦有四义。 一以宿业为依止。 二未得王位欲得如初生。 三正得王位如住。 四得已不失如受用。 是故应身以胎中转轮王为譬。 三者因引出佛性。 复出化身。 化身者。 有三事。 一有相。 如水中月。 以影相为体故。 二由功力。 以宿愿所作故。 三有始有终故。 第九立摸中佛像为譬。 释曰。 三义者。 一有相貌。 譬如月影。 但似而不真实。 化身亦尔。 非实体故。 二由人工造作者。 譬化身宿愿所起。 三明有始有终者。 譬化身随缘变化故能有始有终。 复次以三义故。 显此三身。 初甚深义。 显于法身。 甚深者。 体微细故。 故此法身具足五相五种功德。 五相者。 一者无为相。 离生老等四相过失故。 二者无一异相。 真与俗谛不一不异。 复有二种。 一约法辩。 二就人论。 约法辩不一不异者。 为真通故。 不可言异。 以俗别故。 不得言一。 如螺白色。 螺之与色不一不二。 若言异者。 见取螺白色时。 不应得于螺解。 若言一者。 不应有香味触异。 但应是色。 二约人论真俗不一不异者。 若真与俗一。 凡人见俗则应通真。 若通真者。 应是圣人。 以不见真故。 故知不一。 若言异者。 圣人见俗不应通真。 若不通真。 即是凡夫。 以圣人见故。 不得为异。 是故不一不异。 三离二边相者。 有六种中道故。 能出离六种二边。 何者为六。 一者执可灭灭。 二者执可畏畏。 三者执可执执。 四者执正与邪。 五者执有作无作。 六者执不生同生一。 执可灭与灭者。 有人谓言。 一切诸法毕竟可灭。 是名一边。 毕竟灭尽。 是名为空。 复是一边。 因此二边偏执。 而生怖畏。 为离此二边偏执故。 佛说诸法不有故。 非可灭。 不无故非不灭。 非灭非不灭。 是名中道。 故佛立虚空譬。 所以宝顶经云。 迦叶。 譬如有人怖畏虚空。 椎胸叫呼。 作如是言。 善友。 汝等为我除此虚空。 除此虚空。 迦叶。 于汝意云何。 此空为可除不。 迦叶言。 不可世尊。 佛言。 迦叶。 若有如是沙门婆罗门怖畏性空。 我说是人失心狂乱。 所以者何。 迦叶。 一切诸法并是说空方便。 若畏此空。 云何不畏一切诸法。 若惜诸法。 云何不惜此空。 问曰。 此经为显何义。 答曰。 为示一切诸法本性非有故说法空非关法灭。 然后得空。 故于空性不应生怖。 是名离可灭灭。 二边显非能灭所灭中道二执可畏畏。 二边者。 以分别性所起色等六尘执为实苦。 是为一边生怖畏心。 复为一边此是因依他性执分别性于中计有实苦。 而生怖畏。 为离此二边偏执欲显中道故。 佛以画师为譬。 迦叶。 譬如画师作罗刹像。 像甚可畏。 画师见像。 自生怖畏。 覆面不敢看。 失心颠狂。 迦叶。 如是凡夫由自所作色等诸尘。 流转生死。 于如是法不能通达如实道理。 此譬为显何义。 为明色等诸尘非是实有但以妄想分别所作。 如彼画师自分别作罗刹恶像。 见还生怖。 是人亦尔。 自于空中。 而生怖畏。 释曰。 初一譬约声闻小乘说。 此第二譬约大乘说。 云何如此以小乘人。 于真如中不数习故。 故生怖畏。 大乘人能数数习空故不生畏。 如师子子。 闻师子吼。 不生怖畏。 若不了分别。 依他二性执为实有。 故被染污。 三可执执二边者。 分别可执与能执以为实有。 为离此二边故。 经中佛以幻师为譬。 迦叶。 譬如幻师作诸幻像。 所作虎等还食幻师。 迦叶。 如是观行比丘。 随观一境。 显现唯空故。 实无所有。 虚无真实。 云何能得离此二边由依意识生唯识智。 唯识智者。 即无尘体智。 是唯识智若成。 则能还灭自本意识。 何以故。 以尘无体故。 意识不生。 意识不生故。 唯识自灭故。 意识如幻师。 唯识智如幻虎。 以意识能生唯识故。 唯识观成。 还能灭于意识。 何以故。 由尘等无故。 意识不生。 譬如幻虎还食幻师。 如提婆法师说偈言。 意识三有本诸尘是其因若见尘无体有种自然灭四邪正二边者。 正者通达位中真实观行分别为正。 未通达前分别为邪。 为离此二边故。 以两木生火为譬如经中说。 迦叶。 譬如二木相揩即能生火。 火生之时。 还自烧木。 如是正相真实观行。 与邪相治生圣智根。 智根若成还除邪正二分别故。 譬如火生还烧两木。 两木若尽。 火亦无依。 邪正不二故言中道。 五有作无作二边者。 有作者。 有人执言。 欲修智慧。 必先作意。 然后事成。 无作者。 有人执言。 智慧无事无能。 何以故。 由解惑相对由解生故。 惑自然灭。 非解能除故。 说智慧无事无能。 为离此二。 是故立于油灯为譬。 如经迦叶。 譬如燃灯。 灯光既起。 黑暗即灭。 而彼灯光虽不作意。 言能灭暗。 暗由我灭。 而必因于光起。 暗方得灭。 是故灯光虽不作意。 不无事能。 智慧亦尔。 不作是意我能灭惑。 而亦非不由智慧生。 惑便除灭。 故知智慧不无事能。 若说作意。 我能灭惑。 是名增益。 即有作边。 若说智慧起时。 无明自灭。 不由智慧。 是名损减。 即无作边。 为离此二边故。 说智慧生不作意。 作不作意。 非作故不增。 非不作故不减。 是名中道。 六不生同生。 二边者。 一不生执者。 譬如凡夫相续中。 烦恼恒起。 未曾生道。 由惑碍故。 未来亦尔。 故知永不解脱。 即是一边。 二同生者。 明诸惑于无始长时本有。 若对治道与惑同时起者。 可能灭惑。 若道始生。 此道力弱。 不能灭惑。 故知永不解脱。 为离此二边。 是故佛说第二灯譬。 迦叶。 如嶮暗山岩及庙堂房舍。 无数千年暗在其中。 未曾有人燃灯照了。 设有人能于中燃灯得成以不。 答言。 得成。 迦叶。 此中诸暗得作念言。 我住此已久。 我今不去是暗能作此意以不。 不可世尊。 何以故。 灯光既成不得不去。 迦叶。 如是烦恼及业。 从无数劫来。 在众生相续中。 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 则久劫烦恼悉皆自灭。 迦叶。 是灯光者。 即譬圣无分别智。 黑暗者。 即譬众生烦恼业。 由此灯譬。 破道不生执。 何以故。 以道依因缘生故。 若因缘未合。 道不得生。 因缘具者。 道即得生。 由如燃灯后方暗灭。 暗灭譬者。 破同生执。 以暗分羸弱故可灭。 是无颠倒境界故。 以白净最强有真实境无颠倒故。 是名离六种二边。 显六种中道。 四离障相者。 障有三种。 一烦恼障。 能离此障。 得慧解脱阿罗汉。 二禅定障。 由离此障故得俱解脱阿罗汉。 及独觉等。 三一切智障。 是菩萨道所破。 离此障故。 得成正觉。 如来法身在三位中。 虽有三障。 非所染污。 五法身界清净相者。 凡有四譬譬各四义。 初四义者。 法身不改如金。 如如清净如水。 第一义谛无相如空。 大般涅槃显了如觉。 二四义者。 神通转变如金。 慈悲润泽如水。 自性不舍众生如空。 般若解净如觉。 三四义者。 因本清净无染如金。 胜道洗浣如水。 解脱无累如空。 果体显现如觉。 四四义者。 乐性利益如金。 净体清洁如水。 常德无坏如空。 我义无着如觉。 问曰此五相各显何义。 答曰。 初无为相者为显种类义。 何以故。 如来法身以无为为种类相故。 二无别异者。 为显相义。 明如来相者应知。 不一不二为相故。 三离二边相者。 为显足趺义。 足者即菩萨一切圣道。 趺者圣道所依止处。 舍离二边。 能依中道之理。 得至法身故。 四离一切障相者。 为显法身功德无诸染污智障永度故。 五清净法身相者。 显法身果无垢澄寂故。 复次五相次第义应知。 初无为相者。 显常住。 二无别异相者。 显真实义。 三离二边相者。 显对治义。 四离一切障相者。 显解脱义五法界清净者。 显自性清净义。 如是相生亦得从前向后。 从后向前故。 复次五义次第者。 一自性故说无为。 二无分别故。 说不一不二。 三圣智境界故。 说离二边。 四自性清净故。 说离一切障。 五究竟成就故。 说法界清净。 是名五相。 复次五德者。 一不可量。 二不可数。 三不可思。 四无与等。 二究竟清净。 一不可量者。 有四义。 一由时节久故不可量。 二功用大故不可量。 三无余不足故不可量。 四无中间故不可量。 如佛问舍利弗。 汝能如量通达如来功德不。 舍利弗言。 不能世尊。 又问。 汝云何得信如来功德。 舍利弗言。 我今依声闻能观见如来戒等功德。 无处不生希有。 譬如有人行天园。 路见宝庄严树生希有心。 我今亦尔。 世尊。 譬如有人在大城外。 见彼诸人出入。 无不可怜。 作如是计。 此城中人。 皆应可怜。 我亦如是。 依声闻故。 能观如来戒等功德。 无非希有。 以信知故。 二不可数者。 是不可量功德。 为一为多。 其数无穷。 过恒沙数。 如马先行经中说偈。 若人有千头头头有百口口口百言舌舌舌百言声十力等一分穷劫说不尽三不可思者。 非觉观境界故。 四无与等者。 不与声闻独觉菩萨三乘等共得故。 五究竟清净者。 无明住地永灭无余故。 是名法身五德。 复次应身者。 势用广大故。 此身本有三德。 一大般若。 二大禅定。 三大慈悲。 大般若者。 无分别圣智是其体相。 大禅定者。 无作意是其体相。 已离出入意故。 大慈悲者。 能拔能救。 是其体相。 如众生意令得圆满故须此三。 一为法乐。 二为六通。 三为拔济。 是故大悲为拔三恶道苦。 安置人天大定。 能显六通。 令生信乐。 般若为受法乐。 能成熟解脱。 是名应身。 复次化身者。 大悲为本。 禅定为变现。 般若能令有五种能。 一令生厌怖。 二令入圣道。 三令舍昔执。 四令信乐大法。 五令受大菩提记。 此三大法在因地中。 熏修如如。 安立本愿。 由此本愿。 至道后时。 随于三身。 能作利益众生之事。 是故出现五浊世中。 事有十四。 一现本生事。 二现生兜率天。 三从天下处中阴。 四入胎。 五出胎。 六学技能。 七童子游戏。 八出家。 九苦行。 十诣菩提树。 十一破魔军。 十二成佛。 十三转法轮。 十四般涅槃。 此十四事。 现五浊世。 至众生尽。 此十四事为五因缘。 一为说无常苦无我空涅槃寂静。 由此正说音声。 能令众生于三有中而生怖畏。 二生怖畏已。 令入二乘圣道。 三入圣道已。 生究竟涅槃心。 为破如此增上慢心故。 说大乘法花等真实法教。 令诸众生舍本所执。 摄取慈悲般若方便。 四摄已。 于无上乘中而成熟之。 五成熟已。 授其无上菩提道记。 是名化身事。 复次依此三身随一。 一身各有一德。 法身微细故。 甚深是其德。 应身威神具足故。 广大是其德。 化身能济度凡夫等诸众生故。 和善是其德。 复次此三身者。 恒能生起世间利益等事故说常住。 常住者。 依十种因缘。 十者。 一因缘无边。 二众生界无边。 三大悲无边。 四如意足无边。 五无分别智无边。 六恒在禅定无散。 七安乐清凉。 八行于世间八法不染。 九甘露寂静远离死魔。 十本性法然无生无灭。 一因缘无边故常者。 无量劫来。 舍身命财。 为摄正法。 正法既无边际无穷无尽。 还以无穷之因感无穷果。 果即三身故得是常。 二众生无边故常者。 初发心时。 结四弘誓。 起十无尽大愿。 若众生不可尽。 我愿无尽。 众生若尽。 我愿乃尽。 众生既其无尽。 是故化身常在世间。 教导众生无有穷尽。 三大悲无边故常者。 若诸菩萨分有大悲。 尚能恒救众生。 心无齐限。 久住生死。 不入涅槃。 何况如来众德圆满。 常在大悲。 救拔恒恩。 岂有边际。 是故言常。 四四如意无边故常者。 世间有得四神足者。 尚能住寿四十小劫。 何况如来为大神足师而当不能住寿自在亿百千劫广化众生。 是故名常五无分别慧无边故常者。 远离生死涅槃二执。 一向与第一义谛相应。 不动不出故知是常。 六恒在禅定故常者。 世间有人得禅定者。 尚能不为水火烬溺刀箭所伤。 何况如来。 常在禅定。 而应可坏。 是故名常。 七安乐清凉故常者。 安乐即是金刚心。 能除无明住地最后念无常苦。 以无苦故。 故名安乐。 佛果显成故名清凉。 是解脱道故名为常。 八行于世间八法不染故常者。 佛身虽复在于道前。 生死相应而不为彼烦恼所染无妄想缘。 故是常住。 九甘露寂静远离死魔故常者。 甘露令人长仙不死。 金刚之心。 能除无明最后念惑故。 得佛果常乐。 常乐故寂静。 寂静故远离死魔。 离死魔故是常住法。 十性无生灭故是常者。 法身非本无今有。 本有今无。 虽行三世。 非三世法。 何以故此是本有非始今有。 过三世法。 是故名常。 问曰。 佛说大乘诸经。 一向皆言显诸法空如云梦幻。 烦恼能障故以云为譬。 一切诸业不真实故。 以梦为譬。 一切五阴果报烦恼业所起故。 故以幻为譬。 前说此经。 显于此义。 云何更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答曰。 已如初说五种功德。 除五过失。 明有佛性。 是故言有。 复次此九种譬为显佛性有五义应知。 五义者。 一真实有。 二依方便则可得见。 三得见已功德无穷。 四无初不应相应[穀-禾+卵]。 释曰。 无初者。 谓烦恼业报并皆无始。 故言无初。 不应者。 由此三故违逆法身。 故言不应。 相应者。 由依法身得起此三。 故说相应。 [穀-禾+卵]者。 此三能藏法身。 故名为[穀-禾+卵]。 五无初相应善性为法者。 释曰。 无初者。 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并本有故。 故言无初体用未曾相离。 故言相应。 是名无初。 相应善性为法者。 法身自性无改。 由般若故性有威德。 由禅定故性能润滑。 由大悲故。 故称善性为法。 如是九譬。 释无前后际变异义竟。 二无染净变异者。 法身不为生死阴界入等所污故言无染。 非智数所作故言无净。 三无生变异者。 法身无生故非起成。 非起成故。 非是始有。 不论变异。 四无老变异者。 法身无动转故。 无所改异故言无老。 五无依住变异者。 若法有依有住。 即有变异。 法身不由他故。 无依无所的在故言无住。 六无灭变异者。 法身常住。 不可破坏故。 言无灭变异。 是名无变异。 六种别义究竟。 复次合六为三者。 一前后寂静。 谓无前后际异。 二无流即无染净异。 三无为谓无四相生住灭等故。 无有变异。 是故一切妄想诸法有三变异。 一果报尽故变异。 二对治所破故变异。 三刹那念念灭故变异。 法身不尔。 离三过失故一前后寂静故。 无果报尽变异。 二无流故。 无对治破变异三非有为法故。 无念念坏变异故。 名无变异。 佛性论辩相分第四中无差别品第十复次无差别义应知。 无差别者。 此如来性已至极清净位。 若略说。 是无流界中。 约如来性有四义。 因此四义故立四名。 约于四人。 显以四德。 四义者。 一者一切佛法前后不相离。 二者一切处皆如。 三者非妄想倒法。 四者本性寂静。 释曰。 一切佛法前后不相离者。 如胜鬘经说。 世尊。 如来藏不空过恒沙数等不相离不舍智不可思惟诸佛功德故。 知如来藏由如来功德故不空。 不空者。 即明佛具足一切功德故。 此性一切处皆如者一切诸法无自性故。 如无上依经说。 一切众生有阴界入。 胜负种类内外所现。 无始时节相续流转。 法然所得至明妙善。 以是义故。 故知一切处皆如。 非妄想颠倒法者。 如解节经中说。 佛告无尽意菩萨。 善男子。 如来性者。 是真实谛。 若如来出世。 及不出世。 性相常然。 非虚妄法。 由此经故。 知无妄想倒法名真实谛。 本性寂静者。 如文殊师利遍行经说。 佛言。 文殊师利诸佛如来本性。 自般涅槃不生不灭。 以是义故。 故知本来自性寂静。 复次立四名者。 一由佛法不相离故。 说名法身。 二由性一切处如。 故名如来。 三由无虚妄颠倒故。 名真实谛。 四由本来寂静故。 名般涅槃。 是四义四名。 于如来性。 无有差别故。 说无差别相。 复次约四人者。 一者非身见众生境界。 由此真性是邪执对治故。 为身见人。 说名法身。 问曰。 云何对此人以真如名法身。 答曰。 是诸凡夫色等诸阴无有此性。 强横执有我及有我所。 由此人法二执染污其心。 身见灭处是甘露界。 不能信乐。 何能通达如来法界。 若见此界身见执灭虽复身见已除未除此界恒尔。 是故此界乃名真身。 凡夫所执既非真实故。 不俱在不得名身。 为对如是身见凡夫立名为身。 二者对颠倒人。 说名如来。 颠倒人者。 谓二乘人。 如来常住应修应行而翻倒修无常想等。 何以故。 此修依于虚妄境起。 故名倒修。 乐我净等亦复如是。 由倒行故。 一切二乘不能进修得与如来道果相称。 是故常等真如非其境界。 此真如者。 不如无常等。 世间对治故。 此真如非如中有如无非如。 亦如二乘如者。 是非如中如。 无非如中非如。 云何如此二乘之人。 约虚妄观无常等相以为真如。 此虚妄观唯因中有。 果地则无。 是故此如或成或坏。 因中则成。 果地则坏。 菩萨如者离于虚妄。 约真性以观真故。 如此如于因果中二处无异故。 唯成不坏。 是故二乘人如逐其定灭去而不来。 菩萨如者。 因果恒有。 去来不异。 舍因到果。 故称如去。 从果出用。 故曰如来。 是故如来非二乘境界。 故对二乘立如来名。 三者对散动心人说名真谛。 真如者。 是无增减法。 散动心人者。 始行大乘菩萨。 迷如来藏有二种人。 一者唯信。 灭除诸法。 名之为空。 一切诸法。 未分析时。 是名为有。 若分析竟。 乃名为空。 二者谓有实法。 名之为空。 我今应修应得。 此二人者迷如来藏。 前则执无故迷。 后人执有故迷。 如来藏者。 道理何相。 如偈说言。 无一法可损无一法可增应见实如实见实得解脱由客尘故空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如来性者。 自清净故。 能染客尘者。 自性空故。 故言无一法可损。 真如者。 与清净因不相离。 过恒沙数等不舍智不可思惟。 诸佛功德恒相应故。 故言无一法可增。 若法无因此无法观真如空。 以余法有故。 观如不空。 故言真如。 亦空不空。 何以故。 以离增减二边故。 无一法可损故是空。 无一法可增故非空。 若作是观名真实观。 故得远离增减二边为始行菩萨。 不能得见此藏理故。 为对此人说真实谛。 从初地至十地是其境界观于此理。 行十地行。 是故非关始行境界。 四者对十地菩萨。 说名涅槃。 唯佛一人能得涅槃。 余诸菩萨不能至故。 如胜鬘经说。 世尊。 由得涅槃故。 世尊。 成就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得一切无量不可思惟究竟清净诸佛功德。 是故涅槃四种功德无差别相。 复次四功德者。 一一切功德。 二无量功德。 三不可思惟功德。 四究竟清净功德。 由得涅槃故成如来。 是故如来与于涅槃。 无有差别。 何以故。 若离佛者。 无得涅槃。 若离涅槃。 无得佛故。 释曰。 功德者。 初一切功德。 即是第八不动地位。 无分别。 无穿漏。 无中间。 自然成。 菩萨圣道恒相应故。 诸佛如来无流界中一切功德皆得成就。 二无量功德者。 是第九善慧地位。 无数禅定陀罗尼门海。 能摄无量功德智所依止故。 无量功德皆得成就。 三不可思惟功德。 是第十法云地位。 一切如来秘密法藏证见明了智慧所依故。 故不可思惟皆得成就。 四究竟清净者。 一切惑及习气一切智障已灭尽故。 由灭尽智障故究竟清净。 功德圆满。 成就涅槃。 与此四功德相摄不相离故。 唯佛得涅槃。 余人未得。 是故如来性于此四义四名四人四德无有差别。 故言无差别德。 以是因缘。 此自性等十相。 为显三义。 一显本有不可思议竟界。 二显依道理修修行可得。 三显得已能令无量功德圆满究竟。 故造斯论。 佛性论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5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