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九 内容: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九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护身品第六之二如是行乞食者。 于所施食起三种念住。 谓愍身中所集诸虫。 成就利益一切众生。 摄受正法。 又如来教勅诸所作事悉具正念。 最初以真言声为作守护。 应先于此底哩三昧耶王所说明咒曼拏罗利益。 今当说。 那谟萨哩嚩(二合)没驮冐(引)提萨埵(引)喃(引)盎(引)尾啰惹尾啰惹摩诃(引)嚩[口*尔]哩(二合)萨多娑(引)啰底娑(引)罗底怛啰(二合)以怛啰(二合)以尾驮末底三畔(蒲合切)惹儞多啰末底悉驮(引)屹哩(二合)怛囕(二合)萨嚩(二合引)贺诵此得入一切曼拏罗。 或此如来心念八千遍。 云何一切。 谓世出世间最上曼拏罗。 悉能得入。 又真言曰。 那莫悉底哩(三合)野提尾(二合)歌(引)喃(引)怛佗(引)誐多(引)喃(引)萨哩嚩(二合)怛啰(二合引)钵啰(二合)底喝多(引)嚩(引)钵底(二合)达哩摩(二合)多(引)末陵那(引)阿三摩三摩三满多都(引)难(上)怛多(引)嚩(引)钵底(二合)舍(引)萨儞喝啰喝啰三摩(二合)啰三摩(二合)啰拏尾枿多啰(引)誐没驮达哩摩(二合)底萨啰萨啰萨摩末罗(引)喝娑喝娑怛啰(二合)野怛啰(二合)野誐誐那摩贺(引)嚩啰洛叉抳入嚩(切身)罗入嚩(切身)罗那娑(引)枿哩萨嚩(二合引)贺(引)应知此一切如来身最为尊重。 无有过上此初行之者。 于佛众生无量修作时。 诸魔等起诸弊恶。 应以如是最上守护。 谓或以击掌若灰若白芥子若净水等。 随意见已而作结界。 又若诸疾病者。 真言加持药水令服。 或林野中。 以酤苏摩华于佛塔庙形像正法经典供养安布。 观缘佛菩萨等。 心乐利益一切众生。 是大疾病必为药叉等所持。 说为解脱。 又应先念修普贤行法式次第。 于此仪轨乃见边极。 谓此底哩三昧耶者。 设不澡沐盥漱及不清净。 或食鱼肉皆无过失。 然作是印契者。 皆不得食。 不违本愿故。 亦不于他同床敷具。 亦不跳踯。 于此信解行学无所倾动。 亦勿疑惑。 若先破戒此亦成就。 有智无智决定皆成。 复如彼说。 若菩提心坚固得专注意。 应离此疑惑毕竟成就。 论曰。 菩提心坚固者。 定说利益诸异生等。 令心无退随未入地者。 作如是说。 欲得持初日光入大暗处。 为作照明。 若复希求成就。 如何名尠福者。 乐此成就。 遣除怠堕心故。 然入圣地积集无量福聚。 超诸恶道不为广大沉溺。 先说得是过失者。 或无真言而念诵。 不知增减文字。 此无过咎。 设若增减。 差忘次第。 皆无有失。 何况信菩提心弃舍自利。 所作筹量伺察而转。 决定得覩诸佛及菩萨等。 获斯成就。 或以此执金刚真言。 作守护者。 真言曰。 那莫悉底哩(三合)野体尾(二合)歌(引)喃(引)怛陀(引)誐多(引)喃(引)萨哩嚩(二合)嚩惹啰(二合)达啰(引)赧(引)赞拏赞拏末罗末罗嚩捺啰(二合)嚩捺啰(二合)扇(引)多那扇(引)多那颇罗颇罗嚩啰嚩啰摩(引)啰拏摩(引)啰拏嚩惹啰(二合)捺罗写萨普(二合引)吒(半音)罗隷多尸珂啰三满多嚩惹哩(二合)抳入嚩(切身)罗入嚩(切身)罗那谟窣堵(二合)阿兀噜(二合引)誐啰(二合)舍(引)萨那(引)喃(引)啰拏啰拏虎罗虎罗颇罗萨癹(二合引)吒(半音)嚩祖噜(二合引)覩弥萨嚩(二合引)诃(引)诵此于刹那顷诸作障者。 频那夜迦悉皆驰散。 诸天龙等皆以饮食衣服卧具承事供养。 乃至加持净水。 或随意所见而作守护。 又一切所作诵此不动尊明王心真言曰。 那莫三满多(引)嚩惹啰(二合引)赧(引)怛啰(二合引)吒阿谟(引)佉赞拏摩诃(引)噜瑟(引)拏萨普(二合引)吒(引)野吽(引)怛啰(二合)吒(半音)贺(引)[牟*含](切身引)唵(引)末朗捺祢谛儒(二祖切引)摩(引)隷儞萨嚩(二合引)贺若初食时。 诵此真言至一七遍。 次当饮食。 彼诸药王佛菩萨众。 随所念中消诸毒类。 真言曰。 怛[宁*也](切身)佗(引)伊隶蜜谛底隶蜜谛伊隷底隷蜜谛努弭努嚩(引)梨(引)曳怛哩计(二合)怛哩葛(二合)啰抳摩摩哩弭(二合)摩哩摩(二合)啰抳葛悉弥(二合引)哩葛悉弥(二合引)啰目讫底(二合)阿佉儞阿佉那佉儞伊隷伊梨曳阿珂(引)以(引)曳阿播(引)伊曳尾底悉尾(二合)多敦抳阿那(引)努啰叱萨嚩(二合)贺复次若闻此明者。 于七年中不为蛇螫毒不着身。 设为所螫蛇。 则头破七分如兰香梢。 若持此明者。 乃至尽其形寿。 不为蛇螫毒不着身。 此真言句蛇前勿念。 所以者何。 蛇趣命终故。 真言曰。 怛[宁*也](切身)佗(引)伊罗(引)唧罗(引)佐酤(引)嚩酤(引)酤(引)痆(引)酤(引)妮底儞酤噜拏(引)儞酤噜妮底布(引)拏(引)布(引)妮底补噜拏(引)补噜妮底普吒啰呬普吒绽(陟涧切)拏啰呬那(引)枿啰呬那(引)枿吒绽拏辣呬萨哩波(二合)辣呬萨哩波(二合)吒绽拏辣呬遏砌攃隷尾始试(引)底试(引)多嚩多隷喝罗哩喝罗哩亶妮亶妮怛痆(尼辖切)怛痆多(引)抳多(引)抳末罗末罗萨普(二合)吒(半音)萨普(二合)吒(半音)癹吒(半音)癹吒(半音)萨嚩(二合引)诃(引)伊底呬羃叉芜昝(仁奘切引)吾廉(引)尾[宁*也](切身引)焰罗毕多(引)乌捺(引)喝哩(二合)多(引)焰(引)萨哩嚩(二合)普多三摩(引)枿弭萨哩鑁(二合)怛佗(引)阿那担佗(引)普耽萨爹阿尾钵梨(引)耽阿尾钵哩也(二合)萨耽(二合)伊捺尾沙摩尾钐婆嚩覩捺多(引)囕枿璨覩能瑟吒啰(三合引)囕枿粲覩阿仡儞(二合)枿粲覩惹蓝枿粲覩萨耽(二合)蓬枿粲覩酤吒也(二合)枿粲覩普铭枿粲覩扇(引)鼎枿粲覩萨嚩(二合引)诃(引)复次。 若为贼侵害。 当诵摩利支。 真言曰。 怛[宁*也](切身)佗(引)阿哩歌(二合)摩枲摩哩歌(二合)摩枲嚩那摩枲頞多哩驮(二合引)那摩枲钵体弭罗叉乌怛波(二合)体弭啰叉惹那都(引)弭啰叉啰(引)惹都(引)弭[口*荦]又租(引)啰都(引)弭[口*荦]叉星贺都(引)弭[口*荦]叉咩(引)渴啰(二合)都(引)弭[口*荦]叉那(引)枿都(引)弭[口*荦]叉萨哩波(二合)都(引)弭[口*荦]叉萨哩嚩(二合)都(引)弭[口*荦]叉[口*荦]叉[牟*含](切身引)萨哩嚩(二合)婆曳毗药(切身)萨哩舞(二合引)波捺啰(二合)侮(引)波萨哩吾(二合)播(引)野(引)细毗药(切身)萨嚩(二合引)诃(引)唵(引)嚩底隷嚩底隷萨哩嚩(二合)讷瑟吒(二合引)喃(引)屹囕(二合)汀满驮(引)弭萨嚩(二合引)诃(引)那谟(引)啰怛那(二合)夜(引)野那谟(引)摩(引)哩(引)载祢嚩多(引)潩摩(引)哩(引)嗟(引)祢嚩多(引)野(引)纥哩(二合)捺琰摩(引)嚩哩多(二合)曳奢(引)弭怛[宁*也](切身)佗(引)嚩多隷嚩捺(引)隷嚩啰(引)隶嚩啰(引)诃目契萨哩嚩(二合)讷瑟吒(二合引)喃(引)满驮目龛萨嚩(二合引)诃(引)由念此明出生无量大德威光。 复次五十七字属持明藏。 于诸怖畏守护饶益。 真言曰。 怛[宁*也](切身)佗(引)遏胝末胝那胝酤那胝吒枳姹啰枳姹啰枳乌噜末底噜噜末底覩噜呬隷弭隷萨哩嚩(二合)倪也(切身)努波捺誐那谟(引)萨哩嚩(二合)三摩三没驮(引)赧悉殿都弥满怛啰(二合)钵捺(引)萨嚩(二合引)诃(引)论曰。 此护身者。 以汤药衣服等为众生利益。 先如是作。 谓已所乐着受用之具。 起染污罪。 由是菩萨于诸众生一切当舍。 又若不希他物。 已所资具时不乐着则唯饮食起染污罪。 虽不念饮食。 于众生事。 或不爱乐。 谓于饮食作他物想。 无染污罪。 然唯自利是罪满足。 于别解脱得波罗夷罪。 又说此所受用彼一众生为主。 此一众生为主。 如是护身皆为过失。 非如奴僕常于一主营务役使。 自所有物即彼所有。 然法集经云。 菩萨譬若僮僕应代。 一切众生随何所作。 论曰。 非说于一主者。 彼为利他。 设若僮僕为病恼等。 主乃未言而或先饭。 得无咎耶。 菩萨如是修作所有亲近不知是事。 若心能了知此清净理行广大舍。 然于是理勿应疑惑一切当舍故。 如前佛说唯备喉急。 此护身者。 为利众生。 当如是说觉了斯义。 如理开示使无忘失。 护受用福品第七论曰。 如是护身应知已释。 护受用者次当今说。 复次起善修作。 是中以智观察。 此诸学处护受用事。 斯不为难。 最上授所问经说。 此学处者。 于平等见善所修作。 善修作者。 极远谛观弃诸受用。 论曰。 此奢摩他容于后时。 然于是理了如所说得此成就。 所谓节去受用。 而于是事真实成就。 自然于余广多受用。 损而能舍余无他事。 又如最上授所问经云。 妻子奴僕作业使人。 是正所受用。 若自若他。 闻菩提分断斯所作。 能舍不舍余无他事。 于利益众生极能称量。 及菩萨所极善称量。 断斯所作。 能舍不舍余无他事。 此获成就。 于此疑者。 菩萨别解脱。 亦作是说。 复次舍利子。 若出家菩萨求菩提分。 应知说施。 云何名施。 谓若色施乃至法施。 为法施者。 舍利子。 若在家菩萨以殑伽沙数佛刹七宝满中持用布施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舍利子。 若出家菩萨以一四句偈。 如说修行乃至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 又舍利子。 岂诸如来于出家者。 说无财施。 以要言之。 舍利子。 若有所得堕满钵中及所余物。 应分彼食与同梵行。 彼复来求若衣若钵。 如佛所说有长三衣。 随所应舍。 又若阙少是三衣者及为依止住净梵行。 此不应舍。 所以者何。 毕竟如来不说施此三衣故。 舍利子。 菩萨以彼三衣施乞者时。 然于师尊无阙亲近。 又舍利子。 出家菩萨唯应为法而亲近故。 彼所求者。 当知摄受。 唯一众生未及利益多众生聚。 是故菩萨于众生所深心修作。 若减失大利断灭善事。 如是说为刹那远离广大善分。 如是乃至弃舍或不弃舍。 又如海意经云。 大乘者断多财利乃至我决定说。 菩萨如是成办。 由何趣入。 广如最上授所问经说。 论曰。 若说为他修作当舍己事。 如维摩诘所说经云。 问曰。 维摩诘生死有畏当何所依。 答曰。 文殊师利。 菩萨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问曰。 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依何住。 答曰。 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依一切众生而住。 又问曰。 欲依一切众生住者复何所住。 答曰。 应住解脱一切众生故。 又如法集经云。 商主菩萨白言。 世尊。 若菩萨乐欲菩提。 最先一切众生。 不为己事乃至世尊。 是名法集。 论曰。 舍此即成自利。 问何故减失利益众生。 谓怀怖惧不为众生自任重负。 由减失故不观利他。 唯于世间修自利行。 复何差别。 谓若菩萨不弃己德而成他善。 或怖恶道自受苦恼。 此为二种。 谓若是苦。 我或当受。 故不应舍。 如经所说。 获大罪报。 如宝积经云。 佛言。 迦叶波。 有四种法。 说名相似菩萨。 谓自利求安而不济度苦恼众生等。 又最上授所问经彼说次第。 若云先无我执。 则是菩萨学处。 亦如法集经云。 具寿须菩提语无所发菩萨言。 善男子。 菩萨当云何住。 答曰。 若为众生不舍正行。 问曰。 云何为诸众生不离正行。 答曰。 谓不舍大慈大悲。 须菩提言。 云何菩萨大慈。 答曰。 若以身命及诸善本。 当施一切众生而不求报。 又问。 云何菩萨大悲。 答曰。 若菩萨乐欲菩提。 最先一切众生而不自取证。 彼经复说。 此一切菩萨学处。 以大悲为本。 世尊毕竟令彼不断利他。 是菩萨义。 故定非究竟。 是中我当观大福海施大义利。 匪定一向违害生灭。 又决定寂静神变经说。 彼昔有王。 见一比丘于千岁中入灭尽定。 以是缘故。 有诸比丘读诵经典求菩萨行。 尊重法欲受信施食。 发如是心。 我为求法以此善根为法舍施。 百钱迦罗努贝底执着妙乐等事。 如前次第。 说无过失。 或俱说为护受用福。 论曰。 复次广乐自利果报守护清净。 如那罗延所问经云。 守护戒者。 非国王因。 非天趣因。 非烁迦罗因。 非受用因。 非富乐因。 非形色因。 非显色因。 非美誉因。 乃至守护戒者。 无地狱恐怖。 如是无畜生琰魔罗界恐怖。 以要言之。 守护戒者。 唯除住佛眼者。 乃至守护戒者。 利乐一切众生。 相应义故。 彼戒蕴菩萨如是行相。 得具足十种无减失法。 何等为十。 所谓得转轮圣王而无减失。 求佛菩提亦无杂乱。 得烁迦罗亦无减失。 愿覩诸佛得无障难。 如是为梵天王亦无减失。 听闻妙法得无退堕。 乃至如其所闻读诵经法。 具菩萨行皆无减失。 于诸善法不断辩才。 求深禅定亦无减失。 乃至如是住戒蕴菩萨摩诃萨。 常为一切之所礼敬。 谓天龙夜叉乾闼婆等供养恭敬歌咏赞叹。 亦为诸龙王阿修罗王等而常尊重。 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之所亲近。 及诸智者而常赞仰。 为佛嗟谘。 若天若人。 一切众生之所怜愍。 乃至不行四种之行。 唯除化度众生。 何等为四。 所谓不行无相之行。 亦复不行空诸佛刹。 又亦不行生邪见家及堕诸恶趣。 论曰。 如前所舍彼烦恼力及憍慢等。 守护福报。 亦复布施。 然于是福自不希报。 此欲守护唯为利他。 后不生悔。 如最上授所问经云。 若布施已。 是心设不生悔而逐彼后者。 忧不忧等皆名追悔。 减灭福报令罪增长。 若不发露于佛覆藏。 而翻彼善说为罪性。 复次于彼罪恼行忏除者。 由此无罪而获福喜。 论曰。 利益众生者。 不以财利之心而为发露。 如宝云经说。 譬如药王而自赞己德。 不为过失。 复说欲守护福者。 于名闻利养菩萨常当远离高举。 以清净法舍愚痴暗。 大乘集菩萨学论卷第九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5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