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实论卷第三 内容: 成实论卷第三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有中阴品第二十四论者言。 有人说有中阴或有说无。 问曰。 何因缘故说有。 何因缘故言无。 答曰。 有中阴者。 佛阿输罗耶那经中说。 若父母会时。 众住随何处来。 依止其中。 是故知有中阴。 又和蹉经说。 若众生舍此阴已。 未受心生身。 于是中间我说爱为因缘。 是名中阴。 又七善人中有中有灭者。 又经中说。 杂起业杂受身杂生世间。 当知有中阴。 又经中说四有。 本有.死有.中有.生有。 又说七有。 五道有业有中有。 又说。 阎王呵责中阴罪人令颠倒堕又佛因中阴知众生宿命。 谓此众生生此处。 彼众生生彼处。 又经中说。 以天眼见诸众生死时生时。 又说。 众生为阴所缚故。 从此世间至彼世间。 又世人亦信有中阴言。 若人死时有微四大从此阴去。 又若有中阴则有后世。 若无中阴者。 舍此身已未受后身中间应断。 以是故知有中阴。 无中阴品第二十五有人言无有中阴。 汝虽言阿输罗耶那经中说有中阴。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若是圣人不知此为是谁从何处来。 则无中阴。 若有者何故不知。 又汝言和蹉经说。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是经中问异答异。 是和蹉梵志所计身异神异故如是答。 中阴中有五阴。 又汝言有中有灭者。 是人于欲色界中间受身。 于此中灭故名有中有灭也。 所以者何。 如经中说若人死何处去何处在何处。 是义无异。 又汝言杂受身杂生世间者。 若言受身言生世间。 是义不异。 又汝言四有七有者。 是经不然。 以不顺法相故。 又汝言阎王呵责者。 此在生有非中有也。 又汝言佛因中阴知宿命者。 是事不然。 圣智力尔。 虽不相续亦能念知。 又汝言天眼见死时生时者。 欲生名生时。 将死名死时。 非中阴也。 又汝言众生为阴所缚从此至彼者。 示有后世故如是说。 不明有中阴也。 又汝言死时有微四大去者。 世人所见。 不可信也。 此非用因。 又汝言若无中阴中间应断者。 以业力故。 此人生此。 彼人生彼。 如过去未来虽不相续。 而能忆念。 是故无有中阴。 复次宿命智中说知此人此间死彼间生。 不说住中阴中。 复次佛说三种业。 现报.生报。 及后报业。 不说有中阴报业。 复次若中阴有触即名生有。 若不能触是则无触。 触无故受等亦无。 如是何所有耶。 又若众生受中阴形。 即名受生。 如经中说。 若人舍此身受余身者。 我说名生。 若不受身则无中阴。 复次若中阴有退。 即名为生。 所以者何。 要先生后退故。 若无退是则为常。 又以业力故生。 何用中阴。 又若中阴从业成者。 即是生有。 如说业因缘生。 若不从业成。 何由而有。 是应速答。 答曰。 我以生有差别说名中阴。 是故无如上过。 是人虽中阴生亦与生有异。 能令识到迦罗罗中。 是名中阴。 难曰。 以业力能至。 何用分别说中阴耶。 又心无所至。 以业因缘故从此间灭于彼处生。 又现见心不相续生。 如人刺足头中觉痛。 此足中识无有因缘至于头中。 以近远众缘和合生心。 是故不应分别计有中阴。 次第品第二十六论者言。 有人说四谛次第见。 有人说一时见。 问曰。 何因缘故说次第见。 何因缘故言一时见。 答曰。 次第见者如经中说。 若人见世间集即灭无见。 见世间灭即灭有见。 当知集灭二相各异。 又若人能知所有集相皆是灭相。 是名离垢得法眼净。 又说。 利智慧人渐舍诸恶。 如练金师能离身垢。 又漏尽经说。 能知见者则漏得尽。 行者不能自知日日所尽常修习故得尽诸漏。 复次佛言。 于诸谛中能生眼智明慧。 欲界苦中二色无色界二。 集等亦尔。 又经中佛自口说。 渐次见谛。 如人登梯。 次第而上。 以是等经故。 知四谛非一时得。 又诸烦恼于四谛中四种邪行。 所谓无苦无集无灭无道。 故无漏智亦应次第四种正行。 又行者应定心分别是苦是苦因是苦灭是苦灭道。 若一心中何得如是决定分别。 故知次第非一时也。 一时品第二十七有人言。 四谛一时见非次第。 汝说见世间集即灭无见。 见世间灭则灭有见者则坏自法。 若然者亦不应以十六心十二行得道。 又汝言知所有集相皆是灭相得法眼者。 若尔便应以二心得道。 一者集心。 二谓灭心。 但不然。 又汝言利智渐舍恶者。 亦不应但十六心也。 又汝言漏尽经说能知色等得漏尽者。 如是则应有无量心。 非但十六心。 又汝言眼智明慧者。 佛自言。 于四谛中得眼智明慧。 不言次第有十六心。 又汝言佛自口说渐次见谛如登梯者。 我不习此经。 设有应弃。 以不顺法相故。 又汝言四种邪行者。 于五阴等亦应邪行。 随所邪行皆应生智。 如是则不应但以十六心得道。 又汝言应定分别者。 于色等中亦应分别。 是故不但应有十六心也。 复次行者不得诸谛唯有一谛。 谓见苦灭名初得道。 以见法等诸因缘故。 行者从煖等法渐次见谛灭谛。 最后见灭谛。 故名为得道。 退品第二十八论者言。 有人说阿罗汉退。 或说不退。 问曰。 何因缘故说退。 何因缘故言不退。 答曰。 有退者如经中说。 时解脱阿罗汉以五因缘故退。 乐作务。 乐诵读。 乐断事。 乐远行。 长病。 又经说二种阿罗汉退相.不退相。 又经中说。 若某比丘退解脱门。 则有是处。 又经中说。 观身如瓶。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守胜无坏。 若无退者不应守胜。 又二种智。 尽智.无生智。 若尽智不复生者。 何用无生智。 又优陀耶难得灭尽定者即是退因。 是人虽退亦生色界。 以是等缘当知有退。 不退品第二十九有人言。 圣道不退。 但退禅定。 问曰。 若然者无二种阿罗汉。 但有退相。 以一切阿罗汉于禅定中皆有退故。 答曰。 退禅定中自在力。 非一切阿罗汉皆得自在力。 问曰。 不然。 如劬提比丘。 六反退已。 便以刀自害。 若退禅定者不应自害。 以佛法中贵解脱不贵定故。 答曰。 是人依此禅定当得阿罗汉道。 失此定故则失无漏。 非无漏有退。 所以者何。 如偈说。 毕故不造新。 于诸有中皆得厌离。 灭诸结使更无生相。 是诸健人犹如灯灭。 又说。 譬如石山风不能动。 健者如是。 毁誉不倾。 又经中说。 爱生爱等。 是阿罗汉永拔爱根。 何从生结。 又说。 所谓圣人究竟尽边。 所作已办。 又说。 圣人散灭不集。 破裂不识等。 又经中说。 无明因缘起贪恚痴。 是阿罗汉无明永尽。 云何生结。 又经中说。 若诸学人求泥洹道。 我说是人应不放逸。 若得漏尽不复漏也。 是故不退。 又说。 智者善思惟。 善语言善身业。 所作无失。 又说。 比丘乐不放逸见放逸过。 是则不退。 亲近泥洹。 又经中说。 麋鹿依野。 鸟依虚空。 法归分别。 真人归灭。 又三因缘起诸结使。 贪欲不断所欲现前中生邪念。 是阿罗汉贪欲已断。 虽对所欲不生邪念。 故不起结。 又说。 比丘邪观诸法故起三漏。 是阿罗汉无邪观故不起诸漏。 又经中说。 若以圣慧知已则无有退。 如须陀洹果无有退者。 又阿罗汉。 善知三受生相.灭相.味过出相。 故不起结。 又说。 比丘若戒定慧三事成就则不退转。 又阿罗汉断已生结。 未生者令不生。 又经中说。 实行圣人终无有退。 阿罗汉已证四谛。 诸漏尽故名实行者。 又说。 七觉名不退法。 阿罗汉具足七觉。 是故不退。 又阿罗汉证不坏解脱。 是故不退。 又阿罗汉于佛法中得坚固利。 所谓不坏解脱。 又如人截手。 念与不念常名截手。 阿罗汉亦尔。 断结使已。 念与不念常名为断。 又经中说。 信等根利名阿罗汉。 利根者终无有退。 又阿罗汉能于无上断爱法中。 心善得解脱。 毕竟尽灭。 又譬如火烧所未烧。 烧已不还本处。 比丘如是已能成就十一法故终无有退。 问曰。 有二种阿罗汉。 汝所引经说不退者。 答曰。 此是总相说。 诸学人应不放逸。 阿罗汉不须非是别相说。 不退相者。 又佛说偈。 胜若还生不名为胜。 胜而不生是名真胜。 若阿罗汉还生烦恼则不名胜。 又阿罗汉生已尽故不复受身。 汝经虽说阿罗汉退法应还得。 若尔亦可法应不退。 若比丘能令诸相不生名阿罗汉。 是故无退。 心性品第三十论者言。 有人说心性本净以客尘故不净。 又说不然。 问曰。 何因缘故说本净。 何因缘故说不然。 答曰。 不然者。 心非性本净客尘故不净。 所以者何。 烦恼与心常相应生。 非是客相。 又三种心。 善.不善.无记。 善无记心是则非垢。 若不善心本自不净。 不以客故。 复次是心念念生灭不待烦恼。 若烦恼共生不名为客。 问曰。 心名但觉色等。 然后取相。 从相生诸烦恼。 与心作垢。 故说本净。 答曰。 不然。 是心心时即灭未有垢相。 心时灭已垢何所染。 问曰。 我不为念念灭心故如是说。 以相续心故说垢染。 答曰。 是相续心世谛故有。 非真实义。 此不应说。 又于世谛是亦多过。 心生已灭未生未起云何相续。 是故心性非是本净客尘故不净。 但佛为众生谓心常在。 故说客尘所染则心不净。 又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 便谓性不可改。 则不发净心。 故说本净。 相应不相应品第三十一论者言。 有人说诸使心相应。 有说心不相应。 问曰。 何因缘故说心相应。 何因缘故言不相应。 答曰。 心相应者。 后使品中当说。 又贪欲等诸烦恼业。 是业诸使相应。 汝法中虽说心不相应使。 与心相应结缠作因。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经中说。 从无明邪念邪思惟等起贪等结。 无有经说从使生也。 汝法中虽说久习结缠则名为使生。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身口业等亦有久习相。 是亦应有似使心不相应行。 而实无有。 若然者。 诸法皆从现在因生。 无过去因。 然则不应从业生报。 亦不应从意生意识也。 又此诸使念念灭故。 复何因生。 问曰。 共相因生。 答曰。 是亦不然。 因果不得一时合故。 此事后灯喻中当说。 故不应言诸使非心相应。 过去业品第三十二论者言。 迦叶鞞道人说。 未受报业过去世有。 余过去无。 答曰。 此业若失则过去。 过去若不失是则为常。 失者过去异名。 则为失已。 复失是业与报作因已灭。 报在后生。 如经中说以是事故。 是事得生。 如乳灭时与酪作因。 何用分别过去业耶。 又若言若然者。 余因中有过。 云何无因而识得生。 如无乳时何得有酪。 若无四大。 身口等业何依而有。 如是等我先说过去有过。 彼应答此。 辩三宝品第三十三论者言。 摩醯舍婆道人说。 佛在僧数。 答曰。 若说佛在四众。 所谓有众.生众.人众.圣人众。 是则非过。 若言佛在声闻众中是则有咎。 以闻法得悟故曰声闻。 佛相异故不在此中。 问曰。 佛居僧之首。 有人施者名为施僧。 答曰。 此施属何等僧。 此经小失。 是应当言施属佛僧。 问曰。 佛语瞿昙弥。 以此衣施僧。 则为供养我。 亦是供养僧。 答曰。 佛意言以语言为供养我是物供养僧。 如经中说若人瞻病即是看我。 问曰。 诸有成就圣功德人。 舍利弗等皆在僧数中。 佛亦如是。 以同相故。 答曰。 若以同相者。 诸凡夫人及非众生数。 亦有应入僧数者。 而不然。 是故知佛不在僧中。 又佛不入僧羯磨中。 亦不同诸余僧事。 又以三宝差别故。 佛不在僧中。 无我品第三十四论者言。 犊子道人说有我。 余者说无。 问曰。 何者为实。 答曰。 实无我法。 所以者何。 如经中佛语比丘。 但以名字但假施设。 但以有用故名为我。 以但名字等故知无真实。 又经中说。 若人不见苦。 是人则见我。 若如实见苦。 则不复见我。 若实有我。 见苦者亦应见我。 又说。 圣人但随俗故说言有我。 又经中佛说。 我即是动处。 若实有者不名动处。 如眼有故不名动处。 又处处经中皆遮计我。 如圣比丘尼语魔王言。 汝所谓众生是即为邪见。 诸有为法聚皆空无众生。 又言。 诸行和合相续故有。 即是幻化诳惑凡夫。 皆为怨贼如箭入心。 无有坚实。 又言。 无我无我所无众生无人。 但是空。 五阴生灭坏败相。 有业有果报。 作者不可得。 众缘和合故有诸法相续。 以是等缘故。 佛种种经中皆遮计我。 是故无我。 又经中解识义。 何故名识。 谓能识色乃至识法。 不说识我。 是故无我。 群那比丘问佛。 谁食识食。 佛言。 我不说有食识食者。 若有我应说我食识食。 以不说故当知无我。 又洴沙王迎佛经中。 佛语诸比丘。 汝观凡夫随逐假名谓为有我。 是五阴中实无我无我所。 又说。 因五阴故有种种名。 谓我众生人天等如是无量名字。 皆因五阴有。 若有我者应说因我。 又长老弗尼迦谓外道言。 若人邪见无而谓有。 佛断此邪慢不断众生。 是故无我。 又炎摩伽经中。 舍利弗语炎摩伽言。 汝见色阴是阿罗汉耶。 答言不也。 见受想行识是阿罗汉耶。 答言不也。 见五阴和合是阿罗汉耶。 答言不也。 见离五阴是阿罗汉耶。 答言不也。 舍利弗言。 若如是推求不可得者。 应当言阿罗汉死后无耶。 答言。 舍利弗。 我先有恶邪见。 今闻此义。 是见即灭。 若有我者不名恶耶。 又四取中说我语取。 若有我者应言我取。 如欲取等。 不应言我语取。 又先尼经说。 于三师中若有不得现我后我。 我说是师则名为佛。 以佛不得故知无我。 又无我中我想名为颠倒。 若汝意谓我中我想非颠倒者。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佛说众生所有见我皆见五阴。 是故无我。 又说。 众生种种忆念宿命。 皆念五阴。 若有我者亦应念我。 以不念故当知无我。 若汝意谓亦有经说忆念众生。 如某众生中我名某者。 是事不然。 此为世谛分别故说实念五阴。 非念众生。 所以者何。 以意识念意识。 但缘于法。 是故无有念众生念。 又若人说决定有我。 于六邪见中必堕一见。 若汝意谓无我亦是邪见者。 此事不然。 所以者何。 以二谛故。 若以世谛说无我。 第一义谛说有我。 是则有过。 我今说第一义故无。 世谛故有。 是故无咎又佛说拔我见根。 如痴王问中佛答痴王。 若人以一心观诸世间空。 则拔我见根不复见死。 王又诸说有我因缘忧喜等事。 皆在五阴。 又以破诸外道我见因缘。 是故无我。 有我无我品第三十五问曰。 汝言无我。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四种答中是第四置答。 谓人死后若有若无。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若实无我不应有此置答。 又若人言无有众生受后身者。 即是邪见。 又十二部经中有本生经。 佛自说言彼时大喜见王我身是也。 如是等本生。 今五阴非昔五阴。 是故有我从本至今。 又佛说今喜后喜为善两喜。 若但五阴。 不应两喜。 又经中说心垢故众生垢。 心净故众生净。 又一人生世间。 多人得衰恼。 一人生世间。 多人得利益。 又若修集善不善业皆依众生。 不依非众生数。 又处处经中佛自说我言有众生能受后身。 又能自利不利他等。 以是等缘故知有我。 汝先虽说但名字等。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佛但以外道离五阴已别计有我常不坏相。 断此邪见故言无我。 今我等说五阴和合名之为我。 是故无咎。 又虽言我但名字等应深思惟此言。 若众生但名字者。 如杀泥牛。 不得杀罪。 若杀实牛。 亦不应有罪。 又如小儿以名字物施。 皆有果报。 大人持施亦应得报。 而实不然。 又但名字故无而说有者。 圣人应有妄语。 以实语故名为圣人。 故知有我。 又若圣人见实无我。 而随俗故说有我者则是倒见。 以异说故。 又若随俗无而说有。 则不应复说经中实义十二因缘三解脱门无我法等。 若人谓有后世随而言有。 若人谓无随人言无。 又诸世间万物皆从自在天生。 如是种种邪见经书。 皆应随说。 是事不可。 是故汝所引经。 皆已总破。 故非无我。 答曰。 汝先言以置答故知有我者。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此不可说法。 后灭谛聚中当广分别。 故无实我及不可说者。 但假名说非实有也。 又汝法中我以六识识。 如汝经说。 因眼所见色故我坏。 是则眼识所识。 则不应言非色非非色。 声等亦尔。 复次若我六识所识则与经相违。 经中说。 五情不能互取五尘所伺异故。 若我可六识识则六根互用。 又汝所言前后相违。 眼识所识则不名为色。 又汝言无我是邪见者。 经中佛自告诸比丘。 虽无有我。 因诸行相续故说有生死。 我以天眼。 见诸众生生时死时。 亦不说是我。 又汝自法中有过。 汝法中言我不生。 若不生则无父母。 无父母则无逆罪。 亦无诸余罪业。 是故汝法即是邪见。 又汝言有本生者。 因五阴故。 名喜见王。 即彼阴相续故名佛。 故说我是彼王。 汝法中我是一。 故不应差别。 又汝言为善两喜者。 经中佛自遮是事。 言我不说有。 舍此五阴。 受彼阴者。 但以五阴相续不异故言两喜。 又汝言心垢故众生垢者。 以此故知无有实我。 若实有我。 应与心异。 不应言心垢故众生垢。 所以者何。 不可彼垢此受故。 但以假名因缘有垢故。 言假名垢。 是故假名为我。 非真实也。 又汝法中说我非五阴。 是则不生不灭。 无罪福等。 有如是过。 我等说五阴和合假名为我。 因是我故。 有生有灭。 及罪福等。 非无假名。 但非实耳。 又汝先言破外道意故佛说无我者。 汝自妄想如是分别。 佛意不然。 又种种说我。 皆是过咎。 如汝言外道离五阴已别计有我。 汝亦如是。 所以者何。 五阴无常。 我不可说若常无常。 是即离阴。 复次阴有三分。 戒定慧品。 善不善无记。 欲界色界无色界系。 如是分别。 我不得尔。 故异五阴。 又我是人。 五阴非人。 是则为异。 又阴是五。 我是一。 是故我非阴也。 若有我者。 以此等缘。 则异五阴。 又世间无有一法不可说一不可说异。 是故无有不可说法。 问曰。 如然可然。 不得言一。 不得言异。 我亦如是。 答曰。 是亦同疑。 何者是然。 何者可然。 若火种是然。 余种是可然。 则然异可然。 若火种即是可然。 云何言不一。 若可然即是火种。 若离火种。 亦俱不然。 故名同疑。 若然有可然。 如我有色。 即堕身见。 又应多我。 如薪火异牛粪火异。 我亦如是。 人阴我异。 天阴我异。 是即多我。 又如然可然在三世中。 我与五阴。 亦应如是在三世中。 如然可然。 是有为故。 我与五阴。 亦应有为。 又汝虽言然与可然不一不异。 然眼见异相。 我与五阴。 亦应有异。 又五阴失。 而我不失。 以此间没。 至彼间生。 有两喜故。 若随五阴有失有生。 则同五阴不名两喜。 汝以妄想分别是我。 得何等利。 又诸尘中。 无有一尘六识所识。 汝所说我。 可六识识。 则非六尘。 又十二入不摄。 则非诸入。 四谛不摄。 则非诸谛。 是故若谓有我。 即为妄语。 又汝法中说。 可知法者。 谓五法藏。 过去未来现在无为。 及不可说法。 我在第五法中。 则异于四法。 汝欲令异于四法。 而非第五。 是则不可。 若言有我。 则有此等过。 何用妄想分别我耶。 是故汝先说外道离五阴已。 别计有我。 我等不尔。 是事不然。 又汝先言我但假名应深思者。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是佛法中。 说世谛事。 不应深思。 又汝说妄语见倒。 亦复如是。 又汝言不应说经中实义者。 是事应说。 令知第一义故。 又汝言世间所说尽应随者。 若说从自在天生万物等。 是不可受。 若有利益。 不违实义。 是则应受。 是故无咎。 若世谛中。 能生功德。 能有利益。 如是应受。 后当广说。 又汝言杀泥牛等无杀罪者。 今当答此。 若于有识诸阴相续行中。 有业业报。 泥牛等中。 无如此事。 是故当知。 五阴和合假名为我。 非实有也。 苦谛聚色论中色相品第三十六问曰。 汝先言当说成实论。 今当说何者为实。 答曰。 实名四谛。 谓苦。 苦因。 苦灭。 苦灭道。 五受阴是苦。 诸业及烦恼是苦因。 苦尽是苦灭。 八圣道是苦灭道。 为成是法故造斯论。 佛虽自成此法。 为度众生故。 处处散说。 又佛略说法藏。 有八万四千。 是中有四依八因是义或舍而不说。 或有略说。 我今欲次第撰集令义明了故说。 问曰。 汝言五受阴是苦谛。 何谓为五。 答曰。 色阴识阴想受行阴。 色阴者。 谓四大及四大所因成法。 亦因四大所成法。 总名为色。 四大者。 地水火风。 因色香味触故。 成四大。 因此四大成眼等五根。 此等相触故有声。 地者。 色等集会坚多故名地。 如是湿多故名水。 热多故名火。 轻动多故名风。 眼根者。 但缘色眼识所依。 及同性不依时。 皆名眼根。 余四根亦如是。 色者。 但眼识所缘。 及同性不缘时。 是名为色。 香味触亦如是。 是等相触故有声。 色名品第三十七问曰。 经中说诸所有色皆是四大及四大所因成。 何故言诸所有皆是耶。 答曰。 言所有皆是。 是定说色相更无有余。 以外道人说有五大。 为舍此故说四大。 四大所因成者。 四大假名故有。 遍到故名大。 无色法无形。 无形故无方。 无方故不名为大。 又以麁现故名大。 心心数法不现故。 不名为大。 问曰。 何故名地等法为色。 不名声等。 答曰。 有对法名色。 声等皆有对故。 亦名为色。 非如心法等。 有形故名色。 声等皆有形故。 亦名为色。 障碍处所故名为形。 问曰。 色等非尽有形。 声等无形。 答曰。 声等一切。 有形以有形。 以有对有障碍故。 壁障则不闻问曰。 若声等有碍。 则应不受余物。 如壁障故。 则无所容。 答曰。 声微细故。 得有所受。 如香味等。 细故共依一形。 不相妨碍。 是故声等。 有碍有对。 故皆名为色。 又可恼坏相故名为色。 所有割截残害等。 皆依于色。 为违此故名无色定。 又示宿命善恶业故名为色。 又示心心数法故名为色。 又为称名故名为色。 四大假名品第三十八问曰。 四大是假名。 此义未立。 有人言四大是实有。 答曰。 四大假名故有。 所以者何。 佛为外道故说四大。 有诸外道说色等即是大。 如僧佉等。 或说离色等是大。 如卫世师等。 故此经定说因色等。 故成地等大。 故知诸大是假名有。 又经说地种坚及依坚。 是故非但以坚为地。 又世人皆信诸大是假名有。 所以者何。 世人说见地嗅地触地味地。 又经中说如地可见有触。 又入地等。 一切入中。 是人见色不见坚等。 又人示地色地香地味地触。 实法有中。 不可异示。 又大名义以遍到故。 此相假名中说。 不但在坚相中。 又说地住水上。 是假名地住。 非但坚住。 又说大地烧尽。 都无烟炭。 烧假名地。 非但烧坚。 又以色等故。 信有地等。 非但坚等。 又井喻中说。 水亦见亦触。 若湿是水。 则不得有二。 所以者何。 佛说五情不能互取尘。 故又佛说八功德水。 轻冷软美。 清净不臭。 饮时调适。 饮已无患。 是中若轻冷软。 皆是触入。 美是味入。 清是色入。 不臭是香入。 调适无患。 是其势力。 此八和合。 总名为水。 故知诸大是假名有。 又因所成法。 皆是假名。 无实有也。 如偈中说。 轮等和合故名为车。 五阴和合故名为人。 又阿难言。 诸法众缘成。 我无决定处。 又若人说坚等是大是人则以坚等为色等所依。 是则有依有主。 非是佛法。 故知四大皆是假名。 又诸法中。 有柔软细滑等。 皆触入摄。 坚等四法。 有何义故。 独得为大。 又一等四执。 皆有过咎。 故知四大但是假名。 又实法有相。 假名有相及假名所能。 后当广说。 是故四大非实有也。 四大实有品第三十九问曰。 四大是实有。 所以者何。 阿毗昙中说。 坚相是地种。 湿相是水种。 热相是火种。 动相是风种。 是故四大是实有。 又色等造色。 从四大生假名有。 则不能生法。 又以坚等示四大。 所谓坚依坚名地。 是故坚等是实大。 又经中佛二种说坚依坚湿依湿等。 故知坚是实法依坚是假名。 余大亦如是。 是故坚等是实大。 依坚法以随俗故名大。 故有二种大。 亦实亦假名。 又阿毗昙中说。 形处是地。 坚相是地种。 余大亦尔。 又经中佛说。 眼形中所有坚依坚是地。 湿依湿是水。 热依热是火。 肉形是地。 此肉形中。 佛说有四大。 当知坚等是实大形是假名大。 又佛不说风中有依。 故知风是实大。 又若人说四大是假名。 则离大相。 若依坚名地种者。 水依坚物。 水即为地。 泥团依湿。 泥团即为水。 如热病人。 举身皆热。 身即为火。 是事不然。 是故不得言依坚是地种。 但坚为地种。 余大亦尔。 又四大共生故不相离。 如经中说。 诸所有色。 皆四大造。 若人说四大是实。 则不相离。 若说假名。 则应相离。 所以者何。 依坚色等众。 离依湿等众若尔则眼形中。 无有四大。 则与经相违。 汝欲不违经者。 则四大是实。 汝先言为外道故说四大者。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诸外道辈说四大与色等。 若一若异。 我等说触入少分是四大。 是故无咎。 又我等说现见坚等是四大。 不如卫世师人说四大亦有非现见。 又汝言坚依坚者。 依义二种。 如经中说色依色。 又说心依大法。 此义中。 说坚即依坚。 更无异法。 若尔有何过耶。 又汝说世人皆信。 乃至八功德水。 但随俗言说。 非是实大。 又汝说因所成法。 皆是假名。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经中说。 若六触入。 若因六触入所成法。 又有比丘问佛。 何等为眼。 佛答。 因四大造清净色。 是名为眼。 如是十入。 又汝言有主有依。 我等不然。 但说法住法中。 又汝言坚等有何义故独名大者。 坚等有义。 所谓坚相能持。 水相能润。 火相能热。 风能成就。 是故四大是实。 非彼证品第四十答曰不然。 四大是假名。 汝虽言阿毗昙中。 说坚相是地种等。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佛自说坚依坚是地非但坚相。 是故此非正因。 又汝说色等从四大生。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色等从业烦恼饮食淫欲等生。 如经中说。 眼何所因。 因业故生。 又说贪乐集故色集。 又如阿难教比丘尼言姊是身从饮食生。 从爱慢生。 从淫欲生。 故知色等非但从四大生。 问曰。 色等虽从业等生。 四大亦应为少因。 如因业故有穀。 此穀亦假种子等生。 如是眼等虽从业生。 四大亦为少因。 答曰。 或有物无因缘而生。 如劫尽已。 劫初大雨。 是水从何所生。 又诸天所欲。 应念即得。 如坐禅人。 及大功德人。 所欲随意。 是事有何等缘。 非但业耶。 又如色相续断已更生。 若人生无色界。 还生色界。 是色以何为本。 问曰。 何故有物。 但从业生。 何故有物。 待外缘生。 答曰。 若有众生。 业力弱者。 则须种子众缘助成。 业力强者。 不假外缘。 又法应尔。 或有业。 或有法。 或有生处。 但业力得。 不须外缘。 又若须因缘。 应说种子是牙等因。 何故乃说因坚等生。 又以何义故。 从坚等生色等。 不从色等生坚等耶。 又坚等色等。 共俱生故。 云何言因坚等有色等。 不因色等有坚等。 又一时生法。 则无相因。 如二角俱生。 不得言左右相因。 问曰。 如灯明虽一时生。 亦说明因于灯。 非灯因明。 是事亦尔。 答曰。 灯与明不异。 灯以二法合成。 一色。 二触。 色即是明故。 不得异灯。 汝不谛思此喻。 问曰。 是明从灯去在余处。 是故应异。 答曰。 不在异处。 此明色现在灯中。 若在异处灭灯亦应见。 而实不见。 当知是色不异灯也。 问曰。 更有一时生法亦为因果。 如有对中识。 以眼色为因缘。 非眼色以识为因缘。 答曰。 不然。 眼识以前心为因。 眼色为缘。 因心先灭。 云何俱生。 又若法随所因生。 即是因成。 若心因情尘有。 即是因所成法。 复次四大即是造色。 以因所生故。 又现见世间物。 从似因生。 如从稻生稻。 从麦生麦。 如是从地生地。 不生水等。 如是从色生色。 如是等。 问曰。 亦见有物从异因生。 如倒种牛毛。 则有蒲生。 种角苇生。 答曰。 我不言无从异因生。 但说似因中亦生。 故言从色等生色等。 不但从四大生。 是故不得定言色等从四大生。 又汝言以坚等示四大。 是故坚等是实大者。 此事不然。 所以者何。 以坚等相定。 可以分别四众软等不定。 或在多坚众中。 或在多湿众中。 故不可以分别诸众。 余亦如是。 又于坚等触。 分别名为软等。 何者若以湿亦以生。 性柔软细滑。 以坚相多故。 坚鞕麁澁。 如是等。 是故但以坚等。 分别四众。 又如经中说以依坚故。 示四大差别。 故知依坚法。 名为地种。 非但坚相。 故说坚相是成地因。 又于成地中。 坚是胜因。 是故别说。 余相亦尔。 又为作名字。 所有坚依坚。 皆名地种。 或复有人。 但说坚相为地种。 为破是故。 佛说坚依坚为地种。 余亦如是。 又坚相众中。 以坚多故。 有二种语。 一切众中。 皆有坚等诸触。 若坚依坚。 名为地种。 若湿依湿。 名为水种。 若热依热。 名为火种。 又坚是成地胜因。 故于中名地成。 假名因缘中。 有假名名字。 如说我见人伐林。 又汝言有二种语。 是事不然。 若随说种是实者。 则十二入等。 不应是实。 是故因眼缘色。 有眼识生。 是则非实。 以不说种故。 是为邪论。 又佛入火种定。 从佛身出种种焰色。 是中何者为火种。 以色等成火。 非但热相。 又佛说是身名箧。 于中但盛发毛爪等。 如经中说。 是身中有发毛爪等。 以是故。 发毛爪等是地种。 不以有种语故名为实法。 又种子经中说。 若有地种。 无水种者。 诸种子不得生长。 是中何者是地种。 谓假名。 田非但坚相。 水亦假名。 非但湿相。 又一法二种。 亦实亦假名。 是不可得。 是故色等是实。 又眼等假名故有诸大。 亦实亦假名者。 则是邪论。 又六种经中。 佛说发毛爪等名地种。 又象步喻经中。 亦说发毛爪等为地种。 又以何义故。 说种是实。 不说种是假名。 又此义非经所载。 又汝言佛说眼形中所有坚依坚是地等者。 佛以此言。 示五根因四大成。 或有人。 说从我生根。 或谓离大别更有根。 有说。 诸根种种性生。 谓从地大生鼻根等。 佛断此故。 说眼等根四大合成空无实法。 又分别成。 假名因缘。 假名亦无。 又此肉形中。 有四分坚依坚等。 佛以是语。 示诸物中有从四大生者。 又汝言佛不说风中有依故名实大者。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风中轻是胜相。 非依轻法。 地等中依坚法等胜。 风则不然。 又依轻法。 少故不说。 又汝言若说四大是假名则离大相者。 是事不然。 若坚依坚从四大生。 名为地种。 非谓异物相依。 若法相异。 则不名依。 即是相离。 问曰。 生则即是不名为依。 依名异物来依。 答曰。 名字为依。 非异物相依。 以生法差别故。 如言虚空遍至。 实无所至。 又汝言四大共生者。 是事不然。 如日光中。 但有色及热触可得。 更无余法。 月光中。 但有色及冷触可得。 亦无余法。 是故非一切物中尽有四大。 如有物无味如金刚等。 有物无香如金银等。 有物无色如温室等中热。 有物无热如月等。 有物无冷如火等。 有物相动如风等。 有物无动如方石等。 如是或有物不坚。 或有物不湿。 或有物不热。 或有物不动。 是故四大非不相离。 问曰。 以外因缘。 诸大性发。 如金石等中有流相。 待火则发。 水中有坚相。 因冷则发。 风中有冷热相。 因水火则发。 草木中有动相。 得风则发。 是故先有自性。 假缘而发。 故知四大不得相离。 若本无性。 云何可发。 答曰。 若尔风中或有香。 香应在风中。 如香熏油。 香应在油中。 是事不然。 又不从诸大生造色。 如从湿生湿。 如是从色生色。 又若不相离。 则因中有果。 如童女有子。 食中有不净等。 我等不说因中有果。 虽乳中无酪。 而酪从乳生。 如是何用忆想分别。 谓四大共生不相离耶。 明本宗品第四十一汝先言我等不说四大与色。 若一若异是故无咎者。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诸外道欲成我故。 以四大一异为喻。 故佛于假名中。 以四大为喻。 故说四大义。 若不尔。 则不应说。 世间皆自然知地等四大。 而不了实性。 是故为说。 不说手等。 若以坚等为四大者。 何所利益。 又汝言依义二种谓诸大是实者。 此事未了。 当知是依义异。 谓假名是。 又汝言随俗言说非实大者。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若经书。 若世间中。 不以无因缘故。 于色等中。 作四大名字。 如世间言我见人。 于色等中。 说人名。 非无因缘。 若无因缘强作名者。 见马应名为人。 而实不然。 又以何故。 不于声中说名为地。 世人常说地声。 终不说声是地。 若无因缘强作名者。 亦可名声为地。 而实不然。 是故色等四法是地。 于地分中。 说地名字。 如色是成假名因。 于中说名人。 于树中说名林。 于比丘中说名僧。 如是于色等法中。 说四大名。 又汝言若六触入。 若因六触入所成。 是经不然。 如汝法中。 造色无所能生。 我法亦尔。 于假名中。 更无所生。 是故此经不应有。 若有应转此义。 又汝言因四大造清净色名为眼者。 是事不然。 四大和合。 假名为眼。 佛名四大为色。 色清净故名为眼。 又汝虽言法住法中无依无主。 是即为依主。 以住者是依所住法为主。 又汝言坚相能持等。 是事不然。 非但坚相能持。 假众因缘。 余亦如是。 是故四大是假名有。 无坚相品第四十二问曰。 汝说多坚色等成地大。 是故地等是假名者。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坚法尚无。 况假名地。 若泥团是坚。 泥团即为软。 故知无定坚相。 又以少因缘故。 生坚心。 若微尘踈合。 名为软。 密合名为坚。 是故无定。 又一法中。 无有二触。 令生是心身坚身软。 是故无定坚相。 又坚软无定。 相待故有。 如见钦拔罗。 以叠为软。 见叠故。 以钦拔罗为坚。 触法不应相待故有。 又自覩金石。 则知是坚触。 非眼可得。 是故无坚。 以此因缘。 软等诸触。 亦皆无也。 有坚相品第四十三答曰。 实有坚相。 汝虽言泥团是坚。 泥团即为软。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我等无有实泥团法。 诸法和合。 假名泥团。 故无此咎。 又汝言以少因缘故生坚心。 是事不然。 我于密合微尘中。 得是坚相。 故名为坚。 于不密中。 得此软相。 是故无咎。 若法可得。 即名为有。 又汝言一法中无二触者。 是事不然。 我于一法中。 可得多触。 亦坚亦软。 又汝言坚软相待故无定者。 是事不然。 如长短等相待亦有。 又如尝白石蜜味。 以黑石蜜为苦。 尝呵梨勒味。 以黑石蜜为甘。 若以相待故无。 则味亦无。 问曰。 黑石蜜中。 有二种味。 亦甘亦苦。 答曰。 叠中亦有二触。 亦坚亦软。 又汝言见石知坚。 是事不然。 不可以眼知坚。 以先触故比知。 如见火知热。 热非可见。 又人见钦拔罗。 生疑为坚为软。 是故触非眼可见。 是故有坚等诸触。 又实有坚等。 所以者何。 能起分别心故。 若无坚者。 何所分别。 又坚能与心作缘。 亦所作业异。 谓打掷等。 又与软湿。 相违。 则名为坚。 又以能持因缘。 故名为坚。 又能障碍手等。 故名为坚。 又我等现知是坚。 现知事中不须因缘。 又以世间事得名为坚。 余亦如是。 故知有坚。 四大相品第四十四问曰。 我知有是坚法。 而今见金热则流。 水寒成氷。 此金以坚故属地。 流故属水。 答曰。 各自有相。 若法坚依坚是地种。 若湿依湿是水种等。 问曰。 金坚则为消流。 水湿则为坚氷。 云何诸大不舍自相。 如经说四大相或可变。 得四信者。 不可得异。 答曰。 我不以坚为流以湿为坚。 但坚与流为因。 湿与坚为因。 是故不舍自相。 问曰。 阿毗昙中说。 湿是水相。 或有人说。 流是水相。 经中说。 润是水相。 竟以何者为实。 答曰。 流湿润皆是水之别名。 问曰。 流是水业。 眼所见法。 是故流非湿润。 答曰。 以湿润故流。 是故赴下。 是故流即是润。 亦湿润是水相。 流是水业。 问曰。 风中说轻动相。 轻异动异。 轻是触入所摄。 动是色入所摄。 今可以二法为风耶。 答曰。 轻是风相。 动是风业。 与业合说。 问曰。 无有动相。 诸法念念灭。 故不至余处。 以至余处故名曰动。 至去动是一义故。 答曰。 我但以世谛故。 说名为业。 非第一义。 因是轻法。 余处法生。 得名为业。 尔时名去。 问曰。 轻无定相。 所以者何。 以相待故有。 如十斤物于二十斤为轻。 于五斤为重。 答曰。 重法量法。 因心等法。 亦相待有。 如或有法相待故长。 或有法相待故短。 总相因心故。 即为别相。 若轻法以相待故无。 是等亦应皆无。 而不然。 是故相待非是正因。 又轻非相待故有。 以不可称故有。 物不可称。 如排囊中风。 是故非相待有。 但重法相待。 无有重物不可称者。 问曰。 若不可称名为轻者。 除重余色等法。 不可称故。 皆应为轻。 而不然。 是故汝所说。 非是轻相。 答曰。 我等意离色等。 更无异法名为重。 色等法。 或有生性可称。 如坚不坚力无力新故朽不朽消不消麁软等。 亦不离色等。 而有重相。 亦如是。 是色等众。 若属地水。 是则可称。 若属风火。 则不可称。 问曰。 若重法不离色等者。 轻亦应不离色等而有。 答曰。 然离色等。 无别轻法。 但色等众和合为轻。 问曰。 不然。 欲分别轻重。 必以身根。 是故轻重非是色等众。 答曰。 如分别坚等。 或以眼或以耳等。 此坚等物。 不离色等。 轻重亦如是。 虽用身根。 是中更无异相。 又身根不触。 不生身识。 是重相。 身虽未触。 亦能生识。 如重物虽以物裹持。 亦知其重。 问曰。 非于尔时知是重相。 答曰。 如人着衣。 虽不相触。 亦知有力无力。 轻重亦尔。 所以者何。 从种种触。 生种种身识。 如或因按掐。 生坚软识。 或从举动生轻重识。 或从把捉生强弱识。 或从触对生冷热识。 或从摩扪生澁滑识。 或从挤搦生强濯识。 或从劖刺。 或因鞭杖。 生异种识。 或有触常在身内。 非如寒热等从外假来。 所谓猗乐。 疲极。 不疲极。 若病若差。 身利。 身钝。 嬾重。 迷闷。 瞪瞢。 疼痺。 嚬呻。 饥渴。 饱满。 嗜乐。 不乐。 懵等诸触。 各生异识。 问曰。 若轻重相即色等众者。 云何于色等中。 以身识缘。 答曰。 非色等众中用身识缘。 但此中触。 分以身识缘。 如坚不坚等。 虽在色等众中。 或以眼见得知。 又如猗乐等。 是色等众。 亦以身识分别。 是事亦尔。 问曰。 若轻重但是触有何咎。 何用分别色等众为。 答曰。 如世人说新穀陈穀。 是新陈相。 应异色等。 而实不尔。 但色等初生名为新。 若此新相。 是色等众重相。 云何非耶。 问曰。 若色等众。 即是轻重等者。 是轻相在火风中。 则轻多色等众。 应名为风。 若然火即为风。 答曰。 随相多者。 即名为大。 火中亦有轻热相。 以热多故名为火。 不以轻多故名火。 风中但有轻无热。 是故但以轻为名。 又我等不但以轻为风。 若轻而能为动因。 故名为风。 如经中说轻动相名风。 于是中。 轻相是风。 动是风业。 问曰风能倒山。 若是轻物。 云何能尔。 答曰。 风麁而力强。 势能如是。 如或有风能动小草。 或能颓山。 当知风业如是。 问曰。 今地等大。 皆是色香味触众。 无差别耶。 答曰。 不定。 如名地中有色香味触。 或但有色触。 如金银等。 或水中有色香味触。 或有三色味触。 或火中有色香味触。 或有三色香触。 或但色触。 风中或有触无香。 或有香触。 是故不定。 问曰。 风触云何。 答曰。 寒热坚软等诸触。 若随大相续不离可知。 即此大触。 问曰。 有医言。 风色黑。 是实云何。 答曰。 风与黑色为因。 如风病人口中有辛苦味。 而此医不说风中有味。 则风与味为因。 问曰。 或有人。 说风是冷。 不说为轻。 是实云何。 答曰。 无有名冷为风。 如氷雪有冷不名为风。 又风冷名异。 所以者何。 如热风及不冷不热风。 亦名为风。 是故应依轻众名为风。 又无色触等法生。 名为风。 非冷为风。 问曰。 风有色味。 有何咎。 答曰。 风中色味不可得。 若言虽有以微细故不可得者。 心中亦应忆想分别谓有色味。 是事不然。 又我等不说因中有果。 是故若事果中可得。 不必因中先有。 是名成四大实。 成实论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5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