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实论卷第六 内容: 成实论卷第六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苦谛聚中想阴品第七十七问曰。 何法为想。 答曰。 取假法相故名为想。 所以者何。 如经中说有人少想有人多想。 有人无量想无所有想。 而实无此多少等诸法。 故知想者取假法相。 是想多在颠倒中说。 如说无常中常想颠倒。 苦中乐想颠倒。 无我中我想颠倒。 不净中净想颠倒。 亦于信解观一切入等中说。 又以想三种差别取缘。 谓怨亲中。 人于是缘中次生三受。 受生三毒。 故想有过。 想有过故佛说应断。 如说眼见色莫取想。 故知取假法相是名为想。 问曰。 取假法为想。 此义不然。 所以者何。 此想能断烦恼。 如经中说。 善修无常想故。 能断一切欲染色染及无色染。 一切戏掉我慢无明。 故知非但取假法想。 取假法想则不应能断诸烦恼。 答曰。 此实智慧以想名说。 如说受者于一切得解脱。 亦说以意断诸烦恼。 又如说以不黑不白业能尽诸业。 亦说信能渡河一心渡海。 精进除苦慧能清净。 而实以慧得渡。 不以信等。 如是智慧以想名说。 又经中说。 以慧为刀。 如说圣弟子以智慧刃断诸烦恼故。 知慧能断结非是想也。 又三十七圣道品中不说想名。 故不断结。 又经中说知者见者能得漏尽。 非不知见者。 又三无漏根中说。 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皆以知为名。 又佛说慧为慧品解脱知见品。 又说无禅不智无智不禅。 又次第经说。 持净戒者则心不悔。 乃至摄心得如实知。 又法智等皆以慧为名。 又三学中慧学最胜。 亦说智慧具足解脱知见具足。 又七净中说知见净。 又佛说正知一切法故。 名无上智慧。 想无如是说。 又理应用慧断诸烦恼。 不是想也。 所以者何。 如大因缘经说若义入修多罗。 不违法相随顺比尼。 是义应取。 又说于正义中置随义语。 于正语中置随语义。 故经虽说无常想等。 能断诸结理应是慧。 又说无明是烦恼根。 离无明故慧得解脱。 故以慧断诸烦恼。 问曰。 汝言诸想取假法相。 以何为相。 答曰。 有人以假法为相。 假法有五。 一过去。 二未来。 三名字。 四者相。 五者人。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人因五阴成。 相无成因故非假名。 问曰。 今相义云何。 答曰。 缘即是相。 何以知之。 如说师子兽王立河此岸取彼岸相截流而渡。 若不相当则还此岸至死不舍。 是经中以树木等为相。 又说比丘示相。 是中亦以衣等为相。 又说世尊现如是相。 又说宰人因王食故取所嗜相。 又说明旦是日出相。 又说三相。 所谓摄相发相舍相。 是中即以摄等为相。 随念何法心系在缘是名摄相。 又诸天退时先五相现。 是中即以五法为相。 故知不以假法为相。 亦非行阴所摄。 又舍利弗取富楼那面貌等相。 又经中说眼见色不取相。 又法印中说。 若比丘自见断色声等相。 我未说是人得清净知见。 以此故知。 缘即是相非假法也。 问曰。 缘非是相。 所以者何。 无相三昧亦有缘故。 又说见色已不取相。 若缘是相。 云何取色而不取相。 答曰。 相有二种。 有过相无过相。 遮过相故说见色不取相。 无相者缘亦有过。 后灭谛中当广说。 谓灭三心故名无相。 初入行者非一切相尽是过也。 若取摄相发舍相等是则无过。 又涅槃名无法故不应为难。 如说若取法相不能为污。 取假名相则生烦恼。 所以者何。 取怨亲等差别相故生忧喜等。 从此能生贪恚等过。 故知取假法相。 是名为想也。 苦谛聚受论中受相品第七十八问曰云何为受。 答曰。 苦乐不苦不乐。 问曰。 何谓为苦。 何谓为乐。 云何名为不苦不乐。 答曰。 若增益身心是名为乐损减身心是名为苦。 与二相违名不苦不乐。 问曰。 此三受无决定相。 所以者何。 如即一事。 或增身心。 或为损减。 或俱相违。 答曰。 是缘不定非受不定。 所以者何。 如即一火。 或时生乐或时生苦。 或时能生不苦不乐。 从缘生受是则决定。 即此一事以随时故。 或为乐因或为苦因。 或为不苦不乐因。 问曰。 以何时故此缘能为苦乐等因。 答曰。 随能遮苦。 于是时中则生乐相。 如人为寒所恼。 尔时热触能生乐相。 问曰。 是热触过增还能为苦。 非复是乐。 故知乐受亦无。 答曰。 世俗名相故有乐受。 非真实义。 随是人喜热触时亦为增益。 又遮先苦。 尔时是中则生乐相。 若离先苦。 是热触则不能为乐。 故非实有。 问曰。 汝言但以名相故有乐者。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经中佛自说三受。 若实无乐。 云何说三。 又说色若定苦众生于中不生贪着。 又说何等为色中味。 所谓因色能生喜乐。 又说乐受生时乐。 住时乐。 坏时苦。 苦受生时苦。 住时苦。 坏时乐。 不苦不乐受不知苦不知乐。 又乐受是福报。 苦受是罪报。 若实无乐受。 罪福但有苦果。 而实不然。 又欲界中亦有乐受。 若实无乐受。 色无色界不应有受。 而实不然。 又说乐受中贪使。 若无乐受贪何处使。 不可说苦受中贪使。 故知实有乐受。 答曰。 若实有乐受应说其相何者为乐。 而实不可说。 当知但以苦差别中名为乐相。 一切世界从大地狱上至有顶。 皆是苦相。 为多苦所恼。 于小苦中生此乐相。 如人为热苦所恼。 则以冷触为乐。 是故诸经。 作如是说无所妨也。 问曰。 亦可说世间一切皆乐。 于微乐中而生苦相。 若不尔者。 亦不得言于微苦中生乐想也。 答曰。 苦受相麁故不可以微乐为苦。 又乐虽微亦非恼相。 所以者何。 不见有人受微乐故。 举手大呼。 又受转微故名寂灭相。 犹如上地转转寂灭。 是故说微乐中生苦相者。 但有是语。 凡夫愚人于微苦中。 妄生乐相。 则有道理。 行苦品第七十九诸受皆苦。 所以者何。 衣食等物。 皆是苦因非乐因也。 何以知之。 现见衣食过增。 则苦亦增。 故名苦因。 又手痛等苦可以相示。 乐相不然。 又衣食等物皆为疗病。 如人不渴饮不生乐。 又人为苦所恼。 于异苦中而生乐相。 如人畏死以刑罚为乐。 又鞭杖刀矟诸苦因缘。 皆是决定。 乐因不然。 又一切所须究竟苦故。 当知先有后时乃觉。 如屐渐尽。 又于女色等中先生乐相。 后还憎恶。 故知以邪忆想生此乐相。 离邪忆想还见其过。 又女色等皆是乾消病等苦因。 故非乐也。 又离欲时皆舍此缘。 若实是乐何故舍耶。 又人随生乐处。 后即此事还生苦心。 故知非乐。 又身为苦田非乐田也。 如野田中嘉苗难殖而秽草易生。 如是身田众苦易集。 而虚乐难生。 又人于苦中先起乐倒。 后生贪着。 乐若少实不名为倒。 如常我净少实亦无乐亦如是俱颠倒故。 又人于辛苦中而生乐心。 如担重易肩故知无乐。 又经中佛说当观乐是苦。 观苦如箭入心。 不苦不乐当观无常念生念灭。 若定有乐不应观苦。 当知凡夫于苦取乐。 是故佛说随凡夫人生乐相处。 汝当观苦。 又此三受皆苦谛摄。 若实是乐。 苦谛云何摄。 又苦为真实乐相虚妄。 何以知之。 以观苦心能断诸结。 非乐心也。 故知皆苦。 又一切万物皆是苦因。 犹如怨贼。 怨贼二种或即能为苦。 或初虽软善后则害人。 万物亦尔。 或初便生善或后反为害。 故知皆苦。 又众生得欲无厌如饮醎水。 不足故苦。 又无所求欲乃名为乐。 求故名苦。 不见世间有无求者。 故知无乐。 又一切众生身苦心苦常随逐。 故知身为苦。 又身如狱常有羁锁。 何以知之。 以灭此身乃名解脱羁锁故苦。 又一切物渐渐次第。 皆可鄙恶。 如地狱等身冬夏等时小儿等根知寒暑等相待后皆憎恶。 当知皆苦。 又身多怨贼。 谓毒蛇箧五拔刀贼。 诈亲善贼及空聚落坏聚落贼。 大河此岸种种诸苦皆常随逐。 故知皆苦。 又知众生身诸苦随逐。 谓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违愿等苦。 常与相随故。 故身为众苦之聚。 又以有身故则有我所及贪着等诸衰恼集。 故知身为众苦因缘。 又亦五道众生行四威仪。 皆无有乐。 所以者何。 如经中说。 色是苦受。 想行识是苦。 若色生时当知即是老病死等诸衰恼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又身常怱务。 以身口意造作众事。 造作众事皆名为苦。 又诸贤圣以身尽为悦。 若实为乐。 云何失乐而生欢悦。 故知皆苦也。 坏苦品第八十问曰。 汝虽以多因缘明苦。 而人犹贪乐。 随得所欲以为乐。 答曰。 是先已答。 凡夫倒故于苦取乐。 又痴惑所害云何可信。 虽得所欲亦应观苦。 所以者何。 是皆无常坏时生苦。 如经中佛说天人爱色乐色贪色。 是色坏时生大忧苦。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以坏败故当知亦苦。 又人受虚妄乐便生贪着。 以贪着因缘生守护等过。 故当观乐甚于苦也。 又乐为苦门。 以贪乐故从三毒起不善业。 堕地狱等受诸苦恼。 当知皆以乐为根本。 又一切合会皆别离相。 离所爱时深受诸苦。 不由不爱。 故知乐者甚过于苦。 又乐具之生。 皆为欺诳众生令堕诸苦如食野禽为鱼沉饵。 皆以取故。 乐物亦然。 故应观苦。 又于乐受中得少味。 故获无量过。 犹如鱼兽所味至寡其患甚多。 故应观苦。 又乐受是烦恼生处。 所以者何。 以贪身故则欲所须。 欲因缘故恚等烦恼次第而生。 又乐受是生死根本。 所以者何。 因乐生爱。 如经中说。 爱为苦本。 又一切众生有所造作无不为乐。 故名苦本。 又乐受难舍甚于桎梏。 又生死中贪乐所缚。 所以者何。 以贪乐故不脱生死。 又此乐受常能生苦。 求时欲苦失时忆苦。 得时无厌如海吞流。 是亦为苦。 又乐受是不疲倦因。 所以者何。 众生求乐因时。 虽经嶮难以为乐。 故心不懈倦。 是故智者应当观苦。 又乐受名起诸业因。 所以者何。 以贪乐故能起善业。 为现乐故起不善业。 亦是一切受身之因。 所以者何。 取乐生爱。 爱故受身。 又乐受与涅槃相违。 所以者何。 众生贪着生死乐。 故不乐泥洹。 又未离欲者。 爱此乐受。 爱因生苦。 故知乐受是众苦本。 又经中说二求难断。 一谓得求。 二谓命求。 求随意诸欲。 是名得求。 求得寿命受此诸欲。 是名命求。 此二求皆以乐受为本。 是故智者难断应断。 谓能如实观乐受相。 又乐受味亦能染污。 未得离欲。 大智人心以难断故甚于苦受。 又乐受味是贪等因。 若无乐受则无所贪。 又乐受味真智能断。 所以者何。 世间诸智要取上地味。 能舍下地。 故知乐受甚过于苦。 又众生心缚在生处。 乃至畜生亦贪惜身。 当知皆以乐受味故。 是故应观乐受为苦。 辩三受品第八十一问曰。 已知一切皆苦。 今以何差别故有三受。 答曰。 即一苦受。 以时差别故有三种。 能恼害者则名为苦。 既恼害已更求异苦。 以遮先苦以愿求。 故大苦暂息。 尔时名乐。 忧喜不了不愿不求。 尔时名为不苦不乐。 问曰。 不苦不乐不名为受。 所以者何。 苦乐可觉。 不苦不乐不可觉故。 答曰。 是人为三触所触。 谓苦触乐触不苦不乐触。 以有因故当知有果。 如人热极。 得冷触觉乐。 得热触觉苦。 得不冷不热触。 觉不苦不乐。 故知有此不苦不乐。 汝意或谓不苦不乐触中不能生受。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人觉此触不冷不热。 觉知所缘即名为受。 云何言无又缘有三差别。 怨亲中人。 于亲生喜。 于怨生忧。 于中生舍。 故知想分别故有此三受。 以缘别故。 起此三想。 又缘有三种。 为益为损或俱相违。 有乐不乐有俱相违。 亦有贪处瞋处痴处。 有喜不喜有俱相违。 有福果罪果有不动果。 是诸缘中随生三受。 故知有此不苦不乐受。 又可适心处是名乐受。 违逆心处是名苦受。 不逆不顺名不苦不乐受。 又世八法得失毁誉称讥苦乐。 凡夫于失等四法违逆其心。 于得等四法以为可适。 必当应有离欲圣人能俱舍者舍名不苦不乐受。 是故非无。 问曰。 若以触等因缘故有三受者。 则一切心行皆名为受。 所以者何。 所有心行在于身中。 皆是苦乐不苦不乐。 答曰。 如是一切心行皆名为受。 所以者何。 经中说十八意行。 是中但是一意有十八差别。 谓六喜行六忧行六舍行。 以想分别故。 有苦分乐分舍分。 故知一切心行无非受也。 又经中说诸受皆苦。 故知心行在于身中。 皆名为苦。 又说若色生即是苦生。 云何色名为苦。 以苦因故。 故知缘及诸根但能生苦。 是故一切心行皆名为受。 以行苦故。 一切诸行应观是苦。 以坏苦故。 应观乐受为苦。 苦苦即苦。 是三种苦。 皆从众缘和合故生。 念念灭故圣人观苦。 是故一切心行。 皆名为受。 问曰。 无漏诸受亦是苦耶。 答曰亦苦。 所以者何。 无漏诸受圣人亦次第舍。 从初禅来乃至证一切灭。 是皆有苦。 又有漏禅乐无漏禅乐。 有何差别。 随有漏禅以我因故苦。 无漏诸禅亦以此苦。 又若圣人住无漏心深厌一切。 故无漏心生则深生厌患。 如睫入目。 凡夫不知。 皆以苦为乐。 圣人智深妙故厌离有顶。 甚于余人厌患欲界故。 无漏苦喻于有漏。 又诸圣人得无漏心。 但向涅槃。 所以者何。 是人尔时明见一切有为法苦。 若无漏受乐则应喜乐。 不应复生向泥洹心。 问曰。 若诸心行皆名受者。 云何别有诸心等法。 答曰。 即是一受缘中行异故有差别。 诸心等法亦行缘异。 但识缘时是行名心。 此等如先说。 是一切法在身中时。 有利益等诸差别故。 故名为受。 又多以心能起烦恼。 尔时名受。 如经中说乐受中贪使。 苦受中瞋使不苦不乐受中无明使。 是故想分别缘中喜等法名受。 所以者何。 是时能生诸烦恼故。 问曰。 若一一受中三烦恼使。 何故定说乐受中贪使。 答曰苦受中不应贪使。 痴一切处使以痴力故。 于苦中生乐想。 不知见事故得苦生瞋。 不苦不乐受细故不觉贪瞋。 所以者何。 是人于此中不生苦乐想故。 不知见事故但生痴使。 又于舍缘中若贪瞋不行。 凡夫于中谓能胜缘。 是故佛言。 汝不胜此缘以未觉故贪瞋不行。 如经中说。 凡夫所有色中生舍皆依止色。 若胜此缘于我增益若作损减。 还生贪瞋故知未胜缘。 又不苦不乐受。 其相寂灭如无色定。 以寂灭故。 烦恼细行。 凡夫于中生解脱想。 是故佛说此中有无明使。 又未觉缘故苦乐不了。 若知此缘苦乐则了。 尔时则生贪瞋。 问曰若觉此缘则生苦乐相。 是故但应有苦乐受。 答曰。 是人有时于此缘中。 不生乐心不生苦心。 是故不但有苦乐也。 如先说皆是苦而有三差。 问曰。 汝言觉知此缘还生乐想。 云何觉知不可以无明觉知。 答曰。 是人于此缘中先取相。 故于此缘中若无明使。 若贪瞋使。 问曰。 但于苦乐中生痴。 如经中说。 是人于诸受不如实知集灭味过出等。 以不知故于不苦不乐中说无明使使。 是故但于苦乐中起无明使。 非不苦不乐中。 答曰。 此经自说于诸受不如实知集灭味等故。 不苦不乐中无明使使。 问曰。 虽有是说此义不然。 云何于苦乐不知集灭等故。 不苦不乐受中无明使使。 所以者何。 于余事不知余事中使。 是故此经应如是说。 是人于不苦不乐受中不知集等故。 不苦不乐受中无明使使。 若不苦不乐受中无明不使。 答曰。 是人于不苦不乐受中生三种心。 寂灭想不苦不乐想故生不苦不乐心。 若以邪智取相则生乐心。 若取上地乐味则生苦心。 是故经中说诸受多语。 所以者何。 一切诸受皆无明所使。 是不苦不乐受随时故。 有三种差别。 又若未通达苦集等。 尔时于苦受中生乐想。 亦生不苦不乐想。 是故说不知诸受集等故无明使使。 但不苦不乐受中多无明使使。 问受品第八十二问曰。 经中说是人受乐受时。 如实知我受此乐受。 如实知何受耶。 过去未来受不可得受现在受不得自知。 答曰。 此经意说人受。 是故无过。 又乐等受来在身。 以意能缘故亦无咎。 又于乐具中说乐等名世间。 亦有因中说果故。 又是人先受乐受。 然后取相故。 名受乐受时如实知。 问曰。 为以受者故名受。 可受故名受。 若以受者名受则受与乐等异。 而经中说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若以可受名受。 谁受之者。 以受故名受。 答曰。 于缘中说乐。 如火苦火乐。 是故以觉知缘故名为受乐。 又众生受此受故名可受为受。 问曰。 众生不名为受。 经中说受为受。 答曰。 名义如是有相则有作。 假名中有相。 是苦乐不苦不乐在身则心能觉。 故说受为受。 问曰。 经中说诸受中顺受观行者。 尔时云何生苦乐不苦不乐相。 是人尔时不皆生苦相耶。 答曰。 是人未得一切皆苦。 但忆念三受。 问曰。 若用意识修四念处。 云何说身乐。 答曰。 于一切受中应如是系念。 是身乐是心乐。 又修念处时身中生乐相。 系念是中故名身乐。 问曰。 若一切受皆是心法。 何故说身受答曰。 为外道故说。 外道谓诸受依神故。 佛说诸受依止身心。 问曰。 何者是身受。 答曰。 因五根所生受。 是名身受。 因第六根所生受。 是名心受。 问曰。 是受云何名垢。 云何名净。 答曰。 诸烦恼名垢。 是烦恼所使受。 是名为垢。 烦恼所不使受。 是名为净。 问曰。 云何苦受名净。 答曰。 断烦恼人苦受。 是名为净。 又与烦恼相违苦受。 是名为净。 问曰。 已说垢净。 何故更说依贪依出。 贪即烦恼。 出即是净。 答曰。 先总说垢。 今更别说贪为垢因。 如经中说有垢喜。 有净喜。 有净中净喜。 垢喜者。 因五欲生喜。 净喜者。 谓初禅喜。 净中净喜。 谓二禅喜。 若受但为泥洹。 是名依出。 是故更说。 问曰。 五根中何故苦受乐受各分为二。 而舍受不耶。 答曰。 忧喜要以想分别生。 苦乐不必由想分别。 舍受想分别微。 故不为二。 问曰。 第三禅中意识所受何故名乐。 不说喜耶。 答曰。 是乐深厚遍满身心故名为乐。 喜但能遍心不能遍身。 故三禅中佛差别喜说身受乐。 问曰。 是三受中何者能生深厚烦恼。 答曰。 有论师言乐受能生。 所以者何。 先已说坏败等因缘受大苦故。 又论师言。 苦受能生。 所以者何。 众生为苦所逼。 以求乐故深起烦恼。 又种种乐少苦能胜。 如人具足受五欲时。 蚊蚋所侵则生苦觉色等五欲乐不如是。 又如存百子乐。 不如丧一子苦。 又生死中苦受相多。 乐受不尔。 所以者何。 多有众生在三恶趣。 生天人少。 又不须加功自然得苦。 加功求乐有得不得。 犹如田中秽草自生。 嘉苗不尔。 又因苦受起重罪业所以者何。 苦受中有瞋使经中说。 瞋为重罪。 又论师言。 不苦不乐能生。 所以者何。 是中有痴使。 痴是一切烦恼根本。 又此受细微。 是中烦恼难觉知故。 又此受是众生本性。 苦乐为客。 又此受遍在三界。 余二不尔。 又此受是长寿因。 贪此受故寿八万大劫久受苦相诸阴。 又此受与泥洹相违。 所以者何。 是中生寂灭相泥洹相故。 不复能得真实泥洹。 又此受以圣道能过。 如说因离性得解脱。 苦受乐受以世间道亦能得过。 又此受穷生死边断相续时断。 是故能生深厚烦恼。 五受根品第八十三问曰。 乐根为在何处。 乃至舍根在何处耶。 答曰。 苦乐在身。 随所得身。 乃至四禅。 余三在心。 随所得心。 乃至有顶。 问曰。 如经中说。 忧根初禅中灭。 喜根三禅中灭。 乐根四禅中灭。 舍根灭尽定中灭。 是故汝说不然。 答曰。 若汝信此经者。 则苦根应在初禅。 而汝法中初禅实无苦根。 是故不应信此经也。 问曰。 色无色界深修善法。 应无忧苦。 答曰。 三界皆苦。 上二界中虽无麁苦亦有微苦。 何以知之。 四禅中说有四威仪。 随有威仪皆应有苦。 又色界有眼耳身识。 此识中所有受名为苦乐。 从一威仪求一威仪。 故知有苦。 又经中问。 色有何味。 所谓因色生乐生喜。 色中有何过。 谓所有色无常苦败坏相。 色界有色故。 有味心有过心。 故有苦乐。 又行者于诸禅定亦贪亦舍。 必以乐受因缘故贪。 苦受因缘故舍。 故知有苦乐也。 又佛说声等是初禅刺。 觉观是二禅刺。 乃至非想非无想处有想受刺。 刺名苦义。 故知一切有苦。 又一切五阴皆名为苦。 正以恼害为苦。 如欲界受恼害故苦。 上二界受亦有恼害。 何故非苦。 如欲界说病等八行。 色无色界同说八行。 何故无苦。 又色界说光明优劣。 故知色界业亦差别。 业差别故必应当有得苦报业。 又经说。 此中有嫉妬等烦恼。 如有梵天语诸梵言。 此处是常。 汝等勿诣瞿昙沙门。 亦有梵天来难问佛。 又经中说。 入第四禅断不善法。 又经中亦说是中有邪见烦恼。 是等烦恼即是不善。 应得苦报。 何故无苦。 又论师说。 一切烦恼皆是不善。 是中云何无苦受耶。 又经中说。 诸天人爱色乐色贪色着色。 是诸天人爱乐贪着色故。 是色败坏则生忧苦。 乃至识亦如是。 故知一切未离欲人。 皆有忧喜。 又爱缘生喜。 离此爱缘必生忧悲。 凡夫无智何能有力。 得所爱缘而不生喜。 失不生忧。 如经中说。 唯得道者。 将命终时无忧喜色。 故知一切凡夫忧喜常随。 又佛自说。 不忧不喜一心行舍。 是应罗汉功德。 又六舍行唯圣所行。 非凡夫也。 凡夫或时行舍。 皆以未能知见缘故。 如经中说凡夫色中所有舍心。 皆依止色贪色不离。 故知凡夫无舍心也。 又经中说乐受中贪使。 若彼无乐受贪何处使。 汝意或谓。 不苦不乐中贪使使。 经无说处。 又上地中。 转寂灭乐大利身心。 如说是天一坐千劫。 若苦行者。 于诸威仪不能久住。 如经中说安坐七日受解脱乐。 又是中猗乐第一。 如经中说猗者受乐。 故知一切地中皆有乐也。 汝意或谓。 猗受乐异。 是事不然。 所有利益事来在身。 则名为乐。 是故猗乐不异受乐。 问曰若上界定有苦乐忧喜。 云何得与禅经相顺。 答曰。 此经违害法相。 若舍何咎。 又此中乐行寂灭不善。 不能发起麁贪麁恚。 是故说名无苦乐。 又此中苦乐细微不了。 无有刀杖等苦丧亲等忧。 是故名无。 如说色界无寒无热。 是中亦有四大。 云何当言无寒无热耶。 如说三禅众生一身一想。 是中亦有光明差别。 如说若行禅者。 不能善除睡眠戏调。 则光明不净。 又少智人名为无智。 又如世人以食中少醎名为无醎。 如是彼中忧喜不了。 故名为无。 又汝等说彼中无觉。 佛经中说想因缘觉。 是中有想云何无觉。 故知觉法乃至有顶为麁觉故。 说二禅灭。 是故上二界中亦有苦乐等。 受阴竟。 ◎◎苦谛聚行阴论中思品第八十四经中说思是行阴。 问曰。 何等为思。 答曰。 愿求为思。 如经中说。 下思下求下愿。 问曰。 以何故知求名为思。 答曰。 经中说作起故名为行。 受阴作起是名求。 如经说作起皆依于爱。 又经中说。 如一束麦置四衢道中。 六人来打。 有第七人复更来打。 比丘于汝意云何。 是为熟不。 熟已世尊。 佛言。 痴人亦尔。 常为六触入之所打。 如是打时复思后身。 是为至熟。 当知求即是思。 又说。 意思食应观如火聚。 火何所喻。 是人求后身。 后身如火。 常生诸苦故。 又经中说。 我即是动处亦是戏论。 作起依爱。 随有我处则有动念戏论。 作起依爱。 若作起法说名依爱。 当知求即是思。 又说。 若小儿从生习慈。 能起恶业思恶业不。 不也世尊。 是义名求欲造恶业。 又说业者若思。 思已是中思是意业。 思已是身口业。 思已名为求已。 又和利经中说尼延子断冷水受煖水。 死时求冷水。 竟不得而死。 生意着天。 是则以思冷故生。 故知求即是思。 问曰。 汝言求是思者。 此是爱相非是思也。 所以者何。 有因有缘经中说。 痴人所求即是爱也。 又大因经中说。 因爱故求等。 又经中说。 苦者多求。 乐者不求。 又说。 若人欲行五欲。 欲即是求。 又说爱因缘取。 先求后取。 求即是爱。 是故汝以求为思是事不然。 又汝言愿是思者。 是亦不然。 所以者何。 和利经中说不思造业业则不重。 不思名不先知。 世间亦以知为思。 如言云何智者能为是事。 谁有思者当作是事。 此语义名智者。 故知知即是思。 答曰。 愿名为集。 欲分愿名思。 如人愿言我未来世得如是身。 问曰。 若欲分愿是思者。 则无无漏思。 又思为爱因。 如经中说若知见意思食即知见断三爱。 故知思是爱因。 答曰。 汝言无无漏思。 我亦不说有无漏思。 所以者何。 作起行相故名为思。 无漏法无起作相。 故思是作起非灭法也。 又汝言思是爱因。 是亦不然。 所以者何。 思为爱果。 亦是爱分非爱因也。 以果断故说因断。 谓意思食断故三爱断。 行等因缘众皆以是答。 故知爱分是思。 爱有二种。 有因。 有果。 因名爱。 果为求。 求即是思。 问曰。 若因时名爱。 果时名思。 则思非爱分。 所以者何。 若法在因相异在果相异。 故知思非爱分。 如有因有缘经中说痴人所求即名为爱。 爱者所作即名为业。 是故思堕业相。 故与爱异。 若人贪此事故求是事。 是故从贪生求。 求即是思。 是故贪为思因。 答曰。 我先说爱分是思爱分即是爱。 但爱初起名贪。 贪已名求。 又汝言愿者。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愿是思分。 先愿名业。 后业回向。 问曰。 思与意为一为异。 答曰。 意即是思。 如法句中说恶心所作所说皆受苦果。 善心亦尔。 故知意即是思。 若意非即是思。 何者为意业。 意业名意行缘中。 是故思即是意。 虽总相说意行名思。 而思多在善不善中说。 是思有众多分。 若人为他众生求善求恶。 尔时名思。 若求未得事尔时名求。 若求后身尔时名愿。 故知一思以种种名说。 触品第八十五识在缘中是名为触。 以三事和合名触。 是非触相。 所以者何。 根不到缘。 是故根缘不应和合。 以此三事能取缘故名为和合。 问曰。 别有心数法名触。 所以者何。 十二因缘中说触因缘受。 又说触为受想行等因。 若法无者云何为因。 故知有此心数法名为触。 又六六经中说六触众。 又经中说应观无明等触。 若说成假法诸因。 不应复别说假法。 又经中有二种触。 一三事和合触。 二三事和合故触。 故知触有二种。 一有自体。 二是假名。 如日珠牛粪。 三事异火。 月珠异水。 地等异牙。 如是触异。 眼等有何咎耶。 又如诸比丘和合不异比丘。 诸阴和合不异诸阴。 二木和合不异二木。 二手和合不异二手。 众病和合不异众病。 触亦如是。 不异眼等复有何咎。 答曰。 我先说心能取缘尔时名触。 是故心时为因。 识生然后受等法生。 六六经中亦说。 尔时名触。 是有道理。 又我等不受此二种触。 常言三事和合名触。 设复有是二种触。 经违法相故亦应弃舍。 是触引经非因。 又若是触异如水火者。 作亦应异。 而实不见别有异作。 故知此触不异三事。 又若触是心数则与余心数异。 所以者何。 触是诸心数缘而触。 非触缘以生异。 故非心数法。 问曰。 以触胜故触缘。 心数非触缘。 触如受缘爱非爱缘受答曰。 触有何胜相而余心数无。 应说其相。 而实不可说。 是故非因。 受是初时爱是后时。 故受缘爱非爱缘受。 又若触是别心数法应说其相。 而实不可说。 当知不异。 又佛于异法中亦说触名。 如说若有苦恼来触人身。 又说受乐触不放逸。 受苦触不瞋。 此于受中说触名字。 又佛语箭毛鬼言。 汝触麁澁不可近身。 如世间说火触是乐。 亦说触为食。 亦言手触。 此等皆于身识所知事中说触名字。 又余处说盲不触色。 亦于色等缘中说触名字。 是触语不定故。 非别有此心数法。 若说触是心数则与触相相违。 所以者何。 佛说三事和合故名触。 故知实无别心数法。 若法来在身皆名为触。 又随能与受等心数作因。 尔时与名为触。 念品第八十六心作发名念。 此念是作发相。 故念念能更生异心。 又说。 念相能成办事。 如经中说若眼内入不坏色。 外入在现前。 是中若无能生异心念者。 则眼识不生。 问曰。 诸识知皆以念力生不。 答曰不也。 所以者何。 诸识知生不必定。 或以作发力生。 如强除欲等。 或以根力故生。 如明目者能察毫端。 或以缘力故生。 如远见灯不见其动。 或善习故生。 如工巧等。 或以谛取相故生。 如所着色。 或法自应生。 如劫尽时禅。 或以时节故生。 如短命众生恶心。 或以生处故生。 如牛羊等心。 或随身力故生。 如男女等心。 或随年故生。 如小儿等心。 或以疲倦故生。 或以业力故生。 如受诸欲。 或以定力故生。 如系心一处知识增长。 或以毕定故生。 如次无碍道必生解脱。 或以久厌故生。 如厌辛苦则思甜味。 或随所乐故生。 如对色等。 或乐观色不喜听声。 青等亦尔。 或以细软故生。 如毛入目则生苦心。 余处不然。 或以苦灭故生。 如除目患则食得味。 或以灭障故生。 如除欲等则知其过。 或渐次故生。 如因下生中因中生上。 或随所偏故生。 问曰。 若一切知识皆次第相属。 何故说无能生异心念耶。 答曰。 为外道故。 外道等说神意合故知识生。 为破此语示诸知识属次第缘。 故如是言。 若无能生异心念者。 知识不生。 所以者何。 以次第缘故则知识有因。 一一而生。 又随所偏处一一识生。 譬如伐树随倾而倒。 又先说诸识不一时生。 以是因缘故知诸识一一次第生。 又诸识法应次第而生。 不待神意和合。 如外物根茎枝叶华实次第而生。 内法亦如是。 一一知识次第而生。 是念二种。 一正。 二邪。 正谓顺理。 如说正问正难。 是名可答有理难问。 又问诸法实相无常性等。 是名为正。 又随所能成故名为正。 故知随顺道念真实念等名为正念。 又随人时念名为正念。 如多欲人不净观为正念。 心没时发相为正念。 与此相违名为邪念。 正念能生一切功德。 邪念能起一切烦恼。 欲品第八十七心有所须是名为欲。 所以者何。 经言欲欲。 以须诸欲故名欲欲。 又经中说。 欲为法本。 以欲求故得一切法。 故名法本。 又说。 若诸比丘深欲我法。 法则久住。 若一心所须名为深欲。 又如意足中言欲三昧精进三昧心三昧思惟三昧。 随心所须名欲。 是欲法以精进助修集定慧。 从此四事所须皆得名如意分。 又说。 汝欲飞去。 有一比丘常好读诵。 是人修禅得阿罗汉。 不复读诵。 有天问言。 汝常好诵。 今何故不诵。 比丘言。 我本未离欲故须欲经书。 今离三界不复须也。 所有经书禅定智慧圣人皆说是可舍法。 故知以须为欲因所须故贪于诸欲。 是名贪欲。 喜品第八十八若心好乐是名为喜。 如说众生性类相从。 喜恶随恶好善从善。 是名为喜。 问曰。 性不名喜。 所以者何。 佛知众生种种诸性是性智力。 知种种喜是欲智力。 故知性喜各异。 答曰。 久修集心则名为性。 随性生喜。 是故知久集心名性智力。 智随性生喜名欲智力。 故说众生随性相从长集恶心则好喜恶。 久集善心则喜乐善。 若寒者喜热。 是现在因缘不从性生。 是为性喜差别。 信品第八十九必定是信相。 问曰。 必定是慧相。 必定名断疑。 是名慧相。 答曰。 未自见法。 随贤圣语心得清净。 是名为信。 问曰。 若然者。 自见法已不应有信。 答曰。 然阿罗汉名不信者。 如法句中说不信者不知恩者。 名为上人。 又经中说。 世尊。 我于是事随佛语信若自见法心得清净。 是名为信。 先闻法后以身证。 作如是念。 此法真实谛不虚诳。 心得清净。 是名为信。 在四信中。 譬如病人先信师语服药差病。 然后于师生清净心。 是名为信。 是信二种。 一从痴生。 一从智生。 从痴生者。 不思善恶。 于富兰那等恶师所生净心。 从智生者。 如四信中。 于佛等生净心。 是信三种。 善不善无记。 问曰。 是不善信即是烦恼。 大地中不信法非是信也。 答曰。 非不信法信是净相。 是不善信亦是净相。 若不尔则不善受不应名受。 而实不然。 故有三种差别。 若信在根数随顺解脱。 在三十七品则定是善。 勤品第九十心行动发是名为勤。 常依余法若忆念若定。 于中发动一心常行。 是名为勤。 勤有三种。 善不善无记。 若在四正勤中是名为善。 余不名善行者。 若信不善过患。 善法利益。 然后生勤为断不善。 集善法故。 故次信根说精进根。 是勤入善法中名曰精进。 能为一切利益之本。 以此精进助忆等法。 能得大果。 如火得风多所焚烧。 忆品第九十一知先所更是名为忆。 如经中说久远所更能忆不忘。 是名为忆。 问曰。 此忆在三世中。 所以者何。 经中说。 忆一切皆宜。 又此忆在四忆处。 是四忆处亦三世缘。 何故但说缘过去耶。 答曰。 此言皆宜。 非为三世。 若心掉没则忆随二处。 是名遍行。 汝言四忆处三世缘者。 是中慧能现在缘。 非是忆也。 是故如来先说忆名。 解则说慧。 问曰。 云何异识所更异识能忆。 答曰。 忆法如是于自相续生灭法中。 即生异识还自能缘。 又知识法尔。 异识所更异识能知。 如眼识识色意识能知。 又他人所更他人能知。 如诸圣人乃至宿命余身所更。 忆力故知。 问曰。 若知先所更名为忆者。 今识等法皆应名忆。 所以者何。 是法亦行先所更故。 答曰。 识等法亦说是忆。 如佛语萨遮尼延子言汝忆本事当答。 又说。 若忆先戏乐则烦恼发。 故识等法忆本事。 故亦名为忆。 是忆从取相生。 随法取相是则忆生。 异则不生定慧。 定慧品中当说。 觉观品第九十二若心散行数数起生。 是名为觉。 又散心中亦有麁细。 麁名为觉。 以不深摄故名麁心。 如经中说。 佛言。 我行有觉观行。 是故初禅未深摄故名有觉观。 散心小微则名为观。 是二法者遍在三界。 以是心之麁细相故。 又散乱心名为觉观。 以此相故应一切处。 又未现知事以比智知。 思量应尔不尔。 是名为觉。 是故思量未现知事故。 有正觉邪觉之名。 离分别思量则名正见。 是三种知邪觉是颠倒思惟。 谓无常中常等正觉。 是未得真智。 以比相知是行者在达分善根中是说名忍。 如是等余顺道比知名为正觉。 是中若离忆相分别名现在知。 于此觉中思惟筹量。 以此因缘故如是此因缘故不如是。 是名为观。 问曰。 有说。 觉观在一心中。 是事云何。 答曰。 不然。 所以者何。 汝等自说喻如打铃初声为觉余声为观。 又如波喻。 麁者为觉微者为观。 是时方异故不应一心。 又五识无分别故。 无有觉观。 余心数品第九十三若不行善。 或邪行善名为放逸。 无别一法名为放逸也。 尔时心行名为放逸。 与此相违名不放逸。 若善心行名不放逸。 亦无别法。 又心随不善名为放逸。 随顺善法名不放逸。 善根者不贪不恚不痴。 以思量为首。 能无贪着名为不贪。 以慈悲为首。 不生忿怒是名不瞋。 以正见为首。 不谬不错是名不痴。 无一别法名为不贪。 有人言。 无贪名不贪。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无贪名无法。 无法云何与法为因。 无瞋无痴亦如是。 又与三不善根相违故但说三。 憍慢等亦应。 是不善根。 以略故说三不善根。 不善品中当说。 无记根者。 有人说四。 谓无记爱见慢无明。 有人说三。 爱无明慧。 是非佛所说。 随无记心何因缘生。 名此因缘为无记根。 又身口业多从无记心起故。 无记心名无记根。 心行时能令身心安静。 除灭麁重尔时名猗。 种种心时名舍。 若诸受中不了心行名舍。 诸禅中离苦乐任放心行名舍。 七觉中不没不动平等心行名舍。 离忧喜得平等心名舍。 四无量中离憎爱心名舍。 如是随难种法相违故。 则有无量心数差别。 成实论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