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脱道论卷第五 内容: 解脱道论卷第五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行门品之二此明求第二禅。 思惟初禅过患二禅功德。 尔时坐禅人欲乐起第二禅已。 于初禅身得自在。 何以故。 若于初禅未得自在。 虽复思惟欲除觉观。 望得二禅还复退失。 遂不堪起第二禅定。 亦复不能入于初禅。 如世尊说。 为诸比丘作山犊喻。 山犊愚痴不知食处。 未解行步。 欲诣嶮远。 便自作念。 我今当往未甞至处。 噉未甞草。 饮未甞水。 前足未立复举后脚。 蹉摇不安莫能前进。 遂不得至未甞至处。 亦不得噉未甞食草。 及不得饮未甞之水。 更复思惟。 既不能去。 政当资昔饮食如是比丘愚痴未达。 不知所行处。 不解离欲入于初禅。 不修此法不多学习。 辄自作念。 欲入第二禅离于觉观。 不解自安。 复更思惟。 我不能得入第二禅离于觉观。 欲退入初禅离欲。 愚痴比丘如彼山犊不解行步。 是故应修初禅令心得自在。 于未食时及食后时。 初夜后夜随心所乐。 随欲久近随意无碍。 为起入观。 若从一时乃至多时。 多入多出。 若从一时乃至多时。 于彼初禅成得自在。 得自在乐。 起第二禅越于初禅。 复更思惟。 此初禅麁第二禅细。 于初禅见有过患。 于第二禅见有功德。 问云何初禅过患。 答近五盖怨令觉观动。 身成懈怠心成散乱。 其一切法是为麁定。 不任为神通证。 既乐初禅不成胜分。 是初禅过患。 第二禅功德是其对治。 已观初禅过患。 复见第二禅功德。 是一切入相作意修行第二禅事。 不作意和合初禅。 不作意于觉。 不作意于观。 以从定生喜乐自在。 令心受持。 彼坐禅人如是作意。 不久觉观成灭。 以定所起喜乐自在。 令心安住。 此明二禅四枝义。 彼坐禅人觉观灭故。 成其内信。 心成一性无觉无观。 从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是地一切入功德。 觉观灭者以善分别。 觉观灭亦名断。 问云何为觉观灭。 答亦是初禅觉观过患。 及一切觉观根觉观过患。 及觉观根与觉观併除故。 成觉观灭。 复次以断下麁禅得上胜禅。 复令现次第灭。 内者现证名内。 内有三种。 一内内。 二内定。 三内行处。 云何为内内。 谓六内入。 内定者。 于自观身。 此谓内定。 内行处者。 于内自思意不出外摄义是性。 是谓内行处。 于此经中内内是可乐。 信者信正信思惟增长信此谓信。 于内定是谓内信。 内信者。 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不乱为内信相。 寂寂为味。 不浊是起。 觉观为处。 心成一性者。 谓心住正定。 此谓心成一性。 心成一性者何义。 心者是意。 一者说于念。 名性者如声论说生性。 性者说自然义。 此第二禅一心能灭觉观。 以一性得起。 此谓心成一性。 心成一性者。 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专正为相。 寂寂为味。 无浪为起。 觉观灭为处。 问信及心成一性。 何故非初禅所摄。 答初禅以觉观为浪动故。 成浊。 内信心成一性者成不清净。 如水有风浪见于面像不复清净。 如是初禅觉观为浪。 浪动浊故。 内信及心一性成不清净。 是故以禅枝非初禅所摄。 无觉无观者。 谓断觉无觉离观无观。 问觉观灭无觉无观。 此二种断觉观。 何故说二。 答觉观灭者为现内信。 心一性为因无觉无观。 为现寂寂所成喜乐妙相。 复次觉观灭者。 以此觉观见觉观过患。 断彼过患法。 无觉无观者。 断色界觉观。 复次无觉无观者有二种。 一不以觉观灭无觉无观。 以觉观灭无觉无观。 于是五识及第三禅等。 不以觉观灭成无觉无观。 第二禅以方便寂寂故。 以觉观灭成无觉无观。 是说二义。 从定生者名定。 初禅从彼智生。 第二禅成从初禅定生。 复次定者。 于第二禅与一心共生故。 定生喜乐。 喜乐者初已分别。 第二禅者依初得名。 此第二禅入正受者。 谓入第二禅。 禅者内信喜乐一心。 是名为禅。 入正受住者。 成得第二禅离于二枝。 成就二枝三种善十相具足。 二十三功德相应。 是天住是功德。 生光耀天。 如初广说。 天住者。 从定生喜乐。 越人住故名为天住。 是故世尊告比丘言。 如池生水非四方来。 亦非雨出无有时节。 是从泉出清冷浸灌盈溢流远。 如是比丘此身从定生喜乐。 令得清凉无不润泽。 从定生喜周遍身心。 犹如泉水。 彼坐禅人入第二禅其身可知。 如不从四方无流水来无天雨水。 如是觉观灭可知。 如是从泉出流。 令身成满不起波浪。 如是从定生喜乐。 此名色身令满不起乱心。 如以冷水令身清凉遍一切处。 如是从定生喜乐。 一切名色身成满足修定果报。 如是天居生光耀功德。 此第二禅有三种。 下中上。 是坐禅人修下禅。 命终生少光天寿命二劫。 修中禅生无量光天寿命四劫。 修上禅生光耀天寿命八劫。 念二禅过患。 尔时坐禅人。 已修第二禅身得自在。 第二禅麁三禅寂寂。 知二禅过患。 见三禅功德。 起第三禅。 云何二禅过患。 谓近觉观是定之怨。 与喜满相应故禅成麁。 以喜成满心大踊跃。 不能起余禅枝。 若着于喜是则为失。 若知是失则成不失。 若不堪作神通证。 若乐二禅不成胜分。 是知第二禅过患。 见第三禅功德。 是其对治。 已观二禅过患。 复见三禅功德。 是依一切入相作意。 令喜心灭。 以由喜乐受持心。 如是作意。 不久以无喜乐令心得安解三禅枝。 彼坐禅人不染喜故。 得舍念智。 以身受乐。 是圣所说。 得舍念智乐住第三禅正受。 是地一切入功德不染喜故。 喜者先已分别。 不染者断喜得舍住。 云何为舍。 是舍是护。 不退不进是心平等。 此谓舍。 于是舍有八种。 谓受舍。 精进舍。 见舍。 菩提觉舍。 无量舍。 六分舍。 禅枝舍清净舍。 五根为受舍。 有时不作意舍相。 为精进舍。 苦集我今当断成得舍。 为见舍。 修菩提觉。 是为菩提舍。 慈悲喜舍。 是为无量舍。 以眼见色不苦不喜成舍。 是为六分舍。 无染故成舍住者。 是禅枝舍。 舍念清净。 是清净舍。 于此八舍除受舍。 余七舍法。 是为平等舍。 复次有三种舍。 一相应乘。 二少经营。 三无经营。 于一切禅行是禅平等方便。 不急疾不迟缓。 是名相应乘舍。 此下舍近第二禅。 能断大踊跃心。 若心无经营。 是名少经营舍。 此舍近第三禅。 是其能断一切踊跃心。 以不动身心。 无经营事心。 是名无事舍。 此舍近第四禅。 舍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平等为相。 无所着为味。 无经营为起。 无染为处。 问何故说此舍于此禅。 非第二禅及初禅。 答是处喜满未灭心着。 以缘喜乐是故未灭。 以大踊跃充遍身心。 是故于二种禅不说舍。 以不满故。 于此第三禅无喜染故。 以灭相着故成起禅枝。 以由禅枝自在故。 说舍念正智。 云何为念。 念随念彼念觉忆持不忘。 念者念根念力正念此谓念。 问念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答随念为相。 不忘为味。 守护为起。 四念为处。 云何为智。 知解为慧。 是正智此谓为智。 于是正智有四种。 有义智。 自相智。 不愚痴智。 行处智。 于是有义智者有四威仪。 自相智者。 入于空处。 不愚痴智者。 知于世间八法。 行处智者。 谓于事处。 于此经中行处智是可取。 问智者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答不愚痴为相。 缘着为味。 择取诸法为起。 正作意为处。 问何故此念正智一切处不妙。 答若人失念不起正智。 不堪起禅外行。 问何故说第三禅。 不说第二禅及初禅。 答于此喜为首。 麁禅枝灭故。 正定细故。 此定入细处。 以此正智堪能起第三禅。 是故以禅枝自在。 复次此禅易起到彼乐处。 最气味地亦作愚心。 是名着处。 是故于此禅。 知得自在堪为断喜。 又说喜乐者共为亲友。 是故此念智分别。 无喜有乐于事成住。 如彼犊子随逐其母。 不捉两耳触突随母。 如是无喜有乐。 以念智分别乐得住行处。 若不缓分别。 反入于喜成禅退分。 以此禅枝自在故说念智。 以此舍念智成就。 是故说有舍念智以身受乐。 问云何心乐。 答心摄受是心乐。 从心触生摄受是心乐受。 是谓为乐。 问云何身。 答想阴行阴识阴。 此谓为身。 此乐以身受谓身受乐。 问何故此乐无喜。 非以身为受。 答于第三禅乐根灭。 何故世尊说于第三禅乐根灭是乐圣人所说。 圣者佛及弟子。 开合制教分别显示。 此谓圣所说。 问何故圣说于此身非余处。 答此第三禅易起到彼乐处。 彼无受乐。 圣者向于乐住。 是圣人成就。 是故圣人说此禅胜成舍。 有念乐住者舍念乐。 此已分别成就。 入住第三禅。 第三者依第二名为第三。 第三禅者是舍念正智乐一心。 此谓禅成就。 入住者彼已得第二禅。 离一分五分。 成就三种善。 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 天居生遍净天。 如初禅广说。 天居者无喜乐住。 越人住名天居。 是故世尊告诸比丘。 如是比丘。 于郁波罗池花。 分陀利池花。 若郁波罗花。 波头摩花。 分陀利花。 水生水增长。 从水起住水中。 从根至首以令水满其中。 如是比丘。 此身以无喜乐令满润泽。 以无喜之乐遍满身心。 于是如郁多罗波头摩分陀利花从水而起。 如是入第三禅。 其身当知如藕生水。 从根至首一切皆满。 如是入第三禅。 其身以无喜之乐。 遍满身心修定果报。 如是天居生遍净天功德。 此第三禅亦成三种。 谓上中下。 于是坐禅人修行下禅。 命终生少净天。 彼寿命十六劫。 修行中禅生无量净天。 彼天寿命三十二劫。 修行上禅生遍净天。 寿命六十四劫。 念三禅过。 尔时坐禅人。 如是已作。 第三禅身得自在乐。 起第四禅越第三禅。 第三禅麁第四禅妙。 见第三禅过患。 复见第四禅功德。 云何三禅过患。 谓近喜为怨。 正定以乐枝麁。 不能堪忍为得神通。 第三禅不成胜分。 如是见第三禅过患。 见第四禅功德。 是其对治。 彼坐禅人。 如是已见第三禅过患。 见第四禅功德。 唯彼作一切入相作意。 令现灭乐灭。 以由舍心受持如是作意不久。 以由舍心得安解四禅枝。 彼坐禅人断乐故。 先已断苦故。 以初喜忧尽故。 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住第四禅。 是地一切入功德。 断乐者名身乐断。 断苦者名身苦断。 前喜忧灭者。 喜名心乐。 忧名心苦。 皆尽灭也。 问乐苦忧已断何处灭。 答初禅时灭。 于此第四禅。 佛说苦灭。 问何处苦根起无余时灭。 答佛告比丘。 初禅成就离欲。 是处苦根起无余时灭。 问何故于初禅苦根灭。 答以喜满故身乐。 身乐故苦根灭。 以断对治故。 是故于初禅苦根灭。 于第二禅忧根灭。 成断忧根。 如佛所说。 何处喜根起无余时灭。 于此比丘觉观灭故。 第三禅正受住。 是处忧根起无余时灭。 何故第二禅忧根灭。 若有觉观久随觉观。 成身懈怠成心懒惰。 若心懒惰忧根即起。 于第二禅觉观灭。 说忧根灭。 于第三禅是处乐灭。 如世尊说。 何处乐根起无余时灭。 于此比丘厌于喜故。 第三禅入正受住。 是处乐根已起无余时灭。 问何故于第三禅乐根灭。 答喜灭故喜为因乐成灭。 是故于第三禅乐根灭。 问若苦乐忧于三禅处已灭。 何故于此四禅说灭。 答三禅是四禅道路。 于三禅已灭受。 是故于第四禅说灭。 复次以不苦不乐受。 为现对治。 是故说苦乐对治不苦不乐受。 复次四禅共对治受收合故。 复次舍烦恼现无余断。 不苦不乐受者。 意不摄受心不弃舍。 此谓不苦不乐受。 不苦不乐受者。 何相何味何起何处。 中间为相。 住中为味。 除是起喜灭是处。 云何舍念清净者。 是谓中性为舍。 此谓为舍。 念者谓念随念正念。 此谓为念。 以舍为念成分明清白。 此谓舍念清净。 问何故此念以舍分明清白。 答此舍离一切烦恼故。 受相似相应故。 成不动无经营。 以此无经营与舍相应故。 此念至无动成无经营。 是故此念已舍成分明清白。 四者依彼三禅。 此第四成就。 入定者此谓四禅舍念一心。 此谓禅成就。 入住者。 成得彼第四禅。 离一分三分。 成就三种善。 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 报居天上生果实天。 功德如初广说。 天居者舍乐住出于人住。 此谓天居。 是故世尊告诸比丘。 有人坐以白叠覆身。 从头至足。 一切身分无处不着。 如以白叠无不覆处。 如是比丘以清白心。 令满一切身分。 以清白心无所不着。 譬如有人白叠自覆。 是坐禅人亦复如是。 离一切上烦恼。 在第四禅可知。 如以白叠覆身。 从头至足不寒不热时节调和身心清净。 如是入第四禅不苦不乐。 是为舍乐。 令满于身修定果报。 如是天居生果实天功德。 修第四禅命终凡夫。 生果实天。 若心厌患生无想天。 寿命五十劫。 若沙门或生果实天。 或生五净居处。 如是果实功德。 问何故于三禅处下中上。 说果地胜不说第四禅。 答依三禅所得有麁有妙。 是故以胜枝说果地胜。 此第四禅已到妙枝彼岸。 从此更无妙枝。 是故于此无胜果地念四禅过。 尔时坐禅人。 于第四禅已得自在乐。 游虚空定越于色界。 复更思惟。 色定麁虚空定细。 彼坐禅人见色过患。 复见虚空定功德。 云何色过患。 如取器仗相打斗诤。 两舌妄语截手脚等。 种种诸事。 眼痛疾患寒热饥渴诸苦。 是谓色欲过患。 云何第四禅过患。 此近喜成怨依于色事。 是名为麁。 于是着乐不成胜分。 依虚空寂寂解脱。 于此定成麁。 于色见第四禅过患。 见虚空定功德。 是其对治。 彼坐禅人如是已见于色。 及见第四禅过患。 已见虚空定功德。 念入第四禅明无边虚空定。 从此定起除地一切入相。 修虚空定地相成失。 于虚空所作事无边作意。 若如此现作意不久地相成失。 从地相心起成越于虚空。 以虚空入相自在心得安。 彼坐禅人已起。 一切色相有对想灭。 于种种想不作意故。 正受入住无边空处。 一切者。 说于无余起。 色相者。 云何色相。 入色界定想智正智。 此谓色相。 越者。 从此起有对想灭者。 云何是有对想。 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 此谓有对想。 灭者。 彼种种想尽不作意者。 云何种种想。 不入定人。 或意界和合。 或意识界和合想智正智。 此谓种种想。 此种种想不作意。 此谓种种想不作意。 问何故止说越想。 不说受行识。 答若越于想。 彼一切皆亦成越。 何以故。 若不离想心不得越。 复次世尊欲说越色事。 说越色想。 一切定事皆由想故。 问若不尔。 入色定有对想种种想非为无也。 答有人入色界定。 有对想有种种想。 以断故。 问何故于彼不修道。 答为厌于色。 是故于彼不灭于彼不尽故。 入初禅声是其刺如是。 佛所说于此为厌色以修行道。 是故于此成断。 于此断故。 无色定不动行想。 寂寂解脱想。 如迦兰郁头蓝弗入无想定。 五百车从前去来不见不闻。 是故说于处灭。 于是起一切色想。 说断色界法有对想。 灭种种想。 不作意者。 说断欲界法。 复次越一切色想者。 说得无色界。 有对想灭者。 说断彼定外乱。 为显现无动种种想。 不作意者说断定内乱。 说显现寂寂解脱相。 问无边虚空者云何为空。 答是空入空界空穴。 不为四大所触。 此谓为空。 于空正安心令满无边。 此谓无边。 无边空者。 是无边空入。 入虚空处心心数法。 此谓虚空入。 虚空入者何义。 是虚空无边性。 是无边性空处。 此说虚空义。 如住天处名天处。 彼虚空处定。 此谓虚空处入。 正住者得虚空处定。 越色事三分。 成就三种善。 十相具足二十二功德相应。 寂寂居住修定果报。 此功德生虚空处。 如初广说。 功德生虚空者。 已修虚空处。 命终生虚空天。 寿命二千劫。 念虚空定过。 尔时彼坐禅人。 于虚空处已得自在乐。 起识一切入定。 越虚空一切入。 思惟虚空定麁。 见识处细。 复见虚空过患。 复见识处功德。 云何虚空过患。 此定近色为怨。 于虚空定是事成麁。 与有对想种种想不相远离。 成彼念着不得胜分。 如是见虚空过患。 是识一切入功德。 是其对治。 明无边识定治彼坐禅人已见如是虚空过患。 已见识处功德。 安详念入安祥念起。 修虚空识令满作意。 令识无边。 由识处想心受持。 如是现作意。 不久从虚空处想。 心起越于识处。 由识处想而心得安。 彼坐禅人起一切虚空故。 思惟无边识。 成就入正受。 于一切识处住。 一切者。 说于无余。 越虚空处者。 越虚空处。 越者谓正度。 是谓越一切虚空处。 无边识者。 唯彼虚空以识作意令满无边。 是谓无边识处。 问色非色法。 云何执为无边。 答唯无色法故成无边。 何以故。 非色之法无有边际。 不可得故。 复次虚空无边故说无边。 无边者。 作无边意故成无边。 是故不妨识。 入处者是入识处。 心心数法。 此谓识处。 识处者何义。 是识无边。 此谓识无边。 识处者。 如天住处名天处。 此识已受持定。 此谓识处定。 入正受处者。 得彼于识处定者越虚空事。 三分成就。 以三种善十相具足。 二十二功德相应。 住于寂寂修定果报。 是功德生识处。 如初广说。 生识入功德者。 修行识处入。 命终生识处天。 寿命四千劫(识入已竟)。 念无边识定过。 患尔时坐禅人已得识处。 自在欲起无所有处定越于识处。 复更思惟。 识处定麁。 无所有处定细。 复见识处过患。 复见无所有处定功德。 云何识处过患。 此定近虚空为怨。 识事为麁。 以思惟无边想成彼念着。 不得胜分。 无所有处功德。 是其对治。 彼坐禅人如是已见识处过患。 复见无所有处功德。 从识处定安详而起。 彼识不复修行。 不复分别。 成失彼识。 已见无所有处相自在。 心愿受持如是现作意。 不久从识处想起。 以由无所有处想。 其心得安。 彼明无边识定。 坐禅人越一切识处。 见无所有入正受处住。 一切者说于无余。 越识处者。 成越此识超入正度。 此谓越一切识处。 无所有者。 不复修行。 不复分别成失彼识但见无所有。 此谓无所有处。 入无所有处定。 心心数法。 此谓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者何义。 是识无性是无所有。 无所有处者。 说受持言无所有受持正定。 此谓无所有处定。 入正受住者。 成得无所有定。 越识事三分。 成就三种善。 十相具足。 二十二功德相。 应住于寂寂修定果报。 是功德生无所有处。 如初广说。 生无所有功德者。 修行无所有处定。 命终生无所有天。 寿命六千劫(无所有定竟)。 念无所有处过患。 尔时坐禅人。 于无所有处已得自在。 欲起非想非非想处定越无所有处。 复更思惟无所有处麁。 见非想非非想处细。 复见无所有处过患。 复见非想非非想处定功德。 云何无所有定过患。 此定近识为怨。 与分明想共故成麁。 成彼念着不得胜上。 如是见无所有处过患。 复见非想非非想入功德。 是其对治。 复次见此想是患是痈是刺。 无想是政是寂寂是妙。 所谓非想非非想。 彼坐禅人如是已见。 念入无所有处安详而起。 彼无所有处寂寂作意修行余定。 如是现作意。 不久从无所有处想心起。 由非非想处想而心得安。 彼明非非想定。 坐禅人越一切无所有处故。 成就入住非非相处。 一切者说于无余。 越无所有处者。 成越无所有处超入正度。 此谓越一切无所有处。 非非想者。 彼无所有处。 寂寂作意修行余定。 此谓非非想处非非想处者。 入非非想处心心数法。 是谓非非想处。 非非想处者何义。 灭分明想故。 成于无想细想有余故。 成非想非非想是其处。 是谓非非想。 入正住者。 成得非非想处定。 越无所有处三分。 成就三种善。 十想具足。 二十二功德相应。 住于寂寂明修定果报。 以是功德生非非想天。 如初广说。 是功德生非非想天者。 修行非非想处定。 命终生非非想天。 寿命八万四千劫。 问何故说非非想处。 何故不说为识处。 答离无边执故。 起想细故。 不成识处。 问何故依此定不成漏尽。 答离分明想。 不堪得见道。 复次此定最细微。 非非想不能分别。 是故不成漏尽处(非非想定已竟)。 重明上义。 问于是定处云何散句。 答所谓灭声。 颠倒起越外行觉受疑不应得。 灭者入初禅语言断。 入第四禅。 出入息断。 次第灭声者。 若人入定。 闻有音声不得言说。 何以故。 是入定人。 耳识不和合故。 复次入色定人。 是声成乱。 如世尊所说。 入禅人声是其刺。 颠倒者。 入地一切入。 于非地想而作地想。 问若然何故不成颠倒。 答此四颠倒想不异故。 知此地想是其相。 是故不成颠倒。 起者以五因缘从于定起。 以威仪苦以最多境界以障碍起。 以方便不平等以随意。 若入无色定。 以最多境界不得起。 住不动故。 入灭禅定及入果定。 以初作行得起。 不以余因。 越者。 越有二种。 分越事越。 从色禅越色定。 是谓分越。 从色禅越无色定。 复从无色定越无色定。 是谓事越。 外行者。 一切定外行成就五分。 觉者第二禅等性。 除无间成无觉观。 受者第四禅等性。 除无间共舍起。 有人乐相似无间。 疑者。 未断一切贪欲等盖。 住非非想处。 说于有余。 如畏毒蛇上树。 有四种人不得起定。 必堕恶趣。 无因作五逆邪见(散句已竟地一切入已满)。 问云何水一切入。 何修何相何味何起何功德。 云何取其相。 答心缘水相。 此谓水一切入。 心住不乱。 此谓修行。 于水一切入专意为相。 不除水想是味。 心不作二意是处。 于水一切入不共五功德。 于地出没自在。 于地出宫殿。 令动令降雨。 令身能起水。 令化江海。 于地一切入所说功德。 亦共有明修水一切入。 处处皆见水。 云何取其相者。 若取水一切入。 于水现取相。 若自然水。 若自作水。 于是旧坐禅人。 于非水处取水相。 彼人处处见水。 若于井于瓶。 若于池沼江湖淮海。 是其所观随意即见。 彼分水相得起。 不如新坐禅人。 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 不能于非作处明修水一切入方便。 彼坐禅人。 从初以观如是寂寂处。 若寺舍若石室若树下。 是处不闇不日光炙。 无尘无风。 无蚊蚋等。 无诸障碍。 于如是处。 若钵若瓫埋净地中。 令与地平。 周回一寻。 盛以两水。 不杂以余色。 水令满钵瓫。 应于此处作意水想。 以三行取相。 以平等观。 以方便。 以离乱。 余事如地一切入。 广说至非非想处(水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火一切入。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取相。 答心于火相。 此谓火一切入。 彼时心住不乱。 此谓修行。 火相巧于放意为相。 不除火想为味。 作意无双为处。 何功德者。 不共五功德。 于火一切入经营。 起烟炎以光明想起。 灭余色光随意所烧。 以作光明晓了于火界。 如地一切入所说功德。 因修火一切入。 处处皆见火。 云何取其相者。 若现取火一切入。 于火取相。 或于自作处。 或自然处。 于是旧坐禅人取于自然相。 彼处处见或草火或薪火或林火或屋火。 炽燃焰盛。 从此为初。 以作于观。 或自乐不乐。 即见彼分火相得起。 不如新坐禅人。 新坐禅人唯于作处取相。 不能于非作处。 彼修火一切入方便。 新坐禅人从初经营。 断截樵薪。 于清净处积聚焚烧。 或日出时或日入时。 从下焚烧。 于草薪皆不作意。 于上生烟火皆不作意。 于聚焰中现作火想。 以三行取相。 以平等观。 以方便。 以离乱。 如初广说(火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风一切入。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取其相。 答心于风相。 此谓风一切入。 修心住不乱。 此谓修风一切入。 放意为相。 不除风想为味。 作意无双为处。 何功德者。 不同三功德。 于风一切入风行自在。 能令风起。 作意受持令清凉。 如地一切入所说功德。 修风一切入方便。 云何取其相者。 新坐禅人现取风一切入。 以二行取于风相。 或见或触。 云何。 以见取相彼坐禅。 人或甘蔗园。 或于竹林或多草处。 以风鼓动。 彼已见作风想。 以三行取相。 以平等观。 以方便。 以离乱。 如是已见取相。 云何以触取相。 新坐禅人如是寂寂。 坐处作意想。 随风来处。 是处穿壁作孔。 竹荻为筒安置其内。 当筒处坐。 使风触其身。 作意取风相。 如是以触取相。 若旧坐禅人于处处分即见风相起。 若行住坐卧风触其身。 随风所动于初已作观。 若自乐不乐。 即见彼分风相得起。 不如新坐禅人(风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青一切入。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取其相。 答心于青相。 此谓青一切入。 修彼心住不乱。 此谓修。 于青相放意为相。 不除青想为味。 作意无双为处。 何功德者。 不同五功德。 于青一切入。 心缘随逐。 得净解脱。 得青除入如青花。 心受持令化种种青色。 修青一切入。 处处皆见青。 云何取其相者。 取青一切入相。 若作处若自然处。 旧坐禅人取不作处相。 彼坐禅人于处处见。 或青花或青衣或青色。 于其目前常见。 随若乐若不乐。 即见彼分青相得起。 不如新坐禅人。 新坐禅人取于作处相。 不能取非作处。 修青一切入方便。 彼坐禅人于衣于板于壁处。 以阿多思花色青色。 以此色作曼陀罗花。 或三角或四角。 以异色绕其外。 于此作青相。 以三行取相。 以平等观。 以方便。 以离乱。 余如初广说(青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黄一切入。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取相。 答心于黄相。 此谓黄一切入。 修彼心住不乱。 此谓修。 于黄一切入放意是相。 不除黄想为味。 作意无双为处。 何功德者。 不同五功德。 于黄一切入。 心随逐得净解脱。 得黄除入作意。 如金花种种黄色。 修黄一切入。 处处皆见黄。 云何取彼相者。 现取黄一切入。 取于黄相。 若自作处。 若自然处。 于是取非作处相。 彼坐禅人于处处见。 或黄花或黄衣黄色。 从此常见。 随乐不乐。 即见彼分黄相得起。 非如新坐禅人。 新坐禅者取于已作处相。 不能于非作处。 修黄一切入方便。 彼坐禅人或衣或板或壁。 以迦尼罗花色黄色。 作曼陀罗花。 或三角或四角。 异色绕其外。 于彼作黄相。 以三行取相。 以平等观。 以方便。 以除乱。 余如初广说(黄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赤一切入。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取其相。 答心于赤相。 此谓赤一切入。 彼修心住不乱。 此谓修。 于赤相放意为相。 不离赤想为味。 作意无二为处。 何功德者。 不共四功德。 于赤一切入随心得净解脱。 得赤除入。 化种种赤色。 不共功德者。 如说于地一切入。 修赤一切入处处皆见赤。 云何取其相者。 现取赤一切入。 取于赤相。 若作处若自然处。 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 于处处见相。 或赤花或赤衣或赤色。 从此为初常见。 随乐不乐。 即见彼分赤相得起。 不如新坐禅人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 不能于非作处。 修赤一切入方便。 彼坐禅人或衣处或板或壁处。 如槃偷时婆花生赤色。 或以朱丹作曼陀罗花。 或三角或四角。 以异色界其外。 于此作赤相。 以三行取相。 以平等观。 以方便。 以离乱。 如初广说(赤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白一切入。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取其相。 答心于白相。 此谓白一切入。 彼修心住不乱。 此谓修。 于白相放意为相。 不离白想为味。 作意无二为处。 何功德者。 不共八功德。 于白一切入。 随心得净解脱。 得白除入。 伏懈怠眠。 除闇作明。 白一切入。 得起天眼。 余功德如地一切入所说。 修白一切入。 处处皆见白。 云何取其相者。 现取白一切入。 于白取相。 若作处若自然处。 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 彼于处处见相。 或白花或白衣或白色。 或月光或日光或星色或镜圆。 从彼为初常见。 随乐不乐。 即见彼分。 白相得起。 不如新坐禅人。 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 非不作处取相。 修白一切入方便。 彼坐禅人。 或于衣处或板或壁处。 以太白星等色。 以此色作曼陀罗花。 或三角四角。 以异色界其外。 于此作白相。 以三行取相。 以平等观。 以方便。 以离乱。 如初广说(白一切入已竟)。 问云何光明一切入。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取其相。 答心作光明相。 此谓光明一切入。 彼修心住不乱。 此谓修。 光明放意为相。 不离光明想为味。 作意无二为处。 何功德者。 与白功德等。 修光明一切入。 处处见光明。 云何取其相者。 现取光明一切入。 于光明取相。 若作处若自然处。 旧坐禅人于自然处取相。 彼于处处见相。 或月光或日光。 或灯光或珠光。 从彼初常见。 随乐不乐。 即见彼分光明即起。 不如新坐禅人。 新坐禅人于作处取相。 不能于非作处。 修光明一切入方便。 彼坐禅人如是或作东西壁。 坐令水满钵。 安置日光所至处。 从彼水光起曼陀罗。 从曼陀罗光起着壁光。 于此见光明相。 以三行取相。 以平等观。 以方便。 以离乱。 如初广说(光明一切入已竟)。 解脱道论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