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实论卷第七 内容: 成实论卷第七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不相应行品第九十四心不相应行。 谓得不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处命根生灭住异老死名众句众字众凡夫法等。 得者。 诸法成就为众生故有得。 众生成就现在世五阴名为得。 又过去世中善不善业未受果报众生成就是法。 如经中说是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 问曰。 有人言。 过去善不善身口业成就。 如出家人成就过去戒律仪。 是事云何。 答曰。 是皆成就。 所以者何。 经中说。 若人为罪福。 即是已所有二事常追其身。 犹影随形。 又经中说。 殃福不朽谓能得果。 若不成就罪福业者。 不应得果。 则失诸业。 问曰。 过去律仪不应成就。 所以者何。 汝言过去法灭未来未有。 现在不能常有善心。 云何成就戒律仪耶。 答曰。 是人现在律仪成就非过去也。 如以现染故染。 如是以现在戒故名为持戒。 不以过去。 但以先受不舍故名成就过去。 问曰。 有论师言。 众生成就未来世中善不善心。 是事云何。 答曰。 不成就。 所以者何。 未作业已得故。 是故未来不成就。 是名为得。 无别有心不相应法名为得。 与此相违名为不得。 亦无别有不得法也。 无想定者。 无此定法。 所以者何。 凡夫不能灭心心数法。 后当说。 是心心数法微细难觉故名无想。 无想处亦如是。 灭尽定者。 心灭无行故名灭尽。 无有别法犹如泥洹。 命根者。 以业因缘故五阴相续名命。 是命以业为根故说命根。 生者。 五阴在现在世名生。 舍现在世名灭。 相续故住。 是住变故名为住异。 非别有法名生住灭。 又佛法深义。 谓众缘和合有诸法生。 是故无法能生异法。 又说。 眼色等是眼识因缘。 是中不说有生。 是故无生无咎。 又说生法等一时生。 若法一时生即灭。 是中生等何所为耶。 应思是事。 又十二因缘中。 佛自说生义。 诸众生处处生受诸阴名为生。 是故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 亦说。 五阴退没名死。 亦说。 诸阴衰坏名老。 无别有老死法。 名众者从字生名。 如言某人随字成义名句。 诸字名字。 有人言。 名句字众是心不相应行。 此事不然。 是法名声性法入所摄。 问曰。 凡夫法是心不相应行。 是事云何。 答曰。 凡夫法不异凡夫。 若别有凡夫法。 亦应受别有瓶法等。 又数量一异合离好丑等法。 皆应别有。 外瓶书中说瓶异瓶法异。 因瓶法知是瓶色异色法异。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法名自体。 若汝谓凡夫法异。 则色自无体。 应待色法故有。 是事不然。 是故汝不深思故说别有凡夫法。 有诸论师习外典故造阿毗昙。 说别有凡夫法等。 亦有余论师说别有如法性真际因缘等诸无为法故。 应深思此理。 勿随文字。 苦谛聚竟。 集谛聚业论中业相品第九十五论者言。 已说苦谛竟。 集谛今当说。 集谛者。 诸业及烦恼。 是业有三种。 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者。 身所作名身业。 是业三种夺命等不善。 起迎礼拜等善。 断草等无记。 问曰。 若身所作名身业者。 瓶等物亦应是身业。 身所作故。 答曰。 瓶等是身业果。 非是身业。 因果异故。 问曰。 不应有身业。 所以者何。 身所动作名为身业。 有为法念念灭故不应有动。 答曰。 是事念念灭品中已答。 所谓法于余处生时损益他。 是名身业。 问曰。 若尔者。 身即身业以余处生故。 非身所作名为身业。 答曰。 身是作业之具。 身于余处生时集罪福名为业。 是故身非业也。 问曰。 集罪福是无作。 身作云何。 答曰。 身余处生时有所造作。 名为身作。 问曰。 是身作或善或不善。 而身不然。 是故非身所作。 答曰。 随心力故。 身余处生时能集业。 是故集名善不善。 非直是身。 口业亦尔。 非直音声语言以心力随音声语言所集善恶是名口业。 意业亦如是。 若决定心我杀是众生。 尔时集罪福亦如是。 问曰。 如从身口别有业。 意与意业为即为异答曰。 二种。 或意即意业。 或从意生业。 若决定意杀众生是不善意。 亦是意业。 是业能集罪胜身口业若未决定心是意则与业异。 问曰。 已知作相从作生异集业。 何者为相。 答曰。 是即名无作。 问曰。 但身口有无作。 意无无作。 答曰。 不然。 所以者何。 是中无有因缘。 但身口业有无作。 而意无无作。 又经中说二种业。 若思若思已。 思即是意业。 思已三种。 从思集业及身口业。 是意业最重。 后当说。 从重业所集名无作。 常相续生故。 知意业亦有无作。 无作品第九十六问曰。 何法名无作。 答曰。 因心生罪福。 睡眠闷等。 是时常生。 是名无作。 如经中说。 若种树园林造井桥梁等。 是人所为福昼夜常增长。 问曰。 有人言。 作业现可见。 若布施礼拜杀害等是应有。 无作业不可见故无。 应明此义。 答曰。 若无无作则无离杀等法。 问曰。 离名不作。 不作则无法。 如人不语时。 无不语法生。 如不见色时。 亦无不见法。 答曰。 因离杀等得生天上。 若无法云何为因。 问曰。 不以离故生天。 以善心故。 答曰。 不然。 经中说。 精进人随寿得福多。 故久受天乐。 若但善心云何能有多福。 是人不能常有善心故。 又说。 种树等福德昼夜常增长。 又说。 持戒坚固若无无作。 云何当说福常增长及坚持戒。 又非作即是杀生。 作次第杀生法生。 然后得杀罪。 如教人杀。 随杀时教者得杀罪。 故知有无作。 又意无戒律仪。 所以者何。 若人在不善无记心若无心。 亦名持戒。 故知尔时有无作不善律仪亦如是。 问曰。 已知有无作法非心。 今为是色。 为是心不相应行。 答曰。 是行阴所摄。 所以者何。 作起相名行。 无作是作起相故。 色是恼坏相非作起相。 问曰。 经中说六思众名行阴不说心不相应行。 答曰。 是事先以明。 谓有心不相应罪福。 问曰。 若无作是色相有何咎。 答曰。 色声香味触五法非罪福性故。 不以色性为无作。 又佛说。 色是恼坏相。 是无作中恼坏相不可得故非色性。 问曰。 无作是身口业性。 身口业即是色。 答曰。 是无作但名为身口业。 实非身口所作。 以因身口意业生故。 说身口意业性。 又或但从意生无作。 是无作云何名色性。 又无色中亦有无作。 无色中云何当有色耶。 问曰。 何等作能生无作。 答曰。 从善不善作业。 能生无作。 非无记以力劣故。 问曰。 几时从作生无作。 答曰。 从第二心生。 随善恶心强则能久住。 若心弱则不久住。 如受一日戒则住一日。 如受尽形则尽形住。 故不故品第九十七问曰。 经中说故作业不故作业。 云何名故不故耶。 答曰。 先知而作名为故作。 与此相违名不故作。 问曰。 若不故作不名为业。 答曰。 有是业但心故作业则有报。 又决定心作业名故。 不决定心作名不故。 如卒语名不故。 不卒语是名故。 如经中说汝有过失我当数。 若卒语我则不数。 乃至三问。 若先无作心而作。 如人行时。 践蹈杀虫是名不故。 是不故业以不集故不能生报。 业有四种。 有作不集。 有集不作。 有亦作亦集。 有不作不集。 作不集者。 如作杀等业后则心悔。 作施等业后亦心悔。 又起作业心不复忆。 是名作非集。 集不作者。 若他作杀等则心生喜。 他作施等心亦生喜。 亦作亦集者。 若作杀等罪施等福亦心生喜。 不作不集者。 亦不作亦不生喜。 于是中。 亦作亦集是必受报。 如经中说若业亦作亦集。 是业必受果报。 是故作集业。 若现受报。 若生受报。 若后受报。 问曰。 若故作集业必受报者。 则无解脱。 答曰。 业虽故作得真智故不复更集。 譬如焦种不能复生。 问曰。 佛盐两经中说。 有人造地狱报业。 现世轻受。 答曰。 若重恶业能现轻受。 何故不能令都尽耶。 若人不能具修真智。 则恶业得便。 故现在世少受果报。 问曰。 阿罗汉虽具修真智。 亦受恶报。 答曰。 深修善法则障不善。 是故若人于百千世集戒等善业。 则不善业不能得起。 犹如诸佛一切智人。 余人不能如是。 故为不善业所得便。 故阿罗汉虽具修真智。 以宿业故亦受恶报。 问曰。 经中亦说佛受谤等不善业报。 答曰。 佛一切智人无恶业报。 以断一切不善法根本故。 但以无量神通方便现为佛事不可思议。 如增一阿含中说有五事不可思议。 业有二种。 定报不定报。 定报业者。 若多若少必当受报。 不定业者可令都尽。 问曰。 云何名定报业。 何等是不定报业。 答曰。 经中说五逆罪是定报业。 问曰。 但五逆罪是定报业。 更有余耶。 答曰。 余业中亦有定报分。 但不可得示。 或以事重故有定报。 如于佛及佛弟子。 若供养若轻毁。 或以心重故有定报。 如人以深厚缠杀害虫蚁。 重于杀人。 如是等余业亦有定报。 问曰。 若五逆罪可令薄者。 何故不能使都尽耶。 答曰。 此罪法尔。 不可都尽。 如须陀洹虽至懈怠不到八生。 又五逆罪以坚重故不可都尽。 如王法中有重罪者。 可得令轻不可全舍。 轻重罪品第九十八问曰。 经中说有轻重罪业。 何谓轻重。 答曰。 若业能得阿鼻地狱报是名重罪。 问曰。 何等业能得此报。 答曰。 若业破僧必受此报。 所以者何。 别离三宝令僧宝离佛宝亦碍法宝。 又生上邪见故能起是业。 亦深嫉恚佛故起此业。 亦久集恶性深贪利养故故起此业。 又此人说非法是法时。 障多众生行诸善法。 故名重罪。 问曰。 但破僧罪得阿鼻地狱报。 更有余耶。 答曰。 余业亦有。 若言无罪无福供养父母及诸善人无有果报。 是等邪见亦得此报。 又使他人堕此邪见。 令多众生造诸恶故。 亦受此报。 又能作如是邪见经书。 如富兰那等诸邪见师害正见故。 开多众生为恶因缘。 又谤贤圣罪亦得此报。 如说八万四千岁一胁受苦。 又如法句中说。 圣人以法寿。 以此法教化。 钝根依恶见违逆如是语。 如刺竹结实则自害其形。 是人堕地狱。 首下足在上。 以恶心恶口。 诽谤贤圣者。 是人堕十万尼罗浮地狱。 三十六及五阿浮陀地狱。 又杀生等若事重心重。 是罪亦堕阿鼻地狱。 与重相违。 是名为轻。 于炙大炙等诸浅地狱畜生饿鬼。 及人天中受不善报。 是名轻罪。 大小利业品第九十九问曰。 经中说有大小利业。 何者为大利业。 答曰。 随以何业能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最大利报业。 次业能得辟支佛道。 次业得声闻道。 次业得有顶报寿八万大劫。 是生死中最大业报。 次业得无所有处寿六万劫。 如是次第乃至梵世寿命半劫。 次欲界他化自在天受天数万六千岁。 乃至四天王受天数五百岁。 如是人中四天下各随业受报。 如是畜生饿鬼地狱。 亦有小利业。 问曰。 何等业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答曰。 檀等六波罗蜜具足。 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此善业次第转薄。 得辟支佛菩提。 转薄得声闻菩提。 若行增上四无量心。 得生有顶。 行四无量次第转薄次生下地。 行四无量心小转薄。 及随定戒因缘故生色界。 以布施持戒修善因缘故生欲界。 是施等业随福田厚薄故有差别。 若于诸佛福田中行。 是则最胜。 次于辟支佛等福田中行。 次第转少。 问曰。 为智福田胜。 断福田胜。 答曰。 若智能达法相。 谓必竟空此则为胜。 所以者何。 如佛以智故于弟子中胜。 不以断故。 如杂藏中说。 若扫僧房地如一阎浮提。 不如扫佛塔犹如一掌处。 有一切智慧皆为断故。 若诸菩萨久处生死。 皆为善断。 善断者。 谓自断结亦断众生。 是诸结皆以智渐断。 故知智慧福田于断为胜。 问曰。 若利根须陀洹钝根斯陀含。 是二福田何者为胜。 答曰。 利根者胜。 非钝根也。 问曰。 此语不然。 如经中说。 供养百须陀洹。 不如供养一斯陀含。 又说。 稊稗害禾贪欲秽心。 是故施无欲人应得福多。 斯陀含能薄三毒。 须陀洹未。 何故言胜。 答曰。 是经名不了义。 何以知之。 即此经中说。 施畜生得百倍利。 而实施鵽鸟等所得果报。 胜施外道五神通人。 是故此经应辩其义。 此经从多故说。 除利智慧。 人须陀洹以智力故。 虽受诸欲亦名福田。 非断欲凡夫乃至能得有顶定者。 有多闻智在达分中尚胜。 非有顶定不通达分。 又弥勒菩萨虽未得佛。 为阿罗汉之所礼敬。 又但能空发菩提心者。 以为罗汉所敬。 如一沙弥担持衣钵逐阿罗汉行。 是沙弥发无上心。 阿罗汉即取衣钵自担随其后行。 如喻中广说。 故知智慧福田为胜。 ◎◎三业品第一百问曰。 经中说三业。 善不善无记业。 何等是善业。 答曰。 随以何业能与他好事是业名善。 是善业从布施持戒慈等法生。 非洗浴等。 问曰。 何名为好。 答曰。 令他得乐是名为好。 亦名为善。 亦名为福。 问曰。 若令他得乐名为福者。 令他得苦应当有罪。 如良医针灸令他生苦。 是应得罪。 答曰。 良医针灸为与乐故不得罪也。 问曰。 若为与乐便得福者。 如淫他妻令其生乐。 亦应得福。 答曰。 淫欲名决定不善。 若人令他行不善法。 是则为苦非为乐也。 乐名今乐后乐。 非现在少乐。 以此因缘后得大苦。 问曰。 有人饮食因缘生他人乐。 或饮食不消令人至死。 是施食人应得罪得福。 答曰。 是人好心施食无恶心。 故但得福德不得罪也。 问曰。 淫他妻者亦复如是。 但为乐故亦应得罪得福。 答曰。 此事先答。 谓淫欲是决定不善生大苦故。 又布施饮食中有福德分。 所以者何。 得饮食者。 不必尽死。 众生皆贪染心故而受淫欲。 全非福因。 云何得福。 问曰。 有人以杀生故利益多人。 如人破贼则国无患。 若杀毒兽则利人民。 是等可以杀生而得福乎。 或有人。 劫盗因缘供养父母。 淫欲因缘生好儿息。 妄语因缘或与寿命。 以恶口等令他得利。 是皆十恶所摄。 云何以此而得福乎。 答曰。 是人得福得罪。 为利他故得福。 以损他故得罪。 问曰。 是医亦初与他苦。 后令得乐。 何故不得罪得福而但得福耶。 答曰。 是医以善心针炙无有恶意。 若业为善恶故起则罪福并得。 问曰。 杀等皆是得福。 所以者何。 以杀因缘得所欲事。 如为王杀贼得富贵。 以福因缘得随所欲。 云何杀生不名为福。 又人能杀则得名闻。 名闻是人之所乐。 人之所乐是福德果。 又以杀故得喜乐。 喜乐亦是福德果报。 又经书说若逆阵死得生天上。 如偈说若人战阵死天女诤为夫。 又说虽善富贵人为贼而迳前能杀则无罪。 不杀则得罪。 又世法经说。 有四品人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罗。 是四品人各自有法。 婆罗门有六法。 刹利四法。 毗舍三法。 首陀罗一法。 六法者。 一自作天祠。 二作天祠师。 三自读违驮。 四亦教他人。 五布施。 六受施。 四法者。 一自作天祠不作师。 二从他受违驮不教他。 三布施不受施。 四守护人民。 三法者。 作天祠不作师。 自读违驮不教他。 自布施不受施。 一法者。 谓供给上三品人。 若刹利为守护人民故。 夺他命有福无罪。 又违驮经说。 杀生得福。 所谓以违驮语咒杀羊。 羊死生天。 违驮经是世间所信。 又说若实应死者杀之则无罪。 如五通仙能咒杀人。 不可言神仙有罪。 罪人云何能成此事。 故知杀生得福。 又或有心力能夺命得福。 施命得罪。 若人以善心杀生欲令得乐。 云何有罪。 如屠儿等畜养牛羊。 虽施而罪。 如盗等事中亦有福德。 答曰。 汝言杀生得所欲故名福德者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由福德故得随所欲。 是所欲事缘杀生得。 所以然者。 以先世造不净福故。 如经中说劫夺杀害得财用施。 令他悲泣及不净施如是等施名曰不净。 要由恶缘而得受报。 又此人先世有福。 亦有杀生业缘。 是故今身因杀受报。 亦有众生应偿财命。 故由杀害得随所欲。 又非一切众生皆以杀生而得富贵。 如世间言是人薄福多作无获。 名闻喜乐亦如是。 皆以福德因缘故得名闻身力及乐。 但是福不净故由杀而得。 问曰。 师子虎狼等所得身力皆从罪生。 夜叉罗刹等得身力乐亦从罪生。 答曰。 是事先答。 亦由不净福故以罪缘得。 汝言经书中说若逆阵死得生天上。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是经以此邪语诱导愚人令其有勇。 何以知之。 要由福生福由罪生罪。 是中都无福因。 何由得福。 汝言四品众生各自有法。 刹利为护人故杀无罪者。 此如家法如屠儿等世世家法常应杀生亦不免罪。 刹利亦尔。 虽是王法亦故得罪。 若刹利以王法故杀生无罪。 则屠猎等亦应无罪。 但刹利以怜愍心为民除患由此得福。 若夺他命此则有罪。 如人劫夺他财以养父母。 是人则罪福并得。 问曰。 是人劫盗以养父母不应得罪。 如世法经说。 若乏食七日从首陀罗夺取无罪。 若命欲断得从婆罗门取。 是人虽以恶业活命不名为破戒人。 以急难故。 犹如虚空尘垢不污。 是人亦尔罪所不染。 答曰。 即梵志法中说。 若劫夺时财主来护。 梵志尔时应当筹量。 若使财主功德不如则应杀之。 所以者何。 我是胜人能以种种悔法除灭此罪。 若功德与等自杀杀他其罪亦等。 以此罪重难除灭故。 若财主德胜应自舍身以此中罪不可除故。 如是分别劫夺杀中亦应如是。 有言以恶业活命。 是中有恶业故云何名福。 汝言若人迳前杀则无罪不杀得罪。 是言已坏。 所以者何。 若前人德胜自应舍身。 若无罪者何故尔耶。 汝言违驮经说杀生得福。 是语先答。 谓杀无福汝言人实应死杀无罪者则杀怨贼亦应无罪。 有一切众生皆是罪人。 以起作业受阴身故。 然则杀生无罪者是事不可。 问曰。 若众生先世自造杀缘。 今杀何故得罪。 劫盗等业亦皆如是。 答曰。 若尔则无罪福。 所以者何。 是人前世造杀缘故杀之无罪故。 离此杀生亦无福德。 如是若施他人亦应无福。 以受者先世自行施业。 今自得报而实不可。 无罪福故。 当知众生虽自造杀业。 杀者亦皆得罪。 以起贪恚痴诸烦恼故。 此诸烦恼名邪颠倒。 邪倒心生尚应得罪。 况当故起身口业乎。 故令生死无穷。 若不尔者。 则诸神仙起贪恚等诸烦恼时。 不应便失神通。 若此非罪复与何法相违。 故名福德。 当知众生虽复先世自造杀缘。 杀者亦应有罪。 汝虽言罪人无所能成。 是事不然。 栴陀罗等亦能以咒术杀人。 仙人亦尔。 以恶心故。 随语能成。 又此人福力故能成。 以夺命故得罪。 汝言或有心力从夺命生福施命得罪。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要由心力及福因缘故。 能得福非但由心。 若以善心淫于师妻杀婆罗门可得福耶。 安息等边地人。 以福德心淫母姊等复有福耶。 故知从福因缘有福德生非但心也。 劫盗等亦如是。 故知杀等皆是不善。 有此杀等非为利他故名不善。 虽于现世少时得乐后受大苦。 以损他故名不善相。 又现见多有众生行杀等法。 亦多在三涂及人道中受诸苦恼。 当知苦恼是杀等果。 果似因故。 又三恶道中罪苦尤剧。 故知以杀等因缘生于此中。 问曰。 天人中亦如是。 诸天亦常与阿修罗战共相杀害。 人中亦以坑埳纲毒。 杀害众生。 答曰。 人天中有离杀等法。 三恶道无。 当知此中罪苦尤甚。 又人杀等因缘则失寿等利乐。 上古时人有无量寿命。 光从身出。 明如日月飞行自在。 地皆自然生随意物自然粳米。 皆以杀等罪故失如是事。 后转更失至十岁人时。 酥油石蜜稻粟麦等一切皆无。 故知杀等是不善业。 又若离杀等还得利乐。 寿命增长如寿年八万诸欲随意。 故知杀名不善。 又今郁单曰土有自然粳米。 衣从树生。 皆由离杀等故。 取要言之。 众生所有一切乐具。 皆从离杀等生。 故知杀等是不善业也。 又杀等法善人所舍。 若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及余功德人。 皆亦舍离故知不善。 问曰。 是杀生等善人亦听。 违驮经中为天祠故听令杀羊。 答曰。 此非善人。 善人者常求利他。 修慈悲心怨亲同等。 如是人者。 岂当听杀生也。 是人贪恚浊心故造此经。 求生天上。 咒他众生以福力故能成是事。 又此杀等得解脱者之所不为。 故知不善。 问曰。 得解脱者亦不作余事。 谓过中食等是事亦可是不善耶。 答曰。 是罪因缘故善人亦舍。 若法无过不应舍离过中食等能害梵行。 是故亦舍。 有法以体性不善故舍。 如杀盗等。 有法为不善因缘故亦舍。 如饮酒过中食等故知杀生体性不善。 又杀生者多人憎恶如师子虎狼及诸怨贼旃陀罗等。 若以此法因缘人所憎恶。 岂非不善。 又若不杀者为多人所爱。 如行慈悲诸贤圣人。 故知杀为不善。 问曰。 有杀生者。 以勇健故为人所爱。 如人为王杀诸怨贼则为王所爱。 答曰。 以因缘故非深爱也。 如说若人以恶业令主心欢喜。 主若生厌心反还疑此人。 若以恶事生疑云何名爱。 又行不善者。 尚不自爱况他人乎。 故知杀生是不善法。 又杀等法是打害系缚等诸苦恼因。 故知不善。 问曰。 不杀等法亦有苦因。 如王勅人令杀怨贼。 若不杀者王必害之。 答曰。 若以不杀便被害者。 诸不杀者皆当应死。 是人自以违王教故。 若知此人深心不杀。 则不加害反应供养。 故知杀等。 是苦因缘。 非不杀等。 又行杀者死时生悔。 故知不善。 又行杀等故人所不信。 于同类中尚不相信。 何况善人。 有行杀等者尚为同类所讥。 况余人乎。 有行杀等者。 善人舍远如旃陀罗屠猎师等。 有行杀等者不名乐人。 如屠猎者终不以此业而得尊贵。 又善人为功舍离杀等。 若非不善。 何故为功勤求舍离。 又现见杀等有不爱果。 当知来世亦得苦报。 又若杀等非不善者。 更有何法名不善耶。 问曰。 若杀等法是不善者。 则无好身。 所以者何。 无有不杀生时。 若来若去举足下足时。 恒常伤杀细微众生。 亦常以我相而取他物。 亦随自想而为妄语。 是故终无好身。 答曰。 故作则罪非不故也。 如经中说实有众生于中生众生想。 有欲杀心杀已得杀罪。 盗等亦尔。 问曰。 如人食毒故与不故俱能杀人。 有如蹈火知与不知俱能烧人。 刺等亦尔。 当知杀生故与不故俱应得罪。 答曰。 此喻不然毒以害身故死。 罪福在心何得为喻。 又火刺等若不觉不能生苦。 是故此喻不然。 若无识则不觉痛。 有识则觉。 如是若无故心。 作业不成。 有心则成此喻应尔。 有故则有罪不故则无。 诸业皆以心差别。 故有上有下。 若无故心。 云何当有上下。 如医与非医俱生人苦。 以心力故罪福差别。 又如儿捉母乳则不得罪。 以无染心故。 若染心捉则便有罪。 当知罪福皆由心生。 又若不故心而有罪者。 得解脱人亦有不故而恼众生。 是应得罪则无有解脱。 以诸罪人无解脱故。 又若不故而有罪福。 则一业便应是善不善。 如人为福业时。 误杀众生此业则名亦罪亦福。 是事不然。 当知不故不应有罪有福。 又若无心而有业者。 云何分别此善此不善此无记耶。 皆以心故有是差别。 如有三人俱行绕塔。 一为念佛功德。 二为盗窃。 三为清凉。 虽身业是同而有善不善无记差别。 当知在心。 有业定报有不定报。 有上中下有现报生报后报等。 若不由心而得罪福。 云何当有如是差别。 又若离心有业则非众生数。 亦应有罪福。 如风颓山恼害众生风应有罪。 若吹香花来堕塔寺便应得福。 是则不可。 故知离心无罪福也。 有外道说。 行断食法卧于灰土刺蕀等上。 投渊赴火自坠高崖等。 以苦因缘而有福德。 智者难言。 若尔则地狱众生常被烧炙。 饿鬼饥渴飞蛾投火。 鱼鼇处水。 猪羊犬等常卧粪土。 是等亦应得福。 是人答言。 要以故心受此苦恼则有福德。 非不故也。 地狱等不以福心受烧等苦。 若不以故心故无福者。 亦以无故心是故无罪。 若以不故心而有福者。 地狱等中亦应有福。 有如是过。 又若不故心而有罪福则无善人。 所以者何。 于四威仪中常杀众生。 此事不可。 当知不故则无罪福。 又无得好生处常为罪故。 而实有梵王等诸妙好身。 故知不故无罪福业。 又汝等法中食不净食则皆有罪。 若深思惟一切饮食皆是不净食。 不净食皆应得罪。 如是触酒等则非婆罗门。 若不见闻以净心食便无罪者。 当知离心则无罪福。 又于天祠中以福心故杀羊。 令羊生天。 以福心杀故则有福德。 若不尔者。 一切杀生皆得福得罪。 又婆罗门言。 或有劫盗无罪。 如乏食七日得从首陀罗取。 若命欲断得从婆罗门取之。 亦为生好儿故淫欲无罪。 若不以故心则不应有此等差别。 故知若人不故与他人毒何由得罪。 若故与他毒毒反消病。 则应得福。 如施人食是食不消。 令人死者是应得罪。 若不故而有罪福是法则乱。 又世间人一切事中皆信于心。 如即一言能生喜怒。 椎打等亦如是。 故知诸业皆由于心。 又意业最胜后品当说。 故知诸业在心又若智慧人虽处五欲而不得罪。 皆是意力。 所以者何。 智者见色不起妄想故无着色之过。 声等亦尔。 若不起妄想而有罪者。 一切见闻尽应有罪。 然则意业无用。 智者以智慧为首。 虽受五欲不生贪着。 五欲虽在以心厌故而能不染。 是非意业力耶。 是故无有不故而得罪福。 问曰。 汝说善不善相。 谓损益他。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若人自将养身而行福业。 是人自食亦有福德。 又塔寺非众生洒扫亦得福。 又礼敬等于他无益。 但损他功德不应有福。 又非但发心故有福德。 随以衣食利益他人。 尔时得福。 如是行慈悲者不应有福。 又若塔寺等非众生数。 若夺财物若加毁坏不应有罪。 又不现前恶口骂他。 不应有罪。 以不闻故何所损减。 又于他人但生恶心不起身口。 复何所损。 此皆不应得罪。 又或自骂或自杀身。 或自邪行亦或得罪。 是故善不善相非但由损益他。 答曰。 汝言自将养身有福德者。 是事不然。 若自供养有福德者。 则无有人应供养他而实求福德者。 供养他人。 又随自为己其福转薄。 故知自为不应有福。 又汝言自食为行福业。 若自养身为饶益他。 从是心边能生福德。 不由自养而得福也。 汝言塔寺非众生洒扫亦得福者。 是人念佛功德。 于众生中尊。 是故洒扫。 此事亦由众生故得福耳。 问曰。 已灭度佛不名众生。 又经中说佛非有非无亦非有无亦非非有非非无。 云何名众生耶。 答曰。 若以灭度不名众生。 是人念佛未灭度时而为供养者。 是故得福。 如人祭祠父母念生存时。 若不尔者不名供养父母。 此事亦尔。 汝言礼敬等于他无益。 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以礼敬等种种利他。 令他尊贵人所恭敬。 是名利益。 亦令他人随学恭敬亦得福德。 又礼敬他时自破憍慢。 以破不善分故多所利益。 亦以显他功德礼敬等有如是利。 又汝言礼敬等损他功德。 是事不然。 以好心礼敬非如外道为损他故而行礼敬。 又如布施若他不消亦损他功德。 然则布施亦不应有福故。 礼敬等应深思惟有益则行。 如经说。 有一比丘于浴室中手摩他身。 佛语诸比丘。 此供养者是阿罗汉。 受供养者是破戒人。 汝等当学。 无以师子供养狐等。 汝言不但发心故得福者。 心是一切功德之本。 若人利他己利今利当利。 皆以善心为本。 若人损他己损今损当损。 皆以不善心为本。 又行慈者以慈心果报饶益一切。 谓风雨随时。 日月星宿不失常度。 大海不溢大火不烧大风不坏。 此皆慈果报力。 如经中说若一切世间皆行慈心。 则所欲自然。 汝言劫夺塔寺不应罪者。 是人以众生心而劫夺之。 随是何塔为劫夺此。 以是因缘故若能为损。 若不能为损。 皆为主故得罪。 若汝心谓于佛不能生恼故无罪者。 以恶口等加阿罗汉。 不能生苦亦应无罪。 汝言不现前骂应无罪者。 是事不然。 是人以恶心加彼。 以恶心故彼虽不闻。 若闻必当生苦。 是以得罪。 汝言若生恶心不起身口不应有罪者。 是亦不然。 是浊恶心为恼他故生。 若他觉知必生苦恼。 如贼来夺人物。 虽不觉知亦为恼人故。 汝言自杀自骂亦得罪者。 是事不然。 若自苦身而得罪者。 则无有人得生好处。 所以者何。 人于四威仪中常苦其身。 然则一切常应得罪如恼他人。 是故无有得生好处。 此事不然。 当知不从自身有罪福也。 为道因缘故。 比尼中结此戒。 若人恶心自杀以烦恼故得罪。 无记业者。 若业非善不善。 于他众生无益无损。 是名无记。 问曰。 何故名无记。 答曰。 此是业名字。 若业非善非不善者。 名曰无记。 又善不善业皆能得报。 此业不能生报故名无记。 所以者何。 善不善业坚强。 是业力劣弱。 譬如败种不能生牙。 又报有二种。 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无报。 问曰。 有此中取非爱非憎。 是无记报有何咎。 答曰。 佛说报有二种。 邪身行得不爱报。 正身行得爱报不说有中。 有福德果报得爱念如意。 罪则与此相违。 又苦乐是罪福报。 不苦不乐亦是善行果报。 故知无记无报。 邪行品第一百一佛说三邪行。 身邪行口邪行意邪行。 身所造恶名身邪行。 是邪行有二种。 一十不善道所摄。 如杀盗邪淫。 二不摄。 如鞭杖系缚自淫妻等及不善道前后恶业。 问曰。 是杀生等三不善业。 但是身业性耶。 答曰。 杀罪名杀不善业。 是罪身亦可造。 随以自身杀害众生。 口亦可造。 随教勅人令杀众生。 或以咒杀心亦可造。 有人发心能令他死。 盗淫罪亦如是。 但自作得具足罪。 又身不善业或以身为相。 或口为相。 或发心他则知。 以此因缘亦得造杀等罪。 但以多是身所作故。 通名身业。 口邪行亦如是。 口所造恶业名口邪行。 是中亦有二种。 若人决定问时现前诳他。 是不善道所摄。 余名不摄。 贪恚邪见等是意邪行。 问曰。 何故十不善道中说邪见。 三不善根中说痴耶。 答曰。 邪见是痴之异名。 是痴增长坚固名为邪见。 痴更无别相。 但以颠倒贪着故名为痴。 问曰。 经中说。 诸邪行得不爱报。 正行得爱报。 是爱不爱相不决定。 如即一色而有爱不爱。 是故应辩其相。 答曰。 乐是爱相。 如经中说福报名乐。 苦是不爱相。 如经中说汝等于罪应生怖畏以是苦因缘故。 问曰。 若乐是爱相者。 猪犬等以食粪为乐。 是福德果耶。 答曰。 是不净福果。 如业经说。 若非时施不净施轻心浊心非福田中。 如是等施得此果报。 问曰。 若经中说正行得爱报。 何故复说以正行因缘得生天上。 答曰。 有邪行者亦生天上。 或谓生天是邪行报。 故经中更说正行因缘生于是中。 又邪行正行能得善恶道身。 受身已于中受苦乐如邪行因缘恶道中受苦。 正行因缘天人中受乐。 正行品第一百二身所作善名身正行。 口意亦尔。 离杀生等三不善业名身正行。 离口四过名口正行。 离意三不善名意正行。 是离三种律仪所摄。 所谓戒定无漏律仪。 又所有礼敬布施等。 善身业皆名身正行。 所谓实语软语等皆名口正行。 不贪等意业皆名意正行。 是名三正行。 问曰。 外道神仙无报得解脱戒。 是人能得戒律仪不。 答曰。 是诸外道从心生律仪戒。 或亦口受。 又诸余人等亦能得戒律仪所摄正行。 如寿十岁人受不杀法故生子寿二十岁。 问曰。 经中说正行净行寂灭行。 有何差别。 答曰。 又论师言。 凡夫善身口意业名为正行。 学人已断结故。 即此正行名为净行。 无学人断结。 从无结生语故名寂灭行。 又无学人必竟不起不善业。 故名寂灭行。 如说身寂灭口寂灭意寂灭。 有人言。 此三种行义一而异名。 但美其质直故称正。 离诸烦恼故曰净。 离诸不善故名寂灭。 故虽三名其义不异。 问曰。 有论师言。 但心是寂灭行。 非思是义云何。 答曰。 是三种行皆但是心。 所以者何。 离心无思无身口业。 问曰。 经中说。 见正行成就人则为见天。 若见天数非一切正行者皆生天上。 何故如是决定说耶。 答曰。 言天数故。 是事已明。 正行者虽不必生天若生尊贵处。 则与天相似故言见天数。 诸正行者皆应生天。 或以余缘所坏是故不生。 所谓邪正杂行邪行强故不得生天。 如经中佛语阿难。 我见有人行三正行而生恶道。 是人先世邪行果熟。 今虽正行未具足故。 又临命终时起邪见心。 故堕恶道。 邪行生善处亦如是。 故凡夫法不可信也。 当知随强力业受生差别。 系业品第一百三问曰。 经说有三种业。 欲界系业色界系业无色界系业。 何者是耶。 答曰。 若业从地狱至他化自在天。 于中受报名欲界系业。 从梵世至阿迦尼吒天受报名色界系业。 从虚空处至非有想非无想处受报名无色界系业。 问曰。 无记业及不定报业。 不在此三种中耶。 答曰。 是业及果报皆名欲界系。 所以者何。 此法是欲界业果报故。 问曰。 欲界法非一切尽是业报。 是故不然。 答曰。 一切欲界法尽是欲界系业报。 问曰。 若尔则是外道邪论。 谓一切所受苦乐皆是先业因缘。 又失业果报。 谓善不善业有报非报。 又精进之功则无所用。 若皆是业报复何劳功耶。 及若诸烦恼及业皆是业报。 则无得解脱。 以业报不可尽故。 答曰。 汝言是外道邪论。 是事不然。 外道说苦乐好丑但是先业果报。 然则不应复假现在因缘。 而实见万物从现在缘生如种子等。 故不得言一切皆从先业因缘。 又从因从缘万物得生。 如以种为因。 地水空时等为缘。 眼识以业为因眼色等为缘。 是故不同外道邪论。 汝言先业果报是事不然。 现见从果。 有异果相续生。 如从穀生穀。 如是从报生报有何咎耶。 又如不能男人及鸟雀鸳鸯等欲毒蛇等瞋。 当知皆是先业果报。 问曰。 若从报生报是则无穷。 答曰。 我说业报三种。 善不善无记。 从善不善生报。 无记不生故非无穷。 如从穀生穀于是中从种子生牙。 不从[麦*弋]等生。 如是从善不善报有异报生。 不从无记报生。 汝言不劳功者。 虽从业生报要须加功然后得成。 如从得穀业有穀生。 然要须种等尔乃得成。 汝言无得解脱。 是事不然。 得真智故诸业灭尽犹如种燋不能复生。 故无解脱过。 又诸所生法皆以业为本。 若无业本。 云何能生。 又万法之生各有定分。 如此法必从是人身生。 不在余身。 若无业本。 云何如是决定差别。 问曰。 若法但从因生。 如从豆生豆有何咎耶。 答曰。 是事亦以业为本。 以得豆业因缘故从豆生豆。 何以知之。 上古时人行善行故粳米自生。 故知业为本故从豆生豆。 问曰。 是众生数物则从先业生。 答曰。 不然。 非众生数物亦以业为本。 一切众生有共业报果。 谓得住处以业因缘故。 有地等以得明业因缘故有日月等。 当知物生皆以业为本。 问曰。 若生法皆以业为本。 有为无漏云何答曰。 亦以业为本。 所以者何。 皆是先世有布施持戒等力之所由。 是故亦从业等生。 问曰。 若无漏法亦从业生。 是亦名系法。 是则不可。 以经中说有不系受故。 答曰。 无漏法以真智为因。 以业为缘因力大故名为不系。 问曰。 何业受欲界报。 何业受色界报无色界报。 答曰。 若在欲色无色界起十不善业。 则于欲界受报。 问曰。 若在色无色界。 亦能起不善业耶。 答曰。 彼中能起不善业。 经说彼中有邪见。 邪见非不善乎。 问曰。 彼中邪见是无记非不善也。 答曰。 非无记。 何以知之。 佛经中说。 邪见是苦恼因。 邪见人所起身口意业。 有所造作皆为苦报。 犹如苦瓠。 所有四大尽为苦味。 如欲界邪见不善。 色界无色界亦以此相故名不善。 以相同故。 如婆伽梵志语诸梵言。 汝等勿诣瞿昙沙门。 我于此间能度脱汝。 是心口不善在色界起。 又余梵天于彼难佛。 如是等。 又人在色无色界。 谓是泥洹。 临命尽时见欲色中阴即生邪见。 谓无泥洹谤无上法故。 云何非不善耶。 以此等故当知彼中有不善业。 问曰。 若于彼中起不善业。 是业为何处系。 答曰。 是不善业受欲界报故。 系在欲界。 善业有上中下。 下者受欲界报中者色界报上者无色界报。 又有人言。 四禅所摄善业受色界报四无色定所摄受无色界报。 余散心起业受欲界报。 问曰。 云何彼中起善业欲界受果报。 答曰。 如此间摄心起善业彼间受报。 如是彼中散心起善业此间受报。 又如色无色界起不善业欲界中受报。 彼中善业亦如是。 问曰。 若在色无色界。 不能起欲界系善业。 答曰。 是中无此因缘。 若在欲界能起色无色善业。 在色无色界不能起欲界善业耶。 又汝等说在色界中能生欲界无记心。 若能生无记心何故不能生善心耶。 又经中佛语手天子。 当念住心受麁相。 麁相即是欲界系心。 是人随以善心听法礼佛。 皆是欲界系心。 若不尔者不名麁相。 又是中求念财福。 如说世尊我于三事无厌足故。 此间命终生无热天。 谓见佛听法供养僧。 求念财福是欲界系心。 又此中有念佛等非财福故。 当知有欲界系善。 成实论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