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实论卷第十 内容: 成实论卷第十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憍慢品第一百二十八问曰。 已说三烦恼是生死根本。 为更有不。 答曰。 有。 名为慢。 问曰。 云何为慢。 答曰。 以邪心自高名慢。 是慢多种。 若于卑自高名慢。 于等计等亦名为慢。 以此中有取相我心过故。 于等自高名为大慢。 于胜自高是名慢慢。 于五阴中取我相。 名为我慢。 我慢二种。 示相不示相。 示相是凡夫我慢。 谓见色是我见有色是我。 见我中色见色中我。 乃至识亦如是。 示是二十分故名示相。 不示相是学人我慢。 如长老差摩伽说。 不说色是我。 不说受想行识是我。 但五阴中有我慢我欲我使。 未断未尽是名我慢。 若未得须陀洹等诸果功德。 自谓为得名增上慢。 问曰。 若未得何故生得心耶。 答曰。 于习禅中得少味故。 能遮结使不行于心中。 故生此慢。 又闻思慧力。 常近善师乐远离行。 少知五阴相。 故生须陀洹等果想。 名增上慢。 问曰。 增上慢有何等咎。 答曰。 后当忧恼。 如经中说。 若比丘言我断疑得道。 即应现前说甚深因缘出世间法。 若是比丘实不得道。 闻是法时则生悔恼。 故应勤断此增上慢。 又增上慢人。 诸佛世尊有大慈悲。 犹尚舍远不为说法。 是故应断。 又增上慢人住邪法。 故无实功德。 犹如贾客深入大海而贪伪珠。 是人亦尔。 入佛法海得少禅悦。 谓为真道而生贪着。 又增上慢人。 后老死时不任受道。 故当勤求真实智慧。 又增上慢人。 自失己利亦增益愚痴。 以实未得想谓得故。 是故不应自诳其身。 当速弃舍。 若于大胜人谓少不如。 名不如慢。 是人自高亦自下身。 若人无德自高名为邪慢。 又以恶法自高亦名邪慢。 若于善人及所尊中。 不肯礼敬名为傲慢。 如是等名为憍慢相。 问曰慢云何生。 答曰。 不知诸阴实相则憍慢生。 如经中说。 若人以无常色自念是上是中是下。 是人正以不知如实相故。 乃至识亦如是。 若知阴相则无憍慢。 又善修身念则无憍慢。 如牛恃角则为暴慢。 若去其角则不能也。 身为不净九孔流恶。 何有智者恃此自高。 以如是等念身因缘。 则无憍慢。 又智者知一切众生若贫若富若贵若贱。 皆以骨肉筋脉五脏粪秽合而成身。 俱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亦有贪恚等诸烦恼罪福等诸业。 及地狱等诸恶道分。 云何当起憍慢。 又见内外心从因缘生。 知念念灭则无憍慢。 又善修空心则无憍慢。 所以者何。 随逐相故则憍慢生。 若无相者何处起慢。 又智慧者。 若实有戒等功德则不生慢。 所以者何。 戒等功德皆为尽此诸烦恼故。 若无功德。 何有智者。 于无事中而起憍慢。 又观无常等相则灭憍慢。 何有智者。 以无常苦不净之物而为憍慢。 问曰。 憍慢有何等过。 答曰。 从慢有身。 从身生一切苦。 如经中佛说。 若我弟子不能如实知慢相者。 我与受记当生某处。 以有余慢不断故。 又一切烦恼皆随取相。 我是相中之大。 故知从慢有身。 又此憍慢即是痴分。 所以者何。 以眼见色谓我能见。 又此憍慢生不以道理。 所以者何。 一切世间皆无常苦无我。 云何以此而生憍慢。 是故于贪恚痴最无道理。 又从慢起业亦利亦重。 以贪着深故从贪起业。 不能如是。 又憍慢力故贪等炽盛。 即此贪得种姓等慢则增长炽盛。 又我慢因缘生卑贱家。 亦于师子虎狼中生。 从此因缘则堕地狱。 憍慢有如是等无量过咎。 问曰。 云何名多憍慢相。 答曰。 是人所执坚固难可与语。 无恭敬心少于怖畏。 喜自在行自大难教。 所有薄少自以为多。 喜轻蔑人此过难除。 故有智者。 所不应行此慢。 为破一切功德故生。 疑品第一百二十九论者言。 疑名于实法中心不决定。 谓有解脱耶。 无解脱耶。 有善不善耶。 无耶。 有三宝耶。 无耶。 是名为疑。 问曰。 若于树杌生疑。 杌耶人耶。 于土块生疑。 块耶鸽耶。 于蜂生疑。 蜂耶阎浮果耶。 于蛇生疑。 蛇耶绳耶。 于野马生疑。 光耶水耶。 如是等疑因眼识生。 于声生疑。 孔雀声耶为人作耶。 于香生疑。 忧钵香耶为和香耶。 于味生疑。 为肉味耶似肉味耶。 于触生疑。 为生缯耶为熟缯耶。 意识则种种生疑。 如疑是法有陀罗骠耶但求那耶。 有神耶无神耶。 如是等是疑不耶。 答曰。 若杌人等中疑则非烦恼。 此不能为后身因缘。 以漏尽人亦起此故。 问曰。 是疑云何生。 答曰。 若见闻知二种法故疑生。 所以者何。 先见二种立物。 一杌二人。 于后遥见与人等物则生疑。 杌耶人耶。 土等亦尔。 二种闻者。 若闻说有罪福后世。 亦闻说无。 是故生疑。 二种知者。 如天大雨而沟渠漫溢。 若堰水时渠亦漫溢。 如天欲雨蚁子运卵。 若人发掘亦移卵去。 如孔雀鸣人亦能作实事可见。 如瓶不实事亦可见。 如旋火轮实事不可见。 如树根地下水非实事亦不可见。 如第二头第三手。 如是等二种见闻知法故生疑。 又不审见故疑生。 如远等八因缘。 又二信故疑生。 如有人言有后世。 有人言无。 俱信二人。 是故疑生。 又于此可疑事中乃至不见异相。 是故疑生。 若见异相此疑则无。 问曰。 云何名见异相。 答曰。 见闻知决定故则无有疑。 于佛法中随以身证法实相时。 毕竟无疑。 如菩萨坐道场时说精进。 婆罗门得深法现前见知诸缘尽。 疑网即断灭。 又若得有道理慧。 此疑则断。 如智者闻行因缘识。 即决定知生死无始如是等。 问曰。 疑有何过。 答曰。 若多疑者。 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皆不能成。 所以者何。 疑人不能起发事业。 若发则劣故不能成。 又经中说。 疑是心之栽蘖。 犹如荒田多栽蘖。 故异草尚不得生。 况稻穀等。 心亦如是。 为疑根所坏。 于邪事中尚不能定。 况能正定。 又佛说。 疑名闇聚。 闇聚三种。 过去闇聚未来闇聚现在闇聚。 此闇聚是诸我见生处。 又此人设得定心则是邪定。 若离佛法则无能为说正定者。 又多众生怀疑至死。 如说阿吒伽等五通仙人亦抱疑而死。 又此疑者。 若为施等福德。 或无果报或少得报。 所以者何。 是诸福业皆从心起。 是人心常为疑所浊。 故无善福。 又经中说。 疑心布施于边地受报。 所以者何。 是多疑者不能一心。 随时手与不能种种生恭敬心。 故于边地受少果报。 如波耶绥等小王。 问曰。 无此疑也。 所以者何。 疑名心数法。 诸心数法念念生灭。 若是非疑若非亦非疑。 一心不得有是有非。 故知无也。 答曰。 我不说念念中有疑。 不决定心相续名疑。 尔时心不决了是杌是人。 是相续心以不信故浊。 亦以邪见故不信。 疑时或有或无。 是不信二种。 一从疑生。 二从邪见生。 从疑生则轻。 从邪见生则重。 信亦二种。 一从正见生。 二从闻生。 从正见生信则坚固。 从闻生者不能如是。 ◎◎身见品第一百三十五阴中我心名为身见。 实无我故说缘五阴。 五阴名身。 于中生见名为身见。 于无我中而取我相。 故名为见。 问曰。 于五阴中作我名字有何咎耶。 如瓶等物各自有相。 是中无过。 我亦如是。 又若说离阴有我。 是应有咎。 答曰。 虽不离阴说我。 是亦有过。 所以者何。 诸外道辈说。 我是常。 以今世起业后受报故。 若如是说。 五阴应即是常。 又说我者以我为一。 然则五阴即应是一。 是名为过。 又我即是过。 所以者何。 以我心故有我所。 有我所故起贪恚等一切烦恼。 故知我心是烦恼生处。 又此人虽不离阴说我。 以取阴相故不行于空。 不行于空故生烦恼。 从烦恼生业。 从业生苦。 如是生死相续不断。 又是人以计我故。 尚不能得麁分别身头目手足。 况能分别诸阴。 以受我一我常故。 若不分别何能入空。 又若见我则畏泥洹。 以我当无故。 如经中说。 凡夫闻空无我。 生大怖畏。 以我当无故都无所得。 如是凡夫乃至贪求癞野干身。 不用泥洹。 若得空智则不复畏也。 如忧波斯那经说。 清净持戒人善修八圣道。 命终时心喜犹如破毒器。 又若说有我即堕邪见。 若我是常则苦乐不变。 若不变则无罪福。 若我无常则无后世。 自然解脱亦无罪福。 故知身见是重罪也。 又身见者名为甚痴。 一切凡夫皆以身见乱心。 深着有故往来生死。 若见无我往来则断。 问曰。 若五阴无我。 众生何故于中生我心耶。 答曰。 若闻人天男女名相。 想分别故则生我心。 亦以非因似因故生我心。 所谓若无我者。 谁受苦乐威仪语言。 起罪福等受果报耶。 又于无始生死久集我相。 则成其使如瓶等相。 故生我心。 又于诸受阴中我心生。 非不受中。 故谓生我心处。 此中有我。 所以者何。 不一切处生我心故。 又以愚痴故生我心。 犹如盲人得瓦石等生金玉想。 又是人未得分别空智。 痴故见我。 如于幻梦乾闼婆城火轮等中而生有想。 问曰。 现见色身发毛爪等诸分各异。 云何智者以之为我。 答曰。 有人见神。 如麦如芥子等住于心中。 婆罗门神白。 刹利神黄。 违舍神赤。 首陀罗神黑。 又韦陀中说。 冥初时大丈夫神色如日光。 若人知此能度生死。 更无余道。 小人则小。 大人则大。 住身窟中。 有坐禅人得光明相。 见身中神如净珠中缕。 如是等人计色为我。 麁思惟者说受是我。 以木石等中无受故。 可知受即是我。 中思惟者说想是我。 以苦乐虽过犹有想我心故。 细思惟者说行为我以瓶等想虽过犹有思我心故。 深细思者说识为我。 知思亦麁。 是思虽过犹故有识我心故。 又于五阴中生我心。 是人不能分别受等诸阴。 于色心中合生我想。 如于色等四法总生瓶想。 以色等差别有二十分。 见色是我。 所以者何。 色是我了法。 受等所依。 此诸受等系在于色。 故谓色为我。 有人见色住受等中。 受等是不了法故。 色所依止如虚空不了故。 地等依止如是。 二十分皆由痴生。 问曰。 眼等中何故不说我分。 答曰。 亦有。 如经中说。 若人说眼是我。 是则不然。 所以者何。 眼是生灭。 若眼是我我则生灭。 又眼等各各相别。 若说眼是我耳等非我。 是则不然。 若耳等复是则一人多我。 色等中有差别故。 可得说色是我而非受等。 问曰。 若说无我亦是邪见。 此事云何。 答曰。 有二谛。 若说第一义谛。 有我是为身见。 若说世谛无我是为邪见。 若说世谛故有我。 第一义谛故无我。 是为正见。 又第一义谛故说无。 世谛故说有。 不堕见中。 如是有无二言皆通。 如虎啗子。 若急则伤。 若缓则失。 如是若定说我则堕身见。 定说无我则堕邪见。 又过与不及二俱有过。 若定说无是则为过。 若定说有我是名不及。 故经中说。 应舍二边。 若第一义谛故说无。 世谛故说有。 名舍二边行于中道。 又佛法名不可诤胜。 若说第一义谛故无。 则智者不胜。 若说世谛故有。 则凡夫不诤。 又佛法名清净中道非常非断。 第一义谛无故非常。 世谛有故非断。 问曰。 若法第一义谛故无。 便应是无。 何为复说世谛故有。 答曰。 一切世间所有言说。 谓业及业报若缚若解等。 皆从痴生。 所以者何。 是五阴空如幻如炎。 相续生故。 欲度凡夫故随顺说有。 若不说者凡夫迷闷。 若堕断灭。 若不说诸阴则不可化。 以罪福等业若缚若解皆不能成。 若破此痴语则自能入空。 尔时无诸邪见。 是故后说第一义谛。 如初教观身破男女相。 故次以发毛爪等分别身相。 但有五阴。 后以空相灭五阴相。 灭五阴相名第一义谛。 又若说世谛故有。 则不须复说第一义无。 又经中说。 若知诸法无自体性。 则能入空。 故知五阴亦无。 又第一义空。 经中说。 眼等以第一义谛故无。 世谛故有。 大空经中说。 若言是老死。 若言是人老死。 若外道言身即是神。 若言身异神异。 是事义一而名异。 若言身即是神。 身异神异。 是非梵行者。 若遮是人老死即说无我。 若遮是老死。 即破老死乃至无明。 故知第一义中无老死等。 言生缘老死皆以世谛故说。 是名中道。 又罗陀经中说。 佛语罗陀。 色散坏破裂令灭不现。 乃至识亦如是如石壁等。 以不实故可令不现。 诸阴不现。 亦以第一义无故。 随诸阴相在则我心不毕竟断。 以因缘不灭故。 如树虽剪伐焚烧乃至灰炭。 树想犹随。 若此灰炭风吹水漂树想乃灭。 如是若破裂散坏。 灭五阴相。 尔时乃名空相具足。 又如经说。 罗陀汝破裂散坏分析众生。 令不现在。 是经中说五阴无常众生空。 无先经中说。 五阴散灭是为法空。 边见品第一百三十一若说诸法或断或常。 是名边见。 有论师言。 若人说我若断若常。 是名边见。 非一切法。 所以者何。 现见外物有断灭故。 经中说。 有见名常无见名断。 又身即是神名为断见。 身异神异是名常见。 又死后不作名曰断见。 死后还作名为常见。 死后亦作亦不作。 是中所有作者名常。 所不作者名断。 非作非不作亦如是。 问曰。 是第四不应名见。 答曰。 是人于世谛中亦无人法。 故名为见。 常无常边无边等四句亦如是。 又经中说。 六触入尽灭。 有异余即为常。 无异余即名断。 又若见我先作后当更作。 是名常见。 我先不作后不更作。 是为断见。 又邪见经说。 人身七分地水火风苦乐寿命。 若其死时。 四大归本根归虚空。 又说。 以刀轮害众生。 积为肉聚无杀生罪。 是名断见。 及梵网经中说断见相。 若言有后世作者即是受者。 是名常见。 问曰。 断常见云何生。 答曰。 随以何因缘说死后还作是因缘。 故生常边见。 随以何因缘说死后不作是因缘。 故生断灭见。 问曰。 此见云何断。 答曰。 正修习空则无我见。 我见无故则无二边。 如炎摩伽经中说。 若一一阴非人。 和合阴亦非人。 离阴亦非人。 现在如是不可得。 云何当说阿罗汉死后不作。 故知人不可得。 人不可得故。 我见及断常见亦无。 又见诸法从众缘生。 则无二边。 又如说见世间集则灭无见。 见世间灭则灭有见。 又行中道故则灭二边。 所以者何。 见诸法相续生则灭断见。 见念念灭则灭常见。 又说。 五阴非即是人。 亦不离阴是人。 故知非常非断。 能得异身故不得为一。 俱是众生故不得为异。 又五阴相续故有众生生死。 是中不得言即。 以是相续异故亦不得言异。 以相续中可说一故。 又从此阴彼阴异故不得言常。 从自相续因缘力生。 故不得言断。 邪见品第一百三十二若实有法而生无心。 是名邪见。 如言无四谛三宝等。 经中说。 邪见谓无施无祠无烧无善无恶无善恶业报无今世无后世无父母。 无众生受生世间。 无阿罗汉正行正至。 自明了证此世后世。 知我生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 从此身已更无余身者。 施名为利他故与。 祠名以韦陀语言因天故祠。 烧名于天祠中烧苏等物。 善名能得爱果三种善业。 恶名得不爱果三种恶业。 善恶业报名今世善恶名等。 及天身等后世报。 今世名现在后世名未来。 父母名能生。 众生受生名从今世至后世。 阿罗汉名尽烦恼者。 谓无此事故名邪见。 又众生垢净有知见无知见。 皆无因缘。 又无力无勇及此果等。 名为邪见。 取要言之。 所有倒心皆名邪见。 如无常常想苦为乐想。 不净净想无我我想。 非胜胜想胜非胜想。 净道非净想。 非净道净想。 无中有想有中无想。 如是等诸颠倒心。 谓阿毗昙中五见。 梵网经中六十二见。 皆名邪见问曰。 是邪见云何生。 答曰。 以痴故生。 染着非因以因。 故邪见生。 又以染着乐因故说无苦。 又失空道故说无苦。 以无受苦者故。 若说世间万物无因无缘。 或说因自在等不因于爱。 是名无集。 随以何因缘说无泥洹。 或异说泥洹是名无灭。 若无泥洹道何所至耶。 或说更有异解脱道。 谓断食等。 是名无道。 无佛者是人言。 诸法无量云何一人能尽知耶。 或生是念。 佛为人中之尊。 以无人故。 当知无佛无烦恼尽。 故名无法。 无有正行得此法者。 故曰无僧。 以布施现果不可得故。 谓无布施。 又有经书说无布施。 比知亦不决定。 世间有好布施者而更贫穷。 有悭贪者而得富贵。 以是等因故说无施。 无祠无烧亦如是。 若火烧物为灰。 是中有何等果。 无善恶无善恶业报者言。 若神是常则无善恶。 若神无常则无后世。 无后世故则无善恶。 无善恶业报。 无今世者分析诸法终归都无。 无后世者。 随以死后不作因缘故。 谓无后世。 无父母者。 亦以分分析之令尽。 又说。 如因粪生虫粪非虫父母。 又头等身分非即父母身分。 又诸法念念灭故。 以何为父母耶。 无众生受生者。 众生法无故今世尚无。 况能受身。 又思惟言。 是众生为是身耶。 为非身耶。 若是身者。 眼见此身。 埋则为土烧则成灰。 虫食为粪故无受生非身则有二种。 若心若离心。 若是心者。 心法生灭念念不住。 况至后身。 若离心则不计我。 于他心中尚不计我。 况无心处。 是故无受生者。 无阿罗汉者。 是人见一切人。 饥则求食寒则求温。 热则求凉。 毁害则瞋。 敬养则喜。 故无有能尽烦恼者。 又经书或说。 无阿罗汉。 随逐此经故生是见。 垢净等无因缘者。 是人见此垢法自然而生。 又有垢者即体是垢。 故说无因。 知见无知见亦如是。 无力无勇者。 见一切众生皆假因缘。 或有言。 由自在天能有所作。 又见众生属业因缘不自在故。 说无力无勇及此果。 无常常想者。 随以何因缘破念念灭。 以是因缘故生常见。 又说。 诸法灭时。 还为微尘。 或言。 还归本性。 又诸法虽灭。 以忆想故能受苦乐。 则生常想。 又说神是常音声亦常。 以是等缘故生常想。 苦谓乐者。 随以何因缘说言有乐。 如先三受品中说。 以是因缘故生乐想。 不净净想者。 以染着身故。 眼见不净而生净想。 或作是念。 我得人根见此人身不净。 更有众生以之为净。 如是等缘故生净想。 无我我想者。 见阴相续生。 而取一相。 以之为我。 又如先生身见因缘。 以是因缘故生我想。 非胜胜想者。 是人于富兰那等外道师中。 而生胜想。 又梵王自说我是大梵天王造万物者。 如是等。 有人言。 若人具足受五欲乐。 是名胜法。 又言。 若人离欲入初禅乃至四禅。 是最胜法。 又说。 世间现见众生中。 婆罗门为尊。 非现见众生中天为最尊。 是非胜胜想。 胜非胜想者。 一切众生中佛为最胜。 有人于中不生胜想。 作如是言。 是刹利种。 又学道日浅。 又谓。 佛法言不巧妙。 文辞烦重不如韦陀。 此不名胜。 众僧中有四品人。 是故不胜。 如是等胜中生非胜想。 非净道中净道想者。 若人言以灰水等洗令人清净。 又说。 生死尽讫名清净道。 又但贪着持戒梵行供养天等。 亦说。 由自在天故得清净。 或说苦行本业尽故名清净道。 又断荤辛及苏酪等。 故得清净。 又净洗浴以韦陀语咒。 然后饮食名清净道。 以如是等种种邪道而得解脱。 不以八直为清净道。 有中生无想者。 若法世谛中有亦说为无。 无中生有想者。 若说有陀罗骠有有分者。 亦说有数量等求那。 亦说总相别相及集。 亦说世性等无物为有。 如是等因缘生颠倒心皆名邪见。 于此邪见中别四种见。 余残重者皆名邪见。 问曰。 是邪见云何断。 答曰。 经中佛说。 正见能消邪见。 问曰。 正见云何生。 答曰。 若见闻比知。 正决定故则正见生。 又善修正定则正见生。 如经说。 摄心能如实知非散心也。 问曰。 是邪见有何等过。 答曰。 一切过咎及诸衰恼皆由邪见。 此人谓无罪福及善恶业报。 故现在无诸好事。 况未来世。 如是破善恶人名断善根。 决定当堕阿鼻地狱。 如阿毗昙六足中说。 杀是人罪轻杀虫蚁。 又此邪见人污染世间。 为多减损众生故。 生如毒树生为恼害故。 又此人所起身口意业。 皆为恶报。 如经中说。 邪见人所起身口意业欲瞋思念。 皆为恶报。 如种苦瓠拘赊毒枝必害蔓陀树种是中。 所有地种水火风种皆为苦味。 以种苦故。 如是邪见人诸余心心数法。 以邪见故皆得恶报。 是故此人。 虽有施等终无好果。 以先为邪见心所坏故。 是人所作不善皆是增上。 以久集恶心故。 又以戒法故能制非法。 是人无善恶故无所禁忌。 深为放逸行不善法。 定破惭愧二种白法。 与畜生无异。 又若人言无善恶。 是人心中常怀不善。 又是人无有能受善法因缘。 所以者何。 是人不能亲近善人。 不闻善法。 恶心易起。 善心难生。 以易起恶故无善因缘。 如是渐积则断善根。 又此邪见人名在难处。 如地狱众生不任得道。 如此人虽生中国具足六根能别好丑。 亦不任得道。 又此邪见人无恶不造不忌轻重。 又少作不善亦堕地狱。 以重罪心起是业故。 如业品中解地狱业。 以是因缘此人所作皆为地狱。 又此人不能尽罪恶业。 以不善法常在心故。 又此人展转地狱难得解脱。 所以者何。 断善根人若善根未相续间。 终不脱地狱。 是人邪见在心中故。 善根云何得相续耶。 又邪见人名不可治。 犹如病人死相已现。 虽有良医不能复治。 是人亦尔。 无余善故。 乃至诸佛亦不能治。 是故必堕阿鼻地狱。 二取品第一百三十三于非实事中生决定心。 但是事实。 余皆妄语。 是名见取。 及先说非胜法中定生胜想。 亦名见取。 问曰。 见取有何过。 答曰。 是人得少功德自以为足。 又是人唐劳其功。 所以者何。 是人于非善事中生妙善想。 勤加精进。 以是因缘后则心悔。 又是人为智者所笑。 以非胜中生胜想故。 又若人非胜谓胜是愚痴相。 犹如盲人于瓦砾中生金银想。 为有目者之所轻笑。 见取有如是等过。 若人舍智。 以洗浴等戒。 望得清净名为戒取。 问曰。 不以戒故得清净耶。 答曰。 以智慧得清净戒。 为智慧根本。 问曰。 戒取有何过。 答曰。 所说见取之过。 以下事为足等。 皆是此过。 又戒取因缘唐受诸苦。 谓受寒热卧灰土木刺棘等上。 投渊赴火自坠高等。 后世亦受剧苦果报。 如经中说。 持牛戒若成则还为牛。 若不能成则堕地狱。 又此人从冥入冥。 以受此法现世得苦后亦苦。 故又此人得深重罪。 所以者何。 以非法为法毁坏真法。 亦谤行正法者。 令多众生背真净法。 堕罪中故。 积集大罪。 故受阿鼻地狱果报。 宁止不行勿行邪道。 所以者何。 若本不行易令行道。 邪行败心故难入道。 又虽是怨贼不能令人衰恼如生邪见。 所以者何。 怨贼不能污人。 如随逐邪见。 受外道所行种种邪戒裸形无耻。 灰土涂身拔发等故。 又此邪见人皆失世间一切利乐。 现在失五欲乐。 后失生善处乐。 及泥洹乐。 若人求乐得苦。 求解得缚。 不名狂耶。 所以者何。 以施一飡因缘可得生天。 此人行邪行故。 虽施身命无所利益。 随烦恼品第一百三十四心重欲眠名睡。 心摄离觉名眠。 心散诸尘名掉。 心怀忧结名悔。 所谓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曲心诈善名谄。 谄心事成名诳。 自作恶不羞名无惭。 众中为恶不羞不戁名无愧。 心随不善名放逸。 实无功德示相令人谓有名诈。 现奇特为利养故。 口悦人意名罗波那。 欲得他物表欲得相。 如言此物好等名为现相。 若为呰毁此人故称赞余人。 如言汝父精进汝不及也。 名为憿切。 若以施求施。 言是施物从某边得。 如是等名以利求利。 若人有喜睡病。 名单致利。 若得好处行道因缘具足。 而常愁忧名为不喜。 若人频申身不调适。 为睡眠因缘名为频申。 若人不知调适饮食多少。 名初不调。 若不堪精进名为退心。 若诸尊长有所言说。 不敬不畏名不敬肃。 喜乐恶人名乐恶友如是等名随烦恼。 从烦恼生故。 不善根品第一百三十五三不善根谓贪恚痴。 问曰。 憍慢等亦应是不善根。 何故但说三耶。 答曰。 一切烦恼皆是三种烦恼分。 慢等是痴分故不别说。 又三种烦恼多在众生心中。 慢等不尔。 又一切未离欲者乃至蚊蚁。 是三烦恼皆在心中。 憍慢等不如是。 又贪是瞋不善根。 违失所贪则随生瞋。 痴为二本。 所以者何。 若人无痴则不贪瞋。 又经中说。 十不善业有三种。 从贪瞋痴生。 不说从慢等生。 又有三种受。 更无第四。 是三受中三烦恼使。 若别有慢等于何受中使。 是事实不可说。 当知此三是诸烦恼本。 问曰。 何故乐受中贪使。 对曰。 现见此中生故。 如经中说。 人得乐触生喜。 若触则不喜。 是人于诸受中集灭味过出。 不如实知故。 不苦不乐受中无明使使。 所以者何。 是人于无色界系诸阴相续不如实知故。 则于是中生寂灭想若解脱想若不苦不乐想若我想。 是故说不苦不乐中痴生。 问曰。 是诸使为法中使。 众生中使耶。 答曰。 因法生众生心。 随众生心则受诸受随诸受贪等烦恼使。 故知因法生使而使众生。 何以知之。 若众生未断此使。 则此使使。 若断则不复使。 若法中使。 法常有故使应常使。 常不应断。 又非众生数亦应有使。 若然者。 若以人使故壁等有使。 以人识故壁等亦应有识。 是事实无。 然则无阿罗汉。 余人使故有使。 问曰。 是使未断则使。 断则不使。 答曰。 二种使使。 一缘使。 二相应使。 是使若断若不断。 即是缘及相应。 何故说断则不使。 若尔更应说第三使相。 以不可说故当知无也。 又使能缘异地而不使。 故知但众生中使。 非法中也。 问曰。 二种使使。 一缘使。 二相应使。 是众生诸使非缘非相应。 云何当使。 答曰。 是事先答。 诸使因法生而使众生。 如阿毗昙身中说欲界众生几使使等。 若不使众生云何有如是问。 问曰。 若使使众生。 经中说乐受中贪使。 此则相违。 答曰。 是不尽语。 应言乐受中生贪而使众生。 问曰。 是贪亦因色等生。 此中何故但说因乐受生。 答曰。 以忆想分别欢喜等故贪生。 非但从色等生。 问曰。 因苦受亦生贪。 如说乐者不求苦者多求。 何故但说从乐受生。 答曰。 不以苦受故贪生。 是人为苦所恼。 故于乐受中生贪。 问曰。 不苦不乐受中亦贪使使。 何故但说乐受中耶。 答曰。 是人以不苦不乐受为乐故贪生。 故说乐受中贪使。 以此三受中三烦恼使。 故但说三。 ◎◎杂烦恼品第一百三十六问曰。 经中说三漏。 欲漏.有漏.无明漏。 何者是。 答曰。 欲界中除无明。 余一切烦恼名为欲漏。 色无色界有漏亦如是。 三界无明名无明漏。 问曰。 诸漏云何增长。 答曰。 以下中上法故。 渐次增长。 又得色等胜缘故诸漏增长。 问曰。 是三漏云何说为七漏。 答曰。 实漏有二种。 见谛断是诸漏根本。 思惟断是诸漏果。 五助漏因缘合说为七。 即此烦恼。 佛随义故说三漏四流四缚四取四结等。 问曰。 四流。 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何者是。 答曰。 除见及无明。 余欲界一切烦恼是名欲流。 色无色界有流亦如是。 诸见名见流。 无明名无明流。 问曰。 流中何故别说见流。 漏中不说耶。 答曰。 外道多为见所漂流。 是故流中别说。 以能漂没故名为流。 能系三有故名为缚。 问曰。 四取。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 何者是。 答曰。 无我故但取是语名我语取。 若人有我见即生二边。 是我若常若无常。 若定言无常则取五欲。 以无后世故染着现在乐。 若定言常。 钝根者则取持戒望后世乐。 小利根者作如是念。 若神是常则苦乐不变则无罪福。 故起邪见。 如是但因我语故生四取。 问曰。 四结。 贪嫉身结。 瞋恚身结。 戒取身结。 贪着是实取身结。 何者是。 答曰。 贪嫉他物他人不与则生瞋心。 以鞭杖等取。 是在家人斗诤根本。 亦名随乐边。 若人持戒欲以此戒而得清净。 即谓是实余妄语。 是见则随。 是出家人诤讼根本。 亦名随苦边。 五阴名身。 是四结要须身口成。 故名为身结。 又有人言。 是四法能系缚生死。 故名为结。 问曰。 五盖。 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是事云何。 答曰。 人贪着诸欲故瞋恚随逐。 如经中说。 从爱生恚及嫉妬等烦恼鞭杖等恶业。 皆以贪欲故生。 是人身心为贪恚所坏。 多事疲劳则欲睡眠。 是人睡眠小息。 贪恚还来散乱其心。 不得禅定心。 随外缘故生掉戏。 不净业人心常忧悔。 以散心悔心故心常生疑。 有解脱不如王子语阿夷罗曰沙弥。 问曰。 何故名盖。 答曰。 贪欲瞋恚能覆戒品。 掉悔能覆定品。 睡眠能覆慧品。 有人为除此盖故。 说是善是不善。 是人于中生疑。 为有为无。 此疑成故能覆三品。 是五盖三法力强。 故独名为盖。 二盖力薄故二法合成。 又此二盖生因缘俱。 是故合说。 睡眠因缘五法。 谓单致利不喜频申食不调心退没。 掉悔因缘四法。 谓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 忆念先所戏乐言笑。 是名生因。 药亦同故。 睡眠以慧为药。 掉悔以定为药。 覆亦同故。 二合为盖。 此五法或是盖或非盖。 欲界系不善名为盖。 余不名盖。 五下分结。 贪欲瞋恚戒取。 以堕下故名为下分。 如持牛戒成则为牛。 不成则入地狱。 碍障离欲身见。 是四根本。 是名为五。 又以贪恚故不出欲界。 身见不出我心。 戒取不出下法。 疑不出凡夫。 又贪欲瞋恚故不过欲界。 若过还为所牵。 余三不过凡夫。 故名下分。 五上分者。 掉戏坏禅定故心不寂灭。 是掉戏随取相憍慢故生。 是取相心从无明生。 故有色染无色染。 此五结学人以之为上行。 故名上分。 是五结于学心中说。 不为凡夫。 问曰。 掉戏何故于色无色界说名为结。 欲界中不说耶。 答曰。 彼中无麁烦恼故掉戏明了。 又此掉戏于坏定有力。 故说为结。 断此上分则得解脱。 有人色无色中生解脱想。 为遮此故说有上结。 五悭者。 住处悭家悭施悭称赞悭法悭。 住处悭者。 独我住此不用余人。 家悭者。 独我入出此家不用余人。 设有余人我于中胜。 施悭者。 我于此中独得布施。 勿与余人。 设有余人勿令过我。 称赞悭者。 独称赞我勿赞余人。 设赞余人亦勿令胜我。 法悭者。 独我知十二部经义。 又知深义秘而不说。 问曰。 是五悭有何等过。 答曰。 是住处等多人共有。 是人既舍自家。 于共有中更生悭悋。 是弊烦恼。 又此人于解脱中终无有分。 所以者何。 是人于共有法尚不能舍。 何况能舍自五阴耶。 又此人堕饿鬼等诸恶处生。 又此人以利养覆心。 则生憍慢轻余善人。 故堕地狱。 又坏他施故。 若得人身则为贫穷。 又以悭心断施者功德受者施物。 故得重罪。 若悭悋法得盲等罪。 所谓生盲及多恶中生。 不得自在退失圣胎。 三世十方诸佛怨贼往来生死。 常为愚痴。 善人远离。 离善人故无恶不起。 恶名三种恶。 恶大恶恶中恶。 恶名杀盗等。 大恶名自杀亦教人杀自悭亦教人悭。 恶中恶名自悋法亦教人悋法。 是人悋法令多人堕恶。 亦是灭佛法道。 如经中说。 住处悭有五过。 未来善比丘不欲令来。 已来则频蹙不喜。 念欲令去藏僧施物。 于僧施物生我所心。 家悭有五过。 以贪着家故则与白衣共同忧喜。 断白衣为福受者得施。 断此二故即生此家为厕中鬼。 施悭有五过。 常乏资生破二人利。 訾毁善人心常忧恼。 称赞悭有五过。 闻赞余人心常扰浊。 于百千世常无净心。 呵毁善人自高己身。 卑下他人常被恶名。 又一切悭总有斯过。 谓积聚多物畏怖大众。 多人憎恶心常扰浊。 身常孤茕生下贱家。 如是无量是五悭过。 五心栽。 疑佛疑法疑戒疑教化。 若有比丘。 为佛及诸大人所称赞者。 是人则以恶口谗刺。 是名为五。 疑佛者作如是念。 佛为大。 富兰那等为大耶。 疑法者。 佛法为胜。 违陀等为胜耶。 疑戒者。 佛所说戒为胜。 鸡狗等戒为胜耶。 疑教化者。 阿那波那等教法为能至泥洹不。 谗刺者。 以瞋恚心无畏敬心侵恼善人。 是人以此五法败坏其心。 不任种诸善根。 故名心栽。 问曰。 是人何故于佛等生疑。 答曰。 是人不能多闻。 是故生疑。 若多闻者疑则薄少。 此人愚痴无智不知分别佛法异法。 是故生疑。 又此人于法不能得味。 是故生疑。 又不闻不读违陀等经。 闻人称赞故生贵心。 又是人世世邪疑偏多。 心常浊故。 于佛等疑。 如佛侍者苏那刹多罗。 又此人与多邪见人共同事业。 故令生疑。 又此人读诵违伽陀和罗那等邪见经。 故坏正智慧。 是故生疑。 又此人于诸法义喜生邪念。 不能得造经者意。 是故生疑。 又此人始终不能得自利功德。 以此缘故于佛等生疑。 五心缚。 若人不离身欲故贪着。 身不离五欲故贪着欲。 又与在家出家人和合。 于圣语义中心不喜乐。 得少利事自以为足。 是中四缚因贪欲起。 若人不离内身欲故。 于外色等欲中生着。 是故乐与众闹和合。 以乐愦闹故。 于圣语义示寂灭法中。 心不喜乐。 是故于持戒多闻及禅定等少利事中。 自以为足。 以贪着此少利事故亡失大利。 智者不应贪着小事以妨大利。 是人若离八难得人身难。 故应一心勤加精进。 又凡夫法不可信也。 若离此具足因缘或有余缘。 终不复能得入圣道。 又不贪小利则能得出家果报。 亦死时不悔。 亦能自利利他。 又此人于功德中尚不贪着。 何况恶法。 故名正行。 又凡夫过咎所不能染。 问曰。 何谓凡夫过耶。 答曰。 经中说。 凡夫应二十种自折伏心。 应作是念。 我但形服异俗空无所得。 我当以不善而死。 当堕大怖畏海。 当之畏处。 不知无畏处亦不知道。 不得禅定数受身苦。 难离八难怨贼常随。 诸道皆开未脱恶道。 常为无量诸见所缚。 于五逆罪未能防制。 无始生死未有边际。 不作不得罪福。 善恶不得相伐。 不为善法终无安隐。 所作善恶终不亡失。 我当以不调至死。 是二十法所不能污。 又所应作者是人已作。 故心不悔。 若贪着者。 则不能成在家及出家法。 是故不应贪着小利。 七使。 问曰。 诸烦恼何故名使。 答曰。 生死相续中常随众生。 故名为使。 犹如乳母常随小儿。 如疟病未脱。 如负债日息。 如鼠毒未除。 如热铁黑相。 如穀子牙。 如自要奴券。 如断事证人。 如智慧渐积。 如业常集。 如焰常续。 如是次第相续增长。 故名为使。 问曰。 是使为心相应。 为不相应。 答曰。 心相应。 所以者何。 所说贪等使相。 是诸使相与喜相应。 若喜心不相应。 是事不然。 是喜若在乐受中名为贪使。 又贪名染着。 心不相应中无染着义。 故知诸使与心相应。 问曰。 不然。 诸使非心相应。 所以者何。 经中说。 小儿淫心尚无。 况能淫欲。 亦为欲使所使。 又说。 不思不分别。 亦有缘识住故。 又经中说。 身见断时诸使俱断。 又圣道烦恼不得一时。 是故圣道生心不相应使断。 若不尔者。 圣道何所断耶。 又若无心不相应使。 凡夫学人若在善心无记心时。 便应是阿罗汉。 又使为缠因。 从使生缠。 得缠则使炽盛。 故知诸使非心相应。 又若人在善无记心。 亦名有使。 若无心不相应使者。 何故名有使耶。 故知诸使非心相应。 答曰。 不然。 汝言小儿无欲亦有贪使。 是事不然。 小儿未得除贪药。 故贪欲未断故为贪使使。 如鬼病人虽不发时。 亦名鬼病人。 所以者何。 以其未得咒术药草断病法故。 亦如四日疟病虽二日不发。 亦名疟病人。 亦如鼠毒未差除。 故雷声则发。 如是于何心中未得除使药。 故名为不断。 余问亦以总答。 汝言不思不分别亦有缘识住故者。 亦以未断使故。 汝言身见与使俱断者。 汝以缠为心相应未生时亦断。 使亦如是。 虽圣道时无亦名为断。 以得相违法故。 汝言道与烦恼不一时者。 亦以未断故说言有。 汝言凡夫学人。 若在善无记心应是阿罗汉者。 阿罗汉已断。 此人未断故。 如人不受断肉法。 虽不食肉不名断肉。 又有无明邪念邪思惟等故。 所未断烦恼则生。 阿罗汉无此因故不同余人。 又汝言得缠使则炽盛。 是事不然。 诸烦恼以下中上法故炽盛。 非得缠故。 汝言人在善无记心名有使者。 亦以未断故名有使。 以是等缘故知贪等诸使非不相应。 八邪道邪见乃至邪定。 以不如实知颠倒见故名为邪见乃至邪定。 问曰。 正命邪命不离身口业。 何故别说。 答曰。 邪命出家人所难断。 是故别说。 邪命者。 以谄诳等五法能得利养。 故曰邪命。 取要言之。 诸出家人所不应作资生之业。 谓王使贩卖活病等业。 及所不应取众生钱穀等。 若取皆名邪命。 又比尼所制以此自活皆名邪命。 如经中说。 优婆塞不应五种贩卖。 问曰。 何以济命。 答曰。 如法乞求。 以此活命不应邪命。 所以者何。 以心不净毁坏善法。 不任修道故。 又行道者应作是念。 入佛法中为行道故。 不为活命。 是故乐善法者应行净命。 又比丘应住比丘法中。 若行邪命非比丘法。 九结品第一百三十七爱等九结。 问曰。 何故于诸见中别说二取。 答曰。 戒取难免离故。 犹如浮木入洄澓中难可得出。 是人亦尔。 作是念我以是持戒当生天上。 为此故受投渊赴火自坠高等种种诸苦。 又世间人于戒取中不见其过。 故佛说为结。 又依此戒取能舍八直圣道。 又此非正道非清净道。 名随苦边。 又戒取是出家人缚。 诸欲是在家人缚。 又戒取者虽复种种行出家法。 空无所得。 又戒取者。 今不得乐后受大苦。 如持牛戒成则为牛败则堕地狱。 又因此戒取能谤正道及行正道者。 又戒取是诸外道起憍慢处。 作如是念。 我以是法能胜余人。 又以戒取故。 九十六种有差别法。 又戒取是麁见故多众生行。 智慧道微妙难见。 世间不知行之得利。 又此见能牵人心。 故愚痴者多行此法。 又此名重恶见。 以逆正道行非道故。 见取者。 所以贪着邪法不能舍离。 是见取力。 又以见取力故诸结坚固。 问曰。 帝释问经中。 何故但说天人有悭嫉二结。 答曰。 是二烦恼最是鄙弊。 所以者何。 见他众生饥渴苦恼。 以悭心故不能矜济。 见从他得亦生嫉妬心怀恼热。 以是因缘堕贫贱丑陋无威德处。 又释提桓因。 是二结偏多数来恼心。 故佛为说。 又此二结是重罪因缘。 所以者何。 因此二结起重恶业故。 又三毒中贪恚能起重罪。 贪恚盛故起此二结。 又此二结能恼男女。 又难舍离。 所以者何。 若深修善心乃能永断嫉妬。 深修布施。 然后尽断悭心。 以不见业报而能舍所重物。 是为甚难。 如人见子得胜己事心尚难喜。 况于怨贼。 以此二结依憎爱故深难除断。 以此等缘故佛独说。 成实论卷第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