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脱道论卷第七 内容: 解脱道论卷第七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行门品之四问曰。 云何念安般。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修行。 答曰。 安者入。 般者出。 于出入相。 彼念随念正念。 此谓念安般。 心住不乱此谓修。 令起安般想为相。 触思惟为味。 断觉为处。 何功德者。 若人修行念安般。 成寂寂成胜妙成庄严。 可爱自娱乐。 若数数起恶不善法令除灭。 身成不懈怠。 眼亦不懈怠。 身成不动不摇。 心成不动不摇。 令满四念处。 令满七觉意。 令满解脱。 世尊所叹。 圣所住止。 梵所住止。 如来所住止。 云何修者。 初坐禅人。 若往阿兰若。 若往树下。 若往寂寂处。 结跏趺坐。 正身在前。 彼坐禅人。 念入息念出息。 念出息。 若长出息。 我息长出如是知之。 若长息入。 我长息入。 如是知之。 若短息入。 我短息入。 如是知之。 若短息出。 我短息出。 如是知之。 我入息如是觉。 我出息如是觉。 知喜知乐知心所行。 令灭心行。 令欢喜心。 令教化心。 令解脱心。 见无常见无欲。 见灭见出离如是觉。 见出离我出息如是觉。 见出离我出入息如是。 于是现前令学安者。 谓系念住于鼻端。 或于口脣。 是出入息所缘处。 彼坐禅人以安念此处。 入息出息于鼻端口脣。 以念观触。 或现念令息入。 现念令息出。 现于息入时不作意。 于出时亦不作意。 是出入息所触。 鼻端口脣。 以念观知所触。 现念令入现念出息。 如人触材以缘锯力。 亦不作意锯去来想。 如是坐禅人。 于入出息亦不作意。 入出息想。 所触鼻端口脣以念观知。 现念令入息。 现念令出息。 若坐禅人于入出息作意。 内外其心成乱。 若心起乱。 其身及心成懈怠动摇。 此是过患。 若最长息。 若最短息。 不应作意。 若作处最长最短息。 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动摇。 此是过患。 由出入息种种相故。 不应作着。 若如是作心余缘成乱。 若心乱其身及心。 皆成懈怠动摇。 如是过患无边。 起出入息。 以无边懈故应作想如是心不乱。 若心迟缓。 若心利疾。 不当精进。 若作迟缓精进。 成懈怠睡眠。 若作利疾精进。 成起调。 若坐禅人。 若与懈怠睡眠共起。 若与调共起。 其身及心成懈怠成动摇。 此是过患。 彼坐禅人以九小烦恼。 清净心现念入息。 彼相得起。 名相者。 如抽绵抽古贝触身成乐触。 如凉风触身成乐触。 如见入出息风触。 鼻口脣念作风想。 不由形色。 此谓相。 若坐禅人。 以修多修相成增长若鼻端增长。 于眉间于额。 成多处住。 成满头风。 从此增长。 满身猗乐。 此谓具足。 复有坐禅人。 从初见异相。 如烟如雾如尘如碎金。 犹如针刺。 如蚁所啮。 见种种色。 若坐禅人心不明了。 于彼异相心作异想成颠倒。 不成出入息想。 若明了坐禅人。 不作异意想。 念现入息念现出息。 离作余想。 若如是作意。 异相即灭。 是坐禅人得微妙相。 心不放逸。 念现入息念现出息。 彼相自在。 以相自在欲起修行。 由欲自在。 念现入息。 念现出息。 起喜。 已喜自在。 已欲自在。 念现入息。 念现出息。 起舍。 彼已舍自在。 已欲自在。 已喜自在。 念现入息。 念现出息。 其心不乱。 若心不乱诸盖灭禅分起。 此坐禅人已得寂灭胜四禅定。 如初广说。 复次先师说四种修念安般。 所谓算随逐安置随观。 问曰。 云何名算。 答曰。 初坐禅人。 从初出息乃至入息。 从一至十。 过十不算。 复说从一至五。 过五不算。 不令意误。 是时当算乃至离算。 从入出息事念住此谓名算。 随逐者摄算。 以念无间逐出入息。 此谓随逐。 名安置者。 或鼻端或于脣。 是入出息所触处。 于彼作风相令念住。 此谓安置。 名随观者。 由触自在当随观相。 于此所起喜乐等法应当随观。 此谓随观。 彼算为觉灭令得出离觉。 随逐者。 为灭麁觉。 于出入息作念无间安置。 为断于乱作不动想。 随观者。 为受持想为知胜法。 若长入息若短出息。 于短入息。 如是学之者。 方便所作过于其性。 此谓长。 性者现智智为现不愚痴事。 问曰。 云何不愚痴事。 答曰。 初坐禅人得身心倚。 以入出息念现作住。 其出入息成细。 出入息细故。 成不可取。 时坐禅人若长息随观作长。 乃至相起住。 若相已起住。 以性应作意。 此谓不愚痴。 复次当为心消息。 有时作长有时作短。 如是当修。 复次坐禅人。 以事令分明相起。 是事当修。 知一切身我入息。 如是学者以二种行知一切身。 不愚痴故以事故。 问曰。 云何无愚痴知一切身。 答曰。 若坐禅人念安般定。 身心喜乐触成满。 由喜乐触满。 一切身成不愚痴。 问曰。 云何以事知一切身。 答曰。 出入息者。 所谓一处住色身。 出入息事心心数法名身。 此色身名身。 此谓一切身。 彼坐禅人。 如是以见知一切身。 虽有身无众生无命。 如是学者。 谓三学。 一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 三增上慧学。 如实戒此谓增上戒学。 如实定此谓增上心学。 如实慧此谓增上慧学。 彼坐禅人此三学。 于彼事以念作意学之。 修已多修。 此谓学之令灭身行。 我入息如是学。 云何名身行者。 此谓出入息。 以如是身行。 曲申形随申动踊振摇。 如是于身行现令寂灭。 复次于麁身行现令寂灭。 以细身行修行初禅。 从彼以最细修第二禅。 从彼最细修行学第三禅。 令灭无余修第四禅。 问曰。 若无余灭出入息。 云何修行念安般。 答曰。 善取初相故。 以灭出入息。 其相得起成修行相。 何以故。 诸禅相知喜为事知我入息。 如是学者。 彼念现入息念现出息。 于二禅处起喜。 彼喜以二行成知。 以不愚痴故。 以事故。 于是坐禅人入定成知喜。 不以愚痴以观故。 以对治故。 以事故。 成知乐我入息。 如是学者。 彼现念入息现念出息。 于三禅处起乐。 彼乐以二行成知。 以不愚痴故。 以事故。 如初所说。 知心行我息入。 如是学者说心行。 是谓想受。 于四禅处起彼彼心行。 以二行成知。 以不愚痴故。 以事故。 以如初说。 令寂灭心行我息入。 如是学者说心行。 是谓想受。 于麁心行令寂灭。 学之如初所说。 知心我入息。 如是学者。 彼现念入息现念出息。 其心入出事以二行成所知。 以不愚痴以事故。 如初所说。 令欢喜心我入息。 如是学者说令欢喜说喜。 于二禅处。 以喜令心踊跃。 学之如初所说。 令教化心我入息。 如是学者彼坐禅人。 现念入息现念出息。 以念以作意。 彼心于事令住令专。 一心教化以彼心住。 学之令解脱心我入出息。 如是学者彼坐禅人。 现念入息现念出息。 若心迟缓从懈怠令解脱。 若心利疾从调令解脱学之。 若心高从染令解脱学之。 若心下从嗔恚令解脱学之。 若心秽污从小烦恼令解脱学之。 复次于事若心不着乐。 令着学之。 常见无常我入息。 如是学者。 彼现念入息现念出息。 其入出息及入出息事。 心心数法见其生灭学之。 常见无欲我入息。 如是学者。 现念入息现念出息。 彼无常法彼法无欲。 是泥洹入息学之。 常见灭我入息。 如是学者。 彼无常法如实见其过患。 彼我灭是泥洹。 以寂寂见学之。 常见出离我入息。 如是学者。 彼无常法如实见其过患。 于彼过患现舍。 居止寂灭泥洹。 使心安乐学之。 如是寂寂如是妙。 所谓一切行寂寂。 一切烦恼出离。 爱灭无欲寂灭泥洹。 于此十六处。 初十二处成沙摩他毗婆舍那。 见初无常。 后四处唯成毗婆舍那。 如是以沙摩他毗婆舍那可知。 复次彼一切四种。 一谓如是修令起观具足。 有时见现念入息现念出息。 此谓修知长短。 令灭身行令灭心行。 令心欢喜。 令教化心。 令解脱心。 此谓令起知一切身知乐知心所行。 知心者此谓观具足。 常见无常所初四行。 此谓有时见。 复次修者。 以念安般受持地是修。 是安般念受持地。 是受持是有觉。 彼有觉有观有观地。 知喜者是二禅地。 知乐者是第三禅地。 知心者是第四禅地。 复次彼一切成二种。 谓修及满。 于是修行唯彼名满者。 十六行不减。 修者如种。 功德因故。 名满者。 犹如花菓。 从相似出故。 若如是修行念安般。 成满四念处。 修四念处满七菩提分。 修七菩提分满明解脱。 问曰。 云何得如此。 答曰。 长出入息所初四处。 成身念处。 知起所初成受念处。 知心所初成心念处。 见无常所初成法念处。 如是修念安般成满四念处。 云何以修四念处。 成满七菩提分。 修念处时于念成住不愚痴。 此谓念觉分。 彼坐禅人如是念住。 知择苦无常行。 此谓择法菩提分。 如是现择法行精进不迟缓。 此谓精进觉分。 由行精进起喜无烦恼。 此谓喜觉分。 由欢喜心其身及心成猗。 是谓猗觉分。 由身猗有乐其心成定。 此谓定觉分。 如是定心成舍。 此谓舍觉分。 以修四念处。 成满七菩提觉分。 云何以修七菩提觉分成满明解脱。 如是多修行七觉分。 于刹那道成明满。 于刹那果成解脱满。 如是修七菩提分。 成明解脱满。 问曰。 一切诸行。 由地成有觉无觉。 如是念安般。 何故唯说念安般。 为除觉不说余耶。 答曰。 不依如此说觉。 不住者是禅障碍。 是故除觉依此义说。 何故于风乐触。 由心乐着如觉。 乾闼婆闻声随着。 是故断觉。 复次如行堤塘。 以心专念倚不动故。 是故说念安般为除觉(念安般已竟)。 问曰。 云何念死。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修。 答寿命行断。 此谓为死。 彼念住不乱。 此谓为修。 自寿命断为相。 厌患为味。 无难为处。 何功德者。 若修行念死。 于上善法成不放逸。 成憎不善法。 于诸服饰不多受畜。 心不悭悋。 见身寿命心不贪着作无常想苦想无我想。 皆令成满。 成向善趣向于醍醐。 临命将终。 心不谬误。 云何修行。 初坐禅人入寂寂。 坐摄一切心。 以不乱心念众生死。 我入死法。 向于死趣。 不过死法。 如涅底履波陀修多罗中说。 若人乐观死。 当观被杀人见死因缘。 于是念死有四种。 忧相应。 惊相应。 中人相应。 智相应。 如丧爱子心生缘念。 此谓忧相应。 悲念童子卒暴命终。 此谓惊相应念。 如阇维人念离生故。 此谓中相应念。 常观世间心生厌患。 此谓智相应念。 于是坐禅人。 忧相应惊相应中相应不应修行。 何以故不能除过患。 唯智相应勤修行。 能除过患。 死者有三种。 等死断死念念死。 云何名等死。 依修众生此谓等死。 名断死者。 谓阿罗汉烦恼已断。 名念念死者。 诸行念念灭。 复次死有二种。 不时节死时节死。 或自杀或他杀。 或以病。 或无因缘中间死。 此谓不时节死。 或寿命尽乃至老死。 此谓时节死。 应念此二种死。 复次以八行。 先师所说修念死。 如凶恶人逐。 以无因缘。 以本取。 以身多属。 以寿命无力故。 以久远分别。 以无相故。 以刹那故。 问曰。 云何以凶恶逐修行念死。 答曰。 如被杀人将往杀处。 以凶恶人拔刀随逐。 彼见凶恶人拔刀随后。 如是思惟。 此人杀我。 何时我当死。 我行一一步于何步当死。 我去必死。 我住必死。 我坐必死。 我眠必死。 如是坐禅人以凶恶人逐故。 当修念死。 问曰。 云何以无因缘故修念死。 答曰。 无因缘无方便以生能令不死。 如日月出无因缘无方便能令不没。 如是无因缘故修念死。 问曰。 云何以本取故修念死。 答曰。 彼先多财王大乘王大神力大善见王顶生王等。 彼一切王皆入死法。 复次昔诸仙人大神通大神力。 毗沙蜜多阇摩达梨仙人身出水火。 复入死法。 复次先声闻。 有大智慧有大神通有大神力。 舍利弗目犍连等。 彼入死法。 复次诸缘觉人。 自生无师一切功德成就。 亦入死法。 复次诸如来应供正觉无量无上明行具足。 到功德彼岸亦入死法。 何况于我少时寿命。 不当入死法。 如是以先取故修念死。 问曰。 云何以身多属故修念死。 答曰。 以风痰和合成于死法。 或诸虫种和合。 或饮食不调成入死法。 或毒蛇蜈蚣射蚰蜒鼠啮成入死法。 或师子虎豹龙牛等兑成入死法。 或人非人所杀成入死法。 此身如是多所属故。 修念死法。 问曰。 云何以寿无力故修念死。 答以二行。 以寿命无力故修于念死。 处无力故。 依无力故。 成寿命无力。 问曰。 云何处无力故寿命无力。 答曰。 此身无自性如水泡喻如芭蕉喻。 如水沫喻。 无有真实。 离真实故。 如是处无力故。 成寿命无力。 问曰。 云何依无力故成寿无力。 答曰。 此名出入息所缚。 四大所缚。 饮食所缚。 四威仪所缚。 缓所缚。 如是依无力故成寿命无力。 如是以此二行。 以寿命无力故。 修念于死。 问曰。 云何以远分别修念死。 答曰。 从于久远一切已生。 于现在世不过百年皆入死法。 所谓久远分别故修念死。 复次当修。 我于日夜讵能得活。 日夜思惟。 世尊诸法我得大恩。 如是一日我讵能活。 或复半日我讵能活。 或复少时我讵能活。 或一食时或半食时。 我讵能活。 或四五揣我讵能活。 或入息时我讵能至出息时。 或出息时我讵能至入息时。 以久远分别故修念死。 问曰。 云何以无相故修念于死。 答曰。 以无有相死无有时。 以无相故修念于死。 问曰。 云何以刹那故修念死。 答曰。 以不数过去未来。 但数现在缘众生寿命。 于一念时住。 从彼无二念住。 一切众生于刹那心没。 如阿毗昙中说。 于过去心。 无已生。 无当生。 无现生。 于未来心。 无已生。 无现生。 无当生。 于现在心刹那。 无已生。 无当生。 有现生。 复如说偈。 寿命及身性苦乐及所有与一心相应刹那速生起于未生无生于现在有生心断故世死已说世尽故如是以刹那故修念死。 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 如是现修念死。 起其厌患。 由厌患自在。 以念自在成心不乱。 若心不乱诸盖灭。 禅分成起外行禅得住。 问曰。 无常想念死。 此二何差别。 答曰。 阴生灭事名无常想。 念诸根坏名为念死。 以修无常相无我相为除憍慢。 以修念死无常相及苦相成住。 以寿断心灭。 此谓差别(念死已竟)。 问云何念身。 何修何相何味何功德。 云何修。 答修念身性。 彼念随念正念。 此谓念身。 此念住不乱。 此谓修。 令起身性为相。 厌患为味。 见无实为起。 何功德者。 以修念身成堪耐。 堪受怖畏。 堪任寒热等。 无常想无我想。 不净想。 过患想。 彼想成满。 成随意得四禅。 以分明诸法。 修令满足。 向于善趣。 向于醍醐。 云何修者。 初坐禅人入寂寂。 坐摄一切心。 不乱心唯修心性。 云何修心性。 所谓此身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肝心脾胇胆胃肪膏脑膜大肠小肠屎尿脓血澹污涎泪涕唾不净。 初坐禅人。 于此三十二行。 初次第上以次第下。 善哉以口语言应常说常观。 善哉以常观口语言。 是时以一一四行。 唯以心当觉以色以行以形以处以分别所起麁相。 或一或二或多善取相应。 彼坐禅人如是以三种觉成起。 以色以厌以空。 若坐禅人以色起相。 彼坐禅人由色一切入自在应作意。 若坐禅人以厌起相。 彼坐禅人以不净应作意。 若坐禅人以空起相。 彼坐禅人以界应作意。 若坐禅人依一切入起于四禅。 若坐禅人依不净事起初禅。 若坐禅人依界事起外行禅。 于是瞋恚行人以色起相。 贪欲行人以厌起相。 慧行人以界起相。 复次瞋恚行人以色当作意。 贪欲行人以厌当作意。 慧行人以界当作意。 复次以十三行当念身性。 如是以种以处以缘以流。 以次第以形以虫种以安处。 以聚以憎以不净以处。 以不知恩以有边。 问云何以种当念身性。 答如毒种所生茱萸拘沙多纪等一切生。 如是此身从父母不净生。 不净种生此身成不净。 如是以种当念心性。 问云何以处当念身性。 答此身不从郁多罗花生。 非拘牟陀分陀利迦花生。 于母腹生。 不净臭秽迫迮处生。 从生熟两藏生。 从左右脇胞囊所缠依嵴骨住。 是处不净身成不净。 如是以处当念身性。 问云何以缘当念身性。 答此不净身若增长住。 不以金银珠等能得增长。 复不以栴檀多伽罗沉香等缘能得增长。 此身从母腹生。 母所食噉。 涕唾涎泪相杂。 母胎所生臭食流液得增长住。 从如是出。 其所噉食饭乳粄豆。 涕唾涎澹共相和杂。 此身以臭不净流得增长住。 如是以缘当念身自性。 问曰。 云何以流当念身自性。 答如皮囊盛满屎尿。 以多穿故不净流出。 此身亦然盛满屎尿。 如是此身所甞饮食。 及杂涕唾屎尿臭秽。 种种不净。 从九孔流溢。 以多穿故。 不成满故。 如是以流应念身自性。 问云何以次第形当念身自性。 答此身以初业次第立。 初七日成迦罗逻。 二七日成阿浮陀。 三七日成俾尸。 四七日成阿那。 五七日成五节。 六七日成四节。 七七日复生四节。 八七日复生二十八节。 九七日及十七日复生嵴骨。 十一七日复生三百骨。 十二七日复生八百节。 十三七日复生九百筋。 十四七日复生百肉丸。 十五七日复生血。 十六七日生膜。 十七七日生皮。 十八七日成皮色。 十九七日业所生风遍处处。 二十七日成九窍。 二十五七日生一万七千凑。 二十六七日成坚身。 二十七七日有力。 二十八七日生九万九千毛孔。 二十九七日成一切身分具足。 复说。 七七日有体。 依母背下头蹲踞坐。 四十二七日以业所生风。 转脚向上。 头向下向产门。 此时生。 世说假名人如是。 以次第形当念身性。 问云何以虫种当念身性。 答此身八万户虫之所食噉。 依发之虫名发铁。 依髑髅虫名耳肿。 依脑之虫名颠狂下。 颠狂复有四种。 一名塸拘霖婆。 二名湿婆罗。 三名陀罗呵。 四名陀阿尸逻。 依目之虫名舐眼。 依耳之虫名蚔耳。 依鼻之虫名蚔鼻。 复有三种。 一名楼扣母可。 二名阿楼扣。 三名摩那楼母可。 依舌之虫名勿伽。 依舌根虫名母但多。 依齿之虫名狗婆。 依齿根之虫名优婆拘婆。 依喉之虫名阿婆离呵。 依颈之虫有二种。 一名虏呵罗。 二毗虏呵罗。 依毛之虫名蚔毛。 依爪之虫名蚔爪。 依皮之虫有二种。 一名兜那。 二名兜难多。 依膜之虫。 复有二种。 一名鞞蓝婆。 二名摩諀蓝婆。 依肉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阿罗婆。 二名罗婆。 依血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婆罗。 二名婆多罗。 依筋之虫复有四种。 一名赖多虏。 二名喜多婆。 三名婆罗婆多罗。 四名罗那婆罗那。 依脉之虫名架栗侠那。 依脉根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尸婆罗。 二名优婆尸尸罗。 依骨之虫复有四种。 一名遏褫(除里反)毗驮。 二名安那毗驮。 三名殆(涂履反)履拕毗拕。 四名遏褫絙可罗。 依髓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弭(亡比反)社。 二名弭社尸罗。 依脾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尼罗。 二名比多。 依心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死毗多。 二名优钵拕毗多。 依心根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满可。 二名尸罗。 依肪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哿罗。 二名哿罗尸罗。 依膀胱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弭哿罗。 二名摩诃哿罗。 依膀胱根复有二种。 一名哿罗。 二名哿罗尸罗。 依胞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娑婆罗。 二名摩诃沙婆罗。 依胞根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赖多。 二名摩诃赖多。 依小肠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帚赖多。 二名摩诃赖多。 依肠根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波。 二名摩诃死波。 依大肠根虫。 复有二种。 一名安那婆呵。 二名[巾*尃]果婆呵。 依胃之虫复有四种。 一名优受哿。 二名优社婆。 三名知社婆。 四名先市婆。 依熟藏之虫复有四种。 一名婆呵那。 二名摩诃婆呵那。 三名陀那槃四名粉那母可。 依胆之虫名必多离诃。 依唾之虫名纤呵。 依汗之虫名随陀离呵。 依脂之虫名弭陀离呵。 依强之虫复有二种。 一名薮婆呵母。 二名社摩契多。 依彊根虫复有三种。 一名处呵母珂。 二名陀虏呵母珂。 三名娑那母珂。 有五种虫。 依于身前食于身前。 依于身后食于身后。 依于身左食于身左。 依于身右食于身右。 虫名栴陀死罗脣呵死罗不偷罗等。 依下二孔有三种虫。 一名拘楼拘罗唯喻。 二名遮罗喻。 三名寒头波拕。 如是以虫居止当念身性。 云何以安当念身自性。 于足骨胫骨安住。 胫骨于髀骨安住。 髀骨于髂骨安住。 髂骨于嵴骨安住。 嵴骨于脾骨安住。 脾骨于臂骨安住。 臂骨于项骨安住。 项骨于头骨安住。 头骨于颊骨安住。 颊骨于齿骨安住。 如是此身骨节缠裹以皮覆上成此秽身。 从行业生非余能造。 如是以安当念身自性。 云何以聚当念身自性九头骨。 两颊骨。 三十二齿骨。 七项骨。 十四胸骨。 二十四脇骨。 十八嵴骨。 两髂骨。 六十四手骨。 六十四足骨。 依肉六十四软骨。 此三百骨。 八百节。 九百筋缠。 九百肉丸。 一万七千凑。 八百万发。 九万九千毛。 六十间。 八万虫种。 胆唾脑各一波赖他。 梁言重四两。 血一阿咃。 梁言以三升。 如是等不可称计种种形。 唯是屎聚屎集名身。 如二聚当念身自性。 云何以憎当念身自性。 彼所重物第一清净。 所爱服饰。 如是花香涂身。 衣服庄严。 眠坐隐囊。 枕褥氍毺毾[毯-炎+登]床帐卧具等。 种种饮食住止供养。 心生爱重后成憎恶。 如是以憎恶。 当念身自性。 云何以不清净当念身自性。 如是衣物种种服饰。 已不净洁。 可更浣治还得清净。 何故。 以性清净故。 此身不净不能令净。 复次以香涂身。 以香水洗浴不能令净。 何以故。 性不净故。 如是以不清净念身自性。 云何。 以处当念身自性。 如花依池生。 如果依果处生。 如是此身从种种烦恼疾患故生。 如是眼痛耳痛鼻痛舌痛身痛头痛口痛齿痛。 患嗽急气寒热腹痛。 心闷癎狂风病霍乱。 癞瘿吐血癣疮疥瘑痳[病-丙+必]寒病等。 此身有无边过患。 如是以处当念身自性。 云何以不知恩当念身自性。 其人虽复料理自身以最胜饮食。 或洗浴摩香眠坐衣帔以自庄严。 此毒树身反不知恩。 向老向病向死。 如亲友不知恩。 如是以不知恩。 当念身自性。 云何以有边当念身自性。 此身或可阇维。 或可噉食。 或可破坏。 或可磨灭。 此身有边。 如是以有边当念身自性。 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以自性。 当念此身。 以念自在。 以慧自在。 成不乱心。 若不乱心诸盖灭。 禅分起。 随其所乐成得胜(念身已竟)。 问云何念寂寂。 何修何相何味何处何功德。 云何修。 答寂寂者。 灭身心动乱。 已伏断故。 此谓寂寂。 现念寂寂彼念随念正念。 此谓念寂寂。 以念住不乱此谓修。 令起不动功德为相。 不调为味。 妙解脱为处。 何功德者。 若修行念寂寂。 成安眠安觉。 成寂寂。 诸根寂寂心愿具足。 成可爱惭愧具足。 常为人所贵重。 向善趣向醍醐。 云何修彼者。 初坐禅人入寂寂坐。 摄一切心不起乱心。 如彼比丘诸根寂寂。 心寂寂乐一处寂寂。 以相应住。 彼比丘以身口意。 若见若闻以寂寂念。 以寂寂功德。 如世尊所说。 彼比丘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 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 若比丘得见彼比丘。 我说彼大种大恩。 若闻彼比丘。 我说大恩。 若往彼我说大恩。 若视供养。 彼若念。 彼若随出家。 我说彼大得恩。 何故如是等。 诸比丘闻其说法。 得二离愦閙。 所谓身离愦閙。 心离愦閙。 彼比丘入初禅。 以寂寂念诸盖灭。 若入第二禅念彼觉观灭。 若入第三禅念彼喜灭。 若入第四禅念彼乐灭。 若入虚空定念色想瞋恚想种种想灭。 若入识定念彼虚空灭。 若入无所有定念彼识入想灭。 若入非想非非想定念彼无所有想灭。 若入想受灭念彼想受灭。 若得须陀洹果念见一处烦恼灭。 若得斯陀洹果念麁淫欲瞋恚烦恼灭。 若得阿那含念细烦恼淫欲瞋恚灭。 若得阿罗汉果念彼一切烦恼灭。 若入泥洹以寂寂念一切皆灭。 彼坐禅人以此门以此行。 如是以功德念寂寂。 彼心成信。 以信自在。 以念自在。 心成不乱。 若不乱心诸盖灭。 禅分起外行。 禅成住念。 寂寂已竟(十念已竟)。 于十念处此散句。 若念过去未来佛功德。 此谓修念佛。 如是念缘觉功德。 若念善说一法。 是谓修念法。 若念一声闻修行功德。 此谓修念僧。 念彼戒此谓修念戒。 念彼施此谓修念施。 若欲乐念施施于有功德人。 当取受相。 若有人受施未施。 乃至一抟悉不应食。 念天者成就信有五。 法当修念天。 解脱道论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702.html